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篇1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与当地各集团成员企业密切开展产融协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金融,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稳定产业链上各类原料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

2012年3月21日上午,武夷山首家村镇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开业。据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由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61%。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篇2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且具有“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地化经营的小型银行。目前开业的44家有数据的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才3898.8万元。股东个数从一个到二十多个不等,但第一大股东都是商业银行。员工一般在30人以内。它的生存环境和业务都具有十分的特殊性。

根据村镇银行的服务“三农”的宗旨及其规模特点,它主要是以农户、农村工商业等为服务对象,吸收他们的存款并向他们发放贷款。但从走“高端路线”的代表汇丰曾都村镇银行和相对落后的代表咸丰(国家级特困县)村镇银行目前的业务来看,它们的业务定位都是以农村工商业为主。比如从咸丰村镇银行得到的数据看,中小型工商企业贷款占到76.7%,农业贷款只占到不足四分之一。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只占到20%。汇丰曾都村镇银行虽没有公布数据,但从其选址随州市区、并面向“企业+农户”为主的方针看,结果应和咸丰差不多。而且从大多村镇银行的选址原则来看,一般选择在具有特色产业的地区,曾都村镇银行是和曾都的出口贸易密切相连,咸丰村镇银行是和当地的养殖业息息相关的。这类业务具有数量多、规模小、风险大、分布散的特点。同时各个地区的产业具有相对单一性,产业风险较大。

从金融生态看,村镇银行的潜在客户都是一些缺乏信用信息的农村中小企业和那些没有抵押物的农户,很多个体企业主及个人的信用及法制观念淡泊,信用状况复杂。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担保、保险及其它金融中介不多,金融业务开展有一定困难。村镇银行也受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网络、品牌等方面的竞争,特别表现在吸收存款方面。从政策层面看,各种配套政策还没有成熟,各种税收等优惠待遇不能落实,支农存款、央行清算、大小支付系统结算等方面还存在歧视性。总之,村镇银行所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尚有很大缺陷。

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对于村镇银行更是如此。因为村镇银行面对的是大量的小企业或者农户,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也没有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农户的贷款,有时更无财产可以抵押,甚至有把村镇银行的贷款当成以前的“公家钱”,能赖就赖的思想仍存在。同时,农民没有个人信用意识,认为还不上钱无所谓,而且不还钱有跟风的可能。对于这种主要风险,目前村镇银行主要还是采取“回避”的方式处理,还没有真正面对。比如汇丰曾都采用的“企业+农户”方式,只有那些有相对较大的企业为依托或抵押、担保的农户才可以获得贷款。别的村镇银行也采取类似的方法,比如邛崃国民村镇银行的“合作社+农户”模式等。在这种模式下,尽管一些村镇银行,比如咸丰村镇银行,目前不良贷款率为零,但是这种回避不是完全的,也不是长久的,毕竟随着竞争和农户资金需求的发展,面向更小的企业和单个农户的业务迟早会进入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这种风险难以真正回避。

流动性风险

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前面已经说过,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但是邮储等却不愿意在农村进行放贷,致使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储户和贷款客户同属一个地区的农业经营者,而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到春季储户和贷款人同时来到银行提取资金,造成银行资金来源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会使流动性问题更为突出。再者由于规模小,在盈利的压力下,会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比如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等)。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所以,流动性风险表现得很突出。

操作风险

从目前大多村镇银行的人员结构来看,一般是由大股东派董事会人员,行长、前中后台工作人员一般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基本上就是两级管理的扁平结构。从业务管理看,一般沿用大股东银行的原有制度模式。业务流程上从原有的较大客户向农村客户调整,采取相对灵活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效率高,但也带来易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首先,从农村当地招聘的业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风险意识淡薄,在只有两三个人组成的业务部门工作,容易产生以感情代替内控制度,排斥“认制度不认人”的法理性控制机制的现象,使各业务操作环节上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操作随意,从而产生风险。其次,由于村镇银行刚刚起步,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压力较大,在经营理念上出现重营销轻管理的理念偏差,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而忽视风险管理和防范,轻率授信,甚至违规做业务,留下风险隐患。再次,由于村镇银行业务属于较新的业务,沿用大股东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一定困难。村镇银行员工都来自原有大银行的基层,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把握能力,现在进入具有扁平结构的村镇银行,他们难以把握业务操作中风险控制的重点、难点。又加之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环节没有进行标识和区分,关键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措施不明确,业务操作人员难以识别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操作风险管理压力大、效率低。最后,管理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不够,容易产生操作风险。目前由于村镇银行试点速度较快,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之间的分工尚不明确,监管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比如利率浮动范围、金融统计、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制度尚不明确,加之村镇银行地处基层,检查由于时间、人员等问题往往不到位、不及时、不彻底,容易滋生操作风险。

行业、政策及风险集中的风险

首先,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同时农村相关的灾害保险不发达,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损失难以避免。同时,农村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种产业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比如陕西曾连续发生大量砍伐猕猴桃树、苹果树事件,去年成片的蔬菜被耕种机犁在地里等类似事件。它们都会给贷款造成很大的风险。其次,农村基层政策不稳定,产业发展方向易变化,也容易造成风险。同时,农村发展的很多小企业都是技术落后,受国家政策限制的产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发展的需要而予以支持或者不予取缔,比如小炼钢厂、土炼油、小石灰窑、小煤窑等。他们往往是地方政府默许甚至保护的对象,也是村镇银行的“优质客户”。它们在原有民间资金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对国家宏观政策不敏感。但是一旦国家或地方政策变得严格、明确,可能就会发生大的波动,引起大的风险。最后,村镇银行经营地域范围狭小,域内农业和工商业也比较单一,比如曾都的香菇、木耳等的出口,咸丰的养殖业等。村镇银行目前选址该地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这些特色产业,业务定位也是主要服务这些特色产业,所以,村镇银行的业务高度集中于一、两个产业。又由于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风险,所以,村镇银行的风险集中度较高,不易进行对冲和管理。

加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第一方面,从村镇银行内部来讲,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目前各个村镇银行一般都是采用两人调查决策体制,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行长亲自进行授信调查的机制。过程简单,主观性高。所以,没有简单、科学的方法是不行的。这方面目前大多采用雇佣对当地农民熟悉的员工,甚至和村干部合作的方法解决。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作法是增强农户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这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根本,但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这方面可以借鉴咸丰县的做法。该县先后出台了《咸丰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五年规划》、《咸丰县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方案》等地方信用建设方案,并持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乡镇、信用社区等信用创建活动。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培植A级以上信用企业,县委、政府出台了奖励政策,金融机构每新培植一户A级企业奖励1000元,一户AAA级信用企业奖励3000元。把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创建目标纳入全县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考评范围,并设立“信用杯”,实行专项工作考评。又如辽宁为391万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所以,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户、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户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村镇银行应抓住这一点挖掘农户资源。比如农村企业的原料可能来自农户,农户的养殖或种植产品可能通过一定固定渠道出售,农村企业的产品可能和股东银行的大客户之间具有重要关系等,充分开发这些特殊联系,必然能有很大收获。这方面的一个典范就是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它充分利用汇丰跨国优势,将和汇丰海外客户相关的曾都的香菇等出口企业拉到自己旗下,取得很好的效益。

在增加存款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可以争取,那就是一些专项支农资金,目前都存放于农信社等。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除此之外,深入农户、提高服务等方面也很重要。另一方面,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并科学化激励机制。目前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相对不强,这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之一。所以,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该风险。根据已有的村镇银行的调研来看,一般需要2年至3年可以获利。但是激励方面对行长一般采取的是利润分成的方法,这就容易造成行长在开业之初的两年急于放贷获取利润。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易于产生流动性风险。可以适当调整头几年的绩效考核办法,给他们一个缓冲时间,有利于减小风险。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对策。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所有员工了解操作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在业务拓展的同时重视风险识别与控制,将“操作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而且要加大对业务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业务技能,使其尽快熟悉岗位各项要求、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把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其次要梳理关键风险点。最好聘请大股东银行的风险控制技术人员,根据村镇银行业务操作流程,梳理排查易导致风险损失,或对造成损失有显著影响的关键业务环节中的重要风险点,并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帮助他们识别风险控制的重点,减轻风险管理工作的压力,为管理和操作人员提供有力的工作遵循依据。最后,提高检查质量,落实整改工作,加强问责制。大股东银行应该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和督促,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进行重点核查。同时,监管部门包括人行、银监会和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不仅出台相应的政策,同时要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避免出现操作风险,从而影响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成功及推广,使村镇银行一开始就安全运行。再就是加强对村镇银行管理及操作人员的约束,必须加强问责制,使其开展业务时具有更强的责任感。

加强行业、政策风险防范对策。首先,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其次,从眼前来讲,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再次,集团化经营,使业务多元化。农村的工商业、种植养殖业一般表现出单一性,所以单个村镇银行实现多元化经营的难度较大。但是不同地区的农村的特色产业往往是不同的,风险也就不同。根据目前村镇银行的管理体制,村镇银行不能进行跨地区业务,所以无法把不同地区的风险进行对冲。因此,组建大的农村银行集团,或者成立专门的控股公司,同时控股几十甚至上百家村镇银行是可行的方案之一。但是目前要求村镇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必须是商业银行,所以,由某一银行牵头,在全国成立大量村镇银行,这样必要时各个村镇银行间可以根据风险状况调整资金,从而确保整体的安全性。这种模式已经有如常熟商业银行等银行采用,也是民生银行拟采用的模式。著名的格莱珉银行就是采用类似集团结构模式。另外,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信用农业协同组合及农林中央金库三级组织也具有类似的总分制结构。它们对于我国的村镇银行的组织结构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3

作为全球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家大银行, 这两年它们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在金融危机时社区银行备受青睐

什么是社区银行呢?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设立,独立地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被普遍认为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与最佳选择。

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社区银行服务的范围应该是既定的,银行对服务对象也能做到知根知底,在社区内他们可能是同事、同学或者邻居,因此在社区银行贷款,不需要担保,也不需要抵押,今天需要资金今天就可以放贷。

