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精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精髓

篇1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篇2

1.培养修养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正确的态度会引导一件事情良性发展;反之,则会埋下沉重的负担。古人也重视到这点,因而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德行”的地位非常重要。《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了人的道德重要性。古语又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修己”的决定性。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依靠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学生从小学习严格自律、深刻反省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思想境界,促进全方位发展。

2.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利益之风”盛行,虽然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利与义都是人们需要追求的,但是获取利益要通过正义的渠道,做事要诚实守信。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需要这样的品质。从小学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既是传承中华传统,又与时俱进。

为了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适当地运用小故事或者小寓言,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曾子杀猪》的故事时,用不同的语气和声调分别扮演曾子夫妇的对话,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积极分享自己身边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所感、所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增添了趣味。

3.培养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驱动,让多少将士在战争中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才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爱国精神团结了我们每个个体,众志成城,共同御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和平的年代,小学生很难体会那种爱国情怀,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时候,光靠书本上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的时候,借助了视频,《精忠报国》就是最好的实例。从歌曲到电影,甚至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故事和个人品性,最后再一起学习岳飞的诗词。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深刻体会爱国情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时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父母做好言传身教,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想尚不完善,父母是他们接触时间最早而又最多的,学生的很多思维和行为都是模仿他们的,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道德形成。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从小在孩子面前树立讲道德、重气节的榜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的优秀德行。

2.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德育活动 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德育活动,从实践中寻找“好德行“的乐趣,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例如,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尊老爱幼活动,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为灾区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寄文具,募集善款等等,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悟德行的魅力。

3.做好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校要积极做好相关措施。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例如公告栏、黑板报、学校广播等,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在道德教育的氛围里;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道德教育活动,例如:道德故事演讲、礼仪情景剧等;三是除了“知礼、懂礼”,更要“行礼”,践行德行。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同学、老师、父母,甚至任何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另外,学校还可以选择古籍里优秀的篇章,引导学生阅读,并对其内容进行讲解。如此,学校良好的传统道德学习氛围就悄然形成了。

4.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德行教育实行中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大众对德行的重视不够。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认为应当将传统文化课纳入必修课程,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它当成教育的重点。学校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家长也会随之重视,最终整个大众都会重视到。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资源,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社会高尚情操。

结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内容在目前的德育建设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汲取古人的智慧,结合当今实际情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德育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本文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的精髓以及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时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小学德育教学者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德育教学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99-01

一、室内装潢传统设计模式的分析

1.室内装饰设计模块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系统中,传统文化模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经历了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比如从古代的半坡遗址,到皇宫、庙宇建筑等,都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比如现代圆明园建筑、故宫、乔家大院等遗址更是集中了我国传统装潢设计的精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体系不断得到健全,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因素也在不断更新应用,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设计含义。比如传统室内装潢环节中,对室内装潢设计的视觉整体效果的优化,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应用,确保其天花板、墙面、地面等的精心装饰,实现与室内装饰的家具、地毯、灯具等的协调,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对于传统室内装饰文化的需要。

在传统的室内装饰环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彩绘的木质方格天棚,一系列的木质图案花格窗户,其体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空间布局对称性、装重性、优雅性等,这都是传统建筑装修风格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室内装潢应用过程中,是可以借鉴这些传统建筑装潢文化的可取之处的,进行中式装饰装修风格的应用,实现与现代装饰材料的搭配,确保其装饰装修风格的整体美的呈现,确保中式装饰装修风格更加的美观、人性化。

2.室内装潢设计的“古为今用”

在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室内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部分。中式传统风格的设计模块体现了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及其传统的心理结构特点,其应用于我国的文化生活语境,具备一定的价值及其建筑美感。需要我们进行“古为今用”,实现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传统美”、“古典美”。当然,无论任何时代的室内装潢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室内设计的各个模块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与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使是最时尚的室内设计师,为了让国内的装潢设计更具美感,也要进行传统室内装潢设计精髓的吸取,从而符合我国人民的居住文化需求、心理思维需要等。

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模块中,我们要进行传统文化设计意识的贯彻,无论是其居室、住宅还是庭院等,都要实现不同的设计环境的融合,确保其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实现其生活环境的艺术性。这又涉及到我国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的“浑然天成”概念,也就是天人合一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等。从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特点来看,汲取传统文化因素的设计风格,需要更加强调居住的形式及其居住功能的协调,这需要进行创意性、实用性的控制,从而实现其设计环节及其功能应用环节的协调,进行现代室内文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居民起居需要。

