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3: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

篇1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一、引导家长调整心态,营造积极氛围

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成功、健康和快乐的保证,任何时候都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最大的热情,那么成功离你不会再遥远。家长要常针对孩子的自卑心理适时引导,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孩子追求进步,告诉他:“你能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只有把孩子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对所做的事情才会越来越感兴趣。反之,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那么他们做事情就没有动力驱使。家长要在兴趣培养上下工夫,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引导孩子尝试,学会选择,学会坚持,学会承担,把握住一个原则:变“要他做”为“他要做”,积极调动孩子的兴趣,让“要求”变成学生的自然行为。可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家长对待孩子的心态,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存在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后天心理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教育讲座让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家长要理性接受孩子孩子的事实,保持乐观精神,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

二、鼓励家长亲近孩子,减少沟通障碍

特殊教育孩子不仅需要家长提供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家长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很多家长表示在家里无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小就是通过父母说话的语调、身体动作、神情等理解父母的用意,并通过彼此交流,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感情是相互的,这也就决定了孩子从心理上是否愿意与父母亲近。可见,家长亲近是减少沟通障碍的前提,而不同的对象又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三、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探索家庭辅导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特殊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正常孩子,父母总是很容易疏忽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些教育,通常情况下这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课上可以给家长们讲解一些对待这些特殊孩子应有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可以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要对特殊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特殊心理以及行为表现给家长进行一一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分析,让家长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们做出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奇怪的行为举动。也可以开展讨论,各个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并且交换意见,谈谈自己孩子的情况和看法,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家长们在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方法上的不合适之处进行一定的指导,并要求父母平时应该多拿出点时间多关心孩子,多与这些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气氛,多鼓励和表扬孩子。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论坛”。

四、加强家校互访工作,增进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保持一致性,关键看班主任和家长间的联系,同时,班主任应该要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

第一,增加教师家访率。对孩子的了解,仅通过档案是远远不够的,未必能了解到全面而真实的情况,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家长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孩子在家的情况,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参考。

第二,鼓励家长进校园。了解是双向的,家长应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话题,更好地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为教育交流奠定基础。

第三,采用书信或电话交流。部分家长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工作的需要,由于时间上的不便安排,很难实现与班主任间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情况下,彼此可以通过书信或电话反馈情况,请求彼此协助配合教育。

第四,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教育局统一的一日开放活动,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解决普遍性问题,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家长间也可以交流经验。

篇2

计划生育在中国实行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大的群体。根据计生办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我国大约有1000万独生子女出现。青少年素质的基础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行为素质,如果这些独生子女自身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孩子的问题不是小问题,我们都要特别关注、重视。

一、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当好这个老师,健康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个社会。父母之间经常互相探讨、研究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社会、学校、家庭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

1.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

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开始,优势在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孩子一出生就由父母来培养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即使上学了,在学校的时间也不如在家的时间长。家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特殊亲子关系,父母可以更好地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就可以在孩子的具体情况下制订有特殊针对性的一系列教育计划。

2.孩子的优点是生动、活泼、灵活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和父母的特殊关系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血缘和经济、生活是非常亲密的,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模仿性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处事风格、个人素质,在家里点点滴滴的耳濡目染中,深深地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具有不可改的自我素质的养成。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3.孩子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

学校教育尽管是有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指导孩子有计划地培养个人素质才能,使其成才,但是也需要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理解,把孩子的教育提高,可以更好地把孩子教育好。需要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才可以成功,相反,学校教育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退学。

二、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优势和特点

1.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物质基础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更好的物质基础决定更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们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让孩子可以无忧。一般条件下,一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会得到更好的照顾,让孩子有个更好的环境成长、成才;其次,孩子的父母会尽心地为孩子的发展办理和购买各种物质,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开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此外,物质条件好,关系也比较和谐,父母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来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使其更好地在提高,这所有的都可以让孩子身心和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

2.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

一个子女,家长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和分析怎么教育好孩子。现在是人才的社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一片蓝天。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渐渐发现学前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因此,父母就要抽出时间让孩子进行各方面的全方位的培养,如旅游、做公益活动,参加兴趣小组、夏令营等等。让孩子可以接触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为将来可以更好地发展打好基础。

三、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因为家里就一个孩子,各方面都是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重心中的重心,家长不会系统的教育,使其对孩子的教育跟风、盲目,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各方面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父母的不良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习惯的养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2.父母的不良思想更会让孩子以为是好的思想来接受。

3.一个孩子容易自闭,不想和其他小孩沟通。

四、加强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但应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为此,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能让孩子太自我。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加强独生子女之间的友好往来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大多数孩子是喜欢集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因此,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有坚持性和一致性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使他们感到合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有坚持性。从小到大让幼儿形成一种习惯。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要一致,要有原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高,教育的效果才会好。

除上述之外,要了解独生子女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锻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等,这样才有助于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要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扬长避短,促进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C].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10.

