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按照360百科的词条解释:所谓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1]就本文而言,音乐教育对象主要是指在民族院校非音乐专业学习的在校大学生。各民族院校在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1]作为教育重点,通过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及其技能,传承民间歌舞、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民间戏曲等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陶冶人、形塑人、鼓舞人和激励人,以便为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建设人才。对此,笔者试就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出路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把“数字、字母、音符”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之一,由此足见音乐教育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通过入心入脑、沁人灵魂的音乐熏陶,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经总结提炼,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1.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需要。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创造了许多别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如朝鲜族的农谣、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飞歌及彝族的四大腔等民歌,维吾尔族的卡龙、朝鲜族的长鼓、京族的独弦琴及彝族的月琴等民间器乐,藏族的锅庄、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及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民间舞蹈,还有壮剧、彝剧、藏剧及苗剧等民间戏曲,每种音乐表现形式都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支撑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的社会沃土或文化语境渐次消失。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中青年流入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他们因久居地的漂移错位很难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再加上少数民族青少年热衷于NBA、迪斯科等时尚、快捷的外来文化,尤其是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出现,致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传承人主体出现断层,一些古老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永久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有素质的在校大学生为普及对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技艺传承、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传承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学习掌握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以传承保护为主题的各种展演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为新形势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找到创新途径。2.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民族院校有本科、高职高专之分,有文史财经、理工农医之别。出于未来择业就业的本位考虑,在校大学生存在重专业课、轻共同课或选修课现象,尤其对公共音乐课认为可有可无或可学可不学,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事实上,随着整个社会及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贺绿汀先生曾提到:“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2]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及为人处事的深刻哲理。以音乐教育为传导手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德育教育以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和美妙的歌声表现出来,体现着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尤其是突出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爱劳动等乐观向上的教育主题,不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提升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鉴赏能力,还有助于他们高尚情操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启迪、健康人格的塑造及身心的愉悦,进而牢固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审美观,养成“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3],这对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疑起到正能量的凝练作用。对此,李岚清同志强调指出,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等方面都有帮助”[4]。3.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现实需要。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5]在校大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既对祖国有很深的爱国情感,又对家乡有割舍不断的爱。在以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多是采取结合国情、历史、形势政策等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实现的,教学效果难以入心入脑。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他们的感官,借助音乐的魅力达到以乐传情、融乐于情的宣导目的,如《我爱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考虑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许多民族院校把在地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融会贯通,把音乐传情与爱国家、爱家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加在校大学生对所学音乐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又通过音乐教育本身把爱国主义的情愫表现出来。另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艺术活动,尤其是借助二胡、古筝、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做法

