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与管理

社区与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与管理

篇1

1 危险因素

脑卒中不是一个病名,而是泛指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意外。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资料表明,在57个国家中,脑卒中的死亡顺位进入前3位的就有40个国家。脑血管意外是由几个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上所产生的致病作用,其结果不仅是单一危险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呈倍数的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可归为不可干预的和可干预的两类。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长期饮酒;其他因素包括气候、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和心理压力及社会因素等。2 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2.1 健康人群的保健管理 鉴于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特点,在社区尤其要加强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全人群整体危险因素水平未明显下降时期,应加强对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降低整体危险因素水平。一级预防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主要包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血脂及体重,戒烟限酒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

2.2 高危人群的管理 与高血压、冠心病相同,脑卒中病人的亲属也应确定并纳入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亲属,应与病人同步管理,并加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具有上述脑卒中危险因素,但未合并其他慢性病者,要加强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血压、血糖、血脂、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和危险因素控制。通过监测争取做到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已出现脑卒中高危特征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的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等。

2.2.1 脑卒中高危人群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和血液病等慢性病病人,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肥胖者、A型行为者、妇女多胎者、吸烟酗酒者及喜食咸食和肥肉者。

2.2.2 脑卒中的先兆征象 突然发生面部和肢体的无力、麻木或瘫痪;突然无法说话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讲话;突然发生一侧眼睛视力下降或失明;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突然发生的眩晕、失去平衡或运动不协调。3 病人管理

对病人的管理采取三级预防为主,主要是避免复发和防治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教育使病人在患病初期能尽快稳定情绪、接受现实,并明确脑血管意外的管理目标,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家庭中有提供预防脑血管意外合并症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病人的治疗、康复护理及其管理中的大部分工作应在社区内进行。

3.1 新发病人的家庭救护 保持心肺功能,尽快清除病人口鼻内的粘液、呕吐物,昏迷病人应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条件可给予吸氧。保持情绪稳定。拨打急救电话,尽早将病人送至医院。

3.2 病人的转运方法 病人需保持安静,卧位者忌坐起或站立;轻柔搬动病人,住楼房的病人在搬运时应注意头部向上,以减少脑部充血。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意外的有关知识,能说出与该病有关的家庭护理方法;保持血压稳定;控制体重;病人情绪稳定并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自理能力与代偿能力得到改善;家庭功能进一步改善;无并发症发生。5 康复护理指导

5.1 康复护理的目的 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不仅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残疾程都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要帮助病人从心理上能正确面对由残疾造成残障的现实,主动参与和坚持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5.2 康复护理的内容 包括保持良好的、帮助病人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做桥式运动、鼓励并协助病人床上翻身及训练床上起坐等,必要时进行语言、大小便的训练。

5.3 康复锻炼的部位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以及桥式运动。6 心理护理

发生脑卒中后,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障碍,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自我封闭和病人角色强化等。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控制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交活动。7 家庭支持与自我护理

7.1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7.2 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3 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7.4 主动参加各项功能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7.5 发挥家庭功能为病人营造和谐的休养环境,必要时对居家环境的布置进行改善,如家中过道上不可放置物品、马桶旁安装扶手、厨房灶台改低等。

7.6 必要时家属要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拍背和皮肤清洁等。

7.7 家属要学会康复训练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督促病人进行锻炼。

综上所述,要提高社区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包括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对情绪的影响,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地参与预防、治疗及护理。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病人的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与护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篇2

破产矿区社区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原矿区企办社会职能和离退休、伤残等职工管理。“搞好服务保稳定”是破产矿区的社区工作者面临的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考验。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主要课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破产矿区由于受矿产资源的限制,多建在远离中心城市或生态环境较差的荒凉地区,面对破产矿区社区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夯实和谐矿区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

1、为确保矿区居民 “住得好、有保障、能富裕”,矿区各党支部、居委会密切配合,建立宣传窗口,各种板报宣传栏,经常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支部及居委会的作用,抓好先进典型的评选、培养和典型事迹的学习推广工作,从而,在全社区营造良好的环境,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强矿区社区设施建设,促进矿区社区稳定和谐。

2、采用多种渠道,了解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尤其关注社区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子女有学上、患病有救治、就业有岗位”。切实从生活上多关心和帮助他们。

3、经常组织召开座谈会,在小区门口悬挂意见箱等与群众交换意见。使之矿区社区在建设中设施共进、资源共享、效益共办、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坚持未雨绸缪,提前介入,维护破产矿区的和谐稳定。

思想政治工作能正确引导矿区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为社区营造健康、文明、祥和、安宁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激发社区的活力和张力,构建作为城市基本细胞的社区的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邻里和睦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有利于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1、从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丰富矿区群众文化生活出发,在群众中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给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和色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丰富离退休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矿区社区的精神文化需要,强化矿区社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

三、以人为本柔性管理

人本管理的最高宗旨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破产矿区社区一般都是在企业长期负重前进,历史欠账多的背景下组建起来的,为后来的发展埋下诸多不稳定隐患。尤其是伤残职工、病退职工的医药费不能得到及时报销,矿区社区群众无住房等如棚屋区改造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成为破产矿区最头疼的问题。安置不好便成为 “不稳定”和“上访”的重点社区。对此,矿区社区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感情做事,带着激情工作。工作时要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以心换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细致入微地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

四、加强矿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矿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服务,本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建立矿区、社区社区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健全矿区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兴建矿区社区健身娱乐场所,建立阅览室和图书室等。服务组织实行联网办公、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形成上下连接、高效运行的便民利民服务的绿色通道。

2、推进矿区社区服务产业化。政府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那些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服务行业,在政府的培育下成长起来,使之成为矿区社区就业渠道,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方便。如根据市场需要,常年不定期举办家政服务、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等培训班,帮助居民寻找生活出路,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3、引入现代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全面提升矿区社区服务的水平。为了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建立社区服务网络系统势在必行。如为矿区社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家政服务、商品配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类中介服务等。这种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服务的质量,稳定矿区社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的生活,方便整体社区的管理。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破产矿区社区里工作难度会逐渐加大,愈加明显和尖锐的矛盾,给和谐社区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如何让社区日益成为基层管理的平台、服务居民的平台和开展社会工作的平台,还有待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前进!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谐社区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作为破产矿区社区,我们期待生活在这里的党员干部、社区居民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恩宏.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论坛;2010.1

篇3

在物业管理日受关注的今天,对社区来说,探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物业管理是一项平凡、琐碎却很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都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细中求发展,细中求和谐。

1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一直以来,一谈到管理,往往认为管理就是约束,通过约束机制来达到管的目的,殊不知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什么职权部门,更没有独立和强制管理权限,也就是说没有必然的约束力。相反的,物业管理者在从事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满足社区居民所需,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合理、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来完成物业管理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善以及其他的物业管理成所需,而社区居民同时就享受了自己花钱买来的整洁、安全、文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每一个过程中,都切实需要管理者用心为社区居民服务,都透着服务业的特性,确切地说,物业管理在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以服务为主,以管为辅。因此,要搞好物业管理就需要有服务的管理理念,有寓服务于管理的精神,在每一项管理活动中,都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2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去执行就不可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在任何一项管理活动中,人是决定效果的第一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服务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物业管理队伍。

物业管理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在具备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要把服务当成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服务业的角色进行管理工作。在目前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个别的物业管理者简单地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因此对人员的使用、培训、要求等方面不够重视。员工没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会使物业管理工作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因此,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也是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

3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

物业管理工作不管是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造、文化建设或是治安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物业管理者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让社区居民满意,而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也最终要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来具体解决,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过程,双方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通过深度的沟通才能实现。因此,作为物业管理者,必须学会与社区居民真诚地沟通,才能实现管理效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沟通可以是语言的沟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沟通。语言的沟通自不必说,而其他形式的沟通可以通过具体的形态来体现。比如,通常情况下,很多社区居民都会关心水电气暖的动态信息、物业管理费用的收缴,就可以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予以告知,实现社区居民所期望的透明化;在不同的节假日、纪念日,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小区共建活动;针对小区居民工作、年龄、爱好等特点,可以搞一些不同群体风格和趣味特征的群体活动;对有特殊情况的个别社区居民,多关注,多留意,并适时地予以帮助;建立回访制度,通过电话、上门服务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服务回访,并切实在回访反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感情、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才能了解社区居民所需,做好服务工作,得到社区居民最大程度的支持,促进管理工作向更合理、更轻松、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4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

