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木工程测量学习

土木工程测量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土木工程测量学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土木工程测量学习

篇1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 要求学生学习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应当围绕工程管理的特征, 紧跟工程建设和现代测绘科技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的内涵随管理主体的不同而异, 建设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管理, 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项目管理, 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管理, 而监理单位则进行工程建设监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工程建设项目进行, 而这些工程主要是指房屋工程、道路、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服务面向是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 而这些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以质量、进度和成本为控制要素, 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方案。而所有这一切, 都离不开通过测绘科学与技术获取与时间相关的三维信息。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 渗透到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放样、施工监理、施工质量监督、运营管理等各个过程。因此, 在当今建设工程的大型化、网络化时代,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培养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技术者教师在测量课程上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建设技术工作的基本技术。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现代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测量实践教学内容也应以用图与施工测量为重点的观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是通过工程测量讲课、作业、课程实验及总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在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这一基本手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1)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讲授、答疑、实习、练习等教学环节,使同学们获得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运用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土木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备处理实际工程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应区别于测绘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水利类、环境与安全类、地矿类等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通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降低深度、增加复盖面,以突出土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达到学以致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38-01

0 绪言

所有施工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在努力追求工程质量,并且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也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工程测量。在高校教育中,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了解一些关于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专项能力,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在另一方面,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结合在一起,而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调整、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学生们进入社会时发现,实践经验对于刚毕业的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诸多企业单位都会要求工作经验、实习经验,可谓是每个毕业生的敲门砖。实践教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考评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当前诸多院校都在追寻新的办学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界的沉寂,只有调整办法思路,坚持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校与社会更贴近,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专业经验,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只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理论,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获得第一手的实践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量技术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也有了新的使命,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变换教学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进而让他们能够成功地走向未来工作岗位。

2 当前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定位混乱。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实质内容不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门课程的出路不大。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院校难以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结合问题,也没有解答学生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疑问。

其次,教学理念落后问题。诸多院校依然采用着老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难以亲身体验。课堂中往往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并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可以说这种填鸭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第三,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中,难以对施工测量等学科的重要方面做详细讲解,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或者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原因,教师难以对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对学生阐述清楚,让学生不能深入掌握。

第四,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随着现代测绘学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难以迅速形成完整、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五,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由于部分院校缺乏资金,因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坚持过去的办学思路,让学生死读课本,或者根本不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仪器设备并不了解,更不能对书本知识深化了解。

3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院校要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出明确解释,测量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学生未来后续专业打下基础,随着土木专业以及国家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测量学的教学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途径。

其次,优化教学模式。院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自问自答等方式,攻克知识的难点、重点。另外,要联系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第三,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尽量建立独立的规范的测量场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更新仪器设备,将实习仪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4 结语

要想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完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各大学校应该重视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变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迎接未来来自社会岗位的不同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庆国,邹进贵,杨华.提高《测量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测绘工程,2007,(02).

篇3

1.引言

《工程测量学》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概预算等专业的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老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测量人员"懂测绘、会应用、能测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课时压缩得越来越少[1],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成为每一名测量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非测绘类《工程测量学》教材的安排都按照: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工业建筑施工测量、线路测量与桥梁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监测和竣工图的编绘等来编排。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表明,80% 以上学生在施工企业从事施工技术工作,它要求学生具有 "放线""抄平"及地形测量等职业能力[2-3]。但是由于课时量的压缩导致与土建类专业结合紧密的测设(放样)部分,只有极少课时甚至课时为零,造成"学"与"用"的脱节。因此,对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测绘知识增加而课时减少的矛盾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一般包括理论课教学(含课内实验)与测量实习两部分,课程内容基本兼顾了传统与现代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高等学校课程的改革,在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比如按照学科设置工程测量学的理论课时应该安排在60个学时才算合理[4],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改革后课时数都减少了不少,以WF科技学院为例,目前建筑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专业课时只有48个,刨除因法定节假日而减少的课时,实际上课时长还达不到48学时。

2.2 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脱节

在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如在生产中已普遍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测设工作,而在教学中仍以介绍光学经纬仪、钢尺量距等内容,明显滞后于生产实际,导致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与"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此外,测量实习内容以测绘地形图为主,而实际上,非测绘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触到的是施工测设工作,很少专门从事测图工作,而在校学习过程中对测设和施工测量的锻炼则明显不足!

