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品业安全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职工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改革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随着管理机制和所有机制的变化,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食堂经营者过于追逐经济利益
目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大都承包或半承包给餐饮服务公司和私人个体,尤其在今天国家政策反腐力度的加大,单位职工食堂又成为单位职工解决吃饭问题的好去处,开办职工食堂的现象渐渐多了起来。这样一来,在食堂经营过程中,经营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尽可能地争取更大利益,导致管理混乱,卫生堪忧。由于监管困难,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食堂承包人只追求眼前利益,极少更新、添置设备,难保卫生条件的改善。设备坏了也尽可能凑合,使设备带病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在自己采购的范围内,也往往采购一些价钱便宜、质量低劣的食材,这样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产生。
(二)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单位领导对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理念落后,又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节的引导,相关制度的落实就流于形式,出现棚架现象,管理松懈。再者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在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垃圾排放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管。这种投资经营与监管的分离,无疑使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难度系数增大,这未免增加了食堂食品安全的隐患。
(三)食堂经营者为降低经营风险而更改功能区
食堂经营者为了降低食堂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把食堂独立分区、健全的功能区又转包给其他经营者,收取租金,更有甚者又将食堂进行转包,这与职工食堂为职工服务的目的背道而驰,对管理员来说增加了管理难度,很多必需的操作流程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无疑增加了食堂食品安全的隐患。
(四)未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
职工食堂是大量人群集体用餐的地方,原料品种多、即食性强、工艺流程复杂、烹饪方法多样、可控性不强等特点,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就更加复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涉及人数多、发病快、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因缺乏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事发之后就出现手忙脚乱,仓促应对,影响处置的效果。最不可容忍的是有些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之后,对发生的原因及教训不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与健康长寿,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上述食品安全隐患因子的分析,绝非空穴来风。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累计的隐患因素也不可忽视。做好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办好伙食的问题,还是一个影响单位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是一件敏感而又重要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并且认真对待,把做好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当成是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以高度责任心来做好这项工作。
三、做好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职工食堂公益性的原则,努力构建让职工信任的食堂和生活环境
无论职工食堂以何种方式承包或半承包等托管的模式给了个体还是餐饮服务公司,职工食堂的公益性原则不可动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更好地为职工服务,提高该服务窗口的效率和水平,并由此让经营服务的主体享有与此原则相适应的合理的投资效益。否则此改革就是不成功的。对双方或一方不利及不公平的合同也都不能算作成功的改革,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所做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作为单位职工食堂,是后勤服务的主体之一,发挥谁主管、谁负责的行政主管,坚持原则,从制度层面上选择有水平、专业化、连锁式、有实力、有爱心的餐饮集团来经营食堂,以享用国家给予单位职工食堂的优惠政策既公益性来破解社会资本逐利的难题。同时还要加强对食堂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品德的修养,贯彻《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职业道德和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具体务实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食堂事小却关乎全局。每个单位都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单位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食堂管理者及管理员要认识到食堂管理的重要性,预防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单位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由单位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食品安全监管会,和食堂承包者的负责人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次将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划分到每一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头上,明确从第一责任人到具体操作人员的自身职责,做到责任到人;最后单位应该和当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签订《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监管职责、责任追究处理办法等,从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
(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单位要建立餐饮经营准入制度,对餐饮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能力、信誉及道德素质、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择优选定,坚决杜绝有其他不正之风发生。将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内容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合同中,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办法,严把卫生准入关。其次在食材的采购方面,实施集中采购制度,对于主要的食材米、面、油、肉、冷冻食品等应有单位职工食堂监管部门进行采购;对此采购人员要积极寻求食材采购的新市场和不同的采购渠道,坚持保质保量、货比三家,选择物美价廉、资质不错的供货商合作,降低食品隐患的概率。最好推广从田间到餐桌的直接对接,从源头上对食品的安全质量进行管控。
建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需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消费者等的密切配合,尤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自律。为提高全体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分为样本,制定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预案,针对性的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从选聘、准入、采购、验收、加工、贮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所有部门有制度、所有的工序有规范、所有的岗位有规定。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食堂的食品安全与职工的健康安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单位的发展与稳定。虽然当前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已不断完善,我们也不能就此放松管理,要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到机关事业单位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开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为新疆农科院后勤服务中心)
实验室应根据安全要求以及实际需求建立台账,统一收集现有的化学品信息,信息应包括:化学品名称、形态、储存位置、储量及主要特性等,当化学品增加或移出时更新化学品信息。企业应对现有的化学品建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档案。
1.2化学品采购
在采购任何化学品时,必须与现有台账对照。台账有记录的化学品可直接采购;若所需化学品不在台账中,则走相关申购、审批流程。需采购化学品须配备MSDS,连同物品一同移交给仓库,及时更新台账;并将MSDS分发给相关操作人员。购买证或运输证使用完毕后,应存档备查。
1.3化学品储存
严格详实记录化学品的入库、出库、报废、库存盘点等信息,及时更新台账、定期核实台账,是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的基本要求。化学品必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危害程度等分门别类,按安全要求分处保管。(1)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位置应干燥、阴凉、通风,避免日光,并应隔绝火、热、电源,库温低于30℃,库房应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仓库中还应配备相应的防泄漏急救用品及消防器材,如:化学吸收棉、防护服、防护面具、手套、灭火器、消防沙等。(2)剧和易制均应放置在配置视频监控和防盗报警装置的专用仓库内。剧应购置保险柜单独存放,保险柜应有明显的“剧毒”标志,严格实行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的“五双”制度。易制应控制其储存量,并根据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分别放置。(3)放射性物质。放射源购置后,应向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申领编码,专人管理,并实行双人双锁,应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定期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等安全防护措施。(4)压缩气体。压缩气体钢瓶必须分类、分处保管,气瓶必须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通风良好的房间,使用或存放易燃气体钢瓶的房间应在门上用警示标志标明;严禁明火,避免曝晒和强烈振动;直立放置时要固定稳妥,确保钢瓶不会移动倾倒。
1.4化学品的使用
1.4.1参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实验人员在首次使用化学品前,必须参阅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了解该化学品的相关性质、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并按照MSDS的指引穿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1.4.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前应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正常运作、各控制仪表是否正常工作、所有安全设施是否可正常使用。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应对实验台面进行整理;实验室的物品摆放有序并标有标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规定取用实验试剂及器皿,随时标注标签。实验过程之中出现任何安全问题,随时联系实验室安全员;实验未完成之前实验人员不许离开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如出现化学药品溅溢洒落,应及时清洁处理妥当。实验完毕之后再次清理实验台面、清洁并归位实验器皿;清洁地板并保持地板干燥;最后关闭水、电、气及门窗。
1.5废弃物处理
企业化学实验室要针对所产生的废弃物的类别及特性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避免不相容的废弃物混装、固液混装,严禁将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装。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废弃试验样品及存放化学品的容器等,部分实验室还包括生物培养基。这些废弃物成分复杂多变,但产生的量少,部分具有较强的易燃、易爆等性质,部分具有毒性,如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危害。根据废物处理的3R原则以及无害化原则,化学实验室考虑废弃物的处理:1.5.1废物减量控制合理库存量,避免库存过多导致过期废弃。化学试剂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如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及砷等试剂,尽量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污染环境。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实验操作技术中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1.5.2无害化处理利用“化学反应销毁法”处理。普通的酸、碱液应用常用的酸碱中和后排放;氰化钾(钠)废液应调至偏碱性,然后加入漂白粉溶液使其分解;苯并(a)芘、联苯胺类致癌物质,可拌入燃料,置焚烧炉中焚烧处理;废弃的酒精等易燃但无毒害的液体可以采用焚烧处理。1.5.3废物分类处理对于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收集废物的各种容器均应贴上标签标识。性质不相容的废物要分开存放,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容器上还应根据废物的危险性张贴易燃、有毒、腐蚀品等危险标签。盛装液体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须按安全要求摆放;将收集好的废液放在指定的位置等待定期处理。对会产生生有毒、易燃气体或臭味气体的废液,要及时处理,防止泄漏。微生物废弃培养基应按要求处理后再密封收集废弃,并做好相应的灭菌记录。放射性废弃物应根据要求将废弃物收集密封,予以屏蔽和隔离。将各类收集好的实验室废物按要求定期或及时交予有相关资质的公司处理,并保存记录。
