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篇1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了基层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随着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由于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的机制, 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会计帐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a.会计帐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帐无物,有物无帐,有总帐没有明细帐;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帐目处理不一致;总帐、明细帐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b.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帐,未能纳入总帐之中。c.会计、出纳自行记帐,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d.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帐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帐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Www.133229.cOM

财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a.乡镇记帐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帐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帐。b.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帐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c.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a.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b.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c.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泊。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纂改帐目,贪污挪用开启了方便之门。

财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战树毅.开拓创新,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05,(3).

[2] 夏旭.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新东方,2006,(08):8-10.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篇2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了基层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随着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由于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的机制, 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会计帐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a.会计帐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帐无物,有物无帐,有总帐没有明细帐;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帐目处理不一致;总帐、明细帐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b.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帐,未能纳入总帐之中。c.会计、出纳自行记帐,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d.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帐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帐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财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a.乡镇记帐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帐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帐。b.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帐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c.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a.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b.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c.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泊。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纂改帐目,贪污挪用开启了方便之门。

财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战树毅.开拓创新,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05,(3).

[2] 夏旭.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新东方,2006,(08):8-10.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篇3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这一概念可以分析出农村社区主要由地域、人口、社区意识、社区设施四部分组成。现如今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社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从新型农村社区开始建设到建设成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也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得到反映。

一、农村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特征

自从人类开始出现,人类就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人类开始运用工具,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便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单位。最后国家的出现,使得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群体成为国家组成体系中的一部分。相对较早出现的氏族,便演变为村庄。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社区的概念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之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之一,应该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和学会尝试改变。新型农村社区便是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一)农村社区中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也是农村社区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正是因为这样,农村社区的建设不是以环境或者经济为主要参考因素,而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的活动场所,它能不能将农民吸收进来,并使农民定居,就要看农民们能不能接受并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二)农业生产是最基础的经济活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组成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是保证一个国家运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城市及其周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普遍存在,而在我国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地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开始增多,但是农村居民内心还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基础农业为主要活动。(三)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规模小。农业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不能像城市、县城的居民那样聚居在小范围区域内,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定居。这是因为这样,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将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同时可以增加农村社区的人口,对土地实现整体规划。所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缩短城乡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从2008-2015年之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徘徊在0.47到0.49之间,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然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其目的就是整合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不再分散便于管理。这样就可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使我国未来的基尼系数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居民,对来国家、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还是很低。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之后,人口集中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日常生活消费其实是拉动内需的一种方式。(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其特征就包括安定有序。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包含着社会稳定,发展有序的理念。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是老百姓永恒的追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将“和谐”融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动和谐社区的构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拉力不足,内部推力有限。所谓拉力就是来自农村地区以外的助力,这些助力可以帮助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所帮助。主要形式是招商引资到乡镇,但是很多企业都因为农村的交通落后或者是环境等原因搬离了该地区。招商引资的困难和企业的离开,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难以得到调整,最后出现了外部拉力不足的局面。传统农村社区以一种稳定的文化作为凝聚力,在于其一成不变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新农村社区的建设的内部推力不足。(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财政动力。资金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是国家拨款。虽然市县各级财政积极筹措、大力投入,但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模、实际所需相比却相去甚远。比如一些偏远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起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三)农村居民过于分散,积极性不高。我国九亿多农民分布在五百多万个自然村,如此大的数字告诉我们想要将村民集中在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一定难度。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就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设施建设的缺乏。仅仅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就可以看出“集中难”的困661周刊境,新型农村社区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新型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现象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比如房屋建设没有考虑到农民生产工具的存放、没有针对养殖业专门规划土地等事项,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周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非常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种内部支撑,这种内部支撑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因为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调整,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固有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变,促进内部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引导了农民主要生产活动向高级生产活动的转变,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部推力。(二)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是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做好“领头人”的作用,积极引导、规范使用资金。二是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规范的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政府虽然主导着社区的建设,但是太过于依赖政府反而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虽然政府不能主动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可以引导农村金融平台的创建,通过融资的手段来吸收社会资金。(三)坚持以人文本,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人服务的,人口数量是新型农村社区必不可少的基本单位之一,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之间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形成。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正确的措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增加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首先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让农民知道新型农村社区的存在。其次定期组织农民参观社区,增加大家对社区的认知。最后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培养农民的大局意识。二是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能够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社区是为人服务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绿化水平。整体规划严谨,使社区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那么农村居民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作者:周广涵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6-02

现在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不管是生活设施还是生活服务,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设置。因此,在新时代下建设新农村,就不仅只是从经济方面、生产方面带动其发展。使居民用电越来越便捷,合理收取居民用电费用,科学地使用电力资源这些措施,都是从观念上、技术上、服务上努力响应国家惠民政策。通过电网设置与改造,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让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1 新农村电网设置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的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对比有以下几个特点:新的居住环境,新的技术环境,新的分工环境与新的体制环境。而电网建设对于以上4点都有推动作用。

首先,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古时候,人们没有电,往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到了民国时期,电器也是一件奢侈品,并不为贫苦大众所有;现在,虽然电器得到了普及,但很多家庭在用电过程中,仍存在电路不稳导致电器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而设置电网,合理分配用电,使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用电区间,避免了以往一家使用电压较大的电器,而使邻近房屋都停电的状况[1]。

