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

篇1

目前,我市的物业服务收费实行的是《沈阳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等级考核评定实行办法》(沈价发[1999]202号)。《办法》确定了“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将住宅分为普通住宅、中档住宅和高档住宅,针对每档住宅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其中,中档住宅四个等级收费标准。该文件的出台对当时我市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规范了物业管理的收费行为。但在几年的实际操作中,反映出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标准过于笼统,过多依据建设硬件的档次确定收费标准,忽视了软件服务,没有将服务项目、服务水准与收费标准相对应。二是透明度不高,业主对收费标准的确定不十分清楚,实践中,一些小区的业主认为如此之高的物业费却得不到等值得物业服务不愿再继续缴纳物业费,出现欠交甚至拒交的情况,收费率的下降,久而久之导致服务标准也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对物业管理服务造成纠纷形成的投诉,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四是相应规章滞后,非诉讼阶段的纠纷投诉处理缺乏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

二、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及纠纷投诉处理机制的方案

1、质价相符的收费标准的建立方案

为有效解决好目前我市的收费体制问题,应建立实行“菜单式”收费标准。所谓“菜单式”收费标准就是将物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与相应的收费标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业主可依据不同的服务标准及收费标准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服务标准和支出相应费用。通过该收费标准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费的定价制度,让业主明白价格的组成方式,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明明白白交费。

采用“菜单式”收费标准,科学计算和分摊物业管理费是关键,物业管理费的实质是业主对物业管理方围绕共有物业的运行、维护、管理而发生的物化劳动以及相应管理收益的补偿,它是由管理费支出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报酬组成。我市物业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费用定价依据的不足和管理费支出成本的不透明是造成业主认为物业管理企业收获佣金过高,服务质量却很低劣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物业公司公布定价依据,加大成本支出的透明度,定期、不定期的公开支出项目、具体金额,让业主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如业主对某项费用收取、支出存在较大异议的,可会同物业管理企业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核。确定合理的物业管理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的分摊方式。目前,物业管理费的分摊有以下几个模式一是物业管理方按照物业管理方按照业主要求和共有物业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需要测算出管理费,再按业主拥有的物业面积(包括分摊面积)进行分摊。二是将管理费划分为项如治安费、清洁费、绿化费等事先确定标准,再由业主按时交纳即“以项核定、按项收取”。三是按业主拥有物业面积大小将物业分为大、中、小户分别确定管理费标准,再由业主定时定额交纳即“以户定额、按户收取”。四是按物业管理需要,先由管理方垫付费用,然后按户或室内面积分摊给业主即费用分摊。其中,第一种分摊方式是较为广泛采用的方式,但这种按业主专有物业面积分摊方式与物业管理费本质相悖。因业主共同拥有共有物业的所有权其享有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2、投诉处理机制的建立方案

任何一个民事纠纷发生后都可以采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个途径解决,物业管理纠纷当然也不例外。这里所讲的投诉处理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非诉讼阶段的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根据服务内容等级标准及物业管理合同,物业管理企业不达标或业主无故欠费,经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可向消协、社区、小区办、直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部门及时对投诉情况进行处理。属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的,应在相应的收费项目中按比例给相关业主赔偿,以约束物业企业,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使投诉者有章可循,处理者有法可依,应尽快制定《沈阳市物业管理服务投诉处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办法》应详细规定受理投诉的机构及其职权、投诉的形式、受理的条件、处理的期限、处理结论的效力等。

三、实现方案的对策

1、“菜单式”收费标准的建立和《沈阳市物业管理服务投诉处理办法》的实行是关系到广大业主和大量物业公司切身利益的事,也是当前我市物业管理中必须解决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实体上的问题和一个程序上的问题。该方案的制定实施,应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和各方听证。

篇2

“福利养殖金猪奖”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非政府组织——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创立的奖项,“好农场”系列奖项旨在表彰对推广猪福利有突出贡献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目前在欧盟已有超过600 家国际大型企业获奖。

2013 年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合作,将“金猪奖”引入中国,首次在国内企业中评选“福利养殖金猪奖”,旨在鼓励中国畜牧企业发展福利养殖,增强企业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什么是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如何适应其所处环境,满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科学证明,如果动物健康、感觉舒适、营养充足、安全、能够自由表达天性并且不受痛苦、恐惧和压力威胁,则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

食品安全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每几分钟里就有人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致病,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5 000人因食品安全问体而感染致病,投入超过40 亿医疗资料用于有关问题的救助。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畜共患病出现,包括SRAS、猪流感等都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组织,包括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联合国粮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都在关注人畜共患病和动物健康与福利,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起草了在农业领域的负责投资原则:支持动物健康与福利促进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安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IOE)也提出了动物福利指导性原则,其中重点强调动物健康与动物福利之间的重要关系,人类要承担照顾动物的义务,保证他们的福利,而提高农场动物福利就可以促进生产效率,保证食品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不健康或者说亚健康的动物进入到我们的人类食物链中,就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伤害,所以动物的福利与食品安全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说保证动物福利,给它们良好的养殖环境,就是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除了养殖环境,在活体动物的运输和屠宰中也要注重动物的福利,因为运输途中导致动物应激,会增加动物对感染和传染性的易感性,增加动物间的接触以及疾病的传播,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我们应当减少活体动物运输的数量以及距离。还有在动物运输和屠宰中要小心处理动物的粪便,因为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可能导致肉被污染最终使人类感染。

如何保证动物福利,比如减少活体运输数量就要增加卡车数量,缩短运输距离就要在养殖场周围建立屠宰场,这样就能避免运输活体动物,从而减少动物应激,但这些措施就要增加成本,但可以让动物的健康得到保障,前欧洲健康及消费者保护专员David Byrme 说过“虽然从短期来看成本较高,但从促进生物安全以及动物健康等长期受益来看,未来必将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另一方面,就经济角度来说,农场提高动物福利,动物疾病减少,就可以减少饲养成本,在售卖时因为肉质质量好、健康,销售量高、价格也高,在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增加了经济效益。

篇3

野生动物管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尝试平衡野生动物的需求和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野生动物管理可以包括运动狩猎、野生动物保护和疾病防治。同时,野生动物管理已成为一个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和地理的综合性的学科,以期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1]。目前,野生动物管理学已经是是我国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学科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旨在于探索如何将国际野生动物管理学领域的科学积累和学术成果适时融合于相关教学实践,有效地将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培养未来领军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优秀人才。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活跃的组成元素,发挥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Chapman J I, and Reiss M J.),是维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管理是野生动物发挥服务功能的根本保证措施(蒋志刚,2001)。

野生动物管理是应用生态学知识,控制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境,以协调动物和人类需求,永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一门科学和技术;是应用现代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全面增加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价值,使人类获得最大效益的理论与技术(马建章,2004);是为达到人类所需要的特定目的,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通过精心调节种群、生境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科学和艺术( Stanley H. Anderson,2002)。

鉴于野生动物管理学在我国的教学历程相对较短,应用范围和实践过程有所局限,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加深理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野生动物管理学理念的形成和演变

在远古时代很长一个时期里,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主流认识是 “野生无主,谁猎谁有”。产生和维系这样的理念当然与当时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狩猎工具简陋,方法原始,步行使移动能力受限,生产力低下,无法获取更多的猎物;同时,由于人口规模小,自给自足并无资源竞争导致的生存压力,加之储存能力低微,因此避免了大量狩猎的发生。但这种原始却合理的生活理念很快便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冲击和挑战,随即形成了野生动物资源管理诞生的土壤。

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萌发了野生动物管理的理念,这在世界上应当是比较早的。当时由于不断增减的人口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野生动物在一定程度存在过度猎捕的现象。据《商子画策》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不卵”,黄帝要求百姓不得猎取幼兽,不捡鸟卵,以保障野生动物种群的生息繁衍。即便是现在看来,这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依然足够先进,是人类顺应自然万物生长规律和谋求共存的和谐发展理念。

