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教学

健康管理师的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管理师的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管理师的教学

篇1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篇2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这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过去的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与集体主义精神等,对心理健康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缺乏经验方法。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健康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能完善自我、克服困难。体育与健康教学应充分利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贯彻这个服务宗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的腐朽的事物也充分暴露。学生早恋、逃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很难设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哪能立足当今社会,哪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篇3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7-01

小学生思想可塑性较高,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加强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小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情感、心理两个方面的教育指导。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整体的教学效率、进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进入小学后,学生由于学习、家庭、伙伴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包括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这些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通过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等,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信心,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下。

2.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控制力差。由于小学生智力发育尚弱,年龄尚小,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相对于自我调节来说,其更愿意模仿别人,难免会和周围的同学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如果这种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会对其今后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第二,学习压力^大。尽管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进行了多次减负,但相对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小学生本身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较差,加上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暴露出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浮躁、焦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与上辅导班的语气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对自我了解不深。小学生处于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人的模仿性较高,还没有形成对自我的完全认识,包括自我督促、自我评价。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出现自负、自卑、小团体意识等心理现象,这对于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其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

3.加强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笔者基于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作为小学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是衡量班主任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而建立有效的心理档案,是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档案记录的相关资料,能够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能够总结某一段时间学生的心理走向,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的把控。班主任应该在接手班级时,通过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从学生人格、智力、心理健康检查结果几个方面入手,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该定期进行辅导,尤其是一对一的辅导,配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在学校、家庭双管齐下,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采用更加灵活的班级管理方式。针对小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作为小学教师来说,在课堂中应该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学习压力与教师课后作业太多,没有娱乐的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班主任教师应该加强与各个任课老师的沟通,各个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表演法等,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自然就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加强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德育相互渗透,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树立榜样,通过典型、榜样指引学生,切忌让学生盲目的进行模仿。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预防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促进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预防为主,优化班级管理环境,为小学生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4

和煦的秋风吹拂着我们的面庞,明媚的九月让人神畅,而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更会让我们舒心。

今天,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交通、学习活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事项向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1)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左右看。年龄不足12周岁的学生一律不得骑车。骑车的同学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主动避让机动车辆,谨防意外事故发生。

(2)做好秋季防病。现在甲型H1N1流感在有的地方蔓延,秋季又是多种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因此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勤锻炼,不暴饮暴食。坚决杜绝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各班要做好每日晨检,午检,及时填写晨检午检表,一旦发现有传染病发生,要尽快向班主任报告并立即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不能任之蔓延。

(3)安排好作息时间,既要学习好,又要休息好。适当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谨防意外伤害发生。

(4)不允许玩火、皮电,防止人身伤害,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5)不和生人搭讪,防止坏人拐骗,做到生人的话不听、事不做、路不带、东西不拿。

篇5

科学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科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这个教育只须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来完成。我觉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依托和支撑的,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科教学才能得以全面落实。本文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康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而必须是一种生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揭示了健康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生理方面――无躯体生理性疾病;(2)心理方面――无心理性疾病;(3)社会适应方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些要素中,(2)、(3)均属心理健康范畴。健康的体魄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适应环境所需的精神力量。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仅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则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会使潜能受到压抑。

由此,我联想到近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厌学或缺乏自信。这表明,当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或者说,现代社会呼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科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教学中来完成,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二、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就科学教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相结合的,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备课前,要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作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唤起全体学生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决心。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在练习讲评中,要表扬学生的独创性解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考试讲评中,要注意表扬及时、批评恰当等等。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介绍科学史,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不畏险阻、前仆后继的史实,使之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环境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意识。提倡学生互改作业,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2.科学实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篇6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国内外研究表明,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压力情境,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与压力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思辨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在实证性方面也拘泥于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缺乏系统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SCL-90和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小学教师进行测评,旨在通过对小学教师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关系的探讨,识别有效的应对方式,为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利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选取濮阳市参加继续教育6个班260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1份。其中男83人,女158人。平均年龄30.73±5.43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Ⅲ。该问卷由62个题目组成,每题有两个答案“是”或“否”,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等6个分量表。主要统计指标是分量表的因子分。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st 90,SCL-90)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lo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等。采用五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根据量表的因子分和总均分来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问卷调查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小学教师应对方式的特点 根据对各种应对方式选择的频度,把被试的选择情况按其均值排列,结果发现:小学教师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0.81±0.16),其后依次是求助(0.53±0.19)、合理化(0.51±0.21)、退避(0.51±0.18)、幻想(0.43±0.20)和自责(0.34±0.22)。

2.2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根据SCL-90评分标准,总均分为1~2(不包括2)者,表示无明显症状;总均分为2~3(不包括3)者。表示有轻度心理症状;总均分为3分以上者,表示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被试样本中有心理症状者为19.1%(其中明显症状者为1.2%,轻度症状者为17.9%),无明显症状者为80.9%。以各因子达到或者超过轻度水平(≥2)为界,划分有无轻度心理症状。结果发现,小学教师轻度不良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35.7%)、人际敏感(31.1%)、敌对(22.0%)、其它(22.0%),较低的为焦虑(14.5%)、精神病性(13.7%)、恐怖(10.8%)。有明显问题(≥3)的人数不多,常见的明显健康问题为强迫(5.8%)、人际敏感(4.5%)和偏执(4.1%)。

