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篇1

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人格,即让自己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和接纳别人并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得到获得与付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带来正向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在完善个体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认同等这些正向情绪体验中获得。

一、合适的音乐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接受”和“参与”两方面,它的主要内容是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

1.“接受”音乐的实践与提高大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

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①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②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③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④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⑤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2.“参与”音乐的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和提高团队精神

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①演唱。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或某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唱,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

②节奏参与。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③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即兴的动作反应,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

④多声部训练。多声部训练是学生对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进行的训练,这对于掌握音高、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在训练中感受音乐和声及织体的变化。

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享受多声部训练的快乐,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团队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在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者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幸福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表现为一种社会认同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对人生的目的与自我存在价值的追问,它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作为一种体验,幸福感既包含了认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幸福感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能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随着学生知识、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生动地审美,同时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幸福感实现的过程,是人们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的种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美好、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著《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2

首先,教师应该重视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能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更高一个等级的学校。所以,知识的学习往往采取灌输式的、结构化的。这样对学校某些学科的知识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于音乐这门学科,是非常不适合的。音乐课程的模式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式,音乐的元素性知识也不能用概念、原理、规则等来进行讲述。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把灌输式改为启发式,把概念性讲解改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当然,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详述。但是,无论什么方法,我们都是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模式。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即动态的音乐课堂。教师在教学的最初,会按照泰勒教学原理首先预设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筛选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依照教案进行教学,往往达不到最好的有效性课堂。教师的音乐课堂应该变为动态的音乐课堂。即观察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然后对教案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音乐课堂”构建的基本结构

有效音乐课堂构建首先要设计动态的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21世纪,我国进行了大范围的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改革也包含其中。它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有效的音乐课堂必须是一个有着多维度教学目标的音乐课堂,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遵照学生的发展、个性以及自我需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有效音乐课堂的构建还要基于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本身。教师的自身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如果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那么他在教学课堂中就能灵活的掌握教学进度、观察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所以说,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是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障。那么对教师进行不间断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不间断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时代不断发展,新学术思想不断涌现和使用的现代社会中一直保持教学的先进性。

篇3

随着时展,流行音乐各类选秀节目以及大型活动在国内民众中引起的热潮,各级普通高校开始引进并重视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但因其起步较晚,部分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尚未认识到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性,所以对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流行音乐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专业性不够。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降低学生专业化质量。在此,笔者将以某高校2013年对流行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列陈分析:

(一) 学科基础课程

(二) 专业主干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程(此项课程过多,在此只列表流行音乐可选课程;其中加“”者为已设置暂未开设的课程)

从以上课程不难看出,除去学科基础课程之外,在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中,整体课程设置对流行音乐的针对性课程较少,甚至有部分课程对流行音乐专业的本科生实用性不大,而专业选修课程中流行音乐系列的选修课程开课率较低,一些对流行音乐本科生有着非常实用的专业性课程没有进入到课程结构中,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众多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普遍出现的弊端。因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不够,因此导致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专才性”不够,从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为此,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流行音乐课程设置改进与思考

随着国内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流行音乐表演的影响,使得各级院校对流行音乐专业逐步重视起来,还有部分普通高校将流行音乐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培养与建设,因此流行音乐教学研究者、一线教学工作者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的流行音乐课程结构。笔者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在流行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个人观点,以供交流:

(一)增加流行理论课程,提高学生音乐修养

随着时展,当代社会对流行音乐的各类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音乐院校首先建立了流行音乐专业方向,普通高校也顺应发展开始逐步成立并重视该专业。但因普通高校在师资、教学重点、生源等方便都存在诸多局限,因此流行音乐专业也普遍作为一般学科甚至边缘学科进行学科设置,因此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专业主要以“演唱”为主,而相应的理论课程几乎是与传统唱法专业同步,例如前面例举的高校课程结构,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的理论课程是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等相对与流行音乐距离较远的主干课程。普通高校在进行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借鉴国内许多专业音乐学院,引入中国流行音乐赏析、西方流行音乐史、电影音乐文化等相关课程,从而强化流行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二)增强流行音乐课程针对性,培养专业化人才

顺应时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对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重视起来,这是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流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非普及流行音乐知识,而是要培养流行音乐的高精尖人才和未来的表演家,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譬如普通高校音乐学院或音乐系几乎都有钢琴演奏或伴奏课程,对于流行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将统一的钢琴演奏或伴奏课程针对性的开展为流行键盘弹唱方向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更可以开设吉他弹唱、乐队表演、录音制作、电子音乐编创等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全面的的掌握流行音乐的各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专才专培的目的,最终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流行音乐人才。

