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经营与管理

保险经营与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险经营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险经营与管理

篇1

我国的包装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爬升阶段,行业比较分散,而且中小型企业占大多数,规模性不强,创新力度不够,无法实现区域性经济体系。

(一)从世界角度看包装

目前,我国包装印刷行业具有万亿市场规模。十多年来,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2500多亿元到2014年14800亿元,翻了将近6倍,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包装行业社会需求量大、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已经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支撑性产业。虽然包装行业发展后市可期,但现在我国包装行业分散,市场集中度很低的现状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大问题。我国包装企业总数30多万家,其中大企业只有两万多家,90%左右为中小企业,呈现出集群合力不大、研发能力不强、转型速度缓慢等特点。包装行业上市公司大多数营收规模仅在20亿元左右,相对于万亿市场总量来说很小,最大企业市场份额甚至连1%都不到,与美国国际纸业IP纸包装市场份额27%、BEMIS塑料软包装市场份额20%相比,中国包装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1]

(二)包装行业分散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包装行业大都是包装印刷运输一体化,而运送的距离会为企业增添利润负担,再加上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多种多样,单体利润较薄,包装难以实现集体大规模化生产,致使目前我国包装行业比较分散。1、包装种类复杂,较难实现规模化经济体系:包装行业涵盖了食品饮料、家庭日用、通讯传输等诸多领域,由于产品类型众多,又有些产品具有个性化,除了可以标准化的金属罐包装之外,其它产品包装统一化大规模生产较难实现。2、运输距离限制,单体利益较低:包装物产品的价值量通常较低,因此运输距离就有限,包装企业就需要距客户较近的地方建厂生产,导致包装行业区域比较分散,而且只能小规模化生产,较难扩大企业产业链的发展。3资金投入不足:非上市的公司在资金投入能力的方面不具有优势,因此,企业很难大踏步地发展。4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包装企业除了具备一定技术要求、高端产品的包装,大多数中小包装企业产品档次、附加值含量低,缺乏设计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盈利水平较差(毛利率低于20%)、投资回报率低。大型包装企业一般不接毛利率过低的订单,也很少对落后的中小包装企业进行并购。

二、包装企业经营管理

虽然如今包装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包装行业能否成为未来市场上的支柱产业还要取决于包装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对外经营

包装企业不同于其它企业,其生产经营要根据当时社会市场的热点、产品的背景、消费对象等等,因此,对外的分析研讨是包装企业经营管理最关键的一步。1、市场调研产品是策划的基础,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是产品价值的主要体现方式,任何附加的价值在本质上都属于泡沫。所以把握产品的特性和品质十分重要。在基础调研中除了了解产品,客户产品提供商也就是产品生产商的背景了解十分重要,这方面除了要了解产品的功能、品质、市场价格之外,还应该了解产品生产商或提供商的实力背景和供货的数量因素,因为这些到后期可以成为产品销售和产品市场拓展方面的瓶颈。这块的工作主要通过对客户的访谈和市场调研完成。2、明确定位在产品规划之时,产品的定位十分重要。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的有效的营销的主要办法就是明确自己的定位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广告策略。这样才能在产品线上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档次的人群的需求。3、细分群体消费群体的细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消费者的心理认知,通过对产品的有效包装达成对产品促进销售的目的。对以上内容而言,产品定位和产品细分应该是统一模块的部分,相当于以产品为链接工具的两个不同方向的接口,一方连着销售商,另一方连着消费者。4、产品配对产品结构的设计的目的是用我们对产品的不同的包装形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产品结构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心理。

(二)对内管理

员工是公司的生命,领导是公司的灵魂,公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支团结协作、紧密联系的团队。可以说,企业对内部的管理是公司业绩的一部分体现。1、人才管理公司的好坏在于公司的成员,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笔者认为,每一位员工都是人才,其实人才不一定要具备多少优秀的特质,只要每一个人对自己所面临的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对所做结果负责的合适的人,都可以是企业的人才。人才的需求规格如何,决定了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是至关重要的。[2]因此,包装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人才管理手段,真正建立起适应包装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人才需求的人才管理组织;创造合适的环境,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有限的人才资源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2、财务管理包装企业若想实现业绩不断增长,除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科学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明晰包装行业市场发展、会计核算资料、社会诚信机制)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变革。所谓包装印刷不分家,随着包装企业的持续发展,单一的包装业务运作可以变成包装印刷多业务运作模式,单一的信息变成交叉的信息,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更好的迎合包装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二、资产管理。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最关注的是资产。债权人主要关心资产的安全、保值以及其流通性;出资人主要关心资产安全,资产价值怎样去衡量,是否增值、保值,每块资产是否可以带来收益;经营者主要关心资产的安全、价格和效率。由于目前包装企业规模均比较小,股东需要投资一定比例的资金,能让经营者更好地生产经营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而经营者必须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型的包装绿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再循环。第三、合理利用金融杠杆利益。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的经营规模较小,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大,信用等级较低,长期负债较难实现,因此这样的企业可以单利用经营杠杆,扩大固定包装生产规模,从而增添企业资产利益;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的经营规模较大,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小,信用等级较高,易实现银行贷款和外界投资。因此这样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联合杠杆,使用好负债融资后的资金,使企业大规模生产,企业才能获得利滚利的利润。

三、包装行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我国包装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国内包装材料不断推陈出新,除传统的纸塑、玻璃、金属包装外,新型包装材料如植物材料等将逐渐走入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包装材料不断普及,未来国内包装材料种类将会更加丰富。随着国内材料工业的高速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环境保护问题。而对于企业而言,新型互联网包装能将产业链条上各方主体连结至同一个平台,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生产将大幅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价格低廉、优质的一体化服务。因此,未来的互联网包装和绿色包装的融合或将成为包装企业的一股巨浪。[3]四、结束语虽然包装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企业还均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还比较少,生产制度和要素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包装市场上竞争也比较激烈,为了包装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搞好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定制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战略规划,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张展达 张晓惠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一、家文化的理念

何谓“家”文化呢?“家”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不论其文化背景如何,皆有家庭组织存在,都要遵守“家”文化规则。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非常强调“家”文化,并以“家”文化为中心,以“家”为喻,形成了许多含意深刻的语句,如“家和万事兴”、“爱国爱家”、“建设家园”、“兄弟民族情”、“手足同胞情”、“以厂为家”、“家是港湾”、“家庭般的温暖”等等,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由于使用了大家十分熟悉的“家”的理念来倡导,使人们更加深刻地对“家”有了了解和认识,也培养了大家一种新的理念和情感,这也是“家”文化亲情、血缘的基因起源。“家”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不论其文化背景如何, 皆有家庭组织存在, 都要遵守“家文化”规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强调家文化, 而且以“家文化”为中心, 还延伸出了相应的社会伦理规范和组织法则, 从而基本上规定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规范、政治规则和思维习惯。大量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表明, 中国人“家”的观念之重,“家文化”的积淀之厚, 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宗教、社团和企业等社会的各个层面。

