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生活方式

篇1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4-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其患病率很高,除了引起高血压本身的相关症状以外,心、脑、肾等器官是高血压的损害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高血压长期下去对心、脑、肾及其靶器官的破坏非常严重,引发中风、心衰和肾功能衰竭等,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

1 高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对心脏的影响:由于血压升高,左心室的阻力上升,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无相应的供血增加,同时高血压损害冠状动脉血管,逐渐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此时的冠状动脉狭窄,使供应的血液减少。两者合力作用,会导致心率紊乱、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2)对脑的影响:在长期的高血压作用下,脑部的小动脉会严重受损,脑动脉硬化、小动脉管壁发生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脑血栓。微小血管堵塞,形成腔隙性梗塞,做CT经常会有腔隙性梗塞,可以导致脑萎缩,发展成为老年性痴呆。因为脑血管结构比较薄弱,在发生硬化时更为脆弱,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出现痉挛,继而破裂导致脑出血。这些脑卒中(出血、血栓和腔隙灶)的发生和血压有密切的关系。

(3)对肾的影响:高血压病人如果不控制血压,病情持续进展,5―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可以出现轻、中度肾小动脉硬化。肾小动脉的硬化主要发生在入球小动脉,若无并发糖尿病(专题访谈 咨询),较少累及到出球小动脉。当肾入球小动脉因高血压而管腔变窄甚至闭塞的时候,会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问题。最初是尿浓缩功能减退,表现就是夜尿多,尿常规检查有少量的蛋白尿,如肾小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大量的蛋白尿。体内排泄物受阻,尿素氮、肌酐大大升高,说明肾脏病变加重,全身性高血压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使血压上升,舒张压高达130毫米汞柱以上,最终发生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2 健康教育敢于对高血压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教育干预,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向病人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使病人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身心劳累,都可以使血压升高,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方法、药物的副作用及需要就诊的症状。教会病人测血压,告诉病人每日必须定时、定位、定血、定部位测量,以便随时了解血压变化,调节治疗方案。

(1)让病人了解环境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寒冷的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太热的水洗澡会使血管舒张,血压降低。避免噪音刺激和引起精神过度兴奋的活动。

(2)基础知识教育疾病知识的指导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可以有效的帮助病人控制血压,并鼓励病人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病人应限制钠的摄入,每日应低于69,高钠的食物引起血压升高;病人应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少吃或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炸食品等,多食杂粮、粗粮并可以吃一些具有降脂降压作用的食物如海带、木耳、芹菜,还可以吃一些维生素C多的食物如西红柿、猕猴桃,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饮食规律,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少量多餐,戒烟酒,不喝咖啡、浓茶、酒精类等刺激性饮品。

(3)高血压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钠盐摄入过多、肥胖、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等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高血压及有关危险因素。高血压是中生活方式病,合理饮食、避免长时间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情,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度、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量小的活动,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来促进身心休息,提高机体活动能力,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调节每天作息时间安排,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状态。

对正常人群,易患高血压的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教育,主要内容: ① 正常人群:了解高血压,建议每年测量一次血压。② 易患人群:干预有关危险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预防高血压的发生。③ 高血压人群:认清高血压危害,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规范化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降压药。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ARB及小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药。坚持长期治疗,平稳控制血压。不可随意停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提倡自测血压。

3 总结: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症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能够改变病人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使病人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改变了高血压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是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控制高血压及发病情况,并可以对可能出现高血压人群进行有效的预防。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内科2005年1月~2008年6月入院的高血压病例240例,该组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提出的高血压分类标准。其中男176例,女64例,脑力劳动者143,体力劳动者97例。35~40岁32例、41~51岁63例、51~55岁66例、61~70岁79例,以年龄40岁以后为多,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前调查 随机选择入院时的高血压病患者,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情绪急躁、不正确的服药、钠盐的摄入、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及缺少活动七个项目。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患者目前的生活方式状态、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的信念及态度。

1.2.2 入院教育当患者到达病区,完善住院手续,责任护士将患者安置所在床位后,即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卫生制度、作息时间及各种检查项目,使患者熟悉环境,稳定情绪,有利于交流,通过交流,使护士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提供基本资料。

1.2.3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 ①有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②药物知识的宣传。给患者制定明确的服药时间表,预防患者因血压正常而停药,血压升高而服药,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或乱用偏方,以免影响治疗并延长病程。③饮食知识的指导。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为主。饮食要定量,不暴饮暴食,禁烟酒。利尿剂应用时,补充钾盐、水,食用含钾高的豆类食物、橘子等。④心理方面的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接受治疗很重要。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保持情绪稳定,以保持血压的稳定。

1.2.4 出院教育 于患者出院前1~2天给予预防保健知识,加强自我护理能力,确定复诊时间的教育。出院后适当运动,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来调节运动量,运动时间,并要长期坚持,以减轻体重,增强体质。定期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坚持服药,保持心理舒畅。

1.2.3 随访 出院3个月随访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后,患者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少活动、不正确服药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P

