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通信技术规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防雷中心
上海市防雷中心
中国电信集团湖南电信公司
铁道部科学院通信信号研究所
北京爱劳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易事达艾力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岱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1.0.5)。
1.0.6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2.0.5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2.0.6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ingprotectionsystem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2.0.7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2.0.8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bonding(EB)
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2.0.9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bondingbar(EBB)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2.0.10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2.0.11接地端子earthingterminal
将保护己二酸,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2.0.12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ain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2.0.13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floor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FEB)
建筑物内,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用。
2.0.14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ocal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2.0.15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BN)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2.0.16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浪涌保护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
2.0.17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switchingtypeSPD
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2.0.18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limitingtypeSPD
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2.0.19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2.0.20综合防雷系统synthelical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system
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2.0.21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及雷电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3雷电防护分区
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20大于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并符合下列规定:
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2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3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4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5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4雷电防护分级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
4.1.2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文法之一划分:
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1.3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4.1.2条规定的两种文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并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
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1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护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E≤0.98时定为B级
3当0.80<E≤0.90时定为C级
4当E≤0.80时定为D级
4.3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
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按表4.3.1选择雷电防护等级。
表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的选择表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
A级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B级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讯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C级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
A级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B级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讯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C级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
5防雷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满足雷电防护分区、分级确定的防雷等级要求。
5.1.2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5.1.3对于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应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1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
2被保护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度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3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状况。
4配置于各楼层工作间或设备机房内被保护设备的类型、功能及性能参数(如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及接口形式等)。
5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结构。
6电子信息系统的各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信号的传输方式。
7供、配电情况及其配电系统接地形式。
5.1.4对扩、改建工程,除应收集上述资料外,还应收集下列相关资料:
1防直击雷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线)的现状。
2防雷系统引下线的现状及其与电子信息设备接地线的安全距离。
3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的措施。
4电气竖井内线路布置情况。
5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安装情况。
6电源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方式。
7总等电位连接及各局部等电位连接状况,共用接地装置状况(位置、接地电阻值等)。
8地下管线、隐蔽工程分布情况。
5.2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
5.2.1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结构形式有:S型和M型或两种结构形式的组合(见条文说明中的图1、图2)。
5.2.2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应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文化馆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点应满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足机械强度和电气连续性的要求。
5.2.3共用接地装置应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由此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板。接地干线宜采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其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接地干线应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应与楼层主钢筋作等电位连接。
5.2.4不同楼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或不同雷电防护区的配线交接间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楼层配线柜的接地线应采用绝缘铜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
5.2.5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5.2.6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5.2.7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
5.3屏蔽及布线
5.3.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屏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置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
2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架)等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
3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金属屏蔽室应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5.3.2线缆屏蔽应条例下列规定:
1需要保护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2当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内并埋地引入,金属管应电气,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要求,但不应小于15m。
l≥2(5.3.2)
式中l—埋地长度(m)
ρ—埋地电缆处土壤电阻率(Ω•m)
3当建筑物之间采用屏蔽电缆互联,且电缆屏蔽层能承载可预见的雷电流时,电缆可不敷设在金属管道内。
4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入户处直接接地。
5.3.3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主干线的金属线槽宜敷设在电气竖井内。
2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5.3.3-1的规定。
3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
4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5.3.3-2的规定。
、
5.4防雷与接地
5.4.1电源线路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以下规定:
1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
3配电线路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应符合表5.4.1-1规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电子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分类示意如图5.4.1-1和图5.4.1-2
5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的净距宜符合表5.3.3-3的规定。
4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I级分类试验的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5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l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同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6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
7用于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宜符合表5.4.1-2规定。
7施工质量验收
7.1验收项目
7.1.1接地装置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
2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
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4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
5随工检测及隐蔽工程记录。
7.1.2接地线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装置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导体规格和连接方法。
2接地干线的规格、敷设方法及其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方法。
3接地线之间的连接方法。
4接地线与接地体、金属管道之间的连接方法。
