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孩子的心理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孩子的心理

篇1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

篇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家长应充分重视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就业竞争、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把分数值看的高于人得价值,将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得发展目标,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和锻炼,造成了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甚至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社会上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给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出走、轻生、致残、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教育专家指出,加强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迎接生活的挑战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少年儿童时期,是心理工程打基础的阶段。孩子愈小,受家庭的影响越大。家长要抓住这个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教育孩子学会理解生活的内涵,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明白生活部只是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只有塑造了自己完整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转变教子观念。作为家长应摆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旧观念的影响,转变只有“考公务员、当国家干部”才有出路、才有出息的人才观、教育观,转变以考试分数评价孩子的质量观,认识到孩子成才的路有千万条,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有用武之地,干有所成,取得成绩,就是成才,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不能限于孩子读死书,死读书,拿高分。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认识、学习、思维、交往、想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

篇3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憎恶,因为有不少城市都曾推出过绿领巾。一些学校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孩子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志。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一出,便激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为何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这般吸引眼球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该校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这是两个孩子在嬉闹,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显得很尴尬,这也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显得尴尬。

虽然事发后学校一再出来澄清: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但是,绿领巾创意仍然很难摆脱“功利”的阴影。

在成绩排名走遍天下的今天的中国教育中,看到绿领巾,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功利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孩子都被贴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在一些学校只有成绩优秀才能评先进,才能评奖。

学习成绩不好、表现差的学生戴上绿领巾,或者按照成绩将孩子分为优生、差生,这就在暗暗地告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我是一个坏学生,学习不好,我长大后没出息。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想呢?因为绿领巾就是一个标签,它已经为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下了定义。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贴标签的做法的危害显而易见。被戴上绿领巾的同学势必会在心灵深处自我刻上“差生”的烙印,根据孩子多具逆反心理的特点。这些被戴上绿领巾的“差生”很有可能破罐破摔。如果“差生”一旦成群,更容易集体沉沦。这更容易抹杀掉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很可能这样的阴影会笼罩他们一辈子。

儿童时期是每个人心理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教育孩子使其“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学习压力,更将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之下,教育很难独醒,很容易被世俗“劫持”而丧失根本的育人理念。

篇4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饭巯蛏系那樾魅ジ腥竞⒆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篇5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那么,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一、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子女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长的影响和感染,有一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父母对子女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要时刻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家庭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教育方式多样灵活,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不要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孩子的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身体、心理、智力等的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不懂家庭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方法,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和心理问题,家长往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然而往往事与愿违。

权威性、丰富性、感染性和灵活性是家庭教育优势所在。孩子在家长面前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不需要在家长面前来掩饰自己的不足、缺点,他们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誉。家庭也是孩子的天然避风港,当孩子在社会上遇到困难和疑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家长进行沟通,以获得理解和支持。这就要求家长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状况,以便于及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二、做好孩子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教育。

孩子心理发展关键期:一是儿童时期(小学阶段),二是青春期(中学阶段)。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青春期阶段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家长的沟通和对孩子的尊重很重要,不听孩子的任何解释、偷听孩子的电话、翻看孩子的日记、对孩子的早恋只会管而不去疏导、很多事情从不与孩子商量,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长大的孩子心理是不会健康的。

有的孩子父母离异,由于各自组建家庭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环节的严重缺失。例如,我校有位学生父母早年离异,谁都不愿管他,认为他是累赘、是负担,致使孩子对谁都没有任何感情可谈,到了最后谁的话也听不进去。长大以后更是无人管教,每天出去和社会上的人在一起,有钱就花,没钱就抢,更别提学习会怎么样了,他是我们班上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每天为了他,教师多操了不少的心,可收效甚微,你看,家庭教育不好的“威力”是多么的大呀!到了后来,他索性就不来学校了。

我们作为教师,在言语上感动他,在行动上温暖他,在思想上教育他,在知识上帮扶他,可就是挽救不回来他学习的心,真的很可惜。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

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是民主教养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实践证明,营造民主教育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一是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二是小吵不断,但有一定的感情依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会使孩子长期处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形成忧郁和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我们呼吁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努力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未成年孩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用以模仿的榜样。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一是要注意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世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平常的心态,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与人和睦相处,尤其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性格。二是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常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用勤学精神影响孩子,为孩子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氛围。

