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忽略的一个重要地方。为了研究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市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氛围,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1.教师的教学观念。
调研结果:笔者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近一半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课本式”,而不是“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测试结果。通过讲座发现,几乎所有教师在课堂上有2/3的时间是在讲解知识点,过分强调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教师忽视实际使用,学生在课堂上用语言沟通的时间很少。
问题与原因: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然而,许多教师只输入,而忽视输出作用,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导致输入和输出英语教学严重失衡,造成费时、低效问题。此外,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注重短期目标,即审批效率,对考试结果很关注。
2.课堂氛围的营造。
调研结果:一些教师通过提高英语课堂使用频率营造英语课堂气氛。多数老师认为学生不能与教师教学活动匹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障碍。一些教师教学时或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语音语调不标准,主要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录音机都很少使用,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学生或阅读,或做,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英语学习,导致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
问题与原因:目前农村初中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齐,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不少老师误解了日常教学中语言学习氛围的概念。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倾向于使用旧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课堂气氛的作用。单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很少与教师互动,很难活跃课堂气氛。
3.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
调研结果:目前我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较多,但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学生活动与体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问题原因: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然而,大多数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任务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调节课堂气氛,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浪费时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知识。
4.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调研结果:老师基本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学中实施“满堂灌”教学模式。45分钟内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好比老师操作的机器,机械地跟着。只有少数教师会稍微渗透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问题与原因:关于学习策略,很多教师都不以为意,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有些老师不知道如何在英语课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
5.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调研结果:大多数教师采取翻译教学方法和程序化训练,教学目标是传授语言知识,语法结构分析,培养阅读能力。
问题与原因:教师应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然而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把跨文化教育抛在一边。此外,不少农村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以培养交际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也就是说,教师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营造学习氛围,取得较好效果。
(1)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时间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
(2)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
(3)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4)还给学生尊严,还给学生人格尊严、思想尊严。
2.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环境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尽量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3.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从教学活动设计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学习”上。只有了解学生如何学习,才有可能研究如何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根据总体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创意设计,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机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6)活动不应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任务设计旨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具有三个特征: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转移到学习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和任务驱动,以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中心。这三个方面是核心。
4.授学生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感悟语言功能。
以词汇教学为例,传统词汇教学是老师先教词汇,从A到Z:然后让学生读每一个字从A到Z三遍,课后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单词,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词语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
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1)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
(2)运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实物链接。
5.多渠道加强跨文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帮助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方式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使学生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促进对外语的理解;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是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
①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点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渗透解释教学。
②结合教科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3)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跨文化教育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语言具体实践。如关注身边的英语,让学生收集英文广告或商品描述,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47-01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探索尝试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势在必行。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出发,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误区,并指出了几点评价策略,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概述及作用分析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效的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多以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为主,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来说,其主要还是归于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教学作用,如果教师能有效的实施好评价策略,那么,评价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分析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观念还是教师的评价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和提高。但是,由于课程改革推行不久,传统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又根深蒂固,虽然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还是无法完全抛开学生“分”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评价。当前,很多教师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分数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成了“完人”, 分数低的学生永远受到老师的歧视,教学评价无法落在实处。其次,教师盲目的使用评价用语,误导了学生想思维。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你真棒!”“真有见解!”……不当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后,盲目的追求新颖,违背语文教学宗旨。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因此,教学中都盲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不管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一堂课都以点评几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草草结束,形式主义的评价使得教学违背了最初的宗旨,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
