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险精细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险待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缴费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基金量日益庞大,而业务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办机构对基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完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也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手段推进基金的精细化管理。作为金保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部分。
一、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精细化管理建设思路
传统的财务系统主要是基于大量单据的手工记账、核算和生成报表。与传统财务系统不同的是,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需要支持对个人账户收支余额等明细情况的会计核算功能,并根据基金管理要求生成传统报表以外的按单位类型和管辖区域划分的收支附表,要求核算粒度细,处理数据量大。
这么大数据量的核算信息不可能单纯依靠财务人员手工录入,必须建设与业务系统一体化的基金财务系统,才能从业务系统获取核算所需的明细信息,自动生成核算会计凭证,达到账户数据规范化校验的精细化管理目的。同时,为了配合财务精细化管理,业务流程上也需要一些优化。
主要的建设思路包括:
1.精细化会计核算
会计能核算到收缴对象:单位(单位在职人员通过单位代缴)和个人(自由职业者等以个人进行缴费);支付对象:社会化发放个人。
2.自动化凭证生成
会计凭证可以自动生成,通过建立业务收支项目同财务科目对照,由业务收支项目自动生成财务核算分录,操作人员只需对原始凭证和核算电子信息进行审核。
3.规范化账户校验
会计和业务能互相验证,做到每个参保人员账户记账信息同财务收支一致。
4.集约化业务处理
为了配合财务精细化管理,业务管理上采用缴费卡对社会保险费集中收缴,通过银行对养老金进行社会化发放方式,保证信息的准确可靠。
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架构与数据模型
根据前述建设思路,本文研究了社会保险一体化信息系统,通过结算系统实现业务管理系统和基金财务系统的一体化关联,系统架构如下图:
社会保险一体化信息系统由业务管理系统、结算系统和基金财务系统组成。1.业务管理系统接受参保单位集中收缴登记,参保个人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登记,产生业务核定信息;2.结算系统通过银行从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卡中扣缴社会保险费和社会化发放养老金,通过提供的收支确认等结算功能,将业务核定信息(包含五险收缴和养老金发放)生成为结算信息,作为财务和业务的接口,并将实际收支情况反馈至业务管理系统维护个人账户信息;3.基金财务系统通过收支核算等会计核算功能,分险种从结算信息中获取凭证所需信息,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实现统一征收的分账核算。
下图以社会保险费的收缴流程为例展示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模型:
财务和业务的接口表(结算表)中存放收缴结算信息,设置关键字段结算表流水号和财务凭证编号,通过结算表流水号可以向前追溯到相关业务核定信息和账户记账情况,通过财务凭证号可以向后关联到财务会计凭证核算信息。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的特点,然后详细研究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一体化的架构和数据模型。该系统既满足了基金财务大数据量的处理要求,也保证了财务与业务数据的一致,为实现基金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导致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机构分设、档案保管分散、信息资源分割、规范标准不统一、查询利用不方便、服务功能不健全等方面的弊端。推进档案管理科学化,就要改革这些弊端,改造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思路,加速“三个转变”。
改革分散管理的弊端,向集中管理转变。在现行体制下,社会保险档案归属不同的机构管理,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人不同险种的保险资料分别保存在不同的机构、一个机构不能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会保险信息。这状况不仅造成了多头经办、业务交叉,资源浪费的问题,也给档案的管理、查询和利用带来诸多不便,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功能和部门的形象。因此,加快理顺管理机构、实行“大集中”管理迫在眉睫。在当前经办机构分设的情况下,应着力抓好档案资源整合,尽可能将档案集中在一个职能单位管理,具备条件的可成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中心,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综合利用和信息共享。
改革纸制媒介的弊端,向电子媒介转变。电子档案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仅查询费时费力、极不方便,经常翻阅还会造成档案污染、残缺、甚至丢失。特别是在档案数量急剧增加、变动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纸质档案需要录入的信息会越来越多,但查阅的速度会越来越慢,难以满足快捷准确的服务需求。与纸制档案相比,电子档案不仅具有方便快捷、管理成本低和支持多人同时在线查阅等优点,还具有体积小、容量大、易保存、效率高等独特优势,已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因此,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换势在必行。
改革自我服务的弊端,向社会服务转变。以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是封闭式的,服务对象仅限于社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参保单位的劳资人员,利用率普遍不高,参保群众知之甚少,社会服务功效甚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加快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的基础性地位和服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群众依法维权的帮手、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其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服务层次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是开放式的、功能是多元化的、服务是社会化的,必须树立“大服务”的观念、构建社会化的服务格局。
二、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推进“三化”建设
档案管理科学化是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进行全方位加强、改进和提升的系统工程。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针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化水平相当落后、社会化服务相当薄弱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采用相应的科学化手段,加快推进“三化”建设。
运用法治手段,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档案管理规范化,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标准、规范程序等措施,更加科学有效地管好用好档案资源。《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是规范社保档案管理的一部重要行政规章,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遵循。要按照《规定》要求,抓紧建立健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保密、销毁、移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合理确定归档范围,科学界定保管价值,准确划分保管期限,确保档案材料真实、完整、安全;要认真开展档案管理达标活动,确保如期实现“有专门库房、有专职人员、有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有正常的经费保障渠道”的目标。
运用科技手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把档案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结构有序、资源共享的档案信息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有效利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相关基础平台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建立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档案信息存储系统;档案基础平台建设是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和相关管理系统建立的档案信息资源传输和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要按照这些要求,加快业务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逐步实现业务档案计算机检索;要把电子文件纳入档案管理的范畴,电子文件要实行脱机备份,与纸质文件建立相应的有机联系;要将档案管理信息化纳入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同步实施。
运用服务手段,切实抓好社会化建设。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社会保险档案作为重要的民生档案,不仅具有广泛性、动态性、人本性的特点,还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上具有“资政惠民”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因此,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社会化,要立足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设“两个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参保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的规定,健全档案信息,开发档案资源,做到社保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资源就征集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另一方面,加快建立服务全社会的档案利用体系,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及时提供专题服务,实现档案资源广泛共享,不断提高档案的应用水平和服务功效。