我国历代遗留的典籍中不泛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文献记载。至尧舜之世,《尚书尧典》记述舜帝任命伯益为虞官,即当今自然保护机构任职的过程;《国语》、《吕氏春秋》、《管子》、《孟子》、《苟子》等书中均涉及“野生动物关系国计民生”的论述,西周时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涉及建立保护制度、田猎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杨林元,2010)。

此后,早期的欧洲也逐步形成了禁猎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理念,古雅典曾颁布禁止百姓狩猎的法规,英王朝对于狩猎方法、季节、动物性别和年龄以及栖息地都实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的控制。

现代野生动物管理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美国。追溯到1839年,罗得岛(Rhode Island)规定了从五月到十一月禁止狩猎白尾鹿,这应当美国最早的关于限定狩猎季节的狩猎法规。在此期间,管理主要集中在限制狩猎的相关法规。当时立法者还没有考虑人口规模或需要保存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8]。

Aldo Leopold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专著《狩猎管理》, 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他还成立了野生动物学会,从而奠定了野生动物管理学科的基础,并将野生动物管理学定义为“使土地生长可以每年收获野生猎物并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艺术”。Leopard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可用于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从而产生丰富的“作物”- 野鸭、鹿和其他有价值的野生动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生动物管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开始受到动物权利活动家和环保主义者的挑战,同时保护生物学的上升也使其独立存在的地位有所动摇。尽管野生动物管理依然保持着实施“濒危物种法”和其他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核心地位,生物学家已经把野生动物管理的重心从关注单一物种的保护和恢复转向了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近代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发展迅速,开展野生动物资源分布调查的研究,建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的相关法令。尤其建国以后,国家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重视度提高,通过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和自然保护区,加大科研力度等措施,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世界各国的野生动物管理逐步实现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依法而治和科学管理,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在平衡野生动物需求和人类需求和新理念上实现了高度一致和融合。

二、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的时代特征

野生动物管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保护实践中。野外实习主要是要掌握适宜的野外研究技术,培养学生野外科研素质,全面、规范地掌握保护区建设、科研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社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将穿插多次课堂情境模拟实践和外业实习,深入保护区了解当地保护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模式,根据已学内容,对保护区管理方式和技巧提出科学、有效和可行的管理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首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日趋多样的媒体为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和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若把网络的优势作用扩展到野生动物管理中,将为保护行动的强化,信息及时有效的交流和信息覆盖面的拓展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网络教育克服了课堂教育地点条件的限制,满足更广泛受教育者的需求和便利进行知识传递的需要,也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式如能力培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在不同情况下和一定范围内制定适宜的规范,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约束信息传播范围,避免造成重要信息泄漏和共享信息的非合理利用也至关重要。

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在课程结束后将课件等教学资源共享于班内每个同学可以登录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帮助学生复习准备考试内容,巩固和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不可忽略教育受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教学的影响。众所周知,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而是多角度、多领域发展,针对教育受体的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提高受教育者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实践中的积极性,使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教育面广泛,手段鲜活,效果更加突出。

三、解决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问题的综合对策

笔者认为应把全面提升“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水平,有效地将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显著提高“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学科本科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契合造就未来领军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领域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优秀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建设可分为不同层次,多样化,包括教学大纲、课件制作、教材建设、试卷习题、授课过程、教学录像,教学评价等。采用丰富多样的多维教育模式,包括课程教育和远程教育,能力培训,不同媒介如在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地野生动物管理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训,公共媒体的介入,网络建设,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应运而生的各种全新的模式。不同的模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模式之间可以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野生动物管理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不同层次的实施模式将分别阐述。

(1)教学大纲: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现有相关课程教学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野生动物管理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现状,充分考察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教学大纲。

(2)课件制作:遵循教学大纲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野生动物管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原则,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制作精品课件。

(3)试卷习题:逐步充实完善本课程习题和试卷库,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和热点问题,采取点面结合、难易结合等题型配置,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兴趣,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4)授课过程:根据学生的专业结构和知识需求,灵活运用课件等教学资源,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互动,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5)教学录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以便于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逐步调整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高质量教学影像资料,提供优质教学信息服务。

(6)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跟踪,建立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教研组内讨论、组外专家评审以及学生评价等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Chapman J I, and Reiss M 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Potter, Dale R.; Kathryn M. Sharpe, John C. Hendee (1973) Human Behavior Aspects Of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U.S. Dept. of Agriculture. p. 290.

[3] Bolen, Eric G., Robinson, William. (1999). Wildlif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Stanley H. Anderson,(2002)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anipulating populations and habitats for the animals and for human benefit.

[4] Eric G. Bolen, William L. Robinson, 2003,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to popula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and their plant and animal associates in a manner that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the needs of population and the needs of people

[5] Wildlife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2006, A. Sinclair et al. Blackwell.

[6] 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84, James A. Bailey,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lark E Adams,Kieran J Lindsay,Sara J Ash. Urban wildlife management: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in North America:Daniel J Decker,Tommy L Brown,William F Siemer,Wildlife Society.

[7] 《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J. Bailey, 1984,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篇4

给小动物美容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美容技巧把宠物的优点表露出来,尤其对那些长毛的猫猫狗狗来说,它们的漂亮毛发更需要我们精心地呵护,日常的家庭护理可能会做得不够彻底,所以带它们定期去做一做美容更是很必要的。

再说宠物美容对“宠物宝贝”们的健康还大有益处。例如梳毛不仅是对宠物形象的修饰,同时还起到按摩皮肤、增加血液循环,使宠物不生皮肤病。据了解,全套宠物美容包括洗澡、做造型、清耳朵、剪指甲、剪脚底毛、清理等等。

给宠物做美容第一步先要梳毛,因为有的顾客平时不经常梳理宠物毛发,使得它们的毛都粘连到一起,所以在做美容之前一定要把毛发都梳理开了,这样才能够为好的造型打下基础。第二步就要修剪指甲和脚底毛、清洁耳朵。

剪指甲可要特别小心,因为有的狗脚部血管长,稍不注意就会剪出血,让本来就害怕的小狗更加不老实,急了之后还容易咬人,主人也会不满意。李新说,虽然这个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有耐心,好好哄着宠物,并且非常细心,还是很有意思的。做完了这些基础护理,第三步就是洗澡了,在洗澡之前要用棉球把宠物的耳朵塞住,以防进水。通常他们会给宠物洗两遍,冲洗干净之后,第四步就可以擦干、吹干了。吹干之后,再将毛梳理拉直,然后就可以修剪了。根据不同情况还有季节的不同,采用的修剪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整套的宠物美容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大一点的宠物甚至要弄一个下午。有时候一下午都要弯腰给动物梳理、清洗、修剪,晚上回家感觉自己腰酸背疼的。另外,还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有的狗不知怎么的就咬人,而且力气特别大,要是没有耐心真是做不来。不过看着自己修剪出来的漂亮宝贝,心里还是很满足的。

宠物美容师到目前为止还未得到国家职业认可,它只是由于市场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岗位,工作内容包括基础美容、造型美容和医疗美容三部分。基础美容包括梳理、修剪指甲、清洗耳朵等;造型美容主要是给不同种类的猫狗做出相应的外表造型;医学美容则是宠物美容最高级的部分,也是最专业的美容,它包括立耳、断尾、腿拉直、面部整容等美容手术,医学美容必须去专业医院做。

从业要求北京开始推行宠物医师技能鉴定

从事宠物护理的人员一般分为宠物医疗和宠物保健两类。宠物医疗主要是对宠物的疾病进行治疗。宠物保健的内容则主要是给宠物美容。从事宠物医师这一职业的人员首先要有爱心,爱护小动物,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有国家兽医专业中专或大本以上学历。

