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

篇1

新课改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得到教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于学科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开展教学,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更为细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常态的数学课堂彰显精彩的学科特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养成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习惯[1]。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如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及游戏情境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及图片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对于钟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停留在表面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利用钟表,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和学具等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中学生正在起床,墙上挂着的闹钟显示为7点,床头柜电子闹钟显示的时间也是7点。这两种实物是生活中常见的闹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钟表上的秒针、分针和时针的意义。教师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钟表时间的读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钟表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拨动钟表活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小明的一天”作为主线,让学生在特殊时间拨动钟表,使其显示的时间和特殊时间一致。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组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实践所学知识,也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推陈出新。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对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控制,确保学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任务,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具体课堂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层次、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主题,再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不应仅局限在课内,教师还应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应用到课堂之外。例如,在完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折纸、画圆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除动手类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又如,在完成“可能性”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彩票中奖和商场抽奖等问题;在完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通过组织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可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找到人文素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达到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2]。第一,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时,可适当引入数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第二,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可将各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重要性,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引入与圆相关的历史知识,介绍我国“天圆地方”的传说,如此,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在圆周率的讲解中,教师还可以重点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将圆周率精确到了第七位,一直到16世纪才有其他数学家打破这一记录。如此开展教学工作,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乐趣,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获得与数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到数学学科历史的悠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数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篇2

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数量、组织结构以及知识的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其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知识选择标准的模糊化。而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思维,还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定为课程结构构建的主要任务,并在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则主要提出了教学应该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解除学科知识对学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挤压,并利用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减少由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3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教?W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则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使知识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2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策略

2.1整体布局开放便捷,让幼儿自主按需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育已从着眼于表层的当前认知,逐渐转向关注于深层的长远发展,开放性的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

根据班级的原有设施结构,我们对美术区做了整体布局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美术方法,将大区分割成小块,并将区域充分开放化,细化美工区的操作内容,如戏墨娃(水墨画)、油你真精彩(油画)、星罗棋布(布艺)、给你点颜色看看(彩绘)、情定沙缘(沙画)等,让幼儿能自主地按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经过精心布局,我们将区域的柜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马蹄型”,或靠墙摆放的全敞开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围型,每个小区顺势而成、巧妙连接。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有一定间隔,又能自由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柜子进行分割,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后加操作,发挥区域的最大价值。

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标志规则清晰形象,帮助幼儿控制行为、形成定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对幼儿的认知、行为具有激发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区的设置中,我们注重各类标志和规则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美术区域适当的位置贴上相应的规则图示,事先与幼儿一起商讨确定,再由师生共同合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我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帮助幼儿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素养发展。

2.3作品展示彰显艺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本质就在于让幼儿懂得美、追求美、??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表象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幼儿充分感受美,善于评价美,随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美术区的设置中,为幼儿预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桌面展示、墙面黏贴、空中悬吊,或专门成列,或变成装饰,或形成隔断,全方位巧妙地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或独树一帜、或组合造型、或批量成势,展示摆放看似随意恰是有为,处处彰显艺术气息,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相互欣赏、比较评价的平台,也给幼儿美的熏陶。幼儿能自由地欣赏、观察、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幼儿的反思能力。

2.4教学手段现代化

篇3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环境下,按照初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同时又不是偏薄。初中数学一堂课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到烦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解,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数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数学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D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数学教师在微课程制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数学微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的关系。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数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

篇4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改善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只有提升了学生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1]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没有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的理解,导致数学学习不仅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只能运用到考试当中,而不能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现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老师通常在课堂上更注重于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课堂氛围的营造,这就严重导致数学课堂趣味性不强,学生没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汲取,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标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加快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一定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上可以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进而高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让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可以得到有效构建。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愉悦数学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思维发展活跃,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进行课堂知识的汲取,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完课堂知识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课堂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缓解数学课堂的压力。如老师可以把每一竖排都分成一个小组,然后老师给每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出一道乘法计算题,等该学生算出得数以后再由该学生给小组第二位学生出一道乘法计算题,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位学生回答出上一位学生所出的乘法计算题,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我们通过这样的互动小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利用情景创设进行课堂导入,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的高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开展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小白兔过生日了,兔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小白兔可高兴了,但是兔妈妈告诉小白兔说,你只可以吃二分之一,但是小白兔觉得二分之一太少了,他想吃四分之一,兔妈妈听了笑着摸了摸小白兔的头,“傻孩子,那就让你吃四份之一吧。”小白兔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四分之一的蛋糕时却并不开心,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老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讨论,然后老师再拿出一张蛋糕的图片,通过折叠的方式进行演示蛋糕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分别是多少,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趣的问题情境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断探索实践、进行知识的验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以此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加快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巧妙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加强学生深度理解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2]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展示相应的教学问题:小白兔、小花狗、小熊他们三个一起去郊游,一共带了10个面包和7瓶水,他们应该怎么来分配这些食物呢?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探究,让学生先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加强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有效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置,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加快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地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开展。