篇4

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今天,音乐作为一门审美性艺术,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高校的音乐教学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音乐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重视高校音乐教学的现存问题,开发有效教学方法,才能让音乐教学的意义突显出来。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存在问题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人认识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尽管如此,高校的音乐教学现状仍然不太乐观,存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较大

在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之后,许多原本无缘高校学生也成为高校中的一份子,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音乐人才,高等院校降低了入校的门槛,影响了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之间的和谐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不同,使得音乐教学方法很难固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直线上升,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

高校的音乐教师队伍,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只有建设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但是,许多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素质有限,人数不足。一些教师的具有音乐专业学历,但教学业务能力不足,不能将自己头脑中的音乐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校音乐教师培训意识不足,也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落后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者。但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重视音乐知识的单向传递,只想着将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没有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学习情绪相对消极,影响音乐教学质量。

(四)高校音乐教学手段陈旧

不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沉浸于陈旧的音乐教学模式中,阻碍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其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不容质疑。但一些高校音乐教师并没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视为自己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仍然利用示范教学法实施音乐教学。在学习人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这样的手段实施教学,未免会造成课堂时间的大量浪费。

(五)音乐实践活动不足

音乐学科的抽象性与艺术性较强,教师需要让学生去了解音乐艺术的历史与专业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具有音乐艺术欣赏与创作能力。然而,大多数高校音乐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音乐课堂内所学无法与实践结合起来,限制了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对策

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行为的特殊性质。要促进音乐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必须要解决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行为的优化,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追求。

(一)合理实施扩招政策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给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也让教学质量提高面临必要的问题。但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处理好学校扩招与音乐教育质量提高的关系,合理控制扩招人数,对于音乐教学质量保障有一定意义。高校管理者与招生工作者要意识到,扩招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地招生。在扩招政策执行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源的质量,让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同时进行。扩招政策的合理实施,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难度的下降与质量的提高。

(二)重视音乐教师素质提高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是保障音乐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扩招政策的实施,让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高校要重视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招聘音乐专业教师,提升教师音乐教学业务能力。在教师培训中,要普及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让音乐教师成长为能够应对教学改革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在招聘环节,要严格把关,尽最大可能录取高学历与高教学技能的音乐教育人才,对音乐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高校要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可以在任教期间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教育事业而贡献个人力量。

(三)加强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加大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音乐教学发展的限制,才能让音乐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在音乐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才能保障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要转变个人教学角色,建立服务意识,重视个人教学引导者与启发者角色定位。将音乐课堂交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像在组织学生欣赏《梁祝》这一音乐作品时,一些学生提议用舞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舞动起来,让音乐课堂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四)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音乐教学,是教学改革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能够让音乐教学内容的传递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利于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掌握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借助技术力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用多媒体去表达教学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会让音乐课堂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音阶知识时,教师可以用相关动画的播放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音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阶辨识力。在引导学生练唱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授课,让学生摆脱面对面练唱的尴尬,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五)重视音乐实践教学开展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课堂所学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应用,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了提高学生音乐知识应用能力,促进音乐教学应用性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开辟更多的音乐实践途径。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像民谣社、摇滚社、戏剧社等。利用社团将具有相同音乐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利用团队的力量去提高音乐能力。另外,高校要多组织一些音乐类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歌唱比赛或者音乐知识竞赛中体现自己的音乐优势,让学生找到音乐学习的动力,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获得音乐学习的成就感。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快速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让音乐教学工作得以创新。积极发现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秉承全新的音乐教学思想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才能让音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重视新思想的融入以及新方法的实施,才能让音乐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红妮,樊绪成.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2).

[2]朱媛媛.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年.

[3]周婷.关于中国普通高校交响音乐欣赏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篇5

[关键词] 哼鸣 高位置 真假声 声乐训练

周口市是我国中部河南省最大的平原农业区,人口较密集,是河南省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其地理环境、经济特点,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河南省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我省基础音乐教育的一般状况。

一、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笔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1年2月――3月期间从周口市川汇区、项城市、商水县、沈丘县分层抽取市区、县城、农村小学共十六所,分别对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课题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主。

2.访谈法:包括面谈和电话访谈两种。

3.统计法:对调查结果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中的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的十六所普通小学中,有市区小学4所,县城小学5所,农村小学7所。问卷的发放情况为:每个学校发放一份管理人员问卷,共16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回收率为100;教师问卷发放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100;对市区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97;对县城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为78;对农村学生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为88;共计发放问卷458份,回收有效问卷405份,总回收有效率为88.4。现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一)师资状况

