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方法

纺织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纺织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纺织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篇2

1智能评定方法的流程

输入数据:一幅图像,标准颜度值color1(X,Y,Z),待测颜度值color2(X,Y,Z),色牢度等级评定的流程如图1所示。

2智能评定方法

2.1计算方法

计算给定标准颜色(standard color)和待测颜色(batch color)的色差和色牢度等级(利用颜色测量值,按照CIE颜色空间里的色差公式计算出色差ΔELab= [(ΔL*)2+(Δa*)2+(Δb*)2]= [(ΔL*)2+(ΔCc*)2]=[(ΔL*)2+(ΔCs*)2+(ΔH*)2])。

式中:ΔL*为两种物体颜色之间的明度差;Δa*、Δb*为心理色度差;ΔCs*为饱和度差;ΔCc*为色度差;ΔH *为色相差。

2.2查表对照

根据计算出的色差ΔELab,通过查表的方式(见表1、表2),得到色牢度评级结果。

3试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按照上述方法试验得到数据见表3、表4。

以上数据是对不同面料的检测试验,统计的检测结果,由于人主观目测评级时,掌握上下半级的误差存在,故在此将偏离主观评定半级的数据算在正确之列。由试验数据分析得出。

4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数据,可以得出使用该智能方法评定纺织品色牢度的结论如下:

1)对毛料和针织料的评定与目测评定结果相符比例较高;

2)绒布的试后样容易掉绒毛、丝质布料易反光,对系统评定结果影响较大;

3)系统对鲜艳的颜色(红色、黑色等)很敏感,给出的评定结果与目测评定结果差异较大;

4)对于网状含金线,针织镂空等布料不好选框,分颜色选框测试结果会好些,否则级别差距更大;

篇3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Advances in Analysis of Arsenic in Textiles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esting methods of arsenic content in textiles, including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AFS),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AE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 and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XRF), Comparing with the detection methods and determin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in textiles.

Key word: arsenic; textiles; detection methods

砷属于有害重金属,残留在纺织品中的砷可通过人体皮肤进入体内,具有很强的蓄积性。砷能与细胞中含巯基的酶结合,抑制细胞氧化过程,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各国纷纷关注纺织品检测中砷超标的问题。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颁布的纺织标准《Oeko-Tex Standard 100》以及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对纺织品中砷的含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纺织品中砷的测定分为总砷的测定和可萃取砷的测定。

对于总砷的测定,样品前处理多采用微波灰化消解、HNO3+HCLO4湿法消解、干法灰化等方法,然后进行仪器分析。生态纺织品要求的检测项目是可萃取砷的测定,标准方法是采用酸性汗液萃取纺织品中的砷,然后进行测定。本文总结了纺织品中砷含量的检测方法,为其他人员进行纺织品中砷元素的测定和研究提供借鉴。

1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法)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法)又叫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共存元素干扰少、线性动态范围宽、原子化器和测量系统记忆效应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其缺点在于无法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操作较为繁琐,需要发生氢化物反应生成氢化物来检测。

丁晓峰等采用微波灰化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纺织品中砷的含量,检出限为0.22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7.1%,回收率在84.21%~100%之间。孟列群等用HNO3+HCLO4湿法消解样品,断续流动-无色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砷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560 5 μg/L,精密度为1.69%,回收率在95.51%~96.85%之间。鲁丹采用顺序注射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FI-HG-AFS)测定纺织品中砷的含量,采用AFS-9130双道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按照Oeko-Tex Standard 200提供的方法处理样品,测得检出限为0.026 μg/L,回收率在91.0%~102.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52%~0.94之间。吕水源等采用L-半胱氨酸为预还原剂,建立了断续流动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砷含量的方法,检出限为0.35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3%,回收率在93.6%~98.4%之间。

2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或ICPOES)具有干扰小、线性范围宽,可同时测定多种金属元素,可对高温金属进行快速分析等优点。但是该法测定某些元素的灵敏度难以达到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限量要求。近年来采用轴向测光等新技术,增强了取样信号量,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

