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

篇1

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封闭式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为此,在实验初始,我们应该先取之于民,让每位教师就学校实验方案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在运行中,教师提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用汉字记载有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

三、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篇2

通信作者:彭再梅,Email: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2及白介素-8在评估AR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危重病患者283例,根据其病情是否发展为ARDS,分为非ARDS组(251例)和ARDS组(32例),并随访60 d,根据是否死亡,将非ARDS组和ARDS组再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ELISA测定其入院时Ang-1、2及IL-8的血清质量浓度,并对各组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统计学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ARDS组患者E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血清血管生成素-2及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RDS组患者,而Ang-1血清浓度显著低于非ARDS组患者。 ARDS死亡组患者Ang-2、IL-8血清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且ARDS死亡组患者血清Ang-2质量浓度显著高于ARDS存活组,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Ang-2具有最好的诊断效率,其诊断ARDS及预测ARDS死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和0.899,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69和0.725,0.907和0.882。结论 Ang-2是临床ARD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非常有价值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白介素-8

The clinical value of Angiopoietin 2 in prediction of the onse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uang Ying, Peng Zaimei.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Peng Zaimei,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Ang-1, Ang-2 and IL-8 in ARDS prediction. Methods Totally 283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in EICU of the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ly 201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he non-ARDS group (n=251) and ARDS group (n=32) depe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DS.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death in the following 60 days, the non-ARDS group and the ARDS group we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e non-ARDS survival group, the non-ARDS death group, the ARDS survival group and the ARDS death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serum Ang-1, Ang-2 and IL-8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se four groups measured by ELISA on admission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ROC curve. Results The EICU stays,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PACHE Ⅱ score、serum Ang-2 and IL-8 levels in the ARD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ARDS group, while the Ang-1 level in the ARD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ARDS group. The serum Ang-2 and IL-8 concentrations in the ARDS deat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ARDS survival group and the non-ARDS death group, and the serum Ang-2 concentrations in the ARDS death group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RDS survival group. Further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Ang-2 for ARDS diagnosis and ARDS death prediction were 0.907 and 0.899 respectively and their diagnostic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0.969 and 0.725, 0.907 and 0.882 respectively, illustrating that Ang-2 possess the best diagnostic efficiency. Conclusions Ang-2 functions as a valuable bio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ARDS.

【Key wo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Interleukin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炎症性肺损伤,伴随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所致的肺水肿,主要特征为低氧合、肺顺应性降低、生理死腔增加及X线胸片双肺斑片影,临床上常见。该病起病急骤,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对ARD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临床仍缺乏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手段,病死率仍高达50%。研究认为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是目前改善ARDS预后的关键。

目前研究认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ARDS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作为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血浆高水平的Ang-2与急性肺损伤的血管通透性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1-3]。IL-8是由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具有较强趋化作用的早期炎症因子[4]。Ang-1,Ang-2及IL-8 均参与了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由此推测在临床上它们是否可以作为预测ARDS发生、并评估其预后的指标,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从而改善ARDS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危重病患者283例。其中男149例,女134例,年龄为(51.85±13.72)岁;主要疾病分布为脓毒症、重症肺炎、外伤及急性胰腺炎等。排除所有入院时间超过24 h或入院24 h内未抽取静脉血,以及入院时已经发展为ARDS的病例。患者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3 mL,并由2位副主任医师追踪、分析、评估其病情,判断是否符合中华医学会危重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同时追踪记录60 d内是否死亡。

1.2 方法

根据其临床病情是否发展为ARDS,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非ARDS组(251例)和ARDS组(32例);根据随访60 d是否死亡,又分别分为非ARDS存活组(220例)和非ARDS死亡组(31例);ARDS存活组(18例)和ARDS死亡组(14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静脉血3 mL,静置15 min,3000转/min离心15 min,取血清,采用ELISA试剂盒(法国DIACLONE公司)检测Ang-1,Ang-2及IL-8的血清质量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两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非ARDS组与ARDS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及相关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RDS组在E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以及60 d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RDS组患者。见表1。

2.2 在非ARDS与ARDS组Ang-1、Ang-2 及IL-8血清浓度比较

ARDS组Ang-2及IL-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组,而ARDS组Ang-1血清质量浓度显著低于非ARDS组。见表2。

2.3 诊断ARDS发生的ROC曲线分析

为了评价血清Ang-1、Ang-2 及IL-8是否可以作为诊断ARDS的生物学标志物,对各指标的诊断效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1对ARDS诊断临床价值较小,IL-8特异性较差,而 Ang-2具有更好的诊断效率,对ARDS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见图1及表3。

