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篇1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是啊,每当我们告诉孩子要讲故事时,那一双双小眼睛里焕发出的是何等喜悦的光芒。以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包含了教育价值、认识价值、美感价值、娱乐价值等多种价值,而这些价值的实现往往通过孩子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才得以实现。

有人说:“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于人性情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要找一种方式最恰当地表达人物内心最细腻的情绪和感受的话,那莫过于音乐,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在很多时候,音乐给人心灵的触动是最精妙的文字无法企及的,如果说孩子对于文学的理解一开始还有隔膜的话,那么随着美妙音乐的流淌,他们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对于作品的理解将更深入、更透彻。

因此,从某一程度上来说,音乐就是文学的催化剂。

那么这种催化剂如何才能以一种丝丝入扣、恰到好处的姿态嵌入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呢?

一、让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深切关注和浓厚兴趣。

一部文学作品要对幼儿发挥应有的价值,首先就要赢得幼儿的关注和喜爱,只有当作品被幼儿真切关注时,作品里所蕴涵的文学价值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而幼儿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在直观上不容易被幼儿一下子接受和理解,而音乐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又是一种听觉艺术,更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及音乐欣赏等历来受到幼儿的青睐,更容易被幼儿直观接受。因此,借用音乐众多的形式为幼儿文学作品披上多彩的羽衣,引发幼儿对作品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将有助于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才有可能发挥文学作品的特有的教育价值

比如中班上学期的诗歌教学《小雪花》: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中飘下来/告诉你/告诉他/冬天来到了。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歌,但是因为教学时缺乏相应的情景,所以幼儿对诗歌优美的意境体验并不深刻,从而无法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根据平时查阅的资料,我知道这同时也是一首美妙的歌曲,于是我决定从音乐入手展开诗歌教学。我先播放了该首歌曲,当《小雪花》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缓缓流动时,幼儿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安静下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听完一遍后,孩子们抢着说:“老师,这首歌真美。”“老师,我好像听到小雪花在轻轻敲窗户。”“老师,小雪花真调皮哦。”“老师,我们还要听啊。”于是我又鼓励他们扮演小雪花,随着音乐自由地做飞舞的动作,轻轻敲窗的动作,和奔走相告的动作,等等。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浓郁起来,优美的音乐和充满情趣的音乐游戏使幼儿对作品显示了强烈的关注和兴趣,他们跟着音乐快乐地跳着、唱着,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就把这首歌学会了。一首好的歌词往往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在学歌的同时,我相信孩子们也深切地走进了诗歌的灵魂深处,触摸到了诗歌的脉动。

二、让音乐的情景性引领幼儿和文学作品展开积极互动。

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由许多情景组成的,每个情景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情感,可唤起幼儿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情景性的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情景性的音乐中和文学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使之能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作品。如连环画赏析《狮子王》,由于整个故事长而复杂,几幅图画使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以致当我提问时幼儿经常答非所问,于是我适时引入了音乐剧《狮子王音乐剧》,该音乐剧包括“森林音乐会”“伤心的辛巴”“朋友和团聚”“回到家”等四个情景。我就把这四个情节用连环画的主要角色――辛巴、老狮子王、娜娜分别与故事旁白串联起来,同时把连环画的内容分别赋予四个不同的情景。如“森林音乐会”是一个很热闹、很开心的情景,幼儿有的扮小狗,有的扮猪八戒,并选择了《猪八戒吃西瓜》《小狗抬花轿》等作品表现欢乐场面。又如“伤心的辛巴”,我用钢琴曲《绿袖子》为背景音乐,让幼儿跳起舞蹈《天鹅之死》以衬托悲惨的气氛;在“朋友和团聚”中,我选择了舞蹈《梁祝》,让幼儿感受浪漫与温馨,最后“回到家乡”的情景是一个欢庆场面,大家一起跳起了《欢乐舞》。随着音乐的时而快乐时而哀伤,孩子们纷纷沉浸其中,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音乐会欢快的场面和辛巴的眼泪,幼儿的心情与故事的情感慢慢交融起来,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样通过一个个音乐情景,幼儿与作品展开了积极的互动,在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中体验着文学作品的情感,通过形体和语言诠释着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三、让音乐的艺术感染性促使幼儿和文学作品展开积极的心灵碰撞