父母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孩子在校学习成绩的优良与否成正比。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父母,大都懂得并善于以正确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这些父母一般都勤奋好学,有一种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样的家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钻研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孩子很容易养成爱好学习、追求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对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父母不仅要以正确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还要努力以自己爱好学习、刻苦钻研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感化孩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来自父母的“无声的教育”,它能起到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孩子较大的空间。很多时候父母过多的爱所带来的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一种发展空间的缩小和压抑。一份尊重孩子的态度,一个适度放松的心情将会给孩子和自己带来较大的呼吸空间,从而换回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思想中出现的某些偏见随时随地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就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身心健康。

四、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存在个体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想类型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等,有些家长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自己孩子的弱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家庭教育的弊端就是存在着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家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庭教育受教育者总体质量的高低。并且由于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科学教育方法培训,不懂得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只是以感性和经验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同时,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形成落差而心情失控,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比较粗暴,只懂得惩罚、讽刺、挖苦,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的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及其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教育方法,孩子犯错误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并给予更多帮助,才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从每一个家庭开始,期盼父母们将那些无助的孩子睡上用爱铺设的甜蜜温床上,将孩子带入开满亲情花朵的辉煌之路,让爱的暖流充满孩子的整个人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篇6

长春市安阳小学于今年6月初创建了吉林省首家未成年人“道德银行”,“道德银行”由“总行”及各“支行”组成,其中“总行”包括“行长”“副行长”及“监督员”各一名;全校28个班级各为一个“支行”,有一名“支行长”及一名“监督员”。“道德银行”由学生自行管理,其章程、工作细则、“储户须知”等相关规章制度都是由学生们起草完成的,“行长”及“支行长”等也是学生们通过竞选选出来的。安阳小学政教处主任王卉欣介绍说,“道德银行”的一切工作职务都由学生来担任,学校成立了学生“道德银行”办公室,为“道德银行”提供办公场地,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道德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是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事迹,如主动为人让座、主动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都可以“存”到这个银行里。学生把做过的好人好事记到“存折”上,由“行长”计分并记录。在“存”的同时,银行也可以“取”,“储户”如需要帮助可向所在“支行行长”提出申请,“支行行长”根据“储户”信息安排所辖“储户”向学生“道德银行”办公室申请,为其提供服务或帮助。

小学生“道德银行”的成立引起了社会许多方面的关注。王卉欣说,学校应该大力提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但有时孩子不知该如何去做,后来受到社区“道德银行”的启发决定成立小学生“道德银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怎样做的具体方式。她表示,学生们对“道德银行”比较接受,以前做好事没有具体形式来记录,现在通过“储蓄”记录可以激发他们做好事的积极性。现在社会要求人自我展现,自我推荐,通过“道德银行”“行长”等的竞选也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该校学生基本都参加了“道德银行”。

一个类似于银行“存折”的小红本就是安阳小学“道德银行”的“活期储蓄”本,上面有年月日、“储蓄”内容、被服务人及“储蓄员”等项内容。王卉欣说,这个“储蓄”本既是孩子自我表现的记录,也是其成长的见证,对其他孩子也是个触动。

安阳小学校长王国学说,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相比,意识独立,有自己的见解,接受新信息快,教育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前的教育是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也有,但很少,留名能做好事就已经很不错了。通过“储蓄”这种形式,有“储”有“取”,记录下学生所做的好事,学生有困难时还可以申请取得帮助。王国学表示,小学生“道德银行”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与学习雷锋精神有些相似之处。上个世纪60年代学雷锋与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学雷锋的意义是不同的,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以长春市的“雷锋出租车队”为例,如果是雷锋的话那肯定是不收费的,而司机却要生活不能不收费,出租车司机学雷锋更多地体现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王国学表示,该校的“道德银行”只运行了一个多月时间,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经验可学。

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2

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苗发芽;爱是太阳,能让坚冰融化;爱是奇迹,能点石成金。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基本资料

李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1.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散漫,我行我素。