篇3

通常情况下,农村特殊家庭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类型。这个类型的农村家庭往往把孩子送入亲戚照管。第二,家中全是女孩型。这样类型的家庭多数是为了生男孩,所以家长对女孩不报有过多希望。忽视孩子的教育。第三,重男轻女型家庭。这种类型的家庭往往把教育精力放在男孩身上。第四,父亲不管型。在该家庭类型中,父亲把教育的责任归结为母亲身上,严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第五,家里地多,收入可观型。这样家庭的孩子学习动机不是很足,认为上大学没有任何意义,便辍学在家种地[1]。第六,家长庇护型。这类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找出很多理由。第七,不管孩子型。现阶段,农村赌博活动比较多,很多家长为了赌博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和吃饭都没有人看管。第八,单亲家庭型。这样的家庭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的父母离婚,一种是一个亲人去世。这种家庭类型的孩子通常缺少爱心,缺乏合作精神。第九,贫穷家庭。这种类型家庭的孩子家庭收入比较少,在生活上存在很大的压力。

二、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指导家长提升自身素质

家长的素质主要是指家长思想道德品质。除了这些还涉及文化科技知识,心理品质等。第一,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能够对家庭和职业负责。在社会上能够遵守法律,乐于助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孩子树立典范。第二,家长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现阶段,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想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应该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和知识。让自己的文化素养渲染学生。第三,家长还需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通常情况下,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提升自身的坚毅品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比如,让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引领下,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敢于承担责任。

(二)让家长明确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把自身的希望投放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够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大学。但是,这样的梦想实现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孩子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实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孩子能?蚪】怠⑶崴傻爻沙ぁ?

(三)保证家长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教育比较重要,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点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教育主体。在这些教育主体中,每一个主体都应该积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密切地配合,能够保证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引导和帮作用。所以,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构建沟通渠道,比如创建微信群、QQ群等。这样,孩子在出现问题或者有新的状态时,就能够保证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所以,针对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密切配合,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四)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批评惩罚

在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家长应该注意对其引导和帮助。比如,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用合理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对孩子批评时不能携带谩骂性的词语。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不是为了侮辱孩子。同时,如果对孩子进行谩骂就会导致孩子形成对抗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另外,家长还应该运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增加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爱的浸润。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9-01

特殊儿童也叫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是指听力、肢体、精神、视力等有残障或病症,需要特别护理的小孩。研究表明,家长主动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对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要从特殊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实际出发,及时给予他们教育和训练,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 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的误区

特殊儿童家长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者,是特殊儿童生活中最早遇到的重要他人。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能使家庭获得更多关于特殊幼儿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信息,能有目标和有针对性地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构建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积极健康的发展。然而有很大一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要么参与积极性不高,要么不知道该如何参与,甚至有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康复机构的老师。这就出现了这些孩子往往进步速度较慢,情绪波动较明显,相反,家长参与程度较高的特殊儿童,其康复训练效果较明显,在训练中较配合,情绪较稳定。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单靠有限有康复机构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家长的参与,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 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一些做法

2.1 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教育上,都给家长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家长情绪上表现为不安、沮丧、恐惧;心理上感到失落、无助、伤感。甚至有些家长一下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不愿面对大众,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害怕受到别人的冷眼;不让孩子参加室外活动,害怕孩子受伤。这样无形中就抹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了感知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权利。因此,家长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不顾影自怜,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激励孩子奋勇拼搏。

2.2 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对正下药,更好地对孩子展开教育和引导。特殊儿童常见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殊孩子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体上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不一样时,当他们发现别的孩子轻松能做到的事情自己花很大的力气却做不来时,他们就会对其他孩子产生羡慕,随后越来越多的挫折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打击,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自信,自卑的心里也慢慢产生。

其次,特殊孩子的自尊心较强,容易受伤。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渴望得到尊重。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刺伤到他们的幼小的心灵。所以,特殊孩子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尽量保护他们那颗容易受伤的心。

第三,特殊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由于身体的原因,在生活中,特殊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于是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依赖的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同学。

2.3 转变角色,主动参与特殊儿童教育

家长既是父母,又是老师,他们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特殊儿童的家长要面对现实,摆正心态,积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耐心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给孩子更多的父爱和母爱,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2.3.1 关爱不溺爱,给予孩子无差别的教育

家长对特殊孩子给予关爱和呵护是必要的,但要爱之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和自立能力。因此,在家里,父母尽可能公平一致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因为特殊孩子就特殊对待,让特殊孩子从小要就生存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

2.3.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当特殊孩子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选择坚强,与孩子一起战胜困难,切忌过于怜悯,凡事代劳。同时家长应多给孩子讲一些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一些励志影片,给孩子灌输精神粮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2.3.3 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有所成,得以安身立命

上帝是公平的,它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特殊儿童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一些方面比一般人灵巧。如,失聪的人视觉特别敏锐,失明的人触觉和听觉特别敏锐,自闭儿有的在数理方面具有资优的表现。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接授良好的教育,使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得以安身立命。

2.3.4 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促进情商发展

让孩子参加活动,融入群体,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责任感,增长适应社会的生存本领。