2.4 Ang-1、Ang-2 及IL-8在非ARDS与ARDS的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的比较

追踪随访60 d,非ARDS组死亡31例,存活220例,ARDS组死亡14例,存活18例。ARDS死亡组患者Ang-2血清浓度显著高于ARDS存活组、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IL-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但与ARDS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g-1血清浓度显著低于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但与ARDS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Ang-2可能与ARDS的临床预后相关,见图2。

2.5 ARDS死亡发生的ROC曲线分析

为了分析Ang-2是否与ARDS病死率相关,再次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2在ARDS死亡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9,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07和0.882(表4和图3),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的严重阶段,是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多种因素打击后所引起的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其发生发展及病理生理过程不依赖于特定的病因。研究认为在上述因素作用下炎性细胞浸润、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ARDS的共同病理特征[6]。血管生成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促血管生成因子家族, 主要有Ang-1、Ang-2、Ang-4三种,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 Tie-2而发挥生物学效应。Ang-1 通过活化Tie-2引起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化并激活,从而稳定内皮细胞骨架,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和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血管渗漏,对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及稳定血管有重要作用[6-8]。Ang-2则通过阻止Ang-1 /Tie-2相结合而干扰Ang-1的生物活性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及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促进机体炎症反应,且动物实验证实,Ang-2是反映肺部血管通透性、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1, 3, 9-13]。IL-8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剂和活化剂,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及介导PMN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脏器的损害[14-15]。

本研究发现ARDS组与非ARDS组比较,血清Ang-1浓度显著降低,而Ang-2、IL-8浓度显著增加。ARDS组死亡患者Ang-2、IL-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组存活者及非ARDS组死亡者,且ARDS组死亡者血清Ang-2质量浓度显著高于ARDS组存活者,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lfee等

[6]和Ong 等[16]研究一致,提示Ang-1、Ang-2 及IL-8在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受损以及血管通透性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APACHE Ⅱ评分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本研究证实Ang-1、Ang-2及IL-8均是与APACHE Ⅱ评分相平行的ARDS诊断生物学标志物,但是,Ang-2的诊断曲线下面积0.90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0.969和0.725;同时Ang-2与ARDS的病死率明显相关,可能与其临床预后相关,血清Ang-2水平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Ang-1及IL-8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相对较低。所以,Ang-2可能可以早期诊断ARDS、预测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参考文献

[1] Heijden M, Nieuw-Amerongen GV, Bezu JV, et al. Opposing effects of the angiopoietins on the thrombin-induced permeability of 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PloS One, 2011, 6(8):e23448-23457.

[2] Bastin AJ, Sato H, Davidson SJ, et al. Biomarkers of lung injury after onelung ventilation for lung resection[J]. Respirology, 2011, 16(1):138-145.

[3] Lomas NJ, Venet F, Chung CS, et al. Neutrophil-endothelial interactions mediate angiopoietin-2 associated pulmonary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in indirect ali in mice[J].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14, 50(1):193-200.

[4] 谭超超, 吴意, 曹友德, 等. PCT在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007):56-59.

[5] 马晓春, 王辰, 方强, 等.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12):706-710.

[6] Calfee CS, Gallagher D, Abbott J, et al. Plasma angiopoietin-2 in clinical acute lung injury: Prognostic and pathogenetic significance[J]. Crit Care Med, 2012, 40(6):1731-1737.

[7] Su L, Zhai R, Sheu CC, et al.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angiopoietin-2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rds[J]. Intens Care Med, 2009, 35(6):1024-1030.

[8] van der Heijden M, van Nieuw Amerongen GP, Chedamni S, et al. The angiopoietin-tie2 system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sepsis and acute lung injury[J].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09, 13(1):39-53.

[9] Clajus C, Lukasz A, David S, et al. Angiopoietin-2 is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endo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Cytokine, 2012, 60(2):352-359.

[10]Gallagher DC, Parikh SM, Balonov K, et al. Circulating angiopoietin 2 correlates with mortality in a surgical population with acute lung injury/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Shock, 2008, 29(6):656-661.

[11]Van der Heijden M, Van Nieuw Amerongen GP, Koolwijk P, et al. Angiopoietin-2, permeability oedema,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ali/ards in septic and non-septic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Thorax, 2008, 63(10):903-909.

[12]Siner JM, Bhandari V, Engle KM, et al. Elevated serum angiopoietin-2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sepsis[J]. Shock, 2009,31(4):348-353.

[13]翁海滨, 李森. 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血管生成素2水平变化与内皮损伤和预后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6):579-582.

[14]Ware LB, Koyama T, Zhao Z, et al. Biomarkers of lung epithelial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distinguish severe sepsis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rit Care, 2013, 17(5):R253-259.

