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艺接待礼仪

茶艺接待礼仪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艺接待礼仪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艺接待礼仪

篇1

对象与方法

入选标准:初治菌阳;年龄≥18周岁;无心、肝、肾疾病无精神病、癫痫、糖尿病、妊娠等;无相关药物过敏史。

8年月~8年1月收治的部分初治肺结核病例18例男1例女8例;年龄18~6岁平均1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9例男5例女9例年龄18~61岁;对照组9例男9例女例年龄~6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均衡。

化疗方案:采取6个月短程化疗试验组GAZE/GA即加替沙星(GA).g/次1次/日;利福喷丁().5g/次次/周;吡嗪酰胺(Z)1.5g/次1次/日;乙胺丁醇(E).75g/次1次/日。对照组为HZE/H相同药物用法同上异烟肼(H)为.g/次1次/日。

观察项目:每月查痰集菌治疗前进行痰菌培养;每月查胸片1次需要时做肺部CT;每月查肝、肾功能及血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统计方法:X检验。

结 果

痰菌阴转情况:治疗个月末、个月末、6个月末时试验组(9例)痰菌阴转分别为7例(78.%)、79例(85.9%)、88例(95.7%)对照组(9例)分别为68例(7.9%)、81例(88.%)、85例(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5)。

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情况:疗程结束时试验组(9例)病灶全部或显著吸收75例(81.5%)对照组(9例)病灶全部或显著吸收79例(85.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5)。试验组空洞1例闭合18例(58.1%)对照组空洞6例闭合15例(57.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中试验组(9例)发生肝损害7例(7.6%),对照组(9例)发生肝损害9例(9.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5)。两组均无肾损害、过敏、神经精神症状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讨 论

篇2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9-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由于其发病迅速,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科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2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通过筛查,排除同时患其他疾病者。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2.7±8.5)岁;其中男48例,女34例;病程为2~12 d,平均病程为(5.12±1.49)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22例位于四肢,有15例位于胸背部,10例位于头颈部,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期症状;②皮肤感觉明显的激惹征,尤其痛觉异常敏感;③皮肤损害特征性表现: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肤沿皮神经呈单侧独立分布,排列呈带状;④神经痛为病主要的特征,疼痛的性质大多数为剧烈的自发性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常常坐卧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好发,痊愈后获终生免疫,但极个别患者可能再发。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法:①局部围刺: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1.5寸毫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蛇头)和疱疹终止部位(蛇尾)边缘正常皮肤处各斜刺1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两针之间沿疱疹区域周围每隔l寸等距离针刺1针进行围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疱疹区。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对称加电针,留针30 min。加TDP照射,②远部取穴:考虑患者证属肝经火盛,湿热蕴结,远端配穴取双侧太冲、支沟,均用泻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均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1 mL、聚肌胞注射液2 mL注射于疱疹周围俞穴,隔日1次,西药: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治疗。

1.3.2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常规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注射液静滴)、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或硫辛酸注射液静滴)、提高免疫力(干扰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如疱疹化脓、血常规提示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皮疹全部消失,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甚至有所扩大。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

2结果

2.1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篇3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以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丹"[1]。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成年人,临床表现以局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呈带状分布簇集成团的黄绿豆大小水疱为主要特征,有的疱疹可融合成大疱,间有血疱,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脓疱。患者全身不适,或有低热,食欲下降,剧烈疼痛时坐卧不安。我院在2012年和2013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60例,根据患者出现的如下问题:①疱疹有可能感染;②疼痛;③疱疹累及眼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2和2013年收治的60例排除基础疾病的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分组,2012年1月~12月的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12月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与分析。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皮疹累及头面部11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皮疹累及头面部12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即:注意休息、饮食、外涂抗病毒药膏。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抽疱液、疱疹Ⅰ号外敷、理疗、配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2.1皮肤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全身皮肤护理,提供清洁舒适的环境,病室定时通风消毒。避免避免摩擦搔抓,挤压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擦浴时水温38℃左右,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刺激患处皮肤;避免用碱性肥皂;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柔软,易出汗患者,应勤换衣服和被褥。尽量卧床休息,取健侧卧位。患处皮肤处理:常规消毒皮肤,用12号针头将全部水疱挑破,用消毒纱块吸干渗液,湿敷中药制剂疱疹Ⅰ号,1~2次/d,30 min/次。脓疱感染者,用0.1%利凡诺或庆大霉素溶液湿敷。湿敷后,给予激光照射,1~2次/d,20~30 min/次。密切观察皮损的变化。

1.2.2疼痛护理 记录疼痛的时间、性质,注意观察心跳、血压及胃肠道反应,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定出控制疼痛的措施,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注意观察止痛药的效果,详细询问疼痛改善情况,观察患者用药后的表情、食欲、注意力、情绪及睡眠情况。疼痛剧烈者,配以针灸、拔火罐疗法[2]。