二、家文化的主旨

“仁爱、和谐、感恩、成就”像爱家一样关心企业,这就是人保寿险哈尔滨公司的文化,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当中,“人和”又最为重要。我们认为,要做大做强一个企业,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指令权威,更需要自强自立的职工,企业不仅要以赢利为目的,更应该“以人为本”。

家者,人之居所,情之所依,百年锤炼,千年传承。我们来自各方,会聚一个大家庭,传播仁爱、助推和谐、倡导感恩、成就人生。我们亲情相融,同心同德,不遗余力,共同描绘家的愿景,开创家的事业。

――仁爱之家。我们的家庭,充满着深深的同情和爱惜,没有附加条件,只有真诚的奉献和给予。家庭成员之间,不分尊卑,不分贵贱,彼此平等,彼此信任,彼此真爱,默契配合,互帮互助。我们以人为本,爱心为人,爱自己的公司、爱自己的团队、爱自己的客户,整个家洋溢着爱的温馨,充满着家的温暖。

――和谐之家。我们的家庭,主张家和万事兴。我们一切尊重员工、一切为了员工、一切依靠员工,尊重员工的意见建议,维护员工的利益,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创造员工发展的空间。我们参与管理、受人尊重、创造价值,追求和睦、互助、共进的氛围,共创团结、凝聚、协调的整体。

――感恩之家。我们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那一天开始,爱就像阳光一样,无时无刻地普照着我们。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每个人都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公司。当家庭其他成员遇到困难时,自己有义务去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如果自己有困难时,大家也有义务来伸出援助之手。

――成就之家。我们的家庭,是成长成熟的摇篮,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理想的归宿和生活力量的源泉。我们追求你我的认同,业界的认同,社会的认同,这也是全部家庭成员的价值所在。家庭成员忠诚事业、诚信敬业,爱惜声誉、荣辱与共,自始而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抢抓机遇,拼搏竞争,不甘人后,勇于争先。每个家庭成员坚定执著,厚重自强,永不懈怠,成就人生。

三、家文化的运用

人保寿险哈尔滨公司的司训是:合作创家业,发展谋共赢,专业树形象,正气铸司魂。具体释义如下

――合作创家业。我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小家庭,饱含着激情,怀揣着希望,走到一起,组建一个新的大家庭。我们的大家庭,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服务社会,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雍容大度的风范。我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凝聚一个家的梦想,承担一份家的责任,开创一方家的天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自豪而荣耀,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彼此平等,崇尚合作,每个人都各持所长又各有分工,通过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共同书写家的历史,弘扬家的文化,开创家的事业。

――发展谋共赢。发展立业,发展兴司,发展共赢。创业―发展―共赢,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路径,共同实践的主题。我们在激情中开始创业,在创业中起步成长,在成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赢。共赢是我们必须要通过脚踏实地发展,进而实现的共同目标。共赢是你我的共赢,是公司与客户的共赢,是公司与社会的共赢,是你、我、公司、社会、客户之间的共赢,我们只有全神贯注地谋划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用发展的业绩回报公司,用发展的成果回馈社会,用发展的价值成就自我,才能实现最终的共赢。

――专业树形象。成功始于专注,形象源自专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专注于寿险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每位寿险从业员工,要立足本职,以拼搏竞争、不甘人后、勇于争先的精神,苦练技艺,精耕细作,不断地追求卓越,力求更好。专业既是标准,专业也是规范;专业既是形象,专业还是认同。专业成就于我们比别人做得更标准、更规范。我们每个人都要靠专业建立口碑,靠专业树立品牌,靠专业赢得市场,靠专业获取成功。

――正气铸司魂。人心齐,泰山移。公司上下讲正气、树正气,讲和谐、促和谐,讲诚信、践诚信,讲奉献、争奉献,营造风清气正、人心思进、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公司内部大力构筑家文化,家庭成员之间坦诚相见,肝胆相照,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形成辨是非、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每个家庭成员,牢记职责,不忘感恩,诚信敬业,奋力开拓,在寿险事业的竞技舞台上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成就未来。

四、家文化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在家文化的运行过程当中,处理好以下四个层次的关系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亲情化管理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意见建议,维护员工利益,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创造员工发展的空间,并在工作中提供、创造培训机会,让员工获得持续成长的机会,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

2.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员工必须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从身边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从对岗位的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做起;从与同事的默契配合、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做起;从对客户的热情服务、耐心倾听、帮助成长做起;从对违规行为坚决查处、毫不留情、严厉打击做起,如提倡“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再做事”、“态度决定高度”等工作态度。

3.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追求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的目标,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和不断提升自我,给员工提供一个愉快、受尊重、自豪、温暖的工作环境,从而形成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归属意识,使公司保持富有活力的持久源泉,如建立“家庭式互不设防工作环境”、“人不分部门,事不分你我,同心画圆,合力向前”、“对组织忠诚,对领导坦诚、对同志热诚”等团队氛围。

4.人与学习的关系。在公司内大兴学习之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员工思想、文化、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勤于思索、善于工作、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使公司发展更具后劲。如提倡的“公司发展了是政绩、培养了人才更是政绩”、“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等理念。

四个层次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员工的思想在精神层面得到充分交流,把内心情感尽可能多而真实地表现出来,在工作、学习中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和心态,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学习之间建立真感情、做出真行动。

(二)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家”在员工心中的地位

1.建立健全机构体制,组织各类活动,提高员工参与度,人人成为家的一分子,提高家的凝聚力。各分支公司经常组织以部门,营业部为单位的各种文体活动,如篮球、拔河、歌咏、集体操、旅游等团体活动,既可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围绕团队荣誉的气氛中淡化和消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又能极大地鼓舞部门的士气,从而有效地提高全体成员的亲和力和团队凝聚力。员工平时疲于工作,保险行业挫折又多,找不到兴奋点和团队的共同目标,容易使员工的士气和凝聚力在应付、挫折、抱怨中减弱,反过来又加重了工作的压力,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聚人气,又能鼓斗志,如果组织得当,能很好地发挥调动员工精气神的作用。

2.大力引导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销售比拼竞赛,并积极创新竞赛的内容和方式,有效地引导广大员工的学习意识和自我超越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培训、竞赛销售之中。2009年我公司举办大型培训10余次,销售竞赛4次,获得奖励旅游的员工达200余人次。通过培训、竞赛带动全员销售热情,同时员工的销售技能也进一步的增加。员工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民人寿哈尔滨公司是成长的摇篮,更是施展才华的天地。

篇3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个分支,也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财政部于2001年、2002年相继印发了《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它标志着财务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的管理理念开始引起众多企业的重视,并进入了规范和实施阶段。

随着集团化企业改革的推进,各集团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正积极探索适合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模式。本文结合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实践经验,研究、探讨集团企业如何推进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本质及作用

