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篇1

1.2通信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了解到,在通信行业的企业中,有很多岗位非常需要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岗位群分析如表1所示:

1.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信技术课程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3.1通信终端生产与维修主要有专用工具如手机综测仪等的使用;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故障诊断;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检测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使用测试仪器等专用仪器与工具的能力、诊断通信终端设备故障的能力、检测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以及维修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

1.3.2通信设备及产品的营销主要有通信产品咨询;通信产品演示;各部门协调;客户销售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掌握通信产品的特点与用途的能力、熟练操作通信产品各项功能的能力、进行良好的计划、沟通的能力以及进行通信产品销售的能力。

1.3.3程控交换运行维护主要有本局配置;开局出局配置;设备安装;设备维护;业务管理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配置程控交换机的能力、能安装维护程控交换设备的能力、管理程控交换业务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4传输设备维护主要有传输设备工程安装;传输设备工程调试;传输网日常管理;业务配置与网络保护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安装调试传输设备的能力、进行传输网日常管理的能力、进行传输业务配置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5通信工程监理主要有通信系统规划;通信设备安装指导;通信线缆铺设指导;监理报告撰写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熟悉电信工程实施规范的能力、指导通信设备的安装的能力、撰写工程报告的能力以及进行初步的工程概预算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置

鉴于以上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的分析,主要对课程进行两个体系的设置:

2.1通信技术专业通识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开发归纳、总结学生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形成了全面提升学生中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全面锻炼学生身心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包括基础应用英语等18门课,通识课程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如图1所示)

2.2通信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方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形成了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且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和12门专业支撑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实现与评价

课程实施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重视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涵盖专业能力要点,更应关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职业素养要点,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点等诸多方面。

篇2

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移动通信专业人才的供应缺口以及通信行业人才结构调整。但与产业增长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却明显不足,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通信工程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系统的、结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毕业生的关键。

一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我院的通信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在学院和我系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与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相似。

表1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比较

院校类型通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本科院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论及编码原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高职院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通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通信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情况(表1) 可以看出,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相似度高达85% 。导致无法有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区别,也就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现阶段高职通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之间存在的问题。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革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

2.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教师不足,近年来补充的新一批教学力量,还较为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无论是教改还是科研的成果都较少。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

二 改革的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1)通信专业的改革一定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形成一套适应行业岗位的改革体系。

(2)课程设置要模块化,按模块化结构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3)基础理论要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扩大学生选课程的自由度,突出个性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

2.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夯实基础。通信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它具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专业交叉性强、发展速度快等特点。通信技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大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光要表现在教学的课时上,更主要的是结合本专业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如消费者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体验,开发商需要在各种硬件平台上开发良好稳定的算法,建立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丰富的功能等,最终实现都是靠编程技术。而且对于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笔试乃至面试中计算机能力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课程在通信专业中的地位必须加强。

(2)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目前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年轻老师居多,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通过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可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和脱节,又能适度把握课程间的交叉与渗透。

以电路分析为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电路为后续课程的电子电路模块。本模块课程要求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最终达到"教学做"一体、"德智技"兼顾。

以信号与系统为基础,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技术基础、移动通信技术为后续课程的通信技术模块。本模块课程除了对其中的基本理论要从数学意义上严格推理外,应更加注重阐述其物理意义。

以汇编语言为基础,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应用设计模块。本模块课程需要建立微机系统思想和概念,作到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学习。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意义在于:一个模块内的任课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合理确定模块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之间能实现相互弥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由浅入深的走到移动通信各种深处技术的殿堂。

当然,模块化的课程并不是将不同模块的课程相互孤立,各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应该有所联系。例如在讲授通信技术中的信源编码部分,可考虑让学生利用编程方面的知识设计程序实现编解码;在教授信道编码中的纠错码以及卷积码部分,可考虑让学生利用数字电路知识去设计编解码电路。