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凌凤俊博士介绍,近几年,北京等发达城市才开始逐步推行宠物医师技能鉴定工作。目前北京市正规的宠物医院医师都已经经过职业鉴定持证上岗。需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一年以上从业经验或者中专以上学历、五年以上从业经验才可以向农业兽医主管部门申请,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取得证书。

而宠物美容职业鉴定还在发展中。宠物美容的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关的兽医基础知识和动物护理知识,了解动物的生理习性,这样才能保证在动物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做美容。此外,还需要去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培训,才可胜任这一岗位。

职业前景全国从事宠物保健人员只九万

据北京保护小动物协会专业宠物美容分会的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宠物美容市场的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增幅超过30%。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认为,宠物的生活不应仅仅停留在“温饱”上,宠物美容发展空间巨大。

篇5

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评估理论教学质量、考核学生素质的必要条件。而机能实验教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护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一同进入了“互联网+”的大时代。如何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建设高效课堂在高职护理专业机能实验的课堂中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将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1机能实验教学现状

1.1机能实验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自20世纪80—90年代,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3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并成立相关的机能实验中心。以期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科研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也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实验室,开设包含机能实验、形态实验、微生物实验在内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并编写了适合我校高职医学生应用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材,内容包含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与使用方法、经典实验方案和综合性试验方案等。

1.2教学内容

现在国内各院校的机能实验教学多以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传统的机能实验课程也只是简单的验证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某一知识理论和巩固,缺少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系统的疏导。而课上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完成就可以看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按照书本和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课程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行为。

2存在问题

2.1学生对实验课程本身的不重视

学生对实验课程本身缺少重视程度,因为较多的实验课程不进行考核,并多数情况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因此增加了部分同学的懒惰性。而高职院校中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性较差,这同样也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疏忽。

2.2重结果轻过程,实验结果缺少真实性

机能实验主要用到实验动物及部分危化药品等,很多同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中女生较多)怕脏、怕动物、怕手术见血,实验课基本处于旁观状态,很多时候不是做实验而是看实验,或者当上“小记者”时时朋友圈更新其他同学的实验进度,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2]。

2.3章程对实验动物的保护

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动物福利章节规定:“实验人员要爱护动物,不得虐待、伤害动物;再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研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不安、痛苦和伤害……”[3]。因此,提高学生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改善现行的实验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是刻不容缓的。

3如何利用“互联网+”机能实验高效课堂设计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中,同时也带给了各门学科无限的发展契机,但如何将互联网带入实验课堂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就是将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与互联网结合,无需实验动物和实验仪器,利用计算机模拟医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是伴随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先进教学手段[4]。而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还是充当着主角,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的模式。

3.1网络课堂先行,扎实理论学习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包括机能实验、形态实验以及微生物实验,而机能实验中多以动物实验为主。而实验动物的操作,学生是很难通过书本文字和教师讲解抽象复杂的操作理解到位的。因此,我们先将动手操作移到网上模拟,让学生们更多的去关注实验的原理和理论课的联系,而不是反复停留在实验操作失败上的打击。实验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对应理论知识,利用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成为实验课程的主导者[5]。

3.2课前讨论充分,确定实验方案

对于新的实验内容,学生单纯的通过看书很难理解抽象的实验内容。教师通过上一次课程布置下次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平台进入虚拟教学系统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实验课程流程、分工及步骤等设计方案,反复通过虚拟操作对实验过程做深刻了解,根据上节课教师布置的实验要求,按照PBL经典教学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假设论证归纳总结的要求初步完成实验报告[6]。也可将实验设计方案提前与实验教师进行沟通讨论。

3.3课上真实操作,保障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课前的讨论和预习以及实验思路的整理,同时按照虚拟教学系统的训练,在课上进行真实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充当观摩者,适时的对操作过程进行稍许指点和建议。在操作结束后,整理总结实验经验,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操作过程中可避免的失误点,为今后的实验操作设计总结经验和教训。

3.4课后作业提交,批改讨论结果

根据课程安排,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以组为单位上交团队实验结果,在下节课时反馈信息,小组成员进行整改反馈。综上所述,在机能实验课程中利用互联网开设实验教育与教学是适应现代基础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教师在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学校在整体上对学生的培养,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与机能实验的有机融合,将无可置疑的给基础医学实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因此,把握这个机会,做好实验课程与时俱进的改变,使得实验教学跨进丰富的“互联网+”时代,让其发展的更远。

参考文献

[1]王瑾瑜,徐海,王程,等.自主实验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机能实验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36-37.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吴瑞生,张健.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1.

[4]邹丹,吴敏范,符文双,等.PBL教学法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95-98.

篇6

1 理论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中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并具有启发性。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要接触学科前沿,反映最新学术动态,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激发求知欲望。为了让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必须明确学习动物毒理学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举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从而萌发强烈的探索兴趣。例如,讲述学科古今中外的名人轶闻,如神农尝百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培养他们为祖国畜牧兽医发展而奉献的精神;介绍药物的研究方法,如新药研发现状、反应停、二英等事件,帮助学生了解毒理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研究药物的兴趣,发展学生对该学科的责任和信心。除了举例以外,问答也是一种启迪学生思考的方式。针对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设置几个问题构建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将对这些问题有逐步的认识,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每次课程结束前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下次课请学生们自愿回答,作为平时表现考核,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问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还应延伸到课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将“动物中毒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章节设置为自学章节,让学生们选择一种(一类)毒物查阅资料,并做成幻灯片。每次课抽出10分钟时间让1~2名同学上台演讲,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毒理学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我们除了在讲授中不断更新毒理学发展动态以外,还要求学生在《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Toxicological sciences》、《Toxicology》等国际著名专业期刊上挑选文章进行翻译,并让他们思考该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种方式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英语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扩充了教师的知识量,是一种“双赢”手段。通过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把学生引向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中去,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管理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其内容已超出经典毒理学以及生命科学的范畴。然而,管理毒理学在动物毒理学课本中鲜有涉及。在课堂上,我们会为学生讲述有关国际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等在化学物质安全评价及提供化学品安全信息方面做的大量工作。由于我国在化学品法律体系建设中缺乏全面和系统的标准和法规研究,在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方面,缺乏管理毒理学资料和话语权。因此,我国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精神的管理毒理学工作者。对于管理毒理学方面的争议,如抗菌促生长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问题等,我们会让学生搜集资料,分析综合,然后进行辩论。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思想碰撞中,学生们逐步增强学科责任感,有利于人才培养。

2 实验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

2.1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的讲授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够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等非常重要。课前默讲是一种相当好的备课方式。默思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课堂教学的思维流,以便组织教学结构、部署教学场景。例如,我们从实验内容联想到如下问题:(1)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是什么,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哪些方面?(2)实验由哪些原理和技术组成,能引出哪些概念?(3)实验过程如何表述,实验操作有哪些难点和注意事项?(4)实验能得出什么实验数据,说明哪些问题等。这种自问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还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依据实验指导书,沿着固定路线被动地走完流程,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套上了枷锁,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本课程只配套了3次实验课,不能覆盖动物毒理学所有的经典实验。因此,我们依据实验指导书在一般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中各挑选了一个经典实验,同时脱离实验指导书设计了一个残留分析实验,让学生们全面了解了毒理学各类型应用实验。关于残留分析实验,我们应用了所在实验室的科研转化成果――抗菌药残留检测试剂盒(包括微生物法和免疫分析法)来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抗菌药残留,让学生们自己去超市和菜场采样、自己看说明书、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一旁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兽药残留监控的情况,形成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我们还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给他们介绍本实验关于毒理学方向的研究,教学生们认识毒理学研究的仪器设备,鼓励学生在本实验室从事业余科研,积极申请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或做毕业设计。

