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首先,现阶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以书本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从高等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水平低,也就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内容很有局限性,理论性太强,这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所以他们在以后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也是运用比较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抑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不利于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最后,高等师范院校为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里面缺乏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因为幼儿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会阻碍他们学习音乐知识,但是假如能够了解并利用好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
二、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借鉴和应用
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有着共通的地方,我们经过分析和研究,将这些共通的地方总结出来,通过对这些精髓的借鉴,很好的应用在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扮演着和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让他们在学好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更多的能力。对这些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要以提高他们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基础的,他们只有重视学前教育教学,才能在学生的过程中主动去提高自身的能力。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是创造了四种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家中的两位,他们的教学方法就体现了他们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给幼儿提供一个合适他们的方法来学习音乐。
(二)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抹杀,所以他们的思维会被模式化。但是音乐是有灵性的,被束缚的思维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领会音乐的内涵和价值的。这样的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都不到位,怎么能引导好幼儿呢?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它的方法是符合孩子们的特点的,他认为孩子们的思维正处在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特点是孩子们独有的天性,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侧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不为孩子们设定任何的约束,让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用音乐表达自己。所以我们也要注重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得想象,培养孩子们得创造力。
(三)在课程中增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中很少涉及到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是能够教好幼儿的一大前提。孩子们顽皮好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孩子们的的心理想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教育他们。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在这一点上也有同样的见解。他们的学前音乐教育法就是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出发的,倡导保留孩子们的原始天性,引导他们去用音乐表达自己。并且通过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创建出了很多趣味的音乐教学法,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所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采取更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幼儿。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简单讲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是否合格,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用人单位。音乐教育实习是音乐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课程,是检验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好战场。现以某高校07级音乐学(教师教育方向)实习反馈情况为例,了解用人单位如何评价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个旧第四中学:“实习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歌曲伴奏能力、自然歌唱能力。”蒙自第三中:“实习生示范演唱能力较差,特别是边弹边唱协调能力,对于欣赏课,实习生专业以外的综合知识掌握不够。”从以上两个中学反馈的实习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距合格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是高校对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够清晰,他们认为给学生讲一些用“枪”的理论,学生就应该会“打仗”,他忽视了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高校作为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主要机构,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把学生教学实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用能力,进一步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一、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用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重大影响。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不断深入,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及综合大学开始分析研究,怎样调整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才能保证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此,全国多个音乐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观点,集中起来看,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五个部分: (1)音乐审美课程,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美学、音乐欣赏、音乐风格和体裁等;(2)音乐表现课程,如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演奏、舞蹈、艺术实践等;(3)音乐创造类课程,如歌曲作法、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电脑音乐理论基础等;(4)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如: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音乐、音乐学概论、音乐与自然、社会、文化等课程;(5)音乐教育类课程,如:音乐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教育技术等课程。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强化多能、突出师范性。人才的培养要依托课程,课程的设置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用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二、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教学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
(一)自然歌唱能力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能力之一。
在声乐教学方面,受传统音乐教育的影响,当前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主要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的适应能力较差,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他们只会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范唱和教唱,小学生学唱难道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吗?他们能发出那样的声音吗?显然学生是做不到的,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干什么,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来进行声乐教学。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自然歌唱是一切歌唱的基础,我们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去培养和挖掘孩子的歌唱能力,孩子的感情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才能真实流露。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掌握自然歌唱的发声方法和基本原理,只有具备自然歌唱的能力我们才能真正走进音乐课堂,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才能和学生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所以音乐教育应注重自然歌唱能力的培养。
