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音乐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音乐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浅谈音乐教育

篇1

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型课程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作用。文章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创新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创新教育开展方式的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掌握新型学习方法愿望和运用现有的音乐知识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音乐教材本身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了原本学生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造成了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全面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越发的单一无趣,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原本应有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为,创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关系,学生回归了他们原本在课堂中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参与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各行各业开始普及,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课堂的运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和声音相结合,使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并给予了学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的特性,充分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编一些舞蹈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其他学科的融入也对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美术、文学等也可以融入自然、生物、数学等,使音乐的教学真正做到多学科相融的创

(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方式一直都是“教唱”的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段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基础通常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音乐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但传统的“教唱”音乐教学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纪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天马行空的思维,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所做出的创新和大胆想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运用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纪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总会显得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智力增长的阶段,认知能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师要能充分发会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利用,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是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教唱”,是的音乐课堂明显会显得单一无聊,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每一段音乐都代表着作者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不同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但是怎样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的教育呢?首先音乐不是应试教育,它强调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我们应该发挥出音乐教学中独特的情感效应。情感教育一直存在于教学当中,时刻都具有强烈的感情,感动着学生。音乐教学十分重要,是情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完成音乐养成教育的重要路径。这是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很强大的功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验更加重要,更加直接,所造成的反应也更加明显。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很容易在音乐教育当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就必须既具有理性的认知,又要有感性的一面,而这种感性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己本身的音乐素养、情感表达,因为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以上几点都说明在情感教育中,音乐教学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音乐教学要在理性的基础上产生深刻认知

跟其他学科一样,音乐也具备教育人的功能,它不只是纯艺术。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音乐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音乐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这是音乐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清是全体学生的音乐教学还是个别优秀尖子生的音乐教学;看音乐教学实施的是基本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看音乐教学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还是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方向性原则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一条总的原则,它统领和规定了音乐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以及方式、方法。

1.2 全面性原则

音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影响音乐教学的综合效果。因此,评价音乐教学就要从系统的、全面的角度出发,对音乐教育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评价。反映在教学对象上,就是教学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即是否真正使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得到了发展;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教师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正确、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即是否在创作、唱歌、器乐、欣赏、音乐文化知识等各方面取得了成果;反映在教学途径上,就要求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全面衡量;反映在学生的音乐发展上,就要看学生的音乐态度是否积极,兴趣是否浓厚,感受、表现、创作音乐的能力等各方面是否都取得了进步。

1.3 鼓励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这既关系到整个音乐教育的成败,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首先离不开外界(包括教师、家长、学校等)对他的鼓励,特别是对他在音乐鉴赏和音乐表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的鼓励和欣赏。

2 音乐教育如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1 音乐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

有人说:要想让别人感动,首先应打动自己,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由音乐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一个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极大兴趣的环境,在这里音乐教师就像一个演员,用自己的演技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表演中的重要环节。唱歌过程中,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在力度、速度等方面作出对比,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不同情感的歌曲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使本来就极具美感的音乐锦上添花。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情感优势,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2.2 通过作者内心情感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音乐作品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每一首作品都代表了作者当时不一样的内心世界和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蕴含在了音乐里。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创作意境、风俗人情等进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之前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处境,并通过作品的内涵来了解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和理解这些音乐。如果只是单调地进行教学,学生永远只会表面上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不会明白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会优秀,更不明白音乐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我们教师经常会通过作品内涵情感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进步,这样他们的感情会越来越丰富,情感会越来越细腻,人格也会越来越完善,这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益处,这才是音乐教育真正该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3 增强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音乐情感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主要是在教唱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演唱中感受自我。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之前一系列的学习,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在沟通中掌握哪些歌是他们喜欢的,是愿意将自己投身到作者情感中去唱的,愿意真心地去体会音乐的美感的,然后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选择自己能感受到情感的歌曲,自己发现难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3 结语

让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名负责任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把情感教育放在音乐教学的首要地位,运用动人的歌声和活跃的教学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它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它还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更加高尚。情感体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友善地待人,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事物,热爱所有美的事物,珍惜每一次情感体验。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l).