2.2 实验教改项目

随着毒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毒理学整体迈入分子毒理学时代,注重多学科交叉,当今毒理学的发展已与生命科学(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发展紧密相连。一些新技术如基因重组、克隆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然而,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原有的实验条件及实验设备愈来愈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教学团队以学院本科生实验中心和所在的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为技术依托,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校公选课―― 兽药剂型与食品安全研究,学生主要来自动医、动科、生科、食科和资环等专业。本课程的内容超出传统的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了药剂学、兽医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该项目的系统性、综合性及创新性较强,对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本课程主要采取讨论法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做汇报。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有目的的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实验小组,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达到掌握知识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 考核方式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09-04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迫切,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教育,别无他径。根据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低、文化素质基础弱、应用技术需求强、学习时间分散等特点,笔者认为,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费用低等特点的高教自学考试是最适合的教育形式。目前,我国的高教自学考试仍存在许多问题限制着其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的发挥,如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农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传统学科为依据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农民对应用技能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需求、传统的考试形式难以与农民的学习特点相契合等。因此,在正确认识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农村高教自学考试的改革之道,不仅是高教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教育需求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育意味着农民基本素养的提升,意味着“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意味着个体化、简单化农业发展模式向规模化、市场化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以下新的教育需求。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教育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不仅缺乏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更缺乏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这造成了农村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有90%在农村的现状。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和各地政府新型农民培育、培训项目的启动,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仍是制约新型农民成长的关键因素——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少,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也不高,这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增强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加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仅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更是新型农民形成的重要前提。那么,农民的文化素养应提高到什么程度呢,换言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提升所产生的具体教育需求是什么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下两方面教育需求应予以优先满足:第一,根据“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约占16.8%”的现状,应优先促进农民初、高中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农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为10-12年,为新型农民的成长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第二,新农村建设过程其实质就是农村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过程,因此,针对农民信息处理能力弱的现状,应优先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知识普及,以提升农民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储备人才。

(二)农民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所产生的教育需求

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种新型农民将彻底颠覆传统的“农民”定义,将“农民”由一种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而培育“职业农民”就必须走农业专业化道路,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具体而言,除了种养大户,涉农职业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一是种植业服务人员,主要包括植保防疫员、植保信息员、测土配方员、种子代销员、化肥农药经销员等,以及经济作物的有偿技术服务员(例如,果树剪枝员、温室栽培指导员、小蚕共育员、果品收贮运输员等);二是养殖业服务人员,主要包括畜禽繁殖员、畜禽常见病诊治医生、饲料营销员、兽药经销员、水产养殖指导员、水生动物病害防疫员、海洋渔业船员、内陆渔业船员等;三是动物卫生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动物疫情信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四是农机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农机驾驶操作员、农机维修销售员、农机管理技术员等;五是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化职业经理人、农村土地流转评估员(土地纠纷仲裁员、土地协调员)、农村土地规划员、村级物业管理员、村干部、农村会计(村会计和专业合作社会计)、沼气工和物管员、农村经纪人等;六是涉农企业及乡村旅游用工,主要包括种子公司、各类园艺公司、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型畜禽水产养殖场、农产品贮藏和流通企业、乡村农家旅游及其他农业公司的技术工人,包括制种工、育苗工、饲养员、乡村旅游服务员等。以上这些类型的涉农职业均需要接受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专业化与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培训需求空前旺盛。

(三)农民创业所产生的教育需求

农民创业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不仅是促进新型农民成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农民创业的扶持,采取了诸如改善农民创业政策环境、构建农民创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创业平台、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创业培训、拓宽农民创业的路子和扶持创业项目等措施。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农民创业仍面临很多的困境,其中,受教育程度低、职业训练少、专门的创业知识缺乏等知识因素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如某项“农民的创业动机、需求及其扶持”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创业扶持不能仅限于资金和信息的扶持,还要注意提升农民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市场拓展能力,以能力提升增强农民创业的信心,激发农民的创业意愿;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推进农民创业后的事业发展”。可见,无论是为了鼓励农民创业,还是为了扶持农民创业,均需要以大力提升农民的综合性创业素质为前提,这就促进了对有别于基础文化提升、职业培训的以农民创业为核心的教育与培训的需求的产生。

二、农村高教自考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我国的农村教育现状和新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农村高教自考应不断扩展文化服务功能,形成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以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教育需求。

(一)以非学历教育为主,满足农民的个性化文化需求

当前,由于受传统高教自考属性和农村助学条件的限制,农村高教自考仍呈现出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发展特点,因此,在高教自考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方面也仍遵循着传统的学科模式与内容进行设计,这不仅增加了农民学习的难度与考试的难度,同时也易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的教育问题,进而影响着农民参与高教自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农村高教自考知识体系与农民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不匹配,仍是制约农村高教自考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那么,该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应树立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农村高教自考发展思路。

1 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农村高教自考发展思路具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是有利于打破课程设计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增强高教自考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符合农民个体需求的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如技术传播类课程、问题解决类课程、创业类课程等,这些课程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也不以获得某非学历证书为目的,只为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知识需求;二是有利于促进应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需求。

2 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高教自考发展思路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虽然我国农村高教自考目前仍以学历教育为主,但也根据农村的一些具体需求开展了多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为进一步开展非学历教育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的增强,网络进农户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这为非学历教育的自考助学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与经验,这为非学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职业化发展所产生的教育需求,农村高教自考应尽快确立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发展思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高教自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确立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农村高教自考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第一,多元化原则。所谓多元化原则是针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而言的,即指农村高教自学考试中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多类型的职业而设置——不管其是否有入职资格证书的要求——以满足涉农职业的不同需求。第二,跨学科原则。所谓跨学科原则是指在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不要局限于单一学科,而要根据某职业的实际需求融合各学科知识,以构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职业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化原则。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既要注重横向的丰富性,同时也应注重纵向的层次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职业农民成长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状况。第四,全过程原则。职业农民的专业化教育应从入职前开始,贯穿于其整个职业过程,因此,农村高教自考中的职业教育应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关注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以使农村高教自考成为职业农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帮手。第五,网络化原则。截止到2011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36亿,比上一年增加了1113万,从网民结构上看占整个网民数的26.5%,增幅明显加快。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农村网民的迅速增加为农村高教自考的网络化助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云计算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网络化社会助学将会越来越方便、有效。

(三)增强高教自考的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除了要形成以学历教育为主,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我国农村高教自考还应进一步扩展其文化服务功能,以促进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是实现以上发展思路的基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教育需求。那么,农村高教自考该如何提升其文化服务功能呢?笔者认为,应首先明确服务的方向,对此建议如下。第一,要为提升农民的基本知识水平服务。目前,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这不仅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影响着农村高教自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是较为紧迫的任务。第二,要为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意义重大,同时,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也有助于农村高教自考顺利地开展网络助学。农村高教自考可以采用发放免费的信息技术学习材料、学习视频等方式来促进信息技术知识在农民群体中的普及,同时也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满足相关职业群体的高水平需求。第三,要为提升农民的公民素质服务。除了要提升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和信息化素养水平,农村高教自考还应致力于促进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因为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新型农民不仅是一名专业性较强的农业劳动者,更是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所以增强农民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等公民素质显得十分必要。

三、农村高教自考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一)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小课程群,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同时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农村高教自考发展思路,笔者认为,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小课程群将是一种更适合我国农民的教育模式。

