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纺织服装出口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外部需求的减弱,对以外向为主的经济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倒闭之风正在向其他地区漫延,即便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出现了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沿海省份有的出口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深处内陆的湖北各大产业同样感受到出口增长压力,尤其是处在振兴之中的纺织产业,如何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经验的机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把“渡难关”和“求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逆势而上,“弯道超越”,加快把湖北纺织业建成“千亿产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湖北纺织品服装国际化经营现状
湖北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在国内纺织品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棉纱线、棉坯布出口省份,曾经为中美纺织品配额基数的确定作出重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纺织业快速崛起,湖北纺织企业的市场开始萎缩。进入本世纪,在市场引导下,湖北纺织业再显活力。
1.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尤其是服装发展迅猛。从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5.34%、19%、13.82%和14.3%。2008年出口达到15.1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服装出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具体参见下表)。
2.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不断拓宽。经过调研分析,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主要是由欧美引领发展潮流,只有与欧美市场对接,湖北的出口才有机会快速增长,产品的销路也才更加广阔。过去,湖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在亚洲,占比超过50%。随着欧盟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对北美等市场的开拓,亚洲市场占整个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对欧洲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以2008年为例,湖北对欧洲出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出口总量的35.8%;对亚洲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出口总量的36.4%,对北美洲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出口总量的13.9%。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量,主要体现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传统的亚洲市场增长很低,不足以支撑整个出口的发展,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是市场多元化的成果。
3.湖北纺织产业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增强。湖北在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通过合资合作,涌现出美尔雅、美岛、美春、爱帝等一批纺织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制重组、设备更新接单能力较强,能为日本和欧洲客户加工中高档西服,是服装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也培育了一些湖北纺织服装品牌,美尔雅和多佳两个品牌曾经获得“中国出口名牌”,2007-2008年度有45家企业品牌被评为“湖北出口名牌”,其中有10家企业属纺织类,占比重较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产品通过了欧洲、美国等的质量认证,并获得在法国等国的注册,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4.湖北纺织产业“走出去”开始起步。湖北纺织企业“走出去” 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一家湖北公司在乌克兰成立了中外合资双星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服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到2008年底,湖北累计有六个纺织类“走出去”项目,分布在巴西、南非、尼日利亚、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巴基斯坦,项目投资总额17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884万美元。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项目为独资项目,尤其是在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项目,是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这些走出去的企业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市场覆盖面却比较广,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下一步扩大走出去规模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可采取收购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或同欧美跨国零售集团和品牌集团全面合作,采取投资参股,购买一部分销售渠道,利用股权关系建起湖北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纽带。通过“走出去”,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减少贸易磨擦等,保证湖北纺织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中,获取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机会。
三、湖北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尽管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以2008年为例,没有一家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只有三家,出口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7家,与广东、山东、江浙等省企业在出口规模上相关很大;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出口数量增长超过出口金额增长;同时,出口成本不断增加,去年劳动力、纺织材料、染料及运输成本都提高了20%,加之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利润压缩到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利润只有1%-3%等等。
当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国内沿海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能够做到逆市而上,稳定增长,肯定有它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实现“弯道超越”,把湖北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国内外纺织业重新洗牌的环境下,湖北纺织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绝不能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必须有新的思考和对策。
1.推进市场多元化。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实力,也取决于市场结构。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潜藏风险是巨大的。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更需要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持出口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稳定。我们要结合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分布的现状,从各个市场需求的特点出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以纺织品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为主,以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的产品向当地市场渗透,满足多数人群需要。纵深拓展欧美市场,巩固亚洲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并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2.建立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以服装为例,湖北西服出口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和黄冈市,针织内衣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工装和牛仔服主要集中在随州市等。湖北的棉花、棉纱和坯布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针织服装、工装和牛仔服对产业配套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出口;西服等高档服装集中在鄂东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与东部沿海产业配套的需要,湖北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还得与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企业合作。由于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够完善,不仅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也制约了规模化。因此,围绕纺织服装主导品种,建立一定区域内纺织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配套加工能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湖北纺织服装竞争力。
3.壮大纺织企业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纺织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低成本扩张,尤其要以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和纺织企业集团为核心并开展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营销,形成纺织产业航母。让更多的企业依托航母,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配套和共同发展的模式。重点关注市场活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以湖北为例,2008年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之和已经占到整个纺织服装出口的82%。纺织服装出口前三名企业中,两家是三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是沿海地区的上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由此也看出中小纺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差。通过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让大企业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调整结构,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对目前纺织产业全球大洗牌。
4.培育纺织品服装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消费者,而且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都有向高端化、名牌化发展的趋势,从湖北出口日本的高档西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湖北服装出口多是为外国贴牌生产,如出口到日本的西服,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针织服装等,甚至出口到香港地区的服装,也以经销商品牌为多。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有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但品牌差距却使湖北产品附加值与外国产品相去甚远。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用品牌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竞争是一种趋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不但要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应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 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特别是要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文化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把品牌变成竞争力,做名牌企业,经营品牌产品。
5.加快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在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中,大部分生产性企业也是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如鄂东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日本的转移,武汉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香港地区的转移。这些转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也提升了。现在沿海纺织产业有向内地加速转移趋势,湖北一方面做好承接,让转移的企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做好吸收消化提高,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合作, 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经验的同时,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 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 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 提高产品档次,形成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 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雪梅.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 ].商场现代化,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 http : mofcom.gov. cn.
[3]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 3) .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1202
1概念及分类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之所以出现汇率风险, 主要原因是合同签订和合同履行之间存在时间差, 当在这段时间内汇率的变化较大时, 使得合同签订时的汇率与合同履行时的汇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这对于出口企业来说, 有可能是有利的, 也有可能带来损失。一般将其面临的汇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1)交易风险。是指在约定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交易过程中,由于结算时的汇率与签订合同时的汇率不同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风险。交易风险直接体现在结汇数额上。对出口企业来说,同等数额的外汇收入的人民币结汇金额就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出现相应的减少,从而压缩了企业利润。
(2)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功能货币指经济主体与经营活动中流转使用的各种货币,记账货币指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通常是本国货币。
(3)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价格、成本及对市场竞争地位产生的影响,从而引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变动的潜在风险。
2汇率走势分析
2.1人民币升值速度逐渐加快
截止到2009年6月末,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超过20%。200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约6.5%,2008年累计升值约6.8%。
2.2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
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趋势正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尤其是2008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呈前贬后升走势。汇改以来至2008年6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约7.54%。但从下半年起,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上升趋势,且升值速度加快。到目前为止,汇改以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约15.94%,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约5.35%。
2.3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加大
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并屡创新高,表明了人民币浮动弹性进一步扩大。
3汇率风险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3.1汇率波动造成汇兑损失严重
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特别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波动加剧,造成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汇兑损失加大,这对于利润在5%-10%的出口纺织服装业是致命的打击。据数据统计2009年1-5月,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较上年同期升值3.78%,兑欧元平均汇率较上年同期升值20.1%。1-5月我国对欧盟出口按美元计算降幅达到10.39%,按欧元计算降幅达到22.57%。另据国际结算银行数据,今年5月,我国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水平较上年同期升值了7.94%。而同期,我国纺织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国普遍降低本币币值,受汇率变化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环境压力加大。以国内一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例,2008年初该企业在欧元高位与客户签订了约200万欧元的服装大单,客户要求采取分批出货,分批结汇的方式进行支付,但是欧元下半年的贬值,让该企业损失惨重。
3.2汇率波动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50%左右,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处地位非常重要。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与中国处于平等竞争水平的国家采取了大幅度货币贬值的做法直接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销售价格,严重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企业出口的盈利能力。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如果人民币升值3%,则可能会抹平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平均利润水平。
3.3汇率波动造成了出口市场的萎缩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产品之间差异化程度小,这些行业的产品出口价格弹性相应较小,一旦失去价格优势,将大幅降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对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而本币升值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相应地增长, 迫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了维持和以往一致的利润水平而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造成出口市场的萎缩。
3.4汇率波动直接影响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与外商的合作关系
欧盟、美国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受汇率频繁波动的影响,现在很多的纺织服装企业都不再和外商签订长期单,只接短单和小单,并与客户商议把大单拆成小单。虽然签短期单能有效地减少汇率波动风险,但会直接影响企业与外商的合作关系,从而影响企业长期的业绩稳定。
4防范措施
(1)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商务关系,协商选择合理的结算货币。通过灵活采用结算货币,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外汇损失。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用美元结算业务的居多,但如果能在协商的基础上选择非美元货币,就有利于锁定汇率风险。比如日元,因为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的大幅波动相比,人民币对日元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甚至企业也可以尝试用人民币结算。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我国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也是政府帮助出口企业规避因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努力减轻出口企业压力的有力举措。当然前提是纺织出口出口企业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越高,企业的主动议价权就越大。
(2)在合同中加列汇率条款。
① 通过在合同中订立条款将汇率浮动与合同标的物价格相挂钩。比如在合同中规定,若合同履行时结算货币的汇率较合同订立时下滑,则合同标的物的价格就应作出一定比例的上调。那么出口企业因汇率下跌遭受的损失可以在货物价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可以更直接一些,直接规定在汇率变动时,双方各承担一半的损失。
②通过软硬货币的混合使用来规避汇率风险:在合同中订明以硬货币计价,用软货币支付。所谓“硬货币”是指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稳定,并有上浮趋势的货币;而“软货币”即为汇率波动不定,并有下浮趋势的货币。在合同订立时先记录两种货币当时的汇率,并且约定在履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支付货币的汇率下浮的情形,合同中的金额要等比例调整,按照支付日的支付货币的汇率计算。这样,实收的计价货币金额和签订合同时相同,支付货币下浮的损失可以得到补偿。
③采用“一篮子”货币保值条款,采用多种货币组合的方式。在浮动汇率制下,各种货币的汇率每时都在变化,但变动的幅度和方向并不一致,用一篮子货币保值就是在合同中规定用多种货币对合同金额进行保值。这种捆绑式的定价方法有利于分散汇率风险。
(3)提前或者延期结汇。企业在进出口合同生效后,应当密切跟踪预期应收、应付货币对本币的汇率变化,通过对外汇汇价变动趋势的预测,改变外汇资金的收付日期,防范外汇风险。在出口业务中,当计价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延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若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应争取提前结汇,如以预收货款的方式在货物装运前就收汇。而在进口业务中,应反向操作。此外,出口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风险会大大缩小。