三、健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强化“三个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要加强领导,把档案管理科学化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提到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保障工作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强化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常抓不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和韧劲,加强督导、精心指导、狠抓落实,不断谋划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1 故障报修精细化管理体系
通过95598电话、网站、传真、上级文件、信函接受到的客户故障报修申请,将故障抢修任务按营业区域、故障类型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督办,故障处理完毕后及时回访客户,形成闭环管理。
1.1故障报修精细化管理体系,主要特点是将企业的总体责任进行详细明确的分解划分,这样可以将所分配的任务具体明确的细分到每个人头上,这样可以使得每个企业员工都尽职尽责,工作是不会拖泥带水,一旦工作任务分配下来,员工可以一次性将工作集中起来完成。精细化管理的准则是立足专业、注重细节、科学量化,因为只有坚持以上三点管理准则,才能将精细化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位。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并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确保电力故障报修工作得到有效的解决,精细化管理是一条必经之路。
1.2供电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系统,完全适合故障报修管理任一环节。精细化管理体系中的“精”是精确,“细”是细节。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做到企业职工人人参与管理,处处都有管理,事事参见管理,实施需要管理。
1.3故障报修各环节指标包括:工单派发时间不超过3分钟,抢修人员到场时限:城市45分钟,农村90分钟,特殊边远山区120分钟,故障修复时限一般不超过:低压8小时、10Kv架空线路16小时、重大故障和电缆故障抢修不间断。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故障报修流程简介
大营销体系建设完成后,故障报修管理流程,由省供电服务中心、地市95598远程工作站、配电运检工区(供电所),依托SG186系统95598大集中模块,按照受理、派发、到达、修复和回访五个环节对故障报修形成闭环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兑现服务承诺,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2.2主要流程说明
2.2.1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95598业务受理员受理客户故障报修业务,经判断无需抢修的故障,电话指导客户恢复供电;需要现场处理的故障,在2分钟内直接派发故障报修工单至故障点所属市或县95598远程工作站。
2.2.2市公司95598远程工作站接到故障报修工单后应在3分钟内向市公司各有关抢修部门派单。属于配网故障的,应及时派送至市公司检修公司进行处理,在接到抢修工单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并在规定时限内利用手持终端向省公司95598客服中心反馈到达现场情况。
2.2.3县公司95598远程工作站接到故障报修工单后应在3分钟内向故障点所属供电所派单。县公司供电所抢修人员接到抢修工单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并在规定时限内利用手持终端向省公司95598客服中心反馈到达现场情况。
2.2.4抢修人员对接到的派单进行判别,确定为重复报修的故障,5分钟内联系客户进行故障说明,10分钟内向省公司进行工单合并。
2.2.5抢修人员严格按照城市(城区范围)45分钟、农村(地区)90分钟、特殊边远山区120分钟的时限,迅速抵达现场处理。天气等特殊原因造成故障较多,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到达现场处理的,抢修人员应向报修客户解释说明原因。
2.2.6抢修人员抵达故障现场后10分钟内应将预计修复时间反馈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故障修复时限一般不超过:低压8小时、10Kv架空线路16小时、重大故障和电缆故障抢修不间断。
2.2.6故障抢修完毕后,抢修人员在5分钟内通过手持终端向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报送故障类型及故障处理结果。
2.2.7经抢修人员到场发现属于客户资产故障的,应通过电话向所属市、县95598远程工作站说明情况,并由市、县95598远程工作站与客户协商有偿服务情况并派送到相关部门。市、县95598远程工作站在完成客户资产故障处理协调工作后,应在2分钟内向省公司反馈处理结果。
2.2.8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在得到客户故障抢修处理结果后,应在2分钟内对客户故障报修工作情况进行回访,对客户满意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并归档。
评估与改进
3.1 故障报修故障报修管理全面梳理、划清95598供电服务中心、远程工作站、配电运行单位在配网故障抢修中的定位和职责,重新制定配网故障快速复电流程,并通过SG186系统对各环节数据进行监督和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使故障报修各环节工作都做到了有人负责、有据可依、有理可查。
3.2 缺少对抢修人员的卫星定位和现场视频监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目前仅通过SG186系统对故障报修工单的管理,无法对抢修现场的情况进行跟踪,例如抢修人员到场情况,现场服务、安全等执行情况还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进行跟踪记录,利用手持终端PDA对抢修人员到场进行卫星定位,利用车载视频设备对现场抢修情况进行记录等,使故障报修现场服务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从而规范抢修人员服务行为。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也可以将其称为组织文化。企业文化不单单是一种管理思路,同时也是管理观念的体现,主要由核心概念和核心概念外化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核心概念指的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可将企业分为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层三个层面。而在这当中,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面,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里层,精神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文化,所以这也是保险公司的文化。这一组织文化中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这种企业管理文化对于民族或是个体文化而言是不一样的。其实企业文化与经济文化相当,没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不会形成企业文化的,并且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从本质上看来,企业文化兼具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让所有的员工都认可的话,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形成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加快企业的发展。由此可知,企业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约束和凝聚、导向、辐射以及激励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联系
对于保险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与其他实体经营商品企业大相径庭,同样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发展企业。很多发达国家中的保险企业很早就已经融入到了现代化的管理潮流,并且在企业的管理和日常经营中引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获得了显著地成效。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经济的外向程度也有所加强,由此保险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而言所强调的是内在的激励和建设,以此制定相关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来进行约束,进而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还有责任心,这样员工就可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为了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使企业自身的文化得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必不可少,并且是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我过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改善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提高保险企业的总和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加强保险企业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中,调结构、防风险以及转方式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化、合理化的政策和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为了推动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提高保险企业的整体实力来发挥保险这一行业所具备的功能,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是相当大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
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民,医保的范围越来越大,参保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医院的医保患者占据了更多的医院份额,医保付费方式根据基金收支预算实行总额控制。总额预付的实施结束了按项目报销的粗放式管理时期,踏入精细管理阶段[1],对医院的医保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医、患、保三方中,医院是联结保方和需方的桥梁,要加强医保管理,只有“医、患、保”三方达成协商共管、良性互动的“双赢”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医疗保险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新医保政策给医院带来了机遇,同时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问题。医院如何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做好精细化管理,这又将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1精细化管理含义