按照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校教育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各民族院校重点强化公共音乐教育,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2006年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再次强调设立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6]。各民族院校结合自身育人特点和校情实际,把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合理设置音乐课程。各民族院校统筹课程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教育课程。从院校来看,大部分院校开设《音乐概论》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全面普及音乐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欧洲古典音乐,间或传授特色民间音乐知识。四川民族学院除开设《音乐欣赏》课外,同步开设《民族舞蹈基础》和《民族歌曲欣赏和视唱》等课。另据调查统计,广西全区共有24所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课程内容以音乐欣赏为主,包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音乐美学》《交响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多门课程,使用《大学综合性音乐教材》《大学音乐》《音乐欣赏》等教材。其中,开设课程最多的是广西大学,共开设7门音乐课程。广西民族大学居次共开设5门音乐课程,河池学院只开设《音乐课》1门课程。此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结合在地民族特色,开设《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解读与鉴赏》《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学习需求。2.突出教育教学的灵活性。考虑到在校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等实际,各民族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上突出灵活性、体现多样性,推动课堂教学、讲座及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从5所院校调查看,有29%的在校大学生认可课堂教学、讲座和艺术实践三者合一的教育方式,有20%的认可课堂教学形式,有10%的认可课外讲座形式,另有高达41%[7]的倾向于艺术实践活动。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看,有87.3%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学、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及课外专题讲座[8]3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单一的、古板的、教条式的传统授课形式。新疆石河子大学结合教育教学,不断探索公共音乐教育的创新实现形式,他们于校内在线开通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高雅的古典音乐,涉及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协奏曲、乐器独奏等古典音乐及民族风情音乐,还包括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轻音乐、儿童音乐等,曲目数量达50多万首[9],以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不同欣赏需求。3.突出音乐艺术的实践展演。各民族院校为体现公共音乐教育的成果,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在这方面,民族院校采取组建音乐艺术团体,诸如组建合唱队或舞蹈队等形式,参加由各校组织的歌咏、舞蹈、音乐等文艺比赛。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问卷调查看,在校大学生参加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合唱演出、声乐演出和乐队演出及舞蹈比赛等,其中以合唱和舞蹈演出为主。中南民族大学成立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学生文艺团体,突出舞蹈、合唱、民乐、西洋管乐等文艺表演,多次参加亚洲国际声乐节、中国国际合唱队、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学生艺术团秋冬演出季、毕业演出季、新年音乐会[10]等艺术实践活动。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学院结合公共音乐教育,先后成立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歌舞队、合唱队、戏剧队及乐队等表演团队,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音乐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各民族院校结合各自校(院)情况,在普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这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客观地讲,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虽然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发展难题,需要引起上级教育部门及民族院校的高度重视。1.音乐素质较差。由于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加之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的音乐素质差别较大。其中,生活在城镇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好,生活在农牧区、偏远落后地区及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音乐基础不是很理想,这对他们的公共音乐教育影响较大。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问卷调查看,39%的大学生不识简谱,42%的大学生不识五线谱,在中小学阶段接受音乐课程的学习时间10年以上的仅占2%[7]。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看,47.7%的大学生不认识任何乐谱,对音乐知识不太了解的占69.2%[8],说明在校大学生音乐基础差具有普遍性。这不但直接影响到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效果,而且对他们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开发智力及提升创造力同样产生消极影响。2.音乐教材有待规范。由于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各民族院校普遍缺乏针对公共音乐课的规范性教材。从院校来看,现有音乐教材是专业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讲授内容没有体现出非艺术类大学生特点[11],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选用音乐教材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考虑,讲授内容多由任课教师择定。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多凭个人喜好、音乐专长或教学经验等向在校大学生授课。因缺乏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讲授内容随意性较大。从广西27所普通高校来看,多数院校是以教师的专业专项来作为开课的依据,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课[8]。对此,有37.1%的在校大学生对所开音乐课程不满意。3.民族音乐比重小。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推广为主,相反具有在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则讲得较少,或寥寥数语,既可能与所选的专业性教材有关,也可能与任课教师不熟悉民族音乐有关。从民族院校来看,来自国外的流行音乐或源自国内的通俗音乐占很大比例,具有蒙古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歌曲不多[11]。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音乐教育涉及本民族音乐的课程相对较少,创作类音乐内容比例较小[7],使得公共音乐教育缺乏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文化支撑。从广西27所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看,音乐课程同样较少涉及少数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更是很少介绍[8]。从新疆塔里木大学来看,公共音乐课开设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课程为0,涉及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内容很少,仅在部分课程的音乐欣赏中捎带介绍[12]。事实上,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木卡姆”及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等早已蜚声中外,可自治区普通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却很少涉及,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4.师资素质亟待提高。总体来看,各民族院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不高。从院校来看,部分音乐教师本身因对蒙古族音乐不够掌握,对蒙古族民歌也不很熟悉,致使大学校园没有出现具有蒙古特色的“流行音乐”。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各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等问题。部分院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现有教师多是聘任制。他们多数“教学方法老套,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选内容陈旧、呆板、不科学”[7]。5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他们素质一般,10%的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教学不满意。从广西27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部分院校公共音乐课由专业教师担任,有时由于专业课程太多,只好往后推迟授课时间。即便有些教师前来授课,他们也是应付了事,平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专业课教学上。另外,部分院校兼职教师数量过大,有的兼职教师“在校团委工作,有的在学工部工作,有的为学生辅导员,有的是某部门领导”[8],更有部分兼职教师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从新疆8所高职高专院校来看,部分院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所有公共音乐教育课均由专业教师兼职授课。由于师资队伍不稳定,很难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13],教学过程常常顾此失彼,长此下去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无疑产生负面影响。

篇2

钢琴音乐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存在,它的影响是积极深远的,因为它不仅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以舒缓,还可让一个人的素养得以提升,才艺得以增加。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钢琴音乐教育实现普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必须加强钢琴音乐教育,汲取钢琴文化的精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且不能忽视钢琴音乐的发展这一核心影响因素。音乐对人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是很有利的,同时更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得以塑造,音乐素养也十分有利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钢琴音乐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一、钢琴教育的音乐氛围必须营造好

