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音乐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型课程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作用。文章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创新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创新教育开展方式的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掌握新型学习方法愿望和运用现有的音乐知识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音乐教材本身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了原本学生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造成了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全面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越发的单一无趣,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原本应有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为,创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关系,学生回归了他们原本在课堂中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参与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各行各业开始普及,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课堂的运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和声音相结合,使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并给予了学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的特性,充分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编一些舞蹈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其他学科的融入也对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美术、文学等也可以融入自然、生物、数学等,使音乐的教学真正做到多学科相融的创
(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方式一直都是“教唱”的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段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基础通常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音乐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但传统的“教唱”音乐教学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纪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天马行空的思维,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所做出的创新和大胆想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运用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纪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总会显得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智力增长的阶段,认知能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师要能充分发会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利用,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是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教唱”,是的音乐课堂明显会显得单一无聊,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每一段音乐都代表着作者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不同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但是怎样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的教育呢?首先音乐不是应试教育,它强调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我们应该发挥出音乐教学中独特的情感效应。情感教育一直存在于教学当中,时刻都具有强烈的感情,感动着学生。音乐教学十分重要,是情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完成音乐养成教育的重要路径。这是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很强大的功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验更加重要,更加直接,所造成的反应也更加明显。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很容易在音乐教育当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就必须既具有理性的认知,又要有感性的一面,而这种感性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己本身的音乐素养、情感表达,因为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以上几点都说明在情感教育中,音乐教学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音乐教学要在理性的基础上产生深刻认知
跟其他学科一样,音乐也具备教育人的功能,它不只是纯艺术。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音乐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音乐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这是音乐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清是全体学生的音乐教学还是个别优秀尖子生的音乐教学;看音乐教学实施的是基本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看音乐教学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还是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方向性原则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一条总的原则,它统领和规定了音乐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以及方式、方法。
1.2 全面性原则
音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影响音乐教学的综合效果。因此,评价音乐教学就要从系统的、全面的角度出发,对音乐教育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评价。反映在教学对象上,就是教学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即是否真正使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得到了发展;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教师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正确、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即是否在创作、唱歌、器乐、欣赏、音乐文化知识等各方面取得了成果;反映在教学途径上,就要求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全面衡量;反映在学生的音乐发展上,就要看学生的音乐态度是否积极,兴趣是否浓厚,感受、表现、创作音乐的能力等各方面是否都取得了进步。
1.3 鼓励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这既关系到整个音乐教育的成败,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首先离不开外界(包括教师、家长、学校等)对他的鼓励,特别是对他在音乐鉴赏和音乐表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的鼓励和欣赏。
2 音乐教育如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1 音乐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
有人说:要想让别人感动,首先应打动自己,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由音乐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一个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极大兴趣的环境,在这里音乐教师就像一个演员,用自己的演技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表演中的重要环节。唱歌过程中,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在力度、速度等方面作出对比,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不同情感的歌曲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使本来就极具美感的音乐锦上添花。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情感优势,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2.2 通过作者内心情感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音乐作品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每一首作品都代表了作者当时不一样的内心世界和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蕴含在了音乐里。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创作意境、风俗人情等进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之前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处境,并通过作品的内涵来了解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和理解这些音乐。如果只是单调地进行教学,学生永远只会表面上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不会明白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会优秀,更不明白音乐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我们教师经常会通过作品内涵情感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进步,这样他们的感情会越来越丰富,情感会越来越细腻,人格也会越来越完善,这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益处,这才是音乐教育真正该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3 增强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音乐情感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主要是在教唱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演唱中感受自我。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之前一系列的学习,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在沟通中掌握哪些歌是他们喜欢的,是愿意将自己投身到作者情感中去唱的,愿意真心地去体会音乐的美感的,然后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选择自己能感受到情感的歌曲,自己发现难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3 结语
让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名负责任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把情感教育放在音乐教学的首要地位,运用动人的歌声和活跃的教学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它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它还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更加高尚。情感体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友善地待人,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事物,热爱所有美的事物,珍惜每一次情感体验。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l).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主流的音乐教学模式,其音乐教育突显了主流中心模式、民族附加模式、多民族模式及民族与国家模式,对于世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艺术、音乐等多元文化角度进行音乐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多元文化的整体涵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多国家及民族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颠覆了原本相对单一的音乐教育理念,对于各国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迫切需要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汲取内涵,并以此完善和改革中国高校音乐教育。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选择了较多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未突出形式多样化,很多音乐内容仍然延用了建国后部分音乐教材内容,彰显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但是较少涉及其他国家及民族文化。这种现状导致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面相对狭窄,不利于的学生去全面发展。