(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要和声乐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用教学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钢琴教学要和声乐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唱必弹、弹必唱”,两者要如影随形、形影不离。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弹和唱的协调能力。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自弹自唱是应该具备的最主要的教学能力之一。教育部开展了以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为主的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共设置了五项比赛,即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指挥和综合音乐知识。在充分展现音乐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选手们自弹自唱协调能力较差。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确实很难完成自弹自唱的教学环节,这种现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自弹自唱协调能力的训练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的声乐和钢琴是分成两个专业来开设的,或者说两个方向,声乐方向的学生钢琴演奏能力差,特别是即兴伴奏能力,钢琴方向的学生声乐演唱水平较低,特别是自然歌唱。我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走了很多年,任凭实习单位抱怨:“你们的学生伴奏能力太差,弹着不会唱,唱着不会弹”,我们还是无动于衷,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如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音乐教育专业就是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培养音乐教师而设置的专业,不要和音乐表演专业混为一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钢琴或声乐可以有所发展,但两者必须得到同等的重视,两者必须并驾齐驱,还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以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和声乐基础两门课程应在大学一、二年级分别开设四个学期,三、四年级四个学期接着开设自弹自唱课程。”这样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很好把技能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能力。所以,音乐教育专业应把声乐和钢琴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唱和弹的协调能力,为他们适应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会怎样学,而且要学会怎样教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和经验,所以,高校音乐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教。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是音乐教师,常言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会教,“教”确实是一门学问,下面以声乐为例加以阐述。声乐教学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也是高校声乐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做发声练习,却不能够给学生更详细、透彻地分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发声练习,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歌唱发声技巧由抽象化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启发学生用自然的生活习惯、行为和动作去训练歌唱机能,这样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学生自学时也很容易操作,经过不断的学习,他们歌唱机能就会得到锻炼,歌唱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也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擅于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要求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有较深的呼吸,用“吸气像闻花”(缓吸)、“吸气像惊喜”(急吸)来比喻;为了帮助歌唱者对声音通畅的理解,就启发他们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管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要有一个管子形状”。教师唱不好可以原谅,教师教不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这可能影响到几十批学生。所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如何教,如何科学地教、合理地教、自然地教。
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学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我国,经过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这些教学法已经在部分学校中推广使用,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如提倡体态律动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提倡以集体歌唱为主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的奥尔夫教学法,才能教育的铃木教学法等。学习国外的优秀教学法我们不能简单的套用和模仿,关键是在了解其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水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使其本土化,真正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服务。通过对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法的学习和利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演唱、演奏技能外,还应该重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要广泛涉猎音乐相关艺术、姊妹艺术,如美学、文学、历史、美术、哲学等。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充分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知识越渊博,艺术想象活动也就越自由、越广阔、越有创造性,从而为丰富生动的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加强教学实用能力的培养,才能缩短学生从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时间,才能使其逐步向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迈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04.6
听完“印度音乐鉴赏”这一堂课,从大家的探讨中,讲到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欧洲乐器在传入印度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们的外形没有改变,但它表达出来的内涵,演奏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印度化了。像小提琴,印度人甚至把它放在地上像演奏萨朗吉一样演奏,可以说除了乐器的外壳,其“灵魂”已完全印度化了。究其原因是具有深厚并且至今依旧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印度传统音乐文化力量造成的。再看看欧洲乐器到了我们国家又是如何的现象……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沉思。
尽管我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音乐教师,我没有资格、能力来改变我们的音乐教育。但我还是觉得在学校里强化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我们国民音乐教育的最最关键之举。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但就是这些应该令我们骄傲的文化宝藏,却被我们不断地淡忘……尽管我们音乐教育者一直在努力做,但是收效令人很不满,我认为关键是一定要把音乐教育定位在文化层面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接受系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能;每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让学生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的音乐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所以提高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显得非常重要。但作为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我非常了解现在学校里对音乐这一学科的态度,音乐就是为了比赛,以比赛结果为核心,只要能得奖,有没有课堂教学都几乎无关紧要,只要能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仿佛就能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巨大成果。可毕竟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美的结晶。很多的时候在想我们培养出来的这些音乐特长生,是否有能力承担不断传承我们深厚的音乐民族文化的重任?那我们是否能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录取新生时就强调提高、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呢?再则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又主要放在专业素质上,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都是围绕“音乐”进行的,这样又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少了加强、提高文化素质的可能。当然重点放在“音乐”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进大学以前对音乐知识匮乏的要命,但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音乐”啊。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对其他的文化越来越缺少起码的了解,综合的知识能力无法提高。我们该看到现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依然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如此狭隘的理解“音乐教育”是很可怕的,应该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的教育。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他提倡“母语”环境的音乐教学。主张儿童应先学习本国、本民族音乐,再学习外国音乐。看过一些学者的文章,也不断的提到“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可当我回头看自己接受的音乐教育,都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上的,我们习惯于接受钢琴学习,接受西方乐理、作曲、和声等理论,学习美声唱法,民族音乐只作为点缀存在。不可否认通过学习到的欧洲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知识,让我懂得一些音乐艺术的共性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我有过这样的误区即以“欧洲音乐”为中心,一直在不断的与学生强调贝多芬、莫扎特等。说实在的,明白发展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已经十分重要与迫切,只是由于自己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一知半解,往往断章取义,心里没底怎敢在课堂里误人子弟。同时我们能否让一些专家对中国传统的原生态音乐形式也进行必要的梳理,提升其理论化的层面,逐渐扭转初级的分散无序的状态,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注入新鲜的血液呢?