财务预算是指与企业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项预算,从时间上可划分为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从过程上涉及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从内容上涵盖了费用管理、销售管理、投资管理、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 财务预算管理既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也是一种机制安排。集团公司预算制定后,各责任单位即子分公司必须执行。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权力控制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即在实现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目标下,明确各子、分公司预算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分析、控制企业生产成本费用的列支,并指导企业调整预算期的生产成本和费用,促使企业达到经营目标;可以加强企业资本性支出的审核。促使企业合理调配资本性支出和经营资金;可以通过对重点企业、盈利大户、亏损大户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反复综合平衡,并对这些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点跟踪和分析,及时纠正偏差,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扎扎实实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基础工作,保证财务预算管理有效实施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是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属国家大型1类企业,山西省“AAA”企业,现有十个原煤生产矿井,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有八座大型洗煤厂,年八洗能力2000万吨。有发电厂、水泥厂、设备修造厂、化工厂等非煤生产经营单位,两个自营工程公司,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为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并取得预期效果,集团公司及下属各责任部门、各子分公司积极更新管理观念,大胆探索管理新思路,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加强职工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

多年来,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十分重视加强职工的业务学习、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变化情况,多次聘请专家教授对企业业务骨干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为加强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每年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技能大赛,并积极参加山西省煤炭管理局、山西省财政厅组织的财会电算化竞赛活动,在各级别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全面提升了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二)建立健全预算定额标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奠定基础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根据各行业、各矿井单位的生产类型和特点,参照行业标准,通过对日常各种消耗数据进行记录、采集、整理、分析,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各种定额、标准数据信息库,主要包括各种材料消耗定额、水电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各种可控费用定额等。为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积极开展会计质量达标升级活动,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

会计基础数据资料是编制财务预算的主要信息来源,要真正搞好财务预算管理,就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完备准确的业务发生原始记录、规范有序的会计操作规程、高效及时的数据传递系统、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健全的财务预算分析和考评系统等等。为了加强集团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汾西矿业集团公司积极开展会计质量达标升级活动,制定了会计质量标准化达标升级考核细则,每半年在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检查考评,并对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实行奖优罚劣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扎实、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模式

下面以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为例,探讨加强集团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希望对集团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汾西集团公司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取向,积极探索并实施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动了集团公司管理创新,强化了成本的“刚性”约束,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费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明确财务预算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每年在编制企业财务预算时,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职代会精神,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总体工作思路。以年度经营方案为指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明确财务预算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1.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勤俭办企业的思想。2.认真执行国家和企业有关财务管理制度,从严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3.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完善以产品数量计提、以经济运行质量为标准的考核体系。4.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反复测算,制定考核方案。5.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圆满实现年度各项工作目标。

(二)明确财务预算编制的依据

财务预算编制要以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进行编制,通过预算报表、预算说明书的形式,实现对集团公司内部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考核与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三)树立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管理理念,实施财务预算全过程管理和控制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首先由各业务部门分别按本部门的生产、经营、基建、后勤等工作性质制定相关预算。交由各有关职能部室进行专业职能管理的审核、把关,再提报财务部门,按照财务预算内容分类、汇总、整理、计算,编制集团公司财务预算,上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企业当

年的产销量、售价、生产经营条件等各种因素,权衡各项开支的合理性。对于企业重大的投资决策和涉及职工集体福利性的开支事项需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方可实施。

实施全过程财务预算管理。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对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基本建设等过程中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分配等财务活动,均制定财务预算管理标准,实施财务预算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均受控于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全方位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事,需要生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等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全方位地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使每个部门和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控制标准和评价依据,以利于客观、公正考核各自的工作绩效。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划分财务预算管理级次

财务预算组织是财务预算机制运行的基本保证。汾西集团公司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领导组和办公室。

领导组主要负责拟定中长期和年度全面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集团公司预算方案,组织下达预算指标,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审计、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各预算单位完成集团公司的预算目标。组长由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各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工会主席担任;常务组长由总会计师担任;成员由集团公司副总会计师、副总工程师、财务、计划、企管、劳资、生产、机电、安全、销售、基建、供应等部门组成。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集团公司财务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查、汇总、上报、下达、报告等工作,跟踪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与原因。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下属各单位成立预算委员会或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财务预算管理责任人,各单位行政第一领导是本单位财务预算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经营矿(厂)具体负责组织编审工作,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管理、逐级汇总”的工作程序,认真做好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和落实工作。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实行分级管理,集团公司的总预算处于预算管理的最高级次,二级预算由二级分公司、控股子公司预算组成,分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可根据机构设置情况实行三级或更多级次的预算管理。

(五)根据集团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管理体制,确定财务预算组成及编制方法

根据集团公司经营目标和管理体制,财务预算由利润预算、货币资金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及预算说明等组成。其中,利润预算由收入预算、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专项预算组成;货币资金预算由资金来源预算、资金使用预算和资金收支结余预算三部分组成;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由煤炭企业各项专项资金收支预算组成;资产负债预算由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增减预算组成。

1 成本预算及期间费用预算管理。成本费用预算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耗费、促进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各部门、各子分公司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根据当年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合理制订、量化、细化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将各项可控费用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车间、队组及个人头上,实行成本费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系统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措施,大大压缩了各种不合理开支,拓宽了集团公司的盈利空间。

2 货币资金预算管理。货币资金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的血液,也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关键内容。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在货币资金预算管理方面,实行年度货币资金总预算管理。分季度、分月度进行日常预算管理的办法。企业预算年度内根据经营、投资、筹资活动预计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根据预算年度内预计达到的生产、销售或营业规模及其带来的各项收入、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情况,根据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发生的产权并购、长短期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资金来源等情况,本着“量入为出、科学合理、综合平衡”的原则,正确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合理规划集团公司现金收支和配置。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建设资金需要。

3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在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时,遵循“量人为出,量力而行,以收定支、留有余地”的原则,根据各项专项资金来源和资金承受能力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对以前年度专项资金有赤字的单位,当年专项资金安排留有结余,以弥补以前年度缺口。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下达后,各单位固定资产购置严格按预算执行,杜绝“三外”工程发生。

以上预算以年度为准,但为更利于预算的执行。有的可按季度编制,如产品销售收入;有的可按月度编制,如现金收支预算。

财务预算方法分为固定预算办法和弹性预算办法。对固定费用、能准确预测产品需求和产品成本的单位,采用固定预算的办法。对变动费用、生产成本因生产环境及条件不同变动的企业,采用弹性预算办法。

(六)严格规范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管理的程序

1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组于每年9月底以前提出下一年度本企业预算总体目标。

2 集团公司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预算委员会或相应的管理机构根据企业预算总体目标,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于每年11月底以前上报本单位下一年度预算目标。

3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目标进行审核汇总并平衡集团公司预算方案。经董事会会议审议后下达各级预算执行单位。

4 集团公司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应当按照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于每年12月底以前上报本单位具体财务预算。

5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对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方案审核、调整的基础上,编制企业总体财务预算。

篇4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情况简介

山东亚太森博浆纸PL12项目3标段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平均12万吨,最大量为16万吨,二沉池及曝气池为敞口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Ф137米外池壁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二沉池及曝气池共2座,结构尺寸相同,内径137米,池深8.5米,池壁厚0.4米。无粘结预应力筋采用符合国标GB/T 5224规定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其公称直径15.2,抗拉强度标值fptk=1860N/2,锚具采用Ⅰ类直夹片型。

该工程二沉池及曝气池直径较大,无粘结预应力水平环形筋采取分段张拉和锚固。为减少预应力损失,采取两端张拉。竖向预应力筋采用从池壁顶端张拉。每座二沉池及曝气池最外池壁上设计有20条竖向锚固肋,沿池壁均布,每周圈预应力体系由10段等长的预应力筋组成,分别锚固在20条锚固肋上,每段预应力筋端头对应池心角度为36°。上下相邻周圈锚固位置错开18°布置,避免锚固肋受力过于集中。

2、施工前准备工作

2.1人员、机具配备

2.2.1 人员配备

共配置4个张拉小组,每个小组5人。其中,司泵兼记录1人,操作千斤顶及测量伸长值2人,现场指挥1人,安全员1人,4个小组共计20人。另设置现场调度员1名,负责整个张拉的协调指挥工作。

2.1.2 机具配备

共配备4套张拉设备,详见表1.