1.6定期检查审核并持续改进
定期对实验室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回顾反思、改进完善,不定期组织检查化学品采购、储存、使用、废弃、应急准备等系列环节的日常活动是否合符规范要求,对于检查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定期回顾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纠正措施的完成。
2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
2.1安全标识
化学实验室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警示、提醒实验人员的日常操作,强化操作者对实验风险的防范意识。安全标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红色表示严禁或禁止、黄色表示警告或警示、蓝色表示指示或必须遵守、绿色表示安全或可使用。醒目的安全标识能有效地影响人的行为,合理地利用安全标识可营造出一个“防”的氛围。如表示禁止的:“禁止烟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化学品如金属钠应标明“禁止用水灭火”。表示警告的:“当心腐蚀”、“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表示命令的:接触强酸强碱时“必须戴防护手套”;接触大量尘埃时“必须带防尘口罩”。表示提示的:“紧急洗眼装置”、“急救药箱”。
2.2安全技能培训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后方可参与相关实验操作。进入岗位前,应根据实验室人员接触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及危险因素进行培训,如罐装气体安全培训、易燃易爆化学品安全培训等。部分实验室存在周期轮换项目的情况,在项目轮换前,实验人员要认识将要负责的项目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和操作注意事项,遵守项目的安全操作指引。当新危险化学品物质进入工作场所时,应对新物质的危险性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培训。企业实验室应每年定期组织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防火防爆基本知识;化学品可能对人体的危害;个人防护知识。
2.3应急培训及预演
实验人员在日常操作中发生以下化学品小泄露或小伤害事故时,可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来降低事故的危害性。化学品洒、漏到地面或实验台面时,应立即做好防护,收集泄漏化学品,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移交废物公司处理。实验人员误吸有毒有害气体时,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地方使其平躺;若呕吐时需及时清除呕吐物,以确保呼吸道畅通。化学品接触到皮肤,应采用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硫酸溅洒,应先用碳酸氢钠之类稀碱液或肥皂液进行洗涤,再用水冲洗;盐酸、硝酸等强酸溅到皮肤时紧急喷淋15min;强碱接触皮肤时,应立刻用水冲洗至皮肤不滑,再用稀释的醋酸或柠檬汁等进行中和。若危险化学品溅入眼睛,应立即撑开眼睑用水连续洗涤15min以上再就诊。除此之外,企业实验室应制定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和火灾应急预案,每年组织至少一次的消防演习和化学品防泄漏演习,确保全员参与演练。消防器材及防泄漏应急物品应每月定期检查,确保有效及可获取;紧急洗眼器、紧急淋浴设施和急救箱应设置在方便实验人员获取的地方,涉及毒害试剂的实验室应备有紧急解毒药品,如防氢氟酸中毒的葡萄糖酸钙软膏等。实验室应指定紧急联系人,一旦发生意外,可随时与之取得联系,进行应急指挥。
1 目前中小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
1.1 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混乱
一是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这在刚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的私营家族式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企业里,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往往一个员工要身兼多种职务,,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有管理,这类企业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有管理体系,有组织架构,有规章制度,但却没有执行。三是有管理,基本上属“照抄照搬”型,却严重超前,管理形式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不配套、不协调。
1.2 缺少管理的专业人才
中小型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家族式的企业,分管各个部门的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笔者作为生产许可证的注册审核员,审核时发现很多的小食品企业没有化验员,有也只是摆设应付检查,导致企业在管理方法上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食品安全的管理几乎为零,风险很大。
1.3 员工素质低且流动性大
目前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员工因为薪金等原因有很大的流动性,这造成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人员流动性大,前景渺茫,跳槽频繁。
1.4 小型企业质量环境方面的问题
从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环境来看,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缺乏政府政策性支持是影响小型企业产品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恶意杀价等行为促使小型企业更多的采取降低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一些小型企业无法通过提高质量来获得正当的利润,从而导致相当多的小型企业不愿意在质量管理上投入精力和资源。
1.5 食品生产许可证形同虚设
在中小企业别是管理人员少,管理的层次少,通常一人身兼多职。企业费劲千辛万苦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没有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企业生产。只是把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当做一种参与市场竞争时的按码,没有认真履行其中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受其本身条件、员工素质、生存环境等各因素影响,再者,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赢利,在这种情况下,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自我管理形同虚设,无法靠其自己来保障食品安全。
1.6 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多为被动监管
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政府的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监管部门往往是在事件大规模发生以后,已经无法掩盖的情况下才做出反应,而不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萌芽阶段甚至在其未发生时就拥制事件的发展。究其原因之所在,除去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还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思维不够主动,食品安全监管仍为事后的被动监管,没有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本身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
2 中小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界有句名言,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在当前的国情下目前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靠的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的管理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2.1 企业最高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加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命脉,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否则都是将被淘汰的。所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必须要有这个意识,食品行业比较特殊,有的企业最高管理者一味的追求成本最低化,投机取巧,用劣质的原料甚至是食品中违法的使用化学原料,超范围、超量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结果酿成了悲剧,不仅给自己,还给多少无辜的人带来了伤害。可以通过行业交流、互联网、以及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来提高的质量安全知识,总之,现今学习的渠道是多方位的。
2.2 引进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食品行业中有用的比较多的体系有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食品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2.3 落实政府强制的执行的生产许可证体系
生产许可证体系规定了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条件,生产和检验设备,各种相应的管理文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发挥管理的职能,要求生产、采购、质量、销售应按照生产许可证体系文件所规定来要求执行。必须按照要求设立相应的检验部门,人员保证稳定,定期的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做到产品出厂前批批检测,检测的结果记录需保存好,以便日后查用。
2.4 发挥质量检验部门的把关作用
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鉴别、把关、预防、报告职能,即可以防止不合格品流出,又为预防不合格提供依据。中小企业必须按照有关的要求设立质量检验部门,不能用来应付检查。聘请相应专业的人员,精通食品检验和体系,担任负责人,对生产过程中和产品出厂前的检验负责。同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性,防止人员流动性太大造成质量检验的失误。
2.5 定期自查
这里可以结合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来做。由最高管理者牵头,定期组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有条件可以聘请外面的专家来做。检查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检查的要素涉及所有的方面,检查要细,目的就是要找问题。对企业自身的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形成一个PDCA循环。长期下去,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也会得到提高。
2.6 重视人才、加强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17-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这就使得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餐饮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得以快速发展。餐饮业规模庞大,消费人数众多,又是食品产业链条的终端,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变得庞大而复杂,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做到实时、精确的对大型餐饮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信息时代赋予了信息管理系统新的含义,随着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传统餐饮业要想做强做大,必然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流程化,进而为连锁集团化铺平道路。餐饮企业的管理目的是成本控制、运营控制,其最终结果表现为效率和效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管理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特性恰恰是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特点。目前也有许多企业运用信息化对日常经营进行管理。
