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笔记积累

高中语文笔记积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笔记积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笔记积累

篇1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为了片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在写作教学上常常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因而导致学生在写作上产生了很多问题,这就对学生日后写作水平的进步与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这需要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及时的反思,寻求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使学生变得爱写作文、会写作文,从而促使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作

纵观如今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呈现的局面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一提作文,学生就心生恐惧,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试想,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又何谈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文质优美的文章呢?所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作,使学生在最佳竞技状态中,获得成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创作兴趣,可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如今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数都是文笔生涩、内容空洞、言不及义,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时,脱离了文章的源泉,即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鉴于此,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只把学生局限于封闭式的、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走进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简单地应付老师所布置的差事,而是为兴趣而写、为真情而写、为自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而写,以此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而且,我们要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这样,当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将其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因为五彩斑斓的生活而变得美丽起来。

2.为学生提供“用”作文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如今的写作教学,只有极少数学生的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本,在课堂上进行当众阅读和传阅,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被老师评改后,成了“无用”的东西,被学生随意丢弃,久而久之,便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创作的动机和兴趣。所以,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给学生提供“用”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写作并非只是简单地应付老师,而是有实际作用的,从而有动力和兴趣去创作。比如,我们可以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编排一份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内容为本组成员自己所写得作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使每个人的写作内容都有机会进行展示和呈现。又比如,在每天的早读课或者语文课的开始前几分钟,我们可以随意抽取几名学生,让他们把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或者文章段落在班里念给同学听,大家进行互相赏评等等,如此,学生的“写”便达到了“用”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由写作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进而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焕发出浓厚的创作兴趣与热情。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与语言,让学生有话可写

很多高中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导致这种后果产生的原因,便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和语言。所以,这就要求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和语言,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内容饱满、富有真情实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都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地留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细细体味这句话,我们便能明白这句话所阐释的道理,即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去寻找和积累习作素材。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空闲时间、在家乡的环境中去进行各种生活的体验,如欣赏田野风光、观看民俗表演、参观工厂生产、倾听古老传说等等,也可提醒他们,多体会父母、长辈之爱,多亲近弱小生灵,如此,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写,并且具有真情实感。

学生的写作素材与语言,除了来自于生活的各种体验,还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的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比如,我们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借阅优秀的课外书籍,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可丰富他们写作素材的书目。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要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可写一些读书随笔和读书心得,遇到优美的语句段落,要及时摘抄和记录,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了可借鉴的范例,有了写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就不会忘题生叹,而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重视写作评改环节,让学生愿意写

作文评改,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最终评判和裁决,它是作文的最后一道工序。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环节,通常只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或者只是随便给出一个分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在以后变得不愿意写作文,把作文只当做一份差事来应付。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重视写作评改这一环节,并依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恰当、合理的评改方式,让学生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他们进行写作,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各种写作训练,变得愿意、乐于写作文。

比如,很多语文教师,在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时,常常会写一些令学生心声反感和畏惧的词语,如结构混乱、文理不通、漫无中心等等,这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爱写作文,所以,作文评语,应以温和、商量的口吻出现,要诚恳、热情,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另外,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学生的劳动创作成果,所以教师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所写的作文,要合理地表扬、谨慎地批评,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对待文笔较好的学生,我们不要尽是溢美之词,否则会助长学生的自满情绪;对于文笔较差的学生,也不要全是挑剔、批评的词语,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再次,我们的作文评改,要做到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自己作文创作中的优缺点有明确的认识,并指出改正缺点的有效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从而在以后变得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

总之,作为一名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灵活的写作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笔去尽情地描述眼中的世界,进而在高考考场上,写作时笔下生花、文采飞扬。

参考文献:

篇2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和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了教材中。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篇3

大部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写作能力,但是大部分高中学生也“头疼”写作。学生对于写作感到头疼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没有兴趣、无从下手、没有可以写出来的东西、写出来的是流水账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结合自身经验,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写的欲望

首先学生要有写的欲望,学生才能够“下笔”,才能想到表达。那么怎样让学生才能有写的欲望呢?

