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品课程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品课程建设

篇1

一、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教学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学,不同时提高教师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课受益面积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

精品课程虽然分层次,多样化,但不意味着不要标准。既然是精品课程,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的精品课程就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一门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是适合其高水平重点大学教学需要的高标准,若将之机械地搬到一般大学或高职高专,很难称其为“精品课程”。反之也如此,一个高水平师生群体使用的教材,挪到其它水平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可能会失去了精品的示范指导性和适用性。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博士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1.教学队伍20分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8分)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4分)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8分)

2.教学内容22分

1)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10分)

2)教学内容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6分)

3)实践教学: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6分)

3.教学条件20分

1)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8分)

2)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的实验并选用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6分)

3)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统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6分)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 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多少和维护、升级情况适度调整支持额度。

五、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在于造就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2.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又不能单纯关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 (套)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一本教材统治高校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特别应该加强大学生对原著的学习,因为教材是编者对原著的归纳,不同的编者归纳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但由于教材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而不为人知。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比如,精品课程建设中要不要照顾西部地区?实施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专家学者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国际化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

5.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在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贯主题,也为各高等学校所重视。比如,教育部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在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从编写出版质量看,总体上体现了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高校所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考虑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要进一步加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人课程教学。比如,著名科学家黄昆先生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是,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具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

7.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教学规范,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家学者认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比精品课程建设或者某某工程建设还重要。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某某工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政府

都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这就能够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杜绝政策的不稳定和长官意志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篇2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中职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和资源库的建设,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来探索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课程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理论够用和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打破原有教材中章节上的平铺顺序,以电子小产品的制作为主线,以单元电路为基础,以实施理论一体化教学为中心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技能实训渗透于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

在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中,以直流稳压电源、音频功率放大器、无线遥控插座和温度指示器四个小产品制作为主线,组织单元电路的教学,设计18个教学活动。通过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路识图、原理分析、组装元器件、功能调试等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教育教学活动更直观、形象、灵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校本教材编写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序化,打破理实脱节、学科本位的教材体系,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开发理念。在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以安装实用的电子小产品为载体,以产品驱动、项目引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融合的方式进行编写。

五、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在抓好教材建设的同时,要做好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制件与教材配套的PPT、图片、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真实开发环境下的教学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模拟仿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将教学大纲、学习指南、习题与解答、综合测试、教学课件等资源上网共享,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团队建设

篇3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等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打好软件基础的关键课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用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操作系统的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学好“操作系统”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环境等方面对“操作系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并实施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

2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任务管理模型、资源管理模式、任务调度算法以及资源分配算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系统软件的基本技能,使其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为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加强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内容具有系统性,建成了以操作系统为主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操作系统知识的要求不同,以及所具备的不同的专业基础,开设了:

(1) 操作系统(A)(4学分)――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 操作系统(B)(3学分)――针对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自动控制等本科学生;

(3) 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针对软件工程本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

(4)Linux操作系统――针对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5)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针对软件工程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

以上因材施教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院“操作系统”课程已被评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探索在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发展情况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3.1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使课程内容跟上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为跟上现代操作系统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网络操作系统、对称多处理、系统安全性、微内核及线程技术等内容。在进行“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同步进行主流操作系统的实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九十年代初将Minix作为实例引入“操作系统”教学中,进行剖析,开设相应实验,对Minix相应模块进行修改和更新。2000年后,将Linux作为操作系统的实例教学,在“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对Linux源代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开设基于Linux的相关实验。继而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对Linux内核进行深入分析,对调度算法、驱动程序、文件系统等部分进行修改和设计。2005年建成了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络实验环境。

3.2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科技英语掌握和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自2004年以来,“操作系统”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际流行的英文版《Operating Systems: Internals and Design Principles》影印教材,使用英文课件、英文习题和英文命题考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使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操作系统知识,而且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跟踪学习前沿知识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3.3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以带动画效果的直观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为主,辅之以板书,对操作系统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化的解释或演示。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信息容量,以动画生动表现动态过程,以拟人手段讲解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程的概念及状态变化采用上述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3.4开通“操作系统”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与快捷的学习平台

在建设“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多方位地开展网络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2004年起,我们积极开展“操作系统”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操作系统”教学网站(/os)和Linux网络实验环境(222.18.54.26)。前者的服务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公告、文献推荐、电子教案、网络课堂、实验指导、习题练习、文件下载及在线答疑等。