[15]钱进先, 陆骏灏, 陆士奇, 等. 严重肺挫伤患者冯・维勒布兰德因子,白介素8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6):583-587.

篇3

2014年,浙江省出台《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从评价内容、程序与方法等方面具体明确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要求,随后,各县市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办法。尽管在理论上,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许多论述,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仍有质疑。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实践中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缺少广泛的公信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澄清与矫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非但不能扭转唯分数评价的趋向,反而会加重基层学校和学生毫无意义的负担。

一、当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

1.沿用分数评价的思路

当前,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通常做法是,把学生综合素质理解为不同方面素质的总和,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各省市制定的各学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在评价内容上虽略有修订,却大体相同。浙江省《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将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维度。国家、省、市县各种版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虽不尽相同,但思路都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分解为不同方面的素质,对每一方面的素质继续分解为二级和三级指标维度。

为使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出区分度,每一个具体的指标都赋予一定的分值,依据得分或等级来评价选拔学生。这其实是分数评价的典型思路,把综合素质视同我们常说的“总分”,其分解的维度好比“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内容,将类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综合素质维度的评价结果汇总起来,就得出了类似“总分”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本意是要扭转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发挥考试评价在学生评价中不具有的评价功能,但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采取的却是考试分数评价的路径。机械地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视同知识一样,分解成一个个可观测的“知识点”,再拿这样一个框框去套用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得分来评定学生个体的等级和差异。把学生综合素质简单等同于部分相加,其实是对综合素质及其评价的误解。

2.赋值综合的实践评价方式不科学

指标分解――赋值综合――等级评定,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流程,无论从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来看,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不真实。

(1)指标分解不科学

构建一套科学公认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可能性问题。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言,首先遇到的是指标维度的全面性和指标之间的相异性问题。就以浙江省为例,省里出台的《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提出:将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维度。具体到市级层面,有的是直接搬用省指导意见的四大维度,有的则不一样,如杭州采用“道德与素养、劳动与技能、实践与探究、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六大维度;宁波采用“审美与艺术、实践与服务、运动与健康、探索与研究”四大维度;温州则套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如果放眼全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维度的版本更多,涵盖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维度,很难得到公认。

以创新素质为例,浙江省的指导意见中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在其他市的指标中没有明显体现。其次,各指标之间应有明显的区别度,否则很难界定其内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就很难区分,更像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实践与服务”和“探索与研究”也一样,存在交叉重叠的理解;“交流与合作”一定是具体体现在学生生活或学习活动中的,无法单纯来评价其素质的高低。这些问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中也同样存在。

(2)赋值综合难度大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维度指标赋值,再将不同指标维度的结果综合成上一级指标维度的评价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的评价等第或分数。分数和等第是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赋值的两种形式,但对某些指标而言,都存在赋值的困难。如常见的“品德”指标,往往分解为“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二级指标,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涉及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指标无法测量,即使用行为来衡量,也无法找出标准的答案。在学生没有重大品格缺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定一个学生为A等而另一个学生为B等。

指标综合就更难,具体包括不同维度、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综合。等级赋值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分数赋值的刻板僵硬,但带来综合难的问题,以“创新实践”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为A、“科学实验”为B、“信息技术”为C、“劳动技术”为A、“社会实践”为E(即需努力),那么合并成“创新实践”该是什么等级?不同主体和不同阶段评价的综合也是如此,如某市规定“学生自评占10%,教师评议占40%,学生互评占50%”,“七年级上下学期各15%,八年级上下学期各20%,九年级上下学期各15%”,假如学生自评为A、教师评议为B、学生互评为c;七年级为A、八年级为B、九年级为B,那学生最终的综合评价该是什么等级呢?因此,如何对等级赋值的比例进行综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难题。

(3)等级评定不真实

综合素质评价相比分数评价,主观性更强,对操作人员的道德要求更高,这还是其次。笔者讲的等级评定不真实,是指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固有的诸多问题,无法评价出学生的真实素质。原因在于综合性评价结果会掩盖学生个体的真实性差异,特别是有些省市规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各等级的比例,甚至还明确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成中考分数,计人录取总分,这无疑加大了评价的道德风险,其做法本身也是非常荒谬的。该多少学生优秀就得多少学生优秀,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采用相对性的等级比例规定是不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本意是要去考查出分数评价无法发现的、学生内在的某些素质,可是从评价思路、实施过程、结果评定都无不采用分数评价的套路,正应了那句“穿新鞋走老路”的流行语。正如有人批评的“变相应试教育观”,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综合素质评价有了等级和分数,反而会加大学生的负担和相关参与主体失信行为的可能,这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矫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是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改革要求,改变单纯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达到发掘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的目的。正视实践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种种问题,并非否认推行综合素质评价,而是要为更好地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思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止于问题的批判,应站在实践的立场,去探索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途径。