1 以问题为核心的小课程群的优势。以问题为核心的小课程群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课程设置更加灵活,课程内容将更符合农民生产与生活实际,如可设计农业病虫害预防、畜牧科学养殖、企业管理、农业机械日常维修、网络创业课程群、市场营销、婴幼儿护理、儿童教育、老年疾病预防与治疗等课程群。第二,以问题为核心,以帮助农民解决实践问题为出发点构建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迎合农民的个体化学习需求,因此,更容易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以问题为核心的小课程群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学历自考中的课程数量多、考试通过率低、备考时间长等问题,因此,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课程信息更新快,这不仅有利于新理论、新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新问题的解决。

2 以问题为核心的小课程群的运行模式。对于如何促进小课程群自考模式的有效运行,笔者有如下建议。第一,建设小课程群网站,实行网络化管理。小课程群网站应包含选课(课程预定)平台、课程视频平台、互动交流平台、课程预定平台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平台等内容,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选择或定制、网络化助学与网络化评价等功能。第二,课程群开发应采用“专家+农民+自考管理人员”三方共同开发的模式。在“专家+农民+自考管理人员”的课程开发模式中,专家负责解决理论以及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农民则负责提供需求信息、实践技术和反馈课程适宜度等工作;自考管理人员则负责课程的制作与完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二)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农村不同群体的需求

根据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农村高教自考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农村群体的不同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 培育多元化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多类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我们应设计多元化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而若想在诸多形式的社会职业培训中具有优势,就应使农村高教自考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系化,即指将职前培训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相统一,为职业农民的职业成长提供体系化的全过程服务;二是多样化,即指短期培训课程与中长期培训课程相结合,为职业农民提供多形式的培训服务;三是网络化,即指利用网络技术与平台为农民职业培训学习提供丰富、便捷的指导与帮助;四是持久化,是指通过职业培训课程,学员与培训教师建立长久的联系,以便形成“一次培训、指导终生”的长期性影响。

2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虽然我们主张农村高教自考应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农村居民中仍存在为数不少的对高等学历有强烈需求的人;同时,随着职业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其对高深学术以及高等学历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强,因此,学历教育仍是农村高教自考工作中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而为了使学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职业成长,笔者建议,以职业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学历体系,将目前的“大专-本科学历体系”转变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

3 针对农村企业大力开发“合约培训课程”。“合约培训课程”是由农村企业与高教自考管理机构以签约的形式共同开发与管理的一种课程,它是专门针对农村企业实施的一种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以满足农村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要目标。合约职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指导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满足农村企业对知识与技能的不同需求,而且还能起到引领作用:合约课程开发过程也是专家为农村企业出谋划策、传递最新管理理念与市场信息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企业的企业管理与规划能力。

(三)以教育项目形式,积极促进农民综合素养的提升

农村高教自考文化服务功能的增强,需要多方的合作才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因此,笔者建议,以教育项目形式,促进农民综合素养的提升。

篇8

体内药物分析是由药物分析派生出来的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规律的新兴学科[1,2]。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医药学及临床药学的兴起,特别是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使“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体内药物分析学科亦应运而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药学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学期我院也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选修课,现就此谈一点看法与体会[3]。

1 为什么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1 可以选择最佳的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做到合理用药 以往临床上对同种疾病患者,给予同样剂量的药物,可是治疗效果却差别很大。例如对癫痫发作患者施以同样剂量苯妥英钠治疗,过去认为每日300mg可以控制症状,而实际却不然。有人观察了200例,结果能控制发作者占28.5%,测得血药浓度为10~20mg/L;无治疗效果者占60%,测得血药浓度20mg/L。这就说明不能简单地依据表观剂量来推算机体的效应。要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必须对患者体液、尤其是血液中药物含量进行测定。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表明:机体对药物 的反应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有关。所以根据个体病人的体液药物浓度监测后,制订给药方案是合理的。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地高辛、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小,与中毒浓度又相当接近,对肝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用药更有必要。因此,近年来国外已开展“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工作。

1.2 有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某种药物或其制剂在体内行为即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过去医师与药师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估计,而现代药学研究,通过测定药物的各种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生物半衰期(biologic half-life),清除率(clearance)、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设计也要了解该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作用原理和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故研究药物动力学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3 药物管理问题 目前,药品普遍存在严重滥用现象,而且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如吸毒、运动员滥用药物等)。此外药物中毒也时有发生,这些也需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尔后进行治疗。许多国家药典已将生物利用度作为评价药物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也离不开体内药物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2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及特点

2.1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是: (1)为临床药学研究提供数据和分析方法; (2)应用于临床药物浓度的监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应用; (4)受药物影响的体内内源性物质测定; (5)为药品管理和新药设计提供数据和信息。

2.2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体内药物分析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 (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通常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 (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或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最低检出量达10-1~10-3μg,甚至更低。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净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 (3)方法要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系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 (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

总之,体内药物分析首要的是建立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免疫测定法等[4]。

3 重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无疑来自生物医学领域及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要求和分析技术上的飞跃性进步。临床治疗中药物监测和制剂生物利用度 测定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初的用武之地。而目前随着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工作和药物代谢物分离测定工作逐渐成为新药开发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时,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已与药物 代谢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学科的发展已对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求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应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并具有相应的临床药理及药物代谢机制等基础知识,只有这样药物分析工作者才能拓宽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有关工作。因此,认真学习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包括“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测定种类”等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为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后的各章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4 体内药物分析样品种类、采集与制备的主要知识点

4.1 样品种类及采集 可供分析的样品不外乎来源于人或动物的体液、各种组织和器官,如血液、唾液、乳汁、胆汁、脊髓液、泪液、及尿液等,现仅介绍常用几种。

(1)血样:药物在体内作用部位浓度与药效直接相关,而且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又是通过血液运转到作用部位。血药浓度理所当然可作为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的指标。

所谓血样是指全血、血浆或血清,一般情况下血浆分离快、易得,且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与红细胞中浓度成正比,故最常用。只有测定药物在两者内分配比(如测定平均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成分)时宜用全血。血清成分更接近于组织液化学成分,测定其中有关成分含量比全血更能反映机体情况,亦常用。

血样应当等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取,这样才能代表整个血药浓度。动物直接取动脉或心脏血最理想;人目前多取静脉血。取血时宜用玻璃质量好的注射器,不用塑料器皿(因其与药物可能产生吸附或析出增塑剂),以免影响结果。转移血样时压力不可过大,避免挤压过度使血球破裂。

血浆系全血加入抗凝剂后,离心分取。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是肝素,它是从牛、羊或猪的肠黏膜中提得的一种含硫酸的粘多糖。肝素是生物体内正常生理成分,一般不会干扰分析,用量为1ml血样加0.1~0.2mg(约为20IU)。其他抗凝剂还有能与Ca2+结合的EDTA、枸橼酸盐、氟化钠、草酸等,但必需考虑到它们与被组分发生反应或干扰某些药物的测定。

(2)尿样:尿样也是体内药物分析常用样品。因为尿药浓度测定主要用于剂量回收、药物代谢、药物尿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且样品收集简单、易为受试者所接受。

尿药浓度波动较大,可以测定一段时间内排入的药物总量。

尿液主要含尿素、无机盐,其数量常受饮食和新陈代谢影响。尿本身又是一种细菌培养基,样品获得后应立即测定。如来不及测定应冷藏或加适量甲苯(100ml尿液加1 ml)作防腐剂。

药物在尿液中多以原药、代谢产物或它们的结合物存在,如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故测定前应作必要分离。

(3)唾液:采用唾液作为体内药物浓度监测和其他研究样品,近来日渐增加。主要是因为某些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与在血浆中浓度呈相关性。唾液是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唇、腭腺分泌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相当于血浆中游离(不与蛋白结合)药物浓度。故测定唾液中药物浓度有独特治疗价值。

唾液在漱口后15min,由自然流出或舌头在口腔搅动后流出而收集得,亦可采取口嚼石蜡片、维生素C或酒石酸等法收集,日收集量约为1 ~1.5L。然后离心(2000~3000转/min)15min,取上清液供分析用。

