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篇1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利益、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并且具有教育和认知的功能。海洋生态旅游既是感受、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物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主题贯穿于始终。

(一)丰富而独特的海洋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海洋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海陆交界和大陆近海海域、海岛所形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区域特色明显。海洋生态旅游就是利用海岸、水体、岛屿、冰川、入海口等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具体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滨(岛)旅游区游憩、休闲与度假,巳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时尚。从经营上讲,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对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直接消费。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以海洋生态环境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热点。中国海域辽阔,区域海洋特色明显,从南到北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海滨(岛)所具有的天然、优美、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是海洋生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海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态旅游的内涵来看,它更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活动。正是由于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保护性”和“持续性”,所以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只有生态旅游活动才能把旅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巳,同时这种影响又伴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呈倍数的增加。在海洋生态旅游中,无论是近海度假、观光、游览,还是海岛观赏、研究、教育等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在表象上、在短期内不明显,因此这种干扰和破坏也极易被忽略和被掩盖。特别是一些海洋自然旅游保护区,由于地处远海荒岛,生态系统单一脆弱,环境承载力极其有限,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扰动,甚至导致一些自然景观的丧失,如鸟岛不再是鸟的乐园,海滨彩石被游人“洗劫”一空。

二、正确处理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

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活动一样,在发展之初都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但是,随着海洋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旅游活动,游客人数激增,纷至沓来的游客远远超出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加之旅游规模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也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我平衡与净化能九给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许多从事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环境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永续利用下去。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害的,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持不作为态度,只会误导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动态平衡。那种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考虑的“经济中心论”和主张对环境实行绝对保护的“生态中心论”,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都是不可取的,实践中也不可能存在“零破坏”和“零污染”的纯粹保护性旅游。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禁绝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条件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洋所蕴含的独特的、原生态的环境条件,是海洋生态旅游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旅游价值所在。因此说,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过程中,包括在生态旅游具体项目和具体线路的设计与选择中,对环境的原生态应当充分地加以保护,做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事实上,旅游业本身就是依附自然禀赋和人文脉络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特别是海洋生态旅游,其与环境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只会造成海洋生态旅游的难以为继,进而丧失海洋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最终导致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的衰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实现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度发展为原则,在保护中科学发展。

第一,以保护为前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永续发展。保护海洋旅游环境的目的,在于促使海洋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或转化为良性循环状态,为海洋生态旅游,以及海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必要的保障。在保护的前提下,要防治结合,树立“防重于治”和“源头治理”的环境管理理念,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加强海洋旅游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管理能九约束各种不当开发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防止旅游景区出现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以适度发展为原则。要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发展有序”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统筹考虑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当地居民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科学、严谨地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设计。特别要尊重海洋生态系统规律,对生态脆弱、环境敏感区和珍贵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分析相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限制游客规模和流量,严格控制旅游活动,杜绝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经营行为的发生。

第三,在保护中合理发展。在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有效监督,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游客和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中来。同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保证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地实施行政、经济、技术与教育等手段,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运用行政手段,落实海洋环境管理

第一,从实施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入手,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旅游规划的编制阶段,主要是对旅游开发、经营和消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价,从而落实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管理,为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保护性开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并为实施环境管理提出标准和具体要求。对与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项目,如设立旅游观光区、开发相关旅游资源、划分自然保护区域、防治污染和生态建设方案等,都必须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二,在对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实际调查和评估海域、海滨和海岛的环境容量,从而明确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环境目标要求,选择确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海洋生态旅游中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和原生态特点。第三,制定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健全海洋环境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目标与责任,监督检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率,坚决制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严格控制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

(二)强化技术管理手段,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首先,海洋生态旅游战略管理的科学决策,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如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以对大面积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对海洋环境状况进行周期性监测等,以便及时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的退化、污染和被破坏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止和保护措施。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存储、查询、显示各种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信息,并能为海洋生态旅游管理、决策、规划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在海域、海滨、海岛的生态化管理中,一些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利用生态技术治理生态旅游造成的某些污染问题。采用污水处理技米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对固体废弃物则采用回收利用技术,根据废弃物种类不同分别采用一级资源化技术和二级资源化技术;采用新型生态环保材料进行景区景点和基本设施建设;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开发利用旅游区的太阳能和潮汐能资源,等等。再次,海洋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洋生态旅游及其环境管理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科技投入仍然很少,高新技术介入程度不高。同时,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要加大海洋生态旅游科技投入,对景区景点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能源节约技术、信息化灾害防治、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等技米要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经济手段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管理手段。第一,变革海洋生态旅游经营机制,充分调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划定专门海区(岛)生态旅游区控制游客人数,并采取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价格”策略调整景区景点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得以落实。第二,按照政府及有关区域海洋规划,应尽快将海洋生态旅游规划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地方财政在年度计划中相应地增加海洋生态旅游环保投资安排。同时,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各级税务部门将征收的相关旅游经营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职能管理部门,专项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合理收取环境保证金和自然环境恢复保护费,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保护”的管理原则,依法实施、合理使用。第三,要加快变革与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投资机制确保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中环境保护资金的落实和投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加入,引进利用各种资金,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资助,形成众多投资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保证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篇2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__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__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__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篇3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年底前编制、出台《*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篇4