1.对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重新思考

说到改进,人们习惯性的思考是如何去提升综合素质测量的技术,然而,正如有人所说的:“如果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基本上是解决不了的。”我们要从重新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开始。从广义上说,综合素质应指一个人各方面的所有素质,而现阶段,我们主要从考试和综合素质两方面来评价学生,考试侧重于知识技能(依据所规定的学科和标准)的掌握情况,因此,实践中的综合素质,理解为除考试成绩所能反映的学科知识技能之外的所有素质。不同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出来的差异,往往不是如考试评价那种“量”的差异,即知识技能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是一种“质”的差异,即反映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是一种无所谓“高低”的差异。

假设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总评是优秀水平,而另一个学生是正常水平(虽然不是每个方面都突出,但存在某个优势潜能),我们就不能用考试评价的思路断定“后者比前者综合素质差”,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分出个三六九等,而是评价出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潜能。那种等级或打分式评价,面面俱到地要求学生“优秀”,反而是一种趋同性的价值引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重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思路

要实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发现学生个性和潜能优势的真正目的,就有必要重新设计当前的评价操作思路。“要求学生在综合素质的每一个维度都是优秀,这是平均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要求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都优秀是理论上的完人,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从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来说,既需要人们有共同价值观和规范,更呼唤有个性特长能创新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中,没有必要纠缠于分解成什么样的指标,或者多少指标维度,更不需要综合计分,但可以把指标维度视为一个参照,先看看有无明显缺陷,再重点去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潜能。因为“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从常识看,学生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往往是一两个方面,只要发掘出来,就说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达到了,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去评价差异不明显的素质。

3.正确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证据

学生个性及优势潜能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相应的证据,确保证据的客观公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学校或教师在记录时,应遵循“多写实、少评判”、“多记录优点和进步、少记录过失和不足”的原则。写实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客观记录,评判则是一种主观的论定。以“道德品质”为例,可以记录“某某同学从初一到初三献爱心捐款几次、帮助困难学生的某种行为”或者引用被帮助者的评语“在某某同学的帮助下,我得到很大的支持和进步”等等,而尽量少用“某某同学助人为乐、品德高尚”之类的主观评判。再比如“学习创新能力”,类似“某某同学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这种评判性记录,其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而应记录“某某同学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或活动,从事什么样的学习研究,以及达到何种水平的结果”等事实性材料。此外,学生综合性评价更多是一种欣赏式评价,应重点记录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过程,对其缺点或过失(除非重大缺陷)等,不必记录,因为初中学生本身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两次过失不能说明其某方面素质的缺陷。

篇4

一、语文素质的构成

什么是语文素质?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地提出“基本语文素养”的概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的公民具备如下基本语文素养:

1.民族母语情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国情怀。语文教学天经地义地要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语文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情结。

2.言语交际能力

言语能力,说得具体点就是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对母语文字的感悟能力,对母语思维的敏捷程度,对母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这是一种言语的综合能力。母语运用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是必不可少的语文素质。

3.言语行为风格

一个人说话有文野之分,有雅俗之别,这是由于他的言语行为造成的。一个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他的言语行为、言语风格即成了能否表达成功的关键。

二、语文素质的测评

中学生语文素质评价就是以中学生语文素质为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甄别、选拔、改进、导向、教育和激励等功能。中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应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优化与提高,促使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其导向、改进、教育、激励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以下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整体把握评价目标的内涵、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和评价全过程的准则。

(1)评价对象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大胆地进行语文考试改革,科学、合理地评价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诠释为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方面: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的内容。其中包括书面能力的评价,口头能力的评价,还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全面评价学生的书面能力、口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笔试、口试、实践考核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各项能力的评价。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小组交流评议、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4)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全面地评价了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要注意完整地展示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有专项能力的评价,又有综合素质的评定。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构学生的发展。

首先,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多用“肯定评价”的手段,真正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使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能力的自信和获得成就的勇气。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积极追求、主动进取的状态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测评全过程,变单纯的被动应检为主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合作,勇于探索,既评价了别人,也提升了自我。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07-01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观念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显然传统评价学生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教育的特点,目前在各学科的评价中教师开始用新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被告角色”,学生们开始主动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原来单纯的受测者也成为了评价者。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化需求呼唤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尽快完善。

