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煤矿安全基础管理

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煤矿安全基础管理

篇1

一、会议主要任务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9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总结近年来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学习交流先进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点工作,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管理强矿,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参加会议人员

各产煤省(区、市)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主

要负责人,26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50个重点产煤市(地)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20个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主要负责人,100个小煤矿主要负责人,部分煤炭院校、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部分经验交流单位负责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机关有关司局及有关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

邀请国务院应急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全国总工会有关司局负责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负责人,*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邀请有关新闻单位记者到会采访。

参加会议单位及代表名额分配。

三、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7月9日(星期一)报到。7月10日~11日开会,会期2天。

会议地点:*省**迎宾馆。

地址:*省*市**花园路与*路**处迎宾路1号,总机:**

四、其他事项

1.请参加会议的各有关单位严格按分配名额派员参会,并于7月3日17:00前将会议代表回执(见附件2)传真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2.请各相关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通知本省(区、市)参会的有关产煤市(地)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小煤矿企业,请各有关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通知所属各一个煤矿安全监察分局按要求派员出席会议,并分别汇总统一报名。

3.7月9日全天,在*机场、*火车站安排接站。请需要接站的代表提前将所乘航班、车次电告会议生活接待组。

篇2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小煤矿是年生产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包括基建、技改、资源整合及正常生产的各类矿井。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煤矿、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的小煤矿和其他国有小煤矿,可参照《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116号)执行。

(二)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是加强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90%左右,其产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突出,违法、非法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故死亡人数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占全国煤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对落实国务院确定的从2005年下半年算起,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到2010年明显好转的目标,任务十分紧迫和重要。

3.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小煤矿是我国煤炭开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其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小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状况。

(三)指导原则和目标

4.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要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遏制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特大事故;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本地区小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5.在完成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工作任务的同时,通过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到2010年,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6.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下同)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矿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生产、辅助单位要配齐具有相应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7.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8.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9.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中配备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班都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井下检查监督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10.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小煤矿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要明确责任,形成纪要,并在下次会议检查落实,留有记录。

(二)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1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1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规定绘制矿井相关图纸,图纸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相符,采掘工程平面图每半月要实测填图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严禁超层越界开采。

13.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年产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年产6万吨以上矿井的一个采区只准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

14.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一通三防”专项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每旬组织1次对矿井全面测风,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应根据实际随时测风,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或无风作业。对风门、局扇等设施明确专人看管和维护。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并确保传感器安装符合规定,系统完好,监控有效。采掘工作面要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及时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杜绝超限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必须落实“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按有关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并保证有效使用。开采自然发火煤层必须落实综合防灭火措施。所有矿井都要建立防尘系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15.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受水威胁的矿井和区域必须建立探放水队伍,配齐探放水设备。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情调查,查明矿井和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16.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经专家论证,矿井在技术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停止生产。

(三)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7.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生产、安全、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井下每班必须确保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区队加强现场管理,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区队和班组。

18.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并及时上报。

19.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每个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煤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向现场人员贯彻后认真执行,生产和辅助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探放水等工作,煤矿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

20.加强现场的顶板管理。井巷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淘汰木支护,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要建立采掘工程质量班组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当班的质量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确保采掘工作面支护优良和作业安全。

21.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22.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爆破材料的储存、运输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非矿用安全型炸药;保证矿井爆破材料“领、用、销”的数据记录真实、一致;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规程》,坚持“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分别检查现场瓦斯,瓦斯超限停止操作)和“三人连锁”(班组长、安检员、专职放炮员三人共同认定后,才许放炮)放炮制度。

23.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年度达标计划和考核标准,努力实现小煤矿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及地面设备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24.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治。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呼吸性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切实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四)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

25.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按有关规定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维简、折旧等费用,保证隐患整改的资金投入。每年制定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账户,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要制定专门计划,落实资金,明确专人负责。

26.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生产辅助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煤矿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

27.认真做好停产整顿、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工作。停产整顿的小煤矿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限期完成整改。节日停产放假或检修的矿井必须制定和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恢复生产前,煤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复产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要集中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煤矿整顿、整改完毕后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

(五)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28.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制度。新建、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的生产规模,应符合煤矿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必须由项目单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报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十一五”时期,各地区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

29.实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编制《安全专篇》,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后组织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后方可投入生产,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0.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资源整合、基建和技术改造的矿井,必须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严禁资源整合期间突击生产,严禁基建过程中边施工边生产,严禁在改扩建区域进行生产。施工单位要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按照设计核准的建设工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建设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

(六)加强劳动组织和用工培训管理

31.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组织管理。煤矿必须严格按煤炭生产许可证登记能力组织生产,实行科学的定额定员管理,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建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对井下人员实行入井、升井登记制度,实时掌握井下人员情况。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杜绝两班交叉作业。

32.严格井下从业人员准入标准。煤矿对招用的井下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必须按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完成其就业前的培训,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为井下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严禁使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井下作业。

33.严禁以包代管或层层转包。煤矿不得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一律不得生产。煤矿违规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34.保证安全培训条件。煤矿要明确培训管理责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经费、教材、教员及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确保按规定落实对职工的培训。自身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小煤矿,必须与具备资质的培训基地签订教育培训协议委托培训。

35.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煤矿对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不少于72学时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并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井下作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七)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36.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煤矿要制定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

37.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矿山救护队,配备救护装备;不具备单独设立救护队条件时,应当落实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救援。

38.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严禁发生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按规定及时存储或补齐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资金。

三、加强小煤矿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一)健全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

39.落实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政府作为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要完善小煤矿安全监管机制,充实和加强本地区煤炭行业安全监管力量,制订本地区煤矿安全发展的整体规划,研究制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依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推进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施煤矿的整顿关闭。小煤矿要自觉服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40.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配合,统一行动,落实对小煤矿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煤矿生产中的违法、违规和非法生产行为。对不服从政府依法监管,存在非法、违法行为的煤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罚款、停产整顿、吊销相关证照、依法关闭等行政处罚。

41.严肃事故查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小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予以资质处罚:对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或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一次死亡1至2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暂扣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责令参加复训,合格的退还其两个资格证书,不合格的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5年内不得颁发。