Linux网络实验环境(网站)的服务分为教师端、学生端和管理员端三部分。教师端功能包括:

(1) 教学班级创建与删除:根据班级信息为每个用户创建Web账号和Telnet账号,或删除。

(2) 账号管理:完成个别学生的Web账号及Telnet账号的创建、恢复与删除。

(3) 作业管理:教师通过Web方式布置作业,查看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分;以及对学生通过Telnet登录完成的作业进行统计,包括作业数量及其属性等。

(4) 试卷组卷: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和难度系数从试题库中组卷,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试题。

(5) 公告:添加公告。

(6) 教学答疑:通过留言板实现。

学生端功能包括Web帐号密码修改、查看本系统中自己的教学班、作业下载与上传、教案下载、Telnet链接以及答疑系统。

管理员端功能主要完成教师帐号管理、公告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其他如IP地址、信息过滤等管理。

上述两个操作系统网站的开通,充实和完善了网上的教学资源,改善了原有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辅导的信息交互平台,学生受益匪浅。

4建立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络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清楚地理解操作系统的精髓,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将抽象的操作系统概念及原理,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理解典型的操作系统,紧跟飞速发展的操作系统技术。

Linux是一个完整的通用操作系统,其源码公开,结构简单清晰,是一个极好的操作系统实验蓝本。因此构建基于Linux平台的操作系统实验环境,可以解决“操作系统”课程理论和实际脱节、理论抽象、实验困难的现象,是提高“操作系统”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不改变用户计算机大多采用Windows系统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一个Linux服务器,构建了一个基校园网的、开放的“操作系统”教学实验环境(222.18.54.26)。

在Linux实验环境下,鼓励学生深入Linux内核,分析源代码。在开源Linux系统中,学生可以仔细阅读、分析源代码,可以与书中介绍的原理、方法进行逐一比较,探究它是如何实现现代操作系统常规功能的。基于Linux的主题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对课程内容验证的实验。如学习使用Linux操作系统,观察Linux的行为,在Linux系统上实现进程的软中断通信、管道通信、内核定时器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原理加深理解。

第二层次为设计性、个性化较强的综合性实验。包括对Linux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的分析和修改,如在内核中增加一条系统调用,虚拟内存管理,设计并修改进程调度算法,设计一种新的设备驱动程序等。这些设计都包含对内核的修改、重建或模块机制,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内核修改方案。一般配合“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进行。

第三层次为构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本身,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深入分析Linux内核,修改、设计并实现新的算法或数据结构,开发实验演示系统,为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技术提高环节,也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

5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取得上述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得益于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只要我们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就能使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门,对稳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精品课程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很大的距离。

本文分析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应具有的特性,探讨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数学精品课程的科学特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精品课程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科学组合。

(二)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通常包括几个完整的系统,即数学理论基本体系、数学方法体系和实例应用体系。精品课程除了要考虑各学科对数学需求的共性问题,还应兼顾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三)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公共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学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开放性问题。

(四)精品课程应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性

公共数学的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提供了解学科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

(五)精品课程应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是精品课程评审的三个原则。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六)精品课程应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成果

精品课程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作为精品课程的具体实践,必须使用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教学媒介,如教材、网络资源等。

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几年,陆续产生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累计已达1.5万余门。诚然,这1万多门课程中不乏真正的精品,但其中也有不少课程与“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根据作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申报轻建设

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申报从学校、职能部门到申报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当申报成功之后,学校和职能部门对课程的建设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对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远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不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有些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立即删除掉某些原创性或高质量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不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三)精品课程网站功能较弱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限,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还较弱,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及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

(四)经费支持不足

尽管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有好几万元,但若真正对课程进行全面建设,这些经费还是稍显不足。

三、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建设的实践

2015年底,数值分析被评为校第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前,课程组已在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一)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考虑到几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背景和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熟悉数学软件和编程,动手能力不强,课程组通过集体研讨和专题讲座形式,将数值分析的师资培训与数学建模研讨相结合,学习数学软件和编程,了解计算方法的各种应用,提高任课教师的动手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

课程组不仅编写、制作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才学资源,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签订数值分析教材出版合同,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8月正式出版。

(三)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课程组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数学建模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0项,其中5项被报送全国一等奖。课程组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正式签订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课程组负责其中的矩阵算法的研究与编程。

四、笛Ь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原因在于存在两个技术难题:(1)如何在网页中便捷地录入公式和绘制图表;(2)如何实现辅导答疑时的即时通讯。这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式和图形的网页在线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为在线辅导答疑和讨论在技术上彻底扫清了障碍。

(二)在精品数学课中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态度与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显然,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前提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在筹建公共数学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试行发展性评价机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2]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9-71.

