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水平
根据目前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发展普遍要经历方面,国际上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1.1.1 HIS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称为HIS系统,是将医院如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等相关基础业务串联起来,整个系统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配套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够实现将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提供给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一般来说,大型医院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HIS 系统,并不断进行相关应用扩展;中小型医院也已经开始部署HIS 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都意识建立HIS 系统的益处。
1.1.2 C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是以病人为中心,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为提高诊治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医疗文件“无纸化”,并为区域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现阶段,我国的大中型医院正处于CIS 系统建设的高峰期,各个相关系统的应用正逐渐成熟。
1.1.3 GMIS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是服务于社会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例如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远程医疗、卫生行政机关、药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可以讲各种医疗资源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从而实现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除上述三个信息化阶段之外,MIS系统,即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也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逐渐建立起来。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涉及对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业务的管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快,医疗机构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目前,很多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和OA 变成了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1.2 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近几年发展较快,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虽然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因次,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概括来说国内医卫信息化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2.1 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集中在信息集成平台
随着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医院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医院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整体医院信息化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也成为了每个医院的关注重点。信息集成平台整合往往涉及不同厂商的HIS、LIS、RIS、CIS、ERP等的数据的交互,因此,综合平台需要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协同,并同步推进临床信息化建设,并最终能够通过电子病历浏览器和医生门户实现全流程患者信息实时同步浏览。
1.2.2 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将会在移动医疗方面加强
移动医疗最近出现的新的医疗方式,它是结合信息通信技术而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它从实现模式上更加贴近了用户的试用习惯,也在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移动应用领域的关键应用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与通知、远程的数据采集、远程医疗现场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日常交流与培训、传播性疾病的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上,在其他方面也正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发展。
1.2.3 医疗行业信息化增长最快的领域是电子病历系统
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并推动以其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现医院病历系统与社区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能够进行有效对接。目前,电子病历已经在大型医院深入到了各种应用,而中小医院也纷纷启动了相关建设。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近些年,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医患纠纷也逐渐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综合医疗水平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可以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同时急需一套合理、有效的关怀解决方案帮助医院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及时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 主要实现目标为:
(1)建立通畅、易于操作的患者同医院的信息沟通渠道。
(2)切实解决客户投诉,完善医院内部奖惩措施。
(3)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中、院后信息导航全覆盖。
(4)实现透明信息、透明就诊、透明用药、透明收费。
(5)实现智能体检、智能幼儿疫苗和电话预约挂号。
(6)简化就医流程,完善随访机制:院中探访、出院随访、三级随访。
(7)为就医人员以及住院病人提供优质无线网络服务。
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客户服务工作,可以快速了解广大病院及人民群众对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意见和问题。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依据每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医院在行医过程中的行为做到效的监管。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从而较大程度的缓解了医患矛盾并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
3 研究技术创新点
3.1 开拓思维模式创新,关注医患关系,以病人根本利益出发
市面上主流的医疗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针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导医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等相关医疗业务的开发,本项目区别于其他医疗行业解决方案,从病人的实际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开拓创新,通过实时关注病人动态来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升医院服务形象。
3.2 搭建完善的关怀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资源
通过对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适用于不同版本的HIS 系统的统一接口,整合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搭建一套完善的医疗行业关怀服务平台。
3.3 紧抓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打造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 —竞争优势指数;Xij—— 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 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 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 表示世界j 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 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 —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 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 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 —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03-01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加入到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争夺,其中我国一些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全球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获得了相当的收益。中小型医疗设备,医用敷料和耗材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增长的主力。
近年来,随着生产、流通等环节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尝试进行自营出口业务,由于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强了价格优势。同时作为生产企业,面对停产所产生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流通企业,所以生产企业开拓市场的动力也要高于流通企业。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年按出口金额排名的前100名企业中,生产型企业有83家,流通型企业只有17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对风险的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出口贸易现状