(二)扎实推进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42.加强组织领导。煤炭行业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层层抓好落实。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篇3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62-01

安全事关煤矿职工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狠抓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了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依法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现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当前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

一、当前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存在的不足:

1、职工安全教育工作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个别基层单位存在安全教育的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现象,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念念文件,传达传达上级安全工作精神的层面上,导致安全教育说来说去一个样、说多说少一个样、说与不说一个样。其次,部分单位的支部书记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安全教育工作的要领理解不深、理解的不透,导致个别单位安全教育工作没有创新、没有思路,少数基层区队工作方法欠缺。最后,个别单位只注重对违章人员的罚款,忽视了罚款后的思想工作,管理人员工作方法粗糙,对“三违”职工处罚后,未能举一反三,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激起基层一线工人的不满情绪。

2、安检员的职责落实不强。安检员的职责落实一直是困扰矿井安全的难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部分安检人员和矿级领导,就像猫和老鼠一样,老是在捉迷藏,面对安检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职业责任心也不高的现状,安检队伍能起的作用也大大折扣。既然设立了安检员,为什么现场安全隐患还是那么多,现场违章的情况依然存在。其中的原因,一是安全责任心不强,不少人可以说没有安全责任心。二是业务技术素质太低或者知识面太窄,看不到危险就在眼前。三是基层区队与安检员互不监督,个别安检员经常找个空气质量好的地方,睡上一觉或者聚在一起闲聊。

3、“一通三防”管理不完善。现阶段煤矿的通风系统都经过不断改造与完善,但是通风安全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大多为人为管理不善、风力设备不够等原因所导致。主要原因是职工对工作懈怠、消极的态度,规范化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从而对煤矿安全通风管理中的事故进行有效防范。其次是管理人员对“一通三防”的管理松懈,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没有配备齐便携瓦斯报警仪、盲巷管理松懈、局部通风机管理不严等问题,导致出现无计划停风、职工对盲巷忽视、井下有些区域死角不能监测到位等现象。

4、外委队伍安全监管不到位。针对煤矿外委队组成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我们对外委队安全监管方面还是有所放松。尤其是外委队在井下工作的过程中对安检员检查出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整改,其次是有些外委队人员下井检查发现证件不全,有些车辆拉运超载等一些不安全隐患,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就是我们监管不到位所致。

5、车辆安全管理还有待提高。煤矿车辆管理是个难题,尤其是外委队车辆面临的证照不齐、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现在煤矿胶轮运输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车辆管理,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事故不断。

6、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还需加强管理。掘进工作面顶板不稳定,据粗略统计两年来煤矿出现过小面积冒顶时有发生,由于在掘进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实现临时支护,或者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发现顶板存在异常等问题。

二、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必须做到的五个要求。严把四道“关口”(入矿关、考试关、区队关、师徒合同关);狠抓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开展警示教育;抓好互动学习;利用亲情感化。煤矿安全的基础来源于每个员工,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好煤矿安全管理必须形成“制度覆盖广,安全人人抓,隐患有人查,整改有人督,事情有人办”的安全工作机制。安全意识方式教育要灵活多变,要贴近职工实际,要亲情化、人性化,真正将安全意识教育做到职工的心里去,切实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进而到“我会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2、加强安检员队伍建设。一是要教育安监员牢记安全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用心用脑去研究安全、抓好安全。心态上要警钟常鸣,慎言好转,多找不足,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二是要发挥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安监部不仅要发挥监管作用,还要在揭示问题,揭示管理的过程中把握动向,捕捉苗头,时不时地为大家敲敲警钟。三是在现场督查过程中还要加强沟通,自我纠偏。抓安全不能吹毛求疵,牵强附会,那样很容易给违章者造成心里负担,反而不利于安全,所以我们要继续发挥仲裁委员会作用,允许对有异议的“三违”申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类“三违”进行分析处理,工作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基层单位沟通,从而达到达成共识、共保安全的目的。

3、不断加强“一通三防”管理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一通三防”管理工作,齐抓共管。加强煤矿主扇通风机的正常运转,根据井下各用风地点所配的风量,进行调节,尽量满足井下工作人员的所需的风量。加强通风设施的管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随时检查工作面通风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障工作面的正常工作。增强矿井的防尘,抗尘能力。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不断加强盲巷的管理工作,制定贯通管理制度,确保人员安全,逐步完善管理人员的便携监测仪器的配置,提高管理质量。

4、严格执行外委队管理制度。用和本单位同样的考核要求进行安全检查治理,对存在违章作业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改正通过复查后方可继续进行作业。外委队人员必须熟知入井须知内容,通过安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取得入井资格证方可进入工作现场。我们必须严把入井关口,存在问题的人员禁止其下井作业,逐步加强外委人员的安全意识。外委队必须每天参加调度会,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严把外委队各项措施的审批手续,严格执行“一工程一措施”制度,为实现矿井安全奋斗目标把好关、站好岗。

篇4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2004年1月,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被誉为“扎在当今社会浮躁穴位上的一根针”,万科董事长王石曾说:“精细化是未来十年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精细化管理正在逐步深入到学校、医院、银行、国有、民营企业等各个行业的管理中。煤矿企业也在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借助管理不断科学化的翅膀,积极汲取精细化管理的精髓,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将精细化管理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特别是煤矿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安全管理。

在煤矿,管理是否完善、人的行为是否规范、环境是否文明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三大基础,这三大基础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断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而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它使得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①(摘自《精细化管理与煤矿企业的发展》周保精)。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一、精细化管理促使制度有序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对于煤矿来说,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使得管理制度逐步科学化,基层和各科室的各级人员的权责明确,生产环节、生产步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减少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

