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通信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互联网通信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关键词】

互联网通信技术;实际应用

前言: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它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的应用,但在发展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认识到存在于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才能促进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

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优势

要了解互联网通信技术,就需要先了解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生活,在于通信技术结合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自身多样化特征,不仅有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还有卫星通信技术,由于有了互联网通信技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因其具有良好的传输能力与实效性,该技术也被应用到政治、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1]。在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它与传统通信技术之间的差别,它不仅能够与移动通信技术等完美对接,还可以与其很好的融合,这也是推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互联网通信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2.1传输缺乏条理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所拥有的信息量在不断扩大,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所有自己想要的信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给互联网信息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对于互联网通信来说,不同类型的信息属于不同板块,但信息会随着关注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操作过于频繁,部分信息板块就会因点击过高而出现瘫痪的情况,如新浪微博就曾因某位名人连续发微博,因其粉丝较多,点击量较大,出现了瘫痪现象。而那些信息关注量较少的信息也会出现被浪费的情况,这样就会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带来了一些麻烦。

2.2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众所周知,互联网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匿名性,在保护了信息传播者的同时,却会让信息使用者难以辨别信息真实性,也就出现了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传播不健康和虚假信息,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利用,还会影响到青少年成长。如在2016年年初就出现了不少虚假新闻,降低了大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

2.3缺乏通信安全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很多网络黑客制作病毒攻击网络系统,网络通信安全也就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如前些年出现的代号为“熊猫烧香”的网络病毒,给国家与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建设安全的网络环境就成为互联网企业研究重点。

三、做好互联网通信技术实际应用的措施

3.1提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优势,首先就要提高其安全性与便利性,改进查找互联网信息的方法,改善互联网现状,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互联网中,扩大互联网容量。同时,做好网络安全建设工作,通过增设密码、身份验证等提高网络安全性[2]。此外,将网络技术与手机网络联系在一起,如腾讯QQ为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如果账号不在常用地区登录,就需要先通过手机认证,这也是保证信息安全的有效措施。

3.2促进网络电话技术的发展

为满足大众的需求,互联网通信技术也要做好网络电话技术开发工作。传统手机通信或电话通信经常应信号不稳定,影响双方电话通话质量,尤其是长途话费较为昂贵,因此,就要做好网络电话技术开发工作,尤其要做好视频通话开发,提高画面质量与通讯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通话费用,还可以实现面对面交流。

3.3做好4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功能的增多,人们也提高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传统的2G、3G网络通信质量较差,打开网页的速度也很慢,要打开一个网页需要等很长时间,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容易降低人们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做好4G网络的开发工作,提高移动通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需求,更好的为人们服务[3]。现阶段4G网络也逐渐普及,这就需要查漏补缺不断完善4G网络,并向5G网络技术开发进军。这也是移动通信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始终将满足人们需求放在首位,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结论: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这就需要相关企业与工作人员认识到这些不足,联系实际情况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不断满足人们需求。

作者:宋英 单位:河北省通信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1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通信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多的用户喜欢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无线通信和多媒体应用,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的无线通信技术也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1]。在当前这种动态变化的多种网络构成的无线环境中,采用何种方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稳定度高、连续的业务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2]。在无线通信技术中加入自适应技术,更能够根据网络的情况和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业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2多路并行传输技术

传统的单路无线通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在视频应用方面的需求,同时由于现在的终端设备一般都采用多种网络接口,如3G、4G、无线网络等,利用多路并行传输技术,将通信数据进行无线传输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3]。采用多路并行传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传输速率、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1多路并行传输协议MPTCP

MPTCP协议是TCP协议的扩展协议[4],能够支持多路并行传输、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和可靠性。MPTCP使用了子流(Subflow)的概念,子流指的是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的通信路径。MPTCP能够确定子流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位置和端口号[5],还能够对子流进行具体管理,例如创建、修改和删除子流。该协议采用的调度算法是RoundRobin轮询机制[6]。MPTCP协议的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就是没有将多条路径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考虑在内[7]。因此,就需要具体改善该协议的分组调度、子流管理等方面内容。

