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旱灾防治措施

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旱灾防治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旱灾防治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156-02

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密电厂2×300MW机组所配套的锅炉是上海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025t/h自然循环汽包锅炉,锅炉型号为SG1025/17.5-M888型,单炉膛∏型布置,炉膛由四侧水冷壁组成,水冷壁为膜式全焊接结构,前后侧水冷壁采用双拱形布置,炉膛截面11.89m×12.8m,呈近似正方形,锅筒中心标高64.5m,炉顶管中心线标高60m,炉顶大板梁标高72m,采用四角切圆燃烧,热风送粉,中储式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露天布置,全钢架悬吊结构,平衡通风,固态机械排渣方式。#1机组于2006年12月份投产,#2机组于2007年4月份投产。

主蒸汽管道从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为Φ610×90mm,材质A335P91,经大小头变径为Φ450×41mm,材质A335P91。在距离第一个弯头垂直焊口约1 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42×5.5mm,材质12Cr1MoVG)。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两路从锅炉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均为Φ557.6×24.8mm,材质A335P22,经三通汇合后,管径变为Φ747.5×34mm,材质A335P22。三通出口焊口至第一个弯头焊口之间水平段管子长度为2450mm,在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母材及放空气管道角焊缝出现大量裂纹的位置,就发生在长度为2 450mm,且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1 000mm范围内的水平段管子上(见图1)。

图1

1 事件经过

2010年初,新密电厂#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现象,泄漏量很小,属于轻微飘汽,经研究后决定继续观察、监护运行。当时机组正常运行,并无检修作业和操作工作,排除人为干扰造成漏汽,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放空气管与管座根部对接焊缝出现裂纹或由原始焊接缺陷造成的。

2 查出问题

图2 #1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放射状裂纹形貌

图3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及筒体内壁裂纹形貌

图4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裂纹形貌

2010年上半年,新密电厂利用#1机组调停检修和#2机组大修机会,委托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对#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角焊缝处漏汽原因进行分析,在查清泄漏原因的基础上,对#1、2锅炉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及母管进行了全面探伤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1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2)#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周围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即内外贯穿)。这也是#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的主要原因(图2);3)#2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4)#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图3);5)#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探伤:磁粉探伤检查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发现焊缝下沿熔合线裂纹类缺陷磁痕,长约80mm(见图4)。

经磁粉探伤检查,认定#1、2锅炉主蒸汽管筒体(管径Φ450×41mm,材质A335P91)及放空气管焊缝超声波检验均未发现可记录缺陷。

#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周围: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

#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

3 原因分析

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有较长的垂直管段和水平段,且外部保温效果较差,在机组停机时,由于管子内外温差较大,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强烈的热交换,使放空气管内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较远的蒸汽冷凝,且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越远,蒸汽冷凝越快。当冷凝水量达到一定量时,就会顺着放空气管回流到再热热段管道内壁上,而此时再热热段管道内壁温度较高,于是在放空气管口再热管道的内壁就会产生较高的热应力。在此交变热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造成母管及放空气管管座产生大量的热疲劳裂纹。

4 采取措施

1)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应从各种工艺和结构上合理优化,从而预防和减少金属部件损伤和失效;2)对发现有裂纹的#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进行更换,为安全起见,裂纹管段两端各加长500mm母管进行更换。

(1)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对接焊接坡口如图5所示;热段管道和放空气管座焊接坡口如图6所示;(2)坡口加工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热段管道对接前对现场管道坡口处进行磁粉探伤检查,确保无裂纹缺陷。预热前在坡口内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三个位置点固,点固块要求等距离布置在坡口圆周内侧,待预热结束并开始电焊焊接时,除去“定位块”,且除去“定位块”时,不得损伤母材,并将其残留焊疤清除干净,确认该处无裂纹等缺陷后,方可继续施焊;(3)由于P22钢材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过程中在焊缝及热影响区易产生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在焊缝内部形成较大的内应力,为此应做好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措施;

(4)焊材选取见下表

(5)焊接工艺:热段管道对接焊口、热段管道与放空气管角焊缝采用氩弧焊打底电焊填充及盖面的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采用全氩弧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对接不用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其余焊接采用焊前预热200℃~300℃,焊后进行720℃~750℃恒温1.5小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6)为了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宜采用两人对称焊接。水平固定管焊至平焊位置,不得两人同时在一处收弧,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热。

图5

图6

3)对#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进行改造,将放空气管垂直段加长200mm,使放空气管水平段“前高后低”,留足疏水坡度,防止凝结水回流到再热蒸汽管道;4)对放空气管做好保温,尽量不使放空气管内蒸汽过早、过快冷凝;5)在放空气管出口200mm处加装隔离门进行隔离,该阀门运行过程中处于常开状态,在机组停机时关闭,机组开启正常后打开该阀门通汽。

5 结论

建议其他同容量同参数,使用相同材质的发电企业,加强对300mW机组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材质12Cr1MoVG)的关注,利用机组停检机会,对上述材料及部位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DL/T 868-200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2]杨富,章应霖,任永宁.新型耐热钢焊接[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姜求志,王金瑞.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钱昌黔.耐热钢焊接[M].水利电力出版社.

篇2

斑衣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其寄主植物有十余种,其中尤喜食臭椿、苦楝、花椒等。在果树中最喜危害葡萄,也危害梨、桃、猕猴桃等果树。主要以若、成虫刺吸嫩枝、叶汁液,削弱树势,传播病毒.产生伤口还使病菌容易入侵,造成多种病害流行发生。此外,排泄物还诱发烟煤病。由于生产上葡萄以病害防治为重点,对这类害虫的防治较为忽视,而使部分园发生较为严重。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40~55毫米。雄虫较雌虫体略小,暗灰色,全翅上常覆有白色蜡粉。头顶上有两刚毛状触角,三节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基部淡褐色、有黑斑20余个,脉纹淡灰色。后翅基部近1/3为红色,有黑斑7~8个,中部白色、端部白色。

2.2 若虫

初孵化时白色,很快变成黑色,体上有许多白色斑点,4龄后体背变为红色。其最明显特征是头尖、体扁、足长、弹跳敏捷。

2.3 卵

长3毫米左右,状如麦粒、褐色。卵粒排列成行整齐,每块有10~40粒不等.上覆土灰色分泌物。

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块于枝干上越冬。在武汉地区3月下旬,卵块开始孵化,到4月中旬基本孵化完毕。初龄若虫多群集在嫩茎、叶背吸食汁液,尔后分散危害。若虫期大约60天,脱皮4次后羽化为成虫,羽化期在6月上旬~7月初。8月开始。9月份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竹杆、葡萄枝干和分杈处,以在1米以下阴暗而为常见。成、若虫均善于跃,受惊即逃离,不易捕捉,产卵期行动迟缓,尤其是早晨温度较低时,易于捕捉,产卵后从10月下旬开始成虫便陆续死亡。