而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居民少,农村房屋都离得比较远,特别是遇到丘陵山区地带,供电资源往往不平衡。而电网设置,对这种地区的用电条件也起到改善作用。

其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农村电网作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智能电网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和检测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还有包含电力自愈的优点,允许不同形式的发电系统一起运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从新的分工环境和新的体制环境来看。电网设置,不仅仅便利了居民家庭用电,对于农村商业用电、智能灌溉、智能养殖以及其他生产用电都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些大型企业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服务,提高电网运营水平,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分配原则,也都随着电网运营应用而生了。

2 电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2.1 配电线路及总体布局不合理

电网,即电力网络,也是网络的一种。而线路就是构成网络的重要部分。配电线路不合理,不仅会使一些地方供电不足,还很容易受到地形因素和天气状况的限制,导致电路故障,用电不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形复杂的地区,线路设计员不能因地制宜,使电站在一定距离时可以保持联络。这将对后期电路维护工作造成困难,并使一些地区在电站停用检修时,不能及时供电。

2.2 设备过于陈旧

电网配电设备主要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器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的[2]。其中一些设备由于使用时间长,长年累月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大风、雷电的破坏。据了解,一些地区在迎风度夏期间,由于负荷超载所引起的供电设备故障高达800多起,占总故障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设备老化问题,也会带来很大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率也随着供电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设施陈旧,一些上报数据也不够准确,不能客观的反应当地用电情况,及各设备间的配合度。使检修小组,不能准确判断故障出处,分析故障原因,或是提前预测一些设备的使用程度,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3]。

2.3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随着电网的升级,会配合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但是检修工作不全面,数据上报不准,对于恶劣天气没有有效防御措施,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管理制度还不够全面。这些都阻碍了通过电网改造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帮助。

3 电网改造问题的应对方法

3.1 配电网规划建设

第一,站点规划。站点规划主要是依据导线截面确定,线路合理分配,配电变压器的有效安排,开关站规模化定,统计供电范围、强弱合理配电。在进行站点规划的过程中,应先调查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用电情况、天气状况、农村发展状况、工业用电量等,建设方案要与当地地理条件条件相适应。注意各分区之间的联系情况,特别是农村变相邻两个电站之间,应设置联络线,保证在变电站检修时,不影响附近居民日常用电[4]。

第二,结构规划。根据当地负荷发展程度,供电点分布情况,安排结构,满足当地供电需求。平衡电网结构,电量供应及负荷增长的关系。如针对过重载区和低压台区,改造时应多设电台平衡载荷,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能力,使电力可以稳定安全的传输。在一些设备的选择上,应长远考虑,使该设施使用潜能大。在电网升级后,稍作改造,仍可继续使用。同时应根据规划情况,预测事故发生点,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在电网改造之前,应对之前电网做一次全面检查,统计设备损坏率,线路老化程度,线路负载率,及自然影响,淘汰落后设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故障原因,并建立电力模型。观察模型运转情况,模拟一些事故发生状况,并找出解决办法。再次实验,检验是否有成效,并加以改进。等模型运转所存在风险降至最低时,再正式改造[5]。

3.2 更新设备与技术

在电网改造过程中,有效解决设备老化问题,应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先进技术又分为先进操作技术和先进检测技术。有些工人缺乏专业知识,在操作设备时往往凭工作经验直接进行操作,这种做法不但会降低设备工作效率,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损害设备,应对上岗工人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而检测技术则能帮助检查设备老化程度及设备工作效率,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还应在改造前全面统计数据并建立电力模型,来预测事故发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环境外。在电网改造完成后应组成专业检修小组,定期对野外设备做出检查,并根据统计数据规定更换条件,如线路负载率高于60%时,更换导线截面。

4 结论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用电都是一个需要合理安排、合理规划的问题。从路边的一列列电线,到郊区的一个个电站,怎样合理利用电力资源,安排电站布置,选择有效线路及相关设施的检修措施都是电网改造中的重点内容。可通过合理改造电站,更新设备,改善管理制度,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邹海峰.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5,47:212-213.

篇5

东川地处昆明东北,属边远山区,所辖6办事处、镇,农村农户以种、养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今年年初起,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辖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面向农村的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构建辖区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农户信用评分系统,推动应用系统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一年的工作,东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料收集、录入取得了一些的进展(2012年9月末东川区农村体系建设资料收集、录入情况统计如下表)。

东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户资料收集、录入情况统计表

截至2012年9月末,东川区有涉农基层网点39个,农村农户总数为58144户,建立人行农户信用档案32413户,贷款余额70502万元。然而,东川大部分乡镇属边远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金融服务不健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采集农户信用信息积极性不高

边远地区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片面认为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对农户贷款的促进作用不大,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缺乏积极性。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健全,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进一步收缩边远乡镇营业网点,导致一些边远乡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由于在这些边远乡享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增加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难度。

(三)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惜贷,影响了农户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由于边远地区农户贷款主要用于种养殖业,而种养殖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尤其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因素考虑,对农户贷款惜贷,以致农户贷款难,而不愿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四)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

