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篇2

关于心脏神经症的诊断,目前我们还没有统一、确定的心脏神经症诊断标准,也没有像其他疾病那样有公认的、可靠的检测手段,开个化验单或检查单查查。因此心脏神经症的诊断目前还主要是排除性的诊断,归纳性的诊断,症状性的诊断。所谓排除性的诊断,就是将严重的器质性的疾病排除掉,否则容易误诊,造成严重性的后果。如心悸心慌我们要排除甲亢,突发心悸要排除严重心律紊乱,甚至排除嗜铬细胞瘤,这样的正反例子还是很多,在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时候,要特别慎重。所谓归纳性的诊断,就是要寻找患者一些隐匿的、不良情绪的线索,这些线索患者可能不会主动告诉医生的,而是需要医生经过启发式、有技巧性的询问,揭示出患者种种不良情绪,甚至挖掘出导致不良情绪的一些社会心理事件,并让患者了解到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谓症状性的诊断,就是说人的情绪心理反应也是相当复杂的,很难讲有些情况已经超出了神经症的范畴,成为了一种心理疾病,所以我们有时难以给这些心理问题一个确定的的定义,因此有时我们可以模糊疾病诊断,但是可以积极处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症状。

其次,如患者同意,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临床上常用心理量表来为患者测试,包括白评心理量表、他评心理量表,如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汉密而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心理量表如同我们的情绪化验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情绪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但是心理量表也有局限性,如果有阳性结果,也不能就直接诊断为焦虑抑郁,还需要综合分析判断。

篇3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不闻不问。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省吃俭用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辍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守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整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散,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越来越差,我也越来越不想学习。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能,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不管我,与其浪费钱还不如早些出来。和我一起辍学的还有两个同学,大家一起瞎玩。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别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我们带到了公安局。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这样嘛,这不是欺人太甚吗?

这还不算,在看守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诉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要是知道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多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觉得哭一下会舒服一些,又怕别人笑话……。

3.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头发有点乱。诉说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好,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EPQ:E39;P45;N66;L40,显示来访者性格内向,且不稳定。SCL-90:躯体化1.1,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1.8,抑郁2.8,焦虑3.5,敌对1.6,恐怖1.9,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70;阳性项目数44个。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按照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符合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

(2)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是近一个月发生的,因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等现实原因引起,思维符合逻辑,内容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出现妄想、幻觉症状。自知力完整,有较强的求助愿望。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是常形冲突。症状持续一个月,未满三个月。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人格稳定。所以,应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持续满一个月,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仅局限在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影响不大,所以,应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自小父母经常吵架,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单亲家庭教育的缺陷影响着张某的心理成长,年初因抢劫被判刑。

3.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因对法律的无知,认为被判刑很冤枉,很委屈,却又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把感染艾滋病灾难化,认为自己已活不了多久,认为母亲绝对承受不了打击,深感对不起母亲,有强烈的负疚感;以及持久的负性情绪的痛苦。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减少抑郁、焦虑情绪和内心冲突,树立生活的信心,从抑郁、焦虑情绪中走出。

2.远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1.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使人们痛苦和难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看法。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合理看待发生的事件,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不合理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种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最终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向求助者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时间与收费。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共7次咨询。单位内部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在此阶段,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以满足求助者宣泄的需要。同时,通过倾听和共情进一步巩固了咨访关系。其次,待求助者的情绪得到宣泄后,通过引导,并试着通过和求助者共同分析他的不合理观念,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造成的。最后,咨询师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并和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摘录:

咨询师倾听了求助者的诉说后:(咨咨询师,求求助者)

咨:你认为你被判刑很委屈很冤枉是吗?

求:可不是吗?我纯粹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个家伙,出口气而已……

咨: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客观上是实施了抢劫的啊。

求:可我事先也不懂,算我倒霉吧。

咨:你这不是倒霉,不懂法也不是理由,你想想看,杀人犯说他不懂杀人是犯法的,那公安机关就不追究了吗?

求:这肯定不行,杀人偿命。

咨:同样道理你实施了抢劫也得负法律责任。

求:是啊。

咨: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看法看待,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是吗?