(二)灌输式学习为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的热情。同时,由于教师主导教学,学生需要按照教师安排和指示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领悟音乐文化,这使得音乐教育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缺乏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普遍注重音乐文化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文化形式较为单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音乐形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为主,学生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视野是狭窄的。缺乏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已经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效果,为此,应要求教师树立音乐文化交流意识。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高校音乐教育态度,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文化素养需要在受教育阶段逐渐养成。音乐教育是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必须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教学理念。大学时期,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探索世界的兴趣浓厚,对多元文化更加渴望,所以应在音乐教育加入多元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理念。东西方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证实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在音乐教育中要将这种差异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文化的魅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西方音乐教育模式,我国高校应结合自身现状,借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要学习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目标等,并结合现代高校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完善。
(二)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开展多元化课程设置。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在其理念下,重新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体系,使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在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时,我们不能将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部添加入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而应该选择其中的精华将其融入音乐教育中。高校音乐教育不是教授世界民族音乐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学生们仅需要学习和了解部分民族的音乐文化精华,并通过教学中互动和交流来体验各种文化的风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其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本民族音乐课程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混搭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并通过音乐文化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为进一步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如宗教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三)突显音乐教学本土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我国高校要学习和借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但是不能忽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普遍呈现出“重洋轻中”的文化风气,因而音乐教育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因而,我们既要注重多元音乐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交流和沟通,也要使其与本民族文化鲜明的区分开来。
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多元文化的交流性。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为文化交流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身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和交流,同时也要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体验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
结束语: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一个宏观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进而对音乐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现代大学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尚未完成,广大教育 者充分吸纳世界各国文化养分,不断探索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桂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19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习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的德行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当前的教育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德、智、体、美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现状与思考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课、副课的概念被区分开来,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副科产生一种懈怠的心理,从而潜移默化中削减了了对音乐教育的注意力,音乐课程已形同虚设。因此,音乐教育不能较好地实施和发展是我们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力量缺乏
音乐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也是通过教师的素质和行为来教育学生,来达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所以,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但是,就目前的师资来看,大部分音乐教师只是音乐爱好者,并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全面,不具备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的条件,这样一定会影响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素质的要求,很难达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
语数外等考试科目都有一定目标性和目的性,音乐教育却恰恰相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因此,导致在音乐课上,多数教师的教学要求都比较随意,想上就上,只是教一些简单容易的歌曲,对音色和旋律没有过多的要求,会唱就行,甚至有的音乐课是用来给学生写作业或用来补习文化课的,这样完全违背了开设音乐课的初衷。
音乐教育是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学生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思想理念,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改变现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如何改变现状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有所改变,勇于探索,以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向每一个学生,采用专业的音乐教育方法和策略进行课堂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使音乐课堂更具有有主体性和创新性。让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学生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包括唱歌教学、器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识谱知识与视唱听音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享受,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人们听音乐早已成为一种乐趣,感动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听的旋律还有那些歌词中触动心弦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几个音符、曲调,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聆听、感受,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总之,通过欣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各种声音的感受力、观察力,以及对声音的选择、筛选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学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继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也不容忽视。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模仿与探究的关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灌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通过切身感受得到实践的创新,使学生尽可能地投入音乐创作,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为创造性教学的展开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逐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尤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独立性,在教学活动中,单靠教材和磁带很难达成理想的目标,学生对教师教唱的教学方式感到枯燥,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会比单一感官感知的效果好,更好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帮学生理解歌曲。运用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播放文件更方便快捷,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更多的乐器,开阔视野。但是多媒体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才能更好的发挥起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音乐是人类活动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具有促进学习的良好功能。要想让学生在各学科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区域、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绪,将音乐理论教学与情景意念交融在一起。
在这个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化,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总之,我国的音乐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音乐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许虹.打造活力高效的音乐课堂[J].教育艺术,2011(7) .