刘丽萍等采用微波消解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砷的含量,方法的检出限为0.054 μg/g,回收率在92.3%~10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张绪宏等采用HNO3+HClO4湿法消化处理纯毛纺织品样品,以ICP-AES全谱直读光谱仪为检测手段,准确检测纺织品中砷元素的含量,该方法的精密度为4.21%,检出限为10.2 μg/L,回收率为91%。胡勇杰利用人工酸性汗液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生态纺织品中的砷含量,消除了不同基体对测定元素的影响,测得实际检出限为0.034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14%,回收率在96.9%~98.4%之间。王彦芬等以硝酸镁为助剂干法灰化、浓硝酸分解残渣处理纺织样品来制备样液,ICPAES全谱直读光谱仪为检测手段测定砷的含量,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5%,检出限为10.2 ng/mL,回收率为96.5%。鲁丹认为直接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的气动雾化装置测定纺织品中砷,因进样雾化效率低,测定灵敏度低,检出限难以精确确定,故采用氢化物发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相结合的技术,使待测元素以砷化氢(AsH3)气体的形式进入到ICP,使其与样品的基体分离,进而减少了基体的干扰,实现被测元素的富集,使检出限降低。方法检出限为0.35 μg/L,回收率为91.1%~101.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93%~1.34%之间。

2.2 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MP-AES)

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MP-AE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相比,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更加安全的操作条件,以及更高的灵敏度和优异的检出限,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或ICP-OES)相比具有更低的分析运营成本,自动化程度高且简单易用。

马琳等采用安捷伦在原子光谱领域的新技术MP-AES配合以专利的多模式样品导入系统(MSIS)可实现一次进样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测得检出限为0.33 mg/kg,回收率在98%~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5%,与ICPOES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作质谱的离子化源,可以进行无机元素的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相对于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这两个方法来说,其优点在于可以进行多种元素的同时分析和快速扫描,并且没有光谱干扰;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相比,具有更低的检出限,是痕量元素分析领域中最先进的方法之一。其不足之处是价格昂贵,易受污染。

谢华林等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砷的含量,以HNO3+H2O2为样品消解液,利用微波消解仪消解样品,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操作方法,可有效地防止砷元素的挥发性损失。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 μg/L,回收率为97.26%。相对标准偏差为2.02%~2.36%。王欣等用模拟人体酸性汗液提取纺织品中的砷,采用耐高盐接口(Xt)和内标法降低非质谱干扰,用干扰方程校正质谱干扰,测定了纺织品中砷的含量,回收率在90%以上,精密度优于6.1%。林鋆采用带八级杆碰撞反应池系统(Octopole Reacton System)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建立了一套快速、完整的检测纺织品中砷元素的半定量方法。

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是重金属元素测定的常用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分为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其中采用石墨炉技术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应用性能较为理想。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的元素必须更换不同的空心阴极灯,不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对快速检测有一定局限性。

刘丽萍等采用氢化物发生法使痕量砷富集,用硼氢化钠做还原剂,在盐酸介质中与痕量砷形成的氢化物(AsH3)直接进入原子化器,测定砷的原子吸收光谱,检出限为0.243 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4.64%,回收率在90.0%~101.2%之间。卫碧文等认为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当砷含量较高时,工作曲线开始弯曲,使其对高含量样品的检测带来不便,故利用氢化物发生-电热石英管原子吸收法测定纺织品中砷的含量,采用三毛细管微型在线氢化物发生技术和装置,提高了灵敏度并减小了干扰。测定其检出限为0.69 ng/L,相对标准偏差为5.5%,回收率在95%~100.5%之间。该方法除了钴、锡对砷的测定有干扰外,其他干扰元素允许量都比较大,采用酒石酸和碘化钾的混合液作为掩蔽剂可消除钴、锡的干扰。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操作快速简单、干扰小、记忆效应小,是一种理想的测定纺织品中砷含量的分析方法。

5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林素君等人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纺织品中砷的含量进行检测,纺织品在检测前后完全无损,并且检测时间较短,这是一种可开发的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其检出能力可达到10-6 mg/L,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为砷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无损的初筛方法。

6 其他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砷含量的报道,但与上述各种分析方法比较应用相对较少。