(四)利用微课引导课前预习习惯,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生成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获得一定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种自觉的、长期的、不易转变的、稳定的数学意识和行为,包括观察能力、问题意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也包含创新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等高层次内容。数学素养无法通过直接传授来获得,那么,小学数学教师究竟要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求知欲望,唤醒潜能,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很多时候教师担心学生年纪小,因此不敢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是不相信他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呆板的填鸭式教育,无益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张口说出自己的问题,善于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结束之后,我在黑板上给出一个算式:39+57=96,请学生思考,根据这一算式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采用抢答模式。学生跃跃欲试,有人说道: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世博会,一年级去了39人,二年级去了57人,一共去了多少人?还有人说道:小明去商店购物,买文具花了39元,买水花了57元,一共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陆陆续续提出不少问题。这实际上培养了他们的应用题意识,让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应用题,很容易地从繁琐的文字当中准确梳理出数量关系。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解题能力有效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近几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但是与这一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是,传统灌输式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背会了书上的公式定理,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是两眼一黑、无处下手。

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室里“动”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讲解完长方体表面积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我为老师做粉笔盒”的数学活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对粉笔盒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然后需要准备纸张,并在纸张上绘制相应图形,最后裁剪张贴。

这一过程,第一是提高了计算能力;第二是加深了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第三是提高了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转化这一问题的认识;第四是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上解放出来,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对渗透核心素养培养也非常有意义。

三、关注过程,提高再造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机械学习变为积极自主的再创造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再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圆柱、圆锥体积的复习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扑克牌,以不同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至少可以得到几种圆柱?这些圆柱体积是否相同?学生很快发现,由于旋转轴的不同,所得出的圆柱体积并不相同。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平面图形,并请学生思考,这组平面图形以不同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找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之后,我继续引导他们开展探究,尝试用自己身边的事物,亲自动手转一转,看可以得到哪些启迪。有的学生拿起数学课本旋转,有的学生拿三角板旋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相当和谐。

在这一复习过程中,将圆柱和圆锥体积知识同图形的旋转相互联系,不仅使圆柱和圆锥知识进一步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实现了课本知识的再造,有力地促进了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对社会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未来社会中,人们应当在数学方面具备更高素养。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适应数学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必然之举。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积O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核心素养的功能是获得可以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课堂上必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做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我在讲“用数对确定位置”r,引导学生可以从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位置时,然后问学生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就像你是四年三班的学生可以简答写成四・三一样。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出许多方法,最后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不要轻易的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的替学生思考,否则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体现了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蕴含了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

二、赋予学生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尽量多的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及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的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由于小学生性别、性格及能力的差异,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前一定要做好调查,对学生的各种水平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合作的是挑战性内容,合作前教师要给学生讲清规则,如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两分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由负责人安排每名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人要学会倾听,最后讨论达成共识。长此以往,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不断提升,这也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点。

三、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是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不要盲目迷信课本、教师权威。学生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内化自己所学知识。质疑是创造之源,释疑是创造之母。事实证明,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尊重、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苏霍姆利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我们还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巧探究,以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如在讲圆的面积时,可以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大提升,这种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篇7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的需求也越发的多样化,正是基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方能为社会提供和输入大量合格的人才。而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这就是我们题目中所谈论的“核心素养”问题。正是因为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在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实现良好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核心素养理念对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那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1.自主性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课程、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探究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方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一点对于促进数学课程的改革,对于促进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创新性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创新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现代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则是体现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国外的教育来讲,以美国为例,在七八十年代人家的教学改革就已经将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要重点。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因此,创新性也可以作为当前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4.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诚然,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让这些理论化的知R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实践性成为当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很多案例和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对策

以上,笔者主要是从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社会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讲,不同的时代,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现的,往往都是和时展相适应的关键能力。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呢?