[2]李渝梅,李方元.音乐课程编制中有关课程知识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J].音乐研究,2004(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47-01
一、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卜拉图语)。因此,音乐的美感力量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例如:由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就产生了震撼世界的力量。同时,音乐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审美性。这种审美性质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由于音乐不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直接抒发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活动灵活、准确、细腻,是主观情感的审美体验。作曲家在批评某些人,只按乐曲解释来感受音乐时,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耳朵和心灵带去听音乐。”不能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就像欣赏绘画而不直接观赏绘画,欣赏戏剧而不直接看戏一样,是不可能真正获得审美体验的。
音乐作为学校教育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史记》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孔子培养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被排在第二位。这说明了孔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这种审美教育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从而达到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尽管许多非艺术学科,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育是德育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手段
列宁说:“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音乐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例如:在《国歌》的教育中,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国歌》音调中雄壮、庄严、气势磅礴情绪的感受,再进行学校升旗的场面、国际体育比赛中升旗的场面的联想,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内心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以及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又如:利用课外活动排练合唱曲《祖国颂》学生在演唱的同时,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的词曲结合得是那样的完美,再加上合唱中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给人气势磅礴,优美清醇的感觉,百唱不厌,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由于合唱要求声部谐和、均衡、音准、节奏正确,还要处理好领唱与合唱、主旋律与其他声部的关系等,因而又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和自觉纪律的教育。又如:幼儿园有两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一分钱》、《小娃娃跌倒了》,由于曲调南有情趣和生活气息,不用解释,小朋友就能懂得其中的意思,这就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受到了社会公德教育。这甚至比专门上思想品德效果还来得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智力开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种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人们的美感。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及乐理知识的讲解,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也就获得了知识,增强了记忆,丰富了想象,也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例如学生在学习器乐(如钢琴)的过程中,既要用眼看谱,又要用十个手指弹琴键,还要用脚踏板,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曲谱上的表情记号与自己的情感用琴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多种器官同步训练,使左右脑都得到了均等的锻练,因而对人的智力开发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诸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还有,学生在唱歌教学中,也同样能受到智力方面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生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轻柔、连贯、保持高位置的声音旋律作发声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声音的轻柔、连贯、又要注意保持发声的高位置,这就使学生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咬字器官等多种器官处于积极的联合运动状态,使得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再要求学生用自己歌声渲染气氛,描绘意境,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对体育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音乐中的节奏练习、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为提高体育项目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早有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体健康,还可以治病。音乐可使已经疲劳的肢体得到休息,解除运动后的疲劳,使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音乐能鼓舞斗志,振奋体育比赛时的精神,音乐还能在多项体育比赛中起统一动作,指挥动作的作用,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国标舞、健美操等。
音乐开发幼儿的智力,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当前提倡素质教育,而家长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让孩子学习乐器这样一种方式对孩子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训练。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这种方式,于是家长与孩子便产生了矛盾,家长为了培养孩子成材,在花费金钱、搭进时间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付出大量的精力,而孩子们也会被剥夺一部分的游戏时间,每天坐在椅子上一至两个小时,重复、枯燥地弹着、拉着同一首曲子,就是这样,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迈过这个门槛,坚持下来的,一部分孩子甚至对音乐产生了厌烦情绪,并且与家长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于是家长们便将希望放在了幼儿园,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唱歌,音乐欣赏,律动,音乐游戏等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唱歌是枯燥的重复,律动是一板一眼的模仿,即使是游戏,也过多地受了目标的影响,显得有些索然无味。那么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就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新世纪初,我们接触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方式。
