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1.1 听课对象: 我院夜大2010 级临床医学本科生138人。 他们已完成全部教学大纲内的课程学习, 并在原单位进行不脱产实习,即将毕业。
1.2 研究目的:通过讲座, 激发同学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同学思考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建立起批判性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基本正确地处理疾病;并能够主动并独立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动向。讲座讲的是一些普遍的原理, 是通过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展开的。夜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的,在经过他们以往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再为其理论性的梳理和总结临床知识,同学听过讲座后, 就会得到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 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3]。即使对比较复杂的病症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 也能顺利做出判断。在同学的笔记中还可见到, 同学们根据讲座的讲解, 结合临床实践就一些很难掌握的内容和教师展开讨论, 包括症状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症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等, 反映了讲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很快能把从讲座中获得的知识融于他们的知识建构中,并进一步的付诸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
1.3 研究方法
1.3.1 邀请专家: 均为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多年的的各科室专家、教授和我院领导。每人每个讲座授课3小时, 共计10个讲座,30个小时。
1.3.2 讲座内容: 校外专家都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 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出发,讲授各科室相关临床知识和诊疗技术常规、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和如何加强职业防护等内容;增强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升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具体内容见如下表1。
表1专家讲座的内容
讲座内容
1.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2.医疗现状与对策
3.骨折的诊治要点
4.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进展
5.x光片的阅读分析方法
6.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7.妇科急腹症诊断及其鉴别
8.如何分析心电图
9.医院感染管理
10.如何做一个好医生
1.3.3 问卷调查: 全部讲座结束后, 给学生发放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1、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2、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3、认为专家讲座的内容重点放在哪里,专家讲座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4、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对象; 5、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6、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7、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8、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 9、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10、你对今后我院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有何建议。发放问卷调查表138份, 回收135 份, 回收率97.8%。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本次系列专家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见表2。
表2 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
问卷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n ( %) ]
1 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在职(3年以上)
34(25.2%) 在职(5年以上)
80(59.3% ) 非在职
21(14.5%)
2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很有意义95
(70.4%) 较有意义
26(19.3%) 一般
11(8.1%) 没有意义
3(2.2%)
3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 学科前沿知识
105(77.8%) 现场工作实践
113(83.7%) 其他
26(19.3%)
4 对本次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印象是: 非常好
112(83%) 还可以
18(13.3%) 一般
5(3.7%)
5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合适
104( 77% ) 时间太长
21(15.6% ) 时间太短
10(7.4%)
6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毕业班学生
125(92.6%) 所有年级学生
10(7.4%) 进入专业实习学生
125(92.6%)
7 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非常有效
105(77.8%) 还可以
26(19.3%) 没有影响4
(2.9%)
8 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大学课堂讲课: 很有必要107
(79.3%) 有必要
21(15.6%) 一般7
(5.1%) 没必要
9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非常有帮助
102(75.6%) 还可以
28(20.7%) 没有帮助
5(3.7%)
10.对今后我院组织此类讲座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2.2 从调查结果可见,其中94.9%的学生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出勤,参与讲座的学生到课率在85.8%以上,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2010级夜大临床专业本科生84.5%为在职人员,工作5年以上的占到59.3%。由此可见,这一大部分学生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全日制的学生要广,另一方面他们学习的功利色彩也比较浓厚,只学对自己有用的,不学所谓“无用的”。成人医学教育学生更喜欢按既定的目标学习,注重实效和有否实际意义,更多的注重学习的价值,没有价值的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根据成人学员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他们怕基础、怕理论、重临床、重实践的学习特点。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教学又是普高的一个缩水的复制品,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循证医学观的发展,临床理念和诊疗技术均有很大程度的革新。面对这些又是临床大夫、又是学生身份的成人学生,以往这种重理论、轻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忽略了成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需求。因此,对成人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以灌输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坚持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尽可能多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2]。探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与老师互动,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解,教会成人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潜能。