4 防治措施

4.1 忌种喜食性寄主树木

葡萄园附近忌种植臭椿、苦楝、花椒等喜食性寄主树木。

4.2 冬春清固及时刮除卵块

冬季和在春季卵块孵化前,认真刮除枝干上的卵块,可有效地减少虫源,防治效果很好。

4.3 人工捕杀成虫

篇3

本文就不同灾害对春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以避开或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实现黑龙江省春小麦的高产、稳产。

1 旱灾

旱灾是黑龙江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是目前制约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的瓶颈。黑龙江省小麦产区传统的播种时间为4月初,这样,出苗后至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小麦都处于干旱环境中,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的消耗,使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引起小麦生育异常,小麦穗分化不良,穗小、穗粒数减少,并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降低,"卡脖旱"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生产主要采取:选择抗旱性品种、灌溉和小麦晚播技术。如遇春旱,在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灌水一次。每公顷从总肥量中拿出7.5kg氮肥随水灌施,效果很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采取小麦晚播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麦播种时间可以推迟到5月末。

2 除草剂残留药害

黑龙江省是麦豆主产区,小麦多与大豆进行轮作,种植大豆过程中咪草烟、异恶草松、氟磺氨草醚等长残效除草剂应用量较大、应用年限较长,后茬种植小麦药害比较严重。

生产上常见除草剂药害有异恶草松(广灭灵)使小麦褪绿,白化;咪草烟(普施特)致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长缓慢,叶尖、根尖发黄;氟磺氨草醚致小麦叶片扭曲、开裂、致死等。

防治措施:小麦出苗后,农户要经常到田间查看麦苗长势,发现受药害症状及早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或者腐植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根据药害发生程度喷施1-3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 倒伏

小麦倒伏分根倒伏和茎倒伏。

倒伏防治措施:1、选用抗倒伏品种,如龙麦33、龙辐麦17等。2、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300―350公斤,公顷保苗600―700万株。3、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三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稀效唑和吨田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起到促进小麦基部第一节、第二节节间缩短、茎秆增粗,防止倒伏。4、压青苗。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压青苗能提高幼苗素质,既能起到壮秆、促进分蘖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抗旱能力。5、喷施叶面肥。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kg,加5kg氮肥,加适量粉锈宁,对水喷施。喷施磷酸二氢钾还有使小麦茎秆强壮,防止倒伏的作用。

4 防病虫

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粘虫、根腐病、赤霉病、腥(散)黑穗病,其中以黑穗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4.1 粘虫

小麦田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4龄期,喷施菊酯类杀虫剂每公顷300~450ml对水喷施。在每百穗有800头蚜虫时,用吡虫啉防治。

4.2 赤霉病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小麦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

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由于种植品种不同,播种期也有差异,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也有不同,所以,施药时间和次数,要因小麦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50%的多菌灵100克,对水喷施,间隔5――7天再喷一次。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4.3 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对小麦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10~30%,严重高达30~70%。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根腐、黑穗病采用种子处理技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采用6%戊唑醇(主防所有黑穗,兼防根腐病)可湿粉或含有戊唑醇的麦类种衣剂拌种,6%戊唑醇可湿粉用量是种子重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也可采用50%福美双(防治散黑穗无效)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0.3%或采用40%拌种双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的0.2~0.3%,注意不能随拌随播。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篇5

高效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备考的重点,以较少的复习量换取较好的复习效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排查、梳理高频考查内容,并据此推测今后可能的考查内容。具体梳理时,可参见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题,除2012年的考题涉及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中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各年考题涉及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气象灾害这一种类型上,对灾害类型的考查较为单一。这种命题选择极为罕见,个中缘由我们难以猜测,却足以说明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年来对气象灾害的考查一直都在进行,但对具体灾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灾―涝渍―火灾―台风―寒潮―洪灾,依次进行,逐年变换。除2009年的“火灾”变相考查“旱灾”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复。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高考试题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其中,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频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为重点考查。而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直接危害等内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预测考查方向,追求精准备考

针对上述的知识考查特征,在备考时可进行合理预测,适当删减、整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力求精准备考,提高复习质量。

1. 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复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类型中,气象灾害无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类型,备考时应把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对待。复习时,可根据其具体的灾害形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等若干小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尽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该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普遍

且巨大,《考试说明》重点强调了这部分内容,全国新课标卷也对其常有考查。因此对该种灾害,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体灾害类型要格外关注,不抱侥幸心理,谨防万一。对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则可以

做一般性复习。

2. 合理推测可能再考查的具体气象灾害形式。对具体气象灾害的选择上,命题老师

有着一个综合的考虑――尽量避免对某一单一知识的重复考查,所以在具体灾害的考查上体现出依次进行、逐年变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命题老师继续考查气象灾害

知识,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选择“沙尘暴”“暴雨”等尚未考查过的气象灾害进行命题,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新一轮的考查。因此,“沙尘暴”“暴雨”等气象灾害应作为下一步备考的重点,而对已考过的各种气象灾害,则应关注其尚未考查过的角度。

3. 突出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等高频考查内容的复习。针对考题的具体设问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备考时,我们对每一种灾害类型的复习都要突出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时,尤其要注重对每一种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成因总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归纳和缜密推理

的思维能力。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则要重视对此类题目答题方法的指导,适当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一问时,应先了解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读图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时,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从大范围区域上宏观地了解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状况(我国东部),而后再进一步观察涝渍最严重的小范围“极值区(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则要注意从影响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两大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与灾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答题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题的一般思路,具体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具体区域的特征和图示信息

篇6

1.1原因

我国是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的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常常能达到年降水量的60%~80%。这两个条件便构成了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除了自然条件外,许多人为因素也很大方面促进了我国的水土流失。一方面,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人类开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的水土流失。

1.2危害

1.2.1毁坏耕地,导致土地退化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以至于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本来就很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

1.2.2贫困加剧,生存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而且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恶化,“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 的情况在不少山丘都很普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因为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

1.2.3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

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坏,水旱灾害出现频率加大。1800~1949年,境内水灾40年次,旱灾28年次,出现频率分别为3.7年一次,5.3年一次。大灾出现机率分别为6年一遇和5年一遇。

2.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建设上走了一些弯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下种植乔木,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有的甚至造成新的人为破坏;还有些地方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最后导致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

(2)一些地方在措施配置时忽视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工程忽视基本农田建设,出现了反弹。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注意了与当地经济的结合,但规模小、品种杂,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不理想,水土保持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3)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中忽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主要依靠人工治理,这样既加大了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实际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态自然修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它不仅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而且能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