一方面边远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业生产难形成规模,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低,农民生活水平欠佳。另一方面边远地区农村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和金额相对少,大部分农户接触金融少,金融知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开展。截至2012年9月末,东川农户总数为58144户,而贷款农户为3980户,占比为6.8%,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73560万元,农户贷款余额59736万元,占比为21.8%。

(五)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采集数据项多,采集信息难度大

按人民银行《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与信用等级评价指标指引》的填写要求,每户农户需要采集的信用信息分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等级评定申请、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信息、农户家庭资产信息、农户家庭经营项目信息、贷款还款信息、综合信息等6个部分共78项,需采集信息的数据量大。而边远地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工作人员仅有3至4人,面对遍布全乡(镇)成千上万户的贷款农户,不能够保障准确完整地进行采集。由于采集农户信息不完整,也影响了农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农户信用评分结果的准确性,阻碍了应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一是人民银行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沟通联系,积极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导农村信用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利用板报、宣传单、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深入乡、镇、村开展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让广大农户更多地接触金融,了解金融,进而提高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把金融服务的主渠道面向农村,进一步健全边远地区农村金融网点,完善金融服务“三农”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建格局

篇6

中图分类号S126;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51-03

Problemsofth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

JIANG Yan-pingTIAN Xing-guoYANG ZhengLV Jian-qi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The content and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briefly over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f on the status of its construction,the current prominent problems issu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content;status;problem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trategy

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两大前沿高新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等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1-2]。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之一即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目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已发展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支撑。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1.1内涵

农业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从而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3]。其内涵主要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及智力活动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同时,农业信息化还代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4]。

1.2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2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农业技术、3S系统、生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均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较快;越南也认识到其重要性,正在加紧追赶[5]。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1979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资源、农业、环境和灾害等方面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不少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已在信息管理中配备了计算机,县以上逐步建立了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一些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及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已建成,遥感技术已被用于农业估产与灾害预测预报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已有应用,且其已开始在我国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明显的效果[4],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促进了全国全行业网络指挥调度的有效实现,目前,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县达到80%,农村信息服务站建立的乡镇达到50%以上;二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农垦企业及科研单位等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实践,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远洋捕捞、草原防火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农业遥感监测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形成农业资源监测系统、大宗农作物监测系统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3个系统;四是启动了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

农业部2002年6月启动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作用除了分析预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供求走势外,还对一些重要敏感的农产品实施动态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价格、供求、进出口等情况,并针对分析及检测的数据,逐月提出监测预警报告。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农业信息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另外,为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农业部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而建立产品信息系统及追溯制度,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3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1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了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不足、农村信息资源稀缺、信息服务业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低、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据目前有关统计,我国还未实现电子化的信息资源可达到90%左右,而仅有15%~20%的计算机利用率及联网率,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计算机[6]。

3.2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同样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一般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在东部沿海的省份较高,其不仅发展速度较快,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很多,该地区很多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知道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寻找市场信息;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不发达,虽然有些地区实现了宽带到户,但有些地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电话、电视、广播等。总之,生产者现代化程度及计算机普及率的不同,将直接对当地农业信息化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目前在农业信息化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2],即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化途径。

3.3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对农业信息市场进行治理没有适合的法律依据,阻碍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的实现。面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大量的农业信息,消费者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仅靠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实现,需政府对信息进行投入,并干预信息市场,以全面、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和有效监管机制未有效形成,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尚未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导致信息市场竞争的无序。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农业数据库标准是自定的,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尚未形成,互通互联性差,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6]。

3.4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

目前,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由于目前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的程度不高。同时统一的标准体系在信息收集渠道、分类分级及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未形成,信息结构不合理,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不能全面、及时、系统、准确地得到信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大多数资源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农业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进程发展缓慢,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接收方式落后[6]。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高科技附加值技术,而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其发展优势不足,投入产出比不高。在该种情况下,难以准确定位既懂农业又具备信息技术的人才,且其稳定性也很难保持,尤其是高级农业信息化人才更难进行准确定位。在人才层次方面,农业信息人才可以分为以下3类:研究决策型、推广应用型及新型农民[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农业生产决策信息和智能化生产手段的主力军力量是研究决策型人才。但目前由于行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建立适合该类人才产生的环境条件,即使是一些现有的研究决策型人才,其也很难在农业生产部门能够长期稳定。推广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也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农业知识,目前此类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规模,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该类人才以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另外,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够,对风险性的认识也不足,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利用也缺乏,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盲目性。因此,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

4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加强配置和调整

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包括大量报刊、图书及电子资源等农业文献信息,其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有些是农民很难接触到的,但又是其需要的,如专利、实用技术、法律、标准、经济信息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仅限于该校师生,因此应加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农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使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跨越学校,走向社会、服务农村。在对文献资源进行配置和整理时,农业院校的图书馆应针对农村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对文献资源进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和调整,可通过成立农业文献中心,对涉农信息进行充分收集,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在对涉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时,应以实用的信息为对象进行整理,如畜牧技术、农林栽培种植技术、水产技术及农民关切的法律信息、经济信息、政策信息等。

