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篇1

未来不仅要注重纺纱产品多样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延仲新疆的纺织产业链,加快新疆面料生产、染整生产的发展进程,改变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单一化现状,包括棉花、棉纱、面料、服装的单一性发展,这是盘活新疆纺织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仅有的几家大型棉纺织企业即使消化掉新疆现有棉花产品的50%或以上,也是在生产一些常规棉纱产品,属大路货,无竞争力,无法形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会产生新的高附加值。所有新疆纺纱企业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运料补贴、运输补贴,不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很难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腾匕。政府职能部门目前重视做大新疆棉纺产业规模,以期带动新疆GDP的提升,希望缓解部分欠发达地区、边缘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

篇2

从2014年6月起至今14个月,姚穆院士受中国工程院委托到新疆开展棉纺产业发展调研已经来了6次。他说,新疆是中国棉花纤维生产的主要产区,是中国能源的重点供应地,石油,天然气、电源、热源充足。新疆又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中间环节,也是纺织品(服装、家用)外销的重要关节点,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劳动力丰富,中央和自治区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给予大力支持,这是新疆发展棉纺产业的优势。但是,新疆也存在发展棉纺产业的劣势,如新疆棉纺织产业生产链尚不完整,最终产品的市场尚未正式形成。面向中亚、西亚市场需求的了解尚不十分清楚,与民族、历史、文化、地区时尚的结合尚未正式开始,纺织产品颜色款式、性能的流行周期等理解近乎空白。而且,这些年,新疆棉花生产过分注重提高单产,品质有所下降,加之地膜污染和机械采收使棉花纤维中的异性纤维问题加剧,严重影响皮棉质量,这对棉纺产业发展不利。此外,新疆还需要花大力气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加强语言和劳动技能培训。

对于新疆棉纺产业发展,姚穆院士建议,要尽快打通纤维原料、纺纱、织造、染色、整理、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完整产业链,同时要密切结合最终产品和最终市场,研发和生产“高”、“新”、“特”、“精”、“优”产品。“高”就是高性能,如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烧蚀、低温不脆、防割、防刺、抗化学腐蚀、导光、导热、导磁、耐强辐射、防核辐射等性能。“新”就是新功能,如防水、防油、防污、导湿(导汗)、快干、高吸水、保温、凉爽、恒温、抑菌、防臭、防蚊、驱螨、防紫外线辐射、释放氧负离子、释放香味、防静电、导电、电绝缘、防磁、隔离病菌、隔离病毒、隔离毒气、透气、遮蔽性、变色等。“特”就是特殊用途,具有各种性能和功能综合适应特别对象、专用人群及特殊结构、特别环境适应性、专用人群适应性等等,如形状记忆、测血压、测血糖、测脉搏、测心电图等等。“精”就是精细、精密、精致、精美、精湛,结合时尚、艺术、文化、绿色、健康、环保、品牌等等把产品做精。“优”就是具有优异品质,指标全面、性能优异、离散度小、耐用周期长、安全可靠等等。

篇3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沿线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15年3月28日,历时两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包括了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具体方案,“一带一路”自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轻纺等行业列为重点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并显著提高对外投资的便利性。今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布局,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9月工信部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机遇加快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政府也了多份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文件,主要有《关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可见,“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显见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近四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平稳;利润总额不断增加,运行质量较为稳定;固定投资持续增加,且增长率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基本平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指标虽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增速却放缓;特别是出口额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且纺织服装出口额下降水平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及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等形势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成本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缺乏中高端产品,部分存在产能过剩;品牌建设不足。可见,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从外部环境到自身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机遇

在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1.生产成本降低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国家,GDP水平普遍不高,人工、土地等要素水平较低,例如2014年,越南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980美元,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可见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水电房地产价格都会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另外,国家与地方制定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也使得产业各项成本降低,如新疆实施的各项补贴政策。

2.缓解过剩产能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量大,尤其是纺织机械工业,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过剩的纺织服装产能将转移至沿线国家。资料显示,2015年纺织机械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出口分别增长16.35%、13.88%、17.48%,远高于整体1.87%的负增长率。

3.贸易投资环境改善,物流效率增加

首先,《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并设立了丝路基金与亚投行等为产能合作提供资金支撑,可见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效率会增加。其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极大提高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通联系程度,使得物流效率增加。最后,《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创造了沿线国家的良好安全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