1.1 外资企业出口占主流
在医疗器械高端市场中,诸如诊疗设备等产品的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三资企业,属于加工贸易,可见这一部分的增长主要体现了国际医药集团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利用我国廉价资源为其创造丰厚的利润,这一部分贸易依旧属于国际医药产业的最底层,并不能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加速,尽管中资诊疗设备出口企业出口增长势头明显并且开拓了新兴市场,但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品牌医疗器械依然任重而道远。
1.2 出口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真正能体现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的是那些中小型的民营医疗器械出口企业,他们在医用敷料,一次性医用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功能和可靠性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其价格具有绝对优势,极高的性价比使得这一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也使得生产这一类产品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和按摩器具等则是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我国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优势较明显,因此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据海关统计,民营企业该类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187%,国有企业出口占比13.90%,以国内企业占主导。但我国企业出口有相当部分是贴牌出口,如一次性耗材以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29.34%,保健康复用品加工贸易比重36.03%。
1.3 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
由于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该市场的角逐当中。2009年统计数字显示有19683家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外资企业增长了近1倍,而民营企业增长了近3倍。但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大多将市场定位在价格低廉、技术简单的低端医疗器械市场中,所以无论是规模还是资金都很难与外资企业匹敌,也缺乏寻求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的动力。
2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面临的风险
2.1 保持价格优势,控制生产成本
鉴于如今医疗费用的逐年攀升,价格优势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赢得市场的最主要方面。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行业通品种间的价格战,同时如何在国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前提下保持企业的利润率已成为众多出口企业的首要问题。
2.2 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汇率的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国际原材料价格以及贸易摩擦对出口亦会带来重大影响。如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势必将抑制加工贸易的增长,从而也会对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的医疗器械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2.3 国外政策将加大我国出口难度,降低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动力
欧盟先后出台了WEEE、RoHS、EUP和REACH指令,这几项指令涉及我国家电、通信、工具、照明、运动、医疗等10大类上百亿美元的输欧商品,是出口欧盟电子产品面临的又一道“绿色壁垒”,成为摆在我国广大中小型企业面前的严峻考验。医疗器械产品属于高技术产品,高端市场具有很高的技术标准和准入机制,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医疗器械法规还是行业标准都处于探索阶段,对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在海外注册起到了不利的影响。3 总结
目前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出口企业才是代表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生力军,代表了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现状:(1)民营企业占主体,多为加工贸易;(2)品种数量较多,专利数量少,科技水平不高;(3)企业数量多,缺乏核心技术。同时,在医疗器械出口低端市场稳步增长中,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在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包括:(1)出口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形势严峻。(2)售前及售后服务不到位;(3)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将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出口发展;(4)国外政策法规以及医疗器械准入机制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企业在保持医疗器械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应该着手建立品牌效应,提高售前售后服务,加大研发力度,定位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参考文献
[1]何灼华,富强.李杨玲.浅析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J].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7):50-53.
良性因素促发展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高。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5%,美国这一比重高达18%。尽管中国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国的比重发展,但医疗卫生所占比重的增加,是必然规律。
从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60%的GDP比重是用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个人消费的前三项是吃穿住,但在2000年,这一比重减少到了1/3,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维持生存的支出下降后,医疗必然会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
从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排名中,可以看出医疗所占比重是逐年上升的,而教育的比重比较稳定。众所周知,美国国防开支是全球最高的,虽然国防开支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所占GDP比重却是大幅下降的。
中国的卫生费用也经历着同样的发展规律:1978年时,中国医疗费用为人均12元,到现在已增长了150倍,达到了人均1800元。
中国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已30余年,从改革之初几乎所有东西都处于短缺的状态,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和服务是短缺的,但唯独医疗供给服务不仅没有过剩,而且供不应求,儿科医疗资源更是稀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更是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劲推力。
中国的现状是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2009年新医改实行后,医疗保险覆盖了全国95%的人口,个人医疗支出随着保险的增加而下降,保险刺激了人们的医疗需求。两年前,北京市仅改变了医保的报销方式,可以即时结算,就释放了很大的医疗需求。
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0%,2013年“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民营医院的床位比重要增长到20%的目标。总理也表示,新一届政府将适当放权,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信号都十分有利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壁垒
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科技含量和门槛都较高,而且因其服务对象是人,行业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政策门槛高。所以,投资医疗健康行业,想要很快得到回报,注定是行不通的。想通过医疗健康行业盈利,就必须沉住气,要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健康管理是医疗健康行业产业链的前端拓展方向。体检行业是中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歪打正着的成果,它是健康管理链条中的起点,这个行业可以做得更大更深。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很多非健康的需求在增长,比如老龄人口的慢病管理与长期护理。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中,也有许多有利于健康管理的积极因素,这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独特的健康管理发展优势。虽然中国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下,行政垄断力量成了重要阻碍,医疗健康行业出现了两个层次的垄断。一是政府部门对医院的行政化垄断,中国目前的两万家医院中,2/3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床位更是占据了全国总床位数的90%。二是医院对住院资源、医生、药品、检查也具有行政垄断的特征。对比其他很多国家,这四者分别属于四个所有者。而中国的行政化垄断,令政府通过垄断医院后,同时也垄断了医生、药品和检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71-03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投入及医疗费用控制现状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投入现状
