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女性卫生保健知识

女性卫生保健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女性卫生保健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女性卫生保健知识

篇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15-02

【关键词】 月经;月经初潮;痛经;学生,护理

月经初潮是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亦是用于评价女性生长发育成熟的一个敏感指标。而青春期是人生的重大转变时期,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生理心理都将有重大改变。为了解闽东卫校女生青春期健康及其相应卫生期心理状况,并为学校制定女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措施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福建省闽东卫校2006~2008级护士与助产专业在校女生,共1 100名(月经未来潮者除外);年龄16~20岁,平均(17.92±0.89)岁。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问卷的方法。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方案》,采用自编的“月经状况调查表”,由笔者本人到各个班级发放,并对问卷逐项解释、说明,由学生独立填写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 107份,回收有效问卷1 100份,有效应答率为99.46%。

1.3 调查内容 年龄、出生日期;月经状况(包括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后月经转规则时间、经期、周期、经量、经血有无血块、有无痛经或伴随症状及月经对学习有无影响);相关因素(包括民族、地域、家庭经济收入、是否经常户外活动、母亲月经初潮年龄、父母的职业);卫生保健知识(包括月经初潮前后对正常生理卫生及其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知识来源渠道、是否注意经期卫生保健)等。

2 结果

2.1 月经初潮年龄 月经初潮年龄最早为10岁,最晚为17岁,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3.28±1.32)岁。见表1。沿海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09±1.19)岁,山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69±0.8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家庭经济收入(每月人均收入)分为≤300元,300~500元及≥500元,其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3.78±1.34)岁,(13.22±1.17)岁和(12.92±1.5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7,P

2.2 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情况 月经周期(28±7)d的占78.55%; 经期3~7 d的占88.27%;经量以10片包装的卫生巾为准,1/2~2包的占78.00%。见表2。

2.3 月经初潮转规则时间 月经初潮后1~2个月转规则行经占69.36%,1 a内转规则行经占7.36%,月经初潮2 a后仍未转规则行经占11.91%。见表3。

2.4 痛经及伴随症状 出现不同程度痛经症状者占42.64%,其中疼痛较严重者(需要服药)占10.91%;经期伴随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闷、乳胀及下腹坠胀、腰酸痛。见表4。

2.5 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来源 1 100名女生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来源目前仍主要是长辈及同学、朋友、姐姐,分别占59.64%及46.27%;来自媒体网络的占35.18%;来自中小学教师的占15.09%;而来自专业学校、机构教育仅占15.09%,8.27%。

3 讨论

3.1 月经初潮年龄 闽东卫校女生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3.28±1.32)岁,与2007年四川地区汉族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1]较接近,青少年月经初潮年龄提前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社会经济状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等[2]。研究显示,家庭经济收入越高,生活条件越优越,月经初潮年龄相对越早,尤其是沿海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明显早于山区女生,与刘尚清等[1]的报道相符。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提前和生理成熟年龄提前会导致心理发展及某些的低龄化,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提早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保健教育和指导。

3.2 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情况 闽东卫校女生大多数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月经初潮1个月后逐渐转规则行经的人数占69.36%,这与文献的报道[3]基本相符。月经是机体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调节下,子宫内膜脱落,血管破裂出血,加上子宫口微张,从阴道排出。规则行经标志着女性青春期发育进入成熟阶段。但仍有11.91%的女生2 a后还没有转为规则行经,这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还没有发育健全所致,也可能与生活条件、环境、气候的改变,过度精神疲劳、学习紧张,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失调有关。此期要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同时应考虑可能有卵巢或其他内分泌腺功能或器质性问题,需进一步检查,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