2.3仪器设备老化,跟不上科技的进步

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设备,它的数量和先进性直接影响《工程测量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此外工程测量教学中许多仪器比较贵重如陀螺全站仪、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许多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民办院校甚至不愿意投入这么多资金,造成仪器落后,品种不全,教师上课时只能简单地用图片介绍,从而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高考扩招,班级逐年增多,仪器由于常年使用经常损坏,却得不到及时修理,存在误差较大的严重问题,有些甚至已经没法使用,造成学生实验结果不准确,以至于迷惑不解,甚至对测量方法产生怀疑。以WF为例:13级土木有18个本科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个专科班,都需要用到测量仪器,仪器的使用率较高,维修效率跟不上。

2.4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传统的工程测量考核方案是平时成绩+课内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比如实习过程中同组的6-8个人有些同学能够按照课前要求进行实验,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实训只是借用同组其他人的测量成果,不能反映出实习的真实效果,同组实习数据都是一样的,这会造成吃大锅饭的情况,成绩好坏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影响不大,打击了好学生的积极性。

3.《工程测量学》教学实践改革的措施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拟从以下各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3.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为了解决内容多课时少和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脱节的矛盾,专业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取舍有关内容,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选学内容,对教材上已经过时的内容,予以删减。对于新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属于了解和选学的内容,比如GPS测量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非测绘专业同学对测量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也可以节省课时学习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

3.2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对于仪器不足的问题,学校层面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深入生产企业调研,准确定位生产中常用仪器的型号和种类,充分利用有限资金购置与生产对接急需的仪器。对于部分特别贵重的仪器,比如超站仪、测量机器人、垂准仪等,可以同仪器的生产企业合作,采取展销会的形式,由校方提供场地,仪器生产商展摆仪器,并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这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仪器生产商通过展销调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学校不仅节省了资金,同时也达到了让同学们认识了解先进仪器的目的。

3.3多途径考核,避免一考定"生死"

鉴于传统考核采用平时+实习+期末成绩的局限性,对此进行细化:平时成绩以课堂出勤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实习成绩为避免同组人员吃大锅饭的现象,采取教师与组内成员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即专业老师针对实习的结果的正确性给出相应分数,同组人员根据操作过程付出工作量的大小,给出一个阶梯化的分数,二者所占权重各占50%;对于期末成绩可以采用试卷的形式,或者其他能反映专业能力的方法。例如,WF科技学院,鼓励在校专科生报名参加测量员考试,凡是取得测量员证书者,提出申请可以不参加最终的结课考试,期末成绩按照优秀对待。此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学习举行的测绘技能大赛,凡是能够取得三等奖以上者,同样可以不进行期末考试,成绩依然按照优秀处理。

4.教学改革的成果

篇4

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很多测量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全站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6-02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经济建设迫切地需要应用型建筑人才脱颖而出,尽快适应建筑行业的实际工作。为了顺应这一需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地域特色,初步形成“短、明、快”的教学新模式:即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课时;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采用实践教学与服务任务相结合,变任务压力为提高技能的动力,加快了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步伐。

一、“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手段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课时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授课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及时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且老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与智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培养出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人才,我们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授业解惑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主动与自我投入的心理体验。土木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包含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原理及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等传统内容和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应用等知识。对于误差理论我们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系统学习测量误差处理的方法,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整授课节奏,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对于“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原理”这些内容的讲授,我们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事先将要讲授的内容作成多媒体课件,使授课从单纯的说教变得图、文、音并茂,既克服了传统方法讲授时画图浪费时间、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缺点,又能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对于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和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应用等知识,原来大多数是采用学生看书老师讲解的办法,很难达到师生同步,虽然老师卖力地讲、学生认真地学,但缺乏对仪器立体感的初步认识,实验时学生对已学仪器还是陌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通过录像将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检验与校正的正确方法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形象的声音和图像媒体对仪器立体化,多方位地加以讲解,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虽然未见仪器,但对仪器的使用已经清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

土木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型,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三种主要形式。基础型实验主要有水准仪的使用、水准路线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经纬仪的检验校正、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视距测量、红外光测距仪的使用、平板仪使用等,通过完成这些实验主要有3个直接收获:熟悉高程、角度、距离测量的基本原理。这些实验内容相互比较独立,各自对应于不同的理论,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一般安排在相应理论学完后马上进行,比如:水准仪的使用、水准路线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等就安排在水准测量理论之后进行,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准确掌握知识。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实验主要有全站仪、GPS系统的应用等内容,由于仪器设备比较昂贵,一般院校不能让全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但是要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必须知道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学术水平、了解这些先进测绘仪器和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先进而又昂贵的测量设备原理与使用方法进行模拟,让全部学生通过虚拟仪器实验课程了解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使用方法后,由学生自愿提出书面申请,教师、实验室和学院审批通过后,以开发实验的形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站仪、GPS系统应用的教学。综合应用型实验是建立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每个实验都是是由几项测量内容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型实验。例如:地形图测绘、碎部测量、建筑物或构筑物轴线施工放样等,每一个实验都包含了直线定向、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等几个方面,经过综合应用型实验的训练,将所学内容连贯起来,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培养工程测量整体认识素质。在教学中及时、合理地穿插基础型,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从实验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实验技能,而且把抽象的书本理论变得具体、生动,容易接受。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服务任务相结合”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的紧迫感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为工程服务,走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之路。把教学、服务相结合,以服务迎接挑战,以服务促进教学,以服务开辟更为广阔的挑战空间,以挑战加快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以挑战缩短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以往的测量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附近选择一处合适的地形区域作为实习场地,其优点是就近、方便、节约经费、容易实施,但存在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全面训练的缺点,而且实习内容年复一年,学生缺乏兴趣。自开展“宽基础高技能应用型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来,我们在土木工程专业2006、2007、2008三级学生测量实习中,分别承担了学校辖区平面图和学校后山地形图的测绘及面积测算、教学区建筑面积的测绘及计算、学校各附属区域面积的测绘及计算等任务,以这种新颖的形式展开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进度和任务时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挑战性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紧迫性。这些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成果得到校领导和基建处工程技术人员的充分肯定。这为今后的“项目教学”、“顶岗实习”、“义务村镇规划”等实践教学空间的开辟和实践教学新模式持续深入推行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短、明、快”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条件,强化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提早地适应工程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新颖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各方的潜力,力图以最短的课堂时间、最明了的教学手段、最快地形成学生实际的测绘能力。