3.我国水土流失的建议及防治措施

3.1建议

3.1.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此,应当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应当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跟踪检查,做好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是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3.1.2减少人工干预,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对于一些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水土流失。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人工辅助措施也可以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应用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3.1.3政府加强领导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层面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研究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当地的水土流失。

3.2具体措施

3.2.1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3.2.2实施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雇用管护人员严格看管

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要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提高经济效益。

3.2.3在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强化造林治理

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3.2.4在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25°以下的缓坡侵蚀地实施开发性治理

3.2.5筑鱼鳞坑,即在侵蚀坡面的浅沟中或石头山的空隙地,挖长约2米、宽1.3~1.4米、深70厘米的半园形土坑,坑内挖出的土用于筑坑的外缘埂之用,坑在坡面的分布呈品字形排列

3.2.6在土层较深、石头少的山头应用水平沟

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沟,挖出的土填在沟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种于埂上或内坡上;沟内每隔1.7米左右横筑一小土埂,成为竹节沟。

3.2.7 水平台地与水平梯田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水平台地适用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之处;水平梯田则适用于山脚的平缓地带。

4.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水土流失强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所降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人类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仍然使我国面临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认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下去,因此水土流失区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270—03

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发展绿色事业的核心。森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绿化环境。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了害虫的威胁,珍贵树种的大面积死亡以及森林害虫的进一步蔓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严重关切。森林害虫严重威胁了森林健康,破坏了环境的多样性,打破了生态平衡[1—3],毁灭了相关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并对我国的森林事业建设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尤为严重,因此,建设南方森林虫害的防治体系迫在眉睫。森林虫害的防治建设历来是国家农林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森林虫害的防治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的建设,绿色资源的维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森林虫害防治的投入,森林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森林害虫并未完全被消除,为了防止森林害虫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威胁,应加大对森林害虫发生原因、规律的研究与治理。

1 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和现状

1.1 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

森林害虫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的特点,一般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就算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剩余的个体也会繁殖、传播。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越来越广泛。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潜带的日益频繁,害虫的种类也可能不断增多。

害虫的侵袭或寄生可使林木在形态、组织或生理形态上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导致林木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死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1.2 森林虫害发生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虫害发生面积从20世纪50~90年代上升速度平均为每年25%,每年因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每年森林虫害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6]。

2 南方森林的主要害虫及防治策略

调查发现,我国南方的森林害虫种类繁多,且依据南方水土、气候等自身特点,森林害虫的生长与发展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森林害虫包括马尾松毛虫、光肩垦天牛、松梢螟等。

2.1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大量分布于安徽省内的绿色植被中,经马尾松毛虫侵染的森林植被多数枯死。我国受到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森林植被面积多达45万hm2,经济损失高达890万元,且多数分布于南方各省。

2.2 光肩垦天牛

光肩垦天牛是森林病虫害体系中最难防治的病虫害之一,其属于蛀干虫害,主要分布于我国淮北平原一带以及淮河南岸。光肩垦天牛主要以啃食树叶和树枝为生,造成我国阜阳、涡阳一带的青杨、加杨等森林植被的大量损失。

2.3 松梢螟

松梢螟在不同季节啃食森林植被的类型也不同,每年的过冬季节中,松梢螟主要啃食绿色植被新梢,5月初时啃食树梢枝头的嫩皮,造成白色松脂的外流,液体呈黄褐色。6月幼虫主要沿树梢向下腐蚀。治愈松梢螟的主要办法在于冬春季节时将枯梢和新梢剪断,去除松梢螟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5~6月份时对患处及时喷洒农药。

2.4 森林虫害的防治策略

1)森林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3)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普及森林虫害防治检疫科学知识,农林院校加快培养森林虫害防治检疫的专业人才,对从事森林管理的技术人员开展虫害防治的职业技术培训。

3 森林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措施。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害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并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地预测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

3.2 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的环节

树种的选择上要适地适树,造林方式要尽量营造混交林,实行科学管理,为预防害虫的发生打下基础。

3.3 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为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 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构建

健康的森林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重点在于对森林体系的监测,记录害虫产生的过程、生长环境、发展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治理措施,但是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只能从表面上防御森林害虫的发生,无法从根本上快速、有效、安全地治理森林害虫。

4.1 合理的防治策略

4.1.1 防治策略的制定 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策略不仅仅限于从正面稳定良好的健康森林体系,还可从限制定量保护森林害虫的数量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充分提高绿色植被的自我平衡能力。在使用化学药剂消灭森林害虫时,应首先考虑化学药剂是否对环境和绿色植被造成损害,其次考虑用药成本与安全性,同时应注意保护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的森林害虫的种类与数量。治理森林害虫时,应注意选择用药时机,切忌在森林害虫衰退时使用化学药剂。

4.1.2 防治措施的标准 应依据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制定不同的防治标准,虫口密度是防治的根本指标,但具体标准应结合当时的植被情况。当30%的树叶遭受破坏时便达到了重点防治的标准,应着手以安全、有效的原则进行重点防治。

4.2 育林技术防治措施

4.2.1 抗性技术育林 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将不同森林植被按相关比例穿插种植,相互制约,大面积培育阔叶森林植被,禁止滥砍乱伐,丰富植被种类,提高森林植被的抗性,对已发生虫害威胁地区进行全方位持久性隔离。

4.2.2 改造次林 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森林植被生长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林相改造,对于土质较差,自然环境较差(旱灾、涝灾、火灾、霜冻频发地等)、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人为侵袭活动较严重的地区(包括开矿、放牧、滥砍乱伐、侵占用地、非法改造林地、管理不当等)进行林相改造,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以及树种的特殊性进行选择性种植,选择乡土阔叶林,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4.2.3 因地制宜造林 积极以小斑单位培育低效林,依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对于地块破碎的地区,采取人工林与自然林交错种植的方法,种植优良乡土树种,形成“效应岛”,同时,注意林缝的控制,在空余的林缝周围补植优良小型植被,丰富植被多样性,完善生态系统。

4.3 无公害防治措施

无公害防控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人类。传统的森林植被防治措施大量使用浓度较高的化学药剂,造成土壤与河流的大面积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提出无公害防治措施的概念,倡导人类在治理森林虫害时使用低毒、低剂量的化学农药,以保障人类的健康。森林植被的生长与自然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应积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制定法律法规禁止捕杀鸟类并合理保护森林害虫的天敌。在对森林害虫进行安全用药时,应注意化学农药的低毒使用,注意无公害杀虫剂的安全配药、浓度配置,同时,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时机,禁止在森林虫害发生后期用药。

4.4 监测系统的标准

监测系统是森林虫害防治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预报虫害发生时期和防御森林害虫蔓延,保护森林安全。在监测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森林害虫发生的特点、危害程度、受害植被种类、不同防治措施的用药效果,并进行全面评价。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控也是监控系统的一大主要内容,及时测定植被的多样性与森林害虫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模拟模型,制定安全、有效、完整的森林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害虫对森林健康有着两重作用,合理地利用森林害虫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众多森林资源专家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的思想,倡导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治理,强调森林系统自身的调节。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侧重于监测系统的完善,现阶段的森林害虫防治系统侧重于遗传基因的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治的效果。生态系统控制原理作为最先进的理念引入森林虫害防治系统并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原理强调在平衡的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协调发展,在确定的能量关系值范围内上下波动,各种物种各取所需,达到能量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根本的防治虫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熊文愈.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4—15.

