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学设计的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教学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专题、单元)的栏目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重视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以知识点的积累构建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过于关注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心理效应,忽视相关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单元教学则强调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系统性设计,以提高课时教学效益,增进学生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所谓教学单元就是指一个特定主题下相关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集合。单元教学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单元教学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因此,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教学内容着手、从单元教学目标着眼、从单元教学策略着力。“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1 “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要求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教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有机地融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就是学科概念产生、发展、衍变的脉络。20世纪初,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从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构型的稳定性出发。从共用电子对角度解释了一些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然而。路易斯结构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分子的立体结构,也不能表达比传统的单键、双键、叁键更复杂的化学键。路易斯结构式中单键、双键、叁键的实质一直到量子化学建立后才得到合理解释。这种基于基态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在说明很多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时却无能为力。为此,为了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泡林(L.Pauling)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1940年希吉维克(Sidgwiek)和坡维尔(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后来发展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随着大量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实验事实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发现分子或离子的组成、价电子总数与其立体结构和化学键特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等电子体原理”。这种基于类比思维的方法丰富了对未知分子或离子立体结构的认知。配位键则是经典价键理论的衍变,为解释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杂化轨道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就是教学内容以不同栏目、顺序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教学内容,承接第一节“共价键”之后,后续第三节是“分子的性质”。教材上本节首先引导学生重温一些常见分子的结构和立体模型,并用“资料卡片”栏目丰富拓展学生对多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的认识,感受“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在“科学视野”栏目提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怎样测定的”,随后通过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立体构型的基本概念、一般步骤。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由经典价键理论说明甲烷的化学键与甲烷实际立体构型的矛盾,激发认知冲突,介绍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以及常见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关系。在“配合物理论简介”中,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配合物的存在和形成,通过具体实例认识配位键、配离子、配合物概念。而“等电子体原理”,则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之中。总体而言,这些物态化的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心理联系线索。照本宣科,难以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协同。
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以及与之思维水平和认知风格相适应的学习路径。在《化学1》和《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在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中,在从原子轨道重叠的角度分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时,学生能联想到水分子、氨分子的形成过程,产生与其立体构型不符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从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无法说明一个碳原子为什么能结合四个氢原子,更不能说明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构型的困惑。这些冲突和困惑正是杂化轨道理论引入的契机。在对比甲烷分子、氨分子、水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方式与它们键角差异时,学生已接纳“相同的电子对斥力相同”、“不同的电子对斥力不同”、“孤电子对比成键电子对斥力大”等观念,这些都是“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精髓。
学生探究欲的激发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生长,是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根本依据。“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结合课程标准和“三序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价层电子对理论”、“等电子体原理”、“配合物理论简介”。
2 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关注课时目标的设计,往往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这些有形的、显性的目标范畴,不利于学生方法性、观念性这些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观念(概念)的发展或改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简单积累。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概括性的、根本性的认识,它建立在知识、技能和方法层面,又是在这些层面上的凝炼和升华,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单元要帮助学生建构哪些观念呢?
首先,理论的提出源于事实,并随着人们对事实的不断认识而发展、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总是纠结于怎么知道碳原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杂化方式?其实。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分子或离子立体构型的解释,人们并不能由此理论预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进而推演分子或离子的实际立体构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是物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它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测知。从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到基态
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再到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配位键理论。反映了人们对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其次,理论模型是基于经验事实的概括,它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作为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仅是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正确性。实际教学中,有学生不自觉地将此模型迁移到多中心分子或离子甚至配合物中,反映了教学中学生对要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准确。“等电子体原理”的本质是一种类比思维,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初学时,学生利用“等电子体原理”以二氧化碳的立体构型为原型判断二氧化硅的立体构型导致错误的结论,反映了理论被“泛化”的倾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理论的有用性和理论的局限性”双重属性,这是一个具有化学学科特性和科学教育共性的普遍意义的问题。
3 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增强。因此,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这就要求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辨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例如,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可以H2O、NH3、CH4为例,从基态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角度形成的键角与分子的实际键角差异,产生认知冲突,设计以下问题:
(1)按基态原子原子轨道重叠的方式和角度,H2O、NH3分子的键角应为多少?为什么与H2O、NH3分子的实际键角有差异?
