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时期,西方国家在坚船利炮的协助之下打开了我国国家的大门,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与西方技术发展先进之间的差距,深有感触的文学人士开始将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壮我国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战中来,一场场关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铺天盖地的袭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带有一定的仓促性,将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打入了深渊,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文学革命,自1917年开始在我国拉开了帷幕,带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蕴含伤痕的各类文学著作,九叶诗派等等,到当前各类穿越小说、都市言情的泛滥,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学好似给人一种繁荣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细探究来看,这种繁荣的背后,所谓的文学大都不过是浮夸的、虚无的,并且在国外西方世界的影响之下,关于民族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处于瓶颈状态。

2.文学“断裂层”。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发展史,还没有哪一本比得上《红楼梦》的小说,也没有一首能够和唐诗三百首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非只是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产生的尴尬,在面对世界经典文学时候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之感。但是作为一门独具感性气息的学科,文学不仅应该有着现代社会的影迹,同时还不能脱离历史母体。纵观现代看似发展繁荣的文学界,和古代文学有联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编著的《屈原》、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宋之问的《武则天》,等等,可以说与历史有关的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对古代文学的观望,使得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出现了裂痕,就现代文学来说,古代文学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势必会腐朽没落。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上述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语境出现了裂痕,也就是所谓的断裂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缺少了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文学资源的匮乏吗?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编写人员。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多么的深厚和丰富。

1.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为后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古代文学和历史文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啊,先秦名著就有《诗经》、《庄子》和《周易》;东汉和西汉时期,出现了拥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史记》;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更是如泛滥之江河,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唐宋时期的“诗仙”、“诗圣”、“诗鬼”所写诗篇千古流传,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诗词文人独领时代潮流;元代的杂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厢曲》、《牡丹亭》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明清时期,古代文学更是走上巅峰之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爱情、诗词歌赋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更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除了这些,各类民歌、史记也不甘落后,壮观了古代文学。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说起文学资源的文化传承,我们不得不感到羞愧,在传承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主动积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克服两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将想当然的这种想法克服掉,在当前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去改变文学资源的发展,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演变。但是这种想当然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是应该站在真实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传承和接受。第二应该站在多种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解读,历史的久远和文学资源的丰富这两大特点使得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对此就必须要求工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单一的角度去褒贬历史人物和事实,应该做到客观性和广义性的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文学也必须紧随其根,而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尽管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为了弘扬现代性,而企图将古代文学抛离出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这一丰富的源泉的,如当代以人为本的意识离不开古代文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审美离不开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诗歌更是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的思想。因此当前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发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潜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自我发展。在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无非就是做到返璞归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如此才能使得心灵获得慰藉。因此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学资源为根本和指引,现代文学是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如果不能将现代文学的语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学也是不能有效发挥出其资源力量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和古代文学资源的挖掘,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现代文学是在我国发生了历史变化之后,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对外国文学所接受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其在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的时候所运用的现代语言,而且对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体裁。另外在各类表现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段都给予了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和世界文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精神层面来看,不管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古代文学的精神注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所体现的主要是精神文学的层次,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而现代文学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论,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学思想。第二、在现代文学的内涵中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学意识是个性主义或者人道主义,这种因素是古代文学中所不具有的,它们是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解放最终都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解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学中是不常见的。第三,古代文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符号的文学形式,而现代文学则是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白话文这一语言符号虽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使得现代文学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而小说和戏曲则是处于边缘发展的形式;而到了现代,小说则成为了主流发展形式,诗歌和散文则处于了边缘发展。

篇2

,使得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而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深刻意识到国家的落后,文学界由此觉醒,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过犹不及,“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等口号和思潮使得古代文化与文学受到强烈排斥,这种过于极端的决定未免显得急躁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今后的发展遗留下不小的隐患。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将现代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了,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和九叶诗派等。一直发展到如今有穿越小说、奇幻小说和都市言情等出现,表面上看来现代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态势。但仔细追究,我们会发现繁荣的背后正是一派虚无和浮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另外本土文化改造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史和本民族的文学意蕴已越走越远,我国的现代文学可谓是进入了“瓶颈”。

(二)文学“断裂层”