篇3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主流的音乐教学模式,其音乐教育突显了主流中心模式、民族附加模式、多民族模式及民族与国家模式,对于世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艺术、音乐等多元文化角度进行音乐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多元文化的整体涵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多国家及民族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颠覆了原本相对单一的音乐教育理念,对于各国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迫切需要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汲取内涵,并以此完善和改革中国高校音乐教育。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选择了较多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未突出形式多样化,很多音乐内容仍然延用了建国后部分音乐教材内容,彰显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但是较少涉及其他国家及民族文化。这种现状导致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面相对狭窄,不利于的学生去全面发展。

(二)灌输式学习为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的热情。同时,由于教师主导教学,学生需要按照教师安排和指示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领悟音乐文化,这使得音乐教育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缺乏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普遍注重音乐文化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文化形式较为单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音乐形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为主,学生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视野是狭窄的。缺乏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已经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效果,为此,应要求教师树立音乐文化交流意识。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高校音乐教育态度,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文化素养需要在受教育阶段逐渐养成。音乐教育是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必须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教学理念。大学时期,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探索世界的兴趣浓厚,对多元文化更加渴望,所以应在音乐教育加入多元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理念。东西方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证实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在音乐教育中要将这种差异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文化的魅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西方音乐教育模式,我国高校应结合自身现状,借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要学习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目标等,并结合现代高校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完善。

(二)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开展多元化课程设置。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在其理念下,重新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体系,使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在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时,我们不能将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部添加入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而应该选择其中的精华将其融入音乐教育中。高校音乐教育不是教授世界民族音乐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学生们仅需要学习和了解部分民族的音乐文化精华,并通过教学中互动和交流来体验各种文化的风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其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本民族音乐课程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混搭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并通过音乐文化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为进一步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如宗教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三)突显音乐教学本土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我国高校要学习和借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但是不能忽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普遍呈现出“重洋轻中”的文化风气,因而音乐教育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因而,我们既要注重多元音乐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交流和沟通,也要使其与本民族文化鲜明的区分开来。

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多元文化的交流性。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为文化交流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身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和交流,同时也要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体验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

结束语: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一个宏观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进而对音乐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现代大学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尚未完成,广大教育 者充分吸纳世界各国文化养分,不断探索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桂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篇4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中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让他们保持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信赖去关心他们,诱导他们使学生慢慢喜欢你,愿意听你所上的音乐课,这样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二、创设意境,领会歌曲意图

如何在教唱过程中充分展现意境?比如说我们再教唱歌名歌曲时,就要先听一些歌名歌曲,展示一些关于革命的照片,介绍一些英雄事迹等。通过这些渲染,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视觉上的美感,还可以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领会歌曲的意境,在音乐的伴奏下,还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音乐欣赏,回忆歌曲创作情况,剖析健康向上的内容,并通过一些文艺活动,音乐游戏等来扩大音乐影响,使学生热爱和赞美祖国之情自然流露并得到升华。

三、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教学在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美得能力。教师积极创作歌曲,教给学生,让学生有积极情感,产生创作冲动,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上台演唱,歌伴舞等,那个即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使他们表达了美,创造了美,体会到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有些通过歌词可知道,有些需要欣赏,体会其意境。让学生根据歌词编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想象中的小白船在银河里荡漾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谰的图画。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帆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因此在演唱中到结束就会越来越轻,似乎渐渐远去。”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辉,远航归来,他们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是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通过编创故事,使乐曲充满了生命力,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椐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有一次,我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制乐器。发现学生制作的真不少: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槌”;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哄婴幼儿买来玩的小铃铛挂起来的“串铃”;有用柳枝制做的“柳笛”;有用竹竿做成的“笛子”往塑料瓶里灌些小石子,带一两个喝过饮料的易拉罐等;有的时候,我们还让学生每人带一双筷子作为伴奏工具。这些东西,虽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不雅之物,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起了不少的作用。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我领悟了《南郭先生》里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演奏的滋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对学生须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并且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开放的今天,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四、深度把握教材,追求超越教材