施工机具配置表 表1

2.1.3 张拉设备配套校验

张拉千斤顶与压力表配套标定、配套使用,有效期不超过半年。压力表宜用精度为1.5级的标准(精密)压力表,且用来校验张拉设备用的试验机精度高于±2%。根据设计和预应力工艺要求的实际张拉力对泵顶进行定期标定(每6个月一次)。实际使用时,由此标定曲线上找到控制张拉力值相对应的值,以方便操作和查验。标定书在张拉资料中给出。校验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3、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3.1备料控制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从正规厂家进货,要求各类证明文件齐全,以确保材料质量及性能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几点。

(1)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成盘运输。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吊索应外包橡胶、尼龙带等材料,并应轻装轻卸,严禁摔掷或在地上拖拉,严禁锋利物品损坏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2)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成盘整齐堆放在通风良好的仓库中。当露天堆放时,严禁放置在受热影响的场所,应保持干燥,不宜直接与地面接触,应覆盖雨布;当每盘质量约为2000时,成盘叠加堆放时不应超过10000.

(3)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做出明确的产品属性的标识,明确生产厂名、产品名称、规格、强度级别、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等信息。

(4)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后应及时进行抽样检查。

①、钢绞线直径测量应以整根钢绞线的正截面为准,取其相对两根外层钢丝外表面的最大距离作为钢绞线直径。测量时采用精度不低于0.02的量具在同一截面不同方向上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

②、钢绞线拉伸及伸直性试验方法按GB/T 5224-2003的有关规定进行。

③、钢绞线外观质量要求用目测法进行检验,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护套轻微损伤处可采用外包防水聚乙烯胶带进行修补。

3.2 下料控制

3.2.1 下料长度计算

对两端张拉的钢绞线下料长度可按下式精确计算:

其中:-预应力钢绞线束的下料长度();

-夹片式工作锚厚度();

-穿心式千斤顶长度();

-夹片式工具锚厚度()。

3.2.2下料过程控制

(1)无粘结预应力筋切割应采用砂轮切割机,严禁使用电焊和气焊。

(2)应设置专用无粘结预应力筋转开转盘,严禁生拉硬拽,避免预应力筋打结扭伤。

3.3 定位控制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位置应保持平顺,其安装偏差应符合标准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竖向及水平方向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和固定,其垂直高度可用特制的定位支架来控制主筋位置的准确性。铺设钢绞线时,应从下部开始,每一个固定点都要用铅丝绑牢。

3.4 浇筑砼过程控制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完备后,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当确认合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1)混凝土宜采用大流动性的泵送混凝土施工,浇筑时严禁碰撞无粘结预应力筋、支撑架及端部预埋件,张拉端、固定端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

(2)混凝土应一次浇捣完,不得留有施工缝,浇筑完后,应按要求进行养护。

(3)严格按照配合比搅拌混凝土,并及时调整水灰比和塔落度。为确保混凝土质量,增加混凝土早期强度,可选用质量可靠的混凝土外加剂(根据设计要求不可采用含氯离子的混凝土外加剂),以利于提前张拉,缩短工期。

(4)在池壁外侧沿混凝土浇筑路线搭设浇筑平台,严禁作业人员踩踏预应力束和钢筋。确保预应力束的位置不发生偏移。

(5)负责振捣人员振捣时不可压、撞、碰无粘结预应力束,保证锚具及无粘结预应力束不变形、不位移、不损伤。

(6)派专人跟班作业,负责检查预应力束、锚具的变形、位移及损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整。在混凝土终凝前应对张拉端的锚具固定情况再一次检查,确保锚具安装可靠,位置正确。

3.5张拉控制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池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始预应力筋张拉。

(1)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程序为:

010%σ20%σσ持荷2min锚固;

张拉控制应力,σcon=0.75×1860=1395N/2。

(2)张拉采用控制张拉力和伸长量的“双控法”来保证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满足设计要求。

(3)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平均张拉力(kN),取张拉端的拉力与固定端(两端张拉时,取跨中)扣除摩擦损失后拉力的平均值;

―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长度();

―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2);

―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弹性模量(KN/2)。

(1)无粘结预应力的实际伸长值,宜在初应力为张拉控制应力10%左右时开始测量,分级记录。其伸长值()可由量测结果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

―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或根据弹性范围内张拉力与伸长值成正比的关系推算确定。

3.6 封锚控制

应用砂轮切割机割掉夹具外多余的钢绞线,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然后内灌防腐油脂,套上塑料封端帽。按图纸要求对封闭部分的混凝土池壁和混凝土锚固肋进行凿毛,涂刷粘结剂,再安设模板,由下往上逐层用微膨胀混凝土封严端头。

4、注意事项

4.1安全注意事项

(1)张拉区要设置明显标志,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施工区域。

(2)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穿工作服,佩戴安全帽,服从统一指挥。

(3)机具及工具床放置稳固,严防锚具及设备坠落伤人。

(4)千斤顶侧面设置防护罩,张拉施工期间所有工作人员应在千斤顶的侧面操作,以防止断丝或夹片弹出伤人,油泵工作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工作岗位。

(5)油泵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防止油管破裂或接头不严时喷油伤眼。

(6)电源及配电箱要有专人负责,所有线路均使用电缆,电器统一安装漏电保护器,并随时检查,确保安全用电。

4.2 其他注意事项

(1)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不应有死弯,当有死弯时应切断;无粘结预应力筋中每根钢丝应是通常的,可保留生产工艺拉拔前的焊接头。

(2)张拉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可采用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方法来确定。

(3)张拉前应检查锚固区混凝土的质量,尤其重要的是端部混凝土,不得有孔洞等缺陷,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锚固区采用液压顶压器顶压时,千斤顶应保持张拉力的情况下进行顶压。

(4)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可采用分批、分阶段的对称张拉或依次张拉。

(5)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锚固之后,实际预应力值与设计值允许偏差为±5%。

(6)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时,应逐根填写张拉记录。

(7)张拉后,宜采用机械方法切断外漏部分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严禁采用电弧切断。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切断后露出锚具外的长度不得小于30.