1.强化自身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对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否和时展相适应,是否和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想适应。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水平,为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自身的学习,可以从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灌输式的,或者是题海战术式。尤其是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每天面临的都是大量的试题,做完以后面临的就是教师大篇幅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例如,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这种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的手段是很多的,如课堂教学导入、情境教学法等的运用,都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交流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交流和反思是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必由之路。为什么可以这样讲?我们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里的当局者,我们可以认为是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清楚,那和学生之间良性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最终为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篇8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国内外重点研究课题。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宗旨是解决落实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通过新课程标准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关于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国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在核心素养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文献中从课堂教学管理优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授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习题课和微课优化设计以及合作学习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教育见习期间,深入中学课堂,重点听了不同内容和不同年级的课,了解课堂教学,跟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原因,并对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1课堂教学发现的问题

1.1课堂教学目标形式化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既能够引领课堂教学方向,也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下,我国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改革按照先后顺序经过了“双基”“三维”和“核心素养”三个阶段。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考虑的维度也要更加宽泛[2]。在见习过程中,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教师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因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所以教师不可照本宣科。首先,根据“新课标”先理解整个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特点,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及其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认知特点和学情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次选择课型、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指导、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教学环节[3]。

1.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习题讲解方式陈旧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神兵利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复杂的图像和公式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5]。在见习过程中,习题课流于形式,未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和交流,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主体,学生成为附属。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不仅限制了个体发展,而且还容易滋生厌学情绪[6]。

1.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趣决定了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说当对新事物有兴趣才会有探求的欲望,对知识学习亦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递,教学中也应结合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7]。在见习过程中观察到,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数学学习与兴趣的培养有欠缺,部分学生因为不了解其具体应用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简单易懂,学生只要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但是对于初中数学知识而言,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课上认真听讲,还需要课前有计划地预习和课后及时地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内容出现变化。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由数字直接表示,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增加了字母的表示法,从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2解决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采取措施,逐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2.1应用导学案,梳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案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学生学习任务和预期要达到学习目标[8]。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自行预习本节课知识内容,并给学生布置学习重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对教材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构建知识学习框架体系,梳理归纳知识点,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导学案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知识有整体的把握,课上老师的讲解犹如画龙点睛。学生通过导学案设计,了解学习目标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老师也通过导学案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和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能够合理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正确理解合并同类项并通过转化归为基本型ax=b(a≠0)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中应体现四步解方程。特殊的方程通过化简并合并同类项、移项、基本型ax=b(a≠0)和获解x=b/a(a≠0)。学生通过设计解方程的解题导学案不仅能掌握基本内容,更能准确认识重点难点内容合并同类项及其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作用和重要性。

2.2师生角色互换,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开展,学生失去了积极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得不到发展和提升。而现代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学生有相互交流和思考问题的环节,通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尝试放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讨论学习探究教学模式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最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加以点评[9]。例如,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属于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习题课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分组讨论和答疑总结两个教学环节。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节课所学的判定定理,然后各组讨论习题的解法、各组解释和说明习题的解法,然后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方法的分享;第二环节是教师答疑、点评各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同时对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掌握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研究教学方法的宗旨是使学生主动学习。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只有学生有兴趣,产生好奇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中班币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策略之一。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1节积的乘方课堂教学中,从最基本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用法则解决相关问题,施以班币奖励。结合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不仅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复杂的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现,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提升。例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属于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堂教学中,探究点与圆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来展示动态过程[10],将篮球看成是一个质点,将篮筐看成是一个圆;将海平面看作直线,将太阳看作是圆。熟悉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总结

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线,深入课堂教学探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目标。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初中数学学习相较于小学数学学习抽象性更加明显,要求学生有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中小学阶段衔接课程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有待优化;三是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身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故此,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小海.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3〕孙晨红.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4〕杨浩.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5〕黄如程.初中数学概念类微课优化设计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6〕毛文婷.中学数学习题课优化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7〕陈昭岭.浅谈提高学习兴趣的五个方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44(09):20-21.

〔8〕顾继玲.数学“学案导学”研究述评[J].数学通报,2012,77(12):1-3.

