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森林经营方式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森林经营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森林经营方式

篇1

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多种经营模式

1参与式林业经营

经营和管理保护区的过程中,其实有较多的共管性和参与性的内容。参与式的林业经营,是在一个集体的活动之中,所有参与者,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或团体,都可以在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拥有活动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但是管理举措和技术举措,更是先进的理念,强调的是适应性、协调性和弹性经营。该模式能够转变林业机构,并有较多利益双方的参与,特别适合经营社区林业和自然保护区。

2景观美化经营

随着美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美学开始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得到积极的应用。景观美化经营在美学理念影响下,利用多种方式提高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美观性。对森林进行美感的规划,是人类的意识所趋。只要推行一些维护自然生态稳定和平衡的措施,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规划造林景观、抚育幼林景观、更新森林景观等。该经营模式能够发挥出森林的培育潜在功能和人们的游赏功能。比如建造花木园区,供游客赏看。此模式只适合经营景观价值的森林。

3社区共管森林经营

该模式属于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模式。主要强调社区和保护区共同管理该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有两种意思,一是社区和保护区一同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并共同管理。二是保护区缺少人力和物力,社区协助保护区开展自然资源的保护。这种模式可以减弱法律的需求效应,减少了违法活动和现象。保护区和社区可派代表来制定相关政策,尊重社区成员的意见。只要社区共管中没有出现分配权益不均,工作怠懈的问题,该模式对保护森林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演替

我国有部分地区的森林物种繁多,生态密度高。这些森林不应有人类的干扰。实施任何的人为经营模式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损害。应采取自然演替的模式。高保护价值森林内有着多样性的物种,并且生态价值富集。自然演替的模式适合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

5近自然的经营法

近自然经营首先要观察自然生态林的能量流动、地理地质、气候水源和物质循环信息。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特征和状况,采取相应的人工设施和技术,完善自然生态林的原有生态。本着依靠自然原有的力量来经营森林,构建一个近似于自然生态的模式,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生态内的生产力和自然循环力。近自然经营适合具有特殊价值,能够提供生态服务的森林。

篇2

1.1 不断扩大森林覆被率

众所周知,林火多发生在荒山、草坡、林缘和林间空地,这些地区多生长容易着火的禾本科杂草,同时立地,日照强,气温高,湿度小,通风良好,所以容易着火蔓延,如果将这些荒地和林间空地都栽植树木,则可形成森林气候,由于林内阳光少,温度低,湿度大,风力小,就不容易着火蔓延。

温度和湿度对林火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森林燃料的温度和含水率。据调查,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不发生火灾;-10~0℃时,可能发生火灾;0~10℃时,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危害也相当严重;11~15℃时,火灾次数逐渐减少;只有在19℃以上时,一般不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大于75%时,不发生火灾,除非在长期干旱的条件下;在75%~55%时,就有可能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小于55%时,有可能发生大火灾;在30%~10%时,就有可能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中国俗话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管从什么方向吹来的风,都能对火灾起着增加氧气和使灼热的空气向前移动的作用,能把火头前面的燃料迅速烘干,把火星向空中扬起,各处撒播。

1.2 加强造林前整地和幼林抚育管理

消除幼林中的杂草灌木,不但为幼苗、幼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条件,也可以使幼苗、幼树免遭森林火灾的危害。

1.3 针叶幼林郁闭后的修枝打杈

针叶幼林郁闭后,特别是阴性针叶林郁闭后,很快自然整枝,这些干枯的枝条距离地面很近,一旦着火,就会将火引向树冠,形成毁灭性的树冠火,使十年或几十年营造的森林毁于一旦。因些,结合营林措施进行修枝打杈,既能加快林木的生长发育,又有利于防火。

1.4 抚育间伐

森林郁闭后,林木开始分化,应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不断伐去生长落后,病腐、干形不良的个体和非目的树种,随时消除林内杂乱物,可以大大减少森林可燃物的积累。这样不但有利于森林防火,改善森林环境,同时也能促进林木生长发育。

一般来讲,如果可燃物负荷量低于2.5t/hm 时,不能维持正常燃烧。如果其它影响林火蔓延速度的因素恒定,有效可燃物增加一倍,林火蔓延速度也增加一倍,而此时的火强度则为原来4的倍。

1.5 加强次生林改造

次生林由于遭到反复破坏,林相不整齐,林地杂草,灌木丛生,林间空地很多,特别容易发生火灾。如果对这些林分加以改造,进行补播补植,既可改变林相,又能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同时也改善了森林环境,并有利于防火。

从以上途径和措施来看,营林防火既有利于森林经营,也有利于森林防火,并可以加快森林生长发育,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是贯彻以营林为基础,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

2 生物与生物工程防火措施及效果

2.1 营造防火林带

后,南方有些林区在林场的边界营造了一些阔叶林带。当时的目的是作为林场的界标。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作为界标的林带还能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并且优越于开设防火线。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方各省开始大力营造阔叶防火林带,获得“绿色长城”之称,营造防火林带是一项战略性的森林防火措施。我国南方、北方都很重视,并逐渐向生物防火林带方向发展。

从防火林带的功能与效果来说,乔木防火林带主要是阻截树冠火,而灌木防火林带和耐火植物带(经济作物带和药用植物带)主要是阻隔地表火。但在特别干旱气候条件下,这些防火林带和生物带也有可能燃烧,但仍能使火势有所降低,有利于扑火。这些林带和生物防火带可以作为扑火根据地,以这些林带和生物带作为依托,点燃迎面火或进行火烧,以阻截森林火灾的扩展。除此以外,这些防火林带和生物带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效益。如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维护木森林环境,有利于防止病虫害,以及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等功效。