参考文献:

[1]占勇,陈惠芬,徐家跃,钱蕙春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2,(4):36-37.

[2]赵成龙.任务驱动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品牌,2011,(8):86.

篇6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

《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技术操作要求高的学科,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测量实践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高职院校中,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更应该考虑接近生产项目实际,体现项目工作过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还应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传统的测量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助,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理论教学多以讲授形式为主,缺乏工程实例;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环境等。因此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测量学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进行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以工程实践为导线的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思路

对于测量实践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来说,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其中确定项目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任务是关键,培养实践能力是目的。

(一)课程目标设计――实现工程项目到课程目标的转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在一定教育阶段,设计的专业课程方案能使学生达到标准或预期学习目标,是指导职业教育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它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

对于土建工程测量的教学而言,课程目标必须是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为此,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土建工程测量学专业课程以交通土建、工民建为主,设计了三大课程目标:地形图测绘、路线勘测、工民建的施工测量。

(二)课程任务设计――实现工作任务到学习任务的转换

工作任务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技能的活动,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学习任务是指学生使用具体方法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因此课程目标是从工作任务中导出的,而课程任务是从课程目标中导出的。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是重中之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各个知识点密切相关,必须能够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知识点,并使每个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而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任务时应有如下步骤:

1.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解各个知识点。

2.确定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再剖析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关系、平行关系、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

3.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以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主线形成几项大的任务,再将大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穿插在每个章节中去完成。

课程任务设计时不再考虑学科体系问题,而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内容,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选择与每个教学任务有关的知识点,主要注重每个教学任务是否直接使用该知识点。

例如在地形图测绘中,笔者将其分解成两个大任务、四个次级任务和八个小任务,如下图:

(三)教学配置

首先,根据每个学习任务的要求,充分考虑在教学实施中的可操作性,努力创造与实际工程任务相似的教学环境,配置合理的教学与训练仪器、场地,满足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需要。

其次,将学生进行分组。测量是一个团队工作,必须是多个人员一起协作完成的,因此小组分配时要注意各个学生能力的差距。有精于计算的学生,也有精于动手的学生,应该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5~6人,选取具有一定组织能力且学习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组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实施

1.布置任务:首先在实践课前对学生提出课程任务,可以用实例法来引出任务,把学生带入任务情境中。

2.分析讨论:学生接到任务后,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包括该任务所需仪器,以及完成该任务的具体方案和技巧。实践课的前十分钟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作一些适当的指导。

3.实施: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独立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这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阶段,更是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导、监督的地位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比如一定要由学生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有效的帮助和鼓励,切不可由老师来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整个任务实施过程的大方向和进度;教师要监控每组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地发现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适当的指点和引导,保证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效率。

4.反馈、评价:首先,让小组或个人回顾自己的任务实施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教师作适当点评,教师的点评应以肯定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评价的方法可采用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结合。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该项任务的掌握情况,发现同伴的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评价,能够使学生把理论性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地融合,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总 结

通过“任务驱动”实施的整个过程,能够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点、新的技能技术,更重要的是也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新东西,怎样去思考、解决问题,怎样和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完成工作,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不断提升。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以实践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符合测量学课程所具有的渐进性强、实践性强、层次性强的三大特性,是实际操作与实践性教学内容完美融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和以往的实验不同,这次实习我们是七人一个组,综合多种仪器对一个对象进行系统多方位测量。包括钢尺量距,水准仪高程测量,经纬仪水平角度测量以及碎部测量。这次测量实习让我们体验了户外测量长期作业生活,充分感受到测量的巨大乐趣,并总结了许多经验。

第一天,我们先听老师讲解分析,可我们很快就耐不住兴奋,迫不及待地配合老师勘点选线。根据地形要求,我们以基准点A-14和A-13为基准点,勘踩了6个控制测量点,依次编号为2-1、2-2、2-3、2-4、2-5整个控制网呈短靴状。下午我们下午我们对边长进行了钢尺测量,其中有两段为斜距。根据数据分析,我们第一天测量非常成功,漂亮的开始让大家信心更加坚定。