4.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加快产业布局步伐,进行跨区域布局甚至是跨国布局。一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向西转移。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去年放缓7.3%,中部地区17.2%的放缓程度则更大,相反地,新疆投资增长达1.3倍,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率达31.4%,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二是明确表示要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率为6.1%,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长率为18.2%,是其3倍。

5.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行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投资与并购对全球各种优质资源如原料、设计、品牌、市场渠道等进行产业链的垂直延伸,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利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部分向西部、国外转移腾出来的国内空间与资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并且鼓励发展生产业,如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等。可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也将加快。

6.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虽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GDP水平不高,但将其结合后整体来看,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65个国家人口总量44亿,GDP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29%,而贸易总量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见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将会更加多元化。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近年增长放缓,2015年对四大出口市场的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下降9.4%、11.7%。根据表2可知,2015年1-10月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下降,仅对16个国家出口实现增长,而其中不仅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幅也大;从洲际来看,仅对三个洲国家实现了增长,而其中就包括非洲与中东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显见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呈现较好的态势,对这些地区出口仍能保持增长。

四、结论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虽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但从总体看,其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政策的提出。利用好这些机遇,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并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秦玉才,周谷平.“一带一路”读本[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2]张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个利好[N].中国纺织报,2014.11.3.

[3]桩子.自保与突破:中国服装企业大胆“走出去“[J].中国纤检,2015.12.

篇4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王茁表示,“这次中国服装协会裤业专业委员会年会及新疆服装产业发展对接会上,来自全国的裤业骨干企业与新疆园区及服装企业进行精准对接,这是支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具体举措,也是裤业企业开拓市场的有力举措。”

“今年以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改善,新疆正在成为全国纺织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内地成熟的纺织服装大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王茁指出,在这种背景下,新疆发展裤业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选择。

他还表示,“裤业相较服装中的其他类别而言,整个工艺流程、制作方式方法、劳动者操作要求都相对固定,比较成熟。新疆当前技术工人的制作工艺、劳动生产率还达不到内地工人的水平,产业工人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训,很难立刻满足服装行业中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门类生产需求。裤业对工人要求相对简单、规范。我们推荐服装门类中比较成熟规范的裤业率先在新疆实现对接,也是在支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尝试。”

篇5

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国际服装节组委会主办,江苏省服装协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江苏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在江苏服装产业面临转型、更加重视服装人才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各院校的教育家与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们就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为话题,探讨服装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未来的方向和支撑点。就“面对新形势,传统的服装产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对挑战、整合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何根据生产要素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实现产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优势;服装产业集群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求一种内生性的发展力量,塑造一种创新变局,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寻求产业链的稳健延伸,提升企业与产业在全球市场下的优势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与会的教育和实业两大领域的各方精英,将汇聚智慧,共同商讨、交流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合作,使传统的服装产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朝气蓬勃,同时促进纺织教育在优化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历史的新超越。实业领域的专家就服装教育“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办好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这两个问题,从“如何提高纺织教育质量,如何提升办学理念和实际运作能力,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等多角度,为江苏纺织教育,同时也是为江苏纺织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以便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参与纺织服装教育办学,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合作,不断增强院校对服装行业产业的服务能力,以及行业企业对服装教育的支援力度。

雅鹿・中国服装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雅鹿・中国服装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将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品牌文化及营销传播创新路径、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的策略及措施等展开讨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服装品牌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顾山-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高层论坛

篇6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篇7

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结构、人才、产业发展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把打造成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及其配套产品制造基地。

2、发展目标

(1)纺织企业:到2015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相当于500台织机规模)以上的企业15家;2011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

(2)服装企业:到2015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2011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

(3)配套企业:纽扣、拉链、吊牌、胶带等配套企业,到2015年每类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2至5家。

3、经济目标:

至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收入90亿元,税收3.6亿元;2011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收入4亿元;税收1600万元.