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确立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新发展战略,公共财政的运行在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型,其突出表现就是公共财政在民生或国际上通称的“社会领域”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成为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进入调整创新阶段。从投入角度讲,政府投入的责任逐步走向理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成为重点关注。政府投入方向开始逐步转变,更注重公平与可及性,大规模地重建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有了基本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政府开始注重对医疗市场价格秩序的管理和对医疗机构的执法检查,对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进行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在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
(二)我国医疗费用控制现状
新医改之前,政府只是投入资金,但并不管资金的用处,除个别特殊项目需要审批之外,医院有很大的自,根据自身发展和利润的角度去决策。虽然政府管住了物价,但是政府并没有管住医疗费用,医院的院长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政府与公立医院的传统关系,对公立医院来讲有其不利的一面,即政府对公立医院管得很死,但对公立医院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就是政府是公立医院利益的代表者。
卫生改革之后,政府已改变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角色,由原来是公立医院、医生利益的代表者转向13亿人民的利益代表者。政府角色的这种转变不仅会相对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还会加强对公立医院经营行为的监管,这会使人们某些习以为常的经营行为受到限制。因而,公立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付出比新医改前更多的努力。
二、我国医疗费用控制目前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费用控制目前的问题
1.医疗保险费用不断增长。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支出也是高速增长着。无论是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是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医疗保险工作大检查中,就出现了个别省市、地区大量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情况。医疗保险基金本是患者的救命钱,现在却成了少数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牟取私利的手段。这些违规违章的医院很多都是采取虚假记账、“挂名挂床”住院、伪造病历、调换处方药、虚构处方等手段套取金钱或者财政拨款。与此同时,另有一些机构或部门为未参保人员或不属于报销的项目进行违规操作,使其得以报销。在这些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骗保”过程中,他们通常扮演着“两头通吃”的角色:一方面作假骗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另一方面又多记多收取医疗药品费用。
2.医疗费用控制意识薄弱。我国目前的社保制度没有对被保险人的就医行为进行限制,被保险人可自行选择医疗机构。赋予被保险人选择权的初衷在于促进各大医院良性竞争,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医疗的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但目前看来效果甚微。由于患者对医疗费用变动并不敏感,而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却异常敏感,医疗服务市场中供给方间的竞争就主要是非价格竞争了。大型医院有着设备先进,医疗水平高的优势,因此患者的就医行为存在着非理性因素,无论大病小病,人们总是更相信高级别医院。众多疾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可得到有效治疗,一部分慢性病也完全可以经过家庭护理就完成治疗。
3.缺乏监督、竞争和退出机制。就我国目前的社保管理体制来看,社保医疗管理部门是通过与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签定医疗服务协议来监督他们的,两者在行政上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只是一种契约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保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行为不能进行充分的监督。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因其人员、条件的限制也决定了其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再次,我国现行大部分医疗机构仍具有公立性质。它们属于人民的共有财产,不可轻易关闭;而且取缔公立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则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医疗服务人员下岗待业,更会增加政府的政治压力,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对于违规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社保医疗管理部门很少会撤消其资格,使得退出机制无法有效运行,监督效果差强人意。
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中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竞争中,如何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将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选择合理的营销渠道势在必行,运用合理的营销手段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1 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现状
1.1 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达到了近6000家,其中专营厂为3000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600家。从地域上来说,这些医疗器械厂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六成以上,显示了这些地区对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视,这也直接为就业输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产品数量生产集中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也遭遇了“冷冬”,近1/3的企业倒闭、重组、整合,行业发展也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这对营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我国国内数量众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每年生产的医疗器械达到了几千万件,但是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产品的单一、重复制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国外的医疗制造企业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达到上百种,甚至是几百种之多,而我国医疗器械每年却只有几十种新产品上市,而且这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近视眼手术刀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国内各大医院内却鲜有订货需求,屡屡遭受冷遇,国外相关产品虽然在技术上略有差距,但是却受到青睐,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器械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企业利润获取额度增长也比较缓慢,为了将产品营销出去,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以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1.3 营销渠道不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理想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巨大,虽然国内市场中被国外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市场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存量。由于终端客户需求量增加,对于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且在物流端的配送需要合理配置。虽然生产企业的销售不可能全部占据整个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确立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谁要是占领了市场的主要渠道,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提升,他的销售量就会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于外部营销渠道开发还有所欠缺,物流体系建立还有待健全,内外部沟通上的不健全已经让企业营销屡屡遭受挫折,营销模式上不主动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
2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的创新建议
2.1 走出误区,走品牌营销之路
对这样一份调查结果,如果用两个字进行概况总结的话,那就是“抱怨”――既抱怨执业环境,也抱怨医生职业本身,同时也抱怨待遇薪酬的微薄。面对如此抱怨,许多网友表示了不解,甚至还给予了不少“饱汉不知饿汉饥”式的讽刺和挖苦。
确实,站在医师职业之外的普通人,尤其是那些直接与医生打交道的患者的立场上看,医生无疑是一个不值得抱怨并且让人艳羡的体面职业――不仅收入相对社会平均水平更为优厚,而且在医患之间,更是拥有绝对强势和优越的地位。
虽然如此,但在这里,笔者还是非常愿意理解和相信这种“抱怨”由衷的真实性。所以如此,当然并不是要刻意去偏袒医生这个职业,也并不是简单地出于对“几乎所有行业的从业者都会抱怨本行业”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认同,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目前医疗行业严重的问题现实的一种客观认识和分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医疗行业,所以久遭“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抱怨、被公认为“改革基本不成功”,缘此国家不得不再度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求彻底“救疗”这个行业,根源无非在于:这是一个已严重异化、变质的行业――既普遍褪祛“公益”本色,又被行政权力严重侵蚀。而在这种非公益的逐利化和行业管理权力化的整体行业生态下,绝大多数医生看似得利者,其实最终也是共同的受害者。
以许多医生强烈抱怨的“极为恶劣”的执业环境为例,执业环境何以恶劣,究竟是怎样变恶劣的?追根溯源,病根其实还在“逐利化”和“权力化”这两个异化的行业特征上:其一,在“逐利”要求的胁迫和利诱下,医生蜕变为医商,医术之外的职业风险势必陡增――医生看病问诊不再以患者病情为中心,更以他们的“荷包”为中心,或者滥开处方、过度治疗,或者“有病无钱莫进来”。如此一来,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如何能不频繁剧烈,执业环境又焉能不“极为恶劣”!