(2)按基态原子轨道的电子排布。1个碳原子能结合多少个氢原子?为什么1个碳原子能结合4个氢原子形成CH4分子?为什么CH4分子是正四体空间构型?
学生在强烈的动机和兴趣驱动下,较好地理解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缘由、要点和类型。
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诱导启发:为什么中心原子同为sp3杂化的CH4、NH3、H2O分子中的键角却不相同?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使学生感悟:分子中的键角或分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各电子对问的相互排斥作用。这些电子对在中心原子周围按尽可能互相远离的位置排布,以使彼此间的排斥能最小。还可以通过“气球游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当物体所占空间因素相同时,它们彼此趋向均匀分布;较大物体会“挤占”较小物体的空间。从生活中的实例类比,体会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合理内涵。
在“等电子体原理”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知CH4、NH3、H2O、BF3、BeCl2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别为正四体形、三角锥形、折线形、正三角形、直线形,与这些分子空间构型相同的分子还哪些?为什么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相同?学生在寻找这些分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归纳概括出:相同价电子总数且相同原子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立体结构、化学键类型)。
从教学内容上讲,单元教学设计不再拘泥于教材固有章节顺序,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依据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科内在逻辑,统筹重组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从教学目标上讲,单元教学设计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这些高层次目标的达成;从教学策略上讲,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果说,课时教学设计侧重在微观层面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那么。单元教学设计则在宏观层面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任务,因而更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王磊,黄燕宁,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9.
作为一名有近三十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地理教师,我也在辗转腾挪扬弃吸纳之中探寻着自己的高效课堂之路。面对一茬又一茬的新生学子,尤其是经过新课程改革洗礼的高一新生,怎样使他们学业达标,学得精彩,单靠传统方法技艺已经远远不够!他们要的不是偶尔一节两节课的精彩。不想单靠自己刻苦努力获取优异成绩,他要的是每一节课堂上都有的欢乐,受益与美轮美奂般愉悦的心情,你若不给,他们的兴趣会义无反顾地转向他方!
鉴于如些严峻而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撷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用科学系统、新颖时尚的手法来重塑全新的地理课堂,是我目前正在尝试探索的目标。其中“基于高中地理教材重难点处理的教学设计探究”,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高中地理教材重难点梳理
以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Ⅰ为例,全册五章十六节二十二课时。参考教学大纲要求,筛选出的教学重点三十八个,教学难点三十四个。再根据关联分类,重难点完全一致(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有六个课时。重点包含难点,难点只是重点的核心或一部分有十三课时,剩下的就是难点与重点关联不大的为三课时。
实际上,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对教材重难点的完全一致、兼容并包或者关联不大等关系往往忽略。主要是它对单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影响较小,只有对全册教材统备时,它才能显示出模式化处理的优势!而正常备课中关注更多的是重难点的属性分类,我校地理教研室,根据多年实践将其分成认知类重难点、理解类重难点和应用类重难点。由于它来源于教学实践,经过多轮应用反馈升华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效果一般都很好!
仍以前面的标准为例,全册五章二十二课时中,属认知类重点有二十一个,难点五个;属理解类重点七个, 难点是十二个;属应用类重点九个,难点十六个。
很明显,这样的划分是基于教学设计对教材重难点的实用性处理,不妥之处肯定存在。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中,在高效课堂应用创新中,性效则果非常明显!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处理建议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24-02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善于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好;最近学习了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后有所启发。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重点的切入
这是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三国鼎立》一课的重点一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二是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这就要把赤壁之战作为重点了。因为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回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为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二、重点的激活
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如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利用《》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如在讲“”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模仿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论战,这实际上类似一场辩论赛,“顽固派”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变法,而“维新派”则从各个方面来“顽固派”的谬论,在立与驳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了对当时时势的了解,认识到变法的紧迫性,无形中就会站在“维新派”这边支持他们,内心也理解了康梁他们这些仁人志士为何挺身而出的缘由。
三、重点的丰富
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等。如《大一统的汉朝》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重点写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诸侯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而学生对“大一统”的意思搞不清楚,他们会问为什么不叫大统一呢?所以我认为要讲清楚“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故也把它丰富为重点。要讲清楚“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比如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还做到了经济上的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汉武帝的政治上、思想上等内容,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四、重点的认识