将钢琴音乐教育与其他音乐相比,不难发现,钢琴音乐教育对音乐氛围的良好度要求更大。对于高校的环境来说,好的音乐氛围是比较容易营造的。首先,对于钢琴教育的重要性与内涵,学校必须给予重视,进而对相关设备的建设需投入到位,例如琴房、音乐厅等,倘若学校未能为学生提供鉴赏钢琴音乐的平台,那么会导致钢琴音乐的普及受到很大的障碍。为了使钢琴音乐在高校真正实现普及,建设到位的钢琴音乐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给学生创造出大量学习钢琴音乐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

放眼国外世界,那些具备极高音乐素养的一些城市和国家,之所以其人民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直接决定因素就是其音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到位,反之,人们的音乐素养就很难实现提升。因此,高校想要钢琴音乐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第一步就是需将音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高校通过建设音乐演绎大厅以及相关的艺术会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表演才艺的形式展示自我,并融入到钢琴音乐教育的环境中,这种融入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受到钢琴音乐的熏陶。拥有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的氛围,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享受钢琴音乐,从而有更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天赋是需要挖掘的,在挖掘之前必须有良好的音乐氛围为基础条件,高校不仅需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且需使其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此外,想要创造好的音乐氛围,可采取许多措施,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大量的钢琴音乐研讨会、钢琴音乐大赛,还可支持鼓励学生组建钢琴音乐相关的社团组织,呼吁同学们多多关注,多多参与,通过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促使钢琴音乐贯穿于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音乐氛围,使其课余生活充实又美好,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总之,针对高校想要落实钢琴音乐教育,其音乐氛围的营造应当视为首要任务,只有打牢基础,才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审美与实践对于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中钢琴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已经在逐步投放实施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教育中的问题,由于高校过于重视钢琴音乐方面的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且盲目地急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却忘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乐感和音感且拥有相当的审美能力是学习钢琴音乐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将理论知识真正实现消化、理解、掌握并能很好地付诸在实践中。当然,在培养审美能力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在钢琴音乐范畴之内,需培养学生全面鉴赏的能力,无论是艺术上还是自然上,都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全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挖掘出自身的感知力、领悟力以及创造力。此外,音乐的鉴赏、审美的情操都是需要与审美能力同步培养的。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高校可以以钢琴音乐为基础,大力开设音乐鉴赏课。同时,实践能力不容忽视,一方面,相关任课老师需定期向学生布置钢琴音乐相关的实践作业,并竭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在实践中运用。

三、高校需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倘若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不管是本专业的还是选修的,都必须做到目标和要求以及教育过程的相一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所有著名的钢琴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享受钢琴音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逐渐在音乐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同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可扩展为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历练以及创新精神等。学生通过对钢琴音乐深刻地了解,逐渐认识到实施钢琴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及重要意义,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想要提升学生钢琴音乐的素养就必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提升,在当今社会,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创造力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注重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推动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结语:为了钢琴音乐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高校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钢琴音乐,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任课老师的尽心引导与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钢琴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此外,必须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从而推动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当前,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全球的文化交流区域得到了迅速的扩大,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拓宽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挑战,尤其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上。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与其自身价值之间产生的冲突,引发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错位、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形,音乐教育也许可以成为缓和矛盾与冲突的催化剂。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大学生能够在聆听我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发其爱国热情;同时也能够在欣赏他国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美妙的旋律来理解世界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学会尊重他国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的学习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并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音乐教育也许能在各国的文化交流区中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2、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们的精神产物,我们不可忽视情感在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作用。情感则是通向人类精神世界的钥匙。因此,笔者认为,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情感这一主线。诚然,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恰恰是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部音乐经典作品,都是作曲家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灵感迸发的产物。音乐所特有的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意味,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与情感传达的机会,同时也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可见,音乐的这一特殊性,在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直接与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以音乐为中介的情感教育,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载途径。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赖以生存的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并且,这些实践活动必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和谐相融,才能使其有效发挥其育人作用。具体地说,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人生舞台,为学生创造实践、创新发展的空间。在众多的校园文化资源中,也许音乐是一种较为便捷又使用广泛的资源。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融于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大学的校园、生活园区等。音乐又可以通过演唱、演奏、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表现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学校可以通过广播站、组织比赛、展演等多种方式将音乐融于大学生的生活中。可见,音乐教育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学定位

1、面向全体学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音乐教育,绝非是一种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实施的教育,应是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全部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位置,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使音乐在知不觉地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田,陶冶其情操和志向,日积月累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人才。