(4)利用贸易融资产品。企业为更好应对汇率风险,可利用贸易融资产品进行避险。贸易融资产品主要包括出口押汇、进口押汇、出口票据贴现、福费廷、进口代付等。利用贸易融资产品企业可以提前结汇锁定收汇金额,规避汇率变动风险;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随着近年来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出口竞争日益激烈,收汇期延长,企业急需解决出口发货与收汇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通过贸易融资方式,企业出口可提前从银行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5)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①远期外汇交易。是指企业利用远期外汇市场,通过签订抵消性质的远期合同来防范由于汇率变动而可能蒙受的损失,以达到保值的目的。特别是一些产品数量较大,生产周期较长的订单,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按照约定的币种、金额、价格,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办理结汇业务来规避风险。远期外汇交易能够事先将外汇的成本或收益固定下来,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汇率风险。
②外汇期货。为了使实际或预期的外汇头寸免受汇率的不利影响,企业可进行与现货头寸相反方向的外汇期货交易。由于外汇期货不再属于纯信用工具,所以外汇期货合约的参与者信用级别不再需要太高,只要能交纳初始保证金就可以签订期货和约。由此可见,外汇期货合约,不但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而且能减低合约的信用风险。
③外汇期权。是指通过向合约出卖者交纳期权费,购买者有权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价格或执行汇率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货币的合约。企业只要根据自身的外汇敞口头寸的具体情况,买进或卖出等额面值期权,就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④货币互换,又称掉期。是指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然后按预先规定的日期进行利息和本金的分期交换。同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可进行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掉期交易只需做一笔,不必做两笔,交易成本较低,有效解决企业资金来源与运用币种不匹配的问题,协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郑荫立,许彩玲.福建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与因应[J].福建论坛,2009,(6).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8-0035-05
一、前 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于2005年7月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作为四国之间在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贸易和投资等相关领域给予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称为“P4协议”。为避免被亚太经济边缘化、平衡与抑制中国的崛起、重振国内经济,美国于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并于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随后,澳大利亚和秘鲁加入TPP。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成为TPP谈判成员,TPP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正式成为TPP第10个成员国。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正式加入TPP。2013年7月日本成为TPP最新成员,从而使TPP谈判方扩大至12 国,涵盖约1/3的全球贸易,参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占世界经济比重近4成,TPP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自美国高调加入并开始主导TPP谈判进程以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TPP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饶芸燕(2013)认为TPP将成为美国重返亚洲、建立全球经贸霸权、平衡中国的新工具;胡麦秀(2012)指出TPP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TPP成员国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TPP组织的成立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汤碧、林桂军(2012)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美国主导的TPP冲击了中国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战略,改变了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流向,将会减少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并且使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损害;彭支伟、张伯伟(2013)、赵金龙(2012)、万璐(2011)等学者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得出,TPP将会使中国福利受损、贸易条件恶化,这些研究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了TPP对相关国家整体福利、贸易情况的影响。中国至今没有收到加入TPP谈判的邀请,很有可能会成为TPP的“最大牺牲品”,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能会最先受到冲击,这使得中国必须要提高警惕,正确应对。TPP的生效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陆圣(2013)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一般均衡模型就TPP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部门有可能成为TPP的“输家”;曾坤生和王珏(2012)选取三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TPP12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情况,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不管加不加入TPP,都必须要壮大自身。纺织服装部门是TPP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尝试从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的贸易现状入手,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重点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纺织服装部门提出应对TPP的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出口总量和全球纺织服装出口中一直占据较高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增长,为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十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9];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①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1992至2013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总额变化如图1所示。下文采用的纺织服装贸易统计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易(UNcomtrade)数据库,纺织服装产业分类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版本(SITC Rev.3)进行界定。
由图1可以看出,除却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出口额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增长趋势比较缓慢,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额相比加入之前急剧增长。这可能得益于中国加入WTO便与除越南之外的TPP成员国同属于WTO,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纺织服装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这也许可以从反面预测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可能会削减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
一旦TPP谈判达成协议,其成员国之间将免除所有的产品关税,实现百分之百的货物贸易自由化,越南、秘鲁及马来西亚等国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势必会部分取代原属于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影响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中国和TPP成员国相比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如何,将是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分析的内容。
三、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对比分析
为综合研究中国与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情况,本文从众多测算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中选取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
(一)出口市场占有率
出口市场占有率(MS)指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这种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该国某产业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其公式为:
MSi=Xi/Xw (1)
MS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Xi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Xw为该产业的世界出口总额。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对2003~2012年中国和除文莱之外的TPP成员国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公式(1)计算了中国和TPP成员国的MS指数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近十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2012年的比重达到37.74%,远远高于TPP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智利、马来西亚、秘鲁的纺织服装市场占有率略有升高;越南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占有率已由2003年的0.96%上升到2012年的2.71%,在TPP成员国中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美国;除上述四国之外,TPP的其他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下降过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又称净出口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同时考虑了对外贸易中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TC指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该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弱;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TCi=(Xi-Mi)/(Xi+Mi) (2)
TC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口额。计算2003~2012年我国和TPP成员国的TC指数,从中可以发现:
中国纺织服装的TC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66上升到2012年的0.82,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力。由于美国是纺织服装进口大国,导致美国的TC指数与出口市场占有率不一致,其MS指数在TPP成员国中位居榜首,而TC指数却垫底TPP;墨西哥的TC指数虽然在样本初期大于0,但在2006年之后TC值开始小于0且继续下降;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的TC指数大于0,并且越南的指数还在不断增加,说明其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他TPP成员国TC指数都小于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率。该指数剔除了国家出口总量和世界出口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与世界该类产品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RCA指数的具体公式如下:
RCAi=(Xi/Xie)/(Xw/Xwe) (3)
其中,RCA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代表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额,Xie为i国总出口额,Xw表示纺织服装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e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若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2.5>RCA≥1.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1.25>RCA≥0.8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
在样本区间内,中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始终大于2.5且变动很小,表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RCA指数在样本区间内均大于我国的RCA指数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竞争力不容小觑;秘鲁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呈下降趋势,由较强竞争力下降为一般竞争力;墨西哥的RCA也表现为下降趋势,纺织服装由一般竞争力产业转变为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他TPP各成员国的RCA指数均小于0.8,竞争力很弱且大多数成员国的竞争力还在继续下降。
由上文定量分析可知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出口竞争力,但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若TPP谈判成功,成员国之间相互免除关税以及对非成员国设置的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势必会降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在TPP成员国中的竞争力。
四、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潜在影响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仍然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出口的大多数纺织服装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严重。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大多依靠低价格获胜;且大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由于TPP成员国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TPP对纺织服装部门条款的实施可能会大大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纺织服装竞争力。
(一)TPP实施后引起的价格竞争力变化将减少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
TPP成员中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进口国,越南、墨西哥、日本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亚太的主要竞争对手,越南甚至是仅次于中国的美国第二大纺织服装进口来源国。TPP达成后,其成员国将会对来自区域内的纺织服装产品全部减免进口关税,而对非成员国的产品仍保持原进口关税。由于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具有较高的相互替代性,且税率直接影响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价格,若TPP成功实施,依靠价格竞争力取胜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关税减免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陆圣(2013)的研究结果证明:TPP实施后,在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服装出口将大幅减少,如果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很可能成为TPP的“输家”。
(二)“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中间品竞争力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弥补关税作用的不足,各种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其作用亦日益凸显。原产地规则作为非关税措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进口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青睐。TPP协议规定只有符合原产地规则的产品才是贸易自由化的对象。TPP中较为严苛的“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条款的制定和运用将会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要求受惠产品从纺纱开始至产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须全部在成员国国内生产,才能享受自由贸易区所规定的优惠措施。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向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间产品,但是“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碍这种贸易模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
(三)TPP的其他议题也将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TPP谈判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农业、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政策、贸易救济措施、市场准入、跨境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引入的“高标准、严要求”谈判规则超越了WTO,其中有些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跨境电子商务等,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冲击,会间接削弱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同时TPP在新兴贸易领域也设立了规则保护,而这些领域很多也涉及纺织服装产业。TPP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居多,大部分成员国对纺织服装进口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企业还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责任等国际标准。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10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通过综合分析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国地位非常稳固,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
(3)若TPP成功实施,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阻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产品目前还无法达到国际管理体系的要求,制约我国未来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结合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以使我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可持续的出口竞争力。
1. 按兵不动,密切关注TPP谈判进展
中国应加强对TPP谈判进展的研究,密切关注其发展进程,形成对TPP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这是针对TPP可能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采取有效对策的基础。虽然TPP已历经19轮谈判,但目前仍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关税税率等方面的差异较大,“高标准、严要求”的TPP谈判议题最终能否达成,取决于成员国间、成员国内各行业间利益矛盾的平衡和协调,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此时没必要急于加入TPP谈判,但应及时深度地跟踪TPP的变化和进展,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和深化有关纺织服装贸易议题的研究,以积极应对可能达成的各种协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2. 加强对外区域合作,推动现有FTA的发展
TPP的大部分成员国都与中国签有FTA,随着TPP作为新贸易协定的出现和发展,原有的FTA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削弱。目前,中国在暂不参与TPP的情势下,为最大限度地弥补TPP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的损失,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快推进中日韩FTA谈判,如果中日韩FTA能够达成,必将大幅抵消TPP实施带给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消极影响;其次,大力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FTA谈判,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经济高度互补,合作领域非常广阔,中澳FTA谈判若顺利完成,不仅能大大提高两国的经济发展、巩固双边关系,也可促进中澳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最后,积极探索金砖五国达成FTA的可能性,金砖五国覆盖亚、欧、非、拉美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金砖五国作为全球五大新兴经济体,潜力巨大,若能达成FTA,必将会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出口契机。
3. 提高纺织服装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TPP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很多涉及纺织服装产业,对我国目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出口,或许政府可以对纺织服装征收更严格的环境税,再将这部分收入帮助企业发展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在纺织服装产品知识产权和安全性检测等方面加强力度,打击侵权和劣质产品,减少产品召回和避免知识产品等贸易壁垒。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对纺织服装贸易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将在今后的纺织服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出口竞争力。
[注 释]
①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
② 如需计算结果,可以联系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麦秀.美国主导TPP的战略动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情报杂志,2012(9):81-86.