实际上,精细化理念在我国古代就被提出,古书上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精细化的意思。今天提出的精细化理论最早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和丰田的生产方式[3]。精细化管理一步步被人们熟识和接受。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以减少浪费为目标,改进医疗服务过程、降低成本、重视质量控制的精益管理经验和案例,逐渐被广大医院管理者所认同,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医院管理中得到很好应用[4]。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以最优化、最简洁、最经济的手段实现一个最为理想的效果,以规范化为目的、标准化为前提、数据化作保证、信息化作手段,将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让每个环节务必做到尽善尽美,从而发挥效力,实现整体的执行效果。
2实施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满足了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的要求
在新医改政策下,医保管理机构对医院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控,以及对不合规的医疗行为加大了经济处罚力度,因此,医院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解读医保政策,加强内控制度,完善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使其符合医疗保险要求。
2.2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是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医患问题的加剧,使群众认可,群众满意成为医院重要的核心要求。医保政策执行越到位,医保问题解释越详细,就越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医院医保管理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参保病人的候诊、住院时间,使服务流程简洁明快,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行为文明规范,服务措施便民利民,服务环境舒适安全,服务信息公开透明,提高病人满意度[5]。
2.3医院医保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医保要求增加,群众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医院不但要获得社会效益,还要获得经济效益,医院收入增加,才能使职工满意,医院得到持续发展。因此新医改下,医院管理必须要进行改革,精细化管理是医院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建立先进、科学的组织管理架构,优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服务流程标准化,各个环节保证精细化和规范化的分工,从而提高医院效率,推动医院业务又好又快的发展。医院要以消费者满意度作为发展目标,工作责任无界限,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竞争力,提倡精细化管理的细节理念。这样能够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最优品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同时可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带来良好的绩效。
3实施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医院医保管理领导小组,由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分管副院长领导,医保办主任主管,并赋予相应职能。医院医保办与医务科、门诊办公室、护理部、财务科、药剂科及信息中心等人员相互配合,各个部门人员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密切协同。医院要严格制定医保办公室工作制度并规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合理布置安排医保办的工作。对医院日常的医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医保政策、医保动态,预防发生不合规的医疗行为,为医院决策提供合理建议。临床科室由科主任负责,并设立医保监督员,形成可以层层落实的医保管理体系。
3.2提供精细化服务,满意患者、服务患者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医疗保险体系的医、患、保三方中,医院是连接保方与需方的桥梁。充分发挥好这个桥梁作用,就需要医保人员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医保患者。提供各种便民设施,设立方便门诊、导医站、志愿者,主动服务患者、帮助患者。重视患者感受,设立投诉专线,并对出院医保患者进行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3.3细化制度规范,加强内控,提升医保内涵质量
建立、健全医保管理制度,规范医保行为,让医疗行为有章可循,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医保审批制度,加强处方管理,将医保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促进医护人员参与医院医保管理意识,减少过度医疗,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3.4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做好医保政策培训和宣传工作
医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6],要及时、准确、透彻地理解政策,必须要加强培训和宣传。只有让医务人员和参保人员都熟悉医保政策、及时了解医保动态,才能保证医保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为此医院采用多种渠道及方法进行医保政策宣传。通过医院的广泛宣传,使患者能够及时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选择更有利于患者的诊疗方案。通过进行医保知识、政策的专项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利用医院内网信息平台最新的医保政策等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医保知识的更新,提升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3.5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药品专项费用治理
严格执行医保政策,促进合理用药管理。临床用药要与医保病人的疾病诊断相符;用药范围、用药品种、用药数量要符合医保规定。医保办每月监测分析消耗较大的药品,关注残余药量问题和监控问题较大的中成药、辅助治疗类用药。对于不合理的用药限制使用或停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约谈或经济处罚。
3.6控制住院成本,探索总额预付制下的科室指标考核体系
根据医院总额控制指标,定时监控各科总量指标、药品费用指标、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人头人次比、住院天数、药占比、个人负担比例等指标,及时向各科室反馈。同时对使用特殊药品、特种检查和诊疗项目和高值耗材实行告知审批制度,以达到降低患者住院成本和合理治疗的目标。
3.7建立奖惩机制,激发精细管理内在动力
医保办管理医院医保工作的日常考核、费用管理、联审互查、综合管理等综合考核评比,以及医院内部的审核、审查等不断强化内外监督机制。每月考核结果在医保通讯中公示,通过院周会、绩效考评会等形式进行反馈。对考核达标,指标完成好的科室给予奖励。对考核不达标或因医保部门拒付的医疗费用,由科室和个人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通过检查、评价、反馈、奖罚的精细管理过程,医保服务质量实现持续性改进,提升医院医保综合管理水平。
3.8加强信息系统保障,及时监控反馈相关指标
①医保的精细化管理依托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结合医保政策的规定,计算机中心为满足医保管理的各项指标需求,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加强环节管理;巧用数据信息,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强化数据分析,找出费用的管控点。②以数据指标为基础,以加强精细管理。总额预付支付制度下,掌握医保患者已发生费用、预测即将发生的费用和找出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对医院各管理层来说非常重要[7]。然而由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简单,且与北京市医保业务组件相互独立,信息无法共享,导致获取精确数据信息困难[8],管理指标不能细化,数据反馈时间长,管理滞后。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医院的整体资源纳入其中,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准确和完整[9]。建立数据统计模块,有利于实时显示、分析各项医保数据,准确预测费用、制定管理目标,极大地辅助了决策者的方案评价选择准确度,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10],从而有的放矢出台控制措施,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量化指标。创建医保数据数据库,为医保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3.9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做好物价管理,确保费用的公开、透明
严格执行医保收费项目价格,掌握医保药品以及自费药品情况,正确与医保系统进行对照。执行自费项目签字制度,增加患者知情权,防止重复检查以及减少不合理费用的发生,提供每日费用清单,增加费用透明度。每月定期向社保中心报送结算材料,做到真实、完整、准确。
4建立医保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医院应立足和倡导医保费用精细化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将传统的单纯费用控制管理理念,转变为对人的管理。因此需要考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保证医院的当前效益和长效发展。探索一套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医院运营效率[11]。
总之,医院医保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在新的总额预付制下,只有加强精细化的管理,有效制止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医院的效率为核心、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为目标,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医保管理的环节中,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倡导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理念,用心以善,治理从严;策划要活,治理要死;管理格式化,团队职业化,才能有效推动医院管理工作的实施,实现医院的长足发展,全面提升医疗保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张海燕 单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保办
[参考文献]
[1]魏俊丽,赵冠宏,严松彪,等.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北京市某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实践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5):33-35.
