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Through “Light rain Rustle” this class’s teaching, lets us realize fully, regarding the lower grade child, must synthesize each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m to love, carries on the direct-viewing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arns through playing, causes it just likes experiences personally, the stimulation interest, raises the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 spring rain; teaching reconstruction
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种自然景象。它蕴藏着许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着美的因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雨沙沙》这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春雨这一景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春雨的颜色、唱春雨的歌曲、诵读春雨的诗歌、画春天的画等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雨的美好,体会春雨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赞美春雨,表现春天的美丽。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平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我觉得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一二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进行音乐创造,探索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聆听和学习《小雨沙沙》,探寻不同的音源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体现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
我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朗诵、感受、分析、创造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味和春天的美,有效发挥审美教学辅助的作用。指导学生用轻松、柔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体现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学习歌曲的过程和才艺展示的过程,我注重了学生音乐感受个性的表达,体现新课标的“注重个性发展”和“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一年级下册《理发师》这一课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我想让学生感受当理发师的快乐,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呢?是直接让全体学生表演?如何能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来呢?于是我说:今天理发店来的客人越来越多了,老爷爷忙不过来,怎么办呀?有学生举手说:那还不简单,我们来帮助老爷爷!我问能展现一下你们拿小剪刀、花洒、吹风机、喷雾的动作吗?学生们都展开想象表演,有的学生张开手臂拍手模仿大剪刀,有的用手指的波浪模仿吹风机,有的手指一张一合模仿喷雾洒水。我又把班里的同学分成剪发组、洗头组、吹发组、喷雾组,边模仿拿理发工具的声音节奏边表演:
剪发组:咔 嚓 咔 嚓 |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 咔 嚓 |
洗头组:唰 唰 唰 唰 | 唰 唰 唰 唰| 唰 唰 | 唰 唰|
吹发组:呼 ― | 呼 呼 呼 呼| 呼 ― |
喷雾组:沙 沙 沙 沙| 沙 沙 |沙 沙 | 沙 ― |沙 0 ||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情绪非常高涨,轻轻松松地把律动创编融入到这个环节中,让他们当个小小理发师这个游戏让他们体验到音乐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实践与感悟之二-----蹦蹦跳跳小音符: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渔篓》这一课过程中,旋律中出现了顿音,如何让学生认知这个记号并有深刻体会呢?在与学省模唱旋律时,我没有出示歌词,而是在让学生听我模唱出现顿音的这一小节的旋律,让他们猜猜是什么小动物。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兔子,有的说是青蛙,有的说是小鸟,还有的说是跳跳鱼。我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是这些小动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因为刚刚我们唱的是很短的,感觉像跳起来的音。不用教师多解释,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已经清楚知道了顿音的感觉了----演奏或表演上要表现得短促而又轻巧有弹性。我说:今天啊,我们带着小渔篓到河边抓鱼,老师也找到了一种跟顿音的感觉很像的小动物,就是小泥鳅。再次让学生模唱这段旋律加深记忆。其实让学生记住音乐的记号与符号并不难,只要教师巧妙地让这些符号融入到游戏中,学生就能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感受到快乐,也不觉得枯燥。
实践与感悟之三-----小雨音乐会:
在上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这一课时,我想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雨的变化过程。于是我在课堂上准备了:沙锤、铃鼓、双向桶......我在边播放音乐小雨沙沙的音乐伴奏时候,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画----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草地上种子发芽了,长出绿色的小苗,旁边是潺潺的溪水。然后我让学生们拿起手中的乐器,以自己的理解,通过乐器表现图画。学生们都高兴极了。他们“演奏”的声音都非常零散和轻巧,我提问学生,为什么用这样的声音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这是小溪的声音。我又在之前黑板的画中加了几滴小雨,再次让他们表演,乐器的声音加重了。之后我让他们放下手中的乐器,我在画中画起了风,雨下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暴雨。再让学生拿起手中的乐器,表演这个下雨的过程。学生们出乎我意料之外,与以前的乐器伴奏不一样,他们格外认真,在我手部的示意下表达了从小雨滴变成大暴雨,生动地表达了画的意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还是在玩耍,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实践与感悟之四-----听听拼拼多快乐:
在上二年级上册《小红帽》这一课教学中,我想如何能让学生更快地识记歌词呢?我想起了小学生最爱看的连环画,因为连环画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图片表达的意思让人清楚易懂。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三份了表达歌曲里六个乐句的图画,分别是: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点带给外婆尝一尝。她家住在又远又僻静的地方,我要当心附近是否有大灰狼。当太阳下山岗我要赶回家,同妈妈一同进入甜蜜梦乡。到了课堂上,我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三大组。我说: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玩一个拼连环画的游戏。请大家听这首歌曲一次,然后按照歌词的顺序把这6副画拼好。学生们听到了都兴奋极了。非常认真地听完一遍歌曲,就分工合作拼画了。也就是这个过程,他们对歌词的印象就更深刻了。而且,能够感受到他们都是非常乐于参与到其中的,这不是枯燥的记忆歌词,而是快乐的拼连环画游戏。完成后,我让学生再听一遍歌曲,检查连环画的顺序。两遍后,两组都拼对了。这个游戏既娱人之情又寓教于乐,学习气氛都热烈,为后面的环节起了重要铺垫。
所谓的小学音乐的“体验学习”则是指老师在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在领悟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通过“体验学习”学生能够将生活和音乐有效的结合,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体验学习”的意义
1.更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其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情”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体验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通过“体验学习”能够把音乐中动人的部分展现给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学习内容更加的开放和自由。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样式的活动,将各种音乐结合。老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大的音乐课堂为学生呈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开拓学生的审美领域,从而在这样一种情感体验中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2.能够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而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音乐领域的创造者而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体验学习”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自主的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完善自己。同时“体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彼此间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合作的前提下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在体验的学习中学生会自己带着问题去听课,会自主的翻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能真正的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三、小学音乐教学“体验学习”实践途径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融入体验
老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丰富课堂,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利用一些情感、符号作为引导。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程《西湖春晓》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将美术元素引入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湖的样子,然后利用学生对湖的印象和认识对音乐的审美进行再创造,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挥的体验情境。再比如在学习《绿水江南》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江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好奇心和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让学生再去欣赏这首曲子,想必会让学生与音乐产生更多的共鸣。