餐饮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前台管理:点菜收银,接待预定,补打账单,吧厨出品,交接班,财务上缴,暂时离开;团队接洽:团队预定,团队接待,团队查询;基础数据:酒菜设置,特价促销,酒菜折扣,酒菜组成,房台设置,消费方式,员工资料,其他资料;辅助管理:会员资料,会员消费,挂账管理,挂账交款,账务处理,冲账;库存管理:单据管理,往来单位,库存账务,库存盘点,库存期初数据录入,当前库存,供应商供货明细,商品进货统计;查询分析:账单查询,点单查询,交接班记录,财务上缴记录,点单分析,销售分析,员工业绩;报表:营业明细表,月营业报表,年营业报表,酒菜销售明细表,酒菜销售汇总表,酒菜预定统计表,酒菜月销售统计表,酒菜年销售统计表,宾客消费统计;系统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初始化,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操作员管理,更改密码,权限管理,重新登录。由上面可以看出,单纯的把餐饮信息化就理解为用电脑收银,或是电脑点菜,是不能概括信息化的全部功能的,而众多信息化的功能是要根据企业的逐步规划发展,逐步演变而来。
虽然近些年餐饮业的信息化管理得以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基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重大公共问题。2010年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就发生了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10年,调查发现很多餐厅使用地沟油,媒体称内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高达200万至300万吨。2010年4月7日,江苏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被发现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了石灰粉,含量竟达30%。卫生部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2010年8月26日。江苏苏州抽查爆出问题银鱼,含孔雀石绿和甲醛。2010年12月16日,沈阳晚报对华润万家超市三经街店出售的散装脐橙涉嫌含有苏丹红进行了报道。2011年3月15号,内地媒体曝光瘦肉精猪肉。3月18号,重庆媒体报导,有商家往牛血中添加福尔马林,让血旺的卖相更好,这样的血旺日产达到4000斤。4月12号,上海多家超市被曝多年来销售染色馒头.随后浙江温州和广东广州也相继发现生产或者销售染色馒头。4月15号,多地曝出牛肉膏事件,可将猪肉变成价格相对高出很多的牛肉。之后,广东佛山又爆出有商家在猪肉中添加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涉案假牛肉数量超过了1.省略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常说的B/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B/S结构模式是利用Web服务器和ASP(ActiveServerPages即动态服务器网页)作为数据库操作的中间层,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数据库结构与Web技术密切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三层Web结构的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B/S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在前端采用IE浏览器将用户提交的操作信息向Web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Web服务器通过ASP和一些中间组件访问后台数据库,并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前端浏览器。开发基于B/S模式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及优势:1、B/S是一种瘦客户机模式,客户端软件仅需安装浏览器。应用界面单一,客户端硬件配置要求较低,可由相对低廉的PC机替代。2、易于管理和维护。因客户端浏览器界面风格单一,利于提高效率。而在C/S模式中,操作人员必须熟悉不同的界面、理解程序员的意图,为此要对操作员进行大量培训。在B/S模式中,这些工作变得简单易行,B/S在版本升级时只需集中维护放在服务器端的代码,这种以Server为中心的管理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Client端维护工作的负担。3、无须开发客户端软件,浏览器软件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升级。对已安装了Windows的用户,可以使用内置的TCP/IP协议和InternetExplorer中文版。4、开发B/S应用,开发效率高,开发周期短,见效快。5、平台无关性,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可以从不同厂家选择设备和服务。6、开放性,采用公开的标准和协议。7、可使原有的软硬件投资得到较好的保护,从原有系统平滑地升级到Internet。
系统由四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组成,分别是原材料采购电子台账,库房管理模块,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模,块消毒模块。原材料采购电子台帐的建立无疑是系统最大的亮点之一。其功能顺应了餐饮业经营者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制度,便于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并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规范进购食品原料规范索取票证,做到货物、凭证、台帐三者相符。库房管理模块功能包括:录入货品信息并确定每类货品的保值类别,对每个类别定义保质极限期限,按照食品货品储存保质要求对货品多级分类;支持组合查询,能够按照货品类别、保质天数、保值类别、货品名称、进货日期、警告天数、进货人、库房号等等项目对库房内货品进行检索统计;库房巡检功能能定时检索库房每件货物,计算其库存时间,效验其是否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并给出相应提示;支持上级主管部门实时访问、检查库存信息。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模块功能包括:登记员工信息,并按照工种分类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定义不同工种的疾病限制,并设置员工体检周期;支持上级主管部门实时访问、检查员工健康信息。消毒模块功能包括:餐饮具、空调基本信息登记;消毒日志登记;消毒巡检;支持上级管理部门实时访问、检查消毒信息。以上功能建立起了强大的自查监督体系,能有效的避免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餐饮业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稳定。虽然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管理任务异常艰巨,但只要依托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采用信息化管理将翻开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一、开拓酒类流通管理新局面,扎实工作。
加强商业流通管理的重要举措,强化酒类流通管理。对于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2005年《酒类流通管理方法》商务部令[2005]第25号)公布后,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市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内贸行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人专职负责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但从全市整体来看,酒类流通管理发展还很不平衡,工作进展不一致,效果不明显。有的酒类流通管理还局限于城区,尚未延伸到乡镇;有的还处在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实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上,还未开展酒类流通行政执法;个别的酒类流通备案登记也未正式开展。这与酒类流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酒类流通管理需要不相适应,与城乡居民的愿望也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需迅速改变。商务部公布的酒类流通管理方法》赋予我商业管理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行政许可制度,各级商业主管部门必需积极认真地做好此项工作。知道,2005年开始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废除、精减各项审批和备案制度,比率达到60%以上。国家在这个时间出台《酒类流通管理方法》对酒类流通的备案管理及执法作出明确规定,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酒类流通平安问题的高度重视。酒和烟一样,也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制度管理,而酒类管理却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状况,因此,加强酒类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加强领导,第一。健全机构。酒类流通行业点多面广、地处分散,从业人员较多,商品流转额大,流通渠道复杂,一直处在管理无序、服务缺失的状态之下,实行酒类流通规范管理,难度和阻力很大。因此,必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门机构。各县(市、区)政府都要成立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市、区)长担任,商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成员单位为卫生、工商、质监、公安、药监、物价、财政和税务等职能部门。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国家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方法》精神,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酒类流通管理的实施意见,把酒类流通管理纳入政府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形成工作合力和联动效应,共同把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做好。
广泛宣传,第二。营造声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需要正面宣传和引导才干更好地开展工作。各县(市、区)要组织开展好酒类流通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商业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开展座谈会、组织宣传小分队、上门宣讲等,把酒类流通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做深、做细、做活,提高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对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营造酒类流通管理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科学组织,第三。有序推进。酒类流通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因此,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必需做到科学组织,强势推进,抓住关键,谋好开局。要坚决落实好酒类流通经营者备案登记、酒类来源可追溯和酒类流通随附单等制度。酒类流通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是酒类流通管理的关键环节,且工作量大,必需把备案登记这一开局战打好,力求开局见效。一年来,全市酒类批发企业已备案登记405家,备案登记率达55%零售企业已备案登记7381家,备案登记率达50%万载县共备案登记酒类经营户1417户,取得了批发备案登记率100%零售备案登记率95%良好成果,但零售备案登记本有的县30%不到备案是第一步,有备案,执法才有依据。要稳步推进,采取先批发后零售、先经营业后娱乐服务业、先城区后乡镇的做法,实现酒类流通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
精心管理,第四。加强执法。酒类流通管理的根本和核心都在管理。省即将出台酒类流通管理条例,全国也都将陆续出台。因此,要在转变管理观念,落实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手段上狠下功夫。商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经营者的联系和沟通,既当好管理者,又做好服务员;要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特别是内部管理制度,接受酒类经营者和社会的监督;要建立酒类经营者和酒类行业的档案库和资料库,实现酒类流通管理的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商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商业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培训执法人员,履行酒类流通执法职能。行政执法人员都要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服务、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对违法案件做到早发现、早立案、早查处、早结案,并做到公开办案、阳光操作,增强行政执法的公信力、执行力和透明度。
二、开辟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新渠道,强化举措。
关系到城乡居民的饮食平安和身体健康,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畜牧业、屠宰业的继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和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国务院公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38号)已经整整10周年。10年来,市不时适应市场变化,从最初成立生猪定点屠宰领导小组到出台《市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场(点)设置规划》生猪屠宰管理工作开展较好,全省走在前列。最近,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室先后下文,要求迅速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平安专项整治行动。要求乡镇生猪屠宰管理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集中纳税和分散经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无耳标的生猪不许调运,没有检疫(验)证明的猪肉不准销售;严查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等违法行为。要求到今年年底,县城以上乡村进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到95%县城以上乡村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全市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定点屠宰率只有70%这个数字低于全国75%水平。丰城、樟树、高安和宜丰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100%而其他县市区有的只有50%与城区比,据我掌握的资料。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比较落后,定点屠宰率远远达不到目标,有的乡镇一度施行的定点屠宰也因种种原因停止了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生猪定点屠宰普及到乡镇的工作难度确实很大,任务很艰巨。为确保人民群众猪肉食品平安,要迎难而上、排难而进,年底坚决实现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95%的目标。
