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地理学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地理能力
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捕捉与地理相关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素材,形成教学资源,并能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将2013年7月四川暴雨的相关信息材料展示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自行解决如下问题:(1)暴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易在四川成灾?(2)暴雨洪涝给人们带来的警示有哪些?(3)暴雨洪涝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失?如何减少暴雨洪涝造成的损失?(4)我们该如何应急避险,进行自我保护?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水资源”中“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一环节时,笔者先播放一组“花都区田美河水污染”图片和我们身边水浪费的视频,再引人“广州市自来水涨价”的新闻,然后抛出问题:(1)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现象?(2)为什么广州市自来水会涨价?(3)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三、捕捉生活素材,拓展地理视野
课堂教学材料呈现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使教学真正走人学生的生活世界。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报纸、书籍、网上资料和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人与自然》《探索与发现》《国家地理》等课外资源去捕捉生活素材,拓展地理视野,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地理目标
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最终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因此,应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并可由教师将其交予相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势必增强。又如,可让学生监测、记录自家的水m气的使用量,以警示节约资源。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学生可能听懂了,但学生课后没有时间巩固,下次上课时上节课内容几乎都忘了,这在我们教学中时常出现的现象。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结合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的问题答案。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可以通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问题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例如:在讲中东地区,教者就中东地区是热点地区,通过投影将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资料或影片片段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该地区多次战争的原因,就知道该地区为什么是热点地区;就“三洲五海”教者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中东地区地图,在图中找出“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填图还是选择都能迎刃而解。
“自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督促学生自学,确保每位学生都专心学习,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互学互助”,让学生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能力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小组来解决,这组学生可以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己弄懂。这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经会的学生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导学导练”,教师分析难点、疑点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课上有所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课程改革使初中地理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全面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一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课;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不同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地理课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地理活动。例如:在教学研究地震时怎么样产生时,先让学生猜测地震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相关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及危害的视频资料,接下来用视频来讲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地震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看着生动形象,学生易懂,最后交流、归纳,找出地球运动的规律及总结地球的运转等知识,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2、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中。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使地理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中国地形地貌时,要求能力弱的一些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知识点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各地区的一些季节的变化及地区文化遗产。
2、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把“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形象,增强教学效果。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充分了解学生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不仅要考虑地理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地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多年以来,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初中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而专业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诙谐与幽默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副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忌教师唱“独角戏”,宜让学生全面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探索过程。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在上课时仍然是唱“独角戏”,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很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教师备课、参与课堂交流、参与习题设置。参与教师备课,并不是让学生去备课,而是教师要在已有所准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自己搜寻、提供一定的教学素材;参与课堂交流,是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并以发言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参与习题设置,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己设置一至两道课后作业。这三个“参与”,如果能落到实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忌空洞抽象。宜形象直观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空洞抽象,学生就难以理解,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忌空洞抽象,宜形象直观。
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形象直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利用好学生脑海中的影视资料。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影视资料中呈现,因而影视资料是地理教学中信手拈来、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运用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运用好教学挂图。挂图是地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具,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悟教材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第三,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在大部分学校得以普及,地理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设备,通过声、光、电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地呈现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三、忌远离生活。宜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远离学生生活,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忌远离生活,宜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一件难事。一是要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二是要联系学生的所思所想,三是要联系社会上所发生的大的地理事件。
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见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做一个具体的导入工作,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对于学生具体的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课堂导入工作的背景和作用
1.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基本的自然现象去讲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对一些河流的认识和气候形成的分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描述来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将一些常见的自然、人文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去进行具体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固有的现象结合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很好地助力课堂教学,而且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
2.导入部分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因此备课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导入部分的设计。比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这两个概念时,一般暖锋过境会有降雨出现,而冷锋过境前也有降雨出现,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状况,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能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通过一些地理上的三维图来描绘冷暖锋的情况,并且附上高低气压和卫星云图的注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地理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一类地理知识作为导入教学的契机和基本的设计思路。