7.1.3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带)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等电位连接带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和连接方法。
2等电位连接网络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和连接方法。
3电子信息系统的导电物体、各种线路、金属管道心脏信息设备的等电位连接。
4绝缘导线和绝缘层。
7.1.4屏蔽设施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机房和设备屏蔽设施的安装。
2进出建筑物线缆的路由布置。
3进出建筑物线缆屏蔽设施的安装。
7.1.5浪涌保护器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连接方法和连接导线规格。
2浪涌保护器接地线的导线长度、截面。
3电源线路各级浪涌保护器的参数选择及能量配合。
7.1.6线缆敷设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线的截面、敷设路由、安装方法。
2电源线缆、信号线缆的敷设。
3接地线在穿越墙体、楼板和地坪时的保护管。
7.2竣工验收
7.2.1防雷施工结束后,应由建设行政高度重视部门组织业主、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的代表进行验收。
7.2.2防雷项目竣工验收时,凡经随工检测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再重复检验。如果验收组认为有必要时,可进行复检。
7.2.3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7.2.4防雷项目竣工后,应由施工单位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并由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安装质量作出评价。
竣工验收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述;
2施工安装;
3防雷装置的性能;
4接地装置的开工和敷设;
5防雷装置的防腐蚀措施;
6接地电阻以及有关参数的测试数据和测试仪器;
7等电位连接带及屏蔽设施;
8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9结论和评价。
7.2.5防雷施工项目竣工,应由施工单位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
1竣工图
1)防雷装置安装竣工图;
2)接地线敷设竣工图;
3)接地装置安装竣工图;
4)等电位连接带安装竣工图;
5)屏蔽设施安装竣工图。
2被保护设备一览表。
3变更设计的说明书或施工洽谈单。
4安装技术记录(包括隐蔽工程记录)。
5重要事宜记录。
7.2.6防雷施工检测项目内容和表格开工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1接地装置;
2接地线;
3接闪装置;
4引下线;
5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带);
6屏蔽设施;
7电源浪涌保护器;
8信号浪涌保护器;
9天馈浪涌保护器;
10线缆敷设。
8维护与管理
8.1维护
8.1.1防雷装置的维护分为周期性维护和日常性维护两类。
8.1.2周期性维护的周期为一年,每年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8.1.3日常性维护应在每次雷击之后进行。在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对防雷装置应随时进行目测检查。
8.1.4检测外部防雷装置的电气边续性,若发现有脱焊、松动和锈蚀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特别是在断接卡或接地测试点处,应进行电气连续性测量。
8.1.5检查避雷针、避雷带(网、线)、杆塔和引下线的腐蚀情况及机械损伤,包括由雷击放电所造成的损伤情况。若有损伤,应及时修复;当锈蚀部位超过截面的三分之一时,应更换。
8.1.6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若测试值大于规定值,应检查接地装置和土壤条件,找出变化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8.1.7检测内部防雷装置和设备(金属外壳、机架)等电位连接的电气连续性,若发出连接处松动或断路,应及时修复。
8.1.8检查种类浪涌保护器的运行情况:有无接触不良、漏电流是否过大、发热、绝缘是否良好、积尘是否过多等,出现故障,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及时排除。
8.2管理
摘要:在学生软件开发学习过程中,技术和规范应当并举,本文简要总结了在常见信息系统开发中常用的一些技术点以及编码的规范,以期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 :信息系统开发;规范;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08-02
作者简介:朱云霞(1980-),女,安徽淮南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讲师,任职于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0 引言
在高职的面向对象C#应用开发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使得学生能胜任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开发工作。本文的重点不在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设计开发,而是重点分析在一个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实现技术和实现规范,从而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加以应用和遵循。
1 总述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是能实现客户资料的管理、客户级别和客户来源的分析等功能,开发流程和常规系统的开发一样,都涉及需求分析、流程分析、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等阶段,本文将从其中的编码的规范、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的角度加以分析。
2 编码的规范
2.1 数据库命名规范
数据库命名的规范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般性的规范要求。常规的有以下几点:数据库以db开头、数据表以tb开头、字段采用英文单词或词组、视图以view开头、存储过程以proc开头、触发器以trig开头等。示例如表1所示。
2.2 程序代码命名规范
变量及对象名命名规范如表2所示。
控件命名一般由表示该控件作用的英文单词的简写+数字编号组成,出现简写冲突时采用不同的简写规则,如果某控件在编程过程中不涉及编码,采用默认名称即可。常见的控件简写命名规范如表3所示。
3 窗体设计的常用技术总结
3.1 菜单栏的设计
在窗体应用程序中制作菜单栏时,使用MenuStrip控件。使用该控件可以将菜单栏设计成Microsoft Office中的菜单样式。用户还可以通过添加快捷键、选中标记、图像、分隔条,来增强菜单的可用性等。步骤如下:
①向窗体添加一个MenuStrip控件。
②单击该控件Items属性后的“…”按钮,打开如图1所示的“项集合编辑器”。在该图所示的对话框中,“添加”MenuStrip子项,形成一级菜单。
③为已有菜单项添加子菜单,选中MenuStrip某一子项,单击DropDownItems属性后的“…”按钮,在所打开的对话框中完成相似的操作,形成二级菜单。重复此操作,可以完成多级菜单的制作。如图2所示。
3.2 窗体应用程序中正则表达式的使用
在窗体应用程序中可以通过使用Regex类来自定义正则表达式,利用该类中的IsMatch()方法,指示正则表达式在输入的字符串中是否找到匹配项,从而验证文本框中的输入。
表4是常见的一些正则表达式。
4 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学期末开设了4周的课程综合实训,结合C#、ASP.NET、软件工程3门课程进行动态网站设计,要求学生采用上述技术规范设计网上书店或BBS论坛系统。结果显示,符合教学要求的设计作品在作品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7%,其中有39%的作品被企业采纳,这表明本文所总结的信息开发系统技术和规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5 其他的一些经验
①在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时,如果直接将空控件放置到窗体上,容易造成看上去很乱。程序员应先对窗体上的控件进行分类,然后将它们分别放置到一个GroupBox控件中,从而使窗体井然有序。
②在使用多文档应用程序窗体界面时,一个父窗体有许多个子窗体,程序员可通过使用带有MdiLayout的枚举方法LayoutMid来排列多文档界面父窗体的子窗体。MdiLayout的常用枚举成员有ArrangeIcons、Cascade、TileHorizontal、TileVertical等。
6 结语
为了方便系统的编码和后期维护复用,在编码之前,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编码规范(包括数据库方面和程序代码方面),而在编码阶段,充分应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教学中编码命名规范的强制应用,使学生不再为编程中起名字而犯愁,提高了编程效率,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所写程序的可读性,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在信息系统编码阶段,类似于菜单设计、状态栏设计、输入验证等都是非常频繁出现的编程内容,统一此类设计的操作步骤,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易上手,有助于其更快地掌握开发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能胜任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护理内容之一。研究认为肛肠科围手术期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手术效果和预后康复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药物治疗无法做到的[1]。但常规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多较随意,缺乏规范性,造成护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提高心理护理的作用,我们对23例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了规范化心理护理,由此客观评价规范化心理护理对患者负性情绪和术后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采用外切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为(41.48±6.72)岁,病程为3~15年,平均(9.83±4.41)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所有患者均无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沟通良好,能正确理解和回答调查问卷内容,且无精神疾病及家族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一般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心理护理小组,组员由专业知识水平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组员均经过心理护理培训,掌握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围手术期给予患者"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②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的给予有针对性心理干预:?K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积极做好术前宣教工作,通过讲解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尽量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L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将患者与术后已基本康复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时鼓励患者与患友交流,让患友现身说法,给患者顺利康复的信心;?M术后2~3h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容易伴随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同情、安慰,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病房内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教患者学会疼痛时用鼻深吸气,然后慢慢从口中呼气,以放松全身肌肉,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
1.3 评价指标 ①护理干预前、后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②疼痛评分标准:术后72h内和4~7d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评价患者疼痛状况,以0~10分表示疼痛从无到剧烈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画有 10cm标尺的记录卡上画出疼痛评分,均取疼痛最剧烈时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和对照组(P
3讨论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虽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外切内扎术是目前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术后行动不便及疼痛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能降低患者的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耐受性,加重术后疼痛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是必要也是有效的。心理护理的实质是护患双方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交互,实现患者积极适应,主动配合治疗,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由于护理工作繁忙,过去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多停留在执行医嘱配合治疗上,心理护理仅是体现在执行医嘱时与患者的简单交流。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心理护理逐渐受到了护理人员的重视。王春香[5]对120例妇科肿瘤患者实施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明显降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全身不适、疲劳等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而向珏颖等[6]对60例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实施以心理护理为主的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提示术后72h内和4~7d内的最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5,6]吻合。综上所述,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敏.心理护理对肛肠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36):111-1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援.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235-236.