生猪定点屠宰点的设立必需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形式多样。商业主管部门要与乡镇政府密切配合,一是要因地制宜设立生猪屠宰点。设立生猪定点屠宰点是确保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工作顺利进行和达标的基础和条件。由于各乡镇情况不同。严格把关,使生猪屠宰定点的设立,包括选址、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等都符合相关的要求、规范和条件。商业主管部门要对已设立的乡镇定点屠宰场、集中屠宰点做好统一规范管理。省人大专门在市进行了生猪定点屠宰检查,也专门去了一些乡镇、村的定点屠宰点,可以说情况不错,管理也井然有序。
应主要满足所在地乡镇居民消费需要,二是要严格管理猪肉产品销售市场。乡镇定点屠宰生猪。未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盲目扩大生猪屠宰量,使肉品大量进入城区市场,影响和干扰城区现行的生猪定点屠宰格局和猪肉产品直供体系。城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未经乡镇同意,不得到乡镇所在地辖域内运销自己的猪肉产品;如确有特殊情况,要设置定点屠宰肉品销售专柜,统一配送和运销。要严防不法分子乘猪肉价格上涨之机,用病死猪肉来冲击市场。
对符合设置条件的合理规范设立;对不适合当地发展需要和不符合卫生、环保条件的集中屠宰点和屠工,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要建立定点屠宰场、集中屠宰点和屠工备案设立和退出制度。要及时清退。要建立乡镇定点屠宰场生猪检疫检验制度,由商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集中屠宰点和屠工屠宰的生猪和销售的猪肉产品都必需具有当地畜牧兽医站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确保肉品平安。要建立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商务行政执法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的执法检查,搞好联合执法。
三、构建农村流通管理新格局,创新思路。
由于国有商业企业基本退出农村流通领域,近几年。农村流通管理基本上是空白”从而使一些乡镇的流通市场成为一些不法商贩推销低档、劣质和假冒产品的场所和从事其它违法经营的跳板,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流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流通管理工作呈现的问题,促进农村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维护和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出台了加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农村流通工作。
(一)创新管理形式。各县(市、区)政府要统一布置农村流通管理工作,乡镇政府必需明确由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农村流通管理工作。
一、城市化发展与食品安全保障互相作用
城市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能够有一个现代化、舒适、安全、愉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食品安全的本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没有保障,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空谈。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与食品安全的保障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一)食品安全的保障是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主要内容。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食品安全的发展,食品安全的发展有益于生态城市的建设。食品安全的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没有食品安全的保障,居民的基本健康无法保障,生态建设丧失基础。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为居民们搭建一个有益身心发展的良好的环境,终极目标是为了使居民对生活有一个美好的幸福感,食品安全的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呈正向效应。绿色食品的占有率是衡量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
(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双刃剑”。城市工业化过程中带了负面效应。首先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生命之源―水出现了问题,不仅水位下降,且水质严重受到污染;其次,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雾霾频发,我国很多地区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在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所在地区是污染高发区,比如在今年一季度全国重污染城市排名的前十位中,河北省包括:石家庄、唐山等七个城市。大气的污染最终尘埃落定进入土壤,污染食品源头。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问题。第一,城市发展中微生物污染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依然很突出。我国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第二,种植业、养殖业源头遭受到严重污染,食品安全链条上其他环节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第三,违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严重。此类问题在全国很多地方存在,尤其在大城市部分地区、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问题更为严重。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食品添加剂技术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诞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但若不合理使用则给居民的身体带来损害。食品安全法出台前,我国对添加剂使用的检验标准混乱,造成添加剂的滥用。其二,监管缺位。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到餐饮分别有不同行政部门监管,在两环节交叉的地方,会出现各部门抢着监管或者各部门互相推诿都不愿意监管的现象。另外法律对我国“第三方监管”规定较少,导致其职能发挥不足。媒体的监管还有待完善。
三、探求我国生态城市进程中食品安全保障的路径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观,借发展生态城市契机改善我国食品安全。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以此表示已将生态文明升为国家意志。而在近年来的各项改革措施中,对建设生态城市的力度非常大,并将部分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因此,借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东风,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是一次非常好的良机。
(二)完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分段监管”模式已造成监管职能碎片化,各监管方相互推诿,应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同时我国标准体系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应将各标准内容重新审视,去掉交叉部分,补充空白部分,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预警体系、追溯体系的建设。
(三)提高监管部门的执行力。2014年12月1日,新的《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对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监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应该使食品各利益方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网,互相牵制,不应留下监管灰色地带甚至空白。
(四)加大食品供给者的违法成本。合法趋利性是任何一个商人或企业的合理存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当今形势下,我国部分食品供给者为了获得非法利益铤而走险,使用不合格的食品初级农产品,或者加工环节肆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置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于不顾。在目前仅仅依靠食品供给者的自律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几乎不可能,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食品供给者的违法成本。
2、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生产过程是受到社会任何方面都比较重视的,这是由于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其危害和牵涉到的各方面利益是非常多的。总而言之,针对突发事件,国家应对突发公李艳伟共事件应急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这一体系完善的作用就是一旦发生事故,化工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对于事故产品物理特性以及性质还有其可能会导致的危害进行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并且要及时有效的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方案,以便事故发生时可及时开展救治活动,迅速控制住事故现场,有条不紊地化解危机带来的危害,选出最佳有效的措施阻止危险进一步恶化,在能够确保社会正常秩序的同时,将不良的影响降低至理想化的程度,经济上的损失也要尽可能的降低。在化工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十分的关键点的。
3、加强从业培训及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由于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往往会存在人员素质低、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和技术管理落后以及生产条件简陋等特点,所以,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则有必要从其从业人员的实业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方面着手,另外,为了规范和监督企业人员严谨办公,则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3.1从业培训方面
企业在招录人员时,有必要开设相关知识的测试,草拟合格录用规格,并且严格按照其规格进行录用,不容偏差。在招录人员之后,在任用这些人员之前,企业应当开设相关知识及业务操作技能培训课程,要求被录用人员一一参与培训,从而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更加熟悉其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与测试。进行多种事故模拟演练,并对其传授各种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措施,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并制定逃生方案及路径,从而培养员工实际操作和应急救助能力。
3.2安全教育方面
在招录人员时,企业单位除了开设相关知识的测试外,还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方面的测试,以明确要求其在从事此工作时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在招录人员之后,在任用人员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对其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其讲座的演讲人则可为一些经验丰富的化学品管理的专业人士,并且明确要求各级人员必须参加,这主要是因为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教育来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提高其法律法规意识,决不允许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3.3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理,仅仅靠加强从业培训和安全教育时往往不够的。除了要掌握熟练地专业和操作知识,以及安全意识之外,员工必须要有着严谨工作的态度,所以,为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帮助员工克服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从而提高安全系数,更为有效的防范风险。
4、加大设备检验力度
在进行化工品生产、储存以及使用时,除了要操作技艺要醇熟意外,对其所用到的设备也要予以注意,不容忽视。为防止设备组装失误和设备陈旧以及设备零件脱落坏死导致严重性事故发生,企业方应当保证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的运行,即对其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检验,除此之外还要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并安排相关人员对其检验效果进行监督并签字。对于盛放危险化学品的容器,部分属于压力容器,而压力容器又属于特种设备,一旦特种设备出现问题,会累及设备内所保存的危险化学品,为保证容器的使用安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制检验,并保存检测报告。