3 讨论

篇3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健康问题,而老年人所患的慢性病大部分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2010年8月~2011年8月随机调研2个社区的180名老年人,对其中100名老年人进行严密的健康教育后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明显,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在大龙华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随机选取1个社区的老年人作为干预组,另1个社区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2010年6~8月在2个社区居住满1年以上且短期内不会离开本社区的60(周)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100人和80人。其中干预组男51人,女49人,年龄62~89岁,平均70.39岁;对照组男39人,女41人,年龄60~88岁,平均70.13岁。所有老年人均自愿参加本调查,意识清楚,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分别对两组的年龄、性别、患有的慢性病、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人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指标构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有精神异常的患者,②同时患有肿瘤,且近半年内接受过化疗或放疗者,③存在可能导致参加者依从性差或失访情况者,④正在参加或近30天内参加过其他研究项目者,⑤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者,⑥交流沟通有障碍者。

方法:①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健康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高、体重、BMI、血压、空腹血糖、吸烟、饮酒、嗜盐、嗜甜、高脂肪、高胆固醇、喜油炸食品、运动量、睡眠质量及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有自己监测测血压和(或)血糖等项目。②实施方法:由研究者本人及社康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经过培训后分别在实验前后发放问卷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实验前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实验后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③干预组实施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老年人进行临床资料登记,并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干预组在第1次问卷调查后即由社康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通过各种方法实施每个月≥2次的健康教育。④对照组实施方法:对照组只进行临床资料登记和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在第1次问卷调查后不实施任何方式的健康教育,观察时间1年,1年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比两组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⑤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全科医生充分利用社康中心便利性、便捷性、可及性、对社区居民的熟悉性的优点,实施面谈法,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栏,播放健康教育录像,电话随访,上门家访等方法实施严格周密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4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及与健康的关系;吸烟、嗜酒与健康;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与健康的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便秘;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症;泌尿系结石;颈椎保健操;口腔疾病;预防感冒等。

体质指数: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超重:24≤BMI<28,肥胖:BMI≥28[1]。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核对无误后输入Foxbase数据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和率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老年人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比较:干预组在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老年人健康教育前后体质指数的比较:干预组在体质指数保持和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老年人在慢性病有关方面的比较:干预组在慢性病的新发病例和自己监测血压、血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深圳市社区的老年人普遍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这可能与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且现阶段深圳市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有关。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2],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常患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据WHO统计,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3],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防治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和控制或延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控制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减轻家庭和社会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摆在我们政府和医务工作者上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开始显得尤为迫切[4]。因此,改变社区老年人吸烟、饮酒、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防范疾病的意识,消除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可以达到明显的预防、减少或延缓老年人患慢性疾病,控制老年人现患慢性疾病的发展,节约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全科医生团队通过对2个社区中的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研究后发现,干预组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常识明显提高,在健康教育后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超重、肥胖的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慢性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己监测血压血糖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充分发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的优势,积极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具有方便、快捷、可及性及有效性的优点,且投入费用低,效果佳,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冀珍,赵连友.高血压防治策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5.

篇4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具有终身性,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可有效延缓病情发展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将我院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研讨范围,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本组患者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60.2±4.8)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6.9±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指导、注意事项介绍、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改善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1.2.2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易产生恐惧与担忧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疾病。

1.2.3合理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较高,因此需要饮食中需避免糖分较高、脂肪较多的食物,并合理安排饮食,确保营养均衡。

1.2.4运动指导 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患者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体重和血糖的控制十分有利,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量及运动方式,并根据治疗进展,做出相应调整。

1.2.5用药指导 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首先需要为患者讲解药物相关知识,并监督患者用药情况,以确保患者合理用药。

1.2.6健康教育 为患者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知,并采用发放小册子、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方式来加大患者的认知,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7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观察并监督其自我护理状况,并提醒患者定期检测。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合理安排饮食、是否坚持运动以及是否定期检测等情况进行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z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

2 结果

2.1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嘱用药、合理安排饮食、坚持运动以及定期检测患者数量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比干预前低(P

3 讨论

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普遍缺少对该疾病的正确认识,且会因不良生活方式加快病情发展速度,从而对患者重要器官造成损伤,出现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延缓病情发展速度。

我院采用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涵盖面较广,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针对性较强[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遵医嘱用药、合理安排饮食、坚持运动以及定期检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改善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淑兰.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糖代谢和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24-26.

[2]胡玉冰,彭莉红,邱昕光,等.综合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4-35.

[3]刘志刚,李丽君.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7(12):191.

[4]唐令军,李雄,张小红,等.持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1):98-100.

篇5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其发病率较高,而且它也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2]。我科于2007年10月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的调查,实施有助于改变高血压患者知识缺乏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危险。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的对象标准:(1)年龄50~79岁;(2)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入选病例 241 例,男 148例,女 93 例。使用药物包括:(1)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2)复方阿米洛利片(3)替米沙坦片(4)辛伐他汀片。

1.2方法

对入选病人药物联合治疗的同时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和饮食方式的调查。(1)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降压治疗;对血总胆固醇水平正常偏高者随机分到他汀组或常规调脂组。(2)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调查。高血压知识调查内容:高血压概念、诊断标准、所导致的疾病;监测血压的意义;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饮食方式调查内容:每日的主食量、肉类、蔬菜、水果、食盐量;每周蛋类数量、吃煎炸食品次数;每月食油量;是否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参加体育锻炼等。调查结果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知识缺乏和有不良生活方式,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指导。

