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口老龄化过度老龄化问题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在人们认识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年人转向老年人的过程;也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现如今比较主流的观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辩证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澜鞯摹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在60周岁,现如今,国家、地区评判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地区中60周岁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即被称之为老龄化地区。老龄化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相应的措施,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及所带来的问题
(一)适度老龄化与过度老龄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现如今80周岁人口到处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客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当今人口老龄化定义分析,可以划分为适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以稳定人口理论可以推导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那么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在21%左右,理论上可以称之为60岁条件下适度老龄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导出70岁在22%左右、80岁在26%左右。根据此类方法推导,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发展下去的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达到过度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正处于初期阶段,老龄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彰显,但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问题。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全是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化分口不断增多,其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讲,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规模缩减,致使劳动力缺乏、有效劳动力下降、储蓄率下降,引起养老、医疗保障支付困难,加重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削弱经济增长步伐,进而演变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以我国人口年龄布局来分析,我国正在酝酿过度老龄化风险。以理论推导分析,计划生育是导致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两个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结构中,中老年人占据半数以上,即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将极难逆转,计划生育期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假设我国生育率在1.5,那么未来我国稳定人口会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将高达38%;21世纪末达到40%以上。过度老龄化会造成我国人口极速缩减、公共财政危机、经济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问题。因此,现如今虽然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以当今人们生活情况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复杂性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经济宏观因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微观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这一系列原因,有的属于内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可避免的。
(二)传导机制模糊性
随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虽然其实质关系非常复杂,但却非常模糊,即不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内生联系,其产生环节极其难以察觉,看似不相关的两种现象,却有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笔者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为例,看似老龄化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但中间传导环节依然与国家人口、劳动力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传统、国家制度、国家发展阶段、国家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一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下滑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而是诸多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间接影响)。
(三)发展长期性
解决一个阶段的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在宏观人口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问题。以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例,当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计划生育影响,80后、90后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数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贯穿于21世纪之中,各个阶段老龄化问题不断积累、展现,甚至是爆发。以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终身积累。
(四)风险累积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问题突然爆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老龄化问题具备模糊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老龄化危机,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力,并且也无法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风险累积性也体现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那么80、90后也会形成这种意识,也被称之为风险沉淀。以我国为例,如今我国是由适度老龄化向过度老龄化过渡阶段,虽然我国想要弥补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而放弃二胎,或者人们没有二胎意识,我国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没有缓解。总之,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的问题