1.立足生活

写作要有生活,高中学生写作也是如此,不管读过多少书,看过多少文学资料,真正下笔写作时,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自己的“人生”。如今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数都是文笔生涩、内容空洞、言不及义,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时,脱离了文章的源泉,即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鉴于此,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只把学生局限于封闭式的、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走进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简单地应付老师所布置的差事,而是为兴趣而写、为真情而写、为自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而写,以此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而且,我们要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这样,当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将其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因为五彩斑斓的生活而变得美丽起来。

2.时常练笔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磨练,写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的使用,才会有所提高,才会不断巩固并验证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如今的写作教学,只有极少数学生的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本,在课堂上进行当众阅读和传阅,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被老师评改后,成了“无用”的东西,被学生随意丢弃,久而久之,便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创作的动机和兴趣。所以,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给学生提供“用”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写作并非只是简单地应付老师,而是有实际作用的,从而有动力和兴趣去创作。比如,我们可以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编排一份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内容为本组成员自己所写得作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使每个人的写作内容都有机会进行展示和呈现。又比如,在每天的早读课或者语文课的开始前几分钟,我们可以随意抽取几名学生,让他们把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或者文章段落在班里念给同学听,大家进行互相赏评等等,如此,学生的“写”便达到了“用”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由写作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进而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焕发出浓厚的创作兴趣与热情。

二、要有写的能力

想要写,有了写的欲望,到真正能够写好作品,还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的,学生想写还要有写的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写的能力呢?首先就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多高中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导致这种后果产生的原因,便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和语言。所以,这就要求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和语言,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内容饱满、富有真情实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都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地留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细细体味这句话,我们便能明白这句话所阐释的道理,即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去寻找和积累习作素材。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空闲时间、在家乡的环境中去进行各种生活的体验,如欣赏田野风光、观看民俗表演、参观工厂生产、倾听古老传说等等,也可提醒他们,多体会父母、长辈之爱,多亲近弱小生灵,如此,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写,并且具有真情实感。学生的写作素材与语言,除了来自于生活的各种体验,还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的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

篇4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最核心的有效性特征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学习。如果耗时过多,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那不是有效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和服务,促进和增长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教学还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终极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课堂教学的最终极目的同样在于学生。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效益。但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老师用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地学到了最多的知识,尽可能地训练了技能,使思想上和情感上受到教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然性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总的来看仍属于传统教学的范畴,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相对一致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重视个人学习,“重教轻学”,以分数为终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和学习兴趣的锐减,只能在老师的管束和分数逼迫下被动地痛苦地学习,学习效果便可想而知。

从老师的反映来看,大家普遍都有对自己放手后让学生主动去搞效果如何有所担忧。毕竟我们从应试教学的阴影下没走出多远,大家既担心一堂课空有学生七嘴八舌热闹讨论的喧嚣而没有任何实质知识的积淀,又担心自己的教学计划、进度的安排被华而不实、成果难测的自主探究所干扰、打乱。甚至有的教师担忧没有自己的主导课堂会变成“开口千言,离题万里”杂乱无章的“菜市场”,从而为具体深入地推行课改心存畏惧、畏首畏尾。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全面课改,还需要能为落实我们的课改而具有更强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两个转变

(1)教师角色需要新的转变。①教师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在新课程之下,知识的更新迅速,新知识接踵而来。终身学习是21世纪教师的生存概念,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优势,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占有上,更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加工、创造型转化和使用能力上。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关注学生知识的提升,情感价值的培养,还要引导、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③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者、推动者。新课程的教学,合作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师生在更广泛的环境寻求教育支持和学习资源,从而极大地实现学习成效。教师应该用系统的眼光,进取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推动学校向学习型组织发展,让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④教师成为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和开发者。新课程下,教师将成为一种职业,教师要成为教学的专家,教育教学技能的研究者,能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分析,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而且在反思中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发展。

篇5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6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增强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有钻研阅读教材的能力