2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2.1心理干预措施

血压升高与精神状态不佳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有焦虑、恐惧、怀疑、否认、愤怒、悲观等。 因为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障碍,使得高血压患者采用单纯降压治疗往往不能很好的起到降压的作用[3]。评估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知识水平的不同和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焦虑、情绪激动、紧张、膀胱过度充盈、室温过冷或过热、疼痛、昼夜变化等因素均可影响血压变化。对于容易情绪激动者,还应指导如何控制情绪的方法、自我调解,保持心情愉快,克服急躁情绪。帮助患者认识并正确面对高血压,让患者看到高血压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就能控制好的乐观的一面。

2.2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评估患者对治疗意图的了解和配合情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案,药物剂量和服药的方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 科室成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用适宜的方法,定期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监测的方法,特别要想患者宣传高血压病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强调生活调节在高血压病的治疗、预防中的重要性。

2.3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依从性,根据依从性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制定明确的服药时间表,提示患者预防漏服药物。对于依从性较高者,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尚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依从性较低的患者要了解分析原因,讲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必须坚持长期服用,不得随意停用或自行减量和不服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每次发放药物时,了解服药情况,定期以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督促患者坚持监测血压情况和定期复查生化常规,将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用量。

2.4饮食指导

将患者习惯食用的食品制成营养含量表,指导患者科学饮食,要定量,不暴饮暴食,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建议患者宜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低于6G,严重高血压患者控制在1-2G/D。保证充足钾、钙摄入,多食绿色蔬菜、水果、芹菜、蘑菇、木耳、虾皮等,补充蛋白质如蛋类、鱼类等,肥胖者可适当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食用油应选择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缩压上升,造成血管破裂。

2.5运动指导控制体重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往往肥胖程度与血压升高呈平衡关系,此类高血压病人如果单纯依靠降压药物治疗,而不减体重,血压下降往往不理想,所以,这类病人除坚持降压治疗外,还应注意减肥。体育活动不仅可降压,还能除脂减肥,调节心理平衡,改善精神紧张状态。因此,鼓励高血压病人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养花、有趣的活动和适当的家务劳动。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并且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4]。

2.6不良嗜好饮酒和吸烟对血压有影响

吸烟可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且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对吸烟者要宣传吸烟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不利,要以坚强的意志戒烟。还可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吃戒烟糖帮助戒烟[5]。酒精可使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有血管破裂危险,禁饮烈性酒,饮酒不超过25ML/D为仪为宜。

3结果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通过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和饮食方式的调查,评估患者的情况,给予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从心理干预、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改变不良嗜好等,使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通过联合药物降压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实施,提高血压的控制率。

4结论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健康教育,使入选患者很好地了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药物知识及预防知识,懂得改善生活方式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行为的后果,有效地控制了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危险。

参考文献

[1]贺雪梅,肖业高.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C):13-14.

[2]2009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要.

篇6

1研究现状及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城乡居民基础性、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形式。血压病防治工作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社区。根据我国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提倡群众"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医模式",人们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慢性病患者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居民的健康观念还很差,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调查指出目前中国高血压仍存在严重的"三高三低三不"现象,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者知晓水平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不规则服药、无症状不服药、不愿意服药[1]。现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治疗态度、健康责任、及服用药物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行为和习惯,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认真普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传递给群众[2]。

1.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正常人群的血压也要每天关注。不管是否患有高血压,我们可以自我监测血压,一般每天定时可以测血压3次左右,来帮助监测血压情况[3]。高血压之所以必须积极治疗是由于此症致残率高,可使人体各重要脏器严重受损--使心脏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发病增多、最终形成心衰;使脑血管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造成每年新发200万脑卒中患者;导致肾脏损害,肾功能不全,肾功衰竭等。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高血压伴肥胖者还是肥胖不伴高血压者,都应该进行减轻体重和控制体重的指导,尽量不使体重增加,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控制能量产能的同时,首先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BMI>24kg/m2)高血压患病率均是体重正常人的2倍以上[4]。显然控制体重应该得到重视。可通过散步、慢跑、广场舞、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方法,促使体重下降或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避免高血压的发生,提高生活生活质量。摄入过多的食盐,可导致高血压。而由于过高的钠盐可增加血容量及水钠潴留,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食盐中导致血压升高的成分主要为钠,而膳食中的钾可以对抗钠的升压作用,但是我国人群膳食中钾的含量普遍偏低,高钠低钾对血压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1.2高血压治疗原则 高血压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本身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详细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生活条件、工作情况等,贯彻原则性与个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制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2.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合理膳食-减少食盐摄入,减少脂肪摄入,食用含钾丰富果蔬,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②戒烟限酒-吸烟会使高血压合并症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降低或抵消降压治疗的疗效,戒烟对心血管的益处任何年龄段1年后即可显示出来,戒酒和限酒可使血压显著降低;③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达11/6mmHg,而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④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压力是导致高血压及影响降压疗效的重要原因,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交活动。