观察开在阳光上东的这家花旗社区银行,发现他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区人群的沟通建设和对客户的理财培训上。如果成为花旗银行贵宾客户,几天后,就会收到了各种各样的讲座邀请,从如何护肤到名车名表鉴赏以至风水讲座。这些活动也帮助客户脱离家庭的狭小范围,有机会与同一社区的住户成为朋友或生意伙伴。花旗银行希望他们的营业点能成为社区的一分子,甚至成为一个社区俱乐部,在社区建设上起到带头作用。

今年来银行业不断传出坏消息。尤其是过去一个多月来,老牌银行频频传出破产或者遭收购消息,让储户们再也坐不住了。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由于对银行巨头的信心丧失,美国储户正源源不断把存款从大牌银行“搬”到他们感觉更熟悉的社区银行。这对社区银行的发展是个很好的契机。

美国大约7000家社区银行中,多数报告近期存款流入量激增。以资产16亿美元的“伯克・赫伯特银行”为例,仅过去两周,银行新增存款额达到4500万美元。

这种(危机)时期,人们觉得应该把钱放在更近的银行,那里有邻居,还有熟悉的贷款经理,总之,让他们感到安全。

“存款搬家”出于储户安全感的需求,而社区银行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来源于曾经被业界视为“守旧”的经营理念。以“伯克・赫伯特银行”为例,总裁亨特・伯克管理银行的方式和他祖父的祖父1852年创建这一银行时几乎没有差别:董事会成员每周四下午4时准时开会;不打广告,直到客户自己上门;客户申请贷款,必须满足最低20%保证金标准;贷款经理会实地走访客户住处,确保估价与现实相符。最重要的一点,银行里没人考虑过尝试曾经风靡业界、利润丰厚的次级抵押贷款项目。

眼下这一非常时期,这种“呆板”和“单调”着实吃香。

另一家社区银行“卡迪纳尔银行”总裁伯纳德・H.克莱因伯格自己的银行已经拥有140年历史,经历过风风雨雨。正因为长期以来从事风险不大的基础业务,银行才能在金融风暴中保持稳定。谈及社区银行和华尔街银行的另一显著区别,“伯克・赫伯特银行”总裁伯克说,他们这些所谓的高层管理人员拿不到天文数字般的年薪,也没有住在豪宅中。廉价与扎根实际,是他们赚钱的法宝。

在美国这种规模较小、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约有7000家左右,它们的资产只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3.06%。但小企业贷款总量的近1/3都是由社区银行提供的。

2006年8月,华尔街的金融专家以及某些机构投资者一直断言花旗将解体,他们说花旗面临下列抉择:要么成为一家投资银行,要么成为面对消费者的贷款银行。

花旗一直是人们所熟知的品牌,但在全球范围内花旗拥有的个人业务方面的客户并不多。花旗一直落后于美国银行等竞争对手,其营业网点和ATM机数量甚至比不过地方银行。此外,其收费也比竞争对手高。

如今花旗开始致力于本土化,在全球开设了数以千计的营业网点。花旗的首席执行官阿杰伊・邦高说,花旗的战略是在营销时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拥有庞大全球资源的“社区银行”。

花旗的策略就是拉拢客户。在美国,花旗在超过5000家7-ELEVEN便利店里设置ATM机;在印度,花旗在工业园区开设了分行;在新加坡,地铁站也出现了花旗的营业点和ATM机。

花旗在新的全球广告攻势中用新口号“让我们一起实现它”取代了旧口号“富裕生活”,此举反映出花旗开始注重消费者对银行业务的实际需求。

汇丰专心于村镇银行发展

当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中国农村市场的时候,部分外资银行却在乘虚而入。继2007年8月香港汇丰银行获准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设立村镇银行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递交入市“申请书”,下乡“赶集”,拼抢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蛋糕”。

对于汇丰村镇银行的开设,业内普遍认为外资银行下乡“赶集”意义重大。当然这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逐渐获得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中国银监会官员曾这样比喻村镇银行:“好比一桶开水,加些盐,加些油,再加些青菜和海米,就可以成为美味的鲜汤。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就是为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添加了鲜美的作料。”银监会官员提出的“汤水效应”旨在引进各类资本,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不过,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不少人担忧,借外资银行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只是银监会官员的一厢情愿。外资银行不会做亏本买卖,但要在短期内盈利,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经营一家村镇银行到底能有多大收益,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一家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人民币的村镇银行,如果股东分红的年度目标是10%,各项管理费用为200万元人民币(人员工资、房租水电、业务费用等),那么,每年至少要创造400万元人民币的毛利。按照存贷利差4%-5%的水平计算,再考虑到部分坏账,则需要0.9亿-1.1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规模。按照75%的存贷比例,则至少需要1.2亿-1.46亿元人民币的存款规模,每个月需要吸储990万-120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开办的村镇银行每月吸收存款仅为300万元人民币左右,要实现盈利,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城市里做一个项目有几亿元的业务量,手续费派生业务收入都很可观。可在农村,农户信用贷款平均每户0.3万元人民币,联保贷款平均每户是1万元人民币,金融业务的收益率相当低。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外资银行刚刚在中国农村市场试水,但从理论上来讲,懂得游泳的姿势、要领,它们会在实践中摸索。外资银行投资中国农村,既可提升形象,也是一种长远战略,他们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短期内不一定盈利,甚至出现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外资银行可不傻,它们看重的是中国农村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个成熟的金融机构应该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如果仅局限于现有客户的争夺,必将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不断开发新的市场是一个商业机构取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莫不如是。

中国拥有9亿农民,农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每年汇回农村的资金非常庞大;中国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正在崛起,需要庞大的资金输血;中国县域以及乡镇的工业正在进入新一轮迸发期,资金需求迫切;随着交通瓶颈的彻底解决,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西部以及农村转移,要依靠资金启动市场;中国农村有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市场的满足率只有60%。也就是说,还有40%的空间未得到金融服务;中国3.5万多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为6.7%,即还有2500个乡镇处于金融空白状态;作为还贷人来说,农民的信用是比较高的。

几年来,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信今后中央政府支持农业的利好政策,包括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越来越实惠。这些都给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给农村金融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提供了拓展空间,农村成为商业性金融业务的潜力点和盈利点。正是看好中国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汇丰等外资银行才要在中国农村业务上大显身手。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银监会已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积极开设村镇银行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对监管层决议的响应。

另一方面,随着次贷危机在西方经济体中有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实体经济的下滑风险必将对未来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广泛冲击。金融机构争先切入尚未完全开发的农村金融市场,也是为了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司的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31倍,试点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截至去年末,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高达22.62%。

此前,外资银行也通过各种方式来反映它们对进入国内金融业务的渴望。包括在公益领域内的计划和花费。2006年3月,花旗在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宣布捐赠390万美元,用于向全球数百万贫困人口传授重要金融知识与概念。

篇4

在北京郊区县,企业规模小、可抵质押资产少,信用评级较低的现象尤为突出,使得郊区县中小企业相比城区更难获得银行等传统融资机构的青睐;另外,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由于郊区县银行机构多为分支机构,规模较小,审贷权力有限,产品种类不丰富,长期以来,郊区县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也难有作为。因此,此次怀柔在传统企业融资架构体制之外,率先于全市设计的专门针对郊区县中小企业的信托贷款方案,也被业界称为北京市在推出以成立银行专营机构、建设村镇银行、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推出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和发行公司集合债券等多种方式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组合金融”手段之后,支持郊区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融资模式创新。

从第一期集合信托贷款发放取得的效果看,集合信托贷款方案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的作用是有效的,它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充分发挥了政府、担保机构、信托机构各自的优势,不仅在融资模式上取得了创新,更在融资思路上取得了突破。因此,总结集合信托贷款试点的经验,继续在全区甚至全市郊区县推广该模式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建立起集合信托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解决全市中小企业融资的全新有效模式。

集合信托贷款方案的运作模式是由地方政府,担保机构、信托公司和贷款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地方政府负责对企业的初选和推荐工作,在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将地区优质的企业推荐给担保机构和信托机构。担保机构是集合信托的核心机构,其主要负责对政府推荐入库的企业进行财务指标和发展潜力的审核,并将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组成项目包,再根据信托机构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协议对项目包内企业进行统一担保。在担保机构对入包企业进行统一担保后,信托机构就会将项目包内企业面向社会进行资金的专项募集,在募得资金后,信托机构就对项目包内企业进行统一放贷。

这种“集合组织、同步发行、统一担保”的融资模式,之所以能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主要是由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一揽子解决担保问题、审贷效率较高等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此种模式相比传统的企业融资模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融资企业的规模不受限制。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主要放贷机构对于申请贷款企业的规模均有限制,很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虽然具有较好成长前景,但因规模难以达到银行标准被拒之门外。而集合信托贷款方案注重的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产品赢利性等方面指标,只要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均可以成为集合信托的放贷对象。这使得企业申请贷款的门槛大大降低,只要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营业务明确,财务指标清晰并具良好的成长性,均可以申请信托贷款。

其次,集合信托贷款方案能够一揽子解决申请企业的担保问题。“担保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瓶颈之一。以怀柔为例,区域担保环节薄弱甚至长期缺乏,致使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无法实现担保,尽管目前怀柔已有一家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的政府背景担保公司,但其业务方向主要是政府支持的农村和农业产业项目,受其资金规模和支持方向的限制,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很难发挥有效作用,且这种现状普遍存在于北京的其他郊区县。而集合信托贷款方案是区县政府与区外担保机构开展合作,区县企业的担保不会再受地域担保环节的制约,借助合作担保机构这一市级平台,可联合到更多担保机构统一向入库企业进行担保,这恰恰很好地解决了区县担保短板难题。

篇5

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必须发生转变。发展趋势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也必将经历由资本消耗型到资本集约型,由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经营,由同质化到差异化、特色化的转变过程。

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既是监管部门对于中小银行的战略指导,更是中小银行实现股东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员工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国内银行业在业务经营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作为中小银行,如果与大型银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一杯羹,无法做大做强,而且始终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则有可能做精做强。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前100家银行中,综合性银行只占20%,更多的是专业性银行,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比较优势。可以说,国内现在缺少的不是大银行,缺少的是特色化、差异化的,专门为中小企业、社区、“三农”等细分市场服务的特色银行。