篇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095-01

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旧的社区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就迫在眉睫。社区自治是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国家政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均有权力下放的倾向,而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社区自治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1.2研究意义

社区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社区工作成为城市行政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社区管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基础比较薄弱,研究的深度也不够。这就需要我们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然而社区管理与自治却是将来社会管理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社区管理的方向。

2研究设计

2.1调查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和调查的要求,在本次调查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从小区居民中抽取一定的样本,并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法就是随机的抽取调查对象然而这些调查对象也要能更加准确的代表各个阶层的情况,不能过于集中,影响此次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在选区调查对象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居住的条件将校区分为低档,中档和高层三个档次,根据每个档次所占的人数的多少的比例来安排每个档次选取多少个调查对象。然后将每个档次分布的楼洞进行划分,尽量使调查对象能偶代表全体小区居民的利益。

2.2调查对象

因为是针对社区自治模式的改革相关内容,所以选择了刚刚进行了改革的柏林小区,而对改革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社区内的居民。在以居民为对象时,应注意到调查对象要具有普遍性,如果在小区内见人就给,不免会造成过于集中,因此此次调查对象的选择应遵循:范围广、普遍性的原则。

2.3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社会调查的基本工具,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调查的质量,调查问卷的设计,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调查问卷的设计要与调查目的密切相关,紧紧围绕社区模式改革,重点突出改革前后的变化和人们的满意度,避免其他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2)因为调查的对象是小区的居民,文化层次和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愿意回答,或很让其难看的问题。

(3)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想起一个是一个,在此次调查文俊当中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根据改革之前到改革之后的线索来设计问题。

(4)调查问卷的内容要简明,使用了简单、易懂、直接、无偏见的词汇,保证被调查者在短时间内均能完成问卷。2.4样本的抽取

调查样本是在调查对象中抽取,由于调查对象遍布整个小区,人员数目比较多,不可能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应制定一定的抽样方法,以保证抽取的样本能更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社会调查人员越多,调查结果就越准确,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只能是当选取调查样本的数量。在本次抽样中我主要用的是具体方法是:

本小区共有16栋楼,每栋楼共有3个单元,总共有48个单元搂,在选择对象时我会每个单元随机选择一户人家进行调查,这样就不会造成调查人员过于集中,意见也过于相似的可能。这种随机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使得调查结果更加真实。

2.5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在社会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本次调查中我用的是前一种调查方法,而具体的调查法采用的是面谈法,即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和调查。资料和数据的整理方法,采用的是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

3结果分析

3.1介绍柏林小区的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状况

柏林小区以前的管理体制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联合管理,由于和业主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矛盾长期无法调和,致使业主的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保证,而现在实行社区自治建设以后,由业主自己选出居委会成员,业主选出代表来共同决策,物业费也是由业主共同承担。由于是自己当家作主,业主是出钱又出力,把社区管理当成是自己的事情。现在该小区聘用的工作人员仅仅是以前的一半,但社区环境与治安却有了很得的改善,物业费也省了不少。

3.2社区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3.2.1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

柏林小区改革之前大家多社区根本没有主人翁的精神和归属感。柏林小区的居民中一些人的老观念没有改变,依赖性比较强,还是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区管理的事宜中。大家总认为社区管理是别人的专门机构的事情,与自己无多大关系。

3.2.2居委会的严重职能缺失

改革前柏林小区的居委会成员不能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热情地不在少数,而对于居民选出自己委员会大家表示极大的热情,同时非常欢迎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的到来。

以柏林小区为例,以前的社区管理事务主要是由居委会决定,而居委会的成员全部由上级行政机关任命,并非居民选举产生,而且他们的职责是传达上级的命令,执行上级命令。柏林小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多半是退休的老人,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培训,不能对社区事务做出准确的定位。

3.2.3民主执行中的不足

在改革前基层的民主并不能够更大程度的体现。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来行使一定的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社区自治要求实现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地位,和参与理念。本质是自己当家作主,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要求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决策。

3.2.4缺乏必要的经济保证和资源配置体系

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柏林小区都缺乏必要的物质资源,这也是改革之后很多人仍对社区的不满之处。经济保证是自治的必要前提,没有资金和物质,社区日常的管理和活动将无法进行,社区自治不会再有政府的固定拨款,社区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的有效配置,最终导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来进行社区建设。柏林小区在进行各项建设与活动时,自己都是很大的问题,常常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其原因有:社区的基本收入缺乏稳定的来源;社区内部的自然资源有限。

4结语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开放,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区也逐步成为中国城市走向管理的基本社会单位,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基石。然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向柏林小区这样进行社区自治改革探索的小区,全国有许许多多,他们也从中发现了社区自治的优缺点,从而达成一种共识:社区自治是社区管理必走之路。它不仅可以有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减轻政府的压力使政府更有精力处理更加重要的事情;还能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因为社区自治是最基层的民主表现。然而社区自治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由此需要我国政府和公共管理人员应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促进其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篇5

1 脑卒中的社区管理方法

1.1 组织脑卒中讲座在合适的时机与居委会取得联系,集中一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脑卒中患者,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进行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

1.2 脑卒中防治材料宣传印刷好文字材料可配插图,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在社区宣传栏中张贴,要做到通俗易懂,最大限度便于居民阅读和理解。

1.3 为社区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建立慢性病档案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开辟绿色急救转诊通道,降低脑卒中死亡率,防治并发症。

1.4 组织社区脑卒中患者相互交流让脑卒中患者相互之间直接交流病情感受,治疗心得,往往比医护人员宣讲更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积极配合治疗且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的切身经历更是其他患者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范本。

2 脑卒中的社区管理内容

2.1 一般人群管理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科普教育,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脑卒中的防治知识。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普查并进行合理治疗,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身体锻炼。

2.2 高危人群管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人,均属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定期随访、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教育.使患者及家属理解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各项指标正常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措施有更好的依从性。对有吸烟饮酒的人群,还应劝其戒烟限酒。

2.3急性脑卒中的社区处理①应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昏迷或者通气不足或者是窒息,建议在急救医生的帮助下做气管插管。②保持整个呼吸换气的足够,氧饱和度要保持在90% 以上,保持通气正常。③在转入大医院前最好开放静脉通道,有条件时做个心电图及测量血压及血糖,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④快速启动绿色通道转诊程序。

2.4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对已经发生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肥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凝、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卒中患者再次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应采取下述的ABCDE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止或延缓缺血性卒中的再发。Antiplatelet(抗血小板聚集):ASA(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nticoagulation(抗凝):华法林;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β―blocker(β一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等;BMI(体重指数)18.5~24.9kg/m 。Cholesterol low―ing(降低胆固醇):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CCB(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氨氯地平等;CEA(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S(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术);Cigareuequit(戒烟)。Diabetes control(治疗、控制糖尿病):如: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α一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和胰岛素;Diet adjust(调整饮食结构)。E:Education(健康教育);Exercise(锻炼身体);Examination(定期查体)。

篇6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管理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 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篇7

一、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配置的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东莞市、镇两级政府近些年来不断加大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其中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的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1 年底,全市村(社区)建有多功能活动室482个,星光老人之家52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8 个,图书阅览室527 个,劳动服务站587 个,户外文体广场571 个,实现了每300 户以上的农村社区就有一个篮球场、一个小公园、一个公共厕所、一个村办事服务中心和一个垃圾收集站。规划并建设了社区内的公交车站点、候车亭、停车场、首末站、维修场等设施,方便居民出行。此外,各社区服务中心还配备了警务室、人民调解室、档案室、图书室、卫生计生服务室、残疾人康复场所、户外文体小广场等设施,使社区环境切实得到了改善。