篇5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关爱与教育是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特殊教育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特殊教育是指对那些聋哑盲或智力低下、有肢体残疾的人群进行的教育。而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狭义概念上的特殊人群,还包括那些有品德缺陷或精神问题的儿童等。在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的特殊教育中,积极加强家校互动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更温馨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成长和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特殊教育中加强家校互动对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特殊儿童因为自身心理或身体上的缺陷使得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作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都有着自身的心理或身体缺陷,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身心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家校之间的互动是学校和家庭在特殊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进行的合作与交流。特殊儿童在学习和成长中比起正常的儿童更需要来自外界的温暖与关爱。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他们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身心需求,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拓宽德育渠道,还能够使特殊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对孩子的了解与关爱。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有效配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状态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作为特殊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家长在孩子的特殊教育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学校也要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做好家长的心理疏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关注,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特殊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有所成效,尤其在孩子处于早期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不幸的是有的特殊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康复教育,当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会有各种各样错误的心态,或放弃,或怜悯,或焦虑,很少有家长可以正视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孩子一天一天的进步,这学期笔者就亲身经历了一位过分怜悯自己孩子的家长,并与之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插曲。

案例:某日上午课间,学前孩子们正在户外游戏,家长们也陪同看护,其间,有一调皮的唐氏宝宝从滑梯上滑下,却在滑下瞬间故意将口水吐向其他的同学,笔者看到此景后,迅速上前教导该生,由于该生曾今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举止,于是笔者严厉指责着他,并尽力追随该生逃避的眼神,说道“下次你再乱吐口水,老师就要打嘴了。”当然,打嘴这样的体罚不会真实发生,只是想因此警告该生,并且惩罚他只能在旁观看其他伙伴们玩滑梯,未料,该生母亲此时在远处看到他的孩子正在放声痛哭,这位母亲的内心充满着对老师的责备以及对孩子的怜爱,碍于面子,当场并未和笔者反目,但是回到家之后与爷爷奶奶一交流,第二天一早,就将昨日之事告知校长,谴责笔者缺乏教师师德,体罚孩子,于是一场口水大战迅速上演,通过沟通,笔者让校长和该生家长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教育家长在孩子的学前阶段务必做到遇错即纠,这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起初依然抱着自己的孩子已经残疾,对于他们不可以再采取批评惩罚的心态,经过沟通家长最后向笔者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心态。

一件小事折射出了太多的教育问题,也让笔者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主要存在着以下分歧,并且学校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 家校间心态不同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即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之师。我国古谚有: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当一个婴儿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先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舔犊之情。可是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异常的时候,最焦虑、最失望的也是父母。

1.1承受力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学校只有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一个班级最多也只是十分之一,然而,一个特殊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很多家长都无法面对这一事实,因此,当老师遇见特殊孩子时,我们的心理不会有太多沉重的负担,我们只需要向这些孩子们倾注自己的心血,全心全意地付出,至于结果如何,只需要坦然面对就好,但是对于家长,他们家庭的兴衰或许就全指望在孩子的身上了,因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结果,其承受力要远远低于教师。

1.2理解力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特别了解自家孩子,因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着,孩子们耍些小聪明,就能被火眼金晶的家长们一眼识破,在这方面很多家长都特别骄傲特别有成就感,但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性,他们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情绪问题和破坏,就比如他们上课乱跑或家里乱扔东西或上课训练时不服从指令时,就会有两种极端的家长群体,一部分家长立刻挥起拳头向孩子打去,想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此时孩子就会马上听话,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效果很明显,但是长此以往会给孩子留下阴影,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另一部分的家长则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帮助孩子向旁人解释犯错理由,认为孩子什么都懂就是调皮了点。

对于这两类家长,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有必要义不容辞地对其进行教育,虽然教师与每一个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如家长多,但是教师接触的孩子人数,以及所拥有的解决孩子出现各类问题时的方法和经验,并不比家长少,再加上教师的专业素质,经验交流与深入学习,这些足以让教师对孩子的理解高于大部分家长。家长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

这里分享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某学生在入学时,非常娇气与任性,在班级中常扮演着小霸王的角色:点心要第一个吃,边吃边玩手中的玩具;在课上,玩具要第一个得到;在游乐场玩耍后不愿离开。如果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以哭闹或者躺地上耍赖的方式,求得老师的认可。时间久后,得到了几位任课老师的共同关注,经过商量探讨,几位老师齐心使用“冷处理”的方法消退了他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该生耍赖的行为减少了。可是,家长却不断反映他在家中常躺地上耍赖,甚至马路上也会如此,通过沟通后,老师恍然大悟,原来家长一直不忍心孩子长时间的哭闹,一般哭闹后就满足他的需求,特别是躺地上耍赖,家长不是怕他着凉就是怕影响了周围的路人,孩子哭一小会或者一哭就立即满足了他,久而久之,孩子在学校表现有了进步,但在家中却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家长错误的教育心态严重制约着孩子的健康发展。

2 家校间教育方式不同

特殊儿童的本质尚属儿童,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都完全具备着,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应立足于促进特殊儿童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特别需要家校密切配合,制定出明确的教育内容、手段及要求。

2.1教育内容

教师针对班级学生的平均能力,制定出让大部分学生都可

(下转257页)

(上接236页)

掌握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顾及整体教学效率,无法面面俱到,但是可以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把教育内容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完成补习强化工作。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后,根据目标和计划将教学内容融合到生活中穿行,避免单一内容教学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枯燥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康复的强度。父母适当的示范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2.2教育手段