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要加强市场和客户细分,坚持自身市场定位。徽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立足地方,支持中小,服务市民”。近年来,主要从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等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探索和努力。专业化就是设立专营机构,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加快设立小企业经营中心和建设特色支行。精细化主要是指服务模式和营销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服务模式。品牌化就是在产品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自成立以来就在着力打造“小巨人”和“雏鹰”服务品牌。仅2012年一年,就培育“小巨人”企业893户、“雏鹰”企业3326户。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打造特色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对中小银行实施更具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有效指导,为中小银行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探索综合经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大多经历了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数次变迁和反复。总体上,国际金融业正在走向综合化经营。从国内金融发展历史看,1993年之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近年来,不少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涉足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经营领域,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呼之欲出。比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拥有了金融全牌照。一些城商行也在逐步探索和涉足综合化经营,比如北京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南京银行参股异地城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徽商银行来讲,近年来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奇瑞汽车公司共同组建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了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发起设立金寨徽银村镇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的工作。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就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而言,未来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肯定会继续演进,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也将不断变化。首先,从宏观上来讲,国内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各类直接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还缺乏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从微观上来讲,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全面化和综合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要求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其次,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经营转型的迫切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依托自身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渠道,积极探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在内的综合化、混合化经营,充分发挥业务协同、联动,综合服务的优势,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也是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加快自身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有效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建立等等。

从银行自身来讲,商业银行,特别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缺乏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导致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综合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的风险。四是跨业务领域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经营的人才队伍。

中小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的特定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在监管政策和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和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发起自身具有控股能力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另一方面,在自身能力和水平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业务协作,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同业开展业务合作,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自身能力,也可以为开展综合化经营储备经验和人才。

加快经营转型,提升经营发展水平

近年来,迫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银行业都在着力推进经营转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先进同业已经在经营转型方面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在传统市场,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传统业务。如果不发展新兴业务,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非常狭窄,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给银行发展新兴业务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新兴业务,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还存在不少诸如监管政策、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在监管政策支持和允许的同时,城商行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推进经营转型,首先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经营转型的关系,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传统业务是基础,新兴业务是方向。业务发展是经营转型的基础,经营转型是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经营转型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业务发展,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是相互协调的。我们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发展空谈转型,发展和转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发展中转型,通过发展为转型创造资源和条件,通过转型塑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推进经营转型,要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色,又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之路。要加快业务发展,在坚持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逐步形成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做精做强传统业务,巩固传统竞争优势,为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大做优中间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理清新兴业务发展方向和主攻点,重点拓展风险可控、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业务,做稳做好新兴业务。

近年来,徽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和加快经营转型。主要目标和方向是由资金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投行等新兴业务并重转变;由表内业务为主转向表内外业务并重为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收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向多元化转变。具体做法归纳起来是三个多元化,一是负债来源多元化,二是资产应用多元化,三是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是以稳定负债成本为核心,实现负债来源多元化。银行负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理财化、多样化的趋势,发行金融债、同业存款等多种形式的主动负债,将逐步成为银行增加负债、增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一手抓低成本负债业务,另一手抓主动负债业务。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形式也不断产生。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大量出现就是市场经济形势之下的一种全新金融机制的创新。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经济现象,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单位认真分析市场环境,吸取国外先进的运作模式与成功的经验,制定相关决策,从而解决问题。

一、农村小额贷款的定义及组织机构

国际上关于小额贷款通行的定义是: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小、无担保、无抵押、服务于贫困人群。小额贷款项目通常由正规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按照小额贷款的业务经营特征可以分为商业性和福利性两种类型。在这两种类型中,商业性小额贷款机构注重在小额贷款相关过程中的可持续性;而福利性小额贷款机构主要针对改善贫困地区的现状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进行。

二、美国等发达国家小额贷款的发展进程

从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美国的市场经济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其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比较成功,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参考。

小额贷款项目一进入市场,就得到了快速度发展,特别是在欧美等地区,社区银行这一类的小额贷款机构非常活跃,并且以自身的优势获取了相当多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历史上首家连锁金融公司就是这样的小额贷款机构。在欧洲各国,通过小额贷款,相当多的小型企业获取了周转资金,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大大改善了失业状况。

在总结前面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2005年,美国创办了个人对个人的小额信贷网站,到目前为止,该小额信贷网站为将近30万人提供了小额贷款服务,贷款总额已超过了一亿美元。

在美国,进行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社区银行,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社区银行主要面对本地区进行贷款,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由于社区银行面对的是本地区内的客户,因此非常容易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并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美国社区银行规模上来看都相对较小,放贷总额通常都在10亿美元以内,这种规模完全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必须应对的基本问题

1.当前市场行情分析

为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参考国外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模式,建立中国的“典当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地区商业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给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从而保证这些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保证服务质量,避免经营风险,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必须认真进行市场行情分析。

(1)通过研究国家的优惠政策分析市场行情。市场的运行跟国家政策的调整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针对农村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国家政策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方向与生命周期。。

今年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肯定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福音。会议决定“在注重防范风险前提下,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银监会已经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金融问题作为“十二五”的主要问题,解决银行覆盖网点少,资金量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探索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做强、做大,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为此,作为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一定要认真配合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回避风险,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2)认真分析市场的供需结构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地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地区的存款数目快速上升。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农村地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还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原始积累都不足,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投资,因此,大多数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都有过资金紧张的时候。

随着农村地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普通消费水平逐渐升高,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修建房屋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部分农户就需要借贷资金。在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方面还存在着期限方面结构矛盾。普通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通常都在一到三年之间,可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

农村地区的小型企业贷款存在困难。在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条例规定,对于商贸公司、服务业、个体户等企业不进行流动资金贷款服务,这样这些企业就经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四、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前景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解决农村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能够进行连续运作的商业金融机构帮助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开发。在这种状况下,小额贷款机构的收入不单单是依靠贷款业务,而是来自于广大农村市场的生产和服务性收入。另外,小额贷款机构还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和服务性子公司,完成对整个农村市场的服务。这样来看,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小额贷款机构的市场定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除原有的农村信用社外,会有各类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市场,还有民间存在的借贷行为,所有这些,都给小额贷款机构所带来了挑战。为此,小额贷款公司必须认真寻找自己的定位。

在《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农户和涉农企业就是小额贷款公司最主要的市场。因此,在定位的过程中,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将农户和涉农企业作为定位的首选。

在市场定位的过程中,小额贷款公司必须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要综合性地发展多项业务,比如:向银行筹借资金、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进行国内票据承兑和贴现、为企业做信用担保等相关业务的办理等。

2.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盈利模式

(1)动态激励模式。目前,这种模式是许多金融机构普遍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假如借款人能够按时还款,那么他就能够得到反复借款的机会;反之,假如借款人不能够按时还款,那么他就不能够得到反复借款的机会,情节严重的甚至没有了借款的任何机会。第二部分就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加大激励机制,就是对于能够按时还清借款的借款人可以享受更高额度的借款服务以及其他服务。

(2)担保模式。农村家庭普遍具有较重的家庭观念,因此在担保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担保人及担保物作为贷款的担保约束条件。担保人可以选择贷款人的其他家庭成员,或者贷款人家庭成员中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如公务员;担保物可以选择贷款人的固定资产。

作为处于成长中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首先要及时关注国家相关金融政策、认真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周期,作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其次要努力采取各种经营手段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创新自己的金融产品类别、加大竞争环境的分析力度,制定市场竞争策略、规划发展战略。只有这样,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才能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战勇,谢华模,谢文君.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制度缺陷与政策修正.武汉金融.2009.04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4-0034-05

一、引言

作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一种组织形式,小额贷款公司最早于2004年在山西地区试点。随后在中央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于2008年进入正式试点推广阶段。据《2010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报告,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国小贷公司2348家,数量较2009年末增长76.01%,贷款总额1623亿,实现利润73亿元,所有的权益达1608亿元。从两年多各地试点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在“支农支小”方面的作用正在显现,贷款利率介于民间借贷与金融机构贷款之间,基本可以覆盖其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贷款不良率较低,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孙凌燕等,2010)。但是,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诸如法律主体地位模糊、后续资金来源和市场定位问题等等,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可持续性开始受到质疑。小额贷款公司是否真的处于发展困境?如何保证其商业可持续?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梳理,并试图从山东省苍山县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经营分析中得出一定启示。

二、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的观点综述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只贷不存的信贷机构;二是吸收一定范围存款的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三是可以吸收存款、发放小额贷款的农村合作机构或其他银行业机构。因此,从市场层次上看,小额贷款公司明显处于初级阶段,如何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李梅等(2009)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大致存在着法律地位性质不清、监管主体不明、人员素质较低、拨备补偿机制缺失、资本管制过严及后续资金短缺、征信渠道不畅等等九类问题。有学者将小额贷款公司现状归结为经营管理困境、风险控制问题和可持续盈利问题,认为是制度设计的矛盾和人力资源的短缺,导致主体身份的法律适用性不足、监管责任不明、后续资金匮乏以及利润空间狭小等问题(钱水土等,2009)。同时,制度中贷款投向“三农”比例等设计也与我国城镇化进程相矛盾,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定位偏离(刘一鸣,2009)。

面临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困境,业界、政策部门与学术领域提出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发展前景。首先是基于国际上考察小额信贷机构组织可持续、操作可持续和财务可持续的经验,认为实现主体商业化、业务金融化、经营规范化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李梅,2009)。其次,对于机构类型未来的设计,主要包括私人银行(卜燕华,2009),专营贷款批发零售业务的专业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或社区民营银行(刘一鸣,钱水土,夏良圣,蔡晶晶等,2009)4种模式。第三,对于批发资金来源或小额贷款公司的后续资金安排,有的认为应当是从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渠道,有的认为应来自农业发展银行(吴晓灵,2010)或国家开发银行(汤敏,2010)。另外,在实务与政策方面,青岛市等地方政府已针对以上的部分问题出台了放宽资本与贷款限额限制等政策,国家相关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前景也提出了可有条件转制为村镇银行的政策安排,不少“投资者正是冲着这种前景投入到小额贷款中去的”(汤敏,2010)。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应对农村金融市场短缺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种方式,基本与其所处的宏观调控背景相关。但是,无论是在政策趋紧或者趋松,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非金融公司应当以政策层设立它的初衷长期存在,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其商业可持续问题。下面将借助于山东省苍山县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方向问题。