二、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东莞借助其地方财政优势,在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配备上不遗余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标准混乱、重复低效、单一僵化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其未来的发展,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施建设缺乏法律依据,致使设施配置的类别、标准、原则皆不明确。

目前,指导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的权威文件是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编制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明确将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界定为构建社区、街道、区(市)三级社区服务网络的重要载体。该规划一经出台,一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就率先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管理若干规定(修正)》、《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泰州市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重庆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等等。这些规范性文件是该地区进行设施配置时予以参照的重要法律依据,其中无一例外地界定了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别、标准和原则,同时也明确了社区服务设施从申请、审批、兴建到监督管理的各个负责部门及其职责。反观东莞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至今尚无可参考的规范性文件,这直接导致了建设过程中,出现设施配置标准不统一,镇区间发展不均衡,配置类型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尽快草拟和颁布东莞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势在必行。

(二)设施建设欠缺整体规划,引发较多重复建设、低效用建设。

东莞现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在配置上缺少整体划一的指导思想,其建设视角大多从本镇区需要出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其各为其政,很难实现区域间的共建共享。一些地方经济较优越的镇区在社区服务设施上投入巨大,服务中心占地辽阔,装修精美,设施类别配置齐全,但因为社区居民入住率低、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足等原因,使很多设施处于荒废状态,利用效率极低。相反,有的镇区受限于其财政支付能力,可配备的社区服务设施类型有限,运营乏力,服务水平也不能满足所在社区居民的需要,导致部分居民索性放弃社区服务,向外寻求帮助。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使东莞市的设施建设偏离了发展规划中搭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的初衷,还人为割裂了全市社区服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布局。因此规划部门氶需承担起编制东莞市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基本配套指导性文件的重任,使之与管理条例相协调,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

(三)设施建设类型保守,功能滞后,凸显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之间          的差距。

东莞现有的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主要以社区服务中心(站)、敬老院、伤残人士康复中心及户外文体小广场等为表现形式。从功能上来看,这些设施主要为所在区域内的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就业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及开展卫生环境、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等行政服务。虽然延伸政府行政管理功能是社区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但是这些服务并非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需要的内容。与之相较,那些诸如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才是最容易被居民认可和最受欢迎的。而目前东莞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类型中并未涵盖以上内容,这势必会加大服务主体与需求者之间的距离,甚至影响到社区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如何提供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所需的服务,应当是社区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中考虑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社区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基于虚拟的电子平台会极大降低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成本,未来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不能仅仅拘泥于建筑实体的投入,而应当适时地将社区网络信息化工程纳入其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

(四)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筹建任务艰巨,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导致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东莞现有的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市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一方面因为地区人口基数较大,外来人口多,市镇两级辖区内社区划分较细,按照《“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规定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要求,东莞市的设施筹建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因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部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全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进度。因此有必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社区的服务设施建设。

三、完善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整体划一,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1.界定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的范围及类型。

可参照《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管理若干规定(修正)》的内容,将社区服务设施的范围及类型设定为所辖社区内,由市、区、街道(镇)、居委会及个人、企业兴办的以当地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为主,并向本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伤残人士康复中心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金融服务、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

2.厘清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从申请、审批、兴建到监督管理的各个负责部门及其职责。

兴办社区服务设施,应当向所在辖区内的民政部门提交申请,由市、镇、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服务设施的审批管理,并对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税务、工商、规划、房管、城市建设、文化、卫生等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责,对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扶持。社区服务设施用房的建设,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设施配置的各项标准,由民政部门会同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等部门确定。

3.明确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的原则。

为了使东莞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更加合理,一方面规划部门应当注意资源整合,统筹考虑各类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社区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居民需求,确定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社区及社区服务,实行分类建设指导。

4.制定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的配套标准。

按照《“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城市中每个街道应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 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 平方米。每个综合性社区服务站设施的最低标准是能满足社区居委会办公所需,并配置多功能社区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200 平方米。以此标准为基础,部分城市根据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本地社区发展的设施配套标准,如重庆市,就将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居住社区、居住区、居住小区进行三级配置。居住社区人口规模为7-12 万人,居住区人口为4-6 万人,居住小区人口为1-2 万人。根据不同的级别,要求其按照不同的配建标准选择设施项目。笔者认为东莞也应尽快制定与本市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在符合国家规定的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据可考,有法可依。

(二)从东莞市社区工作角度出发,对社区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平衡地方差异,实现资源共享。

应当将东莞市的社区服务设施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在社区层面,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在街道层面,建设“一站式”服务为特点的社区服务中心。在区(市)层面,建设以规模化和特色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市、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将党员活动室、就业保障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爱心超市”、社区捐助接收站点、警务站(室)、老年活动室、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等统筹规划建设,尽可能避免单独设立。

另外,各镇区也可以结合所辖社区的居民结构特色,增设一些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服务设施,如在外来人口聚集的社区开辟新莞人服务机构或劳动就业中心等,还可以在相毗邻的社区中设置不同的服务设施,使其发挥交叉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篇8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82-04

为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我国先后推出了一些保障性住房模式,如廉租房和公租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公租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它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与廉租房只针对城镇居民中符合条件者相比,公租房的承租对象就广得多,又加上兴起较晚,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其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积极探索和稳步实施。公租房社区规模大、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量大集中,一些居民在原住地未解决的遗留问题随着住房的搬迁把遗留问题带到了现住地,不稳定因素较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公租房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管理好公租房比建设公租房更难,着实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但目前对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仅有一些散见于报纸、网络中的新闻报道,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研究对于完善公租房制度,乃至完善整个住房保障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重庆市“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进行的研究就是一个尝试。

一、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发展状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话题,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民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那些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符合廉租住房等其他保障方式的“夹心层”、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日趋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公租房的政策。2009年3月,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提出要通过加快公租房建设来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2010年6月,住建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同期,全国公租房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加快发展公租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2年7月,《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公租房的申请条件、运营监管、退出机制和筹资方式等问题。国内各主要城市均提出了快速发展公租房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公租房上升为“国家战略”。

经过几年的大规模建设,目前公租房已进入建设、分配与管理并重的时期,加强公租房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各地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对这一类新型特殊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如北京市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有组织,经营增收有资产,安置就业有岗位,稳定生活有保障”的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新模式;上海市成立了“公租房公司”(公租房运营机构),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管理机制,科学构建公租房租后管理制度;重庆市分“四步走“(构建服务与管理网络、创新服务方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创新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模式。但由于前期规划欠缺,而公租房社区又多处于新区,与有成熟配套的老城区相比确实不那么方便。虽然公租房在交房时同步投用了不少配套设施,保证了承租户的基本生活要求,但随着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交房,入住人员快速增加,这些配套设施显得“杯水车薪”。加之公租房社区服务和管理的推进和全覆盖是一个渐进过程,造成了目前公租房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同其他成熟城市社区,特别是同承租户的期盼相比,公租房社区的服务与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承租户入住后存在滞后和不匹配的现象较为普遍,承租户对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满意度不高。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探讨,从而为公租房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与管理。