第二,海洋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治政的基本方针,因此海洋管理也应当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但长时间以来海洋管理法律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首先,海洋管理法律主体不明确,国家海洋局工作重点内容集中于海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还有很多管理职能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其次,海洋管理法律责任不清晰,海洋管理关系到众多利益主体,各个主体都各自为战,相互间无明确的法律制度约束。再次,我们仍然还未制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适应的法律机制,在健全海洋管理领域法律机制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人们对建设绿色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海洋知识匮乏,对海洋现状了解甚微,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对海洋生态保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地位认识不深刻,仅仅考虑现阶段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活将遭受灾难。所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实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必走之路,这样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以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海洋管理过程。

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遭遇到了严峻挑战,要想保证广东省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制度、技术、思想以及生态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编制未来海洋管理规划,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首先,海洋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及主体,各个活动主体间又有着必然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如果我们只从局部出发,仅仅关注自己的开发利益,就会左支右绌,不能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赢。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缜密设计的基础上,正确的规划海洋产业开发的方向,在保证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提下,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不受污染,两者之间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有着健全的、全新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引导渔民规范用海,遵守海洋管理政策,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将海域使用管理政策贯彻到乡镇、农村,让更多的基础群众能根据政策,合理规范的开发海洋资源,进而达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海洋生态自然修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样海洋经济发展也要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和高端的技术装备支撑,以保障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统一发展,在两者不断相互影响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下,使海洋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和增强,进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利益。同时,对于已经造成海洋生态污染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污染的治理,海洋污染会造成鱼类减少、海洋物种濒危等严重后果,关系着人类生存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海洋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排放、石油开采、海水养殖以及各类船只污染等方面。针对各类污染,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及时治理海洋污染,走向绿色海洋。

第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真正基础,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培养海洋环保意识。我们应当发挥当下网络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类倡导海洋环保意识,让我们人人对海洋环保有认识、有了解。一方面,通过我们的不断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深化海洋生态教育,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学校教育建设的一部分,做到人人爱护海洋。其次,树立“陆海一体”理念。海洋经济开发是陆地经济的很多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展,不仅仅是海洋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责,是很多部门及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改变“重陆地、轻海洋”的观点,以海洋经济拉动陆地经济,二者统筹发展。

第四,建设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旅游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海洋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是广东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广东省海洋资源有着众多的自然海洋风景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具备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当加强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涉及众多环节,不管是项目的前期调研、工程开工还是后期的项目维护及宣传,都涉及到政府和企业,以及当地的民俗、人文等因素,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产业关联到旅游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这些需求涉及到食品、交通运输、船舶等领域,进而推动了整个广东省经济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3502

1 引言

位于海岸带的潮间带湿地属于海陆间缓冲带,为相当重要的湿地,其在海岸带生物多样化保护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红树林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对保障沿海地区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研究调查,广东、海南等地区的红树林群落结构遭到巨大的威胁和破坏[1]。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沿海城市都意识到红树林的价值,为挽救被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我国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级和12个省县级红树林保护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有计划恢复和扩大红树林的面积,收效显著。笔者重点就红树林对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保护、恢复与发展的建议。

2 红树林对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海与海岸湿地发育于陆地和海洋间,为海洋与陆地彼此作用最强的地区,近海和海岸湿地生物多样化相当丰富,生产力高,而红树林沼泽分布于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可以通过植物体叶片的光合作用、根系对沉积物和天然碎屑的吸收存储大量的碳。并且,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CO2),除临时储存在叶子中外,其余碳将在木质和土壤中存储更长时间。潮汐使土壤处于湿润或淹没状态,抑制了微生物作用,减缓了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使其在土壤中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在降解污染、改善气候等作用[2,3]。

2.1 可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湿地为海洋生物如底栖动物、鱼类、水鸟等的理想生活居所,红树林生产力高,林业凋落物为海洋近海湿地内生活的底栖生物、鸟类与鱼类等提供了丰富饵料,因而红树林垢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种类相当丰富,林下也为虾、鱼、贝、蟹类主要的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间接性地达到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效果。

2.2 可降解有机物质与污染物,实现水源净化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洋近海湿地水环境也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而红树林也被称作“地球之肾”在水源净化、生态保护中的作用相当大。红树植物抗污染机制较复杂,而其中较重要的一面即体内含有大量丹宁,让红树林在污染相对严重的环境里仍可生存。在红树吸收了重金属离子后,树体富含的丹宁分子可与其产生化学反应,促其失去毒性。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红树林-细菌-藻类-浮游动物-鱼类等一系列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的厌氧-需氧的多级净化系统,在这个净化系统里,红树林可借助吸附沉降、植物吸收等作用降解并转化污染物来达到改善水体质量的目的。同时,红树林还能清除掉污染里的大量氮与磷,当有害藻类进入红树林湿地后则无法适应该处环境,减少水产养殖损失,实现了水源净化[4]。此外,红树林复杂庞大的根系可吸收并降解水环境里的营养污染物质,将其储于体内建造自身,预防海水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在海洋近海湿地水产养殖业的保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的桂山岛、淇澳岛、担杆岛等易发生赤潮的地区更应种植大量红树林。