(3)校企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在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合作开发课程,构建 "公民素养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网络专业教育+通信专业教育+职业拓展能力教育""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并结合社会需求,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积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方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信息时代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从事通信领域研究、设计和应用的工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面对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我校通信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其实训室设备和实训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本文分析了目前通信专业教学的现状,从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训方法和校企合作等提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通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信专业的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讲授教学。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重要校内实训基地,我校通信实验教学的现状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状况,主要问题如下:

(一)实训设备老化较为陈旧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新器件、新技术的更新很快,但我校通信实验设备仍停留在面向“通信原理” 、“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实验,许多新技术、热门方向很少涉及。而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仍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工程操作类较少。这种“光看不练”的实训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实训指导书从原理、实验步骤到实验要求极为详细,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甚至不需理解原理,就可以利用已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按步骤进行。学生按步骤就可完成,自己发挥空间较小。

二、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调高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对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 建立满足工程实践类的实训室

通信专业所设计的方向众多,如程控、光纤、网络、移动等等,而每一个方向在通信领域都十分重要。在实训室建设中应根据培养计划实施有重点的建设。同时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建立网络优化实训室、光纤通信实训室,使学生能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光纤熔接实际操作。

(二)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

利用通信技术专业的多个企业实训基地,将一些实践教学在校外进行,聘请企业员工为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深入分析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实践教学,以考取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课程置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利用假期等时间分批将通信技术专业专任教师送到企业顶岗进行实践挂职锻炼,到培训机构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迅速提高师资力量。

三、结束语

对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期望达到提高我院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促进通信技术的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作者简介:

篇4

高职院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是实践动手的能力,然后是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企业招聘则更强调员工面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学习能力,针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有新问题的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本文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例,介绍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而的探索与研究。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专业学习领域重构

根据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及就业面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线索,围绕通信设备产品操作、运行、维护的通信技术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信技术专业院级优秀团队由专业带头人、聘请的兼职教授、行业专家学者、校内骨干教师组成,按照首先依据职业大典确定通信专业工作岗位(群),然后分析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再把典型的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然后开发学习领,最后重构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以“校企政研”为基础,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

结合地方实际,在相关政府部门规划和引导下,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力量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进行通信技术专业具体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校企合作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按照企业的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一个优秀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设计学习情境,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制定评价体系。全面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到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规范标准修订、鉴定考核考评等工作中。与相关企业一起共同打造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平台,开展行业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三、构建并逐渐完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团队为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学院的实训基地条件,构建并不断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1)采用“2+X+0.5”分段教学模式,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培训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三学年根据学生特点,定制多种特色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实行导师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挑选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兼职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1位指导教师指导1~2名学生。学生通过三年的教学、实习实训,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都得到较为全面的培养和提高。3)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的实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范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基于过程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通信技术专业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多样,对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既有理论试卷的考试、也有操作考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并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在考核上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注重过程考核,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计划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团队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等都在考核范围之内,加重过程考核的比例;二是考核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顶岗实习实施学校、企业、个人的三元考核机制。

五、特色和创新之处

1)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寻找最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以培养通信行业工程应用领域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专业教学方法,探究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工程项目案例法、讨论式教学等。3)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变革a.与中兴、华为、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及西南自动化所等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对《交换技术》、《SDH传输技术》、《通信终端设备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b.进一步加强与通信行业协会的联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举办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题讲座。c.将职业技能大赛赛、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内容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训练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d.积极探索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

