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

篇1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在宽城区教育局学校安全科的大力鼓励和领导下,我校按上级要求及时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防震救灾演练、防踩踏安全行规演练和校车安全逃生演练等各型安全演练,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以便应对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侵袭。

我认为如何培养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具体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学校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提升,我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年级组长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培养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指导落实小组。带领师生学习和领会我国应急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的工作现状,普及和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推进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技能培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重点是摸清学校师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逃生能力的强度。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方案,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师生进行改造,让他们认清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从“我得防范”到“我要防范”,变“被动”为“主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具体措施如下:

1. 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和讨论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2. 经常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及时关注教育局安全群的信息和来自“校安通”的长春市教育局的安全提示信息,并及时传达精神给学校领导和师生做好相关安全工作。

3. 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

4. 组织学校学生安全社团和校园安全巡逻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并及时汇报学校做好防备。

5. 告诉师生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立即上报,学校再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 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立即通知全校领导及师生,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 灾前选好避难场所,当自然灾害真的来临时,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 在救灾行动中,不要惊慌,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 加强我校预防自然灾害的硬件设施的管理,比如楼体加固等。

10. 做好师生的防灾减灾的各种演练活动,比如“防震安全演练”、“防踩踏安全行规演练”、“校车逃生安全演练”等,有效提高师生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

11. 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教育工作,强化宣传教育,联合家长、社会共同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工作。

12. 落实值班带班制度,发现情况及时汇报校领导,有必要时要及时汇报区教育局安全科。

三、强化落实,夯实管理

1. 完善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好各种安全预案、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不断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范化,为提高学校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奠定基础。

2. 加强法制安全宣传和教育,必要时请专家来学校辅导,切实提高我校师生的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自然灾害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对于成功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公民知情权都至关重要。然而,搞清楚在自然灾害中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是什么,更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急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应该将公民权力的保障放在应急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加以关注。在应急管理中保障公民权利,尤其应该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就是与事件相关者了解事件真实情况的权利。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情权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信息公开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作为前导和立身之根基。政治学理论中的人民理论告诉我们:在民主共和国家,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应享有政府信息等权力。更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是一种公共权利资源,应当属于者所有。作为社会学理论之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民主思想也告诉我们:为政需顺应民心、合乎民意,以人为本。

因此,无论从应急管理角度还是从政府信息公开角度,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都应以保障公民知情权和以提高政府和公民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自然灾害各阶段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侧重点

自然灾害生命周期各阶段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灾前信息公开内容的侧重点在预警信息和避险信息;灾中的侧重点在灾情汇报和政府应急措施信息;灾后的侧重点在善后处置信息和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一)灾前。

应对自然灾害,单凭政府单方面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阶段,政府只有及时、坦诚地向社会公布相关预警信息和避险信息,使公众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了解具体的防范措施,才能促进政府和公众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甚至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政府将历史上类似自然灾害的相关情况及其成功应对经验、自然灾害应对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专家名录信息、专家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及时给社会公众,以供借鉴;告知公众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的范围、可能的危害程度、可能的起始时间和延续时间等,并将自然灾害爆发前公众应当做好的防范措施和相关准备、注意事项及时公布,以为公众提供行动指南。

(二)灾中。

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对阶段,主要公开的政府信息应该是灾情汇报和政府应急措施信息。美国危机管理的权威顾问劳伦斯·巴顿提出了公众在每一次危机中都会提问的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为了确保类似事情永不发生,你将采取什么措施?”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就可以成为抚慰公众恐慌心理的第一服镇静剂 因而也应该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该首先重点公布的信息。具体到针对自然灾害事件,政府首先要权威的灾情信息,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原因、灾害影响的范围、严重等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灾情进展。其次,政府应该立即公开应急措施信息,包括已经采取的措施、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即将采取的措施。特别是针对人员转移安置、救灾物质的发放情况、商品供应信息、社会治安情况、水、电、煤气等市政生命线以及交通信息等关乎民生的应急措施信息,更应该及时准确。

(三)灾后。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主要公开的政府信息应该是善后处置信息和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善后处理措施具体包括灾后恢复所需的时间估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加快恢复,如何对受灾地区进行修复和重建,告知受灾群众如何进行救济和赔偿,公布捐赠电话等。在这个阶段特别应该公开的是灾后重建的资金使用决策、管理过程、投入情况、产出情况、民众参与情况等灾后重建资金情况。 自然灾害评估报告是一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的总结,政府通过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以达到提高今后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的目的。报告应该重点包括:查清灾害的性质和责任,提出对灾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总结灾害发生的经验教训;灾害带来的长期影响有哪些和如何减少或消除长期影响。

三、结语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研究,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是其应对自然灾害时公开政府信息内容的标准和操作指南,政府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公开相关的政府信息;对于公众是自然灾害发生时知晓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依据,公众就能更好地监督政府信息公开。

注释:

姜安鹏、沙勇忠.应急管理实务——理念与策略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7:P13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P25、P28

篇3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一、调研背景

重大自然灾害历来会使国际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甚至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威胁到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单以地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 2004年12月印尼发生地震海啸,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亚太主要股市多数收跌,A股也受到拖累,跌幅0.79%。其后续由于地震造成的福岛核辐射泄露加重了股市不景气。我国沪深两市在市场大跌下亦难幸免,两市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探底。

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到,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等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时时影响着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的重大动荡,加剧风险,恶化经济。因此,及时分析总结出因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从而建立起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来及时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二、调研目的

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重大自然灾害是如何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从而证明出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为探究我国政府对此的宏观调控效力,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对象

长沙市国信证券公司、华融证券公司、华林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公司的股民、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研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

五、调研时间

2011年9月至12月

六、调研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投资者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投资调整情况。

2.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整个资本市场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冲击后造成的损失以及由国家及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全面了解。

七、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收回868张,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791张。现将这次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1.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同时也把社会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不过,与国内自然灾害相比,国外的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小一些。

2.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时间

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投资活动的影响时间较长,大致时间为一年,可见,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其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3.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当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是最有效和最易被投资者所接受的,而法律手段过于强硬,行政手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理想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出我国的国家调控机制比较完善,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基本上从事投资的时间在三年以上,因此在投资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们大多能在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帮助下,通过以往经验和专业分析来对自己的投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过,投资者也明确的指出国家还应该改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将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波动与损失降到更低。

在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灾害对国家财富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威胁,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动荡不安,这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势在必行,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八、调研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愈发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重要影响,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从而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那么,重大自然灾害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的呢?