1、同一个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当我们拿到教材以后,不要匆匆忙忙进行对课堂教学流程环节设计。而应该对作品理性分析的设计。作品是我们教学的内容,环节是我们教学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一定为内容服务。对作品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复制教参,它体现在对学生的了解、对音乐课标理念的领悟为前提,理性分析作品的风格、特色乐思、教学的价值及相关的背景,设计的范围包括教学的切入点的捕捉、教学落脚点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方面面。其次,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教师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熟悉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与学生展开互动、共享。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第二次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教学流程细化的过程。其对象是学生,重点是活动,强调的是在活动中感悟,在参与中体验。例如:歌唱《彝家娃娃真快乐》一课,教师对学情、课标的正确认知,对乐曲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设计了节奏训练为切入点,表现彝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策略。为什么这样设计? 实际上经过对作品理性分析的设计之后,达成的是教师对教材初步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初衷是要体现教师对教材独特的、个性化的诠释。最终实现的是两次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47-01

一、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卜拉图语)。因此,音乐的美感力量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例如:由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就产生了震撼世界的力量。同时,音乐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审美性。这种审美性质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由于音乐不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直接抒发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活动灵活、准确、细腻,是主观情感的审美体验。作曲家在批评某些人,只按乐曲解释来感受音乐时,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耳朵和心灵带去听音乐。”不能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就像欣赏绘画而不直接观赏绘画,欣赏戏剧而不直接看戏一样,是不可能真正获得审美体验的。

音乐作为学校教育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史记》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孔子培养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被排在第二位。这说明了孔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这种审美教育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从而达到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尽管许多非艺术学科,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育是德育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手段

列宁说:“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音乐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例如:在《国歌》的教育中,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国歌》音调中雄壮、庄严、气势磅礴情绪的感受,再进行学校升旗的场面、国际体育比赛中升旗的场面的联想,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内心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以及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又如:利用课外活动排练合唱曲《祖国颂》学生在演唱的同时,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的词曲结合得是那样的完美,再加上合唱中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给人气势磅礴,优美清醇的感觉,百唱不厌,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由于合唱要求声部谐和、均衡、音准、节奏正确,还要处理好领唱与合唱、主旋律与其他声部的关系等,因而又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和自觉纪律的教育。又如:幼儿园有两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一分钱》、《小娃娃跌倒了》,由于曲调南有情趣和生活气息,不用解释,小朋友就能懂得其中的意思,这就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受到了社会公德教育。这甚至比专门上思想品德效果还来得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智力开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种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人们的美感。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及乐理知识的讲解,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也就获得了知识,增强了记忆,丰富了想象,也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例如学生在学习器乐(如钢琴)的过程中,既要用眼看谱,又要用十个手指弹琴键,还要用脚踏板,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曲谱上的表情记号与自己的情感用琴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多种器官同步训练,使左右脑都得到了均等的锻练,因而对人的智力开发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诸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还有,学生在唱歌教学中,也同样能受到智力方面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生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轻柔、连贯、保持高位置的声音旋律作发声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声音的轻柔、连贯、又要注意保持发声的高位置,这就使学生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咬字器官等多种器官处于积极的联合运动状态,使得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再要求学生用自己歌声渲染气氛,描绘意境,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对体育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音乐中的节奏练习、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为提高体育项目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早有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体健康,还可以治病。音乐可使已经疲劳的肢体得到休息,解除运动后的疲劳,使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音乐能鼓舞斗志,振奋体育比赛时的精神,音乐还能在多项体育比赛中起统一动作,指挥动作的作用,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国标舞、健美操等。

篇6

年小学音乐教学的经验,谈谈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趣味;

小学音乐本来就是专门的为儿童所打造的,其本身蕴藏着许多天真、欢快的因素在里面,小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方面通过教学展现出来,让同学们更加的容易接受。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带着童心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小学音乐当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更多的去重视小学音乐当中的趣味性,如此才能使老师的教学受到最佳的效果,教学任务才能圆满的完成。

一、发掘儿童对于音乐的认识性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儿童在还没有生出来之前就对音乐有着一种先天的敏感性,而到了婴儿期,婴儿就已经能够感知到音乐节奏上的旋律变化及其在音高上的短暂变化,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音乐是儿童进入社会之前最早认识到的社会经验之一。当然在音乐认知能力逐步发展的同时也是伴随着其它认识能力的发展的。儿童对于音乐认知能力的一个很主要的表现在演奏或者弹唱音乐的过程当中能够非常清晰的辨别出音乐的变化及其音乐的再现。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儿童感知方式的特点并且经过艺术加工过的知识性内容,同时富含有知识性的音乐作品同样能够给予儿童适当的教育和启迪。