同时“体验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劳动最光荣》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聊一聊在生活中谁最勤劳,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或者演讲的方式进行描述,从而在体会音乐主旨的基础上去欣赏音乐作品。
2.具体实践、亲身感受音乐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得到兴趣的激发后,那么在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就要通过实践体验来观察和反思。那么在这里老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体验音乐作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自己的家庭成员,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学生描绘的家庭成员的特点最鲜明,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在此同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萨克斯音乐《家》,在这种对家庭的情感基础的铺垫下,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了。
3.借助编排,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更加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的观念,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绪,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更加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的互动让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教学任务的传达更有效,通过教学情境互动,可以更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烈,注意力不集中,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创造引人深思的的问题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加大了课堂的投入率。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蔓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高科技,营造课堂的氛围,增加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比如,教学《春到梅花山》(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春天的音乐,梅花盛开的图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出梅花盛开的意境,让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文中的学习。
开展多学科实践活动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为语文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文中的知识几乎都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单单靠课本上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知。例如,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秋游》的教学时,以秋天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查阅,从中归纳总结,谈谈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播放关于秋天的美丽的视频,放映秋天的D片,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本来就充满兴趣,这样的综合实践讨论方法,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课堂中去,通过积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和进步,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教师授课的知识。
教师还应该利用语文这个贯穿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优点,有机地和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结合在一起,把语文知识在各个学科中体现出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可以在语文课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夏秋冬这四季,数学课上在春天植树的应用题,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对自己脑海中的春天、秋天、夏天、冬天进行描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英语课中教会学生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和早上、晚上、中午等单词。在音乐课上教同学唱春天大自然的歌。科学课上对春天小树发芽,小草破土的观察探究。让学生在不同教学内容中了解到自然,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利用教学评价系统
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地安排教学的过程和相应的时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充分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建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和课堂进行准备时,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提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在小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学习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问题:什么是厄运?谁遇到厄运?主人公有着怎样的信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末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呢?面对每一课程的教学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要符合本课氛围环境的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场景、情景、意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合理又科学的引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二年级下册第一课表演《郊游》中,本课以体现《春天来了》为主题,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及表演《大树妈妈》,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色彩,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郊游》是一首台湾童谣,歌曲叙述了孩子们手牵手去郊游,观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从另一侧面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在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及相关内容后,我大胆的进行教学整合,将欣赏、律动、游戏、表演贯穿于一节课,抓住学生好奇心,让其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何去整合这节课?如何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抓住突破点?我在教学后进行了反思,以下便是我的点滴反思:
一 情景导入的反思
伴着优美的上课铃声,孩子们抱着好奇的心理,探究揣摩老师的一举一动将给这节课带来什莫,此时此刻的我,没有浪费这一时机,而是在教室中浏览欣赏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用点头、微笑等小动作默默的传递着对学生的赞美之情。不经意的举动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让我与他们的默契与信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铃声过后,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的绘画作品让我更加地认识到你们的生命是这样的天真浪漫,渴望美好。你们的生活就像春天一样绚丽多彩,无限美好。”学生被我声情并茂的语言所感动所吸引,正当学生回味的时机,我播放了一段表现春天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情感沉浸当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我提问学生说出音乐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伴着歌声《郊游》有节奏的踏步,并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走进大自然,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
通过这一独特的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引领着稚嫩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遐想即将发生的故事,使其展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教师教色的反思
本节课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为——导游,我们出游的路线为“走进森林——上山——凉亭观景——下山”路线设计好了,就需要我一步步将学生引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像到了一处好风景我们不需要一个劲地说,而是使其自由的观光,自由的畅谈心中的感想。
三 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法的反思。
《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针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学手段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郊游》这节课,教法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目的在于营造符合歌曲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还采用了听唱法,不同以往的是听唱法的采用不是集中在一起按照初听——复听——再听的过程构成,而是穿插在四个旅游景点进程的当中,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踏着轻快的步伐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和情感。最终,在“凉亭观景”的场景中以大家游戏娱乐的氛围中学会歌曲,表现歌曲。最后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法,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春天主题的理解,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使学生融入音乐,体验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享受。为此,我结合歌曲《大树妈妈》在第一场景“走进森林”提出“你们都看到了什莫,听到了什莫?”的问题中引导学生注意与已学歌曲相结合来抒发自己初到森林时的新奇感受。其次,在“上山”的场景中,我以号召的口吻,使学生注意到上山道路的崎岖与危险,并自发的用手拉手、擦汗、上气不接下气、低头弯腰等肢体语言来表现大家上山时的步履艰难与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此时,当学生们胜利地登上山顶时,播放一首《嘀哩嘀哩》,又再次勾起学生回忆路上的所见所闻及站在山顶时所看到的大好河山,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把站在山顶上的喜悦之情和对河山壮丽的感慨之情交织在一体,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这正是本课的难点,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郊游》这首歌曲起到了承上启下及激感的作用。最后,再“下山”的情景当中,配合聆听《春晓》这首春风化雨的艺术歌曲,使学生心灵得到了抚慰,品格得到了升华。