三、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历程s经营困境

(一)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起成立

山东省苍山县是临沂市的农业县。该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其蔬菜种植业进一步快速发展,1991年蔬菜产量达40万吨,被称为“山东南菜园”。至2009年,苍山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350万吨,较19年前翻了三番之多,总产值达到49.1亿元。据统计测算,苍山县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蔬菜。

在苍山县大的蔬菜产业体系内,向城镇是其主要的蔬菜生产批发基地之一。坐落于该蔬菜集散地的荣庆通达驾驶培训中心由山东荣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于2005年兴建,山东荣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物流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公司。

长期以来,荣庆通达驾驶培训中心、荣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蔬菜批发市场经营业户、运输业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培训中心为运输户做驾驶培训,并依托母公司财力为他们提供分期付款的运输车辆,母公司为蔬菜的运输提供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荣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现了两个经营中的风险苗头:一是客户源趋于减少。蔬菜经营与运输户因银行减少了贷款发放,或者放弃摊位,或者压缩了运输量,因此业务规模呈萎缩趋势,2008年较2007年锐减30%。二是运输业户欠款增加。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运输业户从培训中心借入了大量的车辆,按期与其结算还款。而随着蔬菜供货商的减少和资金等原因,运输业户经营出现困境,涉及几百万元以上的借款不能按期偿还。另外,不单是运输业户,其他蔬菜批发商对荣庆公司的赊欠款也越来越多,荣庆公司经营与资金周转开始出现问题。

虽然资金实力雄厚,但荣庆系列公司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对此现象置之不理,不出半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将比往年减少30%以上。而如果催讨欠款,虽然凭合同可以追缴回来,但客户关系也将因此损失,并因为蔬菜市场的集中度高,其负面影响会快速蔓延到市场的其他客户,公司未来的收益将直接失去稳定的基础。恰在此时,政府金融办牵头有条件的公司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在持续经营的动机下,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终于从酝酿走向前台。经与其他股东商议,2009年1月8日,荣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其子公司“山东荣庆通达驾驶培训有限公司”为发起人,组织成立了苍山县荣庆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荣庆通达驾驶培训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占股权份额20%另外两家法人股东和6名自然人出资4000万元(见图1)。

(二)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特色与运转情况

2009年1月份,荣庆小额贷款公司进入实质运行阶段。通过筛选与沟通,公司把一些在母公司期限较短的批发经营业户的借款转换为贷款借据,同时将即将到期出清的车辆借款

转为借款。荣庆公司除将原先的部分借贷关系转到小额贷款公司之外,将剩余的资本金投向了蔬菜批发和运输市场,依托当地丰富的蔬菜营销网络开展起贷款业务。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运作,盘活了部分沉淀性资产,取得了一定的经营绩效。截至2010年3月末,荣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5611万元,对107户从事蔬菜经营的客户累计发放贷款9276,2万元;对69户从事蔬菜运输的客户累计发放贷款2499万元。

成立初期,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开展比较顺利,不到几个月资本金就全部放完。于是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决定开始增加资金,至2010年,该公司注册资本追加至1亿元。但是资金仍然不足,根本不能满足民间巨大的市场融资需求,出现有客户而无投入资本的尴尬局面。由于增资扩股受到限制,公司打算从银行融入贷款,但也受到政策和银行机构的制约。首先25%的借入贷款限制,制约了其规模的扩大;其次在与银行谈判的过程中,银行提出的贷款条件也相对苛刻,贷款不能享受利率优惠,存款不能享受同业存放利率(同业存放利率高于单位活期存款利率),因而谈判与合作未能成功。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前景并不是十分乐观。政府部门在动员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时曾许诺税收优惠,在经过一个年度的运营和利润核算后,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则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税务部门照常对其按照一般工商企业25%税率所得税及5%的营业税征税,税后利润和股东分红所剩无几。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按照全年90%的使用率计算,若放款利率18‰,全年的利息收入为1944万元。扣去25%的所得税,5.56%营业税及附加(按收入比例算),合计约30%,为583万元。按照有关规定,坏账准备金要达到年终金额的1%,即90万元(进入成本,扣除所得税,实际为67.5万元)。合计650万元。税后利润为1294万元。而股东要求分红1分,为1200万元。如此,公司的营业费用、人员工资等便无从开支,公司基本无利可图。

为了缓解经营压力,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可选择的方式只有提高利息,但这却面临着一定风险。从调查情况看,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利率全部是同期限基准贷款利率的3.5至4倍,已经达到了政策允许的高限。荣庆小额贷款陷入一个困境:继续提高利率面临政策和法律风险,而不提利率则股东对公司有盈利要求。从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对贷款成本的测算看,将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定在20%左右,实际的资金回报率约为8%,这样才能勉强维持各项业务支出,并为公司业务发展逐步积累实力。据了解,目前部分小额贷款的利率已达月息4到5分(40-50‰)。但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却不愿冒这种政策风险。

公司试图通过转制为村镇银行摆脱困境,但随着监管等部门关于小额贷款转为村镇银行条件政策的具体出台,公司发现门槛过高,当地商业银行也没有参与积极性。而且即使多年以后具备了条件,他们也没有控股权和决策权,种种政策限制与最初的愿景偏离过大,使股东对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动摇。

四、小额贷款公司困境的形成因素

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形成的经营困境,限制因素在成立之初即存在,只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显现出来。形成因素主要有自身设计缺陷和配套政策不完善,而且这两者也相互影响和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经营限制越来越大。

(一)政策性约束因素

1、资本的限制。资本的限制是造成小额贷款公司无法扩大规模,经营进入困境的首要原因。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和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而且小额贷款公司杠杆比率不超过50%。从调查情况看,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初始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后来增加到1亿元,全部来自股东投入,目前尚无社会捐赠资金和银行融入资金。在外源性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主要靠内部的积累。而从其经营状况可知,其利润在扣除股东分红和各项支出后所剩无几,资金积累也就无从说起。

2、其他政策限制。有关部门在制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时,为了防范风险,对其经营设定了一些限制。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资本限制外,还有经营地域和集中度等限制。荣庆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当地经营,无法跨区域寻找客户,这样就妨碍了客户优选的过程。另有规定70%的资金应该发放给贷款余额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借款人,其余30%的单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的5%。因此,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每笔贷款额比较少,如上面所述107户借款总额为9272.6万元,平均每户贷款额不到90万元。每笔贷款数额较小,成本相对较大;而利率水平不能超过基准利率的四倍,因此不能以灵活的利率来增加盈利能力。

3、相关政策的不配套。从法律层面看,小额贷款公司并不属于金融机构,而是经营特殊商品的股份制企业,因此,不恰当的法律地位阻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在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时,政府许诺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比如税收优惠等,但事后并没有兑现,造成税负较重。另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目前是只有指导性原则,没有细则指导,对其缺乏细致的指导和监管。

(二)自身经营方面的限制

1、标的短期盈利性。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股东都没有专业的金融从业经验,当初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想把原先的一些借贷关系转换为贷款,进而顺利收取一些利息;另一诱惑就是转制为村镇银行,其短期的盈利色彩比较浓厚,缺少明确长期规划。而且,股东要求的回报率对公司经营压力过大。公司一年预计净利润约为1294万元,但股东分红却高达1200万元,使得公司只能保持简单的重复经营。

2、自身经营的不规范。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不是很健全,大股东担任总经理职务,没有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高度统一造成个人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如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大股东的董事长。受制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资质,小额贷款公司在信贷业务的审核上以及业务流程上存在不专业的成分。

3、风险控制难度较大。荣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起人和贷款客户都是蔬菜经营和运输企业,虽然这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是关联性风险也大大增加。由于蔬菜等行业受天气和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经营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潜藏了较大的风险。一旦遇到整体性冲击,整个行业都会出现问题,贷款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三)各因素限制作用的相互强化

政策因素主要着眼于控制风险,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一系列的限制;而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其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二者之间就存在冲突。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造成盈利能力的不足,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就会陷入困境,而有些公司则会冒政策性风险提高利率上限,而这又使得有关部门对其发展表示忧虑,限制性政策不敢放松,从而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五、小额贷款公司困境求解

(一)破解困境的必要因素

1、政策支持。既然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就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非正规金

融市场制度的一项有益补充。从理论上看,小额贷款公司虽然是非金融企业,但它毕竟经营一定的金融业务,理应享有不完全性质的金融制度优惠,否则就背离了市场原则。因此,建议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将小额贷款公司视同金融企业。针对其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执行与地方性金融机构同等的税率及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

2、合理定位。从早期的试点到当前的政策大力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三农”和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准确定位,切忌盲目上规模和试图迅速转制银行,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稳健的发展观实现算我良性积累和发展。

(二)困境的或有解选择

面临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境,在坚持政策支持和合理定位的原则下,突破困境的或有解有以下几种,但并不是通用解,每个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求突破。

1、村镇银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大规模转制为村镇银行上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可以进行分步骤的试点。首先,选取一些经营时间较长、经营规范并且盈利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其吸收部分存款,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限制:一是规模限制在资本金的一定比例,二是针对特定的机构或者单位吸收存款。然后,根据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逐步放松其存款方面的限制,从而转变为真正村镇银行,享有正规金融机构应有的待遇。

篇8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在此之际,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日渐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追随世界经济的潮流,进行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成为东莞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不二选择。