求:好像是这样的。

咨: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看法造成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

篇4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刘明(化名),男,21岁,某警校专科大三学生。身高约1.75米,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父亲下岗后开出租车,母亲是工人,家庭和睦。

刘明称自己近一个月来心情低落,烦躁,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焦虑,不能专心看书,总是走神;失眠;有强烈孤独感。刘明说自己从小的愿望就是当警察,高考时报考了本省公安类专科学校,但上学后才知道将来要当警察还要参加招警考试。大学三年对自己的学业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前几名。三个月前参加省里的招警考试,笔试成绩排在所考地区专业的第一名,但是面试分数低,结果没被录取,认为是别人暗箱操作把自己“挤”下去的。近一个月来总是想着马上要毕业了,下一次招警考试还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自己学的是公安类专业,家里无权无钱帮不上什么忙,很难找到别的工作。经常想如果父母有点能力,在上一次面试时帮忙“运作”一下,自己可能就考上了;父母如果在自己高考报志愿时,能多了解点情况,给自己些建议,现在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内心怨恨父母。现在是完成毕业论文紧张的时候,自己却不能专心,总想着考试失利的事。由于过去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与同学交往少,现在想找个人谈谈心,却融入不了同学圈子里,觉得同学都在嘲笑自己那么用功还是考不上警察,心情苦闷,感觉孤独。

二、原因分析

刘明的心理问题从社会因素上分析: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即参加招警考试失败,毕业就业压力加大;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就其心理因素则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如参加招警考试失败是由于别人暗箱操作,是由于父母没有能力;缺乏有效的行为模式,对自己的认知偏差不知道如何去纠正,陷于对未来的担忧中;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缺乏沟通与交流。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和咨询过程

咨询师根据刘明的情况,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做为主要的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不良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不合理是非题观念――使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合理情绪疗法是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刘明的心理问题源于参加招警考试失败,马上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使求助者产生“都是由于父母没有本事”、“社会太黑暗了,象我这样没权没势的是不可能成功的”等不合理信念,从而引起烦躁、失眠等焦虑症状。引起刘明症状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考试失败和找工作不顺利本身,而是其自己对考试结果、对工作的不合理是想法和观念。刘明做为一名大学生,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也比较适合本疗法。

本案例做了四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

咨询师与刘明进行摄入性会谈,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运用尊重、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及改变意愿。解情况后告知刘明其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不用紧张。与他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其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次咨询:

向刘明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他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并同意选择此方法进行治疗。帮助刘明认识A、B、C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其问题予以初步分析。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认真思考情绪的ABC理论,并按自己情况列表写出事件A,写出A导致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找出A和C两者之间的思想原因B。

第三次咨询:

刘明反馈家庭作业:认为情绪的ABC理论有道理,自己的焦虑、烦躁、失眠并不是由于考试失利和未卜的前途引起的,而是由于自己对于考试结果、对前途的错误认知所产生。

咨询师与刘明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不合理信念:(1)我必须要考上警察才算是成功;(2)我要想招警考试成功,必须依赖家庭或他人;(3)父母必须为我的工作和前途提供帮助。刘明对问题的表面看法是以上这些绝对化概念。咨询师与他就不合理信念辩论,就其非理性信念提出质疑性问题。例如:“有什么证据表明你只有当上警察才算是成功?“你有什么理由证明招警考试成功必须依赖他人?”“你已经21岁了,父母为什么还有义务去为你的工作前途铺路?”通过辩论,不仅要使刘明认识到他的观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认清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来代替那些不合理信念。当他对这些合理信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咨询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咨询师鼓励求助者努力去改善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尝试多与同学接触,如主动打招呼、积极参加班里的集体活动;学会倾诉,与同学开怀畅谈。

最后给刘明布置家庭作业,向他介绍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的写法:在找出ABC的基础上写出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D。要求求助者完成一份RSA。

第四次咨询

刘明反馈:已经能用ABC理论分析自己处理事情时的理念,用合理理念帮助自己调整情绪和行为,这几天感觉心情好多了。通过和同学交谈,感到同学对自己比较友好。

咨询师对其表现表示了肯定和高兴,进一步鼓励求助者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学会用合理信念使自己愉快生活,学会主动改善社会交状况。要求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所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能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篇5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