[2] 陆圣.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潜在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27-33.
[3]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4] 饶芸燕.模板、跳板、挡板:美国战略视角下TPP功能的三位一体[J].世界经济研究,2013(8):9-15.
[5] 汤碧,林桂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战略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6-20.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4):60-73.
[7] 曾坤生,王珏.中国对TPP参与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10):54-57.
[8] 赵金龙.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18-26.
[9] 朱彤,孙永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2):25-31.
[10] Areerat T,Kameyama H,Ito S,et al. Trans Pacific St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Integrat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2,4(1): 40.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到了金融行业,更是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额为5594.9亿美元。2008年服装类同比增长4.1%、环比下降16.8%,纺织类同比增长16.6%、环比下降1.6%。2009年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专家学者提出后危机时代概念各国在后危机时期都面临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虽然如此,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月度同比增长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全为负增长。09年服装类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5.1%,纺织类同比下降8.4%,环比下降25%。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2.5亿美元和496.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和22%,其中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但后危机时期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积极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求转型。例如江苏盛虹集团是一家生产涤纶纤维的企业,它从07年就开始着手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量从20%增加到了70%。结果至今盛虹集团不仅销售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利润水平依旧和以前一样,维持在11-12%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又会使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进一步受阻。作为全国县市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服装名城江苏常熟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2008年底因为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原因,有近2500家企业开工不足,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转产。据调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3%至5%,有的企业甚至远低于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企业是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与国外厂商的议价能力很弱提价的可能性又几乎为零。如果后危机时期中国迫于外界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今,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到的贸易保护案件在不断增多。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反倾销有关的案件共45起,同比增长35%。反倾销案件以产业用纺织品、化纤、家纺等行业为主,涉及产品包括聚酯短纤(长丝)、粘胶纤维、窗帘、帘子布、织带等。2009年有关我国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调查案件数量有7起。2009年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召回通报213项,同比增长294%;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24起,同比增长4%,召回通报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以儿童服装和鞋为主。
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1月至5月,全球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立案11起。涉及主要产品包括西服套装、牛仔布、合成纤维毯等。立案数量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多。2010年1至4月,美国对我国儿童服装类产品召回16起。2010年4月份,欧盟宣布了多起全球召回信息,其中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17起。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将不得不面临相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国际贸易的萎缩,而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的企业,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贸易保护案件太多,会直接导致企业出口下降。不仅如此,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公正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刚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有些企业会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无力应诉。还有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便绕着走,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的纺织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意味着用外币表示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相对价格上升,纺织服装出口减少。纺织服装本身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得这一利润空间小的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反之,人民币汇率下降,会使纺织服装出口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从2009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为0.14618,2010年8月汇率为0.14738,人民币升值幅度为0.82%。
人民币的升值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最大的威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都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企业将仍会面临收入的增长,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润会进一步受到挤压。据有关研究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人民币在一年之内升值幅度达3%,对于一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就已达到承受上限了。而且升值对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规避而无法克服。
(三)国外市场需求不稳定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金融危机使其外部市场恶化,从而使得纺织服装出口下降。需求可以通过GDP来说明。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09年三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2.09%,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率为0.74%,2010年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率为2.7%,2010年二季度GDP增长2.4%。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欧盟2009年GDP第三季度同比缩减4.3%,第四季度GDP同比降幅为2.3%,2010年一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率缓慢恢复至1.1%。但2010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下降了0.2%。欧盟货币事务委员会预计2010年GDP增幅仅为0.7%,增长疲软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虽然美国经济正在回暖,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欧洲的经济依然不振。受经济环境影响,欧洲服装销售状况趋于恶化,如德国服装行业的销售在2010年3月和4月接近零增长。而且许多企业表明,欧洲市场令人担心,向来出价较高的欧洲客户明显减少。这一迹象为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势增添不少变数。
(四)原材料价格上扬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使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棉价强势上扬,受此影响国内棉价迅速跟进,棉纱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保客户”和“保利润”之间进退两难。氨纶和棉花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棉花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08年11月份328级棉花价格为10830万/吨,2010年7月份棉花价格为18313万/吨,总体上升幅度达69.1%。而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7月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9.2,同比下降了0.8%。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衣着类消费价格的下降,使得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许多纺织服装企业计划涨价,但从目前情形看来这一计划不可行。从今年的广交会情形来看,采购商不但不接受涨价,还企图压价,增加了成交的难度。很多企业认为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只能靠自己消化,因为货物的价格是早就有了协议的。如果报价太高,会失去以往的老客户。
三、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对人民币币值升值很敏感。我国纺织服装类出口绝大多数是以美元结算的。如果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疑会很好地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例如2010年6月21日企业向国外出口100万美元货物,当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8275,7月1日到达,此时汇率为6.7858。企业将损失4.17万人民币。而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海外的订货商承担起了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对此,纺织服装类企业须加强自身的议价能力。企业还可选择英镑等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另外,纺织服装企业在早前议价时,可与外商商议好预留报价空间,这样能更好地降低汇率风险。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出口效益低微。这类企业通常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如果企业的产品附加值高,少量公司生产这样的产品,其议价能力也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可转移给外商,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相应减少。上文提到的江苏盛洪打造出来了超细纤维产品,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需求没有减少,其议价能力也提高了。亚洲金融危机时,依靠提升附加值的宁波太平鸟服饰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平鸟起步的第二年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正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订单大量流失等问题。而当时的太平鸟设计、生产、销售,从头做到底,一年的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金融危机逼迫太平鸟走上了重点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它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了太平鸟时尚女装设计开发中心。2008年太平鸟销售额超越30亿元,到2010年预计突破50亿元。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崛起,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然不受阻的太平鸟,给了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很好的启发。在后危机时期,纺织服装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动产品升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竞争优势。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中图分类号] F74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90-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外技术壁垒对江西进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6YJ57)
[作者简介] 张红燕,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与法律;(江西 南昌 330099)
王含笑,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22)
陈志国,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江西 南昌 330002)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回顾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中国与参与博弈各方的遭遇,也验证了纷争―谈判(博弈)―和解(合作)―反复―再谈判(再博弈)―和解(再合作)的一系列“博弈和反复博弈”的过程。
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博弈问题
参与博弈的主体及博弈结果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识到:在有序和开放的货物、货币交流的世界市场体系下,国际间竞争的重心已由原来的军事让位于经济,而经济的竞争是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有序流通的框架内进行的,因此逐步形成了当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局势,即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在这种一体化过程中,任何一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都将导致自我窒息和衰亡。在上述的大背景下,原关贸总协定组织中的各方,对于有悖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原则、损害广大进口国消费者利益的世界纤维(纺织品及成衣)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部分,进行了充分磋商和谈判,终于在乌拉圭回合中规定了取消配额的三阶段方案,明确了2005年起进入纺织服装自由贸易阶段,这种结果无疑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上文描述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轮“博弈”的结果――以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而告终。显然,在这一层面上的博弈主体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即纺织服装的进口国与纺织服装的生产国兼出口国,下同)。当然,它是在ATC框架内,以逐渐和分阶段地放宽纤维贸易的进口限制,最终全面取消进口限制为前提条件,而进入后ATC时代的。
从效用函数的观点而言,隐含在发达国家背后的是政府的选票,即“选票经济”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所在国厂商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博弈的双方遵循ATC框架下的“规则”,充分“合作”的结果,达到了“纳什均衡”。
博弈在不同层面和相同层面上发生
在1995年至配额限制全部取消前的10年里,世界纤维(纺织品及成衣)贸易虽处于ATC时代,但在这10年间,独特的生产要素赋效应,使中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并且随着产能的增大,在世界纺织品和成衣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2002年我国纺织服装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分别增加到了22%和30%。而2005年1月至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860.56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9.6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66%。其中出口总值是748.29亿美元(纺织品是28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服装是46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3%),比2004年同期增长22.88%,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73%,同样,据预测,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7%,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由于我国参与了该回合的谈判,作为正式的WTO的成员,理所应当地分享这一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然而,同一层面上“博弈”各方的“合作”结果并不代表各成员国的步调一致。2004年3月,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的一些纺织品行业组织推出了一个《伊斯坦布尔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要求世贸组织接受它们的提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直到2007年底。同时还要求WTO组织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竞争力作出评估。《宣言》发表后,又有几十个国家(包括非洲13国)和纺织品行业组织在《宣言》上签字表示支持。显然这是来自于国际纺织品行业内各个利益体新的“博弈”,矛头直指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行业。他们担心并害怕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会使他国的相关行业失去竞争力,加上外部舆论的渲染,客观上也反映了这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恐惧与担忧。