1.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堵塞缺口,形成安全闭合管理

在矿区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促进制度完善,保证“时时、处处、人人、事事”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在煤矿,保证安全,要以完善的制度为基础,以标准管理人,以科学管理事,建立全面、科学的岗位责任制、科区联席会议制度、班前会、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等规章制度,使制度覆盖到生产的各个步骤,延伸到管理的深处,消除安全隐患,加固安全薄弱环节。在执行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严格的考核机制,督促、监督制度的落实,真正发挥制度的效能,使管理趋于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区队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意识和员工的责任感。精细化管理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变过去在管理上带有的个人色彩,同时,注重对员工素质和潜能的开发,真正使员工在思想、行动上成为企业的主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完善的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发现作业过程中出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干标准活,上标准岗,提高执行力,提升工作效率。

2.在安全监督上,推行精细化管理促使全程监督,把好“安全执法”关

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就是矿区安全的“哨兵”,推行精细化管理,使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各个程序关注细节,不放过细小的安全隐患,同时,不定时、不定期地安全检查,适当的奖励和严格、公正的处罚,更能对遵章守纪者以激励,对违章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急躁、不盲目,做到标准、谨慎。

二、精细化管理规范员工作业行为,使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夯实安全基础

人是安全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推行精细化管理,对员工现场作业中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降低人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基础。

安全教育培训是认识安全重要性的最基本手段,也是规范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使培训方式、内容详细化、全面化, 使员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获得对安全的基本认识。

1.安全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多种形式、不间断的培训才能使员工时刻绷紧安全弦。精细化管理对培训形式细化,从员工进入企业到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员工进入企业,首先就要开始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从安全理念到安全行为,从企业基本情况到企业文化,从煤矿风险到自救、互救等知识,使员工对工作责任、岗位职能有个全面的认识;进入工作岗位后,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利用班前会、学习例会对各工种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2.丰富培训内容,使员工乐于接受,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推行精细化管理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化,各部门各司其职,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切合实际的学习。

三、精细化管理促使环境文明化,使矿井生产班班达标准

在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无法改变固有的环境,因此,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煤矿掘进、通风、运输、机电等各个专业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标准,对掘进进度、采煤方法、生产系统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标准化的实施,特别是安全质量标准化,推动生产环境的文明化,从而使各项工作质量达到标准,生产安全指数逐步提高。持续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能够检查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对照标准,不断提高,巩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实现“控制全过程,班班达标准”,提高矿井安全工作水平。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在制度上为影响安全生产的人、环境两大因素上了保险,同时,将人的不稳定因素和环境的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系数。精细化管理还是在初步阶段,只有结合煤矿各自的特点,不断探索,才能是精细化管理更好的为安全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范爱民,编著.精细化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

篇5

长期以来,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炭企业永恒的话题。区队是企业的结构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和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煤矿企业的每一项工程,都是由区队开始进行,因此,做好煤矿区队安全管理,不仅可以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还能对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起到保障作用。

一、煤炭企业基层区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手段,事实证明,哪个矿安全形势稳定,它的基础管理、效益状况就不会差。长期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煤矿井下自然条件特殊复杂、生产区域变化频繁,的确是安全管理的难点,但是认真分析煤矿发生的各类事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结论。许多看似偶然的安全事故,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些高危点所致,而是事故责任人在生产中忽视安全、违章操作的恶果。这些原因中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投入、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欠缺,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到位、不重视,出现问题和造成事故是必然的。因此,区队安全管理要以此为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

二、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区队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管理薄弱

一是班组管理人员和员工长期处于懒散的状态,对安全培训和学习效果漫不经心,认为培训、学习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视为形势工程,从根本意识上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安全教育培训收效不大

由于煤矿企业属于高危行业,不仅地理环境复杂,生产工艺也很繁琐,这些特殊情况给生产及安全带来很多问题。

3.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分配方法

首先,缺乏科学、严密的考核标准;其次,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缺乏科学的监管;再次,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能认真的贯彻执行。主要是干部责任追究力度不大,处理的过轻,从而出现了责任事故。近一段时间全国发生的特别重大煤矿事故,经过认真的追查分析,都是责任事故。

三 、加强煤炭企业区队安全管理的措施及途径

1.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一是根据区队的职工组成结构、文化素质的具体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二加大员工学习奖励,培养员工学习兴趣。肯定员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并给予成绩取得者表扬和奖励,以及在区队与上级各部门组织的考试中取得前三名的员工,除上级给予的奖励外,区队再对其进行同等奖励。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即:每次现场微型课堂培训, 仅针对一个问题,只用一页教案,只讲一堂小课,开展一次互动讨论,写一份小型总结回顾。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班组职工的安全技能,真正实现班组安全自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考试内容要与学习计划的内容相符合。二是考试卷制作要规范化。三是考试方式要采取闭卷。对学习效果好的人员要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差的、不按时参加技术学习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罚。奖罚结果要与工资奖金挂钩,要张榜公布。

2.完善管理机制和考核方法

首先,区队要有一套组织严密、科学的管理体系。其次,安全管理工作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落实问责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一种职能、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坚持奖罚分明,对安全上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第三,对违章人员要及时公正的公布安全处罚,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第四,要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及时修改和补充,从而做到合情合理。

3.加强区队的内部安全管理自治

职工不再是安全管理的被动接受对象,而成为安全工作的主体。提高其安全责任心和安全工作能力,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需要。由区队自行制定本区的安全目标奖励浮动分配制度,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的安全管理理念。促进班竞赛,引导各区队积极推进本区各班班组之间在安全、生产、质量、材料、创新等各方面开展竞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煤矿安全生产中,区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渗透,逐步规范区队的安全管理,使区队的安全管理更有序,更加人性化,调动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促使区队的安全管理不断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综掘快速掘进区队的管理 吴守峰[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13,04:78-79

[2]郭树峰.浅析区队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4,01:95-96+98

[3]张灿廷,华兴斌.浅谈基层区队执行力建设[J].科技风,2013,24:251+258

篇6

安全与生产、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好了,才能保证更好地生产。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的隐患,与自然界作斗争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处处都要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谈到效益,如果总是想到利润、成本、资金、节支等字眼,就很少有人想到安全。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已经向人们证明,只有安全好了,才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不好,出了事故,企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失,效益又从何谈起?