[2] 沈光普.森林生态与虫害防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1(1):52—54.

[3] 顾茂彬.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4):164—168.

篇8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70-1

1前言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且各个城市情况不一,城市水保重点也不一样。在此,重点从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分析铜川市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2现状

铜川市地处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也是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338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3809吨/平方公里.年,年均流失泥沙量达到580万吨。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城区内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坡面、道路、沟道、村庄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规划和治理;同时,境内造林绿化不足,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但分布不均,片林较为罕见,林地和绿地的面积偏小,土壤侵蚀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

3城市水土流失危害

3.1降低城市防洪能力

3.1.1对城市排水防洪的影响

城市建设导致大量土壤流失,最明显的后果就是造成城市排水管、渠的堵塞和河道的淤积,减少了蓄洪容积,抬高了洪水位,其结果必然是水旱灾害加剧,以致“小暴雨、大涝灾,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1995年8月1日,市区普降暴雨,史家河洪水达到80立方米/秒,因排水涵洞堵塞,洪水漫灌,致使214户、490余人受灾,倒塌房屋77间,危放房38座,房屋进水236间,死亡5人,伤1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2000年8 月11日,市区24小时降雨量达133毫米,超过历史极值,致使山洪暴发,漆水河洪水暴长涨,耀州区水文站断面流量500立方米/秒,冲毁河道堤防2000多米,毁坏房屋200多间,死亡2人,造成市区局部交通、电力、电信短时中断。

这些惨痛的教训,虽然有降雨、河道设障等诸多原因,但与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3.1.2城市河道、排洪沟淤积严重,泄洪能力严重不足

北市区河道及支毛沟两侧是市民集中居住区,随意倾倒垃圾、乱种植、乱建等行为,导致河沟淤积阻水,排洪断面缩小,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变小,造成排水不畅。城区不透水地面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地面径流系数大大提高,强降水,对城市交通威胁很大,而城区内有相当一部分地下雨水管线仍和污水管线共用一条管道,如果出现短时间内的降水狂泄,必然会让本来就很疲惫的排水系统雪上加霜,进而造成造成排水系统阻塞,致使道路和街道泥泞积水,城市排水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交通、行人受阻。

3.2破坏城市生态环境

铜川市区正值土地开发的高峰期,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淡薄,毁坏地表植被、基础设施、水工程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在土地开发建设中,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生态补偿,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对于破坏的地表,没有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复耕复种等。园区建设、住宅区建设等项目工程,没有做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也没有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4治理对策

4.1注重水保条列的宣传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新事物,因此,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特别是认真做好领导干部的宣传,就成为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城市的媒体优势突出,如何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逐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水土保持舆论氛围,是水土保持工作主管部门首先应该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4.2制定地方水土保持法规,加强监督,严格执法

结铜川市具体情况,增强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监督执法工作应该从深入调查研究入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状况基础上,通过查处大案要案,全面推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认真抓好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和实施。从根本上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4.3加大市区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执行力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查处城市建设过程中违反《水土保持法》的案件,对生产建设项目,应该在项目计划下达前编制、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目前我市已对老市区临坡建造的住宅区进行了审批,这是我市城市水保工作的新突破。

4.4编制城市水保规划,加强城市水保治理

首先在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时候,要开展人为水土流失情况调查,对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项目进行分类建档跟踪检查,预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其次密切结合城市的开发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合理确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以规范生产和开发建设行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坚持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同城市防洪、水资源保护和绿化美化相结合,城市防治与郊区防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突出源头治理,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在防治措施体系上,坚持法制措施、管理措施与治理措施相结合,以法制措施为主导,以工程措施为依托,优先安排生物措施。

5结束语

我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处于刚起步阶段,我们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学习经验、更新理念、强化管理,使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治理开发、监测预报、依法行政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更深入的开展我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没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貌地势复杂多变,因此会出现很多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变化异常,生态环境一度恶化,灾害问题也愈演愈烈。而如何预防灾害,遥感技术于是成为了最好的武器。

二、遥感技术在灾害调查中的优势及作用

1、获取范围广、速度快

遥感技术能从空中大面积地对灾害进行宏观监测研究,对于大范围的监测区域,能最大的发挥出遥感技术的优势。近年来,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的快速发展,使无人机可快速到达监测区域,通过机载高精度遥感设备及时获得遥感监测结果,为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可靠的应急保障,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2、获取信息量大、效率高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传导、接收、处理和提取大量与灾害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可以识别地物类型、性质、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属性。这不仅给灾害监测赢得了大量时间,而且及时获得了丰富的灾情背景资料,为高效数据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3、获取信息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遥感技术无需接触地物即可获得所需信息,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使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遥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遥感影像在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害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获取数据具有时效性、可比性

遥感影像具有自身的周期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所需要时间的影像数据,从而通过各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获得感兴趣区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规律。

三、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具有视域大的宏观特性,它的探测波段从可见向微波和红外延伸,使人们对地物的观察和研究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的可能;另外,它还能周期成像,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对地观测视角及特性,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起了如下作用:

1、动态监测与指挥救灾

通过卫星影像获得的遥感数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可以通过对某区域长时间的监测,获得某一灾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实现动态监测,提前预警。也可通过航空手段,得到短期的监测数据,提供应急保障。这样可实现实时、现场指挥救灾。

2、灾情评估

把灾前、灾中、灾后卫星数据的融合,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专业数据库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灾情评估,为政府部门救灾制定部署方案,也可为其它单位、企业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3、防治规划

通过遥感数据结合其它数据库系统,获得一定的致灾因子,评估灾害防治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为灾害的防治规划提供专业的、可靠的依据。