二、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模块的“取其精华”

为了满足当下室内装潢设计的应用需要,进行传统文化设计精髓的汲取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的住宅装饰设计原则,比如实用性原则。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汲取过程中,要确保设计的实用性,要按照设计的具体需要,进行起居空间的布置,以满足人们日常的居住应用,实现居住者的良好空间环境的提供。在日常设计模块中,也要进行生活模块、娱乐模块等的协调,确保活动功能性的体现。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汲取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与居住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行建筑物的布局及其居住特征的优化,以满足居住者的需要,确保设计色彩、材料、造型等环节的协调。总而言之,设计人员要进行传统文化因素的艺术性、实用性等模块的结合。

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室内装潢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极表达,确保其应用的更加简练化、符号化,实现现代简约主义的应用。比如在中式装潢设计模块中,我们可以进行方桌、书桌等的传统文化形式内涵的展现。传统室内装潢中的案,指的是书案、供案等。案出现在神圣的场合,后来出现的画案、书案则是案类家具的生活化,供案通常在厅堂中陈设,多采用雕刻作装饰。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审美特点。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符中都蕴涵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来,它独特的魅力也会吸引很多的视线。

篇4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人文原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现代概念的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它充满了对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探讨和思索,譬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戒奢节俭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处事之道。

中国的人文思想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是对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当然,中国的道家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以及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或是将来,都为人们或将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智慧和理论依据。

人文校园建设的内涵

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严谨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人文校园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本关怀。学校的人文建设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人文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学生而言,就是要立足终身发展,学会做人、求知和创新。

人文校园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师生都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树立师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人文校园的育人环境中,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塑造,情感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行为举止得到修正,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因此,我们强调的人文校园建设,是基于人性的回归和人本的理念,从培养人、发展人的视角出发,培植校园精神。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文校园建设中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积淀,已融为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渗入到国民的血脉之中,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之根。让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校园建设中,可以培育师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传承文明,滋养现代人的灵魂。人文校园建设也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师生道德提升等多个领域进行构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构建校园人文环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标准是“仁、义、礼、智、信”,人文校园建设可以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将它赋予新的内涵:即“仁爱、尽义、明礼、启智、诚信”。也就是弘扬人与人之间广博的尊重与关爱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推崇人与人和谐相处友好沟通的往来之礼、激励师生自强不息的进取动力、让他们确立诚实守信探求真理的态度。

首先,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因为人文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汲取“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精粹,做到尊重人、爱护人、激励人、塑造人,体现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生存和发展的真切关怀,就是为了促进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其次,在学校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重视人的群体精神。制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人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需制定一些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制度,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以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实现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文化。第三,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宽和处世,强调和谐有序,要善于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美好的大同社会。这种人际环境用于办学,则人才辈出,人民满意;用于治校,则和衷共济,均衡有序。

篇5

理论不能取代事实,然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实,从而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变革事实。在过去的这个伟大时代里,人类创造了许多卓越的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彻底摧毁了上帝创世的神话,使人类鼓起了充当自然和人类自身主人的雄心。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使人们洞见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鼓励人们去描绘人类社会的远景,制定发展社会的规划。牛顿的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为人们认识与变革物质世界提供了威力无比的武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多少打破了机械唯物论的偏执,使人们知晓,人的精神世界原来还有那么多的不同于物质的属性的不可思议的事实。这一切,相对于以往的历史,够辉煌得了,它完全有资格与西方赖以夸耀的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然而,在现今世界面临的新的人类发展难题面前,这些理论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这种情况表明:现在该到新的理论出场的时候了。新的理论,不可能自然出现,必须借助人来出生,也就是说,需要人类自身来进行理论创新。人类发展难题是全人类的大事,理论创新也应该是全人类的任务,然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各种现象、各种矛盾,最齐全、最复杂,最深刻,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化从未中断的最古老的国度,中国还将是不远的将来的世界的中心,因而,我们理应更多地承担起理论创新的任务。

篇6

2019年2月,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拱手礼”引发质疑。文史专家陈洪认为,雕塑施礼方式有误,拱手礼从揖礼演化而来,行礼时应右手成拳,左手在上,表示压住了具有攻击性的右手来表达善意。