(一)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成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 96%,己基本达到国际公认老龄化标准。z据估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2. 93%将上升到2020年的24. 69%,到2036年将高达29.58%; 65岁以上人口将从2005年的9. 01%上升到2020年的20. 42%,到2040年将高达23. 74%0换言之,从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算起,在短短20年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现在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完成欧洲老龄化进程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与世界上其它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等特点。欧洲国家一般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具备了满足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多的养老保险金需求的能力,通常称之为先富后老;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在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整个社会经济尚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条件下出现的,即存在着未富先老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老龄化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年轻劳动力资源却相对缺乏,就会出现养老保障基金的支取显著增加,而基金的缴纳却越来越少的严峻形势。另外,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使得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人数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必将在筹集养老保险金方面面临严重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达到获得养老保险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养老保险账户收支难以平衡,养老金账户面临严重的清偿危机。我国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个人账户做实,并将做实以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其保值增值。但是完成养老体系这一转轨和个人账户的做实,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转轨成本。由于目前转轨成本的不到位,我们现在只能继续地实行过去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将当前就业人纳的养老保险金作为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付,也就是所谓的个人账户处于“空账”的运作状态。
在现收现付模式下,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费用的支出也必然相应增加。通过下图可见:
图表显示,老年抚养比在不断增加,养老金与工资比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现实劳动力得到的工资中用于养老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给现实劳动力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步伐缓慢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农村人口80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 91%。按全国平均老龄化程度10%来计算,大约有8000万的老年人口,然而这还是9年前的数据,最近这两年老龄化人口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有限。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还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但毕竟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部分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结果造成“个人缴纳为主”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也没有国家、集体、个人义务的强制性,基本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有其名无其实。
3、我国资本市场严重滞后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模式转变的瓶颈和掣肘
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在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建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1)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在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缺乏保值增值的途径。对滚存结余的养老基金长期以来局限于存银行或购买国家债券,基金增值保值无从实现;
(3)养老基金市场化运作刚刚起步,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现状下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以上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努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1、借鉴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的方法,冻结“人均第一支柱”的养老金金额,将资金来源由“收入缴费型”转入“资产缴费型”
比如在荷兰,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将养老金改革的重点放在增加第一支柱的资金来源上。该国将第一根支柱的基金来源从“收入缴费型”转向“资产缴费型”,要求政府每年将相当于GDP总额0. 75%的原来用于偿还国债的金额划拨给该基金,以补充未来第一根支柱养老金的需求,这样在养老金支取高峰到来之前,提前进行资金积累工作,资金的积累计划到2028年终止。
我国可借鉴此方法,逐年将GDP的一定比例划拨给社保基金,用于填补现处于“空账”状态的个人账户及支付前述的转轨成本,将做实的个人账户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运作,其资产回报可用于抵减下年的GDP拨付额,从而使得做实的个人账户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下,也能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支付压力。 2、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这种方法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个通常做法,尤其近几十年来,许多经济体将其过多的官方外汇储备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用于建立主权养老基金,即完全符合应对老龄化的国际惯例,又可解决社保制度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在我国如今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主权养老基金的合理筹集及运营,不仅能够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未来社保体系财务能力的客观需要,还能实现官方储备的多元化投资以达到风险最小化的目的。