[5]李天昕.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6]温少芳,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9):62-63.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18-02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你的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学习其他食品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化学与食品学科交叉的纽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及研究方法,了解食物风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性质、结构及使用方法,了解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基本方法,了解食品化学领域最新动态及进展,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食品化学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我国食品化学工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食品专业学生。作为高校从事食品专业的教师,更加有责任将我国食品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成果传输给学生,从而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服务。

我校自2005年食品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来,课程小组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建设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责任重大。主持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在课程发展建设的几年中,我们教学团队注重补充新力量,先后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两位博士,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实验教师。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层次合理、结构完整,团队成员共有6名教师,主讲教师3名,实验师1名,课程辅导2名。职称层次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主讲教师全部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一年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食品化学课程的建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点

教学内容的建设要围绕着先进性、科学性,要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和创造力。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包括食品成分所包含的七大营养成分性质及结构、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基本方法及原理,以及食品化学领域最新动态及进展等。仅仅只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在了解该知识方面比较片面,尤其是该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动向就很难接触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外,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补充一些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比较前沿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章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跟蛋白质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的内容,介绍什么是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的危害、哪些食品中存在三聚氰胺,进而联系到食品安全中对三聚氰胺的检测问题,可以介绍新的研究动向,纳米金比色法测定三聚氰胺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既认识到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到了新材料在食品安全相关方面的发展动向。实践性教学在讲解具体理论知识前,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先了解与该课程相关的设备和仪器,例如食品加工过程中用到的通用设备、速冻设备、清洗设备、水处理设备、热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等。食品成分分析检测用到的仪器,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红外、水分活度仪、酸度计、粘度仪、色差计等。观摩了解中试车间中的几条成熟的生产线,例如果汁生产线,果汁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最为严重的褐变问题,这正是食品化学中需要讲解的褐变反应;再比如,酸奶生产线,知道在酸奶生产过程中灭菌程序尤为重要,这也是食品化学中需要讲解的灭菌技术。通过现场真实的观摩,提早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拥有浓烈的学习兴趣之后才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做好与课程的整合、课堂形式多样的创新。我们采用由讲解物质结构入手,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的讲解引入到食品成分功能研究的授课思路,并且通过前沿专题讲座、互动式教学等形式以及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食品化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能力的培养。

开展《食品化学》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推进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环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问题不仅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并极力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两个问题作为铺垫,引出学生的多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由问题出发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接受知识。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查阅当前食品科学及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报告。针对演讲的专题,可以进行提问和发表意见,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建设是课程建设中强化实践性的检验

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的比例加重,鼓励本科生进入专业实验室,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科研活动。我们教学团队以学生准确掌握食品化学内容和实验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实验项目设定为基础、综合和设计三个类别,基础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综合实验训练学生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科研思路形成、科研方案设计、科研活动开展、科研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全面提高食品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本课程率先在院内提出了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开设方法,以“秦巴山区野生植物中活性多糖类化合物分离提取”、“活性氧自由基和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纳米金比色法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中的应用”为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室开放、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完成为特色的设计性实验。另外,每年度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开始前,食品化学教学小组需准备多于计划项目的实验项目,主讲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与小组讨论确定实验内容,保证每年度都有部分更新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确实完成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饱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为相关专业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教师队伍的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进行独立实验的操作技能,在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为此,我们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需进一步探索适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优秀的食品化学的系列教材;以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为依托,不断探究学科的发展,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谢笔钧,何慧,张俊,陈吉忠.以科研促教学,彰显《食品化学与分析》精品课程特色[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B):180.