4.2构筑网络信息平台

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的参与下,其在技术领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通信网络建设本身只能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技术方面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实现的手段。目前我国涉农网站的数量不多,与整个网络的发展不成比例,而已有的涉农网站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网站更少,这与涉农网站的技术信息能力不足存在必然的关联。农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以促进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形成,以实现与国内外农业学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信息网站等的联网,加快农业信息的资源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共享。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分析、处理、集成与,可以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4.3建立农业专家支持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专家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近些年,很多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有效措施,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能够就农业方面的问题直接面对面地咨询专家仍然是一种奢望。农业院校拥有众多的农业技术专家及经济专家,但其绝大多数时间花在教学和科研上,所能够抽出的时间零散且不固定。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在农民和专家之间建立一个机动、畅通、灵活的交流平台,而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科技、信息及专家资源,完全可以基于自身优势,构建专家咨询系统。

4.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精通农业及信息化知识,能够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才能称之为农业信息化人才[7]。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各要素中,该类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农业院校在综合考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对学科的专业结构进一步进行优化,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专业设置方面,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本科专业,应开设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因此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可对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开设必要的基础课和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及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等专业课程,如精确农业、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农业、虚拟农业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着重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农业科学的科研实践,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在教学管理中,应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管理,使信息类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对畜牧学概论、农学概论、水产学概论、林学概论、农业机械化概论、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等基础课程进行选修。

4.5建设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基地

农业院校传统的农学类专业资源为信息类专业与农业实用技术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农业院校具有构建农业信息人才基地必备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8-15]。基地的建设和运作要发挥政府、学校和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厅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履行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与农业院校一起制定相关政策。农业院校负责组织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及教材配套等工作,有计划、成体系、分专题地对在校全日制学生(作为辅修课程)、地市县农业信息人员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完毕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其结业证书。结业的农业信息人员要协助市县农业信息中心搞好技术支持、信息采集以及基层信息员业务培训等工作。同时,结业的在校学生也可到市县农业信息中心实习,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16-20]。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1-22]。

6参考文献

[1] 李东明,任振辉,时君伟.农业信息化形势下农林院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2):51-54.

[2] 王立地,袁野,袁媛.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应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7(7):54-56.

[3] 卢秀茹,杨伟坤,高磊,等.新经济体制下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1):44-48.

[4] 刘淑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74-176.

[5]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6(6):50-53.

[6]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4.

[7] 王兴宇.农业类高校在江西新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823-9824.

[8] 万荣泽,何春玫.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1):68-70.

[9]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0(9):1-3.

[10] 朱莹,董越勇,陶忠良.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发展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127-1131.

[11] 赵天赐,李旭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9):97-99.

[12] 肖黎,刘纯阳.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美目法韩四国为例[J].世界农业,2010(11):16-20.

[13]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14] 孙谦.试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14.

[15] 高栾.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144.

[16] 邢安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2-23.

[17] 杨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25-26.

[18] 路文祯,李登武,叶晓东.宁夏固原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81-184.

[19] 邵东伟,王俊发,吴贵福,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佳木斯地区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10,32(8):246-249.

篇7

1.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赶上了城市,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

1.2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消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等等。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乡镇,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

1.3由于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并不多。当前,不少农村缺乏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同时也缺少篮球场、健身房、足球场等公共锻炼场所。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无法开展相关的学习与锻炼活动,使得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枯燥,同时也使“黄赌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间。

1.4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各种不文明、不开化现象仍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农村地区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都十分薄弱。

2.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2.2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完善农村乡镇、村文化网络,在乡镇村都O立文化站,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确保乡镇文化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曾一度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类似的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农民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可发挥他们的文艺创造,又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60-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6年),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开展存贷业务。第二阶段(1996―2003年),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增强服务三农功能。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2003年,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中提到,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以上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市场行为的校正,客观上暴露出农村信用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改革。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性质定位模糊

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同股同权,以合作成员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合作成员金融需要为目标的信用合作金融,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商业金融,如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股权,以及在金融信贷上向具有股权的农民倾斜等要求。

但从运行机制上看,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游走于信用合作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更多倾向于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金融机构。因此,信用合作金融的性质很难体现,对信用社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存在制度上缺陷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信用社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从外部管理体制看,地方政府存在对信用社的行政化干预。金融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千方百计使金融资源向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面来配置。因此,尽管央行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的时候,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方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省级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有所抬头。例如,省级联社的领导要由政府来安排,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甚至一些市、县级农村信用社领导的产生,也出现了省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干预的现象,完全破坏了农村信用社领导产生的制度。

从内部管理体制看,上级对下级依然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尽管省级联社定位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是行业管理部门还是经营实体都不确定,但在现实发展中,省联社拥有对下属农村信用社的绝对管理权。这样一来,本来是由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出资成立的股份制省级联社的地位发生了扭曲,完成了从接受股东监督到领导、管理股东身份的转换。

(三)服务三农程度有限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满足三农发展,应该是所有银行的责任,那种按地域和行业来划分金融机构职能与服务对象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经营范围和空间难以突破,金融业务类型缺乏创新

经营范围和经营空间难以突破,是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对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来说,它的信贷市场规模就是县域范围内的金融需求规模。然而,这样一种金融市场规模,一是比较小;二是因为在县域内有中、农、工、建等多家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十分激烈;三是业务拓展渠道较窄,受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限制。