2.2可用带宽估计算法

路径带宽表征的是在当前路径下每个单位时间内所能够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通常是将所有路径中带宽最小的路径作为路径带宽。路径的可用带宽表示的是当前路径在这一时刻能够为所需业务提供低于其他业务速率的最大传输速率[8]。由此可见,路径带宽和网络负载状况直接影响该路径的可用带宽,并且可用带宽的值与时间有关,因此,对可用带宽的测量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9]。

3基于MPTCP的多路并行传输系统结构

根据多路并行传输的网络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的自适应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不同路径的可用宽带大小,来调配当前路径能够发送的分组数量,并据此进行对应的路径管理和分配。能够对网络情况进行分析,动态适应实时宽带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提高传输速率、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10]。

3.1基于可用带宽估计的自适应调度算法

本文采用的算法结构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流媒体服务器包含了三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子流管理、分组调度和路径监控。接收端的两个模块分别起到缓存管理和流量控制的作用。路径状况监测模块能够对各个路径的流量信息和宽带大小进行监控。流量管理模块能够动态管理子流,根据可用宽带的大小和限制额度来对子流进行自适应调度。分组调度模块能够根据子流可用带宽大小对其进行分组,然后为每个子流分配适当的分组数。接收端的缓存管理作用是对已收到的分组进行排序处理,然后根据排序调整输出队列的大小,流量控制的作用是控制子流输出的流量和时间。本文研究的自适应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涉及发送端的子流管理和接收端的排序接受方面。

3.2发送端子流管理和分组调度

(1)子流管理作用。发送端能够根据路径情况进行自适应调度,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在这里假设当前一共有k条子流路径S1,S2,…,Sn,而这些路径中只有一部分路径能够符合传输要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要确定哪些子流路径能够进行传输,采用可用带宽来评定该路径是否能够传输。假定每个子流路径的可用宽带为Bi,带宽上限和下限门限分别为Bh和Bl。Bh代表的是一路传输视频不会产生丢包的阈值。当该路径的可用带宽Bi大于Bh时,就能够将这条路径归为可用路径,同时也不需要检查剩余路径的带宽情况,并可以将剩余路径从可用路径集中移除,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该路径传输所需数据,剩余路径可以用于传输其他数据。如果当前路径的可用带宽小于Bh但是大于Bi,代表该路径能够满足多路并行传输的需求。Bl表征的是某一条路径在满足传输需求时丢包率低于1%。当该路径的可用带宽Bi小于Bl时,表示该路径无法满足传输数据的需求,丢包率较高,也就是说该路径不应加入可用路径中,或者应从可用路径集中移除。根据上述规则可以得到可用路径集P1,P2,…,Pr,对应的可用带宽分别为B1,B2,…,Br。对于路径可用带宽的估计采用TCPWestwood算法,可以计算得到单位时间内发送端发送的分组个数,然后乘以分组的大小,就能够得到最终的可用带宽值。同时为了能够根据带宽情况进行动态估计,需要采集不同时间的多个带宽值,最后计算得到的可用带宽表示为Bi=a*Bi+(1-a)*Bi,其中a=0.875。(2)分组调度作用。当多路进行同时传输时,能够选取可用路径集中的若干条路径并行传输数据,同时需要根据各个路径的可用带宽情况合理分配分组数,路径的可用带宽较大时,将为其分配较多的分组数,同理当可用带宽较小时,分组数降低,保证传输过程中各个路径的负载均衡,使得整个传输的丢包率和重传率大大降低。在这里设定数据采用恒定不变的速率进行发送,每次发送的数据量恒定为N,并且设定每个分组的长度相同并且固定,第一步需要计算得到每条可用路径带宽之间的比值,并进行归一化B1:B2…:Br=t1:t2…:tr,归一化之后,可用带宽比值之和为t1+t2+…tr=1。假设每个路径的N个分组都需要n轮调度,在每一轮调度的过程中都分配了1rskksMN个分组,其中k=1,2,…,n,而且所有调度包含的分组数总和为N。调度利用均匀轮询调度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接收端进行排序的效率。根据每轮发送的分组数量Mk,可以得到路径s的第j轮发送的分组个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1*1,2,,1,2,,sjsknssjkNtMknNNsr(1)在这里需要使得每轮调度的分组数低于发送窗口大小。而且如果其中一条路径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接收到其中某一个分组的确认ACK消息时,就会对当前可用的路径进行轮询操作,当某个发送窗口没有数据时,就会优先分配该分组,将其分配到缓冲区域进行发送处理。如果发送窗口不为空,就会对当前各个路径的rtt值进行比较,将这个分组分配到rtt值最小的传输线路上,采用这种方式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需要重新发送的分组,利用延时最小的路径进行发送,从而避免丢包,降低系统的缓存成本。当全部分组确认消息都已接收到之后,就会将这一轮询的分组删除,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调度过程。

