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旱灾防治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156-02
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密电厂2×300MW机组所配套的锅炉是上海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025t/h自然循环汽包锅炉,锅炉型号为SG1025/17.5-M888型,单炉膛∏型布置,炉膛由四侧水冷壁组成,水冷壁为膜式全焊接结构,前后侧水冷壁采用双拱形布置,炉膛截面11.89m×12.8m,呈近似正方形,锅筒中心标高64.5m,炉顶管中心线标高60m,炉顶大板梁标高72m,采用四角切圆燃烧,热风送粉,中储式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露天布置,全钢架悬吊结构,平衡通风,固态机械排渣方式。#1机组于2006年12月份投产,#2机组于2007年4月份投产。
主蒸汽管道从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为Φ610×90mm,材质A335P91,经大小头变径为Φ450×41mm,材质A335P91。在距离第一个弯头垂直焊口约1 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42×5.5mm,材质12Cr1MoVG)。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两路从锅炉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均为Φ557.6×24.8mm,材质A335P22,经三通汇合后,管径变为Φ747.5×34mm,材质A335P22。三通出口焊口至第一个弯头焊口之间水平段管子长度为2450mm,在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母材及放空气管道角焊缝出现大量裂纹的位置,就发生在长度为2 450mm,且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1 000mm范围内的水平段管子上(见图1)。
图1
1 事件经过
2010年初,新密电厂#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现象,泄漏量很小,属于轻微飘汽,经研究后决定继续观察、监护运行。当时机组正常运行,并无检修作业和操作工作,排除人为干扰造成漏汽,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放空气管与管座根部对接焊缝出现裂纹或由原始焊接缺陷造成的。
2 查出问题
图2 #1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放射状裂纹形貌
图3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及筒体内壁裂纹形貌
图4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裂纹形貌
2010年上半年,新密电厂利用#1机组调停检修和#2机组大修机会,委托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对#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角焊缝处漏汽原因进行分析,在查清泄漏原因的基础上,对#1、2锅炉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及母管进行了全面探伤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1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2)#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周围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即内外贯穿)。这也是#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的主要原因(图2);3)#2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4)#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图3);5)#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探伤:磁粉探伤检查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发现焊缝下沿熔合线裂纹类缺陷磁痕,长约80mm(见图4)。
经磁粉探伤检查,认定#1、2锅炉主蒸汽管筒体(管径Φ450×41mm,材质A335P91)及放空气管焊缝超声波检验均未发现可记录缺陷。
#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周围: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
#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
3 原因分析
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有较长的垂直管段和水平段,且外部保温效果较差,在机组停机时,由于管子内外温差较大,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强烈的热交换,使放空气管内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较远的蒸汽冷凝,且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越远,蒸汽冷凝越快。当冷凝水量达到一定量时,就会顺着放空气管回流到再热热段管道内壁上,而此时再热热段管道内壁温度较高,于是在放空气管口再热管道的内壁就会产生较高的热应力。在此交变热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造成母管及放空气管管座产生大量的热疲劳裂纹。
4 采取措施
1)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应从各种工艺和结构上合理优化,从而预防和减少金属部件损伤和失效;2)对发现有裂纹的#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进行更换,为安全起见,裂纹管段两端各加长500mm母管进行更换。
(1)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对接焊接坡口如图5所示;热段管道和放空气管座焊接坡口如图6所示;(2)坡口加工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热段管道对接前对现场管道坡口处进行磁粉探伤检查,确保无裂纹缺陷。预热前在坡口内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三个位置点固,点固块要求等距离布置在坡口圆周内侧,待预热结束并开始电焊焊接时,除去“定位块”,且除去“定位块”时,不得损伤母材,并将其残留焊疤清除干净,确认该处无裂纹等缺陷后,方可继续施焊;(3)由于P22钢材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过程中在焊缝及热影响区易产生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在焊缝内部形成较大的内应力,为此应做好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措施;
(4)焊材选取见下表
(5)焊接工艺:热段管道对接焊口、热段管道与放空气管角焊缝采用氩弧焊打底电焊填充及盖面的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采用全氩弧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对接不用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其余焊接采用焊前预热200℃~300℃,焊后进行720℃~750℃恒温1.5小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6)为了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宜采用两人对称焊接。水平固定管焊至平焊位置,不得两人同时在一处收弧,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热。
图5
图6
3)对#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进行改造,将放空气管垂直段加长200mm,使放空气管水平段“前高后低”,留足疏水坡度,防止凝结水回流到再热蒸汽管道;4)对放空气管做好保温,尽量不使放空气管内蒸汽过早、过快冷凝;5)在放空气管出口200mm处加装隔离门进行隔离,该阀门运行过程中处于常开状态,在机组停机时关闭,机组开启正常后打开该阀门通汽。
5 结论
建议其他同容量同参数,使用相同材质的发电企业,加强对300mW机组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材质12Cr1MoVG)的关注,利用机组停检机会,对上述材料及部位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DL/T 868-200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2]杨富,章应霖,任永宁.新型耐热钢焊接[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姜求志,王金瑞.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钱昌黔.耐热钢焊接[M].水利电力出版社.