我们是一个团队,就应当特别强调合作。次日测量过程中大家分工合作,组成两个小分队,同时进行角度距离和高程测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后的碎部测量更加深了我们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碎部点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轮流的进行举竿,仪器的对中整平,读数,画图,确保每个人对每个过程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熟练的掌握。

在对经纬仪对中整平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是以下几点经验,能确保仪器迅速、准确地进行对中整平:

1. 先将三角架在展开前调到合适高度,并确保三条腿长度相等;

2.将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后,先将脚螺旋调到大概水平齐,然后在大概对中位置确保三角架处于水平状态;

3.最后进行微调,边通过对中器目镜观察,边进行对中,然后调平,反复1-2次即可。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了测量的辛苦和要求的精确,更加深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期间我们巩固了水准仪的安置,瞄准与读数的方法,牢固掌握了闭合水准测量的观测步骤与记录计算;深刻体会了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并能熟练地对中整平和水平角的观测;熟练掌握了导线点的布设及内业计算;初步掌握了小范围工程放样的方法,体会到生产实践过程中测量的重要性和要求的严谨。

同组七个人通力合作,在炎炎烈日(星期1、2、3,)和下下雨的情况下(星期4、5)尽心尽力,分工明确,轮流使用仪器和竖立水准尺,锻炼了小组的合作能力,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严酷天气抵不住我们的毅力,复杂的测量比不过我们的耐心。这次测量中学到的知识和团队精神将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非常高兴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是一次收获丰裕的实习,期间的许多细节都成为我们难得的记忆,非常感谢学校营造的机会,更是非常感谢老师给予的不吝指导。

测量学实习报告心得范文二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作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

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训,才整整了解到,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我么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另外这次测量实习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将原本的一些“陌生人”联系的更紧密了。

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错误的一方也不那么的固执,对的一方也不那么的显摆,忘记了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当然也相信学校让我们实训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

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全站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

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来避免较大的误差,例如: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3)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4)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在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时,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误差的大小,有的说测量中点不能架设的太远,水准仪施测过程得使用以及架仪器过程中气泡的精确对中和整平,还有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爱护仪器的心,对所用的仪器要精心呵护,在学校如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如此,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得麻烦等等吧。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从这十天的测量中,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几个重要的人生的道理:

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要是互相配合的话,就会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溃不成军,尤其是在配合如此重要的测量学中;

二、令人难忘的三周的测量实习终于结束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还有学会了施工放样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量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测量学实习报告心得范文三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大一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在学院的组织下,在校内开展了为期10天的土木测量工程测量实习。

“这实习,怎么比军训还辛苦啊?”,当几天之后,我们习惯了早上5点起床,扛着测量仪器外出测量的生活时,我们不再听到之前的牢骚。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度和测量的时间进度,我们总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起床,带上“家伙”到了主一、主二与公一交界处的测量场地开工了!当学院其他专业同学八点走向教学楼进行实践周学习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早上工作结束收工的时候。早上回到宿舍,我们并不能清闲下来,一张张原本的空白数据表等着我们去计算、校验。要是数据满足条件还好,如果像我们小组第一天测量后的那超出容许范围外的角度闭合差,只好准备第二天更好起床,重新测量原本属于第一天的工作。在下午短暂的补充睡眠之后,当其他专业同学下午下课,准备享受丰盛晚餐之时,我们再次扛着仪器,在太阳下山之前再次出工测量。在夏天的傍晚,每当太阳下山,天色暗下之时,已是晚上7点多了。放回仪器,学校食堂已不可能再有饭吃,走出校门来到小店,抬头一看,简直就是班级聚会的景象,大家都在小店狼吞虎咽了。原本以为晚上的可以放松下来休息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还需对一整天的工作进行一番总结,并制定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提高小组工作效率,确保进度的完成。

篇8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开设的《工程测量》课程,大多仍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由于实训教学仪器的短缺,或者是学校重视实训程度低于理论教学等多种原因,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很难落实到实处。学生不能真正的在学校中掌握到测量仪器操作能力,而理论知识又在今后的的企业工作中应用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总结院校的多年教学经验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采取了“2+4+1”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的充分结合,圆满顺利的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下面就该教学模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理论教学“2+4+1”教学模式中的“2”代表理论教学为2学时。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随着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如可将工程测量中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及场地应用测量内容详细讲解,略讲或者不讲测量误差等章节,可以将这类内容列为兴趣资料,由学生课后独立学习。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的厌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以往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法,实施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构造及操作过程时,可采用播放DVD视频录像与实物现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了视觉记忆,也可以使学生直观观察并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令学生很快熟悉测量仪器,还有利于学生对仪器操作的掌握;讲解讲解地形图的应用时,采用PPT技术,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践教学 “2+4+1”教学模式中的“4”代表实践教学为4学时。《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工程测量的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工程测量》实践课程采用“练习——任务——竞赛”模式进行教学。练习是针对学生初步掌握仪器操作和测量的基本知识后,分组做简单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为下一步的任务环节做准备;根据《工程测量实训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对不同的测量小组分派不同的测量任务,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测量实习,可以做到合理分工,统一协作,发挥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共同完成测量工作;最后一个内容就是竞赛,当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所下发的所有任务,并且牢固的掌握了工程测量的实践技能后,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好技能,还要将技能学精。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将就一项难度系数高的实训任务发放给所有的小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小组以最快、最好、最准完成这项任务。“练习——任务——竞赛”模式的实践教学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