4、实施监督

可通过遥感数据的对比,对灾害区域防治前与防治后进行监测对比,使管理部门及时获得实施情况,保证防治措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四、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是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地质灾害分布、潜在危害及环境基础资料。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识别滑坡、泥石流,制作区域滑坡、泥石流分布图,评价滑坡、泥石流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是根据地质灾害及其要素、后壁、滑体、前缘、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的形态特征,在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上以目视方法进行了解的识别能力。这对于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遥感图像变化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同时结合其它非遥感资料,并通过研究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环境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等因素来间接地推断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直接通过遥感图像发现并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有的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只能提供区域宏观的、定性的解译成果,不能提供比较精确、定量的地质灾害信息,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演化评价模型,无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预警。所以,当前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以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遭受农业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农业灾害不仅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影响,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其它产业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等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极其不利的因素。因此,及时、客观的了解我国农业灾害发展情况,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灾害的传统监测方法主要采取田间定点监测和随机调查等方法,在具体操作上表现为费事、费力、效率低下等缺点,而且有些农业灾害(如病虫害等)在发生早期并不能靠肉眼识别,这就造成了传统的农业灾害监测方法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

通过遥感手段,依据植物的光谱特性,可以对农作物旱灾监测、冻害监测、虫害监测等方面获得快速、大范围的数据,具有经济、快速、准确的优势。

应用遥感信息进行灾害监测的问题

1、当前遥感数据的获取相对较高昂,在既保障时相,又保障精度的情况下,数据获得需要更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重视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让遥感技术高效、经济的为灾害监测服务,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遥感技术需要结合其它相关部门的专业数据库,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力,具备更多的行业应用。因此需要多部门协作,制定统一、有效的应用机制,长期观测、积累数据,为灾害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遥感技术要与地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技术领域结合,才能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获得更加稳定、可靠、真实、客观的数据,而如何将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的攻关、研究。

六、结束语

遥感技术是目前新式的监测灾害的手段,科学的运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好的监测灾害的发生,而且是重要的、可行的。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遥感技术一定会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仍需有关的科技人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小雪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应用技术2005

篇10

匙羹藤Gymnemasylvestre(Retz.)Schult.系萝藦科匙羹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别名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匙羹藤含有多种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为主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应治疗糖尿病[2]。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冠心病和高血压病[3]。因此,匙羹藤作为一种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开发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匙羹藤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匙羹藤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药材原料达到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无公害和无污染,以满足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科研小组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系统研究对匙羹藤药材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因素,从源头抓起,这对实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年的实施和基地建设,本课题组已完成匙羹藤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推动匙羹藤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程,以达到匙羹藤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匙羹藤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匙羹藤的种质特性、产地环境、种子标准、育苗技术、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包装、储备等方面内容。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广西匙羹藤的主要产区。它包含了从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包装及贮存管理等内容。

2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①空气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②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③土壤环境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⑤《中国药典》(2005年版);⑥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WM/T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GB9687-19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

3具体要求

3.1匙羹藤种植基地生态环境

3.1.1基地自然条件研究试验地位于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的山上,北纬22°20′,东经106°47′,海拔125m。西面与越南接壤,山顶有中越分界的界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旱灾害较为频繁,八九月份常受热带风暴影响雨水偏多。土壤为红壤,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pH中性或偏酸性。年平均气温在20.4~22.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8℃左右,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在10.2~14.5℃,极端最高气温40.5℃和极端最低温-1.8℃之间相差悬殊。无霜期长达302d以上。

3.1.2生态环境检测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在龙州县范围内选择远离市区、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区等污染源的匙羹藤栽培适应地作为匙羹藤GAP研究示范基地,除大气(符合《关于确定广西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环境检测免检参数的通知》空气参数)外,对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经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检测结果,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作)(见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旱作),见表2。

3.2品种特性材料来源于广西龙州,经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分类专家鉴定为萝藦科匙羹藤属匙羹藤。为木质藤本植物,试验材料为种子繁育而成的实生苗。匙羹藤叶为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8.5cm,宽1.5~4cm;叶柄长0.3~1.2cm;果实卵状披针形,长5~9cm,直径2cm;种子长约8mm。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匙羹藤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匙羹藤叶片光饱和点(LSP)200~400μmol·m-2·s-1,光补偿点(LCP)12.1880~12.5593μmol·m-2·s-1,表观量子利用效率(α)0.0472~0.0508mol·mol-1,为阳生植物,但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叶片CO2补偿点为70.97~73.75μmol·mol-1,CO2饱和点在1115.51~1687.99μmol·mol-1,羧化效率7.35×10-3~8.64×10-3μmol·m-2·s-1,表明匙羹藤为C3型植物[4]。

3.3药材性状本品微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全缘,微反卷,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仅叶脉被柔毛,上表面灰绿至黄绿色,下表面颜色稍浅,侧脉每边4~6条,叶柄被柔毛,顶端有丛生腺体,质脆,气微,味微苦微辛[5]。

4栽培生产技术

4.1选地与整地匙羹藤侧根丰富主要分布于0~30cm的土壤层。栽培时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排水良好,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污染及严重土传染病害发病史的熟土。日照时间过长、光照强烈、气温偏高、土壤瘠薄、酸性过重等环境条件对匙羹藤的生长不利,不适合种植;也不宜在山顶或洼地种植。

匙羹藤种植地点规划后,须全垦深翻30cm,自然风化,加速土壤熟化。翻地时应将树木、杂草、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坡地依地形沿等高线做成梯地,梯级宜外高内低,内侧开设排水沟。移栽前种植地的土壤应先按一定的用量撒上石灰,然后再翻耕1次,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1.5m宽的畦备用。

表1匙羹藤研究基地灌溉水质分析检验结果(略)

表2匙羹藤研究基地土壤重金属分析检验结果(略)

4.2繁殖方法

4.2.1育苗匙羹藤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根茎扦插繁殖,但由于根茎繁殖生长缓慢,繁殖系数较低,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在生产中难以推广。种子繁殖可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播种前应将种子的种毛去除。将种子∶沙子=1∶4的比例拌均匀,放入24h恒温的培养箱内,并保证其湿度(30%),在25~30℃温度条件下,经1周种子基本发芽结束,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实惠、方便、可靠。也可直接播种育苗:在大棚内开浅沟进行条播,将匙羹藤种子直接撒播于已整好的苗床上,盖土1cm,淋水。

4.2.2移栽定植苗高10~12cm时移栽到大田种植。选择阴天、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定植,定植时开沟起龟背状畦为1.2m×10m,挖深50㎝,宽30㎝的沟,然后以每米沟长施基肥5kg的标准施入猪粪与火土的混合肥料,加土拌匀。栽培时株行距为50cm×60cm。起苗时应小心将幼苗挖起,尽量带少许根泥,勿伤根部,随起随栽,将幼苗种植在挖好的穴中,扶正,盖土3~4cm,轻压,种植后及时淋定根水。匙羹藤是木质藤本植物,以攀缘生长为主,搭架更利于它的生长(用长2.5cm直径1~2cm细竹作人字支架间距为0.5m×0.6m,入土深0.5m。)