四 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学法的反思。
本课的学法设计以适应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与技能。以下便是本课使用的几种学习方法:
1 游戏学习法 通过各种游戏,让每位孩子主动的参与课堂,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在游戏中,让他们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并能在热烈的有组织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合作交流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因此他们的音乐素质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创设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共振的氛围。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在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的个性。
3 幻想法
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采用幻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的想法。
4 探索法
采用这一学习的方式,就如苏霍母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就更加强烈了“。
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动物过冬》一课时,发现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简化了课堂教学环节,直击重点,将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课文”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读书、找找、画画、汇报、交流、质疑、释疑,指导朗读,对比理解,词句训练,随机扩展等形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能力的训练。最后的总结扩展环节,又将知识的拓展和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对三个维度的要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课堂结构安排得合理、实用、紧凑,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牵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这种充分的交流中实现综合性的学习。既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多种能力。
二、利用兴趣和重难点的有效结合,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二年级下册《寄给青蛙的信》一课之前,我对以往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前在教这一课时,我和多数老师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处理、解决问题。虽然思路清晰,设计环节和学习方法得当,但缺乏新意。孩子们自主读、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需要老师较多的引导和启发。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这封“信”。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信”这种联络方式,也没有写过“信”,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开课时的环节,直接由这封信入手,用媒体将课文中的“信”呈现出来,让学生练读这封信,并把自己通过读信了解到的和想知道的同大家交流交流。这样一来,立刻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各项环节中,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示与引导,学生们自己就把许多问题甚至重难点突破了。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将整堂课的气氛再次烘托起来,请学生们写信、读信,传递他们的真情与快乐。
本次教学,使我更加理解了“教无定法”的含义,懂得了有些课只要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文章的重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围绕着它去设计教学,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针对特点,利用有效手段完善课堂教学
在我们使用的课本中,诗词的录用对当代儿童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诗是民族的心声,文化集萃的载体之一。中华古诗词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词一直是我们教师在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乐中学的同时既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含义,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在教一年级《江南》一课时,我潜心钻研教材,查阅了许多有关《江南》一诗的资料,最后决定“别出心裁”试一次!我课前用吹塑纸、彩纸、硬卡纸等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具。上课前两分钟,我开始快速地在黑板上搞起了创作:挨挨挤挤、碧绿茂盛的莲叶,各种姿态、婀娜动人的莲花,饱满、挺秀的莲蓬,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鱼儿……有贴出来的,也有手绘的。学生们在下面专注地看着,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原本普通、宽大的黑板,立刻变成了一幅绝佳的图画。上课伊始,学生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趣盎然!围绕着这美丽的图画,学生不仅学会了诗句,理解了诗意,想象出了诗得意境,而且会诵读,会表演,会唱,会跳,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教材特色:词串,不是音乐,却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不是诗词,却有诗词的意境与韵味;不是绘画,却有绘画的绚丽与留白。教材上面有两张图表。第一张图表中的鸟可以用“鸟”“隹”两个偏旁表示,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张图表中的月亮、肉都可以用“月”这一偏旁表示,说明不同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实践法和引导探究法,力图通过以上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识字8》的词串教学分两个教时完成。在第一教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整体感知词串,正确流利朗读,学会本课的四个生字;学习词串前两行,认识六种鸟,了解其特性,懂得保护鸟类;通过带有“鸟、隹”这特殊偏旁的词串学习让学生了解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两种符号表示,进一步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韵文语感及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以下以第二教时为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词串,学习词串的后两行,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进而读出词串的韵味。
②发挥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让学生了解两种事物可以用一种符号表示,回顾旧知,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③正确、端正、美观书写“踢、腿、腰、胸、朗”,重点指导“胸”的书写和引导关注“月”在不同字中的书写变化。
④利用词串资源,培养学生朗读、表达等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
其中教学目标①和③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②为本节课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利用拖移功能,创设鸟儿飞进情境,重温汉字构字特点
在教学伊始,利用电子白板随机拖移功能,飞出六只鸟,点击词语,图词结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边读边想,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读出鸟类的形象和特点。圈画点击“鸟”“隹”字旁,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鸟字旁和隹字旁这两个偏旁表示同一个意思,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大部分都与鸟有关。再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有趣的新发现呢”导入新课的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拖移和点击功能,以具体的形象创设情境巩固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引发探究的热情。
2.运用拉幕功能,感受月亮演变过程,逐个突破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天色已晚,鸟儿休息了,看谁来了”——出示月亮图片。运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演示月亮慢慢演变到字的过程(如下页图1),再通过比对字和实物,引导学生发现相似点,进一步感受象形文字的特点。语言和图片结合再创月亮婆婆发出邀请的情境,引领学生观察与表达“你觉得月亮婆婆家怎么样”,引出“明亮”一词,同时要求学生读准后鼻音。再由图片内容引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明亮的含义,进而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意思。由“明亮”导入“晴朗”,由白天的万里无云导入到夜晚月朗星稀,两幅画面的同时呈现,让学生全方位理解了“晴朗”运用的范畴。再创设云姐姐的遮掩,让原有的景色变得模糊,看不真切了,引导在学生用词来形容之际,适时出现词语——朦胧。作为词串,三个词语同时呈现,授予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读出词串的韵味,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带点的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为什么是“月”字旁呢?和什么有关系呢?