2.3 小学教师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了探讨小学教师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以SCL-90的总均分和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考察6种应对方式的回归效应。结果见附表。结果发现,自责对10个因子、总均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幻想对恐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和总均分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对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其它和总均分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篇7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要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中,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闭锁性与开放性是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对儿童个体闭锁,对同伴开放,具有喜欢标新立异的感觉。小学生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篇8

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影响,主要的表现就是能够缓解中学生因学习生活压力而产生一些负面思想,使其能够有效排遣忧郁、消极的不良情绪,产生积极、向上、愉悦的情绪。学生在学校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生活,经常会被科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弄得焦头烂额,也会因为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而产生焦灼不安的思想情绪,而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而将学生不愉快的思想和情绪进行转移,促使学生尽快的摆脱这些痛苦和烦恼,有效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在独生子女在中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思想上表现的都较为自我,且对家庭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和合作。而体育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中学生这一方面的问题,很多的体育项目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完成,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中学生通过最为直接和集中的接触,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合作、分享、竞争、包容等各种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加真切的感受这个社会。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们更能适应相互间的竞争,更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分享的快乐。

3.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中学阶段实施的体育教学主要表现为提倡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不断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和进行不断创新。体育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有很多中学生因为在学习或者其它方面引起的思想抑郁、焦虑,都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有效缓解或消除。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在体育课中穿插游戏使学生身心愉悦

游戏以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普遍喜爱。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不但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能够在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中学生积极进取观念的形成。例如在练习快跑时,我们进行设计穿插一些带有情境的游戏。使学生在练习快跑的同时,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另外,还要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课余的时间编排游戏,在体育课中大家一起做,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异常的活跃。另外,在上体育课时,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锻炼项目,并选派身体较好、活动能力较强的担任组长,带领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课缺少兴趣的学生开展锻炼,会激发学生们参与锻炼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让中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角

有些体育教材的内容过于单调和枯燥,不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要教学生们做立定跳远项目中的空中收腹转体动作。如果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的进行模仿训练,就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动作领会掌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教学的效果也不好。但是如果我们采用超越自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在老师教会学生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提出训练的目标要求,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训练。这样以来,学生们的热情就会被激发,情绪也会非常的高涨,在锻炼过程中,不断的寻求自我超越,学习的氛围就会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从而达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放松情绪

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大,同学们之间的竞争较强,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精神不振、妒忌、疲劳和恐惧的不良思想情绪。那么,如何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这些不利的思想情绪,主要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放松肌肉的方法、呼吸调节的方法等来实现。比如:在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静静的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什么东西都不要想,闭目静坐,就可以消除一些不良的情绪。学生通过在体育运动中的锻炼,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负面情绪的方法,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如果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就会自觉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控制和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实现了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老师不单单成为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老师,而使老师更深层次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田,成为了学生最为知己的朋友。体育教学的过程,也会由老师为主角的格局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状况,由单纯的老师的教的过程,变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对课程的体验、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4.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只有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我们通过以篮球比赛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信心。第一步: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篮球运动,并能在篮球场上跑动起来并主动的去抢球。第二步:在训练过程中,让学校学会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场地的基本站位,学习基本的防守技巧。第三步:增强学生们的球技,要求学生在篮球的传递过程中,传球要到位、运球要稳当、投篮要准确。第四步:传授一些篮球比赛基本的战略战术,要求学生之间要进行密切的配合。通过这样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培训过程,使学生们不至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感觉篮球比赛规则多、要求高,而产生为难或者厌烦情绪。在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体验中,使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锻炼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技术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强的过程,逐步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实现了自我能力的一种超越。

5.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疲劳、激烈、艰苦和紧张的过程。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志的努力和情绪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诸如中长跑、排球、篮球等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和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的培养。通过开展这样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机智果敢、谦虚谨慎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设置障碍训练,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同学友谊,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篇9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篇10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篇11

一、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也对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学生的内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或崇拜其学识,或慕其才能,或敬佩其意志。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在古典音乐领域里寻找他们崇拜的偶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在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一课前,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并写在纸上,他们的困难各种各样,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中的、也有情感上的。我选择贝多芬的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逆境与挫折教育,培养其坚定的意志。面对咄咄逼人的命运,贝多芬选择了抗争,就如同他自己命运的真实写照:命运与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正当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时,他的耳朵却因疾病而失聪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他的创作,写下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奋勇地拼搏。学生在音乐的涛声里感受到了作曲家的精神:把痛苦变为动力,以自信,乐观的姿态战胜命运的挑战。与贝多芬相比,学生回看自己的困难和挫折会怎样想呢?在听后感中甲同学说:“我一直苦恼于自己的数学成绩,下过几次决心想赶上来,但每次总是缺乏恒心和毅力而失败,与贝多芬相比,我这哪是困难呀!贝多芬的坚强的意志让我佩服,也更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几乎每一位同学在听后感中都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面对挫折绝不放弃的决心。当然,除了贝多芬还有许多音乐家,他们的奋斗历程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莫扎特,被贫穷和疾病困绕的他一直坚持创作,仅仅活了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的作品却达千余部,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还有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韦伯,20岁时因误饮硝酸毁坏了歌喉,他没有因此放弃音乐事业,而是转向音乐创作,写了很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和歌剧。还有波兰作曲家肖邦,因波兰1830年沦亡而流亡他乡,但凭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在中国有像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用音乐为理想、为祖国勇敢战斗着――学生的心灵在与这些优秀音乐家以及他们的音乐对话中慢慢坚强起来,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在音乐中寻找自我、高扬自我。