三、内业管理

“2+4+1”教学模式中的“1”代表内业管理为1学时。工程测量的内业管理相对于外业工作同样作用,是保证外业测量数据处理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大多数的工程测量实践来看,其工程外业测量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测量数据需要处理,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的测量工程来说,其测量数据的内业进行不仅仅是简单地采用人手就可以进行计算以及处理,对这些测量数据处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就会导致测量结果处理的准确性,会误导工程顺利进行,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工程局部返工甚至报废,并延误施工工期,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工程测量的内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数据的分析能力,对测量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运算处理。

学生对所有工程测量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和签字制度,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做到任务完成后交指导教师检查。测量小组人员要认真整理内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为避免测量差错,小组人员必须对所有测量内业和计算资料实行两人一组复核,工程测量数据资料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测量内容、成果等要详细填入测量手簿内,并签好姓名和日期,最后汇总交指导教师。

四、考核方式

工程测量学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水平测试与实践测试双重机制考核,其中包括理论考试(40%)、平时成绩(10%)、课堂实训(30%)和综合实训(20%)。课程侧重实训技能的考核,以技能训练促进知识的掌握。

《工程测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职业院校均已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无固定法则,而是在于开拓和优化。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拼搏,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将《工程测量》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

参考文献:

[1]唐传平.论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3

篇9

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技术服务作用。

关键字:工程测量应用发展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survey is applied disciplines which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t is derive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of surveying, geodetic surveying, photogrammet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services rol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engineering survey;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测绘领域中,人们把工程建设中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实际上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并及时与之配合和进行指挥,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进展和完成。

工程测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现场工作安排上,对现场施工管理都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实施施工放样前,测量员需了解设计意图,学习和校核图纸,参与图纸会审。

一、工程测量工作方法

1、第一步就是联测导线,此时应该先要弄清楚,设计院给出的的导线是平面坐标还是高斯坐标。高程的获得是用什么方法,是水准还是GPS。

2、第二步是复核,补充征地线。设计中往往有改线发生,而通常的情况一般是,设计院放的征地线有时候是改线之前的,这在低等级公路,地形复杂的公路尤其多见。所以,必须首先和设计院沟通,问清楚设计院放的征地线是否是最终征地线,如果不是,要问清楚设计院哪些路段是改过的,要设计院提供改线后的征地线和原来征地线的对比图表。

3、第三步是复测地面线。这步工作变化很多。虽然一般要求是施工单位要测地面线,但是测量人员最好不要贸然动手,因为一旦贸然动手,不但意味着辛辛苦苦的大量工作全部白做,甚至意味着工程量的损失,一定要把各种因素权衡好再下决定,一旦动手,全线的地面外业,原地面复测资料,横断面绘图,土石方工程数量表就必不可少,工作量极大。

4、第四步首先要规划好全线的水准点和导线点。不要梦想控制点可以从头用到尾,因为随着填高挖深,以及控制点的破坏,某些点也许后面就不能用了,所以一开始就要观察地形,联系断面图在大脑里进行空间想象,以决定加密导线点的位置,让这些导线点能尽可能的用久一点。施工单位进场后的导线复测通常和加密导线点的过程集成为一个过程,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可理解,在复测之前必须理解“施工单位导线复测的含义”。施工单位的导线复测,是以标段为单位的,而且标段内一般是没有更高级的已知点的,这使得复测过程和设计院测量导线的过程含义不同。

二、工程测量与现场施工的关系

工程测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现场工作安排上,对现场施工管理都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实际上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并及时与之配合和进行指挥,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进展和完成。

工程测量在建筑定位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在工程开始施工前,首先要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筑物在实地进行怎么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基准。这一步工作非常重要,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假如在这一环节里面出现了差错,将会给工程造成重大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三、工程测量历程中取得的成果

1、仪器设备的发展。工程测量仪器改进的典型代表当属全站仪、电子水准仪和GPS,这些仪器的应用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改变了生产作业方法,提高了测绘产品的质量,同时对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也有所降低。近年来,测量机器人在变形监测和精密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一定的进展,该设备可用于变形监测、地形测量和古建筑修复测绘等。

2、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进与仪器设备的发展密不可分。传统的白纸测图技术被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技术所代替; 控制网的建立由原来的经纬仪三角网技术转变为全站仪或GPS 观测的建网技术; 施工放样由原来的经纬仪加钢尺改进为全站仪坐标法放样和GPS RTK 实时放样; 变形监测也由原来的经纬仪交会和水准测量改进为测量机器人、GPS 以及各种传感器的自动化测量模式,在测量实时性、精确性、同步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工程测量过程存在的弊端

