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

篇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3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1-2]。精细量化评价要求对评价奖励指标精细量化,由粗放定性转换为精细定量,提高群体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尝试将精细量化评价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追求以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的管理评价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1.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的内涵

精细量化评价以规范化、责任化为前提,通过科学有效考核和激励导向机制,以规范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将学生发展指标明确量化,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大学生精细量化考核是指以具体量化指标为依据,借助一定计量方法对学生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衡量与评价。从学生层面,量化评价是个人获得认可的实现方式,关注点在于考核结果所决定的个人利益[3-4];从高校管理角度,量化考核可提升学校学生发展实力,激励学生多元发展,关注点在于考核的有效性和导向性。

2.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设计原则

考核的设计原则应遵根据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学生考核评价设计应该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是指学生评价量化考核过程(包括考核指标确定、赋分权重、考核方法选择和实施)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要求。贯彻这个原则应做到:遵循学生发展客观规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数值量化指标;科学选择考核主体及实施途径;客观性原则要求量化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考核责任都应当有明确规定、完全公开,尽量避免掺入主观性和感彩,做到用事实说话; 可行性原则是指考核方案实施得通,考核指标和标准符合实际,并能被理解接受。考核方案的确定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应做到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3.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设计内容

高校学生精细量化评价应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原则、考核指标、考核实施方法、管理支持制度等内容的综合有机体,并相互作用形成完整体系[5]。

3.1考核对象与管理制度

量化考核主体是指具体实施量化考核评价的组织群体,是高校管理基层工作者牵头、学生本身为主的群体;对象是受考核评价的客观主体,是全部高校学生,分为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考核主体接受考核对象监督,秉公办事,严格按照细则操作,坚持联评审议、及时公开、大事上报制度,确保实施细节公平合理;考核对象具有申诉权利;考核目标坚持纲领基础不大改、细节可调整,保证制度稳定性。

3.2考核方法与程序

量化考核实施方法采用KPI考核方法,通过对学生发展关键指标设置、赋分、分析,一般过程是将学生发展成果量化,然后根据得分值与目标比对,确定考核结果与评价。实施中成立专门学生考核小组,以班级为单位,由班内选举产生的考核委员负责每天记录、每周总结、每月上报,年级考核小组对考核档案月月更新总结,逐级上报;月报结果公示、统计、存档;保障学生申诉权利,保证结果易查阅、难修改;考核结果双向交流,考核主体(考核小组及学生工作管理者)就考核方法、结果向考核对象(全体学生)公布;考核对象对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或建议向主体反馈,经过双向交流、沟通及时修正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体系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3.3考核评价框架内容

学生考核评价以综合素质为原则,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科学素质、文体素质、拓展素质等部分,具体包括:思想素质、学习情况、自我管理、科技实践、自我服务、新闻宣传、创业培训、文体发展及其他等模块,打破学生评价考核单一的局面。各模块具体细化,设有基础分、加减分项目,各指标赋分以均衡为主、重点突出为原则,例如科技创新与文体发展相等,让不同类型学生得到公平相等评价,对于高校学生发展薄弱项或重点推动素质,赋分有所侧重,真正做到精细量化管理。

3.4考核评价意义

考核结果不仅仅是一个表格或者一个分数,应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奖励挂钩是必然选择。通过规范化与导向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相关鼓励措施,营造积极环境促进学生自身完善。具体来说, 1)量化考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身表现得到积极认可,真正实现学生自我自觉自信管理;2)量化考核评价是高校审视认可学生的有力来源,观察学生细微有形,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和工作纰漏,因材施教,用“数据”说话,避免“靠直觉办事”,更加科学合理。

4.小结

高校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应该注重考核对象与考核原则的确定、考核指标确定、考核实施方法、管理制度支持等内容在内的一个综合有机体,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校学生评价考核精细量化管理,积极推进学生工作的规范科学化,更进一步落实了素质教育,充分积累学生多元发展土壤,实现学生自我科学管理,自觉成长为有责任、综合素质高、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月娥,孔繁繁,张天晓,苏文. 以学生评价量化管理的尝试谈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2(9),21-24

[2]徐秀秀. 我国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基于学生评价的视角[D].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

[3]邱祖民,胡萍,陶秉莹,万金宝. 学生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型化初探[J]. 化工高等教育,2007(1),38-40

篇4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24

Ways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n the leading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U Ying, LIU Lina

(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University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healthy growth;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Univers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pre servic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y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regular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ncourage college teachers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ctively carry out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work, mak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an be improved continuousl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through lectures, promot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university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knowledge penetr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leading role

文化素|教育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以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提升大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必须开展的事业。

1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工作,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大学开展的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一。在这一改革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课程、设立人文学科专业,各大学利用一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但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以及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如大学教师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也亟待提升等。

1.1 大学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人文精神与情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学教育体制是学科专业教育,加上高等教育体制的束缚,造科教育和科学学科教育的分离。诸如我国的医学类、财经类、邮电类等大学,其课程设置侧重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文化素质课程几乎没有,导致本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学习掌握了本专业课程知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大学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只是注重专业内容的教学,而本学科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职业道德等等容易被大学教师和学生忽视,致使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行为偏差。[1]