3.3接收端缓存开销与流量控制

(1)缓冲开销作用。接收端能够利用缓冲队列使得已发送的分组能够成功到达接收端的缓存部位,并且使得接收端的缓存尽可能小,从而能够降低成本、节约传输资源。通常情况下,将接收端的缓存大小设定为BuffersSize=max2**iiBWrtt,其中BWi表示的是对应子流的带宽,rttmax表示的是可用传输子流rtt中的最大值。(2)流量控制与分组交付。通常情况下,都会尽可能提高传输速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旦发送端的发送速率过快,接收端就无法及时接收数据,这就使得分组丢失。当某一条路径产生分组丢失现象时,采用并行多路传输的手段,其他路径的数据就要等待该路径重传接收之后才能够进行交付。如果发送端的速率一直居高不下,就会使得分组丢失过多,大量积压在接收端的缓存当中。这时就需要通过流量控制来保障分组发送的数据不超过一定限度。以往采用最多的TCP协议是利用滑动窗口的机制控制流量,其机理就是使得发送方的发送窗口数低于接收方已设定的接收窗口数。但是采用TCP窗口滑动机制仍然存在队头堵塞和糊涂窗口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得流量控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并解决TCP滑动窗口机制现存的这些问题,采用如下方法:当某条传输速率的接收缓存将要溢出时,即便分组是杂乱无章的,依旧向总接受队列提交分组请求。并且在此时将sack中的awnd设置为原缓存大小的β。在这里,采用平滑控制的方式,具体算法流程如下:算法流程1路径s接收到分组seq2ifseq==nextExpSeq:3将该分组从路径S的接收缓冲中放入接收队列中4nextExpSeq=nextExpSeq+15elseifseq>nextExpSeq6ifls≥αLs7将该缓冲区中的δ个分组移至输出队列8awnd=(ls-Ls)*β9else:10将该分组放入路径S的接收缓冲中11awnd=ls-Ls12endif13else:14丢弃当前分组15endif16必要时发送ack确认,包含awnd值其中seq表示分组队列的序号,nextseq表示下一次分组队列的序号,Ls表示总缓冲队列,ls表示当前队列的分组,接收端确认窗口的大小为awnd。

4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的自适应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不同路径的可用宽带大小,来调配当前路径能够发送的分组数量,并据此进行对应的路径管理和分配。能够对网络情况进行分析,动态适应实时宽带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提高传输速率、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为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无线通信方式,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争明.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方案研究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2(12):226-228.

[2]H.Schulzrinne,S.Casner,R.Frederick,V.Jacobson.RTP:ATransportprotocolforreal-timeApplications.RFC-3550[Z].2003.

[3]P.Salnt-Andre.ExtensibleMessagingPresenceProtoCol(XMPP):AddressFormat[Z].2011.