东莞模式遭遇瓶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莞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并形成自身特有的模式,即东莞模式,其主要特点有: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销于海外,对外依赖度大;资本来源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发展以外部资本作为主要推动力。本轮经济危机爆发后,伴随着外需持续低迷,东莞产业链的低自主性、低附加值、高依附性等深层次问题充分暴露。因此,如何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抢占高端市场,如何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投入,如何发展并完善依托国内市场的内源经济等,成为亟待突破的难题,产业结构调整因而成为东莞模式再生的契机。

事实上,在已经过去的2009年里,已经看到东莞在这些方面的尝试与转变。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引资结构上,实行内外资并重的策略,与引进外资增长6%相比,引进内资则大幅增长39%。此外,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这些转变使得东莞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逐步得到恢复。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东莞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东莞市政府或为新东莞模式的重要推手。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明确了“加快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自主创新等”的发展方向。为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变,东莞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作为东莞产业升级引领区,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发挥产业龙头和研发龙头的“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重点推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四大产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低碳经济”模式产业体系。

东莞银行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产业结构升级为东莞银行业提供新机遇

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当地银行业的支持,而这一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将为当地银行业提供良好的机遇。

危机后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结构的改善。这次经济危机促进了东莞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企业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也给银行业信贷资产结构的改善带来契机。各银行机构借经济调整之机,适时调整各自的信贷准入政策,逐渐退出一些利润低下、竞争力差、信贷风险高的“高碳”企业,积极介入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要求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企业,推行绿色信贷、环保信贷等。银行业的信贷的投向与地方经济调整和产业导向基本保持一致,促进了信贷结构的改善和风险的控制。

危机后的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2009年东莞市共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6.74亿元,其中,现金收回占比60.38%;贷款核销占比22%;贷款迁徙4.67亿元,占比17.46%。尤其是现金清收不良贷款的金额比2008年增加了5亿元。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这种良好的局面使得东莞银行业在后危机时代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新模式下东莞银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诚如伟业非一日之功,危机过后的东莞产业升级转型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而且在此过程中,东莞银行业依然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莞银行业仍将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对于东莞这样一个对外依存度一度高达250%的经济体,现阶段经济回升的程度不仅有赖于国内,在某种程度上更有赖于的经济复苏。尽管国内经济已经走出低谷,稳步复苏,但国内整体的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成,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从国际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过后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未建立,发达经济体从深度衰退到经济全面复苏之路仍然漫长。加之东莞长期积累起来的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东莞银行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

信贷管理压力增大,不良贷款反弹可能性不容忽视。首先,在信贷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银行内部管理出现滞后与弱化倾向。虽然东莞的信贷增速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却高于东莞信贷增速的历年水平。在这过程中,部分银行盲目追求规模,为争抢市场份额降低授信条件,贷后管理粗放和不审慎行为有所抬头,甚至出现了恶意抢挖存款等现象,银行信用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均有上升。此外,虽然目前东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不能排除危机影响下部分企业问题尚未完全暴露、部分新发放贷款容易演变成不良贷款等因素,对不良贷款反弹仍需保持足够的警醒。

其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投资方向的阶段性迷失将增加部分企业信贷风险。在日后东莞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的政策固然起很大的引导作用,但经历危机后的企业为了跟上转型调整的步伐,也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有可能投身于一些技术尚未成熟、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新兴行业。此外,转型过程中也将会加速一些劣势企业的淘汰,这部分企业将对银行业的信贷资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的余波犹存,对依赖国外市场的制造业、贸易企业,以厂房出租为主的村镇企业,以及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等企业也都会给当地银行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首先,银行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竞争的加剧。当前东莞拥有各类经营性银行机构21家,今年还将有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进驻东莞。面对有限的市场份额以及企业寻求资金选择性的增加,各银行机构不仅要抢抓市场份额,更要在公司治理、行业服务、创新激励机制、优质项目推出等方面加以比拼,以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其次,东莞的有效信贷需求略显不足。一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导致贷款有效需求不高。在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向型经济占比达78%,但是,外资企业的贷款却仅占全市贷款总额的10%左右。外资企业贷款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有资金相对充裕,其贷款来源多在本国,再加上受其“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影响,信息不对称、资金监控困难、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因而银行对这类企业的信贷投放普遍比较谨慎。二是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主体难以获得银行充分的信贷支持。三是以政府为背景的项目或平台公司对信贷的需求不大。调查显示,东莞的政府平台公司贷款总额仅占全市贷款的6%左右,这种情况与全国差别较大。四是一些东莞企业存在从外地融资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段时期以来一直存在,而在地方经济转型阶段,尤其是经历困难重重的金融危机后,银行面对有限的新市场,对这种情况的反应会更为敏感,带来的影响也更显突出。

根据以上供需两方面的因素分析,信贷市场的失衡将进一步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在信贷的细分市场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象会同时存在。这种市场的失衡将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可能导致银行业整体利润率的下滑。

双线思维,促东莞银行业完美变身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东莞银行业的战略转型的基本原则是: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既要在经营思路与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又要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的同时防范风险,立足于“在创新中调结构、创新中避风险、创新中谋发展”。

东莞银行业创新要点

加强政策创新。将银行业的信贷政策与东莞地方经济的产业转型政策、环保政策相适合,务实发展低碳经济,落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计划,加快扶持7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扶持发展节能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有效推动国家和地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加强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决定着银行业发展的活力,决定着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对东莞银行业来说,机制创新可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激励机制的创新,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力资源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内控机制的创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简化中小企业融资审批程序。对于真正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的企业,即使在抵押、担保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瑕疵,金融机构也可以积极通过与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合作来帮助企业达到贷款条件。

加强产品创新。积极向国内外有建树的银行同业学习经验,在高新科技利用、清洁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等项目的“绿色信贷”产品方面增加投放,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并在信贷客户的选择上,逐渐由单纯的信用评级选择向信用评级选择与环保评价选择并重转变。此外,还可以在低碳投资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产品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探索,在调整信贷结构同时,实现信贷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其对于新兴市场的适应性。在创新“碳金融”这个可以预期的巨大市场面前积累经验,抢占先机。

加强服务创新。东莞的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以及银行同质化问题加剧了东莞银行业的低层次竞争,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因此,应该通过创新服务提升内涵。比如加大对抵押担保的创新,增加企业的融资担保方式等,在项目风险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性考核,在项目投产达效后的延伸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参与、介入式服务,从而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

东莞银行业风控体系构建路径

完善公司治理,以法人为突破。东莞目前拥有东莞银行、东莞农商行、东莞信托三家法人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地方法人的对外投资、跨区经营和产品研发日益增多,这就对法人机构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无论是从银行自身的发展还是从监管角度考虑,都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总结。

篇9

1981年,深圳蛇口,香港南洋银行开设了其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营业性机构。以此为标志,外资银行正式进入内地。回顾历史,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1980-1993年,初始阶段。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允许外资银行在5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2)1994-2001年,起步阶段。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颁布,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1996年,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限于外资企业和境外居民;(3)2001-2006年,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2003年,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4)2006年至今,稳定再发展阶段。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从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经营思路来看,其发展战略可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开展各类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其中以花旗、汇丰和渣打银行为代表;二是以公司业务和资产管理为主要业务,如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三是重点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以东亚银行为代表。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地域布局日趋清晰,目前已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二是由于政策的放宽,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业务种类快速增加,目前已有12项基本业务,100多个业务种;三是积极参股中资银行,主要有花旗银行(入股浦发、广发银行),汇丰银行(入股上海银行、交通银行),渣打银行(入股渤海银行)等。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23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6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总计360家外资银行机构,比2004年的188家几乎增长了一倍。其中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6家外资银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外资银行已在我国27个省(区、市)45个城市设立机构网点。总的来看,无论是营业机构还是从业人数,外资银行都有着稳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正在多元化地融入中国金融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分析

1.市场地位

截至201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我国银行业市场份额1.85%;各项存款余额1.06万亿元,增长43.99%;各项贷款余额9,137亿元,增长26.26%;流动性比率61.49%;实现税后利润77.85亿元;不良贷款率0.53%;资本充足率18.98%,核心资本充足率18.56%。总体上看,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主要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基本面健康。从逐年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总资产在稳步增加,2004年为0.58万亿元,2010年几乎已经增长到2004年的三倍。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份额还是很小,各年均在2%上下波动,尤其是2009年收缩为1.71%,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几年中资银行纷纷上市融资带来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造成的。从资产实力和份额上来看外资银行还难以对中资银行构成威胁。

2.盈利能力

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其资产运作能力、盈利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但是由于银行业特殊的资产结构,其资产收益率都比较低,一般不会超过2%。2007至2010年各类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华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与中资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外资银行均在不断扩张,包括开设新的分行支行,拓展业务种类等,起步阶段的成本费用会很高,因而相对来说利润率会低一些,而大多数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它们的营业分支机构已经较为稳定,所以利润率会相对较高。总体来说,外资银行要想在未来几年实现较高的盈利水平还比较困难。

3.流动性

流动性比率为流动资产余额与流动负债余额之比,监管要求该比率不低于25%。这个比率越大,说明银行流动性来源越多,流动能力越强,银行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越小。相反则有可能面临不能应付顾客提存和提供贷款的风险。截止到201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为61.49%,远高于我国商业银行平均流动性比率42.2%以及监管要求。这一方面说明在华外资银行包括一些中资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另一方面,过高的流动性比率说明有流动性过剩的趋势。流动性过剩意味着大量资金闲置,必然造成银行运营成本、利息机会成本的的增加,降低了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

4.安全性

经历了2008年波及全球的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银行业更加注重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为了让金融业在众多风险面前有足够的抵抗能力,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该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4%。截止到201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8.9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8.56%,远高于我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12.2%和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再从不良贷款的角度分析来看,一般来说,成熟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金融危机时期除外)通常稳定在1%~3%之间。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1%,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3%,股份制商业银行0.7%,城市商业银行0.9%,农村商业银行1.9%,而外资银行仅为0.5%。从上面两个角度来看,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和安全性上优于中资银行,这应该得益于它们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三、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展望

