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非遗文化市场

非遗文化市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非遗文化市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非遗文化市场

篇1

    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商业保险主要险别的价格向市场回归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改变了车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第一次使市场成为决定费率的主导力量。作为财 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动车辆保险(本文主要探讨车辆损失险)在性质上属于典型的商 业保险,其费率理应由市场决定。在这次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主管部门将 费率形成的决定权交给对自己所承保的业务自负盈亏的保险企业,由后者根据赔付率、 费用率、合理利润预期、市场供求关系和各种风险因素等市场情况自主确定。市场第一 次成为决定我国车险费率的主导力量。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的,也是与车险 保险费率市场化的世界潮流相吻合的。

    第二,大幅度地降低了车险费率的总体水平,在车辆保险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公平的原 则。随着机动车辆安全性能的增强,道路、信号系统和其他交通设施状况的改善,交通 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平均严重程度大大降低,保险赔付率大幅度 下降,车险费率在客观上有了较大的下降空间。同时,由于经营车险业务的企业同业竞 争的加剧,车险费率也有向下变动的客观要求。通过费率的市场化改革,车险费率的决 定主体由政府转换为保险企业,费率水平大幅度地降低,从而减轻了广大保户的保费负 担,真正体现了车辆保险过程中对被保险人一方的公平。

    第三,细化了车险费率的形成要素及其权重,使车险费率的构成趋于合理。这次车险 费率制度的改革,不仅将车辆损失险的费率与第三者责任险的费率区别开来,从客观情 况出发有升有降,而且还纠正了原来以“从车”为主的片面性做法,贯彻了“从车”、 “从人”、“从用”、“从地”相结合,加大“从人”权重的原则。一些保险公司在私 人自用车辆基本险费率表和私家车基本险费率表中,直接载明固定驾车人或主驾车人年 龄、驾龄、性别或职业、客户信用等级与安全等级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或上调的比率或 系数(表中提供了改革初期华安广州分公司私家车费率的优惠系数,从中可以看出“从 人”因素等在费率构成中的作用)。另一些保险公司虽未在车辆基本险费率表中直接规 定这样的比率或系数,但载明了驾驶人员不同期限有无违章纪录、车辆不同期限有无赔 款纪录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或上调的比率或系数。在车辆保险事故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 致的现实条件下,加大“从人”的权重的原则,体现了各类因素风险程度与其费率水平 的一致性,必然使车险费率的结构更为合理。

    第四,降低了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保险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机动车辆保险是商 业性的保险。保险企业经营车辆保险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这个利润应该是净保费收入与 净赔款和费用支出之和的差额(只是由于保险企业在不同年份的赔付率波动较大,保险 企业的年利润应看作若干年份净保费收入与净赔款和费用支出的差额的平均数)。显然 ,在总保险金额、净赔款和费用支出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费率越高,保险企业的利润就 越多。在保险费率长期维持在远远高于合理水平的条件下,保险企业只要扩大承保规模 ,就可以将其盈利水平维持在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上,甚至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这 就必然导致保险企业更加倾向于向规模要效益,而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我国车险市 场粗放经营的内在根源。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车险费率总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保险企业经营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它们强化经营管理,从主要倾向于扩 大业务规模向规模与管理并举,更加突出管理的方向转变。这对提高我国内资保险企业 的管理水平,增强正当竞争能力,积极应对来自外资保险企业的更加激烈的挑战,无疑 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有利于规范保险企业的竞争手段,净化车险市场。由于车险的现实费率水平远 远高于合理费率水平,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必然主要集中在对车险份额的争夺上。 同时,也正是由于车险的现实费率水平远远高于合理费率水平,保险企业即使为展业付 出高额费用也会有利甚至是暴利可图,它们才敢于向人或经纪人支付高额佣金,向 被保险人一方的经办人(如果被保险人为企业、机关、团体,则为实际管理车辆的负责 人)支付高额回扣,致使我国的车险市场成为表面有序而实际上高度无序,甚至是滋生 严重腐败的场所。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车险费率总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缩小 了保险企业支付高额佣金或回扣的空间,从长远看,必将对规范保险企业的竞争手段, 净化车险市场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但应当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在我国 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还存在诸多的,甚至是相当复杂和严重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各保险企业之间在费率上恶性竞争,费率降低幅度过大,易造成保险企业的亏 损或偿付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在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除营业性用车辆 外,其余车辆的保险费率均有大幅度的下调。自2003年1月1日起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 革全面启动之后,各家保险公司就将车险费率整体下调了10-15%,有的保险公司费率的 最高降幅甚至超过30%。车险费率改革前,我国各保险企业车险的赔付率一般在55-60% ,各保险企业大约有10%左右的利润空间。这样高的降价幅度,必然会导致保险企业车 险业务的严重亏损。这一点已经为我国目前多家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经营现状所证实。 例如,截至2003年10月底,上海财险公司车险赔付率达69.9%,已超过保险公司的收支 平衡点,车险业务已出现全行业亏损。由于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的原因,与改革前相比 ,我国的车险的降价空间是比较大的。然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 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保险企业的经营费用水平不能迅速降低到相应的水平时,由车 险费率一次性降低幅度过大所导致的保费收入相对甚至绝对的大幅度减少,很可能会导 致保险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使它们应该提供的无偿尤其是应该 承担的赔款大打折扣,从而最终损害被保险人一方的利益。

    第二,缺少必要的具有参考性和一定约束力的基准性费率,使得各保险企业在费率的 厘定上偏差过大,导致费率的频繁变动。根据保险费的不同用途,可将保险费率分成两 个不同的部分,即纯费率和附加费率。按照纯费率收取的保险费(即纯保费)主要用于弥 补保险企业的赔款或给付支出,按照附加费率收取的保险费(即附加保费)主要用于弥补 保险企业的经营费用支出(包括税金)和实现保险企业的合理利润。显然,纯费率的厘定 离不开保险企业历年来积累的承保金额、净保费收入、赔款或给付的保险金的大量数据 。由于我国多数保险企业开办的时间较短,缺少足够年限和数量的相关数据,纯费率的 厘定缺少必要的基础和依据。这就决定了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保险企业在厘定保 险费率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为了巩固或扩大市场份额,保险企业实际执行的车险费率 远远低于合理费率,由此造成赔付率的大幅度提高乃至出现严重的亏损。赔付率的大幅 度提高乃至亏损的出现,又必然促使保险企业不断地调整费率,从而导致费率的频繁变 动。例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自2003年年底上调高风险车辆车损险费率,2004 年“五一”期间上调第三者责任险费率,6月10日又一次上调包括私家车在内的部分车 辆的车损险费率,上调幅度高达20%至30%。费率的频繁的和大幅度变动无疑会对客户的 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车险业务的稳定发展。

    第三,片面强调对批量投保的优惠,很可能抑制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投保热情。一些保 险企业在费率表中明确不同批量投保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没有这样明确规定的在实际业 务中也要提供类似的优惠。尤其是对批量较大的单位用车,各保险企业在实际上通过回 扣或折扣等方式提供优惠的比率往往高得令人吃惊。这种现象以前就一直存在,车险费 率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使这一现象发生显著的改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居 民个人或家庭的汽车拥有量也将迅速增加,并将逐渐赶上甚至会超过单位汽车的拥有量 ,居民个人或家庭将成为保险企业最主要的潜在车险客户群。对批量投保的优惠所反映 出来的对单车投保的歧视,很可能会抑制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投保热情。在费率厘定过程 中对批量投保的过度优惠和承保过程中实行的高比例的折扣,也提升了机构人的收 入心理预期,是掌握大量车险业务来源的机构人索要高比例佣金的重要原因。

    第四,缺少对佣金行为的必要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费率制度改革过程中伴随着 过度的洗牌效应。保险监管不仅是控制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保护被保险人一方合理利 益的途径,而且也是维持保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维护保险人正当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费率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保险企业要控制经营 风险,实现合理利润,对车险人支付的佣金的水平也应随之降低。然而实际情况并 非如此。有的保险企业把这次车险费率改革看作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至关重要的历史 性机遇。为了抢占他人的市场份额,它们不仅不降低向人支付的佣金的水平,而是 主动满足人索取更多佣金的要求。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保险人能够得到的佣金 返还不超过所收取保费的8%。然而,实际上很多保险企业都突破了这个界限,有些公司 甚至还大大超过这个比例。在人实际上已经掌握或控制了车险业务的主要来源的情 况下,实际佣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车险业务在不同保险企业之间的流动方向。因此,这 些保险企业的行为必然导致费率改革过程中车险市场重新洗牌效应的加剧,不仅直接损 害其他保险企业的正当权益,以及可能因自身赔付能力的不足而最终损害广大保户的利 益,而且还会进一步损害车险市场的竞争秩序。