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各类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这就要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现场的班组长、跟班队长,多督促、多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好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类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办公室听汇报。同时,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现场控制在有序、平稳的状态中。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实现安全生产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

从思想上重视安全

心态安全是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安全意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安全生产的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

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

培养良好的安全心态

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位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营造“人人关注安全”良好氛围,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通过电视、报刊、板报、标语、读本等媒体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

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

树立“安全幸福”观

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但是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要解决安全问题入心入脑的问题,还应注重情感投入,可采用亲情教育法,如在会议室设立“全家福”牌板,把每个家庭对亲人的安全企盼写在照片的下面,时时提醒职工牢记亲人的嘱托;如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恳谈会,兄弟交心等方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再就是开展安全共保活动,基层单位定期向职工家属发出安全承诺书,号召家属发挥好安全第二道防线作用,真诚邀请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来。

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

让员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和加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三违”现象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在基层单位会议室设置“不规范行为警示台”,让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者站到台上,将违章经过及危害说清楚,促使其自我反思,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示范作用,当生产条件达不到安全、危害员工健康时,不得盲目指挥、违章指挥。尤其当威胁到员工生命安全时,要把保障员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此外,要为员工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去工作。

落实制度“严”字当头

增强全员自觉性

人即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出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每个人成长的艰难性,可以看到父母之心难违;从失去亲人悲痛的难忍性,可以看到交织之情也难违;从党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性,我们深知党心民心更不可违。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企业搞好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基本出发点,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抓好制度的教育和落实,使广大员工懂得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经过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及沉痛教训写成的,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运做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家人和儿女的情感。教育员工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要狠抓一个“严”字,要“严”当头,要严制度、严标准,严明劳动纪律。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违章人员,在对其作到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曝光、经济重罚等措施,督促本人增强安全意识和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好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值班制度,如不能做到,不论涉及到谁,都按规定进行考核及处罚,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还要着眼于一个“全”字

综合治理,总体推进,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值班、顶岗和一线指挥都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想为安全生产所想,急为安全生产所急,积极为生产一线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优质活动,从而在全矿的范围内形成安全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发展。

重视安全投入

篇7

众所周知,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的储量占世界的近一半,同时,也是煤炭资源的使用大国,煤炭行业作为一类异常关键的能源行业,其生产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同时,煤矿生产是对安全操作的要求较高的行业,在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中,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对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统一规划、调度、引导、监督和控制。作为高危行业,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报端,安全管理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中。本文首先阐述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接着给出一些安全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安全管理及企业的技术控制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为数不少的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在对企业生产管理时,安全管理意识极其淡薄,当效益及安全产生矛盾及冲突时,往往会降低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严格要求。除此以外,一些煤矿在执行采掘作业中未能制定清晰地规划,也没能依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开展施工作业,当采掘接替严峻时,并运用非规范化的工作面进行开采,对过断层及石门揭煤等方面未能出台安全管理的技术性保障办法;另外,一些煤矿工作面甚至还出现无风照旧作业的情形。

2、煤矿安全投入的资金相对匮乏 煤炭企业对煤矿生产安全的投入一般分为作业技能培训投入和先进安管技术的投入。然而,事实上,负责煤矿管理的员工在执行生产任务时,煤矿较少对一线作业职工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即便是培训,也仅是流于形式,未能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考评体系,接受培训的职工仅将培训当作变相的消遣,未能严把考评关。此外,伴随煤矿开采技术的日臻完善,,矿井持续延伸会衍生一些安全灾害,例如地热等,在安全管理的技术研发费用相对匮乏,导致提升煤矿自主研发能力的可能性丧失。还不容忽视一点便是生产所需设备较为老化,未能及时投入资金采购新的先进设备,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可靠进行。

3、对煤矿从业者的各种行为控制不够,引致事故频发 据统计,目前因生产人员不安全操作所引发的煤矿事故占事故总量的七成以上,往往由于管理不善或者违规操作所致。具体而言,不少作业职工未能接受专门的安全技能培训,仅凭实践经验执行工序任务,整体素质较差,这势必增添安全风险,使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事故持续增加。

4、煤矿安全管理在制度层面较缺失 针对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尚未设立规范化的管理部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人员通常是分管领导或该级别的部门负责人,管理工作在主体上发生偏差和错位。另外,广大矿井职员并未被统一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行列中,进而导致少数矿井生产职工消极应付,养成旁观、被动的错误习惯。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尚未规定有效的奖惩制度,过往推行的奖惩制度仅适用于“罚不走”的职工,已不合乎现今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现如今,职工的频发离职在一定意义上使安全生产的后备人才缺失,直接出现技术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队伍匮乏的局面,长此以往,使煤矿的安全管理大打折扣。

5、安全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和监督力度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依然沿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煤炭法》,其无论在管理重点还是管理办法上均与现今安全管理工作相脱节。为此,一些地区的政府加紧制定了一批新的安全管理法律规范,然而,在法律规范落实的过程中,却未能执行到位。另一方面,监管力度不够大,尚未迈进正规化的方向。虽然安全管理中的检查频次较多,有年检、季度检、月检、自检等多种形式,但在每种方式的时长及方法均是固定的,煤炭生产企业已十分熟知安检规律,个别企业盲目追求生产效益,轻视安全检查,安全督查的效果欠佳。

二、煤矿安全管理的改进对策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煤炭生产企业要着力改进管理员工的作风和态度,自觉配合安全监管的进度。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中,克服安全培训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创新培训形式,可组织职工在工作之余收看安全教育警示片,提高职工安全防护意识;举办“安全生产心得交流会”,请每位职工现身说法,根据生产任务的分工,结合实际谈下个人要注意和采取的各种安全生产措施,促进经验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开展“一对一”培训模式,有效地解决职工由于文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有限、防范意识淡薄所引发的各种隐患,有侧重性地加强职工安全心理教育,从点滴生产举动中杜绝事故发生;举办“企业安全文化展”,通过展览使一线职工深入了解安全操作规程;举行“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激发广大职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干劲。

除此以外,企业高管要将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全力为其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积极改善作业条件,坚持以职员为本的理念,为职工送去温暖关怀。