防火林带结构应由单层结构的乔木林带或灌木林带向复层结构林带发展。复层林带一是保持多层郁闭,有利于维护森林环境,保护林带湿度,降低风速;二是密集林带可以阴挡热辐射,有效发挥林带阻火作用。防火林带的位置一般应设在山脊,有利于阻挡树冠火蔓延。在树种配置方面,应为乔木、亚乔木、灌木和既耐火、又有经济价值的草木植物配置。

2.2 调节林分易燃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

森林群落是由各种植物和树种组成的,而各种森林植物其燃物又各有差异,有的非常易燃,有的则难以燃烧,它们共同组合在森林群落之中。易燃与易燃植物混生的群落,会增加林分的燃烧性,相反,难燃植物与易燃植物组合的群落,其燃烧性就会降低。因此,所谓调节林分结构,就是要增加难燃植物成分,减少易燃植物成分,使森林的燃烧性明显下降,如东北阔叶红松林,其燃烧性随阔叶树种的比重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次生林中恢复阔叶红松林时,应采取栽针保阔或留阔措施。这样既能大面积恢复红松林,减少造林资金,又能增加阔叶树的成分,有利于红松林生长;同时还可以达到降低红松林燃烧性的目的。调节林分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的方法措施较多,如:

2.2.1 改残破次生林为密集高产林。这不仅会增加木材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又能明显改善森林环境,有利于防火。

2.2.2 改易燃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森林防火,又有利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还有利于森林土壤改良,提高林地生产力。

2.2.3 改单层针叶林为复层林。如在单层针叶内种植耐火经济(药用)植物或难燃灌木,可以降低森林燃烧性,又有利于开展立体经营或多种经营。

2.2.4 改异龄针叶林为难燃复层林。对异龄针叶林进行清理,改善森林环境,清除林内杂乱物,并引进难燃或耐火植物,降低燃烧性,同时切断易燃物垂直连续的通道,预防树冠火的发生。

2.2.5 林农间作、林药间作和套作。该项措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林分的阻火性、防止林火蔓延而且能够增加经济收入。

2.3 利用生物与生物工程减少可燃积累

森林中的有机物是可以燃烧的物质,枯落物和枯损木则是森林中的易燃物质。林中易燃物质存量过多,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火强度就会很大,火行为难以估测,增加火灾的难控性。因此,减少林地易燃物的积累,是一项有效的防火措施,尤其是采用生物与生物工程措施减少可燃物积累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北方林区尤为重要,如:

2.3.1 利用不同植物和树种混交。枯落的针叶分解速度慢,而阔叶落叶分解快,时间短,针阔混合的枯落物其分解速度比纯针叶要快得多,也能加快可燃物的分解。

2.3.2 在林地上引种木耳、蘑菇。它们能够分解可燃物体内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大大降低有焰燃烧的可燃物。因为留下的大量木素,只能隐燃,使林地的燃烧性大大降低;同时这些木耳、蘑菇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2.3.3 利用低等动物减少可燃物的积累。在林地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中有许多低等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分解大量落物。如果在林地上大量繁殖,则有利于枯落物分解,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2.3.4 利用微生物或酶类使杂草和枯落物迅速分解,减少可燃物积累。英国过去对林地或荒地上的杂草处理,通常采取的办法是计划火烧。据1987年英国报导,他们选育一些新的微生物喷在杂草上,使杂草很快成为肥料,增加了土地生产力。此外也可以采用酶的作用,促使可燃物迅速分解。不难看出,采用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和酶类,减少林地可燃物积累,非常有利于森林防火,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篇3

0.前言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起着带动作用,多年来,为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和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国有林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方式不活,改革滞后,与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改革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

1.改革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

1.1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目前国有林场按隶属关系,划分为省级、地市级、县级管理,大多数归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也由少部分归风景管理局、旅游局等非林业部门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但级别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因此,理顺林场的隶属关系,避免多部门管理尤为重要。根据经营目的不同,把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分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根据森林经营面积和管护难易程度以及承担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编制。商品经营型林场,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兼顾社会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自求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对林地林木资源管理进行监督。确定为商品经营型的国有林场,应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国有企业法人注册。商品经营型林场劳动人事制度,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规定执行。

1.2实施分类经营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1.3林场分类管理

实现林场分类管理,科学合理的划分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根据其所属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界定林场的类型。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划分: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划为经营型林场,以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划为生态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包括生态公益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含60%)的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达不到60%,但其分布在大江大河源头、水系干流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区位脆弱地区的国有林场;含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匮乏,不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中长期目标的国有林场。其余均为经营型林场。

1.4完善组织形式

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1.5搞活经营机制

对于商品经营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商品经营型林场承担公益林营造和管护任务,所需资金按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管理的要求,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补偿。

1.6加强国有林场的资产管理

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处置的报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年初要编报预算,并严格按预算执行,如中途新增投固定资产的,需报批后方可实施。要及时对现有帐面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确保所有资产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做到帐、物相符,制度规范有序。建立定期的财务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同时,加强对各林场的财务监督和指导,不定期地对各场财务状况进行督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严格财务报批制度,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1.7强化林场生产经营验收

对被列入当年生产经营的项目,事先都要严格按规定编制生产设计方案,明确生产经营范围、投资规模、时间和质量要求等。平时要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和建立档案。要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督查,并组织专项审计。

2.总结语

总而言之,为确保国有林场经营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首先落实各项改革政策。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只有在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国有林场经营方式改革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实现国有林场经营发展的总体目标。

篇4

一直以来,国有林场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推动林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在林区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是森林资源大省,全省拥有众多林场。在此基础上,各地以林场为单位,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动林区改革和转型。但与此同时,国有林场在经营体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这就使得林场在改革时遭遇重重阻力,影响了其发展进程。