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说的好“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戏剧……”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我没有能力去改变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能认识到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且我还认识到民族音乐教学并不只在于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在于思考、设想如何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有接纳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教育的理念并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本土音乐教育。我考虑把我们绍兴的地方戏曲和曲艺引入课堂,让学生能重视具有我们绍兴特色与个性化的音乐资源,培养学生作为绍兴人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并能正确认识本土音乐的生存现状,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忧患意识。让学生从身边的本土音乐入手,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性,增强民族音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也曾深刻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并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固步自封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不但对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具有意义,也对于保证民族音乐传统在历史中的继承发展至关重要。民族音乐思维与开放性的音乐思维并不矛盾,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为出发点,并不是狭隘的一统、封闭,而是要使其根基首先深深扎在民族音乐土壤之中,进一步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做一个绝不缺乏民族意识的人。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 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成为当前输送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当提高该专业学生在儿歌弹唱、视唱练耳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声乐教育渗透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来,从而保持学前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确保学前教育专业能够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未能普及音乐教育,学生音乐素养普遍较低
中职学前专业在招收学生时通常不会对学生音乐素质提出要求,因此进入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于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者而言,音乐素养并不是必备技能,因而他们并不重视音乐素养的培训。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也并非中小学必修科目,甚至有的学校会为了加强文化课教学而占用音乐课教学,这就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乐理和视唱练耳方面都是零基础,学生音乐素养普遍较低。
2.课程设计不符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素质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了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当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和发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实现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共同发展的目的。然而,在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很少对学生音乐素养和视唱练耳教学进行重点安排,一方面,儿歌弹唱所占学时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儿歌弹唱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安排和课程设置,学生在理论知识框架得不到完善的前提下,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及编配能力也较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
3.音乐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
新时期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对实践的要求应当有所提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儿歌弹唱、音乐教育方面的实践能力。但在大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对音乐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乐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方面,学生毕业后无法达到岗位要求,导致教学与岗位脱节,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贯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新理念的应对措施
1.从理论教育的改革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体系
要提高中职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贯彻儿歌弹唱教育新理念,首先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体系。这就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对儿歌教学重新作出设计,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上做出改革,从而达到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儿歌弹唱技巧的目的。
音乐教育需要从基础的音乐符号、调式调性、风格、体裁等乐理知识入手,建立该专业学生对儿歌的音乐性印象,以最简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幼儿歌曲的简单编配伴奏方法。例如,幼儿歌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风格类型:欢快活泼的舞蹈儿歌、进行曲风格的儿歌和抒情性儿歌。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歌弹唱教学时,可以从舞曲、进行曲和抒情曲的常用簡单和弦入手,建立基本的儿歌伴奏印象,再根据儿歌不同的风格,使用最基础的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和全分解和弦这几种音型为儿歌配伴奏。掌握这些伴奏理论知识之后,再通过反复的训练,由浅入深地逐步达到为幼儿歌曲编配伴奏的程度。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理论知识后,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通过肌肉记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儿歌弹唱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练习,使学生掌握成熟的弹唱技巧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弹唱技巧知识,并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儿歌弹唱能力的目的。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儿歌弹唱,贯彻儿歌弹唱的新理念,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学生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上的全面综合素养。如,增加视唱练耳的训练课程,提高学生曲调和音准;通过着重加强乐器课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键盘弹奏的技能,并对大部分乐器弹奏技巧都能建立基础印象。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学生提出在乐器演奏上的专业性要求,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钢琴或手风琴能力需达到业余三级或以上,才可进行连贯的儿歌伴奏。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对儿歌所含有的意境、情怀等因素言之有物,因此,还应当适当增加儿歌鉴赏课,对学生的音乐情感、意境理解能力进行培训。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体悟能力
一般认为,音乐教育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但是依然存在着局限性。音乐教育必须从学校中走出来,面向全社会,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校外音乐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在下文将对校外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具体阐述:
(一)校外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指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它是国民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整体音乐水平的重要支柱,因为它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养的重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少年儿童处在学习的前期,同时也是音乐学习的敏感期,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接触音乐的,这一时期对于音乐素质和理解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二)校外音乐教育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子女等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品质起到奠基作用。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家庭不具有专业的音乐教育素质,无法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家庭音乐教育。因此,校外音乐教育成为了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
校外音乐教育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专业的教室和教学器材,并且有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音乐专项学习,对于增进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音乐潜能的开发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三)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有专业的教师,系统的教材大纲,通过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占据主流。但是,校外音乐教育也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首先,学校音乐教育实施统一管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音乐项目,但是校外音乐教育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就器乐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民族乐器如古筝、扬琴、二胡等或者选择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等,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意愿。其次,学校音乐教育实行大班授课,教师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但是校外音乐教育大多采取小班授课,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校外音乐教育有精力组织大量的音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满足少年儿童的表演欲,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对发掘青少年的音乐潜能、提升音乐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校外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思考