(五) 历史“包袱”沉重、化解难度较大

近年来,中国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数达到30%,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向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减免营业税或延长兑现宽限期等举措,从而置换不良资产,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

能否顺利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是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轻装上阵,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权归省级政府,对此,市、县、乡政府认为责任与利益不对称,缺乏主动参与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资金筹措、整治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的进展缓慢。

(六) 竞争环境更加严峻、人员素质较低问题凸显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完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监管将更加严格,对信用社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增加,创造了竞争环境,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看,员工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和道德素质与当前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与提高管理效率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受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依托市场经济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进展缓慢,以存贷款为主的单一业务格局依然没有打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形成。

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转换

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选择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而不要再选择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对于存在严重资产状况的农村信用社,应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并结合镇村银行的发展给予处理。

(二)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尽快理顺省级联社的体制

省级联社目前所处的尴尬地位,完全是当初选择改革模式决定的结果。省级联社既非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也非经济实体的体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无疑会给农村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从北京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经验看,选择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模式,不仅规避了在一个体制内存在不同制度类型的金融组织所引发的体制不顺问题,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用市场化思路解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

用划分经营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办法来解决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划分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服务三农的计划经济办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所有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例如,利用税收政策和各种贴息政策,引导和调动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针对三农的金融活动,以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1.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增加业务收入。要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或者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在开放金融领域和金融产品上,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是不平等的。在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盈利来源的今天,对农村信用社进入中间业务或者从事中间产品服务进行限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利。

2.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跨地区设置金融网点或成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突破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跨地区经营,是农村合作银行摆脱县域金融市场狭小的瓶颈制约,支撑其不断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和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使这种跨地域经营能够顺利进行。

3.鼓励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允许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甚至境外独资和合资银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让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开拓、金融结算、产品开发上,实现借船出海和提升竞争力。

(五)积极培训员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本水平

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竞争基础的理念,从而在发展指导思想上,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本培养模式还应与企业远景相结合,与企业用工和招聘人才相结合。既要利用福利政策和绩效激励政策,又要吸引有能力、有管理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实与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状况。

(六)剥离不良资产,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凡不属于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应当在摸清家底后,逐步逐项的剥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必要的话需要政府注资、需要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就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所作的那样,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使之能够轻装上阵,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5]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 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

[6]林华.外资银行圈地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7]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篇9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1 山东省部分试点城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山东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试点城市或地区如青岛市城阳区、寿光市、青州市张南楼村等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寻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1 城阳模式

为振兴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等问题,青岛市城阳区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6个社区的旧村改造,腾出土地4万余亩,全部发展二、三产业,从根本上重构了农村城市化功能,使周边的农民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将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资源,实现小城镇建设。

1.2 寿光模式

寿光模式又称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寿光市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蔬菜种植达80多万亩,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市依据自身在蔬菜市场领域的发展传统和产业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实现农村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因村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进行了立足农村持续全面科学发展的规划。按照“五通五化两改一有”的硬件建设标准,实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镇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1.3 诸城模式

诸城市是位于潍坊市东南端的一个县级市。农民居住比较分散,资源、交通和区位等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其经济发达,有民营企业3600多家,在汽车、食品、服装和纺织等行业创出了一些名牌企业。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及中心村具有发展潜力”的原则,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208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包括5—6个村,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作为中心村,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其他几个村一般距中心村在2公里半径范围内,共约1000—2000家农户。在资金保障方面,建立了以市、镇财政投入为主体、以部门和单位帮扶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距离较远的村民主动集中到中心村居住。对因集中闲置不用的原有住宅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用于招商引资或上新项目。诸城中心村模式既有利于改变单一、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又有利于发挥中心村镇的城市化功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1.4 南张楼村模式

青州市南张楼村模式又称“城乡等值化模式”。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南张楼村,1989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2 山东新农村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发展方面

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盲目跟风。有些地区一提到特色农业的发展就是压粮种棉,压粮上菜,压粮改果,却忘记了应该先从搞市场调查入手,核算投入产出比,分析市场现状,预算投资风险,导致盲目“跟风种地”、“跟风特色”的怪圈。二是强制推行特色。出于种种原因“官逼民富”,不管农民有没有知识、有没有技术就强迫农民进行特色种植,强行命令村民,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这样势必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三是配套设施跟不上。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服务观念不强,配套基础设施不利,极大的影响了发展农业特色化的进程。

2.2 发展农村经济方面

主要有四个表现。第一,农作物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农民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的基础尚不牢固。第三,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形成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四、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使农户难以承担。

2.3 乡镇职能转变方面

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部分基层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制定了不合理的目标和任务下派给下级组织,对其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奖惩。第二,财政困境。农业税取消后,绝大多数乡镇税源都很缺少,甚至有的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第三,干部队伍素质较低。法律、经济、管理、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第四,管理不足。县乡条块关系不协调,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拖泥带水等现象。