7 小结

可萃取砷的测定是生态纺织品要求的检测项目,标准方法是采用酸性汗液萃取纺织品中的砷然后进行测定。由于生态纺织品标准对纺织品中可萃取砷的限量很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的灵敏度都较难满足要求,因此萃取后的溶液通常采用灵敏度高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测定。如果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这两种仪器进行测定,需要采用氢化物发生的方法或者其他富集方法,对砷进行富集后测定。目前研究氢化物发生的方法较多。但氢化物发生富集砷的方法需要在仪器中增加一个装置,而且需要配制发生氢化物反应的各种试剂,操作麻烦。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灵敏度高,目前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应用,但是该仪器价格昂贵,且酸性汗液中的大量盐分不但堵塞进样锥口,影响测定以外,还由于形成ArCl干扰砷的测定,需配有碰撞池或者反应池的仪器通过碰撞或反应消除干扰,或者通过其他方法消除干扰。因此,对于纺织品可萃取砷的测定,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经济实用、灵敏度高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新的前处理方法对砷进行富集,采用能够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的ICP-OES法进行测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丁晓峰,乙小娟,刘丽萍.微波灰化-原子荧光测定纺织品中的痕量砷[J].印染,2002:33-34.

[2] 孟列群,赵维维,赵云.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的砷和锑[J].光谱实验室,2005,22(9):1017-1020.

[3] 鲁丹.FI-HG-AFS法测定纺织品中痕量可萃取砷和锑[J].印染,2008(3):38-39,48.

[4] 吕水源,戴金兰,钟茂盛.L-半胱氨酸预还原断续流动-HG-AFS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微量砷和锑[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352-1355.

[5] 胡勇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生态纺织品中可萃取重金属的含量[J].中国纤检,2005(4):39-41.

[6] 刘丽萍,乙小娟,杨雪芬.ICP-AES法测定纺织品中的十种元素[J].印染,2000,26(12):29-30.

[7] 张绪宏,王彦芬,傅惠敏,等.纯毛纺织品种8种重金属元素ICP-AE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7(3):3-5.

[8] 王彦芬,张绪宏,傅惠敏,等.纯棉纺织品中八种痕量重金属元素ICP-AES分析方法研究(I)[J].南开大学学报,2007,40(5):7-10.

[9] 鲁丹.HG-ICP-AES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痕量可萃取砷和汞[J].化学分析计量,2008,17(4):48-50.

[10] 王芳,万家亮,卢汉兵,等.氢化物发生于ICP-AES联用后等离子体的性质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0,16(3):192-195.

[11] 马琳,吴春华,赵洋,等.MP-AES法测定皮革和纺织品中可萃取重金属含量[J].中国皮革,2012,41(5):56-59.

[12] 谢华林,李立波,贺慧,等.ICP-MS法测定纺织品中痕量重金属的研究[J].印染助剂,2004,21(3):48-50.

[13] 王欣,幸苑娜,陈泽勇.ICP-MS法测定纺织品中9种可迁移重金属元素[J].质谱学报,2011,32(4):246-251.

篇4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18-02

棉纺织行业作为纺织产业的基础性行业,是印染、色织、针织、服装行业的上游行业,其进步和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并带动着整个纺织行业的进步。针对棉纺织行业出现的混淆抵扣标准,虚开发票,虚列成本;应税与非应税项目划分不清,多抵扣增值税;部分半成品直接销售不计收入;次品成本转嫁;账外经营,偷逃税款等涉税问题,本文从收入的确定、产品成本的核算、固定资产的管理、期间费用的确认四个方面,谈谈相应的审计方法。

一、棉纺织行业存在的涉税问题

(一)收入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以产品抵换加工费,不作销售处理

棉纺织行业发外加工现象比较普遍,企业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往往采取以产品抵加工费的现象,而加工企业一般将所抵产品直接销售给批发市场不开发票,从而导致加工费和所抵产品增值税流失。

2.涉税问题二:半成品销售不入账,偷逃税款

棉纺织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精梳棉、纱等半成品,企业往往不入库而直接销售,不入账,导致税收流失。

3.涉税问题三:废料、刀口布、材料包装物等销售不入账

棉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棉籽、废棉、刀口布以及材料包装废料等,部分棉纺织企业将其销售后不入账,而收入直接纳入小金库或长期虚挂往来账户。

4.涉税问题四:现金交易销售收入不入账

由于棉纺织行业属于生产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年来,一些规模小、生产经营不规范的加工型棉纺织企业不断涌现,由此形成的棉纺织企业委外加工和现金交易情况比较普遍,且存在瞒报销售偷逃税款的现象。