其二,在高度权力化的医院管理体制之下,普通医生在患者面前或许仍有强势优越的一面,但在医院领导、长官面前,他们的地位处境何尝不同样卑微――不过是前者可以任意支配的一枚赚钱棋子而已。
【关键词】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结构;监管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属于知识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高尖技术,所以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自2005年,我国医疗市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并不均衡,低端产品企业多,品种多,竞争激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存在几家国内企业也只是处于仿制阶段,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外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医疗机构。我国医疗机构设备对高端医疗器械配置正处于一个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行业转移到亚洲区域,对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是一个契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平衡高端与低端市场,如何合理监管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 医疗器械进出口环境分析
1.1 医疗进口市场环境
1.1.1 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设备配置75%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医疗装备先进,许多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都是进口产品。但是还很多省会一线城市医疗配置正需要更新换代,这将出现一个大的需求释放过程。同时在高尖技术的如CT 核磁等设备,国产企业还不具备技术竞争力,主要依靠于国外厂家如GE、飞利浦、西门子等。这对于国外厂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医疗领航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看好。
1.1.2民众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
医疗器械一部份属于医用;一部分民用。民众对于进口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几何状增长。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先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国渐渐步入老龄化人口众多的时期,于此民众对与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会稳定增长。再次,中国国内企业在民用医疗器械上的开发研制及制造商还不足够,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胶囊问题,让民众对已关乎生命健康产品的选在上更趋向于进口产品。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产品的良好声誉,民用医疗器械中高端市场对于进口而言有着很大优势。
1.1.3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强加
进口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试用成本会高于国内产品。国家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力度投入的加强,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民众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与进口医疗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这些都将有利于淡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试用成本的差异。
1.2 医疗出口市场环境
1.2.1欧美外包业务的扩张
亚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增长点,借助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欧美医疗器械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相对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医疗、西门子医疗、IBM等世界著名医疗器械生厂商都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工厂,将其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亚洲市场,减少运输成本。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也逐步完善,医疗器械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国际化标准,因此在我国生产的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顺利销往国际市场,这也成为我国吸引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设厂,再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能生产绝大部分常用医疗耗材。特别一次性医疗器械,中国生产实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输液器材,输血器材等。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很多国外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材都来源于中国,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医疗器械生产出口大国。
1.3 进出口市场环境对比
1.3.1横向比较
目前的发展进口市场而言,中国不断崛起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进口医疗器械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横向比较,短期而言,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随着欧美的产业转移,也将有大的增长。
1.3.2纵向比较
国内巨大的高端医疗市场将被国外医疗厂商瓜分,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争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需要时间投入及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将选择门槛低的产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业也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而失去优势。因此放任这种格局发展,最终将两级分化,中国企业不会成为医疗器械进步的最终受益者。
2 存在的问题
2.1 进出口额
相对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逐年的顺差额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这种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家扶持,高额出口退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转移制造。顺差取决于大量劳动力消耗和能资源消耗。
2.2 进出口结构
2.2.1进口产品
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装备就犹如一个三角塔,顶尖一线三家大医院主要配置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高资金高知识密集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研发核心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高端医疗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设备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这种代表医疗制造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是依靠进口。
2.2.2出口产品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80%都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是常用的医疗器械。还有一些是国外产业转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进出口利润率
由于进出口产品两种极端的情况,进口医疗设备价格一直都比较昂贵,很多产品国内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外本土的销售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般是在国内需要商的销售模式,层层,价格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外厂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率。一般到中国的销售价格高于本土价格2-3倍。而对于出口产品而言,主要是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占据所以价格低廉,利润率也就非常低。
3 医疗设备进出口的监管
3.1 医疗设备的监管现状
3.1.1医疗器械的属性
(1)医疗器械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对监管的行政人员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员无法达到此种高度;
(2)医疗器械分为医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医用界限不够明显,参考的标准不尽一样,这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医疗器械的功能性适用性等属于人体多样化,很难根据其功能界定,细化功能多样化,这对已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1.2监管的现实问题
(1)由于医疗器械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还处于薄弱阶段,缺少检查、缺少发现、缺少处罚;
(2)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套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进出口监管,缺少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注册、销售、维修等监管体系
(3)部门交叉,只能划分不清,药监局、质量监督局与海关各个只能交叉,也出现了对进出口医疗器械的监管漏洞;
(4)监管人员缺乏,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对于行政监管人员而言,是有难度的;
3.2 监管完善
相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发展而言,我国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人员配置、监管部门职能细化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进口的高端设备符合标准,质量、数量、维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报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确保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税的监管,确保国家及出口企业的利益。
对高效率的适用资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医疗器械进出口发展的展望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在医疗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驻足长期发展,加大研发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高端医疗市场。同时除去一线大城市的顶级医疗装备,省会一线城市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欧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常用医疗耗材上行程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我品牌,增强在常用医疗器械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论
通过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宏观市场需求环境分析,无论对于医疗器械进口还是医疗器械出口,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引导医疗器械行业长远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监管应该不断完善,建立监管流程,完善国际接轨兼顾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监配备管专业人员。同时进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两级分化上,国内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优势,提高研发技术水平,长线占领中国中高端的巨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
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常规医疗器械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继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首次实现贸易顺差,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后,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向好,并且进一步改善了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卫生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消费和投入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朝阳性日益显现。