[3]邓蓓蕾,丁正中,焦黎丽,等.混合痔围手术期镇痛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629-3631.
一、WCDMA技术的起源
(1)WCDMA技术的背景。WCDMA是一种最新的数据传输技术或者规范,即人们所熟知的3G,在互联网领域被称为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它的发展缘于全球化。早期移动通信技术囿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各个国家和技术组织都发展独立的通信系统,例如美国有AMPS和D-AMPS等系统,而欧洲是GSM技术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对统一的移动通信需求越来越大,为打破这种人为的地区间的隔离状态,全球统一规范的移动通信制式被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上了议程。198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规范工作。而在诸多通信规范的概念评估中,WCDMA技术因其明显的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被ITU确定为未来第三代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2)WCDMA的技术前身。WCDMA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90年代的无线通信研究。由于GSM在欧洲得到广泛采用,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在GSM通信系统基础上,欧洲从1988年到1995年开展了先进通信技术研究程序,推动通用移动系统的研究,为移动通信创建了FRAMES方案,这是最早的无线宽带多址技术的萌芽,为WCDMA奠定了初步基础。日本早在1993年启动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并且将CDMA技术作为了第三代通信的技术支撑。而最为关键的是,日本的NTTDoCoMo公司1996年创立的WCDMA方案得到世界大部分移动设备制造商支持,WCDMA技术被推向实际运用。1998年的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进一步规范了3G的技术体制,开发和维护了WCDMA-FDD和TD-SCDMA两种技术规范并且得到广泛应用,随着WCDMA的广泛普及,ITU最终批准WCDMA作为国家通信标准。随着新的无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代通信技术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WCDMA面临的市场现状和机遇
(1)新兴的移动通信市场。首先,世界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用户中欧洲主要是GSM用户,亚太主要是PDC用户,而美国主要是IS-95用户。同时移动通信基数非常大,增长迅速。以中国为例,2010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经突破2.5亿。目前全球能上网的手机的数已超过能上网的电脑用户的数量,而手机上网用户中超过一半用户支持无线应用协议(WAP)。(2)WCDMA面临的市场机遇。移动通信技术运营目前主要面临的就是因特网及相关增值业务,例如金融业务、定位业务等。作为WCDMA的缔造者NTTDoCoMo公司率先引入了I-Mode移动Internet业务,赢得巨大商业市场,目前约有上万个网站在经营I-Mode业务。新的业务需求也对第三代通信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研发出能满足数据传输要求的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成为通信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其次,原来的业务因频谱使用率不够,加之2G的频谱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更高的数据传输需求。这一问题在对宽带数据需求高的城市和地区尤为突出。
三、WCDMA技术的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
WCDMA技术的市场开发需要市场业务的引导,和2G系统不同的是,已经不局限于满足语音通信数据传输要求,3G能够满足不同媒体的传输数据需要,而如何开发在这方面的业务的3G的能力是所有的问题的关键。为了给予市场前期引导的能力,WCDMA技术规范侧重对业务能力的开发。WCDMA能提供的业务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3G终端,既可享受普通语音服务,也可享受到宽带音乐、宽带视频和游戏等多媒体业务;移动网中的因特网应用也更为广泛,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也和和移动网络相互结合。3G办公是另外一个方向:Intranet接入、企业虚拟客户端等也可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业务能力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股市信息,交通导航,远程教育等移动应用都可以通过3G数据传输来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总而言之,未来的网络业务结构是开放的,运营者应不断通过研发和合作提供灵活的业务,满足人们更高要求。
四、结语
WCDMA体系作为一种起源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新兴的技术规范,从最初的一种无线宽带接入技术萌芽到日臻成熟的业务能力开发,对未来的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全球的信息通讯交流,促进经济合作并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随着WCDMA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带来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不可思议,让我们一起感受正在进行的3G革命。
参考文献
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增加与国产设备开始走向全球竞争市场,核心技术不足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变成了阻碍我国通信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冲突。伴随着我国通信设备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的情况,遭遇的知识产权壁垒现象逐渐增加,为此得付出更多的相关知识产权费用。同时也引发了产品附件费用并不高的现象。在“十五”期间,我国手机生产的年均增长速率达到了42%,2005年手机生产数值是三亿部,然而因为缺少关键技术与自主研发的能力,导致手机的芯片等核心部件都得依赖于进口,从而让产品的附件值往往较低。
1.2我国的通信网络设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跟世界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会发现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产业链的总体竞争水平上,这些在我国完成起始创新的时候呈现的更加突出,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效率与质量。我国的通信技术创新还停留在集成创新与引进理解借鉴再创新的基础上。通信产品的全球竞争不再简单的是设施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文/孙笛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通信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持久性发展。在很多的领域内都拥有了生产出世界前列水准产品的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掌握了不错的科学技术研发能力。但是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通信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技术创新依旧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通信技术的创新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摘要本身的竞争,更是包括了系统、芯片、器件等在内的总体产业链的竞争。
2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
2.1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体制架构
从全球所有国家通信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经历来看,可以从中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制定国家ICT顶层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其次,紧密的把握住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机遇期,选取战略目标;然后,政府带头组织重要项目,完成重要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再然后,把应用放在首要关注的位置,通过市场做导向推动科技的进步;再然后,利用知识产权与技术规范达到通信科技的优势;最后,相当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大致的架构如图1所示。
2.2增强企业在通信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
国家要加大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营造积极的政策鼓励氛围。企业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相关投入,不停的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运营商在通信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发货出关键作用,在通信技术创新中完全的发挥应有指引与互联网验证示范作用。制造商在通信业务创新过程中负责带来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把业务创新当作指引,在通信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中形成关键性的效应。科研组织在通信技术创新过程中要起示范与公众服务的作用。高等院校则负责产生根本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2.3增强政府在通信技术创新中的指引作用