2.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

主要有五个表现。第一,思想观念落后,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第二,管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社区的建设机制。第三,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与城市公共服务差距甚大。多数农村社区服务还滞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的程度上,服务规模不大且分散不集中,水平偏低,没有从根本上完成乡村管理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第四,缺乏管理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才。第五,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以农业合作制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制定惠民为民政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多种特色农业合作经营模式。

3.2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以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作用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惠农利农资金作用效率;健立健全城镇化、工业化的反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3.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行政生态环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基层公务员素质水平;建立健全行政组织法,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6102

1 引言

村屯绿化工作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绿化的重点环节,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城镇和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总体目标,为创建更优美的居住环境打下工作基础。笔者研究了村屯绿化工作,确定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2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尽可能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绿化工作,将农村的村屯绿化工作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环节。这也是当前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1]。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担负着建筑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的过渡和协调作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绿化工作不可分割,绿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将对农村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二者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3 当前我国农村村屯绿化情况

笔者对柳州市的农村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确定柳州市农村在人口密度上比较小,土地的利用率不高,田园特征更为显著,但是绿化水平欠佳,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工作方案,造成树种林种的形式比较单一,保持常绿的树种的类别少,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村屯周围绿化问题现状

经过笔者对柳州市的研究,发现柳州地区有90%以上的树木都是由桂花树组成,但是在林带的宽度分布上却存在明显不同[2]。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树木建设过程中,树种相对比较多样,逐渐出现了木棉、洋紫荆等树种,但是由于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植株在种植的行距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导致病虫害十分严重,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宣扬护村林的种植,虽然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很多桂花树、洋紫荆等树木的质量都得到了更新和质量的完善,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大多数还是由这几种传统树种组成,在树种的形式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因此难以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始终处于潜在危机,对绿化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3]。当前很多村屯中甚至还存在四周无林的状态。

3.2 村屯中街道绿化情况

现在很多村屯在街道的建设上都将桂花树作为主要树木,但是在对栽种过程中没有进行品种的筛选工作,所以树种经常出现杂乱种植的情况,一旦到了开花季节很容易出现花瓣乱飞的问题,这将对村屯的环境建设和道路整洁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清理散落的花瓣,也容易产生病虫害蔓延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栽种的针叶街道林也很容易受到排水或是天气环境的影响,最终出现存活率的情况,对绿化工作有序进行将起到阻碍作用[4]。

3.3 村屯中企事业单位绿化问题

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企事业的发展产生起到推进作用。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绿化工作,但是绿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也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影响了绿化工作的整体效果。

4 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对农村环境、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为重点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进行,因此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以下原则进行落实。

4.1 整体性原则

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规划工作放在村屯绿化工作的重点中,通过内容上的丰富和完善,对其进行统筹和规划,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在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村屯的整体景观做到美化的程度,同时还需要建设其完善的生态环境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5]。

4.2 多样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现自然环境特点,还需要采用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对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提升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减少物种单一或是结构不明的情况。村屯绿化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的设计出具备文化内涵的景观生态布局和方案。

4.3 适宜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环境和土壤情况等,有效开展G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坚决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壤情况对树木进行种植,加强对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造林工作中的成活率得到更大提升。

5 村屯绿化工作的发展策略

5.1 提升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知

首先,应该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宣传工作,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了解国土绿化工作的意义,引导农民认识绿化工作,充分掌握对环境的绿化也是对自己家园的爱护,是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村居民对自家院前院后的环境进行绿化,其次,还应该对农村周边环境进行绿化,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5.2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应该将村屯绿化工作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上进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如果一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保障,那么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将这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在对树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产品种类丰富的树种或是经济类型的树种。种植树种过程中还应该保证将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按照比例进行种植,这样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强化经济效益也将有着重要帮助。

5.3 应用科学技术,提升村屯绿化工作的质量和标准

在对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作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掌握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6 结语

通过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工作研究,确定了当前我国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对问题进行了相应阐述。确定在近年来的农村工作开展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组成环节,而如何对村屯绿化工作开展建设,是当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农村绿化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我国整体绿化水平,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彼波.百色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规划设计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3):134~135,162.

[2]毕海英.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屯绿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9(21):214.

篇11

纵观当前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上,虽各家有各家的妙招,也基本形成了“铺天盖地”、“浓墨重彩”的舆论氛围,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传统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型对农传媒数量严重不足,专题性栏目、节目偏少

我国有9亿多农民,但他们拥有的传统传媒资源比例却低得可怜。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电视播出机构2544座,开办电视节目2984套,全年共播出电视节目1360万小时。如此众多的节目资源,但对农专题节目的数量却屈指可数。广播“窄播化”浪潮的涌起,使专业化、受众群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分,但离农业、农村、农民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以笔者家乡的某农业大市的广播电台为例:“三农”新闻宣传本是自身最根本的职责,但受众群细分后。原有的“农业科技”、“对农专题”、“农村问题百事通”等农民喜闻乐听的节目全部取消,占总人口85%以上的农业人口。却没有一档属于自己的专题节目。

据调查,“涉农”纸质媒体只有《农民日报》、大众报业集团的《农村大众》,湖北《农村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河北农民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四川农村日报》等十多家。

2、站在都市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主体错位、急于出彩、缺乏创新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媒体掀起了一轮轮建设新农村的宣传热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中暴露出的站在都市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主体错位、急于出彩、缺乏创新等问题却不容忽视。