二、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探究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中的问题,笔者在重庆市首个公租房“民心佳园”社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象有市公租房管理局、“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所在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承租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入住人员结构复杂,低就业状态严重,社区管理难度大。在调研中得知,已入住的约8000户居民中,有低保户716户1410人、残疾人155人、“两牢”释放人员120余人、HIV携带者3人、精神疾病患者16人,人员结构十分复杂。难怪社区管理人员形象地说:公租房几乎成了其他街道、社区甩包袱的场所,成为新的收容所、救助站。部分低保户经核查是有工作有收入的,入住后房屋装修漂亮、家用电器齐全、宠物狗又养得多,而根据政策,房屋租金外加物管费每月每平方米仅仅只需缴纳1.1元。周围群众每月每平方米除交11元的租金外,还得交纳不菲的1.1元物管费,因此非常不满。正因为享有如此丰厚的优惠政策,谁都不愿意摘掉吃低保的帽子,自然搬进来后也就没有人敢去核实他们的收入。社区工作人员曾试图入户核实有关情况,几乎都被拒之门外。除此之外,公租房社区的低就业状态比较严重。“目前已配租成功的家庭中,92%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进城务工人员占52%左右,原住居民中的困难家庭占38%左右,大中专毕业生占10%左右” 〔1 〕。也就是说,除了刚毕业后工作不久的10%的大中专生、少部分农民工能够相对稳定就业外,大部分居民都不能充分就业,即使就业,92%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也在2000元以下。不能就业,自然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调研得知,社区出现的偷窃者许多是刑满释放人员,不少居民因为没有就业整日忧心重重,再加上即将面临交纳租金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生活等其他压力,潜伏着诸多不稳定隐患,也增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二)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参与主体多,既有政府主管部门,也有房屋产权人、承租人、运营机构及其选聘的各类专业服务公司,以及公安、居委会等社区管理者;管理内容多,既有装修房屋、配置家具家电、承担维护维修,还有对承租人的资格审核、监督租赁使用,为承租人提供户籍、社保、医保等配套服务。 〔2 〕这些决定了公租房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若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或者责任主体不明确、运营模式不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极易出现各方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引发各类矛盾和冲突。为了能够通过协调解决问题,“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由市公租房管理局、北部新区管委会共同组建成立了公租房管理委员会,本意是能坐镇指挥,及时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排忧解难。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公租房管理委员会协调无力,不能作为。辖区内的各单位、物业管理部门等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社区难以开展工作,没有一个真正得力的管理机构出面协调处理矛盾和纠纷。调研发现,由于房屋修建的时间紧、工期短,导致不少房屋存在墙面开裂、门窗破损、地面起拱、管道损坏等质量问题。原来规定由地产集团三年内保修负责免费维修的,实际上则是大量申报无果,造成反复投诉或者是投诉无门,群众反映强烈。

(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亟需加强。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的改善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息息相关。调研发现,“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亟待加强。在教育方面,规划的中学和幼儿园都尚未竣工,适龄学生一般在四公里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上学。已在重庆市江北区、南岸区等地成功设置的普惠性幼儿园①与“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无缘。整个社区只有一所民办幼儿园,由1栋楼房的底层改造而成,仅有470平方米,却要容纳150名小朋友。园舍人均使用面积、幼儿活动室内外面积、教学设备等均达不到《重庆市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的规定。由于场地所限,幼儿很多活动均要到园外开展,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幼儿园收费标准为每月680元,相对周边其他幼儿园来说偏低,但按设施水准及教师配备来看,对中低收入的承租户来说收费却是偏高的。不少居民投诉教师流动性大,部分教师对入园小孩心存歧视,态度恶劣。限于经济压力,幼儿入园率不高,已入住的社区,登记备案的3岁到6岁幼儿有315人,而上幼儿园的仅150人,不到50%。承租户的家庭教育能力十分有限,幼儿素质提升较为困难。在养老方面,已入住的社区登记备案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1023人,65岁以上的有596人,如果加上租赁户入住后将老人接过来赡养而未登记备案的情况,老年人的比例会更大,但社区没有一家养老机构。承租户的经济实力难以承担较好的居家养老,公立的养老院名额有限住不进,私立的养老院收费过高住不起,公租房社区老年人自身也担心遭遇歧视不愿入住,导致养老难问题。 〔3 〕 在文化方面,“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没有报亭、阅报栏、图书室、档案室和文化室。卫生方面,只有一个约三百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有医疗人员四人,药剂人员二人,设备简陋,医少药缺,无法应对突发病情,也不能刷医保卡。体育方面,五万多人的大社区却只有一个大广场、一个小广场、一个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和一个儿童滑梯。广场面积过小,建设部门在广场上没有留置电源插座,一到晚上没有照明。公共安全方面,入驻警务室的只有1名民警和3名文职人员,警务室面积120平方米,远没有达到标准基层社区的警务室标准。警务室基本上是“关门营业”,60%的工作时间没有人,小区不时有入室偷窃事件发生,住户苦不堪言。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此来防止承租户起先因为政府帮助解决了住房而心存感激,而入住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和久而不决,在承租户心目中产生极大失衡,进而感激之情渐变为不满情绪。

三、加强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对策

住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解决住房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的施政理念。如果说公租房的建设成功地解决了中低收入城市建设者“居者有其屋”的问题,那么公租房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将解决这部分群体“住得舒心放心”的问题,最终实现公租房“能住愿住住得好”的目标。

(一)政府要发挥积极主动的疏导作用,促进公租房社区充分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失业是最大的穷困。“公租房要避免变成贫民窟,就不能只有单纯的居住功能,还需要有一定的产业作为依托,就地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和收入来源的问题。因为低收入阶层机遇和地位的改善,必须通过就业才能实现。” 〔4 〕针对公租房的特殊承租户,能否做足工作、正确疏导,实现充分就业事关重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细致地对所有公租房住户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收入,以及年龄、学历、技能、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和就业需求等作全面调查,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具体措施有:组织就业指导专家、相关部门和单位综合会诊,制定出操作性强、监督有力的实施方案;高度重视入住人员的职业教育,强化就业培训力度,特别是对技能低、年纪较大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劳务输出渠道,挖掘现有培训就业的政策潜力,并积极争取相关的政策来确保就业;鼓励弱势群体创业,发展私营经济和微型企业,并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补助。

(二)建立职责明确的专门机构,保证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有效协调。《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部门是全市公租房的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编制公租房建设规划和年度住房建设计划;牵头协调规划、计划、建设、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市住房保障机构负责公租房的管理,组织主城区公租房申请对象的审核、建库、配租、租金收取和交易审核以及住房出售、回购管理工作;市住房保障机构组织对承租或购买公租房人员履行合同约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 〕从这里可以看到,从公租房的规划、建设阶段到申请人员入住阶段再到日常管理工作阶段,最后是后续服务监督管理阶段的各项工作,分别是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市房屋管理部门、市住房保障机构等几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来管理,缺乏一个统一的政府部门来统筹协调公租房管理的各项工作。而从较为成功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的几个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设立专门的公共住房管理机构②无疑比多个政府行政机构各自为政的管理工作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鉴于当前实际,建议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相关市级部门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由发展改革、建设、国土、规划、环保、民政、财政、监察、公安、价格、残联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公租房管理有关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有效的工作机制,接受、梳理、协调、逐一落实承租户提出的问题。

(三)关注重点人群的基本需求,努力完善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公租房社区的租住群体与其他社区相比有较大不同,决定了公租房社区居民比其他社区居民更加需要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更加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公租房社区在服务与管理中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努力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切实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快捷、便利、文明、和谐和实惠。 〔6 〕基本公共服务涉及每一个人,涵盖面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突出重点人群、基本需求。鉴于政府的财力和工作开展的进度,当前,公租房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的重点人群应是社区老年人和学龄前幼儿,满足的基本需求应是养老和学龄前教育的需求,基本途径是在公租房社区创建托老所和实行幼儿义务教育。这两大举措将有利于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租住群体在养老和幼儿教育方面的难题,丰富公租房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公租房社区居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回应和满足公租房社区居民的需求。在公租房社区创建托老所工作中,可以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志愿者参与的协调机制,由市公租房建设指挥部牵头,市民政局、公租房所在区县配合,按照民政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设,成立托老所管理办公室;引导企事业团体、协会、中介等社会组织在托老所的创建和运行中发挥作用,全程吸引志愿者参与;以公益和低偿、无偿为特征来创建公租房社区托老所 ③。在公租房社区实行幼儿义务教育工作中,可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成立公租房社区幼儿义务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由市公租房管理局负责牵头,市教委配合;建立以社会力量为核心的参与机制,以企业资金为支持的促进机制,以义务教育的公益和免费为特征,按重庆市一级幼儿园标准进行打造。

经过几年摸索,公租房已由大规模的建设时期逐渐进入建设、分配与管理并重的时期,其间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必须认真探讨加以解决。只要政府坚定信心,真正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公租房社区服务与管理体系,那么不仅“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而且公租房“住得舒心放心”、公租房社区的和谐稳定也一定会实现。

注 释:

①重庆市2011年底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投入60亿元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坚持公益普惠和科学保教的办园方向,为大众提供有质量的保教服务和合理收费的各类型幼儿园,含公办幼儿园、公办性质的社会单位办幼儿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最高不超过每生每月400元。

②如美国隶属联邦政府的住宅和城市发展局和各地地方的公共房产管理局、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

③如果托老所只是托管照料,不管吃饭,则一分钱不收(无偿)。如果老年人需要在托老所里吃午饭,可象征性收取一定的费用(如3-5元/天/人)(低偿);如果有社会组织愿意赞助此部分费用,老年人就不用交费(无偿);低保、80岁以上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免费(无偿)。

参考文献:

〔1〕徐旭忠,傅夏莉.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凸显多重效应〔EB/OL〕.新华网,2012-08-30.