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以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充分自由地参与创造美的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极大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音乐形象的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诱发自由想象,鼓励即兴发挥,促进尽情表达,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想象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直觉或灵感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科学、技术的创造离不开直觉、灵感,艺术的创造,更是如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觉与体验,产生与音乐审美形象的共鸣,即移情性的审美反应。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使之获得蓬勃的生命力量与情趣,从而即兴发挥。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表现艺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音乐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进而使学生尽情地用动作、语言、绘画、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沉浸于音乐中去。通过这些表现,学生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合作意识

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音乐活动中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有部分学生会有被集体遗弃的孤独感,久之造成孤僻,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所以多组织一些人人都有表现机会的活动,既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笔者几年来非常重视音乐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少了,笔者就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弥补,每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学生才艺展现的时间,笔着称之为才艺舞台,这为所有学生创设和提供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包括音乐创作与表现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比如,有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当他初次上我们的才艺舞台时,差不多是被同学架上去的,慢慢地,后来他竟成了他们班才艺舞台的主角。让学生在广阔的音乐田园中,不断发现自己,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音乐的愉悦性是多层次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情感,潜移默化、陶冶情操。音乐是时间、听觉艺术,以流动的形态进行,这就使得参与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这对于大脑潜能的发掘,以及认知和心理个性的发展都有独到的作用。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沉浸于音乐之中时,歌声与微笑便会永远伴随他们。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版

篇12

小学教师工作节奏快、在校时间长、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随之产生的抑郁、焦虑、暴躁和强迫等心理问题也呈上升趋势。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出现了抱怨、委屈、疲劳、抑郁、焦虑、无动力、无热情等不良情绪反应和状态。但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是平凡劳动者中的一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倡,出现了“家长向教师要分数,校长向教师要升学率,教师面对同事要争面子,教师面对学生要讲良心”的多种角色应对局面。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心理产生问题或症状的最核心表现就是情绪上的反应。而不良情绪主要的表现症状是焦虑、抑郁、不安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产生焦虑、感到疲劳、不安等不良情绪比例都很高。同时,调查还显示,不少老师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

小学教师因心理健康因素而产生对职业的倦怠。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教师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这也是他们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表现为情绪疲劳,工作热情降低,缺乏应有的师德、师爱,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或没有意义。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身心造成的危害在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那么,小学教师应如何做好心理健康自我维护工作呢?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高尚的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个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力求做到:

1. 教师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问题。

2.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爱是动力,也是追求。

3.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原则。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身为人师,教师时刻起着榜样的作用。

4. 乐于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了解自我,接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要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别人。要学会谦虚与自信共存。要学会知足,不要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否则只会自寻烦恼。成功的教师能以各种方式影响每一个学生。

5. 个性体现着一个人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每一时刻都身受教师的感染。一位优秀的教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极力控制自己。健全的个性是教师树立良好形象的前提。教师应该培养良好的个性。通过自我认识,正确自我评价。要自我监督,避免个性偏离正常。

6. 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树立民主平等观点,注意感情投资,注重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去向不明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二、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养

1. 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意为人师表,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掌握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技巧如:经常记录教学经验、心得,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上的自信心。

2. 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转移升华、暗示等方式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

篇13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一个重发组成因素。因为它既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内容、规律和方法。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相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同司于整个心理大系统,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心理发展的规律。1、它们都是由人脑器官产生的。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间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物质的高级产物。”2、它们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结合在一起的,是受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的。3、它们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4、它们都属于个体意识范畴。

(二)不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是心理的特殊表现,因而与心理又有区别。

1、内容性质不同。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具有社会性,有是非、好坏、善恶、真假、荣辱之分;但心理品质则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这好比人的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样,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不存在哪种气制才好,哪种气质不好。2、表现形式不同。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为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美感则是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表现形式为美、丑、崇高、滑稽、刚性等。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三)两者的联系:心理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和基础。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二、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及原因

(一)对学生上网的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网络带给了少年儿童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严重的消极影响,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诚如有人所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人类的发展能够像网络一样,把人类逼上如此多的十字路口。”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有待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者更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自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只有激起学生去实现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因此,在矫正学生痴迷网络的行为时,让他认识到自我教育是很重要的。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我国中小学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的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经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态度。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健康指引,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万万不可含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充主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动作、衣着打扮来实现,另外,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