1.农村学校缺乏大量的专职音乐教师

在所调查的32名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18名,占调查总数的56%;兼职教师14名,占调查总数的44%。在被调查的7所农村小学的14名音乐教师中,没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小学专职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在这方面的城乡差距较大。

2.音乐教师缺乏培训,对新课程改革普遍反映不太适应

从调查中得知,音乐新课改尚未深入人心。在被调查的32名教师中,只有两名市区的骨干音乐教师接受过新课改的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6.2。大多数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新课标的了解程度限于“听说过,但不熟悉”。

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很多教师反映对新教材不适应。比如大多数教师反映,人音社版五年级教材中出现戏曲歌曲,老师自己都不会唱,更无法教给学生;六年级教材中出现英文歌曲,因为同样的原因,也无法进行教学。

3.现有师资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被调查的音乐教师的年龄结构总体来说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通过座谈了解到,中青年教师比较容易接受新课改理念,并乐意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如果培训及时,这部分教师很容易成长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的主力军。

(二)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调查,反映出该市小学生音乐学习中主要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1.学生喜欢音乐,也喜欢上音乐课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的同学表示喜欢音乐,也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课能听到音乐,放松紧张的学习生活、没有作业和考试的烦恼。但也有同学反映教师上课枯燥、没意思,不喜欢听老师讲课。

2.学生对待流行音乐的学习兴趣有待引导

在对“学生对各类歌曲喜爱程度”一项调查中,选择喜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8%,说明流行音乐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很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对开放性问题“请随意写出几个你所熟悉或热爱的中外音乐家的名字”的回答中,在三类学校的答卷中也都出现了一些流行歌手的名字。在市区小学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贝多芬、莫扎特、聂耳、舒伯特、冼星海,流行歌手周杰伦出现11次,排在第六位;在县城小学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周杰伦、宋祖英;在农村小学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人名分别是:周杰伦、张娜拉、贝多芬、刘德华、冼星海。

同时,小学生们对流行歌曲的选择比较盲目,很多成人化甚至内容庸俗的歌曲也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如何客观看待流行音乐进课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 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有待提高

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识谱能力、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学生对乐器的了解情况。

调查得知,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差,其中识读简谱的能力略好于识读五线谱的能力。

小学生的歌唱能力相比其它方面略好,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小学生能完整演唱的歌曲中,流行歌曲占的比重很大。对开放性问题“请写出1-5首你能完整演唱的歌曲”的数量统计中,三类学校的问卷中都出现了很多流行歌曲,特别在农村小学生的问卷中,表现更为突出。经统计,农村小学生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首歌曲分别是《自由飞翔》(46次)、《等爱的玫瑰》(31次)《北京欢迎你》(19次)、《大海》(19次)、《国歌》(18次)。

学生对乐器的了解程度不高,能正确写出5个乐器名称的学生只占调查总数的30.3%,占22.1%的学生一个也不能正确写出。

3. 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比较欠缺

与流行音乐受到小学生的青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小学生对待民族音乐文化表现淡漠,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学生对河南豫剧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为例,选择“熟悉并喜爱”的学生不到30%,多数学生选择了“熟悉但不喜欢”,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河南豫剧。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如何通过音乐课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硬件设施情况

1.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在所调查的16所小学中,都没有配备固定的音乐教室,周口市区和县城小学的教学用乐器普遍为电子琴;农村小学常用的教学乐器为脚踏风琴,少数学校有电子琴,一部分学校没有任何乐器。音乐教学设备非常缺乏。

2.相关图书、教辅资料非常缺乏。

被调查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拥有的相关图书、教辅资料相当缺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21.9的教师认为学校拥有的图书和资料量一般,53.1的教师认为太少,25的教师反映根本就没有。

篇6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建立创新性社会的今天,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每个国家学校教育所关切的重要课题。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人的大脑可以储5亿本书的知识,相当于一台有100亿万个开关的计算机的容量。然而,一般人的大脑,只利用了4%~5%;少数人利用了10%。20世纪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多也只利用了30%。可见,人的大脑可挖掘的潜力是很大的,而音乐恰恰具有挖掘“潜能”的功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呼唤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呼唤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心理健全、人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做到多元化的完美结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和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改革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中的创新:

1.需要有时代前瞻的教学意识

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还有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创新并不那么高深莫测,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创新