一、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着重在即兴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在想像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奥尔夫活动中首先唤醒和加以训练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即兴活动。奥尔夫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向原则是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主动学习,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主要问题。奥尔夫音乐不仅仅把即兴演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是把它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即兴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的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定时、结构的感知,对于音乐形象表现的强烈和高度的集中注意,默契的相互配合,实际上是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课上教师在节奏练习中,每人编排着不同的节奏型、声势。欣赏课上,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感受。总之,每项活动中大家都在不断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同的形式吸引着每一个人积极的投入,这就是奥尔夫的魔力。
二、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
儿童并应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情感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如孩子们自发、直觉的创造活动受到很多教条、规矩的压力和限制,就会压抑和摧残儿童的创造性,个性成长也必然受到影响。儿童在人格的发展上会变得习惯模仿、从众,只愿意跟随生活中的常规模式,不善于适应新的变化、缺少独创性。凡是能够通过奥尔夫创造性活动自由灵活的表达、表现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儿童,他们容易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会给他们带来终身的快乐、自由和成功,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
三、奥尔夫音乐需要人们亲自参与活动,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互动关系
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奥尔夫音乐教育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使音乐真正做到来源自然,回归自然,并非是你教我学,而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和动作、语言、乐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人们亲身参与期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关系,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具体实施办法有三点:
(一)师幼间的互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主要依靠幼儿的听觉和动作来传递音乐信息的传统的传授方法是不够的,尤其让孩子全面掌握音高加上节奏等音乐元素是困难的。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我们体会到,强化孩子最常用的感觉视觉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有助于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乐理的掌握,我们力图使孩子的学习过程变成耳朵听,眼睛看,动手做的全身心的感受。游戏活动是孩子天生能力的一部分,奥尔夫强调音乐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唱歌、游戏、创造活动,随着,音乐做动作来进行训练,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发展。例如《小金鱼》音乐活动中,通过让孩子亲自在五线谱布上扮演小金鱼,游走吃线上鱼虫的游戏,认识了五线谱的线和间,并锻炼了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培养了孩子想象力。孩子们的手、脚、嘴巴、脑子都动了起来,兴致非常高,音乐活动在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中结束。
以前的音乐活动,教师会将节奏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示范,幼儿跟着教师一遍一遍地用手去拍节奏,直到拍会为止,节奏由教师掌握,节奏型由教师提供给幼儿,他们只是处于一种模仿的地位,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学习。而奥尔夫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童谣儿歌等语言作节奏基石、以孩子们身体为乐器、以熟悉的乐曲为伴奏,例如利用《哈巴狗》《送花蜜》让孩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做音乐动作模仿,幼儿用心去感受,用动作来表现,在教师提供的这种音乐氛围中,每个孩子都会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这同时是奥尔夫的魅力所在。
(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现在大家的教育理念已经上升,人们都很清楚一位健康的儿童包含三个层次: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及社会适应性,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指的就是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可现在大部分家庭往往是由老人、父母和一位孩子组成,再加上高高的楼房无形中限制孩子们之间的互相交往,所以让幼儿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其方式也很多。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例如:《大象浇花》中,幼儿需要相互配合,部分幼儿扮演大象,部分幼儿扮演小花,互相配合完成大象浇花,感受ABA曲式,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无形中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且通过活动,幼儿敢于表现自己,幼儿增强了自信心,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新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幼儿的对话,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不是自己玩玩具,就是看动画片,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一起做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一部分家长也不知道应当怎样跟孩子玩儿,他们始终放不下成人的架子,去玩一些他们认为不屑一顾的游戏,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于是我们把奥尔夫的基本理念向家长渗透,请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进行音乐的练习。如:《我摔跤了》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听音乐,音乐停顿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各种摔跤动作,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能够感知停顿,提高反应能力,而且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融洽,父母也会有回到童年时代的感触。
(四)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享受创作的乐趣
环境育人,我们在室内外环境的创设中,着重注意了这一点。室外我们在地面上画上音符,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就可以边唱谱子、边用脚跳谱,有的幼儿还可以自己创编谱子,这时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调动了嘴巴、脚、手,甚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够成为乐器,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加强;在室内我们在墙壁上画上不同时值的音符,结合秋季特点利用树叶摆出不同的节奏,为了更形象的表现节拍,我们将孩子们熟悉的水果放在音乐区,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使孩子们活动起来更有趣味,孩子在游戏中全身心的去唱、去跳、去演,进行创造力的练习,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