与此同时,欧美某些协会(如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和欧洲纺织品协会),以取消设限后三四个月的统计结果为由,借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签定的“游戏规则”,向美国商务部提起对中国销往美国的7种纺织品服装重新设限的要求。之后,欧洲的部分国家、土耳其、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等国纷纷跟进,从而引发新一轮“博弈”。我国政府在分析了参加“博弈”的各方力量和隐藏在背后的玄机,为了调控本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美出口的步伐,除了呼吁纺织服装企业理性面对“后配额时代”外,又降低纺织品服装(也包括其他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并实行纺织品服装出口自动许可管理,对那些敏感的纺织服装类别项下的产品进行监控;并于2005年起对148种纺织品征收出口从量关税;在跟踪分析了实行5个月的运行情况之后,5月20日再次宣布从6月1日起大幅调高74种纺织品服装出口关税税率。我国政府的此举是动用行政管理及“财政税收”等一系列“组合拳”,宏观调控本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节奏,在这场“博弈”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显示出一个大国的负责任姿态,为全球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平稳过渡尽一份责任。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有条件博弈”,达到在双赢中实现发展的目的。
多角度考虑“博弈”的策略
纺织品服装产业是任何一个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不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与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与开放本国市场的问题,都是政府面临的两难选择。政府在考虑策略选择时,并非只有“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倘若博弈的各方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少一点争斗,多一点合作,协商化解争端,结果使各方都会从贸易自由中获得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正基于这一“正和博弈”原则,我国和欧盟2005年6月在上海签订了《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和9月5日的“北京补充协议”,既维护了我国整体贸易环境的稳定,也解决了欧盟的燃眉之急、悬梁之苦。中美也经过七轮的艰苦谈判,终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为双方企业创造了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有助于中国纺织品今后的有序出口。否则,“博弈”的双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结果往往使双方的产业与市场因贸易战受损。
从中欧、中美在纺织及服装上的“博弈”的现象上而言,似乎是“贸易问题个案”,但“贸易问题”的背后却是隐含着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博弈”。在这些利益中,政治利益远远高于经济利益。很明显,欧、美等国利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问题”,大打“政治牌”。除了迎合其国内其他政治团体利益外,还有“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这便是“博弈”的延伸。
纺织品服装行业中的各单元体积极应对外来的“博弈”
纺织品服装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行业,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这其中的生产商、出口商、行业协会等单元体如何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配合政府积极应对外来的“博弈”,在“纳什均衡”的条件下受益。
政府层面
要将视角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产业,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如孟加拉国,其80%的出口创汇来自于纺织品,巴基斯坦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拉美国家如墨西哥纺织行业所雇佣的员工人数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4,是仅次于电子及原料行业的第二大就业行业。多年以来,一方面是纺织服装的配额体系保护了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行业,使他们免受来自低成本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丧失了大量出口机会。在这些国家看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其完善和发达的“产业链”,使得其生产的纺织品服装极具竞争力,构成对他国相关产业的 “威胁”,从而引起失业率增加,导致政局动荡。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引导和促进我国贸易转型升级,建设贸易强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充分利用他国的生产要素。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盟友的贸易摩擦,也可以帮助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而中国企业也会从投资实业中获益。
我国企业层面
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纺织服装企业应着重把发展纺织服装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放在第一位。就纺织服装的面料、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而言,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阐述了企业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当今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市场体系中,高档成衣的旺盛决定了企业必须在纺织品服装整个制作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融入上层主流社会。
创立自主品牌,逐步摒弃那种OEM式和以数量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品牌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区域投资设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出口贸易型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型。实现就地生产,就地经营销售,巧妙利用原产地原则,跨越欧、美等国的贸易障碍。根据海默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前提是: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必须拥有垄断优势,这样才能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纺织品服装企业要有完备的生产记录和会计资料,妥善保管每一笔贸易的成本核算资料,善于利用“外交”关系,配合本国政府参与“博弈”,学会与外国政府和媒体打交道。
行业协会的层面
做好信息收集及与政府的沟通等工作。它既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也是政府的参谋,除了在信息收集与沟通,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及行业经济的预警系统等方面发挥充分的作用外,还要向政府反映企业呼声,组织企业参与并配合政府间的谈判,积极参与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应诉。
实施扶优的品牌战略。行业协会要利用其特殊的地位,抬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门槛,充分利用“广交会”等平台,通过品牌展会和品牌商品的有机结合,整体推广展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扩大相关企业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及认知度,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服装名牌。
加强国际协会中的合作。积极发展与国际或进口国的纺织服装制造行业协会、纺织服装进口贸易商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它们中的积极力量,进而影响其政府的决策。
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东道国发展相结合。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在不断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将自身发展与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转让适用技术、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其背后引出了的一系列博弈的主体,各博弈的主体因利益体的不同,而在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并且博弈也不会一磋而就,具有反复和多变性,所以要确立长期的准备,通过不同层面的双边谈判机制从容应对对抗性的博弈,趋利避害,争取双赢或多赢的结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的规模扩张,浙江省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服装出口的广阔平台和服装加工大省。在后配额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浙江服装出口的额度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获得了高层次的发展,总额度有215.8 亿美元。由于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对于服装的需求被削弱,尤其是在09年,浙江服装的出口额呈现出负性增长的状态。直至2009年,因为国际需求的增强以及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服装出口事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2010年浙江服装出口额是248.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1年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60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10%,位列全国第一。但毕竟由于双刃剑作用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于浙江服装出口业,一些不良好的因素也阻碍了浙江服装出口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最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在更加深层次的前提下了解和掌握浙江服装出口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探索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从而走向更加平稳的运行轨道,对于浙江服装出口的发展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
二、浙江省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的现状
本文从原材料、出口退税降低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方面出发,深入地剖析了浙江服装中小纺织企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特色,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合理的发展途径,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
(一) 浙江省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现状
据杭州海关对外公布浙江省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累计出口1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出口值继续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累计进口441.6亿美元,同比增长25.1%,进口值列全国第6位。
出口商品方面,机电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占据了浙江省出口商品前三甲。上半年,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42.7%。同期,浙江省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48.6亿美元,同比增长28.9%,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二) 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贸易受阻的原因分析
2011年出口纺织服装企业贸易额增加,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哪些?
1、劳动力成本增加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纺织业的发展动力之一是劳动力的廉价,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是东南亚的3~4倍,而且周边国家的服装业的发展等逐渐成为其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中国的纺织业在过去的长足发展中有赖于低廉的价格,在《新劳动法》,的颁布下,过去不合理的管理和用工方式被改变,但改变的背后却是劳动力的成本与日俱增,促使廉价劳动力失去了应有的优势。
2、原材料价格上涨
目前,纺织业所面临的重要发展压力就是原料成本的日益增多,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价格的浮动是纺织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棉花作为纺织业的发展活力,在企业的成本构造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位,约65%~70%,尤其是在09年前三个月,国内棉花的价格分别同比上涨5.67%、5.87%和6.99%,目前价格已接近14000元/吨。
3、人民币不断升值
随着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币的升值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当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2011年底至6.32,创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的新高。在人民币的升值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给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相关部门的预测下,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业利润下降1%~4%,这对于纺织企业的整体发展走向和管理模式等都有着很大的资金影响力。
三、浙江出口服装企业优势分析
(一) 比较优势
相对来说,我国的人口比较密集,我国拥有强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比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所出口的比较常规性的物件就是服装,而且纺织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浙江省的中小纺企业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从地理优势分析来看,浙江属于我国东南沿海,距离宁波和上海两大港口比较近,在一定程度上为服装的出口节省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创造了更大空间上的方便。而且,历史优势显示,浙江省的纺织从嫘祖养蚕冶丝开始,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而且在国际竞争中算是较早参加的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二)竞争优势
1、要素分析
在资源要素方面,我富哦的蚕丝和蚕茧在世界中占到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份额,而且我国的棉花产量也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还有大麻、兔毛等都有着极具竞争力的发展特色。
2、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表现
交通通讯业、纺织机械业、展览业以及出版业等产业与纺织业息息相关,在纺织业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消费和机械制造国家,在全球150多个地区和国家都能够看到中国纺织业的踪影。在时代和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得到不断地优化和升级,纺织设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获得了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
(三)政府和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重视轻工业的程度逐渐超过了对重工业的关注,外向型产业也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这促使纺织业的出口有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了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纺织业的结构,政府通过资产重组、出口配额分配、压锭以及债务注销等手段,不断地为纺织业的出口提供便利,促进了其的健康发展。
低成本是浙江服装出口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优势点,这一优势主要源于区位、劳动成本以及产业集群的优点凸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浙江服装出口的优势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显,较高的优势指数与日降低。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人民币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促使生产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产品价格的制定,从而使得出口的价格优势或多说少的受到了影响。
四、浙江出口服装企业劣势分析
在定性和定量的方面来看,浙江省中小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状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探索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和完善,从而获得更加顺利的发展平台。以下内容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剖析。
(一)品牌特色不明显
一个很明显的劣势就在于品牌特色不明显,在国际市场中没有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不利于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如果缺乏自己的品牌,那么在国际市场中就能够获得一件3―5美元的收益,相反,若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则会立马翻新十倍的价钱。由于营销手段以及品牌意识的落后,纺织企业很难获得质的飞跃,长此以往,将会阻碍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程度不高
目前浙江织机无梭比率仅为38.5%,远远的低于最新的国际水平,而且一些设施设备也过于落后与国际发展水平。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国际上己超过40%,浙江仅为20%。由于技术改进的步伐略显缓慢,使得面料的手感、色泽以及花样等都比较落后,影响了出口的数量和额度。由于一直延续生产大宗低端的产品,企业没有高度重视研制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研发意识的淡薄常常导致中小纺织企业经常性的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这无疑在增加了管理成本的基础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且仅仅通过引进来改变生产的现实,会制约中小纺织企业的时代化进程,不利于其的与时俱进。
