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能源土建

新能源土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能源土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能源土建

篇1

(一)信息素养界定

清华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邓景康在2015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上做了题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框架、新视野》的报告,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概括为“信息素养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这一定义对经典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创新,更强调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而不仅仅是信息表达与利用,同时把信息交流的能力也纳入概念范畴。由此可见,信息素养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演化。笔者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在明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下,运用信息知识进行有效检索和分析甄别,并利用所获信息与他人交流协作来解决问题和创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还可能需要具备一流的信息素养教学和信息服务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内涵

由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可以得出。

二、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员学会在2000年颁布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已在美国高校图书馆中达成共识并被广泛使用。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在2005年研制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标准借鉴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成为中国针对高等教育较为全面的标准。但该标准主要是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些指标不适用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文章在参考北京地区的指标体系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等部门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加定量的方法确定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并结合相关学者学术观点确定指标权重和分值,对所有指标进行了量化。

(二)指标权重分值

篇2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2000―2015年的16年时间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403所(独立学院除外),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数量的二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但是,与积淀深厚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软硬件条件、品牌影响力、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加快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不断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由于受建校时间短、经费投入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学科服务,某些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有名无实,学科服务效果很不理想。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之前,基本任务是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馆藏文献数量,以更好地满足本科教学工作需要。但在本科教学评估通过后,学科服务就会成为图书馆的重要目标。通过学科服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

一、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的特殊内涵

(一)学科馆员制度的起源。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图书情报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最先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由于学科馆员制度顺应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流趋势,因而在西方高校图书馆中获得普遍发展。美国是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早期国家之一,自1981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行学科馆员服务以来,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引起国内其他高校图书情报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达到300余所,除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外,某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推动各自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在尝试实施学科馆员制度。

(二)学科服务能力的含义。

学科服务能力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提供学科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现代图书管理员特别是学科馆员,除了需要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操作和使用,深入了解图书情报管理系统,熟练查询各种馆藏资源,包括纸质图书资源和电子网络资源。同时,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对口服务学科的专业背景,了解对口服务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具有提炼知识、挖掘知识的特殊能力,能为学校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料,解答对口服务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咨询,提供文献综述、信息分析等高层次服务。

二、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工作职责。

加强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学科服务的工作职责范围。总体而言,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对口院系师生、对口学科专业提供文献查阅和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对口院系加强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从而推动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学科馆员应该主动与对口院系建立经常性联系,密切关注前沿学术动态,及时了解最新理论成果,积极跟踪热点研究问题,广泛搜集文献信息资料,在分析、加工和整理的基础上,为相关用户提供针对。同时,需要与对口院系资料室和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全面掌握对口院系文献资料的更新情况,深入了解教学科研人员对于文献资料的个性需求,积极采纳对口院系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馆藏图书数量,逐步改进文献资料质量,着力提高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水平。

(二)提高图书馆员科学服务的整体素质。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图书馆员普遍存在学术素养偏低、服务意识不强等瓶颈问题,已成为推行学科服务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整体素质。一是对现有图书馆员进行培训。应建立一整套培训和进修机制,定期开展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图书馆内部培训、参加短期进修班、举办学术研讨会、不同高校图书馆交流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现有馆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强图书情报人才引进工作。能够提供学科服务的图书馆员,一般都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知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科馆员的引进安置工作,尽快解决学科服务人才紧缺的客观现状,并以此带动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立体模式。

篇3

设计思路

本次设计充分利用原中誉公司已有涂装车间进行改造。整条生产线可实现钢制与铝制车身混线生产,前处理采用低温的硅烷技术,同时中涂、面漆采用水性3C1B喷涂工艺,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此外,还采用了壁挂式机器人、循环风再利用技术以及废气余热再利用的RTO焚烧炉来降低能耗。全车间机械化输送采用悬链、地面链和摩擦线相结合的方式。

本车间主体为两层楼钢结构厂房,同时紧贴主厂房建有一跨单层辅房,生产附属设备、化验室和办公室设施都布置在辅房内。

本次设计实施中完全彻底地做到了分区布置,即车间按照功能分为底漆区、喷漆区、烘干区、空调区、人工作业区等。

主要工艺流程

工件从焊装车间来预冲洗预脱脂主脱脂水洗1#水洗2#纯水洗硅烷纯水冲水洗3#水洗4#纯水洗高压水冲洗新鲜纯水洗电泳超滤水洗1#超滤水洗2#新鲜超滤水洗转挂底漆烘干拆卸工装密封喷涂PVC胶烘干钣金修正底漆打磨中涂前擦净喷中涂中涂预烘喷色漆色漆预烘喷清漆晾置面漆烘干精修贴膜喷黑漆注蜡转挂去总装

主要技术特点

1.前处理电泳线

前处理采用了低温无磷脱脂以及硅烷技术,消除了涂装车间传统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含磷化学物质与含铬钝化工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电泳采用无铅油漆,减少了铅对环境的污染。电泳槽采用槽液逆向流循环专有技术,提高了电泳涂装质量。