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如《秦王扫六合》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这一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落实将有极好启迪。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学习。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影片《荆轲刺秦王》,创设情景,口述目标,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秦朝建立的条件、过程以及措施和意义等知识要点的填写。教师巡回检查,个别辅导,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重难点。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分析思考,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教师随机调控,引导点拔,促进生成。第四环节——活学活用,教师把握课标,灵活设题,检查反馈。学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学以致用。几个环节之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达到教学目的了。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选择最佳教法。掌握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能按照每堂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编织成便于学生展开思维的教学程序,组织成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选择教法,就是要根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启发性强,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驾驭教材得心应手,选择教法应用自如,每堂课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艺术匠心,对教材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每堂课有层次、有提纲、有重点,犹如一幕优秀话剧一样,有序幕、有发展、有、有尾声,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对教案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教案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教案设计阶段
教案,即教学之方案,教案设计的基本依椐是教材,即新课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感知、理解和把握,只有清晰的感知、透彻理解和充分把握,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以及教学认识的特殊性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设计、形成教案。与认识的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相似,教案设计也需要经历一个从粗略到精细、从笼统到系统的逐步具体、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以下两方面工作:
1.思路设计
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明周运用、强化记忆”。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2.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易控,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悖的。
二、教案心理模拟阶段
教案的心理模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从系统结构优化角度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各层次、各种关系进行全面协调。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排除障碍、理顺思路。大多数教师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我们重温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时总会感到原本很完善的教案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障碍、或难以确定的东西。比如,课题的导人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还是从例举事实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那些用于转折、衔接的词语:“因为、因而、但是、然而、所以、因此”哪个更合适;对一个新获得的结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用“这是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哪种设问指向更确切。(2)充分想象,优化活动结构。我们知道,教学设计最终是要转化为外显的教学行为,而外显行为的具体性和复杂性是难以用教案语言,甚至是内部语言表达的,往往要用表象或想象来设计和模拟。例如,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虽然我们对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可以给出原则性的表达。但其中更为具体、精确的活动过程却需要通过表象和想象才能说明清楚。对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设想和模拟,即从量上看,在心理模拟阶段想象的教学活动要比实际教学多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应变自如地调整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结构达到最优组合。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提供的内容,制订出切实、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并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中职学校艺术类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自控力较弱、学习较为被动等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与中职的区别和联系
高职与中职是国家教育层次上的区别,中职属于国家基础教育,高职属于国家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人才除须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外,“高”在知识、能力素质和“高”在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不仅能够熟练应用岗位工作技能、技术,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简言之,中职是培养技能人才,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所以,高职和中职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便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中职学校,面对着一群对社会和工作没有一点概念的没长大的孩子,如何开展教学?起初,学生饶有兴趣的听我讲课,对知识显示出了极大的求知欲和兴趣度,但是真正开始实践作业期间,他们的表现让我非常不解甚至于失望。以虎头蛇尾结束我的课程。经过反思,他们年龄太小,思想不成熟,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开始琢磨,适合中职生的美术教育方式是什么呢?
二、中职美术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即培养具有初级劳动技能的学历教育。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进入新世纪,传统的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统一规范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
而美术教育,很早之前就开始了,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中国美术设计行业也被带动,,美术设计的相关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市场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全国高考呈现出美术报考热。各个中职学校也纷纷开设美术设计专业,一夜之间,似乎美术教育已经四处开花。但现在中职美术教育又是什么现状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
第一从学校来看,课程安排死板,教学模式固定,过度重视电脑软件课程的安排,忽视美术基础的掌握和基本审美,正犹如“打了膨胀剂的西瓜”。
在全国的中职美术教育中,有很多的中职学校美术课程安排固定化,素描、色彩、构成、电脑软件等等,多年来一成不变。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能熟练运用电脑设计软件是中职学生直接去就业的主要手段。但绝非是最重要的手段。而且教师在教电脑课时没有具体课题,学生也没实例可做,与毕业后的工作没有根本联系,几年学下来一走上工作岗位又是一无所知,从零学起。更何况,对于这群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面对枯燥的电脑操作工具实例,他们真正踏实认真的完成的很少。所以,在工作后,那些学到的少之又少的知识基本都还给了学校。
第二从教师来看,目前开设美术专业的中职学校很多,但中职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完整的美术设计教育,好一点的教师是纯艺术或者工艺美术出身,还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大部分的教师却是“半路出家的和尚”,充当学校的“救急者”,哪个岗位缺老师就去哪个岗位,所以说,在中职美术教育的起步阶段,他们中很多都是依靠自学或各种培训来了解美术设计的。除了很少一部分拥有从事设计工作的实战经验外,绝大部分教师在美术相关的实践上显得有些苍白的。他们中少数有扎实的美术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但是对于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同样掌握不足。那些“救急者”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又当如何走入工作岗位呢?