(一)培养青少年参与意识
传统的校外音乐教育教育模式通常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课堂上很少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安排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出适当改变,比如在组织学习新的乐曲或歌曲之前,让学生认真听范唱,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也可以教师在简单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后,安排学生根据作品编排舞台剧并表演出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举例来说,教师在组织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感受,有的学生感受到莱茵河的静谧;有的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澎湃;还有的学生对美丽的盲姑娘充满同情。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进行交流、碰撞,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二)着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音乐教育在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使教学生活化。例如,传统的音乐教学,如钢琴、小提琴等,都是一对一教授,老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故事法、创设情景、游戏法、体态律动、表现法、创作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机会展示自我,老师参与其中,师生一起吹拉弹唱。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音乐潜能的开发。
其次,还可以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去图书馆收集相关影像资料,收看音乐电影、电视,或者利用网络。通过这些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青少年音乐思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传统音乐教学关注的是传授技能,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音乐教育逐渐把培养音乐审美确定为核心内容,而音乐思维对于音乐审美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根据学生状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区别,舞蹈专业的教学注重技术技巧和表演性的培养,而音乐教育的舞蹈教学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类的基础理论知识,音乐键盘的基本技能,还要有舞蹈基本技能和舞蹈编排能力。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一般分两年完成。
1.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状况,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从单一练习到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基本形态、手臂的延伸、腰腿的软开度及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有计划、有步骤,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进行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及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2.第二、三学期是以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如壮、苗、瑶、侗、京、蒙、藏、维、傣、汉等民族的民间舞)及少儿舞蹈等素材,突出舞蹈风格。在教授舞蹈组合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地域风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准确掌握了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又了解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既丰富了舞蹈语汇,又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和求知欲。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组合,让学生在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第四学期教授舞蹈编舞技法。首先由教师讲解舞蹈编排的技法,空间的运用,点、线、面的关系等编舞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舞蹈素材、知识和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舞蹈组合或小品的创作,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 因材施教
2005年以后,音乐教育专业招生中取消了舞蹈面试这一环节,而且考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选修舞蹈的学生存在着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软开度、灵敏度不够的问题,有的虽然经过一些基础训练,但不扎实、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如加强地面练习。地面训练是解放身体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坐着或躺在地面上,使上肢在完全放松、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腿部肌肉和软开度的训练,并配合腹部、腰部、脊椎收紧与放松的训练,为以后完成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做动作时挺拔舒展而不僵硬,有效解决学生耸肩、塌腰、腆肚子的毛病。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课时少、所学内容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应该将基训与身韵相结合。如在编排控制组合时融入身韵的提沉和含腆的元素,使学生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控制能力又加强了身体的韵律感,使组合看起来更流畅、舒展;将舞蹈剧目欣赏与编舞技法及排练相结合,在欣赏舞蹈剧目的同时与学生分析舞蹈剧目的结构、情感的表达和编导的意图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它的目标设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目标不同,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娴熟的技术技能的表演人才,而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应着眼于舞蹈知识、舞蹈基本技能和师范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舞蹈与音乐及中小学艺术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艺术实践
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毕业前或最大程度上为学院的庆典排练演出,而参与的学生也只是少数,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所学的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能只重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还应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实践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或创作在大众面前展示的最好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表演机会的增加,上台次数的增多,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舞台上表演时的紧张情绪,增强表演信心。
艺术实践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艺术实践这个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累了表演和创作经验;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实践锻炼,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组织艺术实践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以班级的形式组织观摩演出,到机关、学校、企业进行慰问演出等。组织舞蹈团是高校音乐教育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舞蹈团排练的学生大都对舞蹈有较大的兴趣,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磨练技术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随着舞蹈团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艺术实践的增多,学生越来越成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舞蹈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从而促进了技术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总之,加强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对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这种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音乐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人文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照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的理解欠缺,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僵硬,只能简单的认识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技法,不能正确理解歌曲本身说蕴含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作品演绎中往往情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应有审美意义。