设计意图:“月”的教学是本课中所不涉及的,但是作为理解偏旁的意思,有必要向学生展示月的演变过程,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明亮”“晴朗”“朦胧”这一组词语,学生在读音上有点难度,在理解词语上理解不够到位,于是借助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覆盖功能,运用多种方法,如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图片比对等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到位理解词语。
3.运用显示功能,呈现词串深入探究,动作演示发现特点
教学中以“是不是所有的月字旁都与月亮有关呢”为话题导入下一组词串的学习探究。逐个出示“弯腰、踢腿、挺胸”三个词语,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边读边做动作。在动作中让学生感知“腰”“腿”“胸”在人体中的不同位置。在读准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三个词语中构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和身体、肌肉有关,利用拉幕功能演示肉慢慢演变到月字的过程(如图2)。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说出在人体上带有月字旁的字,如脸、脑、臂、背等。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生性好动,喜欢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和高效性。结合教学内容,本环节教学主要通过找一找、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说说做做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感受动词的精妙。
4.运用拍照功能,两图共现总结规律,感悟汉字构字特点
教学到此,学生已感受了“月”字旁可以表示的不同事物,呈现画面,升华认识:认识到与光线、肌肉有关的可以用“月”这个偏旁来表示,说明不同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鸟”和“隹”两个偏旁来表示鸟类,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缺乏深刻性、完整性,认识只限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提升。因此借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字词认识到构字的特点形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其探究热情,促进主动识字写字。
5.发挥互动功能,创设情境练习说话,针对学情指导写字
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故事教学时,一些教师能关注文本信息的获取、词汇句式的理解、阅读策略的渗透、故事朗读的指导。他们的教学过程看似详细,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对故事人物的情感体验、对故事内容的想象补充、对文本主题的独立思辨,学生的思维活动仅限于文本表面。这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故事学习无趣单调。相反,另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同样关注文本信息的获取、词汇句式的理解、故事朗读的指导,但是还能抓住一些有意思的词句,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师生展开积极互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故事理解有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过程生动,上出了不一样的效果。
何谓有意思的词句?在故事教学中,有一些词句并不能揭示故事的核心内容,也不是故事中显性的语法重点,但是这些词句的解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语言、人物情感和故事意义,这就是有意思的词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寻找和运用有意思的词句进行故事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
在译林教材中,故事板块往往以对话、短文、故事等形式呈现,对人物性格和情感描绘的词句不是特别丰富,在短短的篇幅中,要引导学生去把握人物特点,就必须找出紧扣人物行为以及心理相关的词句,通过品读等不同形式丰富学生感受,理解人物情感。
【案例1】
以五年级下册Unit 1 Cinderella一课为例,故事中讲到Cinderella在12点之前必须回去,她对王子说:Sorry, I have to go now. 学生在学习这个故事时,结合上下文能理解have to这个新词组的意思,但是对人物当时的心理感受还不深。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新词组时,并没有直接出示中文,告诉学生词组的意义,而是用了追问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T:Cinderella says: I have to go now. Does she really want to go home?
Ss: No.
T: Does she not like the party?
Ss: No.
T: Does she not like the prince?
Ss: No.
T: But it’s twelve o’clock now. She has to go home.Let’s read together.
Ss: I have to go now.
【解读】“I have to go now. ”这句话本可以快速带过,但是该教师在教学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关注,采用了追问形式,让学生设想人物当时的心情,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对Cinderella无奈的心情更加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觉。教师的追问,巧妙地将学生和教材进行了互动,学生在互动中感悟了新词组have to在故事中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二、通过语境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在一些常见的故事教学中,教往往围绕故事文本内容,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让学生理解故事,读好故事。但是学生的技能训练主要围绕文本信息展开,缺少个性理解、开放表达和独立思辨。但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很难开展,语言拓展也无法展开,因为学生词汇量比较小。事实上,教师是否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关注到词语间的联系,从而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活用所学语言。
【案例2】
在二年级下册Unit 3 We all like Chinese一课,故事中讲了几个学生在谈论班级课程表,大家都说了自己喜欢的学科,并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原因:It’s easy. It’s fun. 在学习这篇故事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说出“I like…It’s easy. /It’s fun.”就觉得可以了,因为故事中只出现了easy, fun这两个形容词。但是,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并没有拘泥于这两个单词,比如她在教学单词Maths后,设计了一道简单数学题,让学生说出做题感受,引出easy一词。而教学PE时,设计了一个体育游戏,引出了学生的感想:fun。教学单词Music这个单词时,播放了两段音乐,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很快用学过的单词beautiful, great, good,cool等进行了表达。教学单词Art时,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表达出colorful,nice等看法。不同的学科,随着教师创设的不同语境,学生表达出了真实的看法,跳出了课文的局限。
【解读】当教材内容无法使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时,该教师紧扣住fun,easy这两个单词,围绕单元话题,设置了不同情境,鼓励学生进行灵活的表达。一个本来比较枯燥单调的句子,因为教师的解读和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旧知,让对话变得更加有趣、真实、灵活和开放。这节课上,教师语境的创设对学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语义差异
在故事教学中,相同词性的单词会在同一个故事中出现,比如情态动词、频率副词等。但是这些单词意义不尽相同。如果能关注好这些词,并做好整理分析,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它们在表达中的细微区别,也能引领学生围绕这些词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样,同一个单词或者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故事中,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或不同的语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新的意义,并尝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
【案例3】
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一课,讲了马路上有红绿灯和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应如何安全过马路。课文中出现了这句话:Can you see the red man? You mustn’t cross the road now.六年级学生对can’t比较熟悉,而mustn’t作为新单词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如何让学生感受mustn’t的语气,一位教师在引出这句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T: Can you see the red man?