从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来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一般认为,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如粮食产量的下降,房屋建筑、公共没施及设备的破坏等;而对于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则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如徐嵩龄等人认为,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广义上包括:由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并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破坏而带来的损失;由一种灾害引起的另一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上所遭受的损失。

显然,这种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理解是广义上的。黄渝祥等人将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分成三部分: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霸的投入一产出连锁关系;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灾害后的恢复过程需要动用原来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重大自然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其损失却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计量。灾害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甚至民心带来致命的打击,继而加剧经济损失导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长效的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篇4

地球及其地球周围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及其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后所产生的灾害(人的生命及其技术和所创造的财富之不能承受的威胁),随时威胁着人类局部地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不论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在一些极端自然灾害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世界上因灾害遭毁灭的城市有53座,因地震而毁灭的为27座,另一半为水灾所致。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54%大多数是被震垮的房子压死的),但人类的技术和综合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极端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

我国地域、海疆辽阔,江河湖泊水系发达,山高盆低,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变化异常,雨量不均,植被不匀,湿地减少,人口较多,各种复杂因素的构成和地球及其地球周围环境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其自然灾害的潜在与发生是客观存在的。

(一)原生自然灾害的种类

原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大致有:地震(特别是地表15公里以内的6级以上的强震)、火山喷发(伴有地震)、海啸(5米以上)、高海潮(5米以上)、大洪水、山洪暴发(强降水)、飓风、龙卷风、台风(12级以上)、砂尘暴、雹雨、暴雪、雷暴、自然森林火灾、沙漠化、泥石流、山体滑坡、大雪崩、连续的高温干旱、连续的低温冻雨等。

以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将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大地震,范围大、波及面广,对人的生命(动物)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二)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

次生自然灾害是原生自然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另类自然灾害。同时也包括人类行为工程(采油、采矿、开山、围湖、改河、建筑、化工、战争等)后所导致的自然灾害。

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大致有:地震时所造成的海啸、火灾、爆炸、堰塞湖;水灾和地震过后的疫情;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固体污染、液体污染、声污染、光污染、磁污染等);气候异变(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悬河、悬湖、水库决口(堤);地面变形(地陷、地裂);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山体失稳等。

二、自然灾害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各种自然灾害都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有的自然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但是,它会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将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不但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制约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给减灾救灾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原生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如不及时排除或处理不当,将会再次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比如说,发生原生自然灾害是“致命打击”,那么,次生自然灾害则会“产草除根”。

(一)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我国地域的地震大多属于地质构造性质的地震。浅地表强震(大于6级以上)往往造成桥梁倒塌,隧道、路面、路基开裂,设施倒塌,路基路面坍塌,山体塌方堵塞路面,电源、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地震发生时,严重威胁着公路工程建设和公路运输过程中人员及其财产的安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震级不同的、彼此起伏的余震发生。

(二)海啸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海啸是沿海地区或海洋区域发生强烈地震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海啸形成的海浪高度可达30多米,海啸能量推进可达数千海里,冲击海岸线陆地,对海岸陆地的生命财产将造成重大损失。海啸对沿海公路、桥梁及其设施将造成严重破坏。

(三)台风(飓风、龙卷风)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台风影响范围较大,台风经过的区域将对公路设施造成破坏。台风不但风力强劲,而且都伴带大量的降水,台风经过的局部区域将造成山洪暴发,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坍)方,损坏公路绿化,冲毁或掩埋公路、桥涵及其设施,造成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台风的形成时段如遇天文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沿海区域将产生较大的风暴潮。飓风、龙卷风经过的区域,公路的设施及其桥梁的局部将遭受破坏,但对公路的影响面比较小。

(四)砂尘暴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砂尘暴是内陆地区某些特定地理环境(山口、风区、戈壁)和大气气流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自然灾害。发生砂尘暴时的风速可达14级,在风力作用下,刮起尘、砂、石。砂尘暴持续时间可长达28小时。发生砂尘暴时,大量的砂石会堆积公路局部路段,公路被砂石掩埋深度可达2.6米,交通运输被迫停止,砂尘暴对公路标志及其附属设施造成严重创伤。

(五)洪水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大面积持续的强降水将导致洪水泛滥成灾,一般情况下,洪水持续的时间在3~6天,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持续了28天。洪水会淹没(冲毁)公路、桥涵及其设施;水面上的各类漂流物随着水的流速会撞击下游的各类桥梁,给桥梁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强降水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坍)方,冲毁或掩埋公路、桥涵及其设施,造成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地震时所造成的堰塞湖如不及时排除以及江河、水库决口(堤),同样会淹没(冲毁)公路、桥涵及其设施。

(六)高温干旱、低温冻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持续的高温(38℃以上)干旱会造成砂石路面结构松散,尘土飞扬,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拱起,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发软,强度降低,产生拥包、波浪、车辙等病害。持续的低温(-10℃以下)冻雨会造成公路路面严重结冰,路面打滑,车辆无法通行,还会造成电力设施倒塌,电源及通信信号中断。持续的低温天气也会产生大暴雪,导致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七)雪崩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雪崩是常年积雪的高原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大雪崩所形成的“雪龙”速度可达97米/秒,对高原地区的公路作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大雪崩产生的大量积雪将会掩埋公路局部路段及其公路设施,导致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三、公路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及措施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破坏)大,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其抗灾、救灾的工作任务单靠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

(一)应对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

应对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应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综合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与完善技术、监测、跟踪、预报、预案、制度、规章、法律、行政和科普为一体的防灾、避灾、减灾、救灾、赈灾工作体系。

运用科学技术,把水土保持、固沙育林、保护湿地、增加植被、江河治理、节制汲取等工作做好,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加强调查研究,把地质、水文、气象、天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自然灾害的宏观、微观规律认识清楚,依靠现有技术与手段,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及次生自然灾害的监测、跟踪、预报工作,依照相关法律及时灾害信息,努力实施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具体方案。