第三从学生来看,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在14—17岁左右,大多是成绩较差考不到大学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导致的问题学生(网瘾学生、打架学生、极度孤僻学生、残疾学生等)。这些学生群体不要提美术基础,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可能都很匮乏。但是好的是,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能主动大胆的与老师交流,发出提问,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无疑更好的完成了教学,更有可能迸发出新的火花,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了!
三、给学生一个个成功的机会
数学是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必须学习的主要科目。高中数学是学生实现高考梦的主要学科,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以培养高分生,提高优秀率为重点教学目标,过分注重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即使教师再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课程标准的实行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等能力为出发点,突破教育瓶颈。
一、高中数学教学分析
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局限性较大。首先,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坚信高考要的是成绩,完全把分看作救命稻草,把得高分作为衡量自身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一味灌输教材内容。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其次,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足以证明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然而,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的教育趋势,忽视新课标的精神,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观。这严重阻碍了高中数学有效性的提高,也不符合我国教育潮流的发展。再次,教学方法老套。高中数学抽象的概念较多,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教师注重有效性教学离不开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情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角色。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学习成绩也能进一步提高。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对高中数学教师也是极大的考验。数学教师要突破教学观念的束缚,首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才能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适应国家的教育趋势。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促进自身成长,通过参加学校及各级教育局举办的培训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业余时间教师要订阅教学杂志,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文化与专业素质。教师通过改善自身不足,提升自身素质,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三、关于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关于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思考也日益深入。
1.注重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按预期情况完成,教学活动是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教学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因此,教师首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再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如在学习棱柱几何问题时,常常有些学生不能看懂图形,对图形进行空间转换。教师可以借助各个城市著名的建筑物引导学生认识棱柱的几何性质。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物品的认识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抽象化的立体形象。进而教师根据事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转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加深对棱柱性质的了解。再结合课堂习题巩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棱柱性质的实际运用。
2.注重课堂管理,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管理是否有效。当今的高中数学课逐步转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越来越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增长对提高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给课堂管理造成压力。如在学习高中函数时,学生对概念总是理解不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关于函数的概念,性质等问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在讨论时跑题,甚至是不参与讨论。教师要不断巡视,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方向,组织学生讨论步骤,使课堂活动真正有效地开展。
四、结语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突破的问题。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不能脱离新课标准而独立存在。新课程标准反映的是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形势,高中数学教学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性。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新课标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在设计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促进高中数学课堂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高中物理“电场中的导体”在“电场”一章中所占比重不大,要真正透彻分析相关问题必 须应用高斯定理和静电场边值问题的唯一性定理.但在高中阶段我们只能利用电场强度 、电场力 和电势这些概念来分析.对这些概念学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就会对有的问题只会从电场 强度、电场力的角度去解释;对有的问题只会从电势的角度去解释.似乎一题一 法,甚至同 一问题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会得到自相矛盾的结论,或遇题无从下手,从而使这部分 内容成为高中物理新课教学和高三复习时的一个难点.究其成因是由于: ?
(1)受高中学生知识面的限制,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不能透彻阐述,只能采用简单推理、 实验演示、利用已知结论的方法处理,所以许多学生虽记住了一些结论但并非真正懂了道理 ,给解决问题造成一定难度. ?
(2)这部分内容不是教学重点,故教师花时不多,学生缺少变式练习,教师讲解不能 一题多变,没有从电场强度、电场力、电势等多角度分析问题,导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二、教学设计
?
针对上述难点和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
1.紧抓电场强度、电势的概念,先要讲清静电平衡的基本原理.
(1)电场中的导体是如何达到静电平衡的. ?
先从电场强度的角度分析.导体刚放入电场中的瞬间,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电场力F= Eq的作用,产生定向运动,向导体两端积累,同时在导体中产生一个附加电场E′,使自 由电荷又受 电场力F′=E′q,F和F′方向相反.当E=E′时,导体内合场强为零, 自由电荷受合力也为零 ,这时导体中无电荷定向移动,即达到了静电平衡状态.从而得到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 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的结论. ?