1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从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学生一生发展中起导向作用这也有赖于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中学阶段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成形时期,所以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也对学生在这一时期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护航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框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行过程记录评价,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需要。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详实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进步表现,突出评价的阶段性和基础性。这些具体的日常行为涉及到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三大范围的表现,因此也要求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作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有的学生在家里和在学校、在社区里表现不一样的现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更加完美,培养出高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如果说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导航作用,那么身心的健康则对学生的发展起保驾的重要作用。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求高道德素养的接班人,同时也需要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只有身体和心理双健康才能符合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如何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现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各学科同步管理,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能力为核心,是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阶段性评价可主要以直观的物化成果呈现,终结性评价则除了呈现等级评定、综合性评语,还应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应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标志性成果记录卡和学科教师赠言,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直观看出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做好这些,各学科教师要共同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杜绝学生面对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不一样的现状。

4 学以致用,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自主发展,力求做到五个一:找到一个岗位,扮好一个角色,锻炼一种能力,承担一份责任,体验一种感受。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材料等,客观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的表现。

篇6

现代社会具有向综合性高素质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需要的是适应面广的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教师自身讲究修养,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若想严于待生,必须严于律己,这是一切育才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只会“言传”,不会“身教”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德以修己,教以导人。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要害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指导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⑴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所能完成的只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合作精神就成为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如果每一位员工都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就会取得巨大的利益。应聘者要想积极贯彻团队合作的精神,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组织能力,这样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给管理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生的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会倾听和沟通,谦虚做事,不搞小团体,诚恳待人,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综合素质评价要用新视角看当代初中生

在一个多元、个性、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初中生则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互相帮助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消沉,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正是这个时代的呼唤。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接收新知识的速度非常快,求知欲,探索性,活泼开朗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2、综合素质评价要更慎重、更合理、更有可操作性

篇7

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目前只注重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建立起评价主体的多向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业成绩,使评价成为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评价内容单一,而且评价方法也较单调,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大多只限在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1.1评价内容单一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从技术、技能70%,出勤及平时表现10%,以及体育理论知识20%三方面进行评价(详见表1)。对中学生技术、技能的评定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对中学生心理、情感、学习态度、体育意识、锻炼能力、习惯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也很少评价。依据中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而评定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测试只凭一张试卷评定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与了解情况。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导致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只追求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1.2评价方法单调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评价形式主要采用一般性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一般性评价是以统一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全体中学生,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及中学生“平等享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它只要求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中学生的成绩完全靠教师的秒表、皮尺来决定。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时,中学生只与教师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不进行相互比较,一切都由教师决定。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因而很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中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2.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还要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体育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向,笔者设计出以下评价模式(详见表2)。

2.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根据新的健康理念及结合体育的特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详见表2)。

2.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表现及进步情况,应具有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

2.2.1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定量评价,把握综合评价及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典型的项目为主,但要注意给中学生在同一项群中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并把中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发展也纳入评价的范畴。

2.2.1.1体能评价的方法。体能评价主要评定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以往的测定中往往用二表(秒表和评分表)一尺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这种评定方法过于简单、内容单一,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体能状况。例如测试男生臂力的方法(引体向上),体重50公斤的中学生绝对优于体重75公斤中学生,但如果举相同的重物,后者的优势就会很明显,那么到底谁的臂力大呢?体能测试与评价应当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起始班在学期开始测试50米、立定跳远、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肺活量等数据作为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非起始班则用上学期的成绩作为本学期的体能基础数据;2)期中或期末再测上述数据,依据《中学生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绝对评价;3)依据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进行对照评价,即取得进步幅度的相对评价;4)体能总分=体能测试分(绝对评价)+进步分(相对评价)。

2.2.1.2技能评价的方法。技能评价容易操作,但要避免技能评定竞技化。例如:单杠支撑前后摆动,只要中学生掌握了直臂顶肩,以肩为轴前后摆动,表明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领,应能拿到该项目的基本分,至于他的腿直不直,幅度有多大,便可归于艺术分。如果满分为10分,基本分占8分,艺术分仅占2分,这样大多数中学生就能顺利通过,并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技能评定的项目可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中选取。教师应在其中选取多个项目,学生再从中选择几个项目作为技能评定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中学生认识与知识的评价方法。

2.2.2.1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卷面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短文写作、提问、讨论、口头演说、角色扮演、健康测试等方法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所获得的科学锻炼方法、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等。

2.2.2.2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采用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袋的方法,档案袋中记录中学生定期体检的结果,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疾病状况等原始记录,以及中学生日常病假考勤的情况,要将中学生的体育达标与体检的身体指标相结合。同时将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状况也纳入身体素质的评价中。

