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封闭式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为此,在实验初始,我们应该先取之于民,让每位教师就学校实验方案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在运行中,教师提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用汉字记载有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
三、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通信作者:彭再梅,Email: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2及白介素-8在评估AR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危重病患者283例,根据其病情是否发展为ARDS,分为非ARDS组(251例)和ARDS组(32例),并随访60 d,根据是否死亡,将非ARDS组和ARDS组再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ELISA测定其入院时Ang-1、2及IL-8的血清质量浓度,并对各组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统计学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ARDS组患者E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血清血管生成素-2及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RDS组患者,而Ang-1血清浓度显著低于非ARDS组患者。 ARDS死亡组患者Ang-2、IL-8血清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且ARDS死亡组患者血清Ang-2质量浓度显著高于ARDS存活组,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Ang-2具有最好的诊断效率,其诊断ARDS及预测ARDS死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和0.899,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69和0.725,0.907和0.882。结论 Ang-2是临床ARD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非常有价值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白介素-8
The clinical value of Angiopoietin 2 in prediction of the onse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uang Ying, Peng Zaimei.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Peng Zaimei,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Ang-1, Ang-2 and IL-8 in ARDS prediction. Methods Totally 283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in EICU of the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ly 201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he non-ARDS group (n=251) and ARDS group (n=32) depe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DS.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death in the following 60 days, the non-ARDS group and the ARDS group we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e non-ARDS survival group, the non-ARDS death group, the ARDS survival group and the ARDS death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serum Ang-1, Ang-2 and IL-8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se four groups measured by ELISA on admission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ROC curve. Results The EICU stays,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PACHE Ⅱ score、serum Ang-2 and IL-8 levels in the ARD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ARDS group, while the Ang-1 level in the ARD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ARDS group. The serum Ang-2 and IL-8 concentrations in the ARDS deat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ARDS survival group and the non-ARDS death group, and the serum Ang-2 concentrations in the ARDS death group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RDS survival group. Further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Ang-2 for ARDS diagnosis and ARDS death prediction were 0.907 and 0.899 respectively and their diagnostic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0.969 and 0.725, 0.907 and 0.882 respectively, illustrating that Ang-2 possess the best diagnostic efficiency. Conclusions Ang-2 functions as a valuable bio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ARDS.
【Key wo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Interleukin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炎症性肺损伤,伴随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所致的肺水肿,主要特征为低氧合、肺顺应性降低、生理死腔增加及X线胸片双肺斑片影,临床上常见。该病起病急骤,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对ARD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临床仍缺乏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手段,病死率仍高达50%。研究认为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是目前改善ARDS预后的关键。
目前研究认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ARDS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作为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血浆高水平的Ang-2与急性肺损伤的血管通透性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1-3]。IL-8是由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具有较强趋化作用的早期炎症因子[4]。Ang-1,Ang-2及IL-8 均参与了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由此推测在临床上它们是否可以作为预测ARDS发生、并评估其预后的指标,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从而改善ARDS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危重病患者283例。其中男149例,女134例,年龄为(51.85±13.72)岁;主要疾病分布为脓毒症、重症肺炎、外伤及急性胰腺炎等。排除所有入院时间超过24 h或入院24 h内未抽取静脉血,以及入院时已经发展为ARDS的病例。患者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3 mL,并由2位副主任医师追踪、分析、评估其病情,判断是否符合中华医学会危重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同时追踪记录60 d内是否死亡。