1.2.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患者经非药物治疗后,如血压控制良好时,应继续下去。血压控制不佳时,应服用药物,并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调整药量。药物治疗适用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即血压≥180/110mmHg,或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已有心、脑、肾、血管、眼底疾病者。药物应用原则:①多数患者可从一种药物起始治疗;②应由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③不主张经常更换药物;④不主张随便减药、停药;⑤长期治疗中,每日服1次的药物,优于每日需服多次的药物;⑥50%以上患者需要联合用药。联合应用降压药时应考虑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选择抗高血压药物除了可遵循以上原则,还应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

2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南区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血压的控制和监测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于2013年对建南社区180例居民进行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对其进行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干预,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2.1研究对象 ①年龄≥18岁;②有高血压病史;③有糖尿病病史;④有冠心病病史;⑤有中风病史的人;⑥超重与肥胖的人。符合①和其他任意一条条件的居民均可入选。

2.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人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表,对居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内容为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个人疾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情况、冠心病病史,其中高血压病史包括首诊年龄、服药情况、服药种类服药剂量。生活方式及行为体重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工作强度、业余活动强度。家族史4大项。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系统。然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使其了解高血压病的健康知识。隔2个月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如第一次。将收集的资料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3干预内容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教,药师随家庭医生一同进行教育讲座,宣传高血压保健知识与用药知识。群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高血压的潜在危害进行系统的讲解,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鼓励研究对象的家属与朋友共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动员他们共同参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管理和鼓励。

4结果

4.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180例具有慢性病的居民。其中高血压患者92例,男性53例,女性39例,男性与女性患高血压比例男性大于女性。其中50岁以上的人平均血压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也随之增高,表1。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男性性别易患高血压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肥胖,血脂异常及缺乏体育锻炼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

综合干预各项可以改变各种危险因素后,心血管病危险可以大幅度降低,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或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是由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众多,目前我们只针对几种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而且我们对那些不可变更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目前还无能为力,对于那些目前还研究不足的危险因素,如高尿酸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超敏C反应蛋白等等,还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因而心血管病预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4.2基本情况分析 表1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患患者数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患者患高血压病的比例也随之增高。其中高血压患者集中在50~70岁,其中50以下的患者有6例,高血压年轻化。调查资料表明,近10年来高血压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病情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对青年高危人群给予更多关注。

4.3高血压用药方案分析 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共92例,均服用不同类别降压药物。为社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解答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新药的相关信息;告诉高血压患者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并提供相关书面知识指导;帮助高血压患者养成良好的遵从医疗行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认识降压药物,不盲目服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不随意更改或增减药物,为疾病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4.4健康教育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分析 表3可看出干预后较干预前对于高血压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差异,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发病的发展与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有明显相关。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受到国际同行认可,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5]。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对高血压人群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高盐、高脂、饱食、肥胖、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和缺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存在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完全靠高血压患者自己来控制或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效果是很差的,家庭的支持能帮助患者克服慢性病折磨而产生的不遵医的懈怠情绪[6]。因此,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家属,甚至社会来参与,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5讨论

本次调查是根据社区慢病管理中的一项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居民免费体检的数据统计出来的,由于干预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各个项目对血压的影响,得出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误差,以所有档案中慢性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作对比,得出大体的变化趋势。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改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其效果,重新调整计划和改善措施,最后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①建立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②建立健康档案后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③评价(认识健康问题);④干预(解决健康问题);⑤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

参考文献:

[1]谢梁燕,徐秀兰.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近况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究,2009(10):111-114.

[2] Bengtson A, Drevenhorn E. The nurse's role and skills in hypertension care: a review. Clin Nurse Spec, 2003, 17(5): 260-268.

[3]石玉荣.150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要点[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70.

篇7

[摘要] 目的 观察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积累经验。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接收的21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8)和观察组(n=109)。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同步健康教育。运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SDS标准分,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维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况。结果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SAS、SDS标准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528、P1=0.209,t2=0.493、P2=0.272);健康教育后,观察组SAS、SDS标准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1=8.64、P1=0.000,t2=7.19、P2=0.001)。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自我实现、健康职责、体育运动及营养各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4、P1=0.529,χ22=0.037、P2=0.480,χ23=0.146、P3=0.406,χ24=0.111、P4=0.423);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各优良率明显升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4、P1=0.000,χ22=31.4、P2=0.000,χ23=18.6、P3=0.000,χ24=16.6、P4=0.000)。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FBG、2hPBG 、HbA1c等各血糖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17、P1=0.451,t2=0.096、P2=0.924,t3=0.345、P2=0.396),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各临床指征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t1=4.05、P1=0.005,t2=3.29、P2=0.007,t3=1.74、P2=0.011)。结论 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可以从精神上帮助患者减轻各种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达到保证治疗效果。

[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老年;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心理状态;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91-03

[作者简介] 冯丽萍(1974-),女,山西太原,本科,山西省太钢集团临钢医院,主管护师,内科,研究方向:全科护理(内科)。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研究表明[1],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长,由于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临床实践证明[2],糖尿病教育对控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患者进行,对家庭在患者血糖控制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未给予重视,对于家庭同步健康教育鲜有报道。本文以217例DM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患者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接收的21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8)和观察组(n=109)。入选标准:①符合DM诊断标准,且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②患病史大于1年;③年龄>60岁;④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能够定期复查;⑤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意愿,进行书面交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肿瘤,呼吸道、泌尿道等急性炎症的患者;②严重心血管疾患、老年性痴呆、严重脑出血或脑梗塞、肾病综合征患者;③伴精神系统疾病或精神病史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1。