学校是一个正规的教育机构,在学校内绝大部分规定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孩子们必须履行这些规定,课堂上必须遵守纪律,培养孩子良好的纪律意识,教师必须要有威信,才能让学生听从指令,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而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则必须灵活。由于家庭毕竟不是教育训练机构,往往更具有亲情,因此家长要处理好亲情与教育的关系,切忌溺爱。家长在教育手段上应尽可能地运用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利用一些强化物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注意强化物要由物质强化向精神强化过渡,使整个教育活动既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又更体现亲情。

这里再分享一个笔者在外出学习时听到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众所周知,培智生写字是个大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们头疼的事,学生王某每次面对写字时,就开始哭闹并把笔狠狠的向地上扔去,于是要求他自己把笔捡回来以此达到惩罚,但是这孩子却逐渐喜欢上了捡笔这一过程,他觉得特别好玩,无比享受这一过程,因为他可以借机用捡笔代替写字了,对此现象老师进行了灵活处理,他买了几十只铅笔,每当王某扔铅笔后老师就再次拿出铅笔给他,慢慢的孩子发现扔铅笔已经没有用了,于是他从被强迫着一节课写一个字开始,慢慢地写的越来越多,后来令老师和家长惊喜的是,王某竟然爱上了写字,并认识了不少字。

3 家校间期望不同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对教师冷若冰霜、不动感情的态度和冗长的说教,对教师总是站得比孩子高一头而不为他们动心的态度,是从来不谅解的。”爱心,在特殊教育里就是一种奉献精神:甘于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甘于为残疾孩子付出,甘于为工作的学校服务。如果没有这种爱心,我们不可能走进特殊教育,不可能走进残疾孩子的心灵,不可能搞好我们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因此,具备爱心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起点,具备爱心是我们搞好特殊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对于一群过早离开父母的庇护、过早体验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需要比正常人付出十倍努力艰难求学的残疾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无疑是他们拾起生活信心的希望,是他们走进生活的勇气;教师的爱是给予残疾孩子的一种特殊的力量,是教师搞好特殊教育工作最美丽的语言。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善待的态度去对待残疾学生,努力去发现和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耐心是基础

耐心,就是我们班主任教育残疾孩子时做到冷静不急躁,并且有持之以恒之心。耐心,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修养,更是搞好特教班主任工作的保证。耐心体现在班主任工作的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要耐心开导,努力寻找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和希望。正处在成长期的残疾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遗忘过快”、“自制力不强”的心理特点,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耐心了解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点,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要依照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品质、家庭状况等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残疾孩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在校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尊重,而有时不免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很可能导致残疾孩子在一些事上爱出风头、固执己见,或故意破坏以引人注目。此时,我们如果不够冷静,一看到残疾孩子的缺点就横加指责,很可能一下子触动敏感的自尊,从而激起残疾孩子的逆反心理,事事与我们顶撞,让我们时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寻找教育契机。可见,教育残疾孩子就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冷静细致最关键。

“反复抓,抓反复”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对残疾孩子的教育是一件艰苦而长远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对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两次不成便失去耐心,从此不问不管,任其自然,以致先前的心血付诸东流。由此可见,只有耐心才能担负起对残疾孩子的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对残疾孩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信心是保障

信心,就是对特殊教育工作抱有必定能干好的信念,对教育对象残疾孩子抱有必定能教好的信念。信心,是一切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搞好特教班主任工作的源源动力。

一是班主任教师应有自信心。班主任教师的自信心,是建立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真正过硬的工作素质基础之上的。唯有这样,班主任教师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才会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才会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始终给残疾孩子以信心和希望。

二是班主任教师要对每个残疾孩子有信心,相信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教好。

三是要给每一个残疾孩子树立信心,让他们坚信通过努力“我能行”。

调查发现,残疾孩子的自卑心理是比较突出的,做事总喜欢先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甚至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爱焦虑,做事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这时,班主任教师一定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残疾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每位孩子提供发挥个性和特点的空间,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充满了期待,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抚摸。

“自信孕育成功,自信创造奇迹。”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无论自己教育的残疾孩子聪明或笨拙,我们都要充满信心,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教育、努力教育,残疾孩子就一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创造人类爱的奇迹。

四、责任心是关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5-02

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及措施对那些特殊的对象进行的一种教育。所谓特殊的对象,狭义的是指那些身心有缺陷的人,比如说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肢残、疾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的则还包括那些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问题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等。特殊教育可以给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特殊教育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寄宿式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与学校教师接触时间长,与家长接触时间短。本文从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意义入手,尝试提出适用于寄宿式特殊教育学生的家校互动的策略,达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的。

1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作用

1.1家校互动有利于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特殊儿童是学校和家长链接的桥梁,家庭是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校互动对广大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最爱,特殊儿童家庭也是如此。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让孩子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但是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把自己身心发展有残疾或障碍的孩子交给特殊教育学校,就绝对地放心,其实这些家长忽略了特殊儿童的内心比普通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对特殊孩童进行教育时采取家校互动这一策略是十分重要的。特殊孩子在身体上或者是精神状态上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总是有些缺陷的,这些孩子的内心需要更多的则是学校和家长为其制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时刻关注其内心的感受,孩子才可以在失去健康的情况下,能在精神上感到快乐和幸福,其内心的伤痛才能治好,学校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2家校互动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的效率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家校互动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两者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互动的成效。家庭教育参与到特殊学校的教育中来可以及时地、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帮助特殊家庭解决教育子女的问题,从而拓宽学校的德育渠道。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2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策略