本文结合石油运输公司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现状分析总结出石油运输公司危化品公司运输安全管理现存主要问题。该研究为石油运输公司在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方案和安全管理方面统筹规划提供了参考。
二、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石油运输公司的危化品安全运输管理工作做的很精细,公司认真检查安全运输现状,并成立相应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要求运输人员必须具有相关资格证书,公司的安全运输业务管理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已建立多年,但从公司目前运输管理制度完备性、运输管理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看,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安全运输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
依据国务院出台的危化品运输管理条例,结合石油运输公司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现状,公司在安全运输管理制度完善方面需要加强运输人员制度管理、运输过程安全管理等。
为确保车辆安全可靠的正常运行,在从业人员、车辆、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石油运输公司对所管辖车辆明确规定:认真遵守道路安全法规,严禁超载、超限;出车前对车辆认真检查,不开带病车;车辆技术登记证必须达到一级,车牌、静电接地,灭火器设施必须齐全、有效;有违反法律、法规者,应及时纠正,限期整改,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运输;搞好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到万无一失,确保运输工作中安全可靠。
尽管如上所述,石油运输公司已经制定了相关安全运输管理制度,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首先,石油运输公司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应当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其次,危化品在装卸过程要按照相关作业流程进行,除了要有相关装卸人员的严格监控把关外,还要对危化品运输储存容器如槽罐等高度注意,防止由于温度过高、道路颠簸等意外原因使得危化品发生爆炸或泄露等危险,这方面的精细化工作在运输公司的过程管理中有时因运输任务紧急或运输道路不畅等出现过问题,也正是这方面问题最容易导致危化品运输事故;再次,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等都要对危化品的特性非常熟悉,十分清楚哪些情况下会导致危化品危险事故,如果一旦发生事故还要十分清楚紧急处理办法。
2. 道路危化品运输车辆统一监控管理平台构建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危化品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频发,加之由于自身化学性质、运输条件、不可抗因素的干扰,时常出现泄漏、燃烧起火、爆炸的情况;其次在相关车辆通过人员密集区域时,容易对周边群众、行人及其他设施构成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监控环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因素,这个环节的有效工作能够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如果放松了这一环节,则可能导致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甚至会酿成重大恶果。从目前石油运输公司的统一监控管理水平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监控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没有时刻拉紧安全这根弦,是安全事故屡次发生的一大原因。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运输车队车辆规模也不断壮大,各地运管分部无法进行统一监管,石油运输公司需要进行自主运输监控管理平台建设,以完成公司车辆的统一监控和管理。
3.未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干预、控制的管理过程,以达最大水平的减少危害或损失。与其他快速多变的行业类似,危化品道路运输行业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典型的如随着运输技术、道路条件、制度化管理等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改进使得该行业的应急管理更加科学、可控;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危化品行业也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买方市场,买方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危化品运输者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近几年,发生在石油系统内部的一些大型危化品事故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危化品应急管理工作的严峻性,石油运输公司作为危化品运输企业,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将之与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优势”。
4.运输车辆及设备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作业许可的概念及在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大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壳牌、杜邦等国际知名的石油化工企业在总结自身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并最终形成了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HSE管理体系先后在国内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引用为企业标准并不断完善,为提高国内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从中石油、中石化重组以来,两大石油公司不断加快油库、加油站的布局调整,抢滩终端销售市场,中海油也大力实施上岸战略,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和道达尔等外资企业也加入进来,在大陆地区形成了数千座油库和近十万座加油站的巨大规模。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其在建设以及运行维护中的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很有必要加以关注。而作业许可在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程度,与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把成品油销售企业的作业管理分成常规作业、应急处置作业和非常规作业三大类。进行常规作业,员工只要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就能确保安全,应急处置作业需要按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或应急预案执行。那么,在进行非常规作业时,就必需按作业许可的相关程序执行才能确保安全。这样,我们对整个作业管理在流程管理上才能实现全覆盖。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作业许可管理程序来对非常规作业进行规范的话,要想保证施工安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作业许可管理规范》,把作业许可纳入HSE管理体系当中,作为HSE体系的重要要素和重要方法之一,在系统内开始全面推行。作业许可指的是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到的非常规作业(包括承包商作业),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验证作业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的一个过程。它需要通过作业人员填写作业许可证,由具有审批权限的批准人签批后按许可证的要求进行相关作业。
一个完整的作业许可流程,主要包括了作业申请、作业批准、作业实施和作业关闭四个阶段。当一个作业许可涉及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火作业、挖掘作业、吊装作业、管线打开作业等危险性大的作业时,还需要办理专项作业许可证,通过相应的专项作业许可证来强化对这些专门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作业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在进行作业申请时,应评估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具有批准权限的批准人在签批作业许可之前,应当审查确认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否完备,相关人员的资质是否与作业性质相符,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是否有效。作业实施之前,所有现场参加作业的人员应当接受安全交底,熟知作业风险和安全措施。作业完成后,申请人和批准人共同确认作业现场没有安全隐患,方可签字对许可证予以关闭。
二、作业许可在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应用现状
推行HSE体系和作业许可制度以来,作业许可的意识和观念在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施工管理部门得到了普遍的树立和强化,作业许可的制度在绝大部分入围承包商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对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通过近年来对HSE体系的内部审核发现,在作业许可制度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作业许可的申请环节,施工单位派出的作业组织者对面临的风险辨识不齐全,防控措施准备不充分,或者对待作业许可证的填写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体现在作业许可证上面,填写的内容不符合规定要求。如在审核某施工单位油库清罐进行动火作业时填的许可证时,应按要求进行气体检测,但在许可证中没有看到气体检测的数据,对风险因素的辨识也很不齐全。
二是在作业批准环节,批准人存在未取得规定权限审批或不认真审核申请人填写的作业许可证,以及不到作业现场认真核查施工单位的作业准备、作业人员的资质是否全部满足安全要求的问题。比如,审核某加油站的作业许可证时,发现该许可证的批准人为该公司加油站管理科科长,而该公司的HSE体系文件中对作业许可的批准人表述为该公司主管领导或指定授权人,并且没有发现授权文件,属于无权审批。再比如,在审核某加油站2012年3月开工的某项施工资料时,发现从事临时用电作业的电工李某的电工操作证已经于2012年1月到期,不具有从事电工作业的资格,不能批准该员工从事临时用电作业,但批准人对此未加认真审核,仍然批准了该作业。
三是在作业实施环节,存在施工单位作业人员不按批准的作业许可程序和安全要求作业,建设单位现场监督人员不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督及复核的问题。在审核某油库进行清罐所涉及的动火作业许可证时,发现施工单位只用了一台可燃气体检测仪进行气体检测(许可证中只有一个检测数据,而规范要求同时使用两台检测仪进行检测),并且仅有施工单位人员签字确认(该作业要求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人员现场复核并签字确认)。
三、加强作业许可管理,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持续改进是HSE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而言,以推行好、贯彻好作业许可制度为重点,持续改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要在各个层级的工程管理部门中加强对作业许可制度的宣传和培训。要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各层级的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部门的工程管理人员都能清楚掌握作业许可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能够主动识别作业风险,研究和落实防控措施,并据此指导和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近年来,中国石油的销售企业经常安排地市分公司一级主管工程建设的领导班子成员接受有关作业许可的专题培训,并每年安排3―4批进行集中考试,公开考试成绩。通过对分管领导的培训,自上而下地督促工程管理部门不断提高作业许可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88-0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石油和下游产品的储存量也持续增加。由于石油和下游产品多是易燃易爆物质,且储量大,易导致重大安全风险。该文将针对石油企业油品库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结合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火灾、爆炸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安全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管理的质量。
1 油品库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的危险性包括3方面:一是储存物质的危险性;二是作业过程的危险性;三是装卸区域的危险性。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油品库内储存位置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内日常储存的危险物质有:汽油、柴油和煤焦油等。
汽油是低闪点易燃液体,其蒸气和空气进行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和高热环境,易发生燃烧和爆炸,能够与氧化剂等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同时,由于汽油蒸气密度比空气高,会在低处进行扩散,遇到明火会发生回燃现象。