主要包含了政府制定与施行通信行业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通信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制定与发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详单,组织施行规范和知识产权战略,对重要的通信技术创新施行战略性的政府投资,创建与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购买制度与企业购买支持制度。利用增强政府主导,加速推进产业应用,完成通信技术创新的要求,指引创新的方向。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和互联网应用当作首要出发点,加强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密切关联,激发且统一生产学校研究的技术创新资源信息,根据市场化效益分享体制进行共同合作的技术研发,组织技术试验和互联网示例。打破核心科技、探讨制定的标准,完成知识产权,构造产业联盟与技术联盟,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一步一步的完成政策的指引、市场化运转、生产学校研究的高效合作的通信技术创新利益整体。2.5加强我国通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我国通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要进一步的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要继续推动科技创新的体系与制度的改革,利益改革来改善技术资源的调配,完全表现出政府在创新中的指引作用,增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动地位,协调统一创新的资源,创建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市场做指引、生产与学校研究想结合的计算创新体制,达成通信科技创新效益结合体。
2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的主要问题
从株洲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1)电网建设环境恶劣,并且电网建设的地位和电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对称。株洲地区电力供需状况较为紧张,在电力供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极容易产生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电网建设的环境不好,体现在:电力选址、选线批复程序不顺畅、随意性大,前期工作进展困难;项目实施难度大,阻工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地方超政策补偿。(2)部分电网工程项目由于实施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这些问题主要存在10kV及以下的中低压配电网。虽然电网工程项目具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步骤琐碎、中间环节多、工程施工时间较紧、施工人员较为混杂,仍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3)配电通信网建设较为落后。(4)缺乏完善的配电通信技术标准和相关网络建设、运行管理规范,配电通信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依据。(5)智能配电网系统的另一个标志是用电营销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式应用,以及用户集中储能、分布式储能和分散储能的大规模应用,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技术规范还没有统一。
姚皓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8)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力无线通信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电网信息交流以及企业的自动化运营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发挥着巨大的联通和服务作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特性和应用领域等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无线通信;技术;创新
无线通信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通信技术和电力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对电力无线通信有新的认识,如何构建出经济、可靠、安全、精确的无线通信网络是值得电力通信行业关心的问题。我国电力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从简单到当今先进技术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由单一化发展到多种通信手段共用覆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今后也会不断地扩展和完善。
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优点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领域越来越广阔,无线通信及其应用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对无线通信技术都有很大需求。通常无线通信由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及应用服务器等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与以往有线通信相比,处理问题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高效工作,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效益。
二、电力企业构建无线通信网络的选择
通常电力企业构建通信网络时会采用专用的无线通信网络或者以现有的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构建无线通信网络,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可以获得针对该通信网络的更多控制权限,但是它的缺点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用以前期安装和后期维护;后者通常构建共同蜂窝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监视和控制,但是此种方式只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应用,对于大的数据量,会出现信息延迟现象,不能满足实时监控的要求,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以传输距离为标准可以将无线通信技术分为四种:第一,WPAN,它是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第二,WL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第三,WM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第四,WWAN,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GSM、GPRS、3G主要用于长距离无线接入,而WLAN、UWB则用于短距离无线接入。根据带宽为划分标准,无线通信又可分为宽带无线接入(如3G、LMDS、WiMAX)和窄带无线接入(如第一代和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通过目前技术发展形势来看,以OFDM+MIMO为核心的无线通信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以下简单介绍WiMAX技术和WLAN技术。
1、WiMAX技术
WiMAX是一项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目前的电力通信中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其无线信号传输距离长达50千米,且具有信号强度稳定的特点,它可以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传输速率在10到70兆左右。WiMAX系统的网络结构有WiMAX终端、WiMAX无线接入网和WiMAX网三部分,无线通信系统采用WiMAX电力专网具有配电终端数量大、距离远等特点,并能够直接无线接入到控制中心,调度中心能够及时掌握到用电量和线路故障等信息,充分发挥了点对多、远距离传输等优势,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2、WLAN技术
WMN是移动AdHoc网络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新兴的一种无线连接形式,具有宽带无线汇聚连接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其容量大、速率高等。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与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多跳无线链路无线网状网络。此种网能够有效避免故障干扰,降低发射器功率,网络容量和无线覆盖范围得到扩增,并有效提高通信的可靠性。WLAN的组网方案是由接入控制点、接入点、无线网卡和网络管理共同构成,WLAN的传输媒介是无线多址信道,能够提供有线局域网,实现宽带网络的随意接入。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产物,其传输速率较高,能够符合宽带联网的需求。
四、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
1、探索电网发展的新途径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发展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并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平衡、稳步发展。加强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电力发展新途径,将更多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电网建中去,不断研究创新,使其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2、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将电网建设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改革完善安全工作体系,致力于解决电网安全问题。在加速电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供电。在一些事故频发区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创新管理技术
遵循电网运行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整体调度能力,完善管理,从而使电网建设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此外,还要加强核心调度能力,保持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电网建设的一体化。
4、积极推进技术的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全景分布式的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是未来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多防线、多层次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电网的最优化,全面促进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