唾液中药物浓度低,一般血浆药物浓度为64μmo1/L时,唾液中仅有几μmol/L,故测定方法要求灵敏度高。本法仅适于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少数药物。

4.2 样品的制备 此步对体内药物分析很重要,主要是排除干扰,提高分析灵敏度。

(1)除蛋白(deproteinising) : 对血样(全血、血浆、血清)和尿液分析,首先要进行除去蛋白,否则在分离过程中起泡而影响测定及含量;样品中游离药物和药物-蛋白结合物处于平衡状态,既要测定药物总浓度,即应使药全部游离出来;再者蛋白质会使仪器污染。

除蛋白方法:①用乙腈、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乙腈较常用)或中性盐类(硫酸铵、氯化钠等)脱水沉淀;②使用酸性沉淀剂如三氯乙酸、钼酸、磷钨酸、水杨酸、苦味酸等与蛋白质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沉淀;③用滤器将蛋白质滤除。

(2)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经除蛋白后的样品,有时需进一步净化和浓缩,常用萃取法。目前常用液-液萃取法。此法尤适于离子型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小的酸、碱性药物。水相pH对萃取不同酸碱性药物和除去杂质非常重要。pH的选择与被测组分pKa直接相关,pH=pKa时,被萃取组分有50%以结合形式存在。一般说来,对碱性药物水相pH宜比pKa高1~2pH单位;对酸性药物则低1~2pH单位。

(3)酶解法(enzyme digestion): 当测定以内脏器官(如肝脏)制成的匀浆样品及某些对酸碱不稳定或强蛋白结合的药物时,常用此法使药物析出,再用溶剂提取。本法可避免药物因高温降解或因酸而破坏,常用的酶是枯草菌溶素(subtilisin),系一种细菌性蛋白水解酶,pH7.0~11.0,温度在50~60℃时活力最强。

(4)轭合物水解处理(hydrolysis of conjugates):由于药物在血浆或尿液中,常与某些内源性物质结合。如与葡萄糖醛酸(含-OH、-COOH基团药物)结合成苷,与硫酸(含酚-OH、芳胺、醇类)结合成酯。这些样品应在测定前进行酸或酶水解,使药物游离出来,再以有机溶剂提取,酸用量、浓度和水解温度等条件应通过实验确定。

(5)衍生化(derivatization)处理:当生物样品需用色谱法分析时,应预先作化学衍生化处理,这样可使被测组分增加挥发的蒸气压,改善稳定性、降低色谱法温度。衍生化处理作用:①使被分析药物具有能被分离的性质;②增加对检测器灵敏度;③分离异构体,增加稳定性和挥发性。常用衍生化法:硅烷化、烷基化、酰化,其中以硅烷化法最常用[5]。

5 体内药物分析中常用测试方法简介

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数据准确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药物动力学参数准确性,关系到临床用药的调整。因此,建立适当分析方法是关键问题。

5.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 MS)法 此法结合了气相色谱和质谱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缺陷,因而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鉴别能力强等特点,可同时完成待测组分的分离和鉴定,特别适用于多组分混合物中未知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判别、化合物分子量测定,是目前能够为pg级试样提供结构信息的工具,故可用于测定生物样品和体液中药物和代谢物的痕量分析,随着仪器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检测技术的成熟与推广,GC-MS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在传统挥发油、脂肪油等方面的分析测定不断发展与普及外,在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尤其是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5.2 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 immuno assay) 本法利用免疫化学中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建立并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测量的微量分析方法。1960年R.S.Yalow和S. A.Berson从人血浆中测定微量胰岛素首先创立了RIA法,至1968年本法成功地测定了血浆中洋地黄苷浓度而迅速发展起来。除测定强心苷外,还用于巴比妥类、生物碱、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等体内药物测定。

5.3 荧光分光光度法(spectrofluorimetry) 本法为发射光谱法的一种,利用物质受一定波长光照后,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较照射光波长更长的荧光。可以根据荧光颜色、激发和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强度进行定性、定量。灵敏度(可检10-7~10-9g/ml )比吸收光谱法高100倍[7]。

5.4 高效液相色普法(HPLC) 目前应用广泛。

总之,有关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很多,并且发展迅速。

【参考文献】

1 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8.

2 吴如金.体内药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6.

3 丁黎.研究生课程《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20(4):376-377.

4 郭涛.体内药物分析. 解放军290医院药局.

篇9

“平抛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一学生由直线运动步入曲线运动的开端,是抛体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整个高中物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内容上看,《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抛体运动”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其重点是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运用,它联系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基本的直线运动规律。

从方法上看:平抛运动作为一种基本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是“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它是学生第一次运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曲线运动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抛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等类平抛问题都能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从教材安排上看:把平抛运动放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之后,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运动的独立性、等时性和合运动的等效性。

2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有了充分的认识。知道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受力分析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这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知道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矢量的加减运算。

在本章第一节中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3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借鉴5E教学法[包含:引入(Engagement)、解释(Explanation)、探究(Exploration)、精致(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进行课堂结构的组织,设置了5个环节,主要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环节,利用Flash动画游戏“请你来当飞行员”进行师生之间的投弹比赛引入新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增强求知欲。在规律得出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重玩游戏,体验知识带来成功后的喜悦感。

(2)对比实验,形成概念

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在平抛运动的概念形成环节,设计对比实验:水平抛出的小球与水平抛出的羽毛,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上的异同,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出物体的平抛运动其实是一种理想模型。

(3)化曲为直,探究验证

此环节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显化“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在教学上形成清晰的“方法”主线,即:“为什么要分解?怎样分解?分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验验证?”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二维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结合进行实验探究和验证。

(4)精讲例题,总结规律

此环节三道例题的精选,重在落实平抛运动的规律,难度上层层递进。例题1,重点是求平抛运动的时间和水平射程,为学生重玩飞机投弹游戏,提高投弹的准确率提供了知识准备。例题2,通对求合位移,让学生明白“位移矢量三角”的重要性,并利用消元法推导出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数理结合证明了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例题3,通过求合速度,从而构建出“速度矢量三角”,得出平抛运动中速度规律。

(5)解释现象,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3)知道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具有独立性。

(4)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的观察,概括出平抛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掌握“化曲为直”的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等效代换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想来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平抛运动位移和速度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独立利用已有概念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通过Flash 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5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6 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索过程,平抛运动的规律和推论的应用。

7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共玩Flash游戏“请你来当飞行员”(图2),通过PK发现,老师的投弹准确率高于学生。教师设疑:为什么老师的投弹准确率会高于学生的投弹准确率?告诉学生学习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定能明白其中的缘由。由此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平抛运动”。

(二)对比实验,形成概念

环节1:

对比实验一:沿图3所示弧型轨道从同一高度处释放小钢球多次;

对比实验二:如图4所示,用力水平抛羽毛多次。

观察钢球和羽毛的运动轨迹,分析为什么钢球的轨迹可重复,而羽毛的轨迹不可以重复?从而得出像钢球这样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只受重力作用(阻力相对于重力可忽略)的运动是平抛运动,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环节2:

观察生活中的平抛运动图片(如图5、图6),强调平抛运动的轨迹――曲线,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三)化曲为直,探究验证

环节1:

设疑:平抛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但我们并没有现存地解决曲线运动的方法,比如:求平抛运动中物体下落的时间t。就我们的知识储备而言,我们有直线运动的知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能否考虑把这个实际的曲线运动看作合运动,根据合运动的效果把它分解成不同方向的直线运动,然后利用已有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曲线运动的问题?