1 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与其他资源相比,林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林场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推广和宣传集约化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机制,以实现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把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目前,我国的林场经营规模已经初步统一,就其发展趋势而言,未来林场的经营规模只会缩小,而无扩大的可能。因此,国有林场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分类经营模式,以及森林主体功能的差异进行合理分类,并对不同种类的森林资源进行个性化经营,有效地提高了林场经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在日常经营中林业管理部门不宜过多干预林场的经营,而应积极发挥林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开创国有林场建设发展新局面。

2 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2.1 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有效地提升林场的市场化水平 分类经营符合市场规律内容,它要求林场严格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其经营对象的不同,选择个性化经营手段,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林场的经营自主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还有效地提升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社会客观上推动了生产资源的调节和分配,避免企业因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2 森林分类经营极大地保证了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保护质量 生态公益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之一,对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森林资源有效地提升了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但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因此许多经营主体处于经济利益考虑往往经营意愿较低,造成林场投入产出失衡。而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有效地平衡生态公益林的投入产出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责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力量进行生产经营,有效地保证了其经营效益,同时也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3 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有效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对国有林场而言,林地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其经营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受现有经营管理条件的制约,林场在经营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林地维护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场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另外,从总体来看,当前国有林场的经营效益和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资源效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采用分类经营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林场通过科学规划经营战略,因地制宜,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3 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3.1 根据林场经营类型进行分类经营 林场在采取分类经营措施之前,首先要从林场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分析当前林场在日常经营中的优势和劣势,再根据林场森林资源的构成结构和经营对象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商品林经营林场和公益林经营林场。在实际经营中,经营主体应根据其各自的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一般地,商品林经营林场以商品林经营为主,在管理时,应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根据其实际占地情况合理分配股权,其经营活动属于国家计划体制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纳入计划管理。而公益林经营林场顾名思义,其经营活动具有公益性质,实际生产活动不以获取盈利为目的。因此在管理时,有关林业部门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补偿机制,以保障其健康长效发展。

3.2 根据森林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经营 根据其经营范围内森林资源类型的不同,林场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如那些防护林比例较大的林场可以积极借鉴公益林经营林场的经营模式,在管理中充分利用国家预算提升其经营管理效益。而那些商品林经营林场在日常经营时可以根据其具体资源品种决定经营方案,并积极利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产业化经营。另外,国家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严格补偿机制,根据林场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补偿方式和金额,以引导和推动林场的健康发展。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综上所述,以国有林场为单位进行分类经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保护好森林,使国有林地能真正的做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邢波.浅谈哈尔滨市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措施与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苑,2010(02).

篇5

1可持续林业的标准

可持续林业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的人们,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不是对林业进行过度开发,而是合理地对林业的价值进行开发。目前,关于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5个,即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利益、森林稳定性、水土质量、生产力。而且这些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阶段性变化[5-6]。

1.1生物多样性

合理地在潜在的森林中对更多的林木进行保留,可保护树种的多样性。目前,在森林潜在生产总量中,森林的保留量为65%左右,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建筑用地与农田等用途。应采取合适、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试验林进行统筹经营,以在森林的经营中实现产出与价值的多样化,促使森林的稳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集中营造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林[7]。

1.2社会经济利益

当人们开始对环境的重要性有所意识的时候,即赋予了农田和森林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其不再是生产型。某些农场不是对产品的产量过分注重,而是更注意绿色产品的生产以及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维持。要实现生活方式达到富于美学意义的目标,应统筹对森林进行经营,这就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从事人员有较大地需求,而这些人不是为了生产大量的食品和木材。

1.3森林稳定性

森林稳定性是指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抵抗力较强,足够对火灾和破坏性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抵御,进而促进环境稳定的标准。在影响森林稳定性的因素中,病虫害的作用比较明显,另外,一些外来植物的入侵也会对森林稳定性造成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森林密度发生变化,破坏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8]。

1.4水土质量

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在地球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3%左右。可持续林业的快速发展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可减少土壤侵蚀现象,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减少因耕地及放牧等造成的土壤侵蚀、养分损失等。

1.5生产力

目前,人类从森林中获取的主要产品是木材。因此,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直接受到木材丰产与否的影响。采取集约栽培等方式进行培育的木材直接与采取统筹经营等方式进行培育的低质量木材进行竞争。采取其他的经营方式,会另外收获一些优良的产品,如桉树林,可收获果实。集约的经营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地区,其他的培育方法只能在适合的地方使用[9]。在一些可以妥善解决统筹管理费的农村地区,若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长期的轮伐和抚育等措施,获得高质量木材,促使收获和消费的平衡。采取统筹经营的方法,可实现木材应用的多样化,逐渐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提高。

2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首先促使整个林业体系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对森林保障体系安全性提高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承载能力[10];在所有林场中全面对森林健康措施进行推广,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促使国有林健康水平和功能的提高;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增加区域内的森林面积,调整林种、树种的结构,恢复和有效地保护原有的地带性物种,发挥健康森林的主导地位;减轻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监测与科普宣传的力度,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林分固定标准地、生态监测点和GIS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探索,如森林健康评价因子及指标、森林经营模式研讨探索等。

2.1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为巩固主题改革成果,澜沧县配套改革工作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市场、四个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建立了县林业服务中心及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林业信息、林权证变更登记、林权证抵押贷款、流转政策咨询,受理委托林地、林木资产评估等[11]。

2.2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澜沧县造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特色经济林(核桃)建设方向,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打好基础。

2.3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积极引导督促退耕还林农户开展造林地抚育管护,按期开展造林成效检查验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项目[12]。

2.4加强林区病虫害监测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虫情监测网络,完成了市、县级松毛虫测报点建设,并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5开展采脂培训与监督