[2]陈洁,赵冠宏.医保总额预付制对医疗机构经济运营的影响初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7):545-546.
[3]朱新凤.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与提升[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3):48-49.
[5]严艳.浅议医院医疗保险的精细化管理[J].价值工程,2012,31(24):172-173.
[6]李扬,郝晓刚,杨燕,等.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医保审核中的运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3(10):49-51.
[7]贺涛,王昆,武娜,等.总额预付背景下医保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52-54.
[8]晓玮,但秀娟,张瑶,等.军队医院医保指标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5):431-433.
一、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成本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是在创新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精确、细化的分析、定位、管理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推动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成本节约意义重大。
(一)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应对运营成本上升的需要
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不发达以及长期以来的融资体制造成了融资成本上升;不断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上缴养老保险等保险)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投入、治理成本的增加导致能源环保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加了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些成本的增长,使得企业的支出不断增加,一旦增加的幅度超过利润增长的幅度,则会使得企业陷入发展的困境甚至出现亏损。而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合理地确定某一时期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的需求量,避免形成浪费,同时还能够更加量化地预测未来的需求量,避免管理混乱带来的成本上升,从而对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意义重大。
(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倒闭率高达8%,是平时的2倍左右。企业要转型成功,必须创新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达到成本节约的目标,而且能够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流程,改变其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战略、制度的落实,从而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二、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有所差异,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遭遇不同的现实问题,从而使得精细化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有待明确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不仅包括产品的设计,而且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所产生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管理成本等其他成本。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把握不全,定位不准。首先,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和了解有失偏颇,部分企业仅仅重视原材料、劳动力等“看得见”的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而对管理成本等“隐性”成本视而不见。其次,难于把握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内容,部分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秉承“一碗水端平”的理念,没有根据企业成本支出的重点领域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降低了精细化管理的可操作性。
(二)精细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有待改进
精细化管理需要定量化,需要信息化,然而,部分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从定量化来看,部分企业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难于准确把握企业成本支出情况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使得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不牢。并且,在确定成本管理目标等定量化数据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预测手段,难以客观把握企业成本变动趋势,从而给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挑战。从信息化来看,部分企业仅仅在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尚未建立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没有完善各种辅助手段,从而无法为精细化管理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三)精细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精细化管理的框架体系有待完善,表现在企业虽然强调推进精细化管理,但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细化的、可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方案,从而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明确之处。其次,精细化管理的组织结构有待强化,一般而言,企业通过战略管理部联合财务部等部门推进精细化管理,但在管理过程中,这些部门缺乏决策权,从而使得精细化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
三、深入推进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应对精细化管理可能面临的挑战,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不仅要全,而且要量,要严,这样才能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一)从“全”着手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准确度
首先,要从全员的角度来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要让所有的职工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过程当中,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从而形成精细化管理浓厚的氛围,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其次,要从全过程的角度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要从产品、企业生命周期出发,设计、完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避免形成成本浪费。
(二)从“量”着手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清晰度
首先,要明确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量”,要通过统计分析来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基本现状,如原材料采购成本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等,要通过业务预算、财务预算来明确未来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其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量”进行动态的管理,通过建立信息化监控体系,将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值和实时数据输入到这一系统中,并设置自动比较模块,一旦目标值超过预设的临界值就自动进行预警,并将相关的信息反馈到具体的责任人和管理者,从而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汽车销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汽车营销服务中的众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促进汽车销售行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全面完整更精细化的汽车营销服务体系,即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有机的融入到汽车营销服务当中去。
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与优点
1.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企业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合当前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它的核心是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下,采取科学的细化管理,明确目标,以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每一个管理者都各司其职,同时也配合协作其他管理者,以保证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高效协调地运转。