    第五,费率制度改革过程与保险企业经营理念与方式的变革相脱节,保险企业在一定 程度上受制于人而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由于我国车险的费率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 上,相当数量的保险企业已经习惯于支付高额佣金,通过人进行间接展业的经营方 式。车险费率的改革减轻了被保险人一方的保费负担,有利于激发被保险人一方的投保 热情。保险企业可以摆脱对人的过度依赖,更多地吸引被保险人一方直接到保险企 业或其销售站点投保,从而一方面减少佣金的支出,另一方面密切与巩固广大客户 的联系,为维护和扩大客户群的规模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我国车险费率的改革并没有同 时伴随保险企业经营理念与方式的变革,车险业务在来源上仍然过于依赖于人的代 理行为。这样,当保险企业因费率水平大幅度降低而欲大幅度降低车险的佣金水平 时,必然遇到来自人的强烈反对、抵制甚至是要挟,而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其结 果是费率水平大幅度降低了,而人的佣金水平并没有降低。

            三、解决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中矛盾与问题的建议

    上述矛盾和问题表明,我国的车险费率制度改革确实有些操之过急,缺少必要的过渡 阶段。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毕竟发展的时间较短,还不具备费率市场化改革一步 到位的条件。我国车险费率制度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分阶段进行的。我们只能在这一 思路的指导下寻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途径。

    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基准费率并规定浮动幅度,保险企业必须在这一幅度内自 主确定实际费率。由于尚未积累起足够的数据资料,同时又缺少必备的精算人才或机构 ,多数保险企业目前还不具备独立厘定保险费率的条件。尤其是高费率条件下形成的规 模扩张性的经营理念,极大地妨碍了保险企业风险意识的确立,而缺少足够风险意识的 保险企业是无法制定出符合安全性原则要求的合理费率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有必 要由政府主管部门集中全国精算人才或聘请精算机构,根据全国已有的历年积累的车险 承保金额、净保费收入、赔款或给付的保险金、费用支出等数据,同时参考其他国家或 地区的相关资料,按车辆的种类、使用年限、行驶区域、主驾车人的年龄等条件分别厘 定出车险的基准费率体系,并确定允许浮动的幅度。各个保险企业可结合自身及其所在 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允许浮动的幅度内制定出自己实际实行的费率,并报保险监管部门 审查备案。待客观条件成熟后再放弃幅度限制,实现费率改革的最终目标:由保险企业 完全自主制定费率。到那时,政府主管部门或权威性民间机构厘定的基础性费率不再具 有行政约束力,而只是作为保险企业厘定费率时的参考。

    第二,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核定人最高佣金率,并严格要求保险企业实际支 付的佣金的比率一律不准突破过最高佣金率的限制。保险企业向人支付佣金必 然冲减其保费收入,在保险费率处于合理水平的条件下,过高的佣金率只能导致保 险企业的亏损。因此,保险企业应该能够自觉地控制向人支付的佣金的比率,而没 有必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对佣金的比率作统一规定。但是,鉴于在车险费率市场化改 革中车险费率已经大幅度降低的背景下,某些保险企业仍然通过支付高佣金挖他人墙角 ,严重损害其他保险企业的正当权益甚至是广大保户的利益,很容易导致车险市场竞争 秩序恶化的情况,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核定人佣金比率的上限,并以行政规章 的形式,任何保险企业都不得突破。

    第三,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必须以车险费率、佣金或回扣以及折扣等为重点,对保险 企业的行为严加监管。对于突破车险费率浮动幅度的下限,尤其是通过折扣或回扣实际 上已经突破该下限的保险企业;对于突破人佣金比率的上限,尤其是通过作假账隐 瞒其向被保险人支付的佣金已经突破该上限的保险企业,要严肃查处。对直接责任人以 及负责人要给予严厉处罚。为此,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应特别关注费率改革过程所出现 的车险业务在不同保险企业之间的异常流动,要分析和了解这种异常流动背后的真实动 因。为了使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的监管行为真正取得成效,应该支持利益严重受损的保 险企业向监管部门投诉,鼓励人或其他人乃至保险企业的从业人员向监管部门提供 相关线索和证据。所提供的线索或证据确属真实重要的,可从对违规企业的罚没收入中 提取一部分给予奖励。

    第四,要发挥保险同业公会或保险企业联席会议在行业监督和促进企业自律方面的作 用,弥补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监管力量的不足。保险同业公会或保险企业联席会议在行 业监督和促进企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是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所不可取代的。不过,应当 看到的是,目前各地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规范车险市场秩序的“责任书”之类的协议并 没有真正发挥其对保险企业的约束作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此类协议不是政府监管机 构的规范性文件。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机构通常是在政府监管机构的召集下共同签署协 议的,但它不是以政府监管机构的名义下发的规范性文件,因而对签署协议的各保险机 构不具有政府规范文件所具有的行政约束力和法律约束力。二是此类协议不是具有合同 性质的文件。各家保险机构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它们对协议规定的责任已经取得意思表 示上的一致。但这并不能说明各家保险机构已经建立起一种合同关系。因为,合同不仅 有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而且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相互依存的关 系。一方的权利同时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在价值上 通常又是相等的。各家保险公司签订的协议显然不具有合同的这些本质特征。合同是国 家法律认可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各家保险公司签订的协议不是合同或具有合同性 质的文件,当然对签约各方也不具有合同或类似于合同的文件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

    在各家保险公司签订的协议中都有相应的处罚性条款,但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这 些处罚性条款很容易成为一种“不可置信的威胁”,即违反了协议并不一定真的会受到 处罚。因为,处罚给违规者带来的损失并不能成为揭发违规者的收益,后者也不能从揭 发行为中独自享有维护市场份额的利益,因为其他未揭发者会与其同样享有这样的利益 。于是,知情者可能采取不揭发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泽尔腾的“子博弈精炼纳 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理论,口头上承诺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 而实际上不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恰恰是各家保险公司基于增进自身利益的目的所作的 一种理性选择。要使此类协议能够在规范我国车险市场竞争秩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 键是赋予它们以法律上或行政上的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约束力。可以考虑将各保险公司分 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以保险监管机构通知附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保险公司的各级公司,并 在通知中对各公司所承诺的责任以政府监管机构的名义给予认定,从而使协议同时具有 政府监管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与行业自律性文件双重性质,并由此使其具有行政约束力和 相适应的法律约束力,使协议中的处罚性条款由“不可置信的威胁”变为“可置信的威 胁”。

    第五,缩小单车投保与批量投保在费率上的差距,同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监管 部门应对批量投保车辆的费率优惠的幅度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通过监管严格查处 保险企业对批量投保车辆在保费收取上的违法折扣行为。同时,要求保险企业公开披露 对直接投保车辆的费率优惠,以不断增加直接投保车辆的比重,削弱掌握大量车险业务 来源的机构人对保险企业的影响。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对保险人 或保险经纪人公司成立条件的限制,以增加机构的数量,逐步实现由个人为主 向机构为主的制度转换,并通过对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实现行为的规范化。

篇2

(一)消费与人的需要的背反性消费只是满足需要的手段,需要的满足是消费的本原属性和终极目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消费目的和消费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消费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在GDP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驱动下,部分地方政府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已经向追求经济增长“转型”。这从扩大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来看,似乎没有什么疑问。问题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内需的动机、方式和方向出现了问题,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总量的提升,而不是提供最大多数人的现实的需要满足;在方式上,为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人的发展被置于经济发展之下,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也由此受到破坏;在方向上,所扩大的内需很大部分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范畴,消费需求的扩大与人实际需求的满足不对等。概而论之,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被颠倒了,不是通过经济增长来保证消费的满足,而是通过消费扩张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的消费是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从人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方式来看,人们追求超前消费、超度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他们看来,消费与满足、幸福、自我价值实现是相等同的,自己能消费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了什么、消费的档次、消费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承受能力可以暂时不考虑。为了实现消费的满足,甚至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等畸形消费来进行,这在年轻一代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消费是一种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攀比性消费,不但不能满足最迫切的消费需求,可能还会造成精神的巨大压力和人格上的严重扭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悖的。