〔2〕杨华凯.公共租赁住房租后管理制度的创新〔J〕.上海房地,2012(4)

〔3〕闫 建.创新公租房社区养老模式研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 (5).

篇9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92-1

一、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工作

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Nanjing Charity Society Development Center)由爱德基金会发起创办,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是为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公民社会的成长专门建立的机构。培育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得到了南京市民政局、建邺区民政局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并由建邺区南苑街道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培育中心向入驻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多项服务,通过专家辅导、资源链接等,帮助社会组织在机构治理、团队建设、服务能力以及资源拓展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区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运用好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这个新兴媒介在建设、培育和管理社区机构方面的优势,运用社会计划模式解决具体社区问题,着重以问题解决的角度发现与分析社区居民需求等是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与实际操作的。爱德也希望借由社会组织的培育壮大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并为老百姓做好实际工作。

二、南京市助残类社会组织发展情况调研

进入机构后,我和同伴在机构负责人的带领下,实地了解了助残类社会组织在南京各个社区中的运作情况。首先我们对即将进行的调查做了前期评估:采用访谈方式,首先由工作人员到南京市民间助残机构实地走访,与机构负责人交谈,了解助残工作状况;其次南京现有民间助残机构43家,此次实地走访9家分别是:南京博爱安养庇护中心、鼓楼区爱心助残协会、雨花区婷婷聋童幼儿园、火凤凰助残中心、明心儿童孤独症训练中心、萤火虫助残站、九洲残疾人文化艺术中心、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玄武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此外,爱德的慈幼院和儿童发展中心负责人在爱德地下会议室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并与南大的研究生合作,了解了月牙湖残疾人手工坊的基本运营情况。

总体上看,南京市民间助残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机构规模小,力量薄弱,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发展社区公益、提供就业渠道与康复服务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问题是:

首先,专业素质不高。机构管理者、义工、志愿者,大都未经过系统专业训练,凭借爱心加入进来,靠发起人的热情和事业心支撑。助残组织社会认可度不高,高素质人才不愿意进来,专业社工以及受过较好训练的志愿者,还是缺乏,因此,助残项目实施效率比较低,模仿复制的多,开拓创新的少,残疾人受益面不大,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其次,残疾人职业培训未能开展起来。助残机构的培训,与就业机会缺乏衔接。以推荐方式对培训者进行就业安置,效果并不好,如,鼓楼区爱心助残协会,成立四年来,仅仅推荐成功5名残疾人到企业工作。残疾人就业难,是社会问题,民间助残机构帮助解决残疾人就业,重点是培育他们的就业能力。但多数机构的培训,只能作为康复训练,如串珠子、烙画等,不能视为就业培训,缺少系统的与培训相配套的就业扶持计划。

再次,机构筹款能力弱,缺乏造血功能。助残机构的资金来源有以下途径:会费、社会捐赠、服务收费、政府补贴等。目前,社会捐助的动力不大,政府的补贴有限,助残机构筹资面窄,造成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助残项目的开展。

三、关于专业知识的反思

(一)入驻组织正式化还是非正式化

在培育中心实习期间,感受最深的就是其针对各个入驻和想要入驻机构的组织的繁忙工作。社会组织在进入孵化后会接受领导力培训,接触NGO、社会组织、公益等新知识点,可以开阔视野,知道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上一些个别化的辅导,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就能够再推进一步。在结束培育后,社区机构开始能独立运作,不需要培育中心,也不需要街道等的帮扶就能扩大规模,好好经营下去。在实习中我注意到,其实入驻培育中心的组织并不都是愿意接受培训的。如爱心妈妈关爱团,她们都是闲暇时间为下岗职工儿女献爱心的小组织,并不想要进行复杂的项目管理、档案登记等,这样反而成为了她们的负担,也违背了她们参加培育中心的初衷,这个矛盾一直难以有效调和。严谨的社会组织评估方法对普通爱心组织是标准化的过程还是负担值得仔细考量。

(二)社会组织是关注培育还是具体实践

篇10

药房是社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区药房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药房不仅是社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人们的就医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加强社区医院药房管理,推进医院药房服务性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药房调剂服务力求优质、高效、开放、透明

药剂人员在窗口收到患者处方后,首先要认真审查处方的药品名称、规格的书写是否正确,药品是否需要敏感性试验;患者,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处方等特殊人群的患者的用药剂量、用法是否合理,给药途径是否恰当;处方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调配时按处方书写顺序取药,注意处方内容和配发药品的一致性,遇有变色、霉变、过期失效、包装破损的的药品不得配发。如对处方药品有疑问,需核实无误后再行调配。药师核查药品无误后,按处方呼唤患者姓名,注意其性别、年龄相符后,方可发给,并向患者说明用法和注意事项。为社区患者,尤其是肢体残疾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患者感受更亲近的服务。对社区老年患者在配药时可由复剂量改为单剂量,把患者所需的每种药品,按每次剂量单独包装,这样既方便患者服用,防止错服,又可减少药品浪费,增强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

2药房要更新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除了和病人接触以外,还要和其他各科的医护人员打交道,能否营造药剂人员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良好的接触氛围,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药剂人员形象素质,美化药房的"窗口效应"。药剂人员在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中,着装得体,整齐美观,举止庄重大方,从容优雅,语言文明优美,真切的手势,真情的眼神,详细交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百问不烦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则为医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工作的重点定位于“以病人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药房应将现代管理学积极应用于药房管理实践,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制度建设到评价考核,都要自觉地渗透现代管理意识,以人为本。所有工作都要以病人方便为前提、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强化药房工作人员理念培养,为药房管理提供良好的人事环境。

3提供药学服务

随时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品咨询,设有信息反馈职能,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所需信息,调剂业务计算机化等[1]。 社区医院药房除了做好药品供应,还应将工作延伸至药物咨询、药学监护。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应掌握主要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师除日常调配工作外,还要参与临床工作,协助医师科学选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周到的上门服务。社区医院药房还应设有咨询电话,受理医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尽可能使用药适合每一个患者的需要,同时还应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人群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不良反应处理等服务。

4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要提高药剂科的服务质量,首先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队伍。聘用业务水平、品德素养、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全科所属人员定期参加学习,提高全体药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继续再教育的学习档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定期参加学术交流,促进学习新知识,掌握医药发展的新动态,适应时展的需要。要多与临床医生相沟通,提供合理化建议,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5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与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岗位职责,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与岗位制约,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规章制度把各项任务分解出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工作岗位化,工作内容具体化。强化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每个药剂人员在工作中以此为准则、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工作中能自我约束。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强化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