3.3 痛经及经期伴随症状 随着月经初潮年龄提前,近几年来女生痛经发生率有所上升[4-5]。调查显示:仍有23.09%的闽东卫校女生痛经发生率高达42.64%。痛经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而青春期痛经多为原发性。原发性痛经主要与经期子宫内膜释放的前列腺素(PG)有关。此外,还受精神、神经等因素影响[6],如心理压力过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差经血运行不畅、受风寒湿冷侵袭等。闽东卫校女生痛经发生率高除自身因素外,考虑与平时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有一定关系。故建议社会、学校要多关心青少年的身体成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协调,使人精神愉快,从而缓解经期容易出现的情绪波动及烦躁;适当的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减轻经期盆腔充血和下腹部坠胀感觉),改善生活条件,加强经期卫生保健宣传力度,这样有助于学生预防及减轻痛经及经前紧张的症状。

3.4 卫生保健知识 调查显示,仍有23%的学生对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根本不了解,且经期卫生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长辈、同学、朋友、姐姐。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应重视青春期保健教育与宣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才能有效地改善青春期少女健康状况。

4 参考文献

[1] 刘尚清,蔡容,田小兵.四川地区汉族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277-1279.

[2] 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4(15):219-220.

[3] 葛秦生,连丽娟,主编.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9.

[4] 禹龙香.某大学女生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问卷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79-80.

篇2

【文章编号】1672-208(2010)16-0058-02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接受群体。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多,为了解徐州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笔者于2007年7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徐州市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徐州市4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的60岁以上老人446例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老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等;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健康状况及医疗保健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等内容。

1.3调查方法调查员由徐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高年级同学志愿者和毕业实习同学组成,调查前接受统一培训,熟悉调查内容和统一指导语。由调查员通过入户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共发放调查问卷465份,收回465份,经检查剔除19份项目缺失超过50%的问卷,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为95.91%。

1.4统计学方法将收集的原始资料,经检查、核对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采用EPIData3.1双人份独立录入,逻辑检查、校对无误后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

2 结果

2.1基本情况在被有效调查的446例老人中,其中男性207人,女性239人:年龄60~91岁,60~69岁占34.78%,70~79岁占48.51%,80岁以上占16.71%;文盲半文盲占61.32%,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7.63%,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1.05%:农民占85.73%,工人占7.12%,教师占2.16%,其他占4.99%:配偶健在者占67.35%,丧偶者占32.21%。被调查的老人日常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子女者占73.49%,享受劳保者3.67%,靠自己的占18.32%,靠政府补贴的占2.56%,其他来源占1.94%;71.26%的老人靠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19.73%靠子女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9.01%靠配偶照顾他们的生活。

2.2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在有效问卷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老人有32.96%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差者占调查人群的19.06%,另外47.9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2.3慢性病患病情况

2.3.1农村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老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35%。在患病数量方面:31.26%的高龄老人有1种慢性病,18.69%的有2种,3种病以上的患病率为5.28%。在所患慢性病中高血压占34.21%,退型性骨关节病占15.37%,白内障为13.11%。消化疾病为12.30%,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9.51%,脑卒中后遗症的患病率为6.61%,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13%,冠心病的患病率为3.52%,肿瘤的患病率为1.93%。

2.4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4.1老年人两周患病就诊率老年人两周内就诊率9.83%。调查近两周内有病是否就诊时。只有41.65%的老人选择就诊。不就诊的原因:第一位是经济困难占68.29%:认为麻烦、等时间长者为6.37%:其他原因占25.34%(主要包括交通不便、服务态度不好、无人陪同等)。

2.4.2就医行为被调查的446位老人患病时找村卫生室医生看病的人为43.95%: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17.71%;到镇卫生院看病的14.13%:到县级医院看病的为7.85%;自己买药吃的为5.16%:不理会的为11.20%。

2.4.3医疗保险情况被调查的老人购买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占69.96%,没有任何保险的占19.96%,拥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占8.30%,其他医疗保险的占1.78%。

2.5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

2.5.1卫生保健需求意愿老年人自我保健与生活行为调查分析显示。81.63%的老年人能积极治疗慢性病,为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生活规律、戒烟限酒,但定期进行保健体检的老人只有13.65%。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方面,被调查的446位农村老人中有82.23%的老人表示愿意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对卫生保健知识需求最高的是老年常见病的防治与保健常识(81.23%);最乐意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占76.35%;其次是通过广播电台(18.31%)和报纸杂志(5.34%)。

