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食品市场风险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前所述,三季度我国实体经济探底的特征明显,新的变量和动能在不断累积,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都形成了一系列好转的信号,经济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稳中有为。
1. 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实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L”型运行的拐点期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8%,有效地保障了就业增长、节能减排和经济稳定。
从产业构成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形成了一系列重大亮点。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也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个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和1.2个百分点。
2. 消费形势稳定,对经济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8344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其中7、8、9月3个月的增速分别为10.3%、10.6%和10.7%,呈现出良好回升态势。
受到消费结构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共同影响,我国消费形势保持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940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2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614亿元,同比增长11%,商品零售212868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1785亿元,增长7.9%。在商品构成上,也呈现出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新热点的情形,消费的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2.7%,家具增长13.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5.4%。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
消费新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且逐步成为我国消费的主流业态,并为消费增长贡献了良好的支持。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的增量相当于整个社会消费品增量的28%以上。
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1%,成为“三驾马车”中对经济增长最大的支撑因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趋稳,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暖,投资结构略有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三季度整体情况较好,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16749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投资246008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245亿元,增长19.4%。
国有投资持续发力,民间投资显著提升。国有控股投资151617亿元,增长21.1%;民间投资261934亿元,增长2.5%,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是2.5%,比1-8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而且9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从投资的可持续性上来看,虽然保持平衡但总体偏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442238亿元,同比增长5.9%,超过投资支出15332亿元,约相当于一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663亿元,增长22.6%,投资资金总体偏紧。
4. 进出口形势总体回暖,直接投资呈现逆差
进出口增速保持稳定,但月度间的波动明显。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5318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0585亿元,下降1.6%,收窄1.1个百分点;进口74733亿元,下降2.3%,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852亿元。但月份之间的数据波动明显,8月月度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9%和10.8%,为2014年11月以来月度出口、进口首次实现“双升”;9月份,进出口总额21679亿元,同比下降2.4%,出口12231亿元,下降5.6%;进口9448亿元,增长2.2%。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地理方向持续改善。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长期资本项目逆差几成定局。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同比增长4.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2%。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折合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9月当月对外直接投资1062.9亿元(折合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6.9%。前三季度,我国长期资本项目的逆差达到2737亿元,约合416亿美元。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
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把一些优质的资源转移到适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部门上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产业的升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从前三季度的关键指标来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如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等。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个、12.3个和11.9个百分点。
此外,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5950亿元,同比下降0.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0.47%。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特征明显。
资产市场基础良好,运行风险有所上升
资产市场的基础是价格、收入,从上述领域的运行来看,保持良性运行的较好状态。但延伸到资产市场内部,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金融市场,均呈现出风险上升的特点,整体局势不明朗,部分矛盾的走向多样。
1. 物价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2%,鲜菜价格上涨12.3%,过于集中于居民的生活,物价在总体趋势的情势下,对低收入群体的压迫感较为明显。
企业的通缩压力大幅减少,但正向供给冲击的效应未能有效展现。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9月份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4%。尽管经营压力有所缓解,但总体上未能实现经营模式、生产技术和产业链的创新。
居民收入增长保持稳定,在加速折旧的影响下,居民收入做到了与GDP的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649万人,同比增加95万人,增长0.5%。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元,同比增长5.9%。
2.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5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1852亿元。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630.31万亿元,日均成交3.3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56.5%。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75.6%、61%和52.9%。9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25%,水平略有上升,但总体保持在合理水平;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28%,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16个和0.27个百分点,增幅比同业拆借显著,市场呈现出小幅扭曲。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4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2.81万亿元,同比少增188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6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4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65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亿元,同比少减3186亿元。
而在贷款领域,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9.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同比多增255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7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21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4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12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43亿元。