2.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优点。企业精细化管理本质意义在于它将企业的战略和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使之贯彻落实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它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到部门,具体到个人,使得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且互相配合,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第二,有益于企业进行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中仍然存在一些束缚企业发展的陈旧理念,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精细化管理是在信息时代里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一些企业的成功运用案例也证明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竞争不断激烈的局势下,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自己提升创新力,增强竞争力。第三,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构筑和谐的企业文化。细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自我归属感,工作热情与创新能力得到激发提高,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与企业。
二、企业精细化管理在汽车营销服务企业中的应用
1.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管理理念。一般来讲,汽车销售人员在向顾客销售汽车时主要是介绍产品的车型与性能等有关汽车产品本身的信息,当然这也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最关心的是问题,作为销售人员理应为顾客当好讲解员。但是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下,汽车销售人员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此,除了向顾客详细介绍 产品的基本性能外,销售人员还应当了解自己产品的卖点和优势,根据自己与客户的交谈及时捕捉到客户的需求点,然后根据产品的特点向客户进行讲解推荐,为客户提供选择的依据与余地。销售人员还应当提醒客户有关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保养注意事项以及售后服务的相关事项,使顾客对产品有一个较充分全面的了解,这也可以有效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纠纷,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总之,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念下,汽车销售企业要从顾客角度将销售服务进一步细化,销售时热情耐心讲解,售后完善服务管理,为顾客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管理制度。首先,管理者内部要形成一个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体系,这样有利于保证管理层的权力平衡与职责落实。第二,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个人,使得人人都清楚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就各位。第三,建立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既然责任已经明确具体到人,如若出现问题,惩罚也应具体到人,当然奖励也是具体到人,奖罚分明有利于管理的规范性。
3.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的业务流程。汽车销售服务流程一般分为开发客户,接待,咨询,产品介绍,试车,协商,成交,交车,跟踪服务这几个环节,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企业应当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精细服务的各个环节。比如,销售人员在陪同顾客试车时,要及时解答顾客的相关疑问,必要时要为顾客配备专门的汽车技术人员陪同试车,使顾客真正做到放心开心购车。再比如,在办理交车手续时,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银行保险公司,在售后服务阶段,可以为顾客提供上门服务,尽量满足顾客合理的特殊要求,并将顾客所反映问题及时上报,制定解决对策。
4.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的业绩评价。建立企业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内部评价在以员工销售业绩为基础的同时,综合考虑员工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外部评价则主要侧重于顾客对服质量的反馈,顾客对汽车产品的满意程度,对销售人员服务的评价,对售后服务的评价,都对汽车销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汽车销售面向的是汽车产品的使用者,所以他们的意见对汽车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服务完善至关重要,因此将顾客的反馈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有利于企业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实力。
三、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体现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更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汽车营销服务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业绩评价方法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只有精益求精,企业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空乘专业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自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跨越,国内各航空公司的竞争日趋加剧,民航业的竞争一则是公司拥有机型、设备等硬件的竞争,一则是公司软件——航空服务的竞争,各航空公司对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航空服务人员——空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空乘人员培养的摇篮——院校空乘专业,为与企业需求接轨,对空乘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空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其跻身于民航业的重要基础。
在民航院校或地方院校的空乘专业,为适应民航业对空乘人员高服从、高纪律性的要求,对空乘学生的管理要求也是半军事化管理,但不同于军人的高度统一、粗放式管理,空乘专业学生的管理要关注于学生成长的各个细节,从学习到生活,从行为规范到着装修饰,可谓细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而,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空乘学生管理的需求和重要管理手段。
2 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精细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之一,在企业管理类著述中已多有研究,但借鉴为学生工作的管理方法,现在尚处在探索阶段。
精细化管理,有顾名思义,就是追求“精”和“细”。空乘专业精细化管理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规范管理的科学提升的方式。
因此,精细化管理内涵应包含:一是“精”,即对空乘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坚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要切合实际,重点工作重点做,才能把握住方向,才能立竿见影出效果。二是“细”,即空乘学生管理工作的覆盖环节要全。需要具备一套完整而又详尽的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的另一方面含义是要“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才能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三是“化”,即管理工作要制度化,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重点强调把制度落实要到位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空乘专业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①数据化原则。强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要求、用数据检验。②程序化原则。程序化管理是把工作事项或任务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作单元,将工作过程细化为工作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和优化。③操作性原则。其就是使制定的规则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对实施过程要有措施,进行监控。④标准化原则。其就是要统一学校中各类管理活动的标准,这是做到规范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保证,是实现操作性的前提条件。标准化体现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克服管理的随意型和无序性。
3 实现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内容