柴油也是可燃液体,闪点比汽油略高,但同样极易燃烧。其蒸气能够与空气混合形成危险的爆炸混合物。在高温和明火条件下很容易发生爆炸现象,能够与氧化剂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煤焦油闪点较低,在明火和高热条件下能够与氧化剂等产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2)油品库作业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日常工作中,考虑到危险物质的影响,在作业过程中,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特别是不规范、不细致的操作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事件。
一是油品冒顶导致的火灾和爆炸风险。油品储罐的日常管理中,如果出现进出料管线标示不清,或是操作人员不能满足技能要求、缺少责任心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油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冒顶,流出的油品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火灾和爆炸。
二是跑冒滴漏事故。渣油储运过程中,如果混入水分,会在伴热蒸气等外部条件影响下,出现重油突沸、罐体变形等状况,并导致渣油大量外泄,发生危险。在油品的装卸过程中,如果装卸泵和对应管路出现泄露,渣油可能发生喷溅,遇到明火发生火灾。
三是油品防静电问题。油品在管道内流动过程中,会与管壁和管壁产生摩擦,引起静电,静电的积聚会产生严重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导除静电措施,长期积聚的静电可能会放电、产生电火花,引燃现场泄露的油品蒸气,发生危险事件。
四是可燃油气的影响。油品储罐的顶部都有呼吸管,在罐内油品持续升高的过程中,会难以避免地出现空气与油品蒸气的混合,并在罐顶积聚的情况。如果在呼吸管处,没有阻火器,就可能出现雷击、静电释放等情况出现火灾。
(3)油品储运装卸区的危险性分析。
油品库区域所进行的储运和装卸作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是作业过程的持续时间长、作业频繁,导致出现物料的泄露和积聚。
二是计量不准确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超装、装卸失控、跑冒等问题。
三是充装速度过快,产生和积聚大量的静电。
四是现场管理不严,导致油品装卸过程中,密封达不到要求而泄露或是车辆损坏场内设施。
2 安全管理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油品库的危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油品库储存物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不规范的人员操作行为。因此,在进行油品库的地址选择、平面布置、日常安全管理方面,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1)选址与平面布置。
油品库应与生产装置和采矿区有一定的距离,且不能选择地震烈度在9级及以上的区域。油品库应当和居民区、水源保护区以及通讯线路等保持安全距离,应当未予居民区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不同储罐之间的距离应当执行《石油品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
油品库区的安全设施应当符合要求。在油品库区的四周,应当建设高度不低于2.5 m的非燃烧性围墙,并建设防火堤,防火堤容积不小于管组内部最大罐罐体容量。在雨水沟穿越防火堤的地方,采取排水阻油措施。
储罐应当设置液位计和高液位报警装置,进行液位与物料泵的联动。储罐的进出口位置,应当采用挠性或柔性连接,油泵站的部分物料挥发排放管管口应设在泵房外,管口高于周围平面4 m或以上。
库区围墙内的输送管道应当地上铺设。地上或管沟内的管道应当铺设在管架或管墩上,管沟在进入泵房或罐组防火堤时,应当设置隔断墙。在易出现工伤事故或通行发生危险的场所应当设置备用的照明系统。
在罐体底部的四周应当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动物进入内部,在油罐区内的作业区域,应当设置消除静电装置,设立满足消防和事故要求的水池和泡沫灭火系统。
(2)安全管理。
油品库区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人员配置、应急方案准备、工艺流程、人员职责管理、现场巡视等方面。
一是设立专职的安全员,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和巡查,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层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制定和完善危险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在预案中要对人员配备、设备和器材的准备情况进行要求,定期对事故预案进行演练,发现问题,完善预案。
三是在工艺规程、技术操作和巡检规程中,细化安全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的标准。
四是组织内负责安全的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经过考核后才能上岗。
五是在日常工作中,将罐区的安全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强化巡检,对现场进行严格管理,杜绝火源和闲杂人员靠近罐区,在罐区内的相关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定时进行罐区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89-02
餐饮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百姓的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同时,相对于其他食品行业而言,更加直接的面对消费者。餐饮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街头饮食店,到星级宾馆,从单位集体食堂到不同的中西式饭店,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1。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些都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多方原因,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监管部门应从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出发,加强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打击各种不良现象,促进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1 中式餐饮业食品卫生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经营者卫生意识淡薄
部分餐饮行业的经营者对食品卫生的重视度不够,或者为了经济利益,明知是对人的身体有害的却依然使用,在食品的加工中以次充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不少餐饮场所中,卫生监督员发现,其前厅布置得高雅、整洁,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较差:厨房的内积水横流,蚊子苍蝇到处乱飞,厨房的工作人员的操作也不甚规范,赤膊上阵,在直接接触食品时,没有带手套等清洁用具。在蔬菜的清洗敷衍了事,没能彻底清洗,农药和污渍还大量残留在食品的表面。同时,餐饮业的卫生管理制度很不健全,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没有严格把关。
再者,餐饮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其消费群体的广泛性,消毒工作也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餐饮行业中,依然存在碗筷不经过高温消毒直接给消费者使用的情况,即使是在卫生部门的要求下购置了用于餐具消毒的消毒柜,但也仅仅限于摆设,里面存放了各种杂物,这些都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餐饮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主要是直接入口的食品,既有要经过加工就直接使用的熟菜,又有无需加热就可以食用的熟卤制品,还有顾客喜爱是用的生炝海水产品,餐饮业标准化制作程序,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微生物污染在所难免。
1.2 职能分工模糊,部门衔不明确
对于我国而言,在现行《食品安全法》相关规范当中,对于应采取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为原则的监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指:农业负责对初级农产品的种养殖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问题在于:受到整个食品生产经营业态的多元性及复杂性因素影响,导致以上相关部门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无法实现对各个相应环节权责内容的有效界定,从而造成推诿扯皮、监管无序以及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频频发生,而这也正是上述职能部门在信息沟通方面有所缺失的因素所导致的。
1.3 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起数、人数较多
导致现阶段整个餐饮行业以及集体性质食堂频频出现食物中毒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受到整个餐饮行业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因素影响,导致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工作难度始终较大。与此同时,操作环节与处理手段极为复杂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加工方式,导致加工过程当中可能涉及到诸多的影响因素,从而致使所提供食物出现明显的致毒因素;其二,整个餐饮行业在加工环节以及消费环节的及时性特征,使得大量的餐饮食品无法在完全保障检验合格的基础之上进行食用,由此也就使得餐饮食品加工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建筑工地食堂而言,这部分区域所对应的卫生状况整体水平较差,从而致使这些学生与工人正常的饮食健康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群体性的中毒事件频频出现,而且屡禁不止。
1.4 消费者自身食品卫生意识不强
消费者在影响整个餐饮行业食品卫生质量问题方面同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简单来说,少部分消费者基于“贪图便宜与方便”的心理因素,在针对食品进行选取的过程当中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盲目性特征,特别是对于随意性较大的流动商贩而言,这部分商贩往往不具备规范性的卫生许可证及相应食品安全证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食品中毒事件埋下了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消费者在发生或是出现事物中毒事件之后,并不具备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与检举的意识,从而导致相关事件的查处难度较大。
1.5 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较低
法律惩罚力度小,低廉的违法成本是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无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和小吃店,生产成本极低,按照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即使被取缔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成本也比较低,就目前在餐饮业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而且食品安全法对违法所得的认定也缺乏有效的手段,使违法者承担的风险成本很小,难以对违法者产生震慑作用。
2 餐饮业的食品卫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2.1 公正执法、严肃执法
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餐饮行业消费者范围的广大,监管不严都可能对人们生命健康的产生巨大威胁,因此,对餐饮行业的管理要求应严格执行。加大食品监管,其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公正高效的执法队伍,克服因此,需要将食品安全执法队伍的执法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力争由一个独立的部门加以管理,由其全面负责,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食品市场的安全管理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餐饮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控制。卫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对餐饮行业的违法违规现象要严肃处理,一视同仁,不能搞特殊化政策,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打击力度,对所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认真彻底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维护政府良好的诚信体系,引导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不要抱侥幸心理,合法经营、良心经营。
2.2 HACCP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
HACCP系统是国际上认可和普遍接受的关于餐饮业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涉及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控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HACCP系统已引进我国,开始了食品卫生的试点工作。为防止食品中毒等情况的发生和应对食品中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HACCP系统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时监测。采用HACCP系统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可以极大提高监督的效率,合理调配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在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监管中,集中主要精力在易发生食品问题的环节,降低监管的成本。同时,HACCP系统能够正确判断餐饮行业中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食品的各种危害性因素,保证食品安全。
2.3 食品卫生的量化分级管理