[2]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1-23.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69-03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推出的一项重大举策。目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应借鉴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优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如何开展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中职卫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建品牌课程?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

对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教育部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教育部未对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8月8日,同济大学职教中心专家蔡跃教授在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培训班上曾提到: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实践教学,一流教学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所谓的“精”就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品”就是要有特色、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简言之,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中职学校由于在办学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办学特点方面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差别,若脱离了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做法,则极有可能使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脱离初衷。因此,中职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真正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技能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出现代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课程设计,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卫生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卫生职业特色,对学生的就业与生涯有重要价值、培养出能服务基层医护工作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示范性优秀课程。

(三)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分级

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分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三个级别。而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分级与高等院校不同,分为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四个级别。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才能成功地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有:

(一)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差异。无优秀教师的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成功的。中职卫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首先应制定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除教师的学历、职称配置合理外,还应建设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梯队,使这支队伍成为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一流的教师队伍。

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从培养机制、措施上充分保证这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是每年派选3~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名师培训班。二是每年指定医、护临床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无课时间到学校附属医院和当地医院参加临床医护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了解并掌握临床医护工作中的“三新”,三年内要取得“双证”资格。三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采取“一年适应、三年成熟、五年成才、七年成名”为时间段的培养措施。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的力量,按专业学科的需要和学生比例充分配备实训带教老师,确保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二)一流教学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的建设和课程的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职卫生教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要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应正确到位,确定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前后课程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恰当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保持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还应及时将本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等内容补充。实践课教学内容还应科学合理地设置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但学科教材上还没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具有中职卫生教育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

(三)一流教学方法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中职卫生教育中,最适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BPL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当然,在中职卫校的教学中,各学科的课程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某种教学方法在何时使用效果最佳,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精湛的教学方法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因此,还应充分配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这样,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机地结合,将知识通过多渠道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易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度、掌握度和主动学习意识,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四)一流教材的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中职卫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课程的教材内容还跟不上医护领域的发展或者不够完善和实用,这一点在中职卫校某些专业的教学中体现较为明显,我们要敢于打破历来“固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传统做法。一方面应抓好教材的选用,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中职卫校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编写出既适合本校教学,又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注意:一是编写理论课教材时,各学科应围绕专业培养的课程目标编写,充分体现出中职卫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二是编写实训课教材时,应将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的、内容新颖的但目前统编教材上还没有的内容编入。三是邀请学校附院、市内各医院的兼职教师和医护专家参编校本教材,力求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临床的一线医护工作。这样,编写出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不仅可对统编教材产生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可为精品课程的成功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一流实践教学的建设

“一流实践教学”是与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中职卫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还要把实践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这一特点,突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在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前提下,还须再加大力度投入实践教学的建设。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第一,在3~5年内再增建3~5个实训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增添或补充更先进的、功能更齐全的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技能练习的需要。第二,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亲临实训室带教,实验指导教师应全力配合带教,争取每个实训小组的师生比例达到1∶12,确保每个实训小组的学生都有教师带教和指导。第三,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教学时间学习和练习。第四,有组织地安排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室开放时间内有实训指导教师在场指导。第五,除教学大纲中的实训项目要100%完成外,还应完成自编实训教材上增设的实训项目,增加学生对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六,改革并完善实训操作考评指标体系,严格把关,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不达标者,必须重做,直到达标为止。通过以上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有序性,切实加强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以达到一流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六)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为了确保该工程建设能有序进行,学校必须相应地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建立以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首的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另一名副组长由教务科长担任,该办公室设在教务科,其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验收工作。小组成员有教务科副科长、教学督导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等。教务科和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各教研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具体制定和审查本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规划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阶段总结等工作。

2.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技术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团队技术小组包括课程教师组、影视制作组、美术设计组、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等。第一,课程教师组 由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主任或申报人负责,其职责是负责该课程的内涵建设。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资源设计、课程特色设计、试题库建设等。还包括以上内容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的整理等。第二,影视制作组由学校一些具有影视技术特长的教师及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中所有的影视录像的拍摄、制作以及编辑、字幕等工作,并对各课程组上交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进一步整理和提炼。第三,美术设计组由公共、美容教研室中的一些有美术设计特长的教师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美术设计,包括课程主界面、二级界面,甚至多级界面的设计。并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色,设计出风格独特的界面。第四,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网络教学的网站建立、网站检查、网站维护、保证网络畅通等管理工作。