2.密封线

密封线包括车身密封胶和底部PVC的喷涂。底部PVC采用机器人喷漆、提高了喷涂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材料消耗。

3.喷漆系统

中涂和面漆线的自动喷涂工位都采用了壁挂式机器人及静电旋杯喷涂水性漆,减小了喷漆室宽度,降低能耗。

4.机械化输送系统

本车间机械化输送系统采用摩擦输送与工艺输送链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存储、转运、打磨、密封及精修等大多数区域采用摩擦驱动输送型式。摩擦输送机与输送链相比,节能降耗达60%以上。同时,本车间直接在地面输送机上就能实现车身底部PVC的自动喷涂,不需增加空中输送链,减少投资50万元。此外,本车间能适应多平台车型的通过。

5.输调漆系统

输调漆系统采用了电动输漆泵,电动泵的电力安装容量为37kw,相比气动泵160kw与液压泵70kw,大大降低了能耗。

6.烘干炉

烘干炉设计吸收了国内欧美、日系合资公司的先进节能技术和工艺,采用节能的桥式烘干炉,避免了烘干炉内的热量外泄。同时升温段炉内吹风口形状结构设计独特,确保车身底部厚板快速升温。另外在烘干炉进出口的梯形段设置有排气风斗,设有热风循环,防止炉顶部附着的焦油滴落到车身上。

7.回转式蓄热式脱臭装置RTO

本车间通过RTO装置对排放废气进行800℃高温焚烧处理,避免了烘干炉中排放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对处理后的余热进行热能回收再利用。与其它公司轿车涂装车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本车间采用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后,与其它公司轿车涂装生产线相比至少节能30%,同时降低VOC排放50%和 CO2排放20%、减少车身通过生产线时间15%以及节省主厂房占地面积10%。

结语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7-02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篇5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最具活力,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学校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 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36-37.

[3] 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4,(4):37-42.

篇6

(一)概念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面临巨大的曲折与坎坷时,使学生的内心无法承受,自身又无法处理、难以解决,导致学生的内心无法平静与内心无法适应,继而产生思维与行为发生紊乱,进入一种失调的状态,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使学生自身无法忍受,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二)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事情发展活动变化中的状态、状况,随着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特点,将相对应的危机事件进行考察,进而对危机的本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处理。具体的表现如下:

1、隐匿性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一般是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内心深处隐藏一定的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受到伤害刺激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影响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2、突发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解决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浮出水面,便可能瞬间形成翻江倒海之势。

2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校与家长的原因,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

高校的大学生刚迈入校园,难以适应校园的生活与环境。因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很容易致使学校,忽视指导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存在一定的危机。部分大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直以来都被父母娇惯得十指不沾阳春水,以及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致使大学生踏入校园后,由于原来优越生活的享受,导致大学生无法适应新校园的生活。由于大学校园的学习制度,与高中时期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心理危机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意识增强,如何与周边的同学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和原则,难以与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造成过分委曲求全等,长期如此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由于大学生的性格障碍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交际困难,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危机。

(三)新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在踏入新的学校时,都要面对与经历新的事情、人物、环境等历程。每年刚踏入学校的新大学生,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使大学生忽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而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致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失衡等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心理危机事件的常识,对自已心理失衡等问题没有及时察觉,长期如此任由消极的情绪自由发展,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失落、忧愁、紧张、恐惧、痛苦等心理危机。新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多是负面的状况。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的辅导员要非常细心的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大学新生渡过心理失衡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成功拥有正能量。

3 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途径

(一)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措施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与学习期间的良师益友。高校辅导员要经常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地关心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近况,教导学生学会倾诉,遇到特殊的状况要告知辅导员,和辅导员一起来面对,通过辅导员的梳理与分析,从中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从困境中走出。辅导员还应指导大学生自己学会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并指导大学生对生活不要抱有悲观的情绪,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当生活与学习中出现问题时,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接受现实,了解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和不幸,然后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最后放下问题,从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并能化悲痛为力量,学会善待自己。如,时常教导学生接受危机干预,重新塑造人格,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心理缺陷,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提高自身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高校辅导员还应该树立服务的观念,强化自身形象与心理辅导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沟通协调能力。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与增强心理辅导能力,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关键。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心理辅导素养,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更好地履行职责。如,在工作中,认真掌握好沟通协调的方法,在沟通协调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并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时机,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恰当地运用语言能力,理顺学生消极的情绪。进而营造情境,融洽沟通与协调以及把握时机、巧于沟通与协调。

(三)增强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篇7

土建工程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推动着建筑产业的发展,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为了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予以全面贯彻与落实,进行生态型环保社会的构建,土建工程经营管理与建设人员开始不断反思,制定低碳经济施工目标,向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提供保证,致力于土建工程项目及其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与实现。