(8)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及时对锚固区进行保护。切除外漏无粘结预应力筋多余长度后,在夹片及无粘结预应力筋端头外漏部分应涂专用防腐油脂,并罩帽盖进行封闭,该防护帽与锚具应有可靠连接;然后采用后浇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封闭。

5 、结语

因此,二沉池及曝气池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理论计算和工序控制管理,来确保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满足设计要求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施工人员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提前制定施工质量、安全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3】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161-2004)

【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2002)

【5】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XG1-2008)

【6】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

篇5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省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加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同时,一些企业对于职工劳动保险福利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配套改革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忽视了职工应该享受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影响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改革顺利进行,为此,对国营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国劳动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生活,保护职工健康,减轻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困难,通过立法,为职工所提供的一项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宪法赋予职工的基本权利。现行劳动保险制度,存在着不适应当前情况的一些问题,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相应改革。国务院国发〔1981〕166号《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文规定:“要保障职工正当的劳保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法令所规定的职工个人待遇,除国家明令修改者外,不得自行变动。有些规定根据当前情况需要改进的,经过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个别试点”。因此,改革劳动保险制度必须稳妥地、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劳动保险制度中确实不合理的地方,可报省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有重点的、分阶段的改革试点,在国家(包括中央、省)未作出新规定前,原则上仍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不要随意改变。

二、承包、租赁企业的承租人,必须把执行国家劳动保险、福利制度规定,纳入承包、租赁合同,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原合同没有纳入的,必须补订入承包、租赁合同中。

篇6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作为入世后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保险公司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关键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风险选择、费率选定、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导致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使保险公司遭受财物损失风险。

一、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的重要性

(一)规范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生存发展愈来愈艰难,财务会计工作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保险业务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越重要,财务管理工作除了要对保险公司日常的财务工作进行核算,又要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经营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如果公司财务管理不当,造成财务管理漏洞,就可能加大公司经营风险,影响公司运行,降低公司利益收入。

我国一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保险主体比较密集的地区,保险公司存在着一些财务管理漏洞:重规模、轻管理,财务监管不力,管理权责不明,为追求短期规模采取无原则的压低费率,降低保额或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给保险公司经营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制约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财务防范力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引导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不可忽视的。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有时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降低保险费率,影响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甚至采用虚假承保的办法增加保费收入和完成业务量指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事故发生后的企业补办保险。这些违规做法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无形之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充分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保险公司利润

虽然我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险作为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保率在4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宣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身也要增强公司实力,保险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保险企业在经营保险业务时,必须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保险业务中使用的保险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在进行保险工作时具有绝对优势。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保险公司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要防止客户为了骗取保费而蓄意制作事故的问题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规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经营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具有特殊性,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保险公司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为国家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管,实现公司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司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降低资金不良使用率,增加公司的经营利润。

相比于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许多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最后导致公司爆发财务风险,引起公司的倒闭、破产。一些小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欠缺等问题,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导致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过大,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走向破产的道路。保险企业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财务防范机制到位,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资本结构相对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低,提高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企业在应对经营风险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完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保险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的信念,自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保险企业要遵纪守法,促进规范而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保险企业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保险企业要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就必须加快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依照制度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加快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制度办事,防范公司财务管理漏洞。企业要强化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内部监督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生存的无尽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保险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保险会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熟悉保险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险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业务激励,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能力,提高工作业务量,增加收入。保险企业还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保险业发展接轨,通过引进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增加员工工作活力,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是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倒地的直接原因。做好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收益,保险业做为金融企业,对资金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科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沉淀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结构不恰当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解决好资金运用与业务增加的统一,节省资源与增加利润的统一。使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益。

(四)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使用价值

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体现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各项收入与支出。将各类数据细化到各经营主体、各产品、各销售渠道,定期从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同角度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给企业经营决策者可靠的财务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模式。提高公司抵抗风险能力,体现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企业还可以量化财务管理,建立各种指标,异常问题及时预警,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只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保险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保险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公司各自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的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可以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比如公司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价值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公司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等。

2003年车险管理制度改革是保险业的一次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对国内保险业改革的深化、保险公司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将产生重大。保险公司应及时车险管理制度改革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公司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要求,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违反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还应及时修改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环境下,将以往保险监管部门的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并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复杂程度的提高,保险监管部门例行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即时性和有效性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控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国际上一般将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前者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和程序,包括分支机构授权和批准制度、责任分离制度以及对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后者包括与管理层业务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决策程序、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手段、信息交流、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等。

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全面掌握分支公司的有关情况,如分支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等。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保险公司应该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合作意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内外资保险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标。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合作,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和借鉴。首先,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控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其次,应注重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第三,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最后,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

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职、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力量聚集成为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内控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以此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的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以服务为理念,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含量

产品创新能力反映了公司管理和竞争水平。保险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特别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频度,与保险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根据竞争的客观需要,保险公司都把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和更新产品作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国内保险市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险产品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

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监管部门放松了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条款费率制定权。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应该跳出传统的业务框架,认真市场需求,建立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产品管理制度,加速开发公司自身的产品系列,提高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培养适应产品创新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产品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这是完善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的前提。

科技创新引导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化和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办公自动化,丰富和拓展电子商务和网络保险以及由此延伸的服务手段和领域,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加强人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个重要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入和中介业务管理的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保险中介业务的管理。

,保险公司间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方式的竞争。只有通过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才能将各种保险产品更快更好地送达顾客,才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客户关系,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关键是靠保险公司服务意识的增强,靠保险公司服务的创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体制、机构、业务、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都将落在服务的创新上,因此,提高保险服务与促进保险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保险公司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遵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不能因人而异,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效益为中心,用内控制度管控公司所有经营行为

篇8

    世界各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形式通常有几种类型:就业务经营种类上看,一是人身保险公司,在办理人寿保险与年金保险以外,也办理健康保险业务;二是财产及责任保险公司,在办理财产及责任保险的同时,也提供健康保险服务;三是专门的健康及意外伤害保险公司,专门办理健康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从组织形式上看,按所有权的形式不同分为营利性的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和非营利性的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健康保险协会等。以上形式共同存在,不断发展,功能上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健康保险经营形式体系[1][2].