再从电势的角度分析.导体刚放入电场中的瞬间,导体不同部位电势不同,有电势差是 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所以负电荷向高电势处移动,正电荷向低电势处移动,结果由电势 叠加原理,高电势处的电势降低了,低电势处的电势升高了.当导体各处电势相等时,就再 无 电荷移动,即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从而得到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是一个等势 体的结论.
继而讲清两者是统一的.若某一空间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则这一空间即为等势空间,电势 一定处处相等. ?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电场强度为零,是两个电场叠加的结果,而不是真的就没 有电场.导体上各点电势相等也是两个电场在某点产生的电势叠加的结果.
(2)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外部的电场线必与导体表面垂直,但表面场强不一定为零. ?
从电场强度的角度看,如果导体外部的电场线不与导体表面垂直,则导体表面电场强度就 不与表面垂直, 表面的自由电荷所受电场力也就不与表面垂直,那么电场力沿导体表面的分力将使自由电荷 沿导体表 面移动,这与静电平衡的定义是矛盾的.但从电势的角度来看,因为导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电荷不可能沿表面移动,所以电场线与导体表面必垂直 ,但场强不一定为零. ?
(3)孤立导体净电荷分布在外表面. ?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1.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以微课的形式讲解相关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操作视频、重点知识等到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认真学习相关中职酒店管理知识。微课教学法在中职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使各项知识的讲解更加清晰、直观,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丰富教学的资源,对中职学生酒店管理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功能协同是太仓中职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克服校企合作中的时空困难,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实际的中职学校管理过程中,优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学校“双元制”本土化的模式机制,实现从规则到流程到标准的模式化建设效果,进一步保证“双元制”本土化成果的转化与实施。以微课的应用,打造智慧型、数字型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实现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弥补实训欠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为专业技能指导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学生未来的职工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中职酒店管理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师知识不足,且缺乏行业挂职锻炼经历。针对于这种情况,则可以借助微课的教学模式,将实训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展现出来,展现酒店中的真实场景,且基于酒店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展开教学指导活动。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太仓中专学校通过固定多媒体视频录制的方式,对酒店中的实际场景进行采录。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背景音乐和场景图片的设计,烘托现场气氛,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真实生动。学生可以采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自主学习,播放相关视频,实现随时、随地的智能化学习,从中探索移动互联、校企专业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3.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微课教学法在中职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实训教学期间资源比较匮乏、实训教材比较落后的问题。将更多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知识、酒店管理方式等融入到中职酒店管理知识指导期间,使各项资料更多丰富,且具有职业化特点,基于酒店服务中实际的案例、酒店管理文化知识等进行讲解,突出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有效性。
比如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则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将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引入到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指导活动中,搜集相关资料,把案例、行业文化、先进的操作技术和管理理念等融合到微课堂中,使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能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
当前太仓中职学校已经形成“双元制”本土化成果,学校正在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协同综合平台的建设工作,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发展,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将智慧学习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及各类核心O2O服务管理智慧体等融入到课程指导活动中,能够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开展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指导活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微课的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1.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中职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期间,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工作场景为主,以岗位职责实训为教学线索,基于岗位工作的需求等展开教学指导活动。微课的应用,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共享工作,对酒店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效果,提高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中职酒店管理教学设计期间,微课应用需要注重知识的整合,知识点尽量通俗、易懂,且突出重点。微课需要做到短小精炼,便于学生下载与自主观看,符合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特点,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行业性原则。微课教学设计期间,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岗位展开教学指导活动。微课中的视频需要是真实酒店中的场景,实际的工作内容。微课的主题和内容都应该以酒店中常见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微课的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内容要鲜明,具有较强的学习指导性和行业针对性。
(3)趣味性原则。为了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微课教学期间趣味教学元素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动画、动漫引入等方式,使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生动、有趣,将酒店工作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使之形象能够更加鲜活。
2.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设定场景,提出问题。微课设计需要坚持微课选题、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微课课件制作以及微课教学反思等环节。在明确选择教学主体的基础上,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展开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微课教学模式相互融合。以酒店前厅办理入住登记为例,可以设计如下场景。
视频展示涉外酒店前台工作场景,客人走到前台开始办理入住酒店。服务人员:“Good morning, Sir. What can I do for you?”客人说:“Yes, I′d like to check in, please!”服务人员:“Ok, please show me your ID card.”