2.2.3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具体可按照主体的不同来确定评价的方法。

2.2.3.1教师评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不同于体能和技能评价,它具有即时性和隐现性,需要教师平时对每个中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体做法:通过访谈,了解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建立中学生课堂行为、态度记录表,此表主要记录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录可由体育委员和各组组长负责,如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隐性的情意表现,如意志、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教师要及时捕捉中学生各种隐性情感的表露,为此课后要做好小结,及时追忆并记录中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2.2.3.2学生自评。中学生自己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的评定,可通过建立独立锻炼日志(包括健身计划与锻炼效果的自我评定)、能力展示、口头演说、反思记录等方法。

2.2.3.3同伴评价法。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评定,有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相互观察、记录进步、分组讨论、投票表决等方法。

最后,教师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收集的资料对中学生进行评定。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对体育认识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等方法,要充分体现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体育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等,以达到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1.考试科目

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口语,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2.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口语考试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取统一机考的方式进行。

3.考试内容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成绩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5.学科分值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口语40分)、物理70分、化学4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历史40分、生物40分、地理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10分。

6.考试时间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1—22日;生物、地理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

7.组织实施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实施。

2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健全评价制度

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2.把握评价内容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3.改进评价方法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

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4.注重结果运用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五个维度各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维度比例以学校为单位,A等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人数的50%,B等以上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80%,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3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完善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的招生机制,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积极推行普通高中统招录取、指标分配录取、自主招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统一招生办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以等级呈现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成绩,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成绩科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评定等级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

2.严格实行招生计划管理

各县市区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依据各地初中毕业生数和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统一下达。各高中学校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并注册新生学籍。

3.完善优质高中分配生政策

坚持和完善优质高中学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分配生录取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0%,并逐年提高。名额分配以初三在校学生人数为依据基本均衡分配,促进城乡初中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给予特色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资格和计划由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后研究确定。

自主招生的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合理确定自主招生规模,高中自主招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全市总计划的5%以内。自主招生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

5.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

积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实行“知分填志愿”,与普通高中招生同步进行。

篇9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中学生形成一定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所进行的教育;旨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传播主导政治观及其所需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以促进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提高体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由于目前实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健全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亟待改革:

所谓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的价值评价,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目的个性化

任何形式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只把学生作为唯一评价对象,对学生的评价又片面理解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突出或强化了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而忽视或遏制了个体其他方面的情况。科学的评价机制强调建立一种旨在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要知道,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品德才是稳定的。因此,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才会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生成。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吞没一切的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2]当前的评价机制就存在这个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只是一味强调用书面考试形式获得的分数,其他方面几乎忽略不计。思想政治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思想觉悟、行为习惯等这些思想行为领域的学习结果都是无法量化的。因此,评价内容必须全面化,建立“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新型评价机制,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审美情感、劳动技能,心里素质等方面多角度、综合性评价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不可否认,用成绩来衡量学业确有其合理之处,但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他同时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也有必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认知性知识用分数评价,学生的思想状况则以班主任评价为中心,学生在校表现如何,有什么异常,能否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等,基本上都由班主任确定。这样的评价无疑是片面的,班主任毕竟不能了解掌握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家长、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是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评价学生应该既有任课老师、班主任的评价,也要有家长、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才会更客观公正。

四、评价实施过程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评价的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鉴于此,教育部于2002年12月颁发的指出“对学生、教师和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无疑,新课改提出的评价要求更注重过程,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变化发展进入评价的范围。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参加社区服务、向灾区和贫困山区捐款捐物等一系列活动都列入评价范围,做到平时有阶段性评价,最后有总结性评价;平时有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学期结束有对学生能力+成绩的综合性评价。

总之,现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脱节,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从长远看,更损害了整个社会、民族的发展。要造就真正的对社会有用,促民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全面评价学生发展中的每一个方面,既要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业评价,又要对品德、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的评价。这样,才不至于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迷失方向,真正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动力。

篇10

体育起初就是一种有纪律的组织人员参与游戏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实现身心放松、愉悦,强健筋骨的作用和效果。这种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而演变成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意在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身心,达到此类的效果和功效。体育课程在学生上学的一刻起就一直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有好体质参与学习和活动。体育教学评价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在学校内部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对于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作出的分析和评估,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学校内部教学的质量和能力,是否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教学标准,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高中体育教学评价正是在此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给予体育教学新的方向和成长,让其实现对学生的义务承诺。

一、转换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成长和学习为教育根本进行整合分析

目前,许多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取不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模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一贯的教育形式,因循守旧般的不予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和锻炼。教师为了提高表面成绩,强制学生进行各类运动和体育练习,这种方式的持续和延长,非但没有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还给学生造成相关困扰,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在新课改的统一标准下,严格教学体系,实现教育与训练的相辅相成,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素质。