1.2 方法
根据其临床病情是否发展为ARDS,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非ARDS组(251例)和ARDS组(32例);根据随访60 d是否死亡,又分别分为非ARDS存活组(220例)和非ARDS死亡组(31例);ARDS存活组(18例)和ARDS死亡组(14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静脉血3 mL,静置15 min,3000转/min离心15 min,取血清,采用ELISA试剂盒(法国DIACLONE公司)检测Ang-1,Ang-2及IL-8的血清质量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两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非ARDS组与ARDS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及相关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RDS组在E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以及60 d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RDS组患者。见表1。
2.2 在非ARDS与ARDS组Ang-1、Ang-2 及IL-8血清浓度比较
ARDS组Ang-2及IL-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组,而ARDS组Ang-1血清质量浓度显著低于非ARDS组。见表2。
2.3 诊断ARDS发生的ROC曲线分析
为了评价血清Ang-1、Ang-2 及IL-8是否可以作为诊断ARDS的生物学标志物,对各指标的诊断效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1对ARDS诊断临床价值较小,IL-8特异性较差,而 Ang-2具有更好的诊断效率,对ARDS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见图1及表3。
2.4 Ang-1、Ang-2 及IL-8在非ARDS与ARDS的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的比较
追踪随访60 d,非ARDS组死亡31例,存活220例,ARDS组死亡14例,存活18例。ARDS死亡组患者Ang-2血清浓度显著高于ARDS存活组、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IL-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但与ARDS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g-1血清浓度显著低于非ARDS存活组及非ARDS死亡组,但与ARDS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Ang-2可能与ARDS的临床预后相关,见图2。
2.5 ARDS死亡发生的ROC曲线分析
为了分析Ang-2是否与ARDS病死率相关,再次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2在ARDS死亡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9,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07和0.882(表4和图3),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的严重阶段,是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多种因素打击后所引起的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其发生发展及病理生理过程不依赖于特定的病因。研究认为在上述因素作用下炎性细胞浸润、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ARDS的共同病理特征[6]。血管生成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促血管生成因子家族, 主要有Ang-1、Ang-2、Ang-4三种,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 Tie-2而发挥生物学效应。Ang-1 通过活化Tie-2引起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化并激活,从而稳定内皮细胞骨架,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和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血管渗漏,对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及稳定血管有重要作用[6-8]。Ang-2则通过阻止Ang-1 /Tie-2相结合而干扰Ang-1的生物活性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及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促进机体炎症反应,且动物实验证实,Ang-2是反映肺部血管通透性、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1, 3, 9-13]。IL-8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剂和活化剂,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及介导PMN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脏器的损害[14-15]。
本研究发现ARDS组与非ARDS组比较,血清Ang-1浓度显著降低,而Ang-2、IL-8浓度显著增加。ARDS组死亡患者Ang-2、IL-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ARDS组存活者及非ARDS组死亡者,且ARDS组死亡者血清Ang-2质量浓度显著高于ARDS组存活者,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lfee等
[6]和Ong 等[16]研究一致,提示Ang-1、Ang-2 及IL-8在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受损以及血管通透性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APACHE Ⅱ评分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本研究证实Ang-1、Ang-2及IL-8均是与APACHE Ⅱ评分相平行的ARDS诊断生物学标志物,但是,Ang-2的诊断曲线下面积0.90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0.969和0.725;同时Ang-2与ARDS的病死率明显相关,可能与其临床预后相关,血清Ang-2水平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Ang-1及IL-8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相对较低。所以,Ang-2可能可以早期诊断ARDS、预测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参考文献
[1] Heijden M, Nieuw-Amerongen GV, Bezu JV, et al. Opposing effects of the angiopoietins on the thrombin-induced permeability of 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PloS One, 2011, 6(8):e23448-23457.
[2] Bastin AJ, Sato H, Davidson SJ, et al. Biomarkers of lung injury after onelung ventilation for lung resection[J]. Respirology, 2011, 16(1):138-145.
[3] Lomas NJ, Venet F, Chung CS, et al. Neutrophil-endothelial interactions mediate angiopoietin-2 associated pulmonary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in indirect ali in mice[J].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14, 50(1):193-200.
[4] 谭超超, 吴意, 曹友德, 等. PCT在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007):56-59.
[5] 马晓春, 王辰, 方强, 等.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12):706-710.