三、合理运用评价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都是为促使学生不断的、有效的学习而有效的去落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充分的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最终归宿,积极的去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积极转变评价观念,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策略,认真落实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不断的去引导学生学习,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就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来说,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等多种类型相结合。评价时,应充分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在评价的主体上,多强调学生的自评;在评价功能上,多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评价类型上,多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相对评价法。这样,在遵循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评价的策略、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及时的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才能落在实处,才能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新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不是教师想怎样开展就怎样开展,想怎样评价就怎样评价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只有如此,教学评价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就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原则来说,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其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此外还有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诸多原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评价中一一的去落实,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总结: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处在如履薄冰的探索之中,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教师的都应多一份喜爱,少一点厌恶,积极的去探索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断开拓评价的途径,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出会思考、懂得学习的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43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的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初中生形成完善的表达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的总结学生的实际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优秀的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对方,这种明确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和别人的交流与沟通。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大多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作为积淀。因此,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所体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
优秀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自己,进而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效展现自己所具备的智慧、能力与素质,并使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更好的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正面循环效应,借助这些好的评价进一步激励自己、认可自己,提高学生对自身主体的认同感。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对初中语文内容的深度设计研究。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的语言组织特点分析,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添加更多的交流类内容,让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到语言组织的规律,促进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根本目标,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语文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的表达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例如,在进行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表现欲,并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背景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维见解,充分的发散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
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习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言运用方法的学习,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在语文表达方式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来说,就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初中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表达话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语文思维模式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的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对表达有心理障碍,在进行语言运用时害怕自己出错后被同学嘲笑。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困扰,勇敢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备基础;其次,教师应传授学生心理减压方法。例如,在课堂回答问题、与人交流之前可以先对自己说“我能行、没问题”,或者事先默默地复述一遍要说的话,使学生的压力得到舒缓。
初中语文新课改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想要成功,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唯有教师真正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宗旨,才可以开展有效的课程革新活动。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众所周知,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科人文性的同时,不可以淡化其工具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有效地培养以及增强初中生的语文学科知识。
2.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很多语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比较迅速的接受了“自主学习”这一理念,并且飞速的进行实践,然而造成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授过少,学生乱说等的结果。新课改大环境下,有些语文教师还把初中生了无边际地胡乱言语,看作是富有创造思维。有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就闭上眼睛乱夸一通等等。这样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必须把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进行整合。
3.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初中语文新课改中,可以尝试探究性的学习。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探究性的学习一般表现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应该努力启发初中生对内容实施深层次地开放性地研究活动。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掌握下面的原则:探究性的学习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初中生跟文本实施深层地交流和沟通,要促进发挥初中生学习的主动、积极、健康、积极向上以及提升初中生体验语言美以及增强初中生使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行改革的有效渠道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初中生建立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统帅以及灵魂,它决定了初中生语文学习行为的方向,语文教师的课堂活动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向初中生交代清楚学习的目标,帮助初中生完整和细致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生对所学语文知识进行掌握。
2.着力遵循教育规律。初中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遵循和利用这一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循序渐进学习原则,努力推进初中语文新课堂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必须把预习和授课以及训练密切围绕语文教学目标来实施。其二,必须把语文的朗读活动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其三,必须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精心的设计出语文课堂的问题。
3.不断开展适度评价。初中语文教师在推进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可在对初中生进行指导之基础上,多给初中生一点鼓励与表扬,也就是要给予和适度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激励学生,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诊断学生学习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评价之时,要多从正面给予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及帮助每一位学生均全面发展。假如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此时,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委婉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以及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4.发展语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教学可以将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和篇章分析融为一体,使得分散的、抽象的语音规则(如强读、弱读、连读、重音、语调等;)、词汇规则(如词的搭配规则等;)和语法规则(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变化形式等)在具体的语篇中得到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体会词汇的文化内涵,理解词义,掌握词的搭配、词形变化规律等。同时,可以结合语篇内容,传授与所学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行为的模式和准则、社会文化规范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语篇,分析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使学生们了解所学语言语篇结构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们掌握语文语篇在表意、信息传递上的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话语结构意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
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混合的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与学习形式必须借助网络优势与多媒体优势进行创新。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启发和监督作用,达到学生主体探索力和创新力的深入培养。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语文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语文资源搜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范围,自主探究学习内容。
二、合作互助,达成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相互融合,达成了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与多样化,实现了学生学习面的突破与扩展。混合式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注重小组之间的协作、互助,引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互帮、互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瓶颈时自发地通过网络向他人进行求助,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以此来增强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热情,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展示交流,达成语文知识的深刻认识
在混合式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做好学生展示行为的总导演,控制好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示形式的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在参与展示过程中达成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解放,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突破学习难点、深化学习重点,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透彻地认识和理解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部展示、多媒体展示等展示方式,透过展示过程发现学生的学习弊端,为反思教学打下基础。
四、思考质疑,达成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特敏锐