[2]单树民等.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

篇5

[DOI]10.13939/ki.zgsc.2015.02.157

1 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经之路,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行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越发明显,人才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共赢,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走校企合作模式是人才供求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高职高专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更好的人才和技术交流,促进双方优势的充分发挥,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平衡而进行的互动过程。“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将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交流互动,实现双方的共赢,不仅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也增加了企业的人才优势,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涉及高职院校、行业需求、政府调控、学生情况、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合作的内容涉及技术与资源、专业配置与课程安排、实验实习与岗前培训、师资互动交流、科学项目立项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等多个领域。校企合作是以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学校教育与效益相统一为前提条件,以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为合作基础。校企合作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技术性、开放性、流动性等特点,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评价不是看科技成果的多少,不是看产品开发的成果,而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直接能够上岗操作,企业就业实现“零转接”,从而尽快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2 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状况,根据通信技术的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通信工程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建立实习实训环境,创建岗位培训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建立通信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和考核标准。同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建立高职高专教育通信技术人才技术和能力培养的知识结构提携,开发课程,满足典型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构建全面、完善的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2.1 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2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3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2.4 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企业引进、在职进修、岗位实践等方式打造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聘用企业的技术能手或者资深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和企业实训、岗位实习的指导教师,打造一支企业内部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将本专业的专职教师选送到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训锻炼,经过一线的强化培养,提高教师的职业敏锐度,促进其职业技能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成为企业通信技术的骨干。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岗位实践中,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承接企业研发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3 结 论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革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传入我国,教育实践者们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校企合作办学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紧密依托企业,根据通信技术典型岗位的能力要求共同制定课程体系。通过与通信行业的一线岗位及行业核心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实施一体化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通信类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培养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6

在不断探讨中,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将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本土化,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教育部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指委在专业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与研究工作。

1专业设置及教材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各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等情况,我们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二十多所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现出如下特点。

(1) 专业设置集中度大

根据初步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开设通信类专业的学校开设了通信技术、移动通信专业,在一些有通信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通信、光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电信营销、通信网络与设备等专业。

(2) 专业主干课程差异较大

在调查的院校中,相同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差异较大。下面以参与调查的两个高职院校为例,它们开设的通信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分别为:

① 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现代交换技术、接入网技术、现代通信网、数据通信技术;

② 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与数字同步系统、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线路。

(3) 学科特色明显

在对24个高职院校开设的157门课程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中有38门课程设置相对比较集中,其中: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程控交换原理、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光纤通信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线路、数字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信号与系统、移动通信、专业英语等课程设置非常集中,开设的学校超过半数。这些课程设置体现出较明显的学科特色。

(4) 课程内容差异大

从调查的结果看,各学校通信类专业开设的相似课程,其内容差异较大。如与电子技术基础相关的课程有: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线路、电工、高频电子电路、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多种课程名称。教材选用比较分散,在调查的12所院校使用的177种教材中,只有4本教材使用量超过1000本,使用量超过500本的也只有22本教材。

2通信类专业布局研究

为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通信类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试行)》,组织专家对通信类专业布局进行了研究。

我们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通信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及通信行业的需求,认为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面向企业基层岗位,培养通信生产制造、通信工程、通信技术、通信设备装调、通信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从专业大类来说通信类专业应包括:电信类和邮政类。目前,在高职高专目录中没有邮政类专业,但社会有邮政方面的人才需求。

在分析调研及研讨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确定目前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布局(见图1)。

图1通信类专业布局图

3通信类专业设置范例研究

在专业布局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通信行业特点,结合部分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对专业设置的情况进行研究,以专业设置范例的形式提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各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我们对14个通信类专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基本素质要求、给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力结构、专业素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等范例。下面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介绍。

(1) 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事各类与通信技术相关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2)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结构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3) 通信技术专业素质

(4)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图2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说明:

① 上图中间箭头覆盖的部分为该专业基本的课程内容,两侧箭头所指的内容为各学校可拓展的特色课程。图中所示主干课程仅供各学校参考,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各学校可根据情况进行拓展。

② 专业拓展课程可由各院校根据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灵活设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反映各院校的办学特色。

③ 专业建设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虑,从纵向看,在专业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专业可考虑1-2个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培养链路;从横向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如行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等)。

④ 本专业的岗位目标是通信产品的生产及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属宽口径专业,相应的课程也包括面向产品生产和面向系统工程的课程两大类。

⑤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包括专业通识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及拓展课程,其中,专业通识课程包括文化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等课程,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课程应直接针对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实用为主,并要求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应基本涵盖通信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浅显而宽泛,拓展课程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及各院校毕业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开设。

⑥ 图中所示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如在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中增加“程控交换机操作与维护”、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分解出“光纤通信”课程等。

⑦ 对职业能力课程建议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并实施多种模式进行教学,如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教学等。