斑衣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其寄主植物有十余种,其中尤喜食臭椿、苦楝、花椒等。在果树中最喜危害葡萄,也危害梨、桃、猕猴桃等果树。主要以若、成虫刺吸嫩枝、叶汁液,削弱树势,传播病毒.产生伤口还使病菌容易入侵,造成多种病害流行发生。此外,排泄物还诱发烟煤病。由于生产上葡萄以病害防治为重点,对这类害虫的防治较为忽视,而使部分园发生较为严重。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40~55毫米。雄虫较雌虫体略小,暗灰色,全翅上常覆有白色蜡粉。头顶上有两刚毛状触角,三节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基部淡褐色、有黑斑20余个,脉纹淡灰色。后翅基部近1/3为红色,有黑斑7~8个,中部白色、端部白色。
2.2 若虫
初孵化时白色,很快变成黑色,体上有许多白色斑点,4龄后体背变为红色。其最明显特征是头尖、体扁、足长、弹跳敏捷。
2.3 卵
长3毫米左右,状如麦粒、褐色。卵粒排列成行整齐,每块有10~40粒不等.上覆土灰色分泌物。
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块于枝干上越冬。在武汉地区3月下旬,卵块开始孵化,到4月中旬基本孵化完毕。初龄若虫多群集在嫩茎、叶背吸食汁液,尔后分散危害。若虫期大约60天,脱皮4次后羽化为成虫,羽化期在6月上旬~7月初。8月开始。9月份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竹杆、葡萄枝干和分杈处,以在1米以下阴暗而为常见。成、若虫均善于跃,受惊即逃离,不易捕捉,产卵期行动迟缓,尤其是早晨温度较低时,易于捕捉,产卵后从10月下旬开始成虫便陆续死亡。
4 防治措施
4.1 忌种喜食性寄主树木
葡萄园附近忌种植臭椿、苦楝、花椒等喜食性寄主树木。
4.2 冬春清固及时刮除卵块
冬季和在春季卵块孵化前,认真刮除枝干上的卵块,可有效地减少虫源,防治效果很好。
4.3 人工捕杀成虫
本文就不同灾害对春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以避开或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实现黑龙江省春小麦的高产、稳产。
1 旱灾
旱灾是黑龙江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是目前制约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的瓶颈。黑龙江省小麦产区传统的播种时间为4月初,这样,出苗后至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小麦都处于干旱环境中,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的消耗,使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引起小麦生育异常,小麦穗分化不良,穗小、穗粒数减少,并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降低,"卡脖旱"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生产主要采取:选择抗旱性品种、灌溉和小麦晚播技术。如遇春旱,在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灌水一次。每公顷从总肥量中拿出7.5kg氮肥随水灌施,效果很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采取小麦晚播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麦播种时间可以推迟到5月末。
2 除草剂残留药害
黑龙江省是麦豆主产区,小麦多与大豆进行轮作,种植大豆过程中咪草烟、异恶草松、氟磺氨草醚等长残效除草剂应用量较大、应用年限较长,后茬种植小麦药害比较严重。
生产上常见除草剂药害有异恶草松(广灭灵)使小麦褪绿,白化;咪草烟(普施特)致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长缓慢,叶尖、根尖发黄;氟磺氨草醚致小麦叶片扭曲、开裂、致死等。
防治措施:小麦出苗后,农户要经常到田间查看麦苗长势,发现受药害症状及早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或者腐植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根据药害发生程度喷施1-3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 倒伏
小麦倒伏分根倒伏和茎倒伏。
倒伏防治措施:1、选用抗倒伏品种,如龙麦33、龙辐麦17等。2、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300―350公斤,公顷保苗600―700万株。3、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三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稀效唑和吨田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起到促进小麦基部第一节、第二节节间缩短、茎秆增粗,防止倒伏。4、压青苗。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压青苗能提高幼苗素质,既能起到壮秆、促进分蘖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抗旱能力。5、喷施叶面肥。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kg,加5kg氮肥,加适量粉锈宁,对水喷施。喷施磷酸二氢钾还有使小麦茎秆强壮,防止倒伏的作用。
4 防病虫
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粘虫、根腐病、赤霉病、腥(散)黑穗病,其中以黑穗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4.1 粘虫
小麦田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4龄期,喷施菊酯类杀虫剂每公顷300~450ml对水喷施。在每百穗有800头蚜虫时,用吡虫啉防治。
4.2 赤霉病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小麦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