首先对外资银行在中国所处的行业地位进行SWOT分析,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经验,很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并且对于国际业务和规范更为熟悉;劣势在于对国内市场环境还需适应,缺乏广泛的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少;面临的机会是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开放,管制在逐渐放松,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威胁在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还会受到政策的制约以及国资银行迅速发展形成的强大竞争。通过SWOT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进而我们也可以从分析的结果中预测在华外资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会进一步扩大。过去受收入水平的制约,中国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总体上相对单一。从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重点将从对资金的需求转移到与自身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种种服务上,如信息咨询,投资顾问,家庭理财等。传统银行业务的规模和盈利性开始收缩。与此对应,银行对客户所提供的产品组合也开始从最基础的贷款和结算业务向现金管理、资产托管以及投资银行等方面扩展。零售银行业务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和服务组合趋于多元化。这对于经验、资源丰富的外资银行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未来零售业务最重要的三大产品是:信用卡、住房贷款和投资产品。因此针对高端客户的个人贷款、信用卡以及财富管理将成为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的拓展重点。

2.外资银行的分支网络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政策壁垒的一步步消弱,外资银行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银行间的竞争将集中到争夺优质客户、中间业务拓展和专业人才争夺中来。所以外资银行会根据比较优势,将主要业务目标定位于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另外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我国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鉴于目前外资银行集中分布于东部大中城市的现状,相信未来外资银行会向经济迅速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扩张,以寻求新的机会。事实上,截止到2011年6月,花旗银行已经在全国13个省份开设了分行,另外在公安、瓦房店、赤壁等地开设了借贷公司。汇丰、渣打、澳新等也已纷纷涉足村镇银行。

3.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的合作会进一步扩大,但同时竞争也会加剧。一般来说,外资银行比较注重成本核算和控制风险。受资产规模、客户规模的制约,在华外资银行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努力提高盈利和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应对金融监管制度的新要求,寻求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们会通过与国有银行进一步的合作来进行优势互补,扩大利益点。而从中资银行的角度来看,与外资银行深化合作可以借助它们的品牌和技术拓展业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过渡。随着中资银行经营水平和业绩的提升,再加上客户资源和融资能力的比较优势,它们对外资银行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相信届时竞争会更加激烈。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

[2]银行同业合作与竞争,胡浩等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篇10

一、阿里金融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互联网小额贷款系统更是广受公众追捧,企业和个人在享受互联网小额贷款系统带来的方便与利润的同时,也必须给予其缺陷和风险一定的重视,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经济环境中能让企业经久不衰。阿里小额贷款业务是阿里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首先是数据累积时期(2002年至2007年)。早在2002年前后,阿里巴巴就开始通过淘宝、“诚信通”服务来积累其客户数据,为接下来推出的小额贷款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诚信通”业务主要针对它的会员的国内贸易。阿里巴巴雇佣第三方机构对注册会员进行评估并把会员在阿里巴巴上的交易诚信急剧公示,用以帮助会员取得采购方的信任,同时阿里也利用淘宝获取数据,这使得阿里巴巴掌握了海量数据。

其次是经验累积时期(2007年至2010年)。2007年阿里先后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合作推出“e贷通”“易融通”等金融产品,为中小电商企业服务。阿里巴巴作为银行的销售渠道和信息提供者,不仅帮助银行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估,还累积了一部分潜在的借贷者。2008年又推出了网商融资的平台,汇集了来自国内外著名风投机构的风险投资人,在贷款领域有了初步的尝试。

2010年至今则是阿里金融的独立发展时期。从2010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尝试自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并且在2011年正式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中断合作,开始自己的独立发展时期。阿里小贷正式成立后就开始向部分城市的电商企业发放贷款,并且不断地进行资产证券化项目,以扩充贷款额度。

阿里金融的小额贷款业务正在日趋成熟。截止2014年末,阿里小贷发放的贷款已突破2000亿,其服务的小微企业为数量达到80万。

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金融业的领头雁,利用SWOT分析来研究阿里金融的小额贷款系统的优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的意义。本文通过严密的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拓宽营运资金来源渠道、弥补风险控制漏洞、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二、阿里金融的SWOT分析

(一)阿里金融的优势(strengths)

1.创新小微贷款模式

阿里金融拥有阿里巴巴巨大的交易数据库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融合了淘宝网、支付宝和阿里巴巴B2B等媒体终端的全部数据资源,系统性的分析整理了每个小微企业的产品质量、经营范围、经营业绩等数以万计的评价指标,作为分析企业信用级别、偿债能力的数据基础,大幅度的降低了阿里金融的贷款风险。资金需求者只需要登录阿里金融的网页填写贷款申请,向网页平台提供贷款申请表和企业相关的证明文件,通过审核后就可以筹到资金。这种网络金融贷款的途径大大缩短了贷款周期,降低了借贷双方的资金流动成本。

2.营销方式精简准确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中,贷款成本较高,业务开展被动,只有在企业出现资金贷款需求时才会去寻找合适的银行进行贷款申请,银行出于被动地位,在无形之中丧失了很多的贷款融资机会。阿里金融的不同就在于,他可以运用自身的技术和数据随时洞察企业的资金需求信息,掌握了主动性,只要觉察出企业经营动态和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就会有业务人员主动联系该企业,开展定向营销,这种模式使得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企业逆向选择的情况大幅度减少。同时这种营销方式也不再需要大量的广告费用和市场拓展费用,免去了资金在这一方面的浪费,在对小微企业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时,更是能够增加精准度,使数据更加真实可信。

3.风险控制手段丰富

贷款以后的跟踪管理工作对于小额贷款回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贷款企业的金银框框和资金使用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良好的把握,才能及时发现该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开展补救措施或及时回收贷款,阿里的风险应对措施及其完备,能很好的控制贷款回收的风险在较低的范围内。阿里对贷款企业的监控是全天候全视角的,客户的销量变化、差评的提高或是在线时间减少都能在阿里的系统内暴露无遗,类似于贷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竞争对手企业等可能会影响贷款偿还风险的任何信息都能被及时的捕捉到。

(二)阿里金融的劣势(weaknesses)

1.小贷身份地位不明

我国小额信贷仍然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很多东西都还没有成熟,国家也没有明确的对其角色进行定位,更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来界定其法律地位。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其经营的业务虽然与银行相似,但却没有相应的金融许可证来支撑它的地位,无法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其合法性和发展前景虽然有着一定的认可,但法律地位并没有被确认,身份地位尚不明确。阿里小贷公司作为一个金融公司却没有明确的金融机构的地位,没有办法用银行同业问拆借利率向银行去借款,也无法在缴税之前提取相应的风险准备金,无法享受金融机构的福利,处境非常尴尬。

2.资本规模限制资金来源

借贷资金的利息是小额贷款公司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只有当小额贷款公司拥有了足量的可流通的借贷资金,才能够不断地有资本利息收入,由此可知,小额贷款企业得以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就是充足的可借贷资金。但是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是非常狭隘的,只能是股东所缴纳的资本金才能作为可借贷资金。这一点迫使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办法用较低成本来获得社会闲散资金,缩小了融资渠道和范围,直接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办法持续经营,

即使小额贷款公司被允许从一家或者两家银行贷款,其资金紧张的局面依旧不能被改变许多潜在客户无法承受资金规模,降低了企业利润,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规模和发展业务的能力。

3.转型阻力较大

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只有在小额贷款公司愿意,并且其占有最多股份的股东是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才可以申请转变成村镇银行或者是贷款公司,这一转换条件严苛,能满足这要求的小额贷款公司屈指可数,想要转型,小额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困难要克服。与此同时《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中的要求更为严苛,他要求投资人只能是境内的商业银行或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阿里小贷在面对这种种的条件限制,想要转型尚有许多困难与挑战。

(三)阿里金融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电子商务欣欣向荣

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增势迅速,近年来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增长率,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至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选择依靠阿里巴巴这个平台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拓展。阿里巴巴的会员数量每年都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状态,2011年的年底更是突破5000万大关卡。在传统经销商和制造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采购和销售的同时,更大的市场――众多零售商户和个体户不约而同的加入电商行业,现淘宝天猫上的商家数量众多,他们全都可能成为阿里小额贷款业务的服务对象,因此,其潜在客户群体的庞大我们可以充分想象了。

2.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严峻

另一个方面是目前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非常严重,而根据二八定律可知,这一部分看似渺小的小微企业其带来的利润空间其实是巨大的,但是目前的发展现状说明,传统的贷款业务并没有利用这一部分资源,甚至是把它们拒之门外的。小微企业想要贷款,但是渠道非常受限,除了银行的贷款业务,自身的存款或是来自亲戚朋友的民间贷款,基本没什么别的渠道,而银行对这些规模小、财务状况不稳定、抵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微企业基本上是不支持向他们贷款的,因此小微企业正在寻找一条能够获得充分资金借款的出路,类似于阿里小额贷款业务这种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正好与小微企业的需求相契合。

(四)阿里金融面临的威胁(threats)

1.商业银行踏人电商领域,与阿里传统业务进行竞争

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使得其不甘坐以待毙,电商领域的高利润与高发展吸引了他们也涉足电商领域。由于电商领域的进入门槛比较低,金融大亨商业银行想要侵入这一块领域是轻而易举的,例如建设银行推出了“善融商城”,交通银行推出了“交博汇”,中国银行推出了“云购物”工商银行推出了“融e购”等等。

2.其他电商加快发展第三方支付与小微贷款

电商领域的巨大利润吸引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进入,更有其他众多电商企业,例如京东商城、唯品会、苏宁易购等等,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始重视小额贷款市场。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电商企业推出的小额贷款业务的门槛都不高,只要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资料如身份证明和信用记录,最迅速的一天就能够获得信用贷款。可见,其他电商企业对第三方支付和小微企业贷款的逐渐重视对阿里金融的威胁是巨大的。

3.风险性与网络效应结合扩大风险

金融行业的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性是众所周知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把互联网的网络效应与金融的风险性相结合,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扩大了风险,稍有不慎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引起社会动荡,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总结与对策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互联网小额贷款系统更是广受公众追捧,企业和个人在享受互联网小额贷款系统带来的方便与利润的同时,也必须给予其缺陷和风险一定的重视,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经济环境中能让企业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新的概念在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被利用。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究竟如何是很难被预测的。小额贷款业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究竟如何也是很难说清道明的。阿里金融,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领头羊”,面对的问题对于很多其他小额贷款公司都是由借鉴意义的。针对上面SWOT分析所得,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拓宽营运资金来源渠道、弥补风险控制漏洞、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一)拓宽营运资金来源渠道