篇9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深化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课程特点,对确立教师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数学的法则、方法、程序进行正确的解释。纵观我国各师范学院的小学专业课程发现,普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缺乏标准,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或是使用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学习难度高但和小学数学教育关联弱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或是开设综合大学开设的着重于工科或经济的数学课程。据调查两所省属大学对师范生开设的数学类教育课程发现,这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使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在选择时产生凭经验、图方便的随意现象,导致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小学数学教育素养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完善。关于“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能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实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教育信念。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高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实践过程中缺乏指导。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实习方法,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导致部分学生敷衍实习。缺少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经历,必定会影响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

二、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小学数学的教师素质,也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将对教师的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甚至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将培养小学教师纳入高等教育中。因此,这些国家的小学教师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可以成为我国确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08年,美国教师委员会做出一次重要报告,报告内容显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各教育学院间差异很大,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相似。为此,美国收集了全美77所教育院校的教育课程、大纲,进行了两年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和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才有助于教师在职前学到需要的知识。纽约城市大学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外,英国在1982年《学校中的新老师》报告之后,建议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教育,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新加坡等国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确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数学家、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等各方力量,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理论,整理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给各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其他高级数学教育课程的影响,对数学学科的知识考虑很多,设置了许多和小学数学关联较小的课程,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等课程反映了现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解,能够开阔职前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开展数学教育工作。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将高数学科和小学数学有机结合。建立教师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只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知识理论之后,进入小学课堂,亲身观察或实践,有助于帮助其掌握教学程序和基本策略。

四、结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面推进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好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小学数学课程具备的标准统一、重视基础和实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体系标准,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这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对确立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些许积极影响。

作者:管云霞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篇10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行走的方式、教师设计的教案与实施的途径,然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同样影响着课堂教学评价。现代课程理论指出,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无论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都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成长为前提,以学生之“学”评价教师之“教”。

1. 学生生命成长是其核心

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旨便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任何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其课堂教学的效益便无从谈及。首先,这种核心理念要投射在教学目标上。新的课程改革一改传统数学教学仅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教师更应该关怀的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下的生命成长因子,诸多良好学习习惯的锻铸、积极向上情感的构建、和善适切的数学思维的锤炼,甚至是正确人生观与价值的形成等。其次便体现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流程之中。应该说,基础知识以及基础能力的形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并非本质意义上的矛盾,完全可以在相同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妥善而完美的解决。

2. 教师的素养提升是其关键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业务水平的专业发展,评价的方式与途径应该摈弃传统评价中似是而非的内容,应该剔除形式主义占据上风的无聊形式,应该免除急功近利的冒进主义。在评价内容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节的得失,而要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总结归纳出教师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剔除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使教师在几节课中得到更多的发展与飞跃。

3. 以学论教实施是其归旨

以学论教涉及了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传统课程评价观更注重教师是如何教学的,似乎评价教师就该从教师呈现出来的教学技术与状态入手。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背离。教师之教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切合学生学习状态下的主动融合,是为学生之学服务的。以学论教可以从更为细微的层面给予评价以极具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学生行走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要素皆可成为参与评价的内容。只有树立了以学生之学位核心的评价体系,才能将课堂教学研讨的重心转移到教学对象学生的层面,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益。

二、呈现策略: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方法

从操作层面审视,评价策略解决了如何评价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交往互动过程。所以,整个教学流程并非是串联电路板的一线到头,而是相互交错的内容交杂。相对应的是,整个教学评价也不能指向于单一的指标,这样才能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一节数学课的质量与特质。

1. 课堂体察

相对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中的数据性特点,课堂体察的评价方式则更多深入于课堂之中。评价者可以通过体察的方式,通过视觉的观察、听觉的感受以及心灵的体悟直接了解学生的认真程度,在体察学生的状态与反应中感受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见下表)给予学生刺激的状况反映。

2. 交流研讨

这种方式是当下教学评价的主流方式,执教者与听课者之间利用言语的交流,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式的利与弊。在这里,两者之间不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双方秉承真诚,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收获和失败加以研讨。这种评价方式之于课堂体察而言,可以更加深入有效地组织深度探究,对于认知成败得失的理论缘由具有无可替代重要作用。

3. 全面吸收

篇11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仅是简单的解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赖于数学技能和相关知识,并且高于知识和技能,凌驾于数学方法和思想之上.想要真正理解和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建立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就需要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进行准确的掌握.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持续性、阶段性、情境性、抽象性、习得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化获得良好的发展,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的数学发展.