教学内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所需的内容,不是说使用了新的内容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也带来新的音乐教学形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特别应从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出发来挑选教学内容。学生有兴趣,才会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开发,学到东西,掌握一定技能,达到创新的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利用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应用,音乐教学是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的载体。在教学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吸取也不应该局限在某一地、某一类的文化,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相互交织,可以创造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来。

3.需要对不同年级人群的需求和不同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篇7

一、目前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素质教育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没有体系化的教材、教学模式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势等问题。笔者在全校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上音乐课,但对音乐基本理论的认知不多。第二,很少参与音乐活动,接触并喜欢高雅音乐的学生几乎为零。第三,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音乐课都被其他科目老师用来补课或者上课只是跟着CD学唱歌曲。

二、关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

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改变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音乐教师,要加强自学和在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音乐教师要多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尽快熟悉并适应音乐教学工作,实现从音乐教学新手到熟手、能手的转变。再者,面对学科背景各异的教学对象,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文化底蕴修养,要有探索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艺术能力和教学技能创造条件。通过上述做法,为有效推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向前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2.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公共音乐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艺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创造音乐课所必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结合体,营造美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想像能力,使音乐形象地在脑海中展现,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图像声音同步的欣赏环境,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编著适合中职学校的公共音乐课教材

目前,有些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在理论教学上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没有制订、选订、编写相应的教材。根据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特点,学校可以选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课教材,也可以组织艺术教师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教材。同时,建立丰富的公共音乐教育选修课程,既不能搞成专业的技能训练,也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音乐知识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必修音乐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加丰富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选基础类,后选鉴赏类,也可加入音乐艺术实践类,如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内容,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学科研,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作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要积极开发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要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应加强教师的学术交流,扩展视野,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对那些课题研究和写作有困难的教师,应邀请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篇8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很早就被提倡并运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之中,虽然目前仍没有形成关于素质教育的明确定义,但大家对其内涵都有一个熟悉的衡量标准,即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并不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结合社会、学校、个体的实践,把抽象的方针、目标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为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更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高校音乐教育是整个国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素质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仍有许多欠缺之处。例如音乐素质教育未得到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施音乐教育过程中未得到有效培养。我们应当肯定并全面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让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

二、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1.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意识可塑性强,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强化理性思维、升华情感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格外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运用的观点,解决价值观认识中的困惑和迷茫;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强化,进一步稳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和隐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文化素质的培养

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往往因为长时间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素质的学习,知识结构有些失衡,导致自身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阻碍了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为了避免自己的知识结构偏专、偏窄,应当有意识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学习,以弥补自己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此外,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注意加强外语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意识地关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学习理念,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专业素质的培养

音乐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但随着越来越多音乐突击培训班的出现,许多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勉强上了大学,但由于专业底子相对薄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力不从心,以至于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都停滞不前。所以,身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首先要从自己的专业学习入手,努力钻研和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不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另外,还要虚心求教,加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找到让自己专业有所提升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篇9

现今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高、精、深是其特点。理论课程的深奥、乏味,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在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文化修养与素质不高。缺乏艺术教育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综合性,这样的课程标准下培养的人才是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

音乐剧起源于西方,目前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基本属于“二分夹层”现象,上层是西方引进的舞台音乐剧,下层是电视文娱节目中的音乐剧,中间的夹层是本土的舞台音乐剧,所以音乐剧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很遥远。在理论上有关音乐剧研究的专著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它的教育价值还有待开发,把音乐剧引入学校教学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还非常少,有关音乐剧教学的论文也能见到零星的几篇,如赵曦的《关于高职音乐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赖景琼的《中学音乐剧教学实践》,但对音乐剧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进行探究的文章至今没有看到。在欧美,音乐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即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中寻找俗的轻松。但在国内,音乐剧只是少数人能消费得起的精英文化。在欧美,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己相当完善,音乐剧已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享用的艺术大餐,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在那里,学生有很多自编自演音乐剧的机会,很多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音乐剧节。本人就是音乐剧的忠实爱好者,鉴于国内《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学的需要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逐渐凸显,促使本人对《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分析和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和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而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涉及的音乐内容多元化,包括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有代表的音乐。反观中小学的师资来源――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却并没有及时地与其接轨,这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是艺术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正由于它不受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恰好与中小学艺术教学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让其可以成为了理想的教学载体。从目前中小学艺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学理念正是由于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虽然偶尔也能在中小学艺术课堂看到教师们采用音乐剧进行辅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对运用音乐剧教学的独特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音乐剧这一理想教学载体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课题将研究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以及其必要性,以期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合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二)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指导方案》)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作为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应该应遵循学科系统性、知识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和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