通过六年多的实践,我们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以适应性为学习目的,以启发性为教学的原则,通过奥尔夫教学,我们感受到在孩子们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是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陌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二是孩子们参与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促进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发展;三是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能够与同伴主动交往,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四是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快乐是一种内心体验,所以人们把奥尔夫音乐称为“快乐教学法”,记得李彤老师为我们培训时一位老师说:“我都这样感兴趣,更别说孩子了。
让我们坚持奥尔夫音乐理念,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享受创作的乐趣,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还给幼儿一个欢乐艺术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袁洪江.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学现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09,(06) :239
【2】席书君 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第4期
【3】金奉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第4期
【4】于贵祥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的教学原则与实践《教育科学》 2002 第2期
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精神品格.那么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音乐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感情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感情的事由,我们却直接触摸了他们的感情。瓦格纳还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音乐的节奏正是生命节奏的体现,因此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会使人进入沉思,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倒令人愉悦,迈开轻松的舞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这许许多多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面前变得坚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
没有任何艺术形成,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每当爱因斯坦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中释放出来,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释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列宁说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不能设想,又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 科学和实际生活方面从事广泛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正是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并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是相互渗透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产生作用古代思想家荀子在《论语》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起凄。故先王府谨为之文。”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他正是看到音乐的教育功能,以及以乐感人的教育方式。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都非常自然的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从小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 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委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地良好道德。所以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例如《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多少人的抗日热情,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 大好河山。听过古琴曲《流水》的人无不被它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也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震撼。
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运动,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会呈现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向,如自由体操等,已经完全与音乐结合,而音乐性也成了评判这些运动的不可缺少的标准,至于跟音乐密切结合的群众性舞蹈娱乐活动,更是广泛而普遍的社会行为。
总之,把音乐教育推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青年、推向整个社会,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的事业好比是绿化的事业,它播撒一颗颗热爱音乐的种子,培育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森林,它能培养每一个孩子学习音乐的情感,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延洲.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现代社会人们都渴望有一番作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一个人要获取成功总要具备一些成功的要素,其中情商的概念和作用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成功要素的认识。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智力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而大量的学者通过对智商与情商的比较研究发现,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一、情商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尔曼是当代世界情商研究领域的权威,根据他的研究情商就是情绪商数,情绪智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智、明智、理性等,主要是指人的信心、恒心、毅力、忍耐、抗挫力、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他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以及他人情绪一种情感的能力,具体可分为五大能力: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人际关系处理能力[1]。
二、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情商素质