Ss:Yes.
T: Can you cross the road?
Ss: No.
T:You can’t cross the road. You shouldn’t cross the road. Please read the sentence in the book. Can you find any differences?
Ss: You mustn’t cross the road now.
T: Who can read it again?(学生模仿警察口气朗读)
T: Why do we use mustn’t here?
S1: 因为这里是禁止,所以语气严厉,can’t语气没有这么严厉,shouldn’t 语气有点委婉。
S2:…
【解读】这位教师没有直接教学mustn’t在句中的意义,而是在情境中使用相同词性的词语进行替换和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并在朗读中感受语气差别,从而了解这三个词的不同使用场合和细微区别。该教师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新单词的意义,也帮助学生灵活地区分和运用这3个单词打下了基础。在今后遇到相似问题时,学生也能用相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四、通过提炼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意义
小学英语故事体裁有很多,有些故事中的单词看似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其实这些词句的背后隐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者趣味。教师在解读时,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语言基础,挖掘一些词句,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反思。还有一些词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探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通过思维的碰撞来体会和感悟故事意义。
【案例4】
六年级下册Unit 2 Good habits一课,课文内容主要讲了Wang Bing和Liu Tao的习惯,其中介绍Wang Bing的习惯时,课文中出现了这些句子:He gets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never goes to bed late. Wang Bing always puts his things in order. He usually finishes his homework before dinner.
在教学这个片段时,有的教师抓住人物的好习惯词组,觉得人物品质就抓住了。但有一位教师除了抓住这些词组外,还特别关注了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副词。在获取课文信息后,该教师和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T:Wang Bing never goes to bed late. Do you never go to bed late?
S1: No. I sometimes go to bed late.
T: Maybe you go to bed late at weekends. Right?
S1: Yes.
T: Wang Bing never goes to bed late every day. How do you think of him?
S2: His habit is really a good habit.
T:Can you find other words like never? Please find them and read them.
学生很快寻找到了always ,usually这些单词。
T:Never, always, usually…Wang Bing has these good habits and can keep these habits.
Ss:Wang Bing is a good boy.
【解x】频率副词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早已熟悉的内容,所以一些教师关注了单元话题,抓住了习惯词组的理解和认读,而对这些频率副词缺少关注。但是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这些单词,引导学生提炼,感受到Wang Bing 不仅有好习惯,更可贵的是能坚持。这些频率副词不仅使语句表达更加生动,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故事的意义更加深刻。
寻找有意思的词句,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通过有意思的词句感受有意思的故事,在理解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品格,有效促进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落地。
关键词:小学低段;创编与活动;教学策略
音乐“创编与活动”板块是小学低段音乐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板块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歌曲、乐曲等。学生通过对音乐音响的探索、即兴演唱、演奏、创编歌词、律动与舞蹈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但笔者发现,小学低段“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中存在活动内容单一、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浅尝即止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探索如何在“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的环境,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低年级学生审美认知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关注创编活动评价的教学策略,提高低年级创编与活动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教学中“主体”地位,而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创设良好的创编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营造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
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是进行创编活动的前提条件。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最直接的工具,是传授知识的最快捷方式,也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工具。
例如:在一次创编教学中,我提出:“请你听歌曲,想想可以用哪些你喜欢的动作为歌曲进行表演?”学生们边听歌曲边自己在那里设计动作,但在音乐结束后,请学生来进行表演时,只有最喜欢跳舞的学生举手想来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周围的孩子却掩嘴而笑,觉得不好意思。这时候正在表演的孩子脸上表情也稍显不自然,在表演完她的动作后,我肯定了这位想象丰富和勇敢的孩子,表扬她的大胆表现。在学生们的眼里,同学的表现受到老师的积极肯定,再请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时候,孩子们踊跃举手,想来表演的同学明显增多。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语言的动机和内容要富有感染力,引导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为班级营造一个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
2、创设良好的实践空间
创编活动的进行应创设良好的实践空间。教学中可以根据创编内容设计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座位调整。例如:例如根据《乃哟乃》歌曲中的“mi sol do”三个音进行即兴编唱,即任意组合,编一编,拍一拍。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实践空间,将教室的座位分成三个纵例,并分代表“mi sol do”三个音,可以横排的三个人任意组合,编一编,唱一唱,也可以三个组任意组合进行创编。灵活的形式使单调的三个音丰富生动起来,学生也乐意参加。
二、优化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内容
教师对音乐教材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直接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应充分认识教材,有效重组和优化教材内容使实践活动更有效。
1、优化教学内容要有机灵活
“创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机灵活。可以联系单元的主题内容优化和重组创编实践内容。例如:在一年级(人音版)下册的音乐教材内容中,八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四个单元的演唱歌曲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第一单元的《小雨沙沙》、第三单元《数鸭子》、第六单元《闪烁的小星星》、第七单元《粉刷匠》,在这些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就可以在唱好歌曲的基础,进行切实有效的“创编与活动”。在《数鸭子》的歌唱教学中,可以侧重即兴表演的创编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究歌曲进行即兴的情景表演或动作创编。又如:在《闪烁的小星星》-课的“创编与活动”中,因为一年级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还比较弱,教师可以安排听辨游戏,即兴创编节奏游戏,通过聆听与对节奏变化体验,感受音高变化与节奏变化。