因此,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该阶段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导入教学部分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可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和相应的发散思维空间,以便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期待。
二、导入部分设计所要注重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基本的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因此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相关地理常识的印象作为前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对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程度做简单的统计,然后对地理导入作出基本的设计。比如一些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十分模糊,这时地理的导入设计就需要对这类内容进行相应的前期铺垫,铺垫设计可以是问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引出的形式,比如: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导入部分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地理导入设置时需要对对应的地理知识的延伸性有一定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对地理知识发展的联动效应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河流的流向和每年的径流量、深度、宽度决定了其通航情况,而通航情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河流两岸的经济情况,这样的连锁反应就是地理知识中的延伸性,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其实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地理知识的“马太效应”作为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一词由来已久,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谈到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学反思尤其成为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师不断自律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和学生时,往往因为教学任务或班级管理的一些琐事,降低了地理教师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二、架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从组成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四个维度(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出发,遵循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进行架构,如表1所示。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例评价及建议
1.“长江的开发”课堂实录简述
图说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湖泊,上中下游的划分。
用数据说明长江之大。
学生话说长江之宝:水能。
提供长江水能资源的数据资料、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学生讨论得到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
据图说明水能的分布及利用。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长江的航运价值大,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做到因人施教。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却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教材重组、对知识有所迁移,切忌一个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复制”,一个班又一个班“放映”。例如在“黄河”一课的备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的步骤,而是将教学内容有浅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三、黄河灾难几多许;四、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县长等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农远接受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 把死板的课堂成学生活动的乐园
上好每一节课是确保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只有学生对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理解、吸收,从而实现认知意义的建构。例如,七年级下册“中东”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提前两周请学生收集有关中东的石油、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古巴比伦的衰败等一系列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中东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居民与宗教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通过讨论,学生们对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重要的地理位置、匮乏的水资源以及民族宗教冲突自然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采用启发、发现、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有关印度的工业分布的教学时,笔者就采用了比较法、探究法,让学生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分析有关信息,主动探究,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见解并加以验证,主动完成意义建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让学生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们分小组展开讨论: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有哪些?印度的工业布局与日本有什么差异?为什么?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让他们在图中标出工业中心、工业部门,然后互相质疑,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完成正确答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协商、讨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被整个班级学生共享,从而使构建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在教学过程,要使课堂成为“群言堂”,只有在师生的交流中,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
5.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
教学环节延伸是突破单纯课堂教学限制的主要思路,地理学科应当与各学科教学工作一样积极拓展,尤其是向课前进行延伸。许多学生地理学习效率低下和其缺乏有效预习有关,课前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准备,就等着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老师采用引导方式,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对相关问题研究不深入,互动过程保持沉默、参与性较差。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环节的延伸,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哪些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指哪些地方,北方与南方自然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生产生活以及生活习惯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所获得的信息面广量大,极为丰富。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交流,发言的同学讲得兴致勃勃,其余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他们获得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许多知识。有了这样的预习环节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地理教学课堂应当提升演示水平
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否则仅仅依靠教师的单调讲解,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理解效果也较差。教师以往会采取挂图、投影等手段来演示相关信息,现在有了多媒体手段,教学手段的功能已经跃升到了新的层次。教师应当将这些手段的作用体现出来,进一步提高演示水平。例如在教学《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国的风情播放一些纪录片,既让学生对周边的这些国家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的效果可以为打造生动课堂提供有力帮助。从运用效果看,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介入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补充了世界各地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如同从事娱乐活动一般体现出浓厚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课件准备环节做到精心设计、精挑细选,在制作环节要提高信息的生动性、信息量,课堂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演示,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内容。
三、地理教学活动需要体现学生参与
如果课堂缺乏了学生的参与,而完全靠教师唱独角戏,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很难开展。笔者在地理教学中以师生互动为抓手,提高学生参与效果,每一课的教学都设计提纲对学生进行引领,提纲内容涵盖了教材的知识点,蕴含了地理规律、人文风情等,对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例如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当前现状、各地采取的治理措施、哪些措施最为行之有效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处疑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大家踊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之间观点不够一致,笔者还鼓励他们将各自查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展示出来以说服对方,学生在辩论中思维深入的程度更深,对学生而言,更能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如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整治措施等理解效果更为明显。从这一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有了学生的参与,整个地理课堂才能够活跃起来,师生的互动才更为有效。教师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要处处体现学生参与,无论是教学准备环节的信息搜集、课堂思考探究环节、当堂讨论交流环节,还是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创新思维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四、地理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地理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初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应当抓住这样的契机,将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水平。