环节2:

师生一起利用动力学知识分析物体的平抛运动。

师:分析图7所示动画,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际上是让物体向前运动的同时,又向下运动,因此可以考虑把平抛运动分解成哪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

生: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直线运动。

师:这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分别满足什么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牛二定律,从受力分析入手研究物体的运动,得出:

在水平方向上:物体不受力,加速度为0,运动状态不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且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0,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环节3:

师:这是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结论,能不能从实验和运动学的角度加以验证呢?

师生一起借助用二维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研究平抛运动的装置(图8),描绘出做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图9)。

首先把图9截图,然后复制照片到PPT文件中预设的表格所在页(方法见下备注),按“设置照片‘置于底层’==>横纵等比缩小照片到合适大小==>移动表格,使表格第一个标志点与抛出点重合,缩放表格”的顺序进行相关操作,最后从图11可以得到图10中的预设点可视为平抛运动轨迹上的点。由此,对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观点完成了验证。

(备注:课前在PPT文件中做好一表格并“组合”成一整体,其中水平相邻格宽比例是1:1:1:1:1,竖直相邻格高比例是1:3:5:7:9,并在相应预设点上做明显标志以突出效果。横纵格宽只需相应成比例,互不相关,如图10所示。)

环节4:

实验:利用平抛竖落仪验证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做实验时要提醒学生“听”两小球同时落地)。

环节5:

实验:利用平抛平移仪验证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做实验时要提醒学生“看”两小球发生碰撞)。

从而得出竖直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独立性,再次强化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分别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四)例题精讲,总结规律

环节1:

精讲例1:一架战斗机以5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飞行,飞行高度为4500 m。若战斗机要投弹击中地面目标,它应距目标水平距离多远时投弹?(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通过例1学会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竖直向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掌握计算下落时间t和水平位移x(射程)的方法。

环节2:

请上课刚开始玩游戏的同学再次上台重玩游戏“请你来当飞行员”。引导学生利用例1中的平抛运动知识通过计算射程,提高投弹的命中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环节3:

精讲例2:将小球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整个过程的位移s?(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通过例2让学生建立位移三角的概念(如图1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平抛运动位移规律。

环节4:

利用消元法推导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过程如下:

数理结合,证明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让学生明白数学名称――“抛物线”其实是从物理中来。

环节5:

精讲例3:将小球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通过例3让学生建立速度三角的概念(如图13),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平抛运动速度规律。

环节6:

总结得出重要推论:速度偏角与位移偏角之间的关系为:tanφ=2tanθ。

(五)现象解释,学以致用

创设情景:如图14所示,动物管理员在树枝上寻找到一只丢失的猴子,立即用麻醉枪水平射击,猴子和枪口等高,设子弹从枪口水平射出的瞬间,精明的猴子便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想落到地面后逃走。问:猴子能成功逃跑吗?(猴子会被击中吗?)大家猜一猜。

如图15所示,利用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得出猴子会被击中的结论,并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8 课堂小结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也是我们第一次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解决的物理曲线运动问题。在规律的运用上,联系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基本的直线运动规律。学好平抛运动,对我们以后学习抛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等类平抛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学们要通过对课后习题的认真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更深一步的掌握。

9 布置作业

(1)将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如果只将物体的离地高度h变大,则以上几问中t、x、s、φ、v、θ怎么变化?(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2)将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如果只将水平方向的抛出速度变大,则以上几问中t、x、s、φ、v、θ怎么变化?(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10 板书设计

平抛运动――理想模型

一、平抛运动的特点:

1.初速度方向为水平;2.只受重力作用;3.运动轨迹是曲线。

二、平抛运动的分解――化曲为直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1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把“方法”带进了课堂。运用对比实验建立平抛运动这一理想模型,通过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通过数理结合得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可以说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方法”教育课。

(2)把“鼓励”带进了课堂。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种和谐、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体验成功带给学生的喜悦和鼓励。

(3)把“创新”带进了课堂。在使用常规现代教育技术,如PPT、Flash动画、图片的基础上,引入二维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的结合使用,一方面更为方便地描绘出了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另一方面也为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及应用赢得了时间,增大了本节课的课堂容量。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44-01

1 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1 滥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选用药物不当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最为严重,这是全球都非常关注而令人担忧的问题。临床医师忽视抗生素的用药指导原则和指针,在没有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情况下,试验性选用抗生素,常见一种抗菌药物用几天,疗效不好就换其它的抗菌药物,整个治疗过程一个患者可换三至四种或更多的抗菌药物,既耽误了治疗,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增加了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2 盲目用药

临床医师不熟悉药物或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我们常见医师们轻率地给孕妇选用洛美沙星、给小儿静脉滴注诺氟沙星,这两个药物均属喹诺酮类药,在未成年动物实验中可影响骨骼发育。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未成年儿童禁止使用该类药物。又如,医师在同一张处方上,开具同一药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说明医师缺乏对药物的了解导致开具处方的不规范性和用药的盲目性。

1.3 超剂量用药

例1:一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医生为其开具如下处方:5%GS500ml+Vc2g+Vk140mg+西味替丁0.8g静滴。根据说明书要求:维生素K1的正确用量为每次10mg,一天不能超过20mg。

例2:一名83岁老人术后预防感染用药,选用头孢他啶,每次4gq12h,一天的总剂量高达8g,而该药正常用量对一些重度感染每次2gq8h,每天最大量为6g,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应减少至正常用量的2/3~1/2,每日剂量应不超过3g。超剂量用药,许多患者不能耐受,更有甚者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又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

1.4 用药方法欠科学。

1.4.1在外科手术后的预防用药过程中,特别是抗生素的应用,多数都在7~10天或更长,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

1.4.2 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方面,如萘替米星,有资料显示选择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耐药,对耳、肾的毒性小于多次给药,但临床多采用一日两次的给药方法。

1.5 联合用药不恰当。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用量达到单味药物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等,但临床常有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药物合用后疗效反而降低,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毒副作用增加,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1.5.1 如青霉素和阿奇霉素联用。一种是繁殖期杀菌剂,一种是抑菌剂,两者合用反而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

1.5.2 抗菌药与乳酶生、丽珠肠乐联用,前者可使后者灭活而降低效价。

1.5.3 cosmz与Vc片联用,cosmz属弱碱性药物,Vc片属酸性药物,两者合用,使磺胺在肾脏易形成结晶,对肾脏造成损害。

1.5.4 扑热息痛与感冒胶囊联用,感冒胶囊里含有扑热息痛,从而扑热息痛的使用量过大,易出现不良反应。

1.6 配药护士对药物的性质不熟悉,对溶媒选用不当。如丙泊酚的说明书中严格规定,此药只能用5%GS注射夜作稀释剂,而临床有人就随意选择溶媒用于该药的稀释。

1.7 医师未按药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用法用量使用药物。如注射用丹参冻干粉针,按其说明书应一次1支(400mg),临用前先用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溶解再用0.9%氯化钠注射夜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但临床出现取用2支溶于250ml5%GS注射液中给患者静脉滴注,结果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上种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药物知识不足,更新不够,使临床用药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风险,阻碍了医疗、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那么能否通过对医师的药学教育来解决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映云教授认为不可行。他认为医师最主要的职责是病情病因的诊断,医师们在学校学习了药理学,并没有学习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虽然医师们可以在工作不断地完善药学知识,但毕竟药学是专门的学科,更何况当今新知识、新仪器、新的诊疗方法不断更新,医师工作压力大,要掌握的东西太多,要面面俱到不太可能。所以合理用药不能只靠医师。药学发展的方向是由药师参与的合理用药。

2 医院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应发挥的职能作用与途径

2.1 首先要做好必须的知识准备

药师要充分熟悉本院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规格、剂量、不良反应、配伍禁忌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转变观念,顺应药师职能转变和临床药学工作的转型,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用药动态,善于观察和发现,多和医生、护士交流,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并将此过程中的药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时提出相关建议。同时针对性地学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这也是药师走进临床至关重要的一步。