5、积极推进调度建设
首先,准确把握调度中心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国家电力通信事业,加强部署,统一决策,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将国家电网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质量,结合实际调度情况,加强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电网对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电力系统构建综合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通信中取得广泛的应用。因此,今后要对无线网络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把握,加强无线通信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萍. 浅谈电力通信专网中无线通信技术[J].城市建设.2011(12)
1.2主要研究内容通信方式的改造目标是各个集中器或专变终端通过LTE230上行通信模块(UE)将本地采集业务相关数据传输到所覆盖区域基站设备,基站通过光纤、微波等方式将业务数据回传核心网,核心网将各个基站业务数据汇总通过网络接口回传给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完成主站系统通过LTE230系统对各个居民用户、专变用户等用电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目前张家口用电信息采集业务使用了大量GPRS通信模块。LTE230无线宽带通信网络在张家口的推广应用,首先要开发出符合采集终端通信接口的LTE230通信模块,要求采用与GPRS通信模块完全一致的技术规范和型式规范,这样做后无需对采集终端进行升级改造,就可以直接进行模块替换,降低费用。下面以I型集中器通信模块为例,简述LTE230通信模块开发的关键要点。
1.3LTE230通信模块开发设计
1.3.1底层通信原理考虑到电力系统中大量的终端对业务时延要求较高,尤其是专变终端的时延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对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以有效降低时延。因此,LTE230无线宽带系统采用扁平化的全IP网络架构,组网灵活,能够适用现有业务的开展,而且方便将来新业务的扩展应用,如下图1所示。集中器和无线模块的底层通过AT命令构成通信通道,而无线通信模块,与无线接入设备及主站的底层是基于成熟的LTE的底层信令架构,并针对行业业务特征进行优化而成。IP层是在成熟稳定的底层之上,屏蔽了物理层的细节,使得网络应用层可以自如设计实现。集中器的IP地址都由LTE230系统的核心网管理和维护,集中器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正常完成底层接入后,核心网分配IP地址给集中器,核心网一并维护IP地址和集中器的对应列表。
1.3.2LTE230通信芯片选型目前市面上的LTE230通信芯片很少,只有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款芯片,该芯片设计时考虑了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需要的功能,简化了设计,降低了成本,因此在电力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3.3LTE230通信模块的TCP软件流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集中器或专变终端通过AT指令与LTE230模块进行命令控制以及数据通信;通过LTE230模块将数据传送至主站,实现与主站的实时在线连接;同时,集中器或专变终端还可接收主站发送的遥控指令进行请求操作。
1.3.4LTE230通信模块设计开发的关键点(1)集中器LTE230通信模块硬件设计需要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器型式规范的要求。软件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的最新版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中的《通信单元技术规范》和《远程通信模块接口协议》,同时须兼容2009年版本的终端。(2)由于各厂家的集中器上行通信模块与主站的交互信息文本没有统一标准,为了避免涉及到与多个厂家开发接口,影响通信模块的兼容性,建议通信模块在网络连接后开启透明通道,建立透明数据传输,避免通信模块对交互信息的解析。图2是LTE230模块建立连接流程图。
二、应用效果
按照上述开发思路研制出了I型集中器LTE230通信模块,经试运行后,在LTE230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进行了安装,集中器采集数据通过LTE230无线宽带通信网络及光纤网络,上传至统一的采集主站系统,通信系统自建成后一直运行稳定,采集成功率达100%,时延小于2s,满足了电力系统业务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网络教育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广阔、崭新的学习世界,它为愿意获取知识的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权力。深化教育改革、增加其互动性是决定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革新中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技术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学习环境已经不能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学习,也不能自由地走近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教材统治的课堂上,同学们只能根据单一表征的视、感知觉信息和抽象的言语信息来进行学习,从而造成想象力、感觉力及实践能力下的协调统一发展。传统的网络教育对线的依赖性较强,缺乏互动性,当多媒体教师的设备过多时,设备之间的布线会更复杂,即使是用笔记本电脑业同样受到网络接入点的限制,不能方便地上网学习。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技术条件。无线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方式的束缚,只需一台电脑和网络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或培训。蓝牙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先进的短距离传输技术,可以同步传输数据及语音,使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及语音数据在网络传输的各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是实现移动式网络多媒体教育的最有效的技术。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其数据传输速率为1Mbps,被用来实现全双工传输,采用二进制调频FM调制方式,从而使其设备变得更为简单可靠。蓝牙技术产品与因特网之间的通信,使得办公室与教室的设备不需要电缆也能够实现互相通信,大大提高了通信和办公效率。
2蓝牙技术概述
蓝牙(Bluetooth)是由IBM、Ericsson、Intel、Toshiba和Nokia五家公司在1998年联合推出的一项最新的无线近距离网络传输技术,如今已经迅速成为便携式电脑、PDA和其他便携设备之间的低价位、小尺寸、短距离无线连接的领先标准。1998年5月,这五家公司组建了一个特殊兴趣组(SpecialInterestGroup,SIG)来开发此技术及协议,如今已有2500多家公司加入。蓝牙是一种开放的低成本、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规范的代称,用于不同设备之间传送语音和数据。蓝牙技术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固定式电子设备之间替代电缆连接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标准,其主要特点是工作稳定、设备简单、功率低、对人体危害小且价格便宜。蓝牙技术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实现了无线语音与数据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为移动设备和固定式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了一个特别连接的短距离无线技术。蓝牙最初目的是实现最高传输速率为1Mbps(有效传输速率为721kbps)、最大传输距离为10m(增大发射功率可达100米)的无线通信连接。蓝牙的主要内容是建立通用的无线通信空中接口及其控制软件的标准,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一步结合,从而使不同制造商的便携式设备在没有电缆电线互联的情况下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具有互操作互用的性能。因此,蓝牙技术特点可归纳为如下特点:(1)全球范围内普遍适用。蓝牙工作频段在免费的ISM(Industrial,ScientificandMedical)频段,适用该频段不需要向各国的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许可。(2)由SIG制定的蓝牙通信规范是完全公开,可以在其相应网站上查找相应信息。(3)蓝牙模块体积小,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各种应用设备中。同时,蓝牙通信距离一般为10-100m,功率消耗极低。(4)蓝牙系统采用GFSK调制,同时采用了短包和快跳频技术,具有很好的抗信号衰减性,还可以减少干扰,保证传输的可靠性。(5)蓝牙技术采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相结合技术,可以支持三路语音信道、异步数据与同步语音数据同时传输的信道,以及异步数据信道,可以同时传输数据和语音。(6)蓝牙设备在网络中可以分为主设备和从设备,几个蓝牙设备即可连接成为一个微微网,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对等连接。
3蓝牙技术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6-0009-03
1 卫星移动通信应用介绍
随着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卫星移动通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特殊行业(森林防火、海滩和抢险救灾等)进行应急通信;利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使山村偏远地区的通信问题得以解决;对重点行业(防汛抗旱监测、地震监测和气象水文监测等)进行数据通信。以下重点对卫星移动通信在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军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1.1 卫星移动通信在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
