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必然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这就使我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故在许多成语中都与土地有关,如“土豪劣绅”“、土生土长”和“土崩瓦解”等。而英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其四面被海水环绕,故其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也促使其所形成的文化中都与水或航海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比喻一个人挥霍金钱的时候,会用“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来加以描述;在形容一个人的形体单薄、虚弱的时候则用“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来加以描述;而在告别友人的时候则会用“haveagoodsailing”(一路顺风)来加以描述等。因此,只有掌握了中西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正确对语句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因素

宗教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会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宗教门派众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为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三个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义,如中国道家主张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则主张佛祖则是至高无上的神,其法力无边,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语言中明显看出。汉语中有“天命不可违”、“借花献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语言表达。而西方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他们只承认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其无所不能,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为了达到翻译忠实原意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二、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导入异国文化

中西翻译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认识度和理解度,教师需要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导入到量的异国文化。通过将英语翻译与文化学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英语翻译的水平。但是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教师在导入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外,还需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习俗的来源。例如,英语中有“raincatsanddogs”的习语,这句话用汉语可以表述为“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译就会理解为“下猫跟狗”,这样就明显偏离了翻译的本意。这句习语主要来源于北欧的神话传说,传说猫跟狗对于风和雨等天气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壮如牛),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意思来理解则成了“壮如马”了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个文化背景不了解,则会出现上述可笑的误译现象。

(二)介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英语结构区别于汉语结构,其重视主题句和主体结构的构成以及句子结构连接过渡词的作用,并且侧重用介词和连词来表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很少用或几乎不用。另外,英语表述别忌讳重复,如果出现重复的问题,通常用省略、替换或代词的形式来加以表示,但是我们汉语中常用重复来表示强调。

(三)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通过删减或增加词语来使语句变得更加通顺。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包括词类转换、增删词语以及拆分语句等手段。首先,词类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其主要是将那些由动词转化来的名词或具有动作意义类型的名词后接of的形式按照汉语中动宾短语来进行翻译即可。其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结构表述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增加或删减词汇才能够使意思更加忠实原文的含义。

篇2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注意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以利于我们对不同背景下习语的理解及认识。

一、直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这种方法更多用于习语在修辞、语法、言语以及语意上相同的情况下。其要表达的意思易于被读者推出来。例如:

1.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彻底失败了。

习语 “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动, 二战结束之后这个习语就用直译法翻译成了“武装到牙齿”,如果翻译成全副武装,语气色彩就会差一些了。

2. But I hated Sakamoto, and I had a feeling he would surely 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 但是我恨坂本,并预感到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见祖先。

如果我们把“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直接翻译成“...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死”,虽然也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是却少了原文的幽默诙谐意味,读来让人兴趣索然。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没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都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同意习语。例如:

1. Do no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必担心太早。

如果直接译成“到了桥边才过桥”就有些模糊。因此应该采用意译法。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如果逐字翻译为“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这样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大家会不知所云。

有些时候意译法确实能够更好地表达原文内涵,但同时原文化及修辞的丢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意译法一般很少用。例如:我们不能把“a chilly day in spring”译为“早春二月,乍寒还暖”,同样不能把“each had been married to another”译为“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而是分别译为“初春一个寒冷的日子”及“有夫之妇,有妇之夫”。

三、增加法

1.意译注释。这些方法主要是用来翻译一些人名和地名。例如:American was too strong to be opposed head-on; to do that was to tilt at the windmills那时,美国太强太大难以与其正面抗衡,那样做无异于堂吉诃德挥长茅,驱羸驴,向风车冲击。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里的一个著名人物,因此这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并且整体上显得生动,准确。

2.增加解释词。为了避免过多的注释而造成冗长,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在合适的地方加一些词语,以使语言完整。但是这些添加不是任意的,而是符合一定的规则的,例如: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这个工作人员就像合拢起来的手风琴似的—不吭声了。再如: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黄鼠狼给鸡拜年

3.翻译转移。根据意思流畅的需要,原词汇可以由具有相同内涵的不同词所代替,在汉语和英语中它们一些相对稳定的生动表达应该在翻译中被保留,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具有相应意思的形象比喻去代替原文,例如: (1)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2)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总之,文化语境的存在给习语翻译确实带来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会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译者不仅要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把握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译者在处理习语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灵活地采用具体翻译策略,使得译入语读者明白原语习语在语域中的内涵,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从而真实传达原语信息,达到翻译文化转换的目的,实现最大限度的等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9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篇3

身势语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身体动作、姿势、目光、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坐力姿态和接触等。但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身势语也不尽相同,同一种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就有很大差异。因此,为了减少跨文化的障碍,我们必须了解一些中英身势语之间的差异。下面主要针对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接触在中西文化中进行对比。

一、手势

提到非语言行为,首先会联想到手势。手势语在整个非语言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身势语的核心。它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思想表达。但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手势动作稍微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大相径庭;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犹如人们在不合适宜的场合下说了不合适宜的话语。