(二)消费异化破坏人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系统人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源泉,保护好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才有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消费异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人需求满足的“虚假性”和价值观的扭曲上,还深刻地反映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为消费异化尊奉的是“消费至上”的原则,消费欲望的膨胀、消费方式的非理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自然界资源的无限度开采、掠夺,然后又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现实中深深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问题用事实证明了消费异化的惨重代价。由此产生的影响不是孤立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上述问题必然会反作用于人自身,生态危机的形成与恶化必定会破坏人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系统,削弱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压缩其发展的空间。这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应以不损害他人的发展为基础,是相悖的。

(三)消费异化导致人的异化消费异化形式下形成的消费价值观使人已经超出了自身真实需要的审视与把握,人不再是根据自身真正需要进行选择性消费,而是被欲望所奴役,幸福被金钱物化,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求成为了人满足、幸福和价值实现的主要衡量尺度。但这种超度的物质享受与自身实际需求的背离、现实消费能力的脱节又使其陷入了消费增长与幸福弱化的怪圈,信任缺失、心理空虚、情感减弱、安全感不足等是人在消费中迷失后的常态和共性体现。对于企业而言,扩大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是它们的终极目的,为此,扩大生产规模、创新消费品形式、促进消费品多元化,通过生产出形式多样的新奇消费品以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并催生更多的新需求就成为了生产商竭力要做的事情。产品生产出来后它们还通过包装、宣传、促销等方式诱导更多消费者尽快地接受新产品并转化为实际消费。产品的推陈出新和生产商的目的性诱导,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消费者在自我感知的“幸福”和“极具优越感的物质享受”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生产商即消费的操纵或控制。

他们已经不是消费的主体和自我支配者,而是被消费(更确切地说是被资本)支配,成为“消费机器”。这种消费带来的不是人物质基础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人自我本真的迷失、生存发展手段与目的的颠倒以及人发展的异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

方式转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向度现实中存在的由消费异化产生的诸多问题深刻地反映出消费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两面性:科学理性的消费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合理的畸形消费则会阻碍人的发展。如何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与人的消费需求满足,促进消费与人的本质需要的统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以“人”为中心的平等和公平的本质要求以及使人摆脱依附于物、依附于金钱、大多数人生产生活受少数人左右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需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这也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诉求和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本真体现。

(一)培育、强化以生态消费为核心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自觉超前消费、无节制消费、物质主义消费等消费异化行为的产生很重要的根源在于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误导。把人生追求定位于物质享受、享乐主义等的实现,把人生价值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消费,把人生幸福以物质需求的最大化满足作为主要衡量尺度……这是人的价值观扭曲和生活方式堕落的典型表现,也是消费异化行为得以形成和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心理发展、智力发展、能力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物质需求满足与精神需求满足的统一,以消费来满足人发展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人生的价值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财富的拥有量、物质消费的享受程度,而是取决于家庭生活的安定、和谐、美满,情感的极大丰富与信任依赖的增强,对个人发展潜能的满足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同样地,纯粹的物质指标并不是衡量人的幸福的核心尺度,就比如高经济收入不等于高幸福指数那样,物质基础和物质消费只是幸福的可能性因素,而并非决定性因素。科学的价值观和幸福观的确立与固化,是使人摆脱物的奴役,消灭异化消费,解除人的异化,恢复人的自由,实现向人的本质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生态消费是一种以符合物质生产与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消费模式。现实中出现的环境恶化、过度消费、代内消费不公等问题与资本逻辑推动下的消费异化密切相关,这种消费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短期性、个体性,催生和加剧了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少数人发展与多数人发展的矛盾。生态消费体现了消费与人的发展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与协调性等特征。(1)适度性方面,要求消费必须与资源环境、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条件等保持适度,即人的消费不能超越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自身经济能力,换言之即是生态环境不能因为人类消费而遭到破坏,消费品的供应与现实生产力水平趋于一致,消费内容和消费水平要与实际消费能力相当。(2)可持续性方面,要求消费在当代人需要与后代人需要满足中实现合理均衡,尽可能做到自我消费与他人消费、当代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平衡。(3)全面性方面,要求消费做到物质消费、精神消费、政治消费、业务消费、内在消费、外在消费、自我消费、环境消费,低级消费、中级消费、高级消费,基本需要消费、享乐需要消费、发展需要消费,现实消费、将来消费到延续性消费等多方面、一体化统一。(4)协调性方面,主要体现为人类消费与自然环境、自我消费与他人消费、当代消费与后代消费、消费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等之间关系的协调等。

总而言之,生态消费体现的是一种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与协调性消费,它立足于人的基本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符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和生态公正的原则。培育生态消费理念和形成以此为中心的行为自觉,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消费者消费方式科学转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

(二)以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人的生态需要满足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这是因为:“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基于这样的前提,要解决消费异化问题,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与延续,与以往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重大关系的。正是中国实行的是以GDP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容,在经济发展中对人的发展重视不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发展没有同步推进;甚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盛行于西方国家的“非健康产业”监管不严使其较为顺利地进入我国市场,成为人们“新消费的需求点”;大量生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度宣传仅适于少数人需求的“高大上”产品等等,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失当、消费与生态环境失衡、当代人消费与后代人消费不可持续、消费内容与人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就成为了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必须构建生态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最大程度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第一,树立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理念。要摒弃唯GDP、“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方式,重构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发展问题,要始终坚持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原则,把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如何有利于人的发展、怎样保障人的发展作为各项经济决策制定和实践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衡量尺度,使经济发展真正回归到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轨道上来。第二,要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循环反复利用废弃资源的生产系统,推进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和产量的技术价值,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三,要大力鼓励和扶持有利于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教育、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以适应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由基础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必须严厉打击诸如“黄色书刊”、“黄色影视”等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人的消费的健康性和纯洁性。第四,要大力生产绿色产品与生态产品,在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引导人们形成健康消费和环保消费的习惯。

篇3

在2009年,云锦制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历来被看作是尊贵吉祥的象征,在元、明、清被用作皇室御用龙袍和冕服的制作,被人们称为“中华瑰宝”。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位云锦的发展方向与方式,在营销运作中找到需求点并加以满足,这对云锦的市场化运营有着巨大的挑战。

一、南京云锦市场化运营的现状

1.市场销售的云锦鱼龙混杂

纯手工制作的传统云锦工艺繁杂,技艺要求很高,且相当费时,被公认为中华一绝。而如今真正懂得云锦手工制作技艺的人已不足百人。为此,手工编织云锦的产量是很有限的。如今一些厂家为满足市场需求,简化了云锦的制作工艺,使用机器替代原来的手工编织,从而提高了产量。但机织云锦瑕疵太多,没有手工编织出来的完美,也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当然,从市场运作看,机织云锦作为云锦中的一个品种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在市场销售中,机织云锦并没有明确的种类划分标识,使消费者对云锦的机织品与手工编织品难以鉴别。为此,一些商家把机织云锦替代传统工艺编织的云锦加以混淆销售,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云锦充斥着市场,造成了云锦市场销售的混乱局面,从而损毁了云锦名品的声誉。

2.消费者对云锦知之甚少

南京云锦虽已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目前在我国的消费群体中,真正了解云锦的人却不多。从据调查数据来看:

只有25%的人表示了解云锦,而高达75%的人表示对南京云锦不了解。可见南京云锦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这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相去甚远。

3.云锦的市场占有率低

与其他面料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相比,南京云锦丝毫没有优势。且据官方统计,2000―2014年度期间,云锦的销量同比下降了三成,生意非常冷清。

总之,云锦的市场化运营现状很不乐观。

二、南京云锦市场化运营问题的成因

从调查分析看,我们认为形成南京云锦市场化运营问题的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理念较狭隘,市场定位较单一

在对云锦的消费市场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人们对云锦品种的形式的爱好偏向,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当问到:您更喜欢云锦以哪种形式存在?有37.6%的人选择了民族文化服饰,23.7%的人选择收藏品,21.5%的人喜欢旅游纪念品,16.1%的人更倾向于礼品,还有1.1%的人选了其他。

可见人们对于云锦作为高端消费品的认同感是比较强的,这与云锦从古至今一直以“皇室御用品”的定位是分不开的。在走访中,据云锦销售人员介绍,当前他们的云锦销售对象主要集中定位在有地位、有身份、有年纪的女性消费者。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位和营销观念过于狭隘和单一。因为,当今社会高收入人群逐步年轻化,云锦消费的市场是多元的,尤其是我们调查中看到还有21.5%的人喜欢云锦是一种旅游纪念品。因此,如果云锦的营销理念不以市场为导向,定位过于单一,必将导致人为制造失衡的供求关系。这正是云锦一直打不开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销售渠道不通畅