一是互动作用差,导致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近三年来,传统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积极性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部分媒体在宣传的要点上,往往闭门造车,站在都市的视角看农民,摸不准农业、农村、农民的脉搏,使农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招致农民反感。

二是一些媒体“完成任务”心态严重,采编作风不扎实。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一些媒体却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当作一项临时性的任务来完成,个别采编人员往往写稿靠会议、采访靠总结、走马观花拍镜头。导致报刊、广播、电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声势很大,但媒体为农民当好喉舌、为党和政府当好政策的参谋助手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是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方法创新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农村宣传工作号召多,指导少;要求多,办法少;动态多,典型少;一些传统媒体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按照大多数农民的需求与愿望来组织开展宣传,说教、灌输、支配式的老套宣传方式没有得到创新,对各种典型的挖掘、提炼的专题性报道相对较少。

3、权威性、贴近性、可读(视、听)性差,受众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一是缺乏权威性、贴近性、针对性。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了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过分夸大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关注富村多,关注穷村少,报道出来的典型缺乏示范效应。传播内容的选择也多以市民的趣味和喜好为取向,农村受众对媒体多样性、实用性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此外,报刊上的对农文章学术味浓,广播电视节目在栏目设置上、播出时段的安排上、节目内容的选择上与农民收视习惯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制约传统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要原因

1、“量体裁衣”,缺乏制约

传统媒体在新农村新闻宣传上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进展、经验总结、工作成果等方面没有考核指标,怎样宣传、宣传多少、质量如何全部由媒体本身来“量体裁衣”。使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时断时续、时强时弱。

2、媒体越来越多地以“企业行为”介入市场

中国传统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职责是负责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呼声,弘扬时代主旋律,引导时代新风尚,体现的是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但近年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成为传统媒体的追求目标,成为传统媒体解决现实生存、谋求长期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迎合中高收入受众、吸引广告商的眼球。成为传统媒体竞相思考的重点,而来自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闻,由于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受到冷落。

3、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危机意识、效能意识使部分采编人员产生浮躁心理

伴随着传统媒体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危机意识、效能意识已根植于许多采编人员的心中。一些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使采编人员靠“挣工分”拿工资,而新农村建设宣传由于受路途远、采访条件差、出稿慢、收入低等方面的限制。愿意真正“沉下去”的采编人员逐渐减少,浮躁心理、应付心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缓慢、农村报业市场“荒漠化”现象加剧

按照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在2010年底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民收看到8套电视节目。收听到4套广播节目。但来自民盟安徽省巢湖市委2008年10月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市共有人口454万、约130万户,农村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有1922个;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约40万户,城镇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农村有线网络覆盖率仅为5%。

中国的日报出版总量规模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报纸2000余种,目前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每千人拥有报纸的数量已分别达289份、253份、183份,而占总人口70%的农民的报纸仅四五十种,农民平均干人拥有报纸量不到1份。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资源分配上“城市化”倾向,使得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媒体信息严重不对等。传统媒体对农村受众漠视程度严重。广大农民媒介内容缺失极大。

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作用

1、放宽政策,多方投入,着力提高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适度放宽和简化“三农”类报刊的审批程序,鼓励国家涉农部门出版服务“三农”的报刊;同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对“三农”类报刊的注入,使农民平均干人拥有报纸量得到质的飞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程来抓,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2、创新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变“软”指标为“硬”任务

各传统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的总量和质量进行监控,使包括版面、时段、栏目、体裁、内容在内的各项指标得到细化、硬化。通过实施目标量化,每年都对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真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促使各传统媒体集中财力物力、集中精兵强将,集中版面时段。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中。并促使员工收入分配向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一线的采编人员倾斜,确保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制度化、长效化。

3、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努力修正自身的“城市化”倾向,缩短和农民的心理距离。心中要始终装着“三农”,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源泉、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和舆论监督的阵地。

篇12

2.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当代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在金融改革体制不断前进的步伐下,信用社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举措,例如:调整服务重心、员工制度改革、改变管理体系结构等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这些改革办法的推行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干扰,产业投资调整、员工竞争上岗、裁撤相关部门等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并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最终造成在人才管理机制上活力不足,竞争性不强,不能够适应当代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3.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将科学有效的用人制度重视,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培养管理办法,其中应该包括绩效考核、培训制度、岗位选拔制度等等,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均衡人才队伍之间的量化指标。通过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解决困扰已久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弊病,最终通过在新制度的实行下,有能力者上平者下的局面,让优秀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流失,影响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针对目前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工作首位,首位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人才队伍管理制度,落实每一项管理流程。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员工选拔、干部晋升、薪酬管理、部门建设、培训拓展、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形成健全和规范的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另外,还应该通过吸收和引进具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不断调整核心人才和年轻员工在信用员工总量中的比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而在提高人员素质上应该通过加强对信用社内部不同岗位员工的针对性培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学历教育提高员工文化和业务素质,发展出真正适合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建设的方法。

2.不断开拓创新满足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人才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道路。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帮助信用社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开拓不同的业务并且注意目标客户的需求,掌握发展动向,为信用社的发展带来动力。