2.3 美化海岸环境,避免海岸侵蚀

红树植物生长环境较特殊,树形奇特美丽,有漂亮的花与胎生胚轴,各种各样的指状根、支柱根、膝状根等,能发挥其它植物没有的绿化美化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功能,避免海洋近海湿地径流所带泥沙流失,实现促淤造陆,还可缓解海浪对海洋近海湿地的侵蚀。

2.4 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促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

作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红树林对于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的相关研究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据悉,通过有关药物学家、生活学家、化学家的系列研究、分离以及实验,已经从红树林得到一系列的红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着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由此可见,作为人类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相信伴随生物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以及对红树林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红树林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3 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发展

3.1 将生态恢复理论运用到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中来 生态恢复注重的是以恢复地点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多样性原则来进行适应性恢复,并将恢复和保护进行结合,并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有学者针对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展开了相应研究,多在理论上从苗木培育、造林方法、红树林宜林地的选择等方面展开,并在最后指出应该大力开展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恢复。首先,必须要对群落内外环境进行重点改造。例如虎门红树林如今已经被隔离成为了孤立的斑块,这样不仅仅是限制了其发展,甚至有被持续侵占的可能,所以就必须要注重对红树林周围环境的有效改造,要根据需要以及自然条件来进行合土地的合理利用。其次,利用乡土植物改造。在2003年,就有相关报道指出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会从危害本地种生存、侵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排挤本地种等方面对红树林产生危害。最后,对其生态环境的整体改良。以虎门红树林为例,其半红树植物较少,就充分表明了其生态序列的间断性。一个连续的群落系列毕竟具有更强大的生态功能,这样对于红树林的生存具有更大的意义。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同样依赖于海洋近海湿地环境的整体改良[5]。比如海岸的绿化、海水、污染源的整治等等。

3.2 多途径开展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首先,红树林作为一类特殊的资源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内容加以合理利用,红树植物的胎生繁殖、支柱根、板状根、气生根和带状分布等是良好的科普教育的题材,若能进行广泛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树林,保护红树林。其次,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力量。政府应当对当地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向他们普及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是他们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自发地参与到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中来。最后,还可以设置红树林巡查员,防止破坏红树林,监控有无病虫害的发生,入侵植物的发现,并对红树林的恢复情况做详细的记录,以便于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 权,马克明.红树林生物入侵研究概况与趋势[J].植物生态学报,2015(3):283~299.

[2]傅海峰,陶伊佳,王文卿.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红树林影响的几个问题[J].生态学杂志,2014(10):2842~2848.

篇6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着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着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篇7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篇8

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藻类植物”时,可以联系到近几年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频发的赤潮现象。赤潮在短期内可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含化肥和农药的江河入海水、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环保意识成为生活的自觉理念。

二、结合我国国情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真正将环保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环保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环保意识的目的。 转贴于 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环保意识。如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水污染形势的严峻和淡水资源的缺乏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水污染危机意识,是学生懂得平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资源观和社会责任感,邀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到校举办环境专题讨论,掌握有关环境教育的新信息,从而加深对环境教育的新认识、新理解。类似的还有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环保宣传的好素材。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休息日到公园、市场等处,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对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将市面上的各种洗涤用品使用后水质是否含磷、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行对比;还将一些能降解的塑料袋与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一起埋入实验田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还组织学生开展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深深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篇9

海岛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地质、气候、环境、生物等方面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而且在有限的面积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旅游区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此外还拥有14000km余的岛屿岸线,海岛数量巨大,有6500余个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以及上万个面积在500m2以下的岛屿和岩礁。许多岛屿环境幽静,景色怡人,具备良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游的条件。

一、海岛开发生态旅游的原因

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动机,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到自然环境优美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区进行的以

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客体,并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1]。

二、海岛生态旅游的具体设计

现如今,旅游开发已经从景点、景区的开发转向整体的、区域的旅游发展。而海岛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开发海岛生态旅游需要从海岛整体着手,设计整个海岛范围的生态旅游规划。

(一)马尔代夫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

1、马尔代夫群岛的旅游开发原则符合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

在马尔代夫的海岛旅游开发中,每座海岛及周边海域只可以允许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租赁使用。每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或度假村,其建筑风格各异但充满当地风情,例如用椰树干做房柱,用树皮、树叶遮盖房顶;再如用珊瑚、碎石砌墙等等。

2、马尔代夫在保护海岛生态环境方面实施了有效的措施。

马尔代夫海岛开发采用“三低一高”原则,即:低层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高绿化率[2]。在马尔代夫,环境控制措施十分严格,比如严格控制树木砍伐,严禁游客采集贝壳、珊瑚,严禁游客在岛上喧哗、吵闹,禁止随地扔垃圾等。

(二)海岛生态旅游的具体设计

1、整体环境

生态旅游是追寻一种自然、本真的旅游感受。因此海岛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最大程度的保存海岛的原有风貌,维持海岛纯净、优美、天然的整体环境。

2、 格调

海岛的生态旅游格调一是要注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地理要素,二是要结合当地生态文