2.1注重个性化教学,实施全方位互动

特殊教育学生和正常学生相比较,有更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仅靠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分别设置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特殊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是适应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当然,个性化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校这方面的努力,而且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家校互动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互动。第一,家庭学校的互动应该围绕着如何做才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家校之间应该基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兴趣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进行特定的教育。第二,要努力构建探索性合作关系。家校互动不仅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也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合作形式。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方式来为这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作为互动的主体,家长与教师应该彼此尊重,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对话。经常性的交流可以促进互动双方对特殊孩子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促进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

2.2理解障碍学生的家长,积极进行解释引导

当家长和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一起工作时,他们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一起工作,就必须相互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有赖于合作双方对对方负责、对对方困难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教师来说,与家庭合作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理解障碍儿童对整个家庭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篇9

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已经成为当下校园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去年我新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级中一共40人,据我调查,就有1个是单亲家庭的,妈妈为了孩子离婚八年还单着;5个离异后重组的家庭;2个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的;1个罪犯家庭。如此复杂的班级组成成员,刚开始让我望而却步,硬着头皮接下来。后一年的工作以如何促进这些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为重点展开。

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一年来有目的有方向地了解,对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如下:

脾气大,冲动,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恐惧,悲伤,冷漠,自卑;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骂人,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敌对,冲动,性情易变,;非友好的不服从,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等等。

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们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卑心理不可避免地形成,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他们的心理尤其脆弱、敏感,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和呵护,在同情中给予爱,在鼓励中给予帮助,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也每天充满了阳光。

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是人都有恻隐之心,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孩子的家庭是不健全的,他们应该缺少爱,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给学生补爱。并且认为,只要有了爱,学生就什么都好了。

下面是我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开学,我接到新班。第一天与孩子们见面时,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地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礼物。送到最后,发现多了一份。

“老师,把这个送到小冰吧。”

“她没拿到吗?”

“不是的,他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应该多关心他!”

“对,以前王老师说了,凡是好的东西都要先给他……”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一个男孩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旁边的孩子指着他说:“老师,就是他,就是他。”

我愣住了,随后我走到他的面前,问:“你和他们一样,不用多给一份礼物,是吗?”那个男孩,点着头,脸却涨得通红站在那。

写这个案例的时候,心情和当时一样沉重,其他孩子所以这样要求新老师,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这么照顾特殊家庭的孩子了。而那个小男孩之所以“愿意”接受别人的多余的关爱,也是老师要求他这么做。

这就是特殊家庭孩子的“特殊”之处,在工作当中,关注特殊家庭孩子,转变特殊家庭孩子也成为我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作一简要梳理和阐述:

班级――应成为特殊家庭学生爱的港湾

一、走进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灵。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平时在班里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倾听特殊家庭孩子的心声。

由于特殊家庭的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形成一种特殊心理,进而导致他们在校期间行为产生偏差。要矫正这种偏差,需要教师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特有的需要与愿望,给学生表述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可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以诚恳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班级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的过激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充分调动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家庭――特殊孩子成长的另一只翅膀

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个问题家庭,一个特殊孩子的背后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家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应当在重视转变特殊学生的同时,对家长实施影响,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我努力做到:

一、教会特殊家庭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经验交流会、个别家访,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使家长转变观念,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言传身教,为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孩子在校的每一点都要及时给家长反馈,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多抽出时间陪他们,多与他们聊聊家常,多鼓励孩子并及时表扬,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他们是受到关注的。

二、要求特殊家庭家长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家庭教育缺失的特殊家庭。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高科技产生的双刃剑一方面是电视、电脑代替家长看管了孩子,另一方面是图像、视频便捷直观的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更为糟糕的是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暴力、武打、言情等等不良信息也过早的被儿童摄入到大脑并影响左右着孩子的言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具有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示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10

教育能“外包”吗?教育学家认为,孩子的不良品性和生活习惯,与父母对其关注度不够、教育不得法有密切的关系。学校和专家取代不了家长的教育。家长盲目地将教育责任“外包”, 是一种简单而不负责任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教育被“外包”,孩子产生“被抛弃感”

孩子长期生活在特殊的寄宿学校和托管机构,割裂了他与父母的亲情联络,使其变为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孤儿”。孩子不是可以随意寄放的“小件物品”,一旦孩子稍谙世事,感觉到父母对管教自己束手无策,或不愿承担教育的责任,才把自己寄送到这里。孩子心理上会有极度的伤感和无助,进而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

教育被“外包”,孩子产生“被监管感”

几乎在所有的寄宿制幼儿园和托管机构中,纪律都被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安全和责任方面的压力,使学校和托管机构把孩子彻底圈养起来,让孩子们的行动整齐划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无形中约束了孩子的生活空间,限制了其眼界,不利于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孩子只有对教育环境感到满意,在被教育过程中拥有无比的愉悦时,教育才是有效的。压抑、孤独与充满限制的环境中,暂时取得的教育成果不会有很好的延续性,不能养成伴随其一生的好性格、好习惯。