我们了解云锦在销售上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即线上网络销售模式,线下实体店模式。但是,除了一些个人的云锦网店,像云锦研究所这样的官方网店并未搭建在阿里巴巴、京东等流行的网络平台上,而只是在自己官网上附带销售云锦产品。相关人员认为,研究所的工作重点是在云锦的研究和复制上,云锦的销售只是其附带的一个分支。因此,研究所没有重视云锦在官网上的销售。我们曾打开其官网,试图进行网购,但却令人失望。不仅打开的网页有杂乱感,而且操作程序繁杂效率低下。我们有六人在其官网上进行了购物测试,当进入商品页面后,却找不到在其他网购中所熟悉的购买键,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询价单,当测试者按照自己的真实信息填写后,却久久等不到任何有关购买云锦的回馈,结果令人沮丧。做测试的六人一致认为,相比于如今流行的网购流程(如阿里巴巴、京东、微店等),云锦官网购物的流程太过复杂,服务太不尽人意,非常不利于消费者的购买活动,甚至让一些在研究所官网购买云锦的消费者会产生烦躁的情绪。

由于云锦市场运营不被重视,云锦研究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和复制上,就连研究所实体店的销售人员也是研究人员兼职工作的,因此,在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智能营销的发展进程中,云锦销售显然是落伍了。

3.云锦产品创新不够

一方面是云锦的图案缺乏创新。云锦主要以龙凤呈祥,华贵牡丹为主,这是传统的图案,也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观,(如图所2所示)但是从调查数据看,还有31%的人群却不喜欢这些传统的图案。云锦的营销应该对消费者有细分,应该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创作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图案供消费者选择。

您对如今云锦主要以龙凤、牡丹为图案满意吗?

另一方面,云锦品种开发不够。我们走访了几个云锦的实体店,发现云锦的品种很少。据销售人员介绍,云锦现在主要开拓的是服饰市场,而其他的品种如围巾、钱包等只是云锦产品的小零头。但就服饰的产品看,也并不完美,主要是云锦的质地给织造服饰带来了很大的困境。云锦织造中要使用大量的金银线,要是整件衣服都用云锦来制作,不仅没有舒适感,成本还高,但要是采用点缀的方法,把云锦镶在其他布料上,就会显得极其的不协调,缺乏美感。如何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服饰结合是个难点。而在其他小品种产品的开发上又缺乏创意,使之品种单一,难以让消费者形成购买兴趣。

三、南京云锦市场化运作的对策

1.准确定位市场,挖掘潜在消费者

云锦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2014年著名影星范冰冰穿着云锦“龙袍”出席了戛纳电影节,让云锦走出国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件纯手工的巨作共历经一年半完成,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民族风”和“云锦”热,此件手工云锦更是被英国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是云锦定位奢侈品市场的成功事例。同时也预示着云锦作为奢侈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云锦从古时皇室贵族的御用品,到如今本土奢侈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调查中有85%的人表示喜欢手工云锦作为收藏品或者礼品购买,这也表明消费者肯定云锦为奢侈品的定位。因此,云锦要坚定不移地走奢侈品路线。国外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基本集中在30到40岁,而如今的中国人,奢侈品消费者从20到50都有。而且从20到30岁年龄的人正在成为中国奢侈品消费主力。PRADA的CEO曾经这样说过PRADA的子品牌MiuMiu:“让20岁的消费者买MiuMiu,那么他在40岁的时候就会买PRADA。云锦的奢侈品消费应该也有这样一个路径。

在当今多元化的消费模式下,云锦也需要开发出一些大众化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据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南京2013年接待国内游客8674万人次,同比增长9.1%,入境旅游者为51.9万人次,同比增长6.9%。2013年南京旅游总收入为1360.67亿元。同比增长6.9%。而云锦作为南京一种文化名片,一直受到来宁旅游者的喜爱。据云锦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到目前为止,云锦全年销售额中,旅游者所购买的产品占了绝大部分,所以必须利用南京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云锦加快发展。但是把旅游纪念品全部都以奢侈品来销售,显然不切实际,所以云锦产品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分类,在定位奢侈品市场并树立其尊贵地位的同时,开发一些中端产品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要,如从云锦时装到云锦钱包、云锦笔记本、云锦名片盒等云锦礼品、实用品的开发与营销。

2.运用电子商务扩大营销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充分体现电子商务的巨大潜能。B2C直销模式的不断发展,如凡客诚品、报喜鸟等服装品牌都在网络营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云锦也是主打服装,可以借鉴一下他人的经验,不仅可以利用有效的宣传、促销手段,通过代言人、时尚人士的在线广告宣传和穿衣指引等手段,提升云锦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的开拓市场,扩大云锦产品的影响力。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地开发出一套符合云锦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建立起数字化智能营销目标,形成从消费者洞察,到内容创意,到全渠道应用,致力于通过一站式的数字整合营销服务,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为客户在数字时代的品牌和产品沟通需求中提供服务,不断吸引消费者,扩大云锦的市场占有率。

3.规范云锦的生产,加强合作交流

云锦作为奢侈品,其价格昂贵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高定价的同时必须保证品质。因此南京云锦协会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要对机织品和手工编织品制定出明确的标识,使消费者明白消费;另一方面,应该组织像云锦研究所这样的官方研发机构与其他正规厂家的合作,在开发云锦品种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可以吸收一些民办的规模小但能够生产高品质的小作坊加盟,使云锦生产做大做强。而对于那些生产劣质云锦的小作坊应该有所约束和取缔,使云锦市场发展有序。

4.政策支持,注重传承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该多制定一些扶持云锦发展的政策,有利于云锦的传承和保护。这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对云锦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据了解,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成立了南京云锦学院,为中国织锦“活化石”提供了专门的科研和技术人才培养。希望有更多的高职院校承担起培养传承云锦技艺人才的重任,真正解决云锦传承人才匮乏的难题。

云锦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文明,进入网络时代后,在市场经济主导下,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融入现代消费品市场,依靠市场化的运作,通过网络营销拓宽营销渠道,才能赢得更多的目光。希望南京云锦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跻身世界奢侈品行列,开拓其真正的市场价值,使这一古老文明焕发青春。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上地位的日益突出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全国各地的艺术品市场均迅猛发展,而作为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其艺术品市场却在以一种本土化的态势低调而缓慢的发展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依托“一带一路”构想和甘肃建设文化大省主题思路的崛起与拓展以及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平台,使甘肃艺术品市场日益形成相应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结合本省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和不断积淀的人文认知,对当代艺术品的关注、品鉴以及收藏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热情,也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一、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真可谓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当代绘画作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能是症结所在。

1、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从美术家群体力量来看,甘肃省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人数为12人,远超过上海等直辖市及其他东部省份,甚至远超过我们的邻居――文化大省陕西省。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同步的进展与提升?事实上,仅保利一家,在2011年的拍卖成交额就达到了121亿元,甚至与兰州紧邻的西安,单场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成交额也突破“亿元”。而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甘肃省,多年来坚持做艺术品拍卖的仅有几家,其中,四方拍卖公司的单场拍卖成交额也不过千万元,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整体水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也与甘肃省文化艺术总体发展态势相去甚远。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呢?资深收藏家刘建新先生认为,组织一场规范的艺术品拍卖会投入较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属地性拍卖公司需要有经济实力,同时也需要市场环境和不断提升的文化环境。这可能是制约甘肃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的主要原因。

2、总体文化影响力孱弱

实际上,发展的根本不是简单的一场拍卖会就可见一斑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进展缓慢甚至滞后,除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是文化影响力不足。目前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缺精品,也不缺资金和信心。近几年,甘肃省总体文化层次提升还是有比较可喜的进展的,但总体文化影响力相对孱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收藏家徐胜表示,现在社会整体比较浮躁,这种浮躁造成大家不关注艺术品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多在琢磨它到底值多少钱,“不挖掘实际的文化内涵就没有收藏的意义,卖文物艺术品跟卖白菜没区别,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界重视。”

3、艺术品拍卖市场对当代书画名家的信息拓展和定价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甘肃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更不乏有实力和个性的当代书画名家,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本省书画名家的整体市场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应有的关注度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是要提升拍卖质量,更是要整合本省艺术家资源,通过积极的态度和途径开拓甘肃省整体的文化影响力。

二、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

通过一段时期的研究,联系到甘肃本土近几年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节点,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样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横向与纵向的观察和探讨。