化、习俗、历史文化等等,形成自然的、清新的、独立的整体格调,营造海洋中世外桃源的气氛和环境。

4、交通

海岛生态旅游业的交通工具首先应是环保型的,其污染物的排放应低于传统交通工具,可选择使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等;第二要体现地方性和自然性,符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可适当使用马、牛、人力轿等,提倡步行。

从陆地到海岛的交通方式建议使用载客量大的船次,尽量选择排污量小的船型。

三、海岛生态旅游产品形式

(一)海岛生态休闲度假

    海岛周围被碧水环绕,空气清新,污染少,噪音小。良好的生态环境外加独特的海岛氛围、优越的海洋景观和远离尘嚣的隐士情调,使海岛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在具体产品方面,可以有限度的开发海上生态旅游、生态观光,不同档次的游船,生态度假村,spa 康乐,沙滩、沙雕,生态渔村,文化游等等。

(二)海岛生态休闲渔业 

与大陆沿海相比,岛屿周边的海洋环境保存得较为完好,海洋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因此,结合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海岛开发休闲渔业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优势[4]。

四、海岛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海岛的资源丰富,但与大陆相比,海岛面积有限,水资源贫匮、历史文化单一,所以它们的环境系统十分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低,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无法逆转的,而进行治理成本会非常高。

(一)海岛环境的立法保护

联合国海岛会议对海岛立法问题异常重视,强调保持海岛生态平衡和长期持续发展,必须有适当的法律制度[5]。

(二)环境保护的具体对象

1、对环境容量的把握

海岛生态旅游开发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以此为标准来控制游客量,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2、对土壤、地貌和风光的保护 

旅游开发要以保护海岛为第一要务,不得随意改造海岛地形、建造地基深的高楼,不得破坏海岛原有风光,应充分利用岛上原有的景观和风光风貌设计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设施。

3、对岛上环境卫生的保护 

旅游会带来一定的垃圾危害,因此要多设置垃圾箱,还要制定规章,防止游客乱扔垃圾。

4、对岛上生物的保护 

海岛由于特殊的位置和适宜的环境,适合许多生物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海岛生物圈[6]。例如我国唯一的蝮蛇保护区就坐落于大连西北海中的蛇岛,而舟山群岛普陀山拥有“佛顶茶”等稀有植物。

5、对海岛文化风情的保护

    岛上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居室建筑、婚俗传统、音乐体育、待客礼仪等等[6]。这些文化因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对外来的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如湄州岛的妈祖文化,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等。但是旅游开发势必会一定程度上冲击海岛文化。因此环境保护还包括对海岛文化环境的保护。

六、结语

我国有丰富的海岛资源,具备海岛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生态化作为今后一般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是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方向。在海岛生态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吸取国外海岛开发成功案例的经验,注重整体的规划和细节的设计,在各个方面体现生态化和环保观念;要结合岛屿具体特色开发适宜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进行有效和高质量的环境解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海岛旅游的生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伟,李 丹,李 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

篇10

【作者简介】官秀成,广西钦州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广西中国一东盟文化研究会理事;马友乐,钦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广西 钦州 5350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74-05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强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持久发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开放开发区,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如火如荼,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享誉我国最后一片“洁海”的北部湾却面临被污染、被破坏的生态危机,致使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我们在开放开发过程中,应对广西海洋自然生态进行伦理关怀,重视海洋自然生态对开放开发的支撑价值,尊重海洋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与自然交互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日益强大。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人类面临诸多自然生态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每一个成果又取消了。”进入21世纪,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必须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必将涉及到生态伦理问题,而生态伦理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合理界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二是人类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促使人与自然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1.感恩自然

人类每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吸收着水分。但人类往往只知道贪图享受和无度索取,却不懂得如何去回报、珍爱大自然:树木过度砍伐,土地沙漠化日益扩大,污水随意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原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期以来,人类在观念上与实践上,总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样一来,人类就任意妄为,就理所当然地向大自然无度索取,致使大自然伤痕累累,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其实,我们作为大自然的受益者,就应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带着感恩的心去善待大自然。同时也给我们自已留下一方净土与生存发展的依靠。

2.适度消费

在西方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把消费满足看作是人生最高目标与最大幸福的消费观。在这种消费观支配下,消费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追求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不顾个人、社会或国家的经济状况。消费主义给自然资源带来严重压力。为此,我们应该对这种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倡导并践行适度消费,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以及自然资源有限性有着深刻认识,在消费活动中积极合理关照自然。适度消费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与自然状况,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提高相互协调,力求改变消费过度和消费不足矛盾状态。促使人与自然均能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3.公平公正

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公正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是生态伦理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方面应该实现权利均等、权利公平。这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公平原则既倡导消除在当代人之间出现消费过度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又倡导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避免限制、阻碍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促使人类能可持续生存、发展,自然生态能良性健康运行。

4.集约发展

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依然践行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浪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此,我们应践行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行绿色生产与低碳经济。从而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文化包罗万象,由海洋而生成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如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海洋信仰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西海洋文化就是缘于广西领域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从广义上说,一般包括广西海洋精神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从狭义上说,特指广西海洋精神文化。本文中的“广西海洋文化”是指广义上的广西海洋文化。广西海洋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海洋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性

广西海洋文化主要缘于北部湾,而广西北部湾地区于2008年1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开放开发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地区。近年来,广西沿海地区不断加快与东盟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与东盟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旅游业、农业等,因此,广西海洋文化具有较鲜明的国际性。