首先,阿里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选择与银行业联合放贷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也可以适当利用联保贷款和收益抵押贷款这些小额贷款的铲平来扩大资金来源:其次,阿里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管理经验来加强小额贷款业务的创新力度,可以给小微企业提供科学的管理咨询服务并从中收取服务费用:第三个方面,阿里小额贷款可以适当的开发一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

(二)弥补风险控制漏洞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6-0064-04

近年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2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6080家,贷款余额5921亿元,在服务“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定位模糊、资金短缺、税收过重、转型困难等诸多问题,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行业前景受到质疑。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省枣庄市SH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力图找到导致其经营困境的根源,以期从制度设计层面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对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发展问题的观点综述

小额贷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1994年,小额贷款被引入中国,主要应用于国际援助和中国政府的农村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由于成效显著而受到重视。2005年12月,山西省平遥县率先组建了日升隆、晋源泰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标志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诞生。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由民间资本主导的小额信贷开始走向前台,以小额贷款公司形式开始为社会提供融资服务。

在小额信贷诞生之初,其发展模式及可持续性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围绕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英国学者马丁(Martin)认为,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都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它们需要增长以扩大覆盖面,但这不等同于覆盖贫困人口;第二,它们需要增长实现操作的规模经济,以实现金融自负盈亏的目标;第三,捐助者的资金非常有限,为了增长需要得到商业资金。朱良建(2009)认为,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后续资金不足是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将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的作用受限。徐瑜青(2010)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定性模糊、无法吸收存款、资金短缺、无法纳入正规金融体系、税收过重、风险过高、转型困难等影响了其持续发展。郭忠军等(2011)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现实约束进行了分析,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形成的经营困境在于其自身设计的缺陷和配套政策不完善,这两者相互影响和强化,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业界、政策部门与学术领域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多种路径。潘广恩(2009)认为,要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机制上进行完善,除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外,还应建立可持续融资通道,减轻税负,明确发展方向。巴曙松认为,要使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必须从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两个环节进行探索,通过可行的制度设计,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吸收资金,并通过信贷资产的转让等形式提高盈利能力。何广文认为,破解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境,重要的是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建立投资基金,给予股权投资或者债权投资,金融部门还可以以创新方式批发、拆借资金给小额贷款公司,并在一定条件下尝试准予其吸收储蓄,或直接转型为村镇银行。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国内学者对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金约束、税负、法律定位等现实困难上。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言,小额贷款涉及的理论问题并不多,更多的是实际操作问题,或者说是制度的制定和维护问题。只有站在制度设计的角度通盘考虑,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才能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剖析枣庄市SH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案例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层面探寻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SH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境

(一)SH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背景

枣庄市市中区作为曾经的市驻地,农业、工商业较为发达,是鲁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家,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2个。全区民营企业4780家,个体工商户3.56万户,形成了纺织文化衫市场、二手车市场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先后荣获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中国针织行业超百亿元重点集群、全国二手车交易示范基地、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山东省产业集群十大典范经济区等称号。与其他地区一样,市中区的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在发展中也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与市中区发达的工商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市中区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借贷的限制,民间借贷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化,市场规模持续膨胀。与此同时,民间借贷的负面效应也日渐凸显,因民间借贷引起的民事及刑事纠纷明显增多。一方面,民间借贷渴望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如何引导民间借贷合法、合规发展,疏通社会融资渠道,也成为政策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8年,山东省下发了《小额贷款公司信贷管理条例》,出于对金融市场前景的良好预期和对转变为村镇银行的期待,一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私营业主开始谋划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1月,枣庄市A公司作为主发起人(20%的股份),联合另1名企业法人(10%的股份)和7名自然人股东投资成立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枣庄市SH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H小贷”),开始面向市中区区域内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等开展贷款业务。

(二)SH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开展情况

SH小贷在成立之初,风险防范成为经营的重中之重。在人员招聘上,SH小贷倾向于招聘具有银行从业经验的业务人员,其总经理曾为某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其他业务骨干也大多拥有银行从业经历,可以较好地将银行信贷理念及管理技术移植到小贷公司。在业务拓展上,SH小贷积极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开展关系型营销,通过股东推荐等形式,将70%以上的资金投向股东较为熟悉、信用状况较好的当地企业。虽然多数申贷对象是不符合银行抵押要求的“次级客户”,但股东对其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较为了解。在贷款方式上,多采取担保方式进行。2009年,SH小贷发放的贷款中90%以上采取股东担保、公司联保、个人联保和公司与个人联保的形式。

经营初期,SH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较快,不到几个月资本金就基本发放完毕。2009年末,SH小贷各项贷款余额6470万元,占资本金的92.4%,SH小贷也逐步进入了平稳发展期。

(三)陷入经营困境

随着可贷资金的减少,SH小贷发现其有限的资本金相对于信贷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特别是进入2010年后,经常出现有客户而无投入资本的尴尬局面。为扩充资金来源,SH小贷曾计划从银行融入资金,但在与银行谈判的过程中,银行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有效抵押或者第三方担保。股东A公司虽然符合担保条件,但出于多方面考虑,拒绝为SH小贷提供担保,谈判最终破裂。

由于资金有限,尽管SH小贷对多数客户贷款利率往往一浮到顶,但在扣除完各项税费、成本支出后,公司资产收益率并不令人满意。即使在其收益最好的2011年,其资本收益率也仅为6.6%,大大低于多数股东的收益预期。进入2012年后,在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下,SH小贷经营更加困难,不良贷款率迅速飙升,公司收益率也明显下降。2012年SH小贷仅实现利润31万元,为2011年利润额的6.7%。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基于风险控制考虑,SH小贷已逐步要求贷款条件由先前的担保转为贷款者提供房产、土地等不动产进行抵押,占比在80%以上,对贷款条件的要求甚至比银行更为苛刻。另外,在本地较为稳定的民间借贷关系中,其利率水平也往往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水平,月息一般在1分左右,尽管高于银行贷款,但显著低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小额贷款公司相对民间借贷的效率优势、利率优势都在下降。加之银行对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逐步改善,小额贷款公司相对民间借贷和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客户群体逐步萎缩。目前,SH小贷仅有公司客户7户,远低于最高时候的30户水平。在监管部门出台《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后,SH小贷的股东认识到,短期内难以改制为村镇银行,即使多年以后具备了改制条件,他们也将失去控制权和决策权。目前,已有个别股东通过贷款方式将资本金抽回。SH小贷计划本年度召开股东大会,对企业股权结构进行调整,部分不愿继续参股的股东将退出小额贷款公司。目前,SH小贷的不良贷款率显著高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部分想退股的股东通过贷款方式抽回资本金,这种方式并未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形成实质性伤害,并非真正的不良贷款。二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态势下,部分个体工商户资金运营出现困难,难以按时归还小额贷款公司本息。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已经采取了房地产抵押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很难对其资产质量形成显著影响。因此,SH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质量实际上好于其账面水平,其风险管理水平值得肯定。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局: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信贷运营模式,因此,将其设定为一种非公众金融机构,可将其潜在风险的外延和扩散性大大降低,避免信贷风险传导到社会公众产生系统风险。另外,对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等设定的限制也有利于其信贷风险的控制和运营的专业化,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初期设立这些限制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在SH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初期,其业务规模持续膨胀,贷款质量较高,也表明政策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安排在运行初期是有效率的。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的效率如何与制度需求者的接受和适应程度有关,当同一制度的信号刺激达到一定点后,人们反映强度的曲线就会随着刺激频率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制度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随着可贷资金的减少和信贷模式的日益成熟,对小额贷款先前的种种制度安排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激励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一是资金来源限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明确强调了“只贷不存”的原则,尽管符合监管原则,但严重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由度。目前,国外运作良好的微型贷款机构的融资比例可高达10倍,甚至15倍。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杠杆倍数仅0.5。“只贷不存”的信贷模式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投资公司,不仅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还要付出很高的操作成本,而回报仅仅是利息,在这种模式下,小额贷款公司不可能形成真正可赢利的商业模式。二是业务品种单一,盈利能力受限。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仅能开展贷款业务,虽然江苏等省市出台了文件,允许和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各种中间业务的开展,但由于实际运行中资金不足、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困难以及客户资源较少等原因,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能力去开展此类业务。在这种双重约束下,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扩大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获取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由于资金规模有限,为最大化收益,小额贷款公司往往凭借信贷市场上的卖家市场优势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出于对风险的厌恶,其信贷管理理念、风险管控手段出现了明显的“银行化”倾向,小额贷款公司相对于民间借贷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由于放贷资金全部为自有资金,资金额度小,小额贷款公司对信贷质量的控制十分严格。尽管关系型营销和担保可较大程度地覆盖信贷风险,但不良贷款仍偶有发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规模经济是引致制度变迁需求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小企业,大企业更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单位成本更低,利润更高,这就需要较大的资金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导致小额贷款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的根源在于有限的资金规模以及对融资渠道、融资规模的限制。正如茅于轼所言,小额贷款能否盈利很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低成本的资金。提升小额贷款公司总收益水平的关键在于提升其边际收益。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扩大外部融资额度,特别是低成本融资。二是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即通过为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流出提供更多渠道,促进其现金流的快速回流。

四、对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进一步考量

小额信贷本来是专门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务的一种信贷模式,通过无担保、小额度贷款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当前很多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仅仅把其看作是进入金融业的跳板,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考虑较少。当然,政府部门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等措施出台较少,让其承担较多的社会公益职能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小额贷款公司的初始资本金全部为民间资本,有着强烈的逐利性,这种逐利性会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尽可能地提高利率,将贷款更多投向利润相对较高的个体工商户及城市居民,“三农”等弱势经济群体因无法承受高价贷款,事实上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以SH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该公司客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占比在90%以上,真正投放于农户的资金微乎其微。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中出现的“目标偏移”倾向与国家发展涉农信贷、实现普惠金融的初衷相背离。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由于制度性约束特别是资金来源约束导致了小贷公司比较优势的丧失和“目标偏移”,因此,要从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两个环节进行探索,通过可行的制度设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吸引资金,帮助小额贷款公司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并通过完善资产转让方式加速资金流动,提高其盈利能力。

第二,尽管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出现了“目标偏移”,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一方面为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转化提供了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仍具有必要性。

第三,坚持审慎原则,逐年提高小额贷款公司杠杠比例:第一年负债不超过净资产的50%, 第二年负债不超过净资产的100%, 第三年不能超过净资产的200%,并将其设置为融资比例上限。当负债为净资产的200%时,总资产扩大为原来的3倍,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规模明显扩大,其财务可持续性将得到显著增强。而对那些实际杠杆率奇高的小贷公司,其出现风险并向外部传导可能性增加,必须强化监管。而改制为村镇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发放融资券等面向社会和小型机构的融资将最终导致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途径的公众化,彻底改变小额贷款公司的属性,在当前情况看,时机尚不成熟。

参考文献:

[1]朱良建等.小额贷款公司的喜与忧[J].中国金融,2009,(14).