2.5.2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意愿对卫生服务项目需求意愿最高的是常见病急症处理,占应答者的81.17%;其次是慢性病的治疗占75.69%;有家庭病床需求的占58.37%。其他项目,像协助转院、康复训练、健康咨询等也都是农村老人必不可少的卫生服务项目,各占76.29%、46.31%、44.98%。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普通人群

在年龄为≥15岁人群抽样。按照城市城区和农村人口所占行政区划人口的比例确定城市样本量和农村样本量,城市样本量为400人,农村样本量为1100人。确定保定市3个区为城市样本,5个县为农村样本。以居委会作为基本抽样单位,抽样方法为家庭入户调查,每个家庭随机抽取1人。农村以乡镇为单位,把每个县所有乡镇按人口数排列,抽取1至2个所辖乡镇,再对所辖的行政村按人口数排列,抽取1至3个行政村,共抽取10个村。以村委会为中心,按照不同方向逐户登记,家庭抽取1人进行调查。

抽取样本1500例,实际完成1380例,男性881人(63.8%),女性499人(36.2%);城市325人(23.6%),农村1055人(76.4%);年龄15~83岁,平均(45±16)岁。

1.1.2在校中学生

在保定市区和辖县抽取重点初中、高中,普通初中、高中各1所。对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进行调查,高中二、三年级及复读班,在文科班及理科班中各抽取1个班,共抽取44个班。抽取样本1920人,实际调查1729例。初中692人(40.0%),高中1037人(60.0%)。女性925人(53.5%),男性804人(46.5%);年龄12~23岁,平均(17±2)岁。

1.1.3妇产科专业人员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5所,其中市级1所,区级2所,县级2所;综合性医院7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2所,县级2所。以上述医院的所有妇产科医生和护士为调查对象,共267人,实际完成260人,医生128人(49.2%),护士132人(50.8%)。

1.1.4老年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及其照料者

对本研究中普通人群样本所访问家庭中>55岁的老年人及老年人照料者均进行调查,共960例,实际完成921例,其中老年人427例,照料者494例;女性565人(61.3%),男性356人(38.7%);年龄19—90岁,平均(53±16)岁。

1.1.5综合医院住院患者

抽取省级医院1家,地市级医院3家,县级医院3家进行调查,其中选取省级医院10个科室,地市级医院13个科室,县级医院14个科室。对调查当日所在科室所有的年龄≥16岁的意识清楚的患者进行登记后逐一调查,共调查样本1306例,实际完成1074例。其中地市级及省级医院658例,县级医院416例。

1.2工具

1.2.1精神卫生工作指标相关问卷

采用《评估方案》中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问卷,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病例分析调查问卷,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问卷。

1.2.2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ei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该量表为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的分值划分为0~7分无症状,8~10分症状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本研究以8分作为临界值进行抑郁症状筛查。

1.2.3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

用来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完成诊断性评估。

1.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均采用自填方式完成,调查对象当场作答,当场回收问卷。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HADS抑郁分量表≥8分者进行M.I.N.I.访谈,对M.I.N.I.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查阅其医疗文书和诊疗记录,以确定是否识别和治疗了抑郁症。

1.4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录入EPI Data3.0,数据转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朱紫青等于2005年提出的正确率及知晓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正确率=问卷中回答正确的项目÷问卷中总的统计项目×100%。得分>60%为知晓合格。知晓率=知晓合格人数÷调查人数×100%。

2结果

2.1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回答正确率为64.2%(1772Q/27600),知晓率为68.3%(942/1380)。

2.2在校中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

回答正确率为61.8%,知晓率为66.0%。

2.3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

妇产科医务人员对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为10.4%(27/260)。

2.4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

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总的正确率为77.0%,知晓率为93.2%。其中,对痴呆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正确率为75.6%,知晓率82.7%,对抑郁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正确率为70.2%,知晓率71.7%。