“创编与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与本课内容相联系的,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例如:在《闪烁的小星星》一课的“创编与活动”中,可以安排“抢答”游戏、即兴节奏创编等。在《火车开啦》的音乐教学中,安排“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分组学一学”来展开即兴节奏创编和声音创编的实践活动。
2、优化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创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和重组创编实践内容,注意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尽量减低创编的难度。创编活动的内容安排一定要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适合学生现有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创编与活动”的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即兴创编与参与活动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在《快乐的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做动作,然后请学生主动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进行《快乐的一天》的即兴表演。
三、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
音乐“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即兴创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1、创编与活动教学应具有合理性
小学低段(1-2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乐于表现的年龄阶段,在音乐课堂中喜欢参与各项表演活动,勇于积极表现自己。教师要注意在创编过程中给予积极引导,创编活动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给学生提示越明确,创编活动的可操作性越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越高,但要留给学生可发挥的空间。例如:在二年级(上)《小麻雀》即兴歌词创编活动中,根据歌曲《小麻雀》内容,启发学生创编适合“XX X”节奏的歌词,体会节奏的韵律特点。学生在创编过程列举很多如:“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跳个舞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小花狗汪汪叫,跑起路来轻轻跳,见了妈妈亲一亲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这个创编活动,指向很明确,也贴近孩子的认知特点,可以留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创作中获取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即兴创编兴趣。
2、创编与活动应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即兴创编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创作的生命,也是学生参与创编活动的动力和兴趣点。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下)《理发师》的教学中,当学生唱会歌曲后,笔者让他们进行歌词创编:“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师傅,如清洁工、泥瓦匠、油漆匠等,现在就请大家用《理发师》的旋律自由组合创编。”学生们创编的有《小木匠》、《清洁工》、《小铁匠》和《粉刷匠》等,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先一起讨论匠人们是怎么干活的,配上音乐旋律创编歌词,再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如“马路边的老爷爷呀,刷刷刷刷,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刷刷刷刷……”、“木匠屋的老爷爷呀,叮咚叮咚,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叮咚叮咚”,“铁匠屋的老爷爷呀,铛铛铛铛,手里拿着一把大锤,铛铛铛铛”,“屋子里的老爷爷呀,刷刷刷刷,手里拿着一把刷子,刷刷刷刷”。学生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情绪欢欣饱满,觉得非常有意思。
3、创编与活动教学应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
作为小学低段的即兴创编还要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模仿是音乐学习最基本、最简易的方法,创编过程中可将模仿作为一种启发和导入的手段,当然要恰如其分采用这种模仿方式,既使学生们受到启发,又不至于代替学生自己的创编。
四、关注创编与活动的评价
创编活动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进行创编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价值与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关注对学生在创编活动中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设立一些直观的奖项,如:在创编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可以用趣味“小贴纸”进行奖励,还可以设立最佳“表演小贴纸”、最佳“想象小贴纸”、最佳“歌词小贴纸”、“最佳组合小贴纸”等等。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发挥,进行及时肯定与表扬。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教师自身不要轻易用“对”或“错”判断性评价,要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分析活动中的进步与不足。
结语
小学低年级“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平和的学习环境;应优化创编与活动的内容,做到有机灵活、循序渐进;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做到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合理、有趣味性,要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关注创编活动的评价,让低年级学生在创编与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在体验、表现、创造音乐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永庆,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4.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引入,结合资料介绍动物。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神奇有趣的动物世界。
(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各种动物图片。)
师:你对刚才大屏幕上的哪种动物最感兴趣?请介绍介绍它好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图片中自己喜欢的动物。)
2.利用范文,引导学生学习介绍动物的一般方法。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非常喜欢小动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好吗?
(学生阅读老师出示的范文。)
师:请说说从这个小朋友的介绍中,你知道了这种小动物哪些方面的特点?
生:我知道了这种小动物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还知道了这种动物最喜欢玩什么。
老师一边板书一边总结:我们介绍小动物的时候,也可以像这个小朋友一样,从这种小动物的样子(也就是外形)、动作、喜欢什么(也就是它的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
3.联系生活实际,介绍自己见过的小动物,针对同学的发言,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或互相讲解自己亲眼见过的动物。
5.结束交流,老师再次让学生重温板书,提示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写自己感兴趣的动物。
6.学生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写后展示、评议。
课例二
课前准备:学生带来家里养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1.根据教室现状,直接展开交流。
师:哇,我们的教室今天变成动物园了!