篇7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我院的通信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在学院和我系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设计,对专业技能的培养的教学力度大,关键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工作的能力)的培养还有差距。

2、人才需求调研不够全面,课程体系对岗位职业能力定位不够准确。

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能充分发掘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特点,能力需求,尤其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应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的眼光分析专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3、教学内容与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脱节。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战略规划,4G、5G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存在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课程相似度较高,体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特色不多。

4.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教师不足,近年来补充的新一批教学力量,还较为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无论是教改还是科研的成果都较少。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立足职业教育,搭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通信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通信行业访谈,校外实训基地走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解决通信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教学内容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等相关问题

2、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开展通信類人才需求调研,走访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调研通信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积极完成就业订单培养。

2)满足通信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①以通信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开设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通过就业分析将就业方向模块化:通信工程监理模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模块、光网络通信模块、移动互联网技术模块。

③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整合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综合布线”,整合课程“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优化”,整合课程“通信工程实务”、“通信工程概预算”,整合“光纤通信技术”、“光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

④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目标,将“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引入微课教学,便于学生反复学习,促进学习效果。

⑤组织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完成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以通信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践课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部分课程以及实习实训到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烽火3G软件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去完成,进行课程置换,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⑦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促使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

三、结束语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并结合社会需求,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时代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树平.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李鑫.高职类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化变革.科技信息,2010(20).

[3]耿晶晶.3G移动通信技术与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2010(15).

备注

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1508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篇9

通信系统技术是信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现代的通信系统具有双向性,实现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输与交换,完成信息收发通信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由于我国软件和硬件技术处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下游和,因此我国通信技术链相应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制造业、通信服务业、安装、调试、运行、维护。

一、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

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科学地构建树形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以确定各门专业课程在支持通信技术链的地位及作用,有利于教与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重点及难点度的把握,从而明确各门先后课程之间理论对技术的支撑、技术对理论的实现的相互关系,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职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凸显“通识为本,专识为未”的原则。树形课程体系分为:第一,树根为通识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物理;第二,树主干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三,分支树副主干为支持硬件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c语言;第四,树枝为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路、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第五,树叶为专业实用技术课程,包括接入网技术、光网络技术、天线技术、数据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优化、实用电源技术、通信工程概算、电信营销与客服。

高职通信专业树形体系,由根到叶的知识结构稳定,衔接紧凑,实现通识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工具,专业基础理论课对专业基础技术实现的理论支持和引导,而专业基础技术课对专业实用技术课的支撑。高职学生大多都学习语言、数学和物理,只要有了根树,经过高职通信树形课程体系的学习,能成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业素养的栋梁之材,实现由高职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蜕变。

二、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通信就业定位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营销,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本技能以“必需”为准,凸显市场定位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通信专业课程对通信系统技术链的支持关系,教学过程以服务于通信系统技术链为任务的驱动,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知识及技能,在点、线、面上的承前启后关系,构成与通信系统技术链相对应的知识链和技能链。树形通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确保毕业生尽快融入职业,在通信行业的职场可持续发展。

理论教学环节难点,首先,组建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与通信技术链对应的知识链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链的树形课程体系。其次,每位专业的授课教师,梳理与该门课程链接的前后课程之间支持的知识点,以保持先后课程之间理论支撑与技术实现的衔接与融合,使整个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一体化,确保每门课程满足高职生在通信技术链工作岗位职能的知识需求。最后,专业负责人根据各门课程知识点的要求,定期与专业授课教师沟通,检查跟踪每门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细节之处的常态化的监督,保持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及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落实。

实践教学环节难点,第一,对应理论教学配置的实验与实训设备,通信技术发展快,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昂贵的通信专业实训设备尤为重要,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与中兴通讯学院合作,获得企业在支持,建立中兴通讯NC实战型的硬件实训平台,包括程控交换机和GSM基站子系统,引进中兴通讯学院的教学法,以模块化的内容构架,分层―交织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力,围绕实战型训练的核心,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训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和实训项目的设置,确定以点,线、面的技能训练为“项目导向”,既可恰当地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又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