2、扩大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 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离不开技术跟进,为此,企业要加大安全管理的技术研发力度,通过设立安全专项资金,使安全技术获得较可靠的资金来源,并对资金的运用状况加以严密审查,切实将每一笔资金运用到技术研发中。另外,还要积极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积极尝试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组织技术团队深入研究矿井灾害性事故的成因,寻求事故预防的突破口,着力为安全管理注入强大的技术动力。

3、强化基层班队建设,革新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安全管理在制度上要取得创新和突破,由监管型朝着自主型方向前进,探索安全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模式,积极搞好安全巡检,对矿井作业点开展明确地职责分配,落实个人责任制,事先做好每个生产环节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责任人牵头控制和预防。

强化班队建设,提升促使各项安全法规落实到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强执法团队的综合素养,形成领导班子戮力同心、照章办事、有规必循的工作态度,调动执法团队的力量服务于安全管理。

结语

煤矿安全的生产和管理不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还对于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层意义。为此,需抓紧抓好煤矿安全管理这根弦不放松,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平稳运作,带来更加直观的市场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卫,马尚权.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探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04)

[2]徐振茂.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

篇8

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所属哪一个行业,也不管是怎样规模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谋取一席之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必要手段,煤炭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几年,因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随着煤矿安全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日趋成熟,但相比于世界主要产煤大国而言,我国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来看,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煤炭行业又该采取哪些具体的策略实现其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呢?

一、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构成

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看,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而开发的各种软件与系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但依照信息设施的基本类型来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将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技术构成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与管理四个部分。如果从市场的主流来看,其功能模块几乎是大同小异,整个系统一般都由安全信息收集、交替班管理、安全规章制度、防治病毒入侵及传播、安全综合报表管理、煤矿事故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生产考评奖惩和人员的定位查询。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这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使得煤矿原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快速发展。客观来看,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煤炭行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已逐年降低,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相较于世界产煤大国在安全监控管理上的信息化程度来看,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煤矿工程大型的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频率依然很高。基于安全监控管理的这种基本现状来看,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对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已是非常必要。

三、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的优化与完善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要对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除了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基础性转变,提升相关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之外,还必须从技术水平上进行突破,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新手段来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一)优化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技术体系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及细节性问题,即便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要保障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工作可以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对现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构建起集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研制、成果推广以及示范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将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需求作为立足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将安全信息收集、交替班管理、安全规章制度、防治病毒入侵及传播、安全综合报表管理、煤矿事故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生产考评奖惩和人员的定位查询这些功能模块进行有效的统一与结合,以便于提升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二)扩展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新渠道

煤矿安全施工从基本属性上来看,归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之内,煤矿工程中多变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施工环境给安全监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技术难题,因而在现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技术水平之下,不断扩展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新渠道,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丰富、优化与完善,这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当然,要从技术水平上实现安全监控管理渠道的扩展与创新,还必须借助于稳定、充足的科研支持与团队基础,为我国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手段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通过国际合作,完善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技术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到,尽管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相比于世界煤炭大国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现有成果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要缩小与煤炭大国在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差距,对我国煤矿监控管理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与革新,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煤炭大国先进的技术支持,对我国煤矿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完善,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我国煤矿生产相吻合的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结论: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不仅仅保障煤矿生产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全面管理,这将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1.矿主追求高额利润,忽视安全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市场需求增长快速,煤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许多煤矿矿主急功近利,法制意识淡薄,抱着“有水快流”的心态。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可观的利益,发现存在事故隐患,也报有侥幸的心理,一拖再拖,只抓生产,完全忘记了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不顾矿工的安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

2.煤矿超能力生产。受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我国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煤炭供应趋紧,随之引起的是煤矿超能力生产问题日益突出,给煤矿生产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近年来,煤矿发生的几起特别重大瓦斯事故都与超能力生产有关。超能力矿井缺乏必要安全基础设施和安全装备,其安全生产事故的本质是安全投入不足。原本我国煤矿的瓦斯灾害就很严重,高瓦斯矿井占45.97%,超能力生产不仅导致井下通风不足,安全隐患突出,而且造成煤矿中的近1/3出现程度不同的采掘失调。煤矿超能力生产给我国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压力。

3.煤矿安全投入欠账非常严重。由于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家和企业在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欠账太多,尤其是像煤炭等重要的基础工业问题更为突出。许多煤矿安全工程和安全设备上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一通三防”上的隐患更多。直至当前,包括部分国有大矿在内的多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仍相当薄弱,在防范伤亡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方面,仍然缺乏控制能力。由于长期安全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主要生产设备老化,普遍存在装备差以及不同程度的采掘失调和水平接续紧张问题。

二、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自身生产安全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理所当然。但由于煤炭行业存在的历史原因以及安全技术、装备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保证。发达国家安全科研投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

2.煤矿安全费用使用范围规定不全面。煤矿安全投入经费的使用主要包括事故预防费用和事故处理费用两大部分组成。而事故预防费用包括固定预防费用、特殊预防费用和变动预防费用。事故处理费用包括保险费用和非保险费用。《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了十项安全费用的具体使用范围,但前九项列举的都是建立和维护安全生产设施的费用。虽然第十项作了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说明,但具体是哪些支出并不明确。这一规定不利于安全费用的专款专用,也会给煤矿企业造成安全投入重硬轻软的错误引导。

3.煤矿安全费用提取与使用缺乏有效监管。目前我国对煤炭企业安全投入的监管能力不足,监管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应付煤矿安监部门针对安全费用提取与使用的检查,弄虚作假,把应该在生产费用中列支的费用放到安全费用中。监管部门往往不深入审查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的相关账册,也就难以发现问题。由于没有建立常规的安全费用提取、使用专项审计制度,专业审计人员不能参与监督工作,而多数安监人员因为不懂会计,即使面对相关账册也无法发现问题,致使安全费用提取与使用的监管流于形式。