大力开展科普,把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技术、防灾的理念、救灾的原理、减灾的方法、成功的经验进行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民众自身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二)行业、部门(实体、部落)应对自然灾害的思路

认清与把握行业、部门(实体、部落)自身所在地理位置的特征、特点,发生极端自然灾害对本行业、部门(实体、部落)所造成的破坏(危害)程度,以及自然灾害或本行业、部门(实体、部落)遭遇自然灾害所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

发生极端自然灾害时,行业、部门(实体、部落)是遭遇自然灾害的第一人,也是第一见证人。因此,行业、部门(实体、部落)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资源和科技手段,建立静态、动态预警机制和联防机制,并认真做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对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预案》,对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事件),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用自身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保证《预案》、《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开展各种《预案》、《应急预案》演练,完善各类《预案》、《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以达到避灾、减灾、救灾的目的。

(三)公路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及措施

公路安全与畅通是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生命线。因此,保证公路的安全与畅通是交通公路部门的天职。公路在遭遇极端自然灾害时也将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抢通公路就成为交通公路部门的首要任务。

1.针对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合理提高公路工程的技术设计标准,以增强公路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公路工程的技术设计要严格遵循自然环境自身运动规律,设计与工程施工都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自身运动规律的破坏。

2.严格把好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关。同时,要努力保护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因公路工程建设需要而对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所造成破坏的,要采取保护性技术措施,加以修复,确保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的稳定。

3.加强公路安全、畅通的全面养护、巡查与管理,开展公路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同时,要对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的稳定性进行技术检测、监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公路畅通和交通运输的安全。

4.必须坚持重新设计和提高技术标准的原则。公路及公路设施遭受自然灾害破坏需要重新修复时,必须做好工程相关技术的调查分析,重新设计,以避免或减少同类自然灾害对公路造成新的破坏

5.根据行业、部门(实体、部落)应对自然灾害的思路,要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指挥组织系统、人员力量调动、机械设备调配、通信联络手段、生命线路保障、抢救医疗安排、心理调节安抚、食品调集分发、资金物品管理、次生灾害处治、灾情技术监控、新闻报道主线、发动赈灾方法、恢复生产生活、灾后重建思路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为模式,建立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案》和《应急预案》。

如:《地震公路抢通应急预案》(最高层次的应急预案)、《公路、桥梁、隧道突发性应急预案》、《砂尘暴公路应急预案》、《山洪暴发公路应急预案》、《泥石流、山体滑坡公路抢通应急预案》、《公路防汛、防洪工作预案》、《公路防台风(飓风、龙卷风)工作预案》、《公路防冻、防滑工作预案》、《公路防暴雪、防冻雨工作预案》、《公路春节运输保畅通工作预案》、《公路设施防雷暴工作预案》等。

6.开展各类《预案》的演练,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充实和完善《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应有价值。

7.加强公路安全信息体系、应急技术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抢险队伍和应急指挥系统的综合建设,不断增强公路应急的总体水平。

8.加强公路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把公路应对自然灾害的任务列入工作日程。

9.以人为本,加强公路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宣传,大力普及自身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认真研究和判断严重自然灾害后果的潜在危险的防范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紧急调集大量的人力和各种资源,即时应急救援,同时还要认真应对和消除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各类次生灾害。

这里需要指出,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同时也产生各类次生灾害,当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实施应急救援、消除各类次生灾害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冷静地认真思考、分析、研究、评估、判断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对地域内存在的潜在危险。一是同类自然灾害的继续发生和各类次生灾害的再次产生,需要认真防范和再次消除。二是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原有地质构造的严重破坏,在严重破坏了的地质构造状态下,再加上气象环境各因素变化的作用下,将会发生另类极端自然灾害并产生各类次生灾害,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公路桥梁同样将会遭受再次破坏(2010年8月13日,四川遭受强降雨,汶川县城、映秀镇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的袭击,河道上形成了雍塞体、堰塞湖。8月19日,四川一天垮塌四座桥,宝成铁路广汉石亭铁路大桥、安县先林大桥、华阳通济古桥、崇洲怀远老定江大桥。此次降雨至22日)。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抢险、抢修、抢通、临时建设是必须的,但在改建、新建、重建决策时,则要做好全地域范围内复杂多因素综合性的科学考查与论证,并就改建、新建、重建的时间段给出一个合理起建的时间表。

篇5

不只是汶川地区受灾,最近又有不少地方遭遇洪涝灾害。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质、气候等方面的自然条件复杂,种种自然灾害也就随时对各地的企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构成着威胁。因此,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像汶川地震灾区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这种“雪上加霜”的困境,在其他受灾地区民企身上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对于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地方来说,民营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以此次受灾的绵竹、什邡两地为例,民企产值占灾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吸纳的就业人口也相当可观,对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说,以往各地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由于受灾面积较小、灾害程度不大等原因,尚未引起人们对于灾区民企金融困局的过多关注,那么,此次汶川大地震之后所暴露出的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关注,并以此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为民企受灾后能尽快得到相应扶持,帮助其切实解决好恢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难题。

我觉得,目前许多地方在扶助当地民企应对自然灾害,促使其顺利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上,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为突破口扫除障碍,如此,或许能使民企在灾后得以重生。

一个突破口是作为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起民企防范自然灾害的保障基金。在平时,可以采取由地方财政部门拿出一块资金,参与保障的企业自觉缴纳一块资金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集纳或是定期按比例缴存的方式,责成相关部门专户管理,专项使用。这样,万一发生自然灾害,即可动用此基金解决企业生产恢复过程中的燃眉之急,也可利用它向银行提供担保,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支持企业经营。

篇6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汛期各项安全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两个主体责任”和“两个负责制”。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抓实抓细汛期各项安全工作,确保思想、组织、措施、工作、责任五落实。各地要组织住建、安全生产、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公安、消防、武警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动和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机制;要及时掌握水情,做好恶劣天气的预测预报,确保汛情等信息和调度指令的畅通。要制定和落实汛期安全工作的各项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抓好防汛物资及救援物资的储备,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篇7

 

消防演练的应急预案1

  为提高xxx公司安全事故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安全事故,妥善处理,有效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修理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能,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一)本修理厂正常维修工作中,发生死亡1人及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本修理厂维修车辆出现重大维修质量安全事故问题,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及以上的重大险情。