积极开展松脂采割监督指导,加强技术培训,严格实行《松脂采集上岗证》制度,坚持按规程采脂。加强《松脂采集规程》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松林资源。加大采脂检查力度,及时制止、处理违规采脂行为。规范国有林采脂行为,签订松脂采集转让协议,按规定收取采脂权转让费。积极开展采脂资源调查,及时调解采脂纠纷。

2.6发展多种林业产业类型

在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发展生态化竹产业。结合普洱市《关于发展竹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规划发展竹产业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发展河、勐朗、安康、竹塘5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以规模经营与分户经营相结合,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科技创新为依托,产品开发为基础,突出发展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基地,推广优良乡土竹种。二是实施高效核桃产业。结合实施优质高效核桃基地建设,规划实施1.33万hm2核桃产业基地,项目覆盖全县20个乡(镇)。经营方式以分户经营与规模经营相结合,“谁种谁有谁受益”,以分户经营为主,也可实行联户经营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经济联合体统一经营,村民投工投劳,收益分成。三是完善橡胶项目。选择立地条件适宜橡胶发展的地段规划种植橡胶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南岭、谦六、大山、富东、文东6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为分户经营与联户经营相结合。

3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可发挥提高生态承载力、维护生态平衡等决定性作用。因此,增加林产品供给和森林资源总量、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在维护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 潘存德.可持续林业的概念界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7(16):29-33.

[3] 兰思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36-43.

[4] 杨得福.浅谈青海省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初步设想[J].林业资源管理,1997(3):63-65.

[5] 张大华,章贝.可持续林业经营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1997,10(1):76-79.

[6] 殷建强,于曙明,高艳平,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2):56-60.

[7] 潘坚,王华清.对推进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1):9-11.

[8] 陈克斌,雷丽萍.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32.

[9] 胡秀荣.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242.

篇6

2013年5月9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局长徐成立来到北沟林场就森林经营工作进行调研。徐局长强调:要改掉过去以生产木材、皆伐造林的传统经营模式;要重点培育复层林、大径级优质林;要通过计算单株蓄积生长量来设计采伐木和保留木,培育有后劲、高质量的林木林分和后备资源,真正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徐局长此行为林场带来了林管局新的经营理念,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近自然经营理念又上了生动一课,为今后如何做好森林经营工作指明了方向,拓宽了视野。

当今,人们对于森林的认识,已经从传统单纯的生态效益转而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实现的目的。森林在为人类解决基本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于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在对于森林综合利用模式探究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尝试,积累了相对成功的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国提出的近自然林经营管理模式。对于近自然林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德国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基础理论,对于世界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该理论在德国得以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自建国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不当的森林采伐模式,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因而,积极引入近自然林经营管理项目,并在重点实验基地加以推广和应用,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是进行近自然森林示范较为理想的场地,它对于提高我国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近自然森林的概念

具有多层次空间结构、多树种混交而成,由乡土树种所组成异龄林特征的森林被统称为近自然森林。对于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则主要是以多品质产品的生产,多功能经营、永久性林分覆盖为目标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在进行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目标树的天然更新、择伐、标记为主要的技术特征;以森林的系统功能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及其稳定性为主要的经营管理要求[1]。

2 近自然经营的基本原则

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原则是基于森林自身的生命运行周期规律基础之上而得来。只有坚持森林的自然生态运行规律,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近自然森林的循环运行规律。

(1)尽管近自然森林并不如农业等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肥力大的土壤,但在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中,树种也在或多或少消耗着当地土壤的肥力,因而,在进行近自然森林的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肥力,以维护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性。

(2)在进行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推广过程中,不能够简单的以引入多树种为唯一的经营管理概念,而忽视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物种的保护。在适当引入外来有益物种的同时,切实做好当地物种的保护工作,研究当地物种的遗传与变异。

(3)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即不能采用整齐划一的粗放经营方式,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地貌等综合条件,采用适合当地环境特色的树种。

(4)对于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确保其应达到混交、稳定和健康的状态,以维持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续性和整体协调性[2~3]。

(5)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使用,要在科学探索和经济适用2个方面达成一致性。在保证经济适用或者科学探索其中之一的前提下,完成另一个方面的开发和扩展。

(6)近自然森林必须在生态、经济、社会、木材的持续供应方面保证统一性,不能够以牺牲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满足所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意义

(1)由于近自然森林所采用的多样性物种,使得近自然森林具有纯种的人工森林所不具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的观赏性。近自然森林经营更适合具有生物多样化森林特点的森林经营,从而培育出多物种、多层次持续健康的森林经营体系,因而,较为适宜在河北木兰围场接坝地带,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地推广和应用。

(2)近自然森林模式所采用的是多种树种相结合的交叉性种植模式,而不同的物种在抵抗火灾、雪灾、沙尘暴、病虫害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加强了河北木兰林业生态系统的风险灾害抵抗系数。

(3)采用多种树种相结合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能够使得不同物种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木兰林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

(4)近自然森林的经营方式能够使得多种物种进入本地森林生态圈,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纯人工针叶林所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有利于树种的更新,改善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森林生态体系。

(5)近自然森林经营活动具有生态、经济效益好,投资风险低,投入回报大,生态灾难和风险系数几乎为零的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投资潜力。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在同一的森林空间内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因而,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采用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4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随着森林经营方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周围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河北省处于环绕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河北省的人工针叶纯林、天然阔叶混交林与其它省份的林分相比,其所具备的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不同,因而其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效益、地理位置也最为明显。

采用近自然森林的经营方式,可以优化和改善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森林生态系统,培育具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多物种,并且对于发展持续、健康的森林体系具有长远意义。目前,在木兰林管局进行了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示范工作。通过对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混交林的近自然化经营,在原有森林经营的基础之上,大大提高了森林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变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从而为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基础[4]。