结合行业需求及空乘学生的特点,对于空乘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内容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诸多方面,以空乘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全面提升空乘学生的综合素质。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空乘学生职业形象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空乘是民航的窗口,空乘人员除与其他服务行业人员一样具有娴熟的服务技能外,还需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空乘专业对学生形象管理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招生时严把形象关,把符合空乘形象要求的学生招进来。另一方面,对于在校学生,学校着力于塑造其职业形象,通过特色课程培养职业气质。对于空乘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除开设特色课程,如形体、空乘形象塑造、空乘职业礼仪等课程进行专项训练外,在对空乘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时刻体现出对空乘学生职业形象的要求,利用精细化管理,对空乘学生的着装(包括衬衣、外套、领带、领结、鞋袜、学员牌)、仪容仪表(面部、头发、化装、手和指甲、饰物等)、形体仪态(包括站姿、走姿、坐姿、鞠躬等)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数据化的规范和要求。
3.2 对空乘学生行为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对空乘学生行为规范的精细化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 礼仪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要求空乘专业学生以现代礼仪习惯要求自己,学用“十字”文明用语,尊重老师,待人有礼,见到老师、学长要主动停下礼让,让其先行,并面带微笑,向其问好。在教学楼走路轻,说话轻,不影响其他班级教学。在校园,不追逐,不打闹,不喧哗,举止端庄。在食堂就餐注意礼让、排队。
3.2.2 学习纪律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空乘专业学生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规定,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进入教学楼自觉接受检查人员检查,保持课堂秩序,尊重老师,主动学习,爱护卫生和教学设施,遵守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定。空乘专业学生如因事、病等请假需根据请假时限向辅导员、系部、学院申请,并填写请假申请单。
3.2.3 住宿纪律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空乘专业学生在校住宿期间必须遵守宿舍的相关住宿规定,按时作息,在宿舍区注意个人礼仪,尊重管理人员。爱护宿舍物品,保持宿舍卫生,宿舍管理人员及辅导员每日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考核。
3.3 对空乘学生安全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空乘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安全规定,注意个人人身安全。上实训课时要听从教师指挥,严格按照规章程序操作。在校统一作息,不得私自在外留宿或晚归。节假日需回家的学生必须填写《节假日外出申请单》并由家长确认,回校时向辅导员销假。学校鼓励学生购买大学生社会保险,无论在校学习或其他时间出现意外受伤情况,均可向保险公司索赔,减少学生的经济损失。
3.4 对空乘学生道德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教育应该是先育人再育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教育成为思想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因而道德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尤为重要。空乘是在高空密封的场所与乘客打交道,肩上承担着乘客安全的重任,因而,空乘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显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全心全意为客服务的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胜任空乘这个职业。根据职业需求,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遵法守纪、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自理自律、服从管理、吃苦耐劳等方面,道德教育要从从细处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空乘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好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的高层次服务性人才。
4 实现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涵盖了空乘学生培养的诸多方面,但如何将这些内容付诸实践,还需要有较完备的实施方案,针对空乘专业特点和相关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可使用如下方案保证精细化管理内容的实现:
4.1 建设质检队伍,实行标准化考核
精细化管理强调标准化、数据化,精细的管理内容需要切实的操作作为保障。为此,学校可以系部或班级为单位建立质检部或质检小组,由教师牵头,成员由学生组成。质检工作任务是对空乘学生每日的仪容仪表、礼仪规范、纪律遵守、宿舍卫生、道德规范进行巡查,依据各项标准作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通报系部和辅导员,督促整改,并将各项考核成绩计入学期学生操行成绩,作为空乘学生航空面试的品行成绩的重要参考。
4.2 实行名牌制,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
为了培养空乘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个人素养,除每日的质量检查外,还鼓励全校师生对空乘学生礼仪及行为规范进行监督。空乘学生实行名牌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在胸前佩戴名牌,按照空乘学生管理要求,空乘学生在校园行走时遇到老师和学长必须主动微笑问好,如有学生没有做到,教师和同学可以要求看此生名牌,并向系部反馈,系部质检人员据此扣减此生的礼仪规范分数。空乘学生在校园内如出现不规范行为及违纪情况,全校师生也可以依据名牌向系部举报,系部及时作出处理。以此,建立对空乘学生全覆盖监督体系,有利于空乘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4.3 实行辅导员负责,落实层层责任制
空乘专业实行班级辅导员负责制,空乘各班级均配备辅导员,辅导员对班级工作全面负责,各项院系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在辅导员处落实、处理。这样,辅导员对班级管理及每位学生的情况均熟悉了解,以便于辅导员有的放矢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管理。系部建立逐层量化考核机制,班委对本班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考核,辅导员按照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对班委的班级工作和学生在校表现进行监督、考核。为督促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完成,学生对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也进行量化评分,系部根据学生评分及各项辅导员工作管理条例对辅导员的工作作出评价。从而,确保在辅导员负责下,将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实完备。
4.4 开展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为丰富管理内容,全面提升空乘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细化管理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各类教育功能,通过主题班会、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宣传日开展系列活动。制定学期读书方案,开展专业竞赛。认真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做到活动前有方案,活动结束有总结。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培养空乘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稳健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亲身参与中陶冶情操、内化品行、提高素质,从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空乘专业与企业联系紧密,空乘专业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原来与其他专业无异的规章管理到具有空乘专业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提升空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有行业特色,相信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改进下,空乘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取得卓越的成效,配合着我国民航高速发展的脚步,为民航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彤.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J].赤子.2012(4).
[2]马领弟,高峰.高校学生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3]卫斌,李智慧.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4]赵香兰.试述精细化管理[J].河北煤炭,2008(2).
【摘 要】目的: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适应多样化的医保监管模式,我院于2013年8月实施依托于信息系统的精细化内控管理,从医疗服务行为的源头着手,对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3个环节展开全方位的信息化监管。本文对我院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详细阐述,并信息化前后医保费用拒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2013年2-7月和2014年2-7月医保拒付金额、月均违规单据数以及月均医保拒付率等几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各指标的P 值均小于0.05,两年同期相关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控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规范诊疗行为,有助于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医院内部精细化管控的背景根据新医改“加强建立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完善监控管理办法”的要求,围绕医疗保险展开的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4年,我院医保病人医疗费用已达全院总医疗收入的63.7%,医保基金已经成为我院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医保对我院的医保拒付费用一直占医保总费用的较高比例,可能的原因包括药品超量、药品适应症不符;诊疗项目重复收费; 基础信息处方诊断、处方科室、处方医生不上传等。