4、质量目标:

经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主体企业素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中西部前列。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努力培育出口免检商品,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5、环保目标:至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品单位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循环使用率达95%以上,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双达省标。

二、产业发展重点

6、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

在工业园区规划2000亩土地,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

⑴2011年4月份以前做好纺织服装工业园的选址、规划、论证工作,启动工业园的征地平整工作。逐步完善园区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⑵入园条件:

①纺织企业、高端服装类企业及配套企业;

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

③技术档次省内领先或全员劳动生产率省内领先;

④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

B、年纳税额200万元以上;

⑤、固定资产投资每亩≥50万元或年亩均纳税≥3万元。

⑥符合建设规划要求,房屋建设的结构必须为砖混或框架结构,行政办公室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用地总面积的7%,厂房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的40%,容积率≥0.8,厂区绿化面积≤用地总面积的20%。

7、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

以纺织服装为核心,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引进单个项目向相关产业聚集、扩散,引进单个项目向核心企业配套跟进,引进单个产品向上下游产品扩展延伸,尽快形成块状经济,提升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着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减少用工量,提高人均产值。

三、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8、全民招商:凡新引进纺织服装类企业入园的第一引进人,按引进企业(生产企业)自纳税之年起所缴增值税的6%,在连续奖励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年的奖励,一个企业的引进人奖励总额累计不超过50万元。

9、团队和单位招商:各招商团队和单位新引进的纺织服装类项目,按实际验资数的130%(招工抵资除外)计算进资数。纺织服装类企业进资考核数占单位年初总任务40%以上的另奖励引资单位2万元。

10、新引进企业的税收奖励:

①国税:

a、增值税:根据实际上交税收的金额大小,分段计算税收奖励比例,年实际上交税收低于300万元的奖励25%,年实际上交税收301万元—400万元的奖励26%,401万元-500万元的奖励27%;年实际上交税收501万元-600万元的奖励28%,年实际上交税收601万元-700万元奖励29%;年实际上交税收701万元以上的奖励30%。前五年按上述比例进行全额奖励,后五年按上述比例减半奖励。在每月兑付税收奖励时,先按企业实际上交增值税的25%进行奖励。待年终决算后,再根据企业全年缴纳增值税总额进行分段计算剩余奖励。

b、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五年全额奖励,后五年减半奖励。

②地税:

按各税种(正税)地方实得部分前五年全额进行奖励,后五年减半进行奖励。

11、出口创汇补贴:对当年有出口业绩的外贸出口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以海关统计为准,企业新增出口值按每出口1美元补贴0.04元人民币,原基数按每出口1美元补贴0.02元人民币。

12、外资注册补贴:外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美元以上(含200万美元),且当年外汇进帐达到注册资本的40%的,企业注册费和验资费由县财政分别补贴50%。

13、企业台阶奖:对年销售收入首年过0.5亿元、1亿元、2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的奖励。

14、科技创新奖: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每个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凡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的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资金配套;凡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县财政再分别给予相应等额奖励;凡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县财政奖励企业20万元;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县财政奖励2万元;凡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管理奖、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等国家品牌的,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0万元;首次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的企业,县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

15、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对入园的老项目技术改造,实际投入技改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受益财政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企业一定的贷款贴息,单个项目的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16、对固定资产投资达1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实行更加优惠的奖励办法。

17、新办纺织服装类企业,行政规费全部实行零收费管理,办理有关证照只收取工本费(工商注册费除外);其他经营性收费按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50%收取。

18、对各单位每直接输送1名新员工入纺织服装类企业,并在企业务工满3个月的,经工业园区、劳动就业局验收并建立用工档案,由县财政按每人50元给予奖励,并抵该单位4万元招商引资任务。鼓励各单位到外地开展招工工作,凡新招入县外人员进入纺织服装工业园企业务工,且在企业务工满1周年,经工业园区、劳动就业局验收并建立用工档案,由县财政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并抵该单位5万元招商引资任务。

19、建立培训基地,县劳动就业局对纺织服装类企业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培训。县政府统筹再就业培训经费分不同技能工种按每人300-500元补助给培训基地。

20、完善职工生活、就医、娱乐、上学、购物、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交线路,方便工人上、下班。

21、鼓励项目扶持资金向纺织服装产业倾斜。奖励办法按争取扶持资金的2%计算奖励申报单位。

22、鼓励各商业银行向纺织服装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奖励办法:以各商业银行对纺织服装企业上年贷款额为基数,县财政按照其贷款增量部分的千分之二给予奖励。

23、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县融资担保公司30%的担保资金用于为纺织服装类企业担保,并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担保服务。

四、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篇8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1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以及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篇9