4.3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

4.3.1补苗移栽后15~30d内,应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宜选择阴雨天气补苗,以确保全苗。

4.3.2中耕除草匙羹藤在整个生长期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特别是春季刚定植的苗小需特别注意,以保持种植地疏松无杂草,保证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4.3.3肥水管理播种前施底肥,种植后每月施肥1次,尽量使用农家肥,同时可配合使用有机肥。施肥以施水肥为主:0.1%麸水500g+3%复合肥250g+20kg水。小苗每株施水肥125g,随苗的长大逐步增加至500g。匙羹藤虽然较耐干旱,但播种后要保持畦土湿润,如遇久晴无雨,应适当淋水,防止干旱,以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淋水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16h以后进行,淋水次数根据情况而定。雨季要加强排水,防止种植地湿度过大或积水,引起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4.4试验观察在研究基地的随机区组上随机选择正常生长植株20株作为样本,挂牌登记,随后定期定株进行观测。生长盛期和花果期每天观察1次,其它时期每10天观察1次,记录物候期、根系与茎叶生长、开花与结实情况。收获后分别测定其产品质量。

4.5病虫害防治与农残控制

4.5.1匙羹藤最常见的病害匙羹藤在幼苗时期常见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①每平方米苗床用40%百菌清800倍喷淋;②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1次/周,连喷3次;③苗期喷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也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粉剂1000倍液喷淋。茎枯病的防治措施是: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是:①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避免用旧土。施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加强植株间通风;②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

4.5.2匙羹藤最常见虫害匙羹藤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豆芫菁。蚜虫为最常见的虫害,它的防治措施是:①蚜虫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如草蛉、食蚜蝇、瓢虫等。②在休眠期可以结合叶螨的防治在发芽以前喷布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这样可杀死越冬蚜卵。③在生长期的防治常用药剂有40%氧化乐星乳剂2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50%灭蚜松可湿性粉1500倍;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或用锐高(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00倍。豆芫菁又称斑蝥也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它的防治措施是:人工捕捉芫菁成虫,其成虫可用于抗癌药。在成虫发生时施下列药剂防治害虫发生期喷西维因粉22.5kg·ha-1,可迅速杀死芫菁,控制为害;2.5%敌百虫粉剂,225~450kg/ha;90%敌百虫3000~4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

4.6施用农药GAP栽培的选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允许和限量使用的百菌清、土壤菌毒净、敌百虫等农药。

5采收与加工

匙羹藤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叶,全年可采收。采收时应选择晴天,用枝剪将叶蔓带一起剪下(注意植株应保留部分主蔓,以便再次抽稍长叶),除去杂质,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置于通风处吹干后取其叶。有条件的可用通风干燥机干燥采收回来的叶片,这样不受天气的影响,并提高效率。

6包装、贮藏及运输

6.1包装干燥后匙羹藤叶应先去除劣质叶和异物,包装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包装物,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无破损。严禁使用装过农药、化肥和有毒物的包装袋。包装后标明药名、产地、时间、重量等。

6.2贮藏本品易吸潮后发霉,虫蛀。在贮藏期应定期检查、消毒,经常通风,必要时可以密封贮藏。

6.3运输匙羹藤批量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污染,严禁与其它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混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73.

[2]张有才,陈有根,李慧,等.匙羹藤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31.

篇11

(一)强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县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殊,自然灾害频发,水旱灾害常年存在。抗御洪涝和旱灾,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是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近三年以来,我县虽然没有发生全县性的大洪大旱,但局部灾害仍然年年都有发生。为此,各乡镇、各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防汛抗旱各项工作,为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要从形势出发强化认识。由于我县地理、地形、环境特殊,境内年际、年内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洪涝和旱灾在任何年份都有可能发生。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雨季开始于月上旬中期,结束于月下旬中后期,雨季强度为正常或略强,高峰期较为明显,降水相对高峰期出现在月中旬末到下旬前期、月上旬末到中旬前期。预计登陆或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略多,约8到10个,夏季将有1个较强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局部地区可能发生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和地质灾害。根据各方面汇总的情况判断,今年大家要高度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病险水库及山塘的安全度汛;二是河道的防洪安全;三是地质灾害点的安全防范。

2、要从现状出发强化认识。近年来,通过大量水利建设,我县水利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尚不健全,整体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因此,防汛抗旱任务十分艰巨,大家一定要认清现状,摸清底子,以更强烈的责任感把防汛抗旱工作抓紧抓实。

3、要从大局出发强化认识。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县把握机遇、寻求突破,在全面融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正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先行先试上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激情奋进,在建设“五区四地”的实践中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大形势、大任务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防洪保安工作的重要性也显得更为突出,各乡镇、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充分做好迎战洪涝旱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重点险工险段的安全度汛工作,不能有任何闪失,确保为全县集中精力抓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重点,全面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细致周密地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防汛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不留盲点、工程不留隐患。

1、狠抓汛前检查督查。各乡镇、部门在前段汛前检查中查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部署落实的情况怎么样?整改措施有没有到位,是不是存在仅仅停留在走走看看的情况?希望各乡镇、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检查出的问题处理到位,特别是对各类防汛预案、物资准备、重点工程的质量等重点环节,一定要保质保量落实到位,对一时处理不了的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度汛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备足防汛物资,确保安全度汛。县防办要重点抓好督查督办工作,做到组织、工程、预案、物资、队伍“五落实”。

2、狠抓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完善。完善的预案是做好防灾抗灾工作的重要前提。各乡镇、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做好村级预案、集镇预案、山洪灾害预案、水库抢险转移预案、部门防洪预案等各类预案的修订完善,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完整的防汛抗旱体系。同时,要突出关键环节,狠抓预案的落实,确保一旦需要,作用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这里需要突出强调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水库特别是非空库运行的病险水库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防汛直接责任人一定要熟悉预案,做到心中有数,绝对不能出现“汛情发生时想不到预案或预案不适用、甚至不知道预案在什么地方”等情况。二是对于村级预案,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请各乡镇会后立即重新部署村级预案的修订工作,切实摸清各村防汛实际情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一旦需要,确保拿得出、用得上、有实效。

3、狠抓防汛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要严格按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要求落实防汛储备物资的通知》05号)文件要求,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保质保量抓紧储备防汛物资。要适应抢险的需要,增加防汛抢险物资品种,尽可能储备一些新设备、新材料。要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县、乡、村三级应急抢险队要扎实开展演练,切实提高实战水平,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抓紧组建群众性防汛队伍。在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对重点工程特别是水库、在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度汛,必须确保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二是要切实建立能拉得出去的防汛抢险队伍,各乡镇要对现有劳动力情况进行登记造册,要广泛宣传发动,县级防汛抢险队伍由县人民武装部组织成立。