教育被“外包”,孩子有被“划为异类”的感觉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速率,为提高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难教育的思想倾向。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就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和各位家长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了。所以也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办法使孩子成才,许多家长因此也走入了误区。

(一)期望太高。家长在幼儿早期教育的物资准备工作做的很好,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孩子今后能考上重点,然而却忽视了思想教育,忽视了孩子的素质如何,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孩子失去奋斗的勇气。造成精神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据统计,有80%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有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良心理。

(二)期望单一。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根据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相应的造成了期望的单一化。

(三)溺爱过渡。养成了霸道、孤僻、懦弱、胆小的性格,使孩子在走向社会后束手无策。

(四)干涉过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有担心孩子把握不住人生的方向,所以时时处处要做孩子的导师,干涉过多,主要表现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以及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五)盲目超前教育。超前教育超越了孩子的年龄阶段,不是早期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学做准备的知识,也不是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片面性讲究辩证法。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但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是来源于厉害,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实力,自身的素质。生活重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有谦让意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探索可以,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指导孩子拆装组合,才能学到东西。教育孩子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不能光表扬,也还要有批评,批评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一种手段。

二、给幼儿家长的建议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要懂得教育技巧、教育艺术,要学会和善于欣赏自己的孩子,要擅于克制自己,不宜感情冲动。

(一)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美国学者R.F尼赫茨调查了十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二)请家长们这样做

1、争做好家长的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4)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请给孩子理智的爱

父母的爱是一个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职。但这种爱一旦脱离了理智,就极易变成溺爱。因此,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而更应该爱的理智。

要教育孩子学会自立。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

3、在教育孩子中父母应该讲鼓励孩子最好的5句话

(1)“自己来做决定吧。”(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4、科学教育独生子女

(1)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家长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要是孩子产生特殊感。

(2)要舍得让孩子吃苦。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要克服娇气,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不要再孩子的生活、物质方面提供太好的条件。

(3)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高兴时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斥责、一概禁止。

总之,幼儿家庭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家庭、社会、学校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家长朋友一定要抱着对孩子负责,对未来负责,对祖国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幼儿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家园合作,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2

人们把最优美的比喻给了自闭症孩子,称他们为“星星般的孩子”,然而这善意解读的背后普遍存在的是对于自闭症的误读。孤僻、兴趣狭窄,自闭症通常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性格上的害羞与内向,殊不知这种被浪漫化疾病其实属于一种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并伴随一生。

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在1%左右,每一例自闭症儿童的确诊,带给家庭的是极为困难的情感调整以及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其实,自闭症并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干预手段让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稳定。”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说道。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设了以干预自闭症儿童为主的特教班,在一所普通幼儿园当中开设特殊儿童教育,这在省内还是首例。

开设至今短短半年,宁园长带领4位老师在实践中钻研,大量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实际上,对于特殊教育,宁征算是一直有个情结:曾经去到英国考察学前教育她注意到了英国幼儿园对特殊孩子实行融合教育,对此深受触动。

教育者的良心

很多年之前,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特殊孩子。

14年前,幼儿园接纳了第一个特殊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很滞后,习惯性地用肢体来表达欲求,比如他想和你玩,就会来拽你,但是对下手轻重没有概念。”对于20多年前的那个孩子,宁征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时电脑远远没有普及,周围没人能说得清这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宁征让他留下了,“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001年,幼儿园正式接触了第一位自闭症孩子,宁征发现他很刻板,喜欢用玩具敲击桌子然后听发出的声音。在跟孩子家长聊完之后,宁征本以为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缺失造成的家教问题,“没想到,跟孩子父母谈完之后,我让孩子跟我说‘园长再见’,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孩子瞪着眼,攥着拳,愣是说不出口。”宁征回忆道。逐渐普及的网络告诉了她这属于自闭症,“那时候,‘自闭症’这个词在社会上还很不常见。”

说起为什么开设特教班,宁征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2012年我去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自闭症论坛,那天,现场去了三四百人,但满会场就我一个普通幼儿园的园长。”

这让她很感慨,很多特殊教育机构的举办者都是特殊孩子的家长,他们被普通幼儿园拒绝过,有条件的,只能自己开办特殊教育机构。“我们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个孩子。”宁征说。在她看来,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心。

特殊孩子需要接受特别的训练,包括肢体协调性训练、肌肉发展训练、发音咬字训练等,因此,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在保利百合园西园区开设了特教班,利用现有的蒙台梭利感统训练教具,为特殊孩子创设出了自己的小天地。

了解每一个孩子

如果单纯地把特殊孩子理解为智力低下,那太过武断,特殊孩子也有童年,更需要被理解和公平对待。

“自闭症的孩子关注事情的重点跟普通孩子不一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保利百合园特教部主任曲烨说道。她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上课时,老师在讲“亭子”的主题,用图片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不同的亭子,当老师问患有自闭症的悦悦(化名)最喜欢哪一个亭子时,他回答,“我喜欢第13张。”并没有标明亭子顺序的老师暗暗吃了一惊,倒回去找到第13张,问悦悦,“是这张吗?”悦悦答,“是。”老师换了一张又问,“是这张吗?”悦悦说,“不是。”