首先,国内总体艺术品市场出现新的审美要求。

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终端――投资者和收藏家来说,他们中的中坚力量正在把目光放到更多70后、80后中轻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如2012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油画雕塑”专场,青年艺术家作品占21席,成交15件,吴成伟作品《思念》以218.5万元位居本板块首位。北京华辰也专门设立“新视界――青年艺术家新锐作品专场”展出51件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交26件,成交总额为222.76万元。

不难看出,一方面这些艺术家自身的本土化,使得他们的艺术表达带有极鲜明的本土DNA与地域特质;另一方面,这一阶段艺术家的作品基本都在本土市场流通,没有形成诸如前辈艺术家作品70%~80%集中于馆藏或者学术的局面,这样的艺术品存量与其后的持续创作,有助于当代艺术购藏者从整体上把控其作品的品质、层次与流向,其可行性也更有潜力。

2014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再次推出一系列来自尤伦斯夫妇私人珍藏的当代中国艺术品,涵盖著名艺术家如方力钧、曾梵志、张晓刚等的早期作品。此次上拍的37件拍品均是首现拍场,总估价为1亿1150万港元。尤伦斯方面也因此再三强调:其多次出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实为收藏的调整,基金会在过去30年间一直专注于支持年轻艺术家。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负责人表示,尤伦斯现在是处于作品调整阶段,目前整个方向是以年轻艺术家为收藏重心。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尤伦斯夫妇的每一次出货都能引起国内艺术品市场庞大的连锁反应,而这次更是引来海啸般深层的审视和考量:抛售还是洗牌?笔者是认为,假如这些首次现身拍场的作品真的如业界所议论的,是尤伦斯夫妇作为“抛售”的筹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将面临大整合,新晋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点和投资或将决定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势。

三、促进甘肃省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

1、当代重要的艺术家群体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其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国画大师赵望云先生之子、陕西著名画家赵振陆对于甘肃的艺术品市场,曾有过很中肯的评价:甘肃的艺术品拍卖可以盯有名望的地方老书画家,也可以盯有个性的中青年书画家,因为他们的作品增值潜力不小。

2013年6月16日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的未来四方集团兰州第32期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就已隆重推出了“杜元、魏翰邦、郑虎林三人书画”及“李伟、张兴国、王万成三人书画”两个当代书画作品专场,受到现场300多收藏人士热情追捧,所有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近150万元。不难看出,这是很重要的尝试和探讨,也为当代陇上书画力作的市场推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以打造“敦煌画派”为基点,推进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拓展

众所周知,为助推“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省正在依托敦煌莫高窟美术遗存等丰富的资源,全力打造“敦煌画派”。“敦煌画派”的主体定位也正是以敦煌壁画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表现敦煌历史、敦煌壁画内容及现实生活的,具有甘肃地域特点的美术群体。随着打造“敦煌画派”工作的深入,一批甘肃省优秀中青年画家的潜力将会不断凸显,其作品在甘肃省艺术品市场的需求量也将水涨船高。

未来四方集团艺术品部部长晋学英说,“敦煌画派”作品总体风格是厚重大气、华彩典雅,富有西部文化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具备这样风格的作品在全国艺术品市场一定能够占有重要一席。

3、建立“当代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拍卖公司―收藏者”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

作为艺术品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艺术品价格将会集中体现这个市场中的参与者――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投资者和收藏家以及拍卖行的所有行为和信息。如果能建立完善和有效运作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将会对本省艺术创作―艺术收藏―艺术推广,乃至文化强省产生无形的庞大推力。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前我们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从业人员更是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培训。

艺术品市场发展靠的是人才,其中包括了专业的拍卖、鉴定、艺术管理和咨询等诸多的相关领域。甘肃省文博单位、艺术院校等机构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和契机,加强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壮大储备力量。

其二,应普及本省整体艺术素养,提高投资者和收藏者的文化艺术知识储备,正确引导其科学、理性地进行艺术品的投资,有益于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近些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建立了各类综合性或专门性的艺术场馆,甚至还不断涌现民办美术馆、博物馆,甘肃省的文化艺术事业得以持续稳步的提升,也对甘肃省深层的艺术培养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基本艺术常识的普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艺术需求,我们需要建立本省艺术品市场的学术支持体系,在学术探讨与艺术市场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为艺术市场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也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审美趣味与收藏方向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引导,促使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合一的趋势。

4、制订艺术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甘肃省艺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有的企业因为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而盲目上马,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更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甘肃省必须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准入门槛。首先,制定行业资格标准,对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其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整个行业在协会的领导下,制定行为准则,对各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艺术市场经营环境。

篇5

(二)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工作。争取和利用资金,为部分非遗项目拍摄抢救性影音资料、购置服装乐器道具等,改善其传承环境。组织包括展览展示、传习体验等方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技艺。组织不同层级的非遗项目参加各地的展览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将我市非遗文化以多种载体和形式进行传承和宣传,提升我市非遗文化知名度。

(三)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走访调研文化产业,及时掌握企业情况,积极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利用好现有上级政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申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争取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及上级优惠政策补贴。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我市重点文化产业企业及特色项目调研、参展,学习先进,转变观念,寻找合作平台,增加企业文化附加值。

(四)进一步提升旅游工作水平。

篇6

市委目督办:

根据《马尔康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关于关于印发的通知》(马尔委督〔2018〕39号)文件,现将我局2018年度目标绩效完成情况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市105个村的文化活动室建设都达到了“六个有”标准,村村有文化活动场地,有不低于4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有宣传栏、有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一套文化器材,有一套广播器材,实现了我市10乡4镇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设备补充完善并实现全覆盖。2.群众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全民体育健身中心、10乡4镇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农家书屋、61座寺庙书屋均已实现免费开放。投入资金138万元,完成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功能提升工程。

(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31工程”扎实开展。

免费放映1270场公益电影,观影人次达13790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切实丰富了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

(三)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全年计划开展送文化下乡15场次,全年已开展送文化下乡23场次,完成率达153.33%;在城区开展大型文化活动3场次,目前已完成3场次,完成率达100%;开展文旅推介会38场次;参加“净土阿坝·2018阿坝州群文新创文艺作品大赛”暨“迎五一文艺汇演”,我局选送的《我的马尔康》获得声乐类一等奖,《吾热桑桑》获得舞蹈综合一等奖及最佳创作奖;与浙江省嵊州市赴马尔康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实现了两地文化交流共享,地域间文化的互通共融。

(四)文化市场监管。

1.文化市场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在全市10家网吧全部安装新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系统,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到位。在全市15家娱乐场所安装定时限时服务器系统,杜绝了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共组织58次集中行动,立案5起,结案件5起。关闭四家无证无照经营的ktv娱乐场所,以“扫黄打非”为抓手,整顿出版物市场,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2.文化行政审批管理规范有效。办理审批新设立文化经营单位3家,变更1家,续期2家,改扩建1家,临时演出许可2家。全面推行了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半、一次办”,对许可事项进行了逐一分类。增进了市场经营户的联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五)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开展“欢乐体育乡村行”基层群众体育活动14次;组织带领群众跳锅庄、广场舞、健身舞,免费吸纳参与健身的人数6万人次;组织参加阿坝州第二届农牧民篮球比赛,我市运动员取得第五名;成功举办的马尔康地区中国象棋友谊赛,加强了地区象棋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我市象棋水平;参加了阿坝县首届“金鼓杯”川、甘、青三省篮球邀请赛,我市健儿勇夺第三名;组织参加了阿坝州第十八届“雪山杯”足球比赛,带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开展;

开展2018年迎新全民健身跑暨登高活动;完善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健身步道规划工作。

(六)亮化工程提升改造。

我局已请设计公司对阿底至州委党校段进行了“铸魂行动”城市雕塑设计,包括嘉绒锅庄文化组雕、嘉绒非遗文化组雕、嘉绒藏民生活组雕、阿拉羌色文化组雕。

(七)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通”实现全覆盖,确保了农牧民群众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

(八)举办第七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

筹备开展了开幕式文艺汇演,组织了原生态锅庄比赛;打造了嘉绒“阿拉羌色”原创音乐季,将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完美结合。

二、主要工作业绩

1.加强文化推介与宣传力度。在崇州市燎原乡进行了36场次文艺推介演出,展示马尔康的民风民俗和嘉绒文化。分别被央视、华西都市报、国际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和采访,增加了马尔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2场次,送文化进敬老院,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进寺庙和乡村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3.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根据我局无专业艺术团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购买文化企业和演艺人员的服务。第七届锅庄节期间成都卡尔古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马尔康举办了“阿拉姜色”音乐季商业演出活动;成都黑帐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马尔康举办了文化商业演出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营作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政府投入与多样的文化活动扶持激发出马尔康各族群众发展文化的热情。