1、数据获取方法不占优势。虽然GPS 和全站仪等仪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只是部分的改进,并没有从根本上将测绘工作者从繁重的野外工作中解放出来,为了获取数据,测绘工作者必须亲临现场采集数据。相对于工程测量领域,其他专业( 如GIS、遥感等) 在数据采集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它们大多采用卫星、雷达等高科技的传感技术,自动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大大降低了研究人员的劳动强度,其信息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全面。

2、测量技术上创新度不够。在生产技术方面,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改进,如大比例尺地形图由于测量精度要求高,其测绘主要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化测图,而在其他领域,可采用遥感图像、卫星像片、航空摄影像片和三维点云等自动生成各种比例的专题地图; 在施工放样中,仍需采用全站仪或GPS 逐点在现场测设点位;在变形监测中,监测点的位移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获得,且基本是按点测量,分辨率较低,在其他领域,可采用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进行监测,自动获取数据,且分辨率高。

3、工作方法过于单一。最小二乘法是工程测量领域传统的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得到研究和应用,但生产实践中最小二乘法仍然是最主要的实用方法,新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普及应用,这一方面说明新的理论方法较少,同时也说明了新理论和技术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

五、工程测量的发展

1、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2、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如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显微测量和显微图像处理;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3、大型和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结构以及质量控制将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一个特点;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六、结语

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成为活测量,因为这份工作需要积累。同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测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和测绘新技术的发展,给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程测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管理让测量工作更好的为施工质量管理服务,提高施工质量,为业主、为社会建造出优质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青岳,陈永奇.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篇10

现代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的大型化、网络化、高等级向建筑工程测量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应密切关注测绘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新内容、新方法,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生产上对建筑工程程测量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教学中的某些不适应及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这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改革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式发展的需要。

1.2 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而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有的甚至报废。即使修好,仪器的灵敏度也大大下降。对于现在在工地上广泛应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先进的仪器配备很少,甚至没有。这样就会在实验课上出现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热情。

1.3 测量实验场地简单

大部分学校在做测量实验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高差,没有已知的控制点,这样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学生在做实验时也会质疑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应用或者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测量实验场地的随意性,还会使部分做实验不认真的学生为了逃避再次返工的问题,而刻意修改测量数据。

2 《建筑工程测量》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也要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做一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到水准仪的基本操作、水准测量,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在这些视频资料里要有各种规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重点强调容易出错或忽视的地方,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验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出来加以强调。这样既可以解决在室外实验课上讲解时学生比较容易分心、重点记得不全、某些操作看得不是太清等问题,还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上调整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2.2.1 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经常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然后对讲课内容做一调整。例如,对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和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线路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就能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2.2 在实验教学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已达50%。学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测量实验、实习效率和质量,是抓好实践教学的关键。

2.2.2.1 测量实验

测量实验是测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验和对测量仪器的操作、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测图或施工放样,才能真正理解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足够的测量仪器设备是实验的基础,严格的实验管理是实验质量的保证。

2.2.2.2 测量实习

测量实习是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应增加测量实习操作技能的考试,要求人人过关,从而防止个别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为了提高学生测量技术操作基本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测量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展测量技术竞赛活动,并举办测绘技能水平考试,通过者发放测量技能考核合格证书。这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 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结合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等、靠、要,而应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篇11

    现代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的大型化、网络化、高等级向建筑工程测量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应密切关注测绘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新内容、新方法,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生产上对建筑工程程测量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教学中的某些不适应及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这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改革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式发展的需要。

    1.2 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而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有的甚至报废。即使修好,仪器的灵敏度也大大下降。对于现在在工地上广泛应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先进的仪器配备很少,甚至没有。这样就会在实验课上出现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热情。

    1.3 测量实验场地简单

    大部分学校在做测量实验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高差,没有已知的控制点,这样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学生在做实验时也会质疑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应用或者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测量实验场地的随意性,还会使部分做实验不认真的学生为了逃避再次返工的问题,而刻意修改测量数据。

    2 《建筑工程测量》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也要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做一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到水准仪的基本操作、水准测量,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在这些视频资料里要有各种规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重点强调容易出错或忽视的地方,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验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出来加以强调。这样既可以解决在室外实验课上讲解时学生比较容易分心、重点记得不全、某些操作看得不是太清等问题,还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上调整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2.2.1 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经常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然后对讲课内容做一调整。例如,对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和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线路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就能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2.2 在实验教学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已达50%。学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测量实验、实习效率和质量,是抓好实践教学的关键。

    2.2.2.1 测量实验

    测量实验是测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验和对测量仪器的操作、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测图或施工放样,才能真正理解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足够的测量仪器设备是实验的基础,严格的实验管理是实验质量的保证。