动画中可以设计两个问题,比如“在为客户实施入住登记期间,操作的流程是什么?自身服务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与客户交流期间,姿态与语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进行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继续观察客户办理入住的相关视频。在观看完成视频之后,则基于问题进行讨论。
1.引言
《电子工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和必修课。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实践训练。通过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常见电子电路的设计,综合电子应用电路的设计,电子线路板元件布置与布线基本知识,元件焊接技术,硬件电路的调试技术,电信号的检测技术。
课程内容中高频电路设计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高频电路设计包括各种调谐电路的设计、高频振荡器的设计以及实际电路的制作和调试。学生在进行各种参数选择和电路调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本文针对高频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究,结合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此部分教学内容做了详细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调谐放大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研究
调谐放大器是一种选频放大器,即从所输入的信号中选出有用信号并进行电压放大。调谐放大器在各种电子设备、发射和接收机中被广泛应用。在调谐放大器中由L、C元件组成并联谐振回路,对信号进行选频[1]。放大器件可以是双极型晶体管,也可以是场效应管。
2.1 原理电路
图1 原理电路一
图2 原理电路二
RB1、RB2、RE提供管子的静态工作点,使管子处在放大状态。电路之一中的L、C组成并联谐振回路,决定谐振频率。电路只对谐振频率及其通频带内的信号进行电压放大,而对通频带以外的输入信号不放大,从而实现选频放大。电路之二的直流偏置与电路之一相同。电路中的C、L1、L2决定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放大的电压信号经L1、L2之间的互感耦合,由L2两端输出。上述电路在发射和接收设备中被广泛应用。如超外差收音机的中放电路、电视机的中放电路等普遍使用上述电路。
2.2 电路的设计方法
(1)按所需谐振频率选择LC参数
谐振频率由L、C参数共同决定,在设计中一般先固定电容的参数,选择电感元件的参数。在设计高频谐振回路时,由于管子的结电容和元件分布电容影响谐振频率,选择电容参数时适当将容量选的小些。电感最好选用具有磁帽的电感,以方便电路调试时微调电感量。如果选用有骨架电感,可通过增减匝数来微调电感量;如果选用空心电感也可通过改变匝与匝之间距离来微调电感。
(2)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电路属于小信号放大电路,设计时参照中频段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设计使管子具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并具有合适的动态范围。如UCEQ≈1/2VCC。注意:对直流来说LC回路相当于短路。
2.3 电路的调试方法
(1)静态调试
调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使电路中管子的静态电流和有关电压达到设计值。UCEQ最好接近1/2VCC。
(2)动态调试
在信号输入端输入接近LC回路谐振频率的频率可变的信号,用毫伏表测试LC回路的电压。将输入信号由低到高改变频率,观察毫伏表读数,当毫伏表读数最大时,所输入的信号频率就是该电路所放大的信号频率。
上述毫伏表可以用示波器代替。当示波器显示波形幅度最大时,所输入的信号频率即为该LC回路的谐振频率,也就是该电路所放大的频率。在没有毫伏表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管子的UCE,在LC谐振时UCE最小。如果电路的谐振频率偏离设计频率,可以通过微调电感量进行谐振频率的微调。如果谐振频率偏离设计值太多,可先改变电容的容量,然后再微调电感量。如果有条件最好用扫频仪调试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3.高频正弦振荡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研究
所谓高频正弦振荡器是指产生几百kHz以上正弦信号的电路(几赫兹~几千赫兹正弦信号由RC正弦振荡器产生)。
高频振荡器按选频网络分为LC正弦振荡器和石英晶体正弦振荡器[2]。LC正弦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为10-2~10-5,石英晶体正弦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为10-7~10-9。
LC正弦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可通过改变电感量实现微调。如果需要使振荡频率该变量较大,一般先改变谐振回路电容的容量,然后微调电感量。当石英晶体的标称频率选定后,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基本固定,虽然理论上可通过改变配谐电容的容量来微调振荡频率,但由于配谐电容的容量很小,在实际中通过改变配谐电容容量对电路振荡频率的改变很很小。只要应用场合对振荡器振荡频率稳定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实际中高频振荡器大多是LC正弦振荡器。
3.1 LC正弦振荡器的电路设计
从理论上讲,LC正弦振荡电路有变压器反馈式、电感三点式、电容三点式、改进的电容三点式(克拉拨电路)。实际中的LC正弦振荡电路上述四种形式都有,但最多的是电容三点式和改进的电容三点式[3]。这是由于电容三点式电路管子的结电容和元件分布电容对谐振频率的影响小。电容三点式电路原理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由管子和RP、R1、R2、R3、R4、C1、C2组成的电路是小信号放大电路。显然它是阻容耦合共基极放大电路。电阻决定电路中管子的直流偏置,由于整体电路为振荡电路,管子在处于放大状态的前提下,应尽量使直流偏置小些,即静态工作点靠近截止区,如管子的静态集电极电流一般在(1~2)mA。电容C1、C2为隔直通交电容,它们的容量视振荡频率决定[4]。
振荡频率计算公式近似为:
在选择C3和C4容量时,要注意C4对谐振频率的容抗决定正反馈的大小,其容抗越大则正反馈量就越大,电路容易起振[5]。但正反馈量过大会使管子退出放大状态,反而电路不能振荡。在设计中先选择C的容量,然后计算L的电感量。振荡频率在几MHz以下时,C的容量选几百pF;振荡频率几十MHz时,选C为几十pF。在C的容量选定后,根据振荡频率f0确定L的值。
3.2 电路的调试方法
先调试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先将LC谐振回路用短路线短路,则整体电路仅为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调试仅调节静态工作点即可。即通过调节RP的阻值,改变管子的静态工作点,使其达到设计值(一般小功率振荡电路,静态ICQ=1~2mA)。
静态调试完成后调试动态:即将原跨接在LC谐振回路的短路线去掉,通电后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在LC回路元件参数选择合理时,只要电路的静态合适,接通电源后一般都能振荡。
振荡频率的微调:振荡频率的微调一般通过改变电感量实现。如果使用无骨架电感,通过增减线圈匝数或改变匝间距离改变电感量;如果使用有磁芯电感,则通过调节磁芯与线圈的距离改变电感量;如果使用无磁芯有骨架电感,只能通过增减线圈匝数改变电感。
电路不起振可能是下列原因之一:
(1)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过低,或管子的β值太小