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贮备人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音乐剧》课程的学习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出发,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教学,而现今艺术课程改革对我国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随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些崭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变成了可被我们直接认知的行动指南。新课改中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术视野,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音乐教育。但我们很容易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盖的文化面越广,所涉及的学科越多,甚至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授课者思路的新颖和教学的水平,单纯认为简单的拼凑和粘贴就等于综合。殊不知,真正的综合理念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观,音乐剧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对艺术综合课程的实施。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是必要的。

(三)促进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体现“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耀华学者曾说过:“师范性,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与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师范性的特点要求音乐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要将基础音乐教育中应该具备的各种技术技能熟练的掌握,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多能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懂音乐”,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并非简单的“一通百通”。随着对工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其专业性的要求也必然需要提高,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音乐剧本身多元化的特点,使《音乐剧》课程能很好地开发艺术课程资源,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都需要施教者创造性地实施。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状况。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其“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

二、《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剧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舞台呈现风格、戏剧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上都要求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符合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好的音乐剧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间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高校青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十分好奇的,音乐剧创演中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可以随意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验化和戏剧化。这样,能给学生比较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也能得到满足,提高了他们对表演的兴趣,这些都必然使其乐于接受。

(二)《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审美特点。

审美心理指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首先,社会的信息量激增促进社会文化的快速更新,信息广泛而快捷的传递,使他们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刻影响。审美意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而是伸展到生活各个方面。其次,这种变化是由市场品行和文化品行所造成的。它使包括审美在内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临时的性质。这种变化大大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使其更具综合性。所以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可概括为:审美需求广泛化,审美趋向时尚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和审美形式休闲化。音乐剧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它有社会大众容易看懂的故事情节,有好听的歌曲,有动人的舞蹈和音乐,还有辉煌的灯光、舞美等等。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时代感,形式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对审美心理定势的可调节性都使其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的审美心理特征。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具备可行性。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学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出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步骤。运用《音乐剧》课程教学加强“多能性”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拓展艺术教学资源,以期培养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音乐课程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刘文洁.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步思考

[D] .首都师范大学,2006.

[7]廖向红.美国艺术院校的音乐剧教学――美国Tisch艺术

学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考察报告[J]. 戏剧-中央戏

剧学院学报,2005,(2).

篇10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是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育)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07级音乐学专业是试点专业。三年以来,老师们摸索探求,提出了试点意见,改变了教育理念,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和教改措施。

一、试点意见

1.大学教育没有接轨中小学课堂,在校生和外面严重脱节。除了实习外,在校生很少了解外面的音乐教学情况,很少进入中小学课堂听课、上课,了解即将面对的中小学生的个性、情绪、兴趣、人格培养等情况。

2.目前,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校内、外各年级课程安排的总结、归纳,来改变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的尴尬局面。

3.部分实习生舞台实践能力不够。新大纲出台后,制定政策要在清楚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所有的实践课在大纲上都要有一定课时的确保,指导实习生的老师要认真负责,通过教学法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提高,改善薄弱环节。建议每年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舞台实践。

4.专业小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公共课的安排与小课安排次序要更加合理,尤其是注意声乐、器乐、钢伴、和声作曲、视唱练耳、音乐史等课程的作业量分配的科学性,教学法与中小学教材要相互渗透。

5.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保持同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的多风格的教学成果既可以体现在一位学生身上,也可以体现在多位同学身上。建议可以新、老教师相互多听课、多交流、多学习。

6.师范类的教学目标应与制定的大纲、计划相一致,提炼共性与个性,进行分类教学。建议针对二年级选修声乐落榜的学生,后两年可以安排一些大课,以适应实习等需求。

7.区别讲台和舞台的培养方向、目标,因材施教。适应将来岗位的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可将部分社会实践课时更换成艺术实践部分。

8.音乐学专业最实用的课程应该是:声乐(合唱)、钢琴(即兴伴奏)和舞蹈(创编)。提倡多种唱法,声乐与合唱相结合;即兴伴奏尽早融入钢琴教学,使学生自弹自唱;舞蹈课上要会跳会编会教。

二、教育理念

1.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如今的“音乐高考”不再的是简单地选拔人才,而是带有功利色彩。选择参加音乐高考已成为部分文化课较差而想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捷径”音乐高考本身也成为部分官员和音乐教师发财的工具。而音乐的教育功能已经退到了角落。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塑造。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完善的人。俗话说,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归宿还是人。