由于传统上对智商主导成功的偏见,成功人士就是高智商的精英;在教育方面也形成了强调“智力开发”,培养“尖子生”的局面。但教育的结果怎么样呢?这正是这些年教育界反思的事情。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由于精神、情绪、性格在早期没有很好的发展,上大学后面临新的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面对竞争、挫折与失败,内心承受力差、情感脆弱、有些存在心理疾病甚至走向自杀。高校心理疾病患者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精神、心理处于“亚健康”者更是数量惊人。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由于合作能力差,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给自己和同事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麻烦,并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事业发展机遇。我们看到另外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表现智力平平,成绩也差,跨入社会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脱颖而出成为“成功人士”。对智力是否是决定人们成功的因素,美国曾进行长期而卓越的调查。美国有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持续三十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2]。研究表明: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环境、机遇等占20%,情商占60%[3]。
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科、专业、工作的交叉性也越来越强。很多研究、工作是要在集体的协作才能出成果,个人的成功需要有较好的人脉关系和打理人脉的处理能力,因此无论是集体做事还是个人成功都需要具有合作精神、交际能力、有恒心、毅力和宽容、忍耐的精神。相反一个不合群、与众人格格不入的孤芳自赏的“高智力”人才,仅靠自力是很难把事情做圆满的。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取决于其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常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如:乐观外向,擅长社交,较少悲伤,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生活快乐但不逾矩,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常能乐在其中。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和自身的幸福。
三、音乐对大学生情商培育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的力量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为可能[4]。”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一种最善于表达并激感的艺术形式。良好的音乐教育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和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了解。
1、音乐能增强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成功、成就、升迁等15%是因为我们的技能,而85%是因为我们具有正确的情绪。戈尔曼认为,人的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是其适应社会生存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和气质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庄重的音乐能让人变得安静,激昂的音乐能让人变得开朗,温柔的音乐能让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振奋人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音乐本草》的调理方法,当人处于忧郁、愤怒、悲哀、忧思、紧张、焦躁等精神状态时,选用某些乐曲能进行有效的调理。如年轻人做事情难免遭受挫折,倾听交响乐曲“悲怆”、“命运”或我国革命歌曲《红梅赞》、《游击队之歌》都会深深地感动和鼓舞听者,这些乐曲都表现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能极大地增强听者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并提高自信心和耐挫力。
每当听者通过音乐调解情绪后,他们也会发现极端的情绪容易造成言行上的错误,而错误的结果会继续加剧极端的情绪,甚至失控导致精神疾病;而情绪稳定则能理智、从容地生活、工作、学习,做事方向正确,形势发展顺利,这些反过来会更利于维护情绪稳定。因此控制、调解自身情绪甚为重要,而音乐能帮助人调解情绪,更能帮助人增强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因此情商大师戈尔曼说:“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的情绪变化,能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情商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能力[5]。”
2、音乐能实现自我激励
音乐往往是通过生动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某个目标,不怕困难,在行动中不断地调节个人的心理过程。因此音乐的激励有利于锻炼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些乐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战歌》等雄浑嘹亮的声音能够给人以极大的激励,鼓舞人战胜困难,从而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能使人在事业、工作、学习方面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实现自我激励。音乐不仅实现自我激励还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和成功的乐趣。
3、音乐教育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高智商的人善于发现机会,而高情商的人则是善于抓住机会。很多机会是通过人际交往和人脉关系发现和传递的。在工作和事业中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铺展成功的道路,因此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多音乐演奏是具有组织性的集体活动,如乐队伴奏。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集体精神、合作精神,放弃自我为中心而以集体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精神。只有提高与同事的共事能力才能让乐队工作有序展开,从而让音乐完美展现。
四、总结
根据音乐对与情商的关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锻炼情商的作用,进行有意识的情商培养,促进大学生情商的提高,为国家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四有”新人。(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著,《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版,第5—7页
[2]张运成著,《非智力因素与成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艺术
感染学生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音乐教育的情感熏陶作用中外学者均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我认为要发挥好音乐教育的情感熏陶作用,应该重视作者、教材和教师这三个重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培育情感,把作者的爱国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感情艺术,没有感情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部好作品。音乐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缩短学生和作品的时间距离,缩短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比如,在欣赏《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时候,如果教师仅仅用平淡的语调作介绍:“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第一段表现了雷锋对党的深情,第二段表现了雷锋对旧社会的仇恨,……”学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对党深情和对旧社会仇恨的感觉,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也就无法沟通。但是如果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语调讲述雷锋的故事,学生就会被雷锋的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深情所感染。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决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语言的运用上相应也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能够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作品,甚至可能把作者的原意扭曲。