强化质量第一的观点,加强对药品质量检查,监督药品入库与领取必须验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规范药品保管,严格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得有丝毫马虎;严格处方管理,坚持处方调配的"四查十对"及签字制度,杜绝遗漏,避免重复配方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师所开的不合格处方、配伍禁忌等应给予指正。药品数量统计实耗实销,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在当前环境下,复杂性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1]。环境复杂性带动了组织的复杂性,与此相伴随的是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增加,领导无法预测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也不能仅依靠自己去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同时,企业面对的竞争不断加剧,创新压力日益加大。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需要创设一种环境,来激发全体员工的主动投入,发挥创造性。公司“社区化”发展就是为了营造这样的一种高凝聚力的环境,让员工与管理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追求组织目标的实现。许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这种精神,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仅仅看作是经济交换关系,忽视了社会交换关系的存在。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力是有限的,无法长期激励员工全心的投入。如何激发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企业,提高企业的复杂环境适应性和主动变革能力,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促进公司社区化发展,重视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发展高质量的社会关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公司“社区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要求,剖析社区化发展的管理价值,进而探讨社区化发展的企业管理驱动策略,旨在提出公司社区化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提出的挑战,为企业的社区化发展以适应复杂创新环境要求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公司“社区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要求

(一)环境复杂性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企业,当今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组织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根据IBM公司的《2010年全球CEO调研报告》,60%的CEO已经感受到运营环境和市场中的复杂性,79%的CEO认为复杂性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升高[2]。环境的复杂性带动了组织的复杂性,组织复杂性意味着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涌现性[1]。公司“社区化”作为复杂环境下企业重视员工,发挥员工主动性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向和管理策略,提供了高效管理的基础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适应复杂环境。

(二)团队合作要求的增长

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甚至是要发现客户本身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要,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创新。但是,创新、特别是突破性创新需要的是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共同合作,更需要群体智慧的激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正日益依靠跨功能团队完成复杂的任务,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得到了特别的强调。这些团队成员拥有高度发展的不同领域专业知识,这些团队具有高度适应性,可以使得组织能够利用团队成员的不同知识,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3]。然而,为了成功地整合团队成员分散的技能和专长,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环境。团队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更有创造性、更有效率,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任务的时候更需要体现出团队的价值。但是团队最大价值的发挥需要实现“1+1>2”,就要求员工彼此共享知识与信息,团结合作,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环境中,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公司社区化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相互尊重与信任。因此,公司社区化发展对于团队功能最大效度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在团队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诸如组织中的层级关系、专业特长、教育背景等等。公司社区化发展关注于成员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障碍,提高团队合作效能。

(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在经济欠发达阶段,对物质的基本需要是最突出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的需要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理需要。生活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条件下的80、90后新生代员工,对于精神归属与尊重的需要得以彰显。如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富士康公司员工连连跳楼事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年轻的新生代员工不再像老一辈人一样仅仅追求物质,而更为看重内心需要与事业发展的追求。人际关系的淡漠,沟通的缺乏带来了心理和精神需要以及交往归属需要的不满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早在霍桑实验就指出管理的问题不一定是物质引起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是只关注金钱,而是社会人,群体成员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当前知识型员工、新生代员工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的企业中,尊重员工的社会归属与尊重的需要是企业尤其需要关注的,公司社区化发展就是对这一需求发展多样化的一种有力呼应。

(四)工作-生活领域的日益融合

长期以来,企业都认为员工的私人生活是员工自己的事,企业不应该干预。但是,随着传统角色分工的打破,男女性都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角色,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工作不再限定于特定的领域,工作进入家庭也变得非常容易和普遍,工作和员工私人生活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化。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员工的工作和私人生活的领域已经不再截然分开。为了避免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员工的工作,企业开始关注并帮助员工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实现家庭对工作的积极溢出效应,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许多企业采取灵活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家庭友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支持员工履行家庭角色应该承担的职责。公司社区化强调个人是社会系统的成员,这一社会系统不仅包括公司,从更大的范围看还包括公司以外的家庭和社会。由于个体的工作与生活领域已经相互融合,通过公司社区化发展,关注员工的生活,实现生活对于工作的积极促进,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

二、公司“社区化”发展的管理价值剖析

(一)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

当员工与企业之间仅仅是经济交换关系时,员工不可能真正关心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相反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最后退回到仅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公司社区化发展促进了员工的社区精神,关注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培育与发展。正如皮克斯公司总裁所指出的,公司社区化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忠诚,对承担工作的忠诚[4]。因此,企业必须营造出一个环境,使得员工愿意投入,彼此承诺,并且对组织承诺。当员工相互承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那么企业功能的发挥将达到最佳效果。情感承诺是基于社会交换基础上的互惠关系,是建立在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上产生的,促进员工内化组织的行为规范,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5]。

实现社区化发展的组织成员不仅关心自己的工作,更会关心同事,关心组织。这种关心增强了成员对于组织的依恋,增加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当员工意识到关注工作、关注企业发展不仅对组织而且对自己也是会有极大的益处,那么高水平的组织承诺就会形成,而且这种承诺也会传播。员工也会更愿意相互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不担心被利用。面对问题敢于提出,不担心被误解。正确理解冲突的意义,任务冲突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不会演变为关系冲突。所以,公司“社区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社区化”产生黏合剂作用,把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追求更大的利益。社区精神让人产生归属感,尤其是对组织强烈的情感承诺,使员工超越对自我的关注,乐于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6]。

(二)促进员工的主动

虽然CEO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愿景,引导员工努力,但是一方面领导在复杂环境下不可能预测种种未来,另一方面即使有这样的领导,但是这种管理能够持续多久呢,如果这个领军人物一旦离开,企业将会发生什么呢?正如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离去,立刻引发大众的关注,甚至有人怀疑乔布斯离去后苹果是否还是苹果。但是,苹果公司最大的成功就是不把公司整个依赖于乔布斯,在“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公司之所以有信心继续未来的发展,那是因为乔布斯已经把公司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深入每一位苹果人,公司有优秀的团队力量支撑。因此,成功的企业不能仅依赖CEO。

在强调创新的环境中,员工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复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主动是自发的,通过变革和改善环境和自身,更好地发挥创造性,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要求[7]。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传统社会下,强调员工执行命令即可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但是,管理者不能说要求员工主动,就可以等待员工的主动投入。员工主动性的发挥需要环境背景的激发,员工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离开企业,可能并不仅仅是员工自私倾向的反应,管理者需要关注,如何采取措施,鼓励员工对于企业的投入与追随。以企业为家,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企业在社区化发展中实现了对于组织的承诺和彼此关系的承诺,将会激发他们更忘我的工作,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和利益。自愿的加班工作、思考、承担风险,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支持和关心的良好氛围,包括同事之间的,上下级之间。社区化强调了员工对于工作和同事的关心,而这种关心反过来会激发员工的投入精神,更好的工作[6]。

(三)实现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

公司社区化发展将企业的关注点不仅仅限在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更强调高凝聚力的企业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企业发展危机的时期,工作安全感的消失使得员工个人在职场环境是弱势群体,为了保住工作,即使工作厌烦了,也无从选择。在企业加班要求下,常常是不得不无条件服从,甚至牺牲家庭时间和生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日益激烈,熟不知这种结果常常是双输的结果[8]。这种强制性的工作对员工生活的渗透一方面妨碍了员工的正常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家庭也反过来干扰工作,影响工作质量,甚至还可能出现恶性循环。正是因为这样,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员工工作和家庭多种角色同时承担的情况下,如果实现工作-家庭的相互促进,实现工作-家庭平衡。公司社区化是一种有力的措施,通过社区化发展,强调员工相互关心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的关爱,包括工作和公司系统外的家庭生活。为了员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提供多种管理政策支持员工的家庭角色,从而实现积极状态的迁移,更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工作。这也是公司社区化的高凝聚力环境的强大背后支撑。