(二)产品成本核算

1.涉税问题一:成本转嫁

棉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积压一部分次品布和废布,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产品的市场价值一般来说要低于成本价,企业往往把这部分次品布和废布的成本转嫁到实现销售的合格品的成本中,从而调减利润。

2.涉税问题二: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多结转成本

一些棉纺织企业,为了调节利润而在各年度之间或年度内改变存货计价方法。

3.涉税问题三:计划成本核算不规范

棉纺织企业为了在成本核算时,应对棉花市场价格的经常性波动,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按照现行有关规范,利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时,企业对存货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应当单独核算,按期结转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而企业为了人为调节成本,通过频繁调控计划成本和年终一次性结转成本差异等方法,降低企业利润。

4.涉税问题四:食堂、浴室领用煤、耗汽进项不转出,成本直接在制造费用中列支

棉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蒸汽,一般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通过自用煤锅炉生产蒸汽,二是购买热电厂的管道蒸汽。企业食堂、浴室等福利部门耗用的煤和蒸汽,往往不单独核算,而是一并作为生产用辅助材料计入生产成本,并抵扣税金。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

棉纺织企业由于面临设备和技术的更新,一批技术先进的纺织设备逐渐替代了老设备。为了加快老设备的淘汰,企业改变折旧方法或减少折旧年限,而不向税务机关备案,导致折旧成本增加。主要涉税问题是: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或折旧年限,多结转成本。

(四)期间费用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利息资本化问题

棉纺织企业为了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一般允许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即所谓的利息资本化。但有些企业则将应资本化的利息全部记入当期费用,从而减少当期利润。

2.涉税问题二:外币业务核算不规范

棉纺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往往涉及到外币业务核算,部分企业在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帐本位币时,选用的方法不规范,其汇兑损益,往往在设备安装竣工前后,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未计入相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棉纺织行业涉税的审计方法

(一)收入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以产品抵换加工费,不作销售处理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查核企业委托加工材料明细账、发外加工记录表和加工合同,根据投入产出率或加工合同注明损耗率、成品率,核对发外数量和加工收回数量是否匹配,从而确定以产品抵换加工费数量和金额,据以补税。

2.涉税问题二:半成品销售不入账,偷逃税款

审计方法:

(1)掌握棉纺织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核对生产流程记录(车间原始记录)、入库单和出库单,对生产环节各项制度进行内控测试;

(2)必要时可以向车间统计人员进行询问调查,根据投入产出法测算企业产品数量,并与企业账面数据核对,确定是否存在账外销售行为。

3.涉税问题三:废料、刀口布、材料包装物等销售不入账

审计方法:

(1)对生产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

(2)询问车间管理人员,对废料的处理方式,查看相关废料处理台账和有关记录,如果废料通过仓库处理,还必须查看仓库相关台账和记录,并与财务上其他业务收入账户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作补税处理。

(3)对一些长期挂账的其他应付款科目,要查明原因,必要时可以通过函证或实地调查的形式进行核实。

(4)还可以对企业的保险箱等进行突击检查,以防企业私设小金库

4.涉税问题四:现金交易销售收入不入账

审计方法:

(1)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能耗率等数据指标进行测算;

(2)将企业出库单(发运记录)、送货单、销售合同与财务账册反映的往来客户信息进行核对,根据仓库明细账和盘点表等原始资料对存货内容进行真实性测试,以确认是否存在未及时开票申报收入或产品发出未做销售的行为;

(3)也可结合“其他应付款”贷方科目、“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贷方科目对预收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4)对于发外加工业务,可参照产品抵换加工费审计方法

(二)产品成本核算

1.涉税问题一:成本转嫁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产成品明细账进行比较分析,将不同型号产成品的期初单位成本余额与当期入库的产成品单位成本进行比对,差异较大的且属于成本转嫁性质的,应重新进行正确的成本核算。

2.涉税问题二: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多结转成本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遵行性测试,审计企业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依据以及前后各期的一贯性。对企业销售成本率年度或月度间有明显异常的,应该进行重点测试,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人为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的情况。

3.涉税问题三:计划成本核算不规范

审计方法:

(1)检查企业有没有制定各种存货的计划成本目录。检查存货的分类、各种存货的名称、规格、编号、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如果进行了调整,应考虑到是否进行利润调控。同时应关注计划成本制定的合理性,可与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