2.上课爱说话、接话,爱和老师顶嘴。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该生性格自由散漫,不受约束,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特别宠爱他,从不约束他的行为。他的父母教育孩子讲究“民主”,遇到事情允许孩子发表见解,和长辈争论。因此,孩子逐渐养成了接话的习惯。每次家长教育他,他都能为自己辩解,他们认为孩子很有主见,很高兴,甚至得到亲友、同事的赞许。孩子引以为荣。长此以往,孩子认为,大人说话自己能接上,或者长辈训斥能辩解这是好事。另外,这孩子在家是独生子,长辈们视为掌上明珠,从不舍得打、骂,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一笑了之。因此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

四、教育的策略

(一)和家长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首先找家长谈话,让家长改变教育方法。起初,家长并不在意,只是随口应付。我并不灰心,经常和他们沟通,并汇报孩子在校表现,尤其是让老师尴尬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升旗中,作为主持人的他因不拘小节在全校师生中留下话柄,听到全校师生的议论,家长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和我达成了共识。

(二)做孩子工作

1.多点爱心。我首先采取包容的态度,用心发现他的闪光点,用爱去关心他,帮助他,感化他。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我经常找他谈话,表扬他的长处,同时也指出他的不足。我说:“如果你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一样好,那你就完美了。”

2.多点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作为老师,应用赏识的目光迎接他们。他的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塑造,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

3.多点关心。平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给予关爱。让他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有温暖的家的感觉。我尊重他,听取他正确的意见。渐渐地他也尊重我了,不再顶嘴了。

4.多点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多给孩子鼓励是促进孩子进步的最好方法。但也做到鼓励有度。鼓励中有建议,表扬中有批评,这样孩子不至于骄傲自满。

5.工作细心。细节决定胜败,工作中的事情无大小之分,事事都要做好。平时对该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细心观察,处处留意。遇事及时说服教育,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他那次升旗留下话柄以后我是这样做的:

(1)找家长谈话。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散漫造成的严重后果。家长后悔地哭了。一再表示一定配合我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

(2)找孩子谈话。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这次对你的影响太大了。一时之间你成了全校师生议论的话题。这个议论让疼你的爷爷、奶奶伤心,让爱你的爸爸、妈妈流泪,让全班同学和老师抬不起头。难道你的心里不难过吗?”孩子听了眼泪围着眼圈转,低下头哽咽着说:“老师,我错了。”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95-01

离异家庭孩子在智力、情绪、性格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在离婚率持续攀升的今天,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难题,更是每一个老师面前绕不过的坎。老师唯有正视这一现象,细致耐心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可能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离婚人数迅速上升的今天,大量的孩子成为离异家庭的儿童。有关资料表明,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有心理障碍者达12.2%以上,而在完整家庭中仅占1.2%。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危机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辅导,以后就可能从危害自己发展到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部分人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对社会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竞争的巨大威胁。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必要,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智力、学业受阻。一般情况下,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容易发生入学困难或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离异家庭相对来说就是最恶劣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严重不利。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离异家庭孩子智力发展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阻碍了智力的发展,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使离异家庭孩子的智力和学业双重受阻。

2.情感、性格异常。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影响,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学习情况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厌学、旷课等现象也很严重。

3.人际交往困难。离异家庭孩子人际交往困难的常见表现是害怕、退缩、自我责备和不合群。一方面由于自我评价普遍较低,不能接受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情感消极和性格孤僻,不容易被他人接受,难以与其他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校的功能

(一)师爱是抚慰伤口的良药

在学校中,班主任的爱对于离异家庭孩子摆脱孤独感、被遗弃感,找回生活的希望具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接班时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中离异家庭孩子所占的比例以及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家访中要引导家长主动配合,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一作用是学校教育永远不可替代的。班主任绝对不能对离异家庭孩子有偏见,相反要对这些孩子多献出一份爱心,让他们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在交往中班主任不妨多用一些心思,在他们心情低落的时候给他们安慰,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礼物……对思想上彷徨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这样既可使他们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班主任要让他们懂得困难有时也是一笔财富,应尽快让他们迈向自立,要不断研究孤独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行为规律,对症医治,更要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这些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友爱是脆弱心灵的支柱

在学校这个以同龄人交往为主的小环境里,“平等”应该作为师生、同学之间交往的基础。因为“离异家庭孩子是下等群体”这一歧视观念使离异家庭孩子变得脆弱和自卑,所以我们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平等观念,不要歧视离异家庭孩子,更不要讽刺和挖苦。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班主任要及时纠正,让班上每一个学生知道父母离婚不是子女的错误,更不应该成为讥笑别人的话题。我们的愿望是让离异家庭孩子体验到平等和被尊重、忘记自身家庭的影响。