3.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一,制定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严把精品课程入口关。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一律不予认定,并按照程序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公示。第二,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参照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评估指标,结合中职卫校专业课程建设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的各项评估指标,让有课程建设的教研室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有方向地开展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并建立校内专家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三,制定完善的督导机制。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课程,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督导组对该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听课检查,并督促和指导,还应开展对该课程建设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对未达到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第四,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有力措施。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和教师应适当倾斜。例如:一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和人员应适当提供津贴补助;二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在年度的评先方面应优先考虑;三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人员每学期的工作量考核时应适当减少;四是每年度、每学年度的个人评先、评优、评星级教师以及职称晋升时应给予优先考虑。这样,能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

三、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精品课程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七大专业共200多门课程,并非每门课程都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哪一门课程可以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就要看它是否具备或者基本具备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的“六个一流”。如果每门课程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那就失去了“精”和“品”的意义了,因此精品课程应“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其二,并非每名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申报条件,并非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其三,上好一次优质公开课,不等于这次课是精品课程。学校内每年举行的说课比赛、公开课比赛的参赛教师和参赛的课程,可以说是优质的,但这只说明是该教师在该门课程中某章节的优质课,并不能代表这门课是精品课程,因为参赛的公开课只是代表一节优质课(或一次优质课),而精品课程是整体的优质课。

其四,不要片面强调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业绩。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个教学团队及有关人员也为这门课程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和涉及的问题都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单一个人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如果把荣誉和功劳归于课程负责人,忽视了整个集体所做的贡献,必然会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续工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成功后的荣誉和功劳应归于整个集体,而不是单独归于课程负责人一个人。

总之,中职卫校应该按照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六个一流”标准,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采用“成熟一门课程,推出一门课程,带动一批课程”的策略,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争取在2~3年内建设成功2~3门校级精品课程,3~4年内建设成功1~2门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5年内建设成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推动学校各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教学本领过硬、整体素质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出一套优质的、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稳步地促进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玲芬.中等卫校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2]穆士华.试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研究,2009(2)

[3]田为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4]张兰青.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5]娄道凯.关于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8(18)

[6]谢峰.中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篇9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5年来,已评选出了约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出的精品课程以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为示范点,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等学校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但综观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精品课程的布点、课程网站构建、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看,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功能的缺失,不仅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质量与成效,还影响着各高等学校“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本研究从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进行剖析,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应有作用与功能。

一、精品课程问题剖析

通过网上浏览、查询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结合教育部2003年以来下发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类文件和通知要求,发现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存在以下一些影响精品课程后续发展的问题:

(一)网站功能定位局限于申报功能

国家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过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拉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及相关教学基本建设。从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虽然国家、省、学校都配套了后续建设经费,但绝大多数课程网站还仅仅是依据评审指标而设计的申报网站。网站的资源建设。还停留在逐一根据指标内涵回答问题上。特色与亮点不明显:网站的功能也还局限在申报功能的定位上,还没有从申报网站过渡到自主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上:网站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强,可借鉴、可参考的资源少,没有充分发挥课程专题网站对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社会人士职前职后提升的功能。专题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展示课程的重要媒介。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从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及下拨专项经费进行后续建设的目的来看,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必须站在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示范的角度,设计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引导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建设方向,承担起规范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责任。

(二)课程的带动力、拉动面有限

这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的布点上。精品课程布点过于集中在部分高校、地区。既反映了高校、某个地区对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其课程建设的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品课程的带动力有限,说明了其辐射与带动的功能还仅局限于对本校、本地区的带动。这可以从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分布的高校与地区得到体现。

现有的近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1550门归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有447门课程归属于高职高专院校。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学校来看,在普通高校的1550门课程中,有近1/3以上的课程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数第一的高校,其精品课占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总数的4%左右:而在高职高专院校的447门课程中,职校精品课程第一的高职院校则占了整个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总数的5%左右。透过4%与5%这两个比例,再研究精品课程数第一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连续5年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获有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数量明显地体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数较多的高校,也基本上是每年都有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地区来看,已有的普通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三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表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而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则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四大地区,5年来四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也呈现出递增趋势。