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儿童思想启蒙的价值就是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向幼儿传递着人类最崇高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它对幼儿的内心和精神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幼儿得以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它素来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励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理,从而使人获得审美感受,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1.以乐扬善。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如中班下学期早期阅读《尼尼变魔术》讲述了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结束时我播放了一段轻快活泼的音乐,节奏明快的音乐声感染着孩子们,他们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做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我想当他们在音乐的引领下欢乐蹦跳的同时,一定会理解尼尼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同时产生去帮助他人的愿望。

2.以乐冶心。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在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幼儿文学教育中运用音乐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如散文欣赏《美丽的家乡》,我选用了《梦里水乡》的笛版音乐作为配乐。课一开始播放课件,让幼儿随着悠扬的笛声欣赏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孩子们一个个目不转睛,细细聆听,仔细欣赏,不时还发出阵阵赞叹声,被这清脆的笛声和美妙的情景所感染,接着我配乐朗读了小散文,让幼儿整体感知散文内容。幼儿不由自主地跟着我一起朗读,在如诗如画的水乡世界里尽情遨游。这一美的情景的创设为幼儿更投入地学习散文奠定了基础,在幼儿学完散文,背诵时,我也适时地配上音乐,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交融的情景中,美的享受在音乐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沁人心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音乐的感染让每一个人如痴如醉。

3.以乐悦情。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快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使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如中班儿歌教学《鸟王请客》,我选用了《小鸟飞》的音乐作为开场白,让幼儿听着音乐模仿各种小鸟飞行和捕食的动作,幼儿跟着音乐一会儿学小燕子轻巧地飞来飞去,一会儿学啄木鸟在捉虫,一会儿学孔雀抖抖羽毛开屏的样子,等等,他们尽情地创想,大胆地表现,再学儿歌时,自然声情并贸,有声有色,音乐活动激发了孩子的情感,愉悦了他们的心情,不知不觉中他们对儿歌的内容感受和理解也增强了许多。

4.以乐导行。文学作品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当音乐和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德育就潜移默化、沁人肺腑。如文学活动《爱劳动的小猪》进入延伸阶段时,我引进了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幼儿用歌声赞美劳动光荣、愉快,同时,在搓、擦、漂、绞等律动中教会幼儿劳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再启发幼儿回家洗袜子、洗手绢,我还要求幼儿把自己洗净的手绢带到课堂。劳动光荣既在文学活动中得到感知,又在歌声中得到赞美,在实践中也看到了效果。音乐辅助了文学,音乐歌颂了劳动,音乐又指导了幼儿的行为――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兢.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之后,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这使得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不足成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据统计,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每年所培养的幼儿教育人员数量是基本符合我国幼儿教育需求的,但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幼教工作,是造成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帮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做出正确就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关键点。

一、充分就业的内涵

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学者分别从个体、微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界定。本文仅从劳动者个体层面阐述充分就业,劳动者个体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劳动者与劳动相关的个体特质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劳动者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就业状态。[1]这种状态的充分实现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和工作岗位两方面因素。具体而言,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必须与其劳动价值观、专业类别、技术等级、兴趣爱好等这些主要个体特质相适应。在现实就业中,要实现劳动者个体的充分就业是一种理想就业状态,劳动者个体特质与工作岗位的完全匹配是有困难的。但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体的充分就业来说,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要与幼教工作有关。