表示“胜利”,英美人是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并且手心面向别人。在中国,表示胜利的方式是高举双臂,在空中挥舞着双手,正如人们经常在体育赛事中看到的那样,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后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双手挥动着手中的鲜花。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使用V形来表示胜利。此外,这一手势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2,并且此时不管手心还是手背面向对方意义一样,但在法国手心面向自己的时候就是一个侮辱性的动作。

招呼人过来的手势,英语国家的人是食指朝上向里勾动。中国人对此较为反感,因为这一手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挑衅的意思。中国人是用手掌向下朝自己方向招动来招呼别人。英语国家的人使用这一手势,是让人“慢一点”,如果手掌向外举起向下招动,则表示“你好”或“再见”。此外,中国主人常见“老外”在酒足饭饱时,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常会同时说道:I’m full up here.)然后在自己的脖子上一横,这一手势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杀头、威胁的意思,而在西方国家是代表我已经吃饱了,已经到脖子这儿了。在表示害羞的手势中英语国家是双臂伸直,向下交叉,两掌反握,同时脸转向一侧,就表示害羞。而中国人表示害羞时,喜欢用手臂捂住脸,头向一侧低垂。同样,在祈祷和发誓时,汉英身势语也是有所差异的。祈祷时,中国人一般是双手合十虔诚地放在胸前,英美人则是“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即用中指搭在食指上。发誓时,中国人是用手指向天或太阳发誓,有成语曰:“对天发誓”或“指天誓日”。而英美往往有两种方式表示发誓。一种是举起右手,伸开手掌,有时会将左手放置在《圣经》上;另一种则是用右手高举《圣经》。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但其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可以说面部表情对非语言交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变化也是人们在交际过程较容易留意到的。由于生理特征,人们在用面部表情来表示情感的时候具有较多的共性。正是由于共性较多,以致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因文化造成的差异,没能正确理解其行为含义,常会引起交际双方的尴尬、困窘,甚至误解。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面目表情。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微微一笑表示略有快意;张嘴露齿而笑表示较大的欢快情绪;嘴张得越大,牙齿露得越多,所表达的欢快之情越强。但在日常行为举止中,中国人的谦虚态度和英语国家的人的自负态度之间确实出现了值得提起的差异。受到了别人诚恳赞扬时,中国人一般都会从动作到语言给予否定,脸上表现出“否认”、“不能接受”、“不相信”等表情;而英语国家的人受到赞扬时一般是报以微笑、接受赞扬并说“谢谢”,这种态度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太谦虚,太骄傲或太自负了,反过来,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过于谦虚。还有一个面部动作,那就是“伸舌头”。中国人在表示十分惊愕或知道自己做错事后会伸伸舌头(尤见于女性和小孩),而美国人朝别人伸舌头则表示对此“不屑一顾”。

三、目光接触

目光语是眼神、目光传达信息,表达思想感情,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明通过眼睛及眼神,我们就可以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但由于各国文化的异同,它们之间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例如:英美国家的人为中国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认为看不起自己,而中国人却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总爱死盯着人,尤其是中国女子对英美男子的这种盯视感到极不自在,这就是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和习惯的结果”,在交际时,美国人往往先进行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但是,他们并不目不转睛或死死地盯着看,他们看一眼之后就把视线移开,或从一只眼睛移到另一只眼睛,之后再目光接触。这种目光传递的信息是:“我在听你的谈话,而且也不冒犯你隐私。”这种行为也传递“我与你平等”的信息。中国人那种谦卑的目光行为对美国人来讲,也可能意味着“我把你排除在外”,而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对中国人来讲,也可能是不礼貌乃至侵犯性的行为。正如习语所说:“Don’t believe those who dare not look straight at your eyes.”(不要相信那些不敢正视你眼睛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与英美人握手时可能会造成误会的原因所在。

还有关于“目光礼节”的差异,如:中国的会议和报告常常是发言人一个人在专心地读稿,而听众可看、可听、可记笔记甚至可翻阅资料,发言者很少和听众进行目光交流。但在美国人就可能认为对听众态度冷漠,听众也对发言人不大尊敬。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应该做到把握其中的分寸,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障碍。

四、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主要指双方通过身体部位接触而交流信息的方法。中国人属于低接触文化,见面招呼往往仅限于点头、举手问候、握手等方式,好友重逢也不过是拉拉手或轻轻打几拳。在英语国家,同性和异性间的人们都有互相拥抱和亲吻的习惯,这两个动作中国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中国一般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间在私下才会这样做。

在中国,同性好友经常有勾肩搭背、手拉手之类的亲密动作,对英美人而言就觉得非常别扭,因为在他们那边通常是“同性恋”所为。还有,在英美国家,如果确实因为拥挤或不小心发生意外碰触,大多数会立即表示道歉,而在中国却很少,因为他们对于公共场合的拥挤早已习惯,比如,买菜“贴身紧逼”是经常的事,那你还需要道歉吗?