2.3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很有意义和较有意义的占89.7%; 有94.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96.3%的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说明邀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成人本科生进行讲座, 一方面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以及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这对于解决目前教材滞后的现象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成人医学生也是完全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 进而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夜大学生也会为知名专家给自己授课、解惑而感动,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临床实际环节实践上占(77.8%),学科前沿知识占(83.7%)。且83%的同学对本次系列讲座有很好的印象。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目前高校的年轻教师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夜大学生,实际上大部分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他们的临床经验可能欠丰富,且成人学生普遍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教师具有排斥心理,专家讲座弥补了成人学生对获取老师临床工作经验的需求,且面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们多饱含敬仰之情,不爱学习也难。由于我们邀请的均为附一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在各自的领域都多有建树,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 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这个问题。有92.6%的同学认为合适进入专业学习的毕业班的。进入专业学习和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全面学习了培养方案里的所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对专家讲座内容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容易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对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更为合理。
2.6 本次专家系列讲座安排在2010级夜大本科生不脱产实习期间, 分别有10名专家分10 个专题进行。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印象: 有83%的同学认为非常好, 13.3%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同时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时间安排合适的占77%, 时间太短占15.6%, 时间太长的占7.4%; 而在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内容是否合适你这个问
题, 有73.6% 的同学认为非常合适;23.5%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因此, 总体来说, 同学们对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评价较好, 认可度较高,专家系列讲座的许多内容对同学们今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一点,从学生的课堂笔记中可见一斑。
2.7 部分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应该增加一些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发展。并对我院今后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提出建议: 如更加合理安排讲座时间, 增加讲座的次数,充实讲座的内容,每一个讲座后留出提问的时间, 增加与教师互动提问的环节。
3、结论
1.2对加强医学伦理学必要性的认识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对加强医学伦理学必要性的认识没有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学龄的同学对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P<0.05),见表2。
1.3是否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及相应的理由有29.2%(260/890)的同学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是因为可以提高自身医德修养,26.5%(236/890)的同学是为了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6.1%(54/890)的同学则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37.8%(336/890)的同学是为的提高自身修养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0.4%(4/890)的同学是因为其他理由选修。34.62%(9/26)的同学不愿选修的理由是以前学过,38.46%(10/26)的同学则认为教学内容不贴近临床实际需要,15.38%(4/26)的同学因为其他选修课程太多没空选修医学伦理学,11.54%(3/26)的同学因为其他理由不愿意选修。
1.4对各相关教育环节医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临床医学生对各相关教育环节医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中认为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51.9%、24.0%,临床伦理专题讲座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46.7%、27.3%,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41.9%、32.0%,导师与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38.5%、43.1%,医疗社会实践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48.6%、36.8%。临床医学生对不同教育环节的评价结果是有差异的(P<0.05)。见表3。
2讨论
医学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医药卫生预备队和生力军的主要地方。医德是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医院管理中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极为根本的一环。医学生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品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正日益受到世界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视。但中国在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素养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多引用外国的经验,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理论讲授,授课老师从未做过临床医师,教学未重视与临床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相对脱节,难以说服学生,并缺乏连续性,教育效果不理想。
2.1关于学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分析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一问题看法上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民族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看法有差异。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龄的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不同年级的人安排的课程不一样,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同,导致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伦理学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在教育方面要统筹兼顾,全面和大局地统一规划。
2.2关于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分析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对医学领域道德价值进行识别与判定,以帮助医学生对医学领域的善做出真正的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获得对善与恶的鲜明的辨别力。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龄的临床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形式都值得综合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同,低年级的学生接受的医疗知识有限而服务医疗事业的热情很高;而高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比较多的临床知识,如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要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偏重。中国大部分医学院都开设医学伦理学的课程,但事实却是学生进入临床以前没有任何处理医患关系、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而反观国外许多医学院,他们的做法及特点对中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启示。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医学交易过程中,其中临床前期课“医生—病人”的主题就是医患关系,内容包括精通于患者的沟通技巧,讨论医患关系中的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
2.3临床医学生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的理由分析临床医学生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97.16%的人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这说明了医学生医德认知状态是良好的,也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医学伦理教育质量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真正重视伦理学教学,要有相关的举措予以保障,做好课程的安排,解决目前国内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的问题。