阅读材料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深刻性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具备很高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胜任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其相关素养的重任。首当其冲的就是钻研阅读教材的能力,这要求教师摈弃以往惟教参是从、惟网络是从的现象,真正置身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钻研阅读文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站在学生的平台上,与作者深入对话,与教材亲切交流,从而把握文本的精髓。这样才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能随时把握学生思想流动的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当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不意味着和学生思考的要一样,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才能灵活地把握随时变化的课堂。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应对所教的教材了然于胸,把握每册教材的编排特色,了解教材与教材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各自的特色;其次,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有关材料,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

二、阅读课制定合理教学设计的能力

1.三维目标设计。三维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它是基于对学生的知识积累、生理及心理特点的了解,对于学情的准确把握制定的。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有效的整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具体表现在:积累型文本要侧重“知识和能力”维度,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拓展型与欣赏型文本,侧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

2.教学过程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按照传统课文学习的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的“现代八股文”形式设计,而应该根据阅读文本的具体特征来设计。把握好文本的重点、难点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是师生互动,或是学生自主学习,或是阅读体悟,或是视频观看……学生感情丰富的时候,不要顾忌课时,让学生去说、去表达。教师要灵活施教,尽显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条理、科学也要灵活。

3.作业的设计。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巩固语文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作业应在考虑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课程特点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还能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在阅读课上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阅读教学目的、阅读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对于知识性文本、不易理解的文本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多采用讲述法,文言文教学多采用串讲法,诗歌教学多采用诵读法。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阅读文本,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根据高中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阅读课堂组织管理的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阅读课堂的组织管理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注意力主动地集中到学习中,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四、有阅读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一次对阅读文本的解读都可能解读出不同的涵义,每一节阅读课与学生思想的碰撞都可能产生新的火花,语文教师对于阅读课程的反思就尤为重要。上完每节课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反思笔记,对教学工作做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从中记录下自己每一教学阶段的成长。这绝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它有助于年轻的语文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与自我的完善,加快实现自我专业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反思中激发起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更加关注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增加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使其真正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以上笔者探讨了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不断努力研究。

篇7

进入高中,学习作文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该明白,写好作文跟哪些因素相关。如果作静态的分析,作文包括观点、材料和语言表达这"三要素"。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的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呢?

一、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观察能力低下,是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使其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头脑中由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需要老师在课堂进行积极的引导。其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观察事物的直接兴趣可以引起无意注意;对观察事物的间接兴趣,可以引起有意注意。故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既重视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又不忽视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使其观察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开始观察第一事物时,我除了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学会开动各种感官,观其行、闻其声、品其味,寻找自己的感觉,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外,还特别注意从观察的结果去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进行观察。例如:从整体上观察燕子,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从部份看,燕子又有俊美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以及浅黄色的阔嘴巴等等。这样各部分合起来,学生在头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只活泼的燕子的形象。这种观察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掌握了观察规律,才能初步具备观察能力。我们的学生在观察活动时,常常出现观看主要对象多,看背景少;笼统看的多,仔细看的少;看得杂乱无章的多,看得有次序的少。

二、指导学生体验

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能动透视和掬取。为什么对于同一种事物,同一场景,有些学生能言之有物,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而个别学生却感到文笔枯涩,写不出感受,没什么可写的呢,关键在于这些学生不善于体验,缺乏体验,无法洞察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难以领会生活真谛,无法激发写作“意兴”,形成不了内在冲动,他们总觉得生活平庸,无甚可写;区区小事,何足下笔。即使勉强提笔也只能言不由衷,东拉西扯,说些无关痛痒,到处合适的空话套话。那么这也就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信息痕迹,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材料积淀。

因此指导学生体验,要从“深”字入手。“深”即要“入得进”。“入乎其内,故能写之。”(王国维语)“入乎其内”才能见得真切,有所发现,才能体悟深切,形成“触发”。深入体验,将所见之物搁置心中,细细品味,从容把玩。在开拓学生多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时,多想比多写、多说更重要。试想,若不知想写什么,就去考虑怎样写,怎样说,岂不是笑话?

三、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篇8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三、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篇9

语文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文学的积累、文学在此处、文学的发现。

一、文学的积累

每次开学初的起始课,当我想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时,我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我们从没有阅读过书本以外的“名著”,除了少量的“少男少女”杂志外。而在教科书上学到有关小说的内容时,学生也会习惯性地问我:考试考什么?怎么考?有课外的内容吗?