三、加强煤矿安全投入的对策――开征煤矿安全生产税

1.煤矿安全生产税的基本概念。煤矿安全生产税是指,国家在考虑了发生矿难后给社会增加的成本,向煤炭企业从生产的每吨煤中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应上缴国家财政并由国家设立一专门机构(如国家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管理委员会)统一归集和管理,并建立专项账户,严格控制,确保资金主要用在煤矿安全投入的构成之中。可以说,以开征煤矿安全生产税来代替目前大部分省市由企业自筹和部分省市以“费”的形式筹集煤炭安全生产资金,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2.煤矿安全生产税的征税方式。在具体的征税过程中,要区分不同地区煤炭企业的发展水平,实行差别税制。对一些效益较低或是新建立的煤矿企业,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对其实行优惠税率;而对一些效益较好的煤矿企业,在不影响其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税率。这样由国家根据各地煤矿安全投入的实际情况,按需下拨资金,加强它们的安全投入,并实时监督安全投入资金的完成情况,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实现了国家各地煤矿安全投入的均衡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对一些煤炭生产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而进行无限制的超额开采的情况,国家可以更高的税率同时对相关负责人征收适当的安全生产税,限制这些企业和个人的冒险行为,并把税收所得用到必要的煤矿安全投入项目上。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矿难,又可以增加国家煤矿安全投入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3.税率和税基的确定。(1)税率的确定。要对煤炭企业开征煤矿安全生产税,首先要确定的是税率的大小。如果税率太大,就可能严重限制企业的生产发展。而如果税率过低,则可能出现上述外部成本内在化的效应,收入尚不足以弥补征收成本,对纳税人影响很小,以至于矿难还大量存在,没有达到征收煤矿安全生产税的目的。(2)税基的确定。一般来说,煤矿安全生产税的计税基础有两种选择:煤炭企业的产量和煤炭资源的储量。对于第一种方式,即以煤炭企业的产量作为税基,这一依据必须建立在矿难的发生与煤矿的产量存在固定的比例正相关的基础上,而现实生活中,各煤矿矿难的程度是不同的,煤矿的产量高不一定发生的矿难就严重。第二种方式是煤炭资源的储量作为税基,也有较大的缺陷,因为煤炭资源的储量与矿难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鉴于煤矿安全生产税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及其财产的重要性,笔者建议,煤矿安全生产税可按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量计征,并实行差别税额,同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条件优劣的变化决定是否给予减免优惠。

四、开征安全生产税的配套措施

为了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税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增强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

1.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基金。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的投入,煤矿安全生产动用资金需要经过申请、立项、评估、使用、验收和决算等程序。实行煤矿安全生产基金转移支付制度,解决效益低下的老矿区和个体煤矿安全投入不足或安全投入能力低下的问题。

煤矿安全税是煤炭安全基金的主要来源。煤炭安全生产基金管理涉及到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央与地方的政府的分工、管理体制的构建等。笔者认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的安全与增值是确立煤矿安全生产基金模式的基本目标。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管理可以交给省(市)、地(市)一级政府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各级政府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的责任,也有利于分散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管理的风险,提高各级基金管理的水平。

从高效、安全的角度出发,未来的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管理应采用基金收入、支出、发放运营、管理的组织建构相互分离与相互制约的模式。具体来说,基金筹措归税务部门,基金支出认定归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管理归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基金发放归银行部门,基金增值归市场部门,基金监管归权利机关。

2.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财政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在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实现事权的筹资来源。就煤矿安全生产基金而言,财政体制问题的关键是划清煤矿安全生产基金责任的风险或责任边界,以及相应的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的分配。

煤矿安全税收入是一种基金性收入,与一般的预算收入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专门的用途,其收支应自成体系,单独管理。我国可以在目前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项煤矿安全生产投入预算,将煤矿安全税的收支全部纳入煤矿安全生产投入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将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的筹措和运用置于国家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更好地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篇10

中国煤矿事故频发势头遏而不止,煤矿生产如履薄冰,重视煤矿安全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肖兴志教授在主持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批准号:06JJD630002,鉴定等级为优秀)的基础上完成的专著《中国煤矿安全规制:理论与实证》(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即是对中国煤矿安全难题破解的有力尝试。该书以产业组织与规制理论为基础,综合使用委托―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以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变迁为基本立足点,从规制机制、产权、矿工素质、市场结构、矿工反应行为等角度对影响安全规制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具体的实证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综观全书,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证的紧密结合。 作者突破了传统隔离起来单独研究“煤矿安全”的单一视角,引入诸多重要的相关因素,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分析,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给出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的治理之路。

第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煤矿安全规制分析框架。该书在国内首次从煤矿规制理论、规制制度变迁、规制效果实证研究、煤矿安全规制机制设计、煤矿安全规制经济政策和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煤矿安全规制研究框架。

第二,对煤矿安全规制效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该书在非对称信息的框架内,剖析了企业、矿工与规制机构在煤矿安全规制中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矿工反应行为在煤矿安全规制中的作用,并以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三,对煤矿安全规制实证进行了有益尝试。长期以来对煤矿安全规制进行实证分析面临统计数据缺乏、数据收集困难等瓶颈问题,该书努力克服以上约束,通过采用联立方程方法、VAR方法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将误差尽量降到最低。

篇11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69-04

0 引 言

近些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对人员以及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新的智能网络来降低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率和事故损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作为一个由不同的动态系统构成的复杂群体,具有工作地点多变、环境复杂、生产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从静态、注重结果的角度出发的研究方法缺乏对煤矿系统性及波动规律的认识。系统动力学方法则可以宏观、动态而全面地研究煤矿安全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建立一套与实际相符的煤矿系统模型。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技术领域,近些年来在煤矿生产系统的运用也得到广泛的推广。然而,目前我国的煤矿物联网由于发展的不成熟,在其应用中存在着计算机硬件采购方面投入大,软件投入小,生产安全监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开放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1]。

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煤矿安全系统完整的层次关系图,并建立起因果关系图,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研究设计出了一个完整的物联网架构模型。基于此方法设计的煤矿物联网模型,对煤炭行业提高综合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竞争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煤矿安全系统影响因子分析