2.对音乐教学的反思。我国音乐教育存在误区:极端的“急功近利”。表现在:“西方主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测试主义”,以考试为目的;“精英主义”,以各种比赛获奖为目的,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加以改革:(1)中小学音乐课很“窄”,要“打通”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向“横向”发展,如综合美术、体育、音乐剧等;(2)音乐课程要上升到“人文、社科”的高度,向“纵向”发展,如综合历史、医学、文学等;(3)改革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和课程互相制约的状态;(4)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和现代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敢于创新;(5)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通识教育”;(6)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和社会“接轨”,使学生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轨”,音乐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束缚下显得呆板、僵硬,不自由。学生们虽然从小学开始上音乐课一直学到大学,但还是产生了许多“乐盲”。学习音乐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学习音乐要像学习语言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集体中学习,还要向父母学习、向朋友学习、向同学学习等。例如有些新疆人舞跳得非常好、节奏感也非常好,他们并没有向名师学习,只是在自己的民族中长大,看得多、跳得多而已。因此,让孩子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应该成为时尚。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如乐队、合唱队、夏令营等。

3.培养创新人才。“准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将“准音乐教师”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进过严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等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其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准音乐教师”具有自主、创新、反思的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中小学输送具有专业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师资的教育,如果培养出来的老师没有创新意识、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常反思的习惯等,这样的音乐教师是不可能把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好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四年的学习、见习、实践过程中,音乐学院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及贯穿于各学期分阶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正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出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才能激发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获益。

三、教改措施

1.“双导师”制。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学习、观摩、实践等活动,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则主要由校内教师单方培养学生。“双导师”制在实际实行中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的分工,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老师侧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项工作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同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派往多所中小学中,在那选择一些校外指导教师,他们将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方法、理论与实际接规的指导,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包括课堂驾驭能力,课程的设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全过程中导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尽早地进入角色,把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双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仅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尽早亲临音乐基础教育的一线,跟从校外导师学习积累经验,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使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就业积聚能量。而参与基层一线导师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开阔眼界和思路。”这就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良性循环的“产物”,它强化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地方音乐教育的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对了社会人才的需要。

2.自我教育模式。本科生应该在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教育实践这三点一面的基础上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这个模式是围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来设计和展开的。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铺路架桥,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准音乐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恰当的、“安全”的、边学边验证、积累经验的绿色“生态园”,使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自我教育”,明白自己哪儿不足、缺什么、还需要学什么、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他们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回校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加速“准音乐教师”向音乐教师角色的快速过渡。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适量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践中的发现是为了不教的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形成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自我寻找方向、自我驾驭、自我指导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建立创新性社会的今天,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每个国家学校教育所关切的重要课题。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人的大脑可以储5亿本书的知识,相当于一台有100亿万个开关的计算机的容量。然而,一般人的大脑,只利用了4%—5%;少数人利用了10%。20世纪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多也只利用了30%。可见,人的大脑可挖掘的潜力是很大的,而音乐恰恰具有挖掘“潜能”的功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呼唤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呼唤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心理健全、人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做到多元化的完美结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和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改革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中的创新

1.需要有时代前瞻的教学意识

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作“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还有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创新并不那么高深莫测,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创新

敢于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质疑,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音乐的本质特征,又要注重科学的方法,甚至采用反向思维方式,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教学。在创新教育时代,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教学方法,有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别具一格地采用了“闭目法”。因为此法削弱、排除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大脑高度集中,双耳专心聆听那美妙动人的音乐。还有“试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端出,有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结论的“内容不完全法”;还有由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最后由师生一道点评的“室内音乐会教学法”(或组织现场观看音乐会,然后对此进行讨论和点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教学方法打破了惯常的思维方式,特别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训练。

教学内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所需的内容,不是说使用了新的内容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也带来新的音乐教学形象,但它不是随意的堆积拼凑,而是掌握最新信息,掌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并在审美上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我们常说突破教学内容,但突破不等于“超越”,不等于“故弄玄虚”。要围绕教学目标,联系自然、联系社会,灵活选择,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死读教本,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当然,选择应科学筛选,优化组合,再引入课堂,使课内课外的联系具有效益。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特别应从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出发来挑选教学内容。学生有兴趣,才会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开发,学到东西,掌握一定技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利用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应用,音乐教学是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的载体。因此,音乐教学既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也是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延伸。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地方的,越是具有特色,也越能在现代的激烈国际竞争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仅是照搬传统的东西或外来的东西,而是应该在吸取外来的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后,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最能反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教学都是值得教师们借鉴的。在教学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吸取也不应该局限在某一地、某一类的文化,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相互交织,可以创造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来。