2、以情感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音乐教育,依然要坚持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原则,即以情感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音乐的特点是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能直接进入人的情感,净化学生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极为重视音乐教育的价值,他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音乐的节奏与音调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浸入心灵的最深处。热烈、宏伟的音乐,能帮助内向的学生摆脱羞怯、胆小、孤僻,开阔其胸襟,使其充满自信。恬静、沉稳的音乐,能使那些浮躁、偏激的心情变得平和、沉静,思维更深入细致。由此可见,情感在音乐教育过程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思考

1、开设音乐选修课程

抓好课程建设是办好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从普及层次、提高层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几方面来考虑。普及教育要侧重基本知识的讲授,提高层次应面对基础知识较好的,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开设。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协调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音乐理论教学与音乐实践课之间的有机结合。高校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在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到音乐教育,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普及层次的音乐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鉴赏两方面的课程。在大一、大二时,重点为学生开设一些核心的选修课:交响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视唱基础、中西方音乐史等音乐理论课程。

2、积极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

篇4

本土音乐文化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往往在地方的文化教育中起着启蒙作用。它不仅在方式与表现上与现代音乐不同,更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音乐文化中独具一格的特色。将本土音乐与现代音乐教育相融合,发展并传承本土音乐,对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了我国的原生态文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根基。

另外将本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引入到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中。一方面能培养本土音乐的宣传者与接班人,使地方生态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另一方面能加强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文化观念,丰富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策略的简要分析

(一)加重本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所占篇幅

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上,除了对乐理知识的基本普及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加重本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所占篇幅。由于民族以及地区的差异性,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以主流音乐文化为重点,以本土音乐文化为特色。将音乐教育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使音乐教材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

在音乐教材中加大本土音乐的篇幅,应体现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将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舞蹈等音乐文化编入到音乐文化的教材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满足现代化教育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的需求。

(二)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鉴别、整理和搜集对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才能,培养其对本土音乐的品鉴与领悟能力。进而提高教师队伍对本土音乐的研究分析能力以及挑选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受到地域制约与自身条件的影响,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的理解与掌握各不相同。为更好地传承与普及本土音乐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定期让音乐教师去民族音乐院校参观进修的方法,丰富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帮助更高效、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播本土音乐文化。

(三)帮助建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已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趋势。全球一体化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文化传播也深深地受到其影响。多元音乐的教育理念,区别于同化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本土性与民族性,旨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多样性,感受音乐的差异性。从地域、语言、民俗风情的角度加深对各本土音乐的理解,提高对各种音乐文化的品鉴能力。在和而不同的音乐环境中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多元音乐文化理念是跨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基本方式。

(四)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创建校园特色音乐文化

充分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通过创立校园本土文化艺术社,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感受了解到本土音乐文化。并通过社内活动,加深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帮助本土音乐文化有效传承。

其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台等媒体设施,让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耳濡目染,于无形中提高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了解其丰富的形式与内涵。再者,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民间著名艺人或本土音乐的合唱团、戏曲社等来学校进行演出或开展讲座,让学生切身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篇5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

    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

    4.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98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主要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四大类别。而在这四大类别之中音乐艺术又以其独有的特性和特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从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体系中其他三类艺术的关系来看其重要性

艺术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四大艺术类别。音乐艺术与其他三个艺术类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以其独有的特点对其他三个类别的艺术起着引导、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1.1 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音乐和舞蹈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们的起源都非常早,非常广泛,而且是很富于群众性的艺术。人类从原始形态起就把歌、舞、乐融为一体,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引导的作用。音乐在舞蹈中不仅有完成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作用,而且对揭示其主题思想其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舞蹈表演者的情绪变化,要通过音乐来体现。舞蹈的形体动作必须与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等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展现出舞蹈的魅力,表达舞蹈自身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想塑造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通过音乐才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融入音乐才能淋漓尽致展现舞蹈艺术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我们平时的舞蹈教学当中,也是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可以规范、协调、统一舞蹈者的动作以及调动舞蹈学习者的情感,能够开发学习者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他们能深层次地去感受舞蹈艺术,使舞蹈者的动作更富于感染力,从而增加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舞蹈和音乐的关系理解为一种“鱼水关系”。

1.2 音乐与戏剧艺术的关系

戏剧艺术是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一是戏剧文学即剧本;另一个是舞台表演艺术。戏剧艺术与音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戏剧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不断地相互交织和融合。戏剧艺术在当今社会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几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了语言艺术(戏剧文学剧本)、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灯光照明等各种艺术样式的综合体。音乐又以其独有的特点,从人的听觉作用于人体,使人的内分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使人在敏锐程度和感知能力上也会提高。音乐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戏剧艺术完成对戏剧人物的塑造,对戏剧氛围的烘托,增强戏剧艺术的感染效果和感染力度。