以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为例,根据2007年11月9日发表的“季度报表”,“截至2007年9月底,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的规模已达1231. 48亿加元,而2006年9月仅为1015. 54亿加元,一年增加了近220亿加元,在过去的五年里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增量部分完全来自缴费,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挪威的世界第三大主权养老基金,基本与瑞典主权养老基金并驾齐驱,并列第四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主权养老基金呈不断上升之势,我国也应汲取这方面的经验,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3、通过财政激励等方法刺激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和提高
不少国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对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扩大这些国家第二根支柱“的覆盖面。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鼓励体现在三个环节:雇主、雇员缴费在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获得的收入免税或推迟纳税;企业年金支付阶段免税。这对企业和员工建立与发展企业年金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不少国家都对缴纳给私人养老金基金的款项实行免税,这也有助于私人养老金基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我国现阶段虽没有分养老金为基本养老金、职业养老保障金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三部分,但可借鉴西欧国家的这种做法,对一些可减轻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投资渠道给予减税或免税措施,以鼓励这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与发展,像是对我国个人购买保险中含养老保险部分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免税。
体育老年健身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群体质,改善呼吸机能、平衡机能、力量和灵敏等身体素质而减少患病率,提高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并促进老年体育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实现健康老龄化。笔者走访了保定市主要的大的健身场所,并切实走进老龄人群进行访谈,对我市老龄化人群的现状,以及如何构建保定市老龄化人群体育文化模式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对策。
首先,我市老龄化人群的现状。根据调查,保定市老龄化进程加速,一是老年人口比例高。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口约1155.2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2%。其中男性76.63万人,女性78.47万人,高于全国老龄人口12.5%的平均水平,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二是低龄老人数量多。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中,60-69周岁老年人口为80.66万人,70-79周岁老年人口为49.22万人,80-89周岁老年人口为21.4万人,90-99周岁老年人口为3.76人,10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8人。其中60-79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3.74%。按照全国老年人口3.25%的递增速度(国家公布的平均数据)和保定市总人口7.8‰的自然增长率(从市计生委得到的数据)测算,我市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到2015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7.91万人,占总人口的15.52%。
其次,保定市老龄化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的状况。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切实走访了我市一些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健身场所后发现,我市老龄化人口体育锻炼方式较以往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各种体育锻炼项目丰富多彩,尤其是有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出现的集体扭秧歌,老年体育工作者发挥余热的太极拳队伍,老年自行车队伍的出现,以及东风公园、竞秀公园、滨河公园老年人羽毛球、踢毽等等。并且保定市老龄化人群的业余时间比较充足,适合开展体育活动。应该说,保定市老龄化人口体育文化锻炼模式越来越趋于成熟。根据笔者的调查,保定市老龄化人群体育文化虽然开展的红红火火,但同时也发现老龄化人口体育文化的构建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弊端。
归结起来,保定市老年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区、街道为单位的政府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二是由高校、单位组织的工会关爱老年人的一种半公半私形式的体育锻炼;三是由体育爱好者自发性组织并直接参与的非政府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
第三,保定市适合老龄化人群要求的健身设施情况。笔者在走访了几个比较知名的小区以及对外开放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发现具备老年人运动的体育设施供给不足。有些地方的设施还是破破烂烂,极易发生事故。就连人民广场、军校广场都没有完善的供老龄化人群运动健身的设备,一些希望能得到器材锻炼的老人只好选择比较单调的健身走,或者放风筝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直接导致老年人群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足。
针对保定市老龄化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的特征,为保定市老龄化人群构建了一套多元化体育文化模式,为有效提高老年人的体质提供多种途径,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可行的健身方法。以整体健身观念为引导,构建多种健身方法。健身方法主要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切实可行的做出适合自己的体育文化运行方式,这里不光包括体育锻炼健身法,还有科学的饮食调养法,正确的生活规律健身法、心理调节法,以及适合老龄化人群的健身运动处方及体育理疗法等。老龄化人群群体间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与生理及心理特征,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有侧重点的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并符合生理特征的科学的健身方式。
根据老龄化人群经常出现的几种老年人疾病,笔者做出了不同类型疾病的健身运动处方,处方内容如下:能缓解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健身方式有健身走、门球、气功、太极拳、爬山、体育舞蹈等项目。治疗关节韧带等疾病的有游泳、骑自行车、排舞、门球、乒乓球健身走等项目。适宜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健身走、倒退走、太极拳、太极剑、头部按摩操、排舞等。适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有健身走或跑、骑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太极球、体育舞蹈等项目。适宜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有健身跑、快走、游泳、太极拳、乒乓球、太极球、踢毽、体操等项目。老年人群在选择好适宜的健身运动处方后,要注意锻炼方法。养成热身、放松的好习惯,循序渐进,找到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