3. 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高杠杆风险迅速积累
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房屋新开工面积1226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6.7%。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价量齐涨的情况。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5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据此测算,商品房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1%,而住宅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3%。
去库存的效果表现良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804万平方米。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15.5%。
杠杆水平上升明显。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5895亿元,增长1.2%;利用外资113亿元,下降50.8%;自筹资金36574亿元,增长0.8%;其他资金52129亿元,增长35.6%。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29618亿元,增长31.5%;个人按揭贷款17508亿元,增长51.4%。债权性融资占房地产融资结构的72%,整个市场的杠杆率明显上升。
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 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
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400亿元,同比增长5.9%,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而财政支出则保持快速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支出超过收入的规模达到14556亿元,收支矛盾进一步尖锐。
1.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营改增减税效应显现
前三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628亿元,同比增长4.4%,同口径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6772亿元,同比增长7.2%,同口径增长9.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0881亿元,同比增长6.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财政收入的质量有所下滑。1-9月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第一,国内增值税28014亿元,同比增长23.8%。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收。其中,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增值税)增长2.7%。
第二,营业税11405亿元,同比下降20.4%。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收入在增值税科目中反映,体现为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9月累计增长11.4%,其中上半年增长24.2%,7、8、9月则分别下降10.9%、17.6%、21.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效应逐步体现。
第三,国内消费税7953亿元,同比增长0.4%,主要受产销量下降影响,卷烟和成品油消费税减收较多。
第四,企业所得税241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7634亿元,增长6.4%;工业企业所得税5843亿元,增长0.6%;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035亿元,增长25.4%。
第五,个人所得税7903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27.2%。
第六,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909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关税1887亿元,同比下降0.4%。今年一、二、三季度,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分别为-9.3%、2.6%、6%,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回升等带动一般贸易进口逐步转降为升的影响。
第七,出口退税8575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进度较快,基数较高(增长11.8%)。
第八,部分小规模的中央税收下降。车辆购置税1912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性翘尾减收的影响。印花税1738亿元,同比下降35.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031亿元,同比下降49.7%。
第九,资源税与土地税收的情况。资源税收入规模为670亿元,同比下降15.8%。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较快增长等影响,契税3158亿元,同比增长11.7%;土地增值税3280亿元,同比增长13.7%。另外,房产税1561亿元,同比增长4.9%;耕地占用税亿元,同比下降0.2%;城镇土地使用税1620亿元,同比增长3.4%。
第十,非税收入20519亿元,同比增长2.8%。
预期第四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关注的是9月的税收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243亿元,同比下降0.7%,主要是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
2. 政府性基金增速较快,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主要推力
第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9777亿元,同比增长11.3%。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6.6%;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2648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306亿元,同比增长14%。
第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8121亿元,同比增长7%。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1471亿元,同比下降15.6%;地方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2665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3348亿元,同比增长8.2%。
四季度财政政策预期
1. 加快财政体制和税制改革
根据已经出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一些适宜地方政府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减少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选取部分领域率先启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并择机出台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考虑地方财政承担能力的切实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落实行邮税调整方案,规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继续配合做好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 提高预算执行效能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禁采取“空转”等方式虚增收入。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过头费。密切跟踪财政收入形势,加强分析、妥善应对。
二是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坚持预算硬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批复下达。动态监测预算执行情况,推动财政拨款规模较大的重点单位加快预算执行。督促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财政资金下达后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继续按规定清理收回两年以上结转资金,同时加强对两年以内资金的清理盘活。加大清理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存量资金力度。稳妥推进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
四是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在财政部门全面建立和实施内控制度,重点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业务环节,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3.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研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台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推动PPP融资支持基金顺利运行,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规范运作PPP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二是发挥好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作用。对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竞争性领域专项,控制资金规模,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围增项,在更多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