1.3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关系

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这是一种狭义上的定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艺术不断的交织融合,现在的很多综合性的艺术种类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是视觉艺术的一类,例如影视艺术。我们可以从最能体现视觉艺术特性的绘画艺术与音乐关系上来看:音乐是时间艺术,诉诸于听觉,绘画是空间艺术,诉诸于视觉。音乐是一串串的音符堆砌而成,绘画是以各色颜料涂抹而成。一个是以运动形式来表现世间万象,用意境来填充时间;一个是把生动的情景和状态凝聚在一瞬间,把形象展开在空间里。音乐以擅长于“描情”,表达人的心灵;绘画以取胜于“状物”,表现事(人)物的造型。但它们共同一致的特长,就是能把艺术家心灵深处最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表达出来。

由于受心理学通感及联觉的作用,音乐与绘画早已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并互相影响对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和绘画的构图相对应。旋律与节奏原本是属于音乐的概念,在绘画及空间造型艺术中却被广泛应用。比如,我们会用富于“韵律”来形容建筑物的布局节奏,用“流畅”来形容人物的线条等等。可能是绘画太过“寂寞”了吧,所以画家们都喜欢让色彩“动”起来,像音乐那样“响”起来或者“奏”起来。摄影术发明至今才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熟悉的作曲家都没有拍过照片。我们今天在保留的书籍和图画上看到的历代音乐大师的尊容,是要感谢古典派画家安格尔和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阿等人了。由于他们爱好音乐,又是同时代音乐大师的知音。和这些音乐大师长期的朝夕相处,大师的音容笑貌早已印入他们心中,所以经他们的妙手画下的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肖像才会那样的传神,栩栩如生,让乐迷们爱不释手。这个例子更加说明了视觉艺术“活”起来,视觉艺术可以从流动的音乐中获取灵感,使其视觉效果更生动更饱满,更具有“动感的”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也是一把启发视觉艺术灵感的“钥匙”。

2 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

简要论述了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其重要性之后,还是要回到 音乐教育这一本体中来。要发展一门艺术要从教育入手。而音乐教育的发展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

2.1 以法律确立音乐的重要地位,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指出,教育法的制定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音乐教育在开发全民智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音乐艺术的教育实施细则应纳入教育方针之中,同时我们还要加大音乐艺术教育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确保有关音乐艺术教育法则的贯彻执行。

2.2 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地,因此重视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于完善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高校各类专业的学生中普及音乐教育,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层次。这就为提高全社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做了必要的准备。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首先是领导能够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普通高校音乐系的课程,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第二课堂活跃起来;最后还要加强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

2.3 重视音乐教育的全民普及与专业性的提高

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工程,因此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整个社会环境。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要注意全民性,从幼儿园、中小学就开始注意音乐艺术的熏陶,用优秀健康的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誉的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各种宣传和媒体工具营造全社会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对全民的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对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性教育,加强他们的艺术实践教育,令其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业务。还要重视社会上的专业音乐团体的运作与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团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3 结语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从人的听觉角度入手,作用于人的感性、感知层面,并能以此层面切入启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用优秀的音乐来创造美,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趣味。从声音的艺术来保持个体的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音乐艺术也和社会上众多的其他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全民艺术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也与其他三门艺术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起着关键的作用。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对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音乐教育参考资料[M].1986:103-104.

篇7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同样音乐还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科技论文,非音乐高等院校。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显然,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仅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它还具有存在论的意义,只有通过音乐,一个人才能达到完成的终极境界。因此,在以培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学府里,音乐欣赏也应该作为学生们应该接触和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样能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尚的人。

音乐或音乐教育有着他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内特尔在《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反映和表达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和“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因此,音乐的学习不单是一种专业的学习,她的独特魅力和所能产生的巨大的作用更使得她成为一个人各方面发展和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良好方式。

一、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在高等学院普及音乐教育的好处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所共同的优点外,还有着更加直观的好处。科技论文,非音乐高等院校。

1、能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因此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某一作品的欣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或悲哀、幽怨;或典雅明快,或催人振奋;或使人低沉。这都是在欣赏音乐中所能产生的情绪,这使得学生能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直面人生。

2、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教育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如对学生进行《国歌》、《国际歌》、《红梅赞》、《蝶恋花》等革命老歌的教唱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还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同时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精神振奋的良好风貌,也养成乐观豁达、聪敏理智、通情达理的健康心理以及行为习惯。