在混合式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质疑、敢质疑、会质疑,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创新质疑,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展探究思维,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有疑必问,教师做到有问必答,达成质疑与答疑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五、总结评价,达成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鉴定
在混合式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可以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诊断和科学分析,监督和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查找出原因,并以行之有效的对策进行教学改良与优化。
六、达标测评,达成学生学习结果的最终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显著,但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仍然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
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的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一是学生不想读。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语文书,认真上好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学生几乎没有一丝闲暇: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
二是学生不会读。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 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是学生没得读。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不少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分析学情,有效诊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深入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水平,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而学生的学也才能更有效率。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情分析要注重全面性、过程性、多样性三个方面。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性包括: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多样性包括:立足于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
(二)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还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性阅读,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论文按照层次、时间先后、关联性程度高低等标准,逐一引申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真正使语文课堂呈现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优化问题设计,引发探究兴趣。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教材当作“引子”,结合拓展阅读的文章,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既有主动回答的兴趣,又有深入思考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教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虽然当前语文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移植和照搬教材或教学资源的内容,如果是这样,教师的职能和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教材或资源为基础,引领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作文教学容易陷入“应试作文”、“奉命作文”的教学怪圈,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强调巩固学生写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交际技能,并围绕着初中生的现实生活进行作文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
一、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日益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的作文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形成,自然会使其形成动笔写作的强烈愿望,进而将他们在生活中的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文字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时,作文写作对初中生来说,将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例如,在安排《收获快乐》这一作文教学题目时,教师应该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可以让学生不再拘泥于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而是从他们的兴趣点着手,结合作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首先理清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情,然后让其写出在参加这些活动时所收获到的快乐,这样学生所写出来的内容都是真情实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
为了培养初中生“会写”、“能写”的作文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素材,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提笔忘字”等问题的出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作文教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积累书本素材,在语文课堂上多读、多写、多背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体验、多思考、多尝试,从不同角度积累现实生活的写作素材,才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实现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和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强化作文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这对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技巧而言,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在持续、反复、有序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通过仿写、扩写和续写等多种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例如,在讲授李白的《送友人》这篇唐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李白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进行扩写,让学生借助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情境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送别友人时的真实情感进行描述,这对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将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增强初中语文作文课堂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学生在作文教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增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开放性、主体性,多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实现共同的进步。例如,在《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作文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活理解不同,思想觉悟也是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通过自我的交流与诊断,在共赏互评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势,不断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而实现写作能力和思想觉悟的不断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作文写作成果的自评和互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时刻保持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心。
五、结语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积极探索更多的作文教学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乐于写作”,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有效性,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专业能力 提高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专业化新的实践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各种专业培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在职专业培训,谈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保障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构建具体发展计划
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加强教师对职业生涯构建具体规划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对于部分不曾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来说,对自身职业生涯做出具体规划是推动他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方向是个体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确定个体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先确立好发展方向,思考自己将要成为怎样一名教师。
2.善于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特长、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判断,分析自身的兴趣好爱、性格特征、智商情商、思维特点,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认真对待在校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这一专业发展规划维持的时间可以是一年半载,可以是3—5年,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规划。
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
1.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在获取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工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想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但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学习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知识,不但要增强自身对多元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善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学科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整体化。
3.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懂得如何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师应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这种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内化教师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有效发展。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基本不缺乏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而是缺乏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积累。