Abstract: reference to national mandatory health food production enterprises GMP certification system, introduced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food production factory GMP certification will effectively prevent food safety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od. Engineering design unit shall comply with the tide, save for a rainy day, and keep relevant preparation. Design institut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factory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GMP, hardware design at the factory and how to cooperate with factory GMP, HACCP, SSOP, elaborates the main methods of authentication, the purpose lies in through the designed according to GMP food factory to reduce the risk of food safety in production.
Key words: GMP; Design; Food factory; Reduce; The risk
中图分类号: 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者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风险。伴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工厂建设和管理经验的积累,相继制定出了GMP、HACCP和SSOP等质量管理规范、条例和法规。人们发现,不合格原材料的采购可以通过原料进厂检验得到控制,食品污染是可以通过优化工厂设计来避免。也就是说,按GMP规范设计食品工厂,可以降低由于人为错误和食品生产过程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
国内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及改进方向
由于国内进入食品行业的门槛很低,许多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都有着“先天不足”的致命伤,而低价、低利润产品的定位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生产上投入太大的成本。简陋的厂房、落后的生产方式且缺乏有效的监管,使他们没有能力建立起足以支撑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安全生产环境、必要的卫生设施和员工食品安全生产培训机制,造成了食品生产安全隐患乃至食品安全事故。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一贯良好,值得借鉴。他们最重要的做法是积极推行食品工厂的GMP认证制度,按GMP规范建设和管理食品工厂。
GMP是一种具有专业特性的品质保证或制造管理体系,称为良好生产规范。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强制实施了食品GMP认证制度。此后世界上不少国家如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尚采取劝导方式,辅导业者自动自发实施。目前中国已经了19个等同于GMP的食品卫生规范。食品GMP强制性标准。同以往的"卫生规范"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品质管理的内容,对企业人员素质及资格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工厂硬件和生产过程管理及自身卫生管理的要求更加具体、全面、严格。
二.按GMP设计食品工厂要贯穿建设全过程
“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现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食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对产品的验证和检查,更要提前到工程建设、工艺设计等环节,同时贯穿食品从研发、生产、流通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方面,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把握规范的设计理念,熟知GMP的要求,并将其体现在工程的设计、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其次,在设计、建造出厂房后,还需要对食品工厂的具体操作做一系列培训。所以作为设计方案的提供商,不但要将工程项目设计出来,而且要对一线操作人员进行足够的培训。这就要求工程设计单位不但具备工程建设的经验,还要掌握丰富的食品工厂知识。
三.按GMP设计食品工厂的主要特点
1.要求工厂总体规划设计中更加严格的考虑环境的影响。针对产品验证生产流程合理性,全面考虑洁净级别、人流、物流、设施功能、区域功能、道路等综合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及卫生的影响。
2.食品生产厂房设计必须以食品GMP为基础,按照洁净生产要求,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合理安排厂房内各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联系,并配置空气处理系统、净化设施和洗涤、消毒等设施。
3.食品加工设备及各种设施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重要环节。设备选型及专用装备的设计制造、各种管道的设计安装、电气系统设计安装等都必须遵循食品GMP的原则。
4.食品GMP及HACCP在实施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生产中每一个环节的可核查性,所以在工厂设计中必须考虑生产现场质量监控、记录、报警及工艺参数采集分析系统等。
四.按照GMP设计食品工厂的主要作法
1.生产流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原材料的进厂检验要设置专职机构和设施,严防食品生产加工的初始点出现问题。防范原材物料采购安全风险。
2.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工厂的HACCP需要,通过HACCP系统,可以找出GMP要求中的关键控制点,在工厂硬件设计中得到体现。
3.食品生产车间设计有特定的卫生区域,这样才能避免细菌在不同卫生等级区域之间的转移。对员工进入车间时更衣、清洁设施的设计,设置原材料进入车间的卫生缓冲控制措施。必须规范移动路线和通道,人流和物流各行其道、避免交叉,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污染风险。
4.地板、墙壁和天花板的设计,要平整光滑、防水防霉,墙角和地脚要有规定尺寸的圆弧过渡,没有死角,窗台按照规范要求呈45度设置,不易积灰,利于清洁。
5.在设备布置上要充分留足维修和清洁空间,生产设备上方不能布置管道和电缆桥架,照明灯具采用罩灯,防止其因破损而污染产品。
6.要对不同洁净等级的空气流动进行控制。通过不同的空气压差,高等级区域微正压设置,防止造成低等级空气的污染。
7.为了有效防止污染,建筑材料、照明设施、管道、电力桥架等设施必须选用适合食品行业使用的材料,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概率。
8.生产车间要设置必要的洗消间和设施,必须提供卫生系统以清除工厂中现有的化学、物理及微生物的危害。这些设计包括清洗区、蒸汽系统、CIP系统等。
9.按照GMP规范进行食品工厂设计和建设,一定要为食品工厂实施HACCP和SSOP认证打下良好的工厂硬件设施基础,依据不同产品的特定要求进行设计。
结论:按照GMP进行设计和建设的食品工厂,可以有效地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人为的错误;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遭到污染或品质劣变;建立健全食品工厂的自主性品质保证体系,提高食品的品质与卫生安全,使食品工厂在食品生产的环节上,真正担负起了食品安全“防火墙”和“安全阀”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一)风险环节包括五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环节,未牢固树立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质量管理机构运行不正常,主要质量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履行本岗职责,未在职在岗,存在兼职行为的药品经营企业。二是药品购销环节。未按规定审核供货单位及购进药品的合法性,未建立完善的药品销售人员合法资质档案,未严格执行药品购销票据和采购物流凭证审验制度,对退货药品凭证管理不规范,存在走票及挂靠经营行为。三是药品储存环节。未按规定条件储存药品,尤其是需冷藏、阴凉储存的药品。四是药品运输环节。不具备符合药品特性要求的运输能力,未对特殊温度要求的药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和运程采取必要的保温和冷藏措施。五是GSP实施管理情况。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GSP认证申请,GSP认证或跟踪检查中发现严重缺陷,不再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条件要求,即达不到企业开办条件要求的。
(二)风险监管重点单位的确定,是按《省药品安全风险因素分级管理办法》规定,对照省药品安全风险因素分级管理评定标准(试行),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风险因素等级评定。各市区局、质量监督所负责对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包括零售连锁门店)进行等级评定,市局药品市场监管科负责对全市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进行等级评定。上年度药品安全风险因素分级评定未达到A级的,将作为本年度的重点监管单位。
风险等级确定,根据风险因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每项每次扣减分值;按年度最终得分确定等级。
A级:年度内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为基础分值100。
B级:年度内有违法违规行为,最终得分为99-80。
C级:年度内有违法违规行为,最终得分为79-50。
D级:年度内有违法违规行为,最终得分为49-0。
(三)风险监管的重点品种: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需冷藏的药品、药品质量公告的不合格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疫苗、终止妊娠药品、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
二、风险监管措施
(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培训会、约谈、重大药品案件的通报等多种形式,开展风险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药品法律法规教育以及重大药品案件的警示教育等,切实提高监管相对人的药品安全风险意识,落实企业是第一质量责任人的方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69