  二、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以及实施,负责根据应急预案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组织实施工作。

  三、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在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响应、分级管理为主原则实行应急工作责任制。根据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本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结合维修车间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四、应急准备

  (一)定期研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应急救援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加强重大安全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定期检查本单位职责范围内安全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应定期演练,器材、设备等应设专人进行维护。

  (三)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需要多部门配合的,根据情况及需要及时通知和配合地方交通、公安、卫生、消防、安监局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四)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重大灾害事故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定期完成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建立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及时消除隐患。

  (五)各部门主管应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以备紧急情况联络。

  五、应急响应

  (一)事故报告

  1、报告原则

  应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在第一时间上报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情况。

  2、报告程序

  (1)发生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后,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如实向主管领导报告。

  (2)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核实有关情况,并立即报告分管副总经理。

  (3)发生严重火灾事故,要及时上报消防、交通等政府部门。

  (4)发生死亡1人及以上事故,要及时上报公安、交通、等政府部门。

  3、报告内容

  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报告的内容:

  (1)险情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

  (2)险情或事故发生的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单位负责人、企业法人代表等有关人员的姓名及执业资格等情况;

  (3)险情基本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紧急抢险救援情况,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4)原因的初步分析;

  (5)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与处理的有关事宜;

  (6)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

  (二)救援程序

  发生事故立即启动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组织开展救援行动,迅速控制危险源和现场,组织群众自救互救。 根据事故级别启动本预案,立即成立事故现场指挥小组,具体指挥现场救援工作,按照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救援行动。

  (三)事故处置

  遵循“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共同做好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

  1、在统一领导指挥下,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按照应急指挥命令和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分工,协助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做好抢险救援工作,会同安全监管等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及时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续报有关情况。

  2、在公安、消防、卫生等专业抢险力量到达现场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全力协助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保护现场,维护现场秩序,妥善保管有关证物,配合有关部门收集证据。

  (四)信息

  重大安全事故的信息和新闻,由政府或有关行政机关单位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同时,向公众警告或者劝告,采取严格的防范控制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六、应急终止

  (一)应急组织应根据重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进展和结束情况,及时向公司报告。

  (二)应急状态终止后,应及时作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的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及抢险救援经过;事故原因;事故造成的后果,包括伤亡人员情况及经济损失等;预防事故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七、保障工作

  (一)宣传教育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及有关知识的宣传,增加预防安全事故的常识和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并通过定期组织实战演习,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二)人员力量保障

  对本单位的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基本人员力量进行摸底检查,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基本人员技能培训和力量:

  1、设备抢险力量:主要由车间维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组成,承担事发现场的设备抢险和安全保障工作。

  2、安全咨询力量:主要由从事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安全性鉴定、研究处置和应急方案、提出相应对策和意见的任务。

 

消防演练的应急预案2

  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与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与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与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与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与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与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与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与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与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消防演练的应急预案3

  一、 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xx 副组长:xx xx

  成 员:学校行政班子

  二、消防安全工作成员的'责任分工

  组长负责定时召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消防安全事宜。

  副组长负责各具体负责组织对紧急预案的落实情况,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保证完成校领导部署的各项任务。

  领导组各组员具体负责火险发生时全校各年级、各部门突发事件的处理、报告、监控与协调,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畅通和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努力将火灾事故减小到最低限度。

  消防安全领导组织机构下设通讯组、灭火组、抢救组、紧急疏散组,分别具体负责通讯联络、组织救火、抢救伤员、疏散师生等工作。

  (一)通讯组:组长:xx(火险发生时,负责立即电话报告校消防安全工作组和上级相关部门,以快速得到指示,视火情拨打119,广播告知全体学生,报险救灾)

  (二)灭火组:组长:xx (负责消防设施完善和消防用具准备,负责检查全校各办公室、教室、宿舍、图书馆和计算机房等地的用电、用火安全;火险发生,立即参加救火救灾工作)

  (三)抢救组:组长:xxxx(校医)(负责做好及时送往医院的准备工作,负责火险发生时受伤师生及救火人员伤痛的紧急处理和救护)

  (四)紧急疏散组:组长:xx成员:各班班主任(负责制定紧急疏散方案,明确各班逃生途径与办法指导,负责所在年级组、所管班级学生紧急疏散中的安全);图书室xx(负责图书馆各处的消防安全与紧急情况下的学生疏散与逃

  生)。计算机中心和计算机室有凌均梅负责消防安全。

  三、灭火工作预案

  1、发现火情,在场人员要立即引导室内人员进行有序疏散,并迅速利用室内的消防器材控制火情,争取消灭于火灾初级阶段。

  2、如不能及时控制、扑灭火灾,在场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如切断电源等),防止火势蔓延。

  3、在场人员要以最快的方式向领导组成员汇报,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协力救火。

  4、领导组成员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到达火情现场,并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

  四、 师生疏散及逃生预案

  1、火情发生后,按照灭火预案,管理人员及各工作人员要立即通知学校领导组领导,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如发生重大火情,同时向“119”报警,并根据火情发生的位置、扩散情况及威胁的严重程度逐个区域通知人员撤离。

篇8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的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篇9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二、山体滑坡灾害常识

当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三、泥石流灾害常识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当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四、雷电的危害常识

当遇雷电天气时,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要迅速切断电视机电源。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

2、不能在大树下躲避雷雨。

3、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4、雷雨天气在户外行走时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看过“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的人还看了:

1.预防自然灾害安全知识

2.校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

篇10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85-02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火、风、雪等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小型温室倒塌,还会造成大型连栋温室倒塌[1]。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气象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大,一些日光温室和简易温室常因受灾而倒塌,给温室种植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但当年种植的作物无法获得收益,而且对温室的投入也无法收回。如果极端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面积温室倒塌,还会造成当地农业产业链断裂,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物价抬高,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2]。防灾减灾是避免和减少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温室灾害的类型主要有火灾、雪灾、风灾、雨灾、雹灾、弱光、连阴、冰冻、混合灾害等。该文着重介绍火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防灾减灾的控制技术。