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由于种植品种不同,播种期也有差异,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也有不同,所以,施药时间和次数,要因小麦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50%的多菌灵100克,对水喷施,间隔5――7天再喷一次。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4.3 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对小麦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10~30%,严重高达30~70%。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根腐、黑穗病采用种子处理技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采用6%戊唑醇(主防所有黑穗,兼防根腐病)可湿粉或含有戊唑醇的麦类种衣剂拌种,6%戊唑醇可湿粉用量是种子重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也可采用50%福美双(防治散黑穗无效)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0.3%或采用40%拌种双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的0.2~0.3%,注意不能随拌随播。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高效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备考的重点,以较少的复习量换取较好的复习效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排查、梳理高频考查内容,并据此推测今后可能的考查内容。具体梳理时,可参见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题,除2012年的考题涉及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中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各年考题涉及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气象灾害这一种类型上,对灾害类型的考查较为单一。这种命题选择极为罕见,个中缘由我们难以猜测,却足以说明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年来对气象灾害的考查一直都在进行,但对具体灾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灾―涝渍―火灾―台风―寒潮―洪灾,依次进行,逐年变换。除2009年的“火灾”变相考查“旱灾”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复。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高考试题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其中,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频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为重点考查。而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直接危害等内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预测考查方向,追求精准备考
针对上述的知识考查特征,在备考时可进行合理预测,适当删减、整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力求精准备考,提高复习质量。
1. 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复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类型中,气象灾害无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类型,备考时应把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对待。复习时,可根据其具体的灾害形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等若干小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尽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该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普遍
且巨大,《考试说明》重点强调了这部分内容,全国新课标卷也对其常有考查。因此对该种灾害,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体灾害类型要格外关注,不抱侥幸心理,谨防万一。对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则可以
做一般性复习。
2. 合理推测可能再考查的具体气象灾害形式。对具体气象灾害的选择上,命题老师
有着一个综合的考虑――尽量避免对某一单一知识的重复考查,所以在具体灾害的考查上体现出依次进行、逐年变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命题老师继续考查气象灾害
知识,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选择“沙尘暴”“暴雨”等尚未考查过的气象灾害进行命题,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新一轮的考查。因此,“沙尘暴”“暴雨”等气象灾害应作为下一步备考的重点,而对已考过的各种气象灾害,则应关注其尚未考查过的角度。
3. 突出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等高频考查内容的复习。针对考题的具体设问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备考时,我们对每一种灾害类型的复习都要突出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时,尤其要注重对每一种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成因总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归纳和缜密推理
的思维能力。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则要重视对此类题目答题方法的指导,适当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一问时,应先了解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读图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时,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从大范围区域上宏观地了解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状况(我国东部),而后再进一步观察涝渍最严重的小范围“极值区(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则要注意从影响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两大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与灾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答题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题的一般思路,具体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具体区域的特征和图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