    (一)由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的形式

    1.附加寿险(产险)形式。即将健康保险业务附加于寿险或产险业务上进行经营的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优势在于:经营初期成本较低,可以有效地利用保险公司的共享资源,如营销网络、管理人员、技术开发数据等。其不足为:此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将健康保险定位在寿险或产险的辅助和从属地位上,而寿险业务的内在特征和经营规律都与健康保险业务完全不同,产险业务的保险标的性质与法规适用也不同于健康保险,因此,两种业务经营理念上的冲突和矛盾将不利于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且由于业务的开展要分拆到寿险(产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有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因此,业务规模难以扩大,质量不易控制。

    2.保险公司事业部形式。即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健康保险部来经营健康保险的形式。健康保险事业部一般充分享有产品的开发权、业务拓展权、市场推动权和利益分配权,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形成相互、单独核算的关系,构成公司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是公司健康保险的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其优势在于: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充分照顾到健康保险的特点以进行专业化经营,有利于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和风险控制,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有助于业务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实现。同时,又可以共享保险公司的资源如销售网络、技术优势等。其不足为:健康保险的推广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如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此,业务的开展会受制于其他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投入规模,不利于业务规模的最大化,且与公司其他业务的冲突会降低健康保险的经营效率。

    3.保险公司子公司形式。即保险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来专门经营健康保险。其优势为:由于已经具备了相当独立的组织体系,且实行内部的子公司化管理,因此,能够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同时,可以充分共享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子公司在设立上前期投入较小,一般无需另行申报、获取执照,业务的开展可迅速达成。其不足表现在:子公司的组建需要一定的技术、人才、资金条件,有一定难度,同时,需要与母公司协调关系,因此在经营观念上存在矛盾。

    (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形式

    由保险公司专门进行健康保险经营的形式的优势在于:经营者的积极性较高,可以使公司专心围绕健康保险业务进行经营决策,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从属于寿险或产险业务的状况,充分实现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容易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业务经营质量。而劣势在于:无法分享其他保险公司的资源,筹建成本较高,且经营初期成本较大。依所有权形式的不同,健康保险公司可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等组织形式。

    依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公司,其优势在于:其一,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且由于同业竞争激烈,更能开发新险种,并采用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其二,容易筹集巨额资金。健康保险公司业务的拓展是以偿付能力即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资本来源以支撑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规模经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能够通过上市进一步实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符合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其四,资金实力雄厚,便于网罗和培养人才,满足健康保险经营的技术需要,如产品设计、风险选择、分保安排、赔款处理等。其五,采取确定保费制,使投保人保费负担确定,符合现代保险的特征和投保人的需要,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其劣势在于:其一,业务经营的利润压力大,因此,容易导致公司经营的短视和短期行为,加大经营风险。其二,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承保限制上较多,不利于保护投保人利益。其三,不利于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健康险是道德风险频发的业务,据美国GAO的报告,健康保险赔付金额的10%是保险欺诈,而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估计这一比例至少为30%.

    依相互保险公司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公司,其优势在于:其一,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同时为保险人,社员的利益也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保险中保险人的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比较适用于健康保险这种道德风险较大的业务。其二,保险费内不包括预期利润,所有资产和盈余皆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保险成本相对较低,保险费低廉,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们寻求健康保险保障提供了机会。其三,投保人可以参与公司盈余部分的分配,有利于鼓励投保人关心保险经营。其四,由于社员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公司较为注重长远利益,不易出现短期行为。其劣势在于:其一,资金筹集不易,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与股份有限公司相比常处于不利地位。其二,保费采用课赋制,如遇经营不善,无法获得足额的赔偿。

    (三)合作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

    依合作社的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组织,一般表现为生产者合作社,即由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人员组织起来,为大众提供医疗与健康保险服务。如美国的蓝十字、蓝盾和健康维护组织。其建立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社区团体组织发起,由参保成员选出代表,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自办医院,雇佣医生;由医疗保险公司组织发起;由医疗服务提供者即医生或医院发起和管理。由于保险人直接介入医疗服务过程,故使得传统的商业健康险业务经营中的保险公司、被保人、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转变为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与被保人的双向关系,使单纯的事后赔付改变为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经营机制。其优势在于:其一,合作社属于社团法人,是非营利机构,故保费较为低廉,能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健康保险保障问题,另外,在经营中产生的利润基本上用于为社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有助于政府全民保健社会目标的实现;其二,可以有效地防范供方风险,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利润;其三,有助于减少逆选择行为带来的损失,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确保大多数被保险人的正常利益;其四,投保人无需寻找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且能够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其劣势在于:对被保险人而言,医疗服务受限,选择面变小;筹资能力弱,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

    (一)我国现行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分析[3][4]

    目前,我国人寿保险公司全部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其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附加寿险形式,这是健康保险发展初期各家寿险公司普遍采用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下,保险公司并没有明确的健康险经营目标,开展健康险主要是为了配合寿险业务的发展,险种多为寿险业务的附加险,条款责任简单,契约操作容易,风险管理上实行简单控制。二是寿险公司事业部形式。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我国第一个健康保险部于1996年7月在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此后,中国人寿、泰康、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也相继成立健康保险部,组建了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人才队伍,初步实现了健康保险业务的独立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但由于各公司对健康险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健康险尽管设立了健康保险部,但不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不严格按照健康险风险控制流程进行风险控制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一些公司的健康险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以上两种经营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健康保险定位于寿险的从属和辅助地位,以管理寿险的方式来管理健康险,忽视了健康保险的内在特征,违背了其经营规律,因此,都难以实现健康险业务的健康持久发展。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5]

    由于各种健康保险的经营形式各具特点,有利有弊,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保险经营形式,因此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应注意: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应当根据健康保险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各种经营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以适应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促进现有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篇9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现代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目前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企业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方法,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篇10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篇11

一、网络保险本质――信息经营功能

网络保险是指保险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来支持企业一切活动的经济行为。其核心内容是指保险企业建立网络化的战略管理、营运管理与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互联网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利用网络通道进行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活动。

网络保险不只是保险产品网上销售的一种营销渠道。目前现实中较多的观点认为,网络保险就是一种网上保险产品的营销方式,这种观点对发展网络保险、充分发掘网络保险的内在潜能可能形成某些误导。通过网络保险形成的保费还很有限,网络营销不是网络保险的主要功能。

网络保险的本质是其信息经营功能。保险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信息,保险行业本身也是以信息为基础的行业,保险产品本身就是信息产品,保险单能够数字化和无形化。保险合同是体验性商品,几乎所有的保单在卖出以前,都需要信息和咨询。因此,信息技术和保险的充分结合,将对保险的信息经营活动产生根本性影响。保险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增加了保险市场的透明度,增强了顾客的市场力,使保险组织可以虚拟化,提高保险经营者之间多方合作的机会,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降低了进入保险市场的资本金数量,使产品管理、营销管理、资产管理、理赔管理等可以外包给特定的供应商,进而推动了保险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和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并行发展。

网络保险只有融入保险企业发展战略中,才能带来保险经营的高效率。事实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对保险业的最根本影响不是在直销业务上,而是在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效率、企业外包所带来的专业化优势。高盛分析表明,互联网最主要的预期功效在于其由纸制办公业务系统向更有效率的互联网系统的转变所带来的节约。

二、网络保险信息经营功能的具体体现

1.网络保险在保险经营主体与保险个人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经营功能

网络保险在保险经营主体与保险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信息经营包括保险在线销售、保险信息提供、保险理赔服务以及客户关系营销与管理的活动。

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交易。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销售可以说是网络保险的最完整形式,该过程中包括保险公司品牌认可、保险产品提供、网上投保与核保、网上电子支付以及网上客户服务等保险实体营销的全过程。 在线交易通常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有较好的品牌度,保险公司的网络信息通道流畅,所营销的产品一般是简单标准型产品,如意外险、第三者责任险、个人机动车保险等,需要较成熟的网上电子支付技术和电子认证技术。