篇13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B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猛,其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我国银行业实现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我国银行的盈利渠道广泛,包括贷款、银行类保险、销售理财基金类产品、金融智能终端业务消费获利、票据业务等。其中贷款收入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约在30%以上。这种依赖传统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使贷款的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增长,因而对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上图的数据显示,在整个银行业中,不同类型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差巨大,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更是明显高于其他银行。

一、农村信用社及其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保障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特点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征

1.以“三农”为服务对象。这是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本质的不同,农村信用社在定位时,就是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样的市场定位,使农民成为了信贷的主要对象。农民的还款能力不同于拥有净资产的企业和固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无形中增加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

2.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信用社多按行政区划划分。其存款多是源于当地农村居民和企业,贷款也主要发放在当地,由此,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户与信贷人员熟络影响信贷评级客观性等都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困境。

3.以“季节”为贷款周期。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具有季节性。从化肥种子以及牲畜的采购开始,经历培育饲养到最终收获出售,资金变为物资再重新变为资金的过程是具有季节性的,在此期间集中贷款并且资金回流困难给农信社带来不能避免的信贷压力。

4.以“分散”为贷款特点。农信社贷款不同于其他银行贷款,具有金额小却极为分散的特点。农村居民的居住因地形而异,例如北方平原地广人稀,行政区中的自然村距离遥远。这就为信贷人员营销和回访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5.以“低利”为主要特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低利,一方面源于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制约,要求农村信用社实行信贷倾斜,为农民在利率上提供优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农产品销售情况等客观因素直接影响贷款的收回。

图3 农村信用社贷款流程图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信息数据库不完善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类型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在贷款受理及调查阶段,基层信贷员会收集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其身份信息,居住信息,个人收入及资产情况等。正如农信社按照行政区划进行服务的特点,信贷员们在工作中会常年负责部分农户,信息的收集也主要依靠以前年度信息传承,不能定期及时更新。加之,现有的信息采集表内容相对局限,无法对贷款农户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致使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信息基础薄弱。再者,农村信用社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落后于其他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沟通渠道和信息分享平台,不利于客户信息的传递和数据库的完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农信社内部建有一套内控制度,同时在基层网点也有一系列贷款业务操作规范,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控制措施却大打折扣。首先,信贷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工作中随意性高,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由于信贷业务中存在强制摊派的情况,致使信贷人员迫于压力,讲一些信用度较差的客户也纳入其中,导致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再次,管理层的监管不严格,当信贷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时,为了达成任务指标,管理层漠视不作处理。

(三)未充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发放环节,银监会要求银行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贷款管理模式。实贷实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作他用的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农信社为农服务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实贷实付在执行上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某化肥品牌降价促销会使农民大量购买囤积,资金一次性支出巨大,没有时间规律。再加之农业生产中零星支出较多,随意性更强,能够开具正规发票的机会少,不利于资金监管。最后农户生产支出与生活支出多混在一起,很难分开核算,也使实贷实付制度落实变得更为困难。

(四)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一直是贷款管理薄弱的环节,银行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农信社这个难题尤为明显。资金贷给农户以后,由农户自己根据生产所需进行资金的使用,具体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挪为他用,信贷人员很难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数量有限,经常出现一个信贷人员同时负责几十上百个农户的情况,信贷人员没有足够的经历深入到每户了解情况,因而管理流于形式也在所难免。

(五)内部审计作用薄弱

首先,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内部审计部门处于管理层的领导下,与其他部门例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门平行,这样的层级关系,使内审部门很难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他部门的工作,更别说监督管理层是否。其次,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农信社的内审部门中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内部的老员工,对于审计知识不了解,也很少接受系统知识的培训,难以使内审发挥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数据库

在农户信息搜集的环节中,信贷人员应该与村长等自然村的管理者取得联系,搜集更加全面的农户信息资料。同时,信贷人员可以考虑建立农户关系网,直系亲属之间的相互借贷融资可能成为信贷风险的另外源头。最后,要形成动态信息管理的制度和意识,不断丰富和修改农户信息数据库。

(二)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信贷人员进行信贷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使信贷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是降低信贷风险,保护信贷人员避免发放不良贷款而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仅强调贷款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将贷款的收回作为衡量信贷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促使信贷人员提高风险意识。

(三)合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前充分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计划,尽可能制定合理的贷款使用计划。同时加强对于历年农户贷款使用情况的了解分析,掌握其中规律,可以采用试点方式,对农户实施分次贷款,对试点农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挪用贷款或其他违法违规情况发生,及时冻结剩余贷款,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四)适当增加信贷人员数量

结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业务特点,其应当适当增加信贷人员的数量。目前一名信贷员负责的农户数量过多,致使信息采集,后续跟踪管理都无法充分落实,农信社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增加信贷人员数目,同时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更多的是靠信息的搜集和数据的分析得出,招聘高素质的信贷人员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五)增强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的地位应当改变,缺乏独立性的内审是无法为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的。与此同时,内审部门应当聘用审计专业人员,执行审计程序,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内部控制运行有效。管理层也应客观地理解内审的作用,除了监管以外,内审还强调为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层应当使内审真正参与到银行系统运行中来,为决策管理提出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