1 火灾及其防范措施

1.1 火灾发生的原因

冬季是温室火灾的高发期,温室中的易燃物很多,如塑料薄膜、PC板、遮阳网、保温被等,这些材料一旦遇明火将迅速燃烧。同时温室中的热风炉、电热线、电机等用电设备如果使用不当,或是电线老化,也很容易引起火灾。此外,还有自然灾害如雷电等引发火灾和人为因素引发火灾。若温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缺乏消防知识,在温室附近取暖、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可能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1.2 火灾防范措施

在温室建筑设计中应采取防火措施,以防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生命财产的危害。温室建筑防火包括火灾前的预防和火灾时的措施两个方面。对于人流密集的公众温室(如生态餐厅温室、观赏旅游温室等),在建造温室时应严格遵从建筑防火要求;对普通生产温室而言,要加强电源安全、加温系统安全、加温燃料安全的管理,控制可燃物数量,温室周围要有灭火水源,空旷场地应设计避雷针等;同时还要进行防火分区,设置足够合理的疏散通道及灭火设备等。

2 风灾及其防范措施

春季多风是我国气候的一大特点,每年因大风对日光温室生产设备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很大,同时因大风从温室顶端风口处落入的尘土,严重影响风口下面蔬菜叶片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从而造成蔬菜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下降。所以研究温室设施春季风灾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温室设施的防风措施关键在于温室的合理建造和使用[3]。在建造温室大棚时首先要选用质量好的地锚钢筋。在大棚建造中,地锚应该是一次埋设,多年使用。地锚钢筋埋入土中一段,在外面暴露一段,容易生锈,因此用于制作地锚的钢筋必须质量要好,经久耐用,不生锈。在调查中发现,有农户的地锚还没有埋入土中,就已经锈迹斑斑,显然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尤其在大风天气时很容易造成大棚坍塌。其次是注意地锚坑的深度。地锚埋设牢不牢固,关键看地锚埋的有多深。显然地锚埋设越浅,越不牢固,越容易被拔出。调查中发现,新建大棚墙体建成后,在东西两墙埋设地锚处的土层,多为从墙体上滚落下来的疏松土壤。不少农户就在原地埋设地锚,虽然深度足够,但是因该处土层疏松,不易压实,而导致地锚埋设不牢固。在此建议,埋设地锚的深度至少应达到0.5 m,且必须是硬实的土层。若土层疏松,可先埋入一部分地锚,而后浇水沉实,然后再填土夯实。再次是地锚使用前,再横放1根废旧立柱,以加强牢固性。大棚棚面钢丝较多,所需地锚数量也多,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锚的牢固性,建议在其埋设前,在地锚内侧横放一根废旧立柱,让地锚钢丝贴在立柱上,与棚墙面隔开。此种做法还便于使用紧线机,连接钢丝与地锚线。

在温室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以往抗风灾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防灾减灾措施:一是春季刮4~5级以上的风时,起风前要把草帘卷起2/3停放在棚膜上并压住风口,这样风载面积缩小,抗风灾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安装卷帘机并配套质量好的草帘,在刮大风时卷起2/3停放在棚膜上并压住风口,比不安装卷帘机抗风灾能力强。三是每次风灾首先刮飞的都是旧的、薄的、质量不过关的,安装松容易钻风的草帘,草帘一旦被吹起在棚膜上随风摆动很容易刺破棚膜,导致棚膜被风撕毁。解决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3项措施:①草帘的安装要讲究技巧。旧的、薄的、质量不过关的草帘安装在紧挨膜面处,厚的、紧实的草帘放在上一层,因为质量好的草帘重而紧实不易被风吹起。②购买9 m长的草帘要求卷紧截面直径在75 cm以上,并用霜杀以后的蒲草打制。实践中这样的草帘不仅保温效果好,抗风灾能力也强。③对于大多数坐北朝南的温室来讲,如刮西北风后屋面系草帘的铁丝一定要加固,并将草帘系紧,否则大风很容易从后面将草帘吹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雪灾及其防范措施

雪灾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常见的自然灾害。大雪堆积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同时还会因为遮挡光照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由于温室顶部结构不同,大雪会在温室顶部的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厚度的积雪。受温室顶部结构的影响,积雪在温室顶部形成的雪压分布很不均匀,极容易造成温室局部区域压力过大,导致温室顶部结构局部受损或垮塌,进而导致整座温室坍塌。由此可见,降雪超过设计雪荷载是造成温室倒塌的直接原因[4]。雪灾造成的温室倒塌给生产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温室本身的价值和室内种植作物),严重影响了温室种植者的生产能力。虽然雪灾造成的温室倒塌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很多技术细节也应该引起广大温室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总结教训,提高今后温室设计和建造的水平,应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来设计温室[5]。在温室设计中应注意设计雪荷载、设计化雪管、加大热负荷、拉大温室距、增大屋面角、验算净截面、校核连接件等。管理中应注意及时清理陈积雪、加大温室供热量、开启化雪管化雪、观察处理积雪兜、摘除结构吊挂物、破损薄膜保骨架等。必要时在大雪来临时,要及时进行人工清雪作业。

4 结语

防灾和减灾是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防灾工作做得好不但能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甚至可以预防灾害的发生。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有忧患意识。只有将可能发生的灾害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在温室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减少灾害的发生。二是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一旦灾害有发生迹象或灾害发生时能够避免慌乱,及时有效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是尽量避免人为灾害的发生和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规律,对温室的地址、朝向、结构等进行合理规划。如果温室建造地干旱多风则应该将温室建造在低洼处;在降雪多且雪量大的地区,连栋温室要避免与高大的建筑物相连接。如果在生产中要经常进行人工清雪,则连栋温室的开间不宜过长;在寒冷地区,其温室加温系统要保证在温度骤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将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10 ℃左右。

在温室设备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使用规则和说明,发挥设备应有的作用,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在大风来临前应该及时将外遮阳幕布收拢;强雷电天气发生时,应该将温室内贵重电器设备的电源切断,尽量不使用电器,并及时将数据和资料进行备份;收到台风预报后,要对温室结构进行安全检查并拆除会产生风阻的障碍物。

总之,自然灾害对温室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在面对灾害时,只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能够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

5 参考文献

[1] 周长吉.江苏省张家港市某花卉生产温室倒塌事故剖析[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10):38-40.