1.1.2 家属资料患者家属109人。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8.3±7.5)岁。配偶37人;子女68人;其他4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人;高中及中专37人;初中及以下54人。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具体步骤:(1)心理疏导: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需要长时间服药,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通过与家属进行交谈和教育,让家属及时了解到患者病情状况,指导家属多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克服对治疗的恐惧心理,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其次,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入院后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和住院费用的担心,会出现激动、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状况,医护人员指导家属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焦虑抑郁程度等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找出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疏导。(2)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详细讲解糖尿病的发病诱因,治疗方案,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各项检查及治疗所需要的花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等。利用幻灯片、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以形象、生动、科学、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教育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养成坚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及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协助患者测血压并记录,有特殊问题时要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3)生活教育:特别提醒家属注意遵循以下三点原则:①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标准体重,计算出其每天所需热量,其中鱼类、牛奶、鸡蛋、瘦肉等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占15%左右,严格控制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应该以植物脂肪为主,少吃鱿鱼、带鱼等,控制各种腌制的咸菜及大酱、酱油等含盐高的食品。②教育家属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督促患者经常参与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健身气功、打太极拳、室外散步等,并细心观察患者运动后的反映,避免过劳,注意休息,但是午睡1 h外,白天尽量不睡觉,使夜晚有良好充足的睡眠。③指导家属注意患者足部护理和足部保暖,如每日用温水泡脚并按摩,选用质软吸汗的棉线袜,以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④强化家庭监测:血糖仪应作为糖尿病患者家庭必备物品,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正确测量血糖方法,做好健康日记,包括血糖、五官、颜面及足部水肿程度,家属应注意在固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测量,特别是服药前后血糖的记录,为选择药物提供事实依据,有利于判断血糖控制情况[3-4]。

1.3 观察指标

运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SDS标准分。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维度变化情况。HPLP包括:自我实现(13项)、健康的职责(10项)、体育运动(5项)及营养(6项);每项有4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差,优良率=(优秀人数+良好人数)/总人数*100%。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SDS标准分比较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SAS、SDS标准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SAS、SDS标准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维度变化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自我实现、健康职责、体育运动及营养各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各优良率明显升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FBG、2hPBG 、HbA1c等各血糖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各临床指征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果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将近1.5亿,还有近1亿的人是未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并且中老年人患病率高,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5%,其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缺血性疾病、失眠、肢端坏死等,明显地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普遍性公共卫生问题,与冠心病、癌症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目前,有关糖尿病患者的防治逐渐引起患者、医护人员等的广泛重视,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但是,我国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照顾的知识还是普遍缺乏了解,仅住院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家庭没有监督指导是不够的,其血糖控制并不理想,致使过早出现慢性并发症。近年来,有文献报道[6-8],家庭同步健康教育被逐渐应用于癌症、肾脏疾病等患者的护理中,其是通过对病人家属的教育,使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掌握相关疾病的健康常识,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和配合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应用鲜有报道。

本实验通过观察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现: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SAS、SDS标准分,自我实现、健康职责、体育运动及营养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SAS、SDS标准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优良率明显升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对家属进行全面的、系统的、 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治疗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配合,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控制饮食,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履行康复行为的自制力,进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中还发现,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FBG、2hPBG 、HbA1c等各血糖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各临床指征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说明通过对患者家属的进行长时间的相关护理知识的教育,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其生化指标也相应发生了一定改变,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并且表明心理压力的缓解、生活质量的改善的改善对于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文献报道[9]。此外,有文献报道[10],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需要家属长期照顾,容易导致家属出现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现象,并且预防家庭中另一个病人的出现,因此,对于家庭同步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可以从精神上帮助患者减轻各种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达到保证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杨海侠,马艳,卢清秀.个性化护理对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3):8-10.

[2]程远娟.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刘寒森,李娜.护理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依从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4):492-494.

[4]刘焕兰,仇穗鸣.中医保健按摩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 :202-205.

[5]王俊兰.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8):2157-2159.

[6]马金秀,陈运香.家庭强化教育对农村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 24(17):80-81.

[7]刘丹丹.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5-7.

[8]王昕,叶兰仙,任建功,等.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8):557-560.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挑选100例作为研究的实验对象,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匀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年龄(30.4±5.8)岁,妊娠周期为34~39周,平均妊娠周期为(36.2±2.3)周,其中32例为初产妇,18例为经产妇。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33.1±4.5)岁,妊娠周期为35~40周,平均妊娠周期为(36.5±2.1)周,其中34例为初产妇,16例为经产妇。两组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且在年龄、孕周、生产情况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常规检查、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2.1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对患者实施综合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是为患者建立一个详尽的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爱好、临床症状、妊娠周期等方面[2],并详细记录患者每次测量血压、血糖的具体情况。