3.需要对不同年级人群的需求和不同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篇12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所呈现的融合与分离并行的趋势使我国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作为多元文化之一的音乐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影响,既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的现状,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程。多元文化不但是音乐教育的潮流与趋势,也是音乐教育的责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充分印证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势所趋。当今,由于电子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媒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切也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几千年的发展使其音乐文化带着丰厚的积淀和独特的个性。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音乐之间差异巨大,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音乐宝库。但由于历史、政治上的诸多原因,西洋艺术音乐占居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方面,西方古典音乐的比重很大,特别是在专业音乐院校和音乐师范教育中,从基础课程设置开始到高级理论实践大都来自西方艺术音乐教育体系,经过这样系统训练的中国学生必然以西方古典音乐为重,在听觉习惯上也以西方艺术音乐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形态。在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基础的公共音乐课教学中,需要建立学生的“中国民族音感”。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大学生都要对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形态予以关注,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同时具备。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及调查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近代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范式,已经不适应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全球未来的文化发展是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是无法体现这种新世纪的文化教育特征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对音乐教育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识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彻底突破对本土艺术文化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多元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建立自身主体文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以此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自足点,既要针对中国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不足,大力推进和建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当今全球文化发展多元音乐教育。

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就是要对在校艺术专业以外的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普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合唱指挥》、《音乐基础知识》、《戏曲鉴赏》、《歌唱方法》等。但是,由于各学校原有基础不同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这项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传统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没有做到适应时代及学生的需求。据调查和了解,当前有的学校对开展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还处于应付或者机械运作的状态。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特别是现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更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现象、问题的存在,虽然说是公共音乐课程这个新事物进行中不可避免的,有个矫正的过程,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改进。规范于开始,才能完美于始终。

(二)关于公共音乐课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论文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几种音乐范畴的认同程度以及理解、接受情况,意在了解大学生音乐素养,为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想法和建议。

1.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200人作为调查样本,要求他们填写问卷。应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设计与考察重点。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中西方基础音乐知识的认知,包括西方器乐、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知识;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间音乐的态度,对学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议等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日常的学习音乐的途径和方式。此问卷的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可作为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3.问卷结果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6.5%。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与获取情况。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图标同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获得,例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可见,课堂教学是最能获得有关音乐知识的渠道。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讲究教学方法,不拘形式,是能够增长学生音乐知识的。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程度多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状态,缺乏深度。例如,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没有一个学生“熟知”,只有27.1%的学生“了解”, 58.8%的学生“略知”,还有14.1%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对于“西方音乐”,没有学生“熟知”,只有1.2%学生“了解”,47.1%的学生“略知”,多达51.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知识的了解是极其贫乏的。

4.大学生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4.5%的学生认为音乐素养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大多喜欢校园艺术类、书画展、邮票展、寝室装饰、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等人文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很大作用;而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中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间音乐的课堂教育,但谈不上喜欢;在“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选项中,只有38.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很认真地对待,与必修课的学习态度没有区别;有43%的学生承认自己“较随意,主要是为了拿学分,有时候不去上课”;有8.6%的学生表示自己“十分随意,基本不去上课,期末考试才去”;另外有9.7%的学生表示未选,或者是不会选择此类课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意识到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也较为喜欢相关的人文活动,但较为排斥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改进音乐公共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已成当务之急。