1.2.3眼睛的护理 眼部疱疹的患者,因为三叉神经眼支区疱疹常累及角膜和眼球各部,甚至可引起全眼球炎,导致失明。所以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眼部护理至关重要,给患者交替滴抗病毒和抗炎眼水,1次/2 h,动作要轻柔。滴药时确保眼药瓶口不接触患者的睫毛,以免污染,上下眼睑涂金霉素或红霉素软膏,3次/d。嘱患者使用干净的面盆和面巾,不要让污水进入眼内。对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用1%的阿托品滴眼液滴眼,1次/d,以防虹膜粘连,并密切观察瞳孔扩大的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

1.2.4肛周以及外疱疹的患者,嘱患者注意患部清洁,避免摩擦,保持大便通畅。

1.2.5心理护理 在皮肤和疼痛护理的同时,要注意心理、生活方面的护理,力求做到细心、耐心、热心,使患者的心理、生理获得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配合家属与患者积极沟通,使患者得到安慰,消除顾虑和恐惧。

1.2.6睡眠护理 由于改变及疼痛不适,患者大多有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护士在安排床位时应注意患者年龄、病情上的差异,避免重症患者的处置对轻患者的影响,适时应用镇静止痛剂。

1.2.7健康教育 根据病者的文化情况,介绍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嘱患者局部皮肤避免用手抓搔,防止继发感染;注意眼睛的保护,嘱患者使用干净的面盆和面巾,不要让污水进入眼内,角膜受损的要避免眼球受压,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告知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2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在抗病毒、抗感染的治疗下,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皮疹结痂快,感染少,疼痛减轻或消失,遗留神经痛少,平均住院天数缩短,见表1。

3讨论

在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皮肤护理,对局部皮损进行干预,挑破疱疹、放出疱液,然后用疱疹Ⅰ号液湿敷,使药液易于渗入皮损而发挥药效。疱疹Ⅰ号方,由黄连、黄柏、雄黄、没药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的功效。用于湿敷后,清凉舒适、止痛,皮损结痂快。据临床观察,挑疱处理只需1~2次,疱疹便可结痂,未见皮损扩散现象。中老年患者症状重且多伴有剧痛[3],给予针灸或拔火罐止痛效果明显,普遍反应止痛效果好,无副作用。通过对60例患者护理我们体会到,护士应掌握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相关知识,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基础护理,在环境、生活和意识方面严格管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能够明显加快疾病的痊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异体肌腱重建术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7-58岁。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6例。

1.2 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重建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和护理,术后与医生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本组1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参加体育活动,患者无不适感和感染现象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使患者在了解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手术,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如术前进行皮试,手术部位及周围肌肤的清洗和消毒。尤其是告知术后关节及股四头肌的锻炼方法,在术前就开始进行。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患肢血运 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小时,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医嘱。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足背动脉搏动及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量、色的变化(本组病例伤口无明显渗血)。

2.2.2 护理 术后采用棉垫加压弹力绷带包扎膝关节,外加支具固定,可有效预防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积血、积液,但是松紧适宜,过紧会影响患肢血运,引起肢体肿胀。常规给予膝后侧靠大腿处垫一软枕(高度约20cm),保持患肢屈曲15°-30°功能位。此种可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及不适,同时利于膝关节恢复[2]。

2.3 功能锻炼

2.3.1 踝泵练习术后解除后,即鼓励患者做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开始每次活动30-50下,每天4-6次,以后逐渐加量。

2.3.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平卧,患肢锁定于完全伸直位,在支具保护下运动。患肢踝关节做尽可能的背伸,俗称“勾脚”,使大腿肌肉绷紧并持续5s,然后放松数5s再收缩,如此反复。每次10-20下,每天3-5次。如两腿同时进行,可以增加患侧的股四头肌收缩力30%[3]。

2.3.3 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行直腿抬高。先协助患者将腿抬高10°左右,然后慢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逐渐将腿抬高35°左右,不超过45°。停3-5s再缓缓放下,每2-3h练1次,每次5-10s,如此反复练习。

2.3.4 伸屈膝锻炼术后两周内调整支具使膝关节在伸0°-屈30°的范围内活动,膝下垫一个软枕,保持屈膝30°,然后足跟抬离床面,直至屈膝伸直,如此循环进行,每日3组,每组5次,此后每周增加屈曲30°,至屈膝90°。单纯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不伴有半月板和关节内其他结构的损伤患者对完全负重并无要求,术后第3周起,只要患者能够耐受疼痛进行负重行走,就可鼓励其早期下床行走,以尽快恢复运动功能。

2.4 出院指导一般住院2-3周出院,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嘱患者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一般8周可扶拐部分负重活动,12周可弃拐完全负重活动,6个月进行完全下蹲运动、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体育锻炼,避免“急转”“急停”动作。1年后恢复正常运动。注意安全,避免外伤,防止关节再损伤。

3 讨论

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是改善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不稳的根本解决方法。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肌腱相比,具有很多优势[4]。康复护理是患者能否重新自由行动的关键,应本着“以人为本”、“为患者服务”的原则,设计人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在避免患者疲劳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训练项目和运动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薛海滨,敖英芳,丁长隅.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对膝关节退变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304-305.