身势语在特定的场合下可以成为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交际方式或手段,往往带有比较强的感彩。身势语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与口头言语一起使用。如果使用得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反之,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处于尴尬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身势语的方式和含义,了解中西身势语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以后的日常交际中进行更好的、有效的沟通,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篇4

目前,“感性消费”已成为新世纪最为明显和最富前景的消费特征,企业单纯依靠商品和服务的功能特点。已越米越难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消费者购买商晶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渴求,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中的白我概念的吻合。并最终达到某种特定心理状态的满足。而且整个消费活动的决策也往往以消费者感性的评价为标准.即消费者选择商品或品牌的出发点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态度观。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情感、品位、感性的消费态度,结合象征、价值、个性化等感性取向,必然会构形成了某个时期或某个群体的独特的“消费文化”。由此可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区分和理解用户差异性的“消费文化”形态,并根据消费者或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进行设计,是准确把握设计的基础。

二、感性的设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感性”反映了主体人对于客体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相对丁理性认知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等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领域,产品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及外观形态来传达的,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了“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感性设计。从产品设计过程“编码.解码”的角度。对于设计师而言,感性设计的意义在设计师运用灵感、顿悟、想象等思维方式编码产晶的外观形式,赋予产品一定的形态.塑造产品特殊的性格魅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在消费者所属特定的文化情境范罔内,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因素对设计进行解码,这实际上是一种主体客体化的“移情”过程.不同的消费者根据自身及外部情境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产品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造删设计受剑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一部分人由此联想剑了悉尼歌剧院,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建筑文化;而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对于土著文化的了解,将火炬造型和士著人使用的飞镖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传统和传承的情感。

针对“人”的感性和“物”的设计特征之间的关系,感性工学主张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为设计提供新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的感性意向定量、半定量地描述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此来研究“人”的感性感受。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在于:1)如何根据人机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的感受:2)如何通过顾客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3)如何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人机学的技术:4)如何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感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感性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范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感性词汇的获得通常假定“人”是处于相同情境条件下的,而没有考虑人们对于感性的个体和文化差异,没有深入考察文化差异对于感性形成及认知的影响,这样必然会限制感性工学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因此,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感性的形成及其特性进行分析,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感性设计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设计师提高感性认知能力以及把握感性设计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化的“感性”

l、文化带来差异化人群

文化的概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具有较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就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冈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文化提供了产品认知的情境,特别体现在产品感性认知的部分。例如,将产品置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们对它也有不同认识,如饮料的包装,世界范围的颜色――咆装、广告,到了阿拉伯(中东)却要改为绿色,因为那里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吉祥:如德国汽车,销往不同国家,就有不同的标准;伊莱克斯的家电,海尔的国际化中销售到美国的家电美国化。这种变通,是典型的因文化差异而做出的产品设计上的策略,并且是有着切实意义的变通,对于企业来讲,有着绝对必要的意义。因此,感性的设计与文化有着本质必然的联系,关结点就是差异文化带来消费人群的感性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设计师不但要超出于“物”的设计,进入产品“精神”方域,而且要考察“物”和“精神”所处的文化情境,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当产品的“性格”与消费者的需求或以前接触过的或想象过的自己中意的产品形态产生共鸣,那么这个设计就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即用户对该产品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表现在文化属性上,那就是知识、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维能力,文化属性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抽象的东西,却义蕴藏着非常神奇的决定性的力量。

2、文化的传承与感性设计

文化除了其一般意义上的特征以外,还有其具体性的一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设计师需要了解民族设计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不进行深层思考,就不能找准设计的出发点,不能在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中立足。对一件设计作品的诠释,除了对其功能进行解读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的思辨及意蕴的解读。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跨艺术、跨设计交流,这就更需要设计师对它国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设计品质、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如法兰西民族追求浪漫的生活习惯,形成了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设计载体承载的法兰西文化独特的形象;而德意志民族因其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的严谨的生活品质,使得德国设计“精湛、严谨”的风格:同样,美国是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使得该区域语言、习俗、信仰相对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所以美国设计更具轻松、幽默感。

传统文化特质在设计中的体现不同,人们需要深刻洞察主观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设计的相互辨证关系。并在对“人”的考虑上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的传承,以实现内涵意义上的传统与文化的融合。产品设计形态的呈现本质上就是这种生活文化一个问题,产品通常能够折射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倾向,它代表了一个地域、一个比族的生活特色。丽绕文化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走向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是某一时期文化特征再现及传承的手段,设计师在此阶段表现出某种相似的认识・要傲到这些就需要以人为本,真正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设计师需要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中寻找利益,设计出真正根植于民族传统的产品。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认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逐渐表现在对设计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外,文化传承的符号性决定产品差异与设计师所选择的符号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两者之间具有较人的认知关联性。这促使设计师绝不仅仅依据设计当中某一符号所具有的简洁外形和厚重底蕴进行设计和决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背后蕴藏的群体认知性,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6-02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