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朝阳性,必然伴随时代赋予它的发展机遇
1、市场潜力巨大:医疗器械市场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国际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尽管如此,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与药品的销售额比例仅为1:10,而发达国家这两者的比例约为1:1。而医疗器械与药品是医疗的两大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2、国内需求加大: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势头发展较好,但目前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直接导致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加快,人们对于健康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再次,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的普及、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3、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医改的,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在逐年加大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未来几年二三线企业的县城将是医疗器械企业布局的重中之重,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深入,医疗器械行业未来发展之路会更加的广阔。
(二)有机遇就有挑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存在挑战
1、医疗器械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一方面,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日本公司的产品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受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国外知名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陆续在华投资,像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它们不但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占据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还组建专门的医疗服务队伍,并开发出针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产品。2、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存在不平衡: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我国卫生事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而基层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三、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产品质量高于一切,讲求质量与服务并重
医疗工作强调安全和有效,医生及医疗领域对于医疗器械和产品的要求亦如此。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决定着是否有人愿意问津产品;服务则是企业的命脉,关系到产品能否畅销不衰。我在经营北京诚之盈贸易有限公司时,把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医疗器械的性能指标是否准确、可靠、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危,关系到医疗质量、医疗水平和医院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口碑。因此,我们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全方位的服务奉献给用户。
(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社会责任感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本着为病患、为人民、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才能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品牌建设,使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要开启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将来走向国际、跻身于国际医疗市场的大门。就像当初我选择跟强生公司合作一样,一方面,是基于我与强生公司共通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着对所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强生公司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三)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
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虽然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整体市场的25%,基础医疗器械占75%,相对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形成自有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当初创办北京诚之盈公司强生医疗产品,也是本着在引进、推广国外先进医疗器械、造福病患的同时,希望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先进医疗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提高自有技术水平。
(四)加快完善我国农村医疗器械市场的建设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7%,但它却承担着全国近60%的诊疗数量,由于没有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其高额的需求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释放。伴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国家对农村市场的网络建设,希望在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为更多处于边远地区的百姓带去福音。
(五)加强医疗器械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
在医疗器械专业性人才方面:如一些高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基本都是国外的技术,国内这方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微弱,因此,国内这方面的高级人才缺口很大。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下一步的发展进程中,应注意加大对医疗器械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是建立在融资租赁基础上的一种金融服务形式。租赁公司按照医院选定的医疗设备和设备公司,购置医疗设备租给医院使用,同时和医院签定租赁合同,医院按时支付租金即可使用设备。
一、医院利用融资租赁的优势
在欧美,医疗机构广范采用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这种方式。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通过服务于大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帮助发生资金困难的医疗机构,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去购置新的医疗设备,从而提高医疗的服务质量,增加医院的业务收入。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有以下几方面独特优势:
1.融资租赁符合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要求
在许多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第二大筹资渠道,除了银行信贷,融资租赁成为各行各业的融资方式。资本市场主要有四大筹资方式,包括信贷、证券、租赁、信托。为了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我国也不得不加大力度发展融资租赁。对医院而言,采用融资租赁,既达到了融资的目的,又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要求,非常值得推广。
2.融资租赁丰富了医院的筹资方式
在传统情况下,医院的筹资渠道非常单一,基本上依靠银行信贷,但取得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目前,我国采取了紧缩政策。医院想通过信贷融资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租赁为医院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增强了筹资能力。
3.融资租赁租金支付方式灵活,可缓解医院资金压力
如果要购买医疗设备,医院一般采取全额支付的方式去购买。而采用租赁的支付方式则比较自由。医院可以按照自己现金流量来灵活安排,比如可以按月支付、按年支付等等。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其在设备上的资金压力。
二、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发展状况
在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规模很小,还远不能满足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还处于初级阶段,租赁方式单一
租赁行业进入我国时间短,起步层面低,整体上的租赁公司商业运作能力还需要提高和经营理念和层次还有待提高。我国的医院大部分是事业单位,长期受政府观念影响,没有从企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由于医院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对该方式的接受还需要有个过程,所以说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市场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但我国个别企业已经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但使用的是简单租赁方式,形式单一,还是发达国家在初级阶段使用的方式。而发达国家目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将融资租赁和资产证券化结合起来,产生了大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2.政府立法、监管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
一方面,我国融资租赁法律法规不完善,与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近些年各种负面现象也层出不穷,如医院无故不缴租,欠租少租,出承人在面临医院拖欠租金时,却找不到法律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导致了融资租赁市场的无秩序,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融资租赁业缺乏必要的税收、信贷、保险支持,没有配套的优惠政策。
3.融资租赁公司进入医疗设备行业门槛过高
有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对融资租赁不了解,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新融资形式的优势。所以,就出现了人为设置门槛,限制医疗机构采有这种方式融资。这样的限制使得很多没有办理过医疗企业经营许可证的租赁公司暗处经营此种业务。这些情况一旦出现,会对医疗行业有很大的负面冲击。
三、发展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相关建议
1.降低融资租赁企业进入门槛
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制定宏观政策,还要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在准入方面,政府要把医疗设备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资租赁当成同一行业来对待,不必增加像许可证之类的限制。过高的门槛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助长打球的行为。
2.出台融资租赁法,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在融资租赁方面,目前的法律法规还非常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出台融资租赁法,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医院才能顺利租到需要的产品,解决自身医疗设备更新困难等问题。当然,光有相关法律的出台还不够,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融资租赁发展初期,都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些支持包括各种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等。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业,这些优惠政策更是必要的。
3.努力完善与融资租赁相关的配套设施,丰富租赁形式。
目前我国境内的中资机构融资租赁产品,特别是银行所属融资租赁机构采用的产品,是标准的简单金融租赁。因此,要努力完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配套设施,只有当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以后,融资租赁才能真正被医疗设备行业大量采用,形式也会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孙志敏.对医院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 2007,5.