2003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食品卫生的管理员制度,要求餐饮行业完善管理员的相关职责,完善管理员的各种管理制度,开始实行食品卫生管理的管理员责任制度,将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管理严格落实到了食品加工者的身上。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食品卫生的管理中注入危险性评估,对食品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分级,在监管时按等级采取有效措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强调餐饮企业的诚信管理和风险预测,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再者,量化分级管理可以有效促使餐饮行业改变发展模式,从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食品安全转变为将食品安全作为餐饮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增加食品行业卫生监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消费者对食品卫生也拥有更多的信息知情权。让遵纪守法的企业更好的销售食品,让诚信等级低的无法销售食品。
2.4 根据餐饮企业的规模采取不同监管措施
餐饮企业规模的大小、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对卫生部门的监管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餐饮行业的监管中,卫生部门应根据餐饮行业自身状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监管方法。对规模较小、经营品种单一的餐饮企业,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许可制度,提出最基本的食品卫生管理要求。对规模较小,经营品种多样的餐饮企业,应以最基本的法律规定为基础,结合量化分级制度综合使用。对规模较大、经营种类丰富的餐饮企业、学校、幼儿园等食堂卫生的管理,应一律采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3 结语
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系统性管理。目前我国的餐饮行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餐饮行业的经营者食品卫生意识淡薄,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卫生部门的执法监管不严,以及消费者自身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淡薄,都可能对食品卫生安全造成隐患。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监管,首先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贯彻现行法律中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规定。同时,有效运用HACCP管理系统,加强食品安全的预测和估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曝光机制。在对餐饮行业的管理中,根据餐饮企业自身的特点实行分级量化管理,促使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中式餐饮业的食品卫生管理[J].旅游科学,2001(4):36-39.
[2] 樊永祥,王茂起.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1):1-4.
[3] 潘小慈.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8(12):96-98.
[4] 梁承男.我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4):179.
一、引言
近期发生的“毒豇豆”、“毒豆芽”、“毒韭菜”、“毒大米”等等诸多食品源头安全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极大担忧,并且使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管控效力备受质疑和指责。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类似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防止农药的滥用,重新树立公民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大多采用加强机构设置、制定完整法律措施和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推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及可追溯系统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明确责任。近几年,我国学者结合国际成功经验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和有益探讨,比如,范春光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目标[1];学者刘亚平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破解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局,不只是监管机构撤并的问题,而是要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反思现有监管模式[2];沈红则通过近几年对市场随机抽查的结果汇总分析得出,要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和的网络体系[3]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除以上四个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学者徐晓新认为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者的参与[4];刘为军等人指出,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5]。
以上研究及实践表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是政府实现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而农产品则始终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食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保障[6],因此农田管理理应成为我们监管过程中首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根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至2006年末,我国共有农业经营户2亿多户,农业经营单位39.5万个[7],全国耕地面积约18.2574亿亩[8],户均耕地面积仅有9亩左右,小规模经营农户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此多的散户经营,使农田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如果没有良好的农田管理,食品安全后续监管过程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因此,对农田管理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而农田管理的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农药的使用。
二、农产品安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源头的安全隐患——农药的使用
农药作为一种可以增加产量的药剂为各国所普遍使用,关于它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最重要的是农药滥用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资料客观反映这一情况,但每年农药中毒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的事实不可否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对于我国建国后才开始推广使用农药而言,国外使用农药的历史较早,因此,对农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更为深刻。澳大利亚学者Clevo Wilson和Clem Tisdell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是长久的,其成本大于收益,最终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美国学者JohnS. Wilson和TsunehiroOtsuki则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粮食生产必须在安全和经济之间的进行适当取舍,要全力清除农药滥用及制定更为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10]。加拿大则大力推行有机农业,尽量避免使用农药[11],由此可见,农药的负面影响是确定无疑,发展生态农业是趋势。
但是,根据相关专家的说法毕业论文提纲,通常情况下施用农药后因病虫害引起的农作物的损失会保持在35%左右,而不施用农药则损失可能会达到70%左右[12],因此,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在保证我国粮作物供给上功不可没,就目前来说农药的大规模使用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如果减少或不使用农药,农民损失是相当大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还非常低的情况下不可能让其自觉的控制农药的使用,但这也成为了农产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徐晓新甚至指出由于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和利益趋使,农民购买并使用剧毒的农药,这是食品安全问题最初的源头[13]。
就我国国情而论,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范围使用是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农药的使用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以及如何鼓励农民去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从而逐步摆脱农药对农民收入的制约,使农民保证农产品安生的情况下利益仍然能得到保障或补偿。
(二)市场失灵原因——不能区分农产品品质的好坏
众所周知,市场之所以能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生产能力,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必定通过市场来获取与之相关的可用信息来确定其是否购买某种商品。但是就我国农产品市场来说信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卖者和买者的信息不对称,其结果是不能以质定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农产品本身而言,其产品本身是具有经验品和信用品的双重属性[1],也就是说,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食用后有不良反映)、口感、新鲜程度等方面的品质特性来说是经验品,因为这些方面消费后是可以明显感知的;但是如果从其农药残留(食用后人无明显反映,但确实对人体有伤害)状况、是否含有激素、内部营养元素的构成及含量上讲又是信用品,消息者消费后一般不可感知。农产品所具有的这两种属性,特别是其具有信用品的特点是有利于生产者隐瞒一些负面信息而使购买者事前不能获取与商品相关的全部资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一方面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别农产品品质的好坏;另一方面促使农户使用各种农药去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变产品外观观感和提高口感度等等,而忽视其真正的内在品质,诸如高营养,无公害等等,使优质与劣质农产品相混淆,使得农民因生产安全农产品所付出的代价不能得到补偿,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就消费者而言,与其它商品一样毕业论文提纲,对农产品品质及食用安全的评价是根据其价格[14],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偏向“价格优先”,绿色消费意识不强[15]。对于一些农产品,消费本身并不能从外观上或其品质上区别孰优孰劣,从而视为同一档次,所以也出现了以价格优势为标准进行选择的行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性价比”,使市场失灵现象更为严重。总之,消费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政府失败原因——不能有效监管
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主要职责便是监督、纠正市场的失灵,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市场失灵进行内部性政府管制,消除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机制能够顺利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频频出现的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反映了政府在管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管制成本过高。
从理论上讲,对每一种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面监控,是最完全的监
控,但相关的监控成本将是政府所承担不起的[16]。因为政府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和要求农户及时的信息披露,但是上文已经指出我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各地方政府不可能做到到家到户的监督,政府所做出的种种监管决策不能真正有效落实,农药滥用现实仍较为普遍。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早已完成了农业产业化转型,大模型标准化生产成为其一大特点,加之各类第三部门的广泛存在,使得政府监管对象集中、监管压力较小,决策易于落实,所以其政府监管也较为成功。
第二,处罚执行成本过高。