5年来精品课程学校和地区布点主要集中在部分学校与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使其由于多种原因仅局限于对本学校、本地区课程的带动与示范,造成原本精品课程相对集中的学校与地区其精品课程数量更加集中,享有的优质资源和得到的支持政策更多,在精品课程评审、经费资助、其它教学改革项目审批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也使国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原本应实现的高校间的互帮互助机制,逐步转变为高校间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共享功能体现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的有限和网站构建技术的不完善方面。精品课程的辐射与带动功能,主要依托于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从现有公布的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的共享是很有限的。一是在资源的建设上,绝大多数课程经过几年的后续建设,还没有根据后续建设要求丰富课程的资源,可共享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可供自主学习的资源有限。还有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对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重要资源则采取了保护措施。不能下载、复制、保存与打印等。二是在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上,一方面有近1/3的课程网站不通: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后,设置了登陆密码与用户名限制访问等。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并下拨专项经费,旨在通过后续建设,确保不同人群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共享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但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功能的缺失,背离了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与精品课程应具有的共享性、示范性特点相违背。

二、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理性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为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

(一)坚持责任导向而非荣誉导向

精品课程,既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引领高等学校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责任,一种在全国起示范,促推动的责任。这种责任,应是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校、课程负责人及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引导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上,在评价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上,应改变以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精品课程的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思路,确立包含课程教学团队对他校课程的指导与服务面、课程的点击率、资源的共享率、课程改革的

力度等因素在内的年度检查与考核制度,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感,突出精品课程应有的建设目的与功能,把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相对丰富的院校下一步的精品课程建设方向,从以提高本校的精品课程数量,增强本校的办学成效方面,引导到指导他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上来,引导到如何提高辐射面,如何增强带动力上来,以整体推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特色导向而非标准导向

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都出台相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的评审与建设工作。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给的不是标准模板,它体现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反映的是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向及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回答并指明了高等学校的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什么、怎么建,专家评什么,怎么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从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应有之义来看,它并不要求所有的课程都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而是引导被推荐的精品课程按照标准中寓含的方向、思路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其它的课程也参照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去改革。同时,由于各课程类型不一、性质不一,其特色与优势也不一样,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因此。在精品课程的评审上,各高等学校在建设精品课程上,应在认真分析评审标准以把握建设方向的同时,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确保入选的精品课程其整体建设水平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确保其能在某个点、某个方面起到示范,起到榜样带动作用。确保国家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示范点与亮点。

(三)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是以课程为媒介来实现的,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应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精品课程也不能只服务于本校师生,它还有带动其它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要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工作任务与任职要求的一致性,改变以经验为依据,以教师自我定位为主的建设导向:另一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共享性方面。要确立开放的思想,确保不同地区的教师、学生、社会人士,能共享到与本校师生一样的优质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第三,在课程的评审上,由于现有精品课程在带动力、辐射面方面的局限性,评审专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类别的布点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精品课程相对占有量较少的地区与学校,支持其形成精品课程的建设机制。

篇10

大学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在质量工程中,精品课程建设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2003年以来,全国评出一批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我校数学分析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如何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在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这样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最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团体的师德、教风和业务水准。当前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一举措,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但是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可以通过提供网上资源的观摩学习、或者简单地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来达到的。每一个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都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自己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个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是长期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淀。内蒙古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已有50年的历史。1957年内蒙古大学建校初期,北京大学委派刘世泽先生、陈杰先生率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20余名青年教师和应届毕业生,组建了内蒙古大学数学系,高起点、高水准地创办了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系主要业务领导、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先天优势,使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学科一开始便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活跃的学术思想、强烈的开放意识、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和突出的质量意识传统。建系50年来,数学分析课程团队建设一直受到-数学系各届领导的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数学系的历届系主任都担任数学分析系列课程的主讲教师。由于对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经过50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术严谨、老中青结合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的教学团队。这是内蒙古大学数学分析课程团队建设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经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门课程才能成为精品。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我们每年都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数学研讨会、特别是选派教学团队中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区外重点大学进修。现在本团队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都有过在国内外学习、进修、访问的经历,这对于加强不同教学风格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坚持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重视在岗培养才能使师资队伍建设经常化。长期以来,我们数学分析课一直设主讲和辅导(包括习题课)两个岗位,新留校的年轻教师一般要担任一到两年的数学分析的辅导工作。主讲教师负责年轻辅导教师的培养,主讲教师要帮助辅导教师备好习题课,听辅导教师讲授习题课,课后给予指导和评价。这一制度从50年前建校伊始坚持到今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品课程建设要以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来引领