2019年2月,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一目了然。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使命神圣,任重而道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该命题与新时代主题共振,视角宏大,能充分发挥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又贴近实际,综合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谈的都是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段材料是反面事例。四川乐山的雕塑“拱手礼”引发质疑,根据文史专家陈洪的说法,可知雕塑的施礼方式是错误的,可以看出是设计方忽视了对拱手礼的考证。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第二段材料是正面事例。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一是因为有神秘的甲骨文、亲民的设计、直观的动物形象、时尚的网络用语,又有图案与意义的完美结合;二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甲骨文表情包借助手机成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

本题写作的具体任务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写作时应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归纳材料提供的写作方向,并联系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认真学习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创新改良,永葆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接地气聚人气;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佳作赏析】:在传承中坚守传统文化精髓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而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错误的“拱手礼”引发质疑。正反对比的事例发人深思。创新传承方式值得肯定,但文化精髓不容亵渎。在传承中坚守传统文化精髓,我们责无旁贷。

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传统文化根脉永存。有人恶搞传统文化,也有人为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声疾呼,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樊锦诗用四十余年的坚守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从北大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她进入大漠深处,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用生命守护敦煌,只愿保住中华文化根脉。为了坚守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樊锦诗锐意创新,构建“数字敦煌”,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传统文化遍地开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批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让传统文化火了起来。从分享知识和智慧的《百家讲坛》,到探寻文字、诗词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以人生感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电视文化精品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好节目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展现了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让传统文化一时间受到关注。

然而,在傳统文化的传承中也有令人担忧的事。有人知识匮乏,又缺少考证精神,不辨真伪,错误传递传统文化精髓;有人急功近利,断章取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读;也有人戏说历史,恶搞经典,丑化英雄,以讹传讹,亵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承中坚守文化精髓,要多读书,汲取营养。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我们要敬畏经典,潜心研读,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涵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传统文化泽被后世。

在传承中坚守文化精髓,还要善辨别,慧眼识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篇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 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8

艺术设计的问世,是人化与物化的高度融合,它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文明摆脱了黑暗,走向了光明。通过调查,任何好的艺术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风格、满足国民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还能够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目前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的观念、思维受到西方设计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导致设计者不能够注意到传统文化,不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使设计出的作品失去了民族特性,更使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浅探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融合应用。

1 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髓,更是价值观的表现。而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可见,传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从表面来看,传统文化制约着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但实质上,传统文化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使整个作品富有意义与价值。艺术设计不能够否定传统文化,而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拥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拥有设计魅力,而艺术设计也要不断吸收西方国家新进的设计理念与思想。

概括来讲,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传统文化与创新借鉴,使两者之间能平衡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2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调查分析,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融合,确实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生命力,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必须要恰到好处,不能够给人生硬的感觉,否则会使得其反,同时还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1)公共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三大特性:整体性、辩证性以及因果循环性。一般较为注重事物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为注重综合与归纳。公共艺术设计中要顾全大局,把握平衡,才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避免公共艺术设计失去意义。

(2)公共艺术设计需要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文化底蕴,就要注重文化符号的运用,因为文化符号具有非常强的民族象征意义和传承性与生命力。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能够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宣泄,增强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感,更能够体现现代生活的古朴典雅。

(3)公共艺术设计要融合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我国的陈设艺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能成功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要原因就是它蕴含两大品质:庄严典雅的气度和潇洒飘逸的气韵。无论何种设计都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因此必须要注重人性化。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结合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换言之就是要融合传统文化,但是不能够照搬,而是要继承与创新。

3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好的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公共艺术设计要想有可能成为经典,就必须要具有民族文化。

(1)传统材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当前,人们生活压力非常大,生活节奏快,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材质的运用。将传统材质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的理念,还能够给予人们返璞归真的感觉,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运用传统材质制作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与思想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时代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得到发扬与传承,使整个设计具有文化底蕴。

(2)传统图形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图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留给后代无限的想象之美,同时它还具有时代意义和当代的设计观念。传统图形是我国人民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文化,通过传统图形的运用,可以赋予公共艺术设计无限的想象空间,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能够停下脚步,歇一歇,更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象征性,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年发展的精髓,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中要融合传统文化,且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为公共艺术设计注入生命力,使设计具有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