(三)“人云亦云”的现象严重
因为想要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很多的中小纺织企业会根据一时的市场需求进行大面积和大范围的生产,使得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在同质化生产的不良同步步伐下,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度不够和谐,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无序的市场竞争在此进程中萌发。
五、促进浙江服装企业出口的良好策略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要着力从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三者出发,探索合理的策略帮助纺织企业走出困境,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
政府应当结合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扎实的政策保障,而且要逐渐地建立健全质量认证标准,规范纺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以专业化的生产策略应对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于无序竞争要严格的剔除,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和频率,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
1、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
中广网北京2009年5月27日消息国务院总理27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相关的政策支持要及时到位,外贸发展的手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高新技术产品、优势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重视程度要不断地提高,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多的我国出口产品的份额,进一步加大相应的政策扶持。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1)建立健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2)完善出口税收政策。 (3)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4)在更大程度上为外贸企业分担压力。 (5)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6)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会议的主旨在于引导相关地区和部门不断地强化合作与协调工作,将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热情都调动起来,科学合理的落实各种规定和政策。
2、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3、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
2010年,商务部将实行一系列稳定外贸出口的政策,给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利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将来出口产品的趋势将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而传统的"两高一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越来越多地遭受到反倾销、召回等。
(二)行业协会应践行的发展策略
对于纺织行业协会来说,应该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作用。
1、建立健全纺织行业协会职能
沟通、研究、代表、监督、统计、协调以及公正等职能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结合纺织企业的发展特色和走向,行会应当切实的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要媒介,将最新的政府颁布的政策告知中小纺织企业,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和研究报告,不断地强化企业间的联系,要努力促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有序竞争的模式,促进他们的长足发展。
2、不断地优化市场环境
行会对于中小纺企的产业链的集合、专业市场的建立以及自身的长足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行会要加强对强而有力的产业集群建立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企业了解和掌握不同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以便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和益处,而且要借助于良好的规范点的方式,给予恰当的经验和榜样示范,引导企业朝着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而且,要注重强化对人才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为专业市场有序竞争的形成提供莫大的活力。
(三)企业自身探索的良好途径
长期以来,浙江省中小纺企在一个“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价格”的环境中发展,在产业初期,一个地区在生产环节进行资本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假如依循这种状态长时间发展下去的,一定会给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带来较大的压力,直至导致全球产业链盈利的上升模式受到损害。所以,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模式,从而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方向定位。
1、增强创新能力
现代意义的纺织企业,遵循着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轨道,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包括产业链整合和品牌等方面的企业管理内容。在品牌创新方面,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设计和营销的手段以及策略等,而产业链整合的创新方面,要促使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在有机的系统中进行。当然,纺织业要想实现创新性的发展,要不断地探索更多良好的方式,促使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改革与完善,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品牌影响力。
2、实施“走出去”战略
纺织企业的成本相对来说处于上升的状态,所以采取“走出去”战略,可以有效地为纺织企业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活力。“走出去”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将产品推广到国际的市场,其次是在国际市场中探索更低的成本。
六、结论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纺织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小纺织企业,更是促进市场经济进步的强而有力的活力,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会以及企业自身等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加强沟通与交流,在良好配合的前提下寻找更加科学的发展途径和策略,发挥出中小纺织业独有的魅力。中小型企业要认真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行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催化剂的成效,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翰夫.对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5-7
[2]卢庆峰,潘葵.现阶段影响服装出口问题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5):11-13
[3]张迪.解析企业表外融资还原真实负债水平[J].财会月刊,2009,(26):7-9
[4]马胜,李纹.刍议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2):3-6
[5]彭海辉,陈红.从表外负债看次贷危机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7-9
[6]柴华,向军.微观视角下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研究 [J].经济论坛,2009,(19):5-8
[7]柴华,向军.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一个微观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09,(12):3-5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作为重要的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系利国富民的重要产业。湖南省株洲市作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工业区之一,对拉动湖南省的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部崛起看湖南,湖南服装发展看株洲。随着株洲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株洲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着来自国际的挑战和机遇。
一、株洲服装出口贸易的现状
1. 湖南省服装业出口的情况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湖南省的外贸企业也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出口额不断创新高,国际化程度也获得了极大提高,仅从2011年1月到11月间,湖南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了8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9%,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在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的同时,湖南省服装出口企业也面临着不断涌现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债危机打击纺织服装行业,导致市场需求的缩减,使得客户订单减少,即便下单也是短、小单偏多。另一方面出口退税问题也严重影响企业出口。自2011年3月以来,税务部门加大对出口骗税的稽查力度,影响到全省纺织服装出口。据初步估算:2011年度约减少出口6000万美元,今年1-7月份至少影响出口4000万美元。此外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抵抗风险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弱点。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利润率仅为2%,在当前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汇率风险叠加情况下,企业仅能维持生存,出口负增长呈普遍现象。
2. 株洲服装出口的现状
株洲芦淞区是株洲的核心经济区,也是株洲服装市场的核心商圈。目前,株洲芦淞服装市场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物流中心,拥有43个专业市场,商品辐射到中西部地区l5个省市,集聚了4000多个服饰品牌,影响远及俄罗斯、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亿元的年交易额,为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株洲芦淞市场群荣获“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女裤名城”、“中国服装商贸名城”等头衔。仅在今年,芦淞市场群更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之殊荣,十大本土服装品牌亦获评成长型品牌。
二、株洲服装出口贸易的优势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株洲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运输方式多样。株洲历来有“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湘黔、京广、浙赣三大铁路均在这里交汇,和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其中株洲北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和特等站,日均通行17000辆车次。此外,武广高速也在株洲设立了一等停靠站。株洲公路也十分发达,除了现有的10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京广高速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经过株洲。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 绕城而过,四季通航,沿江而上可达衡阳、广西,下可通洞庭湖、长江,株洲港为湖南省港之一。大型船舶可顺着湘江,经过长江,经上海口岸发送货物到世界各大港口。空运方面,株洲距黄花国际机场41.629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二十多分钟可以到达。
2. 服装产业集群化的优势
“治麻为布、始作衣裳”的炎帝,开创了中华服饰文化,而今,株洲芦淞服装市场群作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市场群,其占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公里,营业面积超过100外平米,加上正在改造和新建的近60万平米的市场,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品牌超过4000家,各类服饰鞋帽小商品市场多达40个,并与东南亚、西欧、非洲等国家地区建立起了商贸往来和战略合作关系,年成交总额达到300多亿元。株洲服装出口企业依托服饰市场集群的优势,推动着株洲市服饰产业快速的发展,使得服饰产业成为株洲制造业的另一块地方经济品牌,也让湘派服饰品牌走出中国,辐射全球。
3. 优质的配套物流服务设施
芦淞服装物流中心物流整体项目已在省三产业办登记,并列入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省商务厅按省政府要求督促株洲市搞好物流发
规划,加大对芦淞市场的支持,并将芦淞市场群纳入重点联系的商品市场。芦淞服饰物流中心“三区一中心”的自身建设已颇显成效。为打造服饰名城,促进我省服饰产业的发展,株洲市委、市政府将株洲市芦淞服饰物流园区纳入了“十一五”重点工程,园区首期规划4000亩。
三、株洲服装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出口附加值低的产品
株洲服装企业目前多出口中低档的产品,长期以来通过价格竞争、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获利,产品附加值低,并且多从事oem贸易,其技术含量较低。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导致的税收的增加,再加上不断提高的纺织材料、染料、劳动力及运输成本,以及来自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断地压缩着株洲服装出口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很多企业的利润已经逼近了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只有1%~3%利润率。
2. 没有国际品牌,知名度不高
“名牌战略”能够有效的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发达国家多采用“名牌战略”来抢占市场以及占据竞争优势。目前,株洲服装企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的产品,其产品的定位不突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较低,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大众消费品,出口还是以定牌和贴牌为主,缺乏在国际上能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3. 缺乏外贸人才
一方面,株洲的服装出口企业起步较晚,落后于东部浙江,江苏等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出口额度上,也远远低于它们。因此,大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通常都选择在沿海省份就业,认为沿海城市的服装出口企业较省内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湖南乃至株洲的服装出口企业一般都是一些中小股份制公司,企业高层主管不是特别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所以目前很多公司不愿花重金引进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员工,使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高。 四、提高株洲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策略
1. 建立起一条完善的服装产业链结构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摆在当前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链的不完善,面铺料、色织、印染行业等产业链条中的几个环节并不在本地区。而这部分需求必须从外地引进,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导致这部分利润的流失,更严重的是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株洲只有不断完善服装产业链的结构,加大产业合作,充分利用株洲服装市场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以株洲为核心,包括周边城市,集中优势力量,联合发展,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2. 实现株洲服装产业的升级
株洲服装产业因为没有高档产品和知名品牌,因此缺乏品牌效应,无法和国际知名品牌竞争,无法抢占高利润市场。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增强行业的创新能力,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应以培养和引进高级专业服装设计人才为着力点,在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加强调整和升级本地区的产业机构,完善产业链。除此之外,各服装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创新研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以及生产率,以便实现高附加值。
3. 打造株洲服装国际名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都呈现出高端化、名牌化的趋势。株洲在为发达国家品牌服装贴牌生产的这些年里,不断累积经验,使得株洲的某些服装在工艺、品质等方面能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株洲服装企业应注重产品开发和设计,创建自有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使本土湘派服装既能结合前沿时尚,也能兼顾其他消费市场的需求,使品牌产品在初级研发阶段就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将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不仅能在国内一枝独秀,在国外也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同时要加大株洲服装品牌的宣传力度,依托现代化传媒,倾力打造品牌效应,以塑造品牌形象为核心,加强广告宣传攻势。
结语
株洲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城市,立市靠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株洲市工业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在产业上有所创新。大力发展服饰产业,对于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壮大芦淞市场群,改善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华,郭晶.中欧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对比分析[j]. 商业研究. 2008(11)
[2]王静.我国出口服装业何去何从——基于实证且以宁波地区为例[j]. 中国市场.