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听觉进行教育的审美艺术。可以说,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其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师范学生的审美认识是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由此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相对欠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并对学生的审美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注重技能、技巧,而轻视文化课和教育课的培养。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等情况,造成了这些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人文素质不强,教师讲课时讲不明白问题,只能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而不能进行背景等方面的讲述,从而照成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单纯地被动地进行技法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为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担负起“音乐使者”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相当深度文化内涵,不仅要能上好音乐专业课程,更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培养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又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及较高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师资联想,是我们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生源素质,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录取时不能只重视学生技法、技巧方面的素质,还要对文化课方面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能顾此失彼,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好专业技法又能够学习好文化课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处处以发展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教书育人,利用人文理念,开发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型音乐人才。三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培养理念,把基础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课程设置与教学教法要既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12-03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门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责任非常的重要,其不仅仅要为国家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即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审美的培养,所以可以说高校音乐教学的观念正确与否还有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极大的都影响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未来。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如学生职前准备教育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教育基本功不扎实;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不能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差,不善于口头表达,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会制作音乐教具等等。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教育实践课程的缺失和低效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性很强,而且其应用性也是其他的专业无法比拟的,再加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实践性有很强,所以对于如何将音乐教育快速的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他们的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实践教育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节点,对于这个节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在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我国教育部部长就提出了几个新的模式,也就是高等学校要对于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强化,要能够加强实践的环节,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的方案,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样才能够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可见,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组织实践课程,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教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职前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将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晴雨表,针对当前中小学综合音乐实践活动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未来工作的针对性,针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二)系统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三)一体化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遵循“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为度、基本技能技巧以实用为准”的教学原则,使文化类基础课程、技能类实用课程和创造类拓展课程一体化,让学生在“知识与应用、定义与理解、技能与练习”的有机结合中摄取知识营养,在“动脑、动嘴、动手”的实践教学中掌握音乐技能和知识,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学习。
(四)实用性原则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原则就是实用,也就是要培养出本专业能够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各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要能够参加社会活动,要能够进行实践性教学,要能够与目前的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这样的目标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理念,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五)开放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包括实现高校内部、高等专业院校之间的相互开放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与其面对的使用单位互相开放。前者有利于高校内各院系之间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实践意识的培养有重大意义。后者则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不足及即将走入单位的实际需求,这种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互为开放,实际上是使学生提前进入实践状态,省去了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的摸索阶段。
(六)能力考核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原则就是其考核性质,也就是对于能力的考核要尽可能的突出,要有一个体系性的指标来进行考核,不能光是说,不去建立整个体系,这样对于毕业生的审核来说是不全面的,如果一个学生的理论很强,而能力有限,那么对于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完全是不符合要求的,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检验和考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的知识保有与能力提高之间严重失衡。因此,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则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秉承的基础理念,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石和着眼点。要把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相统一起来,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确立服务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目标必须与专业课程总体目标一致。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为培养适应当今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的总目标服务,实践教学要能够对于基础教育进行充分的奠基作用,现在国家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公布,在校生毕业以后要面临新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面对着新的教材和新的音乐教学标准,这将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音乐教学的高校应该思考,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比如加大对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开设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中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史等系列教育课程。另外,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等,必须紧扣总目标,否则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课部分,二是专业课部分,比如音乐理论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课程等,这些我们认为是必须课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就应该根据不同人的不
同爱好进行,要适当的培养学生以加强教学能力、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1)音乐理论类基础必修课要注重其应用性
音乐理论课程主要的课程包括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创编及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音乐创编、改编、编配等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兼顾古典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等内容,尤其是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
(2)增设音乐技能类学科教学法理论课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现在很多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都是单一的音乐表演,比如教师对一种或是集中乐器技能进行培训,然后学,也步态重视对于作品的分析和学科教学法的传授,所以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常常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知识会场会弹,但是至于怎么去教以后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也就是这样的音乐教育不够人文,不够注重素质,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所以学生才会不懂得深思。所以现代的音乐教学要进行优势科目的选择,在优势科目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比如进行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等辅助课程的配合,这样不仅仅能够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也能够为音乐技巧的培养扫清很多概念上的障碍。