[2]郑艳珠.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前景展望.中国医学装备, 2009,6.
[3]潘天珏,罗文婷.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湖南农机,2010,3.
[中图分类号]R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041-01
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中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竞争中,如何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将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选择合理的营销渠道势在必行,运用合理的营销手段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1 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现状
1.1 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达到了近6000家,其中专营厂为3000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600家。从地域上来说,这些医疗器械厂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六成以上,显示了这些地区对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视,这也直接为就业输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产品数量生产集中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也遭遇了“冷冬”,近1/3的企业倒闭、重组、整合,行业发展也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这对营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我国国内数量众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每年生产的医疗器械达到了几千万件,但是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产品的单一、重复制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国外的医疗制造企业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达到上百种,甚至是几百种之多,而我国医疗器械每年却只有几十种新产品上市,而且这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近视眼手术刀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国内各大医院内却鲜有订货需求,屡屡遭受冷遇,国外相关产品虽然在技术上略有差距,但是却受到青睐,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器械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企业利润获取额度增长也比较缓慢,为了将产品营销出去,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以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1.3 营销渠道不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理想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巨大,虽然国内市场中被国外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市场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存量。由于终端客户需求量增加,对于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且在物流端的配送需要合理配置。虽然生产企业的销售不可能全部占据整个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确立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谁要是占领了市场的主要渠道,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提升,他的销售量就会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于外部营销渠道开发还有所欠缺,物流体系建立还有待健全,内外部沟通上的不健全已经让企业营销屡屡遭受挫折,营销模式上不主动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
2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的创新建议
2.1 走出误区,走品牌营销之路
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品牌营销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这在行业内还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企业仅仅以营销策略的选择作为刚开始入主这个行业的选择,而到了一定时期后,就会逐渐对品牌营销的淡化。虽然随着市场的开拓,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销量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品牌的维护却并不是特别在意。其实,销量上的提升是品牌营销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最初的目标所致,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对于品牌发展并不是太好的消息。如果企业要走出营销误区的话,一定要做好策划,尤其是要制定好广告策略,因为品牌不仅能快速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对于产品美誉度的提高、品牌含金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如果企业将产品品牌进行注册,将品牌运作进一步与市场调研、研发、制造、服务等渠道进行畅通化,长此以往,这样的营销过程一定有利于企业突破千军万马的竞争“独木桥”,走出一条自己营销的光明大道。
2.2 走民族化发展之路,拓宽营销竞争力
我国医疗企业产业化运作时间短,独立研发能力有限,虽然在数量上逐年增长,但是在质量上,往往难以突破。医疗器械小企业的生产方式粗放、手段单一,在营销上主要通过会议、广告的方式,随着市场逐年正规化,已经显现过多的弊端。在如今的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型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进口或者是合资产品,国内品牌基本为零,这也是我们技术缺陷造成的,如果说大型医疗器械技术发展还有待时日,但是如果从中国本土医疗器械角度来说,多发展小型民用医疗器械,并且完善品牌营销策略,这将会直接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
2.3 提升技术水平,为营销撑起一片天空
虽然我国国内医疗器械水平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竞争的激烈引发了新技术的重新投入,很多国际医疗器械霸主将医疗器械技术层级提高加快,而我国相关企业在这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是在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出口类型仍然以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而高精度仪器还是主要依赖进口,生产企业技术水平过低仍然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鉴于此,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应根据目前竞争情况,将技术标准和标准创新作为一个创新衡量的核心尺度,逐渐在产品种类上和系统运行中创新,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标准中提高自身地位,有助于不断扩展在国际上的营销渠道,实现国内和国外双线齐飞的营销发展途径。
3 结 论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但是还需要生产制造企业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辅助进行,随着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我国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力度将不断增加,未来医疗器械市场还将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将营销渠道逐渐拓展到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去,加强常规市场的渗透,最终使本土医疗器械营销管理实现“本土竞争共赢、国际竞争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2013年,河南省招收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共81所,其中13所本科院校招生专业20个,30所大专院校招生专业26个,38所中专卫校招生专业26个。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控制专业,以本科层次招生为主,5所医学专科学校招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他专科学校招生以相关医学类专业为主。在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学校的招生中,专业设置差别不大,如护理专业开设率为100.00%,药学专业开设率为59.03%,检验专业开设率为44.51%,医学影像专业开设率为33.54%,康复治疗专业开设率为28.04%,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率为27.34%。
1.2河南省各层次医学类主要专业招生情况
护理专业招生数量最多,其次是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位居第三。其他专业招生人数均在5.00%以下。在招生层次比例中,大专比例最高,其次是中专。
1.3河南省卫生技术队伍需求调查