篇9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汉语言是大多数中国人终生使用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中国人塑造、完善人格,构建文化平台,实施文化养成的重要载体,而其他任何一种外来语言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在职业院校,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呢?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可系统、生动、直观、深入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的现状,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能力,还可以起到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向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自主性。二让学生挖掘和提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思考其当代的启示意义,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生活、自身发展同社会、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产生归依感和社会认同感。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的功用就在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文”的范畴十分宽泛,包括哲学、历史、美学甚至一些专业著作。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学习、领悟“古文”,可以使学生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语文课本的“古文”选文众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选文和相关文章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挖掘文化精神、揭示文化意义、吸取文化精髓。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国传统的很多优秀文化,早已通过语言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将学生包围。而且经过数十年系统的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已经具备接受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和基础。同时,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多都系统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有较强的古文功底和文论、美学、哲学基础,具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能力和可行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初探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1)紧扣课文,选择性补充材料。既方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课本内容,同时又增强文化积淀。如在讲解《逍遥游》时,可向学生简单讲述老庄的“无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解读王维等人的诗歌时,可以适当引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儒、道、释三家的合流与融汇情况对中国文化形成的作用。

(2)补充材料量的大小,应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在授课时,力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着力寻找文化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如将儒家所讲的“仁爱”“和谐”“诚信”与现代社会契合。

2.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糟粕并存,教师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充分领会现代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精神。

(2)教师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智慧激励、方法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使学生大胆地评说,积极地参与,自觉地思考特定文化内容对现实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并将精华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篇10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57-1

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戏曲、杂技、武术,而且还吸收了其他舞蹈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内外合一、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一动俱动的动势。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特征。它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也是传统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元素、古典舞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式、与其他门类艺术进行沟通比较的重要语境。

一、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包括绘画、诗歌、书法等,都是以气和韵结合的运动艺术。在传统文化里,气和韵这两字包含了中国哲学最基本的哲学元素。同时和传统艺术一样,在古典舞蹈中最重要的也正是气和韵这两字。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要求做到“神形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这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古典文化特点。中国古典舞蹈要求气韵的内外统一这正如中国古代哲学讲究的形与神的统一和精气神的统一。例如:太极文化作为《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我们从舞蹈文化涉及到的艺术学和太极文化相比较,实在难以分出差异。在中国武术太极拳中体现的气韵也正是古典舞蹈的核心内容,然而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还有区别于太极的地方,并且这些是太极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古典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所以说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二、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铸就了舞蹈精髓

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舞蹈,正是因为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就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的。它之所以成为精髓,归根结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舞是生命中最直接、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实质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蹈是有节奏的动,所以说它是生命机能的表演。中国古代每一个文化爱好者都力图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并进入深厚高远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正是人们对生命实体存在方式的理解和追求。因此,中国古典舞和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理解是相同的,都追求生命的精神和境界。所以说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就是生命精神之美,生命律动和活力之美。

舞蹈的灵魂是神,是情,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最美的舞蹈。要想找到舞蹈的精髓所在,不仅要在律动、节奏、秩序、理性方面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舞蹈的生命精神之美,因为“气韵”铸就了舞蹈的精髓。

三、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了它浓烈的民族色彩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是以传统文化理念为核心的,它的气韵之美体现在富有艺术和哲学内涵上。中国古典舞生动的展示出中国的古典精神和民族个性,并塑造出新时代的特征。它和其他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从内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优秀品质和文化根源,铸造出独特并充满色彩的艺术形象,让其代表的文化历史内涵再现。中国古典舞在“气韵”的发展变化中是文化的体验,也是生命的体验。

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内在为基础,以艺术文化为载体,以自由独立的多元表现方式去展现风土人情的文化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具有中国的、古典的、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所以中国古典舞从本质上就具备了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厚重的艺术表现力。获得舞蹈大赛一等奖的古典舞《爱莲说》,是得到观众广泛认可和好评的优秀作品,舞蹈的开端,是以思想雕刻的运动艺术,也是独特的艺术语言,就因为如此生动的舞蹈“气韵”表现力,我们才从中感受到了舞蹈的真正内涵,它的内涵是含蓄的、收敛的、坚韧的。在连绵不断的表演当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永不灭的灵魂。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直观自身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是舞者对生命的追求、审美情趣和自身的气韵之美。我们要做一个灵魂的舞者,让我们个体的灵魂和民族的灵魂交织在一起,舞动出世间最动人美丽的舞蹈,让我们在“气韵”之美的影响下,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国安,黄静.从形神说到气韵说的美学史逻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罗斌.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

篇11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渗透到语文这门学科中,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在今天看来意义巨大。