篇3

互联网通信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以计算机作为通信的基本载体,以各种网络为通道,经过互联网进行通信。它可以把声音图片,文字信息,影片图形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达到信息资源传递和分享的目的。互联网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通信方式的限制,最大程度的缩减了通信的时间,打破了地域以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快速准确的传输信息,并能够将多人多项信息进行整合与汇总,为人们的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生活出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让人们能够快乐的享受新时代信息社会的便利。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互联网通信技术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本详细分析了目前这项技术的不足之处,并研究和探讨了它在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并根据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优化措施。

1 互联网通信技术所具有的新的特点

1.1 通信方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通信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它把互联网与通信技术融合到一起,具备新的特点。它的通信方式有别于传统的通信方式,不再只限于文字纸张通信,通信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并且在以后很可能开发出更多形式的通信方式,目前来说通信方式主要有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

1.2 互联网通信技术渗透范围广泛

互联网通信技术因为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功能,其已经被运用在我们周围的许多领域,比如商务办公,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医疗研究,政治军事等领域。并且伴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将更加的广阔,它的功能也将更加强大和完善,将来它必定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掌握互联网通信技术,来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1.3 具有无可比拟的融合性

互联网通信技术有别于传统通信技术的最重要特征是其具有无可比拟的融合性。伴随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大爆炸,人们需要获得的信息量也在逐渐的增长,如果我们仍然采用单一的通信技术手段,那是远远不能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的。而互联网通信技术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融合性发挥到极致,把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融于一体,能够快速并准确的实现海量信息的传输和汇总,满足了人们对巨量信息的需求。

2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现实意义和不足

2.1 信息安排缺乏条理性

互联网通信技术在进行信息分组时,一般遵循“把相同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去”的原则,把不同的信息做成不同的信息块。由于信息的重要程度、受关注程度等的不同,对相应的信息块的点击率也是不同的,这很容易就造成重要信息块的瘫痪以及不被关注信息块的浪费。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信息块的设置,尽可能的均衡承受各信息块的服务器的负担。

2.2 互联网信息真假不一、良莠不齐

互联网通信技术作为人们交流、传播的重要工具,它所传播的信息的质量会对受传者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有的人开始肆无忌惮的传播虚假或不健康的信息,污染人们的视觉,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在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所从事的活动中,通讯信息的安全也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3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优化措施

3.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措施

⑴优化信息查询方法。首先,要对互联网信息做有针对性的物理排序,注意浏览器任务量的均衡分布。其次,是对查询方法的内部优化,包括通过对SQL语句的优化强大数据库查询功能,并通过保证多项式时间近似算法来优化数据库的性能。⑵维护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对使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用户来说,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通讯信息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而且面对互联网通讯过程中因为信息的泄露而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对维护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密码设置、身份验证等环节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还可以采用静态密码登陆的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密码和移动手机等的设备相结合,想要查看信息就要输入已经配对好的手机动态密码,进一步保护通讯信息的安全。

3.2 推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通讯技术作为一个出现仅仅几年时间的新兴事物,在未来有广大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通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性能、扩展业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加大网络电话的技术投入力度

篇4

二、新兴通讯技术的出现

新兴通讯技术的出现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例如QQ、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兴的通讯技术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畅快。其传播方式具有时效性,科学性等特点。方便了受众了解社会,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微信作为当下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通讯工具,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要,促使互联网信息技术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新兴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必须依据新兴媒介作为载体。手机作为新兴媒介的代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90年代的大哥大,到现在触屏智能机,它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进步。这就要求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大对新兴媒体工具的研发力度,保证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软件设计必然存在漏洞。为了保证网络管理的正常运行,网络设计人员会在其系统设计登陆控制通道,同时也要实行相应的防护手段。第一,加强防火墙技术。该技术是最为常见的,其功能是阻挡不识别的危险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火墙技术也要不断进行革新,适应新时期的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的特点。第二,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安全技术。它通过密钥把人们的交流的信息进行绑定加密,使信息的安全性大大增强。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就是密钥,通过它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第三,网络隔离技术。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安全上升到更高的档次。网络隔离技术的特点又被重点应用。