2.5抑郁症识别率和治疗率

在1074例住院患者中,诊断抑郁障碍116例(10.8%),医生识别率为13.0%(15/116),治疗率为7.6%(9/119),地市级及以上医院抑郁障碍的识别和治疗率分别是14.8%(12/81)和8.6%(7/81);县级医院的识别和治疗率分别是8.6%(3/35)和5.7%(2/35)。

篇4

1.引言

经期训练对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身体影响及月经失调情况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来说,运动训练是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的潜在因素。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的月经周期的训练的研究与探讨是必要的,如何从实践和思想上合理、科学地建议和指导,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赤峰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5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经期训练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在经期参加专业实践课,对月经周期、行经天数、身体反应等的影响;探讨运动训练对月经功能的影响,以及月经紊乱痛经等与运动的关系。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月经期训练提出一些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月经初潮情况及经期专业实践课月经功能状况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初潮年龄9~18岁,其中9~12岁为8.3%,12~14岁为52.1%,14~18岁为39.6%,18岁以上为0,初潮平均年龄为14.53。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初潮前开始运动的好专业运动员,初潮平均年龄为15.1±1.5岁,对照的非运动员则为13.46±13.61岁,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初潮平均年龄小于运动员,但大于非运动员女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与专业运动员,都有长期参与运动的经历,是中小学阶段女子运动的优秀者,运动能力高于一般女性,上述结果与有关报道认为运动年限越长初潮年龄越大一致。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和运动员初潮年龄状况表明,过早地、长期地参加专业实践课和运动训练是初潮推迟的主要外因之一。

调研统计可知,月经无规律6人,占12.5%;月经量异常8人,占16.7%;经期有明显综合症状35人,占62.9%。调查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月经失调在20%以上,而一般人群的发生率为2%~5%,运动员的发生率25%~30%,可见其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而与运动员相近。

2.2专业实践课出勤状况

专业实践课经期出勤一般采取停课见习、部分上课、正常上课三种形式,据调查统计显示三种出勤形式分别为29.2%、43.7%、27.1%,选择停课见习的理由依次为不方便、身体不适和不愿上课,分别占20.8%、72.9%和6.3%;部分上课的根据科目内容和负荷大小而定,正常上课者一般为已建立经期运动适应的女生,不愿上课者一般说明身体非常不舒服。据此表明,女生经期出勤主要依据经期身体状况、科目内容和负荷大小作出选择,反映出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运动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2.3痛经情况的分析

痛经是指女子月经期腹部疼痛等症状。据调查,48名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中有38人有痛经现象,其中重度痛经为14人,占29.2%,轻度痛经24人,占50%,无痛经的人数为11人,占20.8%。有关资料显示,痛经的发生率与女性的劳动强度成正比。体育师范学校女生在经期一般都无法避免较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从而导致很高的痛经发生率。

2.4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经期专业实践课的相关因素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练员87.6%是男性教练员,12.4%是女性教练员,男性教练员远远大于女性教练员,由于性别的原因,而对月经卫生知识了解不多,与学生沟通时产生害羞心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讲一点经期卫生保健知识的占39.2%,不讲的占61.8%,学生对经期卫生保健知识了解的占50.3%,非常了解的占27.5%,不了解的占22.2%。可见教师对学生经期上专业实践课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措施的意识很淡薄,学生在经期心理变化大,害羞感增强。由于对生理和经期卫生保健知识了解不是很多,对经期运动产生害怕心理,这种紧张情绪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从而主观上导致下丘脑的调节因子发生改变,造成激素分泌紊乱,引起月经不规律、痛经,从而影响专业实践课的进度等。

过度的大强度体育活动和专业实践课都会引起月经失调。由于院校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的限制,使教师对上课计划不科学合理地进行,致使科学训练的水平比较低,不能对经期的学生采取特殊的科学安排及合理地安排运动量,致使对那些痛经者不能因人而异,造成学生的月经失调率上升,从而影响专业实践课的成绩提升和上课进程。

篇5

【关键词】《婚姻登记条例》; 婚前卫生保健; 人口健康素质; 性传播疾病

The premarital health care circumsta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Nanjing

XU Fei

Nanjing Maternal andhild Health Hospital, Nanjing,10004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premarital medical examination circumstance of the Nanjing from002 to005.We found the number of premarital medical examination sharply descen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new “The marriage register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gestation amalgamator and newborn with physical defect or congenital disord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eveloping the premarital health carehas positively realistic and profoundly history meaning. Nanj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has launched the premarital health care to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won initial success.