一、数学文化熏陶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数学文化存在属于数学本身的变化特点以及本质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数学文化熏陶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促进,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数学文化具有加强的美学价值、智力价值、理性价值以及知识价值等,能够通过数学图形、公式以及符号等帮助学生深入欣赏数学当中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分析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1].数学文化当中包含数学思想、显性知识,还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态度以及情感等一些隐性的东西,当数学精神、方法、思想以及知识等共同作用时,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当中感受到数学精神的发扬,有效地丰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

二、数学理性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从素养不同的发展角度来讲,不同学科应该使用不同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有效地实现将核心素养融入每一门学科当中,这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小学数学这单一的学科来讲,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理性思维紧密相连.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经历、体验和观察等过程逐渐形成一种能够理性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游戏加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将学校中的球架、旗台、教室、大门等主要建筑画在同一幅图中,并且标注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很多小学生对方向感和位置感的掌握程度非常弱,教师可以应用这种数形结合思想,使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更加形象化,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位置与方向,提升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课程改革

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更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充分利用教学提升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w性以及差异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坚持以生为本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将数学核心素养也包含于课堂教学当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落实[3].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如,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详细地认识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构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摘要】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传统课堂练习的批判与审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再加工”、对课堂练习进行“再创造”,大胆进行课堂练习的转型。在不断“磨题”的过程中,发挥“好题”在教学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核心素养真正在数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好题 核心素养 转型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下,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单纯解题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再加工”,对课堂练习设计进行“再创造”,不断“磨”出有思维价值的好题,利用这些变式题和开放题来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发挥习题的价值,真正促M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研读教材――教材练习的“再加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材中的许多例题和习题只是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些范例,而不是一本“圣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教材练习的“再加工”,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教材例题和习题的诊断和“再加工”,利用加工后的素材进行新的课堂实践,与原有的教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教材的修订提供新的素材和典型案例,能够更好地加强教材建设。

1.“换血”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材练习体系中,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视还不够。教材中的习题非常单一,素材不够丰富,不利于学生建构核心数学概念。例如,《乘法的认识》课堂练习素材中可以将“点子图、方块图、方格图、数线图”等直观素材引入教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可见,我们需要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再加工”,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更好的“学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习题:观察下图,说说“3×4”的意义。

(1)根据上面的每一幅图,说说“3×4”的意义。

(2)你能再举一个“3×4”的例子吗?

理解乘法的意义是乘法学习的关键,通过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内涵,学生对乘法的认识逐步抽象,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充分和深入。

2.“补钙”

当前,许多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缺乏挑战教材的勇气,更是少有批判精神,不敢否定和超越教材,也就难以发现教材中练习设计的不足,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对数的认识往往偏重于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强调数的意义的理解,而让学生估计和猜测的素材比较少,更少见渗透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学生难以找到估算的“抓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中,可增加这样的习题:

(1)估计:《三字经》大约有多少字?

①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

②圈出一百字、二百字。

③估计:一共有多少字?

(2)在一条数线上,只标出了0和8000这两个点,让学生画出4000和500这两个数所在的位置。

(3)假如要数1万个1元硬币,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请您设计一个方案。估计一下,如果每秒数1个,日夜不停地数,1天能数多少个?

3.“减肥”

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练什么。数学学习过程成了不断训练技能的过程,虽然技能熟练了,但很多时候思维却僵化了。现行教材中的习题过多关注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习题的思维含量,特别是计算的策略以及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我们进行了习题的比较研究。

[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

A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31×23= 59×62= 42×32= 38×11=

……

B练习:

观察下面每组算式,尝试计算,发现规律。

6×6=365×7=35 ?摇9×9=818×10=80 ?摇14×14=19613×15=195

(1)已知25×25=625,根据这个结果,不计算,你能知道24×25等于多少吗?24×26呢?

(2)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3)从上述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

C练习:

不计算,直接判断(将左边乘法算式和右边对应的计算结果连起来)。

75×48 1794

26×69 3600

36×69 972

82×11 2484

81×12 902

A练习只是强化学生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反复计算中培养运算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对笔算乘法的算理是一知半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如此枯燥乏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时,是否想过为此花费了多少宝贵时间?是否想过这些究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产生多大价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有多大影响?大量的机械烦琐的计算练习仍然充斥于我们的课堂,当计算占去了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时,它的价值已经走向了负面,可能会产生“熟能生厌”,甚至“孰能生笨”;案例B中的练习不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更加关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是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是培养小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练习中,学生从对具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提出猜想,然后再举例验证,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理的启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C练习中,不让学生直接计算,而是根据乘积个位上的数字特征进行判断,这里不是孤立地去解决某一道计算题,而是需要学生整体考虑,在直接比较乘法算式乘积大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筛选法”策略,使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就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可见,教师要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能够了解教材中的数学本源知识和核心概念,在教材的加工创造中,可以提高解读教材和练习设计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例题和习题进行诊断和改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更好地得到培养。