[6] Calfee CS, Gallagher D, Abbott J, et al. Plasma angiopoietin-2 in clinical acute lung injury: Prognostic and pathogenetic significance[J]. Crit Care Med, 2012, 40(6):1731-1737.
[7] Su L, Zhai R, Sheu CC, et al.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angiopoietin-2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rds[J]. Intens Care Med, 2009, 35(6):1024-1030.
[8] van der Heijden M, van Nieuw Amerongen GP, Chedamni S, et al. The angiopoietin-tie2 system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sepsis and acute lung injury[J].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09, 13(1):39-53.
[9] Clajus C, Lukasz A, David S, et al. Angiopoietin-2 is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endo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Cytokine, 2012, 60(2):352-359.
[10]Gallagher DC, Parikh SM, Balonov K, et al. Circulating angiopoietin 2 correlates with mortality in a surgical population with acute lung injury/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Shock, 2008, 29(6):656-661.
[11]Van der Heijden M, Van Nieuw Amerongen GP, Koolwijk P, et al. Angiopoietin-2, permeability oedema,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ali/ards in septic and non-septic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Thorax, 2008, 63(10):903-909.
[12]Siner JM, Bhandari V, Engle KM, et al. Elevated serum angiopoietin-2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sepsis[J]. Shock, 2009,31(4):348-353.
[13]翁海滨, 李森. 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血管生成素2水平变化与内皮损伤和预后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6):579-582.
[14]Ware LB, Koyama T, Zhao Z, et al. Biomarkers of lung epithelial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distinguish severe sepsis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rit Care, 2013, 17(5):R253-259.
[15]钱进先, 陆骏灏, 陆士奇, 等. 严重肺挫伤患者冯・维勒布兰德因子,白介素8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6):583-587.
2014年,浙江省出台《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从评价内容、程序与方法等方面具体明确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要求,随后,各县市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办法。尽管在理论上,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许多论述,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仍有质疑。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实践中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缺少广泛的公信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澄清与矫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非但不能扭转唯分数评价的趋向,反而会加重基层学校和学生毫无意义的负担。
一、当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
1.沿用分数评价的思路
当前,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通常做法是,把学生综合素质理解为不同方面素质的总和,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各省市制定的各学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在评价内容上虽略有修订,却大体相同。浙江省《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将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维度。国家、省、市县各种版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虽不尽相同,但思路都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分解为不同方面的素质,对每一方面的素质继续分解为二级和三级指标维度。
为使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出区分度,每一个具体的指标都赋予一定的分值,依据得分或等级来评价选拔学生。这其实是分数评价的典型思路,把综合素质视同我们常说的“总分”,其分解的维度好比“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内容,将类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综合素质维度的评价结果汇总起来,就得出了类似“总分”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本意是要扭转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发挥考试评价在学生评价中不具有的评价功能,但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采取的却是考试分数评价的路径。机械地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视同知识一样,分解成一个个可观测的“知识点”,再拿这样一个框框去套用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得分来评定学生个体的等级和差异。把学生综合素质简单等同于部分相加,其实是对综合素质及其评价的误解。
2.赋值综合的实践评价方式不科学
指标分解――赋值综合――等级评定,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流程,无论从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来看,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不真实。
(1)指标分解不科学
构建一套科学公认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可能性问题。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言,首先遇到的是指标维度的全面性和指标之间的相异性问题。就以浙江省为例,省里出台的《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提出:将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维度。具体到市级层面,有的是直接搬用省指导意见的四大维度,有的则不一样,如杭州采用“道德与素养、劳动与技能、实践与探究、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六大维度;宁波采用“审美与艺术、实践与服务、运动与健康、探索与研究”四大维度;温州则套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如果放眼全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维度的版本更多,涵盖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维度,很难得到公认。
以创新素质为例,浙江省的指导意见中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在其他市的指标中没有明显体现。其次,各指标之间应有明显的区别度,否则很难界定其内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就很难区分,更像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实践与服务”和“探索与研究”也一样,存在交叉重叠的理解;“交流与合作”一定是具体体现在学生生活或学习活动中的,无法单纯来评价其素质的高低。这些问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中也同样存在。