二、结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和分析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各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水平各不相同,学生自身资质不同,在进行体育训练和练习时就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分析和指导,但现在有许多教师仅仅顾及整体形象,对于个别的训练不足的学生不予重视,对于教学也是心不在焉、漠不关心,这样的教学形式不能真正造福于高中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和活动进行合理评价和分析,实现对高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提高。

三、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互交叉,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高中体育作为一门提高学生体能、放松学生身心的学科,在进行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积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简单的阶段评价,从本质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将学生内部学习情况整合、串联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实现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互结合,真正促进现代教育与高中教学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课程的普及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状况、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和分析,能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综合提高。高中体育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落到实处,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帮助,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综合式的评价和分析,实现时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现代教育与高中教学相结合,高中体育的教学肯定会有所成长和进步,相信在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中,高中体育教学在综合评价的帮助和监督下,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教学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教育教学将更加积极地向前发展和进步,在高中体育教学的真正贯彻落实下,高中学生将以全新、强健的姿态呈现在现代不断发展的舞台上。

篇11

关键词 新课标;体育教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69-02

新课标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家也在不断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为了跟随社会发展形势,全国许多初级中学已经开始并逐渐完善中学体育教学体制,提高学生踊跃的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体育运动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它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体质,大大提高学生身体抵抗疾病能力;其次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心中自豪感与独立意识,对于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1 中学体育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生素质评价是一种多元机制,包括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养、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体育 教育评价制度。在这样的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下,需要看到体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中学体育的健全发展。

体育教师队伍教学素质不高,师资力量匮乏,体育教学的场地、设备不充足 从整体来看,我国体育教学区域性差距比较严重,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紧密联系。在阻碍中学体育的诸多因素中,体育教学硬件设备与场地是最为突出的。许多位于偏僻地区的学校,没有匹配体育教学的场地,或者教学条件设施非常简陋,根本达不到现在体育教学的要求[1]。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地区中,缺乏专业素质高的教师,许多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是“半道出家”,甚至是其他教师兼职进行体育教学。因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缺乏相应的体育教学理论、医学知识以及心理辅导等辅助体育教学的手段,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比较松懈,导致体育教学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况。

还有就是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对于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存在晋级短板,难以吸引年轻、有精力和创新精神的体育教师的加入、转型,使得体育教学队伍吸引不到很好的后备人才。

落后僵硬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对于体育器材的利用率较低 在新课改的号召之下,中学课标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许多中学体育教师因为年龄较大,恐惧麻烦,或者其他诸多原因,仍旧抱着传统的教学意识,没有进行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以至于新的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建立,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相当程度的盲目、随意色彩,没有认真对待体育教学的课改工作[2]。

另外就是中学生正处于爱玩多动的成长时期,本应是进行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阶段,然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方面对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被传统体育教学思想束缚的中学体育教师,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改变以往的陋习,不能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进行很好的评价,对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认真进行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师“重动作、轻心理”的思维没有在新课标课堂中得到很好的改善,对于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反馈。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 体育教学工作中“短板”现象不断地突显出来,严重阻碍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学“短板”,就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于现代青年体育锻炼的要求[3]。许多教师因为体育教学观念落后,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总是停留在体力锻炼上,因此在制定具体教学方法时,只是带领中学生“跑跑步、做做操”,进行一定室外活动便心满意足。

更重要的是,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责任意识,觉得中学生身体脆弱,在剧烈的体育活动中容易发生人身风险,进而引发自身的管理责任,从而不让学生开展竞争性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等。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更好的体育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从而使得学生缺乏体育竞争意识,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体育素质。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没有针对性的目标指引,大部分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2 解决新课标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

树立终身体育教学的工作机制,完善教师教学的规范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何将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机制构建得更健全,应当是身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工作的重点。发达国家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完全可以引入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理念中,让他们知道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保障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挖掘学生的体育天赋。首先,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重视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的新课标要求,不断进行对体育教学问题的思考研究,提升体育教学水平[4]。其次,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要求与指导。最后,要把“终身体育”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自身体魄,更可以从中发现乐趣,寻找到自身的体育天赋。一些国家通过政府监督督促中学体育教学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通过体育竞争活动营造体育竞技氛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年龄成长特点,中学生还是比较热爱体育活动的。一些教师已经在特色趣味体育教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与创新。为了能给新课标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学校应当保证中学生基本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知道“运动一小时,健康一辈子”的体育锻炼思路。大力提倡季度性的运动会,并对我国传统的武术进行加工简化,保证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增强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中学生竞技氛围。