3、音乐教育利于学生正确调控自己的情绪。科技论文,非音乐高等院校。

⑴、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包括合理表达正面情绪,削弱乃至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⑵、音乐可以使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直面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冲动情绪,消除自满情绪,对人对己都能维持高度热忱。⑶、音乐可以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青年学生容易激动愤怒,形成性格上的暴躁习性。要让同学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4、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融洽人际关系。

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纵观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基本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小学、初中阶段的普及教育,另外一种就是专业音乐学院的精英教育。但是在非音乐专业高等院校中,所谓的音乐教育却没有普及。学生只是在被动或主动的接收一些当代流行音乐的东西,对于民族的世界的或一些高雅音乐却知之甚少。科技论文,非音乐高等院校。因此,如果在非音乐专业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就要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方法,使同学们能在学习生活的同时,接受到音乐方面的相关教育,并且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审美意识上的培养和训练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

1、突出审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跨世纪人才,他们应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而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是跨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2、创造美的情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成为有血有肉的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

3、学生的审美意识最终要增进现实生活的美

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科技论文,非音乐高等院校。要让学生将所获得的体验运用到实践之中去,使得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美。

篇8

一、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1.高职高专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

目前,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高专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未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的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高专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了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

3.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向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遍存在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修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校要求修满的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自己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

4.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局面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况。有的学校公共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有的学校音乐教师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困难的对策思考

1.高职高专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可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而且它还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像音乐一样,才可以直达人们的灵魂。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高职高专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共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针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把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各高职高专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加大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建议各高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3.加强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其课程体系

篇9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47-02

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是这个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学夷以制夷”, 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拯救民族国家的重要途径。

一、沈心工、曾志、李叔同美育思想概述

沈心工最早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教育家,是学堂乐歌作家中最早明确提出美育者。他认为唱歌是美育的理想手段,而美育的作用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他大力提倡学堂乐歌,通过唱歌活动,使儿童的精神丰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其目的是让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沈心工的儿童歌曲具有一个很大特点:富有教育意义,提高学生修养、增长知识。

曾志是中国近现在音乐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他认为音乐在教育、政治、家庭生活、陶冶人的性情方面都会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实践层面,他认为学校的唱歌教学有诸多功用,特别是具有美育、德育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发音之正确,涵养之习练,思想之优美,团体之一致”。

李叔同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先器实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即先重视人格修养,其次才是文艺学习,这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这一思想是不会强加给学生的,是在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音乐教学当中,尊重学生个性、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

二、“学堂乐歌”时期美育思想特征分析

(一)美育思想凸显――“完善人格、陶冶他者”沈心工、曾志、李叔同三位音乐家,他们的美育思想都将“修养”、“人格”作为第一位,认为只有人格的完美才能发展其他方面的审美观,音乐的教育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则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异化,充分发展人的本性,这就是他们的美育思想所要揭示的。但这些都只是理论层面的意义,如果没有近代音乐教育家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就不可能全面实现美育,美育的理论探索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失去美育的理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也同样没有了目标。他们的音乐教育实践是美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反应。因此,这三位音乐家在学校教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来完成实现他们的美育思想,让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音乐家们的美学思想的凸显。

(二)美育思想中渗透的社会功能分析

面对社会的动荡,列强宰割、为人鱼肉的屈辱处境,一些进步的知识份子开始意识到,只有“学夷以制夷”。他们纷纷探索救国图存的途径与方法,在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的强劲社会思潮中,体现西方音乐特点并在日本国民教育中发生重大作用的乐歌便成为中国人在文化上的重要选择对象。新式知识份子对音乐在精神教育、塑造新民乃至救国图存中之作用大力鼓吹,在乐歌编创中可能实现的社会功能属性的有意识的强化等对于当时而言是复合当时的历史要求的。

基于救国的目的,沈心工、曾志、李叔同这三位学堂乐歌的奠基者也逃不出历史的局限性,同样也认为美育可以改造社会,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儿童歌曲的编写还是普及音乐教育等都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培养品德、增长知识、普及科学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团结、爱国、爱工农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内容。

三、总结

通过梳理了“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曾志、李叔同这三位奠基者的美育思想,发现“学堂乐歌”时期的美育思想特征主要集中于美育思想的凸显与音乐的社会功能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完成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目的,从而体现出对于美育问题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后,民国政府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确立为教育的宗旨,更加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美育研究的重要性,这对于后来我国学校培养人才、建立教育机制等都有其极为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和平.论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生成基础[C].星海音乐学院学报[M].2008(3).

[2]姬群.曾志音乐教育思想简论[C].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04).