数学教学要提倡有灵魂的教学,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内容这个载体,把数学理性思维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学要从问题出发,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介绍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例如化归、联想、类比等。这就要求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有很高的数学修养,对数学和数学研究有很深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科研方向,坚持不懈地做好科学研究。内蒙古大学数学系坚持科学讨论班制度。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参加一两个讨论班,研读重要的学术专著,报告本领域最新文献,开展科学研究。讨论班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不断选拔和培养学术骨干创造了条件。

在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引领下,教师从科研创新的体会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虽然数学分析是大学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主讲教师对数学有很深的理解,他们可以从问题的背景出发,尝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方法,从数学研究的高度,引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注重数学概念的背景和来源,把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重点讲授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除了讲授传统教材中定义、定理的证明陈述外,加入了问题背景、证明思路以及反映的数学思想等内容。按照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深入浅出,从最简单的实例出发,阐明抽象概念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演化,在复杂的证明中强调研究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思维品质和思考方式。

由于主讲教师在学术上有造诣,有着严谨求实的学风,他们才能把自己在科研中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讲授给学生,用自己在数学研究中的辛勤奉献来影响学生,用他们对数学的真爱来感染学生,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内蒙古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依托的平台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一数学物理学基地,其专业特色是数理融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提倡基础数学要返朴归真,既要注重说明基础数学概念的物理源泉与应用背景,同时又要解释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怎样从问题的原始形态演变发展。注意到数学、物理基于本源上的统一性,我们提出了数理科学的统一性必然产生数理教学互补性的观点,并从1995年开始试办了数理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经教育部验收转为正式理科基地。数理基地班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数理融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物理背景的数学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数理基地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按照数理基地的办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对传统微积分学以及分析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并把其教学研究的成果固化到教材里。课程团队坚持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探索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坚持有思想内蕴和结构原理清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到创造精神的启发,达到教学的生动活泼、培育理性思维品质、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目的。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特别是内容非常抽象的数学课程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不能通过多媒体技术

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不是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很多没有自己制作过多媒体的人来说,答案好像是否定的。一般认为:多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的声像、文字、数据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大大提高形象想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只能通过板书来引导。事实上,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在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用来讲授抽象的数学课程,只要课件制作精良,讲授到位,多媒体课件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抽象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做好多媒体课件的关键是制作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从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实际经验,这样才能在课件的制作中,把握课程的脉搏,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节奏,引导学生跟随课程进展进行思维。

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的核心是设计思想要清晰。数学是一系列经过筛选、提炼、组织的直觉,许多数学家的发现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数学教师的职责更多地应该是帮助学生从大量的现象中,根据自己的直觉来筛选、提炼出抽象的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是要基于这样的原则,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里,把问题展示清楚,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处理这个问题。在多媒体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传统的板书教学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微妙的感觉,一种彼此互相协作的情感,这种心灵上碰撞出的火花所产生的教育价值是需要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充分加以考虑的。数学多媒体课件,绝不能一次翻一页,要一句一句地展示,使学生和教师同步思考,保持这种心灵的沟通。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课件,把定理一点点展示给学生,定理的内容一目了然。而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定理有几个条件,要证明的是什么样的结论,条件和结论之间如何建立起关系,从条件如何一步步推出需要的结论。这些解说可以事先做好在课件中,通过课件一句一句、一行一行地播放,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教师的作用是通过课件的展示,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思考,如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好的教师可以把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按逻辑顺序清清楚楚地展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在的美。

五、精品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篇11

本文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校内课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609027)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是“为某些职业培养、训练人才,而不是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重视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应用性,而不是理论创新、学科的系统性和基础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既可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下,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即遭遇待业,这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出台的下岗职工优先就业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教学质量下降导致毕业生素质的下降。人才素质的下降势必会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事关重大。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真正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看,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厂,制造中心。从我国就业结构看,全国劳动力资源8.8亿人,城镇劳动者中登记失业率3.6%,加上下岗职工则失业率达7%,已达到国际警界线。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率较高;另一方面高级工短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教材建设或是简单的“课程设计”,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建设精品课程最终的成果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学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上。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技术和改善教学制度,并同时建设高质量的教材体系,所以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体系至少要包括:课程目标及定位、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抓好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具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

高职课程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定位应是有一定的受益面,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课程风格,在专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课程。

(二)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集中于主干课程。

(三)建设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应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教材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为保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个专业发展,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