在平时生活中,不同体质的老年人群要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从而向健康迈进一大步。例如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淡盐少油,戒烟限酒,少喝浓茶,控制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少食多餐;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多吃粗粮、杂粮、牛奶和蔬菜,经常食用大豆或大豆制品,常吃水果,可到海边、公园、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应以清淡为主,禁食海腥、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第二,多元化健身内容及适宜的健身强度。老年人群比较喜欢参与的健身项目主要有:健身走、棋类、太极拳、扭秧歌等。一些比较时尚的运动项目也倍受老年人的喜欢,比如,体育舞蹈、老年瑜伽等。甚至有些特殊人群对空竹、甩鞭子、转陀螺也非常钟爱。中老年人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已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即一个人进行多种项目的健身锻炼,具有传统性与时尚性结合、娱乐性与健身性并举的特征。
老龄化人群根据自身体质及外在因素,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宜的健身内容,运动项目以中低强度、小负荷量的有氧运动为主,构建多元化健身内容。以滨河公园早上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为例,早上老年人群不宜参加运动强度大(早起滨河公园老年羽毛球队伍的运动量为大)、对抗性强、负荷重的无氧运动。例如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不宜参加登山、门球等项目;有关节炎的老年人不宜爬楼、爬山,但是可以骑骑自行车,但不宜参加长途骑行(如自发组织的旅行团)。根据老年人业余时间充足的特点,一定要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注意自身安全。下午4~7点最适宜锻炼,而保定市老年人群多以晨练为主,选择在下午锻炼的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有些“老保定”甚至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仍坚持体育运动这是不科学的,应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适当活动,而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第三,正确的健身引导和科学的管理。体育场地设施少,缺乏组织管理,体育活动环境差,缺乏专业的指导成为制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在老龄化人群体育组织形式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监管和正确引导,科学的健身管理,完善管理体制,体现服务性、组织性、社会性、公益性等多元化社会职能的老龄化人群体育锻炼模式,另外,希望有关政府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条件创造适合老龄化人群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环境,如适当投入适合老龄化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器材,例如保定广播电视大学对学校中老年太极拳、太极剑队不仅提供了一定的场地、器材、专职教练,还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职工提供了“开心晨练餐”,解决了许多人参加了锻炼没有时间做早餐的后顾之忧,丰富了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有关部门可以利用保定市高校开展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优势加强社会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以引导我市老龄化群体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丰富老年人体育文化生活,发挥部门职责积极开展各种适合老龄化人群的活动,促进老龄化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并资源共享,重视老年体育的发展,构建成熟的老龄化人群体育文化模式。
构建我市老龄化人群体育文化模式,应该坚持多元投资模式,兴建符合这一特殊人群实际需要的多功能、小型适用的社区、公园等体育健身场所;大力挖掘体育器材市场,政府要适当增加体育场所建设基金和维修基金的投入,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定额的落实。用经济手段,科学地管理好和使用好现有社区体育设施,特别是对社区练习器械的管理和维护。为构建我市老龄化人群体育文化模式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付之行动。
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兴趣、爱好,比较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上适宜自己的一两项运动项目,每周坚持3~5次/20~40分钟。
参考文献:
[1]郎俊霞.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应对措施[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顾小敏.浙江省临海市城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一些国家面临的老龄化挑战
一是人口规模萎缩危及国家安全能力。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已形成普遍趋势,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共同下降的局面。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缩减。到2030年,除美国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将出现停滞或缩减的态势。同时,越来越多国家的总人口也将开始下降。除非移民或出生率激增,否则,到本世纪末,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将会减半。目前,俄罗斯平均每位育龄妇女只生1.1个子女,使得俄罗斯民族正面临着“无人为继”的生存危机。适度规模的人口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萎缩趋势将威胁和破坏发达国家维持安全的能力,甚至民族的存续。
二是劳动力老化和提前退休重叠,劳动力面临长期短缺。人口老龄化还意味着劳动力老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与预测,1980年,西欧和日本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4.5岁和32.6岁,到2030年,假设生育率不变的话,这两个地区和国家的年龄中位数将分别飙升到45.6岁和51.6岁。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将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年龄大于正式退休年龄。此外,当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提前退休趋势。这两方面的趋势共同推动劳动力供给日益降低,劳动力长期短缺现象逐步凸现。
三是实体经济增长潜力下降,速度放缓。一方面,全社会用于养老的经济支出加大,增加宏观经济运行负担,对经济增长形成外生性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还通过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给经济增长带来内生性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欧盟的预测显示,在当前老龄化趋势继续延续且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欧盟25国的平均GDP年度增长率将从2007―2020年的2.4%降至2030―2050年的1.2%。