首先,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纺织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纺织服装出口1470亿美元,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25%,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纺织行业的发展数量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纺织数量型增长方式将受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品牌是质量、效益、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是实现纺织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牢固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迅猛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不仅在世界服装品牌之林中难觅中国服装品牌的踪迹,即使在国内市场,中国服装品牌也同样面临着种种压力。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强势品牌,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工艺,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厂,替人作嫁衣裳,其结果是长期耗用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加工费。自主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症结,成为制约我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就必须加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第三,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纺织服装业既是关系国计,又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服装产业对农业、化工、纺织、印染、织造、服装市场等多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并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提升与转变。同时,作为富民产业,服装产业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一方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等多个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服装产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服装产业更是在繁荣中西部地区经济、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注重和发挥纺织服装行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就必须迅速转变“以量取胜”的观念,走出“打工经济”的思维,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抓紧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服装行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服装产业属于品牌驱动性产业,国际上服装强国的发展经历充分表明,服装产业上下游链条上的不同资源配置都是以品牌为中心而展开的。品牌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者、整合者及推动者。从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纺织产业业态发展一般都经历过大规模低端加工制造到出口加工带动型,再发展到原创设计开发和品牌经营等几个阶段。当前,国际服装产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通过强势品牌的核心带动,整合产业链,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确立在世界服装产业格局中的强势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国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五,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全面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基本具备率先推进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优势和时机。服装品牌建设对于全面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我国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服装作为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重点行业率先推进,研究探讨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国家自主品牌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加入WTO,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势拉动下,我国服装产业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是促使我国服装产业再度升级。目前,国内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已经形成,企业创建品牌的意识普遍增强,服装行业向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同时,一批具有行业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间和企业之间已经开始了全新、深化的合作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共同创建区域品牌。尽管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创品牌意识,但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还很艰难,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内高端市场目前已被一批国际顶级品牌在一定程度控制着,90%的国际顶级服装品牌都已进入国内市场;在中端市场上,随着快速时尚品牌ZARA、H&M以及一批国际二、三线品牌陆续进驻中国,一批在价格上与其相近,但在设计、快速反应、品牌运营等各方面尚无法与之抗衡的国内服装品牌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对于国内大量服装品牌而言,目前只能在二、三线市场以及县级市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还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国外产业资本越来越多地以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国际服装品牌的本土化竞争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及到了国内服装产业的产业发展甚至安全。

综合分析,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培育自主品牌快速成长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各部门都在推进服装品牌建设,但尚未形成合力,难以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个别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制假售假打击不力,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各种评比、摊派、也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心理等状况,使服装自主品牌的创建步履艰难。

二是企业创建品牌的实力仍然不够。创建品牌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我国服装企业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无力维系海外市场的营销成本,资金制约了硬件的提升、品牌的宣传、销售网络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而品牌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匮乏又从根本上制约了产品、品牌、管理、运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没有形成。十多年来,中国的服装企业虽然有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仍然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没有形成稳固的消费群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价格战。即使一些服装界的领军品牌,他们的市场成功也不是品牌的胜利,而更多的是渠道终端模式的胜利,剔除终端营销模式的因素,品牌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相当脆弱。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主要是以仿制、翻版为主,原创性的设计明显不够。有品牌的多数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仍在实施“跟进战略”,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度,始终显得过于直白或比较肤浅。这是导致我国服装贴牌加工企业多,原创品牌企业少;产品风格雷同多,独创特色产品少;外贸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重要原因。创新能力的不足和信息化建设的迟缓,又是对市场反应能力低下的必然反映,这两点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服装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大力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任务极为紧迫

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增强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长期性任务。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服装自主品牌为基础,以推进服装自主创新设计为支撑,以大力推动品牌营销为依托,以提升服装行业发展水平为目的,走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建设。我们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自主品牌推进体系:创建不同层次的国家级、省级和重点企业的服装设计服务中心,支持企业提高营销运作能力,在服装行业中形成多个拥有市场优势地位、具备消费引导能力的原创服装品牌;鼓励加工型服装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设计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采购和营销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使一大批加工型企业发展成为可以主动向客户提供设计样品、一定数量的企业以自有品牌出口;促进服装产业集群向高质化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供应链,扶持服装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公共性品牌。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强化服装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品牌发展观,不断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建设,逐步提升服装品牌的综合运营能力,全面推进自主服装品牌的创意提升。