为此,为了适应新医改的形势、减少医保拒付费用,医院加大信息化建设,实施依托于信息系统的精细化内控管理,从医疗服务行为的源头着手, 结合医保规定对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3个环节展开全方位的信息化监管。
2 基于信息化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控
我院的医保精细化管控体系将医生层面的事前提醒、事中预审与医保管理层面的事后质量追踪相结合,实现实时、全程、高效、无缝隙的医保智能管控体系。
2.1 实施方法
该智能管控体系是由HIS提醒系统与智能审核系统相结合的双系统管控体系。
将医保政策、物价收费规范逐条嵌入HIS管控系统中,对临床诊疗过程中涉及有医保限制或规定的治疗用药予以政策提醒。
将医保政策、物价收费规范编译成医保质量审核软件,利用毫秒级审核引擎,对每张处方的每个项目进行快速、全面的完全审核。
两者协同,使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相关医保政策,实时发现的违规现象,实时修整,不断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升工作效能,完善医院医保管理。
2.2 政策依据
医保精细化管控体系以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文件为基础,利用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3大目录(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疾病目录)等规定形成智能审核规则(见表1)。
2.3 管控环节与内容
医保精细化管控体系从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3个环节展开。其中就诊前、就诊中涉及的管控点为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医技计费系统,就诊后的管控主要为医保管理系统服务。详见图1。
就诊前,HIS 系统能将患者的历史就诊信息事前推送给医生。例如病人近3个月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剩余药量等信息,提供患者是否患有特种疾病等功能,供医生在本次就诊下达医嘱时参考。
就诊中,医保精细化管控体系对医生开具的医嘱根据医保政策进行审核与指导。医嘱下达后,处方信息立即进入智能审核系统。审核系统根据普通门诊、特种疾病门诊、住院等不同就医方式,对临床诊疗过程中用药、检查、治疗等医嘱进行审核。假如处方信息有违反医保相关规范,医生即时得到提醒,并允许修改或阻止该医嘱。
就诊后,智能质量跟踪系统能将违反医保相关规范的处方进行分类供汇总,作为医保管理部门展开管理活动的依据。
3 分析方法
2013年2月,杭州市医保局对医院医保费用的管理从原先手工抽样审核转变为依托于信息化系统的逐条审核。2013年8月起,我院启用院内信息化管控系统,对临床诊疗行为进行实时管控。结合上述市医保、我院的信息化系统实施进程,本研究的分析时段为2013、2014年的2-7月,分别代表市医保局进行信息化审核后我院临床诊疗行为精细化管控前、后时段。研究数据源于市医保局每月给医院的医保拒付费用表。管控成效体现在违规单据数目、拒付金额、拒付率。其中拒付金额比率为当期拒付金额占医保申拨金额的比例。在管控前后的差异比较中,运用spss19进行统计学检验。
4 信息化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控的成效分析
4.1 违规单据数目
图2 是2 0 1 3 、2 0 1 4 年2 -7 月杭州市医保局对我院的违规单据数目图。
2013、2014年2-7月月平均违规单据分别为4836条、1906条,从图1中明显看出2013年每月违规单据数目均高于2014年。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I比较前后两年同一月的差异,近似概率P 值为0.028,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前后两年同月的违规单据不同,二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2 医保拒付金额
2013、2014年2-7月被杭州市医保拒付的医疗费用总金额分别为166.83万元、88.56万元,平均拒付金额分别为27.81万元、14.76万元, 2013年每月拒付金额均高于2014年同期(见图3)。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前后两年同一月的差异,近似概率P 值为0.018,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前后两年同月的拒付金额不同,二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3 医保拒付金额占医保申拨费用的比率
2013、2014年2-7月医保拒付费用比率分别为0.55%、0.33%。2013年每月拒付率均高于2014年(见图4)。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中,近似概率P 值为0.042,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前后两年同月的拒付率不同,二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4 医保拒付费用结构
医保拒付医疗费用初分为药品费用、诊疗项目费用、医用材料费用三部分。图5分别是2013、2014年2-7月医保拒付费用结构图。2014年3部分拒付医疗费用均有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医护人员的临床服务行为逐渐规范。
4.5 医保拒付原因分析
结合表1 中的医保智能审核规则,对医保拒付扣款的具体原因进一步分析。
图6 为2 0 1 3 、2 0 1 4 年2 -7 月医保拒付费用中药品费用的构成图。超限定支付范围、重复开药、违反项目匹配、超量开药、超限定疗程是最主要的五种药品费用拒付因素。相比2013年,2014年5种因素的拒付费用均有所下降,下降的拒付费用分别为6.74万元、3.43万元、3.90万元、0.36万元、2.57万元。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因超限定疗程导致的扣款,2013年2-7月为2.61万元,2014年同期几乎完全得到了控制(为0.04万元)。
图7为2013、2014年2-7月医保拒付费用中诊疗项目费用的构成图。重复开药、超限定频次、超限定支付范围、违反项目匹配、单据重复数据异常是最主要的五种治疗项目费用拒付因素。相比2013年,2014年五种因素的拒付费用也均有所下降,下降的拒付费用分别为16.35万元、8.72万元、5.72万元、3.79万元、0.47万元。图8 为2 0 1 3 、2 0 1 4 年2 -7 月医保拒付费用中材料费用的构成图。违反项目匹配是导致2013年 2-7月材料费用拒付的最主要因素,高达22.72万元,而2014年同期降至1.23万元,故2014年2-7月材料费用拒付金额非常低。在医保拒付的其他材料费用中,2 0 1 4 年高于2 0 1 3 年( 分别为3 . 5 0 万元、2.07万元)的原因是2014年存在单价较高的材料拒付费用,6个血浆分离器的拒付金额为1.21万元。如不考虑这6个血浆分离器的拒付金额,则前后两年的其他材料费用相当。
5 结论与讨论
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临床合理诊疗的同时也保证了医保基金高效利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临床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对药品或服务项目的重复收费,将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内的药品或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材料使用与诊疗服务不匹配等。面对庞大的医保数据,纸质的审核难以囊括所有的不合理之处,而需要信息化[1]、精细化[2-3]的审核。在医保基金监管部门加强对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下,医院也需要建立的内部信息化管控系统。用药、诊疗服务、材料使用均与医生的医嘱密切相关,医嘱是决定这三者是否实际发生的源头。鉴于医嘱在减少医保拒付中的重要地位[ 4 ],智能审核系统就是围绕医生医嘱这一源头,从事前、事中、事后对医嘱进行全方位的管控。
医保精细化管控至今, 我院医保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2014年2-7月月平均拒付条数分别为4836条、1906条,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前后两年同一月的差异,其P值为0.028,二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013、2014年2-7月医保拒付总金额分别为166.83万元、88.56万元,平均拒付金额分别为27.81万元、14.76万元,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P值为0.028,二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013、2014年2-7月月平均医保拒付率分别为0.55%、0.33%,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中P 值为0.042,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二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图6-8中的数据说明在进行医保精细化智能管控后,我院医护人员在用药、诊疗服务、材料使用方面均更加符合医保的规定:减低了药品超限定支付范围、重复用药、超限定疗程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诊疗服务重复收费情况;材料使用与诊疗服务密切相关,材料的使用应与患者得到的诊疗服务相匹配,智能管控后材料与服务不匹配的现象几乎完全得到了避免。这些改变意味着我院不合规定的临床诊疗行为得到了控制,有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医保精细化管控体系给临床医务人员、医院医保管理者、院领导等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便利。本文在系统介绍我院推进精细化管控系统的背景及其具体做法,并利用管控系统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以评价管控系统的成效,为今后共作提供改进的依据。在成效评价中,本文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学检验,这种结合统计学的评价避免了结论的随意性。本文将2013、2014年2-7月作为精细化管控前后的对比时期,虽然在医院运行中难免存在其他管理措施影响着医保拒付情况,但是依托于信息系统的精细化智能管控是期间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认为2013、2014年2-7月的比较结果能够反映精细化智能管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付超,寇斌,魏星.住院医生工作站在医保信息化中的应用叨[J].计算机时代,2012(4):68-69,72.