现代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时间,然而却尚未真正出现能与古代文学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小说可以与《红楼梦》比肩,没有一首现代诗歌可以与唐诗相对抗的诗歌。文学是一门较为感性的科学,其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以反映当下的真实生活,同时也不能与历史母体相脱离。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现代文学中鲜少出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知向前看却忘了回顾身后,因而使得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1]。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一)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魏晋的“建安风骨”;唐宋诗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等。此外还有民歌、游记等不同种类的文本史料。古代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所指的古代文学资料当然指的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本身,因为其本身也反映出了一些潜在的内容,这或者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或者是某个朝代的社会思想等等。由此可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古代资源之丰富,这些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面貌,不同时代的历史变更以及社会生产等等。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然而,我们在传承文学资源方面显然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要传承就一定要很好地面对困难,需要克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首先,要克服理所当然的心态,在现代,人们有着十分自由的言论,思想自由,人们总是试图去研究文学发展史,并对其历史进行演变,同时并设法使其合理化。但我们所认为的合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对于现代人所需要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遵循,而将历史的真实性抹杀了。研究古代资源的人员,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于古文化的接受和传承要本着最真实的态度。其次,应该对古代文化资料进行多角度地解读,由于历史悠远,文学资源过于丰富,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传承遭遇难题,因而相关工作者就需要从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理论批评,从而使得评析更加全面和综合,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对于历史人物与事实更不能肆意地褒贬,要客观地做出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古代文学资源[2]。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曾试图抛弃古代文学而实现自己的现代性,但最终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无法走下去的。我们发展现代文学终究还是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没有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难以出现“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现当展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也是从古老的文学文本中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在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前景的反思,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远离,更重要的是要去靠近,而且是进入到最深层次,将其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将新的的活力注入以便促进自我的更好发展。在如今这个世界,返璞归真的实现还是需要立足于传统的东西,这样才能很好地矫正人性,使心灵得到慰藉。因此,联系起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二者的关系,二者之间向来不是对立的的关系,而应该是同一。若不是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古代文学资源,就无法从中汲取力量,进而促使现代文学获得长远发展;;不去进行现代性文学语境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古代文学资源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和发掘古代文学资源,二者并无冲突,是相互依存的,是一种同一的关系。

篇3

二、爱国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怀,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在现代教育中,也应从小培养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树立起集体意识。《诗经》中的《载驰》通过吊唁之事来表现许穆夫人强烈的爱国之心,《黍离》则是借助黍禾的成长展示对故国的哀思。屈原做《离骚》,为了楚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明知性命堪虞,依旧忠于祖国,不惜以身殉国。蔺相如在强秦面前毫不畏惧,以大局为重,只身拜谒秦王,只为赵国尊严,期间受武将廉颇多番挤兑,始终谦恭忍让,最终不但留下“将相和”的美谈,还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苏武被困塞外十九载,餐毡饮雪,受尽折磨,从未言半个降字,此等爱国之心很值得我们学习。魏国大才子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爱国热忱十分高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将诗人的豪迈气概及强烈的爱国情怀淋漓展示。唐朝,诗歌高度繁荣,随着大唐王朝的式微,各种问题齐齐涌现,杜甫在此环境中成长,其诗中充满了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哀戚关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诗句,将作者一腔炽热的爱国情怀尽情抒发;《三吏》、《三别》,尤为著名,因关怀现实和民生疾苦,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宋朝受周边多个国家侵袭,战争不断,此间产生了大批的爱国主义诗人,最为著名的如陆游、辛弃疾。陆游一生作诗近乎万首,以爱国诗为主,“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处可见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拳拳之心,直到临终,诗人仍心系江山社稷,祈盼祖国早日统一,留有四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等深情,感人泪下。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词人辛弃疾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只为有朝一日能够收回失地,重振大宋雄风,却众生未能遂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出了词人誓杀敌兵的豪迈气概;“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寄托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响彻千古,唱出了我中华民族的骨气,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明清时期,民族矛盾激化,文人志士的爱国之情再度高涨,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人通过诗歌、杂文、散文、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来抒发浓浓的爱国情思。

三、抵抗逆境教育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到处都隐藏着未知和挑战,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压力袭来,由于教育的不足,大多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差,承受力很是薄弱,在逆境中难以奋起,反而易堕落、颓唐,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行为。因此,必须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成长,敢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身处逆境,勾践没有轻生没有放弃,而是忍辱负重,经奋发图强,终于灭了吴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从这许多古人身上,我们都可看到,他们的成功是经过了许多历练和磨难后才取得的。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洋洋洒洒,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一页;苏轼一生与政治打交道,多次被贬,但他从未气馁,反而积极面对,其豪放旷达、乐观处世的态度使之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千百年来,更是受到人民大众的极度喜爱。曹雪芹本是富家子弟,养尊处优,然而世事无常,家道式微,清贫的逆境生活并未将他打败,历经十年贫窭,终于写出千古第一书《红楼梦》。