1.2.2 疾病知识宣讲 妊娠期女性患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生活方式有关,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会导致其血压、血糖升高,形成糖尿病,而患者在妊娠期的不良习惯都是源自于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二步是进行疾病知识宣讲,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定期组成咨询小组或健康讲座,向患者讲述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形成原因、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危害等,尤其是生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应重点说明。同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帮助患者平复内心的焦虑,消除疑惑。通过讲座和咨询小组的方式系统地向患者传输科学的疾病知识,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妊娠期糖尿病母婴风险的认识,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1.2.3 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母婴风险,所以,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也在于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途径,关于这一点,我国临床上已经形成明确的共识。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的运动,并将运动量控制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肪代谢的紊乱状态[3],并对患者血糖起到一定的的控制效果。一般的患者可以多走动一下,在体力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运动,尤其是餐后1 h应多运动促进消化,可选择散步20~40 min,或者中速步行。尽量将体重增加控制在10~12 kg范围内,避免空腹进行剧烈的运动,预防低血糖,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出现大的波动,避免受到大的刺激,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1.2.4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孕妇在怀孕的不同时期对营养、热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所以,患者应在此方面形成高度的重视,注意适当补充营养,避免过度滋补造成营养过剩。怀孕中期每周一般需补充3%~8%的热量,并补充40%~50%的碳水化合物,20%~30%蛋白质,30%~40%脂肪,同时需适量补充叶酸、钙剂以及铁[4]。可以参照相关营养含量表为患者量身定制一日三餐的食谱,根据其体重、营养状况来确定每日所需补充的热量,保证患者饮食健康科学。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所以,需帮助患者纠正这些不良习惯,通过规律、健康的饮食来控制血糖水平。

1.3 观察指标

通过相应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方式情况,主要包括严格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监测体质量、适当运动、定期进行产检几个方面,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组件比较以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行为方式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后,在控制饮食、监测血糖、运动、产检以及监测体质量几种健康的行为方式上,结果都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情况比较[(x±s),mmol/L]

3 讨论

随着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几率的逐年增加,临床上开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以及病情对母婴生命安全所带来的影响给予广泛的重视,并在此领域进行多项研究。妊娠期糖尿病需及时接受治疗,才能保障母婴安全,除了治疗外,有效的护理干预也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稳定,这已经成为护理工作所关注的重点。

篇9

一、引言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2]。高校教职工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身体运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在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造成了教职工的“健康问题”。教职工身体素质下降,患上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要解决健康问题就须从教职工的生活方式入手,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人人健康的目的。通过对教职工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我院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情况,掌握教职工身体健康概况。通过对教职工的生活方式的调查,了解教职工生活方式的形式、特征和习惯,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调节教职工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北方某高校在职教职工

2.2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全面了解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设计教职工生活方式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个人简介、生活习惯、健身情况、社会活动与卫生保健五个方面,包括 24个子问题。就问卷的整体内容及结构请专家进行判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进行问卷效度检验,问卷具备研究调查的有效性;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信度符合调查要求,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男教职工100人,女教职工120人。三十岁以下占19.66%、30—40岁人数占40.56%、40-50岁人数占31%、50岁以上人数占8.84%;行政干部占26.1%,职工18.88%,教师55.02%。

2.2.2 逻辑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所得的数据运用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用统计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所有数据均采用X2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3.1 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3.1.1教职工体检概况

两年的体检报告中,教职工所检项目未见异常者分别占占所检人数的26.7%和25.3%,这说明在生理上有1/4的教职工属健康状态,而3/4的教职工是“带病”工作。常见病检出率较高项目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和胆囊炎。列前五位的检出项目除高血压一项外,其余项目均检出率呈增长趋势,经卡方检验不同年度相同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根据临床医学理论除高血压病具有遗传获得性外,高血脂、脂肪肝、胆囊炎和乳腺增生都是后天获得性疾病,且与饮食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有极大关系。

3.1.2 检出率较高项目不同年龄性别的比较

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潜在性疾病在50岁以前呈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同年度四个年龄段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在同年度同项目上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现代文明病”近2年来增长幅度较快,在4个年龄段中占相同检出项目近一半的机率,已成为影响我校中青年教职工身体健康水平的最大“隐患”。高检项目性别分布中,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分列前三位,且在不同年度上,男性和女性高血压项目无显著性差异(P﹥0.01)。同年度男女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学检验,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均显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检出率较高项目的性别比较中男性三项平均检出率高于女性,“三高”疾病在男女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比例,反映出男性教职工饮食失衡或者说生活不规律且。

3.2 教职工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3.2.1 教职工对健康行为的认识不足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 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4]。调查显示:教职工对健康的概念比较模糊。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占70.69%。这与教职工忙于工作,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方面关注较少有关,平常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认识不足限制了教职工自我调节能力及行为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感体验没有正确的认知会影响教职工良好习惯的形成。当感觉到身体有不适反应时,25.7%的教职工选择立即去看医生、50.2%的教职工选择自我调整,盲目的调整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自行处理和不必太在意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2.85%和11.20%。

3.2.2 教职工饮食习惯调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也开始缠身。许多人辛苦了半辈子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却又患上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疾患。这种结果与平时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调查显示:24.90%的教职工饮食均衡,保持吃早餐的习惯。饮食习惯方面,38.15%的教职工都不注意营养素的摄取,顺其自然,认为只要吃饱了就行,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只有不到24.9%的家庭注意一些膳食搭配。我校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地域性的膳食习惯带来的营养不均衡,损害了教职工的健康。因此,养成一个自律、养生、保健的生活习惯,可以延缓衰老,让生活更健康。