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服务。该模式是网络保险目前是最主要的功能模式。保险在线服务功能包括保险方案网上制作与提交、保险明星推荐、最新产品信息呈示、在线保险投保与咨询、保险投资账户查询、保险保全服务、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传播、知识共享、保险社区建设等。国外有关研究以保险公司的网络保险经营为研究样本,精算师预测,通过有效的保险在线服务可以使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下降40% 。

保险中介经营者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交易服务。某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集中较多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并将保险产品的信息展示在该保险中介者的企业网站上,保险消费者对该网站所提供的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并通过该中介方网络链接进入提供该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网站,进行网上保险计划征询或保险投保,而其实际的交易过程如核保、体检、保费支付一般通过实体交易过程进行。该模式中第三方中介者的利润源来自对保险产品的提供与推荐所得的佣金收入。

2.网络保险在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业务中的信息经营功能

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保险信息经营活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能够实现一定量的网上保险业务批量交易,如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之间的再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与第三方的资产管理服务等。(2)提供合作方之间的业务整合和管理整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如保险公司与银行的银行保险在线出单业务与在线客户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间从业人员重要资料的共享。(3)为合作方企业提供一个业务宣传和品牌宣传的信息平台,为线上批量交易(如保险公司为第三方提供的员工福利产品营销和管理服务)或者线外交易提供营销支持或服务支持(如为第三方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在线模型和风险数据管理)。

保险与银行间的银行保险业务。当银行与保险公司实现网络共享后,银行可以直接在其业务过程中对其客户进行保险服务。银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产品介绍、现场投保与网上核保、保费支付和在线出单。银行保险产品大多是不需要体检的标准体产品,保单条款相对简单,该类保险产品与银行业务有较多的共通点,适合于网络保险在线交易。国外一些国家的银行保险经营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网络基本上实现完全共享,保险公司客户可以在银行的提款机直接查询其保险单状况。

保险公司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员工福利业务。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或企业的内联网向其服务企业提供员工福利产品设计、员工福利营销咨询,甚至直接管理员工福利计划。其优点体现在:(1)接受保险服务的企业拥有相对集中的保险消费者群体,保险产品开发与营销均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济。(2)有利于根据目标企业的需求进行员工福利的个性化设计,进而使员工福利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3)保险公司为其目标企业管理员工福利,既能体现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福利的专业化水平,又有利于降低其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再保险与再保险人通过互联网使续保过程更加简单,有关数据资料更有利于储存和共享,从而有利于降低了管理成本。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间的业务往来具有批量性质,而且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间的业务关系大多较为固定,双方在电子认证、业务数据传输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相互认可度,利用网络通道现双方数据共享,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双方的经营效率,实现保险的国际化经营或全球化经营。百慕大再保险中心得力于互联网技术,克服了再保险传统经营在时空上的限制,加上其特定的税收优势,其再保险业务得到大力发展。

保险公司与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如果委托第三方如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时,保险公司与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以大大地运用网络运营通道,实现保险公司与第三方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使保险公司能够随时了解保险投资与资产管理状况,共同分析与研究保险投资与资产管理策略,实现保险的战略性投资管理与战术性投资管理的有效结合。通过第三方保险投资资产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的网络通道,保险公司可以使其客户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其投资账户的投资状况,进而实现保险投资者、保险经营与保险服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保险公司与其他方的风险管理业务。擅长于风险管理运营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有效的网络在线为其他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业务,该类保险公司往往建立了自己成熟而庞大的风险数据库,有适合于不同行业和不同风险种类的单一风险管理模型和整合型风险管理模型,通过网络数据库共享,对方可以直接利用或修正在线的风险管理模型,结合其自身的风险数据,对自身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供应者还可以根据对方企业的要求,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和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提供或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风险管理战略。

三、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1.转化网络保险陈旧意识,树立网络保险信息经营新理念。从国外情况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保险信息化的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而中国保险信息化包括网络保险的发展又大大地落后于其他发展国家,究其根本而言,与理论界对网络保险的研究不足、以及保险实业界对网络保险认识欠全面有关。为此,必须改变把网络保险仅仅作为一种保险营销渠道的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保险的网络化经营、保险业的E化发展的内在趋势,促进保险业信息经营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实现保险经营管理带来充分的成本节约,提高保险经营管理的效率。谁在网络保险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就能够获得网络保险经营的流动累积效应。

2.实施保险企业发展E战略,提升保险信息经营水平。保险单是信息产品,保险行业是经营信息的行业,网络保险是经营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网络保险在保险信息经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网络保险的发展必须融于到保险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这是网络经济条件下保险企业的必然选择。实施保险企业发展的E战略,包括发展网络保险的投资战略、人才战略和服务战略。在投资战略方面,保险企业要结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投入;在人才战略上,应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推进“E人才”培训计划;在服务战略上要建立“E化服务”战略,对适合网上直销的产品逐步实现咨询、投保、缴费、批改、退保、理赔、回访、投诉等全过程进行E化服务管理,对其他复杂性产品逐步实现E化的客户服务管理。

3.重视网络保险对保险公司流程再造和保险组织结构的影响。网络保险促进了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互动,同时也促进了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信息。随着网络保险的深入发展,保险企业必须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序地进行流程再造,在网络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突破以分工论为基础的管理组织设计思想,按流程和业务任务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为完成管理或业务任务的跨功能团队,并为跨功能团队配置足以胜任工作的权力及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保险人的才能和积极性。网络保险对保险企业管理模式也做出调整,人员的减少、公司组织层级减少和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保险公司营业网点数量的减少、沟通渠道的缩短,虚拟保险市场、虚拟部门等内外组织的盛行,都成为促进保险企业对于保险组织进行再造工程的迫切需要。

4.完善网络保险管理,建立风险制衡和防范机制。网络保险面临网络安全隐患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传播、系统故障、系统崩溃的网络技术风险,个人隐私保护、网络责任承担等法律风险,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竞争失败所产生的市场风险。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制定网络系统的安全规范、安全测试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预测和预防系统,加强私人数据的安全设置、培训员工了解安全风险等措施防范网络责任风险。在网络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完善网络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说数字化保险合同和数字化签名的法律效力保证、网络保险跨地区承保等法律问题。此外,提高消费者网络保险意识,增加消费者网络保险安全保护知识,也是化解有关风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12

资本经营是保险经营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险公司在困境中进行企业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险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变更与交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最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加所有者权益。通过资本经营研究如何调整现有不合理的资本配置,启动存量资本,吸纳闲散资本,激活呆滞资本,聚集优势资本,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扩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的制度基础是较为完善的公司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现代公司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的变更与交易成为可能。资本市场是企业为进行资本经营而筹集资本和进行投资的场所,一个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本的配套功能,资本市场的不发育和不完善,将是资本经营的制约因素。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所有者权益,以及由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一系列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凯斯教授所认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而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新设计,则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的突出特点是资产的扩张,保险业通过资产扩张,可以实现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保险资本经营的形式和目的