2009(13)
[3]王惠珍,陈黎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后配额时代”宁波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特区经济. 2006(03)
[4]蒋浩.中国与欧盟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1)
关键词: 绿色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壁垒事件频发,绍兴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大市,影响首当其冲,无论是纺织服装,还是全市其他商品,对外贸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12年,全市纺织服装实现出口172.0699亿美元,同比下降0.41%,全市商品出口总额为255.57亿美元,同比下降1.67%。
一、绿色壁垒对绍兴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绍兴县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对其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某种程度上在促进行业观念转变、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对其出口也筑成了巨大障碍,从短期来看,负面影响极大。
(一)正面影响
(1)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了观念转变。为应对绿色壁垒,“倒逼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开始扭转错误观念,既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时又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既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又会兼顾消费者利益。也促进了消费者环保观念的转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绿色壁垒增强人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长远利益之所在。
(2)促进纺织服装产品法律、法规标准、环境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随着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多,进口绍兴县出口产品的国家对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纺织及服装产品环境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检测标准,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使出口企业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测。这种状况促进了绍兴地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确立和完善。
(3)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国际贸易中正当的、合理的标准、指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卫生为目的,破坏生态、环境和对人类健康有损害的纺织品服装逐渐下降,安全、环保等高新产品、绿色化产品得以开发,落后产能得以淘汰,这有利于引导产品结构深度调整,推进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日益频繁的绿色壁垒环境下,绍兴纺织业产品及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
(4)促进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出口市场的拓展。
面对进口国的进口门槛抬高,准入市场受限,对欧美出口变得日益困难。绍兴纺服企业因出口形势严峻,被迫将出口目标逐渐转向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国际市场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也在积极拓展之中。
(5)推动营造良好健康的外贸环境。
绿色贸易壁垒会推动国家层面的外交动作,通过国家间、政府间的谈判和协商,为构筑统一规范有序的国际外贸发展环境共同努力。
(二)负面影响
从短期来看,频繁的绿色壁垒给绍兴纺织服装企业经营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1)引发频繁的贸易摩擦,出口增难。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成为绿色壁垒的重灾区,遭遇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夹击,贸易摩擦不断,给纺服企业的出口更添诸多贸易风险,出口面临困难。
(2)市场准入门槛抬高,国际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自2011年以来,欧美和日本针对产品本身,出台的措施标准要求大大提高,出口门槛抬高。为稳定和巩固市场,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企业只得狠下功夫,使得生产成本上涨,加之生产成本要素高,而丧失传统价格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趁机抢占市场。如越南自2011开始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使之出口纺织品服装变得更加便宜,比绍兴纺织品服装更具备价格优势,与绍兴争夺中低端纺织品市场,从而逐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
(3)企业出口成本综合上涨,出口利润下滑,国际竞争力减弱。
随着检测指标增多、技术标准要求提高,纺服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项认证,大大增加了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检测等出口和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失去比较优势,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与2011年相比,2012年绍兴对欧盟、美国等出口总额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4)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收窄,主要市场占有率降低,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2011年,绍兴的纺织服装业出口深受欧盟的REACH新规所害。面对欧盟提出的更为宽泛、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措施,为确保产品能够符合欧盟REACH法规要求,绍兴不少纺服企业的检验测试费用及使用合格化学品的价格提高加大了出口商品的直接成本,出口欧盟难度突增,不少企业因无力承担出口成本的增加,只得放弃多年经营的市场,出口市场收窄,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5)传统出口市场受到挑战,绿色壁垒负面影响扩散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仿效它国制定标准,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尤其限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频繁的贸易壁垒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保护性措施往往引发蝴蝶效应,引起他国仿效,对于相关行业的有序拓展和健康发展构成挑战。2012年底的墨西哥诉中国纺织品服装补贴措施案磋商程序一案,最后引起美国、欧盟、巴西、秘鲁、洪都拉斯等多个国家纷纷响应。
(6)众多中小出口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生存堪忧。
面对目标市场日趋严格的检测标准,绍兴地区一些出口规模小、融资难的企业无法从生产的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同时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的瓶颈又无力研发技术含量和附件额高的新产品,升级转型困难,时间一长,就会面临破产倒闭而在国际市场上淘汰。
(7)给企业、出口商、进口商都带来了压力。
伴随更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出口到欧盟、美国等的纺织服装因不符合标准和要求而遭拒收、扣留、召回、终止合同或停止进口等事件屡屡发生,国内企业面临的出口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进口商担心产品质量问题越发谨慎,往往只询价不下单,出口商面临的压力和承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订单量下降的同时,接单难、议价难、防险难的现象日渐显现。多重瓶颈制约,行业盈利能力很难提上。
综上可见,绿色壁垒在短期内给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这需要绍兴市政府及企业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期成功跨越绿色壁垒。
二、促进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与建议
面对绿色壁垒不断升级的严峻形势,绍兴公平贸易工作,重点要构建规避、转移、应对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一)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规避绿色壁垒
一是着眼经营行为抓规避。针对当前“三高两低”的产业特点和纺织产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提高纺织服装业准入门槛,切实限制企业重复扩张设备和生产能力,维护出口秩序。积极指导,避免同业竞争,协同出口,从行业上保证出口的有序。引导企业加强法律意识,自觉树立忧患意识和主人翁精神,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二是着眼产业转型抓规避。坚定不移推进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孵化创意资源,大力引导化纤差别化、面料功能化、印染绿色化、服装家纺品牌化和技术装备信息化,加快纺织印染产业集聚,积极推广气流印染和数码印染等先进设备,切实提升印染水平,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按照“控量提质、集聚升级、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使全市80%以上的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到绍兴滨海工业区。三是着眼市场拓展抓规避。继续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提升工程,致力打造制造、贸易、创意三个“国际性纺织中心”,推动了轻纺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网上轻纺城”,推进有形市场和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帮助绍兴外贸企业拓展贸易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注重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转移绿色壁垒
一是扩大交流抓转移。通过邀请一批国境外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团和市内企业进行对接活动,由市领导带队外访一批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对接一批国境外驻华领事,达成一批经贸合作事项,来提升绍兴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二是扩大合作抓转移。要内外协调合作。联系接触我国驻外大使馆、经参处、协会以及上级商务主管部门,帮助企业了解国际形势、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和市场机会。要内部团结合作。建立和完善市境外经贸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护境外窗口企业和外派人员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在境外窗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组织成立或者参加行业协会或商会。要对外友好合作。引导“走出去”企业处理好与东道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三是扩大投资抓转移。千方百计引导企业“走出去”。 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到境外设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从而绕开各种反倾销等贸易壁垒。要搞点示范。在境外窗口相对集聚国家和地区探索建立“中国轻纺城办事处”和“境外营销网络联络示范点”。要抓点突破。实质性启动实体企业“走出去”,并在境外资源开发、商贸中心等实体领域进行拓展。要设点营销。重点引导企业构筑国际营销网络,实现市场多元化。
(三)努力构筑政企联动机制,全力应对绿色壁垒
一是建立多层次联动机制抓应对。建立应对贸易壁垒工作组,切实加强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同时开设“应诉直通道”, 积极参与由商务部、地方各级外贸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及相关企业的“四体联动”的应诉工作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一案一议”、“案案有举措”。再者注重加强协会主导,依托绍兴国际商会,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指导、组织行业企业开展应诉。二是建立立体式宣传机制抓应对。注重点线面结合宣传,提振企业应对信心,消除企业“搭便车”的错误思想,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提高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意识,增强企业申诉及应诉意识。三是建立全方位服务机制抓应对。建立健全预警服务平台,特别是绍兴纺织服装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应逐步建立纺织服装品生产情况、出口市场消费构成、价格变化及环保法规新规的预测分析系统,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绍兴公平贸易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对企业参加出口信保和开展“两反一保”涉案应诉的补助;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服务平台。联合海关、国检、中信保等涉外部门开展专项服务活动,服务内容包括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及实务操作讲解、中信保国际贸易风险。建立健全纺织服装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切实保证纺织服装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杜吉泽,高峰,程钧谟,王道高. 绿色贸易壁垒的兴盛与我国的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0,(4).
[2]曲世敏.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2(2):P49-54.
[3]王飒.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应对策略[J].流通经济,2014,(1).
[4]王世联. 经济全球化下的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J].上海企业,2005(08).