(一)《导游基础知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旅游人员从业的必备知识,也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的基础,所以《导游基础知识》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其传统的教学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撰写文化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高水平导游词的能力。具有能够在导游活动中灵活应答游客关于中国旅游资源方面问题的能力。

3、考证目标。通过该课程及其他相应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获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

4、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学生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所以,《导游基础知识》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相关技能,能够胜任各种类型旅游景区、景点的导游讲解技能,特别是在景点讲解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使得讲解更有深度。

(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定位。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导游基础知识》的建设也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强化课程特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加强旅游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所以,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

(三)《导游基础知识》精品课程内容建设

1、建设以导游员为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门精品课程的产生,是每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以及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因此,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导游资格考试必考的课程之一,课程目标也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为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服务。因此,要求课程的任课教师均需获取导游资格证书。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取向,还应该有来自行业的兼职老师队伍。

2、选取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针对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导游员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结合导游资格考试大纲,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完成导游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知识能力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按照项目教学理念,强调按导游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整体上突出了以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了对导游员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使课程标准符合导游职业标准;使学历证书与导游资格证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建立具有真实工作岗位氛围的学习环境,实现本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达到校内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

第二,内容组织与安排。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遵循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做合一,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3、设计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实践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突出旅游职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行业合作办实训基地,坚持工学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旅游学基本理论、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导游讲解技能;实行单项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模拟讲解及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导游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第二,实践教学方式。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和工学结合的思想进行设计,与行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单项实训、模拟情境实训、导游之星大赛、创造仿真业务环境等多种形式互补来提升实训效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岗位实习,为该课程的实训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可靠保障。

4、教材与CAI课件建设。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本课程除了选用导游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外,还应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整合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课程的特色。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软性载体,是趣味性、知识性的有机结合。针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趣味性强的特点,加强CAI课件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体系,制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多媒体课件,并依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保证教学效果服务。

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良好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揉入模拟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如建设《导游基础知识》立体教学体系、开发网络教学互助平台、组建全景实习实践环境等。通过教学创新,把各项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使精品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精品课程才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篇13

2005年到2008年我参与并主讲了四门省级精品课程,下面我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树立和宣传优势院校、优势专业、优势学科的强势地位和成功经验,带动和促进院校的自身发展,同时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成果共享,从而带动全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不同于本科院校,主要体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把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条件、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方面。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的特色:理念和模式。

该课程应该是有自己特色与理念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来的课程模式。

2.课程本身在课程体系中要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3.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案。

常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等。

4.课程师资要突出双师素质,体现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与本科院校不同,应突出“双师型素质”、“企业工作经历”等特点。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师资是关键,所以精品课程的开发团队专兼结构达到1∶1以上,且企业教师在专业团队中实质性兼职。专职教师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

5.实践条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高职学院的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精品课程的实践条件非常重要。

6.多元化的立体教材和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的支撑。

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积累长期使用的教学资源(课件、授课计划、大纲等)。

四、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

课程最终效果要表现在网站上,下面是我在网站设计方面的一些感想。

1.从要求和指标体系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指标体系中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我们从2008年的指标体系中就可以设计出以下层次分明的导航。

2.网站内容必须齐备。

仅有一般教案和授课电子教案,没有实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就谈不上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资源大概可分为: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型CAI课件、资源库及相关专业网站链接等几种类型。

3.网站运行速度快,网页设计简洁大方。

网页设计方便专家浏览,网站设计应简洁明朗,不宜太过花哨,必须保持畅通,速度要快,尤其是视频内容,最好能够拖动播放,因为专家未必有耐心从头到尾地看完一段录像,很可能是跳着看。

4.网站首页最好能看出课程的特色之处。

网站的设计应该本着方便评审专家和学生浏览的原则。

5.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应有专人长期负责。

专业教师不擅长网站的设计,而负责网站建设的人员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专业教师的设计意图。因此,双方必须相互配合,将网站的建设更新与维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做。

6.一些小技巧和注意问题。

(1)在申报表填写时,必须认真填写,凸显课程特色。

(2)说课、教学录像精心设计,精心摄制。

(3)网站要有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作用。

(4)可以把电子文档转换为SWF文件,最大限度防止无限制下载。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应是建设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网站,一流的管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颜洽茂,金娟琴,谢桂红.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8):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