每首歌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正确理解,演唱时才会更加投入,才能够达到音乐独特的教育效果。在欣赏抗战歌曲时,我都能够用凝炼的语言对时代背景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说明。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毕业歌》----青年学生立志报国,掀起了民族自救的巨浪。我尤其对《义勇军进行曲》做了重点剖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步步激化,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激励中华儿女奔赴疆场,为民族独立前赴后继。建国后,把它定为国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居安思危”,唱国歌时的情感体验与唱其他任何歌曲时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当我们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时,感情奔放,仿佛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二、选择目标,内化吸收,挖掘带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乐曲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内化为中介,要求将歌曲、乐曲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通过学生的内化吸收,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颂扬祖国辉煌成就和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歌曲、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描绘家乡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歌曲、乐曲,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塑造为国家兴盛富强而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志士仁人的歌曲、乐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把教材的内容扩展到课外。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轶事趣闻、名人与音乐、欣赏故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或让学生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影响。例如,讲波兰钢琴诗人肖邦“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肖邦的爱国精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音乐是以声感人的艺术,是一门以情感人的课程,它利用特殊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在情操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可以说,一首好的歌曲能起到远非语言所能达到的巨大的说服力。同时,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产生兴趣、情感、锻炼意志等方面的渗透作用。音乐教育从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发展审美情感入手,以斑澜的色彩,美妙的音响,优美的形象吸引着人们,使人产生热爱生活、认识世界的极大兴趣,通过教唱歌曲,在优美动听的旋律里,使学生认识了自然的奥妙,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多彩,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操有着强烈的刺激效应。
前言
在2l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加速增长,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那么早期音乐教育则更应该贯穿其中。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发现,儿童智力开发与学习音乐有着重要联系。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说人类最好的朋友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始终是音乐,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占据着不可低估的位置。由此,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极为重要,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应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共同组成的。而在0-6岁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感受的现象,导致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唱歌、跳舞或乐器才算是接受音乐教育,而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此外,在有些家庭中,虽然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但并未付诸行动,只寄希望于学校和社会,再加上有的父母自身音乐素质不高,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辅导,就造成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缺失。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社会上也有很多教学机构,而对于这类行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比如师资、设备等要求,所以这也需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挑选一些正规的教学机构进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重视体验感受音乐,父母双方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除功利思想,让孩子在自然、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想象则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合理的情节、激发儿童的兴趣、营造他们的想象空间。要鼓励儿童大胆并多角度地去思考,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儿童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让儿童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用肢体。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在学习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更需要培养他们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也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创作时机、激发儿童捕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还要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儿童欣赏音乐时,会潜移默化地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儿童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培养儿童的音乐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创造音乐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儿童的音乐记忆力时,每天应让儿童重复唱一些歌曲或跳一些舞蹈。一般重复3~4回,大部分儿童就能够记住了。但由于儿童遗忘的很快,尤其在短时间内遗忘很多,后期逐渐减少,所以要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进行重复练习,这样就可避免遗忘。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成人应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记忆训练。
(三)音乐教育能够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