老师快速板书“教室变成动物园了”和“教室变成动物园啦”。
师:哪一句更能表达我们现在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兴高采烈地齐读:教室变成动物园啦!
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很高兴。谁能告诉老师这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教室里有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很可爱,我们喜欢它们……
2.师生两两交流,提供交际范例。
师:小动物们给我们带来了乐趣,我们当然应该爱护它们,了解它们。我看看,先认识谁呢?
老师扫视整个教室,这时,一只鹦鹉叫个不停,惹得教室里其他几只鹦鹉也叫起来。
师:小刚同学的鹦鹉好像最性急,我们就先认识它吧。
(小刚兴奋地提着鹦鹉跑上讲台。)
师:请问鹦鹉的主人,你的朋友为什么这么急着想大家认识它呀?
小刚:可能它觉得自己很漂亮吧?
师:是吗?那你认为它漂亮吗?
小刚:漂亮。我最喜欢它的颜色。你看,它的嘴巴是深红色的,头上的颜色红得要淡一些,身上的羽毛又是金黄金黄的,多漂亮!
师:确实很鲜艳,很漂亮。你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小刚:小零件。
师有些不解,问:哦,怎么取这个名字呀?
小刚:因为它的叫声有点像机器发出来的,所以就叫它小零件。
师:这名字可真有意思。下边的同学还想了解小刚同学的鹦鹉朋友吗?
生a:你为什么要养鹦鹉,不养别的动物?
小刚:是我妈妈同意我养鹦鹉的,她觉得养鹦鹉不麻烦,不会在家里乱跑。其实我本来想养一条小狗,可我妈妈说养狗太费时间。
生b:小零件最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它调皮吗?
小刚:小零件喜欢吃小米。它很调皮的,有时候我在做作业,不理它,它就用嘴把小米叼起来,像喷泉一样撒得到处都是。
生c:小零件是怎么和你成为朋友的,刚开始它怕你吗?
小刚:刚把小零件买回来时,它跟我不熟,很怕我,我就天天跟它说话,还抚摸它,安慰它,慢慢地它就把我当朋友了。
学生通过提问,和小刚同学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其他带了小动物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争着想展示自己的小动物,老师很自然地把活动引入第二个环节。
3.学生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小动物。
老师提要求:不许捉弄小动物,让小动物不高兴;可以离开座位,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小动物,或者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请它的主人给自己介绍。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个个两眼放光,兴致勃勃,有的在用青菜叶子逗小兔子演杂技,观察兔子究竟怎样用三瓣嘴吃东西;有的趴在地上和小狗说话;还有几个同学举行了几场真正的龟兔赛跑,甚至请听课的老师去观战;那几个带鹦鹉的,则把鹦鹉聚在一起开“音乐会”……老师也参与其间,和学生交流,并相机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深入。等学生玩得差不多了,老师就激励学生写话。
4.自由写话。
老师提出要求:可以介绍自己的小动物,也可以写刚才观察到的别人的小动物,还可以一边写一边观察自己的小动物,把观察到的马上写下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明白。
5.展示写话,再次交流评议。
对两堂课的反思:
“教例一”和“教例二”的共同点是把口语交际和写话练习结合到一起进行,但是很显然,两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
现行的实验教材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即三维目标,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布置新的作业。数学课要求做到:1、获得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②从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稳步求实的良好学风。而我们的数学实践课恰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基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密切其它学科的实验田。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筹划,仔细导演,就会上演一幕幕耳目一新的话剧,课堂上迸射出耀眼夺目的思想光芒,智慧的火花,艺术光环。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将是群情振奋,星光灿烂。数学实践课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是学会知识,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的沃土,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良田,是培养具有道德知识,健康的新一代的圣地。
一、践行数学实践课的目的,确定生活实践中可行方案
数学实践课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能力。③数学实践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强化了人主宰生活的理念,有建设世界、改造世界的责任。在集体合作中有团队精神。
准备好上数学实践课的材料、资源,调整好课堂环节,设计好程序,预设课堂成效,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成效,在数学实践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维解释生活的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知识来理解、解释、处理生活现象。在课堂活动中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促销方案有这样一个题目:华艺商场现有某种商品100个,这种商品的单价为100元,该商场决定对这种商品开展促销活动,准备从全部销售额10000元拿出1000元让利给顾客。请你为华艺商场设计一个促销方案,再与同学交流。我是这样设计教案。
指导制定促销方案
一店、假如全部商品全部出售,每件商品卖90元,即打九折销售。
二店、假如全部销售,分组销售,买“九件赠一件”。
三店、全部销售抽奖活动。
凡购买本店商品可凭信誉卡参加抽奖,让利给顾客,有大礼赠送,中奖率100,抓紧时间,赶快抢购。
一等奖一个,赠价值若干元商品。
二等奖若干个,赠价值若干元某种商品若干件。
三等奖若干个,赠价值若干元某种商品若干件。
赠品共1000元。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看待三种方案呢?通过对比讨论让学生感悟到:经济不富裕的,可到一店去购买,受益均等,机率一样;二店有局限性,买九件才得一件赠品;经济富裕,想试个运气,图刺激可到三店购买。购买商品怎样合适,要动脑计算计算,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选定,量力而行,不能盲目随从。
其实:促销方案还有很多,如采取混合方案:
① 打折+赠品
② 积分、购物
③ 打折+抽奖
促销辅助形式:播放音乐,开演唱会,品茶,赏花,赏书画等观赏娱乐。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再由数学指导生活,生活科学合理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④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数学实践课安排的内容,目的使学生认识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数学主要特征还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亲自参加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为此在“旅游中数学”就体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租车,用餐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很自然的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融合在一起。⑤在三年级上册中,“搭配中的学问”是实现数学课堂三维目标,体现数学特征的好教材,这节课容易创设情境引进课堂,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在“营养膳食平衡”课上知道饮食要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搭配。那么我们看看康师傅是如何为我们配菜的。这节课容易激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周一、怎样配成一荤一素呢?(如表1)