解决的方法分别是通过减小RP阻值来提高静态工作点。这个工作可在用示波器观察着振荡波形的情况下微调RP阻值。
如果是管子β值太小引起的不起振,则应更换β值大一些的管子。一般β值在几十以上就可,β值过高会使电路工作不稳定。
(2)电路中LC回路的Q值太低
解决的办法是增大L/C的数值,即在LC乘积为常数的情况下增大L/C的比值。或减小线圈的损耗电阻(改用线径粗的绝缘漆包线绕制电感),或减小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前两个原因往往是LC回路设计时元件参数选择的不十分合理。
(3)正反馈量过小或过大
解决的办法是在保证总电容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改变C3、C4的比值。C4对振荡频率的容抗越大,正反馈就越大。
4.小结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对高频调谐电路和高频振荡电路设计的设计方案,参数选择方法和电路调试方法进行了总结,根据理论计算数据调试电路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关键,采用了上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家才.电子工程实践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戴伏生.基础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吴慎山.电子线路设计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TM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个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电气专业知识时,《电路分析基础》是其第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基于电路,以器件和电路拓扑为约束为关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1]。在对《电路分析基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程中各种相关的概念容易混淆,对于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学生无法解答。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对分析方法的由来还不够了解,对于课程上学习的理论还比较孤立,在综合性题目面前也就无法综合各种理论进行解答。从教师方面来看,如何把知识间的联系好思维的过程以最佳的效果展现给学生,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的思考,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研究的重点。
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电气电路各种分析方法、基本概念等及进行介绍。分析方法介绍:如果总假设的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以及简化电路的模型,那么对线性变电路可以通过使用线性方程等分析工具,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由此可以推出多种分析的方法。概念:《电路分析基础》对课程概念介绍上主要针对数学分析和推理,对于工程的概念介绍并不深入,和模拟电路课程相对比而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展开课程设计项目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很多学校在这门课程中没有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在该课程中会出现工程性的问题,而且电子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强的工程应用,如果在课程中涉及到这些问题,对刚刚学习这个课程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困惑。例如,在这个教材中把一些的输入电压称之为输入信号,但是很多学生对于信号和电压之间的联系还不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不理解。《电路分析基础》作为学生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型知识是较多的,由于在接触这门课程时几乎无法涉及到工程问题,因此在教学时就要转换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让学生能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基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采用思维导引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式,这里将通过案例进行探讨。
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中对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应用主要从案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
(一)课程内容
教师在进行第一课的讲授中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大导图展现一个完成的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这个体系不断的细化内容,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回归到这个体系中。例如,使用MindManager8设计的思维导图。图中对课程的整体进行了映射,学生通过思维的导图可以获得这些概念,电路模型的构成、基本定理、分析方法等等,在不同阶段中的课程,通过导图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导图,独立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
网孔电流法的变量是网孔电流,这是一种列写电压方程的方式[3]。如果只是具有电压源和电阻的电路内容,学生是比较容易总结出通用的方程的,但是如果电路中有电流源或者是受控的电流源,那么在列方程式时就要加以调整。关于节点电压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电路构件不同,列写的方程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学生无法掌握好这些方法,就容易混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方法,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例如,设计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导图时,教师在设计中还留可一部分节点电压法的导图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学生在自己绘制中不但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点联系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思维导引设计思维导图不仅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把一个问题的关联元素以清晰的层析,进行展现,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够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情境,使得知识形成更加的生动,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得到了提高。诸如文章中提高学生自己完善节点电压的思维导图,使得课程上学生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才得以发展。因此,通过使用思维导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洪声.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建设[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55-357.