[2] 于红,牛志霞.关节镜下异体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99.

篇5

带状疱疹是春季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而且一旦染上病情十分严重。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文献上叫“缠腰火丹”。据最新国际医学数据统计,20~50岁发病率稳定于3‰,50岁以上为5‰,60岁以上为7‰,60岁以上患者疱疹消退后约有半数遗留顽固的疹后神经痛。可见随着老年人抵抗力的降低,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病情较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我们于2008-09―2010-03对11例老年带状疱疹的患者在日常常规护理及西医抗感染、止痛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汤剂及针刺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疗养员治疗患者,共20例。回顾性统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5岁;病程在3 d者,沿周围神经分布有明显簇集性水疱,并伴有明显神经痛者9例;皮损疼痛剧烈,引起耳鸣者2例。对照组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60~80岁,平均68岁;病程同前,沿周围神经分布有明显簇集性水疱,并伴有明显神经痛者7例;皮损疼痛剧烈,引起耳鸣者1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资料均经统计后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2]312及《皮肤病学》[3]30拟定:①发病初期。轻度发热、疲倦、乏力、全身不适以及患部灼痛等前驱症状。②发病期。在一定的神经分布区发生红斑、斑丘疹或丘疱疹,继而发生多数簇集性水疱,高亮至黄豆大,疱壁紧张发亮,内容澄清透明,疱周有红晕。③恢复期。水疱内容混浊或化脓,水疱破裂成糜烂面,直至干燥结痂,痂脱后,自行治愈,可留有一时性的暗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但可以留顽固性神经痛。④实验室检查。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或检测VZV、HSV抗原或DNA是鉴别诊断唯一可靠的方法。⑤剧烈神经痛时排除肋肌炎、心绞痛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药治疗属热重于湿者,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 g、青连翘15 g、干生地15 g、建泽泻6 g、车前子12 g、淡黄芩10 g、生栀仁10 g、粉丹皮10 g、苦木通10 g、生甘草10 g),水煎2~3次,2~3次/d,温服。属湿重于热者,内服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6 g、厚朴6 g、陈皮10 g、滑石块12 g、炒白术10 g、猪苓12 g、炒黄柏12 g、肉桂3 g、炙甘草10 g),水煎2~3次,2~3次/d,温服。配以针刺疗法:根据皮损的部位取穴,发生在上肢胸部者,取曲池,合谷;发生在下肢者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或者阿是穴[2]40。西药:三氮唑核苷(病毒唑)10 mg/k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d,布洛芬(芬必得)300 mg,口服,2次/d,治疗周期为1周[3]31-37。

2.2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伴水泡破裂可用2.5%龙胆紫溶液涂患处,病程同治疗组,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及油腻食物,戒烟、酒等。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2]312-314及《皮肤病学》[3]30-31拟定。治愈:水疱内容混浊或化脓,水疱破裂成糜烂面,直至干燥结痂,痂脱后,自行治愈,留有一时性的暗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无明显瘢痕,无遗留神经痛;显效:水疱明显减少,水疱干瘪或结痂,有轻微神经痛的症状存在,耳鸣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水疱仍然存在,并有向头面部延伸、增多趋势,神经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耳鸣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治疗组:1周内治愈8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1周内治愈6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该病毒具有亲神经及皮肤的特性。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细胞免疫缺陷有关,老年人患此病后常常疼痛难忍,皮损恢复慢,易留后遗神经痛。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及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免疫力相对低下,神经感知力相对低下。根据其临床表现,簇集性水疱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神经疼痛的特点,治疗多反复运用抗病毒、抗甾体类镇痛药物[3]37,使得病程长,疗效差,副作用大,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成本,加重了经济负担。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合理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在老年干部保健工作中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4]。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情志失调,肝胆火盛,挟湿蕴阻皮肤,加之患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病邪难除,故老年患者的病程长,其中热重于湿型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加以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湿重于热型除湿胃苓汤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燥湿健脾,除湿散满,并用滑石块、炒白术、猪苓燥湿利尿,消肿渗湿,加以黄柏清热燥湿,肉桂温经通脉,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燥湿除湿利尿之功[2]271。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健康与疾病的相关信息,应用辨证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症型,制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中西医治疗及健康指导。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注意营养,还应穿清洁柔软的棉制内衣,以减轻摩擦。如疼痛影响睡眠,可适当服些镇静止痛药[4]。春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季节,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尽量少去空气不洁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钱信忠.中国老年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