笔者对河南省3986所医疗机构(省级21所,市级174所,县级1444所,乡级2292所,村卫生室55所)的卫生技术队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省81%的医疗机构,其中2013年~2015年各级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需求情况,是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各级医疗单位工作需要,结合单位人事编制数量,填报各单位拟于2013年~2015年招聘人才的实际数量,虽然目前该数据有一定滞后,但从中仍可以反映出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仍以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其次是药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对学历要求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大专,对中专层次的需求数量很小。
2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与卫生人力需求适应性对比分析
2.1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不同层次院校专业设置差别不大
目前,医学类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护理专业是82所学校招生专业中趋同性最高的专业,各层次学校布点率均达到100%。其次是药学、检验、康复治疗、医学影像等。这种趋同性将会与卫生服务需求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发生冲突。
2.2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短线专业人才告急
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护理专业存在严重的培养过剩现象。护理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是直接导致河南省护理专业人才过剩、护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014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医院招聘呈现“百里挑一”的局面。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短线专业如麻醉、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专业需求均大于招生数。在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临床缺乏的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外,医学影像、临床药学、康复治疗、超声技术、麻醉及医院管理等专业也亟需补充新生力量。严重的人才缺乏,导致某些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虽然购置了影像、超声、康复设备,但缺乏使用设备的人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卫生服务的缺陷。
2.3医学类专业招生层次与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河南省医学专业招生层次偏低,与临床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本科以上层次需求远远大于招生总数,而大专、中专层次培养明显过剩。尤其是中专层次招生比例大而需求小。2.4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缺乏,县乡医院需求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招生数量不能满足卫生机构需求,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缺乏。据原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医学类本科招生21.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年均招收医学类学生1.6人。而河南省同期医学类本科招生平均每万人口只有1.2人,与全国相比有较大差距。
3对策
以上分析显示,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和卫生行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医学教育必须调整结构,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医学教育新体系。
3.1调整层次结构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已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5+3”的培养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河南省第一批培训基地已启动,通过这种举措,可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为临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稳定的长效机制。目前河南省独立设置的本科医学院校只有2所,从区域卫生规划考虑,应从现有医学高等大专学校中升格一批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扩大医学类本科层次的招生。在目前不可能短期升格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选拔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大专学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目前加快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应急措施。
3.2调整专业结构
鉴于河南省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明显的趋同性现象,原河南省卫生厅(现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下发了《河南省高等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审核评估办法》,对医学类专业设置提出下述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行业需要、规模适度,坚持标准、从严掌握,支持特色、防止趋同。以省辖市为区域统筹规划单元,区域范围内已设置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增相同专业,从源头上遏制专业趋同化的状况继续发展。在专业设置评审中,按区域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审批人才短缺专业。
3.3整合医学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化
全省现有各种类型中等医学教育办学机构38所,中专层次占招生总数的32.14%。而目前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需要,目前河南省中专卫校正在进行医学教育资源的调整整合,独立设置的中专卫校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调整:
(1)在政策允许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升格为大专学校;
(2)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高等院校,目前河南省已经有5所中专卫校整体并入当地高校;
(3)在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医院,转型为医学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可根据市场需求,举办相关资格考试的短期培训和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人才,如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月嫂)、健康管理员等。
医疗体制改革是目前社会之热点,政府之重点,是一项牵涉面广、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我国医院市场的放开问题、医院的进入权问题一直是医改的焦点之一。最近,我国政府明确表示多渠道办医将是长期坚持的改革方向,表明了对外资进入公立医院的鼓励态度。但也有人士认为外资进入会进一步将我国医疗服务推行市场化,加剧看病贵的局面。本文从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外资进入我国医院市场的利弊,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疗市场为外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外资医院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某些市场监管规定、政府干预以及市场准入的限制等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医院在国内医疗市场的作为。未来,外资在中国医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外资医院数量偏少,规模不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外资开始进入大陆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外合资、合作医院数量共计200多家,不到全国医院总数的1%,数量偏少,且规模都不大,医疗服务集中在眼科、口腔科、皮肤科、骨科、妇产科、整形等专科范围,较少涉足大型的综合性医院。
2.外资投资医院主要有四种形式
第一,创办分语种的涉外合资医院,主要服务于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及其家属。第二,投资创办会员制医院,成为会员后即可享受24小时上门服务和专家远程会诊。第三,与国内资金联手购并已经建立营运的医院,此种方式最具可行性。第四,组建医疗投资管理公司。
3.投资政策越来越宽松
在10年前,我国对外资进入医疗市场的投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30%,内资不低于70%,而现在内外资比例规定倒了过来,但仍然不允许外资独资建医院。近几年,部分地区的鼓励外资政策已经走在了国家政策的前面,如广东对外资开放了社区医院。但是,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位已经成为外资医院发展的障碍。