(2)检查收到存货时,有没有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收到存货的计划成本并填入收料单内,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

(3)发出存货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检查企业在核算过程是否存在违规的会计处理。

4.涉税问题四:食堂、浴室领用煤、耗汽进项不转出,成本直接在制造费用中列支

审计方法:

(1)获取企业领料单,核实各部门领用煤的数量,对照企业账务处理情况,确定企业福利用煤实际数量,据以补交增值税,同时调整成本项目;

(2)对于外购蒸汽,通过实地查核企业蒸汽计量总表和分表,根据企业浴室、食堂计量表分表上记录的用汽量来作为企业进项税金未转出计税依据,同时调整成本项目。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

涉税问题一: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或折旧年限,多结转成本。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在对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项目进行审计时,对照企业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明细账,核实企业折旧年限和折旧率是否正确,折旧方法是否遵守一贯性原则。

(四)期间费用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利息资本化问题

审计方法:

关注借款合同是否与购建的固定资产有关,结合固定资产交付使用记录及质检、消防等相关部门的验收记录,确定应资本化的利息是否合理。

2.涉税问题二:外币业务核算不规范

审计方法:

查核企业外币业务的核算是否与制度规定相符,前后各期采用的折算方法是否一致,对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世界棉纺织业的原料供应、产能水平、加工贸易的发展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涉税事项认定的证据,能够有效地起着财政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解忠艳.税收审计式稽查的有关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11.

[2]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

篇5

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吸湿发热纤维产品的加工工艺,还没有针对该类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更没有相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市场上吸湿发热类纺织品进行质量监督,有必要对这种测试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建立相关的标准,以满足实际检验的需要。

1原理

吸湿发热是利用发热纤维较强的吸湿性能捕捉空气中含有较高动能的水分子,将其吸附到纤维表面,使水分子的动能转变为热能,从而达到发热的作用。因此,根据纤维这一特性,将一定面积的试样干燥后,放置在较高湿度且温度一定的试验箱中,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此反映其吸湿发热性能。

2试验

2.1试验仪器

2.2试样准备和干燥

(1)试样准备

每个样品至少剪取 0.5 m以上的全幅织物,取样时避开布端2 m以上,纺织制品至少取一个单元;从每个样品上至少裁取3 块试样,裁取试样至少距布边 1/10 幅宽,试样尺寸为(20 ± 1)cm ×(20 ± 1)cm,试样应均匀排布,各试样都不在相同的纵向和横向位置上,并避开影响实验结果的疵点和褶皱。

(2)试样干燥

将试样前后对折后,再左右对折,折拢好的试样共 4 层。将折拢好的试样放入称量瓶中,再将称量瓶放入烘箱(烘箱温度(105 ± 2)℃)内干燥至少 4 h。烘干后,盖上瓶盖迅速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少 30 min。

2.3试验步骤

2.4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 2 种不同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选用市场上某品牌吸湿发热内衣面料和普通内衣面料,吸湿发热内衣面料成分为:棉 37%,兰精木代尔® 25%,聚丙烯腈 20%,维勒夫特纤维 13%,氨纶 5%。普通内衣面料的成分为 100% 棉。根据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做出其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图。

面料的吸湿发热过程主要有 2 个温度变化阶段:首先是其在吸湿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升高,在 4 min左右达到最高值;在其吸湿达到饱和后,由于面料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面料的温度逐渐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试样的温度逐渐接近环境温度而达到平衡。

根据以上测试数据比较,品牌内衣面料比普通面料更易发热,但目前,国内外对纺织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还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上述测试结果基本体现了面料在吸湿发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过程,也可以看出不同纺织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分析该测试方法的重现性,笔者选择了 6 种样品。

分别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吸湿发热性能测试,计算其最大温度升高值和平均温度升高值,并且每种样品按照同样的方法测试 3 次,根据 3 次的测试结果计算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CV值。

以上 6 种试样在吸湿发热试验中最大温度升高值和平均温度升高值的标准差均小于 0.2 ℃,变异系数小于 8%,由此可见,这种织物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测试不同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其结果体现了面料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此外,该试验方法的重复性较好,成本低,操作方便。可用于织物和服装生产厂家或检测机构在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方面的评价及质量控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