[3]高.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教育对沈心工歌唱集的影响[C].乐府新声[M]2009(01).

篇10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基本上都以介绍各种西方音乐文化为主,而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总门数、课时量及各自所占课程总量的百分比却非常低,这直接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陌生,现状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重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建和更新。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是为主还是为辅?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则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动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动力”。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重要性被提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也就是说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据主体的位置。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则是要以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为主,辅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学习。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而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欣赏传统音乐形态并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能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数量充足、具备传统音乐审美能力的观众,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持久的空间。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应该定位在普及的意义上,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很明显了,即提高全体学生的传统音乐修养和传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当我们设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立足课程的科学定位,围绕课程目标展开。

二、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西轻中”、传统音乐课程比重远远低于西方音乐文化课程比重的现象,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笔者试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之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根据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定位和教学特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可分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和外国音乐课程两大体系。在这里,笔者只介绍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笔者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课程类型。必选课只有一门课程,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下面又可以分成理论课程板块和实践课程板块。理论课程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以及《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程则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1、中国传统音乐必选课

《民族音乐概论及欣赏》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必选课,开课时间为一学期。由于大学一年级课程普遍比较多,所以选课时间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大二的任何一个学期选课。这是一门欣赏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涉及民歌、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等我国传统音乐各个门类,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和入门级课程开设,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后续课程的选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形成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他们下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应尽量以原声录音和录像作为欣赏资料,将传统音乐最真实的形态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倾听传统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提高学生传统音乐审美能力。

2、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

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的先修课程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选课时间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期间任意一个学期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些任选课程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内容从整体衍伸到了局部,是《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这门课程的深化和细化。经过必前期必选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整个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种类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某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可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兴趣。这些任选课都是分别按照传统音乐具体门类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学习。任选课包括传统音乐理论课和传统音乐实践课两个版块,理论课版块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以及《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版块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保证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最基础的传统音乐教育,并对其中的某一艺术形式有着稍深的了解。

三、教学策略

1、根据课程定位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区别音乐专业教学

上文已经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了定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平台上的传统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及性,教学上和对音乐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音乐课程应有所区别。音乐艺术院校的传统音乐课程侧重点更多的集中在培养传统音乐传承人,演员或是专业研究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倾向于技巧与音乐理论的传授。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平台上开展的传统音乐教学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多的定位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普及培养倾听者和忠实观众,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倾向于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传统音乐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传统音乐。此外,在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时,应该摆脱那种将传统音乐课程单纯视作一种音乐形态的观点,更多的可以从综合的音乐文化形态的角度去进行探究。非音乐专业的的大学生在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但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来探究传统音乐与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师资结构多元化

笔者在研究期间走访了一些普通高校,对一些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高校音乐教师多毕业于我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或院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知识结构也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之上的,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也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民歌、民间器乐可能还能够把握,但是对于戏曲、曲艺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可能就完全无法胜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吸收民间艺人和戏剧、戏曲演员或教师进课堂,弥补音乐专业毕业教师知识结构有限的现实。

篇11

Abstract:A nation’s original cultural form is its cultural system’s “native language ”. In the a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with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the pouring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ndustry,one problem that China will be facing is how to defend its cultural sovereignty.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which has realistic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ims at educating teachers for music teaching. This article,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music,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in order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attract the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national music,western music,operating pattern

二十世纪后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谓热闹非凡,在不加思索中,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步入二十一世纪之时,则显得有些惘然,到底路在何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现在高师音乐教育上也是几番喜悦,几番心酸。高师音乐教育自出现之始其基本框架及运行模式几近西方音乐教育的翻版。如何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高师音乐教育应认真反思,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音乐”?目前,我国学术界把 “中国音乐”大致上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指中国在本世纪以前就存在并存活至今的音乐,称为“旧音乐”或“民族音乐”。这里的“民族音乐”实际上指的是“传统音乐”,也就是在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音乐。那么,这之后的中国音乐是否应该包括在“民族音乐”的范筹呢?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史诗性作品,尽管运用了“大合唱”这一舶来形式,但没有人会否认《黄河大合唱》不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客观地讲,“民族音乐”与“中国音乐”这两个概念无论在外延或内涵上都是等质等量的,冠以不同称谓,是它在不同情景之下的随机性运用,对外称“中国音乐”,对内指“民族音乐”。因此,民族音乐既包括历史上存在过并流传至今的“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新音乐”;既包括汉民族的音乐,也包括其他兄弟民族的音乐。从时间跨度上看,它包括了从中国古代直至今天的音乐;从地理方位上说,它包括了生活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民族的音乐。只有这样,“民族音乐”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中国音乐的“母语”就是民族音乐及其博大精深的音乐理论。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其“母语”应处于核心地位,决不应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弱化,使之沦落为点缀。