三、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形成多元化能力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型能力,形成多元化知识及能力结构。此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特殊能力,即:是否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单元组合而成,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单元教学能力,即:通过一两篇重点课文的教读,来带动学生对本单元中其他文章的自读,并善于将阅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贯彻“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实现师生对目标问题的共同研究与探讨。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比起来,不但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体性,而且还能体现出课型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单元教学的综合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掌握单元教学的内涵和真谛,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单元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能够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之一。中学生正处于练笔写作的重要阶段,而作文作为表达学生思想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并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写作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写作的基本原理及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写作的奥妙,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全面规划,将写作指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使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立身之本,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专业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霞.走进语文新课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郑碧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7,(0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动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呢?为此,笔者尝试从调动人体五种感觉的角度,提出一点浅见。
一、视觉、听觉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1.多媒体教学中视觉的运用。比如,笔者在执教《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出示山与海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中感受山的阻力,海的开阔,从而对作者的渴望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出示各种云的图片,让学生增长对常识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多媒体教学中听觉的运用。比如,在执教《蝉》这一课的最后五分钟时间,播放一段蝉鸣,让学生在声音里,感受蝉对生命的认真态度,让学生学习蝉在泥土中,坚守17年的毅力。
3.多媒体教学中视觉和听觉的完美配合。比如,在执教《安塞腰鼓》时,播放一段有关视频,让学生在宏大的场面和喧天的鼓声中,欣赏“天下第一鼓”的气势,感受西北汉子奔腾的生命力量。又如,在执教《土地的誓言》一课导入时,一边播放《松花江上》,一边出示文中提及的东北物产,让学生对美丽中国产生热爱崇敬之情的同时,了解“9・18”对中国人的迫害是多么深重,从而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的眷恋情怀。
二、嗅觉、味觉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嗅觉和味觉常常会整合和相互作用。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有一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执教本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嗅觉和味觉中转换。
三、触觉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触觉是皮肤觉中的一种,是轻微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浅层感受器兴奋而引起的感觉。触觉还有着更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即用来表示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是启迪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笔者在执教《再塑生命》一课时,深深地被其中的细节触动。海伦?凯勒这样写道:“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的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对于这个细节,我让学生同桌之间闭着眼睛,互相在手掌上写字,猜字。当时的这个环节,学生都有着高涨的热情。这种真实的触觉体验,更能让学生明白海伦求学成功的不易,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智慧。
四、各种感觉的综合与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很多时候,人体的各种感觉都不是单一的感知世界,总会出现几种互相综合的现象。就拿中国的成语来说,“卧薪尝胆”就同时体现了触觉和味觉,中医的诊断方式“望闻问切”也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初中语文课堂中呈现的教材,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去感知,体会。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从人体的多种感觉方面因势利导,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阶段的教学中,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语文技能之一。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自我、感悟人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放开手脚、乐于表达和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才能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写作中,写作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尤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有灵感,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才会动脑去想、动手去写,久而久之写作便会一挥而就。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对写作消除恐惧、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实际状况和写作水平等情况,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写作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在写作训练中选择合适的作文材料,并精心设计作文题目。现在的日常作文写作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命题选择和作文布置上题目陈旧、缺乏创新,作文训练过程中往往也缺乏通盘考虑,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全无兴趣、降低学生的创作热情。以上情况表明,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写作热情。
二、模仿求新,提升自信心
模仿是学生写作和掌握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不断的模仿中学生可以逐步提高作文能力。模仿有针对性强、有法可循的特点,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一些写作能力差或不爱写作的学生,可以采取模仿范文和借鉴范文的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范文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仿”不是机械的模仿,更不是按照范文生搬硬套。只有自主写作,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去写。因此,模仿只是写作和创新的一步,学生在模仿时不要单纯的模仿,要勤于思考,不断加以创新,要在变通中求创新,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才能激励学生排除困难,提升和树立写好作文的
信心。
三、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讲,空话套话连篇、缺乏个性、生编硬套、应付了事等情况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经常存在。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生活是写作的根源,感悟生活才能让写作走出困境。社会现象和自然生态蕴含着哲理和思想。只有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手去描绘生活。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内心情感才会越来越丰富,才会创作出富含真情实感的作品,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四、开放式评改方式改善教学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的主观性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改中应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在评价别人、评价自己、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提升,学生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角色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在阅读自己的、欣赏别人及在自我诊断、共赏互评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广泛阅读,积累材料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获取写作素材和获取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想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多读文章,积累写作素材。阅读能够让学生积累词汇、学会表达、善于思考,能够把读到的信息转化为创作能力,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是通向写作的成功之路。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所读之书能够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挥笔成章。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要注重技巧而并非单纯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将内心所感、所思、所想通过笔端真实地展现出来,要在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这样,别致新颖、独具匠心的文章才会跃然纸上,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写作的学习
目的。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明确主体,以人为本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师的任务、职责。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所以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主体,以人为本,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也是平等的。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提供主体地位展现的平台。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文与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保证他们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营造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笔者认为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力,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努力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语文课堂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正确、错误的简单层面上。语文既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学科。改革课堂评价,就要不以纸笔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可采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方式,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等功能。学生成长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意识,对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6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学习语文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孩子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总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方面获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现在中考不考了。这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