4、狠抓预警预报水平的提升。要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县级预警报系统的维护,确保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正常运转。同时做好县级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雷达预警系统、应急会商指挥系统、商务领航业务平台等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和平台的日常维护和运用,实现县防汛调度异地会商、部分重点站点远程监控和乡镇水库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与接收,充分发挥现代化防汛抗旱软、硬件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注视雨情、水情、工情和天气形势变化,认真做好汛情、灾情的监测、收集和分析处理。要加强会商和预警预报,及时提出调度决策意见,落实各项防汛抢险措施,确保防洪安全。要切实加强对台风、山丘区局部暴雨的动态监测,对台风暴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时作出预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通讯等平台,把有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通知到最基层群众。

5、狠抓河道清障和采砂管理。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杜绝私采滥挖现象,确保河道安全度汛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乡镇会后要抓紧时间进行一次彻底的河道清障整治,进一步加强采砂管理,特别是主汛期内必须全面禁止采砂,所有采砂船必须靠岸锚固或起吊上岸。县防指要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部位加强监管,加密开展明查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从严查处,并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县防指在明查暗访时要做好文字和图像记录,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

6、狠抓水库山塘防洪安全。要全面落实水库山塘防汛责任制,落实好防汛责任人、防汛指挥调度、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四项管理制度”,这里所指的水库包括县里的水电站水库。根据《防洪条例》规定,已建水电站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由其工程管理单位制定,并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即经贸局审批后,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接受监督。已建水库、闸坝、在建水工程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由其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制定,并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即水利局审批后,报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接受监督。因此,请各有关单位根据本单位的职责和权限,认真做好所管辖水库的汛前、汛中和汛后安全检查,合理审定汛期度汛计划,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对于水库建设和管理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度汛措施,必要时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要加强水库安全监测和坝体巡查,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条件下的雨水情监测、防洪调度、下游人员转移安置、应急抢险等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山塘的管理工作,所有山塘要进行分类管理,对涉及到下游群众安全的要重点管理,落实责任人,制定抢险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严重险情,要迅速启动水库抢险预案,及时通知下游群众转移。

7、狠抓抗旱准备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防汛抗旱作为一个整体来抓,既要能够防洪,又要能够抗旱。针对抗旱,要早准备、统筹安排。要深化旱涝急转的规律性认识,在组织领导、工作举措上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科学认识,科学治理。要以县级抗旱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把保障人畜饮用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解决供水困难问题作为抗旱工作的核心目标,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抓好旱情监测和蓄水保水工作,为可能发生的干旱储备水源,确保供水安全,努力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干旱时,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进行水源调度,合理配置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分清缓急,确保重点,兼顾各方,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效益,确保防汛抗旱两不误。

(三)严明纪律,全力保障防汛抗旱工作顺利进行

防汛抗旱工作,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乡镇、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类防汛责任制,严明纪律,服从指挥,狠抓落实,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物资上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各项准备。

1、要落实组织保障。要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分级、分部门负责制。水库、地质灾害点、在建工程要进一步明确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而且要在这个月底前全部上岗到位,并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防汛抗旱责任人要对防汛抗旱工作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对领导不力、工作失职或因处置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

2、要落实措施保障。一是要做好工程准备,各乡镇要利用主汛期到来前的有限时间,对险工险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重点放在水库、地质灾害点、堤防、集镇防洪和在建工程。在排查过程中,要立足于防,切实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防汛预案的安排,把各种防汛抗旱的应急措施和建设任务落实下去。对排查发现的险情隐患,一定要整改到位。二是要做好防汛非工程措施准备。针对近年来防汛抗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细化各类防灾抗灾预案,并及时预演或抽检。按照《防洪法》、《防汛条例》的要求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将所需正常防汛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满足各级防汛部门的业务需要,保证防汛工作的正常开展。及时补充和储备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根据防汛工作需要,分级组建抢险队伍,并开展实战演习,提高应急能力。

3、要落实制度保障。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带班制度,值班不到位,是防汛工作的大忌,往往会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全县各级防汛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主汛期严格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强调三点:一是从月日进入主汛期后,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和各水库管理单位的防汛值班一定要到位;二是出现重要险情或进入防汛状态,必须要有领导指挥;三是要保持防汛抗旱信息畅通,按规范报送有关防汛抗旱信息。

二、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的同志工作很忙,同时也本着节约行政成本的精神,这次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今天一并召开。

大家都知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我县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之所以重,主要是重在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大,同时地质灾害发生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多发性。我县自年开展地质灾害点监测以来应该可以说成效明显,大家今年一定要一如既往,抓好各项防治工作落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里我突出强调三点: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定要做到摸清底子、掌握实情。我县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控制着各地层和岩体的分布,大致以溪源——伊家一线为界,西部以太古代老变质岩为主,东部以中生代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由于西部老变质岩风化强烈,风化土层较厚,这一特殊的岩土体结构致使大面积范围内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里心、溪口、濉溪、伊家、客坊、黄埠和均口等乡镇。从地势方面看,主要分布在河边和山边地带。据普查统计,全县共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247处。其中滑坡234处(含32处不稳定斜坡)、崩塌12处、泥石流1处,威胁1653户8640人。根据预测,年初步掌握的危害性地质灾害点主要有:小学滑坡、滑坡、当然,还有一些还未全面掌握。因此,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一次再排查、再整治,特别要对前期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两卡”发放不到位、不规范;地灾点监测方法、记录不规范;地灾点获救牌未修复;预案缺乏可操作性以及村一级未健全值班、监测、巡查、速报制度等问题,全面落实整改措施,查明隐患,确定防御重点,明确防御责任,增强实时监测、指挥决策、应急反应能力。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的特点,切实从思想上、措施上、责任上落实到位,消除侥幸心理,作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定要做到措施落实、成效明显。汛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时期,据统计,约70—80%的灾害发生在汛期。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关键,高度重视汛期地灾防治工作。

一是务必开展一次汛前隐患排查。要充分发动乡、村、组干部群众,逐点排查人口密集区和学校周围、山区斜坡地带及交通干线两侧、水库库岸、矿山采空区以及已查明的隐患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并按时按要求将排查数据上报县国土资源局。

二是务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要把防灾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到隐患点。对重要隐患点必须划定险区范围,设立警示标志,逐户发放防灾明白卡,制定群众转移预案,并在隐患所在村(居)、组,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三是务必完善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完善监测网络,落实必要的监测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经费,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方要进行加密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果断避让。国土部门要加强监测技术指导和监测业务培训。

