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的风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于情节,有些电影,我们流连忘返;基于镜语,有些电影,我们过目不忘。我们沉溺于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单镜头的缓慢叙述中,感受精神的腐蚀;在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犹如梦境的单镜头中雕刻时光中的时光;在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单镜头中,我们享受家庭的宁静与祥和。当然,还有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还有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甚至连花花肠子的李安也曾在《推手》中运用单镜头寄意深远,但在这里,这些都是话外音。
蜿蜒曲折的深谷,一辆50年代中期的汽车驶过,由近及远,这便是《Lebenszeichen》(Signs of Life)的片头,一个出奇长的单镜头诞生于1968年的德国,意味着它的独具一格,就如同导演本身,有别于同籍导演的人格特质、意识形态以及电影气质。
故事选址纳粹占领下的希腊,与导演十五岁时的希腊之行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行程中偶遇的漫山遍野的风车群,也恰如其分地被当作奇异视点融入电影当中。可以看出,导演赫尔佐格的视角并不在于历史题材的挖掘与纪实,而是对在特殊时期下的个体反应与生命的深切体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甚至成为他今后电影的一种姿态。他的执着与偏拗造就了大量的传奇故事,进而被媒体争相报道,这些又是后话。
本片灵感来源于冯•阿尼姆的短篇小说《拉通瑙堡垒的疯老兵》,而电影情节与原小说却大相迳庭,捕捉文学作品中的原始气息也符合赫尔佐格的从影习性。主人翁史楚锡与其他两人以及他的护士妻子,一同看守小岛上的军火,生活安逸得苦闷。故事的前半部分都耗费在三人为自己无聊的生活“添油加醋”上:一人倾心于古希腊碑文,另一个则陶醉于捕捉蟑螂、鱼以及祖母有关母鸡转圈的神秘游戏之中,只有史楚锡一人试图改变,敲开了首长的门,最终仍旧无极而返。
在度过漫长的无聊、空虚之后,史楚锡像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赌徒,癫痫、狂躁与孤立无助,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主观细腻的心理描写,赫尔佐格采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一些自然风景的重复切入,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二战的荒谬与残暴:败壁残垣上的石雕肢体特写;两只乌龟与刻满希腊古文的石碑;石头垒砌成的王冠;孤独的小女孩坐在门槛前羞涩地吟唱歌谣;漫山遍野的风车在轻微的吱呀声中转动不停;被史楚锡枪杀的驴被卡车拖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留下深色的印迹;成群的鱼儿追逐水中泡沫的重视;烧焦的椅子;黑夜里,史楚锡在城墙边燃放烟火,仿佛是为生命留下璀璨的印记。
九年级13班
宋明慧
如果生命有形色,它一定奔涌如大河,挟卷一切入海,奔流不返,它以劈山穿石的伟力流动,在我们的叹惋中奔去,雄伟而决绝。
所以勤勉者说:生无所息。
如果生命有形色,它一定奔流如大河,穿越千里,穿越岁月,生命在月光下奔流,在平原上涌动,累了,倦了,便暂停下匆匆脚步,于是有了湖泊的美丽与宁谧。
所以,睿智者说:生有所息。
人生,便是这二者的统一。
生无所息,且把生命熔铸成文字,把青春挥舞生风,盛进龙纹的剑鞘,换来龙光射牛斗。生无所息,把住年轻的脉搏,去追赶似水流年,用自己的热血挥洒,求一个国富民昌。
生有所息,不说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暂且远离尘嚣,流连瓦尔登湖畔,寻觅一分心灵的宁静,不妨收藏清风明月,置之枕边,做五色斑斓的梦,去求灵魂的休息片刻。