对于一些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处罚措施,但是,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非常灵活,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不论村庄多么偏僻,都会有小商小贩开车进村收购,然后再集中卖给其它中间商。就整个农产品收购过程来说大多没有实现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毕业论文提纲,即便是进行了检验,也是集中收集后再检测,导致出现了问题也很难区分具体责任人,追溯到农户个人的难度较大,从而使不少人怀有侥幸心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外流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以及HACCP在我国难以大规模推行。此外,紧缩农药的使用,会减少农民的收入,其后果可能会使农民与政府监管部门产生较大摩擦,甚至会演化成对抗问题,使农产品安全更加不能保障。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政府真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落实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及对每一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其结果则很可能将高昂的监管成本转嫁到农产品成本上,这反而促使农民想各种办法人为去增加产量以实现预期收入,其中最为主要的办法就是使用各种不安全的农药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的有效组织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中介组织。这个组织不但可以使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合作经营、共同面向市场,又能够代表农户利益,使农户利益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统一,这个组织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17]。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市场失灵
首先,合作社可以通过注册商标品牌来将自身与他人相区分。
农产品市场是一个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基本同质,这样的产品市场使单个农户不可能去宣传自己所提供的商品的优越性,因为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成本过高。但是合作社则可以发挥其规模大、标准化生产、安全高效等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商标注册,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促使合作社更为注重其品牌声誉,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掌握更多的购买决策信息,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失灵给消费者和农户造成的损失,实现优质优价。
其次,合作社能实现对农户的利益补偿,推进绿色产品的生产。
保证农产品安全,尽量少使用农药是全社会的共识毕业论文提纲,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经济主导型的特征是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以获取最大收益为目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所创造的额外利润是驱使他们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最根本动力,因为谁也不愿意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而去放弃本可以获取的利益。只有当一部分农民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收益时,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就会使得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更大程度上保障农产品安全。而合作社就可以做到保证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补偿农户由于减少农药的损失,并提高农民的收入。它通过为农户提供农资产品购买、农业技术和产品销售服务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销售收入等方式弥补农民为生产绿色产品而产生的损失;它可以联合农户开发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著名产品,注册登记农产品品牌,通过优质优价,或获取品牌收益,来提高农民收入;而大型合作社还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农民在农产品销售链上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中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
案例:隆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甘肃省民勤县的第一家注册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洋葱的生产和销售,并且是当地最大的一家洋葱产销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购销。为了便于与其他洋葱生产者相区别,合作社不仅注册了商标,而且将其商标品牌印刷在其专门定制的红色包装袋上,在洋葱的销售过程中必须用这种包装袋。在市场上不仅中间商很容易将其识别,而且据了解,其品牌也在消费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认可程度逐年上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有利于缓解政府失败
首先,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有机相联,减少了监督及执行成本。
各农户通过合作社易于迅速集中,使得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透过合作社向农户进行监管,节省了政府机构与分散农户联系的成本,而合作社进一步通过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使用肥料、统一治虫施药和统一农产品检测及销售来实现对合作社成员生产全过程监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所生产出来的是绿色、无公害的优质产品,使政府难以灵活实施的各种监督举措内部化毕业论文提纲,极大降低了政府监管的成本,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摩擦所带来的争执,将政府在农田管理上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压力从很大程度上遏制成员农药滥用。
虽然政府机构无法掌握分散农户使用农药的情况,但处于同一村庄的农户对邻居生产用药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信息。同时,处于一个相对狭小范围内的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如果某合作社成员隐瞒了使用烈性农药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会使整个合作社的声誉和收入遭受损失,该农户不仅受到来自于合作社的惩罚,而且还要承受周围人群施加的道德谴责,其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极为广泛的联系基础,能够纠正农药滥用问题中政府监管失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案例:民勤县金光高效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蔬菜的产销。为了保障农产品安全,合作社严格掌控农药的使用,统一农药采购及使用,并对农药的使用请专家进行指导;合作社本身有育苗中心,一直积极探寻更为优质的品种。上级主管部门每次只随机抽检部分农户便可以掌握全部成员使用农药情况,政府也经常利用合作社定期及不定期的社员大会来宣讲各种农业政策,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与沟通。
四、多中心治理——政府、合作社、其它社会组织三者缺一不可
由奥斯特罗姆等一批学者发展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对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不仅仅依靠于政府,而且还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参与其中,强调自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农产品安全,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社会组织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明确各方职责,相互配合在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的调节作用才能解决农产品安全的源头问题。
三者关系如图一:
图一
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标准以及违反该标准的严厉惩罚措施,使安全生产成为农户的自律行为;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和强化其在安全生产上以及将分散的农户联合为一体的优势,让合作社成员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更利于政府的监管,并积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定期食品安全检测公告,推优警劣;扶植其它社会组织的发展等。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合作社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组织,更应该发挥其贴近治理对象的优势毕业论文提纲,成为农产品安全保障的主体,发挥其在产供销上的一切影响力,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安全,将政府在农田管理中管不了、管不好的方面尽量内部化,并积极扩大其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户,追求更高品质;合作社也应该配合政府的监管行为,积极提供便利,自觉带头遵守《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并且应该加强与其它社组织,如合作社联合会、消费者协会等等协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农田管理出谋划策、承担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力军。
其它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养猪协会、蔬菜协会、金融保险机构等等。消费者协会应该发挥其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功能,探索调节二者之间矛盾的积极解决方案,成为联接双方的桥梁;各种行业协会则应该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以及推广,弥补政府在食品监管中的死角,分担政府的工作压力,并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技术能力,以及介绍引进品质高、效益高、无农药依赖的优质农产品品种;此外,应该充分利用保险机构的风险保障机制,将一部分保质期短、易变质、产品运输风险大的绿色农产品进行投保从而确保农户利益并生产出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利于消费者选择。
五、总结
农田管理作为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农田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农药滥用及残留问题。但是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现象使农产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农产品不能因其品质高低而获取相应的社会认可及收益。本文认为必须明确政府、合作社、其它社会组织在确保农产品安全中的职能定位,特别是要发挥合作社为作为一个主体在解决该问题上的独特优势,三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解决在食品安全中难于解决的瓶颈问题——监管及农民利益补偿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春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及其借鉴——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信息披露制度[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96-98.
[2]刘亚平.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痼疾及其纠治——对毒奶粉卷土重来的剖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84-93.
[3]沈红.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J]. 食品工业,2011(5):89-91.
[4][13]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5]刘为军、潘家荣等.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2007(4):67-74.
[6]王华书、徐翔.微观行为与农产品安全——对农户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28.
为进一步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持续做好我区民爆物品日常监管工作,严防民爆物品安全事故发生,XX月XX日,公安XX分局联合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区政府关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要求,深入辖区民爆作业单位,积极开展民爆物品安全检查。
据了解,在对辖区XXX民爆器材有限公司的检查中,公安XX分局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别按照各自监管职责要求,深入检查民爆物品仓库、值班室、看守室和企业登记事项信息,详细查看核对营业执照、法人信息,民爆仓库“人防、物防、技防、犬防”措施落实情况和民爆物品储存情况,认真核对了民爆物品购买、领用、清退等登记台帐。
与此同时,民警还对该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指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要求做好工作台帐,规范民爆物品的存放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民爆物品使用绝对安全,防止出现民爆物品丢失或被盗,加强防范意识。
通过此次检查,进一步强化了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提高了涉爆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巩固了辖区社会治安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