四是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维系,公共财政负担沉重。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健康保健、护理费用大幅增加。欧洲委员会预测,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度相关,预期寿命每提高1岁,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例上升0.5%。近年来,英国养老金已经占到公共支出的40%、GDP的10%,每年养老金缺口达570亿英镑。与此同时,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照护费用支出也必然增加。以日本为例,1980年到1990年医疗费用增长的1/4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2000年到2005年,日本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支出上升了92%,使日本政府公共财政负担沉重。
五是老年群体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政治压力群体。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往往比其他年龄组的人在政治参与方面更为活跃,他们投票率普遍较高,关心公共事务,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福利制度和公共政策,甚至为了提升政治影响力而成立专门的政党。例如,德国灰党、乌克兰养老金领取人党、俄罗斯养老金领取人政党等,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进程的重要压力群体,也成为选举制国家各大政党争取的重要政治力量。
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财政支出压力。针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和医疗保障带来的挑战,发达国家普遍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主要通过适度降低养老金待遇水平、延长缴费年限、加强待遇与缴费之间的精算联系、发展职业年金等手段,降低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主要通过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开发治疗老年疾病的低成本医疗技术和药物、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渠道、提高个人付费比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严格控制医疗服务提供成本等措施,缓解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财政压力。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鼓励发展职业年金和私人养老金,为老年人提供多支柱的养老保障,有效分担了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德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效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费用激增、医疗保险支付难以为继的问题。
二、改革退休制度,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发达国家普遍改革退休制度,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提出“寿命更长,工作更长”的思想。如美国从2002年开始,对不同出生队列的人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把退休年龄逐步由65岁延长到67岁。英国计划先将女性退休年龄用10年时间逐步延长到65岁。德国计划把退休年龄从65岁升至67岁。
除提高退休年龄外,一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延后领取养老金。一是奖惩并举。比如,德国现在规定,如果提前领取养老金,每提前1年减少3.6%的养老金给付,如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再领取,每年增加6%的养老金给付。二是增高提前领取养老金的门槛。比如,意大利原来规定只要缴纳37年保费,到54―56岁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现在则改为需要缴纳40年保费,最早到57岁才可以领取养老金。
三、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持续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大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希望借此提升人力资本。欧洲设立的2010年就业指导目标规定,要使85%的年轻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25―64岁人群终身学习的参与率要达到12.5%以上。日本颁布了《促进终身学习的相关法》,为个人终身学习提供便利和激励。同时,一些国家还非常重视研发费用的投入。瑞典和芬兰在欧盟国家中研发投入最高,占到GDP的3.5%左右,德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5%。这些国家,在老龄化程度较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制定扶持政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面对失能老年人口照料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机构照料服务成本增高、政府负担日益沉重的现实,发达国家大多倡导老年人回归家庭,实行居家养老,并给予居家老年人的照料者各种支持。美国、德国、日本为家庭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减轻他们的压力,给他们休息调整的机会,并对照料提供者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此外,还包括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给予照料提供者税费优惠和现金补贴。比如,韩国政府对与老年人同住的子女实行遗产税和收入税部分减免的措施,并提供家庭津贴,使家庭照料老年人这一传统得到较好保持。在日本,子女照顾70岁以上低收入老人,可享受减税优惠等。德国在2012年实施了《家庭护理休假法》,该法规定,被护理老人的家属可以享受护理休假,确保能够安心护理亲人。家属可以获得的护理假期最长为2年。
五、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过度老龄化。发达国家认识到,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为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努力提升其生育率水平,力求从根本上改善人口年龄结构,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各国实行的政策包括:一是采取弹性工作制、实行带薪产假,减轻女性在工作与家务间的冲突。比如,韩国政府规定,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万―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日本职业妇女如果在家照顾幼儿,则有“留职有薪”方案,妇女可领工作时40%的薪水在家专心育儿。在法国,孕妇一共有16周产假,至少有2周可以在生育前使用,剩下的14周生育前后都可使用,休产假的政府员工拿100%工资。父亲可以有11天的陪产假,休假期间工资照拿。二是通过提供生育津贴、税收优惠等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如西班牙政府规定,劳动妇女所生的子女在3岁之前每个月都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100欧元补助。如果这个家庭生育第二胎,对于第二胎子女给予每年3000欧元补助。第三胎子女将获得每年6000欧元补助。 三是给予生育多子女家庭名誉奖励。如,2008年5月,俄罗斯向多生育的妇女授予“父母荣誉勋章”。四是对生育子女家庭提供诸如免费或低费的托儿服务、保姆训练等服务。瑞典规定,幼儿园收费与家长的收入挂钩,瑞典父母只需支付不多于每月总收入的3%的托育费。
发达国家虽然在鼓励生育方面开出了种种优惠,但总体收效甚微,生育率水平依然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程度仍不断提升。比如,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生育率从1990年的1.57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