4.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发展。利用老年协会、文化研究协会、唐卡协会和摄影等市域内各种力量,大力开展和研究文化工作。利用社会力量出版了锅庄碟子、参加对外文化交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

5.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利用返乡创业青年和非遗传承人,培育和扶持创办专业合作社、传习所和公司。利用文化资源,促进致富增收。

三、争先创优,奖励加分。

1.参加“净土阿坝·2018阿坝州群文新创文艺作品大赛”暨“迎五一文艺汇演”。我局选送的《我的马尔康》获得声乐类一等奖,《吾热桑桑》获得舞蹈综合一等奖及最佳创作奖。

2.开展2018年迎新全民健身跑暨登高活动,被四川省电视台、藏人文化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3.我局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2016-2017年“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优秀征文中,报送的四川省马尔康市第三小学三郎琼珮的《我爱农家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评为优秀作品。

4.我局泽里哈姆同志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舞蹈竞技比赛体育项目中荣获3个金奖。

篇7

我局把学习贯彻十精神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起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以全县基层公共文化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推动文化建设、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向群众倾斜,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出一批深受苗乡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扎实推进我县文广新工作全面发展。

二、公益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一是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顺利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改善电子阅览室设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全面开放图书馆外借窗口,免费开放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成人阅览室,开展图书服务周、宣传月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向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苗族自治县图书馆网站正在筹建中,网站整体为标题型框架,设有:苗族自治县图书馆概况、农家书屋、文化共享、数字读物、视频点播、活动展览、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文广新局九个导航栏目。首页采用最尖端的网页动画制作软件FLASH及FIREWORKS。二是依托文化馆资源,免费开放舞蹈室、美术室、摄影室、音乐声乐室、老年活动室。三是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基本完成,检查验收工作稳步开展,积极与对口部门衔接,落实免费开放的设施设备和资金。

2、积极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工作,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程落实到实处。今年我局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一共为两项,即:覆盖户数13461户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90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程,截止到5月底,已累计完成“村村通”安装4194户,完成全年任务的31%。预计到6月底能完成全年任务的50%以上。90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任务已分解到各农家书屋,只要上级配置的出版物一到位,马上就能补充更新到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全年任务3117场,3月至5月23日止完成放映场次602场,完成全年任务的19%。争取在6月底完成总任务的50%。确保全年放映任务的足额完成。

3、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办大文化格局。坚持“专兼结合”,加强对业余文化队伍和骨干的培养,通过发展壮大业余文化队伍,带动和影响更多群众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县里培训乡镇文化骨干,乡镇培训村文化专干,通过乡、村广泛开展文艺汇演和培训,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节目选送县进行全县性的比赛,再从获奖的节目中挑选优秀节目送到市参加比赛。形成村、乡、县三级联动的架势,拉动全县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联合县老年大学联合举办声乐培训班2期。协同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各门类的艺术培训班6期,为我县农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为我县培养了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为繁荣群众文化储备后备力量,收到了良好效果。

4、以非遗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加强宣传引导,4月至5月份深入开展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自查工作,完善我县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吊龙”的各项保护措施,建立非遗展览示范窗口。准备迎接省、市非遗中心的审核。与此同时积极向相关部门为省级项目争取保护资金,积极筹备“杨家将故事”、“油茶习俗”国家级项目和市级项目“庆鼓堂”、“苗绣”的申报工作。

5、文物普查、保护、修缮工作不断加强,苗文的保护工作有新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在我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现已完成我县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准备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要求,完成我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信息进行收集任务。为进一步落实省市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查的精神,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制,文物局筹集2万元专项经费,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圣庙水电线路全面进行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大力加强考古发掘工作,对古苗文摩崖石刻群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多次实地考察,与文保小组成员及当地村民座谈,确定保护条列,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与省文物局衔接,为下半年省文物考古所进驻古苗文遗址考古发掘打好基础。

三、社会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以“欢乐潇湘,魅力”为主题,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1、广场文化活动经久不息,民间文艺团体发展欣欣向荣。以儒林广场为中心的广场文化活动,夜夜有内容,周周有主题,“魅力,欢乐苗乡”主题活动不断。“福龙名都杯”歌手大赛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影响,发现了人才,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积极筹备“欢乐潇湘”和“两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3月26日市“欢乐潇湘”活动动员会后,我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召开了县委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经费20万元,我县以“欢乐潇湘,魅力”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引导风尚为宗旨,结合“两节”的举办,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白毛坪、茅坪等乡镇先后举办了文艺汇演和广场舞选拔赛,我县从社会各界选调优秀文艺人才组建演出队伍,现已紧锣密鼓地进入文艺创作和节目排练阶段。届时将为我县承办“第二届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暨第十六届山歌节”。奉献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大餐。

四、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1、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完成年度审核工作。文化体制改革后,为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广大文化经营单位守法经营,我局依法对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12年全年的经营活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查,对年度审查合格的67家经营单位,建立了管理台帐,并将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录入全国文化市场基础信息系统,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打下了基础。

2、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查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保护知识产权。在3月份,制定了我县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方案,从2013年3月至10月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查堵政治性有害出版物等专项行动。对各种非法出版物露头便打,杜绝传播。3月上旬我局联合教育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51所学校进行了春季中小学教材发行专项整治行动,规范了中小学教材发行渠道和途径。4月份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学校周边秩序整治。为保护知识产权,根据国务院、省、市使用软件正版化工作要求,于5月3日至14日对全县64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软件正版化自查整改工作,全面了解全县1275台办公用计算机的软件安装和使用状况,为全面推行软件正版化奠定了基础。

五、存在的不足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因为旧城改造,原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局、文化馆大楼被拆除,文广新局机关一直在外租用简陋的场地办公,办公设施落后。文化馆租用白云洞的场地进行办公和实施免费开放,无符合现代演出各专业需要的设备。图书馆是馆舍陈旧,设备跟不上发展需要,藏书更新太少。文物局办公场地狭小,馆藏文物的库房简陋,“文保”安全设施设备不齐全。

2、局机关人员配置不到位,无法确保工作正常运转。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在原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的基础上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设五个股室,核定人员编制10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员一直未能到位,现局机关仅有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会主席1人,从二级机构及乡镇文化站借调4人(其中有两人已借调6年)。而文广新局的行政事务又相当广泛,责任重大,因人手少,造成工作被动。

3、文化队伍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县文化队伍主要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人才缺、离退休人员多”等现象。整个文化系统基本是“60后为主,70后补充,80后少数”。专业人才缺乏,急需人才难以引进,文化工作效果不佳。去年文化体制改革,原电影公司、广电31名离退休人员分流至文广新系统,导致文广新系统离退休人员增至66人,是在岗人员的1.5倍,负担沉重。

4、财力的支持力度还须增强。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建设总投入有限,全县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的“蛋糕”太小,分配不均衡。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安排不足,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干部职工工资待遇与我县同等事业单位还存在差距。三是业务经费投入有限,要求县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5、文化体制不顺,管理乏力。文化体制改革后,打破了原来的工作运行模式,文广新局与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之间的工作关系紧张,三者之间缺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时还需县政府出面协调才能解决问题,文广新局无法行使“三定”方案所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行政范围。同时乡镇文化站“四权”下放后,削弱了文化行政部门的垂直管理作用,对基层文化工作推进乏力,大部分乡镇文化专干的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镇计生、国土、综治等方面工作去了,造成基层文化管理不到位。

六、下半年工作要点

1继续抓好群众文化生活,搞好社区和机关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欢乐潇湘”、“全省广场舞大赛”活动,协助县政府办好“第二届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暨第十六届山歌节”。

2、全力做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和培训工作,建成苗族自治县图书馆网站并投入使用,完成送戏下乡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3、举办全县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法制培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稳定繁荣。

篇8

2.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众所周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对获取最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储与开发,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无论是出版者还是民俗文化拥有者,都必须明确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是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的基础,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资源开发的关键。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可视化处理、预测性分析、语义搜索和数据管理等,除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外,普通人一般会选择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系统来完成分析任务。例如,“开卷在线(B/S)全渠道数据查询分析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图书信息及销售数据,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场信息的调研。该系统为编辑的前期市场调研与选题策划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信息,可以启发编辑的选题思路、印证选题的合理性、指导选题的后期策划,还可以通过查看各渠道榜单及不同渠道之间的对比数据,来了解不同渠道的销售特点、消费者的接受态度等。