1.2 大学教师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略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很多高校实际上是单科院校,大学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却忽视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体现,大学及其教师没有真正意R到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的教师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匮乏,所以当他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时,很容易忽视文化教育。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几乎没有融合本学科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致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1.3 大学教师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忽视自身文化素质提升

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的大学生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特别是理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比较低,业余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上。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也只是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上。受西方人文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丧失了生活的理想与信心,贪图一时的享受。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会有部分人将成为我国高校大学教师的主体,这样的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起到表率作用,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很难得以发挥。

2 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当今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发生了变化,知识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所以现在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弱化,更多的是突出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截然对立起来,容易导致大学教师主导一切,成为主体。遏制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导致大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

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的管理都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大学教师要切实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不仅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也是大学教学健康发展的要求,否则大学教学就会失去作用,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下降。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是对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否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限于在学科专业课程教授中起主导作用,而是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起主导作用。大学教师主导作用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而不是主宰作用,更不是替代大学生成为主体。所以大学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大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当前,大学里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第二,领导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有关,但本质因素还是大学教师的思想、教学水平以及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第三,指导大学生学习实践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大学教师对大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有个性化的指导方式。[2]

3 提高大学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1)加强大学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注重大学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大学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在当前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部分师生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大学教师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承担主导作用,所以大学教师应把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新进教师塑造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从而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2)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自觉树立的教育观念。通过教育培训使大学教师认识各种教育理念,能在比较中发现各种教育理念的异同,切实理解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同时改变大学教师固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只有这样,大学教师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投身于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去。

(3)鼓励大学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大学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很多大学教师至少在任教学科专业知识领域还是知之在先、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大学教师的知识基础、文化底蕴、思维能力和阅历普遍还是优于大学生的,否则就失去了任教资格。但育人工作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3]

(4)积极开展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使大学教师教学内容不断得以改进。大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有对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迫切需要大学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大学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时俱进,高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4 大学教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通过举办讲座,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通过大师级的大学教师的品德和人格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本身就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深刻持久的一种教育资源。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唯利是图的风气,大学教师应把加强师德修养、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大师级的大学教师、教授、院士等人就具备这样的影响力。通过大师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用大师崇高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4]

4.2 大学教师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教师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物理竞赛等赛事中,结合本专I特色,融入文化素质教育,(下转第158页)(上接第53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大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会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习得职业素质、人际关系等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每年通过集中教育和分散指导这两种形式,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增强奉献精神。

4.3 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知识的渗透

许多大学往往通过人文公共基础课构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但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这些课程。大学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职责。[5]

专业课大学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认真搜集本专业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成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5 小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其中要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单向灌输变为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新世纪我国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大学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要求,它是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5教改27)高校教师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妍维,安丰勇.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

[2] 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6).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5-2

思政教育主要是指的是对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特别是目前社会上滋生各种各样的外来思想,高等学校的学生面对着多个方面的诱惑,如果缺少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高等学校的老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日常知识和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此来达到开展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一、在高等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史实施教学的基础所在。如果一个学生缺少最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很难获得有效而正确的知识,也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在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政课程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涌入到中国,这些不同的思想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往往还不够成熟,在面对一些信息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辨别能力,也经常会被一些不好的事物所迷惑,而抛弃了自身原有的一些思想,这对于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讲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实施思政教育,可以使得学生把握好自身的价值,坚持住自身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紧紧的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内涵和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中开展以学生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等院校实施思政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高等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探讨

(一)各种思潮的涌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加上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思想进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但这些思想中有一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思想还是被国内外民众所唾弃的落后思想,这些思想在学生中的传播多多少少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这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给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学生开展了思政教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学生自身对于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学生对于思政学习不够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片面的认为分数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条件,简单的认为思政教学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没有重视思政课程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学很难获得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思政教育也难以发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三、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学的长远意义分析

(一)对于学生个体的意义分析。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通过在高等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使得他们可以建立起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走上人生的歧途。在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点亮明灯,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进而达到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教学开展对于高等意义分析。学校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可以为学校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学校可以真正的成为教育育人的地方,促进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

(三)思政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巩固和充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行为,增强了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使得社会的发展脚步进一步加快,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思政教育对家庭的意义分析。通过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规范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开展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对国家和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四、目前大学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中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老师在进行思政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即老师在教学中过分中的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经常会造成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则是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大学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加上思政课程本来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会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程枯燥且僵化,使得本应该具有时效的课程变成了为上课而上课,严重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老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思政课程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在本质上获得比较大的突破,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五、对于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的建议

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习和思想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困扰和问题,那么合理的引导和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政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教学的开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形式下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的目标是将思政课程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忽略老师的重要作用,老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开启者,在思政课程的教育中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改变思政教育中陈旧的观念,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目前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开展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学,这难免会让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出现被动的情况。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思政课程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好如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效果,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以此来提升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多动嘴、多动脑,老师才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才可以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课程评级体系的建立,以此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写论文或者是考试,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也比较容易操作。但是缺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在对学生学习效果开展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当将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也纳入其中,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应该扩大评价的主体,将老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考核的成绩,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真正的实现课程教学的互动性。

六、小结

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讲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实践,探讨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现实意义,并就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媛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2]李旭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3]严海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

[4]胡永红.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