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发展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要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充分应用森林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性。合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按照森林系统的自然更新及趋于稳定的生命周期规律,完成整个森林设计、经营活动,以达到优化森林经营结构,充分利用森林功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目的。

在进行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地尝试,重点了解和掌握接坝地区森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达到综合应用森林各种自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目的。例如,通过对于林木之间的竞争关系,来分析和研究新型的林木采伐和栽培计划;另一方面则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森林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用自然森林所特有的信息,调整人类社会对于森林的期望值,从而达到遵循森林生命运行规律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通过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概念、经营管理原则、发展意义进行分析,明确了近自然森林在推广和应用方面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从而为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慧卿,江泽平,雷静品,李清河,李慧勇.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7(4)

篇7

1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篇8

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公益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地方级公益三种形式,在公益林中又划分为禁伐区(Ⅰ级)、限伐区(Ⅱ级)、商品林区(Ⅲ级),一个地方的森林都基本上区划成了Ⅰ、Ⅱ级生态公益林范围,区划的商品林面积很少,只占整过地方林业用地面的20%左右。

2 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经营中,大多数地方都是只是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林地、林木这些优势,这样造成了部分有用资源的浪费。争对这种情况,笔者将公益林划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经营方式。

3 公益林经营类型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能达到充分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以地类、立地质量等级、郁闭度、保护等级、质量评价等因素来进行分类。

封禁保护型:Ⅰ级公益林都区划在生态比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大江大河源头及第一层山脊以内、湿地及水库周围、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Ⅱ级公益中,郁闭度0.3以上林分质量好,生长状况良好的林分。

封育补植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疏林地、灌木林地。

抚育间伐型:Ⅱ、Ⅲ级公益中,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

更新择伐型:Ⅱ级公益中,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年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

更新改造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残次低效灌丛林分。

4 公益林经营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又能合理充分的培育和利用资源,既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封禁保护型的经营:禁止一切不利于林分生长的人畜活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十不准制度,在封周边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碑牌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巡山管护。

封育补植型的经营: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m×2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抚育间伐型的经营: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0.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间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速生乡土树种,通过施肥和加强抚育管理,以改快速成林来变林分组成,以便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

更新择伐型的经营: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米的保留带。树苗采用经济价值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良种壮苗的大苗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连续抚育5年。结合封育措施培育林分。

篇9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林业省,林分面积和蓄积均居全国之首,在我省的森林资源中,天然次生林面积占一半以上,分布广大的次生林中蕴藏着丰富的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资源,对维持我省的生态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经营好现有的次生林,是直接关系到全省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黑龙江省次生林资源现状

1.1次生林龄组结构

我省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破坏是从20世纪初修建中东铁路开始的。经过帝俄和日本地国主义者掠奇性的采伐使森林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针叶树逐渐减少,同时具有较强萌生能力的阔叶树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植被的总体特征发生了变化,次生森开始形成。建国后随着一系列林业法规的实施,制止了森林的继续破坏,次生林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开始由逆行演替向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由此次生林进入了恢复发展的阶段。据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我省次生林龄组结构为:成熟林面积、蓄积仅占10%左右;近熟林占20%左右;中龄林占40%左右、幼龄林占30%左右。由此可见次生林龄组结构极不合理,可用资源和近期可用资源所占比例小,幼中龄林的次生林所占比例大。而这正是我们结合当前我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采取何种手段经营的主要对像。

1.2次生林的树种组成

根据对黑龙江省次生林区的调查,形成我省次生林的主要树种情况。黑龙江省次生林区针叶树种仅占次生林面积的6%,蓄积的9%;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珍贵树种更少,面积占次生林的1%,蓄积的2%。而所占比例更多的是柞、白、椴、黑、杨等阔叶树种,占次生林面积的90%以上,占次生林蓄积的近90%。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次生林树种比例,保护好现有的散生成熟的单株珍贵树种,做为天然种源,增加珍贵树种的面积,降低其它利用价值较低的阔叶树种的面积。除组成树种外,现有成林的次生林中普遍存在密度偏低、林分稀疏的现象,据统计,现有次生林达到经营密度标准的有65%,这种不合理的林分结构是对林地资源的浪费。所以,对黑龙江省现有次生林,要在保持其稳定性和生态效益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根据立地条件和植被演替规律,确定合理的改造或冠下补植及抚育方式。

1.3次生林的主要类型

合理的经营次生林必须分别类型,因林制宜。现有的各类次生林都处于一定的次生演替时期,基本都处于一定的恢复演替阶段。我省的次生林经过演替发展到现在形成的次生林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山脊陡坡柞树林:是原始红松柞树混交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在我省次生林中分布面积最大,大部分分布于贫瘠干燥山地,组成单一,萌生起源为多,林分较稳定。这类林分必须加强管护,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丘陵、山地杨桦林:分布于山地缓坡和斜坡的各个坡向以及丘陵地带,是红松阔叶林经火烧或采伐后形成的。这种林分稳定性较差,大多数已被或将被中生或耐荫性树种所更替。一般林地较肥沃,林分生产力较高。应适当在冠下引进针叶树种,改变要树种组成,增加针叶树比例。

沟谷硬阔林: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的坡中下腹近河谷地带以及季节性流水的沟谷,以水曲柳、胡桃楸和黄菠萝为主,保持半原生状态。由于土壤水湿,其他树种不易侵入,林分稳定性较高,生产力水平亦较高,又由于组成该林型的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该类型应采取抚育、管护和发展的措施,逐渐扩大经营面积。此类型在哈尔滨地区分布较多。