(3)主修方向类课程模块化、系列化、学生主体化
音乐专业过去的主修课程里,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配套的支撑课程,所以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比较狭窄,也很难起到比较好的实践教育,导致了市场化不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够明朗。所以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多元化市场需求,设置多方向、多模块的课程组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限定选修(必须达到选修方向要求)其中的一个方向模块,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广阔空间。笔者认为,这样的主修方向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的设置,首先是音乐教育模块方面,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中外音乐教学研究等讲座。第二是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模块:声乐(个别课)、声乐教学法、声乐作品赏析、外国歌曲演唱、歌曲弹唱等。第三是舞蹈表演与教学方向模块:芭蕾舞基训、民族舞、舞蹈创编(编导)、中外舞蹈艺术史与作品赏析等。
(三)开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课程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要关注概念、原理的传授,提高学生理解与掌握教育理论概念与原理的能力外,更应强调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实践,其关注点是发现与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而通过已有的经验与已学习的理论来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开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实践课程,形成实践课程设置的梯度。
【中图分类号】G42
面对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师资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自身目前的教学现状,为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音乐师资而努力。本论文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以期对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一、明确培养目标,增加实用课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与中小学校的教学情况多沟通,倾听来自中小学校的声音,多增加一些对学生未来工作有实用帮助的课程,这样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学有所用。在中小学校中,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而且课堂之外还有大量、丰富的音乐活动,尤其以合唱这种集体参与的音乐活动为最多。但是,由于生理基础的不同,中小学生的发声状态与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所学习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发声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学习到的那些发声技巧、歌唱用语等无法运用在中小学生的歌唱教学当中,面对中小学生应如何歌唱常常变得手足无措。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应增加一些关于童声教学的课程,来加深学生对于童声的了解程度,比如儿童歌唱训练、童声的保护与训练、童声合唱的训练等。此外,合唱指挥与伴奏的能力也是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虽然这两门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一方面课时少,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机会也非常少,通常情况下,学生并不能自如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因此,应该适当加大这两门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
除了合唱之外,舞蹈也是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舞蹈的编排都是由音乐教师来负责的,而且,在音乐课堂上,运用肢体语言也已经成为中小学音乐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常见的教学手段。因此能够独立编排、设计舞蹈也是音乐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因此,本人认为,除了形体课之外,还应该开设一些其他的舞蹈课程,比如,民间舞、古典舞等等,少儿舞蹈编排课程尤其作为重点课程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中。
在现有课程内容中,还应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其他体现儿童特点的音乐作品,这种做法对学生日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教学,顺利进入音乐教师的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伴奏课上需要的歌曲完全可以采用中小学课本上的歌曲,合唱指挥课与音乐欣赏课同样可以选择一些儿童音乐作品。这种学习经历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避免以后出现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或儿童音乐作品陌生而手足无措的尴尬局面。
二、重视民族音乐,倡导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中,与西方音乐类课程相比,民族音乐类课程所占比例很小,比如邢台学院只有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这一门课程,而且在这门课程中,学生接触到的也多是一些汉族音乐,对于很多其他有着悠久历史以及丰富文化内涵人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知之甚少。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代表着56种文化,汉族音乐文化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根本不足以代表整个的中国民族音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力度,并且尽一切可能为这些音乐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使人们有机会去感受它们的魅力和文化。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去弥补这种空缺。除了汉族音乐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深入到某种民族音乐文化的氛围中去亲身体验和理解,这种实地考察对于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树立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学生对中国范围内的多元民族音乐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下一步就应该帮助学生把视野放到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包括世界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等。由于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多元音乐文化课程不应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而应作为必修课来设,只有这样,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才能逐渐渗透进高师的音乐教育之中。
三、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联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学生在学校必须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学理念,对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了解,只有这样,在面对真正的教学工作时才能驾驭自如,也才能够符合高师院校的办学宗旨。因此,高师院校中的教育理论课程不应是一项可有可无、或者课时极少的辅课程,而应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来开设。同样,实践环节也应该贯穿于高师音乐教育过程的始终,因此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环节应该有计划、有规律地交叉进行。高师院校应该积极地调动社会上一切的办学办量,建立起与高师音乐教育相对应的基础音乐教育实习基地,并与之建立一种稳定、长期、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交流合作关系。实习过程中,除了有高师院校的相关老师进行实习指导之外,从事基础音乐教育一线的老师对于如何教学最有发言权,实习学生应该悉心听取这些老师的意见或建议。除了走出去实习之外,高师院校还应该不定期邀请中小学校的优秀音乐教师进入学校以公开课或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教学经验,与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相比,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对他们来讲更是相当宝贵的。
总之,高师院校中的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如果对于两者的学习继续处于脱节状态,那么学生对于日后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工作,其危险系数也会大大增加。实践证明,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不成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一点点积累和形成的。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己任的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重视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音乐教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向的群体倾向于中小学学生或者人民群众。为了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来规范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改革中,我们除了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角度调整,也要关注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在学校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之前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的情况越来越少。作为改革的执行者,音乐教育者本身需要有高素质与高水平,才能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合格的音乐教育者。职业院校逐渐重视并引进了一批能够进行音乐教学的人才,并且从完善硬件设施等方面为音乐教育专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音乐教育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在结合教育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教育的成果以及后续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与教育的简单结合,只有真正领会音乐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2.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仍不完善。课堂内容仅限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老师也忽略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确定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将音乐教育专业课堂发挥作用,是对音乐教育者自身水平与能力的考察,也再次说明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老师的重要性。3.现在大多的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综合需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技能。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个方向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为了弥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更是为了推进音乐专业教学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内容到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给新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树立了更为规范的标准。