2.风险性

广西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重要区域。北部湾是我国优良的渔场之一,盛产鲷鱼、金线鱼、沙丁鱼、竹英鱼、蓝圆鲹、金枪鱼、比目鱼、鲳鱼、鲭鱼等5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及虾、蟹、贝类等。广西北部湾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这里有驰名中外的合浦珍珠(又称南珠)。沿岸河口地区有珍贵的红树林。南流江、红河等淡水河流注入北部湾。这些有利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北部湾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支撑。但是,随着开放开发推进,享有我国最后一片“洁海”之美誉的北部湾,由于不合理的填海造田、人为破坏红树林、无序的水产养殖,近岸海域污染呈逐年加剧的态势,导致广西领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被破坏、被污染的威胁与风险。

3.民族性

壮、苗、侗、瑶、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广西沿海地区,因此广西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如缘于海洋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滨海旅游等。这些体现了真实的少数民族海洋文化生态。在开发利用海洋自然资源之时,我们应正确引导广西沿海少数民族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兼顾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和当地人民的利益,使海洋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辐射性

广西海洋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广西沿海地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区域合作交汇点,东连珠三角,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区位优越,战略地位突出,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三、生态伦理视角下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工具理性强化

工具理性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运用手段、途径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们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出现了人们不断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的趋势。人们开始过度强调个体价值,弱化社会价值,出现了贫富两级分化;追寻消费主义,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出现生态环境恶化;淡化诚信理念,欺诈、投机行为叠出;过度追求个人或团体利益,出现行为;过度强调升学率、科技的传承,出现学生的精神失落、创新能力下降。在工具理性强化的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在开放开发中同样存在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的倾向与趋势:一些人追赶消费主义浪潮,强调物质消费,淡化精神追求,出现精神荒漠化,漠视保护自然生态的担当;一些单位与个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实现自身目标,弱化社会责任承担,淡化或推卸保护自然生态责任;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官员强调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出现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相脱节现象,甚至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徇私枉法,为危害自然生态者打开方便之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们过分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是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思想因素。

(二)消费主义蔓延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进行有选择性、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而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已传入我国,并深刻影响我国民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现在也正在广西沿海地区日益蔓延。“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它把物质消费看得高于一切,并在相互的消费攀比中追逐着一种无限的物质欲求。物质消费成了人们享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消费主义主张大生产、大消费、大丢弃,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消费品的生产。而同时也是消费欲望的生产。消费主义给经济发展注入无限动力,却忽视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其结果必然使人类社会陷入深深的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困境之中。这种消费方式的不断蔓延,给广西沿海自然生态带来极大压力,深刻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突击开发推行

北部湾是我国海岸线上至今仍保留大面积清洁海水的海湾。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资源的海洋地区。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鱼类众多,有许多科学、药用价值很高的海洋生物,沿海有大片的原生态红树林,有“中国第一滩”的北海银滩等。但是广西沿海地区的大开放、大开发。给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挑战。广西沿海地区工矿企业和海上交通所产生大量污染物不断排入北部湾,同时,在广西沿海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人口增长较快,自然资源消耗加快,城市排污量也随之剧增,一些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河流、海湾。而北部湾大部分区域是20米至50米的浅海,海流较弱,海洋“自净”能力较差,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排污数量,这片洁净的海湾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垃圾桶”。由此可见,这种突击式开发给北部湾自然生态带来严重威胁与压力,直接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知行不一呈现

在广西沿海突击式的开放开发过程中,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出现脱节现象。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开放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相关开放开发规划、制度中都考虑到对海洋自然生态的关注。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例如北部湾新闻网2010年6月10日报道,根据北海市海域海洋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北海市“8个人海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污现象,超标率达72.7%,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COD(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磷及粪大肠菌群等。污水排放人海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持续增加将导致该市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逐步增大。由于部分排污口设置在养殖区和风景旅游区邻近海域,排污口大量向邻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海域的环境质量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养殖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及镉、石油类等污染物含量较高,甚至造成部分超标,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增加;由于多数陆源排污口的长期超标排放,导致部分生态区域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已对该市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红树林系统构成了威胁。”这说明广西近海域部分自然环境已经被污染被破坏。由于广西沿海地区仍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环保机制不够健全,环保行为不够规范,环保监管不够得力,从而致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实践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以生态伦理为导向,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它主要指向‘应然’状态的价值关系。从内容取向上看。价值理性致力于为行为主体提供一套行动的理念、原则、信仰、目标、理想、目的等应然设定,是主体活动的价值主旨和价值基础。工具理性主要指向‘实然’状态的现存事实。工具理性着重考虑的则是手段对达到特定目的的可能性和实效性。从内容取向上来说。工具理性把手段的有效性置于首位,它追求工具的效率和各种行动方案的正确性,致力于提供一套达致目的的技术、工具、手段、程序、制度和机制。”由此可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实现的物质基础,没有工县理性的价值理性是空谈的理性,如空想社会主义;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导向。没有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危险的理性,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在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过程中应强化价值理性,促使人们在追求合理而适度的工具理性基础上,对海洋自然生态进行终极关怀和意义追求。因此,在教育、新闻媒体宣传、文学艺术作品传播中应该强化价值理性宣传,促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适度消费