通信技术链的子系统多为嵌入CPU芯片的微型机,高度智能化,拥有独立的操作平台,提供与Pc机现场相连RS232接口及远程连接的以太网接口等,同时根据近年学生毕业实习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突出软件与硬件技能融合,同时涉及三网技术如互联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GSM、公用电话网PSTN和有线电视网CATV 。全面质量监控引入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人才培养过程如同企业产品加工过程,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就像产品的一道工序,如果一个产品加工需要l0个工序,每道工序的合格率都为100%,最终产品合格率为100%,而每道工序合格率为90%,各每个工序之间为“与的逻辑”关系,则最终合格为90%1%34%,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完成每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98.5%,其中9O%从事与通信相关工作,BSC网管28.2%、光传输网维护5.1%、基站维护员20.5%、直放站安装维护员2.1%、网络优化技术员2.2%、通信)工程勘测7.7%、通信工程设计员5.1%、华为设备督导2.1%、客服10.3%、营销5.1%、资料管理员7.70/0等工作岗位。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原则的教学实践,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情况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市场调研及对需求岗位相符,实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篇10

引言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围绕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与归纳,运用集中式的管理方法进行储存,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辅助工具。因此,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1助力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还能够结合时展与社会进步,对教学资源库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促使专业教学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对于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师还能够根据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资源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制定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教学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此外,还能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学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2促进校际合作深化

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十分突出,通信技术专业包含诸多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专业实践需要诸多昂贵的实训设备,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限制,很难全面购置实习实训设备。然而利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可以上传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训演示课件,学生可以借此开展模拟实训,充分发挥共享型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为通信技术专业构建精品实训课程,在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3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在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行业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着手资源库建设,并展开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师资培养等,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其累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工作。

2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规划路线

高职院校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根本目的是为专业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通信技术专业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整理以及整合归纳并收入资源库。在共享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树立与企业合作的意识,与企业协同推进资源库建设,在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源采集渠道,进而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的多样化、形式标准的科学化,且与行业和企业生产实际具有紧密结合的关系。在进行系统管理平台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可操作性、便捷性以及实用性[1]。总而言之,通信技术专业在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保证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实时对其展开更新和维护。

2.1围绕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与兄弟院校展开合作,充分凸显双方优势并根据通信技术专业统一课程标准,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以课程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着手点,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整合,避免过度重复的教学资源入库。同时,还应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按照相应的步骤循序渐进推进。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先从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具备完善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的课程展开,特别是具备坚实基础的优质专业课程,在不断建设过程中累积经验,随后展开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

2.2校际校企协同共建

高职院校在打造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可以聘请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家以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制定通信技术专业的标准化文件。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标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通信工程建设资料、企业通信故障处理案例,协同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分类建设,为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后,应与其他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使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也为行业或企业通信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资源。

3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具体策略

3.1系统管理平台建设

系统管理平台建设是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该平台建设是以信息共享为根本目的,面向海量的信息展开系统化的分析处理,并且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储存管理,实现多样化信息的跨媒体传播,是一种集中式的资源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的功能可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互动交流管理[2]。(1)系统管理功能主要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相关的维护和管理,并进行信息公告的,实现广大用户的安全访问。(2)资源管理包括资源库中上传的海量信息资源分类储存,以及资源库用户对资源的下载和使用率分析,定期对资源进行审核与整合归纳;同时,在资源上传过程中,需要在后台填写相应的资源属性文件,经过审查后则可以上传到资源库。(3)资源利用管理功能则主要是相关课程辅助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面向广大通信技术专业师生,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检索和下载资源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学生则可以根据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同安排,展开自主学习。(4)互动交流管理模块主要指的是学生课后作业的提交审阅,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答,这一模块中,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获得教师的专业解答。此外,还包含常见问题解答,是对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较多的内容进行采集,学生可以自主的查找问题并获取答案。

3.2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通信技术专业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根本目的是为专业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因此,教学资源不仅应包含丰富的素材,还应涵盖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