【Key words】 “The marriage register regulation”; Premarital health care; Population physical constitution; Sexually transmited disease (STD)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人口环境。全社会共同关注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出生缺陷的三级干预体系基本建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已逐渐成为广大育龄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民政部颁发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婚前医学检查(以下简称婚检)由强制改为自愿,这一变化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某种程度上的社会进步。但自新《条例》实施以来,婚检人数急剧减少,全国上下婚检率下降至“冰点”,与此相应的许多问题随之产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对策,应对诸多挑战和机遇。

1实行新《条例》前的婚检情况

新《条例》实行前,南京市2002年婚检人数76237人,婚检率为97.12%,检出疾病人数9738人,疾病的检出率为12.79%,其中男性疾病检出率为12.01%,女性为13.58%,女性高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占6.47%,包括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妇科肿瘤等;内科疾患占3.43%,包括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心脏病等;传染病占0.82%,包括肝炎、性病、肺结核等;严重遗传性疾病占0.14%,包括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症,特纳氏综合症等,婚检中HBsAg(+)的男性占8.01%,女性占4.89%。

2实行新《条例》后的婚检情况及相关问题

2.1婚检情况

新《条例》后婚检人数,2005年南京地区共有95841人结婚,婚检率仅为4.70%,疾病的检出率11.39%,其中城市户口婚检率为5.20%,疾病检出率为11.39%;农村户口婚检率0.90%,疾病检出率16.83%,提示农村户口居民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居民,而其婚检率却又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此外,主动进行婚检的70%以上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可见,文化层次高者自我保健意识较强,而农民文化层次偏低、自我保健意识差、疾病发生率又高,这形成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反差。2004~2005年,南京地区涉外婚检为0,2004年同期全国出入境检疫部门查出HIV感染者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7%。2004年南京地区人工流产96493人次。据调查40%为未婚,其中从事商业、服务业、无业者占4成。未婚先孕由1999年流产原因的第三位上升至首位,增幅为166.38%。其中只有43.60%知道、吸毒、母婴传播是性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在农村,广大群众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意识不到婚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此,出现了保健对象不主动接受甚至反感保健服务的状况。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一个事半功倍的方略是着力解决青年农民在婚育中显现的疾病隐患问题。

2.2孕产妇保健管理情况

2005年南京地区共有孕产妇43576人,进行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包括早孕建卡、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接受产后访视的有33667人,系统管理率仅为77.26%,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孕妇不知去哪里可以获得医疗保健服务。而以往在婚前医学检查时,妇女保健医生会告知如何避孕、如何做好孕前准备,一旦怀孕后到哪儿可以获得孕前保健的信息及相关服务等。而现在,生殖健康链上的“链头”脱位,因此影响了下游“链条”的有效运转。

2.3孕产妇死亡和妊娠合并情况

2004年南京地区孕产妇死亡率23.58/10万,较2003年上升了155.75%。死亡的11位孕产妇中农民7例,无业、工人各有2例,外省市户口占4例,她们大多数是由于贫困及自我保健知识的匮乏延误了治疗导致死亡。其中有2例农民,1例怀孕后发现为重症肝炎,产后6天死亡;1例孕24周心源性猝死,死后丈夫才知道她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她俩均为25岁,都未做婚检。2004~2005年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经产前检查共发现了52位妊娠合并梅毒,其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占55.79%,明显高于正常孕妇(表1)。52例患者职业及其配偶的职业特点表现出了相似性,即以无业流动人员和职员为主。无业人员因其文化水平较低,卫生科普知识欠缺,性安全意识不强,医疗卫生条件差,成为梅毒的高危人群;而职员人群相应文化素质较高,但性观念较开放,性安全意识薄弱,也使其成为主要发病人群(表2)。