2.4相关医德伦理课堂教育成效分析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对相关课堂教育成效的评价是有差异的。首先,伦理学教育缺乏层次性,教学人员素质、结构不同,自身具备的伦理学基础各异,老同志教德教风基础较好,年轻教师教学基础较薄弱,而且目前多数学校的伦理学教育缺乏层次性,搞“一刀切”的上大课、开大会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有些人缺乏兴趣或听不懂。其次,伦理学教育缺乏立体多维性。伦理学教育必须实施跨学科的纵向整合,临床前和临床见习期间的伦理学课程缺少协调,以及三四年级学生分散在医院中接受以科室为单位的临床实习,这对课程内聚力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由分科精细又趋向综合,多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伦理学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呈现立体多维性的伦理学教育结构体系。因此现行的单纯伦理学教育的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伦理学教育效果。可增加对主讲伦理学概论客座教师的需求,客座教师的参加可以扩大伦理学教学的洞察力,另外角色示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可以纵向利用角色演示的形式进行伦理学教育。
[Key words]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ospital; Physician; Teaching enthusiasm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此举意味着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医院作为实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肩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2],因教学意识、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为适应国家医教协同发展的需要,亟需解决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3]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是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动因[4]。承担教学任务的公立医院,挖掘激发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为公立医院绩效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总之,为顺应国家医教协同政策及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加强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Schormair等[5]早在1994年对德国临床医师的教学动机总结如下:①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②在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反而受到青睐;③临床医师的教学付出不能得到充足的回报;④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因素;⑤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充足的反馈与专业的评价,学生考试采用统一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全面掌握;⑥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化阻碍了师生间的关系,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使得师生关系疏远;⑦医学课程门类众多且分散,被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临床前、临床课程及实践学习彼此割裂;⑧临床教师医疗、科研及行政事务繁忙,使得对教学的投入大大减少;⑨联邦医师执照法规限制了教师采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⑩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应承担的义务有待完善。
1.2 国内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王凯旋等[6]认为军队教学医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人事制度、人力资源、教学意识等因素制约。施建辉等[7]提出“一院多校”合作、政策导向偏移、学校过度扩招及个人利益驱使影响了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丁俐文[8]指出教学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心理需求、教学工作量、经济收入等为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国内鲜有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
2 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10]指出,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目前全国已有45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本文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8所已认证高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报告,从专业认证的视角重新审视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作为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为提升临床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11]。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同一学科知识点分散,由众多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使得教师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且未及时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无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其所授知识。教师无法基于知识与学生建立持续的沟通与反馈联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12]。该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积极性。
2.3 学生成绩评定有待优化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且宜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目前临床课程考试多采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学者对835名医学生的调查统计得出78.9%的医学生在临床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前紧后松,应付考试”情况[13]。可见采用终结性评价,既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渠道。现有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影响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积极性。
2.4 教师绩效评价有待改进
教学医院人事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往往重医疗和科研指标,对临床教学工作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有绩无效”的现象。绩效评价与教学工作利益关联不大,影响了临床医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教学医院未设置专职临床教师,由临床医师兼任,医生往往认为治病救人是本职,教书育人是“副业”,教学缺乏热情。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方面
科学规划区域卫生教育资源,引导临床教学资源下沉。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学将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作为其教学医院首选。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大量涌向大医院加重了临床医师的负担,影响其教学积极性。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应协同加强对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确保区域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一院多校”合作现象,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保证其满足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引导临床教学资源向基层分流,减轻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负担。
3.2 学校方面
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4]。为适应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广州市某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了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该校基础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总计173名教师投身到课程整合中。整合后的课程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减少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整合课程的开展迫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3.3 教学医院方面
3.3.1 改革医院绩效薪酬分配 新形势下教学医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从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医教研三者关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改革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薪酬分配体系中明确医教研三者权重,实行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3.3.2 设立阶段性专职教师 专职教学人员由科室临床医师轮换担任,任职期间阶段性脱产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确保在不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兼顾教学工作,其收入应不低于科室同职称其他医务人员收入。通过配备专职教学人员,理清医疗、教学工作,减轻其他临床医师工作负担,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 教师方面