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淮滨点评:
央行调控管商业银行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准备金率再次被提到历史的高点。接下来或许就是加息了,因为CPI指数依然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目前,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固定资产缺乏从信贷资金的来源,而且流动资金也出现了告急,不得不从民间或地下钱庄获得高代价资金来确保企业运营的需求。加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何以做到两全?确实是一件难事,需要政府及金融机构寻找良方。
纺织服装出口数量首次负增长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今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研究报告显示,1~2月纺织服装出口综合价格指数提升了10.15%,高于前两年提价幅度。但1~2月份出口数量出现了-1.78%的负增长,导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也降至8.19%的低水平,较2007年全年增速回落了10.58个百分点。
淮滨点评:
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少有的情形,与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都有关联,预示着今年出口形势严峻的一面。好在综合价格指数有了明显的提升,消化了一些负面影响,否则出口形势会更“惨”。今年国际经济和关、欧、日经济整体上不好,需求增长疲软,再加上汇率因素影响, 出口增幅回落在所难免。出口企业要做好渡难关的准备:国际市场多元化的路子还得继续走,国需求的深度挖掘也要想出好的招数,内外销市场互补是我们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
中纺协
六省调研相关政策建议出台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组成的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
一、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现状
2009年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的关键一年,虽然整个行业的增长幅度较以往稍有减缓,但总的来说比起2008年还是有所回暖的。江苏服装行业的整体情况是“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基本协调;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亏损额有所上升;出口额增长平稳”,根据2008 年上半年统计,江苏规模以上服装企业2670 家,从业人员69.4 万人,资产961 亿元,2008 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现价产值同比增长12.3%,增速低于2007 年同期11 个百分点,1-9 月累计产销率98.2%, 同比微升0.1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8%,比2007 年同期增幅回落23.9 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上升63.1% ;服装出口受阻,增速放缓,1-9 月全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4 个百分点。
二、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的各种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
由于资本项目、外贸顺差大幅度增加的现状仍在持续,国家外汇储备仍在大幅增加,以及在全球汇率体系下加元,美元,澳元,升值的大方向将无可置疑。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第一次掉到8.00以下,到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突破7.00的大关,再到现在的6.826附近。人民币受国际影响在不断的升值,对于本身已经利润很微薄的纺织服装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据有关方面研究,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纺织行业销售利润将降低二到六个百分点。若人民币升值五到十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十。特别像是对出口依存度很高服装行业,损失更大。拿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公司来说, 2009年服装出公司口额达到8200万美元,利润有靠近1200万美元,但若是人民币上升一个百分点,利润将下降近七个百分点。就靠近80万美金。对于江苏省整个服装行业来说损失就更为巨大。
(二)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
出口退税近期又成为了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盈亏,甚至是存亡。其中服装行业受的影响又尤为巨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纺织服装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命运,大多企业即使不倒闭也只能勉强生存,为了缓解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2008年7月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自2008年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百分之十一提高到十三,10月21日又联合下发申明,决定从11月1日起再次上调纺织出口的退税率到百分之十四。而在现在,经济形势渐渐走出低谷,走向复苏,服装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而这可能会带动服装纺织产业链的一系列改变。据了解,有很多公司实质上服装的买卖收益和支出基本出于平衡,利润的主要来源,甚至是所有来源都是来自于退税部分,退税率的降低必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下面就以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公司为例来证明一下退税对利润的影响问题。
本文将采用弹性系数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出口退税率对利润的影响。
1.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是出口退税率对利润率的弹性dr/r / de/e ,其中dr/r是相应引起利润的变化比率,de/e是出口退税的变化率。
出口退税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有如下几种情况:
当dr/r / de/e=1时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幅度与利润的变动幅度相等
当dr/r / de/e>1时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幅度对利润的影响较大
当dr/r / de/e
2.相关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本文收集了2002年到2009年的相关数据,包括出口退税率和服装公司每年的利润,并对其进行了弹性分析,如表1所示
⑥数据来源: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03-09年工作总结
3.数据分析
从图表中看,服装出口退税率弹性基本为正值,即说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必然引起利润率的提高,但有时候出口退税的降低,服装公司整年的利润还是会提高。这其实与整体并不矛盾,虽然出口退税率降低,但是由于公司发展的比较迅速,业务量也在逐年增强,而老客户也愿意承担一部分由于出口退税而使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所以整体来说,年利润还是增长的。从数值来看,出口退税率弹性都在一以下,但是基本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对利润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巨大,但还是十分可观的。再加上大形式出口退税率会进一步下调,所以企业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来填补此块的利润损失。
(三)服装行业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
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服装的成本核价包括面料价格,辅料价格,工缴,商检报关,包装,运费等等。而占据大头当然是面辅料价格和工缴,而面辅料价格就是原材料的价格,工缴也就是工人工资。这两项的价格高低,决定了衣服的成本,也就基本决定了报价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的多少。
1.辅料价格上涨
2009年,矿石的价格幅都很大,所以金属辅料的价格也在一路攀升。至于面料,作为最主要的原材料,由于基于棉花,纱的价格上涨,所以面料价格也一直高居不下。2009年10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价格为14022元/吨,比上月末上涨875元/吨,聚脂切片,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价格比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涨幅在950-1050元/吨。这些都使的面料的价格不断提高。与09年同期相比,苏纺服装公司所购进面料,桃皮绒涨了2元一米,斜纹纱卡涨了1.5元一米,基本每种面料的涨幅都超过了百分之十。
2.服装行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工厂的利润也就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然而随着物价的上涨,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成本的增加,原来的工资已经不能满足工人的需求。此外,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种枯燥体力活不能承受。特别在苏南地区,很多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只能通过提高工人工资来吸引人。从苏纺服装公司来看,基本上下属的两个工厂,铜锦制衣,同泰服饰,工人的平均工资涨幅也超过了百分之十。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人工资的提高,都进一步增加了服装成本。使得服装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和利润额都有很大的下降。同时由于成本的提高,很多外国的服装企业都在逐渐将部分订单转移到越南,非洲等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成本更低的国家。若还是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则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四)贸易和技术壁垒
贸易和技术壁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江苏省服装外贸的快速发展,各种规定,条款都将很多服装外贸公司阻挡在了订单之外。下面就介绍四种最常见的贸易技术壁垒。
1.过渡性保障措施(TSM)
目前江苏身省纺织业对国际的依赖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服装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加上出口产品的价格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我国服装行业的出口很容易被欧美等国家认为对其市场有巨大冲击力。为了保护其本国市场,会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2.技术贸易壁垒(TBT)
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有超过百分之七十受TBT的影响,每年损失超过20亿美元,而其中主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以下几种。
(1)有关的技术法规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包括服装有害物质残留量多少的界定,还有标签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2) 合格的评定程序对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主要包括ISO9000,ISO14000的权威性认证测试
(3) 服装出口受各个国家不同标准的影响
3.绿色贸易壁垒(GBT)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举个例子:生态标签的限定,包括纺织纤维标准,纺织加工化学标准,以及生态纺织品的认证。
(五)业务员经验的不足
在订单的处理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问题。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业务员却不能及时发现,再将要出货时,被查验出来,引发争端。
在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条件下,怎样在不利的经营环境中脱颖而出,走出现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困境,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企业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要和政府,其他企业合作应对贸易壁垒问题,必须在发展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四、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应对策略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改进
1.加大,加快纺织服装的研发和企业改造力度。
江苏省纺织企业首先应该加大原材料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原材料的多元化,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等,在原材料供应环节实现多元化、环保化,高科技化。其次,对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核心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原有低档纺织产品的质量和层次;充分利用国产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的原材料优势进行面料新品种,新外观的设计研发。加强印染和后续处理企业的改造,加强服装设备的改造,以提高服装的质量和层次。
2.加快核心产业的调整
推进结构的优化。拓大纺织产品的应用范围,加快发展医用、汽车用,军用等产业用的纺织品,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并致力于发展装饰用纺织品,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化纤纤维行业结构处于合理化,大力开发功能化、差别化纤维,使得自己能够更多的提供制作高档服装的面料。
3.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创建国际化的自主知名品牌。在当今国际市场上,服装品牌的塑造已经成为提高服装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品牌的竞争是高级别的竞争,其竞争的意义在于隐藏在品牌内部的科技和文化。能否创造出拥有忠实追随者的国内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能否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培育出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创新、营销渠道建设方面有独特优势的企业,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
4.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产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把具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并且加快产业整合,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程度。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差别化的产品特色。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相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形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高、中、低档纺织服装产品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策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并且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业务员,用业务员来带动公司业务量的上涨。
总之,推动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摆脱以高数量,低价格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适应现在服装行业的形势,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合理应对纺织服装业贸易壁垒,扩大出口
1.针对TSM对策:
(1)普及TSM的相关知识,对目标市场的结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对江苏省的纺织服装出口过程和形式进行跟踪调查,以调节出口节奏的缓急。
(2)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减轻TSM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对实施TSM的国家进行交涉。
2.针对TBT对策:
(1)建立TBT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2)充分利用《TBT协议》的相关条款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
(4)提高纺织行业的产业技术
3.针对GBT对策: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绿色信息的采集
(2)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致力于发展生态纺织品
4.打破贸易壁垒的其他对策:
包括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出口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等等。
(三)扩大国内市场,加强内需
中国国内的需求本身就很大,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所要做的是建立,经营自己品牌,建立自己的国内销售网络。
四、结论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外形式对纺织服装业来说比较严峻。但是这也给了我们江苏省企业改革的动力和契机,只要企业能够在巩固核心业务下,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新的合作伙伴,稳步推进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积极配合政府,行业协会克服贸易壁垒,培养自己一批优秀的业务员,服装企业肯定可以在以后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Taufiq Choudhry.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 United统计es Ex2ports: 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Japan [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International, 2005,19 (1) : 57 - 71.
[2]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威.绿色壁垒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2007.
[4]张燕文.国际绿色竞争力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J].中国纺织业,2005,(10).
[5]上海纺织科技编辑部.出口退税率回调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上海纺织科技, 2008, 36 (9) : 61.
[6]惠露露.出口退税若调高能带来多少利好[J].纺织商业周刊,2008,(28) : 34.
[7]俞文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改变浙江纺织企业的困境吗[J].开放导报,2008,139(4) : 93~ 95.