二、儿童音乐所具有的幻想性

现今社会的儿童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总是爱追着问十万个为什么。而音乐恰恰也具有着能让儿童产生幻想的特性,因为音乐不是机械的由一连串字符所构成的,而是音乐家通过自己的感知及其幻想所创造出来的,因此我想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语言去描述或者解释音乐都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音乐家在创造音乐时,所带有的各种心情,比如说悲伤、温柔。愤怒都没有直接的写在音乐上,而是把这些个性特征和音乐当中音符及其节奏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寄托了音乐家都与某一事物的寄托及其幻想,因此对于智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来说,教师就需要尽可能的去理解音乐当中所带有的情感,精准的把握出音乐当中所包含的音乐语言,并且通过通俗的语言去表现出来,让孩子们能够很轻易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去接受。

案例一:儿童音乐《鸭子拌嘴》所要表现出来的是鸭子调皮可爱的一面,教师在表现这个动作时,可以配上多媒体的情境效果,再加上背景音乐,这样就创造出来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虚拟环境,孩子们在这种情境当中就很容易的把自己幻想成那只调皮可爱的鸭子,并且随着情境的起伏,孩子们也会很自然的跟着老师学鸭子摇摇摆摆的走起路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孩子们边随着情境学着各种动作,边唱“小鸭子你要跳下水游泳了,尾巴摇动起来了”,“小鸭小鸭吃食了,头动起来了,走路也要摇起来了”,在整个情境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动作的要领及其相关的技巧,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虚拟的情境,很自然表现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情境的美好和环境,从而提高孩子们上音乐课的兴趣。

作为儿童很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幻想即是对于某一事物的想象,从而创造出从而知觉过的食物的形象,因此在小学阶段很有必要对孩子们展开系统的完整的音乐教育,从而使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天赋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三、儿童音乐所具有的童趣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不应该过多的强调音乐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即使讲了天真的孩子们也未必能够接受,只会让孩子们感觉到上音乐课的乏味,从而渐渐的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当中,应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的激发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办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或者比赛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玩耍的过程当中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教学课堂显得更加的欢快活泼,同时能够让孩子们在这种欢快的气氛当中塑造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心态。

所谓的童趣性指的就是音乐在创作过程当中的所蕴含的表现力和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游戏性的相互统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自娱自乐。

案例二:在歌曲《龟兔比赛》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事先的把歌词转化成为相应的情境和角色,并且用声音的表现力给呈现出来,并且让孩子们在情境当中创造出音乐当中所包含的动作,从而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音乐知识。又比如说在《火车开啦》的歌曲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就音乐当中所表现的内容设计出一套剧情:假设一个观光旅游团坐在火车上在导游的指引之下参观游览风景,在火车旅途上开心的唱着《火车开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孩子们要事先布置好树木、火车站等场景,由诺干个孩子组成一趟火车,剩下的孩子可以扮演其它不同的角色,比如说或者的“司机”,比如说观光团的“导游”,有的也可以扮演火车上的“游客“,不同的角色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快乐,让孩子们共同的在一场情境游戏当中完成对于音乐的学习。

一首好的音乐可以打开孩子们想象的天窗,可以引领孩子们去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天堂。有位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是思维的声音”,在教授音乐的过程当中,应该具有一颗灵动的心和智慧的思维,让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来,并且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提问,或者把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知通过自己的语言给表达出来,学会让孩子们进入到更加深层次的音乐欣赏当中来。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音乐的童趣性、幻想性和认知性三个方面综合的阐述了小学音乐教育的方法及其策略。由于在儿童当中,存在着普遍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孩子对于知识的教授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当中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之下,作为一名小学音乐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孩子们接受能力的一套新的教学思路。这一生我愿与教育相伴,与音乐同行。

参考文献:

[1]黄娜.论小学音乐教学“双课堂”中的兴趣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周志杰.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新课程研究,2010,02.