对煤矿安全影响因子分析,是对煤矿系统事故分析和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的基础。本文前期统计了大量的典型煤矿事故并进行分析,以期构建相对完善和全面的煤矿安全影响因子体系,为建立完整的物联网系统、指导科学化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通过对大量煤矿事故原因的分析与统计上,总结出了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总共可分成七大类,分别是设备因素、自然因素、员工因素、安全科技因素、安全管理因素、法律监督因素和经济因素。通过深层次的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煤矿安全系统的七大类影响因素内部还存在相互关系,进而体现了煤矿事故原因的复杂化、多样化。煤矿系统安全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2]。

图1 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关系图

在大量统计及研究的基础是,总结发现七大类因素还包含很多子影响因素,具体如下[3]:

(1)设备因素:煤矿装备设施水平作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其水平的高低主要由供电系统可靠性、采掘设备先进性、通风系统安全性、瓦斯防治水平、安全监测水平、防火设施可靠性、防尘设施的可靠性、排水系统可靠性、提升系统可靠性、支护系统可靠性等因素决定。

(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作为煤矿安全系统的原生条件,它的控制幅度较弱,其主要包含瓦斯和粉层、水文地质条件、顶板条件、自然发火、热害、地质构造等因素。

(3)员工因素:员工因素是煤矿安全系统的直接因素,控制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煤矿系统的安全水平,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安全素质、从业年限、自主管理、文化程度、安全激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工作环境等。

(4)安全科技因素:在煤矿现代化建设中,安全科技因素成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系统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开采设计、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安全技术理论研究、安全技术人才等。

(5)安全管理因素: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反应了煤矿系统安全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机制、安全教育管理、安全评价、劳动组织管理、危险源管理和设备管理等。

(6)法律监督因素:法律监督因素作为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的外力,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安全监察体系、国家行业法律法规、责任追究制度、煤矿自身监察体系、专项整治等。

(7)经济因素:经济利益因素作为影响各阶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煤矿主的利益、地方政府利益、煤炭行业利益、国家宏观调控。

2 煤矿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通过对煤炭安全系统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已经基本对全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为了确立煤矿安全系统的内部因果关系,从而更清晰地反应系统各因子的关联及影响,这里从七大影响因素中选取了以下的安全指标:技术装备水平、地质环境、矿山事故率、百万吨死亡率、伤亡率、企业利益、利润率、安全投入、产能投入、安全培训及考核力度等主要变量因素。

经过分析确定,影响煤矿安全主要因素的因果关系图如图2所示[4]。

图2 煤矿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图

通过上述因果关系图,反映了经济效益、生产规模、安全投入、技术与装备水平、生产投入、安全人员、安全管理、安全培训考核等主要系统因素对煤矿安全具体的影响及作用关系。

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安全影响因子层级

通过前文对影响因子的分析和系统因果的分析,煤矿安全影响因素的关系已经确定。基于此,这里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层次分析,就可以将各个因素间的复杂关系通过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具体层次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分析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煤矿安全系统中的表层直接因素、中层间接因素以及深层根本因素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分清各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增强我们对煤矿安全系统的认识,对建立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煤矿安全物联网模型研究设计

4.1 煤矿安全运作系统分析

通过前文对煤矿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已经很清晰地认识主要的安全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这里将上述各类安全因素所涉及的煤矿运作系统进行分类,具体结果如表1所列。

通过以上分类,清晰地展示了安全影响因素所涉及的各类煤矿运作系统。

图3 煤矿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层级图

表1 安全因素所属运作系统分类图

煤矿运作系统 涉及煤矿安全因素

矿山灾害感知系统 瓦斯防治、防火防尘、矿井压力等

矿山设备感知系统 采掘设备、通风供电设备等

矿山周围环境感知系统 水文地质、温度湿度等

生产监控指挥系统 采掘环境、运输环境等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员安全素质、员工安全培训等

资产财务管理系统 员工利益,矿业、行业盈利等

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安全评价系统,安全人才水平等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安全工程建设,运作系统建设等

运销管理系统 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等

感知信息漫游系统 信息采集、传输,信息共享等

机电设备管理系统 设备条件、设备管理体系等

...... ……

4.2煤矿安全物联网模型设计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山的智能化运作。通过以上对煤矿安全系统的分析,已经清晰确定了煤矿安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确定在煤矿物联网的构建中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具体煤矿物联网的架构模型如图4所示[5]。

感知与控制层作为传统物联网研究的热点,已经比较成熟,结合前文的影响因素分析,这里一共设计了四个系统,分别是安全系统、生产系统、供电系统和生产调度系统。安全系统包括安全监测、井下排水、通风、防灭火、束管监测、瓦斯抽放、人员考勤和人员监控;生产系统包括工作面、提升系统、皮带系统、供压系统、水处理、选煤厂、锅炉房、井下降温及给水系统;供电系统包括地面与地下供电;生产调度系统包括无线通信系统、调度通信系统、信息监控系统和大屏幕显示系统。

信息集成层是新型煤矿物联网系统的数字化集成中心,主要由工业级实时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组成。工业级实时数据库包含了数据分析、联动控制策略库、故障诊断库和专家库;关系型数据库主要包含管理基础库、组织机构库、业务标准库和专家知识库。

管理决策层作为企业的智能管理层,分为生产智能分析和商务智能分析两部分。生产智能分析中心主要运作包括计划目标管理、物资管理、运销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源管理、机电设备管理、通风设计分析和安全管理;商务智能分析中心主要运作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煤质管理、精细化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和三维数字开采管理。

企业展示层主要是通过企业展示网络来展示企业的相关信息。

煤矿物联网架构的自上而下的四个层级分工明细又相互协作,各个层级间共用同一的数据仓库,并通过工业以太网和企业管理网实现联通。

5 结 语

煤矿安全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煤矿生产运营过程中影响安全运作的各个因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若干子系统,对各子系统中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因果图,并建立起煤矿安全层级解释模型,为科学的构建煤矿物联网系统以及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通过煤矿物联网的构建,可实现智能矿山的自动化运作,为煤矿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环境的安全稳定提供了保证。

参 考 文 献

[1] 张申,丁恩杰.物联网与感知矿山专题讲座之一物联网基本感念及应用典型[J]. 工矿自动化,2010(10):104-108.