1.构建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音乐教育课程应该以“音乐”作为课程的重点,老师除了将音乐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其他类似音乐鉴赏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领悟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或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比如音乐与表演、音乐创作等课程。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乐曲本身的存在。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将多样形式的音乐融入到课程中去,不仅能加深学生们对于音乐的认识,更能够将音乐这门艺术发扬下去。只有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制约,将丰富的音乐内容带进课堂,音乐教育专业才能更好的完成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
2.注重“音乐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在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音乐的理论知识。可是,音乐教育并不是老师将音乐以教育的手段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并且给予真正有意义的帮助。老师们首先要认清“音乐教育”的观念,同时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理解“音乐教育”的内涵。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音乐理论知识的人才,更是一个懂得传授知识的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会具有与音乐相关的特殊才能,但是如何将这份本领传授给自己将来的学生,也是需要去通过实践来学习的。
3.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和授业形式的改革。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不能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的课堂,老师们应该把技能传授和教学方法的传授相结合,保证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音乐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能力。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做一名指导者,在同学们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纠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收获知识,学校应该将课程精简化,合并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课程架构,同时在精简的课程中丰富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取到更全面的知识。
四、结语
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并且寻找方法来解决。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们除了探索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应该关注课堂的质量以及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确保学生为将来进行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也需要将改革的内容充分落实,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快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刘杨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树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探析,毕节学院院报[J],2007,5(25):117-1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39-04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整合下的创新: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研究”(XJK011ATM001)
作者简介:朱咏北(195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等方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为契机,开始了放眼世界的旅程。从最初对西方教学法的学习,慢慢扩展到对音乐教育学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音乐教育学领域宽广博大的研究范畴开始呈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治疗等――学科意识由此觉醒,音乐教育学领域开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1](P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也基本上与这种探究同步。不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2](P36)。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技能训练大于教育素质的培养,不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蓝图,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专业力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提倡“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技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的前提下,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主干课程统筹全局”[1](P2),使学生明晰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手段与方法,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他们出版的这套教材,既体现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新突破,同时因其结构内部有所失衡,也暴露出与普通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存在偏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加强师范性: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理论比重上的突破
编者在总序中指出,这套教材是若干年学科构建思考之后的集体探索与积累,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内涵建设阶段[2](P36-38)。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围绕本科教学大纲而进行编撰,内容涉及学科框架内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学设计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育史教程》等。同时,还包括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二是音乐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践,主要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课程,如《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节奏与打击乐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合唱曲集》、《西方合唱发展史》等。
三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包括:俄罗斯卷、法国卷、西班牙卷、德国卷、中国卷、拉丁美洲卷、北美卷、中欧四国卷等)、《声乐》(包括:德国卷、法国卷、英美卷、俄罗斯卷、意大利卷、中国卷、重唱卷)等内容。
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对于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即不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而是把教育教学的成分予以加强。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基本是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放在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方面,缺乏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有的教育性特点,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2](P36-38)。这套教材加大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分量,无论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还是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甚至带有较强专业色彩的课程发展史理论,都被其纳入体系中,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教育学科性质充分重视的突破,由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为高等院校中占更大比重的师范院校做出了榜样。即便师范院校照搬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这套教材也能避免以往出现的“重技轻艺”的种种问题。同时,它还体现出对于教师技能的一贯重视。编者认为,音乐技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音乐教育者。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贴近课堂教学,尤其在音乐技能教材上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在编撰思路与方式上与表演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同时,“加大各类知识信息量,开拓读者自主学习的途径”[1](P2)。编者对于技术技能的重视,很好地继承了以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部分形成突破的同时,也在专业技能方面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内容。