一、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

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的建筑节能是具有前瞻性的增量节能,低碳建筑则是以历史基准线性质为基础的存量减排。1.低碳建筑需对可测性减排予以实行。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节能50%”或“节能65%”等都属于建筑节能方面所规定的节能量,它是“虚拟能耗”同“预测能耗”之间的差值。节能减排工作需有一个严格且既定的基准线,它是历史上某一特定时间节点实际测量到的排放量,未来的减排目标应比设定的这一基准线要低。减排目标中规定的实际量值是可测量、可报告且可检查的,它并非与建筑节能相类似的虚拟值,而是基于既有存量而设定的实质性的减少量值。2.低碳建筑与能源供应的关系。当今社会,能源是一项热门且主要的议题,经济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量。土建工程对能源的消耗量很大,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所有建筑都有自己的碳排放量指标,但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是十分不现实的。要想全面实现建筑能源供应的低碳化,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制定具体且可行的统筹规划,例如,在能源供应结构上对煤炭比例予以降低,增加低碳与无碳能源的比例等。每吨标准煤的碳排放量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K=α×1.026+β×0.390+γ×0.249+δ×0.000(吨碳当量)其中,α、β、γ、δ分别对应着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无碳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有α+β+γ+δ=1。由上述表达式及各系数之间的关系可知,要想降低总的碳排放量,必须降低煤炭与石油的消耗,对应地,增加对天然气与无碳可再生能源的使用。3.平衡节能与低碳之间的关系。节能必须减碳,但是减碳并不一定会节能,只有在实际工程建筑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而言,以地源热泵为对象,若将煤炭作为发电能源,其碳排放量会比将天然气作为发电能源的碳排放量要高。但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视角,若直接燃烧天然气,此行为又是一种“高能低用”的浪费现象,同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由此,低碳能源在土建工程中的实际选用,需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调配。

二、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的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1.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的内容。(1)在选择机械设备之时要讲究原则,对低能耗的设备予以选用。在整个土建工程中,照明设备与空调设备的能源损耗在工程总耗能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基于此,很多工程在施工之时都会对地泵系统加以使用,由其替代高耗能的空调通风系统。(2)在设计环节要对节能设计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土建设计环节并未将节能降耗视作一项限制性因素,这使得能源遭到了巨大的损耗,不仅增加了工程的成本,还对能源与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今后的土建工程设计应对传统落后的设计理念予以摒弃,将节能设计视为整个土建设计是否可行的重要条件,接受专业部门的严格审核。(3)整合利用新能源。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增加了能源的需求量,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能源供不应求的难题,其自身的巨大消耗也不容忽视。基于此,很多政府在土建工程的设计中加入了对新能源的利用,一些新能源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用方面、效果可观等优势,现阶段,太阳能热水循环系统便是一个已走向成熟发展的成功案例。2.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当前,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其一,基于经济发展与利益的诱惑,部分人员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对监理企业的牌子进行挂靠,当没有监理任务之时,便不受约束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一旦有了监理任务,又会临时拼凑工作人员,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理人员对监理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的低下;其二,部分监理企业在对监理业务予以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监理业务转包、挂靠建立证件的现象,他们没有能力进行独立核算,且不会对企业的盈亏负责;其三,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很多业主所制定的工期都很短,边设计、边施工、边订货的现象屡禁不止,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交叉与重复作业的现象,为监理人员对合同规定工期与真实施工工期之间关系的控制与处理增加了难度;其四,施工现场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水平也较为低下,很多工程监理人员并不了解或熟悉节能环保相关的规范与制度,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五,监理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了解各级政府与相关机构颁布的节能建筑相关文件资料,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其六,部分监理人员不熟悉与节能相关的机械设备与产品,他们在现场监理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工作并没有绝对的发言权与决定权。