篇7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59-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在教育方面都倾尽所有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许多的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乐器,用重金聘请老师来为孩子进行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左半球控制逻辑思维,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大脑有相对的分工、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然而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动听的音乐符合生理的韵律和节奏。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有与其生理年龄段相应感受音乐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特点,让儿童在家庭中经常接触音乐,大脑右半球就会在音乐的刺激下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大脑获得良好的发展。

家庭音乐教育狭义的指对家庭未成年子女进行的音乐训练;广义的是指对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年轻人和小孩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西方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方面,音乐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龄前儿童处于通过认知逐步把握世界的阶段,音乐教育能够同时刺激大脑左右半球,使孩子的活动得到均衡发展。

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儿童可以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目标的热情,这些经验将为儿童终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把音乐要素紧密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学龄前阶段正是感觉器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通过感知觉对音高、节奏做出各种反应来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和对音乐的感受性。伴随音乐的律动,使幼儿的大脑和四肢得到协调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正常的婴儿生下来就具备分辨声音的能力,能对不同音色建立起条件反射。2个月喜欢听妈妈唱摇篮曲和听悦耳的玩具声音,当4个月的时候就会去触碰床边悬挂的铃铛,到6个月的时候就会自己去创造声音的游戏。如:喜欢听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表现出人对声音所具有的敏感和喜爱。幼儿在半岁时会学习和模仿大人的语调,这不仅是学说话,而是在玩有韵律和声音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唱歌,随着音乐的律动跳舞。其实就是家庭音乐教育中宝贵的教学内容,只要大人能足够重视,那么就能随时在客厅、卧室、院子里得到实施。

家长如何更好的进行家庭音乐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早期教育最初来源父母,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长可以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孩子感受旋律的律动和变化。不要凭喜好只播放同一类型的音乐,这样限制了孩子接触其他音乐的机会。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开展简单的音乐活动,如利用曲目编成童话,尝试进行音乐的组合搭配。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文艺晚会,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处于充满音乐的环境当中。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科学的教育方式

(一)合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

幼儿的特点是好玩、好动,一切从兴趣出发,家长要把握这一心理特点,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玩乐中受到熏陶。家长应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合适的曲目,做到因材施教。

(二)做到多赏识、少训导

家长望子心切,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中,不免心浮气躁,常常过度批评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那样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因此,家长要用正确的教育观耐心启发孩子,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错误,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已经走进每个家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书本获得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玻璃杯,碗、锅子等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的玩乐中进行教育。

在目前社会上,家庭音乐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盲目的逼迫

父母的思想取代了孩子的意愿,不顾孩子的自身条件,强行逼迫孩子进行学习,这样将极大伤害孩子的心灵,使身心得不到发展。

二、强制性教育

学龄前儿童还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父母的指令取代了孩子的主动,孩子把音乐学习当成差事,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得从实际出发,切勿强行逼迫,否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社会人们都渴望有一番作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一个人要获取成功总要具备一些成功的要素,其中情商的概念和作用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成功要素的认识。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智力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而大量的学者通过对智商与情商的比较研究发现,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一、情商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尔曼是当代世界情商研究领域的权威,根据他的研究情商就是情绪商数,情绪智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智、明智、理性等,主要是指人的信心、恒心、毅力、忍耐、抗挫力、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他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以及他人情绪一种情感的能力,具体可分为五大能力: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人际关系处理能力[1]。

二、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情商素质

由于传统上对智商主导成功的偏见,成功人士就是高智商的精英;在教育方面也形成了强调“智力开发”,培养“尖子生”的局面。但教育的结果怎么样呢?这正是这些年教育界反思的事情。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由于精神、情绪、性格在早期没有很好的发展,上大学后面临新的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面对竞争、挫折与失败,内心承受力差、情感脆弱、有些存在心理疾病甚至走向自杀。高校心理疾病患者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精神、心理处于“亚健康”者更是数量惊人。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由于合作能力差,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给自己和同事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麻烦,并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事业发展机遇。我们看到另外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表现智力平平,成绩也差,跨入社会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脱颖而出成为“成功人士”。对智力是否是决定人们成功的因素,美国曾进行长期而卓越的调查。美国有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持续三十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2]。研究表明: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环境、机遇等占20%,情商占60%[3]。