同学们很快配出方案:(如表2)
共有1×2=2(种)
蔬菜要多样,维生素才丰富,周三的菜谱做了调整:(如表3)
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怎样配成一荤一素搭配方法?(做到不遗余漏)。(如表4)
共有2×2=4(种)
为了使营养全面些,周五的菜谱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如表5)
同学们找出了有序的搭配方法:(如表6)
共有2×3=6(种)
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有序规律,用乘法的含义提示了组合问题蕴含的规律,培养了思维的条理化,建立了数学的对应思想,为学习组合问题打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数学实践课容易深入发掘数学资源,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教材内容不仅在主动探索环节上能够由浅入深地引入,在应用领域也是环环相扣。
如27页穿衣服问题:2件上衣,3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如表7)
共有2×3=6(种)
27页行走路线问题:
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有几条路可走?
共有2×3=6(种)
这样的过渡是学生感到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可见数学用处多么广泛,多么重要!学好数学,才能使日常生活合理、科学。
教学不拘泥教材中所呈现具体素材,还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身边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作用。如在周一菜谱中加上一汤(西红柿)作为周二的菜谱,
这就渗透组合问题,做完一件事分几个步骤,每步有a1、a2、……a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a1×a2×、……an种方法,为以后学习组合问题奠定了基调,打下了基础。
对于教材采用合理的课堂设计,不但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上得到数学的滋润,学会了思维的有序性,增长了智慧,还会用数学知识导行了食、衣、行的问题,使日常生活安排得更科学,更合理,有情趣。它比单一的营养健康课更具有说明力,起到了防止食物、蔬菜单一,营养缺乏的目的。
数学实践课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空间。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发现其中组合和谐美、简约美、对称美、不对称美,特点美,能够发挥学生潜在创造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在二年级下册将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组合设计图案,就能设计树啦、房子啦、动物啦、人物等美丽图案。(如图1)
有一道设计花坛题:有一块直径为10米的圆形空地,现在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空地的二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如图2)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良田沃土
数学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数学意识,数学行为,还能显示数学学科的科学性,环保意识,人文关怀思想。它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沃土良田;它是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渗透、理解、感悟、升华的摇篮圣地。就小学生而言,思想教育要言之有物,不能泛泛所指,才不显得空洞乏味,才能做到思想教育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在“估测一片树叶面积”数学实践课中,我做这样的总结:这仅是一棵平常的白杨树,它在晴天里释放的氧气足够我们2―3个人呼吸用的,这样清新的氧气沁入我们的心肺,让我们神清气爽,醒脑益智啊!它来自何方?前人栽的树去啊,我们在感恩前人的同时,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种花种草种树,利己利民利国。保护建造好树木,就是保护地球的呼吸之肺――好让我们自由畅快呼吸,来大家一起来:种一棵绿树,共建生态中国。
数学实践课是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艺大观园。在实践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展示个人的才艺。比如说一段广告词,做一个表演。感受知识与艺术相溶的乐趣,感受文化思想的交融意境,感受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的相辅相成的联系,沐浴在阳光下,行走在春风里,充实、完善者自己。
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实践课堂上,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争论又有统一,既有竞争又有互助的和谐,融洽的气氛。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显示集体的力量。
在这块园地里。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绘制,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桃李园;细心耕耘,一定会出现五谷丰登的高产田。数学实践课这块园地里,幼苗成长,蓓蕾绽放,为师者历尽辛苦不言苦,只争朝夕写春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要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不是单纯时间的积累,时间不等于效果,而是充分发挥有限时间的无限价值,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同时每节课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差异性,教师应灵活处理。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重难点问题加重力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精确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1、宽松愉悦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校的段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路边川流不息的车辆场景――让不同类的车辆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车?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充满激情,语言抑扬顿挫,其欢乐的情绪,好听的声音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在情境中自然地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比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引入新课,从而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叮当和康夫分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动手让课堂更活泼。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摸一摸感受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样的?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后及时应用检测并适当拓展。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钟表时,以如下例题为例:“小红说我们10时有一节音乐课,小明说我们10时早睡觉了,谁说的对?”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钟表指针一天的转动开始,使学生容易体会一天有2个10时,从而较快地理解为什么要把时间说清楚,从而知道有2种计时法,对以后学习起铺垫作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和拓展。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路上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课堂才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