三、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工作的开展

从规避建筑风险、降低建筑能耗出发,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的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应强抓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土建工程监理工作规范化。在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土建工程的节能监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与顺利运作首先要以监理工作法律与相关章程的制定为基础,提高节能监理控制工作的法律性与规范性,为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一个法制化的环境,对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工作中的各项操作与内容予以规范。在选择土建工程节能监理单位之时,要充分考虑监理机构的综合素质,看其是否具备信息的完整度与透明度,实际管理能力是否足够,最为重要的,是要保证监理单位与建筑施工主体并不属于同一个土建工程企业。当建筑作业完成以后,监理人员要严格检测并审查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及其安全性信息,完整记录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并对其进行备案,以向土建工程节能监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保证。2.土建工程材料选择可控化。土建工程以对建筑材料安全性与环保性的检测与监理以及对建筑材料的控制为其节能监理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土建工程所用到的材料主要以节能型与保温型材料为主,对此类材料进行细致划分,则主要有有机性隔热材料与无机性隔热材料两种类型。对于土建工程作业而言,不同类型的材料有其自身的实际应用优势所在,因而在施工过程中,应以建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材料。3.土建工程施工过程流程化。土建工程的项目过程包括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与竣工验收阶段,监理控制工作需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1)施工前准备阶段的监理与控制。此阶段,要求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重点审核,以确保相关人员有能力承担相应的任务。此外,监理人员在此阶段应对设计图纸予以熟悉,明确整个施工的工艺过程,审核施工单位编制完成的节能方案的具体内容。(2)施工阶段的监理与控制。此阶段,需要重点把握五方面的工作。其一,控制建设材料的质量。监理单位在执行监理工作之时应将节能施工方案与监理细则视为最主要的参考标准,严格把控进入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必要之时还要对相关材料取样送检,在样本检测合格的前提下将材料投入使用。其二,节能控制外墙施工过程。在施工入场前,监理人员应按照不同的施工工艺对外墙所需材料的质量进行验收并拍摄影像做记录。对于外墙的施工,要时刻保持节能意识,保证外墙墙体的平整度,洞口位置、顶砖砌筑方法等都要一致于设计规范列明的各项要求,这是确保整个外墙质量以及施工达到节能效果的前提。其三,控制幕墙与门窗等的节能施工过程。幕墙与门窗的特殊性要求其材料的选择应对天气、气温等环境因素加以考虑,针对不同的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应能够相符于设计要求,监理人员在进行监理与控制之时应客观如实地填写验收报告,以此达到保证质量与节约能源的目的。其四,控制公共部位的照明情况。土建工程的施工环节通常会涉及到对公共部位的建造,此时,需对公共部位建造过程中的灯光安装给予足够的重视,监理单位在从事监理与控制工作之时要充分判断所安装的灯具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其五,控制通风系统的质量。通风系统在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环节都有涉及,其质量的优劣会对整个工程完成的好坏产生重大的影响,监理人员应严格做好通风系统各个环节的控制工作,检查其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并记录。(3)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与控制。在土建工程施工工作结束以后,监理单位还要对整个工程的节能环节进行检验,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委托一些有着良好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的取样工作,经由多方评定,出具相应的评估报告。如果工程达标,则要及时做好验收工作;若工程没有达标,则需敦促施工单位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整改,直至整个工程达标为止。

四、结语

在全民共建低碳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土建工程的节能监理与控制工作越发重要,掌握节能监理与控制的方法是新时期监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土建工程节能的监理与控制要对社会发展需求予以顺应,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加速低碳环保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廉丽.节能土建工程监理控制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5,(6):114.

篇8

引言

节能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种节能工作来说,在建筑工程行业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因为建筑行业无论是在最初的施工过程中,还是在后期的使用中,都是能耗比较大的,因此,如果能够针对建筑行业进行节能也就能够发挥出较强的作用和价值,具体到土建工程项目中也是如此,节能土建工程已经成为了今后我国土建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类型,但是要想切实提升土建工程项目的节能水平却并不容易,其涉及到的内容和要点还是比较多的,并且也需要切实加强节能监理工作,通过监理单位来针对这种节能土建工程的实现进行约束和指导,提升其节能效果。

1、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工作及其价值

对于具体的节能土建监理工作来说,其主要就是针对整个土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和节能存在密切关联的一些要素和方面进行充分的控制和审查,进而保障各个方面节能效果的实现,由此可见,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工作的复杂性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土建工程项目中可以采用的节能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这种节能土建监理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繁琐,需要针对的监理目标也越来越多。虽然说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越来越高,但是相对应的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凸显,这也就促使相应的节能土建工程监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节能监理能力,保障节能土建工程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具体分析来看,这种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工作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土建工程项目自身来看,这种监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当前人们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根本要求所在,这一点在土建工程项目实施相关规章制度中已经具备了明确的要求,每一个土建工程项目都必须要具备一个独立的监理机构来完成相应的监理责任,进而更好的保障土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2)从节能效果的实现来看,这种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工作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方面,节能在当前建筑行业中的要求越来越突显,正是因为这种节能要求的突显才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提升其节能的效果,多年来的实践工作表明,在土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监理人员针对具体的节能土建工程项目进行监理和审查的话,针对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指正,确保其最大节能效果的实现,最终呈现出最大的价值,这也是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工作最为基本的一个作用所在。

2、节能土建工程监理控制方法

2.1针对所有施工材料进行全面监理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节能效果的实现来说,施工材料的使用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如果能够恰当的选用一些节能效果较好的优质施工材料,必然也就能够提升其最终的节能效果,这也是当前土建工程节能效果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也应该把这种施工材料的监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理控制方法。具体来说,这种节能施工材料的监理主要就是针对整个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类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可以结合最初的土建工程项目规划来进行审核,确保其所用的各类施工材料都具备较好的节能效果,避免临时更换一些其他种类的施工材料,也要避免出现为了获得更大的临时经济效益而选择一些不当的施工材料;此外,还应该重点针对这些节能施工材料自身的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因为如果这些节能施工材料在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话,也会导致其相应的节能效果受影响,所以也就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必须要针对具体的材料质量进行抽查。

2.2针对土建工程设计进行详细监理

我们都知道,在土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节能效果的呈现都是在设计环节中决定好的,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设计方式,才体现出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设计阶段的节能效果,监理人员也就应该针对设计进行全面的审查,确保其设计的节能水平最高。具体来说,这种土建工程设计的监理必须要做细,即针对每一点可以进行节能的方面进行有效控制,进而才能提升其设计的节能效果,比如对于土建工程中的墙体设计来说,就应该进行细致的监理,确保其墙体的设计方式符合相应的节能要求,也就是要做好保温墙体的设计构建。