(三)自爱是心理健康的能源

在学校,除了教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爱,最终能够解决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途径还是自我教育。然而离异家庭孩子处于低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培养离异家庭儿童自我教育的意识,如在班队建设过程中,要安排能充分发挥其优点的工作给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使他们发挥表演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身优秀的方面;对离异家庭孩子的优点要给予及时表扬,缺点则尽量用体态语言暗示其改正。要培养离异家庭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应当让他们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克服自身弱点,从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控制能力,利用校园环境(悬挂的中外伟人、名人画像),给他们讲述其奋斗史,以此激励他们不畏艰难困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班主任和其他老师要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篇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是关键。当前,评价已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要求全面的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我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各方面给予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争取把教育做到每个孩子的心里。现在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面向全体,体现评价的民主性。

“面向全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对此,我的理解是:“面向全体”是相对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来讲的,指的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会;因而本着这样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也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组中的学生进行评比,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与奖励中,这种方式既可以照顾到全体,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个体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照顾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使他们在鼓励中进行快乐的学习,可以使全体同学在相互鼓励与竞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这种方式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参与的民主性。

二、体现个体差异的评价

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于每个同学之中,因而,在课堂评价中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孩子一些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鼓励,让他们在爱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节课的上课伊始我都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展示,他们有的讲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故事;有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有的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甚至在黑板上教大家识字……在进行自我展示后,我便让学生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有的会说:“某某同学真有礼貌,上讲台后就对大家问好;有的同学会毫不掩饰的大声夸赞某个同学真棒;有时大家还会情不自禁的给同学鼓掌。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立,可以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准备自己乐于展示的事物,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首先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以识字、认字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真不错,认识的字可真多啊!”虽然这些学生和优秀的学生比起来,认识的字并不多,但教师的宽容、激励会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教师的评价也在逐渐升温,在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形的评价:“你读的真有感情啊,老师都被你的声音深深的打动了。”然而,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做的不是很棒,那么作为老师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我会和颜悦色的说:“如果你能把声音再放大些,把语速再放慢些,你读的会更好的,你可以再来试试吗?”以此来给学生的阅读升温,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进行阅读学习。

篇10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他们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冷漠、不容易被温暖……而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必须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同时又是班主任教师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发现与教育策略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班级中的单亲孩子各具特色

案例1:冉某:2014年我班毕业的一个男孩子,他上二年级时父母离异。离异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在超市打工,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别说是没法管孩子的学习,就是连最起码的吃饭也时常在街头打游击。关键是超市盘货经常在晚上12点左右才结束,他的妈妈作为大堂经理必须参加,长此以往,这个聪明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学校中不能遵守纪律,逃学更是他的专长,晚上不回家成了他的习惯。他会在同学家的楼道里、自己家的地下室或附近的大桥下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回家或上学。他母亲已经习惯了孩子晚上不回家。幼小的孩子看到校门口其他孩子的父母送他们上学的一幕幕难道没有一点说不出的痛吗?

案例2:梁某:今年我班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无固定监护人,虽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经常会偷偷去母亲的理发店,去一次,爷爷、奶奶会狠狠地打一次,可打过了还是要去,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及应有的家庭教育。在校表现为:学习不用功、沉默寡言、其他同学逗他时他会恼怒,真正欺负他时他却一言不发,真的,让人很费解。

案例3:葛某:今年我班的一名学生,母亲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因车祸死亡,作为一名普通农民的父亲为了抚养两个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委托姑姑照料。这样,孩子相当于离开了所有的依靠,不但要接受母亲离去的痛苦,还得适应姑姑家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难。在交谈中得知,别的小朋友会欺负她,骂他“没娘娃”,甚至连她姑姑的孩子也这样。她姐妹俩听了,只能找个地方躲起来,无处倾诉。为了少受欺负,走路不敢抬头,不和别人打招呼,不和别人说话,在学校,课堂上曾今活泼的她现在从不发言,下课便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二、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个孩子都有相同的背景,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甚至更多些,孩子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恐惧。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沉默寡言,自己看不起自己