资本经营是对所有者权益的经营和管理。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所有者权益依其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益”,合伙组织所有者权益称为“合伙人权益”,公司组织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而言,所有者权益自然被称为“政府权益”。保险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在“资本称王”的时代,保险业资本经营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资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资本经营不仅满足产权主体和监管政策的需要,同时为跨业经营与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战略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保险业2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产,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亚执行保险和共同受益保险的破产,动摇了客户对整个保险业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转向对利率敏感型的保险产品,同时金融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更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公平人寿采用直接从外界输入资本或出售部分资产的方式,使保险业的困境得以扭转。1990年前后,美国保险业由于“垃圾债券”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险公司都分别从其控股公司接受资本注入,改变股权结构,以防止评级机构发表的信用级别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这里美国保险业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资本经营的方式。

保险的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见的两种商业保险所有制形式。此外还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劳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按照解释经营组织方式和管理人员行为方式的企业理论,在一个特定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压缩总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增加,降低成本,为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重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种方式是兼并与收购。并购是产权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一种产权转让或交易行为,由此引起企业对可控制与支配资产权力的转移。保险行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使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使并购成为现代保险业扩张业务领域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投资经营是企业实现内部成长逐步扩大规模的途径与手段,而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

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兼并与收购,都是保险业依托资本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手段,进行扩张经营领域,增强企业财务基础,适应金融混业趋势,组建金融服务集团的手段。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保险公司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对保险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美国A.M.Best对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200家保险公司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这200家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只占美国保险公司的13%左右,但保费收入所占比例却高达88%,资产占比更高达93%,税后利润占比为86%。在1998年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保险公司共有52家,超过企业总数的10%,其中寿险公司多达34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资本经营是保险公司最终实现资产扩张、集团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资本经营产生的必然性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专业公司模式与集团公司模式。保险资本经营实际上是保险集团化在企业经营手段方面的表现,而集团化是保险公司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前20家保险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的形式。

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是保险业发展初期,在分业监管、精算与投资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产生的,可分为专业分设模式与专业控股模式。在专业分设模式下,保险公司只经营保险业务,在绝大程度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投资经营不是重点,投资方式与策略也非常简单。在专业控股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投资经营,并投资设立提险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管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彼此业务严格分开且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其突出的特点是经营主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务单一,导致提供同样的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偿付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放松对分业的监管情况下,随着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间与内部竞争的加剧,集团化成为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

在集团公司的模式下,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对专门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险子公司与产险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投资经营的投资子公司进行管理,由集团公司对重大对策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经营与保险相关的业务范围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开拓了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多种收入来源,并通过资产多元化,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由于提高了竞争力,集团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所采用。

资本经营实现公司的集团化,使保险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企业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保险公司在利润目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愿望,这需要通过跨国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等方式来实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资本经营。

三、保险资本经营的作用

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应。

1.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

不同的保险公司各有优势。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某一方面优势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将丧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通过资本经营,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并购前公司所具有的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等生产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与嫁接,劣势公司被优势公司所接管,优势公司得以扩张,使生产经营、投资经营形成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问题

转变所有制形式与组织架构,是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保险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架构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国,限制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Glass-SteagallAct已经被废止,在1999年底,经克林顿签署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方案的推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成为可能。1996年,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开始促进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相互兼营。这使得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可能。

3.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规律,在新市场上开业的保险公司其开业的前5、6年之内难以盈利。同时,在竞争性投资收益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到新的投资。因此,保险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存在增量资本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业在扩大增量时,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业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来弥补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购。

4.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规划,资本经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在企业选择进取型发展战略时,可采用兼并、收购、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选择转变或退却型战略时,可以采取拍卖等产权转让的形式,缩小企业规模或进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对某一类业务进行转让,从而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资本经营可以打破行业间、市场间的壁垒,实现经营重点的转移。保险公司要实现跨国家、部门、行业间的进入,利用资本经营打破壁垒比直接投资进入更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篇13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保险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和保险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各自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应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比如公司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价值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公司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等。按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建立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对违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内部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否则,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追究总公司的领导责任。

二、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一般对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包括分支机构授权和批准制度、责任分离制度以及对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与管理层业务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决策程序、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手段、信息交流、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

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三、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国内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内外资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大市场,使国内保险公司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国际保险业的竞争,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从国际竞争的高度,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应该具备全球化的经营视野和更强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内外资保险公司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公司竞争所追求的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合作与联系,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首先,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其次,应注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第三,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第四,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市场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提高公司的获利水平和竞争力。

四、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和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责、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单个的力量聚集成为集中的、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办事拖拉的弊端;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公司各级领导只有依靠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渐市场化和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地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五、以服务为理念,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科技含量

首先,产品创新能力反映公司管理和竞争水平,保险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特别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频度,对保险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竞争的客观需要,保险公司都把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和更新产品作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必须看到,国内保险市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保险产品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问题。业务结构方面,财产险保险费收入来源80%以上为机动车保险,经营缺乏特色和品牌;业务品种方面,财产险传统型业务比重大,创新型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和延伸型业务比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开展。

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得以放松,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条款费率制定权,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应该跳出传统的业务框架,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建立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产品管理制度,加速开发和创新公司自身的产品系列,提高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培养适应产品创新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产品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是对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的考验。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创新机制。

其次,科技创新引导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北京市保险市场近年来能有快速发展,同保险公司重视服务创新密切相关。目前,北京市保险市场中的服务创新表现为:服务科技方面有电话语音服务、网络和电子商务、银行结算支付方式;服务管理方面有计算机网络管理、承保、理赔、结算中心、人业绩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有服务之家、客户回访、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和转变。

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和网络保险以及由此延伸的服务手段和领域,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在信息技术引发的保险创新浪潮中,公司间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方式的竞争。只有通过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才能将各种保险产品更快更好地送达顾客,才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客户关系,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增加业务创新的机会。

第三,加强人管理制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条重要内容,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人和中介业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保险中介业务的管理。国内保险业的营销方式最终将建立在市场导向型、客户需求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基础上,使人寿保险这一“以人为本”的保险服务行业在服务意识、服务效益、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和多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保险服务质量的提高关键是靠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的提高,靠保险公司服务创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制度体制改革、机构业务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都将落实在服务竞争上,因此,提高保险服务与促进保险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保险公司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运行,不能因人而易,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四,高度重视银行保险的发展机遇和经营风险。银行保险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通过银行网络来销售保险产品。充分利用庞大的金融机构网络,增加保险的销售渠道,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是保险公司热衷于银行保险的最现实的愿望。银行保险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对保险公司拓展销售渠道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机制,为双方客户提供综合性互惠服务;二是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层次合作;三是适应网上保险的需求,实现双方网站的方便连接,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网上保险、网上查询和网上转账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服务。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人寿保险另一个主要销售渠道,但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银行保险不是零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滞后性,目前有些问题已经暴露,如经营效益风险、资金回报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违规操作和误导宣传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管理规定。银行保险注重的是品牌形象和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合规经营,塑造自己稳健经营、诚信经营、合法守规的品牌形象,形成自己值得信赖的品牌优势。银行保险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保险公司必须加强培训内容和时间。银行保险的核心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决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六、以效益为中心,用内控制度管控公司所有经营行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