二、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为起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绳;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标准;以社会主义和谐为最终目标五个方面。它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在当下价值多元造成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就业,帮助他们从劳动价值观上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1.充分就业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就业意味着让每一个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各尽其才,各尽其能,实现劳动者效用最大化。充分就业既是大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他们十几年学习的肯定,体现了现代文明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利用与开发。如果国家花大量的钱培养出来的各种专业人才从事的都是和学习专业无关的内容,那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也就无任何意义。所以,只有专业人才流向专业的岗位,才是高等教育最理想的状态。2.充分就业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人所应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关于“我要去哪里?”、“哪里适合我?”等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等关系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应该主动地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适应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广阔舞台,个人的自我价值、物质利益、发展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长足的发展。面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现状,如西部、农村和广大边远山区学前教育质量落后、私立幼儿园条件差、编制少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要回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上来,在肯定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要主动调整就业观,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充分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3.充分就业以社会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绳社会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准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充分就业的内涵意味着选择一份职业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信为本、遵法守法。只有以八荣八耻的社会荣辱观规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和就业行为,才能保证他们充分就业。4.充分就业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责任的体现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将“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一个有责任的政府就应该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政策、财政、法律的帮助与指导;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应该为国家分忧解难,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岗位;一个有责任的大学生也一定会把自己的理想、价值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主动地适合应国家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存在问题及具体原因分析

1.关注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如在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大中城市,就业薪酬期望值较高,就业部门多想去机关单位等。择业过程中,他们过多关注自身价值,如单位是否有发展空间、我的才能能否发挥等。国家利益,集体观念淡薄,对于“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为国家幼教事业做贡献”等这样的一些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过时。因此大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自己有没有发展,自己才能是否得到发挥,企业或工作的待遇等情况,较少考虑自己适不适工作单位,能不能为工作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2.理想信念模糊,注重物质利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他们怀着一颗热爱幼儿的心理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却发现,幼教工作者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幼教工作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目前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公立幼儿园教师编制较少,私立幼儿园大量增加急需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但是没有编制,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很多大学生除非选择到有编制的公立幼儿园,他们较少人会选择私立幼儿园。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政治信仰淡薄,在择业中,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获得,一味追求生活安逸舒适,缺乏艰苦奋斗的韧劲,意志力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抱着“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的择业观,选择生活环境优越的大中城市,薪资待遇高的部门。他们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这种情况导致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充分就业

面对国家急需学前教育人才的情况,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尽量主动地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等学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整,努力实现其充分就业。

1.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使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

职业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职业心理活动,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夯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价值基石,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强化他们在行动选择中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把个人的目标追求与社会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在目前形势下,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应该要求他们摆脱功利化观念的束缚。那些追求享乐、安逸和一味索取的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中摆脱出来。要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认识到,艰辛和磨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基层教育、农村教育是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是就业理想和个人价值最好的实现,要热心广大乡村基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2.培育政治意识,使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

正值毕业,学生身心也不断承受着种种内部的、外来的负面现象的冲击和各种利益的诱惑。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育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集体主义和大局意识。

3.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都有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不但要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还要引导高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计上注重就业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支持鼓励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政府相关部门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教育事业。关键的一点是政府要依法颁布行之有效、大力倾斜的政策、严格执行、真正有效地落实、广泛动员一切力量监督政策、如实地反馈。

总之不能一直停留在精神鼓励上。作为父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能过多的保护,孩子不仅属于父母,他更属于国家公民。因此,转变观念天地宽,当所有人都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的人生价值就能得到有效的张扬,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参考文献】

篇3

一、班级自然角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据观察,在幼儿园环境中,自然角的环境创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自然角的功能只是一味地应付检查,检查时轰轰烈烈,检查后成为一种摆设;幼儿自主观察的时间无法保证;活动经常虎头蛇尾,幼儿缺乏参与兴趣;观察记录流于形式,无法深入……

1.内容单调,为设而设

很多教师对于自然角环境创设没有规划,随便让家长拿一些植物入园,为的只是完成任务,作为摆设而已。从自然角的设计到环境创设到实施,都由教师一手包办,最多指定几个能干的幼儿进行管理,植物种类单一,缺少洒水壶、铁锹、测量辅助工具,导致自然角活动难以深入、实效开展。

2.实验缺失,记录笼统

班级自然角实验基本以发芽实验为主,而没有更多的丰富的实验内容,幼儿的观察记录都是关于浇水、修剪黄叶的观察记录,每周的记录都是雷同的。由于缺失实验,实验内容、形式单一,幼儿也丧失了对自然角植物的观察探索的兴趣。