例如在《水资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水资源保护现状等知识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熟悉、更主动,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在教学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从本地区水资源的占用量偏少、污染现象加剧等两个角度,表达了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决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节水意识都得到了显著增强。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如何纠正本地区水污染状况开展讨论,开放性的话题对学生思维创新性有着较好的引领促进作用,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讨论。有学生认为应该从源头治理,关闭出现污染的工厂;有学生认为要重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水系的流道畅通,等等。通过讨论,升华了学生智慧,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总之,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真实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求知,这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妨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图像法。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地图最为重要,也最难懂。如果我们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传授读图能力,指导他们多看图、多识图、多绘图、多用图,尽量把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要求他们将图中的符号、标志等熟记于心,那么,就能为学生将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2.顺口溜法。顺口溜朗朗上口,又方便记忆,只要日诵一遍,就能熟记心间。如记忆中国的行政区划,就可编成“云贵川蒙青陕甘,两湖两广两河山,新藏两宁加海南,四市四江福吉安,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就编成“江松嫩和江淮,鄱阳洞庭江汉连,太湖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粮为先”。3.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地理事物,尤其要联系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对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做出分析,引导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三、注意运用多媒体技术
由于与地理相关的视频与一些地理景观图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而且对视觉的冲击力也很强,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借用多媒体设备,把一些精美的地理图片和视频展示出来,从而使一些原本疑难的地理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东南亚时,我们可以播放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地震的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在海底6.5级以上的地震就可以引起海啸,也了解到了海啸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这样的教学能够大大丰富课堂信息量,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本来不容易讲清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能够使学生的地理视野得以有效拓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以大大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
四、注意强化地图教学
在地理课程中,地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既能够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意识,帮助学生巩固已知、获取新知,又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翻开地理教材,我们就不难发现,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文字的篇幅大大减少,地理图表的篇幅大幅增多,近乎占据了地理课本的“半壁江山”,有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及各种各样的统计表。这些图表最凸显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能够形象、直观、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图表,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这些图表的作用,将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与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有机结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教给他们查阅地图、获取地图信息,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看图兴趣,使他们养成看图、析图的习惯,将地图变成学习地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五、借助地理漫画进行教学
地理课本中的漫画虽然不多,但也因其极强的幽默、深刻、趣味性而占据着一席之地。它在表现地理事物、反映地理现实问题上,大多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等的特点。它在幽默地表现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或现象时,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弊端,针砭时事。因此,教师在处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地理漫画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能就图论图,一笑了之。在当今的地理考试试卷中,也有不少以漫画为体裁的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所以,教师的地理课堂教学如果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地辅助漫画教学,就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现实中考的形势下,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完成,而初中地理课的课时又非常有限。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重点追求的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体会,下面就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
一、熟悉教材,精心编写教案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新初中地理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通读课本,熟悉掌握各部分内容;其次,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对各知识点的具体掌握程度要求和基础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渗透的思想教育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因素、班级情况,精心编写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优秀教案。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
1.渗透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地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情操、人地协调观,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
2.巧妙导入,诱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导入语虽不是教学主题,但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巧妙的课堂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必须设计好导入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可用复习导入法。新学年开始时,学生心情激动,学习兴趣正浓。此时,教师宜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上学年学过的跟本课有关的知识,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大洲与大洋的名称、位置等知识,学生人人争抢回答,便于在气氛活跃时导入课题。当然,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方法也应不同。比如,在讲“众多的人口”时,可采用问题法导入。首先提出问题“人多了好不好?”让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在汇总讨论结果后导入。再如,讲“多民族的大家庭”时,用图片导入法。通过展示少数民族的景观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最佳。此外,还可采用歌曲、故事、讲故事、猜谜语等多种导入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变换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自学导入法、讨论法、发现法、程序法、分析法、读图观察法、填图法、练习法等。此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4.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重点抓难点突破,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教材的难易程度要安排妥当,防止过难或过易。如教学内容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会兴趣低落,不愿意学习,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如果教材内容过易,学生不听已懂,不学就会,就会感到“没意思”,“不新鲜”,甚至开始说话、搞小动作,从而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前构思好难易知识的解决方法。较易的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较难的问题,应努力找到突破的方法,化难为易。此外,学习新知识时还要联系前后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把握教材的整体性。
5.利用课堂活动,培养能力,巩固知识。学生活动沟通了教与学的渠道。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通过活动中的问题探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学生通过拼图练习,自主展开比赛,探究拼图技巧,巧计名称和轮廓。在之后的填图练习时,很快就能说出各省级单位名称和位置。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6.善于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思维是理解的基石。课堂上,教师应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多次提问,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师要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特征,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作业类型多样,分出层次
课堂授课完成之后,教师要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笔者认为,作业类型应多样化。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类型,如单选、填空、判断、连线、填图等,让学生自选。比如,平常善于写汉字的学生可多做填空题或判断题,善于画画的学生可多做填图题;有的喜欢连线型的,有的喜欢单选的,他们在选择的同时,增加了记忆,巩固了知识。
学生经历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才能最终使学生学会观察和了解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关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学好地理的目的。对于好中差的学生,作业由难到易,多少适度,分为三个层次。最后要设置一道思考题,鼓励学生预习下节,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准备,以提高授课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在课堂上当好导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生生愿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