[2] 李建新.设施蔬菜灾害性天气防范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16-17.

[3] 李志.温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系列之风季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5):43-44.

[4] 李志.温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系列之雪天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4):23-24.

篇11

在历次地震事件中,学校是最易受到危害的。在灾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不丹成立了事务委员会。2012年3月6日,事务委员会成员通过了其指导性文件――《发展中的国家行动计划(学校地震安全和医院地震安全)》,并在2012年4月的第二届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研讨会上递交了行动计划发展历程及草案以及关于教育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书。这一系列的努力促使不丹政府于2013年1月颁布了《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2023)》,旨在减少由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方面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与灾害管理部门和不丹教育部通过“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GFDRR)共同促进该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出台背景

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境内多山,降水丰富,同时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经常面临山崩、洪水、暴L、火灾等灾害,其中最易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的是地震,因为不丹整个国家都处于或近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断裂带上。而且,地震还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火灾等次生灾害。当地震来临时,学校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据2009年和2011年联合评估报告(JRAR)显示,2009年的6.1级地震和2011年的6.8级地震导致一百多所学校遭受破坏,学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造成13人死亡和大量师生受伤,大约损失36.9863亿努(Ngultrum,Nu)。

不丹政府于2006年的《国家灾难风险管理框架》要求制定灾难预防和应对计划,同时意识到教育部在宣传预防灾害、灾难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强制性教育”报告》回顾了影响小学教育成果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家长教育水平因素和诸如学校基础设施质量与地理位置、教学质量以及书籍和其他可用材料等物理因素。此外,该报告还强调,许多学校处于“失修状态”以及“老学校的维修和翻新被忽视”,致使学校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此外,2011年《国家灾难管理条例(试行)》明确指出,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制定自己的灾害管理和应急计划,教育部作为一个重要部门也不例外。

该计划结合了其他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进程方面对各个相关部门提供指导,旨在确保所有的学校在灾害中免受危害。同时,该计划将定期更新并每年对优先领域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估。

二、主要内容

《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 2023)》重点是提高学校在地震来临时的安全性,具体目标为保障师生安全,免受灾害的威胁;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加强应对地震和突发事件的准备;提高师生对应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和意识。

(一)加强地震安全与灾害管理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政策框架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方针、部长指令,以提高安全性,加强不丹教育部门内的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1.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方针

(1)审查和更新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指导方针。通过股东大会汇编和分析经验教训,对方针和经验进行整合,修订后的准则涵盖预防措施方面的程序和预算要求;同时指出,教育部应与灾害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正式的监督机制,用于监控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从建设内容、设备方面制定准则,以识别和减轻危害。采取措施,防止高空坠物,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制定相应的准则并在所有学校推行。

(3)对所有院校的建筑施工采取高标准、严要求。教育部通过对学校建筑需要、工程质量现行标准的审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咨询,提高安全标准,并计划对施工人员进行能力建设以加强该标准的实施。

(4)教育部发出指令实施灾害管理计划、安全标准、政策指引。教育部回顾活动和正式的指令要求,要求在所有的学校贯彻灾害管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

2.加强教育部门内的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1)任命灾害管理中心负责人。正式指定协调人,在固定的时间协调和促进学校相关的灾害管理活动,确保能力建设活动的可持续性。

(2)加强教育部内的各个灾害管理单位建设。考虑到学校数量及教育部门的重要性,政府在教育部内部建立了小型灾害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需要和灾难管理委员会合作,同时要向教育部长报告,为教育部的项目计划提供一定措施。

(3)建立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学校建立由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组成的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权对灾害相关事宜作出决定、提供指导并和其他机构合作,同时对各种学校团体的成立提供指导。

(4)鼓励在校建立各种灾害管理俱乐部。通过此类社团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教育与认知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在学校加强地震安全及应急准备方面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学校和社团关于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

1.增强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管理

(1)学校之间建立信息分享网络。为灾害管理中心人员和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这个虚拟网络能够分享知识和经验,以及共同执行活动方案,为感兴趣的教育人员分享相关信息、谈论常见问题提供平台。

(2)与社区共享信息。学校积极承担宣传和教育公众的责任,通过灾害管理俱乐部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基于团体意识的音乐会、戏剧等宣传活动,宣传防范和减少风险的材料,制定“家庭灾害管理”计划。

2.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1)开展意识教育活动和项目。针对特定受众,如决策者、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联络人、教师和学生开展包括通过当地媒体渠道传播在内的青年计划和宣传活动。同时,一个关键的任务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地震安全和防范意识。

(2)关注世界减灾日。不丹一直关注世界减灾日,同时强调要纪念本国的地震事件,利用这些重要的日子分享地震安全问题和减少风险的信息,使学校反思他们的安全和防范水平。此外,要求不丹各地所有学校进行全国性地震演习及其他持续性的宣传活动。

(3)更新信息和教育材料。为灾害管理委员会、团队、协调人、学校灾害管理俱乐部、教师、特殊需要儿童、幼儿和青少年开发易于使用和理解的信息材料,为其提供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信息、注意事项、家庭防范知识、风险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4)将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学院课程。结合地震科普知识,将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信息以及灾害风险管理问题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学院课程。同时,相关的职业机构,例如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高等大专院校的课程还应该包括关于自然灾害应对的信息,以降低灾害风险,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5)提高家庭防范意识。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有责任确保学校学生的安全,为了履行这个责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家庭防范意识,并帮助家庭时赣急计划。

(三)减少和降低风险

对于地震,减少和降低风险包括确保校舍结构合理,建筑物地基稳固,并能承受预期水平的地震震动,家具、装饰装修等进行锚定或支撑,以减少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结构性调整

(1)对于新建筑,在建立前,要审查现有的学校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准则,评估建设区域潜在的自然灾害的危险系数,对现有方针进行更新;同时,要提高建筑标准,至关重要的是要建造高性能标准的校舍,特别是注重地震安全;此外,还要审查现行施工验收标准,建立学院建筑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机制,从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监督施工进程,以形成对学校建筑物的独立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要求。