3.2.1专业标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应实时关注市场发展以及需求变化,及时适应其发展需要,并且结合高职院校当前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对通信技术专业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调整。此外,依托行业与企业的指导委员会,发挥其专业领域的优势作用,共同帮助高职院校推进专业教学标准构建。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专业标准建设应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就业岗位、教学规划及进度表、自主学习指南、教学任务等。

3.2.2课程资源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有力推手。课程资源建设是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发挥教学功能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其中,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体系的总和,同时,也包含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案。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资源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学方案,具体还包括:相关的教学课件、练习题、视频资源、实习录像、网络考核测试以及辅导等。

3.2.3专业教学素材资源专业教学素材与课程教学资源具有相似性,为通信技术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且专业教师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为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是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3]。专业教学素材资源库中的大部分内容并非可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资源,而是一些需要专业教师综合加工的图片、文献资料、文件。

3.2.4教师和专家信息库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信息库,能够为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和专家沟通交流提供良好平台,有利于专业教师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应用技术变更以及发展状况。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校企双方积极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可以共同打造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质量师资团队。

篇11

2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状况,根据通信技术的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通信工程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建立实习实训环境,创建岗位培训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建立通信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和考核标准。同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建立高职高专教育通信技术人才技术和能力培养的知识结构提携,开发课程,满足典型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构建全面、完善的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2.1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2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3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篇12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职业岗位需要,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

1、“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我院信息技术系现配有通信电源实验室、C&C08程控交换机房、EWSD程控交换机房、电工电子等校内实验室,同时与西宁联通、青海通信服务公司、西宁电信等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然而,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迟缓

由于经费紧张,早已申请的“通信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迟迟不能建设或建设迟缓。

1.2 校内实训基地无法适应行业发展

由于通信产业迅猛发展,我院的校内实训基地已远远跟不上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的更新速度,无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实践操作,更不能适应行业发展。

1.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我院虽建立了几个“通信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从运转结果看,仅仅能保证学生实习有场所,企业中有些必须接触的技术问题和核心技能,学生仍然无法介入,加之实习内容有限,致使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发挥其真实的操作技能。

2、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根据“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现状,我院积极参与了“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对“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

2.1 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突出技术能力和技术服务。在建设中,通过硬件设备的投入,形成能为学生提供真实任务的工作环境和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同时,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和设备的资源,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软件建设,提供校内通信网络运行环境,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奠定坚实基础。

2.2 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强调“两个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通信网络运行环境建设,以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形成“三个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建设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3)注重“四个符合”。基地建设要符合学生技能训练和模拟仿真实训环境的要求;要符合教师“双师”素质提高的要求;要符合行业技术服务的要求;要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3、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3.1 提高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原则,形成指导力量强、工作环境真实、设施设备完善、技术特点明显的实训场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完成学生向员工的实际能力转换。

3.2 互补性原则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发展。

3.3 共享性原则

能够在本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能够集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逐步建设成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通过基地的辐射作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我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紧缺人才。

4、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4.1 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基地建设,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4.2 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1)构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2)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即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实施方案,以及相应考核评估制度的制定。

(3)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案。

4.3 逐步实施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

(1)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制定“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同时确定具体的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完善制度建设,合理、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和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3)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

(4)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长期细致的部署与规划,我院针对“通信技术”专业,拟建成通信线路综合实训室、光网络接入综合实训室、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室、单片机/EDA实训室和通信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多年来,我院一直致力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等不断进行研究和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通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的就业率和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希望通过此次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能将我院的实训条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2015年,教育部了新的高职专业目录,专业铁路通信信号一分为二,通讯和信息技术为铁路维护和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企业,把握铁路通信专业知识,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建设、技术改造和工作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沟通技术课程在这个专业中扮演基石的角色,有基本的和介绍性的[1]。目前,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在通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现有教材的内容难以理解的最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有不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完全由,虽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发展,课程的对接和位置仍在探索。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通信技术课程的集成。