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科、专业、工作的交叉性也越来越强。很多研究、工作是要在集体的协作才能出成果,个人的成功需要有较好的人脉关系和打理人脉的处理能力,因此无论是集体做事还是个人成功都需要具有合作精神、交际能力、有恒心、毅力和宽容、忍耐的精神。相反一个不合群、与众人格格不入的孤芳自赏的“高智力”人才,仅靠自力是很难把事情做圆满的。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取决于其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常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如:乐观外向,擅长社交,较少悲伤,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生活快乐但不逾矩,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常能乐在其中。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和自身的幸福。

三、音乐对大学生情商培育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的力量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为可能[4]。”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一种最善于表达并激感的艺术形式。良好的音乐教育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和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了解。

1、音乐能增强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成功、成就、升迁等15%是因为我们的技能,而85%是因为我们具有正确的情绪。戈尔曼认为,人的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是其适应社会生存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和气质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庄重的音乐能让人变得安静,激昂的音乐能让人变得开朗,温柔的音乐能让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振奋人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音乐本草》的调理方法,当人处于忧郁、愤怒、悲哀、忧思、紧张、焦躁等精神状态时,选用某些乐曲能进行有效的调理。如年轻人做事情难免遭受挫折,倾听交响乐曲“悲怆”、“命运”或我国革命歌曲《红梅赞》、《游击队之歌》都会深深地感动和鼓舞听者,这些乐曲都表现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能极大地增强听者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并提高自信心和耐挫力。

每当听者通过音乐调解情绪后,他们也会发现极端的情绪容易造成言行上的错误,而错误的结果会继续加剧极端的情绪,甚至失控导致精神疾病;而情绪稳定则能理智、从容地生活、工作、学习,做事方向正确,形势发展顺利,这些反过来会更利于维护情绪稳定。因此控制、调解自身情绪甚为重要,而音乐能帮助人调解情绪,更能帮助人增强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因此情商大师戈尔曼说:“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的情绪变化,能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情商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能力[5]。”

2、音乐能实现自我激励

音乐往往是通过生动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某个目标,不怕困难,在行动中不断地调节个人的心理过程。因此音乐的激励有利于锻炼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些乐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战歌》等雄浑嘹亮的声音能够给人以极大的激励,鼓舞人战胜困难,从而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能使人在事业、工作、学习方面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实现自我激励。音乐不仅实现自我激励还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和成功的乐趣。

3、音乐教育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高智商的人善于发现机会,而高情商的人则是善于抓住机会。很多机会是通过人际交往和人脉关系发现和传递的。在工作和事业中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铺展成功的道路,因此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多音乐演奏是具有组织性的集体活动,如乐队伴奏。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集体精神、合作精神,放弃自我为中心而以集体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精神。只有提高与同事的共事能力才能让乐队工作有序展开,从而让音乐完美展现。

四、总结

根据音乐对与情商的关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锻炼情商的作用,进行有意识的情商培养,促进大学生情商的提高,为国家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四有”新人。(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著,《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版,第5—7页

[2]张运成著,《非智力因素与成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篇9

艺术

感染学生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音乐教育的情感熏陶作用中外学者均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我认为要发挥好音乐教育的情感熏陶作用,应该重视作者、教材和教师这三个重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培育情感,把作者的爱国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感情艺术,没有感情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部好作品。音乐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缩短学生和作品的时间距离,缩短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比如,在欣赏《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时候,如果教师仅仅用平淡的语调作介绍:“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第一段表现了雷锋对党的深情,第二段表现了雷锋对旧社会的仇恨,……”学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对党深情和对旧社会仇恨的感觉,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也就无法沟通。但是如果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语调讲述雷锋的故事,学生就会被雷锋的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深情所感染。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决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语言的运用上相应也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能够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作品,甚至可能把作者的原意扭曲。每首歌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正确理解,演唱时才会更加投入,才能够达到音乐独特的教育效果。在欣赏抗战歌曲时,我都能够用凝炼的语言对时代背景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说明。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毕业歌》----青年学生立志报国,掀起了民族自救的巨浪。我尤其对《义勇军进行曲》做了重点剖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步步激化,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激励中华儿女奔赴疆场,为民族独立前赴后继。建国后,把它定为国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居安思危”,唱国歌时的情感体验与唱其他任何歌曲时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当我们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时,感情奔放,仿佛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二、选择目标,内化吸收,挖掘带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乐曲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内化为中介,要求将歌曲、乐曲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通过学生的内化吸收,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颂扬祖国辉煌成就和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歌曲、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描绘家乡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歌曲、乐曲,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塑造为国家兴盛富强而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志士仁人的歌曲、乐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把教材的内容扩展到课外。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轶事趣闻、名人与音乐、欣赏故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或让学生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影响。例如,讲波兰钢琴诗人肖邦“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肖邦的爱国精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音乐是以声感人的艺术,是一门以情感人的课程,它利用特殊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在情操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可以说,一首好的歌曲能起到远非语言所能达到的巨大的说服力。同时,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产生兴趣、情感、锻炼意志等方面的渗透作用。音乐教育从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发展审美情感入手,以斑澜的色彩,美妙的音响,优美的形象吸引着人们,使人产生热爱生活、认识世界的极大兴趣,通过教唱歌曲,在优美动听的旋律里,使学生认识了自然的奥妙,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多彩,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操有着强烈的刺激效应。