3.2.3 教职工作息规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没有多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现在很多白领或高校知识分子来说,很多时间都是规定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想熬夜就熬夜这种任意更改生物钟的行为,这种行为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调查表明:教职工作息时间科学较合理,75.90%的教职工睡眠时间能够保持在6—8小时。且6-7点起床的教职工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9.76%。67.07%的教职工偶尔熬夜,引起的疲劳很快可以调整恢复。经常感到疲惫的教职工占10.44%。长时间比较疲劳,但经调整恢复的占21.29%。睡眠时间和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并无法制定一个绝对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平常人而言,每天要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健康。睡好睡足了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头脑清晰和良好记忆力、敏捷度,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良好的睡眠还能驱除疾病和延年益寿。

3.2.4 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高校具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能满足教职工各种健身的需要。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仅占调查人数的16.87%,通过实地考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教职工更是及少数,往往只有在全校性的运动会上,有些教职工才能去一次运动场;而经常加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教职工,占调查人数的33.03%。由此推断,我校教职工体育人口的比例不到全校教职工人数的10%。调查显示:教职工不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主要是没时间,占调查人数的 45.9%,没有适合的项目和没兴趣分别占 10.63%和 14.49%;时间与一定的健身场所不足是影响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为了改善教职工的健康水平,使不同性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一定要根据教职工的需求倾向,创设多渠道的健身路径。

3.2.5 生活烦恼与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是影响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Beta=0.265,P

3.2.6 教职工休闲方式

闲暇时间是劳动和休息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精神产品的创造和人智力的进步,是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余暇时间的休闲方式是教职工课余或周末的生活习惯和活动内容的选择性内容。从调查得知教职工的休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教职工余暇时间的选择中,看电视排第一位,占调查人数的37.75%。看书或上网占调查人数的32.93%。排第三位的是与朋友聚会,占25.7%,参与文体活动的占13.25%,排列第四。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在余暇时间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教职工完全有时间参与健身运动。健身运动虽然占去一定的时间,但换来的却是高效率的学习与工作,及终身享用的健康身体。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职工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而看电视,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能等于健康的休息。

四、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结果显示两年度检测结果均显示有近四分之三的教职工属带“病”工作状态。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三项男性检出率是女性的3倍。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高血压和胆囊炎。检出项目在51岁以前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增长趋势。 “文明病”成为影响中青年教职工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4.2.2 教职工的健康水平与教职工饮食习惯、作息方式、休闲时间的利用、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4.3.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较少。经常加体育锻炼,并且给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的教职工占12.04。而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占33.03%。

4.2 建议

4.2.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树立科学而规律的生活方式。科学膳食,降低“文明病”的患病率。

4.2.2 加强教职工健身和健康意识的教育,以促进他们体育健身理念的形成并尽快转变为实践行动,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有助于气血通畅,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新陈代谢。

4.2.3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工会、体育部等部门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为教职工提供健康与健身咨询。

4.2.4 组织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组织教职工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吸引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加大对体育健身生活环境的投入和改善扩展教职工体育健身生活的时空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因此,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思想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大力加强理论教育。继续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引导学生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

2、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党建85周年、胜利70周年等重大事件及节庆、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积极开展好“瞻仰革命地、重走路”红色之旅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团员意识的成果,加强团员队伍的建设,整该团干部作风,加强学校团干部的培训、学习,强化发展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社会主义荣辱感强的团员队伍。

二、开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社会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舆论宣传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1、充分发挥论坛的重要作用。创业论坛以“共享成长——优秀典型进校园

”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优秀青年典型走进校园,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宣传介绍道德楷模和先进楷模,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2、实施“星光助教”活动。继续实施以“阳光共青团”为主题的助教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中小学,为中小学生捐书捐物,手拉手助教活动,让学生释放余热,在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八荣八耻”的主题班会、团会,并上交学习心得,让正确社会荣辱观深入人心。

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

篇11

据调查【4】,我国慢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2000 年已高达 80.9%,死亡数近 600 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解决慢病问题迫在眉睫。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国内外的经验都已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当代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促进人类健康的首要战略。健康教育是目前开展慢病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家庭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

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5]。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质是一种干预,

提供行为改变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ABP)认为:卫生保健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因此,健康教育在改变人们不良行为方式、预防疾病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2.2 家庭及其作用

是指在同一处居住的,靠婚姻血缘或收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的人所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国内家庭医学理论认为[7]家庭功能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各种需求的能力,体现在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情感、生育、社会化、经济、抚养和赡养、卫生保健等功能。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人,人体的一个细胞一样,所以人体的这个细胞健不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家庭是否和谐,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家庭是推动科学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国民营养不良的一个关键环节。

2.3 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个人健康或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场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健康教育是以家庭健康为目标,对家庭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家庭成员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便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包括家庭居住环境卫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体育锻炼、防病知识和家庭重点成员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与营养、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休闲与健身运动。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科学对待家庭不良生活事件,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人们在家庭中可以凭借“一家人”的身份,获得外人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建议、帮助或关心[8]。

以家庭为一个集体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改善家庭中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果的现代生活方式病,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利用家庭的特殊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知识,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去除危险因素,改善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态度,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家庭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3.1家庭健康教育在干预慢病危险因素中的重要性