四、情感教育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其感情真挚。人是情感动物,一生都被各种情感包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应该处理好多种情感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学生来讲,自我主义比较严重,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变得孤独,从而催生出心理上的疾病。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认真对待,学会感恩,有知己朋友,收获一份美好忠贞的爱情是许多人的梦想,古代文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同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从诗经中的《寥羲》到孟郊的《游子吟》,其中父母对子女的深情挚爱感动天下;从蔡琰的《悲愤诗》到左思的《娇女诗》更是将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之情。伯牙、子期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未衰,两人的友谊之深如高山、如流水,长久不绝;李白、杜甫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大诗人,虽然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二人友谊颇深,李白与汪伦同样情谊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千尺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虽是夸张,但足以看到诗人与朋友间的情谊之深。现代的爱情大都功利化,而且许多学生都出现早恋现象,由于缺乏对爱情的正确认识,不少人会走向极端,自杀或杀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有必要从古代文学中吸取经验教训,《诗经》中的淳朴无邪是爱情的经典,值得背诵学习。

篇4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教师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注视着老师。此刻,老师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于是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再次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5

(一)击壤东汉王充《论衡·艺术》和三国时期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都对击壤有记录,其中,《艺经》中描写到农民将一块长方形木块侧立在地面上,于三四十步外用一块木块抛掷,直到将侧立在地面上的木块打倒为止,当时这种体育活动非常兴盛。南朝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道:“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张协在《七命》中写道:“黄发击壤”,是描写黄发的老者在玩击壤的游戏,可以看出,当时人人都爱好击壤活动,击壤这种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技巧性,人们在练习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娱乐效果。

(二)角抵唐代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对胡的角抵运动也有较多的认识与研究,大家都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王定保引用了《角抵赋》中的说法,对角抵活动进行了呈现,角抵主要掺杂了相扑和武术的技巧,这种体育活动有一定的技巧性,在竞技过程中,需要参与者发挥自己的力量与技能,将对方“制服”,这样的体育运动反映了唐代时期竞技精神的强化,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水浒传》中也多次描写角抵活动,在格斗中,反映了山东大汉的强健体魄,深刻体现出角抵运动对搏击活动有着较好的带动作用。

(三)拔河唐代薛胜在《拔河赋》中描写了民间拔河活动的盛况,“一鼓作气,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绳则直”。可以看出拔河是非常具有竞技性的,双方队员都用力往两边拉,绳子的承载力与人力交相辉映,在惊险刺激的激烈场面中,可以带动双方队员的斗志。当然各个时期都有对拔河比赛描写的文学作品,这项运动有悠久的历史,民众都喜欢这项运动,并将竞技精神融合于其中。

(四)跳水南宋时期,朝廷搬到长江以南地区,而长江以南地区多水流且气温较高,所以那个时期流行跳水运动。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道:“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里描写的是人们借用水秋千这种工具进行跳水的活动,可以说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筋斗掷身”是说跳水者翻一个筋斗跳入水中,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相当成熟的跳水技巧。

(五)举重举重这项运动需要花费很大力气,这项运动在后来的武举考试中也出现了。《清史稿·选举志》中写道:“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离地尺。”明清的举重活动是非常盛行的,《水浒传》中武松举起石墩,在空中摇晃,一提,一掷,一接,反映了武松力大无穷。举重运动需要自身有非常大的力气,人们借助各种重物进行训练,当时对石器的使用比较广泛,举石担、石锁等,是清朝非常流行的举重项目。

二、探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精神

(一)竞技精神从历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古代竞技体育的种类比较多,尤其是在政治、经济都稳定的年代,为了显示大国人才的竞争意识,进行大型的体育比赛,可以显示大国风范。同时,我国人民自身的竞技精神是比较强烈的,大家都想在各种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一个是重在参与的热情,另一个则是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己技巧的缺失,获得更好的进步。人们的竞技精神至今还是被许多人推崇的,人们在竞技中获得了经验与成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提升做好了准备。

(二)娱乐精神许多体育活动都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从各种角度来反映人们参与其中时的心情,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身心可以获得舒展,对相关的体育运动的技巧捕捉也是极为有利的。古代没有网络,没有高科技的娱乐活动,只能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寻找快乐,所以当人们找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热情时,就可以乐在其中,娱乐效果极强。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减,这也是因为民族的传统的积极作用的带动,加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体育项目的参与技巧是需要人来继承的,所以现代人不但参与其中,而且在相关的创新研究中有着较强的提升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