二、中国高师音乐教学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主张效法西方文明,积极兴办各种新式的文化教育。尤其重视音乐对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191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乐歌为必修课。学堂乐歌也就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其内容多以西方特别是日本、美国的旋律曲调填词而成,也有自创曲调者,但仍以模仿西方作曲技法为主,用我国的民歌、小调来填词的数量极少。1920年9月,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音乐体育专修科,仿日本学制,学制三年。1921年改为独立的音乐专修科。自此,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初具雏形。随着早期留学生的回国,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他们纷纷向国内介绍西方的音乐知识及各种艺术形式,特别是对记谱法、和声以及西方乐理的介绍,给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是以效仿西方音乐教育为起点的,如何充分利用高师音乐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目标。

建国后,高师音乐教学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级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相继建立,改变了建国前高等艺术教育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等地的局面。在1950年6月教育部第一次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以及1953年3月文化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艺术教育座谈会上,都提出高师音乐教育应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培养目标,要重视继承民族传统。至此,民族音乐走入高等院校的课堂有了政策上的要求。随着刘天华等老一辈民族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民族器乐一改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其他技能课程以及音乐史除外的其他理论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结构调整上作了许多努力,但依然没能将民族音乐全面地纳入其中,这一缺憾延续至今。

因此,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给予“民族音乐”正确定位应是高师音乐教改的基本方针,更是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高师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文化界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中西融合”之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04―1938)力擎中国“国民乐派”的旗帜,主张创造“民族化的新音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也提出对待中西音乐的关系应“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这条路走了近百年,其间虽蜿蜒曲折,却硕果累累。简单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就足以证明一切。1983年12月,在建国来首次民族器乐作品会上,《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流水操》(合奏音诗,彭修文),《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人)等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标志着我国民族器乐大型作品创作已进入成熟阶段。1984年前后出现的“新潮民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谭盾、瞿小松、何训田等,他们大胆采用西方现代主义作曲技法,为扩大民族器乐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其技巧、语汇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青年作曲家的这种探索精神给民族器乐的创作、表演、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1989年6月举办的“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中国乐器比赛,为宣传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极有成效的贡献。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现阶段民族音乐取得的某些成就,多数产生在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中,仅在一个较小的专业圈子中发展成熟起来。它没有在中国百姓中流传开来,更未形成所谓“强冲击波”。坦率地讲,高师音乐教育也排除在这个圈子之外,且学生因为习惯了西方模式的教学,对西方音乐有着自然的偏爱。盲目推崇西方音乐,否定或排斥民族传统音乐,这种现象已习以为常。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中小学输送音乐教师,他们是最基层的音乐传播者,对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宣传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既然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语”,那为何不能让全民了解它、关注它?高师音乐教育在此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且责无旁贷。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加强民族化因素,对于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对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从西方教育体制衍变而来的,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固定成型。开设有钢琴、声乐等必修的技能课;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基本理论课以及音乐史等拓宽知识面的常识性课程。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民族音乐的比例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却不容乐观。在各门课程的内容、结构中加强民族化因素,实是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在此,只想抛砖引玉的提出一点建议,作一些尝试性的设想。

1.在技能课中,声乐课的学习曲目选择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但钢琴课在教学上仍是按照西方钢琴音乐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的,民族音乐作品所占的分量甚少。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广泛涉及外国音乐曲目,是培养国际钢琴演奏人才的需要。但在高师院校中我们完全可以增加民族音乐作品,安排学生以弹奏中国作品为主。乐器是音乐的载体,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使学生一方面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另一方面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的和声与旋律手法,积累丰富的民族音乐语汇,充分利用这一外来乐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

2.目前,在音乐理论课程中,除音乐史以外,其他课程则多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体。如:《乐理》、《和声》、《音乐作品分析》西方音乐理论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国的民族和声、作曲技法虽也有所涉及,但所探不深。学习了《音乐作品分析》却不会分析简单的中国乐曲,是存在于师范生中的一个通病,也是高师音乐教育迫切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西方音乐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构建起来的,有其合理内核。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丰富的调式手法也不是欧洲音乐的大小调所能概括的。况且,近年来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把这些作品吸收到高师教材中,通过对现代民族音乐的分析,便于更深入地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精髓,其作用及意义不言而明。

篇12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

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篇13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