二、大数据视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内容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质资源。本文所探讨的出版资源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有关民俗文化的信息资源非常可观,这里根据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了四种类型的出版资源来展开论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湖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饶的荆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遗产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录体系日益完善,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80项(106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市(州)级名录903项、县级名录2815个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技艺、美术、医药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秭归端午节、鄂州雕花剪纸、云梦皮影戏、恩施摆手舞、荆州花鼓戏、大冶石雕、天门糖塑、武当山庙会、嫘祖信俗、潜江草把龙灯、巴东民间历法、松滋烟茶礼俗等,这些非遗资源为文化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素材。无论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屈原、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可能成为图书选题的对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场上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文化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对地方出版社来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选题资源,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其独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团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对其深入挖掘和边缘探索,编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内容涵盖民间节日、饮食、民居、技艺、美术、礼仪、传说、音乐、武术等。

2.民俗文化旅游类出版资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旅游热相对应,旅游类图书也出版市场上大放异彩。根据亚马逊中国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游记图书是近三年旅游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可见,一个地区的旅游升温往往能成为旅游类图书的新宠,比如的骑行热就带动了以为主题的旅游类图书大量问世,出现《慢骑中国》《飞行骑:笨鸡走川藏》等。现在有很多地区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此类旅游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这块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为的。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也有深厚独特的人文韵味。近十年,湖北103个县市区共诞生了136个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孝文化之乡”“中国编钟之乡”为代表的20多个国字号文化名城和文化之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是将8个市(州、林区)的多种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诞生了十大核心景区,包含武当山、明显陵、长江三峡、古隆中、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或品牌在现代化环境下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以新的载体形态在文化市场发挥新的魅力。

3.少数民族出版资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和蒙古族6个。湖北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有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摆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戏、傩戏等地方戏曲以及牛王节、女儿会等民俗事象,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资源,不仅是湖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为选题,打造出多个图书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内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长阳名人传略、长阳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除学术研究性质的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恩施不少学校已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学,每周有一个下午是土家语课程,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作为教育的配套,少数民族语言类教材和教辅资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篇9

根据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从这定义中就会发现,与大家熟知的事业单位很相象,最大的差别在于经费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属于事业组织的范畴,即以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法律、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或组织。简而言之“民办非企业”实质上就是民办事业组织,如民办的博物馆(院)、美术馆、画院、名人纪念馆、收藏馆等我们都有所耳闻,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却知之甚少。

在我的印象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经过多年努力和市场的洗礼,有相当一部分发展态势良好,以福州为例,近200个民间职业(闽)剧团年演出场次超过三万多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单个演出团体年最高演出场次达450场,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年营业额亿元以上,演出戏点遍布五区六县二市城乡。这些剧团以民营企业身份经营基本没有问题。虽然民营职业闽剧团占全市民营剧团的90%,但仍有10%的民营表演团体从事其他非市场主流的艺术门类,如评话、伬唱等,它们市场虽小,但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同样亟待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的经营能力,但作为企业可能难以为继,从业者往往依靠对艺术的热爱、对保留一种艺术门类的责任感而执着坚持,从其经营目的和实际状态,这些民办艺术表演团体都适于申办民办非企业单位。

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类共计469个表演类项目,各省市县也公布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项目更是五花八门,数量庞大,这其中相当多的表演项目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经营能力有限、传承需求却很强烈,“民办非企业”的组织形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需要出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艺术传承与文化传播。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会在税收等方面对民间组织实行一些特殊的减免优惠政策,使这些民办艺术表演团体可以低成本运营。

即使是那些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艺术门类,也仍有在国办剧团和民办企业之外的选择需求。仍以闽剧为例,国办剧团近年在全国性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剧种的推陈出新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比如把西洋乐器引入地方戏曲伴奏,甚而从推广的思路出发尝试用普通话唱闽剧,这些尝试让原本略显“土气”的地方戏曲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却一定程度失去了原汁原味。2012年举办的“金源杯”闽剧折子戏大赛,主办方就明确提出了要寻找原汁原味的传统老闽剧,因此大赛主要面向民营剧团,这也算从细微之处折射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营剧团虽然接地气,但地方戏曲演出市场多缘于各种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请戏的目的首先是为神佛献礼,会偏爱几出老戏码,而剧团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也乐于老戏老演,甚至一味迎合订戏人的要求,保留一些糟粕,降低艺术追求,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说也是变了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部分热爱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和投资人,以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为目的,既致力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又能在市场独树一帜。这类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也特别适于申办民办非企业,走民营事业组织之路。

篇10

――共同打造一个采购平台。在京津冀三地分别主办的各类展演活动中,相互采购演艺剧目,积极吸纳另外两地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实施公益演出项目相互采购计划,今年相互采购剧目将达10台以上。

――共同培育一个演艺品牌。京津冀轮流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三地优秀剧目,今年5月至6月,“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将率先在北京举行,将有10部作品与首都观众见面。

――共同创作一部艺术作品。京津冀文化部门将联手向国家艺术基金申请共同委约创作一部以长城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作品,尝试统筹三地资源、深化院团合作,共同打造品牌演出剧目。

――共同搭建一个资讯推广平台。建立京津冀演艺资讯统一平台,通过媒体宣传、演艺项目推介会等方式推广三地优秀剧目。三地定期举办推介会,将优秀剧目整体打包推出;另外两地在本地举办演出活动时,由本地提供一定免费的媒体宣传支持

――共同组建一个资源统筹平台。组建京津冀演艺联盟,实现京津冀演艺资源的统筹协调。建设京津冀演艺网络平台,实现剧本推介、演出营销、人才交流等线上线下双向资源统筹。

5月29日,经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由三地演艺机构联手的京津冀演艺联盟在北京鸟巢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成立。

京津冀演艺联盟将以剧场为基础,以剧院和剧团为主体,以演出机构为纽带,拓展全服务领域。并将加大对三地演艺资源的统筹力度,推动京津冀演艺市场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塑造区域间良好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正如河北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桂岐所说,京津冀三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比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是深受三地观众喜爱的剧种。演艺联盟成立后,将促进学习交流,共享、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营管理体制。三地优秀的艺术人才将打破地域界限,共同打造精品剧目,观众将看到三地优秀艺术家同台献艺。

当日,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京津冀演艺项目交易会同时在鸟巢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有200余家京津冀三地的优秀演艺机构、剧团参加展示交易,其中不仅有北京京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京剧院等老牌艺术团体,还有许多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民营艺术团体。我省的省京剧艺术研究院、河北交响乐团、省河北梆子剧院、省话剧院以及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沧州等地的院团也都参加了交易会。各个院团推介的重点剧目集中展示,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目光。

此外,随着经典评剧《花为媒》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的上演,由三地共同主办的京津冀精品剧展演正式拉开序幕。在接下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着重展演经典传统剧目和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来自三地11家院团的11台精品剧目在中国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和歌舞剧院上演,共计演出22场。随后,还在津、冀进行集中展演,共同培育区域性演出品牌。

据了解,一年多来,京津冀三地在推进文化协调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区域联动机制。去年4月9日,召开了京津冀三地加强文化协同发展座谈会,建立了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以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为先声,迅速开展交流演出活动。2014年4月,三地率先推出了“三地同唱盛世曲 携手共筑中国梦――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北京站)”活动。活动首次将三地河北梆子优秀剧目作为整体打包推出,汇集了三地的四家河北梆子院团,其间还举办了学术研讨、展览等活动。11月,巡演活动走进河北石家庄,10场演出,场场爆满,共有近万名观众走进剧场。今年4月,在天津继续举办巡演活动。

三是深化合作,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4年8月,在第五届中国天津滨海文化创意展交会上,京津冀三省市文化厅局举行了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约仪式,重点加强三地在动漫游戏、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领域的合作对接,加强文化产业资源互通,为产业主体牵线搭桥,推动形成区域统一文化市场。三省市文化部门组织文化企业举办了项目对接洽谈会,并精选了40余个有代表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项目推介与合作洽谈。

四是推动形成非遗项目的共同保护机制,拓宽交流渠道。2015年6月,北京市文化局将联合天津、河北两地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活动通过邀请三地有代表性的60个非遗项目、百余位传承人参加展览、展示和设计评比,集中展现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打造一批具有京津冀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