在矿区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促进制度完善,保证“时时、处处、人人、事事”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在煤矿,保证安全,要以完善的制度为基础,以标准管理人,以科学管理事,建立全面、科学的岗位责任制、科区联席会议制度、班前会、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等规章制度,使制度覆盖到生产的各个步骤,延伸到管理的深处,消除安全隐患,加固安全薄弱环节。在执行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严格的考核机制,督促、监督制度的落实,真正发挥制度的效能,使管理趋于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区队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意识和员工的责任感。精细化管理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变过去在管理上带有的个人色彩,同时,注重对员工素质和潜能的开发,真正使员工在思想、行动上成为企业的主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完善的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发现作业过程中出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干标准活,上标准岗,提高执行力,提升工作效率。
2.在安全监督上,推行精细化管理促使全程监督,把好“安全执法”关
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就是矿区安全的“哨兵”,推行精细化管理,使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各个程序关注细节,不放过细小的安全隐患,同时,不定时、不定期地安全检查,适当的奖励和严格、公正的处罚,更能对遵章守纪者以激励,对违章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急躁、不盲目,做到标准、谨慎。
二、精细化管理规范员工作业行为,使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夯实安全基础
人是安全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推行精细化管理,对员工现场作业中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降低人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基础。安全教育培训是认识安全重要性的最基本手段,也是规范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使培训方式、内容详细化、全面化,
使员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获得对安全的基本认识。
1.安全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多种形式、不间断的培训才能使员工时刻绷紧安全弦。精细化管理对培训形式细化,从员工进入企业到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员工进入企业,首先就要开始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从安全理念到安全行为,从企业基本情况到企业文化,从煤矿风险到自救、互救等知识,使员工对工作责任、岗位职能有个全面的认识;进入工作岗位后,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利用班前会、学习例会对各工种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
2.丰富培训内容,使员工乐于接受,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推行精细化管理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化,各部门各司其职,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切合实际的学习。
三、精细化管理促使环境文明化,使矿井生产班班达标准
2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其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交叉现象严重、行政成本过高、管理手段落后、机关运作不规范、非营利组织人浮于事、法律不健全、监督不透明、因人设岗等现象,导致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高,效益效率低。只有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依法理财,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2财务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效率
通过对内容的细化、分解和整合,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通过对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在单位内部实施“大财务”战略,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工作程序,使财务管理与事业单位管理全方位融合在一起,围绕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协同作战,真正发挥财务在事业单位的调控和监督作用。
2.3精细化财务管理为管理决策提供财务依据
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且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经济责任的落实,任何决策都必须科学化、规范化,财务数据作为管理层决策重要依据之一,必须开展精细化管理。
3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有效途径
3.1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事业单位要实行该管理方法,首先要改变以往财务管理的粗放观念,在单位深入贯彻和宣传精细化管理观念,让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不断通过科务会、务虚会等会议,引导财务人员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号召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会计新制度、新知识,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注意灵活运用,做到精准核算;更新观念,完成角色转变,由过去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承担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工作,确保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到位。
3.2建立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会计体系
精细化财务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把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和整合,以达到可以控制、量化的目的。财务管理量化、细化才能确保管理的科学化。事业单位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工作程序使财务管理与事业单位管理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降低成本,事业单位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成本考核机制,建立成本核算、成本考核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机制,探索内部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研究推动内部成本核算深入进行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成本核算是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更好地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为科学、合理、准确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更加详实、全面和具体的基础信息,可有效节约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单位绩效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有以下几点。第一,严把进口关,严格审核获得的各项收入,且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第二,把好出口关,未纳入预算或者超出预算的,财务手续不全的,原始凭证不合规的,一律不得列支;第三,推进政府采购制,办公用品、固定资产、保险等都通过政府采购,未按照规定履行政府采购手续发生的支出。
3.3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精细化管理
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实际发展状况编制预算,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大部分是通过预算向上级申请的财政拨款,要合理掌握财政资金和自有资金的统筹规划。首先,要在预算上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预算精细化管理要求预算编制人员首先抛弃原有的增量预算法,通过零基预算,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使预算与单位实际紧密结合,编制科学、支出结构合理的预算。其次,严格预算执行,制定完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内容、指标,并实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处理,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最后,还要强调预算的严肃性,避免预算的随意调整,除政策及其他突发事件外,尽量避免出现预算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