篇10

比赛中,选手们表现精彩纷呈:才艺展示环节,选手们根据各自的专长,以演唱、诗朗诵、情景剧、武术、魔术等形式,表演的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知识问答环节则是一场文化底蕴的考量,其内容涵盖了潮南纺织服装产业状况、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演变史等专业知识以及对潮汕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然而,这并没有难倒选手们,他们姿态从容,对答如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惊叹和欢笑,也为他们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经过近2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廖奕凯以无人能及的绝对优势,摘取了本次比赛的冠军,赵瑞和黄友畅分别获得了亚军和季军,陈克铭、吴婷、陈佩珊等选手则分别获得十个单项奖。

据组委会透露,本次选拔赛最后决出的“文化使者”,将作为潮南内衣家居服饰文化的代言人,而充分掌握潮南地方风土人情和潮南内衣家居服的产业发展状况,之是对“文化使者”的最基本要求。

潮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丽凤,区人大副主任颜思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陈运源,区政府副区长郑孟坚,区政协副主席、区妇联主席、2013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饰文化使者选拔赛组委会主任陈楚卿,区纪委常委连伟雄等领导观看了本次决赛,并为赛事合作企业颁发了荣誉牌匾。

区域品牌齐助威

本次选拔赛是“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潮南为擦亮名城金字招牌、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而举行的一项重要赛事,得到了美标、睦隆、芬腾、秋鹿、美之梦、意芬、绮瑞、安之伴、雅慧琳、索拉茜、蓝钻佳人等多家品牌企业和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文胸协会等单位的踊跃参与和有力支持。

作为本次活动的支持方之一,广东睦隆制衣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睦隆)总经理陈少和接受采访时表示,“睦隆”无论从产品还是品牌都深切贯彻着文化的理念,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品牌化运作,秉承“豁达、和睦、感恩”的信念,传承中国传统“家”文化,倡导温馨和睦的家环境,以“有爱有家”口号深入人心,与大赛的理念不谋而合。比赛中企业将赛事过程与企业文化、当地人文相整合进行传播,确保将“睦隆”的家文化理念更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心中。

作为广东汕头的优秀企业家,北京绮瑞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以锦同样表示,“比赛中选手通过对个人情感、企业文化、产业核心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到家文化对居家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不断传播开来,将企业乃至行业的内涵与文化更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以及同行的心中。”绮瑞品牌对产品以及品牌文化运营方面都非常重视,一直以来不断地坚持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秉承“让心爱的人早点回家”的品牌理念,将居家服的家文化概念发挥得淋淋尽致,倡导亲情、爱情的居家理念和情感,深入切合居家服的温馨情感内涵。支持这次的活动,绮瑞以家的温馨和甜美鼓舞了选手,让赛事的情感和交流更深一级。

为产业发展助力

广东潮南有三个和纺织服装产业紧密相关的国家级名镇,更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为了擦亮这块独具特色的金字招牌,使潮南区域品牌打得更响、传播得更远,潮南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品牌推进和建设措施,举办这场盛大赛事,就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

据了解,2012年,潮南区聘请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和中国纺织信息中

心编制潮南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暨纺织环保工业园规划,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签约共建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荣获“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称号,被评定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装节,组织了内衣家居服装订购会和纺织制衣工业展览会,有效加快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篇11

服装产业是宁波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影响,服装节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化成为宁波服装节的办展方向,二十年来服装节以其影响力、号召力吸引了大批来自海外的服装品牌和服装客商的参与,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国际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必成为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战略推进下提升宁波服装节产业,加快服装产业国际合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一带一路”服装产业国际合作峰会暨对接会在宁波举行。

篇12

纺织服装业是抚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要扶持纺织业等支柱产业逐步壮大。2009年5月14日,政府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发挥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这都为抚州市的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纺织服装业在抚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抚州市位于江西东部,辖 10 县 1 区和 1 个经济开发区。在所辖区域中,除了临川区和金巢经济开发区外,南城、黎川、金溪、崇仁和东乡等 7 个县都以纺织服装业作为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类企业 81 家,产值共计 442 176 万元。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共 552 家,工业总产值 3 048 392 万元。无论从企业数目还是工业总产值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类企业都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 14.5% 左右。