二、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
从目前这套教材呈现出的框架来看,编者所积极构建的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其内部却存在几个方面的失衡,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并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与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教材的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比例失衡,即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不清晰,缺乏结构意义上的独立性。专业主干课程目前共有《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现代钢琴教学法》等13种。专业技能课程则包括《钢琴》、《声乐》、《合唱发展历史》、《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5种,共20卷。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包括《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德国音乐教育》等已出的3种。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的功能模糊,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并列,并没有显示出其意义。因此,从课程结构内部而言,可以把这一部分舍弃。这样,就能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均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列,以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其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为把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更为专业化的音乐治疗理论并重。目前的13种主干课程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音乐心理与教育心理学等属于必备项目,但是像《音乐治疗导论》、《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内容,过于专业化,虽然是值得注意的学科发展新方向,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体需要相距仍然较远。如果过于专业化的医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很难让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可能跟上海音乐学院的编写力量与编者意图有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并不适合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遍水平。对于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院系而言,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都存在实施障碍。
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即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完备体系,会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钢琴、声乐内容的全面、系统、专业化,与合唱、打击乐等内容的单薄、零散、不系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与声乐的文献都分得非常细,具体到了国家,虽然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文献,但并不太符合高等音乐教育的普遍现实,也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有一定距离。与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治疗的倚重一样,这种过于繁复的专业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复制难度很大,从而在推广上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失衡因素,更大意义上是对其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推广而言。如果只在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即便如此,也会给学生以后进入教育领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弱化。
三、原则与建议:如何完善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内容
要想完善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既要考虑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到教师教育的力量,弱化编者的主观意识,加强能起实际作用的课程内容,舍弃不必要的课程内容。
因此需要遵循两个原则,既不能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律,也不能偏离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一,课程体系要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这套教材为例,其内容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就有所偏离。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过分倚重,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对钢琴、声乐的繁复分卷,都会导致音乐教育再次走入“重技轻艺”和“繁、难、偏、旧”的歧途[2](P37-38)。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便完成了,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用途也很小,甚至根本用不上。普通音乐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复合性人才,要在即兴伴奏、合唱、小乐队组织、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这样一来,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还要从头再来。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弹奏高深的大型乐曲,却无法自弹自唱完成一首简单的儿歌。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这套教材也出现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偏离。
其二,要符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套教材来看,它也与全国高等院校普遍的音乐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年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效果却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对接没有体现出突出效果。这套教材中的几种失衡,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内容失衡,会使得它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实施时面临诸多困境。且不论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像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课程,本身发展就有待完善,研究者力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此外,钢琴、声乐的分卷细到国家,也会受到学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其效果。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注意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应该在教育性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就像上文所说这套教材本身的突破。但是,突破也不能盲目,教育性的课程内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范畴,而非什么都可以划进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教育心理学,这已经可以满足对学生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内容,而过于专业化的音乐课程史、音乐治疗等内容,则不需作为必修内容,可以作为有兴趣者的选修课程。同样,本套教材中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也只能作为参考阅读文献,不能列入专业教材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课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
第二,关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即把单纯的技术训练赋予教育性,要让学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具体而言,以钢琴为例,应该把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分化为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在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方面增加分量。把钢琴分卷细化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对钢琴伴奏进行分级分层训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同理,声乐课程内容也需要做这样的调整,把“学会”与“会教”并重,在文献积累上增加普通教育中的经典曲目,避免过于繁复的国别分卷。经过这样的转化,能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让学生在未来面对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时,不至于只有一些不合实际的“保留曲目”而束手无策。在综合性课程方面,另外一套同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教程就做得很好[3]。这套教材以曲目带动综合性的内容,把学法、教法、相关理论等融为一体,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者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三,保持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编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力量的限制,不能仅凭学科特征出发,过于拘泥于学科专业的严格系统而束缚了课程实施者的创造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编制还是实施,都需要人们积极参与,考虑到现实的适切性,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广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北海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 朱咏北.高师钢琴普修教程(1-4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On the Breakthrough and Imbal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