二、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普通高校公共

音乐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教育,是关系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大事。所以,当前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彻底摒弃“一元论”观念,构建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相一致的中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观。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各民族、各门类、各流派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与世界不同音乐的交流和学习,以此来发展学生多视角、宽口径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建立一种科学合理、丰富完善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不符合非艺术类广大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选课率低,达不到提高大多数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在普通高校内,常见的课程有:基本乐理、音乐基础知识、民歌选唱、音乐欣赏、声乐基础等,这些课程简直就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难度等方面降低要求。普通高校非艺术类的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毕竟基础不同,特长与天赋、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都不同,教学内容却雷同,这里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公共音乐教育先进理念,在中国,我们的整体文化与艺术教育环境不但缺少文化定位,而且在文化认知上存在重西轻中的偏差,中国的艺术教育要在进一步拓展本土多元的文化空间及方向下,强化本土与中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本土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蕴涵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课程的设置应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进而了解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课程方面应该既有中国的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欣赏、又有国际舞台上流行的音乐剧经典剧目欣赏、流行音乐欣赏等课程。例如近些年来,流行歌曲统揽歌坛,一些流行歌曲不但销蚀了学生们刻苦攻读的意志,也抑制了他们本应天天向上的思想趋向。长此以往,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这一现象,作为音乐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扼杀”,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应当承认,流行歌曲中也不乏许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好歌曲,如高亢开阔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苍凉凄美的《橄榄树》、以及《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千里之外》等等,都是内容充实、寓意深刻并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的优秀流行歌曲。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开设流行歌曲演唱的课程。一方面,让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流行歌曲进入课堂,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一反过去单一拘谨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演唱了他们喜爱的歌曲,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知识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节奏感、音准和旋律感等,为学习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打好基础;再一方面,通过对流行歌曲有选择的学习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引导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对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很多音乐课教师因为课程的不受重视而在教学中失去教学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甚至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勇于探索;要强调实用性、趣味性,要把寓教于乐落实实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选用中、外经典曲目和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要注重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的选取,适当增加比重。增加声乐伴奏曲、歌曲即兴伴奏常识、合唱指挥、欣赏;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的艺术种类结合,如和舞蹈结合成为歌舞表演;和故事结合成为音乐剧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兴趣,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改革教学形式。公共音乐课程的授课方式更适合与教育学的互动,然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像领读课文一样,机械而没有生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互为补充。设置教学实际环境,让每个学生各显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改革考试制度。音乐以及其他公共艺术课程的考试往往存在打分的随意性,没有严格统一的评分标准;这使得艺术课程分数的含金量很低,所以课程自然得不到重视。所以,要摈弃过去那种评定成绩无明确评分标准的做法,改善公共音乐课的考核方法,使之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运用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策划、参与文娱活动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感悟音乐。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音乐欣赏的含义、作用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的聆听为主要手段,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欣赏可使欣赏者获得有关作品、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段、音乐体裁、音乐史等音乐欣赏基本知识,扩大音乐欣赏的领域,开阔音乐视野,培养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时,需要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根据教学内容的风格特点、产生时代、反映对象等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情感体验:(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感体验。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情感共鸣。音乐教材中这一类教学内容是很多的,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适时引导情感体验。(2)挖掘作品本身内涵,激感体验。音乐作品如同其他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许多作品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充分激感体验。(3)创设相关情境,引感体验。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引感体验。

2.倡导主动学习,变“要他学”为“请他玩”。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发于心,故能动于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因此教师在给予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当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是各教学体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近年来传入我国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铃木教学法”等等,都利用各种精心编排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强音准,节奏和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公共音乐课这种互动尤为重要,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改变过去学生围绕老师“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在欣赏《青藏高原》时,先从了解入手,给大家讲解布达拉宫,讲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看风光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的感受,让会跳藏舞的同学现场表演,使课堂气氛迭起。另外,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和自身喜好,我进行了分类教学,选择了适合于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的歌曲,分别进行辅导。并且利用各类电视歌手大奖赛和各类“推新人”大赛等实况录像,尤其是本土歌手参赛的实况录像,作为课堂教学示范的参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节奏、音准训练,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音准、节奏积发声方法的综合训练。还可以找一些歌词让学生即兴编出节奏等,使一节公共音乐课的功能性、趣味性大大提高,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把学生从枯燥的技术练习和“满堂灌”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要他学”变为“请他玩”成为事实。

3.引导创新学习,挖掘创新能力。

当前,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综合性人才,各高校都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而大学公共音乐课就成为开展音乐活动的主要阵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但是,却有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那就是:无论在音乐课上还是课余时间,你似乎都会看到教师的影子。大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得先有创新意识,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有创新性人格来决定。那么,什么是创新性人格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善于模仿的人才善于创新;第二,要勤于思考、想象,由已知一点而引发未知多个层面的空间才是创新的源泉;第三,要敢于发问,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的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才能开始新的创造;第四,要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充分表现,表达自我的想法;第五,要持之以恒,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以上这些素质是学生形成创新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备上述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常言道:会学胜过学会。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音乐教学活动正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发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习,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和途径。比如:在上识谱课时,我要学生自制道具,写上音符挂在背上,在弹到这个音时,挂这个音符的学生就绕场一周,看谁反应快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音乐教学创新也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大学公共音乐课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它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过去以“一言堂”为主体的公共音乐课真正转化为师生互动、气氛和谐、充满趣味、富有新意的音乐殿堂;才能使大学公共音乐课常教常新,富有生命力。

篇13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