2.3针对新能源的使用进行监理

新能源的使用也是当前土建工程节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这种新能源的使用来说,当前可供利用的类型是比较多的,可利用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其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也比较突显,因此,针对新能源的使用进行监理也就显得极为必要,相关监理人员必须要重点针对土建工程中可以采用的各类新能源进行认真审查,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提升节能土建工程项目的节能效果,除了需要由设计人员和具体的施工人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之外,还应该引入相应的监理机构,促使监理机构不仅仅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进行控制和把关,还应该促使其在较大程度上为土建工程项目的节能做出一定的贡献,针对节能相关的各个方面和因素进行充分的审查,确保其每一项节能目标和任务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进而才能够保障节能土建工程项目的应用价值,并且从具体的节能土建工程监理实际状况来看,其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和内容也是比较多的,这也就要求监理人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土建工程节能监理的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廉丽.节能土建工程监理控制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5,06:114.

[2]孙洪洋.浅析施工准备阶段土建工程建筑节能监理控制工作[J].科技资讯,2015,06:127.

[3]李春爱.建筑工程土建管理的节能控制方法探究[J].江西建材,2015,16:274+276.

篇9

7月9日13:30,一辆空载609路纯电动公交车缓缓驶入位于深圳路汽车东站的换电站车间。

车在指定位置停稳,换电程序启动:“换电机器人”接受指令运行到公交车安放电池的位置,卸载车载空电池,在“换电机器人”内部,满载电池和空载电池交换位置,电池换电过程结束。大约10分钟,公交车驶出换电站,下一辆空载公交车紧接着驶入。

“如果算上公交车进出时间,整个换电过程平均12分钟,单纯换电过程只需要6-8分钟。”在换电站车间,青岛供电公司电动汽车服务公司副经理范永斋指着这套装置向记者解释,“一辆纯电动公交车安装有9块电池,如果是新电池,充满电可以行使150公里,平均行驶里程约为120-150公里。这个充换电站每天可以为十几条线路的170余辆公交车提供充换电服务。”

“2015年以来青岛市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全面提速”,青岛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中心主任田华告诉记者,青岛目前建成薛家岛、延安一路、深圳路、莱西、流清河5座充换电站,全市充电站点32个,交、直流充电终端近823个,全市各类新能源汽车2073辆。

事实上,基于青岛在2013和2014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成效,今年6月,青岛市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资金3700万元。“奖励资金要用于充电设施相关方面,旨在通过引导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及运营监控系统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田华说。

根据公开报道显示,在参评的全国39个城市和城市群中,只有13个城市(群)获得了奖励资金。青岛市为山东省5个试点城市中唯一获得奖励的城市。

落实国家政策并出台地方补贴配套

在北汽新能源特锐德体验中心,销售经理陈凯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新能源汽车百公里耗电15度,按每度电0.55元计算,费用在七八元左右。燃油汽车百公里的费用大约在50元。而北汽的经济型新能源汽车享受补贴后的售价为8万多元,作为代步工具其实很便宜。今年4月开业以来,已经卖出300多台新能源汽车。”

根据《青岛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2014年和2015年对在本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助。乘用车按照2013年中央财政补助标准1:1补助,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车辆销售价格的60%;其他车辆按照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的20%进行补贴。补贴政策不实行退坡机制,相关标准按国家2013年度补贴额度计。充电设施建设企业建设公共充电桩将获得设备投资额(不含土建工程及其他支出)30%的财政补助。

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委《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2013年度,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大于等于80公里,最低给予3.5万元最高给予6万元车辆购置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纯电续驶里程大于等于50公里,给予3.5万元车辆购置补贴,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退坡5%和10%。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新能源小型乘用车车辆购置补贴居全国最高水平。购买新能源车,最高补11.4万元。

公共交通示范带动私车领域推广

作为北京奥运帆船比赛伙伴城市,青岛接触电动汽车比较早。相关部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于2010年底首先确定了在节能减排效果最优、示范引领作用最强、市民环保意识提升最给力的公共交通领域,开展纯电动公交车推广应用工作。