山地软硬阔叶混交林:广泛分布于本省的中、低山区,其垂直分布与红松阔叶林相一致,类型分异很大,组成复杂多变,常见的树种有杨、桦、椴、榆和槭类等。绝大部分林分处于中生生境,由于本类型所处条件适中,多种树种能够适应,众演替趋势看,软阔叶树的优势已让位于硬阔叶树。因此,这一类型的经营应按演替趋势,因势诱导,进行合理的抚育改造,使其发展成高产的林分。

灌丛:是原始林受反复破坏后形成的,完全发生于次生裸地,面积较大,分布条件各异,常见的有榛丛、胡枝子丛和柳丛3种,本类型对水土保持和多种经营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给予保留,榛丛造林极易成功,也可以进行改造。

2.次生林的经营方式

在确定次生林的经营方式时,我们要把生态经济理论做为宏观指导思想,结合我省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在经营次生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生态效益给以充分的重视,不能以开发经营为由继续破坏生态平衡,必须在保持次生林的平衡和稳定性不遭到破坏的条件下进行经营。通过确定命题的经济措施,使我们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改变长期以来林业经营上经济与生态相对立的局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认为黑龙江省的次生林可按如下几种方式进行经营。

2.1次生林管护、培育型经营方式

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凡国营林场规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区域,必须按林班及面积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进行不间断专项管护及定向培育,这一类型主要在立地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具有一定培育价值的中幼龄次生林中进行。在这种林分中主要是进行抚育间伐,保留有利用价值,生长良好的林木,伐去利用价值低,生长落后的林木,同时对森下更新层也进行抚育,保留有价值的目的树种。伐后上层林木保留株数在800株/公倾以上为宜,彻底改善林内卫生环境。

2.2次生林改造型经营方式

主要在土壤肥力较高,但由于组成林分树较差、林分密度较低以及单位生长量较低的次生林中进行。通常可采取先造后抚的技术措施,主要适宜林分密度低,林中空隙多的林分,首先清除林隙中的杂草、灌木,然后栽植耐荫的针叶树,填充林分中的多余空间,使林分达到要求密度,经过若干年后再进行人工调整,伐除抑制针叶树生长的上层阔叶树,并抚育一部分天然更新的阔叶树,保证人工更新层与天然更新层协调发展,使次生林的树种组成达到优化目的。

2.3次生林封育保护型经营方式

篇10

2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经营中,大多数地方都是只是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林地、林木这些优势,这样造成了部分有用资源的浪费。争对这种情况,笔者将公益林划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经营方式。

3公益林经营类型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能达到充分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以地类、立地质量等级、郁闭度、保护等级、质量评价等因素来进行分类。

封禁保护型:Ⅰ级公益林都区划在生态比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大江大河源头及第一层山脊以内、湿地及水库周围、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Ⅱ级公益中,郁闭度0.3以上林分质量好,生长状况良好的林分。

封育补植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疏林地、灌木林地。

抚育间伐型:Ⅱ、Ⅲ级公益中,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

更新择伐型:Ⅱ级公益中,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年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

更新改造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残次低效灌丛林分。

4公益林经营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又能合理充分的培育和利用资源,既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封禁保护型的经营:禁止一切不利于林分生长的人畜活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十不准制度,在封周边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碑牌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巡山管护。

封育补植型的经营: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m×2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抚育间伐型的经营: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0.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间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速生乡土树种,通过施肥和加强抚育管理,以改快速成林来变林分组成,以便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

更新择伐型的经营: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米的保留带。树苗采用经济价值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良种壮苗的大苗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连续抚育5年。结合封育措施培育林分。

篇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渐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林业方面。舒兰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要用现代的林业思想保持林业质量及多样性,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1.自然概况

舒兰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气候条件良好,年均气温4.3摄氏度,年均降雨683毫米,相对湿度69%,年无霜期140天,年有霜期225天。

舒兰市幅员面积455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40米,山多林密,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灌木树种种类较多,地被植物丰富。舒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广阔。

2.林业生产的现状

由于木材采伐力度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景点、森林公园、公益林等面积的增加,林场可采伐的木材量已经越来越少。据相关资料显示舒兰地区限制了木材的生产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舒兰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地域面积广阔,物产种类多样,这就为林场的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林场通过对区域内的食材、药物和植被进行详细调研,再结合市场卖点,根据实际优势对林场中的山野产品进行开发挖掘,增加经济效益;也可以按照植被生长情况,充分利用资源,重点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培育有市场需求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和栽培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灌木,逐步推广。因此充分利用植物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林场内的经济效益,还能美化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更维持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通过采用健康科学的方案,合理开发利用场内的植被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利于后人。所以在林场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从长远利益着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合理搭配植被品种,优势互补;同时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提高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

另外当地林业部门还要从舒兰市区域生态环境从发,对各种生态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林场资源的作用,既保护优势资源,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利用天然资源,设计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将促进舒兰市的经济发展,也完美地将林业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另一种开发和利用方式。

4.林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影响林业生产效益

林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森林资源的经营过程,我们研判当地森林经营的好坏主要是分析森林永续的结果,如果当地经营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过度开采就会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没资源可利用,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的打折,这不仅破坏了植被环境,还严重影响社会效益。因此在日常经营中要按照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原则,通过采用科学的经营手段,科学的管理办法,力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让森林资源的效益可持续发挥,坚持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把生态效益作为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主要目的,努力建成生态公益林,利用科学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林养林,加深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其开发成旅游经营项目,实现多元化发展,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方面,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通过培育新林木,集约化经营,选取某块林地作为示范地,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结合林场内的实际情况调整林种分布和林与林之间的组成,充分利用场内的有利地形和土壤把林业多元化栽培,尽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林地的生产力搞上去,同时也可以制造一片风景迷人的景观供游人欣赏,场内的观光线路为林业增加新的经济效益,这样林业数量和质量提上去了。再者,场内的林木资源将获得空前的增长,随之带来的是各种木材的加工活动,制造家具、桌椅等都是可以的,还能对一些特殊木材和未使用的空闲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改造,这样木材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木材的利用率大大增加,林场内的开采-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组合使得原来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改善。