消费主义蔓延,加剧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在广西沿海快速开放开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大力倡导、践行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基于自然生态、国情国力、个人状况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人类的消费活动应考虑自然界承载能力,考虑自然生态生成与更新能力。我们要在实践中真正践行适度消费,必须合理地界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其实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与统治者,自然也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中其他物种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撑。适度消费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对自然产生最小的干扰。最大可能地维持自然“原生态”面目。因此。适度消费既能满足人类的必要消费需要。同时又能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以,应对该地区公民加强适度消费观教育,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积极引导人们践行适度消费,减轻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三)坚持渐进开发

在广西沿海,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广西沿海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等港口是以“北部湾速度”,通过“填海造田”建造而成的,快速海洋开发给尚属一片“洁海”的北部湾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海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有所减弱。突击式开发往往是“破”字当头、短时间内打破原有格局和面貌。力求高速,却很难兼顾质量,这样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大压力。而渐进式开发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在开发过程中强调先规划、论证,后践行,“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不断纠正不足、偏差与失误。只有践行渐进式开发方式。才能防止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在较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使开放开发速度与海洋自然生态自我更新能力相适应。

(四)加快法治建设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一、结合教材,增添课堂趣味,在生物学课教学中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一)学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这是环境意识最首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如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

(二)自然资源的介绍以及被破坏的状况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人类过度的使用和开发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毁坏、草原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及有些物种濒临灭绝、化学污染、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等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三)人和自然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一资源-环境一经济一社会之间的协调”。在初中生物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二、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实践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

(一)组织生态环保兴趣小组

成立各种生态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种植各种植物、打扫卫生、拾捡废物、变废为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小组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且无形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一些特殊环保纪念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传统的生态环境教育日。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篇12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90-03

0 引言

海域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以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原则,在不超出海洋生态系统弹性限度的条件下,通过自我调节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最大供给与纳污能力以及对沿海社会经济、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科学评估海域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是缓解海洋资源锐减,减轻环境压力,缓和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福建省作为海洋大省,拥有3445km的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二。因此,我们以福建省沿海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0年沿海6地市各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福建省沿海各县市近海海域承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更好地为福建省科学制定海洋战略规划,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的战略举措提供决策依据,为沿海地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图1 福建省近海海域承载力评价体系及

AHP法赋权所得的指标权重值

科学合理地海域承载力及承载状况的评价,首先需要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系统完备、符合研究海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狄乾斌等在《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一文中根据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海洋自然资源储备以及海洋环境容量三个方面,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即压力类指标、承压类指标和区际交流指标,构建出了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苗丽娟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将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反应区域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指标,即压力指标;另一类则是反映海洋生态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指标,即承压类指标 。任光超将指标体系划分为海洋资源的供给能力、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海洋环境的保护功能3个类别层。黄苇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生态与环境纳污能力3个类别层。 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按照综合性、主导型、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以及指标的可获取性原则,结合福建省近海海域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和经验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对海域承载力有重大影响力的指标,并利用SPSS软件,通过线性回归法对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3个准则层,构建指标体系(如图1)。

2 海域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评价方法

本文借鉴前任经验,通过构建多维状态空间模型作为海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从沿海县域单元的视角对福建省近海海域的承载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定量描述的步骤如下:

1)理想值的获取:结合海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所选取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的取值,即时段理想状态值,可见,该理想值实质上是海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承载力值。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县域单元内现状数值的段最大(小)值或平均值作为理想状态值。

2)指标的赋权:结合所研究区域的实际特点,对所选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比较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结果见图 1) 。

3)标定 n 个指标的现值。

4)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量纲不尽相同,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各指标体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主要采用线性变化法对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上述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人均海域面积”、“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以及“人均海洋资源量”等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称之为“效益型”指标;另一类诸如“万元GDP入海废水量”、 “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等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称之为“成本型”指标。对于“效益型”和“成本型”的两类指标标准化公式分别为:

效益型: 成本型:

式中,表示指标标准化处理后数值,为指标的现状数据,为各指标理想状态值。各指标标准化后结果见表2.

5)海域承载力的计算:沿海各县域单位现实状态下海域承载力得分公式为:

其中为权重,为标准化后的各因子分值。福建省沿海各县域单位海洋环境承载力得分和状态见表1。

县(市、区)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分值 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分值 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分值 海洋环境承载力总分值