到2011年4月25日,首批9辆纯电动公交车上路运行。截至目前,已采购新能源公交车1000多辆。开通公交线路近40条,累计安全运行里程7000多万公里。

篇10

二、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新能源走进建筑设计,运用新能源构造低碳环保的建筑成为了建筑设计行业的风向标。新能源是指非常规能源,是指原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也指最新开发研究出来的,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已经应用的能源,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正在研究阶段的、未有推广的能源。目前,应用于建筑行业最多的、规模最大的就是太阳能,每天将太阳光收集起来加以利用,经济环保,节约了能耗;同时,使人们享受新技术新能源给日常生活提供的便利。生活热水、利用光伏电池提供电源、供热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是几种比较主要的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形式,运用的最具体有成效的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在建筑外侧安放太阳能热板,作为建筑物供热热源,提供给生活在建筑物里的广大用户日常运用的热力供暖、洗浴热水等等,综合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太阳能的光电技术增强了太阳能整合系统的性能,关键是提升建筑与太阳能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技术。空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太阳能空调技术的利用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新型太阳能复合超导冷暖空调,制热时的主要能耗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及太阳能,是最绿色合理的取暖方式,制冷时利用夏季地源低温的能量,通过超导系统,直接冷却房间中的空气达到制冷目的,让太阳能的供给量和用户对太阳能空调的应用需求达到平衡;新型太阳能复合超导冷暖空调在建筑中由于能全年综合利用,可以降低能源耗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坏境,可提高建筑节能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因此,炎炎夏季可以成功利用太阳光来冷却家庭房间或办公室——并且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令人厌恶的环境污染,消耗大量难以再生的能源。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使太阳能和建筑和谐搭配,我国大部分地处北纬23°26''''以北。因此,建议建筑物的南侧面采用斜型屋顶结构。首先,因为斜面的采光面积比平面大得多,可以安装更多的太阳能集热器;其次,因为在斜面上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时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前后遮挡问题,并且从建筑美学上来说造型美观。斜屋顶倾角取与当地太阳直射成90°的安装角度,有利于太阳能集热器充分发挥作用。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将太阳能电池板和集热器安装在屋顶或屋面上,不用占取建筑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就地安装、实施供应热水和发电上网,不用额外架设电路输电线路、安装热水管道,运用太阳能减少了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压力,降低对市政配套公共设施的依赖,太阳能产品零噪音,零排放,零污染,不消耗任何燃料,人们容易接受。地热能的开发就是利用高达200~400℃的浅层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目前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方面主要是运用在建筑物的空气调节中,其方法就是通过热泵技术将地下低品位的浅层低温热源提取上来加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热泵的理论基础源于卡诺循环,与制冷机相同,是按照逆循环工作的。在设计中采用生态节能技术的实例很多,像张家港生态农宅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中心大楼设计、济南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图书馆等。而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是新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的典型范烈,校园利用地热深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LED照明、太阳能技术,打造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绿色节约型校园。校园生态系统经过2年运行,地热深井每年可降低65%供暖成本,节约标准煤1.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8万吨。1500余盏LED照明路灯和2000余盏LED室内照明灯组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用化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约用电130万千瓦时。天津工业大学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源多样化创新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新能源而言,无论采用太阳能,还是地热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对于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努力节约能源资源,以及依靠信息化最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从建筑设计的全局来说,建筑设计阶段要合理布局、生态布局,构造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平衡生态系统的,促成建筑成为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绿色建筑体系,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政府应当制定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鼓励政策,支持、引导建筑项目应用可再生能源;应当加强对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的科学研究,建筑用能指导信息,强化建筑用能系统的能耗监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篇11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等、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与教育部门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新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新能源;

3 房地产;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工程师、土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销售工程师;

2 土建工程师;

3 项目经理;

4 资料员;

5 质量工程师。

篇12

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2012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21亿元,分别增长2.5%、8.5%和10.1%。产业结构调整为3.3∶46.5∶50.2,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50%。从三种产业的结构比例来看,杭州已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占半壁江山。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即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密集型行业。

未来10年,杭州将处于全面实施创新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杭州先后了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经过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人才总量达到260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3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66万人。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掌握各种理论技术和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杭州地区高职院校概况

(一)规模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8所,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8所,占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总数的72.7%;省级示范院校11所,占全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总数的50.0%。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11.9万人,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规模的38.5%;当年计划招生4.5万人,占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36.5%。杭州拥有全省绝大部分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

与全省相比,杭州地区高职院校规模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010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总数的35.5%,而当年杭州地区人口规模仅占全省的12.7%,当年全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8%。到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比例近4成;人口比例有所提升,为16.1%,而GDP的占比变化不大。在高职教育规模上,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在校生规模比例是其当地常住人口比例的2.5倍左右;占全省4成的高职教育规模和占全省两成的GDP相比,显示出杭州高职教育的规模优势。

(二)专业分布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1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共设置专业205个,专业点数427个。专业结构丰富、设置门类齐全,但不同专业大类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规模差异。

从专业数设置来看,排在前面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制造、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7个专业大类,所占比例依次为13.2%、10.2%、10.2%、9.8%、9.8%、9.3%和8.3%,所占比例之和为70.7%。从专业点数的分布来看,排在前6个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所占比例之和达72.6%。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点数分布较少,一般为1~2个,所占比例之和仅为1.4%。从整体上来看,杭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等专业大类,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布点数较少,各自所占比例不足0.5%。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19个专业大类对照三种产业进行划分归类:一产类专业包括农林牧渔类专业;二产类专业包括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类专业;三产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类专业。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结构与三产结构基本适应,但契合度不高

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比来看,结构大致吻合,在校生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比例也基本符合产业预期。2010~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总数增加17个,专业布点总数增加28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产类专业,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分别增加9.0%和7.0%。