四、处理好互联网通讯技术利弊关系

互联网通讯技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使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便于人与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实现信息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要正视互联网通讯技术存在的不足,电脑病毒对互联网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导致信息泄露,危害了互联网网络环境。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使用者的保密工作。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互联网网络环境,规范互联网网络管理和建设的行为。

篇5

软件定义下的能源互联网主要通过能源的形式进行分享、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源在转换过程中实现能源的分布,并在电网中进行应用,从而提升电网质量与效率,满足现代社会的用电需求。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能源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能源互联网主要以互联网分布式为基础进行电网操作,从而保证电网在运行期间可以形成一定的能源信息系统,以开放对等的形式构建成对应的信息一体化架构,实现能源共享与传输。

1 信息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

1.1 能源互联网概述

能源互联网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其中包括了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保证能源互联网在运行期间可以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传输、开放、交换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能源互联网中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能源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身的差距较低,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能源互联网在信息共享、实现、交换过程中通过物理的形式进行信息融合、重组,实现能源信息的一体化。能源互联网在实际运行期间主要通过能量路由器的形式进进行互联网信息采集、共享,并形成信息网络和能源网络。这两种网络在实际运行期间可以有效的对数据信息与能量进行交换。

1.2 软件定义互联网

以软件定义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共享、传输,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控制平面和传输平面,保证互联网信息的共享与传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在软件定义下的互联网还可以通过控制信道在数据平面上进进行数据共享,并以共享信息为基础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传输通道,保证其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信息传输系统影响,提升信息传输质量与效率。在传统的互联网通信网络中要想以软件定义为基础进行能源信息共享是不可能实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现有的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完善,形成全新的能源互联网,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有着简单、逻辑清晰等特点,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满足现代人们的使用需求,提升人们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1.3 软件定义能源互网

软件定义网络和软件定义能源互联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控制对象的不同。软件定义网络主要对网络中的信息流的传输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将其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运行下去,提升后信息传输工作质量与效率。而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主要对路由器的能量传输进行控制,提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速度与质量,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其中的能量路由器主要对一些能量线路进行连接,并将其通过动态互为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提升能源互联网的使用效率。

能量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能量传播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中的能量含量,在对能量存储过程中要比信息的存储难度还要大,因此,在对能量存储过程中,应该根据能源互联网的运行现状制定出对应的能源存储方案,并严格遵守指定方案进行,这样才能提升能量的存储效率,保证能量可以被合理使用。

2 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

能源互联网在实际运行期间主要以能源路由器为基础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能源路由器的运行质量,保证能源信息的共享、交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另外,在能源互联网实际运行期间还应该合理控制其的运行规模,合理应用能源路由器,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真正价值与功能体现出来,从而提升能源信息转换质量与效率。

软件定义下的能源互联网可以通过SDN控制能量进行交换。要想实现交换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通过控制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转换,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源互联网的信息转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当能源信息转换工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控制器的形式进进行能源形影控制,并将其发送到对应的能源主机中,形成全新的结合能源。新结合能源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又有着一定的复杂性,要想提升能源的传输质量就可以通过UDP的形式进行传输,并将能源信息传达到对应的IP地址中,保证能源穿传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3)在对能源传输过程中,能源主机不会直接将其中的真实信息进行传递,而是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全方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对应的测试报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合理性,保证能源互联网信息转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4)在对能源数据信息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已有的测试报文进行测试,当能源信息真实合理之后计算机系统可以对测试报文进行回复,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

3 总结

本文对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从而提升能源信息传输、交换、共享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军威,王继业,明阳阳,杨明博,孟坤,高灵超,林闯.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14):3649-3655.

[2]刘广一,史迪,朱文东,陈晰,陈金祥.云雾协同优化控制和软件定义应用技术[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3):89-95.

[3]李建岐,石文浩,詹德翔.能源互联网下用户侧信息通信网络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4):13-17.

[4]潘孝强,李彬.支撑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的SDN接口技术研究[J].智能电网,2016(06):593-599.

[5]周轩.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业务特征认知及服务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