最后林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林场的保护,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将要的开发区域实施分阶段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是对已开采的区域进行保护,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这就要求场内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制定护林方针,保障各方的利益关系,合理制定开采指标,按时按质完成开伐任务,禁止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的做法,同时和当地的监管部门联合组成护林队伍,打击毁林、盗伐、开荒等与护林政策相违背的活动,一起保护林场内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和野生资源,让林场在新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这也成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在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要使生态效益一块儿增加。

5.科学的林业生产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义

篇12

众所周知,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仍未改变,林业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资源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向适应,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经营管理模式也应不断的创新、改进,不断的摸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森林培育方法,让森林资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经营管理的改进,使得森林资源可以摆脱过去单一的林业资源创造方式,使得森林资源远离“滥砍滥伐”这些失衡的资源攫取现状,使得森林资源趋于健康合理的利用。[1]

2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现存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陷入不良循环

森林资源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木材的生长周期期长,需求量大,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而面对现今的经济发展速度,木材的需求导致了乱砍滥伐程度不断扩大,长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又使得森林资源的自生能力逐渐下降,如此陷入一个不良循环,加大了森林生态的再建设难度。虽然近年来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但是远远不能与需求相匹配。森林资源严重失衡,不良循环在逐步加深。这样的生态失衡状态使得森林生态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当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袭来时,薄弱的森林保护屏障对于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通过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改进,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能够得到重新建立,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2.2森林资源的监管力严重不足

森林资源是长期积累下的宝贵财富,林业资源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来说,长期存在的不法行为是管理的难题之一。林业资源不断发展到今天,监管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在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非法收购木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林业部门在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但是仍难以完全遏制这些非法行为。不得不说,森林资源自身的特点使得对于森林资源的整体管控成为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大多地方面临着管辖林区范围大,而专业的林业执法人员少,护林员的人数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是大多是本地的农民,有些护林员自身对林业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专业素养有很大的欠缺。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严格的处罚制度,但是森林资源的自身缺陷仍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只有将法律法规应用率最大化,才能使得监管有效率提升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程度。

2.3森林资源经营方式较为单一

森林资源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木材等原材料,这也是传统林业的经营目的。但是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森林资源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多元化林业,生态型林业呼之欲出。现在,与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有关的已不局限于木材输出,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旅游与游憩,提供林副产品,林农合种等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森林将不仅仅作为木材资源而存在,森林的整体性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森林资源配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森林资源必将要摆脱传统经营方式,除了植被保护,在林产品加工多元化及产业链的形成、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调节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针对我国森林体系提出的发展策略

3.1实现森林培育合理化

以生产培育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大大制约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树木品种单一,配比不合理,以及在地理上分配的缺陷都直接影响了木材的产出率,使得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有所不足,对于森林整体的良性循环也有着严重的阻碍。合理化的树木培育要求林业部门的造林规划要具有专业性和合理性,除了基本的适地适树,更要结合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周期、生长特点、主要用途和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对于森林培育的考量还要结合正在兴起的其他与林业有关的行业,比如对于药用价值高的植物的合理穿插种植等。在考虑森林资源的经济创造的同时,必须要把森林资源的自身保护和良性生长纳入合理化的森林培育规划中,建造自然的林业抗火带、抗风带和抗病虫害区域。在森林资源的未来发展中,必将会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森林资源的培育将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模块,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整体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3.2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

在打造满足生态发展需求的森林资源的同时,要不断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与监管。在完善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将森林保护措施落实在实处。定期进行护林防火的巡查,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实时状况进行信息采集。对于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例如病虫害侵袭,火灾多发环境都要进行及时的信息上报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反应。要加大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等现象的打击,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坚决不纵容,更要加强林业巡查管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健全林业资源维护机制。森林资源的监管不在一朝一夕,必须要长期进行健全和普及,必须要不断调整监管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的方案,才能使森林资源在整体的经营管理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3.3打造多样化的森林经营模式

传统林业的职能在于2个方面,对森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保护和调节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原料。所以从传统角度出发,对于森林的经营管理的关键在于木材的产出和森林结构的打造。但是,对于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建设来说,单一的木材输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森林资源的价值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体发展水平上升而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开拓更多的林业跨领域合作,加大对林业自然性的开发利用来大大改善、建立多元化、小领域的森林开发项目链,使得小模块的林副产品可以逐步被带动。新型多元化的森林经营模式必将实现森林价值的扩大化,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利用都会是很大的进步。

4结语

森林资源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充足高效的林业资源、创新合理的林业经营模式,都将为森林资源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活力。事实证明,必须要将森林的建设和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才能使传统产业发展不脱轨,并且实现价值扩大化。未来森林资源的发展还会面临诸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的关系,才能建成有利用我国林业建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的生态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刘彩萍 单位:山西省宁武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

篇13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09202

1 引言

森林资源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采用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林业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通过森林资源管护经营工作责任制,深化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改革,其最终目的是长期有效的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可有效维护漕涧林场的生态平衡、促进林区经济及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

2 漕涧林场概况

漕涧林场地处于滇西纵谷区,横断山脉南缘,三江并流区,海拔在2300~3605 m之间,雨量多、气候冷,年平均气温13.4 ℃,全年日照不足。其管辖国有林面积40.53万亩。主要经营红豆杉苗木、红豆杉和榧木根雕。漕涧林场通过与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昆明植物园共同对志奔山20万亩的木本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评价与保育,建立了志奔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试验示范基地,定期开展科学管护、动态监测及数据采集工作。投资480多万元建成了云南省滇西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育与迁地保护植物园2000亩,种植珍稀植物20个科100个树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漕涧林场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森林蓄积量由2006年的120万m3提高到2015年的135万m3,森林覆盖率达84.2%。