学校每年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武术操、阳光体育长跑、冬季三项、乒乓球、篮球、排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赛事,力争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有体育素养的公民,切实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排球垫球比赛、趣味体育比赛、冬季六项比赛逐步完善比赛方法与模式,探索实践“全员参与”的竞赛模式,引导鼓励所有学生人人参与,既能满足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统筹兼顾,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特色课程体系 在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运动时间的基础上,学校还应积极探索初中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以“每位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基本运动技能”为教学目标,通过创设以“软式排球、校园足球”为主的体育特色课程,将武术操、科技体育作为阳光体育和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加以推广,以此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5]。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学生本身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也都存在差异。结合具体情况,做到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 结语

要把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当成是一面镜子,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照要求,及时发现其中工作的不足,怀着一颗勇于改革的心,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只有遵循新课改的指导,中学体育教学才能在宏观上满足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要求,微观上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最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希望在以后的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接受体育锻炼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蒋中元.固始县乡镇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14:121-125.

[2]刘时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75-79.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96-01

数学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中学数学教育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单纯为了解题而学习,,没有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以中学生思维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内涵

我国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首先,素质就是人的先天禀赋,素质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禀赋进行的针对性教育,期望能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基本潜能;其次,素质是指人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品质机构和机能。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引导,将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潜能外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素质教育模式的执行,不仅仅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同时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强点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也就是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学生的素质应该能够朝着社会的需求发展。

2.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逻辑抽象思维的阶段,中学生总体的思维发展趋势基本都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素质教育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因材施教,而数学计算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对于中学生数学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素质教育下中学数学的思考

1.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2.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

开放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以及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的内涵及意义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利以及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3.积极推进“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教育活动的实质要求就是一种互动式的、双向的活动。但是在我国高中教学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师生关系的影响,我国高中教育的课堂上出现“一言式“的课堂,即教师只是单纯的为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根本不存在互动,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减少,学生和教师之间最主要时机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使得师生关系疏远化。只有通过互动式教育模式的使用,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良好思维的形成。

4.利用综合的评分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我国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都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而考试仅仅是评价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因此单一的考试评价并不能够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作出全面的评价和考量。因此在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中,需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依靠单一的考试。

三、小结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回应。而在我国中学数学的教育中,并没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教育模式,这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要求下,中学数学教育理念以及数学教育模式都要进行改革,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出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提供了依据,新世纪人才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国际意识及,并非一句空话,更非三年一次的综合性评价就能形成,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懂得它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发展的过程。

对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一改三年一次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增加了月评,学期期中,期末,学期,学年的评价次数,这样做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按照规则行事,不至于到了毕业时临时突击,拼命表现自己,从而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

2.“少则得,多则惑”。本着评价内容标准由少增多的原则,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先选择一部分操作性较强的条款具体量化,如:公民道德修养一项中,把学生出勤具体量化,迟到、早退、旷课加以区别,采用百分制,以递减形式操作,同时又加入学生早、中、晚纪律卫生的检测标准。年级不同、评价标准、内容不同,逐年递增,每月或每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量化内容。

3.量化评价表公开并张贴在教室。评价采用多元化形式,根据内容由班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值班领导填写。

4.每月评价结果公示。除了以分数形式呈现外,还要评选出每月的道德之星、进步之星、特色之星等。人数根据学生总人数按比例确定,优秀的加以奖励。

5.期中、期末、学期、学年评价结果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为:分数+等级+评语+改进意见,由班级成立的领导小组评价,评语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填写,本着全面公正的原则,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其中委婉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一项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个别学生需要以面谈的形式进行。

6.综合性评价是在多元化评价基础上的总结。所谓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任课教师、班主任评价和家长评价。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把日常评价与学期评价综合,注重品德与特长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中考无疑是重要的指挥棒,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令人堪忧,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此而教,这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好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学生找回自己的优点,找回自信,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7.要做到综合评价的前提是立足情感。德育是针对人心灵的工作。德育带有强烈的感彩,对于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获取知识、生活经验乃至品德的动机大都是从最爱开始,这些爱源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而现实网络沟通和传统沟通大有平分秋色之势,孤独已成蔓延之势,因此立足情感,让学生情感回归现实非常重要。综合性评语不应仅限于学生毕业的评价,而是要把它贯彻教学始终,每月、每学期、每学年都应该有针对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新的目标,力争品学兼优;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与优等生缩短差距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一般的学生也能扬长避短,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每月的结果公示后,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改进建议,力求它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学校评价小组也可根据发现的实际问题添加考核评价的项目。群策群力,民主和谐,会使我们的评价方法更为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