3.4.1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包括床旁教学、小班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等。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先后派出124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PBL专题培训,邀请台湾阳明大学来校开设PBL工作坊,培训了60名PBL骨干教师;在全校发动教师参与PBL案例撰写,择优遴选了40个PBL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良好。PBL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16]。
3.4.2 注重教学意识的养成及教学能力提升 临床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学意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通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连贯和构建,实现自我的再教育,进一步夯实临床医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参加教学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班等形式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临床教学岗位胜任力,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3 学生成绩评定强化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于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家思克里芬最先提出,是指为使活动效果达到最好而修正其运行轨道所做的评价[17]。该模式伴随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广泛运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在我国高校进行推广和运用[18]。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主研发了临床轮转培训管理系统,内含实习评价支持系统,基于档案袋学习法理论,分解量化实习任务,学生根据实习任务要求和进度主动填写实习完成结果和实习手册,采用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开展学生与实习科室及临床带教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向学生进行学习反馈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19],该医院临床医师主动向教务管理部门查询学生反向评价(学生对教师)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3.5 学生方面
3.5.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医院的学员包括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培训医师等,学生人数多、层次广,需要各类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学习,自主制订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积极组成自主学习团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33-02
脑卒中又称之为脑血管意外,中医又名中风,是因脑血管局部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为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予以西医单纯治疗及中西医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缺血性中风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本组110例患者当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55~76岁,平均(64.6±5.5)岁;病程3~15个月,平均(6.4±2.2)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在14 d之内;年龄在35~80岁;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本身有中风病史的患者;本身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心、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的5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给予波立维进行常规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口服75 mg/次,1次/d。持续用药14~28 d为一疗程。
1.3.2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的5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在给予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联合治疗。取黄芪60 g,归尾6 g,赤芍4.5 g,川芎3 g,桃仁3 g,红花3 g,地龙3 g,用水煎服,如常法[2]。持续用药14~28 d为一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较接受治疗前减少>85%,病残程度为1级或0级;(2)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较接受治疗前减少50%~85%,病残程度为3级或2级。(3)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较接受治疗前减少低于50%,甚至增加[3]。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54) 25(46.30) 28(51.85) 1(1.85) 53(98.15)
对照组(n=56) 21(37.50) 25(44.64) 10(17.86) 46(82.14)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54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共有2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对照组的5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共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7%。由此可见,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总满意度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
观察组(n=54) 25(46.29) 26(48.15) 3(55.56) 51(94.44)
对照组(n=56) 20(35.71) 24(42.86) 12(21.43) 44(78.57)
3 讨论
中风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以及发作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致使患者中风的相关因素[4]。中医认为,中风又称“卒中”,主要是由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因素致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情易发生变化等特点[5]。目前,临床治疗中风仍以用药治疗为主,西药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风病因,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易产生很多副作用,使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这时,就突出了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它主要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药物组成,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的功效;归尾具有活血破瘀的功效;赤芍具有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同时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佐药,以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龙通络,性善走窜,可增强全方补气通络功效,使药力周行全身[6]。本组方益气活血的功效十分显著。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服用氯吡格雷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满意度分别为98.15%、3.70%、9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14%、不良反应发生率16.07%以及总满意度7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笔者认为,中西医联合治疗中风的效果要比西药单纯治疗更具优势,药效直达病灶,药效发挥快,降低了西药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减轻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鲁启洪,刘红艳,张红星,等.益气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2):80-83.
[2]魏涛,孟祥琴,王伟.益气活血通脉汤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3):273-274.
[3]徐芳琪.益气活血化痰平喘汤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26-127.
[4]张利军,白宇.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1):23-24.