(2)赋值综合难度大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维度指标赋值,再将不同指标维度的结果综合成上一级指标维度的评价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的评价等第或分数。分数和等第是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赋值的两种形式,但对某些指标而言,都存在赋值的困难。如常见的“品德”指标,往往分解为“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二级指标,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涉及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指标无法测量,即使用行为来衡量,也无法找出标准的答案。在学生没有重大品格缺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定一个学生为A等而另一个学生为B等。
指标综合就更难,具体包括不同维度、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综合。等级赋值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分数赋值的刻板僵硬,但带来综合难的问题,以“创新实践”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为A、“科学实验”为B、“信息技术”为C、“劳动技术”为A、“社会实践”为E(即需努力),那么合并成“创新实践”该是什么等级?不同主体和不同阶段评价的综合也是如此,如某市规定“学生自评占10%,教师评议占40%,学生互评占50%”,“七年级上下学期各15%,八年级上下学期各20%,九年级上下学期各15%”,假如学生自评为A、教师评议为B、学生互评为c;七年级为A、八年级为B、九年级为B,那学生最终的综合评价该是什么等级呢?因此,如何对等级赋值的比例进行综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难题。
(3)等级评定不真实
综合素质评价相比分数评价,主观性更强,对操作人员的道德要求更高,这还是其次。笔者讲的等级评定不真实,是指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固有的诸多问题,无法评价出学生的真实素质。原因在于综合性评价结果会掩盖学生个体的真实性差异,特别是有些省市规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各等级的比例,甚至还明确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成中考分数,计人录取总分,这无疑加大了评价的道德风险,其做法本身也是非常荒谬的。该多少学生优秀就得多少学生优秀,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采用相对性的等级比例规定是不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本意是要去考查出分数评价无法发现的、学生内在的某些素质,可是从评价思路、实施过程、结果评定都无不采用分数评价的套路,正应了那句“穿新鞋走老路”的流行语。正如有人批评的“变相应试教育观”,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综合素质评价有了等级和分数,反而会加大学生的负担和相关参与主体失信行为的可能,这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矫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是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改革要求,改变单纯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达到发掘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的目的。正视实践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种种问题,并非否认推行综合素质评价,而是要为更好地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思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止于问题的批判,应站在实践的立场,去探索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途径。
1.对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重新思考
说到改进,人们习惯性的思考是如何去提升综合素质测量的技术,然而,正如有人所说的:“如果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基本上是解决不了的。”我们要从重新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开始。从广义上说,综合素质应指一个人各方面的所有素质,而现阶段,我们主要从考试和综合素质两方面来评价学生,考试侧重于知识技能(依据所规定的学科和标准)的掌握情况,因此,实践中的综合素质,理解为除考试成绩所能反映的学科知识技能之外的所有素质。不同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出来的差异,往往不是如考试评价那种“量”的差异,即知识技能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是一种“质”的差异,即反映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是一种无所谓“高低”的差异。
假设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总评是优秀水平,而另一个学生是正常水平(虽然不是每个方面都突出,但存在某个优势潜能),我们就不能用考试评价的思路断定“后者比前者综合素质差”,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分出个三六九等,而是评价出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潜能。那种等级或打分式评价,面面俱到地要求学生“优秀”,反而是一种趋同性的价值引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重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思路
要实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发现学生个性和潜能优势的真正目的,就有必要重新设计当前的评价操作思路。“要求学生在综合素质的每一个维度都是优秀,这是平均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要求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都优秀是理论上的完人,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从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来说,既需要人们有共同价值观和规范,更呼唤有个性特长能创新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中,没有必要纠缠于分解成什么样的指标,或者多少指标维度,更不需要综合计分,但可以把指标维度视为一个参照,先看看有无明显缺陷,再重点去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潜能。因为“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从常识看,学生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往往是一两个方面,只要发掘出来,就说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达到了,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去评价差异不明显的素质。
3.正确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证据
学生个性及优势潜能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相应的证据,确保证据的客观公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学校或教师在记录时,应遵循“多写实、少评判”、“多记录优点和进步、少记录过失和不足”的原则。写实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客观记录,评判则是一种主观的论定。以“道德品质”为例,可以记录“某某同学从初一到初三献爱心捐款几次、帮助困难学生的某种行为”或者引用被帮助者的评语“在某某同学的帮助下,我得到很大的支持和进步”等等,而尽量少用“某某同学助人为乐、品德高尚”之类的主观评判。再比如“学习创新能力”,类似“某某同学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这种评判性记录,其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而应记录“某某同学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或活动,从事什么样的学习研究,以及达到何种水平的结果”等事实性材料。此外,学生综合性评价更多是一种欣赏式评价,应重点记录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过程,对其缺点或过失(除非重大缺陷)等,不必记录,因为初中学生本身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两次过失不能说明其某方面素质的缺陷。
一、语文素质的构成