一、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的引导

古典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也是与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指引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使其能够走进名家世界,让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培养开阔的胸怀,提升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优势与特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最终让学生汲取到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教育,这更是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篇目,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鉴赏,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对方法、途径进行切实的指导。

二、加强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与感悟指导

传统的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母,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因此诵读传统文化是传承我中华文明、感受文化精神、教育后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诗文不仅包含了古人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这些经典著作,蕴含着古代圣贤为人处世的哲理和智慧,这些精髓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适宜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个性化的解读。此外,古人写文章讲求平仄、押韵、对偶等韵律之美,文章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形式美特别适合学生在诵读中领悟、感受。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过程,可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反复诵读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感悟中华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心灵也是洗礼、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塑造纯美心灵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书写训练,强化书写教学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又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世界艺术殿堂的奇葩,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人非常重视书写,更重视书法本身的内涵,出现了诸如王羲之一样声名鹊起的书法大家。民间也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但是在今天,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忽视汉字的书写地位。书写不仅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汉字文化抛之脑后,也让不少喜爱书法的人扼腕叹息。因此,面对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其重要地位,以有一笔俊秀的汉字为骄傲,在书法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将其发扬光大。但通过课堂教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具有局限,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启蒙、引导学生发现、辨认和评价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的同时,提升素养,让传统的文化渗透进学生生活,提高其文学审美情趣。

篇12

动画起源于人类用绘画表现运动的意愿,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动画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被世界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如今,国产动画行业的发展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不仅在于高科技制作水平的欠缺,更是由于浮躁氛围影响下的一些现代动画从业者丢弃了艺术创作真正的精髓——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意。国产动画要重现辉煌,不仅要在故事剧本、造型设计方面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更需要深入挖掘传统艺术、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在创作态度上做到平心静气与精益求精。纵观我国近几年的对外文化交流,无不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作为首选,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及祥云火炬设计等。这充分说明,具有民族特色、传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最具辨识度的品牌LOGO而走向世界。无论艺术是采用传统绘画还是现代动画的表现形式,其中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是体现其独特气质的基础。尤其是动画这一集绘画、视听语言等多种门类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被艺术家探索着,逐渐衍生出了具有各国风情的不同流派。如,1956年,动画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盛特伟先生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的口号,指明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方向。从此,中国的动画作品开创了辉煌时代。不仅是中国,对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在国外优秀动画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疯狂约会美丽都》中用简单的线条诠释了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埃及王子》中所提炼的埃及古老壁画的形象,等等。这些优秀作品中所展示的地域特色,非但不会降低艺术感染力,反而赋予了动画作品更为高雅、更有辨识度的视听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为我国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要注意,创作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最重要的是准确、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一、故事情节方面

动画类似于电影,是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视听语言艺术,因此,讲好故事才是一部动画作品应当首要考虑的。创作者在创作一部以展现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故事剧本时,应注意故事情节和所要讲述的文化之间的承载关系——一个好故事是载体,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升华体现,轻重分明,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如果故事体系尚且单薄,就将晦涩的文化元素强加于故事之上,不但喧宾夺主,更易使作品丧失应有的感染力。

二、造型及场景设计方面

动画的设计风格是最直接地将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的部分,成功的设计能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高度提炼。如,动画片《九色鹿》便是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图》,片中神鹿的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西域壁画风格。又如,《南郭先生》采用了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风格,使古朴、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故事中所要表现的古老的时代感十分吻合。还有《三个和尚》,虽然人物形象有些偏简笔画风格,但是在场景设计上参考了中国画空灵、博大的写意构图,并且通过片中的和尚挑水、奔跑、灭火等行为进一步展示空间感。值得一提的是,挖掘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创作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形象,并不会因种族和地域产生限制,反而会使文化内涵获得更多被发扬光大的可能性。如,美国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就是一部跨越了国界的经典作品,片中很多场景原型和动物形象取材于中国,令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中心思想体现方面

基于以上两点,动画作品中最终体现出的思想内涵才是其核心部分。这就要求创作者从根源上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和传承意义,绝不仅仅是在作品中掺入青花瓷、京剧脸谱和水墨场景等元素,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过是披着传统文化的躯壳而已,并没有深入挖掘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创作者可以学习《不射之射》这部中日合拍的动画木偶片的创作手法,其利用木偶定格动画的美术特点和叙事方式,通过展现片中主人公纪昌不断追求学习射箭的过程,最终阐述“至为为无为,至善为无善,至射为无射”这种高深的物我两相忘的“道”之境界。结语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完全可以成功营造中国文化品牌。而创作者要想深入理解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还需要做到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地将其中的精髓吃透,避免流于表面。古老的中华民族更多不为人所知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待创作者逐步挖掘并将其弘扬于世界。这不仅仅是动画艺术创作应有的态度,更是值得所有文化工作者铭记于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先云,孙亮.自然动画:中外动画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世界美术,2011(2).