[2]郭忠军等.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境与求解探索:荣庆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1,(4).

篇12

0 引言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它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2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类是15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组建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

中小商业银行有如下特点:

①区域性,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只在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

②规模小,所有的中小银行总资产之和只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0%左右,单个银行资产规模小。

③中小客户居多,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

④贷款区域集中,贷款对象大多集中在营业范围区域。

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于当地的居民百姓,支持当地的经济建设,促进了金融市场竞争、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段。从而推动了银行业由计划垄断经营向公开竞争经营的转变,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中小银行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比规模、无法与上市银行比公司治理,也不可能与外国银行的在华分支机构比科技水平、比人才吸引力。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受冲击最大的将是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据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优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它能够提供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从而使得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中小银行只有通过历练之后,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中小商业银行的劣势

1.1 缺乏信誉保证,受各种政策的制约。国有银行以国家信誉为支撑,在市场上处于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地位,有国家的政策扶持;而中小银行不仅没有这些优势,还要受到许多成文和不成文的政策歧视,竞争压力大。

1.2 品牌认知度低。五大商业银行分布范围广,在全国品牌认知度较高,而中小商业银行却没有,即使有也只是在局部地区。

1.3 自身基础薄弱。中小银行受规模小、资金少等因素制约,信息网络建设缺失,金融电子化滞后,同时其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一级法人,行政区域外没有网点,汇票结算只能依靠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结算渠道阻塞。

1.4 资本充足率低。我国中小银行资本严重不足,无法为一些大的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失去了大量机会。并且随着银行业的开放,中小银行会因为资本充足率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

2 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

2.1 客户发展空间大。我国经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数量大,活力强,相对成长性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可以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稳定而优质的客户。

2.2 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一级法人制度,结构简洁,机制灵活,决策层少,对市场反应迅速,这一特点切合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有利于把握商机,创造价值。

2.3 地缘性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贴近地方企业,对其经营状况、资信能力比较了解,在获取信息上具有地缘、人缘、时效三重优势,通过遴选,中小商业银行容易发现商机,同时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2.4 体制优势。中小型商业银行一般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组建,拥有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明晰的产权结构,通常根据分工协作、权责匹配、效率及约束原则设置组织机构。在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方面自主性强,有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3 中小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3.1 建立企业理念,形成市场意识。我国很多中小商业银行是从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员工市场意识淡薄。但是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银行业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中小商业银行有政策歧视、品牌认知度低、自身基础薄弱、资本充足率低等劣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树立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

3.2 坚持灵活的市场定位。中小商业银行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不能盲目追求大,避免与大型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依据自身的优势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扩大自己在局部地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在客户关系上,坚持双方对等地位,业务开展中要考虑差异化,尽量做到实时调整。

3.3 重视成长导向型、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在成长初期,由于自身实力不强,无足值担保品,很难在大型银行里贷到款,即使大银行同意放贷,他们对无担保贷款审核程序多,时间长,有的一个贷款程序需要几个月才能办完,对于那些急需用钱的公司来说,这几个月的时间他们等不起。中小银行可以抓住大银行的这个“软肋”,对于那些成长导向型、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早期阶段就给予适当的金融支持,主动承担风险型的无担保融资服务,并提高授信业务效率,用雪中送炭式服务来换取客户忠诚度,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当他们发展壮大后,会给银行带来长期利益。

3.4 重视中产阶级的融资、理财、信用卡消费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产阶级数量会快速增加。中产阶级手上有闲钱,但是不会理财,大型银行不愿意受理这些小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加强针对这些客户的服务,为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一个理财规划,甚至为每个客户安排一个理财顾问,协助客户理财,这样不仅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也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3.5 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中小商业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现代金融企业的理念和新知识、新技术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的管理、营销和技术人才。并建立与市场用人机制相适应的劳动用工与工资报酬制度,完善业绩考评体系以改革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工作活力的显现。

3.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银行作为服务性机构,更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商业银行要从服务对象、经营活动、管理内容和体制运转四个方面去设计和提炼出让客户接受,让员工认可,具有深刻的自身企业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行为,为顾客创造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晓芳,黄国安.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

[2]张吉光.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分析[J].银行家,2008(12).

[3]潘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商业现代化,2008(11).

篇13

新资本管理办法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改善风险管理的制度、机制、流程和系统,实行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由于组建时间较短,公司治理机制不畅,内部管理较为粗放,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机制、技术和人才对业务和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能力滞后,短期内难以达到新资本管理要求。一是公司治理缺陷。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营层职责边界不够清晰,董事会干预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内控管理落后。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全部覆盖重要风险环节,部分制度操作性差,部分制度仅仅用来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而仓促制定,部分员工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责任追究流于形式,内审部门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足,跟踪纠改问题不到位等。三是风险管理方法简单。由于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主要风险的计量、监测、控制基本以硬性指标为主,缺乏针对性的全流程控制和监督,同时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不够清晰,无法针对本机构内在风险水平采取全面、持续、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信贷资产分类不真实,难以适应新资本管理要求

目前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分类不真实,难以达到新资本管理要求。由于风险控制意识和措施缺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资产质量下降,资产质量分类不真实,偏离度问题日渐明显,掩盖了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对准备金缺口的提取、利润分配等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和监管部门对其资本充足水平的判断。处置不良资产、还原资产质量分类是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必要前提,但长时间逾期的不良资产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清收,增加了纠正偏离度的难度。

(三)资本补充机制不顺畅,难以适应新资本管理要求

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中,在市场资源、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资产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提高主要依靠增加贷款,加之地方部门的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放贷的问题,直接造成信用风险逐渐累积,不良资产增加,准备金计提压力增大,而以信贷业务为主的发展方式又在不断消耗资本,因而面临较大的筹资压力。但目前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机制很不顺畅,难以达到新资本管理要求。一是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受限。由于本地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管理粗放、经营不稳定,加之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品牌影响力较小,难以吸引本地和外地优质企业投资入股,造成增资扩股举步维艰。

二是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发展步伐较慢,实际经营效益不佳,股东长期投资的意愿逐渐减弱,大部分股东只关心分红比例,极少关注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为了挽留股东,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往往被迫持续采取较高比例的现金分红办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通过留存利润增加内源性资本的能力。

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的意义

(一)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有助于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新资本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确保资本能够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要求,通过逐步理清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内审部门等相关治理主体的资本管理职责,开发和完善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标准,建立覆盖各类主要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和报告机制,合理制定资本规划,强化对自身资本水平的检测、评价和调整,有利于达到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稳健经营发展的目的。

(二)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有助于提高资本管理能力

对于经营存贷款传统业务为主、资本构成较为简单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风险覆盖范围的扩大直接导致风险资产规模增加,要完成资本充足率持续达标的监管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更重视内源性融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更加注重提高风险和经营业绩的匹配,并寻求新模式和新盈利增长点。

(三)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有助于促进业务转型发展

一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将有效引导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调整业务发展模式,创新产品服务,更倾向于发展、支付、银行卡等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推动增长模式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新资本管理办法对信用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上调了长期贷款、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权重,同时下调了符合条件的小微型企业债权和个人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有助于引导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零售、消费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更加符合国家战略转型的要求,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社会消费的作用。

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顺利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建议

新监管标准将在强化风险管理、优化业务结构、创新服务等方面对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为满足新监管标准的内在要求,在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切实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通过质量提升和谋求转型来实现良好发展,确保新资本管理办法的顺利实施。

(一)制定战略规划,成立协调机构

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应将新资本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将资产增长计划、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盈利能力规划、资本补充方案等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向管理层提出明确的实施步骤、目标、任务,监督其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管理层要分解到各年度经营计划中加以推进和落实,同时应成立新资本管理办法协调领导组,抽调相关业务和IT部门人员参加,负责涉及的各项目地有效推进,保证新资本管理办法的顺利实施。此外,对于已经组建和今后几年内即将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在2018年底前达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的规定要求;对于暂时不改制的农村信用社也将比照执行该《资本办法》。

(二)逐项对照评估,强化人员培训

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全面梳理现有风险管理架构、管理流程、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照新监管标准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风险识别、计量、监督、控制和缓释流程的有效性,努力在风险治理结构、组织流程、风险监控、数据和IT系统等多方面达到要求,实质性地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同时要下大力抓好内控合规建设,强化人员管理和责任追究,为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三)做实资产分类,夯实质量基础

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是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要按照监管要求,严格资产质量分类,纠正贷款偏离度;二要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力度,对于难以处置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核销或打包出售;三要制定准备金提取计划,结合实际逐步补足缺口,确保达到拨备覆盖率150%和拨贷比2.5%的监管要求。

(四)优化股权结构,拓宽资本来源

一是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立志于做有特色、品牌鲜明的小型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吸引广大投资者;二是要提高利润留存比例,增强自身资本积累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资本供给;三是关注国务院、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动向,努力实现资本来源及股权结构多元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