2015年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主要活动

京津冀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廊坊举行

5月1日至4日,由廊坊市旅游局联合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委、天津市西青区旅游局等单位主办的2015京津冀旅游文化产业暨茶叶茶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开发区举行。

此次博览会首次把旅游和茶文化进行融合,开设京津冀旅游展和茶文化旅游展两个展区,全面展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成果。北京西城、天津西青、河北廊坊三地旅游部门及辖区内的50余家旅游企业参会。此外有200余家茶商参展,30余名紫砂制作大师现场展示制砂技艺。

“2015京津冀游客河北名镇名村首游式”举办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文明历程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省旅游业发展重要的资源支撑。为进一步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业发展,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特别是加大面向京津冀市场的推广,4月25日,河北省旅游局、廊坊市政府联合主办“游名村赏名镇触摸乡愁――2015京津冀游客河北名镇名村首游式”活动。首游式上将重点推介河北名镇名村旅游资源及精品线路,并举办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产品线路会、名镇名村绘画展、特色民俗展演等活动。

京津冀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着手协同发展

2015年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4月2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出席,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

推介会上,京津冀三地代表围绕“互联网时代下京津冀未来园区发展模式”、“河北天津对于北京园区的合作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在展示区参展的有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承德“二十一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18家代表性文创园区。

《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指出,三地要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跨区域合作环境;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三地互补性对接;培育中小企业,筑牢文创园区产业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创产业共赢;实现园区结对,打造三地文创品牌形象。

2015书香天津・春季书展开幕京津冀出版集团牵手

4月30日,“2015书香天津・春季书展”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来自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等省市的近百家出版发行单位集中亮相展会,为市民奉上了一场书香盛宴。作为展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与北京出版集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于开幕式上联合举办了战略合作意向签约仪式,三方将在内容生产、转型升级、市场共建、资源对接、走出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努力实现协同发展。

应天津之邀,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组织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河北阅读传媒公司等省内10家出版传媒单位和河北省新华书店公司参展,重点展示冀版精品出版物1258种、2.6万余册(套)。本次书展期间,河北展团还邀请文化名人、知名作家莅临展会现场,举办新书、好书推介、作者签售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

京津冀三地高校参加物流文化节

京津冀物流文化节5月7日在北京物资学院开幕,来自领域专家、京津冀三地高校和物流企业的代表参加了物流企业经营模拟赛、物流拣选大赛、物流企业招聘会、专业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物流文化节原本起源于北京物资学院的学生文化活动,今年已是第七届。在《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纲要》刚刚出台的大背景下,本届文化节邀请京津冀三地十余所高校师生参加,旨在加强三地高校之间的交流,推进京津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京津冀物流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在天津落幕

5月8日,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2015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天津站)在天津落幕。京津冀地域相连,文化同源。河北梆子作为三地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古朴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经典剧目、多彩的流派呈现,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京津冀三地联系的纽带和独特的文化品牌。举办巡演活动是加大京津冀战略合作,推动三地在文化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巡演以“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展示河北梆子最新艺术成果为内容,以“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为宗旨,搭建展示传播、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广大群众共享河北梆子艺术发展成果,推进三地演艺事业的共同发展。

2016唐山世园会倒计时一周年京津冀共献旅游礼包

4月29日,“迎世园・游唐山”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仪式在河北唐山举行,北京昌平区旅游委、天津市东丽区旅游局和唐山市旅游局交换了三地旅游大礼包。2016年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盛大启幕。本次世园会展期6个月,园区总用地540公顷,主要分为国内园、国际园、专类园、设计师园、生态科教园、低碳生活园、少年世博园和未来低碳花园等8个园区,是首次利用采煤沉降区举办的一届前所未有的国际园艺盛会。

篇11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民人均GDP也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占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河南省在文化建设上,按照“三大战略”的要求,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

1 三大战略与文化产业

1.1 三大战略概述

我国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三大战略,分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指对经济发展提出要求,要全面推进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实现三大战略的有效衔接。

“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视发展高铁,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目前,我国高铁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的明信片。

“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是要打破首都功能,将非首都功能一步步进行疏解,改变区域发挥不平衡的状态。主要是进行区域产业机构的调整,通过高铁的建设来将三个区域连接起来,以此来全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长江经济带”不仅仅是要促进长江流域各省区经济的发展,还要将“长江经济带”作为重要的依托,能够将东、中、西区域连接起来,通过“长江经济带”向四周辐射,整体形成合纵连横之势,以此来实现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大战略的提出不仅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为其提供强劲的动力。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作用下,加强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联系,促进中原崛起。

1.2 文化产业概述

在三大战略的实施下,河南省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准备。文化产业主要是以文化资源作为依托,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距离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文化产业是一种兼具经济形态与文化形态于一身的特殊产业,本身具有工业的特性,因此也可将其看作是文化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按照工业标准进行分析,包括基本的文化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过程。

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业,如报刊、影像等;第二,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娱乐、策划等;第三,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主要是针对其他商业行业来说的,如室内装修、装潢等。

河南省作为我国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大省,文化资源类型繁多,各种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这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 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作橐恢稚缁岵聘唬是人们长期创造出来的产物,可以说,河南省要想实现对自身的发展,就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上,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特色,难以走向世界,文化的经济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重视文化产业,借助文化来推动河南发展显得迫在眉睫。

2.1 品牌传播

文化是区域最明显的特色,河南省要想发展文化产业,就要重视文化品牌的建设,以此来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例如《少林寺》等相关电影、电视的播放,将少林寺和少林寺功夫塑造成河南省的特色品牌。外界对河南省的认识标签之一就是开封少林寺,在旅游文化产业中这就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文化品牌。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大潮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创新产业以及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文化品牌的建设来为城市打造代名词。

2.2 生态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促使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型。同时,文化产业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多为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导致较大的污染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雾霾愈来愈严重,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促使结构转变,重视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三大战略实施下的豫(河南)非遗保护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经济全球化逐渐引申为文化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由“文化导向”变为“知识导向、产业导向”。在这种变化下,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到云华中心,要着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河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数据可知,河南省国家级名录项目82项,省级名录项目295项,市级名录项目1050项,县级名录项目7349项,这些非遗文化类型繁多,河南省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就要重视非遗保护。另外,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重视其文化建设,能够通过非遗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资源。在三大战略的实施下,河南省要重视非遗保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非遗保护:

3.1 立法保护

“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两大战略要求要全面进行产业保护,要求各级政府关注并落实三大战略。河南省作为京广与京沪线的交接点,不仅会受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辐射,还会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在这种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条件的前提下,河南省可以更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发展。非遗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类型,要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的保护法律,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进行保护。在具体的立法上,要明确度规定保护对象、范围以及保护权责,要让各级政府将保护工作落实下来,其中,要对稀缺、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持与维护。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数进行划分,明确各项权责,以此来健全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3.2 项目保护

河南省要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资源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保护工作。要将项目保护与工程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保护过程中,政府可以与文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进行项目保护。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字、录音、录像等信息技术来对稀缺的文化资源进行记录,也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来学习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来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3.3 人文保护

在三大战略的实施下,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人文保护。政府要积极提倡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如可以举办民俗活动或举办民间传统节日,通过传统技艺的表演来将文化资源进行推广,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此实现人文保护的要求。

4 三大战略实施下的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

河南省2007年12月17日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建设强省,要求要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强省的建设制定了“两步走”战略。首先,要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体系以及相关的管理体系等;其次,要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总额。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4.1 调整、升级产业的基本结构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升级产业结构,重视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可根据河南省产业文化发展的现状,重新构建文化产业的新布局。例如,可以将郑州、洛阳为文化产业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将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左右两翼,可以将济源、漯河、周口等地的特色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板块,以此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4.2 重视品牌建设

河南省拥有很多的特色文化资源,要想促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就要创新运用文化资源,要重视文化品牌的建设,让文化产业能够成为河南经济建设的亮点。在三大战略的实施下,河南省要着重建设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能够主动与世界文化市场建立联系,尽力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凸显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能虼俳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5 结语

三大战略的提出是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式的一种应对措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外需增长乏力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扩大内需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势在必行。在经济新格局的建设上,我国针对传统产业发展乏力的现状,要着重发现新兴产业以及现代高新科学产业,重点与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吸引力。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文化是其发展的基本要素,要想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并使其走向世界,必须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通过非遗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2):74-76.

[2] 秦璇,尹建军.寻觅河南特色文化,推动河南文化产业新发展[J].艺术时尚(下),2013(12):80-81.

[3] 邢晟.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中国发展,2012,12(4):81-84.

[4] 华萍.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4(13):76-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