篇13

我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仰望星空,众所周知的传统文化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彩。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杰出文化的营养,是语文如今的总目标之一。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精髓注入孩子们的心里,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话题。把传统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教育属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敏感。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塑造民族精神,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目前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相对忽略了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特别是讲授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产生的一个名词。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灵魂也蕴含其中,同时也反映出整体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将会成为弱小的、任人宰割的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日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成两大板块: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大体包含以下内容:古文、古玩、古建筑、民族戏剧、民族音乐、书法字画等等。精神文化又细分为两个方面:各类民俗以及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先贤著名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子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不仅要把它们继承下来,更要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目前,快餐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越来越流行,中国的孩子们品尝着洋快餐,欣赏着日韩动漫,聊天的话语中充斥着让人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自然也距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日行渐远。鉴于这种现状,批判这类新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传统文化与此类新生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新媒介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动力,这一点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古时候的中国,也经常运用新媒介进行文化的传播,例如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和门神,戏台上唱的大戏,流行的通俗小说等等。现如今,我们在推广传统文化时也有必要对新媒介加以利用。怎样将传统文化通过高效的、符合青少年兴趣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乐于学习,这是相当重要的。倘若传播媒介利用得当,网络等新媒介将会成为推行传统文化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如何才能让越来越多学生畅游于传统文化的海洋,怎样才能将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变得时尚活泼,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呢?

(1)把传统文化装扮得很童真

从《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中国传统小吃行业的发展,到大观园旅游文化节推动《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从《花木兰》的创意动画,到《百家讲坛》的荧幕巨献;这些都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新的思路,要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发展,就需要利用各种新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传统的,是厚重的,然而它的教育传播方式却不能局限于传统框架之中,传统文化依然可以展现得很童真。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绘本、漫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孩子们觉得有趣了,自然就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故宫》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除了解决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故宫所传递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我们上边谈到的书籍来进行补充,《我的家在紫禁城》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套书共有七本,它专门面向儿童设计出版,采用别具风格的形式展现了故宫。风趣幽默的语言,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可爱的绘本赋予了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工艺、人物乃至大自然别样的活力,也给予了孩子们在纸上游览紫禁城的机会,孩子们自然乐在其中。

(2)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历史传统文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且富有哲理,然而当今的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其中的精髓与真谛。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更直观地去了解这些故事的内涵,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呢?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系列动画片就巧妙地将中国节庆、习俗由来融入动画片中,由名作《弟子规》为题材创作的动画片《孝孝龙奇幻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动画片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以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为原型,运用动画片的方式展现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使剧情生动活泼且耐人寻味,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除此之外,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剪纸动画《草人》也相继进入荧幕,这样的作品不仅巧妙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把传统绘画、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这样精妙的设计,让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动”了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带进教室、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激情。

(3)将网络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讲堂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这个平台,并深受其影响。那么,为何不能将传统文化学习的场所从教室里、课堂中搬到网络平台上,让网络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讲堂呢?

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作为广大少年儿童利用新媒体学习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于2014年9月25日上线。它借助于专家力量和社会资源,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为3.67亿未成年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专属网站。网站不仅开设了“国学网事”“点集国学”等多个特色栏目,还提供了小学一至六年级经典篇目以及相关知识的下载。另外,“幼儿国学吟诵大赛”“‘学国学经典、做有德少年’征文活动”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也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成果。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古诗词的讲解与评析,在课下教师要积极拓展并且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十则》一课进行讲授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国少年国学院》来搜集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在学校的机房内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并进行专题汇报。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品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了手脑并用的效果。

“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学生作为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就必须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必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提升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更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持续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精神的平台,达到陶冶情操及提升素养的目的,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不仅停留在书本上,也存在于荧频与网络之间,更好地体味文化内涵,就要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小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起点,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接受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使传统文化之花能够绽放在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32).

[3]周良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J].新课程,2014(27).

[4]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小学教育,2013(277).

[5]郑文玉.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J].才智,2012(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