3年中,有5个专业大类,无论是专业数还是专业点数,均未发生变化,分别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和公安大类。这些专业大类中的专业数和专业点数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来,变化相对较为明显的专业大类是制造、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艺术设计传媒大类3年来专业数增加40.0%,专业点数增加37.5%。这与杭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纵观3年,专业设置数呈下降趋势的专业大类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专业设置数呈增长态势的专业大类主要有:土建、制造、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

对2010年至2012年的杭州三产结构比例和专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专业结构设置比例基本呈现“三二一”的格局,即三产类所涉专业各项比例最高,2012年在校生规模占60.8%,当年计划招生数占61.0%;二产类所涉专业在校生规模占37.9%,当年计划招生数占37.8%;一产类所涉专业比例最小,在校生规模和当年计划招生数均占1.3%。近3年来,三产类专业各项规模稳步提升,二产类和一产类专业基本稳定,规模略有下降。从总体规模来看,专业设置的“三二一”结构与三产结构大体一致。从具体比例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占据6成,超前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将导致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数量过剩。与此同时,从数量上看,第二产业所需人才则较为不足。

(二)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但尚不能充分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要求进行重点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围绕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主干和重点专业,再围绕主干专业设置与其相关联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群。

对杭州地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重点专业分布最多的专业大类是财经,共有14个重点专业;土建大类,有12个重点专业;制造大类,有10个重点专业。从重点专业所占比例来看,法律大类11个专业中,有7个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占63.6%,且都来源于同一所高职院校,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有其特殊性。水利大类共2个专业,其中,1个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故占比也较高,为50.0%。医药卫生大类,重点专业占比41.7%;有6个专业大类,没有重点专业分布。

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但对照“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而专业大类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并无明显优势。

(三)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重复度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均设有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18所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及以上高职院校开设了上述5个专业。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特色,造成缺乏竞争力。

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对信息技术人才有很大需求,而且这个专业设置成本低,不少高职院校都跟风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由于人才培养过剩及结构不合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两大计算机专业被亮“红牌”。分析显示,两专业遭遇“红牌”的原因,除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低、薪酬低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

(四)专业设置中低投入的较多,高投入的较少

杭州共1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有5个专业属财经大类,3个专业属电子信息大类,各有1个专业属旅游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布点最多的前十个专业,布点数达86个,占布点总数的20.1%,在校生数占总规模的28.3%,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旅游等大类。这些专业往往具有投入成本低、专业口径大、社会关注多等特点,开设院校和招生人数普遍较多。对于那些投入硬件条件高、专业口径小的专业,因其办学成本高,即使社会有较高的需求量,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开设的学校也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从在校生分布来看,财经大类在校生数最多,占总规模的29.7%,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校生数分别占11.9%、11.8%和10.2%,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63.6%。材料与能源、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水利等专业大类在校生占比都不足0.5%,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1.2%。由此可见,各专业在校生规模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五)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同步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与社会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面向二次产业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杭州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大部分属于二次产业。面对杭州区域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对应二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跟上产业的发展。个别就业前景好、需求量大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设置。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需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局谋篇。建议政府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等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纳入本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根据杭州地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制定全局性、整体性且具有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划方案,统筹规划专业布点,促进专业结构合理均衡地发展。

加大对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的投入力度。政府应站在全局角度考虑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积极引导高校设置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通过各类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向政府确定的方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冷门专业和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型专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扶持其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鼓励相关院校开设这类专业,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等是杭州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但鲜 有高职院校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并加大对材料与能源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把专业设置权限下放给学校。政府管理高校的重点,应该是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等方面;通过完善制度,让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动性。政府可通过规划、拨款、政策指导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建议政府切实把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中的专业设置权限放给学校,探索建立高校自主办学的有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为学校与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行企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也才能够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建议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将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形式,形成政府推进、企业和院校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促进企业与院校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重视专业设置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为引领,依据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区域未来五年或十年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校五年或十年专业发展规划,系统开展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巩固成熟专业,新增和发展新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培育和扶持紧缺专业,大力发展产业支撑型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与新能源、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物联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积极谋划产业结构所需的人才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首先,通过对应用型紧缺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企业发展生产需求。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最后,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所需要的能力,以能力培训定课程的思路,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配置,减少集中化程度低的专业设置,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合理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对象,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所在行业的行业优势,以服务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杭的18所高职院校,除3所是由省教育厅或地市政府举办以外,其他院校都由行业或企业举办,不少院校都有鲜明的行业渊源,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依托行业办学,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邀请企业高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构建富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要积极探索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经济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观,创新办学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组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相关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等。在校企合作中,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经济利益,从而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参 考 文 献

[1]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3

(身份证号:32092419850508087x)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特别是土建工程,

作为我国的基本建设发展迅速,因此如何在土建工程中进行有效的

施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围绕土建工程现状,对其技术

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建工程;技术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消耗能源量液逐