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奋发图强,乐以忘忧,或许有些无奈,煮灯黄卷,宵衣旰食,或许有些寂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或许有些孤独。但是,我们的追求,是治国平天下。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拂拂的春风,带走了冬天的气息。我像是一株小草,与温阳相别,我仿佛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我是渺小的但是我也染绿了大地!我用一份执着的追求,却感染了万物。这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题材是画家寄托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客观载体。辛题的水彩画给人的鲜明的印象是他受到写实主义的深刻影响,大部分题材是着力表现江南水乡尤其是古镇的风情风貌,这与他一直生活在江南古镇有关。
辛题的家乡是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盛泽早在明代就是名闻遐迩的丝绸之乡。到清代更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誉,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国内四大绸都。盛泽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具有鲜明、浓郁的水乡情调,文化积淀深厚。土生土长于斯的张辛题凭着自己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把河、船、桥、巷、廊、石板路、过街楼、石驳岸、水埠头等古镇特有的元素和寻常百姓的生活织入自己的造型空间,注重写实,严谨而含蓄,质朴而抒情。他创作的以水乡为母题里就有桥系列、石板路系列、小巷系列和台棚系列(渔民水上房舍)等。桥是江南水乡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辛题以桥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多侧面地表现桥的古老、质朴和历史的沧桑感,象征着生命的久远和顽强。正因为辛题画的是自己熟悉的、理解的生活,表达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因而让人倍感亲切,并能激起无限的联想。
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只为这一墙的藤蔓。
去年雕刻着裂痕的灰旧围墙,今夏已经蔓延了一墙的藤,那是二妈随意丢下的葡萄种。
“向前向前向前,因为地球是个圆;向上向上向上,因为天外还有天…”邻家小孩大声地一字一顿地念着顺口溜,蹦蹦跳跳地从那面墙边飘过,被感染的叶儿轻轻地跟着小孩的节奏上下舞动起来。
那是何等的繁茂!叶片和叶片间的缝隙密得仿佛时间可以被阻隔在这片藤叶前。
藤从种子被无意抛下起,就开始孕育生长了,它不懂得自卑,不懂得迟疑,只知道作为一个生命的使命,于是它拼命突破困难与阻挠,奋力向上,并很理智地在一颗藤上再伸出几枝不屈的芽头,遇到阻隔或折断,就会毫不犹豫地变向或终结,用另外的触须探索着继续向前。
我们却做不到,当走到一个路口,面临选择时,我们害怕失败,害怕走到最前面就会有“此路不通”的告示牌,更害怕走错了就回不了头。所以我们时常犹豫着、徘徊着,背负着只属于我们的不甘心而又畏怯的痛感,等待那种被认为宿命的安排,任凭前面的风景黯然淡去。
那些伸到台阶中间的藤是可叹可敬的,即使是寂寞太久,不会有多少双脚踏过的台阶,但只要有一次的碾压,也许就会终止在那里,仅在台阶上留下溃烂的绿色痕迹,来纪念它从过去到现在所创造并截止在这里的所有结果。然而,藤却有一个勇敢的灵魂,它不怯于走每一条可能的路,即使路的前方就是尽头。
藤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伟大,它懂那被终结的痛感,它无须人来告之,依旧用别的藤蔓无声地向上向前,走遍了所有的路,于是便走出了这一墙的痕迹。
过程有无数种可能。从一个源头,如从葡萄籽开始,每一次向外延伸的枝藤都是一个探向未来的躯体,正如现在的我们,每一个举动都预示着将来任何时刻都会发生变化的未来。宿命并没有偶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们在每一个方面的行为都在酿造着无数不同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来愈多地影响着未来生活的方向。
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在邻近的叶子上映出浮动的光影,一些藤蔓时刻都像有所准备似的不自然地卷曲着触须,像线谱上的休止符,一墙藤蔓恰似一墙流畅的乐章,静静地流淌过每个属于它的季节,不屈地延伸自己的信念。不破的信仰,强大的开端,伴一阵似从土里钻出来的劲风,把这一墙藤的意象氤氲在我周遭的空气里,浮动在我前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