儿童通过感知,将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儿童的情绪体验和感知能力。这些情感体验会使孩子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更容易产生心理的共鸣。音乐对于儿童情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他们更好地认知、学习其它学科。儿童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会更容易感到心情愉悦,内心平静。这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人文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施以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音乐艺术虽然不是主课,但是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跟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与文化课相辅相成。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艺术就成为了重点,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丰富音乐文化知识又要借此放松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一、音乐热
步入二十世纪音乐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为孩子进行音乐兴趣教育的选择,往往不顾孩子本身的感受,盲目的选择一门或者多门音乐艺术类教育逼迫或者机械式学习,这是音乐学习上的一大难题,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不分辨孩子对选择科目的感受就做出选择,这样很容易造成畸形教育。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不愿意付出努力,往往是浪费了时间、生命和金钱,这都是音乐教育的盲区。
二、音乐门槛
随着大学热,学生们为了上大学往往就音乐类专业作为门槛。顺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大学里的艺术类院校就成为了学生们上大学跳板。短时间的学习音乐考大学,大学门槛太低造就了专业和非专业门槛模糊不清,大家认为只要是会就能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高师生源上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考生质量大幅度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一些学校甚至利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往往优秀的孩子被一次次错过。而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也成为了老大难,通常艺术类院校比较注意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养,这种招生方式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教学方式腐朽不堪
七八十年代的教学课堂里并不重视音乐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课堂,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才知道有音乐课;而音乐课上也跟文化课教授上无太大区别,老师拿着书本繁琐无谓的念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不理解的理论知识。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国音乐文化士气低迷。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音乐教育高度上升从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地位有所提高,短几年内音乐机构仿佛一夜出现在人们的眼中,音乐真的变得重要了吗?据了解,一些学校小学生毕业后往往只会唱几首儿歌,而初高中生由于学校抓质量抓升学率音乐课进行的稀稀拉拉,有些学校开设音乐课只是摆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让中国音乐教育腐朽不堪。
四、落后音乐不间断崛起直接或间接影响音乐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经典歌曲仿佛已成昨夜黄花,兴起的大多是一些不堪入耳的音乐。这类音乐作词不堪入目,作曲简单。影响高深艺术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受此类音乐的影响变坏,变得不爱学习,间接影响了各类成绩下滑。传统曲目变成了他们眼中的老古董,抵制排斥正规音乐教育,给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带来了难题。
解决上述问题建议:
(一)认清学音乐是为什么
让家长了解什么是音乐,怎样选择音乐教育,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怎么看待音乐。音乐是一门语言能让人感受到平常所不能感受的东西。往往刚学习音乐的孩子岁数不大,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家长要让孩子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对音乐所抱的态度,避免一时兴起产生念头随之消极对待,此时家长就要做出相应对策对其鼓励教育。
(二)加强高校监督力度
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观点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养的考察,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中饱私囊,专业和文化相加。我认为专业艺术院校不但要注重专业条件,方法技术等,更该注意音乐理解和表达方面,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为了防止录取途中出现黑哨等现象,考生可以安排到专门考点当场录音,由专门的人员统一评分。一旦发现行为取消考试资格三年内不予参考资格,音乐笔试类题目安排机房,学生统一在计算机上答题,随即在题库里抽取一百份样卷,做到人人题目不同,杜绝提前泄题和互相抄袭行为。对派去招考的老师进行隔绝式住宿,除了考试当天不予随便走动,杜绝通信来往。大大降低低素质招考问题。
(三)引进优秀教师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学生音乐素养取决与老师教学经验对音乐的看法和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杜绝音乐课如一潭死水的出现,老师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课堂情绪,利用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只有孩子们去亲身体会,才能让音乐变成自己的。自己多实践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引进国外音乐教育,国外的音乐教育具国内音乐教育有领先地位,中国的音乐教育本就是国外引进,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来教习孩子,让孩子在日常文化学习中学习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要以音乐为本
在音乐教学中,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改变单纯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结构。必须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所以在鉴赏课中要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载体贯穿始终。
二、以学生为主题,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的出台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索。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能再采用知识的单向传输。而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1.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鉴赏教学。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音乐的深层次鉴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2.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的需要,提供更多欣赏音乐作品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在被动的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去体验音乐。主动提出问题,积极的通过音乐去探求作曲家的思想,灵魂,汲取精神力量,成为学习的主人。
3.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发挥主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造活动。以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4.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再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