由于家庭的变故,他们比大人敏感、脆弱,同时不具备足够的心理调控能力,遭受的打击比家人更大。在短时间内无法面对幸福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以前,同样的同学,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姐妹……变得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敢参与集体活动,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对自己过分苛刻,缺乏信心

单亲孩子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低估自己。表现得自我轻蔑、自我责备,单亲孩子会把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无休止地自责,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一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三)敏感、焦虑

单亲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前很长一段时间就看到的是枪林弹雨、讨价还价、相互敌视的硝烟或冷战,孩子成天处在充满对抗的环境中,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一种情绪的较量,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表现出退缩、敏感、焦虑的特点。

三、引导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的教育对策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直接面对单亲孩子教育的对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教育单亲孩子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将单亲家庭孩子的纪录袋分出来保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平时注重心理疏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的矫正。为了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接到一个新班的时候,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内与原班主任联系,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省时省事。

(二)用爱心和耐心去呵护他们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想带好一个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对于单亲孩子,更要关注他们与同学的交往、活动中的表现、同学分组学习的竞争与合作等等。教育其他学生能友好地与单亲家庭学生相处,不挖苦、不欺负、不疏远这些敏感、孤僻的群体。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使他们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三)多鼓励、赏识单亲孩子

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怕教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经常与他们谈心,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时,只要他们有一丁点的进步就毫不吝啬地表扬、鼓励;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就动员全班学生呼应、帮助;把一个秘密愿意告诉你的时候你不妨毫不犹豫地抱一抱他,并为他保守秘密。并且为了他们能健康成长,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篇11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不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会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

1.羞辱心理

学生A:以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由于父母离异,他开始变得冷漠,不爱说话,当被问及家里情况时,他总是显得很不安,对于家里的情况闭口不说。当让他画全家福时,他甚至明确表示拒绝。由于父母离异,他产生了羞辱感,不愿意将家庭问题外露。

2.自卑心理

学生B:严重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当老师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时,他总会来一句:“反正我考不好。”当班级有活动比赛,大家积极参加时,他总会说:“我可不参加,参加了,也比不过别人。”总之,对待任何事情,他的情绪都比较低落,还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同学们玩。

3.仇恨心理

学生C:他父母离婚的原因是他妈妈生活作风不好。离婚后,他的爸爸和奶奶总是向他述说他妈妈的种种不是,使他对妈妈产生了厌恶。当他妈妈买了很多物品来看他时,他显得特别冷漠,甚至有较强的仇恨心理,让他的妈妈很是伤心。他还说,妈妈走就走了,反正爸爸还会为他重找一个新妈妈。

4.冷漠心理

学生D:父母离异后,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奶奶限制他妈妈来看他,再加上爸爸忙于工作,因此他很冷漠。记得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父母是怎样爱你们的这个问题时,他说的都是父母怎样对他不好,述说父母的种种不是,完全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很冷漠。

二、教育策略

通过一张全家福,我发现单亲孩子存在这么多的心理问题,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我做了一些尝试。

1.建立学生档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我为班级中的这些单亲孩子建立了一个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现在的状况,家庭情况,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还有就是针对学生的某些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采取了什么教育方法,收到了什么成效。通过建立档案袋,找出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有利于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便于单亲孩子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能促进孩子健康地发展。

2.家校相联

为了解除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困惑及更好地建立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除了电话与家长交流外,我还成立了家长QQ群,每周通过电脑网络定时与家长聊天,相互间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并且成立了“单亲家庭家长委员会”,不定期地给他们讲解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特征及心理扭曲等现象时,该如何去做,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还通过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拉近家长与孩子间的距离,增进他们的亲子关系。

3.爱的浇灌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如快要枯萎的小麦苗,严重地缺乏“母(父)爱”,导致他们的性格有些孤僻、怪异等,这时老师的关爱,正如一泓清泉浇灌了他们干涸的心灵,使之重获生命。我班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小男孩,由于缺乏亲情的温暖,导致他性格怪异,不合群,也很不自信。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首先找他离异的父母,希望他们多给予孩子爱,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多给他温暖。接着,在他过生日时,我特意赠送他喜欢读的课外书籍,在学习困难时也多加以辅导,并在生活上关心他。在班级中,让孩子们多和他一起玩,当他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同学们对他的关心,使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了家庭变故给他带来的精神创伤。并且,利用他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引导,不断地增强他的自信心。