“很多特殊孩子对特定的事物能力很强,像这个孩子,默数能力很强。”曲烨说。找到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从他们的长处和兴趣点出发,干预活动进行起来更有成效。

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造成了他们讨厌陌生的环境,“有时候,你换一条路线他们都会哭半天。”曲烨说。所以,即使是进教室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对自闭症孩子来说,都困难重重。“你不能硬把他抱进教室,这样对他来说是个伤害。”曲烨说。于是,在明明(化名)因为害怕陌生环境,哭闹着不愿进教室时,曲烨和老师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明明特别喜欢吃水果,所以我们让别的小朋友先出去,然后在冲着教室门的桌子上放了一碟水果。明明看到水果立马进去吃,吃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再进来,他就不害怕了。”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实行开放教育,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要为特殊孩子找到兴趣点。”这是宁征一直强调的。国内小有名气的自闭症画家毕昌煜在2008年的一次自闭症孩子画展上被更多人了解,从此改变了人生。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里都有十几个区域,绘画区、搭建区、表演区、迷宫区……孩子在里面有选择性地活动,“如果能为孩子找到兴趣和长处,也许他们以后生存就不用太过发愁了。”宁征说。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自闭症干预方式。其倡导“回归主流”的基本理念,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经过短暂的前期准备,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特教班尝试起了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到普通班上参与普通班孩子们的活动,剩下的时间按特殊孩子的课程设置搞个别训练。“搞融合教育,我们比医院和特殊儿童培训机构有优势,因为我们有能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条件。”宁征说。

目前,特教班一共招收了8名特殊孩子,其中不单有自闭症孩子,也有多动症、发育迟缓……“目前来说,我们不想做大,招收的上限就是10个孩子。”宁征说。一个班不能融合太多特殊孩子,不然整个班都可能受到影响。特教班根据每个孩子的程度来决定分配数量。“现在一个班大概会有2-3个特殊孩子。”曲烨说。

融合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魔力在于同伴的带动。自闭症孩子浩浩(化名)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缺失导致他精神不佳,情绪问题明显,并且不愿意听老师的安排。“但他在普通班里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曲烨说,“浩浩不愿看书,但是好朋友去看书,他会跟着去;他不愿穿鞋,但好朋友跟他说,‘浩浩,快把鞋穿上。’他尽管还是赖洋洋的,但还是会去穿。”融合时间长了,他们愿意跟在小伙伴的身后,这比老师的话要更有效。

而更重要的,则在于主流环境所带来的未被边缘化的自尊和自信。汉汉(化名)在刚融入到普通班时,按照惯例要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介绍自己,当老师问大家谁愿意跟汉汉做好朋友的时候,所有小朋友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在幼儿园,8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园里组织的活动。”曲烨说。六一儿童节时,4个特殊孩子跟大家一起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合唱比赛。“老师看汉汉能力强一点,立马把他安排到了第一排。”当老师把汉汉在幼儿园的表现录成视频给汉汉父亲看时,这位坚强的中年男人红了眼眶:自尊和自信不但带给了孩子,也带给了家长。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

“对待特殊孩子,光有爱远远不够。”曲烨说。“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每进来一个新的孩子,宁征和曲烨就要带领老师们开会,根据孩子的程度制定干预方案,分阶段给每个孩子定目标。在融合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变化。

而这半年多以来,变化更大的,是老师。

“旁观者清。”这句话用来形容教学再适合不过了,往往通过旁人的观察,能够发现更多问题。而一旦发现了问题,老师们之间会立马坦诚指出。而对教育细节的记录也是老师改进教育方法的好方式。曲烨举了一个例子,“自闭症孩子对抽象东西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开交流会的时候,发现阳阳(化名)在动物主题的课上对乌龟特别感兴趣,拉着老师说,‘老师,看,乌在动。’”在干预记录里,曲烨看到了这个细节,她认为,这时候就可以教给孩子“伸”和“缩”的概念。“我们会根据记录总结,下一次教育应该怎样推进,这对老师的帮助特别大。”

除了园内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省内、国内举办的自闭症研究论坛,只要有条件,幼儿园都会派老师参加。每次在论坛上学到有价值的理论,老师们都会带回来分享。“其实落实专家的理论也是个痛苦的过程。”曲烨说。“专家的理论很宏观,我们需要先理解,再摸索出具体的干预活动来体现。”而专家的话应不应该全信?在实践中,老师们也发现,应该结合孩子的具体特点。“专家们都说融合教育应该在同龄孩子当中进行。”曲烨说。然而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幼儿园的王老师却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好。“小班的学生是以先自我为中心,再慢慢往外拓展他的社交,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你要求他去关注特殊儿童,但他还没有这样的技能。如果在中班或者大班,大带小,才能够带得起来。”她说。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曲烨说。虽然大范围的试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是最扎实有效的方法。

家园合作

曲烨带领另外三位老师全身心扑在特殊孩子干预教育上,第一次见到她时,倦意在她脸上很明显。“每一个老师都很累。”她说。面对一个个注意力不集中,表达能力弱,甚至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孩子,她有些着急,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呵护下有明显的进步,但她自己也明白急不得,“这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而现在,更令曲烨着急的,是家长的反应和态度。

“如果家长不动起来,干预肯定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曲烨为家长的不作为感到惋惜。“家长把孩子送来,晚上再接走,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出去吃饭了,这样的家长能不为他着急吗?”