福鼎市 0.44 0.07 0.11 0.62

霞浦县 0.93 0.11 0.19 1.23

福安市 0.18 0.15 0.04 0.36

蕉城区 0.20 0.22 0.03 0.45

罗源县 2.34 0.29 0.05 2.69

连江县 1.23 0.38 0.63 2.24

马尾区 1.72 0.76 0.06 2.55

长乐市 0.22 0.11 0.17 0.50

福清市 0.26 0.16 0.13 0.56

平潭县 1.74 0.20 0.11 2.05

莆田市辖区 0.32 0.16 0.08 0.56

仙游县 0.01 0.02 0.02 0.05

泉州市辖区 0.07 0.55 0.03 0.65

惠安县 0.27 0.17 0.13 0.57

晋江市 0.09 0.22 0.04 0.35

石狮市 0.15 0.15 0.03 0.33

南安市 0.03 0.00 0.03 0.07

厦门市辖区 0.03 0.92 0.03 0.98

龙海市 0.64 0.30 0.16 1.10

漳浦县 0.62 0.16 0.05 0.84

云霄县 0.26 0.06 0.14 0.46

东山县 1.47 0.38 0.05 1.90

诏安县 1.78 0.07 2.04 3.88

表1福建省沿海县域单元2010年海洋环境承载力分值

注:表中莆田市辖区、泉州市辖区、厦门市辖区均是将各市辖区相关数据整合后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理想值为1(共12个),则海域理想承载力状况M为:

现实状态下海域承载状况RC为:

根据指标理想值M 与实际指标RC 值的比较,可以对海洋环境的实际承载状况进行判断: RC > 1. 0 时,超载;RC = 1. 0 时,满载; RC < 1. 0 时,可载。为了更细分承载力水平,我们在自然断点法分级的基础上,再人为定性划分承载水平,RC < 0.51,海洋环境为强可载;0.51〈 RC〈0.97为较强可载;0.98〈 RC〈 1.24为满载;1.24〈RC〈2.00为略微超载;RC〉2.01为严重超载。

3 结果分析及提高海洋环境承载力对策建议

从表1可以看出福安市、宁德市辖区(蕉城区)、长乐市、仙游县、南安市、晋江市、石狮市、云霄县属强可载;福鼎市、福清市、莆田市辖区、泉州市辖区、惠安县、漳浦县属较强可载;霞浦县、厦门市辖区、龙海市满载;东山县略微超载;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辖区(马尾区)、诏安县严重超载。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沿海县域单元都处在可载区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还很大,为我省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些海洋开发较强,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的海域已出现超载现象。

从表1还可以看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在海域承载力占很重要的地位,处于超载状态的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辖区(马尾区)、平潭县、诏安县、东山县均表现中人均海洋资源较少,限制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呈现中超载现象。通过以上的计算与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大部分海域均有较强的可载能力,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有些海域受资源限制、开发程度较早、社会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等因素影响,已出现超载现象。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海洋经济,对不同的承载状况类型区提出符合自身状态的发展思路。

1)可承载区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对于大部分可承载区来说,海洋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海洋经济还相对落后,海洋环境还具有很大的消纳空间,这些区域可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按照海岸线保护规划尽快开发港口岸线、旅游岸线、渔业岸线,特别是港口岸线资源,加快港区和临港工业发展。

2)满载区要注重提升海洋产业水平,保护海洋环境

我省的满载区主要是福宁湾的霞浦县和厦门湾的厦门市辖区、龙海市,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海洋产业发展水平,霞浦县是海洋第一产业为主,表现为海洋渔业与人口相协调,但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因此,今后霞浦县在加快开发福宁湾的步伐,发展港口经济和临港工业,海水养殖逐渐向外海推进。

厦门市辖区、龙海市以海洋二、三产业为主,厦门市甚至将近岸海域的海水养殖全部退出,保证国际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海洋休闲环境。因此这2个地区今后主要是提升海洋产业水平,厦门市主要发展海洋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龙海市海洋二、三产业主要布局在九龙江口、海水养殖保留在外海的浯屿一带。同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厦门湾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和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减少入海污染物。

3)超载区要限制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减少海洋污染

我省的主要超载区包括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辖区(马尾区)、平潭县、诏安县5个县域单元,但他们超载原因不禁相同。诏安县主要是人均海域面积小,海洋资源有限,发展海洋经济能力有限,此外陆上环保设施缺乏,造成入海污染物较多,海洋环境恶化,减轻了海洋环境的支撑能力;因此诏安县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海域资源,除海水养殖外,还要加快开发诏安湾的步伐,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大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入海污水排放量。

罗源县、连江县是我省的水产养殖大县,海域资源开发程度很高,在某些海域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引起的自身污染,已引起海洋环境恶化,甚至引起赤潮多起。因此这2个县今后要实现海洋产业的转型,重点开发罗源湾,发展海洋二、三产业,建设可门港和碧里、牛坑湾港口工业区,同时,由于罗源湾口小腹大,要特别注意污染物的排放。

马尾区处于江海交汇处,海域面积极其有限,且开发历史悠久,岸线资源已基本开发贻尽,海洋交通运输业已接近饱和,很多货物已分流给可门港区和江阴港区。今后马尾区海洋产业的重点就是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层次,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力营造船政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滨海旅游业。

平潭县开发历史也比较悠久,近岸海域海水养殖也比较密集,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港口岸线资源的大开发,海洋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显示出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一是不能破坏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二是完善中华鲎自然保护区,三是关注滨海海蚀风蚀地貌景观的保护。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业来提升海域承载力。

参考文献

[1]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3):75-77.

[2]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45-47.