1通信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改变固有观念。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教学理念,企业需要人才,学校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实现。(2)课程设置、教材选材未能反映“专业”,是本科课程的使用,教科书的一个小版本采用的是简化版的本科教学材料,轻量级理论实践。(3)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也是一种循规蹈矩,不符合现代通信工程人才的行业。(4)教学评价机制未能体现“实用性和实用性”。

2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客观分析就业岗位铁路的通信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操作类(铁路、城市轨道等)和施工企业中国铁路通信工程的工作类型;操作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讯、传输、访问、数据通信、调度通信、集成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和环境监测,等等),日常维护和维修领域的铁路建设类通信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此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文化在专业文化中。整体设计与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方式评估单独招生考试的一般基本录取完成每年4月,大学的5个月时间成为关键时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生。首先,我们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引导学生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第二段,我们将了解铁路交通专业的特点和企业文化,并通过教师来确定利益切入点。第三段,使用专业实践,深入企业,熟悉沟通工作人员的工作(包括建设和经营)。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把教室带到教室进行教学、教学和案例教学,作为一个核心课程,将是“教学、学习、成为一体”。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实践、锻炼和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发挥作用。课程考试的评估是基于学习、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能力。评估的多样化、评估应内容多向度,充分体现了企业工会的课堂评价和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过程和考核结果。学生们将参加两个班级的活动,参加国家、省、医院的比赛活动来得分,评分原则基于学生手册。

3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争是由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能竞争项目设置,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而促进职业教育人员培训模式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的竞争都吸纳了行业的前沿技术,这也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意义。与国家铁路交通专业比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规程、“计算机网络”事件以及“4g技术导向的网络建设技术”等进行了相应的通信技术竞赛。学科分析“华为杯”数据通信学科的主机国家铁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设置的参考铁路公司2015年“数据通信”竞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主要设备和竞争环境、竞争环境来模拟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络的物理环境。国家游戏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涵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考虑了云计算和集成布线技术。国家“4g全网络建设技术”项目紧密整合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和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了对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此同时,它也吸引了制造商积极参与。竞争作用:(1)竞争不仅促进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入理解,加强铁路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2)铁路通信技术课程建立了铁路的能力目标和技能方向。通过企业的参与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商务交流类院校之间的铁路通信,形成一个高标准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学行业整合教学行业的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课程是培养专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实践中,专业行为的能力可以体现在三个指标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方法注重实践能力,社会能力集中于专业经验,三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上的对接。对于铁路特殊类型的工作,建立外部培训实践基地和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的铁路通信和信息技术尤为重要。(3)以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础,与操作单位和施工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稳定的实践基地,以确保正常的通信技术课程。选择道路局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培训基地。(4)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相应的协议,包括培训基地可以接受培训项目数量,内容,时间,接受学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截止日期,等。其所在单位根据实际培训基地管理有关规定和措施的执行,但必须建立质量,确保教学任务,提高系统和措施。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应根据本单位的规定和对需求管理的措施实施,教师将负责统一管理,将单位与相关兼职教授负责分配学生的实践内容。培训后,考试小组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5)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培训团队。企业有一个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技能的工程师、技术员及以上资格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熟练的工匠结合双重结构的教学队伍,努力增加兼职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的培训,使其明确的专业教学要求,良好的专业教育教学方法。

4实践教育改革

(1)基本实验。通过对炎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实践能力。(2)综合设计实验。以集成电路和可编程设备为主,由学生自己设计、装配、调试、培训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理念、提高创新能力。(3)设计研究实验。突破课程线、综合性、研究性的学习设计,主要是为了深入学生的理论进行研究性实践,提高综合能力。(4)根据通信技术专业工作的需要“学徒”校企合作领域工作,每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在多个实际的实习工作实践,逐渐熟悉的职业能力需求,专业,同时在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打破传统课堂完成毕业设计模式。

5结束语

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方案入手,提出了对通信技术的深入思考。指导和对接后整合教学技能的竞争,使学生“学习”在“使用”期间,真正成为企业沟通的工作,毕业后“使用”来留住新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笑林,董武.项目驱动、赛练结合理念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12(5):116~1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