篇10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属于副属地位,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在领导眼里,由于师资短缺,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当了专职音乐教师就好像埋没了自己,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教学模式陈旧

我的小学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老师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应付着上,而这些老师则把音乐课间化成“唱歌课”,应付式地将一两首歌曲教给学生就完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将音乐课当成是副科,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一些小学生读了几年书还不知道上音乐课是怎么一回事。我参加工作5年,在基层小学,乡镇中心小学都遇到过五六年级的学生不认识Do-Re-Mi-Fa-So-La-Ti,念成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

三、教学设备不齐备

在许多农村小学里没有一件乐器,教师在介绍乐器时就只能把书举得高高的指着书上的图给学生看,我觉得这一幕让许多人看了都会心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要靠耳朵去聆听的美。我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现场听到大提琴那雄浑的声音时被感动的心境,农村的孩子最熟悉最常听到的乐器也只有喇叭了,我在想他们如果听到电子琴,听到萨克斯,听到钢琴、小提琴,会有多少次的感动。

音乐教育能使孩子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耐力、专注力等)的培养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重视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应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如设立音乐室、多媒体室等,同时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如电子琴、录音机、鼓号乐器、打击乐器等,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重视音乐,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园内外应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学校应积极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鼓号队、合唱队、电子琴班、舞蹈队等,开展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比赛、班级合唱比赛等,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篇11

前言

在2l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加速增长,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那么早期音乐教育则更应该贯穿其中。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发现,儿童智力开发与学习音乐有着重要联系。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说人类最好的朋友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始终是音乐,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占据着不可低估的位置。由此,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极为重要,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应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共同组成的。而在0-6岁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感受的现象,导致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唱歌、跳舞或乐器才算是接受音乐教育,而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此外,在有些家庭中,虽然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但并未付诸行动,只寄希望于学校和社会,再加上有的父母自身音乐素质不高,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辅导,就造成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缺失。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社会上也有很多教学机构,而对于这类行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比如师资、设备等要求,所以这也需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挑选一些正规的教学机构进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重视体验感受音乐,父母双方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除功利思想,让孩子在自然、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想象则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合理的情节、激发儿童的兴趣、营造他们的想象空间。要鼓励儿童大胆并多角度地去思考,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儿童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让儿童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用肢体。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在学习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更需要培养他们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也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创作时机、激发儿童捕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还要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儿童欣赏音乐时,会潜移默化地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儿童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培养儿童的音乐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创造音乐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儿童的音乐记忆力时,每天应让儿童重复唱一些歌曲或跳一些舞蹈。一般重复3~4回,大部分儿童就能够记住了。但由于儿童遗忘的很快,尤其在短时间内遗忘很多,后期逐渐减少,所以要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进行重复练习,这样就可避免遗忘。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成人应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记忆训练。

(三)音乐教育能够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

儿童通过感知,将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儿童的情绪体验和感知能力。这些情感体验会使孩子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更容易产生心理的共鸣。音乐对于儿童情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他们更好地认知、学习其它学科。儿童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会更容易感到心情愉悦,内心平静。这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人文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施以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