什么是语文素质?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地提出“基本语文素养”的概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的公民具备如下基本语文素养:
1.民族母语情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国情怀。语文教学天经地义地要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语文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情结。
2.言语交际能力
言语能力,说得具体点就是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对母语文字的感悟能力,对母语思维的敏捷程度,对母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这是一种言语的综合能力。母语运用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是必不可少的语文素质。
3.言语行为风格
一个人说话有文野之分,有雅俗之别,这是由于他的言语行为造成的。一个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他的言语行为、言语风格即成了能否表达成功的关键。
二、语文素质的测评
中学生语文素质评价就是以中学生语文素质为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甄别、选拔、改进、导向、教育和激励等功能。中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应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优化与提高,促使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其导向、改进、教育、激励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以下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整体把握评价目标的内涵、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和评价全过程的准则。
(1)评价对象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大胆地进行语文考试改革,科学、合理地评价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诠释为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方面: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的内容。其中包括书面能力的评价,口头能力的评价,还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全面评价学生的书面能力、口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笔试、口试、实践考核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各项能力的评价。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小组交流评议、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4)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全面地评价了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要注意完整地展示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有专项能力的评价,又有综合素质的评定。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构学生的发展。
首先,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多用“肯定评价”的手段,真正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使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能力的自信和获得成就的勇气。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积极追求、主动进取的状态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测评全过程,变单纯的被动应检为主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合作,勇于探索,既评价了别人,也提升了自我。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07-01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观念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显然传统评价学生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教育的特点,目前在各学科的评价中教师开始用新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被告角色”,学生们开始主动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原来单纯的受测者也成为了评价者。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化需求呼唤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尽快完善。
1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从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学生一生发展中起导向作用这也有赖于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中学阶段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成形时期,所以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也对学生在这一时期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护航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框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行过程记录评价,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需要。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详实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进步表现,突出评价的阶段性和基础性。这些具体的日常行为涉及到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三大范围的表现,因此也要求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作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有的学生在家里和在学校、在社区里表现不一样的现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更加完美,培养出高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如果说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导航作用,那么身心的健康则对学生的发展起保驾的重要作用。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求高道德素养的接班人,同时也需要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只有身体和心理双健康才能符合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如何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现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各学科同步管理,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能力为核心,是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阶段性评价可主要以直观的物化成果呈现,终结性评价则除了呈现等级评定、综合性评语,还应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应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标志性成果记录卡和学科教师赠言,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直观看出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做好这些,各学科教师要共同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杜绝学生面对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不一样的现状。
4 学以致用,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自主发展,力求做到五个一:找到一个岗位,扮好一个角色,锻炼一种能力,承担一份责任,体验一种感受。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材料等,客观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