海洋石油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广泛的作业范围和较强的专业性,这些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上移动通信具有很高的要求。利用传统的单边带无线电话等通信设备不能满足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于是,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应用卫星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一种相当理想的通信方式,卫星移动通信及过去采用的那些单边带无线电话和甚高频无线电话等通信方式为海洋船舶作业的通讯需求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1.2 卫星移动通信在军事中的应用
由于现代局部战争的参战力量组成不断变化,作战范围规模日益扩大,作战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再加上传统短波军事通信带宽小,传输信道不稳定,传统短波军事通信已经不能应用在现代作战行动中。当卫星移动通信受到地域条件和天气情况的影响时,还可以真正地使信息进行实时的传输,这就是卫星移动通信在军事作战中最大的优势。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较,卫星移动通信在通信容量、覆盖范围和传输质量等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2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卫星移动通信的技术规范标准还不健全不完善,管理还不严格不合理。健全完善技术规范标准,不仅使通信设备的制造、安装测试和使用更加规范,还使卫星移动通信更加畅通,更加安全。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管理和经营,就是为了赢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其实它本身是国际性商业民用通信系统。铱系统、全球星、ICO、ODYSSEY和APMT等卫星通信系统,依次进入全球卫星移动服务的市场,一场高投入高技术的全面市场竞争随之展开,先后淘汰了ODYSSEY和APMT,铱系统、全球星和ICO三大系统留下,但是铱系统破产失败,全球星系统命运未卜。
(3)抗截获与干扰技术有待于提高。卫星移动通信应用在军事中时,因为通信卫星处于空间位置,敌我双方都能看见卫星,所以卫星通信系统有着一些突出的弱点,通信卫星转发器极易遭受到电子攻击是其主要的弱点。具体表现在极易受到敌方强大的电磁波干扰,使通信受到干扰而中断;有利的条件和机会使敌方极易进行定位截获。于是,由于军事通信的迅速发展,军事专家们一直重视敌我双方的通信侦察与反侦察,对抗与反对抗和截获与反截获技术。在频率域与功率域方面,由于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空间和信号发射作为现用的平台,因此,在地面信息进入信道传输之前,应该大力做好伪信息识别与抗干扰的工作,积极提高硬件和软件的加密技术,应该改造创新移动终端和关口站。
(4)电磁兼容性和接口技术有待于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有待于增强。应该提高系统接口技术(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信息终端、国防数据和关口站、便携式终端间等互联接口技术),以保证信息能够进行无缝传输,使其与另外的军事通信方式一体或者互联。同时,应该改善增强数传软件的纠错功能,以保证在信息化的恶劣战场中,部队能够进行畅通无阻的信息通信。
(5)闭合回路群设置和信道专用设置有待于提高。部队在应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关口站网管软件的应用,应该对部队特殊用户进行合理的设置,进而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群,还要在该群中进行合理的信道专用设置,大力做好信道管理和密钥管理的工作,以避免内部泄密和外界揭秘的现象
出现。
3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在1976年,世界上的第一个专门提供电报与电话服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立,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arist)投入商业运营。在1979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成立,从1982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连续对7颗卫星进行租用,第一代的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随之形成,该系统专门用以船只进行全球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由于通信业务量的增加,在1990年至1994年的过程中,对4颗第二代的INMARSAT卫星进行发射。在1992年,澳大利亚开始运用AUSSAT-B卫星进行国内卫星移动通信的服务。美国与加拿大携手建立北美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MAST),用以服务于陆地、海上与空中移动用户,随后在1994年与1995年期间,对2颗MAST卫星进行发射。从1990年开始,许多公司连续提出中轨道和低轨道的多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案,铱系统、全球星系统和ICO系统就是其中主要的系统。在1999年,铱系统开始投入商业运营,但是后来由于对该系统进行不合理的经营,导致其破产失败。同时,在2000年,全球星系统也开始投入商业运营。
根据应用环境进行分类,主要分为AMSS(航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MSS(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LMSS(陆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根据提供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数据与话音系统;根据轨道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GEO(对地静止轨道)与非GEO系统,其中LEO(低轨道)、MEO(中轨道)和HEO(高椭圆轨道)就是非GEO系统。在非GEO系统中,根据业务种类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小LEO、宽带LEO与大LEO。把能够运用LEO卫星提供非实时性业务的系统称之为小LEO系统,Orbcomm系统就是小LEO;把能够运用LEO进行宽带业务的系统称之为宽带LEO,Teledesic系统就是宽带LEO;把能够进行全球实时性个人通信业务的MEO与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全部称为大LEO系统,Iridium、Globalstar和ICO系统就是大LEO系统。把能够利用GEO卫星进行宽带多媒体以及移动业务的系统称作宽带GEO系统,Astrolink、Cyberstar和V2stream系统就是宽带GEO系统。
在航空、陆地与海事移动等领域中,Inmarsat系统已经对其进行了AMSS、LMSS与MMSS多种业务的提供。按照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业务要求和使用环境,Inmarsat已经对多种移动站和系统进行了开发研究,都制定了每一种移动站和系统相应的系统规范标准,同时按照此规范标准,对各种移动站进行制造,以保证其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够运用Inmarsat卫星进行及时通信。截止到1998年1月,在Inmarsat系统中,25000多个标准A站、5000多个标准B站、39000多个标准C站和1500多个航空站已经建立,再加上标准E站、寻呼终端和导航终端类型站,Inmarsat系统的总用户数已经达到115000多个。除能够进行全球卫星移动业务的Inmarsat系统,同时还建立了众多的能够提供卫星移动业务的国内和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Optus公司独立经营的MobileSat国内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美国AMSC公司和加拿大TMI公司携手共同经营的MSAT北美区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虽然通信GEO卫星的信道条件比较好,同时星体也比较固定,但是其应用在众多领域中时,还有较多的问题出现。因此,提出并采用了低和中轨道非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来进行通信,以保证全球无缝覆盖的个人通信系统的实现。
4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1)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另外通信系统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由低和中轨道星座组成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应该与地面网络、地面蜂窝系统和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等另外通信系统紧密结合,以使用户费用降低,保证适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2)宽带卫星系统及其发展。在现代的各种业务中,宽带业务处于重要的地位,无线通信中的移动,广播与远程特性都有助于宽带卫星系统的发展。因为卫星系统属于天基系统,同时它的成本很高,与传统卫星系统成本相比较,发展宽带卫星系统投入的成本达到其成本的215倍,这些预示着在缺乏地面宽带系统的市场中,宽带卫星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样极其发展。
(3)降低信道的误码率技术更高。相关的专家不断对信道的误码率技术进行研究发展,利用更加先进更加高超的调制纠错与调制编码技术降低信道的误码率,以保证卫星信道的传输质量能够增加到光纤传输信道的水平。在卫星移动通信链路中,对TCP/IP协议进行应用时,还存在令人不满意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说明卫星链路不能应用TCP/IP,通过实验可以证明,在卫星链路中,应用TCP/IP协议不仅能使卫星网和地面网互连,还能使其与因特网进行互连,实现了天和地之间的互通。
(4)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频段向更加高端扩展。对低端频段的应用,呈现过于拥挤的状态,因此,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频段向更加高端扩展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不断地对频率复用技术进行利用和创新,使原有通信频带上的潜力得以更深层的发挥。
(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不仅表现在现代各种应用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日益渐增的要求上,还表现在能够支持大量的和大范围的移动用户的数据通信方面。再加上人们对能便携的卫星通信用户机和可搬动的小型卫星通信地面站的状态不完全满足,因此,建立实现拥有实用价值的卫星全球个人移动通信系统便成为了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目标。
5 结语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不断迅速发展,尤其是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不仅要重视卫星移动通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积极发展创新卫星移动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1] 徐超忠.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竟争[J].卫星通信广播电视,1997,(3).