3 漕涧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目标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漕涧林场未来建设及培育稳定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要不断加强漕涧森林资源的总体数量及林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切实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应具备的功能。以及保障漕涧林场林产品的经营推广,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4 漕涧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内涵

森林资源管护的主要内容:对漕涧林区内的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包含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珍贵树种的防盗及林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等。森林资源经营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采伐树木出售获得利润,用以对林区保护、树种抚育、工作生产等工作人员的工资支付。

5 漕涧林区管护经营责任制的管理措施

5.1 科学区域划分

(1)根据漕涧林场面积及二类复查结果进行责任制的区域划分,在林区内立桩、挂牌、设立区伐线等,将责任人及责任面积进行划分落实,保障林场内的面积划分责任明确,对林场工作人员的考察、考核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

(2)对林场内的非林木资源的数量进行调查,其调查主要对象包括林场内的野生动植物、林场副产品、林场野生可食用菌类及可再次开发利用区域面积等,为实现林场内经营活动发展扩大打下坚实基础。

5.2 划区管护经营

通过制定分类经营的标准,并在实际过程中严格执行。明确指出禁伐区域、限伐区域及商品林区的经营方式和规划,针对管护经营的方式方法进行详细制定。而后对各种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并做到:禁伐区域,采取强力有效的封山育林工作,严禁对需要保护的林木幼苗及需要恢复植被生长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限伐区域,主要采取培育、养护、改林、造林等一系列措施,加快进度的对林场内森林恢复。商品林区,可根据林场内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在责任区进行复合型的采伐生产经营活动,在对木材生产、营林生产兼顾的同时对非林业资源进行管理。

5.3 建立健全经营档案,实现程序化管理

为适应未来电子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更加切实有效的达到现代化的经营档案管理,采用高科技的管理技术,这样有利于漕涧林场经营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综合性、长期性的管理。通过总经营档案管理室,对下部分项中的基础林场实现计算机互联方式进行管理,对基础实时传输数据进行收集并科学分类,总经营档案管理室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动态数据,方便管理者对林场内的实时信息动态进行管理及查询,时刻了解动态,把握市场先机。

5.4 完善合同,依法公正

伴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发展,合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应重视合同法规对经营双方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新的合同法律法规完善管护经营合同。对将要签订的合同需要做到公平、公正,防止在合同签订后出现瑕疵,不要因某一方对合同履行不到位而导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及损失。

5.5 灵活管理,因地制宜

从漕涧林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林场内的禁伐区域、限伐区域及商品林区的不同划分进行科学灵活管理,严谨出现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具体方式参考如下:①根据林场内的森林树种类型,对天然生长的公益林,必须采用严格的管理措施,加以确保国土生态安全不被破坏,对商品林区的速生林及短周期性工业园林,实现短周期的盈利模式。②加强对速生林树种的种植,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林场利润率。对生态环境较差、森林植被稀少、森林质量下降等迫切需要恢复生态环境正常化的地区,必须减少或停止对森林资源的采伐,以保障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森林资源发展,提高林场最终利润的目标。

6 漕涧林场经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6.1 经营管理的措施

为切实有效地让管护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及方法。①首先实现领导班子责任制度,从林场领导队伍中选取实际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对林场内的区域进行管理,通过领导队伍的积极带领,可实现在林场员工人员中的带头作用;②加强对先行管理工作管护人员的管理,对其实行高频率的技术及资金等多方面的帮扶,使其达到领头作用,并多加宣扬其成功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③结合林场内的实际责任区域的生态发展及森林资源的不同,制定相对应的帮扶对策,林场内领导干部需要作为帮扶对象对被帮扶对象的管控区进行细致了解,最大限度的帮助某一区域责任人的管理经营;④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干扰,以未来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为主要导向,分析往年及预测未来林业森林资源的市场走向,通过定时、定点的经营信息视频及相关国家针对林业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培训授课,使护管责任人在实际的管护工作中能够少走弯路,保障护管责任人能够在林业发展上获得市场及技术先机,促使林业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6.2 管护管理方法

(1)必须保证管护区划分界限能够清晰明了地落实到位,对管理面积必须准确无误,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2)对管护领导队伍及管护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保证责任人的权利受到保证及义务工作到位。大力宣传管护经营责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3)实际的管护工作必须落实到位,防止出现不良的管护问题发生,明确管护方式及方法;

(4)从漕涧林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相应区域及必要区域进行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工作,保障管护人员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及思路;

(5)定期对漕涧林场内的划分区域进行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标准以及奖惩制度,并在检查过程中对管护工作到位的区域进行奖励。

6.3 管护经营保障措施

林场管护经营具有长期性及细致性等特点,林场是否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及实现利润,必须有强力有效的保障措施及支撑条件,才能保障管护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管护经营保障措施需要达到以下几点:①需要有推动林场发展的前期资金保障;②做好相应的政策扶持工作;③以法律为手段,对实际管护经营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④对长期在林场管护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政策宣传等工作做好服务。

7 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发展对林场实施管控,大力推广林场管理信息化技术,通过现代化高科技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对管控区进行计算机记录、对林区植物生长状况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记录分析、针对不同区域是否需要施肥及浇灌通过计算机终端技术进行检测。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对林场实现科学管理,在减少人工工作量的同时节省资源。

8 结语

漕涧林场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林场领导干部对该问题予以重视,为漕涧林场今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于朝阳,张丽艳.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206.

[2]王银河,李 杰.对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过程中资源清查的作用及其技术措施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3(1):4~5.

友情链接