(2)对于现有的建筑,首先对现有学校建筑进行包括现有校舍的抗震漏洞和风险水平在内的安全评估,以确定建筑是否需要加固或更换结构甚至迁址;对于需要加固、更换或搬迁的建筑,应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地进行。

2.减轻高空坠物的危害,保险措施全面到位

教育部要制定用于固定、支撑建筑物和减轻坠落物体的相关措施,对其他非结构性危险物(如楼梯、护栏、电动系统和火灾隐患的来源)进行指引并开展非工程措施,同时培训相关的维修人员。

3.探索并制定风险保险

如果需要的话,选择性地对校舍进行投保,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恢复和重建,同时,保险也可以成为确保并鼓励建筑设计及实施的方式。

(四)准备、响应与早期恢复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加强防备计划,并加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1.加强防备计划

(1)制定灾害管理应急预案。教育部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应急计划,明确紧急安排,应急通信协议和责任。为学校层面的应急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

(2)根据应急需求,进行模拟演习。在各个层面进行模拟演习,以帮助教育部门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并逐步落实应急措施。

(3)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应急安排上的灵敏度。一旦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应急安排和程序落实到位,各部门各机构应明确应急安排以及他们的具体职责。

2.加强响应并立即恢复能力

(1)建立明确的指挥和通信系统。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明确的沟通流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教育部应优先采购急救通信设备,让学校自行报告灾害情况并寻求医疗和搜救帮助。

(2)保持物资需要的应急响应。学校应储备基本应急物资,立即回收物资如帐篷、教材等应在Dzongkhag(“宗”,不丹全国划分为四个区,二十个宗,相当于我国的区县)或区域一级进行储存,以确保尽可能早地恢复学校功能。

(3)根据应急需求,做好预准备。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制定并定期测试教育部门应急预案、预准备和程序(指挥控制、人力资源、通信、运输等方面)。

(4)规范各方面的材料和设备要求。教育部应规范学校内的救灾和紧急复原设备和材料,从地区和国家两个层面使其标准化。

(五)能力建设

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准备,教育部门必须在各级单位加强人力和物力投入。开展能力需求评估、实施能力建设方案,以及建设技术、管理和应急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1.降低风险的能力建设

(1)培养工程师和评估员的能力,评估学校建筑的脆弱性与安全性。教育部应该投资制定标准来进行校舍的脆弱性和安全性评估,尤其注重老社区学校的安全评估,并培训相关工程师。

(2)提高工程师和建筑师降低地震风险的技巧。工程师应该接受培训,掌握降低地震风险的技术,以便在进行脆弱性和安全评估后,他们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更换或加固校舍的建议。

(3)在地震安全性和减少风险问题上提高认识和能力。开展相关活动,将相关的地震安全性和降低风险的计划和政策纳入教育部的计划和方案。

2.防范和应对的能力建设

(1)各类人员应急管理培训。制定学校层面的计划,教育人员要接受应急管理培训;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成员、联络人,以及各种校组织的成员应接受适当的宣传和技能发展培训,培训包括急救、搜索和救援技术,创伤管理,消防技术。

(2)对侦察兵和青年志愿者进行全面的灾害管理培训。审查现有的侦察兵项目,为侦察兵和青年志愿者提供全面的灾害管理和急救员培训,包括准备和响应现有的侦察者项目,制定青年志愿者培训计划。

三、主要特点与启示

(一)完善政策框架,建立安全体系

《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 2023)》将学校纳入国家的防灾体系,对现有的学校灾害管理规划、建筑标准等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并提高安全标准,教育部通过颁布正式的政策指令,要求所有的学校贯彻灾害管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同时,细化灾害管理机构,鼓励在学校建立各相关组织,形成了“国家-教育部主导、其他部门支持-学校”这一完备的三级体系。

虽然在我国厦门等地已开始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但国家尚未从政策层面将校园纳入防灾避难体系中,未从理论层面对校园如何进行防灾避难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设计标准可以遵循,高校校园的防灾性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不足。因此,应在政策层面将学校纳入防灾避难体系,在制度层面提高学校对灾害的关注度和防灾执行力度。

(二)吸纳多种力量,发挥学校作用

该计划以不丹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契机,得到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与灾害管理部门的积极帮助及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的资金支持;同时,该计划的各个关键领域内的措施的实施得到财政部、人力资源部门、学校等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在灾害应对方面,各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合力配合。

该计划充分发挥教育部的主导作用,放权于学校教育部门,由学校建立各种灾害防治机构和俱乐部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学校校舍安全直接关系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避难场所。因此,学校要从建筑工程质量、应急物资等方面保障师生安全,为社区、师生提供避难场所。

(三)提高防灾意识,增强抗灾能力

对学生、社^的灾害教育是该计划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学校之间建立的信息分享平台,向师生及其他教育人员分享知识和经验;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灾害信息,提高其防灾意识;强制要求所有学校进行地震演习,提高应变能力;通过组织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和家庭的防灾意识;除此之外,该计划通过能力需求评估和实施能力建设方案,对工程师、评估员、建筑师、青年志愿者等进行综合培训或应急培训,并要求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应急安排上的灵敏度,从而降低风险。

(四)建立监督机制,制定风险保险

教育部与灾害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正式的监督机制,用于监控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在学校的建设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对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为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恢复和重建活动,选择性地为校舍投保,同时,通过保险这一方式确保并鼓励建筑设计及实施的方式。

该计划规定学校教育部门要对国家行动计划与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进行评估审查;审查委员会执行行动计划的年度审查,年度会议对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不足、支持、资源需求等进行评估,并为下一年度的行动计划提供指导。

(五)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针对性与可行性并存

该计划建构的地震安全性框架着眼于五个关键领域,从政策制度层面的保证、防灾意识的教育到风险的降低减少、地震的响应与早期恢复到各种能力的建设,是一种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全方位的实施框架。

该计划分为短期目标(1~5年)、中期目标(5~10年)和长期目标(10年以上)。在每一领域,除了整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还预设了实现的期限,方案的负责人针对预设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现有政策进行审查,提高安全标准;对现有建筑和将要建设的学校实施不同的安全防范和检查措施;灾害安全教育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特别是对特殊儿童的安全教育;准备、响应与早期恢复的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能力建设包括降低风险的能力建设和防范应对的能力建设,提高各类人员的能力。