1 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特点与优势分析
1)传输距离远,传输速度快。无线城域网的建设采用了ofdm技术和自适应编码技术,这两种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发射功率和信道利用率,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可以达到50公里,网络的最高接入速度可以达到70 mbps,而无线局域网通常只能覆盖几十米的范围,即便是当前成熟的3g发射塔覆盖范围只能达到其十分之一,而在接入速度方面,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则是3g通信技术的30倍。
2)优良的最后一公里接入性能。无线城域网不仅可以成为有线接入方式的一种无限扩展,还可以将网络覆盖范围内的wi-fi热点接入到互联网中,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使得用户无需通信线路即可实现网络通信、信息传递等服务。
3)广泛的多媒体服务。由于城域网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提供面向连接的,带有完善qos保障的电信级别的服务,故其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种多媒体需求。
4)高的性价比。相较于传统的无线通信服务,城域网所使用的wimax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更好的兼容性能还有更加灵活的,相对较低的建设成本,因此,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当前的无线接入方式除了wimax技术外还有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相较于wi-fi技术而言,wimax技术所使用的基站可以覆盖更广的地理区域;所使用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数据通信、更高速度的数据传输。随着wimax技术的发展,其极有可能替代wi-fi技术,成为城域通信网的主流技术。
与有线接入方式进行比较,其使用更加灵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成本投入方面,有线网覆盖范围困难的地方,如农村、山区等,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更为低廉。
2 无线城域网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无线城域网的支持技术为wimax技术,该技术基于ieee802.16制定,具有网状体系结构、多载波调制技术、支持服务质量qos和无线安全等多种关键技术。
其中网状体系结构定义了特定的mac层业务和消息的规范,可以保证至少存在两个节点进行多点到多点的无线连接,为提供更好的兼容性能,物理层的定义与标准规范相同。
多载波调制方式则是指根据环境不同可以自适应进行调制方式选择。具体来说,wimax技术中采用了三种调制方式,分别为单载波方式、256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以及2048载波正交频分多址(ofdma)方式。其中,单载波方式主要留用于出现特殊需求时使用;256载波ofdm方式则是将信号调制到256个子载波上,就大大增加了数据的传输能力,增强了无线信号传输中的抗多径衰落、抗时延扩展的能力;2048载波ofdma方式可以实现多用户的复接或者分接,可以实现特定多对象的通信需求。在环境变化时,物理层和mac层的附加功能以及自适应编码技术可以保证网络在最佳调制方式下运行。
支持qos主要是指在mac层添加了面向连接的传输机制,可以按照不同要求和标准控制数据的传输和带宽的分配。保障语音需求和视频需求的最低时延。
在通信安全方面,尤其是在商用通信安全方面,加密子层技术定义了无线接口认证,密钥交换,封装协议等技术规范,该技术可以有效确保无线数据在传输中不被非授权用户访问,提高信息的安全性能。
3 wimax技术的应用
鉴于wimax技术的上述特点,其主要被应用于实现运营商的无线城域网络铺建。具体应用功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作为现有的有限宽带接入方式的补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无线覆盖,扩展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范围,提升网络接入方式的灵活性;另一部分则是直接作为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进行覆盖,补充wi-fi技术的不足,在城市范围内进行无线覆盖。具体应用范例如下:
在有线网络接入困难区域,如大城市中网络改造困难建筑、偏远农村或者郊区、人口密度低且通信网络薄弱的山区等可以将wimax接入方式作为终端接入方式,在不牺牲网络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15G移动通信的简介
5G移动通信技术是基于4G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之上所延伸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其在4G通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完善与创新,这种技术的综合性非常的强,其解决了4G移动通信技术上的一些安全隐患。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4G移动网络的使用阶段,对于五界移动技术还只是处在一个研发阶段,并没有进行广泛的使用。5G移动网络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通信,为人们的是常生活带来更加便捷的条件。与以往的通信网络技术相比较而言,这种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使用优势,其不仅处理信息快,安全性能高,而且还能对能源进行有效的节约,所以其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分析
2.1无线网络技术
2.1.1多载波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传授数据的速度非常快,最快甚至可以达到1GHz。现如今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中的OFDM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使用优势,主要体现在抗多径衰落以及频谱效率等多个方面。但是对于大范围的宽带频谱应用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而多载波技术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发送端对滤波器组实施调制来实现的,而结售端有通过对滤波器进行分析来调制多载波。多载波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实现了子载波的单独处理且不用再进行固定的正交,同时还可以兑子载波之间的互相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大大减少了干扰现象的发生。因此武进移动通信技术在对多载波方案实现的过程中,这种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2.1.2大规模MIMO技术将多天线技术充分应用到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可以很好的对传输速度以及频谱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且还能使得其使用更加安全可靠。MIMO技术使用可以对信道的容量进行明显的增加,随着天线容量的增加,总系统的容量也会得到明显的增加。将MIMO技术充分应用到通信网络基站当中,可以实现对天线的大量设置。这样便可以在同一个视频资源当中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而且这种技术还可以对空间分辨率进行明显的提升,并且还能减少外界的干扰。
2.1.3全双工技术我国目前的无线通信网络当中。发射信号会对接收信号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而在我国目前的通信技术当中,很难实现同频和同时的双向通信。而全双工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同频以及同时的双向通讯。而且这种技术的使用还可以使得运用频谱更加灵活,减少无线资源不必要的损耗,进一步有效提升了我国5G移动通信的性能以及效益。
2.2无线传输技术