二、练习设计――课堂练习的“再创造”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习惯于设计运用特定知识和技能、习得特定内容的机械性练习。其实,理想的“练习”应当是开放的、探究的、自主的。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记忆型教学”走向“思维型教学”,从“机械性练习”走向“有意义练习”。因此,要对课堂练习进行“再创造”,让其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1.练习目标:是“授人以渔”,还是“提供渔场”

许多的课堂习题过多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习题的思维含量,特别是计算的策略以及对数感的关注。例如,在设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课堂练习时,我们进行了习题的比较研究。

[案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堂练习

A练习:

选择:732÷6=( )

(1)92 (2)102 (3)122 (4)144

B练习:

选择:2÷6=( )

(1)12 (2)202 (3)137 (4)144

在A练习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通过计算求出商,不会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判断,没有达到习题应有的思维价值;在B练习中,通过适时“留白”,学生无法直接计算,“逼”着学生去思考,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填补认知“空白”,饶有兴趣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数感,锻炼了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可见,给学生完整的条件或数据可能形成暗示,暗示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半成品”题目的思维价值要高于“成品”,真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渔场”。

2.练习方式:是“机械操练”,还是“尝试探究”

课堂练习不只是让学生简单操练,而要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不断地尝试探究、发现数学真理,真正走一番当年数学家的研究之路,甚至有更新的数学发现和创造。这样,练习就可以作为一种内在的飞跃和生活的提升而得以幸运地体验。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课堂练习

A练习:

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再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B练习:

(1)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

(2)三角形逐渐缩小,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

(3)想象:三角形缩小成一点,剩下的这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

(4)思考:减少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会减少?

在A练习中,学生用量角器来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其内角和。由于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很难让学生确信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等于180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操作工”,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操作,缺乏探究精神;在B练习中,教师通过创造性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进行深入思考: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三角形变小后,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如果三角形逐渐变小,直到消失后变成一点,这时剩下的几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现在会少了180度?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就会坚信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尽管没有测量,但在学生的想象和推理中,已经主动探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3.习题选择:是“查漏补缺”,还是“靶向治疗”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把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夯实、完善。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易忘处“精准发力”,把每道习题用足、用好,发挥习题的价值。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而且通过“靶向治疗”,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练习

A练习: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B练习:

你能求出哪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A练习中,学生只是机械套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其实,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还存在许多“病灶”。例如,受长方形面积计算负迁移的影响,认为是两条邻边相乘;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不对应时,也会盲目计算。这样的课堂练习,缺乏针对性,无法“标本兼治”。在B练习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让学生不断地去“试误”,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建立起学习的自信,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迷途中走出来,这是学生未来的数学基本素养。只有这样,练习才能到达完美的境界。学会领悟自身的自然本性,发现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有助于“练习”真正拥有人性的高度,使“练习精神”在数学课堂中熠熠生辉。

可见,教师要通过不断“磨题”,抓住数学核心知识,围绕数学学科本质,对课本练习进行“再加工”,对课堂练习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考、主动构建和完善新知。唯其如此,才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筻

篇13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保证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技能与方法,使其可以灵活地处理数学问题。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数学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学生应用数学的视角与数学思维去客观、理性地分析并解决事情的能力。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应用于实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渗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操作能力,真正地培养出高智商、高能力的人才,保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1.体现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使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数感意识等,这些数学素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启发,从而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说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数学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其中的“宗”,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数学题中“抽丝拨茧”,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答案。而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他们数学素养的高低,也就代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强弱。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保证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借助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素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的学科,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设计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其自主地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主体地位的实现。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分一分与除法》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中秋节,妈妈从盒子里拿出了6块月饼,要保证公平,那么爸爸、妈妈和你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块?”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都会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

2.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数学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多思、多问,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内容理解透彻,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懒于动脑思考,等着教师带领他们分析学习,这样的现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数学教师也要引起注意,在数学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十分普遍的,如周一升国旗,推教室门,风扇的转动等,那么这些运动的方式相同吗?我们可以怎样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认真地思考问题,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主动学习探索的意识,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

3.开展数学活动,增强数学意识

寓教于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在轻松愉快分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提升,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也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出诊”,让学生扮演医生,为计算式找到“病根”,并“治疗”,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教学的趣味。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与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性科学的思维,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