作为高中教师,我有时很想请一些高校的专家学者来给学生作报告,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阔他们知识面。可几次尝试之后,我就不敢这样做了,因为学生很少读小说,更不用说读诗了,也几乎不进剧场看戏或是阅读某某大师的传记。以前给学生上《再别康桥》时谈到徐志摩,学生总会很兴奋,课堂气氛会很好,而现在再给学生上此文,面对表情木然的学生,看到冷清的场面,师者就如同演独角戏似的。

不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不读诗,不读小说,不读戏剧,会有什么样的危害?也许不一定会影响语文高考,但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们由于缺乏想象力,将成为没有创造力的一代。

学生多读小说,会发现自己活在人世间,活在自然中,活在历史当中;会知道除了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自己可以想象的,可以创造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可以纵横驰骋,而不是困在一个到处都插着路标的小天地中。

在走进文学作品的时候,学生也许会遇到几部经典、几位名家与自己情投意合。学生在着迷的同时,爱屋及乌,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作家的风格、趣味、观念、思想等,就会融入学生的血液,使学生的内心变得澄澈而丰盈,使学生的思想变得广博而精锐,使学生的文笔变得摇曳多姿。

大量阅读优秀读物,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生只要能不断地进入“审美自失”的阅读状态,不断地感悟到读物中的“美”之所在,并不要求读者非要说出这“美”是什么,只要不断有所感悟,有所积累,语文素养就可能有所提高。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青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叶圣陶和吕叔湘都曾指出过,绝大多数人语文程度的提高都自感是得益于看课外书。新课改启动前有关部门曾作过一次调查,有76%的学生认为其语文水平主要得益于课外。这表明文学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

《文心雕龙・知音》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汉代学者荀悦在阐述大量阅读积累的重要性时也形象地指出:“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这是古代阅读的积累理论,也是文学的感悟,积累越多,内存越丰富,就越能够感悟到读物的秘妙,文学水平就越高。

二、文学在此处

文学的感悟因人而异,以自己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指向,示意学生文学在此处,暗引学生提高感悟水平。

在经典阅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后,“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一个社会提倡青少年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集中地显示了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中学生究竟应该读哪些经典著作呢?钱理群先生曾主张在中学至少开设这样四门选修课:一是《论语》和《庄子》,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二是唐诗,这是中国文化最高峰的典型代表,是最健康的青春时期的文学;三是《红楼梦》,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四是鲁迅,他是一位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钱先生的主张很有启发意义。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论语》与《庄子》具有思想原创价值,唐诗最能代表刚键质朴的民族精神,《红楼梦》可引领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鲁迅则是迄今为止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民族文化中最有建树的思想家。不过,在“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上如要保证其健康运行,必须首先改变文学阅读的态度和方式,转换文学阅读的观念。

教师只有具体地把握这些文学之所在,然后才能实行文学在此处的目标教学。把握文学之所在,这是现代教育与古代教学的区别。学生如果已经把握,此目标已经实现。

更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文学在此处的把握的应是摘抄和随笔。随笔是现在教学中很普遍的方法。教师以适当方式指出文学在此处。因为确有许多文学之妙处学生是不易把握的,必要之处,教师应当点拨。总体上可以在检查之后,适当指出。指出的方法可以直接讲授,可以以讨论会中的一员发表意见,还可以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加以批示。

事实上,现在用的语文教课书及其读本已是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精品汇编。其中60%都是文学作品,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佳作,收集了古今中外文章的精华,这无疑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对文学教育的重视。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高中,便开始思考人生,观察社会,了解世界,而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就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心灵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当然,仅仅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否真正落实。所以,要搞好中学文学教育,我们首先要改变观念。改变过去只强调知识传授的片面的观点,改变过去纯政治论、阶级论的语文教学观点,从社会现实、作者个人、读者接受、作品自身等角度出发,发展认识文学,树立现代的文学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在此处。