篇13

当前,海阳市正处在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丽海阳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历史经验和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发展任务重、资源约束紧,越要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的重要性,事关长远,意义重大。

1、实施“生态美市”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海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是十的要求,而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海阳实际,更是海阳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生态美市”战略,是全面加快海阳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海阳市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城市、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这就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竞争力。要实现“经济发达、人民富、生态优良、和谐美好”的魅力新海阳,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就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大力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充分发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产业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化建设,让生态文明成为海阳发展最靓丽的品牌,全面推动海阳发展。

3、实施“生态美市”战略,是顺应海阳人民新期盼的有效举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因和根本保证。海阳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不断建设和发展环保项目,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海阳已经初步成为基础设施较为齐全、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生态环境比较优美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让海阳百姓得到了实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阳人民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海阳市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建设文明宜居新城的基础

近年来,海阳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建设文明宜居新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为:

(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坚持外树形象、内强功能,以“三城联创”(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不断改善海阳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大造林工程,新增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建成了鉴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10余处大型公园,全市新增主题雕塑及景观小品146处,绿化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平方米,成功跻身国家园林城市之列。全面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硬任务,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2008年以来,已整治、关停转排污单位43家,改造污水管网14200米,全年减少废水排放311万吨,减少COD排放1240吨,东村河水质明显改善。全市万元GDP、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排放同比下降均在6%以上。把环保审批作为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2007年以来,先后拒批项目20多个,有效遏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仅亚沙会期间就完成整治工程144项。同时,坚持惠民利民,实施了80项市政重点工程,供热、供气、供水、供电及排水、排污“四供两排”公用设施全面加强,供暖供气从无到有、覆盖更个城区,新铺设供水管网50公里、污水管网100公里,全市镇村全部实现电气化,城乡垃圾全面实行一体化处理。大面积实施城市夜间景观亮化,全方位推进城市道路硬化整治,优化了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了环境质量和城乡面貌,切实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了。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促使传统毛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抓住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机遇,依托核电站、亚沙会、丁字湾蓝色经济区“三大载体”优势,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制造、生物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海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先后投资建成国家3A级景区招虎山森林公园、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围绕“地雷战故乡”和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阳市赢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节目)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资源,发掘红色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借亚沙会筹备契机,加快发展沙滩体育休闲旅游。随着亚沙会的成功举办,以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河清岛体育场、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亚沙展览馆这些亚沙文化遗产为载体的观光休闲游,以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开创了海阳旅游的新格局。

(三)城市发展张力增强。以亚沙会为引领,坚持城乡统筹、新老城区并举,高起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借亚沙会举办,海阳市着眼长远,科学论证,高点定位,以亚沙会场馆及配套设施为依托,兼顾城市长远发展而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体育竞技、金融商贸、康体度假、文化艺术、高档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亚沙新城。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跨入中等城市行列。齐抓并举,统筹城乡发展。累计启动旧村拆迁改造38个,完成拆迁改造11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81万平方米;实施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16个、面积40万平方米;打造烟台市三星级以上示范村162个。切实增强了城乡的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着眼长远,优化城市布局。在强化老城区主体作用的同时,依托海阳核电,设置了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规划设立了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区、高端服务业引领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夯实支撑,增创发展优势。烟海高速、海阳港、青荣城际铁路等重大建设和青威高速、烟凤路、309国道等交通干线改造,海即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进一步优化了海阳的城市交通环境,而且切实增强了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

(四)市民素质显著提高。从2008年开始,海阳市着手开展“携手办亚沙、文明伴我行”提高全民素质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了文明礼仪推进、普通话和日常英语培训、文明志愿者服务、全民健身推广、魅力海阳展示、文明环境创造“六大行动”。2011年又全面启动了山东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市举办以诚信、和谐、文明、健康为主题的文明系列活动50多项800余次,参与群众达40万人次。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三、加快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建设文明宜居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生态意识有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种种因素决定了建设文明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口,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为加快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建设文明宜居城市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生态宜居理念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绿色海阳、美丽海阳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让建设生态宜居海阳的目标、路径深入人心,内化成人们行动自觉,从而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奉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切实建设美丽海阳。

(二)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积极打造 “绿色生态屏障”。海阳市拥有229.4公里海岸线、7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9处港湾,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被列为全省九大集中集约用海区之一,其建设用海规划已获国家批复,揭开了我市集中集约用海的序幕。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要围绕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和 “一片两带”战略的实施,继续加快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打造强大的“绿色生态屏障”。相继开展海洋资源与生态修复,加强保护千里岩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千里岩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阳万米海滩海洋资源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三个保护区。加强了丁字湾、羊角畔等重点海湾综合整治修复与用海规划管理工作。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计划,实施人工造礁和苗种放流。

(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大力调整经济工业结构,实施城市转型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绿色农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统筹现有海洋休闲度假、山地生态养生、历史民俗体验和亚沙文化四大板块资源,梯次推进、加大投入,加快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营造和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品味。

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一座城市文化气息的浓厚程度,往往决定和标志着该城市的品位与“软实力”。要围绕海洋、山林、文化、度假的城市建设标准,通过主题文化、主题活动、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乡镇、主题社区等城市文化主题,凸现海阳城市旅游文化特色。要依托亚沙城和全国首个国家级沙滩体育健身基地,加快建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努力将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突出沙滩休闲文化内涵,集中承办好“亚洲杯”沙滩足球赛和“世界杯”攀岩比赛两大国际赛事,再次借国际体育盛会打造城市美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