3.时间缩水,指导肤浅

大多数班级的自然角观察时间只局限于早晨入园时间段,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时间并没有做关于观察植物角的安排,而教师的指导也是停留在观察植物是否生长、开花……等植物的表面生长现象,观察内容过于单一、肤浅。

综上所述,目前班级的自然角环境创设不容乐观,教师对于自然角教育价值的认识观念还不到位,普遍认为自然角只是一种展示,自然角观察探索活动形式流于表面,活动内容不具实效性,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角环境的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自然角环境的教育效能。

二、班级自然角的有效环境创设

在班级自然角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重视幼儿的参与,与幼儿共同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型、探索性的自然角环境。幼儿参与自然角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从创设到生长再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动植物的护理过程才能更加仔细、更加认真,对于动植物也会更加爱护。

1.分区“乐”规划,种类“活”呈现

在环境创设初期,教师应与幼儿共同探讨、规划,将植物角进行分区,不能一味地将动植物归为一类,为了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及观察更具针对性,应有针对性地将区角进行隔断规划,分为:观赏区、饲养区、种植区……

而这些区域中有可以呈现出的动植物不能过于单一,种类应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且利于幼儿观察探索,如,种子陈列、花卉栽培、蔬菜种植、动物饲养、标本图片等,植物又可分为:土植、水培、沙植、嫁接等多种种植形式,动物可以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创设了多元化的环境才更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也更便于幼儿有针对性、有效性地进行观察探索活动。

2.器具“乐”利用,名片“活”设计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有效的活动条件。由此可见,自然角中的种植、饲养、观察、探索的工具投放是必需的。一方面我们要提供给幼儿种植、饲养和管理所需要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投放便于幼儿观察、探究的工具,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3

一、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

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集中体现。在当前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题材中,大都会将人生哲理蕴涵于充满生动趣味的故事中,所以,故事可以作为培养并促进幼儿正确人生观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著名的《安徒生童话》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丑小鸭》,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丑小鸭虽然处处遭人嘲讽,被人看不起,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它仍然保持着自信的品质、顽强的性格。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有效促进并培养幼儿自信的人生态度,维持良好的心理成长。又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海的女儿》这一童话故事,引导他们感知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那么他必然会积极生活,努力工作,拥有奋发向上的激情。在很多的童话故事中,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些细节,以此为切入点,对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学习,从而帮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个体的行为会与个体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价值观会对个体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指向功能,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所拥有的价值观不可能完全相同,或者重视金钱,或者重视名誉,也有的重视地位和品格。所以在幼儿的健康教育中,同样不能缺少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当对童话故事展开深度发掘,从中发现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宝贵教学资源,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感知,以此促成他们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一童话故事深受幼儿们的喜爱,也非常熟悉其中的人物角色,因此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感知,可以通过鲜明的故事情节以及对话,清晰地分辨出好人与坏人。对于这一类童话故事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差异,因此而提升正义感,坚定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的信念。

在培B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其一个非常关键的手段就是培养幼儿的正义感。在童话故事中,很多故事都重点突出正义的力量,由此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感知正义的力量,体会其重要性。

三、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观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核心内容便是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在童话故事中虽然具有非常显著的想象性和夸张性,但是,作者会将人生哲理蕴含于故事中。所以,同样还具备着主题的鲜明性和积极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善于把握童话故事这一教学资源,有效促成幼儿积极的道德观,如此才能够促使其良好的心理成长。

例如,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拇指姑娘》为代表的这些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喜爱,在这部分故事中,大都是以民间的劳动人民作为原型,故事的发生以及发展都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善良、正直、坚毅和勇敢的品格,所以,教师应善于把握这部分教学资源,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当然,在这部分故事中,同样也会存在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形象的“坏”,通过和正面人物的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直的、积极的道德观,能够对邪恶以及黑暗进行批判。

总之,幼儿非常喜爱童话故事,因为其中充满了趣味性,拥有典型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夸张的语言表达和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针对童话故事中不同的情节或者人物特征等特点,对幼儿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使幼儿可以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健康成长。

篇5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