二、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现状

纺织服装业的主要活动包括原料生产加工、成衣制造和产品销售,同时还需要技术、人力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等辅助要素作为支撑。原材料生产加工与当地自然条件关系密切,而成衣制造、产品销售以及相应的辅助要素则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关。

1.原材料生产和加工

2007年,抚州市棉花产量达 7 398 t,蚕茧产量达 1 785 t。从生产区域来看,每种原材料的生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县。全市棉花的平均产量是 1.53 t/公顷(表 1),其中南城的棉花平均产量约为宜黄的 4 倍,差异显著;全市蚕茧生产区域的平均生产率是 0.52 t/公顷,生产率最低的是金溪,桑园面积为 1 342 公顷,比东乡的 1 206 公顷还多 10%,但生产蚕茧还不足金溪的一半。生产率最高的是南丰,虽然只有 2 公顷桑园,产量却达到 6 t。总体来说,棉花和蚕茧的各生产区域的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从产地分布中可见,主产蚕茧的东乡、金溪、乐安与主产棉花的临川、崇仁、南城各成三足鼎立之势,棉花主产区较蚕茧主产区更为集中。其中,蚕茧的主要产区乐安、东乡也是主要的加工地点,加工地点与高产区基本吻合,全市 80% 左右的蚕丝都产自这两个县。

2007年,抚州市共产棉布 9 434 万m,其中南丰生产 119 万m,金溪 970 万m,临川 8 346 万m。棉花高产地崇仁在棉布加工方面未能占据一席之地,未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2.抚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分析

价值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将抚州市的纺织服装业看作一个整体,若想增加整体的价值,必须设法增加“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附加值,进而促进产业进步。笔者已经分析了纺织服装业中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接下来选取在国内纺织服装业有着显著地位且同属于海西经济区域的石狮市,借鉴其发展经验,分析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的成衣制造和市场营销等其他环节。

历经 20 多年的发展,石狮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一个庞大的服装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主要的纺织面料集散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染整基地。成衣加工所需的拉链、商标、衬布等辅料都可以在当地进行生产和配套销售。而且,成衣生产在全市范围内存在明确的市场划分,相对专业的分工,既便于相互协助,又避免了整个市场的恶性竞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专业生产,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石狮市已经拥有富贵鸟和七匹狼等自有品牌。2008年,石狮市有纺织企业 844 家,服装业 5 030 家,纺织服装业产值共计为 2 420 742.98 万元,占总产值的 49.44%。相形之下,抚州市2007年全市服装总产量 5 083 万件已算可观,但和石狮市年产 2 亿多件(套)相比,还相差甚远。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如果行业内存在规模经济,将迫使新入企业选择较大规模进行生产。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抚州大多数纺织服装类的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品成本偏高,缺乏竞争力,必然会削弱抚州纺织服装类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行业利润率,难以引入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导致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利润率的降低。

此外,产品较低的科技含量造成进入壁垒低。如此恶性循环,使产品缺乏特色,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进而降低成本。但抚州多数企业都各自为战,分散在全市各区县,不能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除金巢开发区存在以明恒纺织、华艺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群外,大多数企业没有明显的分工合作,难以体现出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不论是面辅料的生产,染印、成衣加工,都难见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从市场销售来看,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主体市场的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整个市场销售仍处于初始分散经营阶段,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商业基础要素。在全市的亿元商品市场中,共有豪德贸易广场、江西轻纺城等 5 个拥有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销售店铺的销售市场,共计摊位 892 个,2007年总成交额 18 674 万元。这与石狮 18 条服装商业街和 8 座专业市场,120 亿的年销售额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资金和人才瓶颈

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素是资金和劳动力。产业升级和市场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目前,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的资金额并不充裕。抚州市外来资金主要源于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苏四个区域。2007年,纺织服装业共计使用资金 127 065 万元。这远不能与石狮市在海西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上累计 70 多亿的成交额相比,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因资金的缺乏而难有提高。

从劳动力供给来说,抚州市作为内陆城市,并不缺乏普通劳动力。但是纺织服装业急需的高端设计人才,则相当匮乏。在纺织服装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服装设计是最容易产生高附加值的环节。在石狮,大部分骨干服装企业都建立了产品开发设计室和服装资讯馆,某些企业还高薪聘请了全国知名设计师作为公司首席设计师。抚州的纺织服装类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困难,难以吸引和利用高层次人才,在生产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保证。