渐增多,随着而来的是能源短缺的困境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随着

绿色节能理念的普及,环境问题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

就要求土建工程在保证工程效率的同时将节能技术应用其中也成为

了工程建设的必经之路。

1. 土建工程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的战略目标为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对工程建设中的能源

问题极为重视。我国在近年来对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节能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土建工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的总称,是指使用建筑材料和

施工设备完成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土建工

程在早期是属于非军事用途的民用的工程项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工程科学交叉的增多,土木工程的建设范围也变得日益

广阔,包括房屋、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除此之

外还有一些曾经属于土建工程范围的学科内容已经独立成单独的科

目。

在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了能源消耗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因此对

于土建工程的节能技术我国一直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节能施工技术

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大大节约了建筑成本,实

现了环境保护。节能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施用是以国家法律法

规遵守为基础,在实现节能目的的同时为施工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

的工作场所。土建工程中节能技术的有效施工决定了施工过程的后

续环节,为土建工程施工提供了工程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在节能的

基础上保证了土建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土建工程不可忽视的关键技

术。

2. 节能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创新

2.1 太阳能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太阳能是目前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其无污染、可循环的特性

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

土建工程中施用太阳能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土建工程中应用太

阳能的主要目的在于辅助土建工程的散热、遮阳,而我国土建工程

中广泛应用的是太阳能收集一体化的太阳能混合型技术,该技术的

主要目的在于在施工过程中为土建工程提供足够的热量,从而节约

工程的耗能,保证了工程的零污染。

但是由于目前的科学发展有限,在土建工程中应用太阳能混合

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工程的投资成本因为

太阳能而增加,另外天气也是土建工程中影响太阳能混合技术的不

可控因素。如何在保证太阳能技术在土建工程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同

时,避免一些不利影响仍是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的方向之一。

2.2 地热能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地热能也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来源于地壳中的热能,获

得地热能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地热能进行提取。但就我国目前的技术

发展来看,我国的地热能提取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完善的

地热能提取技术与运输技术,因此在土建工程中施用地热能技术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地热能作为现代建筑土建工程应用中的一

种新能源,其在土建工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地热能在给

予土建工程热量的同时,提高了土建工程的施工效率,大大节约了

土建工程的能耗。因此为了保证地热能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有效应

用,相关的技术人员仍需要不断深入探究,为地热能的发展应用提

供可能。

2.3 墙体节能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土建工程建设中外墙是最重要的建设部件,由于外墙占据的面

积很大,因此在建设时需要很大的能源消耗,所以在进行外墙设计

时要格外注意,尽可能将墙体节能施工技术应用到土建工程中的外

墙设计中。外墙节能设计的关键是通过选取适合的保温隔热材料实

现传热系数的提高,当前的保温结构注意有三种:外保温、内保温

以及夹心层保温,在选择材料时设计人员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

况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建设的节能效果。

但实际的土建工程建设中常会出现冷桥热桥的现象,这就需要外保

温的辅助,通过墙体节能技术可以在保护主体结构的同时减少能源

消耗,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墙体节能技术在土

建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 节能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施用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土建

工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自然能源被人们不断的

开发利用,以及人们对自然能源开采的不够重视,导致了自然能源

已经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因此节能技术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通

过节能技术,土建工程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和最低的污染使土建工

程呈现最利益最大化。那么如何将节能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土建工程

中也成为了关键。

3.1 有效运行监督安全保障体系

施工现场是工程进行的第一线,因此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检

查就显得格外重要,监理人员需要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对施工现场

的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严格审查。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需

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进行定期巡查,特别需

要注意的是,监理人员需要在巡视现场后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如果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任何安全隐患,监理人员需要立即对施工人员进

行指导,帮助分析原因,制定整改的方法,确保工程的安全。

监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有效运行监督安全保障措施的

落实,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

工方案组织施工。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需要严肃认真履行职责,严

格执行程序、规定、措施和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的检查、汇

报、研究和处理,将工程的所有环节都检查到位,确保在施工过程

中不出现任何违章,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任何形式的不安全状态

和行为,监理人员要及时制止违规施工作业,不放过任何程度的异

常情况。

3.2 积极探索节能技术

土建工程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健全的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

度保障体系上,这就要求土建工程在应用节能技术前做好工程的准

备工作。在工程施工伊始阶段要明确全体施工人员的职责,尤其是

技术管理人员的规范。由于我国技术探索程度有限,因此相关的技

术人员在明确自身指责后要熟练地掌握工程中各分项的施工方法、

质量标准、验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进而更深程度地探索节能技术。

土建工程的技术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

法和管理经验,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从而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为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条件。同时,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也能够避

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因技术不达标而产生的质量安全隐患。在土

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确保技

术在行业中的优势,从而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在土建工程中应用节能施工技术是在节约能源的同时降低了工

程成本,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纵观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土建工程,

节能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土建工程的主要技术,在土建工程

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在实际的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将节能

施工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土建工程中,技术开发人员仍需要坚持探索,

从而达到色环保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吴幼琴. 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思考[J]. 中小企业

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

[2] 吕智英,王秀琴,郑伟华.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三层一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