[2] 林富森,徐锡源.安全系统工程基础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3] 邱利,朱明.矿山安全生产系统动力学研究初探[J].矿业快报,2005(2):23-24.

篇12

1.1控制论的内涵及发展

控制论是研究在系统内部总体对其下个监管部分的调控功能的科学理论[1]。控制论大部分被应用在安全管理方面,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论指导相关部门必须要明确事故的安全负责人和领导者,深入了解需要控制的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工作情况和需要控制的具体对象。除此之外,还要对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人员、相关设备和工作数据等基本资料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在已掌握的信息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安全控制小组,制定严格的安全事故负责制度和工作规范,对员工的工作定期进行绩效评价,最终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控制论从创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截止到20世纪50年代末,历史上将其称为经典控制论,在经典控制论的理论体系中主要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残留问题,即机器自动化问题。而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现代控制论,现代控制论的研究范畴要远远超过经典控制论,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机器控制,而是转向多方面的社会因素控制,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维持至今,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控制论中的科技成分大大增加,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荣誉了运筹学、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等新的知识体系。

1.2控制论的原则

控制论主要有六大原则,分别为闭环控制原则、分层控制原则和分级控制原则、反馈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和等同原则[2]。闭环控制原则指的是在控制论应用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在系统的工作环境内部明确控制对象和控制的最终目的,并在现有基础上对需控制的对象进行评价,同时保留评价结果直到控制完成后的最终绩效评价。分层控制原则指的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论的应用要分层次进行,类似于阶梯状的演进方式在系统各机构内部进行递进式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控制对象的需求和最终目的。分级控制原则指的则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控制要有侧重点,分清楚控制力度的轻重,不仅仅要注意整体的控制,还要注意每个部门的个体控制。反馈原则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工作数据和收集的信息必须及时地向上级反馈,且反馈的信息必须先经过系统内部的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后才能纳入整体的控制体系之中。动态控制原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原则,通俗来说就是系统内部需要控制的部分在允许的条件下都能实现其对自身的自动化控制。等同原则是控制论中最重要的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它要求不论是在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的控制因素都必须大于系统中的被控制因素,这样才能确保系统内部控制因素对被控制因素的控制。

2我国煤矿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煤矿开采业中,85%的开采方式都是以下井挖煤为主,且在能够开采的煤矿中,50%的煤矿是瓦斯含量相当高的高危矿井[3]。由于工作人员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的涌出量就会越来越大,对煤矿的安全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据社会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国家已发现的煤矿中携带自然爆炸危险的煤矿占总煤矿的51%,严重阻碍了我国煤矿业的发展进程。不过,相比于十年前,我国现阶段煤矿业开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安全管理上也提高了安全系数,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减少了20%左右,发展前景良好。

3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建立全国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小组

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其法律基础。在控制论的指导下,中央政府认识到了控制煤矿安全因素的重要性,颁布了《煤矿安全管理办法》,从法律上给予控制论的工作以支持[4]。不仅如此,中央政府还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小组,对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安全进行统一管理,先保证总体运行的有序性,再在总体之中找出存在问题的个体,有针对性的下到地区进行安全控制。在全国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小组的管理工作中,监督的力度必须要大大增强,对于现有的煤矿安全管理中违背《煤矿安全管理办法》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如果不知悔改,则必须要予以警告,严重者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或暂时关闭该煤矿,直到安全管理工作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工作。

3.2建立全国性的煤矿安全监测网

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国家在“安全第一”的总控制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的全国性的煤矿安全监测网[5]。健美全国性的煤矿安全监测网,可以全面的掌握国家各个城市各地区的煤矿分布和开采情况,对于曾有过安全事故的二次煤矿进行严格控制,并掌握每个煤矿具体的开采数据和安全信息,建立煤矿安全信息网,辅助安全监测网的工作。不仅如此,安全监测网还具有对安全事故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功能,借助互联网的远程遥控功能实现远距离的现场救助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因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3.3建立煤矿安全应急组织系统

在全国性的安全监测网的基础上,为了更细致的管理煤矿安全,贯彻落实控制论的基本要求,国家还应该建立煤矿安全应急组织系统[6]。建立了基本的应急管理组织后,明确组织内部各工作人员的职能和负责对象,使得安全事故负责人落实到个人,切实提高工作人员在事故突发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包含了国家、省、市的分级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了解各级别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对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合理的划分到各个省市的管理体系中,保证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控制。

3.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不仅要从硬件上实现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控制,还要加大对“软件”的建设力度。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也是诱发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控制论的分层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对外部安全监管工作结束的情况下加强内部的管理与控制,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正是内部管理的最直接表现。因此,煤矿管理者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就必须把好质量关,聘请优质员工,保证其的专业操作技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如此,在工人上岗前还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煤矿工作的危险性和工作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控制论的指导下,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岗后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7]。

3.5加强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

只有做到了上述几点后,加强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才能起到应发挥的作用。在人们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管理系统都建立完善后,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能够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到煤矿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煤矿事故对每个矿工家庭可能带来的巨大打击,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安全管理意识,规范工人的操作行为。加强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将煤矿安全知识提升到人类社会必备的知识体系之中,是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做高标准。

篇13

矿长和业主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总责,作为煤矿企业的决策层和直接受益者,必须对煤矿安全生产负责,做到“执行上级安全规定不打折,完善煤矿安全制度不走样,狠抓全员培训不放松,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不欠账,排查安全隐患、追究安全责任不手软”。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指令和决定;负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落实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生产检查、安全隐患排查、安全奖惩兑现等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业主必须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安全思想认识到位。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给煤矿安全工作人员讲安全生产课,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煤矿生产现场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切实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安全制度措施要到位。不准随意更换矿长,不准为安全副矿长分配安全生产以外的任务,不准下达超产指令。

三是安全生产投入要到位。保证矿井现场管理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改造、安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优先投入。

二、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督工作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是国务院确定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煤矿企业内部围绕现场管理,实行三级责任、落实十项措施的工作制度,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的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不断推进。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和隐患排查以及劳动组织用工培训管理。

三、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提高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事宜:

一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

二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绘制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

三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