4.配套政策法规缺位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最大的风险是有关政策法规的缺位。外资医院走高端策略,投资巨大。但对动辄几亿元的投资,除了前几年相关部门颁布的条例和法规,我国目前还尚无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5.行业歧视政策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外资等非国有医院不能享受国家给予非盈利医院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盈利性医院按照总收入50%上缴营业税)和土地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外资医院被排除在了医保定点医院和事故鉴定机构之外。个别地区如浙江已经规定外资医院享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核准医保定点单位和上缴营业税和土地使用税,自产自用制剂的增值税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标准。
6.外资医院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来华工作和常驻的外籍人士数量迅速增长,对外资医院的需求增加。而随着先富起来的中国高端人群的不断扩大,外资医院的潜在客户增多。雷士医疗调查发现:家庭总资产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端人群,有86%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医疗服务不尽人意,有54%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有可能”或者“比较有可能”尝试外资医疗或疗养服务。
二、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利弊分析
1.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好处
(1)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形成竞争。我国医疗市场引入外资会在国内形成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打破公立医院的长期垄断。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垄断经营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垄断,医疗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引入外资,破除了垄断,就会形成强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态势,市场调节的功能自然会在平抑医疗价格中发挥作用,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也许会由此而趋于缓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前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对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2)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华的外资一般具有丰富的运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经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人才。把国外的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人才和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带进来,为国内的一些公立医院改制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有助于公立医院突破改革的“瓶颈”,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解决医疗转移支付问题。允许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还可以解决一个很重要的转移支付问题。外籍在华人士基本都有国际医疗保险,在外资医院就诊,由医院和保险公司联系结算医疗费用。而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高收入阶层也都有相对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险。高收入阶层选择在私立医院就医,费用通过商业保险支付,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低收入人群。
2.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弊端
(1)加剧社会医疗服务不公。我国医疗资源本身分配不够合理,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医疗资源匮乏。而外资医院多分布在大城市和外籍人士较多的发达地区,更加剧了医疗分配的不均。另外,国内高端人群享受着国际化的医疗服务,而部分老百姓还不能享受最低医疗保障,无钱看病。这种不均程度的加剧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
(2)公立医院人才流失。外资医院往往资金雄厚,设施设备先进,人事管理自由,薪酬丰厚,且有很多到国外培训的机会,因此,可能会吸引一批技术高超的公立医院医务工作者流入外资医院,造成公立医院人才流失,降低其服务水平,对国家医疗公平和整体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总之,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会有助于打破目前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形成竞争态势,并且外资带来了先进的运作理念和医疗技术,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外资进入也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但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深入,这些弊端会一定程度上被克服。
三、对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建议
1.外资医院要在细分市场上下功夫
海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似乎总有一种投资惯性,即希望凭借资金的规模优势大范围切入行业,直接攫取行业上升阶段的高额利润,做到通吃市场。但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医疗市场鲜有成功案例。外资医院应该在细分市场下功夫,选择小而专的专科医院。重点建立公立医院较弱的科室,起到对医疗资源查漏补缺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获准生证,又不易得到强大对手的关照,管理也变得简单。
2.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
现行中国政策不允许外方独资,找到一个理想的中方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好的中方伙伴可以帮助外资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政策。韩国SK集团与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合资成立的爱康医院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具有政府背景,熟悉中国政策和市场,而且与全国近千家医院签订了各类合作协议,具有很好的业界资源优势。
3.进一步拆除思想上的“樊篱”
吸引外资,允许和鼓励多元化医院的发展,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公立医院与外资医院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期外资医院在竞争中较快地发展壮大起来。这样,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对医疗事业资金投入的困难,又能够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
4.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我国还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急需出台一部《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明确规定多产权属性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原则,对于医院投资项目中外资的合作,特别是涉及并购重组的项目,制定明确的操作规则和流程,减少医院投资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5.加强政府监管
中国政府对外资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资质,要依法严格监管。只有这样,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才不会影响中国居民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政府对外资医疗的监管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市场的作用下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6.保持医疗人才合理流动
外资医院对公立医院的最大冲击是可能造成的人才流失。外资医院的“人才本土化”战略,直接威胁公立医院的生存。公立医院要进行合理的人事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靠机制留人。对于高技术人才要委以重任,为职工设计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利用公立体制,建立健全的保险和退休保障制度,使外资和公立医院间保持合理的医疗人才分布。
国外医疗机构的变迁模式和我国医疗机构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医疗机构格局必将被打破。发展国际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医疗服务实体势在必行。而外资的加速介入,亦将进一步带动中国医疗市场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蔡志明,陈春涛. 医院引进外资的思考[J]. 中国卫生经济, 2001,7(20):36-38.
[2] 陆兴. 外资投资中国医院的现状、前景及政策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05,43:36-39.
[3] 陶倩. 外资医院:鲶鱼身份[J]. 当代医学, 2005,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