篇12

著名学者黄学规说过:“人生的成功往往是挫折的恩赐。”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保证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耐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尽父母宠爱的他们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总是缺乏恰当的处理方式。在班级、学校这个小社会团体中,不知谦让,满足和关心他人,在自己过分的需求不总能轻易得到满足后,变得极其小气、冷漠、自私自利,甚至变本加厉地狂妄。这种太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实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正是由于家庭的过多溺爱造成的,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障碍,对孩子以后进入社会,面临大困难时,就很难适应。

作为班主任,应该注意平时的教育方式,有时需要有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挫折,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培养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如经常在班级举行班干部选举、各种活动竞赛等等,让孩子既得到成功的喜悦,又得到失败的体验,以提高学生耐挫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二、善于发现,解决孩子的过激行为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如有一次,我们班一位男生用脚猛烈地攻击同学的胸部,其动作十分残忍,幸好我及时赶到制止。待我与他教育谈心后,方才知道他这些攻击方式是在电视上模仿的,他这一阶段特别迷恋江苏体育频道播出的世界摔跤比赛(WWE),模仿上面的运动员的暴力动作。接着我就在全班级所有男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喜欢看这一节目的学生占90%,想模仿一下的占有55%,如此高的比例让我们惊讶。我们接着便号召全校学生不要看这一类具有暴力的节目。

攻击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发现并且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在家庭、社会等方面配合下,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以身示范,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篇13

糖糖是满了6岁,妈妈觉得他不太懂事、怕受欺负留下来多读一年幼儿园的男孩子。刚来我们班时,恩恩不和任何小朋友说话,上课永远只坐最后一排最左边的位置,不喜欢回答问题,也从不和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会让人忍不住的怀疑,他会不会有些自闭。10月我们上了比比课第一单元第一节《悲伤与快乐》,我们让孩子们画一件让自己悲伤的事情和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糖糖画了一张让人震惊的画,在他的画上有两个圆圈表示的白云、一架直升机、一辆坦克和9个战斗而死的流着鲜血的人,画面形象栩栩如生,把人物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让恩恩来解说他这幅画,他只说:“把他们全部杀死就很快乐”。看了糖糖的画和听了他的解说,我的心里特别的紧张和担心。由于恩恩拒绝更多的表达,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会画这幅画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我们只能通过画画来了解糖糖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画《我的幼儿园》、《我的家》、《游乐场》等等。在《我的家》这幅画里每个人做着不同的事情。通过和糖糖断断续续的交流,我才知道画里的糖糖在玩电脑、爸爸妈妈在分享美食、奶奶爬楼梯到楼上照顾妹妹。画里的糖糖没有人陪他玩、陪他说话。和在幼儿园里一样孤独,而和他交流只是一台电脑。我明白了糖糖不愿意说话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家庭。后来我和糖糖的家长交流了很多次,原来有了妹妹以后,一家人花了很多心思在妹妹身上,觉得恩恩大了,有些忽略他的感受,也没去思考过糖糖不愿意说话和与人交往的原因,糖糖发的恩恩喜欢上玩游戏“我的世界”,比比课里就是画的令他感到开心的游戏情景。一次次的交流,糖糖的爸爸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多陪陪恩恩。

在幼儿园里,糖糖依然不喜欢说话,和他交流也是爱答不理的。我知道糖糖喜欢画画,所以我坚持用画画和他交流,糖糖不开心时,我告诉他:“不想说话时,可以不说话,如果愿意的话,就想用画画的方式告诉我,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不开心”。糖糖很快就会画出他伤心的样子,有时还会画出不高兴的原因,然后我们一起来试试我们比比课里学会的应对办法,看看会不会有用,在我们一起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我还会故作夸张,常常逗得糖糖大笑。三个月的比比课学习,恩恩改变了很多,愿意和我说话了,我们的交流不仅仅在画上,也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了。我想只要家园携手,共同努力,用心倾听糖糖的心声,糖糖会一定会变得乐观开朗。

和孩子说话,最重要的是用心观察、认真倾听,为孩子提供全心全意的陪伴。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轨道,拥有同一频率,才能被孩子接纳,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