三、文学的发现

文学在此处与文学的发现,前者仅仅是知其然,后者是知其所以然。

如贾谊的《过秦论》开篇几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如果仅仅像古代的私塾先生一样,摇头晃脑吟诵起来,并赞之曰:“好啊,妙哉!”那只能是文学在此处。《古文观止》在此点评道:“四句只一意,而必叠写之者,盖极言秦有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古文释义》也点评道:“此四句总是一句,然不如此却衬不起。”这都带有分析了,体现了知其所以然。但对比夏尊的分析,这两则点评还未很好地发现文学的秘妙。夏尊在《文章讲话》一书里指出这是文气旺盛的名句,并用加强文气的三条规律分析它。一是以一词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这句就是从“秦孝公”一直统到“之心”。二是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就是同调子词句。三是必要时,一组同调子词句中的句式要稍加变化,以助长波澜,显生动气韵。所以贾谊不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虽然工整,却略显平板。

显然,夏尊的分析使我们有豁然开朗、洞见秘妙的;使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文学秘妙,知悉了更多的所以然。

文学的发现的全部工作在于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这里的分析不是指狭义的分析步骤,而是包含综合步骤的广义的分析活动,或称解读),揭示出藏在其中的艺术奥妙。关于文本分析和发现秘妙的极其重要性,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很久以前就讲过这样的几段话:“年轻的时候,我对于评论家曾经有过相当热烈的期待。许多权威评论文章,我莫不细心研读再三,然而其结果不免是大失所望。我所期待于评论家的是艺术的奥秘,但是那些权威评论家常常对此毫无兴趣,每当涉及艺术特点之时,则以三言两语搪塞过去。”

任何一个文学理论家,必须有两种功夫,第一是对理论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学文本的悟性,而这后一点,即对文学奥秘的洞察却更为重要。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文学文本体悟作现象学者所说的“预结构”,那他肯定不能对文学作品中许多精彩的东西产生像皮亚杰所说的那种“同化”效应,而只会是水浇鸭背,了无痕迹。

著名文学理论家金元浦2004年10月与俄罗斯几位著名文学理论家有过一场对话,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忽视文本分析提出了批评,并认为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具体文本的分析。“对话”还特别强调,文本分析不是用来作理论学习的例证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是用来给人们作例证的,展示文本分析的范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分析一个个活生生的文本本身。

如果说,文学的积累、文学在此处主要对应于读者的体验,那么,文学的发现主要对应的就是课标强调的“探究”,以及高中课标提出的“欣赏”,而探究和欣赏的最重要的一点,对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对文本的分析。当然,文学在此处与文学的发现并无绝对的界限,体验与探究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因为这样,分析对于探究和体验都是极其重要的,直觉水平不能仅凭直觉实践来提高。

新课标指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在体验曾被忽视的时代,特别强调体验十分必要。因此,文学的积累是最起码的基本目标,文学在此处是发展性的基本目标,文学的发现是提高性的基本目标。所以,强调感悟,鼓励体验,就能使学生由文学之径,入语文之堂奥。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5,(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10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优秀的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研读这些文言文,无论是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是提高个人素养,都有重要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也做了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现状。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都以高考为目标。而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题型又较为固定,考查内容也变化不大。通常是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判断文中的实、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判断;翻译句子,近年也仅仅出现考查文言断句。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教师也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饱含文化底学蕴的文言文,当作考试材料来对待。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老师以串讲课文,逐段逐字翻译课文为主,课后学生则以背课文笔记为主。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死板僵化,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排斥文言文,最终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在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负担。

一、导学案的应用

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课文,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动手学习的习惯。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作好记录,让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感显得至关重要。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引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结合作者的实际,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法:(1)故事导入法。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如《鸿门宴》。(2)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自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滕王阁序》。(3)实物演示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如《琵琶行》。(4)讨论导入法,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导入法如《六国论》《过秦论》 。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兴趣,想必这节课同学们也会兴致盎然。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联、音乐、幻灯片、电影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况,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也能够引起同学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学习文言文还是要立足于朗读。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非常不重视,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所以课堂教学既不进行范读,也很少让学生读(除非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其实,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反观古人,却比我们做得好,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时,极其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文章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