众所周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师生教学主攻任务,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解决的任务目标。那么如何进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制定呢,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必须重点关注。
1.依据教师教育理念进行设定。为什么这样说,笔者认为每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上课意图都不是一样的,所依据的教育理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最后说制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必将不一样,最起码侧重点不同。例如同样是前滚翻技巧第一次课,有些教师就有可能把培养学生参与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强调技术动作本身的重点与难点。
2.依据之前学生对其掌握程度制定本次课的重、难
点。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依据学生对其项目的接触与掌握程度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非常合乎教学规律。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掌握程度也是动态的,那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应该是动态的。
3.依据教学内容的作用制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作用是指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对以后教学的作用,因为我们在统筹教学时都要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是服务于以后更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所以依据此设计思路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非常有必要认真对待的。
二、提高教师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结合自身经验及相关文献分析,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知道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能力策略要因人而异,但有些策略是共性的。笔者经总结与梳理有如下几个策略:
1.阅读中提高自己分析能力。多阅读,就是我们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制定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书籍、期刊、网络文章、论坛帖子等,从中获取制定与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比较经济的手段,尤其是现在网络的全覆盖,我们可以足不离户就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2.勤动笔中拓展思路。在多看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就要多动笔进行制定练习,因为我们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后必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趁热打铁进行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练习。正如“水到渠成”一样,我们的制定能力也是一样,你看的多了头脑思维中就会逐渐形成一定的范式。
3.实践中验证自己。有了阅读和动笔,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实践了,实践是检验你制定重点与难点的正确、合理与否的唯一途径。通过实践来验证教师自己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说制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可行性、实效性等,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实践,放下不必要的包袱。
4.总结中找到密钥。总结是前面设计、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总结,通过客观、科学的总结将促进教师合理、正确制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能力。在总结内容上笔者建议从设计制定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实践中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同时教师要对总结进行必要的存档与分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便于以后我们进行提炼与参考。
5.交流中获取经验。笔者认为交流是人们进行观点传递、经验传授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是现实中,我们有些教师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其原因有观念上的约束,也有处于保护自己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成为交流的阻碍,这是笔者一直坚持的原则。笔者认为只有将教学实践上、制定过程中体会毫无保留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成长才会更具有针对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研究与实践笔者的结论是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是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体育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它将指引我们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目前我们有些教师还没有认真这个问题,在设计上采用敷衍的态度,一些形式化、格式化的东西还太多,必须进行改革或者革新。
2.建议。面对目前体育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认识与理解,笔者有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①组织专题培训,转变教师认识。笔者认为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对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培训与讲座,以此途径转变教师的不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