【关键词】 便携式简易装置;心血管代谢危险;瘦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 in the in-service carders and serum leptin to stratification of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Methods The simple and portable measuring device was used.The height,the body mass index,the waist circumference,the blood pressure,the heart rate and the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determined for 416 military male carders underwent in Guangzhou Sanitarium between august 2007 and May 2008.Th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 scale were used and the stratification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performed.Results The low-risk abnormality rate in the middle-aged group was 28.72%,and higher than the old group with the same risk level (21.22%),(P
【Key words】 Simple and portable measuring device;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Leptin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病日益成为威胁军队干部健康的头号杀手,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预测、评估和干预部队官兵心血管代谢危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国防医学卫勤保障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自2007年8月~2008年5月,运用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及技术对416例入院疗养的军队干部进行了心血管代谢危险分层评估,并进一步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心血管代谢危险的关系,为军队指战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08年5月入院疗养的军队在职和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符合疗养适应证,多为健康或亚健康者,排除急危重症或不稳定性疾病,共416例,全为男性;年龄26~69岁,平均(52.8±6.31)岁。其中20~39岁青年组112例,40~59岁中年组188例,>60岁老年组116例。
1.2创新组合人体测量装置由2台欧姆龙电子血压计、1台小型人体磅秤、1台微量血糖血脂仪、1台欧姆龙微型心电仪、1台电子计算机、1条人体身高及周径测量尺、1本操作指南、1本评估手册、1个整装箱组合而成。
1.3创新组合人体测量技术①腰围、腰身指数(WHtR)、体重指数(BMI)、腰臀指数(WHpR)的测量。受试者取站位,双脚分开25~30 cm,使体重均匀分配,平稳呼吸,在髂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测量腰围;测量身高和体重时受检者脱鞋、帽,穿单衣单裤。各指标同时测量3次,取平均值。WHtR的计算为腰围(cm)/身高(cm)。BMI的计算为体重(kg)/身高2(m2)。WHpR=腰围(cm)/臀围(cm)。②血压测量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前1 h停止较强体力活动,30 min前停止吸烟和饮咖啡,安静坐位休息5 min,使用电子血压计将血压计束带分别束于受试者右上肢肘横纹上2 cm及右下肢踝关节上2 cm处,同步测量踝肱血压、心率。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平均值。踝肱指数=踝动脉SBP(kPa)/肱动脉SBP(kPa)。③微量血糖血脂测定利用微量血糖血脂仪在抽血后30 min内测定。
1.4心血管危险评估方法用计算器分别计算出受试者的体重指数、腰身指数、腰臀指数、踝肱指数,同时联合腹围、血压、脉压差、心率、微量血糖、微量血脂共10项指标,以医学领域最新国际心血管指南为依据,分类积分,每项10分,共计100分,制成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标准为:心血管代谢危险总分90分为很高危。
1.5实验室指标空腹抽血,分离血清后存于-70℃保存,用于瘦素测定,采用人类瘦素酶联免疫试剂盒(DSL-23100),为美国DSL生产,原装进口,最低可测浓度为0.05 ng/ml。标准放射免疫法检测。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开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异常检出率;应用线型趋势卡方检验分别比较瘦素与年龄、瘦素与心血管代谢危险的关系。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心血管代谢危险度异常检出率中年组的心血管代谢低危异常率为28.72%,比同等危险度的老年组异常率21.22%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老年组各危险度检出率均比青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1)。
2.2不同年龄段各心血管危险分层间的瘦素水平血清瘦素(Lep) 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上升,随着危险水平的上升而逐渐上升,经趋势检验,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
3结论
1)心血管病危险度评估就是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对不同发病危险的人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健康管理链上十分重要的一环。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代谢危险的预测和评估,一般都是在治疗医院使用高科技手段,如心电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心电、冠脉造影等等来进行,其复杂、昂贵性与军队一线作战卫勤保障的机动、简便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创新组合一种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的装置和技术,来预测评估部队官兵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代谢危险,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
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密切相关,在代谢综合征和其他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说明高瘦素血症有可能预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1]。本次研究证实,Lep水平随危险水平的上升而逐渐上升,说明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及技术所筛选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分组准确可信,能准确的筛选出心血管代谢危险的低、高危人群,可作为科学完善的心血管病评估工具。
2)军队在职干部的职业特性、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往往不同于普通人群。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军队在职干部患心血管代谢危险低危的比例偏高于离退休干部,可能与离退休干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关注程度较高,能够自觉地调节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有关,而在职干部中中青年军人较多,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及如何防治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对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的大量使用,认为该装置及技术有良好的心血管代谢危险预测评估价值,且经济实用,能较准确地筛选出心血管代谢危险人群,为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健康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分适合部队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