2.2.1自组织网络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整个移动通信网络更加智能化。其不仅实现了网络的自配置,自愈合以及自由化,而且还实现了网络的自动排除障碍,维护,优化规划以及部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的使用,这种技术对当前的运维工作实现了有效的改善。所以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网络系统当中。而且网络深度智能化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所趋,因此5G移动通信技术在整个移动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2.2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在5G移动通信系统当中,无线接入的形式相对比较多。超密集易购网络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网络密集程度,所以其可以使得网络节点和终端处于比较近的位置,这样不仅提高了频谱效率,而且还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容量和灵活性。节点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虽然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改善与处理。有线回传方式便写一种很好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不但对程序进行了有效的简化,而且还有效促进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35G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们觉得2G、3G、4G移动通信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期待5G移动通信,这不仅影响中国的通信技术系统的完整性,或现阶段国际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5G移动通信技术是必然的结果,是时展的阶段。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其他国家一直在不知疲倦地工作。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既是现阶段科研人员的相关任务,也是人们最期待的事情。总而言之,5G移动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便会被投入使用,该技术的使用可以为人们的通信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但是目前该技术仍然处于研究阶段,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对该技术的研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5G,狭义来讲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接入网技术;广义来讲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泛指包括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及相关支撑系统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在讲5G之前,我们先回顾下之前的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如果从移动通信技术代际划分的角度来看,提供公众移动通信服务的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如下发展:
1G,是指以在欧洲及中国规模部署的TACS系统和北美规模部署的AMPS系统为代表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模拟蜂窝通信系统;2G,以北美IS-95/CDMA系统、日本PDC系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部署的GSM系统为代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蜂窝通信系统;3G,以中国的TD-SCDMA、日本欧洲广泛部署的WCDMA和北美韩国中国规模部署的CDMA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4G,以全球广泛部署的FDD LTE和TD-LTE为代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5G技术虽然在中国、欧洲、北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通信管理机构、高校和相关学术机构、通信系统和设备供应商、运营商等从业及相关群体中开始广泛的讨论,但是,目前业界尚未达成关于5G的统一的认识,离形成具体的技术规范体系还有较大距离。但在很多大方向上,业界已经达成了共识。
Q:什么时候能用上5G?
A:将于2020年前后投入商用。
移动通信行业通常是10年换一次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部署;日本于2001年部署全球第一张3G商用网络;瑞典和挪威于2009年12月部署全球第一张LTE商用网络。所以业界才有理由相信,5G系统将于2020年前后投入商用。业界普遍预期,借诸如世界杯等举世瞩目的盛事的东风,2017~2018年可能有5G的预商用系统投入规模测试,2020年前可能有行业先驱运营商开始部署 5G商用网络以迎接2020年奥运会。
Q:5G技术有什么好处?
A:将带来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系统速率、更低的系统时延及更可靠的连接。简单言之,就是更快更安全。
这是5G技术研发并投入商用后,对我们日常生活可能最密切相关的一点,5G技术会比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更加快和安全。
随着ICT技术的快速发展,除了人与人间的传统语音通信、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通信等方式外,机器类型的通信(MTC)、设备与设备间的通信(D2D)等正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飞速发展而日益普遍,万物互联的时代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对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包括4G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系统速率提出了重大挑战。为此,5G技术需在系统容量和系统速率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业界通常认为,5G的系统峰值速率应该超过10Gbps。
而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包括4G移动通信系统在应对诸如车联网技术的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在系统时延和连接可靠性上尚存在差距,比如以120公里每小时行驶的汽车,每秒行驶33.3米,假如系统时延100毫秒(考虑通信系统时延和处理时延),则汽车已行进3.3米,可能已经造成不安全的后果。因此,业界通常认为5G的系统时延应该控制在1毫秒级。同样道理,采用双连、多连等相关技术手段,提升连接的可靠性也是5G需要实现的重要的系统特性。
Q:5G技术有那么厉害吗?哪儿厉害了?
A:5G可能将会采用更高频率的频谱和更先进的天线技术。频率高意味着稳定、快速,也意味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如低频率。
要实现更大的系统容量和更高的系统速率,按香农定理,频谱带宽越大越好,频谱资源越多越好。运营商通常倾向于采用频率较低的频谱:较低频率频谱具备更好的传播特性,更适合实现更深、更广的覆盖,是运营商以较好的成本效率实现更广、更深覆盖的重要资源。
然而,低频率的频谱基本被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电视广播系统、卫星系统、导航系统、航空航天系统、工业民用控制系统等系统占用,难觅足够带宽的空闲频谱。因此,5G系统可能不得不采用6GHz之上的频谱。6GHz以上的频谱资源的优劣势与较低频率频谱反过来:比较容易找到足够带宽的空闲频谱;但是因为频率高,传播特性不适合深度覆盖和广域覆盖,或者说实现深度覆盖、广域覆盖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家里有2.4G和5G双频无线路由器的用户应该更加能够体会,2.4G网络下,传输速度不如5G,但是穿墙性能和覆盖更好;5G网络下,传输速度更快,但是穿墙性能和覆盖也更差。在理论上,5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更高频谱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而采用先进天线技术,实现多收多发(MIMO)、多流是实现更大的系统容量和更高的系统速率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4G系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先进天线技术,业界通常认为,5G将采用更加先进的天线技术,比如阵列天线(Phased Array Antenna)和大规模多收多发(Massive MIMO)。目前,业界先驱进行的5G技术演示,也纷纷使用了阵列天线(比如128阵元天线)和大规模多收多发。
Q:那3G、4G是不是就要被取代了?
A:并不会,至少短时间内不会。5G可能是对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个补足,而不是立刻取代。同时在5G部署之初,4G/LTE仍将持续发展和演进。
正如前文所言,受限于5G技术可能采用更高频率的频谱,预计5G系统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工作在较低频率的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相互补足,传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更好的深度和广度覆盖及传统的已胜任应用的承载,5G系统承载有更大容量、更苛刻系统时延要求的应用。
业界有观点认为,5G可能采用全新的无线接入方式,虽然目前具体采用何种新型的接入方式尚无明确定论,但业界通常认为,现有工作在较低频率的系统仍将以现有接入方式存在并按现有接入方式演进比较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