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农产品在产出、销售环节中,由于市场供需变化、国家经济方面政策变化等未知情况引发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一致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供需趋势复杂多变,致使市场竞争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日益严重。农产品市场风险其一会削弱农业种植者的积极性,其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减缓农业发展速度。因此,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特点、表现形式及成因
1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特点
(1)周期性。农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然界的外力作用的,自然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自然因素周期性不稳定的变化导致丰年、灾年无规律性出现,农产品市场风险出现了周期性特点。
(2)连续性。农产品生产时限较长,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控制农产品的供需,这导致农产品风险具有连续性。
(3)关联性。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在国名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物价波动轨迹的调查显示,物价波动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息息相关。
1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表现形式
(1)价格风险。价值规律表明,产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呈上下波动状态,农产品同样适用。市场价格变动时会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供给量会反作用于产品价格,这样必然会增加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农户遭受重大损失。
(2)农产品滞销风险。近年来,由于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我国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时常出现,甚至同时呈现几种农产品的滞销。
在以上两种类型的风险中,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13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成因
(1)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动。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价格对农业产量具有调节作用。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推动,本期农产品的生产量与上期农产品的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与下期农产品的价格呈反比关系,如此反复循环,会形成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始终无法平衡,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大。
(2)农业产业特质。自然因素对农业产业影响极大,而且同时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这就决定农业具有历史性的弱质型特征。进入壁垒较低,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极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引发市场风险,导致农业种植者遭受不利损失。
(3)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知识水平制约。从农业发展来看,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导致资源浪费,农产品种类差异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产品交易环节,只能充当市场竞争条件的接受者和市场风险的承担者。而且,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每次的生产经营中难以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方案,只能参照当期产品需求和价格做出最终决策,决策十分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始终不平衡,出现市场风险。
(4)生产规模小,现行生产方式与优质生产方式严重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大分散的经营为主,散农户与整个市场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信息搜集不完全,销售渠道匮乏,优质生产途径和小规模生产格局不匹配增加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5)同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并轨。农产品中,如小麦、玉米、高粱等近几年均为净进口状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市场价格会影响国内价格波动。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该类农产品的进口量会相应加大,进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多,价格下降;当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时,致使国内该类农产品价格上升。因此,我国农产品种植者在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价格趋势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的市场风险相应加大。
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应对策略
通过概括归纳农产品市场风险特点、表现形式,分析其成因,借鉴农业发展经验,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应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
21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价格的无规则波动影响
站在政府的角度,对完全竞争的农产品生产市场非常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农产品种植、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运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市场分析进行分析预测,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防止其盲目生产,降低价格无规则波动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稳定,有效预防农产品市场风险。
22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
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制定完善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间接对社会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欧洲共同体国家已印证了农产品保护价格机制的优越性,因此,我国应快速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3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
订单农业是指农业种植者按照客户商价格签订的农产品销售合同M行种植生产的一种科学的“以销定产”生产方式,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上,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尽量缩小实际产量与供需均衡产量的差距。通过订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可进行科学性调整提供参考,有效缓解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降低因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农产品市场风险。
24建立农业信息网,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信息的掌握者,应加强对农民、客户商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大力建设现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网络渠道和线下传统渠道的优势互补。对农产品的信息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分析的科学预测,为农民科学决策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有力参考,在农产品生产前尽可能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5打造优质大中型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产品注重差异化
规模小、分散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农业生产投资力度,依据各地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着手于发展农产品区域建设。在农产品结构上,通过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错开同类农产品上市时间,实现化农产品产差异、品种多元化、口味差异化等,使产品更加丰富,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3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市场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增强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对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本届SPINEXPO展上很多参展商都谈到一个话题,就是美国市场在明显复苏。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效田就有此感受,美国市场在复苏,国内市场需求在下降。据他介绍,尽管目前国内外需求都相对下滑,新澳公司每年仍保持10%的增长,今年1~7月平均增长率达到18%,但其中来自国内市场的增长份额约为2%~3%。新澳在国外的知名度大于国内,每次参加SPINEXPO都客商云集,参观者对新澳毛精纺纱线评价甚高。周效田认为,中国的纱线品质已不输于意大利,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供过于求,服装价格虚高抑制了对纱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