篇12

音乐艺术虽然不是主课,但是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跟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与文化课相辅相成。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艺术就成为了重点,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丰富音乐文化知识又要借此放松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一、音乐热

步入二十世纪音乐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为孩子进行音乐兴趣教育的选择,往往不顾孩子本身的感受,盲目的选择一门或者多门音乐艺术类教育逼迫或者机械式学习,这是音乐学习上的一大难题,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不分辨孩子对选择科目的感受就做出选择,这样很容易造成畸形教育。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不愿意付出努力,往往是浪费了时间、生命和金钱,这都是音乐教育的盲区。

二、音乐门槛

随着大学热,学生们为了上大学往往就音乐类专业作为门槛。顺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大学里的艺术类院校就成为了学生们上大学跳板。短时间的学习音乐考大学,大学门槛太低造就了专业和非专业门槛模糊不清,大家认为只要是会就能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高师生源上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考生质量大幅度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一些学校甚至利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往往优秀的孩子被一次次错过。而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也成为了老大难,通常艺术类院校比较注意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养,这种招生方式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教学方式腐朽不堪

七八十年代的教学课堂里并不重视音乐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课堂,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才知道有音乐课;而音乐课上也跟文化课教授上无太大区别,老师拿着书本繁琐无谓的念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不理解的理论知识。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国音乐文化士气低迷。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音乐教育高度上升从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地位有所提高,短几年内音乐机构仿佛一夜出现在人们的眼中,音乐真的变得重要了吗?据了解,一些学校小学生毕业后往往只会唱几首儿歌,而初高中生由于学校抓质量抓升学率音乐课进行的稀稀拉拉,有些学校开设音乐课只是摆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让中国音乐教育腐朽不堪。

四、落后音乐不间断崛起直接或间接影响音乐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经典歌曲仿佛已成昨夜黄花,兴起的大多是一些不堪入耳的音乐。这类音乐作词不堪入目,作曲简单。影响高深艺术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受此类音乐的影响变坏,变得不爱学习,间接影响了各类成绩下滑。传统曲目变成了他们眼中的老古董,抵制排斥正规音乐教育,给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带来了难题。

解决上述问题建议:

(一)认清学音乐是为什么

让家长了解什么是音乐,怎样选择音乐教育,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怎么看待音乐。音乐是一门语言能让人感受到平常所不能感受的东西。往往刚学习音乐的孩子岁数不大,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家长要让孩子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对音乐所抱的态度,避免一时兴起产生念头随之消极对待,此时家长就要做出相应对策对其鼓励教育。

(二)加强高校监督力度

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观点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养的考察,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中饱私囊,专业和文化相加。我认为专业艺术院校不但要注重专业条件,方法技术等,更该注意音乐理解和表达方面,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为了防止录取途中出现黑哨等现象,考生可以安排到专门考点当场录音,由专门的人员统一评分。一旦发现行为取消考试资格三年内不予参考资格,音乐笔试类题目安排机房,学生统一在计算机上答题,随即在题库里抽取一百份样卷,做到人人题目不同,杜绝提前泄题和互相抄袭行为。对派去招考的老师进行隔绝式住宿,除了考试当天不予随便走动,杜绝通信来往。大大降低低素质招考问题。

(三)引进优秀教师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学生音乐素养取决与老师教学经验对音乐的看法和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杜绝音乐课如一潭死水的出现,老师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课堂情绪,利用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只有孩子们去亲身体会,才能让音乐变成自己的。自己多实践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引进国外音乐教育,国外的音乐教育具国内音乐教育有领先地位,中国的音乐教育本就是国外引进,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来教习孩子,让孩子在日常文化学习中学习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篇13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要以音乐为本

在音乐教学中,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改变单纯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结构。必须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所以在鉴赏课中要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载体贯穿始终。

二、以学生为主题,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的出台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索。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能再采用知识的单向传输。而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1.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鉴赏教学。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音乐的深层次鉴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2.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的需要,提供更多欣赏音乐作品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在被动的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去体验音乐。主动提出问题,积极的通过音乐去探求作曲家的思想,灵魂,汲取精神力量,成为学习的主人。

3.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发挥主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造活动。以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4.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再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