四是务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各乡镇和部门都要设立报警、值班电话,每个灾害点都要自上而下落实专人负责,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不得流于形式或疏于管理。主要领导要保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发生灾害立即报告,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速反应,发生灾情要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

五是务必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要广泛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各乡(镇)汛前要印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单,国土部门要印发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制作地灾防治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必要的防治知识和应急抢险办法。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定要做到责任明确,形成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切实履行防灾救灾职责,加大群测群防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要提高认识。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工作才能出成效。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

二是要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健全领导机构,加强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不折不扣落实好防灾救灾必要的资金、物资和人员。要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切实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对重点危险区要成立应急抢险指挥部,组建应急分队,完善应急机制。

三是要标本兼治。要扎实开展一次详细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清辖区内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成灾原因。掌握实际情况,为做好防治工作打好基础,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要突出重点,综合整治,严格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行,“防”要全面到位,“治”要科学合理。

四要形成合力。各乡镇、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土部门要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向县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交通部门要组织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在隐患路段设立醒目的警戒牌;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要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旅游部门要组织对旅游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加强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景区开放时间要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在游览路线和景点选择上,要避开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在进行旅游区(点)开发建设时,要督促建设单位在初设阶段或施工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教育部门要建立学校汛期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制度,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要设置警示标志。要建立健全学校主要负责人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制。

篇12

持续严重的干旱,造成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农田蓄水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户虽有心抗旱,但水源却匮乏。特别是进入5月后,降水量持续严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达到了40天的严重夏旱标准。而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6月3—7日,据我所在全市多点调查,坡台土整个耕层基本上是干土;二台土10cm土层也基本上是干土,10cm—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也极低,根系很难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渐变差,10cm以上土层也接近干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湿润;干田的墒情保持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湿润。由于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灾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现萎蔫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长势普遍较差,生长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响,部分墒情极差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无法播种或出苗,已出苗的已开始枯死。据对全市各区县27个点的分户调查,除干田受灾较轻以外,其余旱地玉米均受灾严重,减产已成定局。水稻田受干旱也较为严重。在调查区域,约95%以上稻田脱水,甚至龟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两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内裂口纵横,秧苗长势弱,分蘖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场透雨,旱情虽得以缓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无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因营养生长严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严重不协调,产量的损失已很难挽回,改种补栽迫在眉睫。

二、建议补种秋粮作物——重点突出大豆

我市属典型的浅丘地带,水利工程及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农业上靠天吃饭的成分重。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灾的情况下,减少灾害损失的办法自然是补种秋粮。

从历年气象资料及种植经验看:我市夏秋季节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多种作物。常年种植的有:红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容量有限,蔬菜储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红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种植的秋粮作物。面对今年的旱灾情况,我们召集本所相关栽培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抢种以上秋粮作物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大豆。种植文秘杂烩网大豆投入少、产出较高、种源充足、管理简捷,农民易于接受,推广容易,能有效地弥补大春损失。

补种红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将逐渐降低,品质也相应下降(薯块变小、淀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红苕,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则亩产500—750公斤,8月移栽亩产只有250—400公斤。红苕藤蔓移栽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雨后土壤墒情极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农民的红苕种地苕藤生长较差,要在1—2次大雨后移栽完红苕基本不可能。预计今年红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红苕必须起垄手工移栽,需要较多劳动力,经济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其苕藤准备,栽插难度均高于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迟为7月下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降低,品质下降。亩产一般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虫害较多,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相应的农药、化肥投入较多,经济效益低于大豆。

冬大豆已在我市推广多年,农民对种植套作冬大豆早已完全接受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我市也有稳定种源基础,在每年为全省提供种子的情况下,尚有相当剩余用做商品大豆。因此,播种冬大豆,种源有保证。品种一般选用“贡选一号”及其系列品种。“贡选一号”是我所选育的特色冬大豆品种。具有适宜播期范围广、耐荫蔽、耐干旱、需肥量少、病虫害少、适应性强、适粗放管理、高产稳产等显著优点,为目前全省冬大豆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稳居第一位,被省农业厅列为科技“三大行动”大豆类主导品种。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也被列为四川主推技术,“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就将麦/玉/豆种植模式列为重大减灾技术在全省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减灾增收作用。常年来我市调种“贡选一号”的兄弟市、县都在10个以上。

据测算,在我市推广的“麦/玉/豆”模式中套作的大豆,一般亩产干豆15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700元(以5元/公斤)左右。在今年玉米长势差,甚至枯死的空地,如能抢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以前播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文秘杂烩网产量。如果在稻田、空地净作,其亩产值可达800元,比种秋玉米高250元/亩左右,比红苕高200元/亩左右,加上省工、节本部分,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如果卖鲜食菜大豆,其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从近期国内市场看,大豆需求缺口大,不容易出现产品饱和烂市降价的现象。发展大豆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播种秋大豆投入较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抗灾增收途径。

三、冬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贡选一号”。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霉烂、有杂色、有病斑的种子。

2.适期播种:5月—7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最迟播期为8月上旬,其产量才有保障。可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期越早越好。既可在玉米行,也可净作。对秧苗已基本枯死的望天田、高傍田、两季田也可在雨后开沟播种。

3.规范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旱地土壤应大力推广荣县旱地多熟制成果,提倡“麦/玉/苕”地全面间作冬大豆,在玉米行中间种植。或改过去“麦/玉/苕”旧三熟为“麦/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对水稻、玉米无收的地块或空地,可发展满土净作大豆,以牵绳开行播种。

4.科学施肥:大豆不是需肥量很大的作物,它自身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肥。补种秋大豆针对不同的地块,施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空地和玉米长势较好的地块,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5公斤、氯化钾4公斤;前茬水稻、玉米已施足底肥而植株长势较差甚至无收的地块,由于前茬作物肥力未完全分解利用,可以不施或减半施少量磷钾肥,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施3—5公斤/亩尿素,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在开花期后,每亩施尿素2—4公斤。

篇13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森林病虫害概念和类型:

1、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在储存和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2、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

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

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三、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以及连续出现暖冬、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害虫过冬时死亡率比较低,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

1.2 森林病虫种类进一步增多近几年,我国的病害虫种类增加速度较快,目前已发现8000多种,其中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也有200多种。再加之有些顽固性病害虫的特有的遗传特征,其抗药性和抗逆性在防治过程中不断增强,就现有的国内技术而言,其引起的森林虫害根本无法根治。

1.3 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一是造林营林方式不科学。造林时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选育良种壮苗不够,造成森林植物生长势的衰弱,抗病虫害能力差。二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存在漏洞,我国地方各级都实行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双向控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虫的实际发生情况。

四、病虫害防治方针和措施:

1、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a、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b、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c、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d、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结语: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