对于家长的不作为,除了家长缺乏专业知识之外,曲烨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后果的估计程度不够,“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多数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小,“大大就好了。”也有家长寄希望于特训班,认为把孩子送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教育两三个月就能教育好了。”家长对孩子的状况认识不够深,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承认,这造成了很多家长抱有侥幸心理,不作为。

然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0-6岁是干预的黄金时期,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你要和时间赛跑。”宁征说。

篇13

学校教育要与特殊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因为学校教育与特殊家庭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目标、方式和过程。因此,学校教育要达到与特殊家庭教育自然沟通的目的,在包容特殊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特质”的同时,必须找到学校教育与特殊家庭教育的“同质取向”,并把这种“同质取向”作为双方构筑沟通桥梁的“原料”。也只有如此,两者才有可能达成互信。一般来说,特殊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同质取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交错而同向

学校教育和特殊家庭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成才,两种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像两条线,如果平行,就各不相干;如果把它们结成绳,不仅和谐,而且更加坚韧。我们在教育中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家长尽管文化水平低,但一直要求孩子重视学习,尤其是农村的家长更是如此。

2.教育威信向学校趋同

在对待教育的威信上,确立教师在教育中的威信,这是大多数家长认同的。“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一般不会破坏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家长对教师威信的认同,为孩子和教师的有效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暗示作用。

3.成长可塑性是共识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特殊家庭教育,都是把孩子的可塑性作为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找到与特殊家庭教育一致的“可塑性”,再去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的可塑性成为现实性。

二、沟通原则——水到渠成不留痕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面对的都是成长中的“人”,不能机械地使用死板的套路,沟通过程中,要把握恰如其分的“度”。

1.关爱呵护融于生活不留痕

特殊家庭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的破碎或者亲人的离开、家庭贫困等原因,往往内心极度脆弱和敏感,情绪低沉,缺乏信心,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不愿跟同学和老师谈及家庭。具体行为表现为不善于交往,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因此,首先,教师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与生活中尽力尽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切之情。其次,让同学们和他们多交流,让他们体会到大家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自然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2.心理疏导融于激励不留痕

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出现学习的动荡期。他们会觉得自己学习再好也没用,从而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特别是过去成绩优良的学生,生活的落差的确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他们会特别在意同学的目光、神情和语言,变得多疑而叛逆,远离群体,最终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基础好却失去学习动力的,要侧重开展心理辅导和沟通工作,让他们走出家庭阴影;基础差又缺乏学习兴趣的,要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采用浅进浅出的办法激发他们的成功感,重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3.自然沟通融于尊重不留痕

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十分敏感,他们在学校里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故意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和无助。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更需要适时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应该说是关注他们的真实表现。在没有同学目光注视下,只要采用合理恰当的沟通方式,他们会逐步撤掉严实的心理防线,吐露心声。这就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搭建起了自然沟通的桥梁。

三、沟通方式——对症下药不同法

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的学生,无论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教育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需要好好关注,对症下药。

1.对单亲家庭要以情动人

社会上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出现比较自闭、自卑,甚至蛮横、偏激的情况,这就会使孩子与老师、同学、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班主任要通过家访,与家长、学生进行敞开心扉的交谈,掌握家长和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以真情打动学生。

2.对离异家庭要善于协调

离异往往因为无法解开的矛盾,但是这个不能成为孩子受伤的借口。离异的父母不管是哪一方抚养孩子,都应该同时保证另一方和孩子见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聪明的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使孩子变成夹心的汉堡包,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因此,不管哪方是孩子的监护人,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都应该抽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单纯地给予物质。学校、班主任应多与学生父母双方沟通联系,要求他们如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让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使家长双方对孩子教育监护协调一致。

3.对留守家庭要诚恳疏导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经商的人较多。有的家长甚至长年在外面做生意,而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 有的由爷爷奶奶带,有的拜托亲戚朋友帮忙照看。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不是不关心,而是因为脱不开身而全权托付给了学校。他们往往用一种补偿心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要什么给什么,却疏于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他们花钱如流水,经常出没于网吧,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在一起。而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就如移山。对此,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换意见。重要的是劝告家长不要只顾了生意却贻误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采取不良的教育方式。要通过沟通,尽量让家长明白,他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父母的呵护和关爱。

4.对困难家庭要及时出手

经济再发达的地区,也会有露宿街头的穷人。学校应该通过调查,掌握家庭贫困学生的情况,并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家庭因为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基本上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让孩子读几年书就尽快退学赚钱。有些贫困家庭虽然也在乎孩子的学业,但忙于生计,没时间和能力来管理孩子。针对这样的贫困家庭,学校应该积极建立相应的爱心基金,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校友专项奖励基金,没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学校、教师、学生捐款的形式设立爱心基金,以便对贫困家庭的学生给予帮助,让家长和学生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5.对粗暴家庭要正面引导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