三、公司“社区化”发展的管理驱动策略

(一)领导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公司社区化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社区化需要领导,但是不是个人主义的英雄式领导,而是一种投入式的管理,通过个人的投入引发其他人的投入,以使所有人都能发挥主动性。领导不能是自己坐在办公室确定目标,就希望员工认真去做而达到这个目标。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指出“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把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揽过来。他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员工,拥抱自己的员工,激励自己的员工”。他每个星期都视察工厂,与低他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向包括小时工在内的员工发出自己亲手写的便条。所以,领导需要走出办公室,真正深入员工之中,与员工一同交流,帮助指导员工努力改善工作绩效。皮克斯公司强调一些基本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自由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都能够相互接触以解决问题,而必须一定得通过所谓“正确”的通道[4]。公司社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打破组织层级的障碍,这是激发员工忠诚组织、充分发挥才能的基础,也是高凝聚力社区的基础。另外,领导的奉献精神引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让员工以企业为家,为企业投入和奉献,相互帮助和关心,领导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

领导要重视员工,相信员工,作为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者。在适应的时候给予员工必要的指导,同时也要给员工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是发挥员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基础。在面临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时,企业处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相信员工,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主动行为。因为在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下,仅依靠严格的管理控制程序与措施已经不适应,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皮克斯公司为了鼓励新进员工也能很快融入,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会议时,皮克斯总裁都会跟与会者介绍公司曾犯过的错误及从中获得的教训,希望借此鼓励他们敢于质疑[4]。领导的关键作用在于要有力激发员工的才能。如强调员工参与式管理就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及管理,让下属与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员工可以感到上级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产生一种成就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皮克斯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就特别强调公司所拥有的强烈的社区化意识和精神。员工热情投入工作,彼此信赖,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所从事的是一项非凡的工作。这种非凡和伟大的工作价值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与领导者相联系,变革型领导就善于为员工树立愿景,通过愿景激励的凝聚效应,激发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意义和价值,促使员工努力达到组织的利益和目标[9]。

(二)营造组织信任氛围

组织成员相互信任,强调互依、互助、主动与负责的社区精神才会得以广为接受,体现出公司社区化发展的目的与价值。普遍公认的观点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赢得人才就赢得了竞争。但是,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固然难求,而如何激励人才发挥最大价值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在强调合作的环境中,个人英雄主义受到挑战。众多的人才如何有效合作,共同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其中有效合作的一个重要环境就是组织的信任氛围,信任氛围是激发所有成员无所忌讳投入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强调创新的背景下,员工如何才能放弃顾虑,投入到创新这项有一定风险的行动之中呢?信任是一个重要的保障。信任,知而不言,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主动去做,承担可能的风险。信任鼓励风险承担,鼓励知识共享,这些都是无法通过领导者的发号施令得到的。企业领导和管理者需要营造一个信任的氛围,从而释放组织成员的最大创造力。会开诚布公地发现、讨论并解决新问题。信任氛围让组织成员敢于公开承认不足,“我发现这个过程还有很多东西让我迷惑不解”,不担心承认不足之后被其他人的轻视,这是保持谦逊的基础,才能不断学习,持续进步。外人常常惊异于皮克斯的诚实文化以及乐于接受挑战的意愿。这也是信任氛围的功劳。员工主动提供观念,建言的一个前提就是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感觉到这些行为是安全的。皮克斯公司不像其他电影工作室,他们从不从外面购买剧本。所有的故事和角色都是公司内部创作的。皮克斯公司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4]。他们认为持久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管理的工作不是防止危险,而是要建立失败之后的复原力。这必须是一个地方,说实话是安全的。这也是皮克斯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创造性的组织的原因。

组织信任氛围需要时间经营和恰当的方式,主动信任发展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包括个人策略与组织策略。

第一,个人发展策略。Williams(2007)强调个体可以主动地采取行为推动信任,而不仅仅是“日久见人心似”的被动信任发展[10]。个体有利于信任发展的行为,如开放性沟通、关心行为、帮助行为、指导行为等等反映了推动信任发展的主动姿态,都有利于促进组织内信任氛围的提高。人际互动是组织信任发展的基础,互动过程展示了个人的可信度。个体可以主动的控制自己的互动行为,在促进组织信任氛围的提升中发挥主体作用,而管理者应该承担更为主要的责任。因为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优势和组织人的示范效应,所以管理者主动采取的可信行为对于组织氛围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可以通过主动的关心员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指导行为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表达出组织对于员工关心的态度。这对于提高组织信任氛围,促进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社区化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组织发展策略。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创造一种环境促进信任的发展[11],组织的主动干预措施包括制度设计和组织氛围营造。皮克斯公司制定的一种评审程序就是一种成功的方式,为了让每个人在发表看法时无后顾之忧。皮克斯一直安排内部人员轮流观看正在制作的作品,然后让这些观看者发电子邮件给影片的制作领导者,详述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并解释原因。皮克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无后顾之忧的评审环境。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员工形成了开放式的交流环境,敢于表述,不用担心可能的误解,而被评审人也乐于接受批评,并认为这是对工作的帮助。另外,组织氛围的营造也是一种积极的信任发展影响方式,皮克斯就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隔阂。比如成立皮克斯大学,提供各种内训课程;对办公大楼进行结构设计,便于不同领域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提供活动交流的空间与机会。正是通过这种和谐的人际沟通方式促进了组织信任氛围的构建。

(三)社会责任的承担

企业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既为社会提品和服务输出的同时,也需要社会资源的输入。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经济财富和提供就业的基础上,还应该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共众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社区化从更广的意义来说,还意味着关心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等等[6]。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照顾企业股东利益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客户、政府、社会、生态环境的需求。具体来说,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等[12]。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可能来源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也可以是源于企业自愿的主动责任承担。后者是最能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因为强制性的社会责任也只有内化为企业认同的需要,才可能真正落实。

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包袱,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从社会责任的承担中获益。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得以提升,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自豪感,促进员工的组织认同。而企业关注自身系统之外的社会也是社区化发展的最大价值体现,也是社区化精神扎根的根本标志[6]。反观一些企业,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只关注于成本控制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地沟油”、“毒奶粉”、重庆沃尔玛的“绿色猪肉假冒门”等等事件,不得不令人深思。所谓“进德修业之本”,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监控,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的这种诚信道德的缺失是企业社会化发展根基的最根本破坏,也会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导致员工责任感、使命感的缺位。

四、公司“社区化”发展对企业管理的挑战

(一)企业发展后期社区化精神的保持

当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社区化精神的产生和保持可能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在人数较少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新创企业,人数较少的时候,更容易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所有人的心往一处使,充满活力,乐意为公司付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组织的层级结构日益复杂,社区化精神就可能就容易淡化或者失去。这时候更需要关注大规模的企业如何保持社区化精神。公司社区化的创建不容易,但是其维持更为困难。在成熟的大规模的企业中,公司发展的速度有所减慢,组织内部出现各种利益群体,组织政治行为比较突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或者所在团体利益,不惜牺牲组织内其他成员可者其他部门群体的利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有效控制,组织内部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忠诚关系、相互关心的社区精神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企业发展后期,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持大规模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是企业社区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谨慎对待裁员与不同身份员工待遇

裁员不会只影响到离开的员工。留下的员工不会认为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相反会担心着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所以,裁员引起的震动是非常大的,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通用电气(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总说过“在GE,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终身就业,但能保证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就业能力”。企业为了发展减少冗员,进行必要的裁员是不得已的选择时,必须要让员工清楚这是企业发展的必须,而且要为被裁员工的后期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与支持。这种关心不仅让被裁员工感受温暖,同时这种关爱还会扩散到在职人员,感觉到企业对员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另外,当前企业中的不同身份员工普遍存在,包括有正式工、临时工、合同工、派遣工等。不同身份员工的存在,如派遣工,虽然规避了一定的风险,但是这种也是有问题的。美国皮克斯公司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获得了具大的成功,就指出皮克斯公司“是一家内部联系紧密的公司,聚集在一起的员工都是长期的合作者,他们互相学习,每个产品都力求更上一层楼。临时合同使公司没有责任感” [6]。不同身份员工常出现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可能直接导致不同类型员工之间的隔阂和对立,直接威胁着公司社区化发展。如何处理不同身份员工问题,是社区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控制