三、提升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针对抚州纺织服装业现状,结合海西经济区域的特殊性,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原材料生产率,就地就近进行加工

《意见》中提到,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抚州的具体情况,可从提高原材料生产率和降低加工成本方面着手。首先应重点帮扶原料产量大户,加强各县区种植养殖生产的交流学习,努力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促进棉花蚕茧等纺织原料的增产增收。其次应大力扶持资源产地的加工业,从原料本身出发,应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就地就近进行加工。这样有助于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种植养殖户,便于生产调整。同时,还可以节省异地加工费用,降低加工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就业。

2.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规划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发展,从产业划分、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等方面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大力扶持纺织服装类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辐射到其他中小企业。鼓励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整合资源配置;鼓励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进入园区。对于各区县的工业园区,应积极规划引导企业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注意市场划分,促进相互协作,避免彼此的恶性竞争。在技术方面,应鼓励各企业更新现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3.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促进企业对外交流

从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意见》中提到将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这将为抚州市对外交流提供极大便利。抚州市政府可牵头引导抚州本土纺织服装类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纺织服装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软硬件支持。从抚州市对外引资的数据看来,福建省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根据《意见》,将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抚州市政府应充分利用发展海西经济区域的契机,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和交流,努力为企业提供和创造融资机会,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在人才方面,政府可用技术支持的方式,聘请、委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对于有条件引进人才的企业,政府可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优惠,帮助企业降低引进成本。企业自身也可以和各专业院校合作,通过委派员工深造学习,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获得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陈晓悦,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36 43.

篇1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58-06

一、问题提出

加工贸易产业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出现瓶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当下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巨大,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产品出口价格上升,销售受到影响。这需要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广东省纺织服装业为例,该产业是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①,2011年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12.1%。该产业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近年纺织业从业人数稳步上升,据估计该产业2011年解决全省就业70余万,对提供就业岗位,稳定失业率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原本具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纺织服装业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我国2009 年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其中纺织业就在16种亟待整治的行业之内。所以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对比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发现其通过多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台湾地区的企业普遍的注重研发设计,生产运作环保高效,同时注重自主品牌的发展,由此推动其产业整体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上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升级,与大陆纺织业服装业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大陆的纺织服装业,尤其是广东的纺织服装业同样有升级的空间。

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发展多年,也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发展经验,具备条件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使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幅提神。本文通过对转型升级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整体升级概念,基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具体的情况,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关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升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转型升级

升级(upgrading)的主体可以是企业、行业或产业(industry)等,其对象可以是产品、技术、治理模式或结构,Gereffi(1999)认为“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1]。波特(1985)的理解产业升级是资本的资源禀赋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2]。Poon ( 2004) 认为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过程[3]。我国学者毛蕴诗(2011)认为转型升级不但表现出附加值和获利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4]。所以我们认为,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准,也是升级空间大小的客观表现。

(二)整体升级

Gereffi ( 1999) 将产业升级的不同层次分为:①企业内部,②企业间(企业网络),③地区或国家经济体,④国际性区域。同时他认为,地区或国家经济体的产业升级是要有效利用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从简单加工到复杂的整合生产(OEM/OBM)[1]。孙文远(2006)根据产品价值链分工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以下三种升级战略:①微观层次上企业个体努力,②中观层次上产业的集体行动,③宏观层次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不断地嵌入价值链方式,促进产业实现持续升级,而且产业集体行动有利于产业的升级[5]。企业是整个产业中最基本的单位,地区经济体的某一产业要得到升级需要,必须让该地区相关企业的整体获利水平得到提高,从产品的角度理解即要提高附加值。在对地区产业升级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毛蕴诗等(2011)在对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研究中发现其通过研发设计升级、生产模式(制造)升级到品牌(营销)升级等使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整体有了很大提升,用“整体升级”形容了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升级模式[4]。事实上也有其他学者在文献中用“整体升级”来描述企业集群转型升级,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整体升级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毛蕴诗(2011)在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升级研究中的发现,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分析(Porter,1985)[2],“整体升级”可以发现其由价值链的一端到价值链的另一端所有环节附加值的提升。所以,“整体升级”用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曲线来表示即微笑曲线整体的上移的过程如图1所示,是价值链各环节附加值整体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