    2.2.2.2 测量实习

    测量实习是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应增加测量实习操作技能的考试,要求人人过关,从而防止个别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为了提高学生测量技术操作基本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测量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展测量技术竞赛活动,并举办测绘技能水平考试,通过者发放测量技能考核合格证书。这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 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结合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等、靠、要,而应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篇12

引 言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教育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3S技术等的有机结合,实现现代的测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方式。测量学是一门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测量学课堂中,能达到形象直观,轻松易懂,高效方便,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解释说明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取得对测量教学手段和信息全方位的展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得以大大提高,丰富了测量课堂内容及信息。

1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1.1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我校测量教学的意义

新时代教学技术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及对测量教学资源的最大开发、使用。研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以帮助解决传统测量教学存在的课程信息量小,枯燥乏味,不联系工程项目等问题。目前,我校测量仪器数量不足,缺乏新型的测量仪器设备,GPS仪器只有一套,三维激光扫描仪器没有,全站仪过少,而测量实验课时少,需要学习测量仪器却较多,学校所学测量知识和技能远远无法满实际工程要求。而利用全站仪仿真软件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全站仪操作技术,可通过网络技术模拟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可以看公路测量工程项目视频了解公路测量全部教学内容,还可以看卫星测绘工程项目视频了解GPS测量全部教学内容,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测量教学方式,极大提高测量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取得良好测量教学效果,对提高测量教学质量有极大帮助。

1.2 应用研究内容

1.2.1 现代信息技术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把学校建设成以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为目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化空间,使得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从而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传统课堂教学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1.2.2 现代信息技术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应积极利用行业教育知识库,实现从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环境,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体化校园数字应用空间,实现资源全球化、教学网络化、教材多样化、管理智能化、环境虚拟化等。(1)资源全球化:利用互联网,使全球教育资源连为一体,供用户使用。(2)教学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构建远程教育模式,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异地自主学习提供条件。(3)教材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和形象化。(4)管理智能化:通过一系列软硬件智能技术使高校教学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如教学评价自动化、测试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等。(5)环境虚拟化: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虚拟化教育环境的构建,如虚拟图书馆、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等,组成虚拟教学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 应用信息技术在我校测量教学中的作用

1.3.1 能加大测量课堂教学信息量

在固定50分钟课堂时间内,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传递测量教学内容的速度和内容,加大测量教师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教学内容多样、新颖,还能随时介绍测绘新技术,节约时间,收到了较好效益,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呈现多种形式的测量教学信息,为教与学增加了互动性,有较好测教学平台,能保证为学生提供优质测量教学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的、多渠道、全方位、全时段的测量教学方式,促进了对测量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操作测量仪器能力,对开发工程测量创新能力有较好促进作用。

2.3.2 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测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真实、形象的工程测量实习全过程,虚拟地建立起与建筑施工现场一样的场景,它能使幻灯、动画、录像、电影、声音于一体,身临其境,真实、形象、生动展示测量仪器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直观讲解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和GPS的使用方法及步骤,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听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内容。在测量教学全过程中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可放入测绘各种新技术信息,对丰富测量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激发学习激情都有好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的刺激,反复使用,随时使用,调动学生对测量学习的积极性。

1.3.3 现代教育技术在工程测量集中实习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对2周测量集中实习内容的进行反复学习,在实习前观看测量实习视频(MP4),把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和GPS仪器及各部件的作用、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维护保养,反复对学生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测量仪器印象,而信息技术媒体的快速、准确、生动、形象、集中、典型、精粹的优势,在工程测量集中实习中得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作用。

1.3.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测量教学方式

全球互联网络的建立,对传统测量教学方式无疑是一次革命。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全球高校测量学实践教学资源互联互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全球无围墙的学校教育模式,使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也可节约实践教学经费。

1.3.5 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测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对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了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探索并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在现代教育新模式下,学生自主设计实习内容,把以测量学习、测量实验、测量实习为主的传统方式,改变成以应用性、创新性学习、实习为主的现代测量教学模式。

2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测量教学中

2.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视听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模拟人在工程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达到对工程现实世界的虚拟仿真。

VR技术能为测绘的教学、科研、工程应用,及新技术新仪器试验提供较高平台,特别对测量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例如:(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各种测量虚拟实验室,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验条件与实验效果之间的矛盾。(二)建力数字化校园三维交互漫游系统,提供全校教学资源三维全景展示,方便学生和老师充分利用全校教学资源自主自由学习工作,进行数字化教学。(三)在课堂教学中制作地形测图,施工测量,变形观测动画,达到形象直观,快速,高效。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测量教学效果,同时使老师、学生、家长等仅需要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美的校园风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

2.2 “3S”技术在教学中展示

“3S”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其中GIS具有独特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RS具有方便快捷的数据更新能力,GPS具有信息准确定位及强大的导航功能。测绘过程就是地表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3S”技术已包括在里面,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全国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我国卫星空间测绘技术等重大工程项目讲解测绘技术已应用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与测量教学密切相关。

3 信息技术应用与测量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创建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高等院校,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3.1 建立全球教学资源互联互通系统

实现全球教学、科研、生产合作:加快科研信息的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3.2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测绘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测绘教学资源、科研信息资源和测绘专家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实现全开放,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培训信息时代高素质测绘人才服务。

3.3 搭建“公共基础服务体系”

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提供面向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的网络服务,形成智能型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我校高水平的测绘教学、利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地变更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今后测绘技术将向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转变。为适应时代需要,高校测量教学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为测量学的实践教学提供强大科技技术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会使用现代空间技术(GPS,RS,GIS技术)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成为现代新型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和和,张绍良,马昌忠,等.工程测量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矿山测量,2004,(3).