随着员工工作与生活领域的日趋融合,企业关注如何避免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实现工作和家庭的相互促进,是当前环境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支持员工的家庭角色承担,企业采取许多管理措施支持员工家庭生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员工的家庭功能,但是过度的融合可能引发员工更多的工作-家庭角色冲突[8]。公司社区化发展,关心员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提高员工组织忠诚度和情感承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在工作和家庭领域之间如何构建适度边界,在工作和家庭分割-整合连续体中寻找一个尺度,避免由于员工的工作和家庭角色过度融合引起的角色冲突,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当组织成员积极、负责、相互关心、忠诚于彼此,忠诚于组织时,公司社区化就得以发展。随着组织环境复杂性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创新需求,企业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员工不断涌现的主动工作热情与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社区化发展得以关注。通过社区化发展,营造高凝聚力的企业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于组织的情感承诺、促进员工的主动,并且有力的呼应了当前工作生活化和生活工作化的发展趋势。

公司社区化发展是当前企业增强动态环境适应性与变革力,激发员工忠诚度和工作激情与创造性的重要基础环境,社区化发展需要获得领导的支持与引导,通过内部组织信任氛围的营造和外部社会责任的承担加以驱动。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强调公司社区化,强调员工参与、主动,并不是忽略领导。相反,领导的作用更明显,领导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关键时候引导,激发是指导者、激发者的角色。企业要发展成为高凝聚力的“社区”,需要注意平衡原则的把握,包括领导和员工角色定位之间的平衡,员工工作-家庭领域关系融合的平衡。另外,公司“社区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社区化发展关注点可能有所不同;同时,在企业内部不同身份员工普遍存在,这一员工身份差异问题也是公司社区化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洪.组织复杂性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 Ebusinessreview.如何驾驭复杂性?[EB/OL]..

[3] Pearsall M J, Elllis A P, Bell B S.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the effects of role identification behaviors on team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95(1):192-200.

[4] Mintzberg H. Rebuilding companies as communit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87(7):140-143.

[5] 胡卫鹏,时勘. 组织承诺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103-110.

[6] Catmull E. How Pixar fosters collective creativ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86(9):64-72.

[7] Thompson J A.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5,90(5):1011-1017.

[8] Hecht T D, Allen N J.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work-nonwork boundary strength constru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9,30(4):839-862.

[9] 王凤彬,陈建勋. 动态环境下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探索式技术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 2011,14(1):4-16.

篇12

在“联合国最适合居住城市”排名中,居于前列的是那些规模适中、生态良好的城市。我国城市在发展中既要繁荣经济,也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完善城市的内在功能,努力改善居民住房、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提高市民素质。除此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控制城市规模。城市意味着人口、资源、信息、交通等的聚集,聚集的收益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聚集的成本在于土地价格上涨与交通堵塞等。一旦城市的发展超过应有的最优规模,经济效率提高的收益就会被土地价格上涨和交通堵塞等成本所抵消。因此,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思路是不足取的。

完善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所涉及的事务一般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多、杂、细、碎”的特点时刻考验着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智慧和执法素质。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城市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消除城乡分割。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布局分割的现象,通过发展地下轨道交通以及立体高架公路等交通网络,把老城区改造和郊区卫星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产业向郊区疏散。

篇13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ut at present, the work is still at the beginn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policy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In this paper, how to realize the "ailment to community, a serious illness to the hospital" goal as the subjec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to analytical.

【Key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引 言

如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与管理,真正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是当前医疗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体制上、政策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都是从街道卫生所改建而来,资金紧张、底子薄。改建社区卫生中心需要一定的用房、相应人员、设备,需要有营运资金,而街道卫生所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积累很少,难以应付这种新型改制局面。

1.2 转诊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难落实,即社区卫生机构应及时将危重患者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将康复的和慢性病的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卫生机构。而从实际情况看,从下级医院往上级医院转很顺利,而从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时却很难落实。原因有来自患者自身的,也有省略整理来自医院方面的。

1.3 体制不合理 医保的体制不合理,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医保保住院不保门诊,保治不保防,难使预防工作前移,“预防为主”变成“治疗为主”。

1.4 人力资源缺乏 医师队伍建设艰难,目前全国全科医生数占医生总数仅为3.5%,一方面要求社区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与普通的临床医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必须具备处理各种基本情况的能力,这就涉及人员的培训,卫生部规定,全科医生规范培训需脱产4年,转型培训需脱产5个月或半脱产2年。一方面社区医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费少,收入低、评职称难等原因,医学毕业生都不愿意进入社区医院,导致人手紧缺。

1.5 硬件配备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落后或者是配发设备但却苦于受人员素质或维护经费所限而束之高阁,难以满足群众的诊疗需求,结果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上述问题最终指向了民众最关心也是最关键的社区医疗质量问题之上,社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致使大多数民众恐怕宁愿多花钱也不愿去社区医院。

2.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的策略

要真正实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愿意回社区”和“预防、保健落实在基层”,目前来看,就必须依托大医院。由大医院整合或承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利用大医院的信息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人员优势。创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和以医院、社区信息流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经济的医疗服务。

2.1 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综合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网络系统连接技术,建立覆盖大医院和社区医疗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实现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转诊等数字医疗功能,达到大医院与社区医疗中心之间医学资源共享,双向交流。同时带动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报等。例如:社区医疗中心不具备某些化验项目、B超、放射、CT等这些检查的设备、医生和技术,也不需要再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投资购置这些设备。这就需要建立网络联接检查远程申请,建立医疗检查远程预约、检查结果报告、图像浏览等功能,做到医院与社区之间患者检查结果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实现在社区医疗中心做相关检查,通过网络传输到由医院专科医生出报告,社区医生工作站浏览报告。

2.2 合理规划 拓宽社区医疗服务思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特色社区医疗服务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格局为目标,利用资源优势,将现代医疗技术和优秀医务人员投入到社区医疗服务中,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

2.2.1 社区医疗开展“家庭病床” 依托大型综合医院资源,社区医疗除了有贴近社区居民,方便常见病就诊的优势之外,对于居民的慢性病,社区医疗也不乏优势。现实中,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正在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综合医院却不可能对居民提供慢性病的长期跟踪观察与治疗,这也是很多猝死病例发生的关键原因所在。而社区医疗由于贴近居民,完全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治疗。并及时对患者发出预警。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杀手型慢性病的最有效治疗,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

2.2.2 准确定位,明确重点服务对象 如今人口流动频繁,家庭日趋小型化,空省略整理巢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也越来越孤独。对他们而言,自己到医院排队看病取药,简直就是一场大战役。大多数老年人也就是一些常规性、季节性的老年病、慢性病,只需及时诊疗、拿药、打针、输液调理等,多数情况下是用不着大费周折上医院的。另一侧重点为儿童。儿童期健康是成人期健康的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侧重于预防保健,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儿童生长发育体检、心理卫生及常规性疾病防治。

2.2.3 借助强大的医疗资源优势 一是医院可以通过返聘优秀老专家到社区医疗中心坐诊、巡诊,对疑难疾病会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既节省了看病费用,又缩短了看病时间。二是提供培训提高社区医生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管理人员进修,安排社区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2.3 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打造社区卫生新亮点

2.3.1 建立健康档案 首先确定为社区中的重点人群比如60岁以上老人和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然后逐步为社区内每个人都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可以对居民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并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和指导。对于老人侧重于健康评估和医疗诊断,记录以往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等,例如对于突发疾病,医院可以调取健康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确定治疗方案,正确及时实施救治。对于儿童,从胎儿期就对孕妇进行调查,从婴儿期开始建立档案,定期随访,个人的健康记录是终身追踪的,便于对儿童早期不易发现的疾病例如龋齿、斜视、发育不良、小儿贫血及早的发现、干预、治疗。

2.3.2 特色中医药服务 当前养生保健深入人心,由于中医在养生保健、防治常见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受社区居民欢迎,重点推广流行病中药预防、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保健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结 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