2.2 向临床医师和病人宣传和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

医生的专业是诊断和治疗,对药物的药理和药效学、药动学、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不一定完全了解,特别是新药。药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收集信息,主动向临床医师介绍新药知识,推荐专科用药,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开具。

2.3 药师要深入病房,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对病人进行合理服用药物的指导,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如服用甲硝唑的患者,药师应告知患者不能饮酒,以避免加重肝脏的损害。告知病人用药的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禁忌等相关事项,既可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避免不合理服用,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还可避免因药物正常的不良反应而使病员及家属产生恐慌,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和误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这样做既促进了药师与病人的交流,增强病员用药依从性,又和谐了医患关系。

2.4 建议医院在药房配备审方药师,专门对处方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核。审方合格后,配方药师严格进行“四查十对”进行调配,即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管理用药,对临床诊断。目前,各医院药房药学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审核处方的能力和水平。笔者建议对有潜力的药师要加紧进行集中培训,建立和完善处方审核制度。切实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经常发生。

2.5 参与药物治疗过程,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药师要经常深入临床,和医生、护士一起融入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参与输液配药环节,严格控制药物的配伍禁忌和液体质量的临用前监督。结合病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和指导。

2.6 充分发挥监控职能,有力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医院药师在药物管理贮藏和药物质量监控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效期药品的管理,加强药品的验收和药品发放的质量检查,确保药品质量。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向全院通报点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必要时可对有些品种进行限量、甚至停止购进。

2.7 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切实让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参与到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协助医师为患者选择适当的药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给药途径。

篇11

自1990年代中期起,博物馆专业出身的陆建松就一直是中国博物馆改革新观念的倡导人物,也是一个逆向思维的少数派。现在,在这场新博物馆运动中,陆建松每周约有3天要为各地的博物馆项目提供服务,专家收费标准每天250美元,甚至更多。在各个城市忙碌奔走的陆建松,一再明确地表示他的学科研究经费已经非常充足,而他更想尽力为数不胜数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好剧本模式。与大量常年研究陶瓷青铜器的文博专家相比,陆建松显然更具有创意型人才的天赋,他更像一个创意总监、剧本大师和舞台剧导演――他在为每个自己参与的博物馆精心写一个好的舞台剧本,让每个展览变成一次完美的具有诱惑力的演出。

我们是一群布道者

“和我的个性有关。”说到自己曾经的职业规划,陆建松把一切理解为天性使然。当年,从复旦文物管理专业毕业留校的陆建松分析着自己的未来――“高校学者研究出土文物,专业水平与博物馆里的学者不能相比,因为我们没有长期把玩实物的经验。而且研究文物,是个小学,很难做到名声在外。因此我认为博物馆学,作为人文社会研究学科,高校的研究优势应该是关注前沿的东西,关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不能做书斋式的学问。其实,出土文物展览馆是博物馆,自然科学、艺术、科技历史,各方面的展览馆都是博物馆。利用考古与文物的基础知识,把博物馆做成文化产品,传播供给社会大众享受,比我做考古发掘的意义大得多。”

1990年代中期,全国博物馆建设开始兴起。之前,所有中国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一律是字画、文物、青铜器、陶瓷,展览内容单一,自然没有展览内容方案、展览节奏设计一说,博物馆通常门可罗雀。当时,陆建松以及少数一些学者在倡导――展览首先是给老百姓看的。“我觉得我们博物馆的策划者应该担当的是神甫、传教士的角色。宗教哲学很复杂,普罗大众未必明白,而传教士就担当解释的责任。博物馆展览就是把学术研究、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这些学术的东西通俗而生动地解释出来;把学术的研究资料传播成娱乐学、教育学的东西。”

于是,一切的“好看”都在实践中探索。博物馆规划该怎么做、建筑设计书怎么写、工程管理怎么做、形态设计怎么做……思维跳跃的陆建松从文博专业的研究者蜕变成一个博物馆经营领域的专家。“1995年之前,博物馆只具有收藏研究功能,但是这不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目的。要通过博物馆特有的表现形式去传播给大众。只有和大众结合起来,你的收藏、研究才有意义。这是我的博物馆经营理念。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是有更宽泛意义的一个文化,信息传播的机构,是一个游玩的场所。这种观念支配着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贴近生活。

每一个展览就是一部大片

从崭新的深圳到古老的湖州,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在筹划自己的博物馆名片。如何体现这些博物馆的差异性、地域性,是关键所在。任何博物馆,陆建松认为都应有故事性、情节性。“收集理性的材料,用感性的手段表现。每个展览都好比写个吸引人的剧本。”他拿正在建的武当山博物馆举例,“依照往常的思维建一个文物博物馆,大家都没什么兴趣嘛。”而研究武当山历史后,陆建松发现武当山建筑的逻辑就是一个故事化的逻辑,它本身就讲述了一个真武大帝来此结庐修道42年的故事。他因此将整个博物馆分人间、仙山、天国三部分,讲述了武当山建筑背后的文化。

把博物馆做成大片。2002年,陆建松按照这样的思路做江南水乡馆,受到学术界前辈的质疑。一些博物馆专业的传统专家认为,当博物馆展览运用了那么多现代科技的辅助手段后,就减低了展览本身的学术性。陆建松的意见是――当今世界博物馆专业原本是两类,一类是文物艺术类展,比如上海博物馆那样的展览;一类是主题展,就必须强调设计。运用很多信息装置技术,“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因为没有多少文物,18个景全部是制作出来的。在这类主题展中,我们的学术性不是体现在一件文物身上,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演绎中,我们任何一个辅助展出手段都是有学术支撑的。国际上博物馆展览分两派,欧洲博物馆展览都是学术派,都是以文物艺术为主的展览。因为它有大量收藏,而老百姓的审美水平比中国百姓审美水平高,因此可以这么做;而另一派就是美国博物馆的做法,美国博物馆都是做得好玩,强调信息组合,强调技术,把博物馆都做成了‘美国大片’。”陆建松认为后一种美国做派符合目前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

依照“大片”思维,于是揭示3000多年前古蜀文明的金沙遗址就被做成了一个巨大的体验式的生活场景。一个半圆形的幕墙前,描绘了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摸底河静静流淌,茅草房临河而建,炊烟袅绕,远处的金沙宫殿若隐若现,近处则是一家金沙人的雕塑,茅屋前,抱着小孩的女子正遥望劳作归家的父母。远处森林茂密,大象、野猪随处可见。金沙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野猪犬齿、鹿角、麂骨、犀牛骨等动物遗骸,还有大量乌木及植物遗存,专家根据这些出土物,用科技手段复原了3000年前的金沙自然生活状态。“电子沙盘,结合数字影片,全景式跨越时空的感受我们都能做出来,给观众愉快、宽广的体验。”

在一线的博物馆人

“杭州有6大馆在启动。无锡有8个馆在建。都是十亿以上的数字。”陆建松雄心勃勃地报出了一些行业数字。

雄厚的资金是技术的后盾,因此像八爪鱼一样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成为陆建松目前最迫切的事情。他保证每年多次去国外考察的频率,在风格或者形式上,时刻与国外的设计新理念保持同步。而动画、舞美设计、舞台效果、声光点技术,所有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东西,他都必须随时了解与掌握。目前,陆建松手头的博物馆项目从航天到茶叶,不一而足,了解新项目的新知识领域,短期内速成为行业专家又是陆建松的功课之一。“每次做新馆,我先做汇拢法,凡是能看到的书,都要看。我是做菜的厨师,因此要看材料,提炼主题,然后决定形态的表现。”陆建松手头正在做杭州国家湿地博物馆,在他的办公室我看到一大箱与湿地有关的资料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