篇13

由以上论述可见,GIS与土木工程的结合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作为土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中,有必要具备GIS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目前GIS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掌握GIS需要具备测绘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这种复杂的知识面要求使得GIS的应用还集中在少数的专业人才上。所以,只有培养更多具备GIS知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土木工程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与专业的GIS教育相比,土木工程专业的GIS教育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GIS学习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其中,地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数理基础尤为重要。GIS专业学生一般经过严格的地理学、地图学与测量学的学习,具有比较扎实的地理学和地图学基础,同时,数理和计算机基础也比较好,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大多学生没有或很少具备上述基础。其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同。GIS本科专业一方面要强化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还必须要求掌握GIS基本理论。而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无论是基础理论、技术手段还是具体应用,都与GIS专业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开展GIS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即让学生了解GIS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GIS软件,学会用GIS进行空间分析,以解决专业相关问题。这两个特征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GIS课程要与GIS专业区别开来,要体现专业要求,强调GIS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土木工程专业GIS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开展GIS教育的目的是为其提供一个GIS分析手段以解决专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与专业的结合。GIS的主要的内容是数据的输入、处理与分析和输出;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因此,相对于GIS专业的学生来讲,土木工程的学生教学侧重点不同,其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土木工程专业GIS实践教学主要的内容为:熟悉一种GIS软件,如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空间数据结构与组织,理解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联系方式及空间数据库建库方法、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等。

三、土木工程专业GIS教学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的GIS教育,其目的在于利用GIS功能更好地解决工程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上要求突出应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根据土木专业订立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实验计划,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计划,并确定课时、学分、授课方式、实验比例、考核办法和要求。专业GIS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比较多的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而非GIS专业的GIS课程设置很少顾及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连接性,所以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开课时间的选取很重要。对于地理、测绘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由于地理学、地图学与测量学等学科基础比较好,可以修完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后再开设,以确保实验操作顺利进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GIS课程,最好安排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开设,这样一方面尽量让同学们具有了比较宽的知识面以后再安排GIS课程,确保他们在难点问题上接受的更快;另一方面这期间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已经学完,相对有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用来练习实际操作。

1GIS理论教学

作为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课程,GIS大量的理论知识涉及了测量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技术、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大部分理论知识难免枯燥,晦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学好GIS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GIS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应有相关课程的背景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讲,这些课程包括:工程测量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理论与基础等,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补充相关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与遥感、拓扑学等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触和学习GIS,就相对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教师用通俗简单方法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自信心,不被问题吓倒,尝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式教学,课堂教学引导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研究式教学,通过研究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讨论,从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方向来阐述问题,以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根源,达到教学目的;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其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也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如,可以采用录像、网络、E-mail等方式实现互动交流,以及时获得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2GIS实验教学

由于GIS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并且安排GIS实验有助于消化理论教学知识,增强对GIS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GIS实验一直是GIS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GIS数据结构、投影与变换、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等内容都是不易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基本实验项目不变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适当调整实验内容的比重。基本实验项目包括:GIS的认识与应用、GIS数据结构、GIS数据转换、GIS空间分析、GIS数据表达、3维显示与分析、GIS二次开发环境。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仅保证内容的全面完整,也减少了知识的重复,突出了难点,提高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计算机的角度看,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部分组成。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整个GIS都是围绕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表达展开。因而,培养通过软件和硬件操纵数据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综上所述,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采用GIS软件上开发比较成熟的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并介绍MapInfo和MapGIS软件。在结合基本实验项目,分基本练习型、综合型和应用设计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利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基本练习型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对ArcGIS软件的界面、功能的了解和掌握,并对几何图形和属性的编辑修改、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等基本分析功能进行了解和练习,使学生熟悉软件各种功能的操作思路,做到能够独立、快速地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加深学生对GIS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综合性实验是训练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GIS空间分析功能以及已经学过的土木工程专业其它课程的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问题。如利用GIS的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功能,来解决在工程选址设计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该层次实验一定程度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通过设计好的解决实际空间问题的分析模型,运用ArcGIS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扩展模块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与教师事先做好的分析结论相比较来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以此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设计型实验主要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其难易程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不管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方面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与实践应用的能力。其一是增加实验课课时,GIS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GIS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GIS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与枯燥,加入一定数量的实验学时,会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是开放实验室,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软件操作的练习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学校应该把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考核与质量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