篇12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众多中小学学生在这场突发灾难中死伤,惨剧震惊了全球。然而,有着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却无一伤亡。据有关媒体报道,原来这一堪称为“奇迹”的现象与该校校长叶志平有关。叶校长时刻以安全为重,从2005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经费加固校舍,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防震知识,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强化师生在发生地震时的逃生意识,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要求同学们万一碰到地震时,按逃生路线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不争先恐后,迅速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并且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措施,才出现强震下全校师生能够沉着有序地安全撤离,有效避免了师生的人身伤亡。

尽管我们早已认识到,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无法避免来自自然界的灾害和社会上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关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也始终没有忘记过对青少年如何避免受害进行过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开展过各种教育活动,但是,我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国家的法律、政府的文件、领导的讲话以及青少年工作者的说教中,并没有操作方案和具体的措施来加以落实,也始终没有人来如实评价和检验对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实际效果。这次地震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即青少年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逃生、遭受不法侵害时的躲避、见义勇为时的救助和参与志愿活动时的自护,都应当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优化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工作。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保护基本常识和技能通常是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当人们历经灾难和受到侵害,对受害原由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和他人被害的经历有了直接和间接的体验后,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社会经历缺乏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是不可能知晓和掌握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成人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得当代的青少年自护能力趋于下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非常容易受害。因此,鉴于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又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抵御灾害,避免受到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伤害,维护青少年的人身权利,各级政府、青少年工作者和家长不仅要向青少年普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常识,而且有必要研究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的战略思路、工作方案和客观效果。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汶川地震却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应当尽快为青少年补上安全课,让青少年懂得远离危险的重要性,将青少年自我防范常识贯穿于各科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直觉体验、情景类推等强化自护能力,让青少年多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知识,多知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细节,多掌握一些安全防范的技能和方法,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努力提高青少年防范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意识和技能。

篇13

配电线路比较常见的问题故障为:农网线路多,线路大多数呈现放射式树状结构,电线之间没有联系,线路大多只有一个总开关限制,线路的防护设备缺乏技术含量,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虽然,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大有提高,但是一些问题事故仍然经常发生,所以,要想做好配电线路的防护工作,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配电线路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和故障,除了有来自自然灾害、外力破华、电线设备故障等因素外,还有源自周边环境,以及人为管理不善等原因,下面即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首先,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每年很多地区都会发生暴雨、雷电、大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因为这些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事故常有发生,而且呈现常年上升的趋势,这些自然灾害对配电线路产生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以雷电为例,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配电线路事故非常严重,例如:配电线路的绝缘外壁被穿透或爆破裂开,线路烧断,配变烧毁等等,产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气设备质量不佳。

其次,由于遭受外力破坏而产生的问题故障。由于配电线路的架设纷繁复杂,除了配电线路之间纵横交错之外,配电线路还需绕过各类建筑物、道路、堆积物、树木等,很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造成这类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树木枝叶的伸展,超过了与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形成线路接地;或者运行的交通工具与架线施工工具相碰撞导致线路接地,或者风筝碰撞引起的架空线路之间的短路等等,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大量的施工单位对城区进行建设改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配电网形成影响,造成破坏。例如:挖掘路基损伤地下电缆设施;施工机械、工具由于过长或者过高会碰触带电线路,城市中心大多数线路都设置在公路边,城市交通拥挤,再加上一些司机的违规操作,交通工具冲撞在电线杆的事故时有发生。

再次,供电设备造成线路中断或跳闸,因为室外电气设备质量不合格,或者安装不合理,会造成室外供电设备发生严重缺陷,设备之间没能形成良好的接触,导致接触电阻过大,或者由于负荷电流过大,导致连接处发热烧毁,线路缺相运行。

最后,周边环境影响或者管理不善也会导致配电线路的安全故障,城市一些工业企业总会排放出浓厚的烟尘粉尘,时间长了,在电线设备的瓷瓶上会积满了固态水泥,如果在持续干旱再遇到小雨时,线路非常容易自己跳闸,一些粉尘颗粒会落到电柱子的开关上,或者高压保险的各个部件上,从而会造成事故。

此外,在电力的运行管理也会对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例如:巡视不到位,消缺不及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责任意识较差,对于线路的磨损与短缺没能及时发现,事后的检修也不合格。

2 针对这些问题的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常见事故,可以采取提高线路绝缘子的耐雷水平的措施,尤其是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根据经验表明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

另一个比较节省资金、有力的办法就是装设线路避雷设施,这种设施的避雷效果较好,密封性好,安全性高,耐受打击,安全运行性能高等优点,非常值得应用,但是,为了确保一起安全运行,最好在自然灾害未发生前,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事先获得重要信息,以便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

其次,对于外力所产生的破坏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例如:对交通线路中的杆塔进行覆膜加盖,使其形成比较醒目的标志,引起交通运行者的注意,对于路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要进行围截,把施工线路,工具设备控制在一定施工范围内,禁止车辆通过,而且要与施工方及时取得联系,签署防护责任书,防止施工不科学造成的线路中断,要严厉惩罚盗取配电线路内部金属的不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厉巡视监督配电线路的杆塔基础。拉线基础,并时刻关注周围是否有不合法建筑物的存在。对于被严重外力破坏的杆塔,要及时进行修复,对于不合法的建筑物要及时进行沟通,整顿和处理。

再次,改善或引进新兴设备,要对配电线路的线路杆塔及时进行检查,对于基础不牢固的杆塔要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由于城市用电量的大增,配电线路规模也变大,接点和支路也越来越多,杆塔上面的标识会呈现不清楚的状态,会给检测与修理带来很多困难,如果能采用现代化的高端技术,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来导航并且精确确定每一根杆塔的位置,利用这一系统,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配网自动化,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并且随时掌握网络各个原件的运行状况,解除问题故障。

3 结论

配电线路是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一个地方的线路发生故障直接影响到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衡量一个电力企业工作水平的高低,关键看他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恢复供电,以及其故障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维护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不仅是电力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我们要爱护电力装备设施,积极配合电力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丁荣,王书孟,佟岩冰.10kV 及以下配电线路典型故障分析与预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李颂华.麦炯斌10kV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