2.4出生缺陷和新生儿疾病情况

2004年、2005年南京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9.26‰、7.35‰,低于2003年的12.05‰,有人认为婚检率下降并未造成出生缺陷率上升,其实不然,由于婚检率大幅度的下降,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加大了出生缺陷二级预防的力度,医院B超诊断中心2003~2005年发现的胎儿畸形数分别为123、225、441例,2004年、2005年发现的胎儿畸形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82.93%、258.54%;2003~2005年

3对策――介入婚前卫生保健

从目前现状来看,在新《条例》取消婚前医学检查证明认证的背景下,从一级预防的层面上介入婚前卫生保健、进行婚前卫生指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婚前保健对即将结婚的人们进行医学检查、卫生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是面向群体的保健。婚前检查不仅仅是检查是否可以结婚,是否可以生儿育女,而通过婚前保健,可以让人们在婚前和孕前认知常见的致畸因素,检测自我潜在的、影响婚育的致病因素,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做出对配偶和下一代健康有利的决定和安排,达到维护自身与配偶健康及孕育优良下一代的目的。

3.1婚前保健是遏制性病、艾滋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在近20年来,我国的性病年平均增长率为55.06%。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最新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6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2005年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49.8%,为首要的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是悄然发生的,艾滋病和性病在家庭中的传播,人们更不易设防。目前艾滋病和性病已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高危人群扩散到普通人群,而公众对艾滋病和性病的知晓率很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性病和艾滋病的侵害,大量的人口流动、性乱行为增加以及性病发病增多,成为促使性病、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从1997年开始,南京婚检人群中性病人数年增长率为66.72%,其中绝大多数为梅毒,且85%为隐匿性梅毒,患者本人全然不知。梅毒是仅次于艾滋病对人体伤害最大的一种性病,但是只要早期发现、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通过婚前保健可以早期发现性病和艾滋病,早期治疗,从而避免或减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蔓延。

3.2婚前保健可以减少新生儿乙肝感染

我国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高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即HBsAg(+)有1.2亿,占全世界的1/3。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有25%的人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全国每年因肝病死亡者约30万,其中80%与乙肝感染有关,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极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HBsAg(+)母亲所生婴儿,生后一年内将有25%~40%成为HBsAg(+);若母亲为乙肝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其母婴传染率为8%~10%,出生1年内HBsAg(+)率为64%。在新婚夫妇中,一方HBsAg(+),另一方未受感染,婚后2.25年,未受感染的一方,将有52.6%的人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其中14%变成HBsAg(+)携带者。在婚前检查中若发现男方是HBsAg(+),给予女方注射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女方感染以及母婴的垂直传播;若女方是HBsAg(+),通过婚前卫生指导,告知其怀孕后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进行乙肝的联合免疫(即孕妇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新生儿于0、15天各注射HBIG00IU,然后于1、2、7个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HBVac)20μg),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的母婴传播,使新生婴儿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婚前保健对及时检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并给予相应的防治及孕育指导,对消除或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控制母婴传播,提高公民健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3.3婚前保健可以预防出生缺陷

据问卷调查显示,婚检时女青年已怀孕的占15.7%,计划半年内妊娠的占38.5%,即婚检时已妊娠或即将妊娠的占54.2%。人胚胎发育前3~8周是细胞高度分化和器官系统基本形成的关键期,大部分致畸因子都是在这一时期起作用的,因此孕早期是产生缺陷儿的敏感期。从婚检时已妊娠或计划妊娠的时间段来看,此时介入出生缺陷的预防已刻不容缓,防范于未然是婚前保健在出生缺陷预防中最重要的目的。

4加强婚前卫生保健工作的措施

无数事实表明:婚前卫生保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