1、服装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无锡向来有“布码头”之称,其服装业起步较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在同行竞争中拥有诸多优势。2006年服装产业增长了8%,销售增长了10%.出口创汇951.9亿美元.这是服装产业品牌、竞争力的表现.也是跟世界各国同行共同发展的机会。2008年无锡市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企业1044家,就业人员28.3万人,占全市的23.9%;主营业务收入1423亿元,年均增长11.1%,占全省的18.5%;利润55.6亿元,年均增长15.8%,占全省的20.5%;服装49896.2万件,占全国2.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出口型经济快速发展,服装出口比例加大
无锡市纺织产业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08年外贸出口约4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粗加工及初级产品调整为以深加工产品和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向其他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1-5月无锡全市服装对美国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0.18%;对欧盟出口8007万美元,同比增长80.6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14.24%;对日本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1.72%,比上月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对欧美市场出口的服装占全市服装出口总量的44.42%,比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需求条件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实力增长,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增长停滞,对欧美等国的服装进口减少,增强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活力。根据2010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纺织业优势提升,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三成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6%,其中,5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4.4%,比4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
(三)竞争状态
无锡服装业加工生产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已具备一定经验,信息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备,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并毗邻港澳,承接单活跃,在全球和国内消费市场均具有竞争优势,且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装备业、物流业,部分纺织品出口额取消,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国内市场细分,市场潜力巨大。
二、无锡服装出口贸易遇到的问题
1、人民币不断升值,服装出口压力增大
服装业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行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对汇率的变化也特别敏感,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持续不断地升值,屡创新高,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服装的出口产业的汇改承受力弱,导致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弱化,产品竞争力降低,附加值降低,利润下降,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利润就会下降2%-6%左右,在外销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服装企业自然而然地由外销转为内销,加剧了国内服装行业市场的竞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的持续攀升,服装企业的接单将会变得愈来愈困难。
2、商品结构存在矛盾,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尽管近几年无锡市部分纺织企业和产品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纺织品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产品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综合卖场的所需样品,制约了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其款式设计也缺乏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不仅仅只是追求耐穿和结实,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而保守的服装设计跟不上潮流,在设计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拓展消费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纺织服装出口多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影响力不够,国内市场也缺少强势品牌,总体上品牌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纺织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的要求。
3、服装面料不环保,节能减排压力重
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服装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而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在服装出口过程中,尤其是在整理高档服装面料时,由于其处理的难度,其整理后的废水排放量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现今倡导的“绿色经济”相违背,也与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相矛盾。
4、生产带有盲目性,品牌创建不到位
品牌代表质量与信誉。由于服装自身的社会属性,服装品牌已成为地位的象征。再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消费者更多的愿意选择品牌。而无锡多数服装企业安于现状,仍停留在“要什么做什么”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自主创新不足,使得社会服装生产规模的扩张大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短视性,缺少知名品牌,妨碍了企业及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保持,因此才会出现服装供量过剩、价格猛跌的情况发生。
5、产品风格定位单一,影响服装市场转型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政策的提升,服装消费的年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老年人消费群的增长,但目前服装行业的风格定位多以中青年居多,使许多老年人难以买到适合的衣服,很多企业只能靠打价格战来取胜,这种同质的消费年龄定位,人为加大了服装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无锡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1、缓解汇率波动问题,谋求更远更好发展
人民币升值,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无锡服装出口现在所面临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以缓解当下面临的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谋求更加长远,更好的发展。
(1)宏观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宏观调控服装业发展
政府出台了《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随着《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出台,江苏省无锡市纺织业通过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锡市制定了《提升行动计划》。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创新发展,把无锡纺织业建成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面料、高档服装的研发设计中心、批发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中心。
此项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无锡纺织企业的创新热情,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纤维和新品研发,已有一定成效。如江苏阳光集团引进了30多个项目团队,攻克面料、设备开发、服装技术等领域技术难题50多个,研制成功全球首创的可喷洗西服,吸引了来自于西班牙、德国经销商5万套的订单,实现了“一匹精纺面料价值一辆车”的业内奇迹。与此同时,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建设,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在无锡纺织业的贡献率。
通过《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服装纺织企业先后被淘汰、转移或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电子产品或新兴产业的企业。
(2)企业方面:用文化提升附加值,降低服装出口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服装业附加值的降低,而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应用文化来提升服装商品的附加值,用无锡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其服装文化的身价。一方面,培养顶级设计师。顶级的设计师能用其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诠释服装文化,自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中国传统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服装设计中,将本土服装国际化。另一方面,培养德艺兼备的工人。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而服装出口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部分个人在服装加工重化工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以次充好,使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仅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更严重破坏了服装行业的形象和企业声誉,因此,要加强对服装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劳动队伍。
2、加大先进科技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首先应加大服装的科技投入,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提高我市服装行业的装备水平。装备改造的重点是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划。既适合柔性生产,又符合环保、节能要求。要重点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仓储系统等。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使我市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和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发展非棉天然纤维、再生资源纤维原料和产品及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高档服装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激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品牌行业的发展。其次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2008年,无锡市对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有较大增长。这两个地区都可以成为新的出口渠道。应该在巩固原有欧洲,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中亚,大洋洲,东盟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锁带来的被动局面。
3、开发环保高档面料,降低产业环境污染
所选面辅料应不含有毒成分,选用无毒、无污染及易回收、可重新使用、容易降解的面辅料。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特种整理等,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一代高档服装面料的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以促进出口。开发功能性、高品质、新用途的混纺、交织、提花面料。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开发高支、轻薄型、多种纤维混纺、花式线、松结构等高档精粗纺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各种功能性原料和功能性整理方法开发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阻燃、防水等功能性面料和高档纯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的影响力
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产品基地,带动全行业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强化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间的配套互补,采取剥离、集中、优化和资产组合等措施创品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锡中润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20多年服装进出口贸易经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外贸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公司年出口服装600余万件,品种包括男、女、童,时尚、休闲装极其它种类的产品。 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与日本、韩国、欧美、澳洲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位客商、厂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并以诚信服务深受广大客商、厂家的信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态势,2007年,该比重已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已经超过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海外品牌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零售连锁到自营专卖,在2008年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渠道网络的扩张、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推广的策略等方面都将有推陈出新的举措。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供货成本不断攀升的矛盾下、在市场供给相对饱和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下,价值创新成为品牌生命力的一大支柱。
5、实现服装市场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111国第一纺织网有关人士指出,相比之下,无论是4月份,还是前4个月累计,服装出口额同比增幅均已降至近5年来最低水平,当前业内悲观心态日渐浓重。同时表示,数据反映的情况与现实相当吻合,自2005年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尤其是08年,各种不利因素综合导致业内生存压力骤然上升,企业停产关门倒闭也早已屡见不鲜,扣除出口单价因素之外,服装出口增速放缓已成必然。
自救热潮
虽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必对行业状况过分悲观,纺织服装市场情况其实没有资本市场预想得那么差。尽管行业效益确实下滑,也有许多企业倒闭,但并不是“一片哀鸿”。毕竟还有许多企业盈利并增长。预计5月出口增速应该和4月差不多,全年15%的出口增幅预期不变。
然而许多企业也看到因行业利润率的持续走低引发的生存危机,一波花样繁多的企业自救热潮正兴起于纺织服装行业。
尤其是外贸业务占据相当比重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包含出售地皮、业务适当多元、发行新股借力资本市场,以及转行等多种自救途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或者“创造”,在市场形势日趋严峻及从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这些企业期望通过各自的方式获取资金升级原有产业,或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作为河北知名纺织集团,常山股份2007年的业绩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5%的情况下,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下降了5.33%,而考虑到2008年的市场形势,常山股份的纺织利润率将可能持续缩水。基于目前的困境,常山股份近来推出一名为“主业优化升级、介入房地产外发”的“自救”计划。即希望升级原有纺织产业进入高利润市场,及寻找到其他利润增长点来使企业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获得发展。4月中旬举办的股东大会上,常山股份审议推出的2007年年报明确指出常山股份未来几年将介入房地产开发以心对纺织行业不景气所导致的公司利润的下滑。此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联合国内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对市内厂区土地进行联合开发;二是抓住石家庄城市建设的商机,做大做强房地产业务。
这个计划在眼下的纺织服装行业内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在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为了寻求自身的出路,通过出让城区厂房土地变现,正成为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筹集资金、渡过眼下行业难关的首选。
据了解,常山股份眼下能转让的市内厂区土地共有82.6万平方米,而一旦全部转让其净资产将增加约30亿元。对此,常山股份在年报中指出,通过对市内厂区房地产开发,获得土地二次增值收益,不仅可以更多筹集资金,进一步提高主业改造升级的档次,而且可以保证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保证国有股权增值。
而除了通过转让土地来升级纺织主业外,常山股份还希望在土地转让过程国介入房地产开发以培养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常山股份董事长汤彰明曾对外表示,对于厂区土地,常山股份不会一卖了之,而是要以此为契机,介入房地产开发,实现公司的适度多元化。而这,也体现了眼下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纺织企业因主业利润的微薄开始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城内厂区房地产开发上,甚至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纺织服装行业有望再度掀起一股房地产开发热。
目前,常山股份的“主业优化升级、介入房地产开发”计划正在进行,在主业升级方面,去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工厂配套设备招标订货并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加速运作搬迁的二期项目。而对于发展房地产业务,常山股份计划引进国内有实力的房地产商,通过合作开发等方式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
资本市场凸显重要性
纺织服装板块2007年利润增长速度为100.4%,在A股市场各板块中位居前列。但纺织板块上市公司快速的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得益于2007年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及银行证券公司高度增长的利润。但是纺织服装板块在全部上市公司的利润占比仅为0.8%,在整个板块中排名第20,对上市公司整体利润贡献不高。同时,纺织板块市值总额增长占比仅为0.9%,在整个板块中排名第24,说明纺织行业并没有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展开融资行为。
2007年,证券市场通过IPO首发上市,获得接近4600亿的直接融资。其中服装纺织有4家公司上市――山东如意、报喜鸟、宏达经编、新民科技。4家公司大概融资9亿元,占了整个行业融资额度的2/3不到。相较A股市场其他板块,纺织行业的融资额实际上是大幅下降的。也就是说很多纺织企业和上市公司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通过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行为为公司治理和未来发展带来的好处,通过资本市场改善企业的发展机制。产品99.9%出口美国的江苏金飞达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也打算升级原有主业,不同的是,在发展资金来源上,金飞达选择发行新股从资本市场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