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因此,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发生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对于人群来说,这是最经济亦三最有效的措施。在家庭健康教育中重视生活方式教育,如控烟限酒、合理营养、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影响和相互监督,比起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建立。

3.2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病临床前期的重要性

慢病的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完全做到病因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病的发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可行的。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有利于掌握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提高家庭成员自我监护和对一些疾病早期发现和处理的家庭保健能力。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发现家庭成员中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3.3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性病临床期和康复期的重要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2-02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1]。是一种进行宣传和普及医药健康知识活动的体现,也是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本文就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工作中重要的作用浅析如下。

1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

1.1 文字形式教育 包括社区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分发传单、传发课本、小册子、以及报刊、墙板、板报等。

1.2电化教育的形式 利用广播、收音、电视台、播放光碟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报道,宣传车巡回播放音像,达到宣传的形象化。

1.3设立咨询台宣传 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活动之机,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咨询、讲解等,以提问或解答等方式宣传,免费向前来咨询的群众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增加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理性认识。

1.4开展健康教育园地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5电话回访方式 作为健康宣教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社区老人因患某种疾病多有行动不便、不愿经常外出、记忆减退、服药依从性不高等特点,故需要反复提醒服药时间、剂量、方法,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需不断提醒才能真正改变;作为一般的健康宣教很难真正起到效果,而电话随访可随时开展,在电话回访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1.6开展义诊活动 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大患者诊断疑难杂症并讲授健康教育知识,免费为广大群众量血压,测血糖,检查身体,开展健康咨询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健康知识送到广大群众的手上。

2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2.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为了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直接面对公众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环; 健康教育可以使公众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正确信息,了解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具体知识,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到事件所处的阶段,使他们保持清醒的状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维持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尽快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比如: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卫计委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方案,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作为重要防控内容,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

2.2发挥独特的保健功能作用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读书学习等。另外,健康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比如:针对一些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使他们建立合理的饮食、运动方式,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检查等保健意识,以及在血糖控制和冠状血管扩张治疗上给予指导,使服药更加科学。

2.3具有其它卫生服务的效果 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中,如果融入健康教育,都能增强其效果[3]。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分析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就是围绕健康教育内容对象、方法和时机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过人为因素可以改变;在所有可改变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则可认为是某些事件的健康教育重点。如:在预防接种中开展健康教育,通过 量信息传播,让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可提高接种率、及时率及预防接种效果,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

2.4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在卫生保健领域中,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有一些吸烟男医生,并不是他们不懂得吸烟的危害,而是他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存在不健康的因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需得用健康教育中行为干预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戒烟。

3 健康教育工作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不应该视患者为“疾病”,而应把患者看作是一个患病的社会的人,每一个患者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不同,对医学知识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对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体化教育,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因病而异,临床上病种是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预防保健措施也不一样,因此,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及作用[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10):367.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6年5月到2011年5月所收治的132例高血压患者,均根据WHO/ISH所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32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60例,年龄38-85岁;职业:驾驶员32例,会计30例,统计人员28例,电话员23例,高空作业人员17例,其他职业2例;文化程度:文盲15例,小学26例,初中35例,高中及中专24例,中专以上32例。

1.2 方法 对132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沟通、书面沟通、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将高血压病的病因、诊断标准、危险信号、病情控制等相关内容与患者及时沟通,并且强调检查血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基础知识的教育,让患者懂得并掌握高血压病的基本常识。确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案同时进行,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改变其生活方式,具体为:控制饮食、低盐摄入、控制体重、戒烟少酒、运动锻炼,在患者的自身努力与药物治疗的结合下,高血压患者只需要改变其生活方式就可以控制高血压病,不需要药物治疗[2-3]。

1.3 判断标准 记录并比较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重、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将我院本次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期间采取t检验,当p<0.05的时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在健康教育前,甚少患者了解掌握关于高血压相关因素,诊断标注,高血压危险信号等内容,在健康教育后,患者对高血压相关因素,诊断标准,高血压危险信号等内容掌握有了显著地提升,并且将其应用到医疗护理的过程中与以后的生活方式中,患者的血压、心率、体重等指标明显下降(P<0.01),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血压、心率、体重变化情况比较[χ±s]

组别 收缩压 舒张压 心率(次/min) 体重(kg)

健康教育前 147±8 90±9 92±16 60±15

健康教育后 125±5 67±4 75±11# 55±12#

注:与教育前相比,#P<0.01。3 体 会

高血压病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职业病,且发病率逐步向低龄化与多元化发展,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多种治疗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健康教育为辅助手段,让健康教育融入到人群的生活方式中,从自身来控制与治疗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效果好的治疗手段,是预防高血压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我们的护理人员应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努力提高护理水平,及时地与患者进行言语沟通,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确保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帮助他们克服精神上的障碍,使其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我院数据再次表明:在健康教育前,甚少患者了解掌握关于高血压相关因素,诊断标注,高血压危险信号等内容,在健康教育后,患者对高血压相关因素,诊断标准,高血压危险信号等内容掌握有了显著地提升,并且将其应用到医疗护理的过程中与以后的生活方式中,患者的血压、心率、体重等指标明显下降(P<0.01),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